| ||||||
他是台灣收藏旅法抽象大師朱德群畫作最完整的藏家,不僅出錢幫大師遠赴日本策展,日前還捐出四十幅大師版畫給數所大學典藏,這位神祕客就是馨昌電子董事長鄧傳馨,他是何方神聖?
撰文‧梁任瑋 五月十三日,一位電子業神祕藏家捐贈十二幅朱德群版畫給台大管理學院;這十二幅版畫中,包括原畫作價值逾一億元的《紅雨村.白雲舍》木刻版畫。獲贈單位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說,「這批世界級畫作,已變成該院價值最高的資產。」捐贈事件也成為近日台灣藝術圈最受關注的大事。 旅法華裔的朱德群被封為「抽象派藝術大師」,師承林風眠,也與趙無極、吳冠中齊名,號稱「旅法三傑」。他在一九六三年創作的《無題》,去年十一月於香港佳士得以七九九.八萬美元成交(約二.四億新台幣),成為他畫作拍賣價格最高的一幅作品。
科技人跨收藏 眼光超神準,每年漲倍數願意捐贈這批價值不菲的版畫作品,是台大校友馨昌電子董事長鄧傳馨,而他捐贈對象不只有台大,還包括政大、師大、歷史博物館,三天總計捐出四十幅大師級作品,是非常有意義的創舉。 事實上,朱德群作品成為收藏家熱門標的,正始於鄧傳馨。二○○六年,鄧傳馨以二五八八萬港幣買下《紅雨村.白雲舍》,自此之後,其畫作平均每年以倍數上漲,若說朱德群是千里馬,那麼鄧傳馨無疑就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鄧傳馨收藏的朱德群畫作,在收藏圈裡絕對是最完整、最精采的。」相識近二十年的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說,比起其他藏家,鄧傳馨開始收朱德群畫作的時間或許不是最早,但他認真研究大師每一幅作品的精神,很令人敬佩。 耿桂英說,多數收藏家都不願意主動曝光自己擁有哪些藝術家作品,但鄧傳馨不僅熱心為朱德群辦展覽,還大方捐出自己所收藏的大師作品給大學,「他替朱德群所做的,已經超越一位收藏家的胸襟。」本業從事電子零組件代理業務的鄧傳馨,原本是一位收藏門外漢,第一幅收藏的抽象畫,其實是趙無極的作品。他開始接觸藝術投資後,除了積極跑遍世界各地看展覽、參加拍賣會,甚至研究起與趙無極同時期的杭州藝專畫家吳冠中、朱德群的故事,「我那時鍾情這幾位藝術家,他們每一本傳記我都翻了好幾遍。」也就是在此時,他對朱德群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厚興趣。 「○三年我在法國與朱德群夫婦首次見面之後,對於朱老師的作品完美地將傳統中國水墨畫的意境,以西方抽象畫的形式呈現,深深感動了我,因此才陸續收藏。」鄧傳馨說。也因為當時朱德群的作品價格仍處於低檔,他收藏的觸角才有機會擴及朱德群各時期的作品。 鄧傳馨認為,朱德群早年遠赴法國深造,雖然深受歐洲藝術潮流衝擊,轉而以抽象風格為創作主軸,但他在創新中堅持以自己的語彙表現中西藝術融合之美,啟發了鄧傳馨的經營企業之道。除了必須不斷接受挑戰,更必須創造自己的附加價值,才能在變化快速的科技業生存下來。
自掏腰包辦展 與大師結緣,粉絲變至交在本業上的潛移默化之外,藝術也讓鄧傳馨體驗人生難得的挑戰。近十五年來,因收藏朱德群作品而結緣,鄧傳馨有許多機會直接與大師對話,○六年,他認識了一位上野之森美術館的策展代理人,突然想起朱德群一直希望在日本辦展,於是透過這位代理人聯繫,雙方也順利敲定○七年六月舉行朱德群在日本個展。 但距離畫展開幕前半年,上野之森希望由鄧傳馨策畫,時間緊湊加上過去毫無辦展經驗,讓鄧傳馨緊張萬分;甚至,由於過去從未有藏家為朱德群辦展,還引起朱德群的好友、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戴浩石質疑,提出五十個問題追問辦展的動機與目的。 原本一度想放棄的鄧傳馨,因為已對朱德群許下承諾,仍然咬牙承辦完成,包括向三十位世界各地收藏家借畫的聯繫事宜,都一肩扛起,最後這場展覽一共展出一百多幅朱德群畫作,大獲亞洲藝術圈好評,鄧傳馨終於鬆了一口氣。 有了這次經驗,○八年,鄧傳馨接連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朱德群八八回顧展」;今年五月,又在耿畫廊主辦朱德群紀念展。據瞭解,這幾次辦展數千萬元的經費,多數都是鄧傳馨自掏腰包。 一開始,鄧傳馨只是以一位粉絲的角色協助藝術家,久而久之得到藝術家信任,更與朱德群成為忘年之交。 鄧傳馨透露,幾年前,朱德群曾寫一封信給他,「你對我作品的理解與欣賞、在精神的共鳴相通,我至深激動與感動,更難以言喻與欣慰。」從他幾度受大師託付執行許多任務可以看出,他們的情誼,不僅限於收藏的交流,更成為藝術圈難得的佳話。 真正的喜愛不藏私,這次鄧傳馨決定捐贈畫作,主要就是想讓更多人欣賞藝術之美。 一一年,同時擁有政大EMBA與台大復旦EMBA學位的鄧傳馨,提出由朱德群夫婦與子女捐贈版畫給台灣數所大學的念頭,經由朱德群夫婦同意後,他就展開接洽過程。 雖然朱德群今年三月溘然長逝,他仍依照約定捐畫給學校。鄧傳馨的台大復旦EMBA同學、特力集團總裁何湯雄說,「傳馨是非常熱心的同學,為了推廣藝術欣賞,還在校內成立『台大雅社』社團,邀請同學一起進入藝術鑑賞領域,可見他是發自內心地喜愛繪畫藝術。」今年五十三歲的鄧傳馨,出生苗栗通霄鎮烏眉裡,家族是烏眉裡最大地主,「烏眉國小的土地就是我曾祖母捐的。」但他從小放學後,不能和同學去玩耍,反而必須與四個兄弟姊妹趕回家幫忙父母務農、犁田。
苗栗農民之子 以信任為資產,闖蕩電子業從聯合工專電機科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進入日商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採購部門,由於日商企業強調實作經驗,每一項工作都必須按部就班,「雖然那時工作壓力很大,卻奠定了我紮實的專業技術與執行力,也逐漸建立我在日商科技業的人脈基礎。」他回憶起剛出社會的歷練,語氣充滿感激。 三年後,三洋電機欲結束台灣分公司業務,但仍有一些事務需要窗口聯繫,希望鄧傳馨能接手負責;一開始,他只是幫老東家服務客戶,後來有許多日本供應商覺得透過鄧傳馨可以省下不少成本,也請他順便銷售產品,之後他乾脆成立馨昌公司成為代理商。 由於當時台灣科技業許多半導體零組件都從日本進口,擔任代理商的鄧傳馨剛好搭上台灣電子業起飛的年代,曾被形容為「代理被動元件小天王」,不過,他穩定的業務都出自於客戶對他的「信任」。 「信任,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資產。」鄧傳馨說,二十多年來與日本人做生意的經驗,讓他堅信「信任無價」的道理,一家公司只有建立起信譽,才能在市場生存下去,以他目前的客戶日本通信巨頭NEC為例,當年就是另一家科技大廠TDK介紹而來。 有人說,他為朱德群做的事情,是為了抬高自己收藏品的身價。然而,台灣收藏朱德群畫作的人很多,卻沒有人像他一樣主動替藝術家赴海外策展、砸百萬元印畫冊。鄧傳馨說,自己認識朱德群十餘年,從未私底下向朱德群買過一幅畫,他與大師的交往是藝術精神的交流,事實上,他從藝術分享裡得到的回報,遠遠超過帳面數字的意義。
鄧傳馨
出生:1961年 現職:馨昌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歷:日商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採購主任學歷:台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碩士、政大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聯合工專(已改製為聯合大學)電機科 家庭:已婚 |
2015-04-13 TWM | ||
兩年多前,富邦合併華一銀行後,已領先台灣同業在中國金融市場站穩第一步,去年稅後淨利逾新台幣二十億元,較前年成長超過五成,未來業績能否持續成長,就要看富邦華一銀行行長詹文嶽的操盤功力了。 撰文‧梁任瑋 摩天大樓櫛比鱗次的上海浦東陸家嘴,是中外資金融業在上海設點的必爭之地。走進位於浦東南路的富邦華一銀行陸家嘴旗艦分行,裝潢體面的貴賓理財中心,有著咖啡店才有的柔和燈光與沙發座椅,與街道上匆忙、嚴肅的金融圈形成強烈對比。 二○一二年底,富邦金控與台北富邦銀行取得上海華一銀行八○%股權,成為唯一在「兩岸三地均擁有銀行子行」的台資金融機構。據富邦金控高層透露,入主兩年多來的首要任務,是傾全力把資源投入在兩件事情上。 第一是提升銀行內部數位化的硬體設備,以加速服務效率。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富邦銀行在台灣經營財富管理市場的軟體服務複製到中國,而陸家嘴分行,正是富邦華一銀行嘗試在中國提供客製化金融服務的第一步。 華麗變身 硬體和服務兼具第二則是嘗試跨界服務。「要比據點規模,台灣金融業者拚不過中資銀行,但比貼心服務,台灣絕對有競爭優勢。」富邦華一銀行高層指出,中國人口眾多,當大量的金融需求湧入分行,第一線的服務人員很難持續提供好的品質;相對來說,中高端客戶的服務缺口,讓富邦華一銀行找到了切入的利基點,因此打造「咖啡銀行」、「藝廊銀行」、「書店銀行」的氛圍,是富邦華一銀行新的定位。 富邦華一銀行在中國有十八個據點,雖已是台資銀行在中國家數最多的,但在中國四十一家外資銀行排名第十一,市占率還是很小。 攤開剛公布的富邦金控一四年財報,富邦華一銀行去年僅貢獻富邦銀行五%獲利,比率雖然不高,但透過去年富邦華一銀行持續建構軟硬體基礎設備,並調整華一銀行的投資組合與資產品質,目前看來整體資產品質穩定,包括第四季逾放比下降至○.八九%、壞帳覆蓋率提高到二八二.三%,顯示富邦華一銀行體質上已有明顯轉變。 而推動富邦華一銀行改革的幕後推手,就是去年初接任富邦華一銀行行長的詹文嶽。 口才絕佳、邏輯清晰是詹文嶽給人的第一印象。出身外銀花旗銀行的他,當年與李鍾培、韓蔚廷等「小花幫」跟著「師父」──外銀教父陳聖德跳槽中信金控;之後又隨陳聖德轉戰淡馬錫在中國投資的富登金控,並以富登代表的身分,進入中國民生銀行工作,從此踏上中國金融市場,深入了解當地金融界文化。 不論人脈與經驗,詹文嶽都是台灣金融業中極少數有中國經驗的高階經理人,也因此四年半前,被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延攬,一二年底富邦合併華一銀行後,據了解,「是Dennis(詹文嶽英文名)自告奮勇,主動向蔡明忠爭取出任富邦華一銀行行長。」被視為富邦蔡家搶灘中國金融市場的頭號戰將。 戴著黑框眼鏡,總是穿著合身西裝的詹文嶽,全身散發都會雅痞的品味。據了解,此次陸家嘴旗艦分行的時尚設計,就是他的心血,「富邦華一銀行的裝潢就是典型Dennis的風格。」同業形容,富邦華一銀行的分行面積不大,卻有台灣富邦銀行二.○版的味道,走入分行可感受到台灣特有的親切感,目標就是要吸引上海金字塔頂端的客層。 累積近二十年的兩岸金融業經驗,是詹文嶽得以帶領富邦華一銀行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金融市場突圍的關鍵。富邦金控的高層透露,詹文嶽的工作經歷使他成為台灣金融界的中國通,也是很多法人在解讀中國政治經濟政策的諮詢對象。 「他分析中國金融市場,總有自己獨到的觀點。」一位美系外資分析師舉例,陸家嘴分行四月十日將舉辦開幕儀式,外界認為富邦應該要趁機好好在中國宣傳品牌;但詹文嶽卻認為,現在中國正在「打奢」,如果太過高調,反而會造成負面形象。「這種『眉角』,只有長期融入中國市場的人才懂得拿捏。」熟悉他的金融業者透露,這正是詹文嶽細膩之處。 兩大挑戰 皆「非操之在我」然而,富邦金在中國金融市場也並非毫無挑戰。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說,富邦金雖然是台灣金融業的先鋒,但進軍中國的時機剛好面臨中國經濟成長趨緩、中小企業與房地產放款品質欠佳的結構性問題;受限台灣法令無法與時俱進,在金融創新服務上不如中國有彈性,使得富邦金這幾年在中國所投入的新業務,效益被迫打了折扣,例如發展網路銀行,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黃齊元表示,中國絕對是台灣金融業者不容忽視的市場,在金管會積極推動台灣金融業「南向」打亞洲盃的政策氛圍來說,富邦希望透過「西進」策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富邦華一銀行短期目標是擴張版圖到其他城市,每年獲利成長率達一○%。」三月三十一日富邦金法說會上,特地從上海回台參加的詹文嶽喊出願景,看得出來他對中國金融業後市仍相當樂觀。 儘管蔡明忠找來詹文嶽這張王牌,搶攻中國金融業商機,已率先鳴槍起跑,但接下來仍面臨兩個挑戰:第一是中國經濟調整的結構性問題;第二是台灣對第三方支付的法規能否跟上時代潮流。富邦金控在上述「非操之在我」的變數中,能達到多少投資效益,就看詹文嶽的操盤功力了。 富邦華一銀行 成立:1997年 董事長:洪佩麗 資本額:人民幣21億元 主要業務:個人金融、 企業金融 中國據點:18家 近兩年稅後淨利(人民幣):● 2014年4.22億元● 2013年2.77億元 詹文嶽 出生:1963年 現職:富邦華一銀行行長兼財務總監經歷:花旗銀行(台灣)副總經理、中國信託執行副總經理、 富登金控董事總經理 學歷:美國喬治城大學碩士 |
讀書劄記150910
世界史的結構(三) 摩西的神
掌門執筆
前文討論了「巫術」是遊居民社會的信仰, 靈與人的關係既自由亦平等,是模式D的映射; 「原始宗教」是農業氏族社會的信仰, 氏族神與人有雙向義務,關係並不自由但約略平等,是模式A的映射.
本文介紹書中 “普世宗教起源” 章節的有趣內容, 其立論為「普世宗教」是跨域帝國的信仰, 絕對神對人類並無任何義務,生殺主宰,由神不由人; 對人類而言, 與神的關係絕無自由平等可言,是模式B的映射.****
當今之世,普世教以 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為主流大宗, 祆教(ie拜火教)若斷若續,而道教則足不出戶. 一般來說, Def.「普世宗教」指一種宗教其信徒並不局限於某一特定族群, 而是以全人類作為宣教之對象者. ***
據此定義,猶太教並非普世教, 但因為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源頭,在普世教研究上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柄谷則更進一步, 認為“舊約的神”(ie摩西五書的耶和華) 在舊約成書之時(而非摩西在世之時)是一種全新創制, 根據祂的神格及其與信徒的關係,是位 “絕對神 = 普世神”. 在這個意義上,猶太教是一種普世教,甚且是最早期的普世教.
〈新神的誕生〉
人類學認為上古政治與宗教二合為一, 祅教、猶太教和佛教均創立於元前四至六世紀, 反映的是當時跨域帝國擡頭,有需要樹立新型的 “普世神” 和“絕對神”, 用以壓制 “區域神” 和 “種族神”.***
柄谷以其創立的「交換模式理論」解釋新舊宗教交替與經濟政治結構轉型之間的關係. 舊宗教的區域神祗是 “氏族神”, 而新宗教的普世神祇則是 “帝國神”, 兩者的性格,及其與信徒的關係,都大為不同. 最後,根據演化論,適者生存, 新神大規模佔領生態區位, 舊神紛紛滅絕,有如物種!
柄谷以猶太教聖典摩西五書的神 “耶和華” 為解析案例, 以歷史手法重現 “新神的誕生”.
他所說的Def.「摩西的神」專指 “舊約聖經” 描述的 “耶和華”. ***
但要特別強調的是, 舊約成書於元前六世紀 「巴比倫之囚(元前568-538)」及回歸稍後的時期, 由猶大國文士所撰寫, 出於政治目的而托附古人.*** 即是說, 「摩西的神」誕生於元前六世紀,而與摩西其人關係不大. (或者戲劇化地說, 摩西信的神 和 “摩西的神” 是兩碼子事.)
所以,摩西的時代(約為元前十二世紀) 並未有「摩西的神」, 而巴比倫之囚以前的 “古耶和華”,與之後舊約聖經塑造出來的 “摩西的耶和華” 其 “神格” 大不相同, 就某個意義來說,甚至是質性背反的.***
同理, 同一位「耶和華」在 “舊約”和 “新約”的性格也有背反之處, 因為新約成書於公元三世紀,為的是實踐完全不同的政治目的. 「基督的耶和華」自然性格上與「摩西的」大不相同了. 新、舊約的耶和華性格近乎相反,這點只要打開 “Bi-ble”一看即知; 但是 “古耶和華”與 “摩西的耶和華”究竟有何異同, 就要費煞推敲了.
柄谷從「交換模式決定論」出發, 描述氏族神與信徒的關係, 非常有趣.
〈氏族神的性格〉
部落社會以「互酬性模式A」為主宰模式, 人與人之間有互相贈禮的義務. 收禮方如果不予回報屬於失德,關係會因而破裂. 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神的關係也是互酬性的, 人向神(原先是祖先)獻上祭禮,神也就有著庇佑信徒(原先是子孫後人)的義務.*** 如果神沒有能力庇佑族人,那麼族人就會背叛祂而轉奉他神.***
因此,如果一個部族戰敗,被別的部族征服, 那麼,敗族的神祇按道理必定是缺乏能力庇佑信徒, 其信徒很自然地放棄祂而轉奉勝族的神. 元前八世紀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 十部族解體,迅速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其理在此.
有時候,不必等到戰敗, 軍事政治經濟上強勢部族的影響力輻射周邊族群, 也會吸引很多 “趨炎附勢” “數典忘宗” 的弱勢族人轉奉強神. 舊約所記以色列人到達迦南之地, 很多人隨即轉奉當地的 “牛神”, 就是這個道理.
再者,部落社會之內氏族林立並存,神祇也同樣地林立並存. 酋長雖然是氏族長的首席,其地位並不能淩駕其他族長; 同樣地, 最強大的神也只是神的首席,不能淩駕所有神,*** 故而稱為「多神教」. 其實所謂多神教, 最初只是一種多神並立的宗教狀況, 而非一種具有統一教義的宗教.***
隨著跨域帝國的興起和擴張(如亞述和巴比倫一統兩河, 古波斯混同宇內.), 對環宇子民和地方氏族的統治壓制嚴苛得多了. 新型的“絕對神 = 普世神” 的功能是嚴格控制子民, 和全面取締氏族神祇,從這兩方面進行意識形態統治.
〈普世神的性格〉
普世神對其信徒子民極其嚴苛, 簡單地說 A “從一而終”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豈容你隨便 “轉會”; 還有,B 無論神(其實是帝國) 施加多少苦難在你身上, 那是對你的考驗,你要逆來順受,甘之如飴.***
神是絕對的(就像帝國一樣), 沒有任何義務,不保証任何現世的報酬. “不可以考驗你的神”,更不可以妄圖賄賂祂, 信徒唯一能做的事只有「禱告」,而神則不保証任何回應,但你仍要繼續虔信…..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神也是至高至尊的, 最強版本自然是「一神」了, 從根本上取消任何其他神的存在,連次等的也不行. 這反映了帝國與地方的關係, 直至現代之前,帝國沒有能力真正統治地方,但一定全力鎮壓 “地方主義”, 地方可以(其實是必然) 自治, 但意識形態上必須效忠中央.***
「宗教社會學」相信宗教是社會的映射, 也是政治的工具. 「普世宗教」的興起反映社會巨變已生,轉型已定, 人生的苦難形態與前不同,也就需要不同類型的神來撫慰(也可以是強制) 信徒的心靈.****
舉例:猶太教的神嚴厲懲罰其選民,因為他們犯了罪; 基督教的神完全赦免信徒的罪行,但對不信的人則無寬待之意; 佛教普渡眾生,但卻要眾生 “自負盈虧”…..
但是無論普世宗教起源之初是如何地 “慈悲為懷” “普渡眾生”, 只要成功和成熟到一定程度, 就會被收編為「國教」, 成為帝國的意識形態和統治工具.*** 所以, 無論教父時期的基督教和 教團時期的佛教如何 “原始共產生義”,如模式D那樣自由和平等; 很快地, 便為帝國所用,按模式B辦事.***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另可參閱拙文《讀書劄記130207出埃及》.
(附錄) 史實提要
A元前九世紀 所羅門王逝後,猶太人國家分裂為南北兩國.
B北國「以色列」於元前722年亡於亞述, 族人解散,了無痕跡.***
C元前612新巴比倫攻滅亞述。
D元前586南國「猶大」亡於巴比倫, 上層族人遷徙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E元前539波斯滅巴比倫。
F元前538族人獲準返回故地,接受波斯統治二百年,並沒有建立國家。 元前516重建神殿。***
G元前333亞歷山大大帝滅波斯,巴勒斯坦後為希臘 賽流古王朝統治。
H元前164「馬加比(意為鎚子)起義」***,建立 哈斯摩尼王朝,這是巴比倫囚之後第一次獨立建國。
I元前63為羅馬所滅。***
一家四十六年的老牌印刷廠,竟然可以讓蘋果、聯合利華都離不開它,並且讓阿里巴巴投資的唯視麗公司說兩者的合作案是「高攀了。」一年出產一二○億張標籤、年營收近一百億元的正美集團,到底為什麼能在印刷夕陽產業中開拓新局? 有一家公司,隱身在南港遠東智慧科學園區一棟不起眼的建築中,外面沒有華麗招牌與公司logo;這家公司至今沒有加入所屬的產業公會,記者去電經濟部工業局詢問,相關人員也說:「不清楚」。 但是,包括蘋果、聯合利華、寶僑、嬌生等世界知名品牌,都跟它息息相關,而且一旦開始合作,全都跑不掉。 這間能讓全球大品牌都找上門來的公司叫正美,主要業務,是令人感覺有些冷門的標籤印刷;儘管行事低調,「但說正美是整個大中華地區標籤印刷最大廠商,並不為過。」國內印刷大廠科樂董事長林其明這麼描述這間同業公司。 什麼都能印! 從瓶罐標籤到手機殼 都行別小看這家「印標籤」的公司,它一年生產的標籤量高達一二○億張,也就是每秒出產三百八十張標籤,「走進一家屈臣氏,有高達七成產品的標籤可能是我們印出來的。」正美員工驕傲地說。 從你家的洗髮精、洗衣精等瓶瓶罐罐的標籤貼紙,到筆記型電腦上的觸控板,它都能印。在這個被視作再傳統不過的產業中,正美一年的營業額,高達百億元。 十一月初,正美更成為阿里巴巴投資的以色列公司唯視麗(Visualead)合作夥伴,聯手將彩色、圖像化的視覺碼(視覺二維碼)推向大中華市場,搶攻物 聯網商機。唯視麗亞太區董事總經理臺美光誇讚,「正美的價格非常硬,但他們的標籤,只要一摸就知道非常好,這就是我們想找的合作夥伴。」在合作計畫中,唯 視麗提供軟體技術與平台給正美,正美透過唯視麗的技術,設計出視覺碼並印出來,在這樁合作案當中,臺美光甚至說:「是我們高攀了(正美)。」這一樁著眼於 透過普及視覺碼、改變消費者生活的合作案,讓正美這間被稱為印刷界大鯨魚的企業終於浮出水面,正美集團執行長蔡國輝也首度站在鎂光燈前,「坦白講,我們真 的覺得要這樣做嗎(媒體曝光)?很掙扎。」蔡國輝說。 蔡國輝口中的掙扎不是沒道理,創立四十六年來,正美從未正式接受過媒體訪問,曝光的資訊寥寥無幾。但是,在這神祕面紗的背後,卻有著如傳奇般的發展歷程。 印量冠全台! 台灣水果要出口 不能沒它創立時只有三個人、規模近似於家庭代工的正美,曾為龜毛的蘋果電腦印製過最初期的彩色蘋果logo,如今,已擴張為全球五千名員工、兩岸有九個廠 房的印刷集團,打造這個傳奇的精神底蘊,套用蔡國輝的說法,不是「轉型」,而是「一路為客戶加值」的企圖心。 一九六九年,原本在膠帶大廠四維擔任主管的正美董事長蔡意誠決定創業,「我們最早是從水果標籤做起的。」蔡國輝說起正美的發跡史,那是一九七○年代的事 了;當時,蔡意誠在一次「全台青果商」年度大會的門口「堵人」發名片,一舉接到不少外銷柳丁的標籤訂單,開始奠定事業基礎,甚至當時台灣出口水果中有七成 的標籤是由正美印製的。 從水果標籤、玩具標籤,一路走到八○年代,正值台灣電子業發跡,「我們跟台達電、宏碁等淵源都很深。」蔡國輝笑說,當台灣電子產業從遊戲機台走向電腦,正美就一直是電子公司的合作夥伴。 九○年代,正美為了配合日用品大客戶聯合利華、寶僑與電子業往中國設廠發展,也跟著客戶腳步在中國扎根。 但為客戶服務的布局不只是在地域上,更多的是在技術層次;「我們很多產品都是在無塵室或潔淨室生產的,和大家對印刷業的既有印象很不一樣。」蔡國輝說。 大客戶從柳丁變「蘋果」,外人或許以為過程中必然是經過幾度關鍵變身,但對正美來說卻非如此,「我們不喜歡用轉型這個詞,我們認為這是『演進』。」正美執 行長室經理廖俊鴻說。他強調,正美就是「不斷想盡辦法做出客戶需要的產品」,而在滿足客戶的過程中,無形之中層層堆高競爭門檻。 而這個滿足客戶、茁壯能力的過程,要從那張彩色的蘋果logo標籤說起。講起這張意義深遠的蘋果標籤,董事長夫人蔡李玉霞也曾表示:「那款七彩標籤,必須 一道道套色……,為了實驗標籤受溫度影響可能產生的變化,還要把標籤放到烤箱、冰箱測試。」一張彩色蘋果標籤,不只挑戰正美的技術,更挑戰公司對「滿足客 戶」的堅持底線。 蔡國輝也分享了去年一個「打樣兩百次」的接案。「今天打七個版本,明天不滿意又打十二個版本;後天說,三個版本或許可行,但另外十六個版本你再重做做看。」蔡國輝笑說,公司產品那麼多,每一年總會遇到一些困難的案子,「但這個真的想忘都忘不了。」 年花百萬維護認證 用管理拉大與對手差距 此外,正美也曾為早期手機生產螢幕視窗透明保護殼,「這其實已經屬於機械加工的範疇了。」蔡國輝表示,當年正美也是從一知半解開始,接著慢慢學,在正美工 作近三十年的管理中心資深副總郭容齡說:「當時,因為這個困難的製程,我大概半年都沒睡好。」既然已經超越傳統印刷的領域,為什麼正美還要接單?「因為客 戶說,如果正美能幫我們一次完成,最理想。」郭容齡指出。 讓正美從傳統印刷廠走向高科技領域的另一關鍵,是在九○年代的一場「革命」。「一九九二年,正美內部資訊系統上線,那個過程是很痛苦的。」郭容齡描述,當 時台灣的印刷廠普遍沒有系統化概念,正美為了讓電腦系統上線,還得教導員工、老師傅如何打鍵盤,「很多人受不了,就離職了。」完成系統建置,正美接連導入 各項管理認證,每年要花百萬元維護認證。蔡國輝說,「要供應給電子業,如果你沒通過這些安規,它還不敢用。所以,我倒不認為印刷技術差異有那麼大,但是你 對管理的認知和導入的決心,可能那才是真正最大的差異。」正美透過管理拉出與競爭對手差距,在業界頗負盛名,印刷工業技術研究中心特助洪秀文就指出,「高 科技業對印製品質要求嚴格,抽驗不合格會面臨嚴格的扣款,若品質不穩定,是『hold不住』高科技客戶的,反觀正美是以高科技業標準審視公司的。」從柳丁 標籤印到手機機殼,從筆電觸控板印到最新的視覺碼,四十六年來,正美成就了傳統產業裡最不可思議的華麗變形。然而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變形並非刻意,套回 蔡國輝的那句話:「我們盡可能地滿足客戶需求。」低調卻驚人的成就,大抵來自於此。 正美 成立:1969年 創辦人:蔡意誠 執行長:蔡國輝 資本額:4.9億元 主要業務:標籤印刷 主要客戶:蘋果、華碩、 鴻海、宏碁、 聯合利華、 寶僑 不斷精進技術 老牌印刷廠的致勝關鍵 ——正美重要里程碑 ● 1969年 董事長蔡意誠創立正美,當時員工3人● 1970年 奠定基礎,大量承接外銷柳丁標籤業務● 1979年 開始切入外銷玩具標籤市場● 1981年 投入電子業標籤市場● 1986年 投入民生日用品標籤市場● 1988年 接獲第一張聯合利華標籤訂單,成為宏碁衛星工廠● 1992年 全面導入電腦化管理系統● 1995年 到中國設廠● 2010年 標籤印刷出貨量突破100億張● 2015年 攜手唯視麗,布局視覺碼技術 撰文 / 周品均 |
在「日矽戀」新聞過後,另一個知名度因此水漲船高的單位是ISS。 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單位?為何他們做成的決議,能讓國際機構投資人買單? 將在六月十五日進行董監改選的智擎生技,經營權之爭戰火猛烈;以智擎總經理葉常菁為主的公司派與大股東台灣東洋製藥,同時提出獨立董事名單,並且各自對外徵求委託書。 按目前智擎股權結構,東洋、國發基金、公司派持股比重分別為一九%、一五%、一五%,在國發基金持中立態度、支持自己所提出的兩席董事的情況下,雙方勝敗關鍵除了委託書的掌握狀況之外,將近持股八%的外資股東,同樣也是關鍵。 六月五日,遠在芝加哥參加會議的葉常菁透過越洋電話,表示世界權威公司治理研究機構ISS(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 Inc.) 在獨立分析報告中,表明「不支持」大股東陣營所提出的獨立董事名單。這份報告,讓智擎經營權之爭增添許多變數。 「報告的結論,這八%外資股東應該會以公司派的董事名單做為優先支持對象。」一位投資銀行主管表示。 因日矽戀 在台知名度暴增講到ISS,股市投資人或許略有印象,就在去年十月,ISS也曾提出五大理由「不支持」矽品與鴻海策略聯盟的議案,而國際機構投資人果然就在股東臨時會中,大舉倒向日月光,才有日後日月光與矽品宣布將合組控股公司的完美結果。由於「日矽戀」劇情過於經典,ISS在台知名度頓時暴增。 只是,ISS究竟是什麼樣的神祕機構?所做成的決議竟能讓國際機構投資人買單? ISS原為明晟(MSCI) 旗下子公司,在二○一四年五月以三.?六四億美元賣給Vestar Capital Partners,目前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大中華市場共配置三位分析師。 人力極少,但所出的報告卻極具影響力,原因在於公司全然鎖定公司治理的面向,以及訴求最強的獨立性。 「ISS就是針對企業公司治理議題,提供專業建議給國際機構投資人的獨立機構。」近幾年致力於台股公司治理領域的寬量國際(QIC)總經理李鴻基這麼說。 也就是,有別於一般外資機構著眼於公司經營績效、獲利表現等面向進行評估,ISS特別專注於公司治理層面的分析,而對外資機構來說,這種專注於公司治理的評估報告,極具價值。 由於許多國際被動型指數基金追蹤的股票可能高達千檔,其中台股就超過百檔,要針對單一個股的經營權爭議進行研究,所需花費成本將非常高,因此,在旗下所設立的「公司治理研究團隊」就非常依賴ISS這種具有高度公信力的國際公司治理研究機構,所做出的決議幾乎就照著投票;據了解,部分基金甚至規定,若要做出不同於ISS建議的決策,甚至還得寫報告。 此外,標榜絕對的獨立性,也是讓ISS「喊水會結凍」的原因。以這次智擎的報告為例,雖然結論被認為是「挺公司派」,但據葉常菁表示,最早主動與ISS聯繫、提供資料給其進行分析評估的,卻是大股東陣營。 在接獲請託評估的案件之後,ISS首先會根據已公開資訊進行評估,接下來,則會給予爭議雙方「公平陳述」的機會,如果是透過電話會議,不但美國總部會派人全程與會,更會事先告訴對方:「你(妳)針對問題的回應,有可能會出現在最後評估報告內容。」主要目的就是展現評估過程的公平性。 對此,台灣東洋發言人張志猛表示,他並不知情ISS當初聯絡過程,至於公司其他主管是否與ISS聯繫,他也不清楚。 「股東行動主義」蔚為潮流以這次ISS對智擎的報告來看,之所以「捨大股東派、就公司派」,關鍵除了公司派針對東洋質疑的議題不斷向ISS說明,並提出「將在今年股東會提案,未來董事席位皆採用提名制」等承諾,這種對於強化公司治理的積極表態,頗能符合ISS的胃口,「智擎現有經營團隊及董事會,兩者皆運作良好且充分支持公司的營業獲利表現」,報告中如此說明。 李鴻基表示,目前外資占台股市值比重已高達三八%,枱面上的大公司外資持股過半者比比皆是,這些企業除了比獲利外,還要比公司治理落實程度,因此,未來國際機構投資人仰賴ISS等獨立機構的程度只會越來越高。 目前與ISS屬性相同的國際知名公司治理研究機構,還有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Glass Lewis、英國倫敦的Hermes EOS,在全球「股東行動主義」蔚為潮流的聲浪下,三家公司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ISS支持智擎公司派,會對這場經營權之爭引起多大效果,目前尚不得而知,畢竟若國發基金傾向支持大股東陣營,則公司派即使取得外資支持,股權恐怕仍居弱勢。但無論如何,在外資對台股影響力持續攀高之下,這種近似於「外資風向球」的機構,必然是未來另一個影響台灣資本市場的重要角色。 撰文 / 顏喻彤 |
http://www.xcf.cn/tt2/201706/t20170608_781020.htm
虞锋身上,有两大标签:聚众传媒创始人,云锋基金创始人。如今,聚众早被分众湮没,云锋却仍锋头十足,播云布雨。
尽管云锋基金无论投资何种项目,媒体时常都冠以“马云看中,马云青睐”之语,但在云锋的国度里,虞锋,应当才是那个握有更高话语权和收益分成份额的人。云锋基金的GP份额中,马云和虞锋是四六开,马云占40%,虞锋占60%。
从创业家到投资家
在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身份切换中,作为与马云并肩战斗的队友,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出身的虞锋,时常处于公众视线之外,却从聚众时代起,就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存在。
聚众与分众
2006年1月,聚众传媒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资料,作为聚众创始人的虞锋离“美股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光环只差了临门一脚,他却坐下来和江南春谈了谈。这位分众传媒的创始人,和虞锋共同开创了户外媒体这样一个全新的行业,也是他最大的对手。2006年1月8日,分众传媒与聚众传媒达成协议,分众以支付9400万美元现金以及2.31亿美元新发行股票的对价,取得聚众传媒100%股权。
在上市这个节骨眼上,放弃去纳斯达克敲钟的荣誉,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虞锋曾有过解释,“上市了拿了钱是可以继续打下去,个人的名誉很好听,但是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双方都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上市的目的是什么?中国这个行业的发展最后要走到哪里去?”在经历数年高速扩张之后,分众和聚众已成为户外显示广告行业的老大和老二,但彼此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聚众若选择上市,融资后的唯一选择还是继续烧钱对抗,在商业的逻辑下,和比战好。
这一幕,在此后中国的市场上也并不鲜见——滴滴优步合并,美团大众点评合并等。而论及细分领域两大寡头的合并重整,当年有此胆识的虞江二人乃至他们背后的资本推手,或算得上这一路径的中国开山者。
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轰轰烈烈不如冷静抉择,这一权衡足以折射出虞锋理性的一面,这一特质将继续洞穿他以后的岁月。
合并后,虞锋成为了分众的联席董事长,根据分众2005年年报(2006年6月2日披露,此时合并交易已完成),虞锋一度持有分众6.8%股权,按2006年6月2日分众25.3亿美元市值计算,虞锋所持股权市值约1.72亿美元,按彼时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13.76亿元。不过合并当年分众的年报(2006年年报)显示,相比江南春在分众里仍占有9.95%的股权(表1),虞锋的分众股票已所剩不多,以至于并无具体显示(低于5%)。
或许正因话语权的有限,虞锋很快就选择淡出。2007年2月,他辞去分众的职务,卖掉手中的股票,似有归隐之意。不过,这年年末的一纸股权转让书,不期然间为其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
初战华谊:500万收获10个亿
华谊兄弟在上市前经历了复杂的重组和融资过程。虞锋及其母亲王育莲则分数次受让了华谊有限(上市主体华谊兄弟的前身)股权。
2007年8月28日,上海开拓(虞锋及王育莲母子全资控制公司,全称为上海开拓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从刘晓梅、王忠磊、冯祺三人手中合计受让了华谊有限0.36%股权,成本合计18万元。
2007年11月19日,华谊有限的大股东华谊广告,将华谊有限4.8514%的股权转让给虞锋,转让价款为242.57万元;将华谊有限3.9224%的股权转让给王育莲,转让价款为196.12万元;冯祺将其持有华谊有限0.504%的股权转让给上海开拓,转让价款为25.2万元;刘晓梅将华谊有限0.36%的股权转让给虞锋,转让价款为18万元。
两天后,上海开拓又将0.864%华谊有限股权转让给王育莲,作价43.2万元。
2006年末,华谊有限每股净资产已达2.84元,但这些转让款都是只和对应注册资本出资额相等。虞锋、王育莲的投资总成本是499.89万元(242.57+196.12+18+43.2),拿到的是华谊有限260.57万元、239.32万元出资额。不过,这些平价的股权转让也有一个看似不相关联的伏笔,曾持有华谊国际控股(BVI)27%股权的TOM集团向王忠军等转让相应股权时,虞锋曾受让了0.6%的华谊国际控股(BVI)股权,成本为37.5万美元。另外两个接盘人为马云(200万美元,3.2%股权)、江南春(200万美元,3.2%股权)。
2007年末,华谊有限以净资产折股,变更为上市主体华谊兄弟传媒有限公司时,发起人共18位,虞锋、王育莲共持股9.5%。此后华谊兄弟(300027)又分批吸纳了众多明星股东,并于2009年10月14日在创业板上市。
华谊兄弟IPO前,王育莲持有455万股,而虞锋则持有495.4万股,合计持股7.54%,成为仅次于王忠军/王忠磊兄弟、马云的第三大持股人(图1)。若以华谊兄弟IPO时28.58元/股的发行价计算,虞锋母子的持股市值当时就已达到了2.72亿元,增值53倍。
不过,这只是财富牛市的起点。有了冯小刚、黄晓明、李冰冰等众多明星股东的加持,上市后的华谊兄弟气势如虹,迎来了一波令人叹为观止的涨幅,直到2016年才掉头向下,经历深幅调整。而虞锋母子则多次分批出售所持股份,如在华谊股价表现最好的2013年、2015年,他们都以敏锐的判断大量套现。
根据新财富的统计,虞锋母子历年套现金额合计超过7.5亿元,目前王育莲应已完全套现,而虞锋仍持有1935.39万股,位列华谊兄弟第9大股东。如果以2017年3月13日的收盘价计算,虞锋所持的华谊兄弟股票账面市值约为2亿元。再加上华谊兄弟历年的现金分红,粗略估算,虞锋母子当年一笔500万元的投入,最终换来了10亿元的回报,回报倍数约200倍(表2)。
在华谊兄弟的股东名单上,虞锋显然并不是最最耀眼的那颗星。二股东马云才是。媒体报道显示,正是马云,将投资华谊的机会介绍给了他在长江商学院EMBA总裁班圈子里的同学虞锋和江南春,虞锋投资华谊,因为马云信任王忠军,而他信任马云的眼光。
信任创造的价值,岂止千金?对于顶级富人的圈子而言,信任作为黏合剂是一切大生意的基础,而投资有前景的项目则可带来上百倍的回报。这中间,无疑大有可为。
转入PE赛道,云锋基金集齐朋友圈富人
2009年,初夏,西湖。马云和虞锋一场乘兴泛舟之后,两大人生赢家双剑合璧行走资本江湖的概念也有了雏形。2010年初,嵌入二人之名的云锋基金正式落地——时谓“云展未来,锋收天下”。
马云巴巴的人脉和资源绝非一般富人可相提并论。很快,一票富人大腕加入了云锋基金的LP阵营,仅其发起人就是包括腾讯控股马化腾、巨人网络史玉柱、银泰投资沈国军、分众传媒江南春、华谊兄弟王忠军、新希望集团刘永好、新奥集团王玉锁、迈瑞医疗徐航、易居中国周忻、七匹狼周少雄、中国动向陈义红、五星电器汪建国、九阳股份王旭宁等人在内的豪华阵容(表3、图2)。据新财富统计,2017全中国最富500人中,至少有20位上榜富人为云锋的LP,其中12位LP更跻身中国最富百人之列。这些人不仅富甲一方,更控制一票上市公司资源,即使不完全统计,云锋基金LP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加总也已超过5万亿元。
这些名单带给了外界巨大的震撼。募资从来是PE生存的第一道关卡,但在云锋基金的运作中,这似乎不是问题。云锋基金创立之时,王玉锁甚至宣称:“未来投资行业会产生新的方程式:马云+虞锋>索罗斯!”
集齐马云、虞锋朋友圈富人的云锋基金,的确有能力“召唤神龙”。而随着一大批明星项目的相继曝光,自带光环的云锋基金,更令人目眩。云锋基金入股本身就能给初创企业带来极大的关注度,更不论云锋的投资名单中,的确包含着阿里巴巴、华谊、中信21世纪、大麦网、华大基因等诸多声名显赫之作。
然而,云锋基金的真实运作情况究竟怎样?马云和虞锋的角色与利益如何分配?其旗下发行基金的收益到底如何,各位LP大佬究竟赚到了多少钱?而虞锋,在替朋友圈众人打理财富的过程中,自身收获如何?这些最引人瞩目的信息,却因其分散而隐秘,鲜见于媒体。
透视云锋内幕:双层GP架构,虞锋、马云股权六四开
说起来,云锋投了谁,媒体报道时都会说“马云看上了谁”,马云看起来是云锋的招牌人物,但是,从公开资料看,他似乎并不具体插手云锋基金的一些内部事务——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时披露的信息中,就已多处提及虞锋对云锋基金所持阿里巴巴股权具有唯一的处置权和表决权(公告原文为Mr. Yu has the sole power to direct the votingand disposition of shares of our company);同样的,圆通速递的相关公告也披露道,“马云不参与云锋新创的经营。马云作为有限合伙人其并不参与云锋新创管理中心的运营、决策,并且根据相关股东会决议、章程修正案,马云已不可撤销地放弃其所持有的云锋新创管理公司40%股权相应的投票权”。虞锋,或许才是这家PE的话事者。
新财富查询的公开资料显示,云锋基金迄今组建了5只主力基金:Yunfeng Fund, L.P.(1期美元基金,2010年6月),上海云峰基金(1期人民币基金,2011年5月成立),Yunfeng Fund II, L.P.(2014年5月15日完成筹备),云锋新创(2期人民币基金,2014年6月20日成立),云锋新呈(3期人民币基金)。相比同期成立的PE同行,其基金数量并不为多。不过,由于PE没有公开披露的义务,这一结果可能不尽全面。
在资金规模上,其首期美元+人民币基金(即1期美元基金和上海云锋两只基金)募集总额约为100亿元人民币。2014年3月,云锋基金再次发布消息称,已展开2期规模为10亿美元的融资计划,这一点阿里巴巴在上市时也予以核实,披露了2期基金的承诺认缴规模为超10亿美元。而根据当时虞锋接受采访时的披露,实际上,云锋2期基金在2013年已经筹集了6亿美元,2014年一季度又完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募集,总募集金额超过16亿美元。2期人民币基金云锋新创参与了圆通速递、白云山等项目的投资,投资圆通速递时认缴了30亿元;2015年末参与白云山定增时,认缴了40亿元。第3期云锋新呈基金的认购规模则达到了100亿元。
和国内PE一般以人民币基金开场不同,云锋基金同步设立了美元和人民币两只平行基金,美元基金甚至略早一步。这应当与其早期投资的项目偏向互联网行业,主要在海外市场退出有关,比如其2010年就宣告投资完成搜狗以及阿里巴巴。
另一点与国内PE不同的是,从可查知的信息看,云锋单只基金的存续期长达10年,较国内一般的5+2基金期限更长。其资金募集、管理费提取和项目回报分成,也按照国际惯例执行。
此外,云锋基金的架构采取了双层GP模式,也就是马云、虞锋组成第一层GP后,引入LP(至少在云锋新创里,这层LP就是他们俩),形成第二层GP,然后再引入外部LP,设立基金,再设立项目子公司,具体对外投资(图3、图4)。
在云锋基金每层GP架构里,都采用了虞锋、马云六四开的股权结构,由此看,虞锋明面上的话语权和收益分配都高于马云。
马云承诺过,他在云锋基金的GP角色中获得的全部收益,都会捐赠给阿里巴巴基金会。但在双层GP的架构下,其捐赠份额如何,我们未知其详。
云锋1期基金: 搜狗+阿里巴巴 撑起回报大梁
云锋1期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大概是100亿元,包括一只美元基金和一只人民币基金。从行业上看,1期基金明显重点布局于TMT及娱乐影视业,如TMT领域投资了搜狗、团购网站高朋,并参与了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01688.HK)的私有化,而在娱乐行业则投资了樊跃、王潮歌、张艺谋发起的实景演出“印象系列”运营方——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娱乐大佬林建岳搭档投资了寰亚传媒(08075.HK),与凯雷亚洲增长基金、环球数码创意(GDC,08271.HK)一起投资组建了数字影院服务提供商环球数码科技(GDC Technology Limited,GDCT)等(表4)。
总的看来,云锋1期美元基金能够追溯到的投资花出去了5.396亿美元、1.8736亿港元,即可确认的项目成本在37.31亿元(按照2010年末1美元=6.62元,1港元=0.85元的汇率换算),而这几个项目合计回收了24.5亿美元、9.94亿元、1.2亿港元,即总共160.83亿元(按2014年末1美元=6.12元,1港元=0.79元换算)。
6年左右时间,平均退出倍数为3.31倍。这样的投资回报是否匹配云锋的光环呢?根据Wind的统计,创投基金退出的盈利项目平均回报倍数,2013-2016年间分别为2.02、2.46、4.9、2.17倍。云锋1期美元基金的3.31倍回报算是亮眼,但并不能算远超预期。
云锋最开始成立时的重磅投入当属“印象系列”。据媒体报道,云锋基金于2010年12月17日宣布,向“印象系列”投入了5000万美元,中间经过颇多波折,直到2016年由三湘股份(000863,现名三湘印象)完成收购。根据收购议案,三湘股份以股份+现金的方式购买Impression Creative Inc.和上海观印向各自持有的观印象61.65%和38.35%的股权。按照19亿元的总对价(一半现金,一半股份),Impression获得了5.857亿元现金,及9010.3846万股三湘股份。在Impression中,云锋1期美元基金为最大股东,持有其80.82%股权。也就是说,收购时云锋1期美元基金即回笼现金4.73亿元,剩余持股按最新收盘价(2017年5月19日7.15元/股)计算,为5.21亿元(7.15×9010.3846×80.82%)。
而在观印象的另一个股东上海观印向中,云锋二期人民币基金云锋新创与张艺谋等人均为LP,其中云锋新创LP份额为0.46%。此外收购之时,云锋新创以5000万元参与了配套募集资金认购,直接获得了三湘印象769.23万股。
在这个明星基金加持明星项目的案例里,云锋1期美元基金的成本在3.3亿元,收回大概在9.94亿元,7年时间2倍回报。
回报倍数最高:搜狗
搜狗是云锋1期基金投资的第一个项目,也是1期基金里回报最高的一个案例。2010年8月,搜狐宣布成立新的子公司搜狗,新公司中阿里巴巴、云锋基金、张朝阳共同出资4800万美元,其中,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共占股16%,张朝阳个人占股16%,搜狐集团保留剩余68%股份,包括预留给搜狗高管团队的激励股权。
从搜狐分拆之后,搜狗凭借浏览器、输入法等创新武器获得了靓丽增长,并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实现正向盈利,2012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300万美元,是分拆时营收的330%,并连续七个财季保持了23.1%的复合增长率。
不过,较为出人意料的是,阿里巴巴却在搜狗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提前退出了。2012年7月2日,搜狐公告称,从阿里巴巴手中以2580万美元回购了搜狗10.88%股权。由此可以估算,当初云锋基金投资了搜狗约5.12%的股权。
2013年10月,几番摇摆之后,由于搜狗CEO王小川坚决抵制周鸿祎的360收购,搜狐转而引入了腾讯作为搜狗的战略股东。以4.48亿美元入股搜狗的腾讯,占股比例为36.5%。以此计算,腾讯入股后的搜狗估值大约为12.27亿美元,而入股前的搜狗估值在7.8亿美元,云锋基金这5.12%的股权,在腾讯入股前的估值为3993.56万美元。
根据当时搜狐发出的公告,所有A类优先股股东(云锋基金属于A类股东,而腾讯拿到的是B类股权)还将获发一笔高达3.01亿美元的红利,这意味着云锋能拿到1541万美元分红。
合计下来,云锋基金在这个项目上拿到的分红加退出回报总共达到了5535万美元,而其当初入股成本不过800万美元左右,大概有6倍左右回报。相比之下,早1年时间退出的阿里,回报率不过61.25%,仅为云锋的1/10。
若论回报倍数,搜狗是云锋1期基金里最高的投资项目;但若论回报的绝对值,则非其参与的阿里巴巴私有化项目莫属。
回报数额超百亿元:阿里巴巴私有化再上市
云锋基金对于阿里巴巴的投资,是分两次进行的。
2011年9月,在阿里巴巴从港交所退市后不久,云锋基金联合银湖资本、红杉资本收购了5%的阿里巴巴集团员工股,总代价为16亿美元,对应阿里巴巴的估值为320亿美元。根据巨人网络及中国动向的公告,为此,云锋基金特地组建了两只项目基金,分别为云锋电子商务A基金(Yunfeng e-Commerce A Fund, L.P.)、云锋电子商务B基金(Yunfeng e-Commerce B Fund, L.P.)。这两只基金均注册于开曼群岛,且GP也由虞锋完全控制,虞锋对于这两只基金所持的阿里股票具有完全独立的处置权利。更为特别的是,设立之时,这两只项目基金的存续期长达10年,这足可以说明两只基金的LP对于马云与阿里巴巴的信任和支持。
所幸的是,他们并没有等待10年那么久。2014年9月,阿里巴巴就于举世瞩目之下在纽交所敲了钟。上市之时,阿里巴巴招股书里披露了两只项目基金的详细入股情况,这两只基金合计持有阿里巴巴3481.7039万股,相当于公司上市前1.5%的股权,按入股时的估值计算其成本约为4.8亿美元。
在阿里巴巴上市之时,云锋联合体选择出售了652.7778万股老股,按阿里巴巴的招股价68美元/股来计算的话,云锋A套现了2.79亿美元(410.3536万股),云锋B套现了1.65亿美元(242.4242万股)。同时两只基金还合计保留了剩余持股2828.7039万股,按IPO价格预估,价值约19.24亿美元。
也就是说,云锋A与云锋B这两只基金在参与收购阿里巴巴员工股时的成本约为4.8亿美元,而最后老股套现+剩余持股的市值总共达到了约23.68亿美元(2.79亿+1.65亿+19.24亿),回报率接近4倍(表5)。
考虑到初始投资规模的巨大,这一回报率就更惊人了。3年时间,云锋A基金与云锋B基金仅在这一个项目上,就获取了约18.88亿美元的回报,按2014年底美元汇率来换算(1美元=6.12元人民币),这个项目的净回报达到了115.55亿元。
当时组成豪华天团来参与云锋A、云锋B的LP,显然是获益颇丰。那么,他们是否和云锋1期基金的LP类似呢?大概率上是,史玉柱的巨人网络、陈义红的中国动向,当时都各自就入股云锋A、云锋B发布了公告,其中,巨人网络投资了5000万美元,而中国动向则认购了1亿美元。
作为基金的GP,虞锋同样是这场盛宴的获益者。
再来回看虞锋母子在华谊兄弟上的套现轨迹,2010年底,王育莲账户套现1亿多元,这一举动也许和虞锋筹资参与云锋1期基金的入股有关。而在2011年1月至5月期间,王育莲和虞锋在华谊兄弟的账户上又合计套现了1.4亿元,在当时差不多相当于2300万美元。这也恰好发生在云锋A、云锋B投资阿里巴巴员工股的消息发布(2011年9月)之前的约半年时间,考虑到还有换汇、设立基金、签署协议等各种事宜,这个时间点的筹款有可能就是为了参与这次认购云锋A与云锋B的份额。
一方面,虞锋作为两只基金的GP,可以参与超额回报的分红。按照PE行业内的一般规则,项目基金在偿付完GPLP的初始出资后,优先提供LP的最低投资回报(如每年10%),剩下的超额收益则是由GP、LP二八分成。在阿里巴巴这个项目上,扣除掉成本金4.8亿美元,及3年10%的最低回报1.44亿美元之后,剩余的超额收益高达17.44亿美元,若按二八分成,那么GP将获得高达3.488亿美元的提成。而虞锋享有GP里60%的收益,也就是说,虞锋在这一单项目里的GP分成,最高可能达到2.1亿美元。
另一方面,从在华谊兄弟的套现时点上来分析,虞锋很有可能动用个人资金进行了跟投,假定他在此项目中跟投2000万美元,那将再分账近1亿美元。
一单阿里巴巴私有化的项目做下来,所有人都赚得盆满钵满。相比之下,马云通过云锋基金赚到的回报并不突出。马云在云锋A、云锋B都未披露有投资,他在此单项目中只能赚到作为GP的钱,大概是1.39亿美元,而这也很大概率要捐献给阿里巴巴基金会。
除了这两只专项基金,2012年9月,云锋1期美元基金通过一全资子公司,购买了阿里巴巴8.46万股可转换优先股。这次的入股价为18.5元/股,至阿里上市时,每股也赚了50美元,净收益大概在423万美元。
不尽如人意的投资:高朋网
当然,云锋1期基金也不乏投资失意的案例,如高朋网(GaoPeng.com)。
这个当时由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团购网鼻祖Groupon、云锋三家明星股东组建的团购网站,就在激烈的团购竞争中被挤出了市场。2012年,高朋网与F团、QQ团合并后组建为一家新公司“北京网罗天下生活科技有限公司”,F团原创始人林宁出任CEO。查询工商资料可知,如今腾讯仍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占股26.64%,而上海云锋1期仅持有0.22%股权。这一投资的成本和回收到底几何,无迹可寻。
有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3月,网罗天下推出基于微商户底层架构的微信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平台,并与微团购进行打通。或由于2014年腾讯入股京东后放弃网购业务,同年5月,其开始从团购业务向移动互联网业务转型,成为专注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及投资公司。林宁也于这一年离职,创办了微影时代。
1期人民币基金:
地素时尚、华大基因、金螳螂
再来看1期人民币基金的投资和回报情况。
根据阿里巴巴IPO时的公告,云锋1期人民币基金2011年5月成立。从投资的企业类型看,生物科技、消费类项目较受其偏爱,如其投资的世纪闻康旗下的寻医问药网、华大基因等均处于生物医药领域,而连锁粥铺嘉和一品、月子餐服务商广禾堂、服装企业地素时尚等均可纳为消费类。
在当时的媒体采访中,虞锋曾表示,1期基金将着重投资TMT、娱乐、消费及新能源领域。其背景可能是,云锋人民币基金成立的2011年,新能源项目备受追捧,而在新能源领域涉猎广泛的新奥能源掌舵人王玉锁,是虞锋密友兼云锋重量级LP。但从云锋1期美元基金及人民币基金已披露出的情况,似乎没有其投资新能源企业的线索。或许在众多PE折戟于光伏之时,云锋有幸规避了雷区。
云锋1期人民币基金成立迄今已有6年时间,但就我们查找的资料来看,其真正实现退出的,只有蓝色火焰文化传媒一家公司。这也体现出了云锋基金一个令人瞩目的优势:其基金存续期长达十年,且可以再往后延两年,比起国内PE“5+2”的投资退出节奏从容很多。
目前云锋1期所投企业里,还有数家公司处于排队上市的进程中,如合荣电气、华大基因、地素时尚等,均已在A股提交了招股书,地素时尚本已获发批文,但于2017年5月26日公告称,因需核查相关事项,暂缓IPO发行工作。若以最新估值来判断,在这期人民币基金里,地素时尚可能会给云锋带来最高收益。
专注女装的地素时尚,旗下拥有“DAZZLE”、“DIAMOND DAZZLE”和“d'zzit”三个品牌。其招股书披露,2012-2014年,这三个品牌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9%、7.63%及83.16%,对应期间平均售价增长率分别为10.88%、6.19%及17.76%。
2013年5月,其引入云锋基金,后者斥资1.8亿元,以每股10.125元的价格认购了约1778万股,成为地素时尚第三大股东。同年,地素时尚转增股本,云峰基金持股数变更为3400万股。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云锋基金以10%的持股量位居公司第三大股东,而虞锋作为云锋代表,任地素时尚董事。
2015年9月,地素时尚发布招股书,并于2017年4月再次发布申报稿。招股书里称,其首次公开发行6000万股,拟募资不超过24.13亿元,主要用于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等主营相关项目。这意味着若顶格发行,则其每股价格约为40.22元,按此计算,云锋基金所持股权大约价值13.67亿元,相比较1.8亿元的成本,收益率将达到6.6倍。
相比之下,在明星项目华大基因上,云锋基金收获平平。由于华大董事长王建的强势,在“基因界腾讯”的光环下慕名而来的众多PE,并未在一级市场获取高回报,不过,如若华大基因成功上市,由于其特殊的题材效应,且看A股会为这一公司定下怎样的估值。
云锋1期人民币基金里,有一单最特别的投资,发生在金螳螂(002081)身上。作为PE,云锋几乎所有的投资都落在一级市场,然而,2013年二季度,云锋却在二级市场购入金螳螂1950万股,按该季度均价,此举大约耗资近7亿元。而这一时点,恰逢金螳螂实控人朱兴良大笔减持、套现10亿元之时。在云锋入股后仅1个月时间(2013年7月),朱兴良因涉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受贿案被带走调查,直到2015年2月方取保候审。有意思的是,云锋基金也在朱兴良案告一段落之后,于2015年一季度出售了部分金螳螂股权。目前,云锋基金仍持有金螳螂0.92%股权,为其第六大股东。
实控人被带走调查,对于中国的民营上市公司来说,至少意味着股价震荡。云锋危难之际不离不弃,而朱兴良本人,正是云锋的LP。
7亿元投资一个二级市场项目,对于一只基金来说绝非寻常之事。云锋在此间驻足4年,计算其所获分红、套现金额,及剩余持股市值,合计为6.243亿元,相比最初的入股成本,至今仍大概有10%的浮亏(表6)。
按各公司招股书里披露的募资规模及股份来倒推,云锋1期基金所持被投企业股权的价值已经超过20亿元,且合荣电气、华大基因等这些项目如若上市,以目前A股投资者新股必炒的偏好,云锋还将在二级市场进一步获取不菲收益(表7)。
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合伙伙伴
如果说,云锋1期基金里,最大回报来自于私有化阿里巴巴;那么,在云锋2期基金里,阿里对于云锋基金的塑造作用更为明显。首先,在云锋2期美元基金(Yunfeng Fund II, L.P.)里,马云家族信托作为LP,出资2600万美元,作为GP则出资了400万美元。此外,阿里巴巴作为机构LP出资了8000万美元。2期基金最初的承诺出资规模为10亿美元,但据媒体报道,最终募集了超过16亿美元。
2期基金所投项目同样明星云集,而且几乎所有成功项目都与阿里相关。先来看美元基金投资的几个主要项目,其中尤以操刀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00241.HK)、爆赚超10倍回报最为出彩。
阿里健康回报超过10倍
圆通速递借壳之前火速入股浮盈26.78亿
云锋2期美元基金和阿里巴巴联手投资了好几单,包括2014年4月以13.27亿港元入主中信21世纪。
根据认购协议,云锋基金、阿里巴巴合计有条件认购中信21世纪的44.23亿股新股份,认购价为每股0.3港元;认购事项之总代价为13.27亿港元,并以现金支付。而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港股的新股非公开发行条例,阿里一方0.3港元/股的认购价较中信21世纪公告前的收盘价折价了6成!
有意思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2014年3月,由马云控股的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中信21原副董事长陈晓的弟弟陈文欣于2013年4月设立的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收购价几何,外人无从知晓。此事日后更受到了香港证监会的问询。
回到入主中信21本身,阿里巴巴和云锋2期美元基金为此次收购合资设定子公司Perfect Advance,其中,阿里巴巴(通过Alibaba Investment Limited持股)、云锋2期美元基金(通过Innovare Tech Limited持股)各自持有Perfect Advance的70.21%及29.79%股权。交易完成后,Perfect Advance持有中信21世纪54.12%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在云锋及阿里巴巴入主之前,中信21本是一家股本37亿股、市值21亿港元(2013年末数据)的并不太起眼的小公司。随着阿里入主并更名为阿里健康,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股价一度升高至14港元/股,如今回落至3.3港元/股,云锋2期基金的投资成本按比例估算为3.95亿港元(13.27×29.79%),但目前其间接持股市值则高达50.11亿港元(311.3×0.5403×29.79%,阿里健康市值×大股东持股占比×云锋基金持股占比),账面浮盈超过10倍。
在这一单上跟着阿里赚到盆满钵满的云锋,有时也会平价向阿里转让股权。2014年4月,阿里携手云锋以12.22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优酷土豆摊薄后的18.5%股权,而根据阿里巴巴上市时的公告,2014年5月,阿里巴巴以30.5美元/ADS(每ADS相当于18股A类普通股)的价格购买了16.5%的优酷土豆股权,总共花费了10.9亿美元。这意味着,云锋基金以1.32亿美元收购了优酷土豆摊薄后的2%股权。
到2016年4月,阿里巴巴完成对优酷土豆的私有化时,最终协议交易价为27.6美元/ADS,尽管这一报价比提出方案时优酷土豆的收盘价溢价了30.2%,但却低于两年前云锋的购入价30.5美元/ADS。目前优酷土豆合并后的合一集团已被阿里完全私有化,成为阿里大文娱板块下的全资子公司,若云锋基金是在私有化时退出,则在此项目上微亏。
云锋跟随阿里巴巴的另一单投资陌陌(MOMO.NSDQ),同样收益不菲。2013年10月21日,阿里巴巴参与陌陌C轮融资,以1000万美元获得了800.192万股,平均每股1.25美元/股。2014年5月15日,陌陌D轮融资,云锋2期基金通过Rich Moon Limited 投资了9000万美元,获得陌陌1857.1万股股权,平均每股成本为4.846美元/股。其中,云锋2期美元基金持有Rich Moon的77.8%股权,而云锋Moon跟投基金则持有剩下的22.2%股权。
这一单Pre-IPO的投资虽然入股成本高过阿里巴巴许多,但却时间短见效快。2014年12月,陌陌就已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首日收盘价为17.02美元/ADS(每ADS相当于2股普通股),半年时间,云锋2期基金的收益率即达到76%。此后陌陌一度宣布进行私有化,阿里CFO蔡崇信加入了陌陌担任董事,2016年4月5日,阿里巴巴、云峰基金旗下Rich Moon还一同加入此前由陌陌创始人唐岩牵头的私有化财团。
不过,曾是陌陌二股东的阿里目前已有退出之意,并在逐步减持。若按陌陌现在的价格43.82美元/ADS,则云锋基金的Rich Moon目前的持股市值为4.07亿美元,浮盈3.17亿美元,收益率352%。
综合来看,云锋2期美元基金中,可以探知收益的三单投资,无不和阿里相关。除了被阿里私有化的优酷土豆,云锋可能是以略亏转让出局,在阿里健康、陌陌上的投资,云锋2期基金都赚到了手软——这两个项目的成本合计约10亿元,而目前账面市值则合计达到了72亿元。
同样的,云锋2期人民币基金的得意之作圆通速递,与阿里关系匪浅。2015年4月29日,阿里创投、云锋新创与其他主体共同签署协议向圆通速递增资,增资后阿里创投持有圆通速递12%股权,云锋新创持有圆通速递8%的股权。根据公告中的数据推断,云锋新创的成本在10亿元(公告中给出了阿里创投、云锋新创及员工股权激励平台圆赞系列等共同出资额为252091.0744万元,合计增加的注册资本为7318.7605万元,其中圆赞系列增加的注册资本为2091.0744万元,则推断圆赞系列的入股成本为1元/注册资本,而阿里和云锋则一起花了25亿元,按照六四开,云锋成本为10亿元,阿里创投为15亿元)。
2016年9月29日,圆通速递成功借壳上市,并连连上涨,其最新市值高达572亿元,而云锋新创持有圆通速递1.2亿股,持股比例仅次于圆通创始人喻渭蛟夫妇和阿里创投,为第三大股东,目前该股权估值达36.78亿元。这笔投资两年时间浮盈26.78亿元,收益率为2.68倍。
2015年12月,白云山(600332)78.85亿元的非公开发行方案获得证监会通过,此次,云锋新创和广州医药集团、广州国资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广州国寿城市发展产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等共同参与认购,其中,云锋新创以5亿元认购了2122.241万股,每股成本23.56元。目前这部分股权还处于锁定状态中,按2017年3月17日收盘价27.76元/股计算,账面浮盈17.83%,浮盈额为0.89亿元。
同样的,云锋新创还在2016年1月入股了万东医疗,目前浮亏0.4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白云山、万东医疗都分别与阿里健康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医药电商、大健康产品、医疗健康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表8、9)。
云锋2期美元及人民币基金,目前可以测算已上市项目的成本合计在3.95亿港元、2.22亿美元、17亿元(2014年末汇率1美元=6.12元,1港元=0.79元),合计33.7亿元;而账面现值为50.11亿港元、5.26亿美元、44.21亿元,合计125.1亿元(1美元=6.9元,1港元=0.89元),整体回报率大概在2.71倍。
而正在筹备的3期人民币基金云锋新呈中,认缴资本高达100亿元,其所投的蚂蚁金服有可能成为潜力最高的投资项目。
激进的独角兽:估值风光变尴尬
前几年的创新创业热潮一度带动了一级市场项目估值的快速上调,然而,一些独角兽看似风光,但真要赚到真金白银退出,却不容易。云锋新创所投的标的中,目前估值有争议的就不少,比如小米,比如乐视体育。
云锋进入小米,是雷军亲自宣布的。2014年12月29日下午,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上周完成最新一轮融资,估值450亿美元,总融资额11亿美元。投资者包括由摩根士丹利原分析师季卫东创立的全明星基金(All-Stars Investment)、俄罗斯DST、新加坡GIC、厚朴投资和云锋基金等。云锋基金虽然排名靠后,但是以11亿美元的总融资额度看,云锋的投入从绝对值来说应该不会是小数目。
虽然曾经风光无比,但小米从未披露其盈利数字,据美的披露的小米入股文件,小米在中国的实体——小米科技2013年净利润为3.47亿元。然而这两年,小米一度引以为傲的纯线上模式遭到了很大的挑战,华为和OV全面崛起,对小米造成了巨大威胁。根据IDC的统计,2016年华为、OPPO、VIVO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占率分别达到了9.5%、6.8%、5.3%,分列全球第三、四、五名,而此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小米,2015年时还位列全球出货量中国第一的手机品牌,竟然在2016年跌出了全球前五。
尽管雷军本人并不承认小米的估值下跌,但在增速和市占率下滑的同时,要维持一个独角兽的450亿美元估值无疑是困难的。
云锋投的另一个项目乐视体育也正在遭遇同样的困局。乐视体育的主体公司是乐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20日,最初由乐视网和乐视控股发起设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后分拆融资并迅速成长。乐视体育2015年年报显示,乐乐互动为其第一大股东(贾跃亭通过百乐传媒控制),认缴出资额为11550万元,持股37.9%;北京鹏翼资产持股20%,乐视网持股10%;另外,王思聪的普思投资占股10.77%,云锋新创占股9.6%(表10)。
根据新闻报道,2015年5月,乐视体育首轮融资规模8亿元,分A轮和A+轮两个阶段,A轮由万达领投,A+轮云锋基金领投。而乐视体育截至2015年末注册资本增加了9475.6277万元(2015年5月、12月,扣掉乐视系持有的21000万元),8亿元融资额,平均下来1元出资额相当于8.44元,云锋所持的2927.9967万元注册资本,估算入股成本在2.47亿元。
如果单从该项目的估值来说,云锋是赚了的。乐视体育独立两年后估值迅猛上涨,推出的一些产品也在市场上颇有影响力。2016年11月乐视体育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目前其股东多达40多位,最新的注册资本达4.87亿元。根据凯撒旅游入股时的公告,乐视体育融资后的估值达208亿元,而云锋持股占比6%,对应的持股估值为12.48亿元(表11)。
但是估值不等于可以退出时的变现价值,受到乐视系整体现金流紧张影响,目前乐视体育同样处于资金紧张的状况中,频频被曝人事变动、赛事版权欠薪、裁员收缩等风波。值得注意的是,乐视系也已将手头所持的乐视体育股权对外质押。在资金“脱虚入实”的大背景下,乐视体育208亿元的估值是不是有泡沫,发展势头如何,未来是否能单独IPO,或者装到上市公司里,充满了不确定性。
豪华LP天团的投资生态圈
对于PE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就是退出、退出、退出。云锋基金所投颇多明星、稀缺项目,得益于众多LP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顶级富豪的消化能力,在云锋一些项目的退出上,也能助力。
马云就不说了,云锋1期基金的主打项目——阿里巴巴私有化、分拆搜狗,2期基金里,回报率倍数最高的阿里健康,以及圆通速递,加上3期云锋新呈所投的未来想象空间很大的蚂蚁金服,都与阿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云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从云锋基金身上赚到钱的其他LP们,几乎个个声名显赫,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个人股权投资的成功经历,或所在企业已与资本市场有过多次交手,不少LP还手握上市公司,成为投资项目的潜在合作方。云锋基金、LP、云锋基金所投项目、LP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构成了一般PE难以企及的生态系统。可以说,LP将资金交给了虞锋率领的云锋团队,而他们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当初马云和虞锋投资华谊时,王忠军笑言,“他们俩开董事会比我还积极”,正是在虞锋的建议下,华谊除了定位电影制作,还开拓了电视剧制作、艺人经纪、电影院线等多条业务线,避免了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并充分利用了演员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留住核心艺人,虞锋帮助华谊完成了员工持股计划,将冯小刚、黄晓明、李冰冰等人牢牢绑定在华谊的战船上,也为华谊之后在资本圈的走红做了最佳的免费广告。而为帮助华谊兄弟筹集《集结号》的拍摄资金,马云找到了当时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为《集结号》争取到融资贷款,这也是国内首例发放给电影项目的银行贷款。
在云锋基金成立之后,这种圈子内的合作、互助、共享等精神更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比如云锋基金在LP朱兴良危难之际,加持金螳螂。
凯雷和云锋一起投资的环球数码科技,本打算在纳斯达克挂牌,2013年5月已经提交了招股预案,但恰好遇上中概股暴跌,市场形势极度恶劣,其IPO终止。这家上市不顺利的数字影院解决方案提供商,最终被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华谊国际——华谊兄弟的子公司收购,云锋顺利退出。虞锋、马云是华谊的战略投资者,而王忠军也是云锋的铁杆LP。
同样的,鱼跃医疗的创始人吴光明为云锋基金LP,而当他寻求通过资本方式整合华润万东时,云锋基金也和上海云雀等一起参与了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认购。而云锋参与投资的白云山、万东医疗,又都分别和云锋控股的阿里健康展开了合作。
赵薇——这个被冠以“娱乐圈女巴菲特”之称的名演员,在资本圈成名于大手笔投资阿里影业,她本人是云锋2期人民币基金的LP,丈夫黄有龙也是云锋金融的大股东。当赵薇脱离了这个圈子,试图独自高杠杆收购万家文化时,就摔了个结实的跟头。
寰亚传媒虽头顶林建岳和虞锋两大光环,但上市后的经营业绩却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此前市值一度只有7亿港元。在云锋退出之前,虞锋担任董事的陌陌出现在寰亚股东名单里,这是否受益于虞锋的牵针引线呢?对了,当初和云锋等一起参与寰亚项目的投资者,还包括著名的秀丽·好肯女士(中文名是戴秀丽,人和商业戴永革的姐姐)。
巨人网络通过云锋投资阿里巴巴员工股,获得4倍回报。而在巨人网络私有化并借壳世纪游轮一案中,云锋通过铼钸投资,获得了10倍回报。
云锋2期基金的LP和投资项目也是各种错综复杂,你会发现,申通的陈德军,投了云锋新创,而云锋新创,又投资了圆通速递。快递行业里的两大巨头,在商场无疑是对手,在云锋里却相遇了,此外,云锋还投了全峰快递。
在更大的范畴里,马云将四通一达号召在一起,成立了菜鸟网络。云锋,也是菜鸟网络的投资者。而在2016年,圆通、韵达等纷纷借壳A股,陈德军、喻会蛟财富大幅上涨。当马云说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赚钱的时候,我们要相信,他也是为数不多,可以点石成金的造富大作手!
这就是合则赢,这也许就是商业里真实的友谊。项目资源,LP出资,退出能力,是考察PE的三项核心KPI。豪华天团LP,带来了可以投资的项目资源,也给云锋投资过的项目,提供了整合并购的机会(表12、13)。
虞锋本人的投资收益
从分众手上套现了16亿元,从华谊身上拿到了10亿元。而在云锋身上,虞锋到底获得了多少回报?
仅在阿里巴巴专项基金中,虞锋作为GP加LP的分成最高大概就有3.1亿美元,也就是19.22亿元。
在后期,一些优质项目的投资上,虞锋的个人运作进一步放大。如史玉柱的巨人网络私有化转战A股、借壳世纪游轮(002558)一案中,云锋不仅作为GP直接参与,虞锋母子还在相关投资实体“铼钸投资”中占据了高达8成以上LP份额——虞锋和王育莲全资持有的上海开拓,在铼钸投资中出资10.7亿元,占比56.02%,王育莲本人作为LP直接出资5.3亿元,也持有27.75%股权(表14),合计占有出资的83.77%。
按照世纪游轮的非公开发行方案,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每股价格按照29.58元/股计算,巨人网络100%的股权价值为131.2424亿元,此时铼钸投资所持巨人网络股权不过价值13.5亿元。而借壳上市成功之后,由于A股的高估值环境,世纪游轮一路暴涨,以2017年4月10日收盘价计算,其市值达1413.86亿元,而铼钸投资持有世纪游轮8.16%股权,账面市值约115.37亿元,跳升了7倍(图5)。此时,虞锋母子间接持有世纪游轮的市值已然高达96.64亿元。在云锋投资过的潜力项目中,也可以看到虞锋单独入股,如就医宝APP运营方深圳华康全景里,虞锋持股15.59%,为仅次于创始人刘波的第二大股东,云锋新创则为第四大股东。
上海开拓成立时间较早,为虞锋早年的投资平台,注册资本1000万元,除了铼钸投资之外,还投资了数家公司,涉及仓储、连锁、生物、娱乐等行业,目前已由王育莲全资持有(表15)。
这并不是全部。在估值高达6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中,王育莲同样在数家股东中持有份额。根据工商资料信息,2016年12月28日,蚂蚁金服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制公司,全名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50亿元,应当是处于IPO前的最后冲刺阶段。而云锋基金的LP们亦通过上海祺展、上海众付、上海云锋新呈等多家基金入股,王育莲悉数参与,持有不少份额,加总来看,相当于间接持有蚂蚁金服0.363%股权,对应估值为15亿元(图6)。
操刀云锋金融,虞锋终成上市公司大股东
那个曾经放弃上市公司董事长职位的虞锋,在投出了一众上市公司以后,终于还是成为上市公司的直接操盘手。
在中信21变身阿里健康后,凭“整合+平台”概念催化股价上涨的示范作用,云锋金融也横空出世。2015年11月底,广受瞩目的云锋金融收购瑞东集团案终于尘埃落定,云锋金融及其一致行动人斥资40亿港元,购入瑞东集团56%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这次收购行动当然又是圈子文化的体现。持有云锋金融56%股权的Jade Passion,虽未见明示是否为云锋基金旗下,但其架构和云锋基金的特设项目基金并无二致。穿透后控制云锋金融的云锋金融控股(BVI)里,马云和虞锋还是熟悉的四六开,而类似于LP的其他股东则均与马云虞锋关系密切:史玉柱、黄鑫(聚众传媒旧将)、吴南斌(聚众传媒旧将、后创立智能快递柜聚宝网络)、刘广霞(健康元朱保国之妻),以及赵薇老公黄有龙(图7)。按出资额来计算,虞锋出资在8.02亿港元,马云在5.35亿港元,而黄有龙出资在7.2亿港元。
由于他们都是通过Jade Passion来持股云锋金融,因此利益捆绑得更为紧密,但是日后的退出也更为麻烦些。与此同时,和Jade Passion一起参与认购的一致行动人,以后套现更为简洁。它们是由4位女士分别控制、注册于BVI的4家实体(表16)。这4位女士是谁,不得而知,不过其中拿出3.34亿港元参与认购的陆永清,与虞锋妻子陆永青同音不同字。
云锋金融收购案中,领衔的财团总出资额高达38.86亿港元,获取的股份占到瑞东集团扩大后总股本的81%。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认购价仅为2港元/股,较公告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9港元/股折让77.78%,相当于打了个两折(港股是只要大股东愿意,就可以无下限低折扣发行)。瑞东集团原大股东、壳王高振顺为何同意这一交易?而马云及虞锋收购瑞东的目的又是什么?
不少人看好其依靠阿里大旗的金融平台型资源,2016年11月,瑞东集团更名为云锋金融,主要业务为证券经纪、配售及包销、提供顾问及咨询服务以及投资控股。尽管云锋入主后,云锋金融股价一度飙涨,但其交出的首个完整年度的业绩却堪称低迷。2016年云锋金融总收入8110万港元,其中,经纪业务佣金收入380万港元,同比下降65.5%;财务顾问及咨询业务收入4230万港元,同比下降76.9%;公允价值计算的金融资产亏损7570万港元,同比收窄24.2%;而总体亏损则扩大107%至3.17亿港元。
在8000万港元营收、3.17亿港元亏损的前提下,云锋金融目前的市值仍高达116.8亿港元。市场仍能给予云锋金融超百亿的市值,显然对云锋金融下一步的动作充满了期待。未来,云锋基金所投资的项目,与上市平台云锋金融间,会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巧合的是,云锋金融搬迁后的办公地点,恰好与云锋基金在香港的办公室同楼。
以云锋金融116.8亿港元市值(2017年4月10日)计算,Jade Passion所持云锋金融56%股权对应市值约为65.4亿港元,相较26.86亿港元的成本价,整体浮盈在38.55亿港元,1年半时间收益率达到143.4%。虞锋在云锋金融中的份额,还在进一步提升。根据云锋金融最新年报,虞锋在云锋金融控股中的直接持股从之前的60%提升至70.15%,而云锋金融控股在Jade Passion的大股东Key Imagination中的持股从68%提升至91%,可见马云、黄鑫等人均向虞锋转移了相应层面的股权(图8)。而虞锋的持股市值对应30.57亿港元(70.15%×91%×73.21%×56%×116.8)。另一大股东黄有龙的持股市值在17.52亿港元。
此外,虞锋在2016年已陆续将自己在云锋基金多个相关的投资实体里的股权,转移至其母亲王育莲持有。这是否为了加强其个人对云锋金融的控制,而作出的隔离?虞锋,还会不会是云锋基金的核心人物?
粗略算来,聚众果真只是虞锋多年行走江湖的第一桶金而已。聚众16亿元,华谊10亿元,通过铼钸投资持有世纪游轮账面市值96亿元(2017年4月10日数据),蚂蚁金服持股估值15亿元,再加上在云锋金融中的持股市值30.57亿港元(2017年4月10日数据),虞锋母子的身家已超过160亿元。
如果加上在云锋各基金中会体现的GP分成及LP收益,估计虞锋的财富值在200亿元之上,位列2017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第87位。置身中国财富之巅,与其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形成了鲜明反差。而如今,手握云锋金融的他,无疑还有峥嵘岁月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