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鋼鐵行業十年數據看週期(補2012年數據)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23716632
續:
http://xueqiu.com/5082116371/22938698

選取公司寶鋼、武鋼、河北鋼鐵、鞍鋼、太鋼、山鋼、馬鋼。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補充一下毛利率數據,困難時期的1995年,行業平均毛利率在8%左右,可以說這一次毛利率升高到現在一直下降這個大周期至少是17年。也或許這個根本不算是一個週期。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我覺得鋼鐵行業裡底部不遠,但可能還沒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63

星巴克賣茶 「穿牛仔褲的」恐喝不起


2013-11-12  TCW  
 

 

十月底,星巴克(Starbucks)在曼哈頓開張第一家茶飲專賣店茶吧(Teavana),號稱將複製咖啡的成功模式,在全球打造茶飲王國。

市調機構歐睿(Euromonitor)估算,茶飲全年商機約為九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兆七千億元),僅次於罐裝水;而且,茶飲在亞洲和西歐比咖啡更受歡迎,即使是以咖啡為主流飲品的美國市場,茶飲的接受度也逐年提升。

美國茶協會(Tea Association USA)的數據則指出,當地消費者對茶飲接受度在過去五年提升了一六%。星巴克執行長舒茲(Howard Schultz)便是看準這塊仍有成長性的市場大餅,推出茶吧揮軍茶飲市場。

專家對此看法不一。威布證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賽提安(Nick Setyan)認為,茶飲利潤高於咖啡,如果有哪一家企業有能耐創造出產品需求,那一定是星巴克;但是貝魯斯資本顧問公司(Belus Capital Advisors)執行長索茲(Brian Sozzi)卻直言,茶飲的咖啡因含量過低,人們不會為了一百毫克的咖啡因付錢。

索茲的論調並非空穴來風,星巴克的多角化經營並非總能抓住消費者的心。去年在西雅圖開張的泰舒茶坊(Tazo Tea Store)就因規畫不善而關門大吉;部分門市實驗性推出午餐、一口輕食和含酒精飲料,也招致消費者惡評,連舒茲都坦承:「有人說我們的食物嘗起來比硬紙板好不到哪去,我覺得這些評論挺實在的。」

但舒茲對茶吧深具信心,除定價高於咖啡,還預測茶飲消費者購買力更勝咖啡消費者。

《衛報》諷專賣名流顯貴

財經數位媒體石英(Quartz)比較,一杯十六盎司的香料茶在星巴克賣約四美元,進了茶吧卻要價近五美元,整整貴了二二%!石英認為,這已超過一般穿著套頭毛衣和牛仔褲的民眾消費得起的價格;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更不客氣的諷刺,茶吧是專賣美國名流顯貴們的茶飲店。

有趣的是,紐約市的茶館同業,反而對星巴客跨行賣茶樂觀其成。文化茶吧(Culture Tea Bar)的老闆就對《每日郵報》(Daily Mail)說,她的茶吧獨樹一格,足與星巴克茶吧抗衡;更何況,她認為星巴克的新動作將有助於大眾認識茶飲:「大家是什麼時候開始對咖啡著迷?就是有了星巴克之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31

【案例】解密順豐:內部360度監控,創始人王衛穿破牛仔褲見PE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2/56776.html
順豐是當下最熱門的公司之一。雖然它是一家快遞公司,但誰也沒把它僅僅看做快遞公司。

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快遞公司?物流公司?金融支付公司?大數據公司?

記者歷經數週採訪調查,甚至訪遍了深圳市福田區新洲十一街萬基商務大廈順豐總部的每一個樓層。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看順豐公司。第一個角度,我們無法否認順豐是一家好公司,是一家有規模的公司,是一家有利潤的公司。第二個角度,我們從懷疑主義角度出發,順豐能不能成為一家具有國際管理水準、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巨頭公司?它可以和聯邦快遞匹敵嗎?

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產業重構時期,這個曾經拒絕過馬云和馬化騰合作的公司,現在尤其值得密切關注。

順豐20年融資破冰

今年10月,記者曾以快遞員的身份,來到了坐落於深圳市福田區新洲十一街的萬基商務大廈。這棟26層高的大樓門前只有兩條車道,並且不像騰訊那樣將LOGO放在顯眼處。這就是順豐速運(集團)有限公司的總部。

「它(順豐)太低調,低調到不想被人發現。當年我入職時,下公交後在這附近找了半天」,一名順豐內部人士回憶。

順豐佔據萬基商務大廈大部分樓層,物業管理交給了福田當地地產商金地集團。每層順豐辦公佈局基本上一致。落地玻璃門上刻有SF字樣。走廊上兩個掛壁電視循環播放寄快遞規範指南。

記者抵達大廈門口時,恰逢CEO王衛與客戶洽談完畢,從順豐前台方向走出。約1米75的身高,身材略微發胖,皮膚白皙。王衛身穿淺藍色的工作襯衫,休閒款的白色褲子,脖子上掛著工作牌,笑著送走一身西裝革履的客戶。

正是這個人,正在改變和塑造著整個快遞行業、甚至是更多行業的生態。

王衛的順豐版圖不止於快遞業務。根據第三方機構盡職調查報告,王衛通過五大控股實體,控制旗下快遞、電商、航空、信息系統、呼叫中心、第三方支付等業務。早在幾年前,順豐速運就低調註冊了「順豐銀行」、「順豐支付」等金融類域名。

截至今年,順豐旗下已有31架全貨機(12架自有19架租用)、5000多個營業網點、150餘個一、二級中轉場和一萬多台營運車輛。這個體系看似已經足夠龐大,然而從去年開始,順豐不再固守中高端快遞市場,在電商、合約物流、廉價快遞等領域多線出擊,資金掣肘的問題將越來越明顯。

兩個月前,王衛穿著白襯衣、破洞牛仔褲去見了西裝革履的招商局總裁。

很快有媒體報導,順豐引入中信資本、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古玉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四家投資方將獲得不超過25%的順豐速運股份,成為順豐新股東。

這是順豐成立20年來,王衛第一次向資本打開大門。順豐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合作時王總就已經和股東們談好,PE股東不參與日常經營,也不會對順豐現有的品牌有所改變。順豐還是會保持原來的戰略方向和品牌主導權,這些都沒有變化。」

這些年來,形形色色的PE大鱷一直在試圖接近順豐,最終央企資本的進入,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儘管古玉資本入股比例僅1.53%,遠低於其它三家,但其董事長兼總裁林哲瑩拿下了新順豐副董事長的席位。林哲瑩的另一個身份是,商務部外資司的前副司長。

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點評這筆注資時說,「因為央企佔的股份很少,25%不到,沒有什麼話語權,所以王衛願意讓他們進來。」

早在2004年,聯邦快遞(FedEx)在佈局中國業務時就接觸過王衛,試圖以50億元左右收購順豐,被王衛拒絕。此後,試圖接觸王衛投資順豐的PE和VC越來越多,但王衛從未應允。

隨著不引入PE的規矩被打破,順豐會不會上市的問題也被搬到了檯面。

對此,順豐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順豐雖然是融資,但這些並不代表順豐要上市或者是打算邁出上市的第一步。我們在和這些新引入股東溝通的時候,不上市是我們之間合作的前提。上市暫時還不是我們計劃中的事。」

一票順豐快遞的旅程

哪怕是最瞭解順豐的人,也難以定義順豐。

「順豐本質上是一個IT公司,一個大數據公司。」順豐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每天,數以百萬票的快遞、14萬多員工,在龐大的信息系統中高效運轉。順豐也將呼叫中心和信息系統定為最高商業機密和核心競爭力之一。

當你撥打順豐客服電話4008-111-111時,你的訂單數據信息已開始進入順豐龐大的數據庫,並將經過至少10道程序到達收件人手中,用時可能只有12小時。

支持快速的的秘密武器是其自主研發的數據中心系統。

這個數據中心的開發和運營,有著多達2000多人的精英團隊。順豐遍佈全國的5000多個網點的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對快遞包裹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及管理,實現了物流、信息流、人流、現金流無縫對接,快速周轉。

這個數據服務中心,位於順豐深圳總部萬基商務大廈3樓,是整棟樓管理最為嚴格的地方,也是整個順豐的大腦中樞所在。

黑灰色制服、黑色背包、巴槍是順豐快遞員的標誌。某種意義上,順豐更願意把自己定義為一個技術公司,而非勞動力密集型快遞公司。

當你下單時,順豐的呼叫中心客服人員就已經將你的訂單需求錄入信息系統。這個指令將會發送到快遞員的巴槍上,一個小時內,穿著黑色工作服的順豐收派員就會手握巴槍出現在你面前。

快遞單經過巴槍掃瞄後會形成條形碼,這將成為該快遞單的身份證。業內人士介紹,這個長得像POS機的機器最早是順豐開始使用的,目前價值大約在2000—3000元。巴槍主要有三個功能:打印憑條,運單,發票,它成了每個順豐快遞員的標配。每名快遞員都對應著其專屬的巴槍,可以說它是帶有業務員個人ID的信息入口。

收派員將你填好的訂單信息錄入進巴槍中,而該地區的分部以及深圳總部的系統中都將同步收到關於該訂單的詳細信息寄件人、收件人、寄件地址、收件地址、收件員、價格等所有信息,隨即系統會生產一個運單,並自動傳入快遞信息系統。

當你將包裹交給該快遞員時,你不必擔心你的包裹是否被哪位快遞員給私藏了,因為該系統存在一個嚴格的內控系統。如果快遞員在收件時不掃瞄該快遞單號的話,當它到達下一站分撥中心時,它是不能被接受的。如果下一環節的快遞員發現該包裹破損,會提前報備,公司將追究上一環節負責人的責任,一環一環都緊密銜接。

之後,你的快遞將被帶到分站點進行分揀。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全國各地1萬多台順豐貨車,在聽候巴槍的發車指令。

在順豐大大小小的中轉場,裝有密密麻麻的攝像頭,360度監控。如果發現分揀員分揀時扔件的距離超過30釐米,就會扣分,牽涉到每個月的考核分,牽涉到年終獎和工資,一次扣分是50塊。這也是為什麼市場上公認順豐的毀壞件最少的原因。

緊接著被打包好的包裹將發往分撥中心。深圳的分撥中心一共有四個,其中最大的是寶安機場的黃田分撥中心。

順豐目前的分揀系統,主要是「全自動」加「半自動」。全自動的分揀,機器會自動識別出目的地代碼,流水線送到指定的區域,這個區域都是到同一個地方。打包後快遞件將通過汽車、飛機等送到目的地的中轉場,目的地中轉場再細分下去。大城市只是粗略分流,包括華南、華東、華北、東南、華西、華中。

在深圳龍華分撥中心,在這個佔地4000平米的廠房門口的柱子上,一個標牌上面赫然寫著:你已經進入攝像監控範圍。工作人員指著吊燈旁邊的攝像頭說:「我們包裹郵件在這裡都有監督的,你看掛在上面的攝像頭,我們就有80個。」幾乎屋頂上每個橫樑的節點上都安裝有一個攝像頭,正對著運動著的傳送帶和一旁的分揀員。

一位年輕的分揀員告訴記者,這裡的分撥中心一般都是24小時營業的,員工實行兩班倒,白班是從上午10點到晚上6點40。

這裡工作人員主要是分揀員和運作員。分揀員在這裡一共有60多名,進行收件和發件的分揀。而運作員就是負責裝車和卸貨。

接著這個快遞單將發往目的地。負責順豐信息錄入的工作人員稱,一般順豐分為陸運和航運,除了省內和一些不能航運的物品如化妝品等,其他物品都採取航運的形式。現在順豐主要是四條航線,包括西南、北京、杭州、山東,幾乎覆蓋全國的大部分區域。

當司機拉著滿車的貨物送往目的地時,也是逃不過總部信息系統的監控。車輛上的GPS系統通過數據對接器連著分撥中心和深圳總部,車輛是否安全,中間是否有偷盜行為完全都在系統的掌握之中。

在順豐深圳總部最大的調度中心,所有中轉場、人員、車輛、快件運行情況,都可以從快遞信息運作系統中實時調出查看。任何一個投訴電話,都可以實時找到問題所在。

最後,這封快遞件到達目的地分撥中心後,再分撥到具體的某個站點,而該站點的快遞員一定會在兩個小時之內將快遞件送到客戶手裡。

「我們也有巴槍,但順豐的整套信息運營管理系統是學不來的。我們自己就是私人老闆,雖然都是圓通公司,但每個私人老闆定價不一樣,一件快遞賺個8、9毛已經不錯了。車是自己買的,我們從圓通公司手中買快遞單,一份3塊錢。」一名圓通三級代理商說,「快遞太多,分揀員壓力大,亂扔很正常。所以,我們物品毀壞率比順豐高。質量和速度肯定不能像順豐那樣,我們的優勢就是便宜。」

如此高效的信息系統運行,也與順豐十年前確立的直營模式密切相關。

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順豐的優勢在於直營模式。「快遞公司之間是有業務橫向關係的,比如快遞從北京到上海是有業務上的關係的,這和旅館的加盟不同,比如如家分店之間是沒有關係的,只和總部之間有關係。這方面還是有差別的。這就說明快遞行業不適合加盟模式。」

目前,進入世界500強的快遞公司,沒有一家採用加盟模式。直營模式更適合快遞企業一體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國際化、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一位長期從事物流研究的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圓通快遞、中通快遞、韻達快遞正在轉型,從加盟轉到直營,在90%的省會城市現在已經轉為直營模式。

順豐離聯邦快遞有多遠

42歲的王衛注定是中國快遞史上一個標誌性人物。

這家低調隱秘的公司,用了20年時間,顛覆了草莽層出的快遞行業,也顛覆了中國快遞行業的既有格局。

根據第三方盡職調研數據,2012年,順豐集團收入210.18億,3年時間差不多翻了一番。從市場份額看,順豐是民營快遞公司中市場佔有率最高。截至2012年,順豐集團的經營規模僅次於國企中郵速遞,市場佔有率為20%,「三通一達」申通12%、圓通10%、韻達8%、中通6%。

但「三通一達」並不是王衛真正的競爭對手。早在幾年前,順豐就把目標定為「中國的聯邦快遞」。

「順豐的模式是和國際慣例接軌的。順豐在服務上很多已經和國際接軌,但在服務覆蓋範圍上還有很大差距。」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順豐快遞現在還不是中國的聯邦快遞,從數量、市場份額各個指標看,還不是絕對領先地位。」

從競爭格局看,順豐與「三通一達」定位不同。順豐走的是中高端路線,而「三通一達」走的是中低端路線。

王衛把目光標準了國際巨頭。聯邦快遞成立於1971年,這一年,王衛剛上海出生。而UPS更是有106年的歷史。

「順豐快遞信息系統是國內最強的,但在服務範圍,信息化、標準化、自動化、企業文化方面,和國際巨頭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徐勇說,「差距比較大的是在自動化方面。在一些代碼運用方面,比如一個城市代碼、區域代碼方面,老外運用得更好一些。

事實上,順豐在信息化的一些應用方面已經開始和國外接軌了。比如運單查詢。在順豐快遞總調度室,你可以根據識別條碼,實時查詢到任何一件快遞的在途狀態。

從國際化程度看,聯邦、UPS已經覆蓋超過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順豐服務覆蓋範圍僅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王衛更注重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倒不是說要把企業做大,更多心思還是在如何做強上。順豐將來可以成為中國的UPS和聯邦快遞。順豐要成為國際上的UPS和聯邦快遞還需要很多年,可能需要十年以上。」

初涉電商江湖

快遞以外,無論是順豐銀行,還是第三方支付,王衛在布更大的局。

在順豐內部,快遞業務體系被稱作大網,足見其在順豐集團的核心地位。但是目前,最讓王衛偏頭痛則是電商吹來的風。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6月,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35萬億元,同比增長24.3%。其中,B2B交易額達3.4萬億,同比增長15.25%。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7542億元,同比增長47.3%。

而在這個市場中,天貓依靠其影響力牢牢佔半壁江山,佔50.4%;京東佔20.7%,蘇寧易購佔5.7%。

而電商行業一定程度上也在重構原有的快遞競爭格局。數據顯示,2012年整個快遞行業增長率達到50%,其中電商對快遞行業貢獻達到72%。

這是組讓王衛頭疼的數據。以天貓的物流需求來看,阿里物流數據中心顯示,雙11當天,申通以1210萬件居首位,圓通1110萬緊隨其後,韻達累積總數達1027萬,中通為1020萬,EMS407萬在「三通一達」之後,而順豐只有316萬件。

「順豐很早就在做電商了,但是一直也沒做起來,這與順豐的快遞基因有關。」一個前順豐優選人士表示,「快遞的基因使得順豐和互聯網需要磨合。」

早在順豐優選上線之前,王衛就涉足到電商領域,先後在2009年和2012年推出了「順豐e商圈」和「尊禮會」,效果不甚理想。

而在2011年的一個私人聚會上,已經涉足電商的王衛,談起順豐做電商的生死,「順豐現在做電商物流是個死。順豐現在不做電商物流,將來可能也是個死。」

「其實順豐嘗試電商不算晚,但是等到真正做起來,中間浪費了很多時間和成本,起了個早,沒有趕到集。而順豐優選也存在著一些業務瓶頸和模式制約」前述順豐優選人士表示,「順豐優選是模仿的京東模式,但是整個管理還是有太多快遞的基因。」

「所以,如果順豐去做電商的話,原有體制會得到挑戰,京東作為電商去做快遞也是同樣的問題,兩邊的業務線高度不匹配。」

而在新CEO李東起上任之後,順豐優選開始在戰略上作調整。

一直以來為高端用戶提供健康生活的方案,在李東起來了之後被推翻,開始以線上營銷為主,走中低價值路線。

「順豐選擇食品行業為突破口是很正確的,電商很難滲透。順豐利用運輸優勢,做冷鏈市場,是很明智的。」一位中國快遞協會人士表示。

順豐內部工作人員也介紹,「我們想在電商市場提供差異化服務。我們研究電商的供應鏈特點、價格特點,然後對照我們現有的資源,看怎麼樣做一個更好的匹配。對電商,我們也在研究如何提高他們的產品附加值和客戶滿意度。」

無論是內部結構還是外部擴張,順豐優選都在不斷突破和調整,最大表現無疑是入股菜鳥1%、聯手易迅。

很多年前,馬云兩次香港約見王衛,王衛避而不見。很多年後,電商徹底改變商業形態,王衛杭州約見馬云,馬云不見。

馬云和王衛,是兩個極致。一個高調到極致,一個低調到極致。這兩個男人的真正交鋒,才剛剛開始。

「你可能只聽說過王衛拒絕馬云的事情,其實他還不理馬化騰。當然,也有很多人不理他,後來馬云、馬化騰也不理王衛。」上述順豐優選離職人士表示。在他看來,愛玩戶外極限運動的王衛「有點極端」。

「電商的發展應該是超過了王衛的預想,但是他應該不會後悔,他會努力找辦法解決。」一位順豐內部人士表示,「而且現在也已經開始了合作,可能還是擔心馬云做物流,畢竟從上面走下來容易,從下遊走上去難。」

而市場對於馬云有很多猜想,菜鳥會不會讓快遞行業更艱難?

「菜鳥主要做的事情是利用數據提供的平台,幫助整個快遞行業提升效率的。菜鳥是不可能做快遞的,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不在做快遞上。菜鳥網絡主要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主要是希望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打造一個數據平台。」菜鳥網絡內部人士表示。

「馬云可能想壟斷市場,菜鳥把快遞業拉進去,又不給決定權。他是想壟斷快遞下游產業,他不進入快遞,它主要是通過三通一達佔有的市場來進入,然後他利用自己的互聯網優勢讓你進來,你不進來行嗎?」一名快遞行業分析師表示,「順豐進的話,是錦上添花。三通一達70%以上的業務是來自淘寶,不進的話肯定被邊緣化。」

順豐內部人士如此解釋為什麼參股菜鳥網絡1%股權:「(馬云)他們需要,我們友情提供幫助。」

而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更是毫不客氣地指出:「快遞的低價惡性競爭,促成了中國電商的非正常繁榮。美國的網購併沒有像中國那麼發達,因為快遞成本比較高。順豐,包括三通一達都是惡性市場競爭的受害者。」

「順豐不會降低自己的身段,參與到電商的價格競爭。既然和電商成為夥伴關係。我們要瞭解夥伴的需求,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大家是有商有量的一個關係,絕對不是誰依附誰的關係。我們為電商做物流做服務,不是用低價來侵蝕市場,而是以服務來滿足。」順豐內部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612

牛仔褲玩出20%不同 三十歲就升官

2013-12-16  TCW
 
 

 

想像一下,若你身旁的同事一個比一個亮眼、有型,論實力、學歷,又和你相差不遠,你該怎麼讓老闆看見你?

九年前,以儲備幹部之姿踏入全球最大化妝品集團萊雅(L'Oreal)的Kiehl's品牌協理姚正娓,正面臨這樣的處境:在設有淘汰制的儲備幹部中,每個人都是佼佼者;但是,公司除了評斷實力,還看員工對美的感受力,這讓過去擔任政治記者、穿著中規中矩的她,幾乎找不到自己出頭的機會。

但是,四年後,三十歲的她卻成為同梯中最快升上管理職的一位,現在更是全公司最年輕的品牌主管,她,怎麼辦到的?

「演什麼像什麼」,職務輪調穿搭跟著變

「公司的要求,是專業又要帶有個人風格。但是,這把尺沒有標準,要精準拿捏,真的好難!」姚正娓回憶,剛出社會時,她總在兩個極端中擺盪,第一天上班,為求正式,她特地去專櫃挑了黑白褲裝,卻發現同梯的四個人,穿得一模一樣!

直到她習慣公司連細肩帶、短裙、熱褲都被允許的自由風氣,她又轉向追逐流行,把當季最新的波希米亞風、學院風,都套身上。但是,一季下來,總讓她疲於奔命,花錢買的大量衣服、配件,也因質感欠佳,過了季就拋棄,非常浪費。

後來,在各品牌輪調過程中,她開始觀察上位者的穿著與想法,終於有所領悟。「蘭蔻的主管會穿長裙,相對優雅,但Kiehl's就是穿皮衣、牛仔褲,我第一次發現,雖然都是主管,但因品牌形象、溝通對象的差異,穿著竟可以這麼不同!」

因此,在輪調時,每到一個新品牌,她便會先做好品牌定位的功課,觀察部門主管與同事穿著,調整自己的打扮、符合品牌形象,「演什麼像什麼」。她說,服裝,是告訴新同事「我準備好了」、「我在狀況內」、「我是你們其中一員」,最快、直接的工具,因此能減少溝通落差、縮短對方對她費心指導的時間,直接看見她的能力與執行力。

尾牙、派對也用心變裝,告訴老闆我很重視

因為工作需要,她常在銷售現場站櫃,或和櫃姐溝通,她發現,服裝其實是員工向心力、求勝心的展現。例如,每年品牌業務大會的裝扮競賽,總是會有櫃姐以「北上時間趕」、「業績有到就好」等理由馬虎帶過,「不在意小比賽的人,我不相信他在業績上真的有想贏的決心!」

姚正娓解釋,化妝品業強調的是「Retail is Detail(零售業以細節取勝)」,推出高價新品,光在文宣上強調頂級還不夠,她們連擺放商品的托盤要不要有絨布、什麼顏色?解說商品的專櫃小姐是否該接受儀態訓練?拿出商品時要不要戴白手套?都要一步步確認。「所以,若你能讓老闆知道你是能掌控細節的人,絕對加分!」

她開始把「細節為王」的邏輯,反映在穿著上。她說,每個品牌不同的優雅、潮流文化是大方向,幾乎決定她八○%的穿著風格;但是,要在同儕中跳脫出來,另外二○%的「不一樣」,傳達出的訊息也要精確。

她舉例,在Kiehl's,皮衣是標準裝扮,但是,別人的皮衣只有一層拉鍊,她就買雙層拉鍊;大家都穿牛仔褲,她就選垮褲、或窄版樣式。「遠看我和大家都差不多,若近看,就能發現一些巧思。」

她參加公司的派對、尾牙,一定用盡心力打扮。例如,歡送大老闆的派對,其他部門是播放投影片、唱歌,她卻建議大家跳Michael Jackson的舞,甚至連租借帽子、以包裝紙絲做假髮,用餐巾紙綁手臂、用雙面膠纏手指的細節揣摩都不馬虎,為的,就是要讓老闆知道她多認真、多重視。

她說,老闆當然不會仔細注意每一個人身上的細節,但是,只要有機會,她都要讓老闆知道她接收到訊息,「把每件小事都放在心上」。

現在,姚正娓當上主管,更能分辨每個部屬的不同。她說,即使是明星員工,但穿著我行我素、不聽從指令,只讓人覺得「難管」,再厲害都沒用。反之,一個能在和大老闆見面、業務訪察等場合都穿著合宜,不讓她擔心的員工,會讓她覺得更能信賴,「衣服雖然是很枝微末節的小事,但小事做對,就贏了一半。」

【延伸閱讀】姚正娓.穿搭密碼拆解

告訴老闆我把小事變精彩雖是黑白配色,但全身上下6個亮點,讓人覺得專業卻不無聊。上衣下襬有流動感,走路時的擺動可引人注意,給人勤奮、幹練、有行動力的信賴感。

抓住視線的環形粗頸鍊:黑白配色較保守,選粗頸鍊能畫龍點睛。上半身設計多集中在下襬,在胸口選擇頸鍊,讓人把目標集中臉上。

透露流行感的皮質拼貼西裝:看起來專業但又不能太無聊,所以選擇領形和下襬較流行的款式。墊肩讓瘦小的她看起來有氣勢,但皮質拼貼又不會顯壯。下襬有浪漫感,符合萊雅的法商文化。

露出五官的清爽髮型:不適合短髮,因此選擇容易整理的長直髮。髮長以胸線以上為佳,清楚露出五官,可幫助溝通。

簡潔俐落的捲袖裝扮:袖子是雪紡紗,異素材結合,帶有既專業也流行的含義。扣到第一顆扣子、長版設計也都是襯衫比較不同的穿法,同中求異,展現不死板的個人風格。黑白是管理上的傳統配色。內裡延續浪漫的企業文化,捲起的袖子則方便工作,有俐落感。露出袖口,讓無配飾的手腕同樣亮眼。

展現執行力的黑牛仔褲:穿西裝褲太拘謹,黑色牛仔褲方便活動,也不顯得隨便。九分牛仔褲在心理學上傳達出有執行力、速度快的訊息,不刷色的設計較莊重,很適合初中階主管。

加強氣勢的亮皮高跟鞋:身高不高,穿上高跟鞋氣勢才會上身,細跟設計有幹練感。因前方有加厚,實際跟高3至5公分,是適合活動的高度。加上衣服已是長袖長褲,露出腳背有打亮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84

國際棉價為何一直跌?庫存可造230億條牛仔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26

DE17PERISCOPEBT_CO_1180922f

彭博社報道稱,全球棉花庫存膨脹到足以制造230億條牛仔褲,平均每人三條還有余。棉價周四創下五年新低。

美國農業部10日報告稱,全球棉花將連續第五季出現供過於求,刺激棉花庫存創下歷史新高。該部門還預計,隨著全球第一大棉花消費國中國的采購放緩,截止明年7月31日的12個月里,美國棉花出口將下滑至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棉花需求減弱刺痛了德州地區擁有大量庫存的紡織廠們,德州是全美最大的棉花種植區。牛仔面料生產商American Cotton Growers在上周向政府機構提交的一封信中稱,預計將在明年1月永久性關閉Littlefield 地區的廠子,並裁員340人。其官網稱,該廠曾是Lamb縣(Littlefield為其縣城)最大的雇主。

RJO期貨公司高級市場策略師Erik Tatje在電話中告訴彭博社:

現在棉花供應很充足,我認為眼下需求尚不足以扭轉棉花價格。棉價將繼續下行。

洲際交易所(ICE)3月交割的棉花期貨價格周四盤中跌至58.57美分/磅,創下2009年9月以來新低。

今年德州幹旱天氣減少,刺激了棉花產出,美國農業部在本周的報告中預計,年內棉花產量大增27%至1640萬包。與此同時,出口將下降5%至1000萬包。美國為全球最大棉花出口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93

限制級的大王牛仔褲終於要上市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1100.html

每天一張限制級大片,Alexander Wang就是這麽推牛仔褲的。

自從一周前 Alexander Wang 臨時在 Instagram 上神秘發出了即將銷售牛仔褲的消息之後,就引發了各大時尚媒體的關註。但似乎是故意為了吊大家胃口,此後大王表示將以“一天一張大尺度廣告片”的方式一點一點揭開這個新系列的面紗。終於,12 月 8 日,將所有廣告片發完後,Alexander Wang X Denim 正式登陸美國市場和網上商城。

除了接下來的幾個大尺度廣告片,從 Alexander Wang 的網站還可以看到 Anna Ewers 穿著這 9 款牛仔褲的“正常版” Lookbook 以及一個視頻廣告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05

2009-2014中國電影投資回報率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36757302一.宏觀背景

2001年,中國相繼放開了民營電影投資、民營院線投資等限制,在隨後的幾年,中國電影業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
2001年-2014年,14年間,票房從9億增長到300億。從2004年到現在11年裡,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張速度只有07年低於30%。


2014年中國人均票房消費達到了23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中國電影市場從2004年開始高增長,至今已經11年,但似乎票房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全球GDP的排名與全球票房的排名其實很像。


電影票房與一個國家的人均經濟實力的雖然不是非線型的關係,但也應該是正相關的。
各國人均GDP與人均票房關係

如果說之前的人均票房看起來中國還低的可憐的話,這張圖上,相較於GDP,中國還算在合理範圍。
圖中選取的這幾個國家是目前全球票房排在前15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這當中大多數國家這個比值是在4~7之間,而對於多數國家似乎難以踰越7。至於韓國與阿根廷兩個特例很突兀地「相約」達到了10.8是什麼原因,暫時不得而知。
如果用人均票房來看,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持續了11年的快速增長似乎無可限量,但如果以GDP為參照,中國的增長空間有多大呢?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增長35%,人均收入名義增長10%,中國人均每萬元GDP票房消費5.6元。如果依舊按照這個速度,2015年將會到達多數國家的峰值「7」,而在2017年,這個比例將會成為世界第一,與阿根廷、韓國兩個「特例國」平起平坐。如果再繼續下去就是奇蹟了。
無論中國以「7」為標準還是以「10.8」為目標,未來五年的電影市場增速都應該是逐漸趨於緩和,一直從目前的35%下降為10%左右。
高增速變為低增速的過程往往會比較辛苦,因為高增速意味著高預期,預期一旦落空就會死得像《一步之遙》。


二.2009-2014國產電影票房前24名回報率統計


一般來講,一部電影的票房由發行商抽成7%-10%左右,院線抽成約47%-50%,電影投資方大致抽成40%-45%。每部電影的票房,院線與投資方的利益非配方式不一樣,但是投資方的比例大多都在這個範圍波動。為了計算方便,統一按照43%的抽成比例。
其次,很多電影都是多個投資者的聯合投資,而每部電影的每個投資者的參股比例的統計工作量比較繁重,因此下文表格中的「出品方」指的是主要投資人或者是我們關注的投資人。而表格的另一項「回報率」總體來說--受到參股比例的影響較小,不過,回報的絕對金額不能直接用票房分成與回報率計算。
另外,以下表格的票房排名是按照內地票房排序,而有些國產電影的主要票房市場在國外,如2014年的華誼作品《狂怒》。海外票房會選取一些重要作品以以「+」的形式註明。


2009年

這一年,《建國大業》一舉成為票房冠軍,在那麼多明星的跑龍套的情況下,成本只有3000萬。這樣模式的高額票房與回報率自然是不可複製的。而曾經在《十全九美》上獲得驚豔回報率的王岳倫,在這年的作品《熊貓大俠》上剛剛回本,僅排在國片的第24名,褪去了光環。

華誼兄弟:在08年推出《集結號》和《功夫之王》後,在09年顯得比較沉寂,能拿出來的都是中小成本製作:《風聲》和《游龍戲鳳》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博納影業:2009年是想要大干一番的,然而兩部大製作影片《赤壁下》和《花木蘭》都票房慘淡,只有《十月圍城》尚可。而《竊聽風雲》、《非常完美》兩部中小製作電影算是這一年博納的亮點。

小馬奔騰與新畫面:兩家公司都是僅僅依靠一個導演做出令人矚目的票房成績。相比新畫面依靠張藝謀的名氣毫無技術含量地撈錢,小馬奔騰與寧浩這個新人的合作則差點把小馬奔騰從一家小公司一路做到上市。

光線傳媒:這是進入電影業的第三年,兩部漂亮的小成本高回報的電影堅定了公司繼續走下去的自信,那一年王長田對媒體說道「2010年將會是光線的豐收年。」


2010年


華誼兄弟:在2009年沉寂了一年的華誼兄弟在這一年迎來大爆發。《唐山大地震》與《狄仁傑通天帝國》兩部過億投入的大製作電影獲得了很可觀的回報率,一掃去年博納大製作電影的慘敗陰霾。而《非誠勿擾》也用了中成本電影獲得了漂亮的成績。

博納影業:上一年的大製作後,這一年迎來「小年」。這一年與上一年相同,博納的利潤主要來自於參與中小成本電影的投資,唯一參與的一個中大製作電影《大兵小將》則依然失敗,而博納相信中國未來的電影市場會越來越大,大製作也不會停止。

光線傳媒:王長田在上一年的佳績後撂下狠話,聲稱這一年將會是豐收年。然而,現實卻打了他打臉。《精武風雲》與《全城戒備》兩部頗有野心的參股投資均慘遭失利,只有小成本的《花田喜事2010》漂亮成績挽回了掩面。從09年的《家有喜事》、2010的《花田喜事》,小成本喜劇開始成為了光線的獨門絕技。


2011年


由於2009年中國電影市場增加了40%,2010年增長了近70%,再加上當時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電影市場,以至於2011年的電影市場形成了一個混戰局面。當年國片前24部電影分別是由20撥不同的投資者完成,集中度非常低,競爭異常激烈。
這一年,張藝謀與新畫面公司的最後一部作品---投資了6億的《金陵十三釵》雖為票房冠軍但依然慘敗,而成本僅2000萬的《失戀33天》獲得3.6億票房,回報率668%;跟風《畫皮》的東方魔幻電影《白蛇傳說》讓投資方淨虧一個億,而同樣跟風《畫皮》的《畫壁》卻得到了106%的回報率。

華誼兄弟:在2010年經歷大片年之後,2011年也在激烈的競爭中折戟。中型成本的《雪花秘扇》與《開心魔法》都遭遇慘敗,不過當年唯一一部大製作《新少林寺》在內地和海外市場均獲得佳績,力挽頹勢。

博納影業:繼前年後,博納又推出了2億的大片《龍門飛甲》,9%的回報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亮點依然在於中小成本影片。《竊聽風雲2》延續了第一部的佳績,《財神客棧》成為博納的一個驚喜。

光線傳媒:2010年,王長田的「豐收年」被打臉之後,這一年又虧掉了《極速天使》,但這是當年唯一不賺錢的電影。《畫壁》的大獲全勝開啟了光線「東方魔幻」的思路,而傳統的《最強囍事》「閉眼賺錢」把光線小成本喜劇這把劍磨得更加鋒利。

小馬奔騰:這一年小馬終於靠寧浩以外的導演獲得了漂亮的成績。


2012年


在2011年的軍閥混戰實際上也是一種自然而然地清場,2012年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了很多。而《泰囧》的12億歷史性票房,也是市場集中度提高的一個側面。另外台灣影片《那些年》的成功,引起了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關注。

華誼兄弟:上一年不太成功的經歷讓華誼在2012年憋足了一口氣,用連續地高投入製作吹響進攻號角,《畫皮2》與《十二生肖》的成功,《1942》《太極》《逆戰》的略微失敗,《楊家將》的慘敗-----雖然綜合起來算是成功了,但沒想到那麼多的大製作卻被光線傳媒搶了風頭。

博納影業:《大魔術師》的中規中矩無法挽回《大上海》與《河東獅吼二》失利的顏面,剩下的幾部文藝片也沒有想過用他們賺什麼錢。這幾年的交鋒下來,似乎只要華誼大片一發力,博納大片就沒戲,

光線傳媒:《泰囧》的成功並非偶然,是09年-2011年三年低成本喜劇的積累。《泰囧》的5000萬成本看似成本不小,但實際上有一半都用在了宣傳發行上。一部代表作,讓光線傳媒成為了中國市場是不可忽視的角色。不過,《泰囧》的成功依然掩蓋不了《銅雀台》的悲劇,好像光線參與的電影,製作成本一旦上億就很難賣了,2010年的《精武風雲》、《全城戒備》就是例子。除此之外,《四大名捕》實際上是上一年《畫壁》開啟的「東方魔幻」的題材延續,成為未來光線的一大重點。


2013年


2013年起,國片鬥爭不再是博納、華誼兩家巨頭,光線的正式加入使市場形成了三強鼎立的局面。不過僅僅就這一年來說,博納的沉寂讓市場變得好像只有華誼與光線的摔角。
此外,《北京愛上西雅圖》為代表的都市愛情片的成功,又成為了市場的新的風向標。

華誼兄弟:最先開始的一部《西遊降魔》的票房直逼《泰囧》,為華誼贏得開門紅。隨後的《私人定製》依靠馮小剛的名氣最後再玩了一把,延續了上一年的強勢。而作為引領了東方魔幻風潮的華誼在《西遊降魔之後》再出《狄仁傑》系列,成績也是不俗。而《等風來》與《控制》兩部中成本電影卻遭遇滑鐵盧。

光線傳媒:當一些小片商想再複製《泰囧》的奇蹟時,光線受到《那些年》的刺激,參與了《致青春》。也為2014的青春愛情電影埋下伏筆。這一年,光線的傳統項目--《廚子戲子痞子》的低成本的諜戰喜劇也再度刷出了恐怖的回報率。同時《賽爾號》的成功也讓他們嘗到了動畫片市場的甜頭。

博納影業: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的不成功讓人都有些懷疑他的巨頭地位。

小馬奔騰:小馬給了寧浩平台,而寧浩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小馬。但是《無人區》的歡慶卻成為了寧浩與小馬的最後的晚餐。由於分賬的分歧,寧浩在2013與小馬解約。


2014年


如果說2012與2013是博納消失的兩年,那麼2014就是博納絕地反擊的一年,也是華誼消失的一年。如果要總結2014年的國產電影市場,那就是博納與光線傳媒的雙雄爭霸。而票房冠軍卻是寧浩的《心花路放》,既不是光線也不是博納。

博納影業:被消磨了兩年存在感,博納終於在2014年大爆發。傳統題材上《竊聽風雲3》的收益率在意料之中,而《澳門風雲》終於又找到了在傳統項目上賺錢的感覺。《後會無期》應該是看到了《小時代》的粉絲電影的商業價值。而《智取威虎山》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還要感謝《一步之遙》的「自作孽」,如果當時遇到的姜文是《讓子彈飛2》說不定《智取威虎山》都很難做到這個成績了。

光線傳媒:面對博納的大爆發,光線雖然在票房總量上差個兩三億,但光線的回報率確實有些驚人。即使是《我就是我》《怒放》這樣血本無歸的電影拉了後腿,也拖不下來它的總體收益率。《爸爸去哪》噁心了大家但是獲得了超額收益,《分手大師》則是其低成本喜劇的傳統菜餚,《匆匆那年》與《同桌的你》趁著大家還沒膩繼續消費青春。

華誼兄弟:想到過華誼在連續爆發兩年後會休息一年,卻沒想到票房最高的電影竟然僅僅排在了第18名。公司在2014的大製作《一個人的武林》虧得很慘,反倒是兩部中小成本的都市愛情片獲得了較好成績。不過也不能說華誼在2014年毫無作為,投資的好萊塢作品《狂怒》在海外票房獲得了11億票房,雖然說回報率只算一般,但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恆業電影:是2013年、2014年湧現出來的新秀。兩年內三部影片排進票房前24,且都有亮眼的成績。未來值得期待。

三.三家公司歷年的平均回報率
平均回報率與綜合回報率沒有計算參股比例,不代表真實的回報率,但是也可以反映出公司的眼光與運作能力。

光線傳媒的投資回報率非常驚人,其擅長小成本博高票房,以《泰囧》為代表作。但是,隨著其體量的增長,如果一直做小成本電影,可能會導致資金利用率較低從而使得總的回報率降低。
光線傳媒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成功的大製作。
不過,光線傳媒是靠綜藝節目製作起家的,如果大製作電影的運作依然沒有學會,光線傳媒或許會反哺綜藝節目。

四.歷年成功失敗的電影題材


喜劇與都市愛情是這幾年的常勝將軍,而東方魔幻也有不俗的成績,不過也有如《白蛇傳說》般的慘敗。
相反,中國曾經的特色作品,歷史與動作題材在這幾年卻失敗得很徹底。

五.結論


光線傳媒很有特點,嗅覺也很靈敏,2012-2014這三年裡非常成功,因此給予賣出評級。不管是經營上還是估值上,豬都應該趁肥殺。
華誼兄弟在2014年沉寂一點,不太成功,但是不用擔心,華誼在2015和2016可以打得牌太多。只是太貴。
博納影業沉寂兩年後,即使2014的絕地反擊,我依然不太看好博納。不過博納在市場中獨樹一幟問題不大。

$光線傳媒(SZ300251)$   $華誼兄弟(SZ300027)$   $博納影業(BONA)$   
------------
如果2015-2020,中國電影市場果不其然出現增速大幅下滑,大量投資人的預期落空後,那一輪淘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巨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48

運動服產值5年平均年成長率6.2%瑜伽褲打敗牛仔褲,跑步照取代美食照全球瘋飆汗商機!超運動時代

2015-11-23  TCW

全球指標股耐吉、UA大漲,帶動紡織股成為台股今年來,表現最亮眼的族群。

當運動變成一種流行,紡織、時尚、科技等各行各業都在瘋跨界混搭。

新科技結合社群擴散力量,黃金五年運動大商機絕不可錯過!

個你想像不到的黃金交叉,在美國、

台灣兩地同時發生:

一,全球平價時尚品牌A&F、Gap,二〇一五年來,最新股價都跌了逾三成,運動品牌龍頭耐吉(Nike)則漲了三成。

二,根據研究機構Poper Jaffay年度調查顯示,二〇一四年年初,美國青少女對運動休閒服飾品牌的偏好度達一四.四%,不只五年來成長近十三個百分點,更首度超越牛仔丹寧品牌的一二.七%。

三,台灣資本市場到今年十一月中,大盤指數下跌近二%、電子股跌一三%,扮演國際運動相關品牌供應鏈要角的紡織上市櫃類股,則分別上漲超過二%和一五%,居所有類股之冠。這個現象背後代表的意義是:未來五年,運動商機超越全球經濟成長率的變化,正在發生。

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估計,全球運動服未來三年產值成長率將超過六%(二〇一四年至一八年平均成長率六.二%),這個數宇,是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三.

一%的近兩倍!

但這只是開始,美國前兩大運動品牌,耐吉與UA(Under Armour)更宣示,看好未來五年營收成長超過兩位數,至少是全球經濟成長率的三倍以上!

耐吉在今年的分析師日宣布,未來五年營收將挑戰五百億美元,等於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一〇%。

3C狂跌價、運動用品猛漲全因千禧世代更重健康、更敢花錢在不景氣的年代,3C產品不斷跌價,耐吉等知名運動品牌卻有能耐一再調漲商品售價,成了食衣住行育樂中,極少數單價能持續上漲的產業。國際投資銀行Evercore分析師薩阿德(Omar Saad)指出,幾乎所有人每天都會使用、也都渴望擁有耐吉產品,該品牌又擁有產品定價權,有機會成為媲美Goodle、蘋果及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在內的超大型股(mega-cap)公司,因此上調其目標價到兩百美元。

去年擠下阿迪達斯(Adidas)、成為全美第二大運動品脾的UA創辦人凱文.普朗克(Kevin Plank,去年底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透露,未來五年,UA每年平均營收成長率高達二一%。他透露:「在亞洲市場,運動鞋可貢獻約三〇%到三五%的營業額,成長空間最大。」因為全球運動商機鼎盛,《富比世》雜誌就創出「運動鞋經濟」 (Sneakernomics)這個新名詞,形容全球運動鞋每年五百五十億美元的商機。

這龐大的商機背後,來自人口結構的質變。高盛「千禧世代」 (Mlillennials)報告指出,這群一九八〇年到二〇〇〇年出生的千禧世代,年齡由十五到三十五歲的美

國族群人數達九千二百

萬,比嬰兒潮世代還多,成了新消費主力。

這群人更勤於運動、更

重視健康飲食,願意花大錢買名牌運動用品,包括運動服和運動鞋。

場景轉到台灣,同樣

狀況也在我們生活周遭

發生。過去,台灣熱門秒殺商品,是蘋果最新一代iphone,現在,卻是馬拉松的參賽門票。

根據體育署對運動人

口的定義,即每週運動

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

鐘,且每分鐘心跳達

一百三十下的固定運動

人口,這數字在三年前首度突破三成,也就是台灣運動人口王少有七百萬人。

台灣年輕消費者掏錢買運動相關用品,也同樣不手軟。

以擁有約兩百萬人口的慢跑運動為例,包括上衣、短褲、跑鞋在內,從上到下一身行頭加總動輒破上萬元,已經比搭配門號的智慧型手機還貴,總商機上看三百億元,其他如瑜伽、籃球、登山等主流室內、外運動,相關商機則動輒五十億、上百億元起跳,自行車更上看千億元。

耐吉、UA×運動App

除了賺穿戴營收,更搶社群市場為何全球經濟在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二〇一一年歐債風暴以來,一直面臨不景氣,運動人口與運動商品的業績卻一直持續增加?

「運動會分泌出腦內啡,讓人快樂,是會讓人上癮的天然嗎啡,」台灣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伯修表示,全球化時代每個人薪水低、工時長、壓力大,從社會心理學看,運動不只花費成本歪局,加上只要付出努力,成績就有回報,就能從一次次進步中取得自信。

因此,每天瀏覽臉書的你,有沒有發現,總會有臉友在上面分享今天又到哪裡騎車?到哪裡慢跑?下次要挑戰馬拉松等文章。「運動照」,已經逐漸取代「食物照」,

成了臉書貼文的

新顯學。

林伯修觀察,

透過新科技和親

友互動,除了是

職場外的聊天話

題,又因有社會支持,任何年齡

層都可藉此彌補

生活、工作上的

失落和成就慼。

連臉書都發現

這股趨勢,買下

至少有四百萬會

員的運動紀錄應

用程武Moves,正

武進軍健身行動

應用程式市場。

在這股消費人

口成長與心理需

求的支撐下,運

動市場大餅因而

越滾越大。市場

研究機構NPD

推估,加總服飾、鞋子和配戴品,單就美國市場,

去年運動休閒相

關產品市場銷售額高達三千二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兆五千億元),等於光一個運動商機的產值,就是台灣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六成。這樣的數字,吸引越來越多的公司進行「運動跨界」。

全球約有兩萬種運動健身相關App,這些App的出現,讓運動從此不再只是一個人的事。不只既有運動品牌是贏家,越來越多企業把最新的科技創新,結合運動風與社群力量,搶進這個最能讓消費者掏錢的產業,替自己創造另一條成長曲線。

除了耐吉研發Nike+Running軟體,五年前正式在App Store上線,只要點選「朋友」就能看到朋友的當月跑步量,點選「挑戰」便可選擇接受挑戰或自己設定挑戰邀請別人。今年,阿迪達斯和UA分別斥資二億四千萬美元和五億六千萬美元,買下運動相關App。

「尖峰時刻每天五萬人註冊,最少一天也有三萬五千人加入我們的運動應用軟體平台,」普朗克接受本刊採訪時透露。運動App讓美國三大運動品牌的戰場,從運動用品延伸到應用程式。

科技、金融業×健康行銷

開發監測裝置,邀員工比賽燃脂與運動產業看似搭不上關係的科技公司,也開始參戰。做通訊設備起家的華為開發出運動手環,做GPS的Garmin和印表機大廠愛普生(Epson)則投入心率表,都著眼運動社群的擴散效果,所以選擇和運動混搭,一方面可以是行銷利器,另外也把商機越滾越大。

台灣愛普生才剛結束共九成員工參與的「心律燃脂大作戰」內部活動,該公司把自家新推出監測最適心跳等功能的心率表,送給每位員工,分五組比賽誰減的卡路里多,也讓運動狀況分享成為辦公室的熱門話題,形成另一種職場樂趣。

十二週下來,一百五十四人總共燃燒近六百萬卡路里,等於減掉一萬一千多個麥當勞大麥克堡熱量。「員工平均年齡三十九歲,多數人不運動,用比賽方式鼓劻員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加生產效率與向心力,」台灣愛普生影像科技事業群副總經理輝偉偉透露。

當運動成了一種流行與行銷利器,金融、製藥業也來搭運動潮。輝偉偉指出,該公司近期賣給國泰人壽、哈佛健檢上百只心率表,台灣製藥公司百靈佳殷格翰也添購二百五十只,準備在十二月對所有員工展開健康管理比賽;神通集團更採購上千只,市場需求和相關商機應用還很大。

耐吉、臉書與其他科技公司利用App串聯運動社群、引動風潮,讓運動服不再只有運動功能,進而更擴大這股趨勢。

「很多人想運動,不見得真的會去運動,先買了再說,」圓創運動行銷總監李照圓觀察,台灣多數人想瘦、想運動、想健康,不論能否持之以恆,先買了再說,再想辦法運動,畢竟結合時尚的運動機能服已成了新潮流,和自行車比,客單價又沒有太大壓力,衣服甚王還可以一次買七件,一天換一個顏色。

當運動服變社交裝備,從只要舒適就好,變成要穿起來舒適,也要好看,適合時尚剪裁與穿搭的運動機能衣因此應運而生,不只運動時能穿,不運動時也能穿。

香奈兒、優衣庫×運動時尚從頂級到平價,產品線都新增運動風《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現在瑜伽褲不只是做瑜伽時穿,而是衣櫃必備品(awardrobe staple)。女生不論去上課、工作或在家,幾乎每天都在穿瑜伽褲,所以美國二〇一三年瑜伽人口成長四.五%,瑜伽用品卻成長四五%。

又例如,男用襯衫現在也設計成外面可防潑水,咖啡倒在襯衫上完全不會沾上污漬,二樣價格,一個有機能,一個沒有,如果一個價格滿足兩種需求,為什麼不要?」李照圓認為,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上班族選擇把機能衣穿進辦公室。

「換成機能服,舒適度不一樣,消費者逐漸被吸走,」曾因觀察紡織類股,而被《華爾街日報》評選為亞洲最佳分析師、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觀察,因棉花原料品牌太貴,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思考運用聚酯、尼龍等化學纖維材質,賦予吸濕排汗、抗菌防臭等機能,讓去年運動休閒、機能時尚風格翻上檯面,成了流行新趨勢,「消費者胃口被抓住,不會只是短命一、兩年就結束,五、六年正常。」不管國際時尚品牌以前做什麼,現在賣女生一定要有瑜伽褲、緊身內搭褲,時尚品牌Target新推出瑜伽褲,一張訂單兩百萬件就由紡織股后聚陽出貨,「現在衣服既要好看又要有機能,全世界品牌採購一定到台灣,變成台灣的飯碗,」一位台灣紡織產業專家透露。

過去,時尚是「愛美不怕流鼻水」,舒適被犧牲,現在,隨生活形態傾向更生活化,消費者不但要穿得時尚,同時要穿得舒服。

除了香奈兒經典黑外套走運動風、LV 正裝搭配球鞋,國際精品品脾這一、兩年開始大量導入運動機能時尚風,我們也看到優衣庫、Nara這些平價時尚口叩牌,新增加了機能時尚系列商品線。

從臉書、優衣庫到LV,各行各業全都在跨界與耐吉搶同樣的一塊運動大餅,因為他們都發現,會「讓人上癮」的運動商機,將是未來五年最無畏景氣蕭條,消費者最心甘情願用力掏錢的黃金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11

牛仔褲大王楊釗 投資內房信心大過香港

1 : GS(14)@2013-04-29 23:04:5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429/news/eb_ebc1.htm


【明報專訊】人稱「牛仔褲大王」的旭日集團主席楊釗,本身亦是商廈北京道一號和一號九龍的業主,他接受專訪時表示,目前地產投資重心在內地,主要做好風險控制,即使有調控政策,也有信心賺錢。本港地產市場,他則認為「市場太小,投資要非常慎重」。

旭日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旭日企業(0393)有88%的資產為零售業務,重點業務為牛仔褲品牌「真維斯」,但集團的整體資產當中,則逾九成為地產投資。楊釗表示,在地產投資方面,內地的市場大,風險較小,做一個投資決定會容易很多,它的投資機會和利潤空間,都遠遠大於香港。「目前中央政府要調控房地產,這類政策對企業來說,有危必有機。」


房地產投資長線必賺

他表示,城鎮化將持續帶動房地產的剛需,對於一個健康的企業,只要控制現金流及借貸水平,房地產投資長遠來講「一定有錢賺,不太擔心政策調控。」

零售和出口占比逾99%的上市公司部分,去年受到出口收縮以及內需疲弱的雙重夾擊,收入微升5%至72億元,純利倒跌49%至1.6億元。「去年大家對市場預測過於樂觀,導致存貨積壓的衝擊一直持續到今年2月,3月起才稍稍有起色」。他認為市場處於低位,是旭日進行結構調整的好時機。「城鎮化之下,很多位於一線城市的舖租升幅大,未來一兩年,旭日至少關閉100間經營虧損的店舖,所以預計今年旭日的營業額會隨關店而下降,但利潤將較去年改善。」楊釗又稱,旭日的核心牛仔褲品牌「真維斯」,將繼續堅持「名牌大眾化」路線,定位在中低端市場。去年「真維斯」在內地的銷售收入約50億元,在逾250個城市擁有2804間店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41

A&F牛仔褲工廠工人恐患矽肺病

1 : GS(14)@2015-03-17 02:07:35





外國傳媒派卧底在廣東一家成衣廠潛伏一年,竟發現Hollister、Abercrombie and Fitch(A&F)及American Eagle等知名品牌製作牛仔褲時,犧牲工人的健康,令他們可能患上致死的矽肺病。在阿拉伯半島電視台製作的特輯「單寧牛仔」中,一家於新塘的牛仔褲工廠工作的員工全年無休,一年竟能生產二億六千萬條牛仔褲,但工人卻要用上低成本、導致工廠遍佈塵埃的「噴砂」技術打磨牛仔褲。過程中工人會吸入的大量灰塵積聚在支氣管的肺泡,可導致肺部纖維化、呼吸困難,最後更會引發肺結核等病變致死。American Eagle表示已移除工廠噴砂工具,但就不願回應報道內容。其實前年本港已有監察組織揭發工人慘況,惟至今他們的待遇仍無改善。阿拉伯半島電視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16/190779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5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