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分級基金風險爆發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869_all.html

  分級基金在經歷了稀缺、追捧以及迷信之後,風險逐漸爆發。

 

  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12月21日,申萬菱信深成分級指數基金旗下的B份額申萬進取單位淨值跌至0.26元,為基金歷史上的最低 淨值,成立14個月以來淨值虧損74%。過高的投資槓桿率和在股市階段高點建倉是主因。12月21日,申萬進取的槓桿率高達4.79倍,為市場分級基金槓 桿率之最。

  分級基金以其的保本設計曾大受市場歡迎。而如果一旦深成指再下跌12%,申萬菱信分級基金就將進入同漲同跌,保本神話行將破滅。

  申萬菱信深證成指分級基金基金經理張少華對財新《新世紀》表示,「申萬的這款產品側重保護進取型產品的持有人,持有人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在市場上拋售收益型產品;或者買入進取型基金,配對贖回母基金。」

  不過,張少華也表示,收益型基金很快就會分紅,這部分持有人在當前股市波動的情況下,選擇T+2日後贖回的可能性更大。

  這將使得進取型基金的槓桿倍數下降。目前在二級市場上,申萬進取的溢價卻很高。

  「這基本上是一個賭博,存在巨大的風險。市場可能保持高溢價率較長時間,但是這就是一個刀尖上的遊戲。」華泰證券分析師胡新輝表示。

  張少華對此表示。「我們當前需要做好信息提示工作,讓投資人充分理解自己的投資。」

  「分級基金這類創新產品在當前證券市場上最重要的是要控制風險。」證監會基金部的人士說,「不能為了搞規模而急於創新,忽視投資者水平和信息披露。」

  面對如此高風險產品,基金持有人是否做好準備應對損失?

監管尚未出手

  分級基金是指通過事先約定基金的風險收益分配,將母基金份額分為預期風險收益不同的子份額,並可將其中部分或全部類別份額上市交易,這是一種結構化證券投資基金。

  2007年中國發行了第一隻分級基金。迄今監管部門共核准了28只分級基金,在審分級基金30只。其中,已上市交易的分級基金共有21只,上市份額資產規模368億元。

  其中規模最大的分級基金是長盛基金公司在2009年5月發行的長盛同慶可分離交易股票型基金,發售規模超過150億份,創下2008年以來中國基金市場的新高。

  在迷戀規模的中國基金行業,由於長盛同慶的異常成功,分級基金因為其創新的理念和金融衍生品的實質滿足了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逐漸成為公募基金的主流創新產品。

  今年9月底,中國證監會發佈了《分級基金產品審核指引》的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引》),其中規定,目前僅允許發展融資模式分級基金,分開募集的分級基金僅限債券型,為控制風險,分級份額的槓桿率將受到限制。

  《指引》明確目前僅發展融資模式分級基金,暫不受理三級及以上子份額分級基金、可分離金融衍生產品分級基金和分級ETFs等複雜的分級基金,待 經歷較為完整的市場週期後,再發展其他類型的分級基金。同時,分級基金產品設計應遵循結構簡單、風險可控、風險收益相匹配、充分揭示風險的原則。

  《指引》詳細規定了如何降低A類份額的風險,特別強調分開募集的分級基金僅限於債券型分級基金,且此類基金不得設計當所募基金份額淨值低於一定 閥值時,兩類份額共同下跌的條款。同時,《指引》規定了分級份額槓桿的上限。要求分級基金限定分級份額的初始槓桿率,債券型分級基金不超過10/3(即約 3.3)倍,股票型分級基金不超過2倍;要求無固定分級運作期限的分級基金需限定分級份額的最高槓桿率,債券型、股票型分別不超過8倍和6倍。

  但這一《指引》至今未正式出台。證監會有關人士表示,未出台的原因是各家基金公司對於過於嚴格的風險控制有很多看法,認為這樣會影響基金的募集。

  這位人士還表示,分級基金在境外市場屬於比較高風險的產品,一般都是機構投資者參與,並不適合中小投資者。

史上最低淨值

  伴隨著不斷創新,分級基金產品類型本身蘊含的風險開始爆發。

  截至12月21日,分級基金申萬菱信深成指數分級基金的進取部分,申萬進取基金淨值達到0.26元,創下了國內基金淨值的歷史最低點。

  根據申萬菱信深證成指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合同,基金的標的指數為深證成指,屬於被動指數投資基金。

  基金份額包括申萬深成份額(母基金)、申萬收益份額與申萬進取份額。其中,申萬收益份額、申萬進取份額的基金份額配比始終保持1︰1 的比率。

  基金發售結束後,投資者場內認購的全部基金份額將按1︰1的比率確認為申萬收益份額和申萬進取份額,兩類基金份額的基金資產合併運作。

  而在收益分配上,正常情況下,申萬收益份額每日獲得日基準收益,申萬收益份額實際的投資盈虧都由申萬進取份額分享與承擔。

  申萬收益的年基準收益率為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稅後)加3%,按照2011年1月銀行定期存款利率2.75%計算,基準收益率為5.75%左右。

  這可視作申萬進取向申萬收益融資,每年支付利息5.75%,運作情況盈虧自負。

  實際上,無論如何分級,槓桿如何高,所有收益或者虧損都來源於母基金,基金公司是不會為分級而埋單的。

  在上漲市場中,槓桿越來越小,下跌中槓桿則越來越大。因此在上漲市場中,高槓桿部分產生的超額收益源於穩健部分的貢獻,而在市場下跌的時候,穩健部分的固定收益則來源於高槓桿部分的超額損失。

  從建倉時機來看,母基金申萬深成分級建倉在2010年四季度,正好當時是深成指的階段高點,達到13000點左右,而12月22日深成指收盤只有9093.03點,下跌幅度超過30.28%。

刀尖上的利潤

  按照分級基金設立的最初思路,投資者進行認購母基金,並實現約定好風險收益分配比例,按照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對資產進行一定的配置,分別配置在穩健部分(固定收益或者低風險的部分),或者進取部分(高槓桿部分)。這樣的設計思路完全能夠滿足不同投資者的不同風險偏好。

  分級基金屬於結構化產品,可將其中部分或全部類別份額上市交易,但對於投資者而言,封閉式運作的分級基金存在著更多的套利機會。

  11月28日,申萬進取在二級市場上的收盤價為0.604元,其基金淨值僅為0.402元,溢價率高達50.25%。當時市場分析認為,申萬進取的高溢價在相當大程度上源自於高槓桿。申萬進取的槓桿達到了4.79倍,為市場分級基金之最。

  對於投資者來說,市場一旦大幅反彈,申萬進取的淨值將會是表現最為出色的一款產品;反之,倘若市場進一步持續下跌,申萬進取的淨值也將以最大的倍數暴跌。

  然而,由於高槓桿的吸引,就在大盤節節下挫時,申萬進取淨值大幅下跌,但二級市場價格跌幅要小的多,導致其溢價不斷擴大。

  12月21日,申萬進取基金的淨值為0.26元,而當日申萬進取在二級市場的收盤價為0.512元,溢價率為97%。而申萬收益的淨值為 1.056元,二級市場收盤價為0.805元,折價率24%。B基金如此高的溢價率和A基金如此高的折價率,同樣反應了持有申萬收益份額的投資人在進行二 級市場配對等待贖回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申萬菱信深成進取的高溢價和其持有人結構有很大關係。根據2011年半年報,申萬收益的持有人結構在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是均 勻分佈的。而申萬進取的投資者中,81.78%為個人投資者,只有18.22%為機構投資者,這樣的持有人結構,導致申萬進取的價格波動性強,容易產生炒 作現象,因此被分析師稱作「刀尖上的利潤」。

保本神話

  一般而言,投資者在選擇分級基金時,都更加傾向於投資收益穩健的A基金,這類基金往往也被認為是保本的無風險產品。但是隨著市場變化,保本神話即將破滅。

  分級基金產品設計的根本思路就是在下跌狀態下,由進取基金補充收益基金。假如分級是按照1︰1的比例進行資金分配的,當市場下跌50% ,淨值跌去一半,進取部分已經不存在,收益部分根本無法保本。

  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基金選擇重新分級,如銀華穩進分級基金。即當B基金銀華銳進份額的基金份額淨值達到0.250元後,母基金和A、B基金重新進行份額折算,折算後確保A、B份額比例為1︰1,份額折算後銀華深證100份額及A、B基金份額淨值均調整為1元。

  「這就是淨值回歸,但是份額縮小。」銀河證券的人士介紹說。

  對於這種方案,收益型基金的持有者可以選擇賣出份額,贖回母基金,及時止損。

  申萬進取的方案是同漲同跌。即當申萬進取份額的基金份額淨值將跌破0.1元的當日,申萬進取份額暫時不再保證申萬收益份額每日獲得日基準收益,申萬收益份額開始與申萬進取份額按兩者基金份額淨值的比例共同承擔虧損。

  目前,申萬收益的淨值為1.056元,申萬進取的淨值為0.26元,母基金的淨值為0.658元,當申萬進取的淨值跌到0.1元,按照申萬收益 淨值加申萬進取淨值等於母基金淨值的二倍的方法,母基金的淨值只要跌到0.578元就會發生極端情況,目前母基金的淨值為0.658元,這意味著母基金淨 值只要下跌12%,就有可能發生極端情況。

  而申萬母基金跟蹤的是深證成指,現在每日跌幅約1%,最壞將在半個月內發生極端情況。

  這無疑打破了分級基金保本的收益型產品保本的神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57

Facebook上市 國內SNS將迎來爆發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wMMDcyXzQwMDkwMA.html

LinkedIn與Facebook的相繼上市,讓國內的SNS興奮不已。

尤其在互聯網領域,美國的今天似乎就等同於中國的明天。 何況「中國概念」總是和高增長、大市場緊密關聯,沒道理不讓人眼前一亮。一個數據就可資證明,北美2億7200萬的互聯網用戶已經佔到其總數的 78.32%;反觀中國,儘管只占人口總數的35.62%,但中國的網民數量高達4億7700萬。理論上類推,中國沒理由不產生比LinkedIn、 Facebook個頭更大的SNS巨無霸。

但也有對此持反對意見,「LinkedIn、Facebook的上市,並不會直接促進SNS在中國的發展。」立方網創始人熊萬里說,只是又一輪輿論的熱炒。

「在 Facebook的概念出來以前,騰訊在中國就扮演著這種角色。」誰還能挑戰騰訊的江湖地位?即使MSN、Skype也沒能完成這種挑戰。 Facebook能夠做到和騰訊在IM(instant messager,簡稱IM)同樣的熱度、能否實現同樣的價值?這還有待觀察。但凡有中西方交流習慣的人都能理解其中的不同:西方人更愛郵件、資訊,而中 國人對手機短信的偏好也是有目共睹的。

樂觀方則認為,這種觀點並不能說明問題,人人就是最好的案例:誰說中國不能產生自己的Facebook?

「但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確實會使得中國職業社交SNS在網站架構、服務設計上要有別於LinkedIn」,這也是天際網創始人林廷翰認為,LinkedIn模 式會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原因:美國用戶會在LinkedIn上通過搜索去尋找對自己有幫助的人,然後直接談合作;但在中國,「只有做了朋友才能談生意」。所 以初期BSNS網站上的搜索功能幾乎只有獵頭在用,用戶甚至不願意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現任公司職務等信息,因為怕被領導、HR乃至朋友們看到,「很難 堪」。

在SNS領域,中美之間缺乏傳導的原因,熊萬里認為是這個行業各自的發展順序不盡相同。「中國是從IM開始,逐步發展到Web端; 而Facebook的核心戰場迄今仍在PC機上」。Facebook去年8月份的數據顯示,其全球8億用戶中移動用戶為3.5億,PC端用戶仍是主題。他 因此得出的結論是:惟有那些能在手機端交互上實現突破性創新的中國公司,才有可能挑戰Facebook。

在這一點上,業界或許有共識,「100%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去年10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肖春泉就透露,截至當年9月中國3G用戶已經達到1.02億戶,3年猛增10倍。

據悉,天際網也正醞釀自己手機端的應用,據其內部產品介紹,「絕不是簡單地和WAP關聯,還是有很多創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14

工業地產「沉默中爆發」:民企搶籌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7/4MMDcyXzQwNzY4Mg.html

低調的中國工業地產,正在以一種比商品住宅、商辦地產更為理性並更接近國際化的方式快速發展。許多民營資本聚集搶得先機。

最新統計 數據顯示,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15日,上海土地共成交832幅,3153公頃,其中工業用地成交541幅,1858公頃,佔到全市所有成 交地塊總面積的近6成,較2010年上升12%。統計還顯示,來自上海本地及部分外地的民營企業,成為工業用地的主要買家。

民企搶籌工業地產

對很多房地產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上海宇培,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在高端物流地產領域,上海宇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宇培」)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開發商之一。

上 海宇培創始人、董事長李士發告訴本報,2011年8月,普洛斯通過收購美國知名房地產投資基金Equity International持有的誠泰企業(香港)有限公司100%股權,間接持有宇培集團49%股權。目前,宇培集團在上海、北京、蘇州、滁州、瀋陽、 武漢等地的物流倉儲地產資產組合已超過7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規模達20億元。

「未來3-5年,公司將在上海、北京、廣州、瀋陽、西安等22個城市,完成總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的物流倉儲基地及電子商務中央倉儲分撥中心的開發建設,資產規模將達100億元。」李士發透露。

某 種程度上上海宇培是目前國內工業地產的一個寫照。隨著傳統住宅地產逐步「退燒」,工業物流地產的資本關注度逐漸升溫。同策諮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1 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15日,上海土地成交面積總量中,住宅用地(含綜合用地)、商辦用地佔比僅為29%和11%,分別較2010年下滑了9%和4 %,而工業用地成交面積佔比近6成,較2010年上升12%。

在龍年首月的上海土地市場上,工業用地火爆不減,共成交49幅,合計約257公頃,佔到全部的土地成交市場的9成,創下了2008年10月份以來的月度新高。

類 似的情況在國內普遍存在。同策監測的另外11個城市中,有8個城市2011年至2月中旬工業用地成交佔比,較2010年有所上升。工業用地逐漸佔據地方土 地供應和成交市場的主力,對於宇培等工業物流地產開發商而言,機會就在眼前。「今年,宇培的土地儲備目標是1200畝。」上海宇培高級副總裁張瓏告訴記 者,這個數字是去年實際完成量的一倍。

更多民企搶籌工業地產的潮流正在逐步形成。出讓結果統計顯示,民企是工業用地的拿地主力,約佔6成。

低地價契機:回報率優勢漸現

更多資本的介入,推動工業地價不斷走高。

同策諮詢研究中心分析師許之靜指出,以上海為例,前幾年經工業用地價格表現平穩,且多為零溢價出讓。2007年至2011年上海全市工業用地成交樓盤均價依次為363元/平方米、366元/平方米、313元/平方米、347元/平方米、443元/平方米。

21世紀不動產上海區域市場中心統計還顯示,2011年,工業土地價格結束了多年來相對平緩的走勢,出現大幅拉升。2011年上半年,上海全市共有26幅地塊成交溢價率超過100%,其中有24幅為工業用地,多為上海本地民營企業所拿下。

不過,張瓏指出,儘管出現一波上漲,但目前國內大多數區域的工業土地依然處於被低估的狀態,以國際習慣採用的「工業、住宅地價比」指標衡量,這一比值還遠遠落後於國際平均水平。

地價的優勢體現在工業地產的投資回報率方面,尤其是高端的物流地產項目領域,投資回報率較住宅等傳統地產領域,呈現明顯的後來居上態勢。

李士發向本報記者透露,宇培的物流地產項目,年回報率達到10%、10年收回成本的水平。土地成本較低外,工業地產的建安成本也明顯較住宅商辦項目節省。

中金公司曾在2010年底的一份專題報告中預測,中國工業用地被嚴重低估,工業用地價格將迅速補漲,物流土地價格將大幅上升。一年多以後,中金的預測前半部分正在成為現實,物流地產尚需時日。

資本聚集也帶來了炒作「病毒」。許之靜指出,如江浙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工業用地趨緊,且部分地區門檻低,如寧波、杭州的成交樓面均價僅200多元/平米,容易成為炒家的獵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59

大眾銀尋找股價具爆發力的新買主 凱雷精打細算 「換股操作」力求逆轉勝

2012-03-26  TWM


大眾銀行即將易主,進入最後緊鑼密鼓階段,呼聲最高的元大金能不能順利迎娶嬌娘?會不會半路殺出程咬金?

撰文.劉俞青

三月十六日,大眾銀行二十周年的酒會上,久未露面的南台灣大家族陳田錨夫人陳黃淑惠親自出席。但同一時間,外界更關注的出售議題,董事長、也是陳田錨長子 陳建平上台致詞時直接宣告:「確實有人上門來談,但大眾銀尚未簽署任何合併意向書。」一句話,等於為大眾銀行的出售,拉開序幕。

這是台灣金融史上第一次私募基金要賣股,私募基金在世界各地向來以狠角色著稱,但這一次,要在台灣真實上演了!

凱雷拖、買方急 誰將勝出?

凱雷私募基金目前是大眾銀行的最大股東,持股大眾銀約三六%,其次第二大股東是陳田錨家族,第三大則是光陽工業柯家。據了解,三大股東都有共識:要賣股, 但不同的則是,怎麼賣?賣多少錢?

事實上,這筆交易的關鍵在於,縱橫全球金融市場所向披靡的凱雷私募基金,投資大眾銀四年下來,竟落得「認賠出場」!

也因此,這筆交易有三大特色;首先,凱雷一開始就鎖定「換股」為主,換句話說,私募基金不是要出場,只是「換股操作」,要把上一回合在大眾銀身上賠掉的, 在下一回合扳回來。

由此著眼,目前凱雷鎖定的對象,無論是呼聲最高的元大金或富邦金,都是優質、股價有爆發性的公司。

其次,私募基金絕非省油的燈,購併談判節奏掌握分明。根據內部人士透露,目前購併進度,暫時卡在凱雷的聯貸銀行團身上;由於二○○七年入主大眾銀時,凱雷 向銀行團借了一筆聯貸,如今若「換股操作」,標的物、屬性全部改變,所有條件必須重談,因此凱雷以此為由,暫時拖慢購併腳步。

但時間一拖,各種變數都可能跑出來,站在買方角度,絕非好事,因此,凱雷祭出拖字訣,顯然讓潛在買方都急了。

潛在買方不只有呼聲最高的元大金,包括富邦金在內多家金控都與凱雷接觸過,而市場更傳言凱雷由於曾在前年將手上凱擘有線電視高價出售給蔡明忠名下大富媒 體,雙方合作愉快,因此這次一度也屬意賣給富邦金。

最後,無論富邦或元大誰勝出,買家買進大眾銀的同時,等於也引進私募基金這位大股東,這恐怕將是這筆交易最長期、衝擊也最大的一項特色,因為私募基金致力 追求短期績效與股價表現,與台灣家族金控的經營模式可能大不相同,得失折衝之間,考驗買家的經營智慧。

大眾銀行

董事長:陳建平

總經理:蔡榮棟

股本:218億元

市值:270.32億元

每股淨值:11.75元

3/20收盤價:12.65元前三大股東:凱雷持股36%、陳田錨家族24%、光陽工業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8

李錦記發力保健概念:復合多糖或處爆發前夜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8/zMNDE4XzQyOTIzMQ.html

21世紀網訊 李錦記,一家醬油老字號企業開始摸索中草藥健康產品和傳統食品『兩條腿走路』的產業道路,與安利、玫琳凱、完美等老牌外資直銷企業展開正面競爭。

成 立於1992年的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是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成員之一。近日,無限極在全球首發PolysacTM復合多糖研究成果,依靠復合多糖的增健 系列保健產品為李錦記集團的跨產業版圖畫下了半壁江山。當前保健品市場仍享受著快速高成長性,這讓眾多企業為搶灘商機煞費苦心。

有關保健專家分析認為,在林立和良莠不齊的保健產品中,如何找到適合人體免疫能力、具有差異化競爭和獲得消費者長期信任的保健產品面臨著老大難的問題。

而對抗生活壓力、工作緊張等因素影響造成亞健康隱患,活性多糖,特別是復合多糖產業在健康產業十二五的政策下迎來了發展的利好。據中國保健品協會數據,2015年我國健康產業產值有望向萬億產值大關邁進,作為重要分支的復合多糖產業,或處於集中爆發的前夜。

糖生物學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和新熱點。在國際上,自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科學家Chihara率先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Nature》上發表論文分析香菇多糖的抗腫瘤作用,此後,世界多個科普雜誌均開展對活性多糖產業的研究。

縱觀國內,近年對於結構多糖與其免疫調節作用關係的科研成果幾近空白,而復合多糖產品市場上的王者也為數不多。從70年代起,南方醫科大學(原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在國內率先開展多糖研究。90年代,李錦記集團旗下的無限極公司聯合南方醫科大學成為多糖產業研發的首個吃螃蟹者,直至2011年,無限極向世界證實中草藥多糖口服產品的保健功效。

究 竟復合多糖對人體保健有何作用?消費者在保健產品的迷局下容易掉入莫衷一是的怪圈。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周聯分析指出,「多糖生物活性包括促進免疫、抗腫 瘤、抗突變、抗病毒、抗輻射、抗氧化、抗凝血、降血糖、降血脂和延緩衰老等,涉及到人類健康的各個方面。多糖適合於對以上功能有需求的人群」。

據瞭解,單糖是糖的基本組成單位,2~10個單糖組成寡糖,10個以上則組成多糖。而復合多糖是篩選出科學、有效的多糖組合,以最佳比例進行的組合搭配,有著「1+1﹥2」的效果。

事實上,隨著傳統中藥企業製造利潤不斷被壓縮,不僅品牌中藥企業,如同仁堂藥業、華潤醫藥、哈藥集團和江中藥業等,連食品企業也開始涉水保健食品的「亞健康生意」,這儼然成為眾多商家眼中的必爭黃金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83

尋找下一個王品、上銀與基亞 「三生產業」大爆發 未上市100強投資尋寶圖

2012-5-28  TWM




雖然電子股依然是「未上市100強」的主力族群,但新崛起的生技、生產設備與精密機械,以及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相關的產業,卻成為一股無法忽視的新主流。在電子股逐漸走向成熟及微利時代下,鎖定「三生產業」中的龍頭型企業,將有最大的獲利空間。

撰文‧林宏文

台北市新光醫院溫馨的橘色系走道上,兩位穿著整齊的先生安靜地坐著,旁邊陪伴的是他們的夫人。其中一位許先生,在巴西及四川成都皆有相當規模的工廠投資。 三年前他由國泰醫院轉來時,大腸癌已擴散到肝,經過兩次肝切除手術,並用過多次化療藥與標靶藥,現在已經不太能忍受副作用大的化療。

另一位近藤先生為日本人,是經營日本犬貓飼料進口台灣的老闆,胃癌也轉移到肝,在日本接受一輪化療後,慕名來到新光醫院求診。

他們兩位都在新光醫院接受螺旋刀的治療,主治醫師是新光醫院腫瘤科主任季匡華。

最近,兩人的病情又轉壞了,季匡華認為螺旋刀已幫不上忙,建議他們以「熱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法。由於台灣尚未有熱治療,早在去年季匡華就成立了「台灣癌 症熱治療學會」,準備向衛生署申請專案進口熱療機。但對於兩位癌症末期病人來說,實在是緩不濟急。在季匡華的聯絡下,兩人都已轉到日本京都接受治療。

「他們兩位還在等待奇蹟的出現,也堅持,如果要走,必須有尊嚴地走,不願意再接受太過激烈的化療與放療。」季匡華說,在腫瘤科裡,每天面對的都是癌末病 人,醫生必須做到視病如親,陪伴病人熬過這個人生最後的考驗;同時,更要盡力幫病人找尋各種可能救治的機會。台灣的醫療水準已不輸先進國家,但仍有進步的 空間。

生技類黑馬一:承業

放射治療設備龍頭 市占七成癌症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有關癌症治療的醫療設備需求愈來愈高,過去國內鮮為人知的醫療設備代理與租賃公司,如今因為可以免除病患赴海外治療的不便,業績大幅成長,成為投資市場寵兒。

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高達五.四四元的承業控股,正是靠著與國內近二十家醫院合建腫瘤醫療中心,坐上台灣癌症放射治療設備龍頭,市占率已逾七成。目 前全台有三十萬名癌症患者,有賴承業提供醫療服務,承業的獲利排名也在《今周刊》製作的「二○一二年未上市一百強」中,居第二十九位。

承業控股董事長李沛霖早期即以代理放射治療設備產品起家,他勤跑醫療院所,認識不少放射科人才。因此,當北市聯合醫院萬芳院區要籌設腫瘤醫療中心時,他率 先出資承包,並負責延攬醫療團隊,甚至腫瘤醫療中心的醫師、護士薪水全由承業提供。萬芳院區完全不用出資,承業則取得至少十年合約,以及超過五成的拆帳 比。

如今,承業已經累積了二十家醫院的腫瘤醫療中心合作案,在國內癌症病患人數不斷增加下,許多醫療中心在開業一、兩年後就開始獲利,承業也成為最大受益者。 站穩台灣市場後,目前承業更準備擴展到中國,並已拿下全球第二大癌症放射治療設備商Elekta,在中國華南五省的代理權。

生技類黑馬二:祺驊

轉型做復健器材 第二季回溫不僅癌症病人日益增加,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加,全球對復健醫療設備的需求也提升。成立已十五年的祺驊公司,原本以生產運動器材所需的馬達及 磁控裝置等零組件為主,一直是Technogym、Precor及Life等國際運動器材品牌的指定供應商,近幾年開始擴展到復健醫療器材市場,為生技醫 材產業增添一支生力軍。

由於醫療院所對於儀器設備的認證時間長,至少要等三、五年,因此許多企業轉型都不順暢,祺驊是少數轉型成功的企業,預計今年醫療器材占營收比重可達四成以上。

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的祺驊執行副總經理李穎哲,是目前祺驊的主要經理人;早年他專注研究馬達及發電機,應用市場以摩托車為主,趕上七○、八○年代台灣及東南亞快速成長的摩托車市場。

祺驊早期原本也做摩托車零組件,所以邀請李穎哲加入,後來祺驊轉型做運動器材,又趕上九○年代以後的健身風潮,如今再度轉型至復健醫療器材,目標是擠進十倍於健身器材的全球市場。

李穎哲說,復健醫療業者對品質要求很高,不論軟硬體都有很大進入障礙,而且作法非常保守。由於日本最大的復健醫療大廠Senoh,○九年財務出現問題,成為日本政府接管的第三家企業,祺驊才有機會敲門合作,並切入復健醫療市場。

祺驊早年獲利不錯,曾擠入《今周刊》未上市一百強名單,但過去三年因為切入復健醫療業,業務調整導致獲利下滑,因此跌出一百強榜單之外。不過,在順利打入復健醫療市場後,預估第二季起業績將會回溫,並預定六月十三日正式上櫃交易。

生技產業近年來吸引眾多投資人目光,去年第四季包括基亞、健亞等新藥研發公司掛牌後,股價都飆漲兩、三倍,吸引更多資金投進生技產業。預料,未來除了新藥 研發公司智擎(排名第六十四名)、中裕、台灣微脂體、台灣醣聯,以及做保健品代工的大江生醫(排名第四十六名)外,醫療設備與器材相關個股,也將有機會誕 生下一個基亞或健亞。

生產類黑馬一:直得

「小上銀」品質受國際肯定場景轉到中國廣東東莞,陳老闆經營的傳統燈飾製品加工廠,在中國工資不斷上漲下,被迫將生產重心移到越南。「越南二線城市現在的 基本工資是六十美元,不到新台幣二千元,但東莞現在基本工資超過人民幣二千元,已接近新台幣一萬元,越南工資只有中國五分之一不到。」陳老闆說,雖然越南 貪汙很嚴重,語言不通也增添管理上的麻煩,但是成本差異那麼大,「我的很多朋友,最近都把需要勞工的部分轉到越南或其他東協國家,至於中國,則增加機器設 備來取代人力。」在這種自動化的趨勢下,可以提高生產力的精密設備及零組件越來越夯。以生產線性滑軌等精密零件為主的上銀,由於廣泛應用到工具機、智慧自 動化、光電、生技醫療、交通運輸與環保節能產業上,營收獲利大幅提升,股價也大漲到三百元以上,成為集中市場的狂飆股。

有「小上銀」之稱的直得科技公司,去年EPS六.七四元,在一百強中排名第十八名。直得科技成立於一九九八年,由夫妻檔創業,董事長陳麗芬及總經理許明哲 都留學德國,先生專精於技術研發,太太則負責營運管理,以微型化線性滑軌元件的研發與製造為主。由於切入的是微型零組件,與上銀的大尺寸產品有所區隔。

陳麗芬說,她在德國念西洋藝術史,先生許明哲則是學機械,當時就已接觸線性滑軌產業。回國後,她與先生分別擔任瑞士商及德商的台灣代表,看到線性滑軌市場不斷成長,便找到機會與德商合資一家專攻大型線性滑軌產品的公司。

後來,許明哲看到微小型的線性滑軌市場也開始興起,但技術層次很不相同,便建議德商應該朝微型化發展。但由於德商母集團規模很大,又已開始與英國伏得風談購併,並未重視這個建議。於是,一九九八年,陳麗芬與許明哲便成立直得,以微型化的線性滑軌為研發重心。

直得成立後,微型化市場還沒有明顯打開,因此也經歷了一段燒錢階段。○四年,直得成功開發出世界最小的三毫米(mm)線性滑軌,讓直得的名號大幅打開,許 多德商還來談合作機會。一直到現在,直得依然保持領先狀態,競爭者以日本的THK及IKO為主,至於德商的開發速度反而落後。

陳麗芬說,半導體產業的興起,是微型化線性滑軌的應用市場得以打開的關鍵。台灣半導體及精密儀器設備急需這種關鍵零組件,直得定位在少有人切入的微型化市場,可以有較佳的發展機會;同時對於大型的線性滑軌也不放棄,要用更新的專利來進攻大尺寸市場。

目前,直得的產品因為物美價廉,已成為許多設備儀器廠商作為日系零件替代品,包括已賣進國內的大立光及瑞士的羅氏藥廠,前者用在生產機台的定位,後者則用在檢測儀器設備。

生產類黑馬二:漢微科

建立高競爭門檻 市場競爭少此外,漢微科以生產半導體業所需的電子束晶圓檢測設備為主,去年EPS達十.八七元,排名一百強的第六名。漢微科已打敗國際大廠美商科磊,成為該領域全球市占八成的領導企業,也是設備及精密零組件等產業的代表性公司。

生產設備及精密零組件產業向來具備較高的進入障礙,一旦建立起競爭門檻,也不容易被取代。除了漢微科、直得,未來包括生產真空鍍膜機的龍翩(排名第十六名)、真空設備製程腔體製造的北儒(排名第五十二名)等公司,也將是這個大趨勢下最受惠的族群。

生活類黑馬:

瓦城、誠品生活等值得留意至於三月掛牌的王品集團,不僅股價一度漲至五百元以上,躋身股王候選人之列,也掀起投資人關注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產業的投資機會。

在今年的一百強名單中,與生活產業有關的企業很多,例如瓦城(第九名)、誠品生活(第三十一名)、F-大洋(第三十六名)、錢櫃(第四十二名)、台灣大車隊(第六十六名)、誠品書店(第九十一名)、華歌爾(第九十三名)等,都是值得注意的個股。

因此,包括生技、生產(設備及精密機械)及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等「三生產業」,將是未來最重要的投資方向。「三生產業」大爆發,不僅是上市櫃集中市場的 投資主流,在此次未上市一百強的調查中,也可看出類似的趨勢。在電子股逐漸走向成熟及微利的時代,鎖定三生產業中的龍頭股,將有最大獲利空間。

太陽能潛力股:有成

不生產硬體拚服務 避割喉戰再把目光移回過去未上市股中的主力部隊電子股。去年是電子業最悲慘的一年,記憶體、面板、LED(發光二極體)及太陽能等「四大慘業」,均出現歷來最大虧損。

不過,在LED及太陽能產業中,卻仍能發現未上市股中有高獲利的公司,例如鎖定歐洲太陽能服務的有成精密,以及LED二次光學的雷笛克,EPS分別為五. 三一元及二.九三元,排名分別為三十二名及一百名。顯示傳統電子公司若能找到創新的產品與商業模式,仍然有出頭的機會。

專攻太陽能模組發電系統的有成精密,是太陽能產業中很具特色的公司。年僅三十六歲的有成精密董事長陳思銘說,八年前他拿出五十萬元創業,最初以經營半導體 設備零件為主。四年前,他覺得太陽能市場大有可為,但由於公司規模小,不可能與其他太陽能大廠做規模競爭,因此,他便以服務創新的理念出發,強化下游終端 市場的整合。

有成精密的經營模式,是結合歐美當地專業團隊,執行在地的業務推廣、系統設計與安裝;並使用台灣高品質又便宜的太陽能模組,加強穩固發電效率、建立網路監控系統、提供即時換修服務、強化售後服務體系。

由於有成不生產硬體,迴避了這兩年太陽能硬體的殺價競爭,反而朝向結合能源諮詢、財務貸款、設備建置等服務,在歐洲市場協助許多個體戶蓋太陽能發電廠,躋身德國太陽能品牌的前三大。過去三年,有成精密的EPS都在五元以上,也連續數年進入未上市一百強的行列。

LED潛力股:雷笛克

模具開發力強 客戶範圍廣至於雷笛克成立至今才四年,但業績成長驚人,主因是切入市場快速成長的LED產業,並以「二次光學」透鏡零組件為主。所謂二次光學,指的是讓 LED光源透過不同的透鏡,形成各種光形的集中與變化,使光源可以更有效利用。例如LED路燈加上二次光學透鏡,就可以讓光源不要太分散,並集中到需要聚 焦照射的馬路上,這就是二次光學的意義。

LED二次光學透鏡產業的競爭者不多,且規模都很小。由於每個產品都需要量身訂做,有少量多樣的特色,而且必須擁有很強的模具開發能力。雷笛克至今已累積 開模數量達一千七百套以上,客戶數目已達二千家以上,而且最大客戶占營收比重不到五%,前十大客戶占不到三成,這些都已構築成競爭同業要進入的門檻。

雷笛克董事長唐德龍說,雖然雷笛克才成立四年,但高中畢業就開始工作的他,已在模具塑膠產業做了超過二十年。他先前已累積不少創業經驗,因此選擇不好做、別人不愛做的行業,快速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產品。

加上LED照明市場崛起,雷笛克獲得國際燈具大廠如飛利浦、歐司朗、LG等三大照明廠的肯定,成為指定主要供應商,造就了今天的成績。目前雷笛克也是LED元件廠如CREE、首爾半導體、三星、日亞化、艾笛森等二次光學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有成與雷笛克的例子顯示,電子產業在激烈競爭下,一定要找出差異化的策略及特殊的利基,否則只能淪為流血競爭。這也是二○一二年未上市一百強的尋寶圖中,所告訴我們永遠不變的投資真理。

5創投嚴選 5大潛力股為了替讀者挑出興櫃市場中的好公司,本刊特別邀請5家創投公司,包括益鼎創投總經理邱德成、中經合創投總經理朱永光、怡和創投總經理楊邦彥、華 鴻創投投資長鄭明松,以及誠信創投生技事業群總經理沈志隆,共同選出最具上漲潛力的個股。以下為挑選出來的5家公司。

1. 漢微科(3658)

股本:6億元

主要股東:漢民科技

主要產品:電子束晶圓檢測設備推薦理由:1. 打敗美國大廠科磊,以專利及技術超前。

2. 半導體產業投資金額擴大,有利銷售。

2. 智擎(4162)

股本:8.12億元

主要股東:東洋集團

主要業務:新藥開發

推薦理由:1. 胰臟癌新藥PEP02二期臨床結果藥效良好。

2. 已與大廠簽訂國內最高授權金額2.2億美元。

3. F-大洋(5907)

股本:20.2億元

主要股東:益航

主要業務:百貨零售通路業推薦理由:1. 今年底將在中國擴點到19家。

2. 今明兩年進入快速成長期。

4. 直得(1597)

股本:4.4億元

主要股東:陳麗芬、許明哲

主要產品:線性滑軌

推薦理由:1. 聚焦發展精密微型線性滑軌,具核心競爭力。

2. 南科二期廠產能開出,年底產量將擴大一倍。

5. 承業(4164)

股本:10.8億元

主要股東:李沛霖

主要業務:儀器設備租賃

推薦理由:1. 從設備代理跨到醫院儀器設備租賃,競爭門檻高。

2. 跨入牙科及眼科自費市場,醫療設備營收比重可望逐年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33

高端白酒量價齊跌 三線品牌爆發增長?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2/zNNDE4XzQ1MjAzNQ.html

前幾年一路高歌猛進的高端白酒價格終於在今年過完年後「碰壁」回調,近幾個月來終端降價幅度明顯,連銷量也開始走下坡路。誰會是下一匹市場黑馬?三線白酒品牌開始闖入視野。

一線價格普降

據 相關機構的白酒終端零售價格曲線圖統計顯示,53度飛天茅台的價格從今年3月的2046元/瓶下降至1676.5元/瓶,跌幅約為18%;52度五糧液的 零售價格從1月的1185元/瓶下降到5月的1159元/瓶,降幅約為2%;52度水井坊的零售價格從3月的826元/瓶下降到791元/瓶,降幅為 4%。

廣東粵強酒業相關負責人日前告訴記者,由於市場行情變化,上個月五糧液的批發價已經調至780元/瓶,比之前少了幾十元。

目前終端價格在1000元/瓶以上的白酒品牌僅有53度飛天茅台、五糧液、國窖1573;而紅花郎回落到800元/瓶左右,水井坊回落至700元/瓶左右,此前中國高端白酒零售價格突破千元以上的白酒超過10種。

雖 然包括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多家酒廠均沒有調整過出廠價,但卻無力阻攔經銷商們見風使舵的「自發」行為。而國都證券的分析報告認為,市場自發的調價行 為主要由三方面原因導致:一是第五次廉政會議影響逐漸顯現,不少政府部門開始落實實施,採購茅台、五糧液意願減弱;二是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消費品的後週期 性逐漸體現;三是當前正值白酒消費淡季。

企業變「陣」應對

除了價格,一線白酒的銷量也明顯下滑。「自從過完年,高端白酒的銷售就轉淡了。加上政府限購高檔酒的政策對市場信心打擊很大,這幾個月貴的酒都走得不好。」省內某知名經銷商透露,以茅台為例,3月份以來銷量比去年同期掉了起碼三成。

對此,相關白酒企業迅速開始了調整動作。據瞭解,3月之後飛天茅台的發貨量減少了70%左右,但茅台收緊貨源很大程度是為其全國鋪開直營店做準備。五糧液、郎酒等發貨量也減少了50%左右。

近 日,瀘州老窖發出緊急通知,從5月份開始,全面停止分銷獎勵和通路促銷活動,全國經典裝國窖1573的供應量在年初規劃基礎上調減1000多噸,並從5月 21日開始,瀘州老窖公司對全國經銷商客戶暫停發貨,並要求對經銷商的低價躥貨行為進行全面清理、整頓。2011年,國窖1573的銷量在4500噸左 右,今年的銷售目標略高於此,而調減1000噸則相當於降低了約三分之一的銷量預期。

白酒分析師梁永彬認為,限量保價是白酒行業應對價格下滑的通行做法,特別是高速增長後經銷商的庫存比較高,限量保價將為他們消化庫存贏得一段緩衝期。

而如何激活疲軟的市場也是企業們努力動腦筋的地方。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超高端白酒「國五液」日前在京面市,業內人士分析,適時推出新品也是激活市場的一種方法,而且超高端新品如果成功將有力地維持高端系列的市場空間。

三線機會來了?

中信建投行業分析師黃付生認為,市場對一線白酒終端價格回落的擔心仍在,對三線白酒股超高增長的樂觀預期在加固,短期行業的熱點仍會在三線白酒股。業內專家預測,未來兩三年利潤或暴增。三線白酒迎來利潤爆髮式增長期,未來兩年利潤復合增速有望超越100%。

控 制"三公"等消費給中高端白酒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一位中高端白酒的銷售負責人表示,此前茅台、五糧液提價讓不少經銷商、投資者看到了獲利的機會,但降價 將這些渠道和市場都「逼了出來」,而中端白酒由於受「剛性」商務消費支撐,此時價格穩定,甚至迎來了補漲機會,反而受到部分經銷商和投資者捧場。

5月白酒終端零售價格顯示,相比4月零售價,飛天茅台、五糧液出現回落;水井坊、紅花郎、洋河天之藍等次高端酒價格回落,而劍南春、酒鬼酒反而上漲。

南方日報記者 周照

砸廣告求增長應有限度

記者觀察

目前,三線白酒品牌正在奮起直追,特別是像酒鬼酒、沱牌這樣的老牌勁旅,為了重拾輝煌,紛紛步入加速拓展階段。而最直觀的表現莫過於狠砸廣告。

根 據公司年報披露的數據,酒鬼酒在去年的廣告支出費用為1.41億元,沱牌捨得的廣告費用為7678萬元。但酒鬼酒去年淨利潤僅為1.92億元,沱牌捨得去 年的淨利潤也只有1.95億元。從數據上可以看出,酒鬼酒去年投放的廣告費接近公司的淨利潤,而沱牌捨得的廣告費接近淨利潤的一半。

我國 目前百億元身價的酒企沒有幾家,多數企業都是中小酒企,各自為王的局面讓酒行業間的競爭變得異常的激烈。為了爭搶市場,不惜投資巨額的廣告費用來做品牌。 不過,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對白酒企業而言,廣告是否獲得預期的效果實質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量化指標,在如此不確定情況下白酒企業仍不放棄 巨額的廣告支出,主要是基於白酒行業的特性和典型的案例刺激。眾所周知,一些白酒企業現金流非常充裕,這為企業巨額的廣告支出奠定了基礎,而秦池等企業因 廣告而在短期內成為名牌的案例也加大了企業對廣告宣傳功能的肯定。扎堆廣告主要歸因於企業經營理念的趨同化,或表現為跟隨心態、想當然心態和身不由己心 態。「面對廣告宣傳,只能猜測:也許廣告帶來的收入遠遠大於廣告費用,也許廣告並未取得效果,其帶來的收入還不及廣告費用,或者廣告費用與收入相當。」

數 據顯示,2012年央視的廣告主中酒企依然是主角,白酒企業給央視投放的廣告費高達19億元。部分中小企業不惜傾囊而出做廣告,最終變成了為電視台打工。 而在白酒的高利潤背後,消費者也被迫為高額的廣告費埋單。面對如今消費出現疲軟的現狀,白酒企業必須思考減輕「額外」負擔的推廣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00

手機江湖的廝殺與沉浮:沉寂者能否爆發?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31/230478.html

諾基亞宣佈關閉在芬蘭的最後一座工廠,市場份額王座讓給三星,蘋果利潤下滑,HTC發力追趕

諾基亞27日宣佈,將於9月份關閉公司在芬蘭的最後一座工廠。這個手機製造領域的霸主,近期屢次傳出裁員和關閉工廠的消息。在手機市場份額王位上坐了14年的諾基亞,今年一季度交出了頭把交椅,三星成功登頂。就如同1998年,諾基亞取代摩托羅拉一樣。

如今,摩托羅拉和諾基亞這兩個帶著厚重感的名字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環。蘋果憑藉著創新也一時風頭無兩;三星在不斷的模仿學習中憑藉著迅猛的身手搶佔了市場;年輕的HTC在快跑追趕,LG、索尼在重新定位尋找方向;國內手機品牌也在推陳出新,爭搶市場份額。

手機市場勃興不過10餘年,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這個江湖紛呈崛起、沉淪、追趕、沉寂、消失的故事,每個廠商都在廝殺中書寫著自己的命運。誰會成為下一個王者?三星硬件強勢,但軟件被認為是短板;比起市場份額,蘋果更看重利潤;年輕的品牌HTC正在後面緊追……

諾基亞讓出王座

摩托羅拉沒能在2G時代續寫輝煌,諾基亞則在3G時代折戟沙場,蘋果和三星後來居上。

在手機銷售行業裡幹了近十年的迪信通高級副總裁齊峰,回顧這些年手機市場的變化時表示,「變化很大」,先是摩托羅拉不可一世,到了1997年之後,諾基亞取代摩托羅拉迎來自己的巔峰時刻。但到了2009年,格局再次發生了變化,蘋果、三星、HTC開始嶄露頭角。

1998年,諾基亞取代摩托羅拉坐上全球手機老大的寶座。這一坐就是14年。14年裡,摩托羅拉還在消化親手種下的苦果,索愛徹底消失,波導、TCL國產品牌起來又倒下,黑莓已經成了小眾化產品,三星還在苦苦追趕,蘋果在手機領域一開始也只是個無名小輩。

每個人都能說上諾基亞風光時的情景。齊峰說,2007年,諾基亞贏來了它的巔峰時刻。「在迪信通裡,諾基亞當時的產品達到了上百種,其中有很多明星產品,如諾基亞5230。在迪信通終端銷售的份額最高曾一度達到了50%。」

數據顯示,在全盛時期,芬蘭1%的人在諾基亞上班。截至2006年,諾基亞在中國帶動的就業人數超過45000人。在全盛時期,諾基亞曾為芬蘭貢獻GDP的4%,即便是現在,也能每年為芬蘭貢獻GDP的1%。

就像摩托羅拉沒能將輝煌持續到2G時代,諾基亞則在3G時代折戟沙場。當3G時代到來,諾基亞曾不屑於蘋果iPhone的挑戰,認為這個價格昂貴、經不起摔的產品不會受到市場追捧。

如今,諾基亞的智能機市場份額只剩下6.6%,沒一款智能機能幫助諾基亞重新披上王者的戰袍。蘋果和三星後來居上,分別在利潤和規模上豎起自己的大旗。

瑞銀此前發佈研究報告稱,蘋果公司和三星公司將獲得今年全球手機行業利潤的90%,營收則佔據全行業的50%以上。

重塑尚需時日

諾基亞市場份額從40%跌落至20.8%,虧損一直在持續,關閉工廠、裁員成為「常規動作」。

市場研究機構IDC報告稱,今年一季度,諾基亞全球手機老大地位被三星取代。諾基亞市場份額只有20.8%,在鼎盛時期,這一數字曾高達40%。齊峰稱,現在在迪信通終端銷售裡,諾基亞的市場份額已經不到10%。

諾基亞為扭轉困局,開始「刮骨療傷」,每一個動作都讓業界震驚。放棄塞班系統轉投微軟懷抱,聯手打造windowsphone手機;在全球裁員一萬人,關閉部分地區的工廠和設施;高管團隊大換血,包括最近爆出的關閉芬蘭最後一家工廠,終結諾基亞的「芬蘭製造」。

諾基亞中國區諮詢經理王繼秋對本報記者表示,未來諾基亞還是會按照去年年初定下的三個方向前進,一個是和微軟合作windowsphone系統的手 機,放棄塞班系統。一個是用功能手機連接下一個10億用戶,原因是還有很多地區的人沒有用上手機,這一市場有待發掘。一個是實現突破性的技術創新。

不過,新的戰略並未讓諾基亞翻身。自從去年宣佈和微軟結盟,打造安卓和蘋果系統之外的第三個生態系統後,諾基亞就開始了虧損,並一直虧損到今年第二個季度,而第三季度,諾基亞CEO埃洛普說「仍然艱難」。

埃洛普曾說,諾基亞要像北京的永定門一樣重塑自己。但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WP系統應用還很少,不夠完善,整個產業鏈沒有做起來,重塑自己還需時日。

HTC「轉型陣痛」

代工起家的HTC曾主打「機海戰略」,如今向「精品戰略」轉型初見成效,利潤下滑被認為是陣痛。

在蘋果和三星背後,同樣在追趕的還有HTC。這個年輕的品牌曾經迅速躥紅,出貨量一度超過蘋果、三星,成為美國市場上出貨量首位的廠商。不過,由於缺乏專利技術等方面的積累,HTC的快速奔跑遭遇「轉型陣痛」。

HTC的轉型,是產品戰略從「機海」轉向「精品」。

「我們又在經歷轉型陣痛。」HTC中國區總裁任偉光說,今年財報上的利潤下滑,是HTC預見到的,也是從「機海戰略」向「精品戰略」轉變必須付出的代價。

HTC靠代工起家,「機海戰略」源自HTC代工時期的文化心態。去年四季度,HTC定下了「精品戰略」的路線,全力衝刺高端機型HTCOne系列產品研發的同時,也放棄了此前規劃好的一系列產品。

「機海戰略會讓一個品牌缺乏明星機型,不利於品牌的長遠發展。面對這樣一種大環境,HTC選擇再次轉型走精品之路。」任偉光表示,這是HTC做品牌的第二階段。

HTC的一系列努力在中國市場似乎收到了成效。任偉光透露,根據賽諾諮詢的市場調研數據,HTC在1500元以上價位智能手機市場中,5月市佔率為13.3%,相比4月的6.4%增長一倍多,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羈絆HTC的專利問題也有了進展。HTC近期在英國贏得了與蘋果的官司,在美國也已經完成海關標準審查程序,被認定產品都符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終審判決,HTC產品將依正常程序進口美國,HTC正在逐漸摒除干擾,恢復正常的市場運作。

沉寂者能否爆發?

摩托羅拉、LG處在沉寂狀態,索愛從此消失,被「索尼」完全替代,未來究竟如何仍待市場檢驗。

與諾基亞的自救和HTC的追趕行為不同,同樣在智能機時代失意的摩托羅拉、LG等處在沉寂狀態。索愛則從此消失,被「索尼」完全替代。

摩托羅拉被認為遭到谷歌「雪藏」。谷歌在收購摩托羅拉時曾引發了很多猜想,有一種是谷歌的安卓系統將不會繼續完全免費。一些舊的基本版本會繼續提供 給其他廠商,但谷歌會將安卓變成半封閉性的,為摩托羅拉提供一些特殊的好的版本。但實際情況是,谷歌只看上了摩托羅拉的豐厚專利積累,並未對摩托羅拉做出 任何「偏愛性」舉動。

「摩托羅拉現在一直沒有大動作,不求大抱負。我的判斷是和谷歌收購、內部變動有關」,齊峰迴憶稱,以往摩托羅拉每推出一個產品都會喊「王者歸來」、 「重塑輝煌」這樣的口號,但現在不喊了。以往迪信通每週都會和摩托羅拉的人碰面,制定月銷售計劃、促銷計劃等,「現在半年也不見一回。」

付亮表示,被谷歌收購後,雙方之間的關係怎麼處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影響了摩托羅拉的戰略。「摩托羅拉還是在為歷史買單。」

和摩托羅拉一樣,LG也在沉寂。

同樣是韓國企業,LG與三星手機業務可謂冰火兩重天。三星在2003年就開始進軍智能機市場,LG反應過慢,一直到2010年才推出智能機產品。進入智能機市場後,LG卻一直萎靡不振,失去了功能機時代的風采。

此後,LG就像如今的諾基亞一樣,被評級機構相繼下調信用評級。LG的應對舉措是投資5億美元到持續虧損的智能手機業務。但投入沒有帶來回報,今年二季度其手機業務依然虧損。

索愛則徹底從市場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索尼。索尼也將目光聚焦在利潤相對較高的中高端市場上,未來究竟如何仍待市場檢驗。

[次頁標題=手機江湖的廝殺與沉浮:國產品牌低價搶灘導航短標題=]

專利之戰無休無止

大品牌之間陷入無休止的專利戰。專利戰被認為是一種商業競爭手段,可以此拖延對手產品的發售時間。

對於處於第一陣營的國際大廠商來說,競爭不僅要靠每年一次的旗艦新品,還要靠自己多年積累的專利來限制對手。這些大牌們相互之間的專利糾紛錯綜複雜,從未間斷過。

在HTC節節上升的關鍵時刻,蘋果起訴HTC了。HTC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近又狀告蘋果侵犯它去年12月收購惠普的兩項專利。

有豐厚的專利積累的諾基亞今年6月份也在美國舉起了專利大錘,這次中招的是HTC和RIM。而HTC也不甘示弱,找來了谷歌做靠山,共同起訴諾基亞侵犯了專利。

作為針鋒相對、不相上下的兩個手機老大,蘋果和三星之間的專利糾紛也沒能倖免。這場專利戰持續時間之長、涉及國家之廣、訴訟請求量之大都屬罕見。以至於法官不得不要求兩家CEO見面談判,以減少訴訟請求量。

與蘋果打官司的還有摩托羅拉、柯達和諾基亞。

「通信是一個非常嚴謹的行業,不像互聯網行業。」電信業專家項立剛表示,一個小小的專利就有可能牽制對方。打專利戰是一種商業競爭手段,通過專利戰可以拖延競爭對手的產品發售,為自己的新品上市爭取時間。

國產品牌低價搶灘

曾經佔據半壁江山的國產手機沉寂許久,在智能機時代再度加入市場混戰。互聯網企業造手機多被認為是攪局。

就在第一陣營之間為專利鬧得不可開交的同時,中低端市場上也湧入各種品牌,企圖分食僅剩的一點兒蛋糕。

有華為、中興這樣的通信設備商,它們起初靠著運營商渠道大打低價牌,推出了多款千元智能機。只是,過度地依賴運營商也使得它們的品牌不為消費者所熟悉,它們更像是幕後工作者。

還有海信、海爾、TCL這樣的家電廠商。它們在本世紀初曾風光了一陣子。齊峰表示,2003年他剛進入這個手機銷售行業時,國產手機品牌佔據了半壁江山,只是很快沉寂了下去。

還有金立、天宇朗通、酷派這樣的「草根型」廠商,它們從山寨起家,成功轉正。

另外是聯想、宏碁這樣的電腦廠商。由於PAD、大屏手機影響,全球PC市場疲軟,空間有限,PC+成了它們轉型的方向。

小米、360、盛大這樣的互聯網廠商也加入了手機市場的混戰。在項立剛眼中,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被小米觸動的。「這些互聯網企業中有一部分是真心誠意在做,還有一部分只是表表態,攪攪局。真正做手機是需要技術、研發、服務的,只有銷售手段是不行的。」

至於未來手機市場會不會再次大洗牌,齊峰表示「很難說」。在他看來,有三個方面很重要。一個是注重消費者體驗,這一點最為關鍵。一個是和運營商合作定製機,一個是要有新功能推出。如果做不到這些,很可能步諾基亞後塵。

■延伸

即將到來的戰國時代

沒有永遠的王者。即便是現在風頭無兩的蘋果和三星也各自存在著隱患。分析認為,隨著國產品牌的崛起,手機市場的爭奪將進入戰國時代。

蘋果利潤下滑

縱觀蘋果2012財年三個財季的業績可發現,其營收和銷售額一直在下滑,增速也在放緩。

第一財季,蘋果營收463.33億美元,淨利潤達到130.64億美元。到了第二財季,蘋果營收為391.86億美元,淨利潤為116.22億美元。剛剛過去的第三財季裡,蘋果的營收下滑至350.23億美元,淨利潤下滑至88.24億美元。

在增速方面,蘋果第一財季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分別達到了73%和118%,到了第二財季有所放緩,分別為59%和94%,到了第三財季,增速僅為23%和21%。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三星運營利潤不斷創造歷史紀錄,其增幅也一直保持在高位。雖然三星目前利潤只有蘋果一半,但這種差距卻在不斷縮小。如果保持這個速度,在利潤上超越蘋果或許就是兩年內的事情。

市場依舊充滿變數,目前尚不知道下一代iPhone會給智能機市場帶來什麼新的變化。依照以往的經驗,蘋果每一款革命性的新產品推出來後都無疑會帶動其業績達到一個高潮。

國產品牌步步緊逼

與蘋果不同,三星已經掌控了整個硬件產業鏈,從顯示屏到存儲器,從應用處理器到芯片。在價格和時間上都有絕對優勢。

「未來的3-5年,可能智能手機市場老大位置一直是三星莫屬,三星除了整機,在智能手機整個領域包括芯片、屏都做了全面部署,現在的力量無人能比。」電信業專家項立剛表示。

三星的短板在軟件。三星日前宣佈將於2013年內徹底結束對自主打造的Bada平台智能手機的開發,運行Bada系統的設備也會逐漸淡出市場。依賴谷歌的三星未來面臨著各種不確定性。

就在蘋果、三星上演龍虎鬥的同時,還有一大批廠商冒出來。例如華為、中興這樣的通信設備商,它們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從低端市場起步,步步緊逼中高端市場。

「現在是春秋時期,之後就是戰國時期,再之後就會是幾個大廠商一統天下了。」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這樣歸納未來智能機市場的趨勢。

「活著就有機會」

今年一季度,華為超越諾基亞成為我國智能機市場上僅次於三星的廠商。而在全球市場上,中興也早已經是排名第四的手機廠商,並在今年二季度成功擠掉黑莓,登上智能機第五名。

項立剛認為,「以後能夠奪取三星老大地位的最有可能的企業是中國的華為,中興也有機會」。

齊峰認為,格局是否會再次改變還很難說。不論哪一個廠商,要成為下一個王者最基本的是要注重消費者的體驗,這一點尤為重要,然後要推出革命性的新功能,並加強與運營商合作。

也許就像TCL通訊副總裁李冰曾經說的那樣,「只要你活著,就有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74

雙率都欠佳 人民幣存款難爆發

2012-9-10  TCW




談了兩年多,央行總裁彭淮南趕在八月最後一天,宣布簽訂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這一班人民幣直通車啟動後,台灣銀行體系新台幣三十三兆元存款,會被大量轉為人民幣嗎?

答案是,不會。

人民幣存款開戶潮,還言之過早。備忘錄簽訂後,快則六十天後,慢則年底,國內銀行才能開辦人民幣業務,而且初期開放時,央行可能會對人民幣存款與匯款設限。

以投資貨幣而言,人民幣存款擁有高利率及升值的雙重吸引力。然而,相較於中國境內存款利率約三‧五%,國內外匯指定銀行的人民幣存款牌告利率預料跟香港相 近,很難超過二%,和新台幣定存利率差不多。況且,銀行收一堆人民幣,但能夠投資或融資的途徑有限,銀行收益不高,連帶能付給的利息就難以提高。

既然利息難賺,人民幣的吸引力主要還是看匯率走向。二○○五年匯改以來,人民幣這六年來持續升值,今年卻趨於貶值,澆了投資人一盆冷水。無論是利率或匯率,短期內人民幣存款吸引力相當薄弱。

「香港就是最現實的寫照。」交通銀行台北分行協理林志盛指出,正因人民幣趨勢看貶,香港人民幣存款從高峰的六千多億元下降以來,就一直沒回升,到今年七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總額為五千六百多億元。

轉存對新台幣匯率衝擊小

從香港經驗來看,人民幣替代其他貨幣約占一成。若比照香港經驗,目前新台幣總存款三十三兆元,有一成轉為人民幣,估計金額將達新台幣三兆元(約合人民幣六千多億元)。

香港花了七、八年時間,人民幣存款總額才達到五千六百多億元,但富邦金控預計,台灣腳步較快,估計一至兩年內,國內人民幣存款就會追上香港,原因是一般民眾有資產配置需求,加上台灣對大陸每年貿易順差達七百億美元,人民幣存款累積的速度會比香港來得快。

長期而言,當人民幣存款變多,吸納國內過剩的資金,反而有助拉高市場利率。至於匯率,即便民眾大量轉存人民幣,但僅有一部分屬於新台幣轉存,另一部分是現有外幣存款轉成人民幣存款,因此,對新台幣匯率的衝擊不會太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69

券商資管爆發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30/100467081.html
三個月規模翻倍!

  2818.68億元;4802.07億元;9295.96億元⋯⋯這是中國證券業協會發佈的關於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的行業數據,時間節點依次截至2011年末、2012年上半年及2012年三季度。

  券商資管在政策紅利助推下,正迎來史無前例的黃金時期,正如一位券商資管負責人所形容:「柵欄打開,九虎下山」。

  經歷過史上嚴重的委託理財危機導致,幾乎全行業覆沒的證券行業,在創新前進的征途中,公司內部後颱風控與前台創新業務之間的分歧和衝突日益突出,或者還能看作是券商內部治理改進的特徵。

  但銀證合作的通道業務因同質化競爭而引發佣金下調,因規模劇增而致虛假繁榮的質疑,以及隨時可能會被監管當局叫停的隱憂,正在成為券商資管創新途中無法繞開的心結。

跑步前進

  11月21日,國內首隻券商分級債券產品正式面市,這是券商資產管理新政自審批制改為報備制後,首個面市的券商創新類理財產品。來自銷售渠道工商銀行的信息顯示,該款產品半年期年化收益為4.6%,高於同期所有銀行理財產品和分級債基優先級。

  自券商資管業務新政發佈一個月以來,有15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發行,基本為此前審批制下獲得批文的產品。這次報備制下發行的首隻資管產品創新之處在於,它是第一隻債券分級型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發行人為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

  在這只創新產品發行當日,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另一款投資於股票的分級小集合產品——君享融通同時在銀行渠道發行,雖有前述分級產品同時銷售,該款小集合仍在短短一個上午後成功結束首發。次日,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再次推出一款投資債券的分級小集合產品,同樣於半日之內完成銷售。

  一週之內,連發三款創新產品,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11月26日,國泰君安與私募基金重陽合作,聯手打造的業內首隻跨界資管產品也將上市發行。

  國泰君安前述債券分級型投資經理、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成飛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券商資產管理業務一法兩規(即證監會正式下發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和《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的修訂發佈和備案制的落實,為行業快速發展拉開大幕。公司此前根據新規拓寬的投資範圍以及一些投資模式,已經設計了多款產品,「預計12月內還將繼續發行四五隻創新產品」。

  今年10月19日《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正式實施,按照新的管理辦法,券商資管產品今後將實行證券業協會事後備案的制度,中國證監會則在加強事後監管的同時,大幅度放鬆原有的管制。

  「審批改備案制是目前多家券商連續推出創新產品的主要原因。」第一創業證券創金資產管理總部副總經理黃越岷告訴財新記者,新政使得券商資管產品的投資範圍、資產運用方式、投資限制和產品設計都得到大幅放寬,從而大大加強集合理財等資管產品的靈活度和市場競爭力。

  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顧頡認為,過去幾年,整個券商資產管理行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閉門造車,不關心客戶的真實需求,以產定需,這也是為什麼產品越發越難,越難越發,走進一個怪圈的原因。新規之後,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更核心的問題是,尋找客戶的真實需求在哪裡。

  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11月22日結束髮售的限額特定集合理財產品——君享融通一號便是據客戶需求,量身定製的創新產品。該產品從客戶提出需求到產品設計出爐,限時一週。後經公司法律風控流程,耗時兩週,發行工作準備一週,整體時間,僅一個月,便進入正式發行期。「經過兩日的預約,真正用於發行的時間僅半日,即告結束。」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負責人表示,這在過去審批制下是難以想像的速度。

  中國證券業協會最新統計的《證券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經營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80家有資管業務資格的券商整體資產管理規模為9296億元,逼近萬億元大關,成為今年泛資產管理增長最快的市場。

  其中,國泰君安資管規模達到1306億元,成為券商中惟一一家資管規模過千億元的券商。而宏源證券資管規模也繼續發力膨脹至938億元,逼近千億元。

道業務非議

  自監管層鼓勵券商創新發展以來,各家券商紛紛在產品創新方面「埋頭苦幹」,對沖產品、定向增發產品、保證金賬戶產品在2011年到2012年間接連推出。不過,真正引發業內關注的則是券商資管運營模式上的創新,尤其是券商銀行合作的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爭議。

  去年年中以來,券商資管在產品創新的同時,與商業銀行的通道業務合作模式成為資管規模迅速膨脹的催化劑。

  近日,一則微博在網絡迅速傳播:「老總把風控、合規的頭叫來,直斥:銀行的通道業務還審什麼審?就這麼幾個月的時間,你們要是影響了效率,直接回家去!銀行審過的合同不用再審!」

  一位券商工作人員直嘆:現今在商業銀行有資源的,在證券公司都成爺了,根本不理風控、合規,直接和老總對話。

  的確,今年以來的銀證合作浪潮中,借助通道業務實現管理規模超常規增長的券商不在少數。國泰君安資管從兩年前的90億元至一躍而超1000億元規模;宏源證券資管從年初的45.48億元狂飆至651.67億元⋯⋯

  北京一位信託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由於近年來監管層叫停了傳統的信貸類銀信合作業務和銀信合作票據類業務,商業銀行必須找到新通道來填補這一空白。此時,被限制數年、謀求突圍的券商資管與亟須新通道的商業銀行一拍即合。

  較早開始銀證合作的券商是申銀萬國。2011年年中,集合理財發行受困的申銀萬國,開始發力定向資管業務。其主要模式為,與商業銀行在票據業務上進行合作,即商業銀行將理財資金定向委託給券商管理,券商利用這部分資金購買銀行票據,使銀行實現表內資產向表外的轉移,並騰出新的信貸額度。

  截至2011年末,申銀萬國集合資產管理資本金總額僅16.4億元,但其資產管理業務受託資本金總規模達到181億元,也就是說,公司定向資產管理規模已數倍於集合理財規模。

  中銀國際近日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今年A股市場低迷的走勢下,券商資管受託資產總額依然從年初的2819億元猛增至三季度9296億元。其中,銀證合作模式下的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是主要驅動因素。

  業內人士表示,銀證合作快速發展的原因,在於契合了銀行和券商雙方的利益。對於商業銀行來說,通過銀證合作,一方面有效規避了對理財資金運用的監管限制;一方面為信貸由表內轉移至表外提供了可能。對券商來說,低迷的市場使得今年經紀和承銷業務收入大幅下滑,迫切需要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此時,正逢證監會鼓勵券商創新,放鬆了各項業務的審批限制,使得銀證合作業務得以開展。

  多位業內人士預估,目前9296億元券商資管規模中,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所佔比例在七成以上。

  不過,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定向資產管理競爭激烈後,資管領域佣金價格大戰再起。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價格已從宏源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剛剛接手時的千分之二的通道費率降至如今的萬分之五或萬分之四。

  「同質化導致現在通道業務利潤飛速下降,沒有多少券商能想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創新。」黃越岷認為,目前,各路理財機構發展速度都較快,基金子公司、信託、券商、私募基金等,大家可以做同樣的事情,有共同的生存土壤,當此之際,如何做到可持續的創新發展,是需要券商資管行業思考清楚的問題。


聯手私募

  11月26日,由國泰君安與私募基金重陽投資合作打造的業內首隻跨界資管產品——「國泰君安君享重陽阿爾法對沖一號」正式對外發行。這是券商資管第一次引入「投資外腦」,被業內視為券商資管投資模式上的創新突破。

  「國泰君安君享重陽」的管理人是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而研究顧問則是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國泰君安人士表示,之所以選擇與重陽合作,是看重對方所在行業內的地位。根據該公司官網介紹,截至2011年12月31日,該公司資產管理總規模超70億元,管理著11個集合型管理型產品、多個專戶管理產品和多個結構化產品,在私募基金業內首屈一指。

  根據公告,國泰君安君享重陽的認購起點為100萬元。運用阿爾法對沖策略,追求與市場漲跌無關的絕對收益。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配置與自下而上的權益類及固定收益類證券精選相結合的基本投資策略;同時審慎、適時、靈活地運用股指期貨等工具進行系統性風險的對沖操作。

  自資管業務「一法兩規」修訂發佈和備案制改革以來,各家券商資管部門都在忙於發行各種集合理財產品。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要想在眾多產品中有競爭力就要產品有特色,可以吸引客戶,而這無疑也增加了行業之間的競爭。

  陽光私募原本借信託的平台而發展壯大,但近年來監管部門對這一平台的政策有所收緊,如銀監會不允許信託賬號作債市的正回購,等於斷掉了陽光私募利用這一手段放大槓桿投資債市的重要途徑。私募基金轉而尋找其他路徑,券商資管正好開門迎接。

  國泰君安與重陽投資的合作正式開啟了這一模式。私募基金改道與券商資管合作,這樣可一併獲取證券公司的投資諮詢服務,降低私募基金的運行費率。

  顧頡表示,舊的資產管理一法兩規,好像是體操比賽中的規定動作,券商在產品和服務模式上的創新空間非常小。新頒佈的一法兩規對資產管理的投資範圍等方面有了極大的拓展,就好像是允許在體操比賽中有了自選動作。「我們現在可做的事情一下子多了起來。」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引入「投資外腦」的投資模式創新,不僅為私募提供規範高效穩健的後台、強大的研究銷售服務,同時,券商資管也可獲得更加豐富、更具競爭力的產品配置。通過合作促進券商資管投研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雙贏。

風控分歧

  產品創新途中,爭議較大的環節為公司內風控後台人員與前台創新業務部門之間的分歧。

  「近期,經常在公司大平台看到投研部、市場部很多人圍著法律部的人做思想工作。」北京一位券商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在公司內部,風控部門和業務部門吵架是經常的事。

  多位接受採訪的券商人士表示,部分風控等後台部門人員對創新業務的認識能力與前台不合拍,多數創新方案會由於「不能明確是否合規」或「有風險」等原因被擱置甚至夭折。

  今年以來,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已在內部對創新業務進行了兩次專項的合規風控自查,並且即將重新啟動對合規風控的體系、流程、人員組成等環節的再造行動,以進一步平衡公司內部前後台分歧。

  顧頡表示,在新的資產管理發展階段和新的監管要求下,構建高效、嚴密的合規風控體系,是券商資管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證。

  過去在審批制度下,由於是規定動作,所以大量合規風控節點,也為券商所熟悉掌握。但在新的大量產品、業務模式下,原有的合規風控體系和流程以及合規風控人員的能力,都面臨巨大挑戰。大量的非標準合同要求審核,裡面的合規風控點需要把握。隨著業務的發展,隨著券商自選動作的不斷創新,對這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