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望所歸到眾叛親離: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倒臺全過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114
幾乎是在一夜間,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從萬人之上跌入無底深淵。那些他所信賴依仗的黨派、下屬、秘密警察、政治盟友乃至對他寄予厚望的莫斯科官員,在這一刻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用樹倒猢猻散來形容也許並不合適,早在大廈將傾之前別人都已看了個明白,只有亞努科維奇自己還沈醉在權力的巔峰中不能自拔。
他以為聚集的民眾只是和橙色革命時一樣單純在“抗議”而已;以為有東部親俄派的支持自己手中的砝碼也不輕;以為在安全部隊開槍後抗議者會知難而退;以為自己在恢複了2004年憲法反對派也會做出讓步;以為就算這次失利他還有機會參加12月的大選……或許他也已經看見結局,只是被歷史的大潮推上風口浪尖,沒有了退路而已。
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政府宣布暫停準備簽署同歐盟的同盟協定。
11月28日,總統亞努科維奇參加歐盟高層會議,協議最終流產。
12月7日,示威者開始計劃次年2月占領政府建築的示威活動。
2014年1月19日,基輔發生第一次反政府騷亂。
1月28日,總理阿紮羅夫辭職。
2月14日,總統亞努科維奇釋放234名抗議人士,呼籲反對派讓步。
2月18日,基輔的抗議群眾再度與安全部隊爆發沖突,十多人死亡,上百人受傷。
2月19日,沖突進一步升級,死亡人數上升至近百人。
2月20日,西部利維夫州安全部隊宣布獨立。
2月21日,總統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簽署協議,恢複2004年憲法;承諾組建聯合政府並重新大選。
2月22日,亞努科維奇被議會罷免,由反對派領袖亞歷山大·圖爾奇諾夫暫代總統一職。
2月23日,國會通過罷免決議,亞努科維奇逃往克里米亞半島,前總理季莫申科獲釋。
2月24日,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在烏克蘭全境內被通緝,罪名為大規模殺害平民。
這張冰冷的時間表並不能完全重現這場烏克蘭國家危機的全部面目,讓我們跟隨Spiegel記者Christian Neef走進基輔深處,去探尋亞努科維奇倒臺過程中不為人知的那些故事。
國會背叛
槍聲在基輔街頭不斷響起,即便在政府大樓深處也能感受到爆炸帶來的震感,安全部隊和特務部門四處奔走。就在此前,反對派的聲明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傳遍了整幢建築:他們將要占領國會和政府大樓。
在進入國會前從沒有人和Yuri Blagodir說過:當一名眾議員不僅需要政治手腕,還要經常鍛煉身體。但在上周四,Blagodir發現當一名跑得快的議員是有多重要——早上十點,在這場動亂波及基輔全市後,國會的議員們終於商量出了一個擺脫騷亂的好辦法——快跑。
年過四十的Blagodir像個小夥子一樣在基輔街頭撒腿狂奔,心中祈禱著能盡快離開市中心的政府大廈,越遠越好。其他的國會議員緊跟著他,那架勢就像是在逃命。不過他們並沒有逃太久,下午五點即將召開的特別會議讓他們不顧危險回到了國會大樓。對於Blagodir這樣的前地區黨成員來說,這場會議意義重大。要知道,地區黨正是總統維克托·亞努科維奇領導的黨派。
就在一天前Blagodir已經發表了和總統劃清界限的聲明,他在網上公開表示:“在過去三個月中發生的事情表明,政府對於危機的處理方式最終將會導致內戰和國家的分裂。”
2月19日抗議人群和安全部隊的沖突已經演化為暴力事件,狙擊手在市中心向抗議者肆意開火,數十人被射殺——消息傳出後Blagodir和其他三名前地區黨成員一起宣布脫離該黨。而次日,十多名眾議員和不計其數的官員加入了他們的行列。這是他們政治生涯的新開始,卻也預示著亞努科維奇政權的終焉——大部議員意識到Blagodir說的沒錯,如果事態繼續惡化下去,那這個國家離內戰就不遠了。
截止2月20日,三分之一的國會成員拋棄了亞努科維奇。
反戈一擊
基輔市獨立廣場的沖突愈演愈烈,硝煙彌漫、火光沖天;然而其余的地方卻截然相反,地鐵、商店、餐廳和銀行全都關閉了,城市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只有救護車在空曠的街道上疾馳而過。
身處總統官邸的亞努科維奇正坐上轎車,準備去會見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Radoslaw Sikorski)、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later Steinmeier)和法國外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而這場會議的主題正是如何解決眼下基輔的騷亂問題。
但亞努科維奇所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時此刻,他的國會議員們也在商討同樣的問題。此時仍關押在哈爾科夫的前總理尤利婭·季莫申科大聲疾呼:和獨裁者談判的結果只會是更多無辜者的鮮血,烏克蘭正站在十字路口,是反抗還是向暴政妥協,已到了最後的抉擇關頭!
獨立廣場的抗議沒能解決問題,莫斯科、華盛頓、柏林和布魯塞爾的努力也紛紛失敗,最終給予亞努科維奇致命一擊的正是一直以來唯他馬首是瞻的國會議員們。季莫申科的話就仿佛是進攻的號角,亞努科維奇的議員們最終得出了與總統截然相反的結論,一場強行罷免總統的行動就此展開。
然而,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促使國會議員們最終做出這個決定的並非是鐵娘子激情澎湃的演說,而是出於兩個幕後黑影的首肯。這兩個人,才是真正能左右烏克蘭政壇的力量。
寡頭政治
相比亞努科維奇、尤先科和季莫申科,知道這兩個名字的人要少得多:Rinat Akhmetov和Dmitry Firtash。盡管如此,卻沒人能否認他們在政壇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就是烏克蘭的政治寡頭。
現任政府智囊、前總統尤先科的顧問Vadim Karasev在接受Spiegel記者采訪時說道:
這兩個人利用財富左右烏克蘭政局,而他們的財富又來自於亞努科維奇的統治。所以他們清楚一旦亞努科維奇倒臺,季莫申科取而代之後,橙色革命時的一幕就會重演:他們的財富被沒收、瓜分。這就是為什麽在一開始兩個人盡一切努力維護總統的原因。但當亞努科維奇采取暴力手段對付抗議者時,他們明白——總統已經輸了。
盡管Akhmetov和Firtash極力避免被媒體關註,但最近他們兩人的曝光度還是在不斷增加。有報道稱兩人目前正在倫敦,但可以斷定的是,他們還在背後操縱著烏克蘭政局的走勢。
兩人中,Akhmetov的影響力要更大一些。這位47歲的烏克蘭富豪身價達150億美元,以System Capital Management控股公司董事長的身份控制了烏克蘭境內100多家企業,總員工數超過三十萬人。其產業涵蓋冶金、管道、銀行、房地產、通訊和媒體。同時也是烏克蘭重工業核心頓涅茨煤田(Donbass)的實際控制者。此外它還擁有一支名為頓涅茨克礦工的足球隊,並在亞努科維奇領導的地區黨中擔任重要職務。
在近幾周內,Akhmetov位於頓涅茨克和倫敦的住所門口都被成群抗議者圍住,他們手中高舉抗議標語,上面寫著:“你只要打一個電話就能阻止政府的暴行!”,但Akhmetov卻表示,如果他這麽做了的話,那恐怕他日後就“再也無法踏足家鄉、呼吸烏克蘭的空氣了。”
Akhmetov出身自一個貧困的礦工家庭,住的房子不足20平米,沒有廁所和下水。1990年蘇聯解體後,他通過倒賣煤礦在頓涅茨克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當時的他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毛頭小子。而他真正踏入烏克蘭的上層社會是在1995年,那年他的教父、礦工隊的主席Akhat Bragin在一場比賽中遭遇炸彈襲擊身亡,Akhmetoc接任了Bragin在球隊的主席位置。
不久之後,Akhmetov結識了以前在手機廠做技工的亞努科維奇。盡管曾因搶劫和故意傷害而獲罪入獄,但此時的亞努科維奇已是頓涅斯克州的州長,兩人之間的關系因商業往來而逐漸緊密,最終成為了朋友。當亞努科維奇在2002年出任總理後,Akhmetov的事業也開始走上巔峰。
作為親密的合作夥伴,Akhmetov在2004年支持亞努科維奇參加大選,盡管他做了許多努力——包括尋求俄羅斯的支持,甚至在選舉中舞弊,最終引發了橙色革命——亞努科維奇還是失敗了。在尤先科領導下的烏克蘭政府開始打擊Akhmetov的商業帝國:政府沒收了他旗下的鋼鐵集團,並指控他參與經濟犯罪。
不得已,Akhmetov逃亡摩納哥,在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時光後才得以返回家鄉。2006年,亞努科維奇在他的支持下再度當選總理,並最終在2010年成為了烏克蘭總統,Akhmetov的付出也得到了成倍的回報。
而另一個人,同樣是47歲的Dmitry Firtash的經歷和Akhmetov差不多。他先是在軍隊服役,退伍後幹了幾年消防員。最終以一筆五萬美元的交易踏足商界,隨後靠在香港倒賣煉乳和棉花發家致富。此後他還收購了許多公司,包括一家澳大利亞的天然氣企業。
不過在橙色革命中,總理季莫申科和俄羅斯簽訂的天然氣協議重創了Firtash的業務,他也因此和季莫申科成為死敵。而當亞努科維奇上任後,Firtash的商業帝國開始飛速發展,季莫申科則因此前和俄羅斯簽署的高價天然氣協議而被指控濫用職權,最終獲罪下獄。
看起來這兩個人只是搭上了亞努科維奇的順風車,事業得以迅速發展僅此而已。但事實上,他們在政府部門和在國會中安插了大量的手下,其中甚至包括了出身Akhmetov團隊的烏克蘭財長和來自Firtash天然氣公司的副總理。
這是就像是政治聯姻,三人組的錢權攻勢在烏克蘭政壇幾乎無往不利。在上一次國會選舉中,Akhmatov的人占了60席,而Firtash則占了30席。
及時止損
錢權結合的政府在此次危機前確實能做到呼風喚雨為所欲為,Akhamtov和Firtash也在亞努科維奇的光環之下撈盡好處。但當總統的失敗已不可避免時,兩人都展示出了身為商人應有的素質——他們選擇堅決止損,而非跟著總統一起爆倉。
Akhmetov和季莫申科的關系一直不錯,現在看來支持這名天然氣公主贏得提前至五月的大選也不是什麽壞選擇。不過這對Firtash來說可行不通,畢竟他和季莫申科是老對頭了。他選擇的下家則是有”鐵拳博士”之稱的前世界拳王Vitali Klitschko及其領導的反對黨派“烏克蘭改革民族聯盟”(UDAR)。
前總統顧問Vadim Karasev對此表示:
Firtash很早就開始和拳王接觸,並在其民族聯盟中安插自己的下屬,比如前特務機構領導人等等。這聽起來也許不可思議,但Firtash確實很早就開始考慮季莫申科出獄、甚至參加大選後他該怎麽辦的問題了。相對於Akhamtov,Firtash的優勢在於他和Klitschko已經合作很久,而且後者的從政經驗不足,幾乎是任他擺布。
這就是Akhmetov和Firtash在失去了亞努科維奇後的選項,當反對者沖入獨立廣場而總統以暴力回應後,兩人就開始和亞努科維奇拉遠距離。他們心里很清楚,一旦事態真的發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無論是國內的動亂罷工,還是西方的制裁都對他們的商業帝國帶來嚴重的打擊。
就在沖突升級後不久,Akhmetov就聲明希望政府和反對派能坐下來進行磋商,Firtash也迅速呼籲政府和平解決這場沖突。
大廈傾倒
上周二,基輔沖突加劇。一天後,Akhmetov和Firtash旗下的電臺就改變了其一貫的立場,開始客觀評價反對派。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兩人準備放任亞努科維奇自生自滅了。
隨即,在此前幾周緊守陣地毫不讓步的國會突然風向大轉,並開始在各個問題上妥協。而到了周四時,局勢的發展已變得無比明晰——聯合政府的組建,舊憲法的回歸等等——總統的權利在頃刻間化為烏有,緊接著就是下次大選被提上日程。
周五,烏克蘭重歸平靜,來到基輔獨立廣場的人很難相信這里曾發生過流血沖突。而在中午還宣布將要參加下一次大選的總統已在傍晚被國會徹底罷免,隨即,前總理季莫申科被釋放,亞努科維奇被迫逃亡海外。
整個事件發生的如此之快,此前那幾乎演變為內戰的沖突就仿佛過眼雲煙,轉眼間消失在了政客們思緒中。他們的下一場戰鬥即將到來,不在獨立廣場,而是在國會大廈中,為了自己支持的黨派和總統候選人而殊死一戰。
從結果來看,亞努科維奇總統無疑是徹底輸了,但誰又是贏家呢——季莫申科?還是那些隱身幕後的寡頭政治家們?沒人知道。而那還依稀殘留在獨立廣場石板上的血跡告訴我們——這場所謂的“勝利”,代價無比慘重。
烏克蘭事變後俄羅斯首度反擊:將限制烏糧食進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848
在親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總統遭罷黜,親西方的圖爾奇諾夫代理總統職位,美國、歐盟以及IMF準備向烏克蘭註入救助資金之際。俄羅斯威脅將限制烏克蘭糧食進口。作為烏克蘭第一大貿易夥伴,俄國進口糧食占烏總出口的25%。普京或將揮舞經濟制裁大棒,教訓這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
俄羅斯動物和植物檢疫部門主管Sergei Dankvert說,由於擔心烏克蘭局勢動蕩引發食品安全監控標準下降,俄羅斯以及“關稅同盟國家”可能將暫時限制烏克蘭的高風險食品進口。
Dankvert說:“我本人以及我的白俄羅斯同事極度擔心烏克蘭的情況。我們不排除禁止進口存在高動植物檢疫風險的烏克蘭的農產品。”Dankvert此前還與白俄羅斯檢疫部門主管就該問題磋商,並與烏克蘭農業部副部長Ivan Bisyuk通了電話。
Dankvert說進口限制可能適用於所有通過第三方轉運的產品。
俄羅斯方面認為,烏克蘭當前的局勢讓人懷疑正常的檢疫公司是否還能正常進行,尤其是有報道稱美國豬流感病毒可能已經產生了汙染。
Dankvert說檢驗檢疫工作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如果烏克蘭的政府服務得不到改善,更進一步說,如果他們更換了領導層,那麽過去幾年建立的業務合作將受到影響。
Dankvert還說,現在並非都是壞消息,我們在烏克蘭的同事仍然致力於擴大兩國的貿易。
俄羅斯突然提出烏克蘭農產品存在問題似乎有一點奇怪。金融博客Zerohedge認為如果考慮當前的時間節點的話,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完美的時間點。
在經歷了3個多月的政治動蕩後,烏克蘭經濟瀕臨崩潰,主權債處於違約的前夜。而反俄羅斯的烏克蘭西部地區高度依賴農產品出口,而親俄羅斯的東部則依賴重工業。別忘了烏克蘭的經濟命脈仍然在俄羅斯手中。
(東部地區GDP數字普遍高於西部)
從利沃夫到帕米爾:說說烏克蘭、哈薩克的地緣政治及其他(一) 郭荊璞
http://xueqiu.com/7571730629/27965207分享一個郵件。
1991年12月25日,蘇聯幾乎毫無預兆地崩潰,留下11個前加盟共和國;22年之後,早已分道揚鑣的前蘇聯各國,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此時的烏克蘭形勢在幾個月裡面急轉直下,時任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突然宣佈停下融入歐洲的腳步倒向俄羅斯,早已聚集在廣場上散步的烏克蘭人爆發出強烈的不滿,金雕特種部隊奉命衝擊反對派陣營造成大量傷亡,議會宣佈罷黜倉皇出逃的總統,俄羅斯調兵克里米亞,甚至有人在這黑海的獨立王國之上升起了俄羅斯的藍白紅三色旗。
烏克蘭局勢的戲劇性發展,令許多觀察家始料未及,雖然比不上22年前蘇聯崩潰的巨大影響,卻堪稱21世紀地緣政治上的轉折性事件。
那麼烏克蘭的今天究竟是如何造就的呢?讓我們從烏克蘭的歷史開始,看看今天的情況是如何造成的,再把視角放的遠一點,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乃至格魯吉亞、伊朗、阿富汗問題,以及中國西北的新疆的現狀和未來,最後再來看一看烏克蘭的混亂局面,對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策略,以及國資改革前景有著怎樣的啟示。
1. 烏克蘭的歷史與今天
讓我們先來看看烏克蘭的民意。下圖是2007年議會選舉和2010年總統選舉的情況: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可以看到,烏克蘭明顯地分為兩個區域,橙色的西北地區和藍色的東南區域,其代表分別是「橙黨」季莫申科和「藍黨」亞努科維奇。我們難以想像在美國大選中,所有東海岸的人都支持奧巴馬,所有西海岸的人都支持麥凱恩(下圖是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圖片)。
查看原图也就是說,烏克蘭幾乎是兩個國家。東部的烏克蘭工業發達,大量的重工業曾經是蘇聯重要的生產基地,西部烏克蘭則是歐洲的糧倉,東西部的區別還不止於此,從下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母語才是東西部根本的不同。圖片為2001年烏克蘭人口普查中,以俄語為母語人口的比例。
查看原图在支持橙黨的西北烏克蘭,俄語作為母語的人口一般不超過10%,而支持藍黨的西南烏克蘭,俄語人口一般在25~50%,甚至在克里米亞、頓涅茨克等共和國和州,俄語母語人口超過75%。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區分了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民族,也把烏克蘭分成了兩部分,即東部的、工業化的、俄羅斯的烏克蘭,和西部的、農業的、哥薩克的烏克蘭。
在歷史上,大俄羅斯、烏克蘭(小俄羅斯)、白俄羅斯三個民族,都來源於古代羅斯人,其輝煌歷史的根源就在烏克蘭的首都基輔,基輔也由此被稱為羅斯人的「萬城之母」。羅斯人在奧爾加皇后時期開始接受東正教信仰,許多生活貧苦的農民、農奴逃到流經基輔的第聶伯河下游,形成了哥薩克民族,後來基輔附近的烏克蘭人受波蘭-立陶宛天主教徒的奴役,特別是第聶伯河以西(右岸)直接歸於立陶宛的統治,河東則屬於哥薩克酋長國。哥薩克酋長國南面是信伊斯蘭教的克里米亞汗國,西面是天主教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兩面受壓之下尋求與同屬斯拉夫人、同宗東正教的俄羅斯人聯合,開啟了350年的俄羅斯-烏克蘭聯盟歷史。哥薩克酋長國與沙俄聯合之後,沙俄通過俄波戰爭將左岸烏克蘭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到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鐵血女皇吞併了哥薩克酋長國,消滅克里米亞汗國,從而佔有了今天的東部和南部烏克蘭,又通過第二次瓜分波蘭獲得了右岸烏克蘭,即今天的西部和中部烏克蘭,至此,烏克蘭才全部置於斯拉夫人的統治之下。這樣的歷史也就初步形成了東南烏克蘭更加親俄羅斯的傳統,西部烏克蘭則更親近天主教的波蘭。到了蘇聯時期,由於第聶伯河水電站、頓巴斯煤礦等一系列能源產地都在東部,東部烏克蘭的工業發展更快,從俄羅斯輸入的人才更多,也就加劇了東西烏克蘭的分化。
查看原图至於在烏克蘭事件中鬧起獨立的克里米亞則另有一番故事,克里米亞本屬信仰伊斯蘭教的韃靼人,二戰後斯大林因為韃靼人與德軍合作,強迫遷走了全部韃靼人,俄羅斯人遂成為克里米亞的主體民族(2001年人口普查時約佔58%),195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結盟300週年時,赫魯曉夫同志大筆一揮,把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為了紀念俄羅斯與烏克蘭永恆不變的聯盟」,直到蘇聯解體,克里米亞俄羅斯人和俄羅斯政府才傻眼了,不單是俄羅斯族變成了烏克蘭公民,駐紮在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黑海艦隊,也成了孤零零的海外飛地島民。
至此,我們講完了烏克蘭的歷史,東部烏克蘭是俄羅斯化的烏克蘭,南部早期屬於伊斯蘭教徒,後來逐漸俄羅斯化,中部烏克蘭是最正宗的,也是哥薩克的烏克蘭,西部的烏克蘭則多少受到天主教的影響,與俄羅斯的歷史文化相距最遠。諸位,對照目前烏克蘭的局勢,從橙黨藍黨的地域劃分,到西部邊陲城市利沃夫第一個舉起反抗藍黨亞努科維奇的大旗,再到克里米亞鬧獨立,有沒有更清楚一點呢?
今天還要匯報工作,就不絮叨更多了,下一篇我們來講一講烏克蘭的地緣政治意義,以及烏克蘭與哈薩克斯坦、格魯吉亞等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中無可替代的作用,並分析其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影響。
ps. 關於烏克蘭的局勢多說一句,目前南部烏克蘭除了克里米亞之外還比較平靜,東部雖然俄羅斯族較多但也沒有明顯的分離主義傾向,這得益於烏克蘭獨立之後20年的去俄羅斯化努力,諸如廣播電視不允許播放俄語節目之類的,可見文化的力量。
如果烏克蘭分裂,則東歐怕是多年不會消停;如果烏克蘭不分裂,季莫申科上台,則烏克蘭可以繼續搖擺於歐洲和俄羅斯之間,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即便如此,烏克蘭動盪讓國內分化的局面表面化了,扯掉了皇帝的新衣,也對哈薩克斯坦、格魯吉亞這些國家是一個警示,走鋼絲的事情不是那麼好玩的,聰明如季莫申科也難免會掉下來,遑論不那麼聰明的薩卡什維利,已經踩過一次高壓線了。
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中亞能源大國,尋求能源出口多樣化,如果無法繞開俄羅斯,又無法穿越伊朗,就只能尋求向東,把天然氣和石油資源賣到中國來。待有時間我們細細道來。
隨見隨想,語無倫次,所謂垃圾郵件是也。
一張圖看懂烏克蘭兩周來發生了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782
過去兩週,烏克蘭事件迅速升級,焦點很快就從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大規模示威抗議,轉變為俄羅斯武裝部隊進入該國,烏克蘭宣佈進入最高備戰狀態。從國內動亂轉變為國家領土危機,短短半個月內,烏克蘭局勢一波三折。
不僅局勢轉變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期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也令人瞠目結舌:原總統亞努科維奇從強硬鎮壓示威到被罷免,之後被迫逃亡俄羅斯並被烏克蘭發佈通緝令僅用了不到7天的時間;前美女總理季莫申科出獄後成為反對派領袖;亞努科維奇所屬黨派大量黨員倒戈成為反對派;俄羅斯武裝部隊堂而皇之進駐烏克蘭境內克里米亞地區;美國威脅俄羅斯不要干涉烏克蘭內政,否則將孤立和制裁俄羅斯。
法國新聞社(AFP)製作了一張圖表(點擊看大圖),解釋了為什麼烏克蘭局勢在短短兩週內竟然發生了如此之快的大幅度轉變。

當前,烏克蘭局勢的最大推動力來自俄羅斯。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2月24日對烏克蘭新領導人展開批評,稱臨時政府就是一群「持槍叛變者」,俄羅斯不會與其合作。他還預測,臨時政府的統治很快就會伴隨著「新一場革命和更多的流血事件」而宣告終結。
儘管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波蘭總統均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違反了國際法,且威脅到國際和平和安全。但俄羅斯似乎並不買賬。路透社消息稱,3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奧巴馬通話時強調,如果烏克蘭東部以及克里米亞暴力不斷蔓延,俄羅斯有權維護自身的利益以及保護居住在該地區的俄語語系居民。普京同時指出,目前居住在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公民……受到實際威脅。
關於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之間的博弈,美國金融博客Zerohedge還特意配了一幅想像圖來調侃這兩位的通話內容:

烏克蘭再亂 誰都傷不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958
最近幾天,烏克蘭局勢再度惡化,俄羅斯不惜動用軍隊維護其在烏克蘭的利益。看起來,烏克蘭局勢已經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甚至很多人預期,烏克蘭將走向分裂。然而,這可能只是表面現象,因為混亂的烏克蘭和歐俄鬧僵並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傷不起的俄羅斯經濟
去年,高盛在關於俄羅斯銀行業風險的報告中寫道:
最近幾年,俄羅斯已經增加了其主權,企業和銀行部門(大部分是國有的)對低信用評級獨聯體國家的信貸敞口。這是俄羅斯對鄰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提供金融幫助方案的結果。雖然這些敞口的匯總信息難以獲得,但部分數據顯示,這些敞口是很大而且在不斷增加。
而最近幾天,市場已經開始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經濟的風險敞口定價——包括烏克蘭緊張局勢加劇導致的烏克蘭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增加,以及烏克蘭經濟可能受到重創。如下圖所示,俄羅斯盧布兌美元跌至了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本周一受俄羅斯央行加息的刺激,俄羅斯銀行股也大跌——俄羅斯最大銀行Sberbank大跌17%,第二大銀行VTB大跌20%。本周一更有報道稱俄羅斯央行拋售了100億美元外匯儲備來支持盧布匯率。
如果烏克蘭的局勢繼續惡化,甚至出現內戰或分裂,那麽烏克蘭經濟的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大幅增加,俄羅斯各部門對烏克蘭的債務敞口風險也將會大幅上升,盧布匯率和俄羅斯銀行業極可能受到更大規模的沖擊。
另一方面,當前俄羅斯每天向歐洲出口6百萬桶原油和1百萬桶石油產品,同時輸歐天然氣占了俄羅斯天然氣總產量的1/3。如果烏克蘭局勢惡化(不僅因為有四條輸歐天然氣管道經過烏克蘭,而且俄歐關系也可能會凍結),俄羅斯與歐洲的能源合作必然受到打擊。鑒於油氣占了俄羅斯出口的70%,和所有國家收入的超過50%,如果油氣貿易受到沖擊,這將加劇俄羅斯累積已久的國內矛盾。
傷不起的歐洲經濟
雖然歐美官員已經開始討論制裁俄羅斯,但鑒於歐元區最近才逐步從歐債危機中走出來,如果現在制裁歐盟第三大貿易夥伴(歐盟更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無疑是把自己的經濟拖下水。
如上圖所示,當前歐元區經濟火車頭德國占了歐盟對俄出口的30%。此外,在金融市場敞口上,塞浦路斯和英國都對俄羅斯有著巨大的金融和投資敞口。另一方面,如下圖所示,奧地利、意大利、法國銀行業對烏克蘭也有較大的敞口,雖然絕對規模不是太大。
更重要的是,歐盟對俄羅斯油氣資源的高度依賴。俄羅斯對歐盟出口的80%是能源,而且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尤其嚴重。如下圖所示,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芬蘭、捷克、斯洛克和保加利亞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高達100%,而意大利和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度也超過25%。
國際問題上的國家間博弈,stakes(所涉及的各方利益,而其中經濟利益才是重中之重)越大,不確定性就應該越小。雖然當前俄羅斯方面立場極為強硬,但這更像是普京在“亮劍”,明確地告訴歐美國家,要敢動我在烏克蘭的利益,大家都別想好過——畢竟如果俄羅斯不表現出強硬的態度,按照烏克蘭當前局勢的自然發展,親歐派可能會占據新政府的重要位置。
烏克蘭再亂 誰都傷不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958
最近幾天,烏克蘭局勢再度惡化,俄羅斯不惜動用軍隊維護其在烏克蘭的利益。看起來,烏克蘭局勢已經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甚至很多人預期,烏克蘭將走向分裂。然而,這可能只是表面現象,因為混亂的烏克蘭和歐俄鬧僵並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傷不起的俄羅斯經濟
去年,高盛在關於俄羅斯銀行業風險的報告中寫道:
最近幾年,俄羅斯已經增加了其主權,企業和銀行部門(大部分是國有的)對低信用評級獨聯體國家的信貸敞口。這是俄羅斯對鄰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提供金融幫助方案的結果。雖然這些敞口的匯總信息難以獲得,但部分數據顯示,這些敞口是很大而且在不斷增加。
而最近幾天,市場已經開始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經濟的風險敞口定價——包括烏克蘭緊張局勢加劇導致的烏克蘭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增加,以及烏克蘭經濟可能受到重創。如下圖所示,俄羅斯盧布兌美元跌至了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本周一受俄羅斯央行加息的刺激,俄羅斯銀行股也大跌——俄羅斯最大銀行Sberbank大跌17%,第二大銀行VTB大跌20%。本周一更有報道稱俄羅斯央行拋售了100億美元外匯儲備來支持盧布匯率。
如果烏克蘭的局勢繼續惡化,甚至出現內戰或分裂,那麽烏克蘭經濟的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大幅增加,俄羅斯各部門對烏克蘭的債務敞口風險也將會大幅上升,盧布匯率和俄羅斯銀行業極可能受到更大規模的沖擊。
另一方面,當前俄羅斯每天向歐洲出口6百萬桶原油和1百萬桶石油產品,同時輸歐天然氣占了俄羅斯天然氣總產量的1/3。如果烏克蘭局勢惡化(不僅因為有四條輸歐天然氣管道經過烏克蘭,而且俄歐關系也可能會凍結),俄羅斯與歐洲的能源合作必然受到打擊。鑒於油氣占了俄羅斯出口的70%,和所有國家收入的超過50%,如果油氣貿易受到沖擊,這將加劇俄羅斯累積已久的國內矛盾。
傷不起的歐洲經濟
雖然歐美官員已經開始討論制裁俄羅斯,但鑒於歐元區最近才逐步從歐債危機中走出來,如果現在制裁歐盟第三大貿易夥伴(歐盟更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無疑是把自己的經濟拖下水。
如上圖所示,當前歐元區經濟火車頭德國占了歐盟對俄出口的30%。此外,在金融市場敞口上,塞浦路斯和英國都對俄羅斯有著巨大的金融和投資敞口。另一方面,如下圖所示,奧地利、意大利、法國銀行業對烏克蘭也有較大的敞口,雖然絕對規模不是太大。
更重要的是,歐盟對俄羅斯油氣資源的高度依賴。俄羅斯對歐盟出口的80%是能源,而且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尤其嚴重。如下圖所示,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芬蘭、捷克、斯洛克和保加利亞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高達100%,而意大利和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度也超過25%。
國際問題上的國家間博弈,stakes(所涉及的各方利益,而其中經濟利益才是重中之重)越大,不確定性就應該越小。雖然當前俄羅斯方面立場極為強硬,但這更像是普京在“亮劍”,明確地告訴歐美國家,要敢動我在烏克蘭的利益,大家都別想好過——畢竟如果俄羅斯不表現出強硬的態度,按照烏克蘭當前局勢的自然發展,親歐派可能會占據新政府的重要位置。
以史為鑒,投資者在烏克蘭危機中該怎麽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066
著名銀行家梅耶·羅斯柴爾德有一句名言:“槍聲一響,立刻買入”。羅斯柴爾德並不是簡單地讓投資者做多所有資產,而是想說戰爭會引發金融資產大幅波動,帶來投資機會。那麽,在此次烏克蘭危機中,投資者該如何投資?
根據投資公司Evergreen-Gavekal的Anatole Kaletsky的建議,投資者當前應該采取羅斯柴爾德推薦的平衡投資組合,持有同等倉位的股票和長期美債。因為“回顧歷史上類似的地緣政治危機,投資者的表現都很漂亮且如出一轍:做好萬全準備,在事態明朗時果斷出手。”
(文章載於zerohedge,作者為投資公司Evergreen-Gavekal的Anatole Kaletsky,華爾街見聞整理)
愛爾蘭才子奧斯卡·王爾德曾調侃說,第一次婚姻是想象戰勝了智商,第二次婚姻則是憧憬壓倒了經驗。但在金融和地緣政治市場,情況卻恰恰相反,經驗往往完勝美好憧憬,而現實則蓋過了一廂情願的想法。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美國和歐洲基於美好希冀和一廂情願做出的反應讓事態發展對他們很不利。他們希望普京“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天真地認為經濟制裁至少會讓俄羅斯有所忌憚,憧憬著通過“民主和自由”而不是武力解決問題。
金融市場是極其敏感的。著名銀行家梅耶·羅斯柴爾德(Nathan Mayer Rothschild)有一句名言:“槍聲一響,立刻買入”。羅斯柴爾德並不是簡單地讓投資者做多所有資產,而是想說戰爭會引發金融資產大幅波動,帶來投資機會。果不其然,在上周末烏克蘭事態升級之後,本周一全球股市全線下挫(註:除滬深指數,你懂的),恐慌指數暴漲,全球資金瘋狂湧入美債、黃金、石油等避險資產。
可以說,此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冷戰之後,甚至是古巴導彈危機之後最危險的地緣政治事件。最終可能有兩個結局:要麽俄羅斯迅速獲勝,重新劃分國界,威懾周邊其他國家的反政府勢力;要麽西方支持烏克蘭政府進行反擊,把烏克蘭這個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拖入南斯拉夫式的內戰,最終波蘭、北約乃至美國都被卷入戰爭。無論哪種結局,對歐洲的長期穩定都有害無利。
不可能有其他結果,因為普京絕對不可能從克里米亞撤退。對普京而言,放棄克里米亞就等同於提前結束他的總統任期。且不說俄羅斯軍隊和國家安全機構,哪怕在普通俄羅斯民眾眼中,克里米亞就是俄羅斯的領土,其在行政上劃歸烏克蘭純粹是出於1954年的偶然(註:1918年到1954年為止,克里米亞半島一直是蘇聯俄羅斯聯邦加盟共和國的一部分。1954年,為慶祝烏克蘭的哥薩克人鮑格丹·赫梅爾尼茨基開始與俄羅斯“結盟”300周年,赫魯曉夫主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在1954年通過決議,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事實上,許多俄羅斯人相信,烏克蘭的大多數領土都屬於俄羅斯。在俄語中,“烏克蘭”一詞的含義就是“邊境上的人”,而不是“邊境外的人”。在這種背景下,指望普京在西方的政治或經濟制裁的威懾下退出克里米亞簡直是天方夜譚,除非他不想幹了。
普京決定在克里米亞背水一戰,被一些西方媒體嘲笑是一個戰略錯誤,但這卻是現實政治中一個教科書式的經典案例。在普京的棋局里,西方想要阻止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唯一選擇就是不惜全面開戰。考慮到北約為烏克蘭出兵的可能性比普京撤退還要低,俄羅斯似乎已經在這一輪對抗中完勝。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烏克蘭現政府是否會接受失去克里米亞,或者不惜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代言人一戰。一旦選擇後者,就會給普京留下進一步入侵的借口,從而引發全面內戰。
如果投資者想知道烏克蘭沖突是否會成為羅斯柴爾德式的買入機會,這就是他們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根據歷史經驗,此類問題通常會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在烏克蘭問題上,就是西方默許克里米亞並入俄羅斯,在基輔建立一個普京能夠接受的聯合政府。但問題是,另一種可能性(全面內戰)的可能性雖然比較小,但會對能源、黃金、股市和其他風險資產產生更大沖擊。而在當前,投資者有必要退一步,為兩種結果都做好準備,采取羅斯柴爾德推薦的平衡投資組合,持有同等倉位的股票和長期美債。
回顧歷史上類似的地緣政治危機,投資者的表現都很漂亮且如出一轍:做好萬全準備,在事態明朗時果斷出手。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在10月16日到10月23日危機醞釀期,標普500指數下跌了6.5%。10月23日當天,肯尼迪總統對赫魯曉夫發出了最後通牒,市場在一開始保持謹慎,知道四天後赫魯曉夫服軟,事態清晰之後,標普在接下來的半年中狂漲了30%。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直到美國開始轟炸巴格達,勝利在望時,股市才開始反彈,在當年暑期暴漲25%。投資者確實做到了在美軍槍聲響起時買入,而在之前1990年8月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時一直在蟄伏。
再往前追溯到1938年6月,德國閃擊戰吞並蘇臺德地區,華爾街從9月29日才開始認真反彈。第二天,張伯倫在與希特勒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議之後回國,宣布“我們正處於和平時期”。當然,這也是憧憬壓倒經驗的經典案例。
普京:俄羅斯目前沒必要向烏克蘭派軍 全球股市大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21
俄羅斯總統普京今日在莫斯科召開新聞發布會時表示, 只會在極端情況下向烏克蘭派軍,目前還沒有必要。俄羅斯沒有將克里米亞並入俄羅斯的打算, 但會向烏克蘭南部克里米亞地區提供財政援助,克里米亞的未來由其人民決定。目前沒有必要在克里米亞使用武力,但俄羅斯有權這麽做。在烏克蘭使用武力只會是最後的選擇。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報道, 普京還稱:
烏克蘭發生的政變是違憲的,是軍事奪權。
被驅逐的烏克蘭原總統亞努科維奇並未下令向示威者開槍。 在2月21日曾建議亞努科維奇不要讓警察撤出基輔,這導致了隨後的“無政府狀態”。
在克里米亞奪取權利的武裝來自“當地自衛軍”,不是俄羅斯的軍隊。
他們(烏克蘭人)習慣了一個混蛋被另一個混蛋所代替。
亞努科維奇完成了2月21日與反對派達成協議的所有條件,實際上放棄了所有權利。亞努科維奇仍然是合法總統,即便他沒有實際權力。
兩天前見了亞努科維奇,他仍然活著。亞努科維奇在“在政治上已沒有前途”,俄羅斯收留他是出於“人道主義”。目前沒有必要在克里米亞使用武力,但俄羅斯有權這麽做。在烏克蘭使用武力只會是最後的選擇。
俄羅斯的軍事演習與烏克蘭沒有關系,是很久之前就計劃好的。 希望俄羅斯可以不用在烏克蘭使用武力。自進入克里米亞境內以來,俄羅斯軍隊沒有開火。
這是一項人道主義任務。俄羅斯沒有設定目標來征服任何人或者告訴任何人怎麽做。
如果烏克蘭在當前“恐怖主義活動”的環境下舉行大選,俄羅斯不會承認其結果。
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境內的任何行動都將符合國際法。俄羅斯“當然”會向烏克蘭南部克里米亞地區提供財政援助。俄羅斯沒有將克里米亞並入俄羅斯的打算。克里米亞的未來由其人民決定。
對俄羅斯制裁對雙方都沒好處。俄羅斯準備在索契舉行G8會議,但如果西方領導人不願意來,“他們可以不用來”。
你們都清楚,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前金融市場就非常緊張,這都與美國的政策有關。
“烏克蘭沒有支付2月份的20億美元債務。”Gazprom上調天然氣價格是很自然的。
普京針對烏克蘭講話後, FT100指數暴漲105點,收回周一損失 。石油下跌。
俄羅斯對烏克蘭組合拳:天然氣漲價5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40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壓力真可謂「無微不至」,來完武的又來文的。這廂普京剛命令所有演習部隊回基地,那廂Gazprom天然氣公司CEO就表示,考慮到烏克蘭無力支付天然氣欠款,將取消此前的價格折扣,漲價50%。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俄天然氣巨頭Gazprom公司CEO Alexei Miller的消息稱,烏克蘭本週一告訴Gazprom,已經無力全額支付2月的天然氣費用。「烏克蘭已經無法償還欠款,Gazprom決定從下個月開始不再延長折扣期。」
普京在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上也提到,由於烏克蘭沒有償還Gazprom的債務,所以將取消此前的折扣:
「烏克蘭沒能償還債務,我記得他們到現在已經欠了15億美元。如果他們2月份的費用也不付,那麼累計欠費將達到20億美元。如果你不肯付錢,那就讓我們回到正常價格。這非常符合商業規則,和烏克蘭目前的局勢沒有任何關係……」
去年12月10日,為了將烏克蘭從歐盟的手裡拉回來,俄羅斯宣佈出資150億美元購買烏克蘭債券,並暫時將向烏克蘭供應的天然氣價格下降三分之一作為緊急援助。當時還規定,價格折扣將每三個月重新協商一次。
在烏克蘭事態升級,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倒台之後,市場就普遍預期俄羅斯將提高天然氣價格。
此次天然氣價格上漲可能讓烏克蘭糟糕的經濟雪上加霜。2013年,烏克蘭向Gazprom支付的天然氣價格為每一千立方米400美元,而12月的折扣價僅為268.5美元。
根據摩根士丹利此前的報告,烏克蘭對Gazprom天然氣的依賴程度在接近60%,在歐洲各國中屬於中等水平。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也表示:「那些用了東西不付錢的人必須明白,他們不會有好果子吃,並將失去此前的優厚條款。」
普京的麻煩來了,烏克蘭危機或導致美國放松天然氣出口禁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542
在美國試圖聯合歐盟對俄羅斯全方位制裁遭遇挫折後,一些美國議員正施壓奧巴馬政府開放天然氣出口,削弱俄羅斯對西方揮舞的“天然氣”大棒。
目前俄羅斯對能源的依賴性甚至高於14年前普京初次掌權時期。據PFC能源的數據,2012年原油和天然氣出口創匯支撐了俄羅斯超過50%的財政收入,以及70%的出口。
歸功於水力壓裂等新鉆探技術的使用,美國目前的天然氣產量達到了歷史新高,石油產量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高。去年美國已經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並預計在2015年超越沙特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
但是現行的法律限制了美國的天然氣出口,按照法律規定美國不能對非自由貿易協定國出口天然氣。美國企業只能通過申請特別許可證繞過該禁令。
但是有美國官員稱烏克蘭危機可能將改變現行的法律。
美國建造向歐洲的輸氣基礎設施需要數年時間。但《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些美國政府官員話稱,即便白宮做出一個口頭的承諾,就有可能大幅度改變目前的局勢均衡。
一名跟進烏克蘭危機的美國官員說:
“這完全決定於時間點,和許諾的出口量。如果在幾周後再做出決定,那麽就不會有任何用處。”
“如果美國總統立即宣布準備頒發幾十張天然氣出口執照,這不僅會影響歐洲,還會嚴重沖擊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市場。”
美國能源部長Ernest Moniz周三說:
“我當然歡迎討論下一步的能源政策。這肯定是一個非常、非常嚴肅和重要的議題。”
美國政府第三號人物,共和黨領袖議長博納周三公開表示:
“如果總統想要有更強的手腕保護自己的盟友,他最好立刻給能源部打一個電話,批準頒發更多的天然氣出口執照。”
根據俄羅斯天然氣巨頭Gazprom的數據,俄羅斯供應了歐洲30%的天然氣,其中一半途徑烏克蘭。在2006和2009年由於俄烏之間的價格談判分歧,曾發生了兩次停供。在最近一次停供中,全歐洲的天然氣價格飆升,導致許多歐洲國家發生用氣短缺。
奧巴馬試圖牽頭與盟友達成一致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但在德國抵制之下進展緩慢。德國僅準備停止簽證自由化和與俄羅斯的貿易協定談判。
歐盟中對制裁抵觸情緒最大的國家包括意大利和荷蘭,它們與俄羅斯有非常緊密的經貿往來。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