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萬亞美尼亞人大屠殺德國會定性為種族滅絕
1 :
GS(14)@2016-06-06 02:53:57鄂圖曼帝國在1915至1917年間屠殺約150萬亞美尼亞人,德國國會聯邦議院昨日不理土耳其反對,通過議案把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勢必影響兩國關係。議案由執政聯盟及在野綠黨聯手推動,在僅得一票反對及一票棄權下大比數通過;同時批評一戰時德意志帝國作為鄂圖曼的盟友,未有阻止種族滅絕發生,須負部份責任。有民眾在議院公眾席上舉起寫有「多謝」的紙牌致意,亞美尼國外長納爾班迪安讚揚議案對防止反人類罪行作出貢獻。
土耳其召回大使抗議
土耳其否認曾「種族滅絕」亞美尼亞人,譴責德國議會通過議案是「扭曲事實及沒有根據」,犯了歷史錯誤,召回駐柏林大使之餘,外交部又傳召德國駐土國代辦表達不滿。歐盟正依賴土耳其協助遣返史上最大規模的難民潮,事件勢令雙方關係尷尬。但德國總理默克爾指兩國關係既廣且強,有分歧亦無損關係。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603/19639194
部份品種恐在內地滅絕
1 :
GS(14)@2016-08-10 07:54:44【話你知】螢火蟲在全球約有近2,000種,中國現有約54種,較常見的有黑螢、姬紅螢、窗胸螢等。由於環境被破壞,加上螢火蟲不屬受保護昆蟲而遭大量濫捕,令專家擔心部份螢火蟲品種將在中國消失。研究螢火蟲十多年的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副教授付新華表示,雖然商業化養殖螢火蟲從技術上來說可行,但人工培育成本高昂。在他的螢火蟲繁育中心,一隻蟲子的成本在2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即使擴大規模,也難以將成本降至10元以下。意味着目前全國各地大型放飛的螢火蟲,只能從野外捕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0/19730144
不移居另一星球勢滅絕霍金︰千年後地球難住人
1 :
GS(14)@2016-11-20 23:52:00著名英國天體物理學家霍金警告,人類不可能在地球多活1,000年,不想絕種就須移居至另一個宜居星球。霍金周一出席英國牛津大學辯論學會活動時表示,宇宙學發展蓬勃,過去50年間科學界對宇宙的了解越來越多,不過人類仍要繼續探索,因他並不認為人類可在這個脆弱不堪地球的長久生活。氣候變化、核武及機械化等,都是霍金眼中的重大威脅:「在短時間內,地球出現重大災難的可能性不高,但機率會隨時間過去越來越大,大概是1,000至1萬年左右。」他指現代是人類發展理論物理學的最好時間,慶幸自己能在整個過程中有所貢獻。他寄語聽眾不要故步自封,要仰望星空,保持好奇,想像到底為何宇宙會出現,無論有多困難,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成功。近年科技界着手研究新科技,讓人類未來可到達其他星球,其中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希望在100年內殖民火星。霍金去年亦聯同多名科學家,發起史上最大型的尋找外星人計劃,望為人類帶來一點啟示。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9/19838699
30年數目銳減40%長頸鹿恐悄然滅絕
1 :
GS(14)@2016-12-10 03:45:18■長頸鹿由「無危」變「易危」,現時數目比象更少。資料圖片
人類作為地球最霸道生物,再次發功,連最高的陸上動物亦不敵。長頸鹿因為失去棲息地和受到非法捕獵,30年來數目大減40%,只餘9萬多隻,被評為「易危」物種,跟大熊貓同級。生物學家形容長頸鹿正「悄然滅絕」。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昨天公佈最新版「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一向屬「無危」級別的長頸鹿,連跳兩級成為「易危」物種。組織指出,1985年估計全球有15.1萬至16.3萬隻長頸鹿,到去年只剩97,562隻,即30年間減少了四成。專家指公眾關注象的保育,其實象的數目比長頸鹿多3倍。
棲息地被掠奪作農地
「每個人都假設長頸鹿無處不在。」專研長頸鹿的生物學家芬尼西指出:「不管是在非洲看動物大遷徙,或是看電視、去動物園,大家都會覺常常看到長頸鹿,連保育專家亦如此。大家未有察覺這種壯觀的動物正悄然滅絕。」事實是長頸鹿正從非洲中部和東部逐漸消失;即使非洲南部長頸鹿數目有增長,增幅都不夠抵銷減幅。統計顯示,主要在非洲西部的7個國家,野生長頸鹿現已絕迹。長頸鹿減少,主要是由於人類奪取牠們的棲息地作為農地,加上南蘇丹等地區戰亂,人類捕獵牠們作為食物。旱災與氣候變化亦影響長頸鹿生存。此外,直到最近為止,生物學家都沒有好好對長頸鹿進行統計,漠視長頸鹿其實可分為9個亞種,而把所有長頸鹿一併計算,統計不夠準確。專家說,9個亞種其實有3個數目有增長,而有5個亞種則呈減勢;有1個亞種的數目維持穩定。紅色名錄現在錄有逾8.5萬個動物和植物物種,其中24,307個屬「受威脅」類別,即屬於易危、瀕危和極危。今次更新除了長頸鹿「升級」外,另外亦有34個物種的風險級別提升,包括擅長模仿人類說話的非洲灰鸚鵡,就因為常受到捕捉和傷害,由「易危」升級至「瀕危」。美聯社/路透社
長頸鹿小資料
‧雄性可高達5.5米(18呎)‧每天可吃63公斤樹葉和嫩枝‧野生長頸鹿可活20至25年‧體型龐大腿力強,可打贏獅子,猛獸都避免招惹牠們‧奔跑時速可達60公里,但不能持久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9/19859559
被揭有系統地滅絕反政府人士敍「屠房」監獄吊死1.3萬人
1 :
GS(14)@2017-02-08 22:31:17■囚犯在賽德納亞軍事監獄的「迎新派對」中被獄卒狂毆。
這個地下牢房等着他們的是殘酷折磨,要不是被吊死、餓死就是被酷刑虐殺,在無盡苦楚中死去後還被丟到亂葬崗。五年來,敍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以北一個猶如「人間屠房」的監獄,有多達1.3萬人被有系統秘密吊死,惡行昨天被國際特赦組織發表的報告揭露出來,形容是「滅絕」反政府人士政策的一部份。
賽德納亞監獄原本是囚禁穆斯林兄弟會成員等伊斯蘭政治犯的地方,2011年阿拉伯之春引發內戰後,政治犯都得到總統巴沙爾特赦,以騰出空間安置被視作政權重大威脅的軍方叛兵及平民。國際特赦組織為了解監獄狀況,過去一年來訪問了84人,有獄卒、專責審理這類罪犯的法官、乃至有幸逃出生天的囚犯,昨天公開報告,名為《人間屠房:敍利亞賽德納亞監獄的集體絞刑與滅絕》。
■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具體披露敍國囚犯身處怎樣的人間煉獄,圖為敍利亞一所監獄囚室。
假審訊 認罪與否照處死
監獄建築主要分為「紅建築」及「白建築」,「人間屠房」正處於「白建築」地牢。為合理化集體行刑以自我感覺良好,巴沙爾政權設有一套審判及處決叛兵和反政府人士的「完善」機制,犯人先在監獄附近一所軍事法庭受審。一名前法官說:「法官問他們是否認罪,但無論答是抑或否、有沒有證據,都會被判有罪。法庭跟法治根本毫不相干。」兩三分鐘的審訊草草了事後,犯人就被送往賽德納亞監獄。在國防部長同意下,他們其實均已被判處死刑,但往往「當繩繫到頸上他們才知要受死」,獄卒每星期皆有一至兩次,帶着一大班為數20至50名囚犯由「紅建築」前往「白建築」,聲稱是轉牢房,令死囚和獄友不起疑,卻原來是帶他們往地牢毒打兩三小時後,再集體將他們吊死。行刑往往是在午夜至凌晨3時進行,數十人蒙着眼被同一時間虐打、處決而發出的慘叫,被囚在地牢樓上監倉的犯人「起初聽見都不知是甚麼怪聲」,後來才驚覺「他們就死在我們腳下,只相隔一米……我看不見,但聽得到」。
屍體一車車被運往亂葬崗
「人間屠房」如是者每星期以20至50人為單位,至2015年五年間吊死5,000至1.3萬人,國際特赦組織相信慘況仍持續,而除了問吊,受訪者透露囚犯還會死於飢餓及酷刑,屍體被運往軍方醫院以別的死因登記後,就一車車被運往亂葬崗。「每天我都看到20、30具遺體,九個月以來的每一天。想像到死了多少人嗎」?去年8月,國際特赦組織之前估計,自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敍利亞有17,723名囚犯死於酷刑、飢餓、脫水及缺乏治療,這數字尚未包括在賽德納亞監獄被吊死的人。美聯社/英國《泰晤士報》/《衞報》
「屠房」監獄死囚遭遇示意圖
•參與和平示威,被認定為反政府而拘捕入獄,受草率審訊就秘密判死
•行刑時由紅建築轉移至白建築,毒打後蒙眼綁手
•多名囚犯被集體吊死,遺體會以病死為藉口送到軍事醫院,再葬於亂葬崗
資料來源:國際特赦組織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8/19921459
【滅絕人類?】智能叛變 現實有冇可能發生?
1 :
GS(14)@2017-10-09 03:50:27富山健教授半生從事機械人研究。那天他在千葉工業大學的Skytree Town Campus,與我們談機械人,「機械人沒有自我意識。若果它某天真的傷害人類,我想責任在人類身上。」
那天我們去到千葉工業大學(CIT)位於東京晴空塔的Skytree Town Campus。那裏其實是CIT用以展示科研成果的公眾教育展覽廳,當中的主要展出了機械人研究室fuRo(Future Robotics Technology Center)歷年來設計或投產的機械人成品。在那裏,你很能體會到機械人科研與流行文化關係密切:其中一個有趣展品就是(想像中)實物大小的《超時空要塞》機械人VF-25F模型,甚至場內的大學招生海報,就是漫畫《宇宙兄弟》主角們穿上太空人裝的模樣。「日本人真是很愛機械人,也愛幻想未來如何與機械人共處。我想沒有哪一位從事機械人研究的日本人沒有受『小飛俠』這類漫畫影響;也沒有哪一位研究員未曾立志,願望自己建成一個像人類一樣,可以靈活走的機械人──那怕這種形態的機械人其實不算最實用。但我想那是每一個機械人研究者的心願吧。」fuRo的高級國際聯絡主任兼高端機械人學系教授富山健(Ken Tomiyama,他喜歡學生稱他作Dr. T)先生說。
Dr. T大學畢業後就赴美深造,早年曾在賓夕凡尼亞州州立大學任教,回日後一直在不同大學的機械工程系任教和研究。CIT的機械人學系在2006年創立,他也是創系主要成員之一。教授談得最有興致的,始終都是fuRo那些真正可以應用於日本社會的機械人,「福島核災之後,我們把很多資源都投放在救援機械人上。」事實上,fuRo研發的救援機械人Quince就曾經在災後的核電廠,收集數據、勘察廠內環境。
今天許多日本機械人學者,都受着日本流行文化影響,從小就立志要開發真正的機械人。圖為在Skytree Town Campus展出的《超時空要塞》VR-25的實體模型。
流行文化影響無遠無遠弗屆。我們那天見到大學的海報,就用上了《宇宙兄弟》為主題。
Skytree Town Campus其實是千葉工業大學展示科研成果的展覽廳。這個大螢幕最受歡迎,影像會隨射燈下參觀者的動作而出現相應改變。
機械人叛變 炒作還是可能
那怕日本盛產人見人愛的人工智能機械人(或貓),像多啦A夢、小飛俠,近年「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技術大躍進,配合長賣長有的敵托邦式大電影,像《未來戰士》(至今天各地傳媒都愛以Terminator作為人工智能新聞配圖)、《智能叛變》等,「人工智能機械人威脅人類之說,是這時代的共有焦慮,「首先,這當中有太多商業技倆,只是催谷票房吧。」「在個別範疇,機械人早就優於人類:它們可以比人類拿更重的東西,捉棋比我們厲害。而且我們很喜歡把機械人比擬為人類,你看會說人類語言、擁有手腳的人型機械人永遠最受注目。然而,不要單單因為這些誤以現實中的機器(指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機械人)真的像電影中的一樣,會擁有人類的特質,像『自我意識』。」他繼續說:「我們先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然後才會自行訂下目標做事,尋找意義。」
Dr. T為機械人研究室fuRo的國際聯絡主任。研究室的機械人提案亦被東京政府採納,將在2020東京奧運期間,應用於城市之內。圖為fuRo的研究室。攝影:Fuminari Yoshitsugu
fuRo出品的另一機械人Core,是全世界負重量最大的兩腳機械人之一。攝影:Wataru Umehara
像AlpahGo捉圍棋,它會思考會運算,目標是在千變萬化的棋局中勝出。然而,Dr. T強調,這絕非自我意識。無論是「勝出圍棋」、在facebook中為你推薦廣告等等,設定行動終極目標的,始終是人,「要在機器身上複製像人類般的自我意識,仍然是極之困難。因為就算是我們人類本身,也未能弄清『自我意識』從何而來,何以我們會尋找意義啊!」然而,就算機器單純在執行人類定下目標,也並不保證它們對我們毫無威脅。多年來研究人工智能及人類生存危機(Existential Risk)的牛津大學哲學教授、暢銷書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作者Nick Bostrom就提出過許多有趣(但恐怖)的設想,如:若叫人工智能去解決一條數學難題,現階段它們的解難方法始終都是在運算;然而他朝一天人工智能大躍進,它可能想出更徹底的方法達成目標,例如消滅人類(因為人類會阻止它把地球改造)、把整個地球改造成一座超級電腦,從根本上加快運算。這個荒誕的例子在說明,若果任務目標設計不慎,那怕人工智能沒有意識傷害人類,卻會做成類似結果,「是的。理論上,未來的人工智能機械人確實有可能在達成目標的過程傷害人類。但你要明白,那關乎人類給它甚麼目標,並給它定義,達成目標的手段該符合哪些條件。但那可是人類,而非機器的責任。那並非像電影裡一般,機械突然萌生邪惡念頭,然後計劃要毀滅人類那樣。
fuRo研發的救援機械人,在福島核災後,應用於核電廠,以收集數據,「我始終認為,機械人的用途是改善人類生活。」
另一個受歡迎的展品:觀眾將特定fuRo研發的機械人卡片放在光線下,鏡頭感應後就投射對應的機械人的其他影像,好好看。
夢想的機械人 與人類共存
Dr. T說,他心中的人工智能機械人願景,始終與人的生活有關,「例如日本人口老化,機械人可以幫助照顧、讓他們出入較方便。又例如日本經常有天災,救援機械人絕對幫上忙。」而東京政府亦採納了fuRo有關2020東京奧運提案,屆時會讓不同類型的人工智機械人應用於城市的通訊、交通等方面,但現階段計劃詳細內容仍需保密,「對於相關的機械人科技,我們基本上都準備就緒。反為是具體細節,例如法例如何規管在街道上走動的機械人,我們如何與不同的政府部門協調等等。」Dr. T做出一個頭痛的表情笑說。機械人的能力充滿未知,我們對它又好奇,又害怕。如何讓這「新物種」融入社會,從來不只是科技上的問題。採訪:李寶怡攝影:潘志恆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4/2016224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