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左)、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右)
美國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和即將出任共和黨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麥康奈爾(Mcconnell)齊齊發聲,批評中美減排協議,稱這可能拉高美國中產階級依賴的廉價、清潔的能源的價格,並沖擊美國人民的就業。
眾議院議長博納周三發表聲明,認為奧巴馬和中國達成的這一協議會嚴重影響美國就業,美國可能受到的毀滅性沖擊。因為美國承諾要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博納還表示,能源價格已經影響了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而該協議可能進一步拉高“可承擔的、可信賴的能源”價格,共和黨將堅持通過立法來控制美國環保署(EPA)以阻止這些有害的政策生效,在新國會中,這將成為共和黨人的主要任務之一。
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也是即將出任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麥康奈爾同日說,奧巴馬將把這個不現實的計劃強加到他的繼任者身上,將導致電、氣價格上升,就業機會減少。他還呼籲美國人一起反對奧巴馬的計劃。
麥康奈爾表示,“我們的經濟不能承受總統對煤炭發起的意識形態戰爭,這會增加對中產階級的壓榨,並使礦工們失去工作。”麥康奈爾也稱,限制美國環保署對經濟帶來的負擔將成為新一屆國會的主要任務。
美國參眾兩院領導人的聲明緊隨周三奧巴馬和習近平在APEC峰會期間發表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兩國首次對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做出了具體承諾。中國承諾在2030年之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美國方面要到2025年減排26%。
目前,中美兩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據全球總排放量的45%,其中中國的碳排放量仍在繼續上升。
上周,美國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奪得參議院控制權,對美國總統奧巴馬是一大打擊,因為美國眾議院自2010年底以來已經由共和黨人掌握,這次民主黨又失去參議院多數黨地位。眾參兩院都將由共和黨人控制。這是2006年以來首次出現這一局面。
自從奧巴馬首次當選以來,共和黨一直都在抵制他的立法議程,料在奧巴馬任期最後兩年推動立法議程的能力被限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美周三發布的聯合氣候變化聲明,其政治、外交上的意義或大於實際能減排的效果。
昨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了兩國各自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核心內容是:
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美國計劃於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範圍減排目標並將努力減排28%。
但奧巴馬幾年前就已經承諾到202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17%,該計劃能否達成尚不知曉的情況下,新的提議能否在共和黨控制的國會獲得通過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同時,中國仍缺乏任何絕對的減排目標。
聯合聲明中美國提出的減排時間框架、減排量等內容基本上與今年6月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出臺的“清潔能源計劃”相同。該計劃要求2030年之前削減30%的碳排放(相對於2005年的水平),在國內引起了較大的批評聲。
值得註意的是,自從奧巴馬首次當選以來,共和黨一直都在抵制他的立法議程,自上周共和黨贏得參議院控制權後,美國參眾兩院全部被共和黨控制。共和黨籍的兩院領導人已經明確表態將抵制減排協議。所以奧巴馬想要真的將減排一事落實到立法層面可能性比較小。
而中國方面並未宣布任何減排目標的數字,只是計劃在2030年停止碳排放增長,並未指明屆時中國的排放會到達何種高度。聲明中還提到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例。
實際上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做出了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的長期計劃,政府討論的目標是在2025~2030年間達到碳排放量峰值,而本次聯合聲明的2030年時點顯然是相對更容易完成那個選項。
並且聯合聲明中使用的措辭也是比較謹慎,在中文版中使用了“計劃”、在英文版中使用了“ intends”和“intention”,這或意味著該聲明並不是在創造任何新的義務性目標。
此外,路透社分析師John Kemp指出在聯合聲明的開頭便提到的“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考慮到各國不同國情。”這句話十分關鍵,因為這個合約並不具備法律效力,一旦觸及到國家核心利益便可能用這句話作為理由搪塞過去。
中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想要完成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至20%這個目標的難度也比較大。中國發改委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作為發達國家同時也是推進綠色能源比較激進的歐盟,在不久前通過的《2030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中,提出非化石能源占比也不過才27%,而中國作為碳排放大國,用15年的時間提升十個百分點,難度非常大。
所以有市場人士指出,在明年巴黎即將舉行多邊氣候峰會之前,該協議的最大意義並不是真的減排多少二氧化碳,而是在於鼓勵全球國家在氣候談判的問題上向前邁進一步。
中美兩國的排放量加到一起幾乎相當於世界其余國家的總和。這兩個國家之間達不成協議,已導致達成全球氣候協議的努力屢屢受阻。
三年前,近200個國家的領導人同意在明年底的巴黎會談上敲定一項協議,以取代全球在減排方面唯一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
不過各國至今還在為此事爭論不休。迄今,只有歐盟公布了它將在巴黎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上月,歐盟同意到2023年,其總排放量較1990年降低至少40%。
也許,本次聯合聲明最有效的作用就是聲明中寫到的那樣:“中美兩國希望,現在宣布上述目標能夠為全球氣候談判註入動力,並帶動其他國家也一道盡快並最好是2015年第一季度提出有力度的行動目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當地時間29日晚間,COP21在大會開幕之前已經提前半天召開《德班平臺》工作組(ADP)會議。會上法國外長暨COP21大會主席法比尤斯尤其強調了會議紀律問題,即為了避免出現以往的混亂情況,保證大會可以如期在11日結束,必須在“第二周中期完成談判文本草案”。
同時,在COP21開幕當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知,共有184個國家向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UNFCCC)提交了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計劃,覆蓋了全球超過95%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然而上述目標仍不能令全球氣溫升高維持在兩攝氏度度的目標內。
法比尤斯為此呼籲各國政府進一步提高減排雄心,“氣候變化的威脅如此之大,我們已經不能滿足於僅僅達成一個最小程度的協議。”
目前,就本報記者所看到的“77國集團(G77)+中國”在會前所作出的聲明和呼籲,發展中國家也認為,制定2020年的目標對於巴黎COP21是否可以成功達成成果至關重要,且將為2020年後的減緩和適應行動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周中期完成談判文本草案
法比尤斯為各位ADP談判代表直接設下詳細談判時間表,指出如果想要COP21不超時閉幕,並達成巴黎協議,必須在第二周中期完成談判文本草案。針對此前在COP會議中一些有爭議的“暗箱操作”模式,法比尤斯亦承諾,所有的文本都將是與同利益攸關方商榷的結果。
不過法比尤斯提醒各位談判代表,“將不會有意外出現,我也要求你們能同樣做到這一點。”
目前,有150位政府元首或國家首腦赴COP21參加大會開幕式並致辭,而法方希望這種政治意願可以在兩周的談判中轉化成切實的推動力。
法比尤斯強調,ADP工作組依然需要達成一個有法律約束力(在2020年之後生效)的協議,第一周將準備草案文本,第二周將觸碰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的敏感議題。
具體而言,12月3日晚9點是本輪談判的第一個節點,屆時必須結束討論,並在4日早晨8點,準時向各締約方提交一個“完整並經過複審的草案協議和決定”。
在12月4~5日期間,各締約方將在聯絡組中繼續完善草案,並在5日前敲定草案,將草案如期呈交COP,保證在第二周部長級高層會議開談時,一份完整的草案可以擺在各位部長面前。
如何提高減排雄心
經管有前車之鑒,法國主辦方想法設法在程序上減少浪費時間的可能性,不過在實質上,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的談判立場並未出現重大彌合。
從“G77+中國”的聲明中可以看到,在提高減排雄心以及對資金承諾方面,發達國家並未回應發展中國家的基本訴求。
上述聲明表示,發達國家在減排方面應當到2020年,將減排目標至少提高25%~40%。同時,到2020年如何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仍未出現具體方式,且在2020年之後,如何持續提供氣候變化的融資,也無法提供任何可預測性。
目前有多種方式通過疊加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INDC)後,計算剩下的減排缺口。
此次UNFCCC的報告涵蓋了147 個UNFCCC締約方的119個國家自主貢獻,其中包括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所有發達國家和四分之三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排放了86%的全球溫室氣體,幾乎是世界上第一個要求工業化國家減排的國際減排條約——《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承諾期的四倍。
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這些國家自主貢獻將使全球人均排放量到2025年減少8個百分點,到2030年減少9個百分點。除了人均排放,UNFCCC報告還顯示,由於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預計2010~2030年的排放增長相比1990~2010年將減少約1/3。
UNFCCC預測,146個國家自主貢獻能使全球升溫幅度到2100年控制在2.7攝氏度。
一位常年參與談判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因此每5年一次對減排目標的審議變得尤為重要,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達到在兩攝氏度之內的目標也是一個動態過程,當然如何解讀技術路線圖,現在國內外都有不同看法。
因此,中法之間在法國總統奧朗德法華期間所達成的聲明也被法方看為是傑出之作。《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指出,中法雙方同意巴黎協議應規定締約方制定、通報、實施並定期更新國家自主決定貢獻。
雙方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盤點實現經議定長期目標的總體進展。盤點的結果將為締約方以國家自主決定的方式定期加強行動提供信息。
同時,中法雙方還強調有必要在巴黎通過一個關於2020年前加速落實減緩、適應和支持的工作計劃,並在2017年或2018年開展一個促進性的對話以盤點已有進展並探索進一步加強2020年前行動和支持的可能性。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對《第一財經日報》披露,此協議是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和中方相關高層領導親自起草的,是一份相當有分量的聲明,且希望這份聲明成為巴黎協議的一塊基石。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針對有關專家對總量減排數據不可靠的質疑,21日,環境保護部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對記者表示,流動汙染源和面源排放量的增加抵消了重點行業的排放量的下降成果。這是公眾感覺排放總量年年下降而環境質量改善卻不明顯、甚至質疑總量排放是“數字遊戲”的原因。
有專家此前表示,2014年,SO2實際排放量應在3000萬噸~3100萬噸左右,而不應是目前官方公布的1900萬噸。
在日前結束的2016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將環境質量改善和總量控制之間的關系闡釋為“三大關系”:全面與局部的關系、目的和手段的關系、紅線和底線的關系。
21日,在環保部舉辦的2016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解讀會上,劉炳江說,理論上環境質量是所有汙染源排放所有汙染物的綜合體現,哪種汙染物超標就應對其實行總量控制,對汙染源進行J總量削減;但目前實行的總量減排,按照“可統計、可監測、可考核”三可原則,基於國家設定的四種汙染物減排比例,主要由重點行業的汙染源實行工程減排和淘汰落後產能等來完成,涵蓋的汙染物種類、汙染源範圍以及削減的力度均不足以支撐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前者是“面”上的問題,後者是一些“點”上的問題,對質量改善具有明顯影響的量大面廣流動源和面源涉及的較少。
劉炳江說,環境法律法規標準等一切手段的目的都是為了改善環境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環境質量的迫切要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如此。人民群眾更關心環境質量的改善,總量控制手段運用得再好,如果質量不改善,人民群眾就不會滿意,難免會出現總量減排是“數字遊戲”的質疑。
“總量控制只是改善環境質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劉炳江舉例說,以霾為例,其實質是能源以煤為主的結構、產業以重化工為主的結構以及城市粗放型擴張和環境管理等問題的綜合體現,解決霾要綜合應用各種手段。過去10年,每年增加城鎮化率1%、機動車2000萬輛、粗鋼5000多萬噸、煤炭2億噸、水泥2.5億噸等,220多種工業產品列世界第一,能完成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削減任務已十分不易。
劉炳江說,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可倒逼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城市精細化環境管理,發達國家解決環境問題的路徑和手段以及我國蘭州、太原等城市的實踐均如此。目前主要汙染物排放量仍處於千萬噸級高位,總量減排仍是改善質量的主要手段之一,隨著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和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總量減排就不是主要手段之一,將逐步弱化。
“十三五”期間,質量改善和總量均為約束性指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政府必須完成的任務。劉炳江說,國家在“十三五”期間將大力推動五大減排工程,包括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大氣傳輸通道天然氣替代煤炭、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汙染治理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和VOCs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總量減排任務具有一定的基礎。
“而質量改善除了完成這些固定源的重大治理工程外,還要在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量大面廣的流動源和面源上著力,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劉炳江說,當前環保工作的顯著特征是,《環境保護法》要求的地方政府對改善環境質量負責的責任開始得到落實(法律上一直規定地方政府對質量負責”但沒有規定質量惡化了應負什麽責任),包括公開約談、環保巡察、區域限批等。
他說,質量改善是剛性要求的紅線,絕對不能觸碰;總量減排是硬性要求的底線,最基本的及格要求。總量減排考核必須服從質量改善考核:質量改善和總量減排任務均未完成,將嚴格依法問責;總量減排任務完成了而質量變差了,將依法進行問責和處罰;質量改善了而總量未完成,將尊重地方的協同減排,從國家總量指標進行調劑,嚴格執行考核辦法。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中國鋼鐵行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碳排放的壓力漸增,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下稱“CCS”)在鋼鐵制造過程中的推廣機遇凸顯。
6月6日,必和必拓與北京大學宣布簽訂捐贈協議,計劃在三年時間內,必和必拓向北京大學捐贈737萬美元成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下稱CCUS)研究項目,旨在推動中國鋼鐵行業 CCUS 的部署與實施。
根據協議,必和必拓將與北京大學及其他項目合作方共同研究在中國工業領域特別是鋼鐵行業部署落實CCUS所面臨的政策、技術與經濟等壁壘。
在新一輪的能源技術革命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世界能源科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的能源技術成果不斷湧現。世界主要國家均把能源技術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突破口,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確保能源叠代穩步進行。
2016年5月3日,據德國環境部的一份文件草案顯示,在2050年前,德國將通過停運其全部煤炭發電站以減少碳排放實現其氣候目標。此外,英國政府也計劃到2023年限制燃煤電站的使用,推出了到2025年關閉所有的燃煤電站的時間表。
然而,作為保持電力穩定供應的關鍵環節,煤電的退出似乎不會像上述時間表中計劃的那樣快速。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計,至2040年,全球能源消費還將以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消費仍將保持75%的比例。因此,石油煤炭天然氣消費仍將是未來能源消費的主體,在短時間內完全棄用上述化石能源消費似乎並不具有太多可操作性。
因此,國際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特別報告中指出:為實現最終的氣候目標,必須繼續開發新技術,采取銜接情景之外的技術措施,能夠讓必要的技術在推廣之前進入成熟階段。
其中,在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的過程中,CCS(或CCUS)作為降低電力行業和工業排放的技術,能夠成為保障電力穩定供應的有效手段之一。
CCS技術原理初探
據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研究院的官方網站資料顯示,CCS技術原理可以大致分為捕集、運輸與封存三個階段。
二氧化碳捕集是把二氧化碳從在燃燒的化石燃料用於發電的過程中或工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氣體分開。運用溶液、固體材料或者致密的薄膜實現二氧化碳在燃燒過程中的捕集。
從煙道氣中被分離出來的二氧化碳將被壓縮以便於運輸和儲存,進而被運輸到適合的封存點。目前,二氧化碳已可通過管道、輪船和罐車進行運送,主要用於工業或用於提高油氣田的油氣采收率。
封存是指將二氧化碳註入到地層深度至少為800米的地下巖層中(理想深度為800——3000米)。這個深度的溫度和壓強可以使二氧化碳以液態形式存在,並且可以在多孔巖之間流動、填充空隙。理想的封存點有廢棄的油氣田或者鹹水層,這些封存點的頂部都有非滲透巖(也稱為“密封巖”)。密封巖的地質特性可以防止二氧化碳返回到地表。在二氧化碳被註入後,一系列傳感技術將被用於監測其在巖層間的流動情況,用來監測其穩定性與安全性。
CCS部署壁壘
CCS 技術有助於大幅度降低在油氣生產過程中以及在發電與工業過程中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而在發電與工業領域大規模部署CCS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在於:推進CCS的成本較高,需要全方位整合CCS的各個關鍵環節,並通過適當的商業模式和政策法規等措施促進CCS的進一步發展。
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麥安哲 (Andrew Mackenzie)稱,目前CCS技術已成熟,但在體制和機制以及資金投入方面還待解決。
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麥安哲
據了解,CCS技術可以應用於由國際能源署提出的“450情景”(即大氣中二氧化碳當量濃度長期穩定在450ppm左右)之中。但是該情景的投資需求略微高於其他情景,而投資對象更加集中於低碳能源供應和能效領域,並強調要采取有效手段為此類投資提供融資(尤其是在還沒有此類融資工具的國家)。
據悉,碳捕獲封存是一個資本密集的活動。其中,二氧化碳的捕獲成本約占CCS系統成本的75%,利用當前的技術捕獲成本為40—60美元/噸,而可以接受的成本約為20美元/噸。運輸環節上,由於捕獲技術的差異,捕獲的二氧化碳在濃度方面不盡相同,因而對運輸管道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現存的油氣管道並不足以滿足CCS中二氧化碳的運輸要求,並且對含有雜質的CO2管道設計及運輸安全的研究不夠完善。封存環節上,大量CO2註入地下並封存上百年,這對封存地點的安全可靠性提出很高的要求,除了儲存點必須要與飲用水源隔離,還要保證儲存二氧化碳的巖層具有較好的穩定性,不能有明顯的會導致流體流動泄漏的古斷層或活動斷層。
鋼鐵領域部署CCS技術意義何在?
關於解決CCS壁壘、在鋼鐵行業進一步部署CCS技術,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捐贈儀式上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談了他的看法。
“實事求是地講,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很長的時間內,在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還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中國的煤炭發電在中國的發電量里面占據75%的比例,加上我們的鋼鐵占了世界的一半左右,如果我們通過CCS技術找到了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不僅是在中國可行,在全球也是可行的,至少在煤炭利用這樣一個問題上,我們做出一些改變,即使是一個微小的改變,也是特別重要的。”李俊峰認為。
據了解,作為投資路線圖的一部分,必和必拓正在積極尋找推進 CCUS 技術全面商業化以及支持技術創新的機會,以期進一步降低成本。
對此,麥安哲說,“CCUS 技術將成為中國鋼鐵行業及其他工業領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途徑。然而,目前針對該領域 CCUS 技術發展的資金投入還遠遠不夠。一直以來,中國在大規模 CCUS 項目的規劃和發展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因此,一旦CCUS 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得以實現,對於中國而言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產業。”
此外,必和必拓希望該研究項目能夠為 CCUS 在鋼鐵行業以及其他工業領域的發展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
哪些是中國目前最有效的減排政策?7月7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及美國能源創新三家機構給出了答案。
當日由這三家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氣候與能源政策方案》認為,在低碳情景下,能效政策對減排的貢獻最大,2030年占總減排量的51%;而在強化低碳情景下,盡管能效政策的減排作用仍然突出,但清潔能源政策的貢獻顯著增強,2030年二者合計貢獻了總減排量的90%。
報告稱,“如果把所有政策進行排序,則提高重型車和輕型車燃油經濟性、提前淘汰落後工業產能、提高工業設備能效、強化建築節能標準及降低工業產品需求量等將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減排政策。”
最具減排效益的政策組合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劉強介紹,由以上三個機構組成的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套系統動力學模型,識別並評估了35項氣候、能源和環境政策對若幹指標的綜合影響。
“這些指標包括CO2和PM2.5排放、各類能源消費量、現金流變化、因避免公眾健康影響及氣候變化而帶來的貨幣化社會效益等。”劉強說,課題組通過該模型測試了10000多個情景,識別出了能夠實現中國相關低碳目標的最具有減排效益的政策組合。
研究報告的最重要結論是,中國能夠通過實施一系列已知政策使其CO2排放在2030年左右或之前達峰,且這些政策的實施能夠推動中國實現具有成本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轉型,同時帶來巨大的公眾健康效益。
研究結果顯示,低碳情景下中國CO2排放將於2029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約為110億噸CO2;強化低碳情景下中國CO2排放將於2022年達峰,峰值水平約為99億噸CO2。
該項研究把中國碳減排政策按照減排途徑歸為四類,即清潔能源、能效、需求管理及直接減排類政策,並通過情景對比評估了四類政策的減排效果。
課題組分析認為,為有效推動中國的碳排放控制,未來應積極推進全國碳定價機制,目標碳價應不低於60元/噸CO2,並在碳交易中對許可證進行拍賣而非免費發放;繼續提高電力部門的非化石能源裝機目標,同時強化針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相關標準。
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工業部門轉型,加速去重工業化進程;以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的一星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作為新建建築的最低標準。按照《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的相關要求,加快削減氫氟碳化物。
課題組稱,在制定相關政策時還應考慮預期政策成果、當地條件及市場狀況。如果政策設計得當,這些政策可相互補充,加速新技術的部署,同時降低成本。而最成功的能源與氣候政策制定往往基於以下9個原則:
保證持續完善,確保政策一致性及執政效果的不斷改善;設定明確目標以促進創新,並由市場決定達成目標的最佳方案;對實際效果進行獎勵,而非對投資進行獎勵,這將為企業甚至全社會尋找最佳方案提供靈活性;政策設計應隨時間進行不斷調整,並配備以有效的政策測量、評估及調整計劃;
以及力爭在新基礎設施設計及建設時期引導投資,而非在基礎設施建成並投運後再對其進行改造或替換;關註制造過程的上遊部門,政策作用對象應覆蓋100%市場;政策盡量廣泛覆蓋各類碳排放源,減少“碳泄漏”,並識別最低成本的減排對象;確保政府的執政部門擁有充足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同時擁有執政的充分權限;促進私營部門投資和創新。
課題組表示,合理應用以上原則將推動政策的有效實施,並有助於降低成本、加速創新,為中國帶來社會和經濟效益。
碳定價是減排潛力最大政策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在低碳情景還是強化低碳情景下,碳定價都是減排潛力最大的政策。
課題組介紹,在低碳情景下,若碳價格在2030年達到63元/噸,則該政策在2030年對於CO2e(等同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減排貢獻為90.65%。在強化低碳情景下,若碳價格在2030年達到252元/噸,則減排貢獻為96.51%。而其它跨行業政策在兩種情景下的減排貢獻均較小。
測算結果顯示,在低碳情景下,汽、柴油消費稅和加快部署CCS的減排貢獻僅為7.73%和1.62%。在強化低碳情景下,取消化石燃料補貼的減排貢獻僅為3.49%。
“需要說明的是,單項政策的減排潛力取決於該政策在情景下的政策力度,而不同情景下對於政策力度的設置是存在顯著差異的。”報告稱,需要特別強調,政策對於減排的有效性同時取決於政策本身的減排效力及相應情景下所設定的政策力度。
電力行業是2013年中國CO2和CO2e排放的第二大排放行業。測算結果顯示,在參考情景下,到2030年,電力行業的CO2和CO2e排放將分別增加至46.93億噸和47.82億噸(EPS模型將直接排放溫室氣體的行業作為排放源)。2030年,煤電仍然是主要電力來源,占屆時總裝機容量(2.5TW)的50%,即約為1.2TW。核電、水電、太陽能發電、風電和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11GW、387GW、299GW、362GW和40GW,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1GW。
在低碳情景下,電力行業CO2e排放將增至41.10億噸,CO2排放在2029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41.88億噸。煤炭裝機容量增長顯著低於參考情景水平,在2030年達到1018GW。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增長快於參考情景,2030年達到88GW。此外,到2030年,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17GW、377GW、420GW、329GW及29GW。
在強化低碳情景下,電力行業的CO2排放將於2029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41.12億噸,而CO2e排放在2018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33.4億噸,並在2030年逐步下降到31.40億噸。煤炭裝機容量在模型運行期內基本維持緩慢增長,從2013年的747GW增至2030年的803GW,裝機容量較參考情景顯著降低,且差額基本由可再生能源電力替代。到2030年,水電、太陽能光伏、光熱、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380GW、630GW、22GW及630GW。核能裝機容量增至44GW,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到2030年降至22GW。
我國目前正在推進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以擴大碳交易機制對減碳的促進作用。報告稱,從歷史交易記錄來看,試點市場的平均碳價在10-40元/噸之間,顯著低於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下的碳價(分別為53元/噸和252元/噸)。
報告作者認為,政策制定者應註意調度上遊資源,以減少行政成本,並盡可能擴大覆蓋範圍。另外需要考慮的是初期如何分配許可證,建議采用拍賣機制來分配配額。考慮到中國非CO2溫室氣體減排的巨大潛力,政策制定者應分析擴大碳市場以覆蓋這些非CO2氣體的可能性。
按行業分類的減排潛力
工業行業是2013年中國CO2和CO2e排放的最大排放源。報告稱,參考情景下,工業行業CO2排放和CO2e排放分別從2013年的36.46億噸和56.77億噸增加到2030年的42.42億噸和87.96億噸。
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下,工業行業CO2排放均在2020年達到峰值,其峰值水平分別為39.66億噸和37.81億噸。此外,參考情景中的工業行業CO2e排放在2013至2030年間出現快速增長,因此盡管采取了相關工業行業減排政策,到2030年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的工業行業CO2e排放仍未達峰,並分別增長至83.13億噸和69.26億噸。
報告介紹,考慮未來交通出行需求持續提高,各情景下交通行業CO2排放和CO2e排放將保持繼續增長態勢。但與參考情景相比,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下各項交通政策的實施仍帶來了大幅減排。參考情景下交通行業2030年的CO2排放和CO2e排放分別為18.94億噸和20.36億噸;低碳情景下,分別降低至15.37億噸和16.51億噸;強化低碳情景中,分別降低至15.86億噸和17.04億噸。
此外,參考情景中,到2030年,建築行業的CO2排放和CO2e排放將繼續增長,分別達到13.85億噸和14.10億噸。低碳情景下,建築行業的CO2排放和CO2e排放都在2020年達到峰值,分別為12.41億噸和12.44億噸。強化低碳情景下,建築行業的CO2排放和CO2e排放也會在2020年達到峰值,分別為12.83億噸和13.07億噸。與提高機動車燃油經濟性相似,由於存量建築和電器的更新緩慢,2030年之前實施的建築節能標準需要2030年之後許多年才會充分釋放政策減排效果。
報告介紹,到2030年,低碳情景下由於政策的實施帶來的資本設備支出增量為1360億元,運行維護支出增量到2028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5400億元,並在2030年降低至5180億元。
“綜合而言,到2030年資本設備和運行維護支出的凈增量達到6540億元,相當於2030年預測GDP的0.48%。”劉強說。
研究顯示,在低碳情景下,2030年的社會效益增量為6.1萬億元,相當於2030年預測GDP的4.5%。在強化低碳情景下,2030年的社會效益增量為8.9萬億元,相當於2030年預測GDP的6.6%。
“可以看出,這些貨幣化的社會效益顯著高於相應情景下的資本設備支出及運行維護支出。”報告說。
不同政策的減排潛力與成本效益。資料來源:《中國氣候與能源政策方案》
工業行業是2013年中國CO2和CO2e排放的最大排放源。攝影/章軻
2014年,谷歌以4億英鎊的價格收購DeepMind,DeepMind成為谷歌AI的試驗地。DeepMind在成功發明了Alpha Go並成功擊敗韓國圍棋名將李世石後變得家喻戶曉。而最近,谷歌開始利用DeepMind做一些更有實際意義的工作——減少能源開支,並將節省下來的開支作為2014年收購DeepMind的部分支付款項。
谷歌發表的一份博客寫道:“人工智能在節能減排的意義非常重大,也將提升谷歌雲平臺上其它公司的能效。利用機器學習幫助節省能耗也是致力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方式。”
DeepMind負責人Demis Hassabis近期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透露,DeepMind的最新一項嘗試是將人工智能接入谷歌數據中心,來尋求幫助這家巨無霸公司節省能源開支。
谷歌從兩年前開始把機器學習引入數據中心,希望借此探索出節省公司巨大能源開支的方法。一個月前,谷歌把DeepMind更為細分的人工智能工具用於服務器散熱。這項嘗試幫助公司節省了40%的能源,將谷歌整體能效提升15%。
谷歌沒有透露具體節省的開支金額規模。但是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數據,一般企業的平均電價每兆瓦在25~40美元間。因此,即使節省10%的能耗,長期來看,也將是一筆上億規模的成本減支。
過去谷歌在新能源領域進行大量投資,用於數據中心。谷歌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數據運營平臺。能源節省對於谷歌自身業務以及雲存儲客戶都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操控計算機服務器和相關的散熱系統。這個技術和DeepMind教計算機玩Atari電子遊戲的原理是一樣的。DeepMind稱能夠使用神經網絡的模式識別系統來預測用電量的變化,從而達到節省能耗的目的。
谷歌方面的數據顯示,2014年用電總量達4402836兆瓦時,相當於美國366903戶家庭全年的用電量。其中很大一部分電用於支撐谷歌數據中心的全球網絡服務和手機App。
自2008年以來,谷歌每年都要發布數據中心的年度能源報告,告訴外界如何保持其數據中心較低的能源消耗。谷歌在每年報告中都強調了其數據中心的“電力使用效率(power-usage effectiveness,PUE)”這一概念。谷歌將PUE定義為:“數據中心設施所消耗的總功率除以IT設備所消耗的功率。”
PUE的基準值為2.0,即意味著IT設備每消耗一瓦功率,就另外需要一瓦功率支持數據中心的照明和設備冷卻系統。越接近1表明能效越高。谷歌2014年之前的PUE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12,比其他公司的數據中心節能近50%。
近年來,谷歌采取了各種措施降低其數據中心的PUE值。它將其數據中心“冷通道”(Cold Aisle)的溫度保持在27℃左右,以節約能源,並使用外部空氣冷卻其數據中心,而不是使用耗能的冷卻系統。同時,谷歌還研制了自己的節能服務器,並使用神經網絡提升數據中心能效。
谷歌數據中心的實際測試表明,機器學習是利用傳感器數據對數據中心能效建模的一種有效方法,可帶來顯著的成本節省。深度學習算法是對人工神經網絡的發展,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是很多科技企業關註的方向之一。在計算能力變得日益廉價的今天,深度學習試圖建立更大更複雜的神經網絡。
該神經網絡研究的因素包括了服務器總負載,水泵、冷卻塔、冷水機組、幹式冷卻器、運行中的冷水註水泵數量;冷卻塔水溫、濕球溫度、戶外濕度、風速、風向等。谷歌利用傳感器部署了億萬個數據點來收集這些基礎設施和電能使用信息。令人驚訝的是,谷歌只用一臺服務器就能跑這個神經網絡了。谷歌還通過機器學習對這些數據進行研究,並建立起模型來預測並進一步改進數據中心能效。
Demis Hassabis表示:“數據中心的120多個變量都由人工智能軟件來控制,同時還控制風扇和散熱系統。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但這還只是我們一個計劃的開始。”據Hassabis介紹,目前DeepMind不僅知道整個系統如何運作,而且知道缺乏哪些信息,因此能夠讓谷歌為數據中心加入更多的傳感器,從而使得整個軟件的運轉更加高效。
中國企業也在關註人工智能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國內新興智能家居LifeSmart就與宜家旗下Eliq合作,參與挪威能源公司能源短缺項目,通過電量傳感器了解家中每樣設備的用電數據,同時提供用電情況的大數據分析服務。除了幫助人們在家庭環境中實現節電以外,還計劃用於企業和工廠領域。LifeSmart表示:“如果將這種人工智能用在工業和企業中,去調節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不需要消耗大量人力,並且更加精準和高效。”LifeSmart已經和阿里巴巴進行節能辦公項目的合作,會議模式、工作模式、下班模式等場景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節約能源與人力成本。
“未來低碳能源機構的基本原則是城鄉統籌,熱電協同,工業與民用互補,基本途徑是加大核電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大電力在終端能源的比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在11月4日於北京召開的“2016年全國用電與節電技術研討會”作出如上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11月4日也是《巴黎協定》生效的日子。這一天,北京出現嚴重霧霾。
參會專家就如何進一步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落實國家能源戰略,有效推動電能替代、節能減排和用電節電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江億院士提出,能源供給側和消費側的革命是低碳的需要,是大氣環境質量的需要,是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巴黎協定》要求,2050年之前全球碳排放總量下降到150億噸/年,而我國目前碳排放總量就達到100億噸/年,如何使我國在33年之後碳排放總量下降三分之二,是個很嚴峻的問題。”江院士說。
同樣在11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以確保完成”十三五“低碳發展目標,推動我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峰並盡早達峰。
方案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氫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力度進一步加大。碳匯能力顯著增強。支持優化開發區域碳排放率先達到峰值,力爭部分重化工業2020年左右實現率先達峰,能源體系、產業體系和消費領域低碳轉型取得積極成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運行,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初步建立,統計核算、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試點示範不斷深化,減汙減碳協同作用進一步加強,公眾低碳意識明顯提升。
此外,到2020年,力爭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4億千瓦,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光伏裝機達到1億千瓦,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加強智慧能源體系建設,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提升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能力。
對於調整能源結構,江院士分別解釋了低碳能源結構的幾個原則。“城鄉統籌原則。農村是未來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基地,農村電網可以為電力峰谷差調節做出貢獻;熱力協同原則是指熱電聯產電廠可同時作為電力調峰電源,同時為電網調峰為建築供熱,而熱泵是高效的電熱轉換的裝置,可以在熱電協同中起重要作用。”
另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電機學專家顧國彪在會上提出,更多使用電動汽車有利於我國作出的節油、高效、低排放的國際承諾。
“美國在1984年宣布,到1995年在加州實現一半電動汽車。目前電池研發的瓶頸制約了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
顧院士特別強調,電動汽車不等同於新能源汽車。“利用天然氣、生物質制油、太陽能風能制氫作為動力源才能叫新能源汽車,而電動汽車是指使用常規電能驅動的汽車。如何讓電動汽車成為新能源汽車是當下技術亟需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本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包括:研討交流能源革命路徑選擇,電能替代政策與措施等,電采暖、電鍋爐、電儲能、電動汽車等電能替代關鍵技術,電能替代商業化運作模式,電能替代示範試點項目實踐案例和經驗,電動汽車電池與充電技術、服務模式,售電側改革與需求響應相關問題,能效管理、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現狀與先進經驗等。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測,預計14-15日,受冷空氣影響,京津冀區域汙染自北向南逐步緩解,北部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中南部以輕至中度汙染為主,局部地區可能出現短時重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PM2.5。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根據環保部調度情況,各地均按照預警分級標準及時發布、啟動重汙染天氣預警預報。部分城市采取更加嚴格的應急減排措施。
環保部13日下午通報13-15日空氣質量和近期對京津冀重點城市開展專項督查的情況。環保部介紹,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會同應急中心、華北督察中心,派出3個督查組對河北省石家莊、滄州、衡水等3個重點地市開展專項督查,重點督查地方政府應急預案落實情況,有關部門應急公開開展情況,重點企業達標排放及減排落實情況。
而在給媒體的通報材料中,環保部並不多見地提供了河北省定州市華茂水泥制磚廠企業負責人阻撓檢查的照片。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該企業負責人已經被刑事拘留。
定州華茂水泥制磚廠阻撓執法,無組織排放嚴重,抑塵措施缺失。
在河北定州市華茂水泥制磚廠,檢查人員發現,該企業未按照應急預案要求實施停產,水泥罐車頻繁出入廠區,生產環節無組織排放嚴重,抑塵措施不足,廠區內大量料堆無苫蓋,廠區門口兩側道路揚塵十分嚴重。該企業負責人阻撓執法,目前已被刑事拘留。
環保部介紹,督查中發現:
部分企業應急減排措施落實不到位。石家莊市晉州市眾泰混凝土公司正在進行水泥原料上料,並且現場原料未苫蓋;槁城區長安鎮的萬達攪拌站仍在生產;G5與S232交匯處南行300米馬路右側某混凝土公司在接到停產通知後仍然開工生產,廠區地面積灰、無組織排放嚴重。定州市華茂水泥制磚廠無組織排放嚴重,抑塵措施不足。
部分企業違法排放問題仍較突出。石家莊市玉璋石膏廠(靈芝園酒店附近)正常生產,廠區內環境差,地面積灰嚴重,大量原材料露天堆放,磨粉環節、煆燒環節和出料口等散逸粉塵明顯,廠區外的果樹上樹葉和田地里有非常明顯的白灰積攢;石家莊晉州科創助劑公司2臺25萬大卡燃煤熱風爐,鍋爐爐體煙氣散逸明顯。滄州中鐵裝備制造材料有限公司爐前除塵系統有拖尾現象,焦爐出焦及幹熄焦過程中煙粉塵無組織排放較為明顯,高爐上料過程中存在冒黑煙現象,廠區北側南疏港路道路揚塵嚴重。衡水衡豐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內排氣管道存在煙氣泄漏現象,4號脫硫人工采樣口未封閉,部分煙氣通過采樣口外排,該電廠發電量負荷、燃煤量與《關於啟動重汙染天氣Ⅲ級響應的通知》發布前無明顯變化。
土小企業汙染問題仍有所見。石家莊市行唐縣小塑料行業密集,部分小企業細顆粒破碎機械無除塵措施,冒黑煙現象突出,粗顆粒破碎環節循環水“跑冒滴漏”嚴重;並存在數家小塑料作坊,無任何環保設施。
面源管控不到位情況較為普遍。石家莊新樂市承安鎮西五樓村存在稭稈、垃圾焚燒現象3處;鹿泉區銅冶鎮羊角莊村、山尹村鎮西郭莊村、山尹村鎮龍鳳湖景區東南、上莊鎮莊寨村等處有多個垃圾焚燒點;行唐再生資源集散中心附近有近10處垃圾焚燒點;槁城區貫莊有近10處垃圾焚燒點,馬莊有垃圾焚燒點,趙金村工地內大面積土石方未苫蓋,出口處遺灑明顯;欒城縣北十里鋪村道路兩側有大量拆遷後垃圾及沙土堆未苫蓋。滄州市海興縣趙毛陶鄉東常莊村、黃驊市黃石高速27公里處等地有多個焚燒點;滄州市世鑫混凝土添料有限公司煙粉塵排放明顯。衡水市饒陽縣五公鎮宋橋小學南250米處,一家飼料廠內正在露天焚燒垃圾,產生明顯煙塵;深州信合商砼廠307國道南側的主廠區內沙石料場沙土未苫蓋,產生大量揚塵。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16年第3季度國控重點汙染源監督性監測季報顯示,河北省靈壽冀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1#、32#窯尾監測點位顆粒物嚴重超標;河北榮信鋼鐵有限公司1#、2#、3#10.5m¬2豎爐除塵器後監測點位顆粒物嚴重超標。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測,京津冀中南部擴散條件不利,受較弱的偏南風影響,13日,京津冀區域北部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山東東部以輕至中度汙染為主,京津冀中南部、山西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地區以中至重度汙染為主,首要汙染物為PM2.5。預計14-15日,受冷空氣影響,京津冀區域汙染自北向南逐步緩解,北部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中南部以輕至中度汙染為主,局部地區可能出現短時重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PM2.5。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根據環保部調度情況,各地均按照預警分級標準及時發布、啟動重汙染天氣預警預報。部分城市采取更加嚴格的應急減排措施。
唐山市自11月11日起,全市所有鋼鐵企業燒結機(含豎爐)停止生產,高爐燜爐;除集中供暖燃煤鍋爐外,全市所有生產性燃煤鍋爐全部停止使用。全市所有道路禁止本地五軸(含)以上貨車通行;自2016年11月12日起市中心區和各縣(市)區城區實行非營運小型汽車單雙號限行措施。
保定市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全部停止生產;涉排放VOCs的企業或生產工序停工;水泥行業(含粉磨站)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實施錯峰生產;鑄造、氧化鋅、煤矸石磚、頁巖磚等涉煤企業或生產工序停止生產;熱電企業“以熱定電”限產運行,嚴格執行超低排放限值,最大限度削減燃煤汙染排放。鋼鐵企業限產30%,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燜爐(停產);主城區11月11日起(含法定節假日),實施本地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公交車免費。
中國監測總站分析結果表明,自今年10月1日以來,石家莊是京津冀區域內汙染最為嚴重的城市,PM2.5濃度均值比第二重的城市(保定)高出18%左右,比區域13個城市的平均值高出近60%。
當地時間11月16日,阿拉善SEE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大會上舉辦了主題為“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供應鏈、共建生態文明”的邊會論壇,發布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的最新成果及環境效益評估報告,並和來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歐盟地區委員會、國內外企業、NGO等多方專家探討了在全球面臨嚴峻氣候變化威脅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通過自發行動可以為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的重大貢獻。
中國房地產綠色供應鏈是全球首次以行業聯合的形式全面推行綠色供應鏈,計劃從2016年到2025年,通過三個階段的工作,將參與的地產企業從70家逐步擴展到中城聯盟、全聯房地產商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三大機構核心地產相關會員企業約600家。
上述三家機構在會上聯合發布了關於“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環境效益評估“的報告,研究結果表明,在2020年以前,可以通過降低鋼材、水泥和型材鋁合金等產品的單位能耗,實現二氧化碳年減排5000萬噸,約等於葡萄牙2015年的總排放量(BP World Energy Statistic Review, 2016)。而到2025年,整個供應鏈將總共可實現年減排量達到8.9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英國在201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和的兩倍。
當前中國環境形勢嚴峻,霧霾、碳排放、能耗、水體汙染、土壤汙染等問題突出。相關研究顯示,中國目前的碳排放約占全球20%,而其中有近40%是由房地產和建築行業所產生,也就是說全球的碳排放里面,中國的房地產約占8%.
對此,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環境法律法規,取得明顯效果。但相較嚴格的行政措施來說,基於市場手段、行業自發的減排行動在中國還比較缺乏。尤其對於高排放、高汙染的工業排放來說,多年來一直依靠政府行政手段來控制;諸如排放權交易等源自市場機制或企業自願性的減排計劃,目前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
2016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全聯房地產商會、朗詩綠色地產、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 截至2016年11月,已有70家房地產企業加入該行動,這70家企業在2015年銷售額近1.1萬億人民幣(約1630億美元),約占中國房地產行業總規模12%左右,涉及到產業鏈的相關企業達2千家以上。
阿拉善SEE會員、中城聯盟副主席、朗詩集團董事長田明在會上表示: “綠色供應鏈行動聯合了企業、政府和消費者等多方力量,從房地產企業的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消費終端等環節入手,將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理念貫穿於產業鏈的全過程,能夠整體促進產業鏈整體碳排放和汙染物減排。”
當地時間11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大會在摩洛哥南部城市馬拉喀什召開。這是繼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後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被廣泛地認為是一次“落實行動”的大會。阿拉善SEE會員積極參與到此次氣候大會的過程中,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錢曉華認為,中國企業正在通過市場機制開展行業減排的有益探索,積極響應中國政府履行“巴黎協定”、推動全球減排采取了切實行動,這些展現中國民間力量在踐行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的決心和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