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600675.SH,下稱“中華企業”)發布業績預虧公告稱,預計2015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為虧損24億~25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這是中華企業連續兩年來的虧損,根據其2014年年報,當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4.89億元。面對2015年比較好的房地產市場,中華企業虧損再度增加。
同一時間,中華企業公告稱,由於兩年近利潤為負,根據《上海證券交 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的有關規定,公 司股票可能被上海證券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公司債券可能被暫停上市交易。
對於兩年的虧損,中華企業認為的原因都是計提減值準備。其表示,2015年以來公司全面梳理項目狀況,以加速存貨去化,加快資金回籠為全年工作重點,全力促進銷售資金回籠,2015 年資金回籠預計85億元,同比增長 22 %。但是,公司布局的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加上部分項目產品的市場契合度不理想,項目銷售面臨相當大的壓力,采取了調整銷售價格等措施,導致發生計提減值準備,增加業績虧損預測數額。
降庫存,成了當下三四線樓市的首要任務(網絡資料圖)
中華企業提到,其預計2015年全年共計提減值準備21.36億元左右,其中前三季度已計提9.10億元;第四季度預計再計提12.26億元左右,涉及計提項目包括杭州禦品灣、上海松江譽品谷水灣、江陰中企上城及上海美蘭湖鉑玨公館。
顯然,中華企業正在通過降價的方式進行資金回流,而這個價格已經低於了其成本價格。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中華企業此前拿下的上海羅店新鎮地塊、杭州江幹區章家壩地塊、上海龍興路地塊、蘇州平江區地塊以及江陰市澄地地塊,總地價達80億元。但是在項目行至入市時,部分高價項目卻遭遇了市場寒流。其中,中華企業2009年競得的杭州江幹區章家壩地塊,樓面價格1.82萬元/平方米。該項目定名為杭州禦品灣,截至2014年末尚未開盤之時,就已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共5.1億元。
拿地價格過高,產品溢價不夠導致了中華企業只能不斷計提減值準備。而中華企業自身產品打造也收到過業主質疑,在去年夏天,記者曾在中華企業的總部樓下看到業主遊行示威,主要就是針對其樓盤的電梯質量問題。當時也有業主告訴記者,認為中華企業一直不解決問題,所以才到其總部進行遊行。
面對自己的銷售壓力,中華企業也開始不斷轉讓資產。記者註意到,2015年4月,中華企業宣布,轉讓上海嘉定安亭新鎮項目40%,原因為“為提高資產周轉效率,加快資金回籠”。2015年10月,中華企業宣布公開轉讓天津兩項目30%股權。對此,中華企業解釋稱,近年來天津房地產市場銷售未達預期,上述兩項目公司一直處於微利、甚至虧損狀況,故在當前提高存貨去化速度,加快資金回籠,提升資產周轉率的戰略下決定轉讓。
克而瑞分析師傅一辰表示,很多國企手上有不錯的項目和土地資源,但是操盤能力卻沒有市場化企業那麽高。顯然,中華企業的操盤能力有待提高。
雖然連續虧損,但是中金公司的研報則認為對於當前正處於資產整合和戰略調整的中華企業而言,國資改革和大股東的支持或將成為其發展新動力。2013年,中華企業完成收購控股股東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上海房地(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此前,一系列移民政策以及針對穆斯林的言論令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特朗普飽受爭議;近日,他又因此陷入麻煩。
一個宣揚白人至上主義的邊緣文化運動團體“非主流右派”(Alternative Right)要和特朗普拉關系。這一偏激的團體認為,特朗普的這些言論與他們反對多元文化、推崇白人至上等思想吻合,因此毫不吝惜對特朗普的支持。
而特朗普在推特上曾轉發這一團體的支持言論,無疑把把柄送到了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希拉里的手中。對此,特朗普團隊回應稱,特朗普此前根本不知道這一團體宣揚的內容。
轉發推特引爭議
據美媒報道,今年1月,一個名為“白人種族滅絕TM”的推特賬號曾發布一張調侃傑布·布什(Jeb Bush)的圖片,言語間流露出對特朗普的支持。而這一內容當時獲得了特朗普的轉發。
但最引人爭議的並不是調侃內容本身,而是這一推特賬號背後的“非主流右派”(alt-right)。“alt-right”這一白人至上主義運動的核心是反對多元文化,認為其他種族進入美國將會導致白人滅絕。而日前特朗普發表過的一系列移民相關政策以及對待穆斯林的態度都使得這一團體認為特朗普所持觀點與他們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對特朗普表示支持。
“alt-right”是一個無固定組織且大部分成員匿名的網上運動,參與者認為有歐洲血統的美國白人(即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他們的文化正在遭受一系列由於美國種族多樣性增加而帶來的威脅,其中包括平等主義、多元文化主義以及政治正確運動等。
傑瑞德·泰勒(Jared Taylor)是這一團體的領袖之一,也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幾個願意面對公眾的人。他表示:“在這個所謂的‘自由的土地、勇士的家園’,關於種族、移民和國籍的許多結論都成了不可說的禁忌;這個國家信奉沒完沒了的平等主義,而我們成了這里的異類。”
在嚴厲抨擊自由主義者的同時,“alt-right”也對保守主義者頗為不滿。對於這些保守派也參與到推動全球化和支持移民的浪潮而不著力保護白人文化的行為,這一團體甚至用“綠帽保守黨”一詞來嘲諷他們。
事實上,“alt-right”運動雖然誕生於2008年,但直到去年特朗普開始參加競選並一路高歌猛進之時,這一團體才因為後者不時透露出的排外傾向而獲得大量主流關註。
盡管此前特朗普的一些支持者中也有人流露出“alt-right”傾向,但本月中旬特朗普聘用班農(Stephen Bannon)擔任競選團隊首席執行官之舉更加劇了這一猜測。班農是一家反正統網站Breitbart News 的執行董事長,這一網站傳播了大量“alt-right”理念。
這一層關系顯然引起了希拉里團隊的註意,而特朗普當時轉發的推特更是把這一把柄拱手送上。
上周希拉里就以此佐證她對特朗普的抨擊,聲稱特朗普在這一邊緣極端主義團體中獲得了一些追隨者,並且把他的種族主義思想至少傳播給了1100萬人。希拉里言語間將特朗普塑造成了一個種族主義者,同時也以此試圖破壞特朗普與非洲裔美國人剛剛建立的交情。
同時希拉里團隊的發言人也指出,特朗普雇傭班農之舉表明“alt-right”運動將成為他的競選主導。希拉里本人也發出警告,稱這一運動將借此控制共和黨。
特朗普洗白忙
對於希拉里及其團隊的抨擊,特朗普迅速回應道,不知道“alt-right”的存在。
而“alt-right”方面,泰勒則表示希拉里團隊的發難不過是一堆廢話,只是危言聳聽,想讓共和黨內部對他們的競選人產生懷疑。他提到:“特朗普推出的政策和‘alt-right’推崇的內容不謀而合,我相信他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並不是基於對種族的一些複雜看法……他似乎只是有一些直覺,而這和一些像我們這樣的美國公民是相似的。”他還表示,他們對特朗普的支持是因為他代表一種觀點,即移民和全球化會加速美國白人文化的消逝。
而創造出“alt-right”一詞的美國國家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理查德·斯賓塞(Richard Spencer)則認為,特朗普的理念和“alt-right”並不完全相同:特朗普政策中的“我們”這一概念包括了所有美國公民;而“alt-right”所指的“我們”則是全球範圍內所有祖上來自於歐洲的人。
http://www.xcf.cn/tt2/201612/t20161215_778471.htm
珠海中富最近十多年间两换控股股东,先后经历创始股东套现离场、欧洲私募CVC层层盘剥。原先吸引资本纷纷入股的优质企业,变成了陷入债务危机的问题企业。而新晋控制人捷安德入主珠海中富后,后者在一年半时间内7次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但均告失败。已陷入债务泥潭的珠海中富,在新任控制人的主导之下,会继续其被掏空的命运吗?
作者:姬婧瑛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2016年9月2日,珠海中富(000659)发布公告终止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同时宣布开始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但在2016年11月15日,其又发布公告终止筹划该项重大资产重组。两次重大事项流产并非个案,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珠海中富连续7次筹划重大事项均告失败,似乎陷入了慌不择路的困境。而在此期间该公司宣布收购一家破产重整的公司,更是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2016年10月19日,珠海中富因筹划收购深圳西满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下称“西满公司”)而收到深交所的关注函,缘起西满公司背负了近21亿元到期或无力偿还的债务,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而陷入亏损泥潭且刚爬出债务违约漩涡的珠海中富,却要收购这家资不抵债的公司,颇为怪异。
珠海中富在给深交所的回复中表示:“标的公司与公司均为包装、饮料代工企业,主营业务具有高度重合性,产品具有一致性,双方协同性较高,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较低,如得到新增订单的补充,可提高公司产能利用率,提高公司营业收入,提升边际收益,对公司主营业务有良好的补充作用。”
据悉,西满公司是怡宝纯净水的代工企业之一,而珠海中富2011年年报披露公司与华润怡宝达成供应关系,2012年为怡宝代加工纯净水,即使该项收购交易完成,能否真正产生协同性、提高产能利用率仍存有疑问。
此前十年间,珠海中富曾以提高协同性、提高产能利用率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等缘由,收购了两任控股股东旗下大量的关联公司股权,逐步构建起庞大的企业群。如今,两任控股股东均已套现离场,珠海中富虚胖症却逐渐显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后数据)从1998年最高的18.48%降至2015年的-6.11%,2013年甚至一度下降到-69.47%,而公司净利润也从1995年的5196万元降至2015年的-7166万元。作为全国最大且上市最早的生产PET瓶(一种塑料制瓶)的龙头企业,手握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知名饮料灌装订单的珠海中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十年,也是净利润逐渐下滑的十年。
对比与珠海中富主营业务相同的紫江企业(600210),二者历年的的总资产、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走势基本相似,但2010年后珠海中富净利润和净资产收利率下滑颇为夸张,总资产亦锐减(图1-3)。这与珠海中富十年间两度变更实际控制人并遭轮番掏空不无关系。
创始股东主导规模扩张后全额套现
1982年时任珠海湾仔工业公司总经理的黄乐夫创立珠海中富工业集团(下称“中富集团”);1985年黄乐夫又创办珠海市香洲区中富瓶厂(下称“中富瓶厂”),主要为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生产PET包装瓶;1988年中富瓶厂施行股份制改革,中富集团以中富瓶厂资产折价1200万元入股并获股份公司57.83%的股份;1990年中富瓶厂更名珠海经济特区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珠海中富”);1990- 1992年,中富集团两次以旗下公司折价合计6263万元入股珠海中富,持股比例上升至58.38%,这一持股比例一直保持至后者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珠海中富创始人 黄乐夫
1996-2006年是珠海中富的黄金十年,也是珠海中富的“黄乐夫时代”。其以实际控制人身份直接持有中富集团22.79%的股权,间接持有中富集团第一大股东中富集团工会委员会超过50%的股权。黄乐夫控制下的珠海中富是不断扩张规模的“大跃进时代”。
黄乐夫控制期间,中富集团、珠海中富、香港众成化纤原料有限公司(下称“香港众成”)合资成立了众多合资企业,中富集团与香港众成在多数合资企业的持股份额保持在75:25的比例,这些合资企业的股权腾挪后最终被转卖给了珠海中富。
新财富查询资料发现,黄乐夫家族从珠海中富的“套现”,以该公司2005年9月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为节点,前后分为两个阶段:股权分置改革前,珠海中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中富集团疑似通过巨额的关联交易获利;股权分置改革后,珠海中富法人股上市流通,中富集团在不足两年时间内全数减持珠海中富股权,获利甚丰。
第一个阶段,1996年至2006年,珠海中富大额收购中富集团资产,并廉价转让旗下公司、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业给中富集团,同时与中富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常年保持大额的关联购销。
具体来说,从1998年-2004年珠海中富共进行三次配股,中富集团参与了第一次配股(以旗下两家公司75%、70%股权折价1.34亿元入股),而放弃了后两次配股(表1)。但珠海中富后两次配股募集的资金中,分别有1.2亿元(占募资总额的37.34%)、1.4亿元(占募资总额的42.50%)用以收购中富集团旗下资产。2001年11月、2002年4月、2002年9月珠海中富又分别以7100万元、1.4亿元、2.1亿元的代价收购中富集团旗下共计23家公司70%-75%的股权。以上五笔收购,珠海中富共支付给中富集团6.75亿元。
2003年10月珠海中富将持有的深圳市桑夏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桑夏高科”)20%股权以1195万元转让给中富集团。桑夏高科是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和首批软件企业。该笔股权系珠海中富2000年9月以1204.5万元购入,因此产生账面亏损9.5万元。除此之外,珠海中富还将旗下土地资产廉价转让给中富集团。2006年5月、2007年7月,珠海中富前后两次将旗下共计7.8万平方米土地和物业资产转让给中富集团,转让总价仅7560万元。该等珠海中富十多年前购入的土地,计提折旧后仅仅分别增值33%、4.3%。而十年间珠海中富向中富集团及关联方销售货物合计超35亿元。
第二阶段,是2005年9月珠海中富股权分置改革后黄乐夫的减持套现。
股改禁售期刚过,中富集团即转让珠海中富29%股权。2007年3月,珠海中富发布公司易主公告,中富集团以16.5亿元将所持珠海中富近2亿股股份转让给欧洲私募股权基金CVC,后者成为珠海中富控股股东。之后,中富集团于2009年11月-2010年12月以大宗交易等方式,将剩余的3836万股股票减持,并退出十大股东之列。珠海中富公告显示,中富集团减持股份中, 628.7万股以6.58-8.38元/股价格减持,600万股以8.05元/股的价格减持,该两笔减持中富集团所得约5185万元,剩余2811万股减持价不详。但2010年10至12月珠海中富股价处于上行趋势,如果以低位的8元/股价计算,中富集团所持珠海中富剩余股份减持所得或超2亿元。加上CVC支付的16.5亿元,中富集团减持珠海中富股份所得合计超19亿元。
除了两个阶段的套现收入,1998年到2006年中富集团获得珠海中富历年分红(税后)金额也高达1.84亿元。控股珠海中富十年,获利如此丰厚的中富集团又投资了多少钱呢?
新财富统计,中富集团对珠海中富的投入共计4次,均以其旗下资产折价入股:前三次在1988年-1992年之间,中富集团以旗下公司折价共计7463万元入股珠海中富;第四次在珠海中富上市后第一次配股时,中富集团以旗下两家公司分别75%、70%的股权折价1.34亿元参与配发,此后再无投资。由此可知,中富集团对珠海中富共计投资2.086亿元。投资与收益对比可谓悬殊。
中富集团是如何实现“一本万利”的呢?这或与其资金挪腾财技密不可分。中富集团自1998年10月起向银行质押其所持珠海中富股份,2001年-2007年间,其所持有珠海中富股份的95.3%处于质押状态,共获得银行9.2亿元的授信额度(表2)。当然,我们无法获悉该等授信的融资被中富集团用于何处,但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为其设立众多子公司提供了充足的可调动资金。假如中富集团将设立的关联公司以高估值转卖给珠海中富,其中自然应有套利空间,可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如,2001年1月至2002年9月,中富集团转让给珠海中富的23家公司,为该等公司做资产评估的有两家评估机构,一家是广东省恒信德律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恒信德律”),另一家是珠海市正大新资产评估事务所,前者出具的评估值均高于后者的评估值,珠海中富竟全部采用了较高的评估值。而前者也曾是中富集团及珠海中富长期的资产评估合作方。
值得一提的是,或明或暗从珠海中富抽血的中富集团,一边鼓吹PET啤酒瓶的市场前景和珠海中富的竞争力,一边宣传珠海中富被花旗、汇丰等QFII投资的利好消息。2002年至2007年间,各路信托、基金纷纷投资入股,珠海中富前十大股东频繁更新,一派热闹景象。
然而热闹背后,珠海中富的净资产收利率从2002年的10.30%下降到2003年的5.43%,彻底告别净资产收益率两位数时代。珠海中富扩大的规模始终没有如其所预期的那样发挥协同效应,甚至一度鼓吹的PET啤酒瓶市场十年后也未见成为主流。十年后回看珠海中富当时的鼓吹的各种利好,更像是包装华丽的谎言。
黄乐夫执掌期间,珠海中富尚未明显转衰,黄乐夫家族名利双收、全身而退。然而黄氏家族退出后的十年间,珠海中富“大跃进时代”积累的问题逐渐爆发,一度面临退市风险。
层层盘剥,CVC掏空上市公司
2007年3月,CVC以旗下子公司亚洲瓶业16.5亿元的代价从中富集团手中收购了珠海中富29%的股权,成为珠海中富实际控制人。这一收购价折合每股8.27元,分别对应珠海中富2006年64倍和2007年69倍的市盈率,大大高出其停牌前6.84元/股的收盘价,也较其2006年底的每股净资产2.82元溢价193%,因而引发媒体关注。
新财富曾详细剖析过CVC借四层架构掏空珠海中富(详见新财富2012年11月号《珠海中富遭遇剥洋葱》)。简要概括就是,CVC在收购珠海中富29%股权的同时,利用关联公司BPI(Beverage Packaging Investment Limited)、BP(Beverage packing(HK) Company Limited)等棋子,将珠海中富控股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非上市关联企业等一并纳入囊中。此后,它借上市公司吸入巨额第三方资金,又借BP(HK)向上市公司反向高溢价出售无厂房的“寄居”公司,并借BPI拥有的珠海中富54家控股子公司的少数股份,从上市公司分得了与其持股比例不相称的巨额红利。在珠海中富业绩下滑、收入递减的2012年,BPI又把所持有的48家公司股份以8.8亿元高溢价抛售给上市公司,涉嫌掏空上市公司。
CVC掌控珠海中富分两步走:
第一步,2006年通过下属亚洲瓶业旗下子公司BPI、BP(HK)分别收购珠海中富境内子公司25%-30%的股权(75%-70%的股份归属于珠海中富)和中富集团非上市关联企业股权;
第二步,2007年亚洲瓶业以16.5亿元的对价收购中富集团持有的珠海中富29%的股权。
控股珠海中富后,CVC开始了层层盘剥上市公司和涸泽而渔式套利计划。
看得见的手之一:以提高“协同效应”之名义,BP(HK)将其收购的“关联公司”卖给珠海中富获利。2009年7月,BP(HK)将其旗下从中富集团收购而来的、经营胶罐和纸杯的3家非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八家公司的100%股权,以2.6亿元的对价卖给珠海中富,这一价格较这些公司的净资产溢价190%,其中珠海市中粤纸杯容器有限公司(下称“中粤纸杯”)和昆山中富胶罐有限公司(下称“昆山胶罐”)的收购溢价分别为299%和311%,而珠海中富同时期的市净率是1.17倍。
而高溢价收购的资产中,除了账面净值不足120万元的仓库外,并不包含其它土地及房产。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公司竟多年“寄生”于珠海中富。珠海中富2009年披露的关联交易公告显示,珠海中富各地子公司为北京中富胶罐和昆山中富胶罐提供了厂房和设备,也为珠海中富胶罐提供设备,这些关联租赁涉及资产达3500万元,而被收购时这几家公司的固定资产评估净值为4000万元,剥去租赁资产,这些公司还剩下什么?
看得见的手之二:BPI借其收购的珠海中富子公司的少数股权获利。新财富曾统计,在2008年至2011年的4年间,珠海中富子公司向BPI支付现金分红近2亿元,占同期对应的少数股东利润近90%;同时期内,珠海中富向CVC支付现金分红0.52亿元。仅四年时间,CVC从珠海中富及其子公司中共拿到近2.5亿元的分红,而同期珠海中富其他股东得到的分红不到1.4亿元。显然,CVC在珠海中富获得的分红与其持股比例并不相称。
珠海中富大方分红的“好年成”过后,2011年、2012年上半年珠海中富业绩明显下滑,BPI随即于 2012年9月将其持有的、由珠海中富控股的48家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以8.8亿元的高溢价转让给珠海中富,不仅外界一片哗然,而且引起深交所高度关注。
在各种质疑下,珠海中富于三个月后的2012年12月12日发布了调整后的收购方案,收购价格下调至5.9亿元,接近于收购股权对应的净资产6.53亿元(表3),但BPI不再对48家目标公司未来三年的净利润实现情况提供盈利保障及补偿措施。BPI最大程度维护了自身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BPI出售所持48家公司少数股权的时间,正好在珠海中富首次出现亏损前。
无利可图仓促甩盘
2012年珠海中富首次出现亏损,且是2.03亿元的净亏损,而其盈利最高的2010年净利润也仅有2.06亿元(表4)。2012年相比2010年净利润的4亿元差额,系由于珠海中富营业收入减少2.3亿元,而营业成本却增加了1.7亿元,销量下降同时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而营业总成本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大幅上升、计提巨额固定资产折旧损失,并分摊计入管理费用、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致使营业总成本在2012年至2014年大幅超过营业总收入(表5)。
BPI在2012年将上述48家公司少数股权转让给珠海中富后,后者2013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8.79亿元,此数据是2012年的18.7倍,也是历年珠海中富计提该项损失的最高额。2013年珠海中富净利润录得-11.87亿元的历史最高亏损额。
珠海中富2013年年报明确指出对本年度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予转回。前脚将少数股东权益转让给上市公司,后脚上市公司即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是否更加衬托出该等权益出售给上市公司时估值不公允?
2013年4月,BPI因前述48家公司2012年经营性亏损及资产减值所导致的价值损失向珠海中富补偿1637万元,2014年4月BPI因同样的原因继续向珠海中富补偿1.44亿元。两次补偿后,BPI将不再因此事而向珠海中富做出任何补偿或赔偿。
事实证明,该48家公司少数股权的注入,将珠海中富彻底拖进了亏损的泥淖。
珠海中富连续两年巨亏后,CVC随即弃船而逃。2014年3月,CVC旗下的亚洲瓶业将其持有珠海中富11.39%的股权,转让给与其谈判近一年的深圳市捷安德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捷安德”),对价3.49亿元。CVC所持珠海中富剩余股权,则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殆尽,套现约11.02亿元(表6)。加上CVC入主珠海中富后转让少数股东权益和其他非上市关联公司以及巨额分红合计14亿元,CVC从珠海中富套现超28.51亿元。较16.5亿元的总投入,投资增值72.79%。
另一个促使CVC甩盘的因素是,2013年8月2日,证监会对珠海中富下发立案调查通知书。 CVC仓促脱身后,2014年5月珠海中富股票被施以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随即变成“ST中富”。同时,ST中富公司债券“12中富01”因未按时还款暂停上市,珠海中富积累的问题连环爆出。
2015年2月证监会对珠海中富实施行政处罚。这份“迟到”的处罚决定披露了“48家公司少数股东权益收购交易”几个隐秘细节:
1)2012年12月10日披露的收购交易调整公告说明“48家公司”财务状况时,使用了2012年9月的净利润8638.25万元的数据,未使用2012年10月的净利润6671.47万元的数据,该数据选择性适用未能真实反映收购标的盈利情况,甚至“抬高”了收购标的的资产价值;
2)北京恒信德律在为“48家公司”做资产评估时,没有前往该48家公司现场开展评估工作。北京恒信德律做高收购标的的估值,可谓CVC掏空上市公司的“帮凶”。
概而言之,收购标的盈利能力存疑、标的价值评估程序作假,这样隐藏巨大漏洞的交易竟然顺利实施了,且直接加速珠海中富滑向巨亏的泥潭。CVC入主珠海中富8年,收获超12亿元的投资利润,三年内三换董事长、三换财务总监,其背后究竟有多少不合规的操作?
之后更加波折的剧情是:2016年3月,珠海中富收到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下称“仲裁委员会”)的仲裁通知,BPI的仲裁申请是关于“48家公司少数股东权益”转让履约纠纷;2016年4月,珠海中富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反请求申请书》,BPI继而变更仲裁请求;2016年5月,珠海中富再次向仲裁委员会提交《变更反请求申请书》;2016年6月29日及10月21日先后两次开庭。因本案案情较为复杂,仲裁庭将裁决延期至2016年12月26日。
至此,CVC掏空珠海中富的手法基本明晰:先是利用少数股东权益获得与股权比例不相称的高额分红,之后又将盈利能力较差的资产以高溢价卖给上市公司从而套取巨额现金,上市公司收购该笔资产后计提巨额资产减值损失和资产折旧,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财务恶化,CVC则迅速甩盘套现。
新晋控制人之谜
2015年1月,在CVC持续减持珠海中富股权后,此前受让CVC所持 11.39%股权的捷安德成为珠海中富新晋第一大股东。
工商资料显示,捷安德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5000万元,唯一股东是自然人刘锦钟,法定代表人是自然人李嘉杰,2014年3月时企业社保参保人数仅3人。据披露,捷安德2011-2013年净利润分别为-26.16万元、-22.90万元、187.48万元。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何以控股资产规模远大于它的上市公司呢?
根据珠海中富的公告,捷安德收购珠海中富11.39%股权支付的3.49亿元资金,主要来源是外部借款。广东粤晶骏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粤晶骏”)承诺向捷安德提供银行委托贷款金额不超过4亿元,借期4年,年息8%。同时,捷安德表示,粤晶骏既非其一致行动人,亦不觊觎珠海中富股权,粤晶骏之所以提供借款,系与其“关系良好”。4年借款期满后,捷安德将“首先与该公司洽谈延期还款期限,其次准备以自有资产、实际控制人名下的自有资产、在上市公司收到的分红款以及通过其他途径按期还款。”
2015年1月20日,捷安德受让CVC所持珠海中富股权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完成登记变更。旋即,捷安德将该等股权(1.465亿股)全部质押给了江苏银行深圳分行。按照珠海中富此前20个交易日均价3.6元/股以及4折质押率计算,该笔质押股权可获得银行借款约2.1亿元,捷安德可部分偿还借款,以补充“借款链”的现金流。
除了以上所述,身为珠海中富大股东的捷安德还有其他呈现出的“空壳”特征。工商资料显示,捷安德已于2016年9月29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015年10月31日至2016年3月2日,该公司涉及的法律诉讼案多达7起(其中至少4宗为借贷诉讼),且有一条失信记录。捷安德所持有的珠海中富股权也因诉讼被司法轮候冻结,且多达12项,轮候冻结期限为2-3年不等。任何一项司法冻结,都有可能导致其所持股权被司法拍卖,珠海中富第一大股东存在随时变更的可能。
以上12项司法轮候冻结事项中,只有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披露了冻结缘由。该案系因一宗约为1495万元的金融借款纠纷,贷款方为浦发银行,借款方为深圳市成隆达贸易有限公司(下称“成隆达”),担保方为捷安德。由于借款人到期无力偿还贷款,法院强制执行后将担保人捷安德所持的珠海中富股权冻结。
因为刘锦钟是捷安德的唯一股东,因而珠海中富的年报中,将他认定为实际控制人。但种种迹象显示,刘锦钟或仅仅是这家空壳公司的“傀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另有其人。
珠海中富公开披露的刘锦钟简历显示,1971年出生的刘锦钟,一直都是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先后在不同公司任职。公开资料中也无迹象佐证其有足够财力拿下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李勇鸿是捷安德的实际控制人。李勇鸿在资本圈颇为神秘,曾一度以多伦股份(600696,后更名为“匹凸匹”)实际控制人的身份现身,之后将控制权转让给鲜言又蹊跷退出(详见新财富2016年10月号《鲜言换场计——从匹凸匹到慧球科技》)。
2016年,中资财团收购AC米兰的风波中,李勇鸿再次现身,成为收购牵头人。据称,在李勇鸿为收购AC米兰而牵头组建的中资财团中,捷安德及珠海中富也是参与方。此外,有一位名为“李艳”的人,曾出任过捷安德的法人代表,也有一位同名的“李艳”曾出任过匹凸匹的董事及财务总监。
据公开媒体报道,过往发生过的与李勇鸿有关的 “不良记录”有不少:2004年,此人曾卷入广东化州绿色山河非法集资案;2012年,因转让多伦股份的违规行为,李勇鸿被证监会处以60万元罚款;2013年,此人曾卷入“江苏沐雪涉嫌信托诈骗案”;2015年,其担任董事局主席的香港龙浩国际集团曾卷入280亿美元投资克拉运河乌龙;2016年,收购AC米兰所爆出的银行函件造假丑闻中,李勇鸿更是事件主角。
捷安德入主珠海中富后,后者在一年半时间内7次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但均告失败。已陷入债务泥潭的珠海中富,在新任控制人的主导之下将会走向何方呢?会继续其被掏空的命运吗?市场将拭目以待。
消費者正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將告一段落。
近日,作為全球三大家電及消費電子展之一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在上海如火如荼地舉行,電視自然成為主角之一,三星、LG、海信、海爾等悉數登場,甚至極米等無屏電視廠商也過來湊熱鬧。
但最近面對電視面板上漲、互聯網內容同質化和版權付費等問題,“互聯網電視”的日子並不好過,但顯然“互聯網電視”的麻煩還不止這些,電視業馬上將經歷一場血雨腥風,接下來,電視業將往哪走?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電視業集體進入同質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響鈴表達的是“互聯網電視”這個概念已死,從此,世上再不應該出現打著“互聯網電視“旗號的電視廠商。
1、低價、網絡、智能、內容……所有“互聯網電視”標榜的優勢正成為空談
首先,關於低價,據不完全統計,原來標榜自己為“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國內有近20家,但這些品牌普遍采用產品靠代工、銷售靠線上的運營模式,其無制造供應鏈的低價輕資產模式存在多種弊端。當面板等上遊原材料發生價格變動後,其下遊成本隨之增加,再加上補貼投入有限,他們就不得不漲價,最近微鯨、小米等連續發布漲價公告就是例證,而且他們也連番推出售價過萬的產品,原來的“低價”模式漸漸被摒棄。
其次,關於內容和版權,現在幾乎所有的新電視都可以滿足消費者觀看各種VOD視頻、教育、音樂等優質內容的需求。而那些被視為傳統電視廠商的電視品牌也都基本補齊了內容短板。比如三星電子目前已和芒果TV、NEWTV、PPTV、CIBN等展開合作,其中三星QLED電視還同時搭載芒果TV和銀河互聯網電視兩大牌照方平臺。
再次,關於網絡或者智能化,就更加扯淡。首先必須糾正的一個錯誤是:並不是能上網的電視叫互聯網電視,也不是把遙控器換成手機的就是互聯網電視。而且現在,智能已經成為了現用電視的標配,此前中怡康調查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預計智能電視零售額占比將達到75.3%,同比增長12.4%。(實際數據可能還不止)。
所以撇開營銷的意義,“互聯網電視”這一概念已經失去支撐。而當這種叫法慢慢被消費視為噱頭、吹噓。“互聯網電視”就成了毒藥。
2、消費者只管體驗,哪管你是互聯網電視還是傳統電視
正如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彩電營銷副總裁劉峻光前不久在三星中國論壇上說的:從行業角度來看,彩電業分為傳統電視、互聯網電視等。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他們更關心的是顯示屏是2K、4K還是8K的;產品形態是平面的還是曲面的;顯示技術是QLED還是OLED。因為現在電視都是可以上網的,都有VOD牌照方。所以,從消費者視角,電視機本身比較同質化。
事實上,就連一些電視行業的“新人”也都在朝著用戶體驗上努力,比如,為提升電視音質音效,樂視拉來了哈曼和杜比,極米的多款無屏電視使用的也都是哈曼音響系統。
3、 互聯網電視”概念失去意義,行業進入“同質化”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原來說的“互聯網電視”、傳統電視在產品形態、價格、內容、智能化,甚至主要元器件、合作夥伴等方面都陷入相似相近的境地,電視業又回到原點,進入到同臺對壘的同質化時期。
拒絕同質化,或有這三條路走
據統計機構WitsView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總出貨量為2.19億臺,年成長1.6%。從品牌出貨量來看,三星、LG、海信、TCL、索尼依次位列前五。其中三星電子出貨4790萬臺,與2015年持平,這應該是其連續十一年奪得全球銷量第一,與第二名2820萬臺的LG電子差距正在拉大,(相比2015,2016年LG電子電視出貨則是衰退4.1%)。
而在中國大陸品牌中,海信、TCL領隊,分別排名第三、四名,自有品牌出貨各為1330萬臺與1320萬臺,年成長達3.9%和0.8%,看來海外市場的出貨作出了不少貢獻。
按照WitView預估,2017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達2.25億臺,年成長2.6%,這是個好消息。另外,業內專家的觀點,彩電正呈現出這六個趨勢:供應鏈成熟、超薄+大尺寸、回歸畫質、泛娛樂教育、環保健康,以及品質消費。那在趨勢明顯的當下,如何走出同質化,響鈴設想三條建議,僅供行業人士參考。
1、 市場差異化,往高端大屏走
也就是可以往高端產品線傾斜,關於這個,響鈴發表的《彩電業拐點已至, 高端大屏會是各路廠商的“救命符”?》一文,就有解釋:從產業鏈來說,大屏背後代表著技術領先的行業話語權;從用戶端看,大屏代表著更好的視覺體驗;而且大屏背後是智能家居+客廳經濟主導的消費,如今大屏已成為客廳經濟中家庭智能生活的最大入口,也已成為了娛樂和互聯網入口。同樣,在WitView的預估中,大尺寸電視(50寸含以上)的出貨比重將接近三成,UHD電視的滲透率達31.5%。在高端機種部分,三星電子新推出的量子點電視(QLED TV)與LG電子的OLED電視競爭將持續延燒。
其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彩電廠商在40寸級別的電視機都是虧損的,這對於廠商來說,要麽向還能盈利的高端轉型;要麽漲價。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廠商在產品線上已經在向大屏高端傾斜。
比如一向主打高端的三星旗艦款更是覆蓋了大屏電視的主要尺寸且型號豐富,全球首款無邊框曲面電視KS9800推出55、65、78寸全尺寸,KS8800和KS7300均是55寸以上大屏款,更有售價176999元的88寸超大尺寸的4K量子點高端智能曲面電視三星KS9900。
比如海信在2016年上半年就推出了多款55英寸及以上ULED電視新品,並發布了大屏高端互聯網電視子品牌“VIDAA”,在85英寸以上超大屏電視市場,海信持續發力激光電視,並將激光影院的產品線擴充到85吋,100吋以及120吋三個規格。可以預見,大尺寸電視將成為終端賣場的絕對主角,小尺寸低端電視將加速退出舞臺。
2、 技術差異化,讓技術優勢更核心
技術的壁壘優勢在電視業毋庸置疑,一臺電視的優勢往往由某些特定技術或部分零部件決定,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甚至可能主導產業,影響行業發展進程。
現在來說,電視行業的技術概念,除了量子點,激光電視,就是各類XLED,比如OLED、QLED、ULED、GLED等。
關於OLED,幾年前,三星和LG就在爭相加大OLED投資,LG為此還建設了大尺寸面板工廠,2012年,三星和LG都曾推出過55吋OLED電視,並在2013年試圖商業化,但三星而後就轉向了量子點,並在2017年全新打造了QLED TV。LG則繼續堅守在OLED陣營,在OLED材料研究方面,LG化學積極同住友化學、三菱化學、美國UDC、德國Covin等公司展開合作。如今,OLED產業鏈趨於成熟,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面板廠商都在大量投資OLED產線,加大OLED面板投入,創維也是快馬加鞭,在去年11月聯手京東方等推出了中國首款自主OLED電視。不過,OLED技術的短板比如壽命比不過各種液晶電視,燒屏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這些廠商。
量子點是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目前行業內也是激戰正酣,各大廠商在量子點技術上頻頻出手,比如三星在沒有完全放棄OLED技術,小尺寸領域的AMOLED也有所成長的背景下,投資了具備300項量子點技術專利的德國Nanosys公司,還收購了美國量子點企業QD Vision。國內的海信、海爾也都連續推出多款擁有該技術的電視。
QLED是2017年正在興起的一項技術,據悉QLED電視的色域甚至可以超過100% NTSC色域,不僅將傳統LED電視72% NTSC與專業廣色域LED顯示器92% NTSC的色域覆蓋遠遠拋開,還能與OLED一較高下。在行業內,越來越形成的共識是:QLED是最適合用於大屏電視的顯示技術,是目前全球整個產業中解決大屏顯示的最領先方案。從今年AWE的展會上看,QLED電視無疑將成為三星頂級產品系列之一,現場展示了多款QLED電視新品。三星相關人士表示,QLED電視是比三星既有的量子點電視更高階的品牌。對於QLED TV,除了三星,目前TCL、海信等彩電企業也已開始加速跟進。
看來接下來,QLED電視與OLED電視將繼續激戰,搶占市場。而且這兩者之間的較量,還不只是三星和LG之間的較量,而是兩種技術背後的研究、產品、營銷集團之間的較量。
ULED是海信電視上搭載的一種顯示技術,目前ULED正成為海信高端電視的標誌,在這次AWE上,海信發布了發布了自主研發的75英寸天璣系列ULED超畫質電視。
此外還有創維主打的GLED一種概念。不過這更多是還是個概念性的定義。
由此看,在核心技術方面,幾大電視廠商還將苦戰,未來是量子點、QLED、激光電視、HDR、8K或者10K的天下,現在還說不準。
3、 用戶體驗差異化,不求內容的量而求質,以及安全性
上面說了內容已經越來越同質化,你買我也買,而且太多例子證明這類瘋狂燒錢買內容的方式不可持續。那如何在用戶最直接的體驗上實現差異化?
在這次AWE展會的“三星家電讓科技美學Reaching Higher”媒體沙龍上,作為分享嘉賓的國家註冊高級室內設計師潘悅給出了他的答案:家電應該通過簡潔、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給家帶來溫暖。
事實上,除了溫暖之外,安全問題也愈發重要,這包括網絡安全、硬件設備安全等。尤其是電視接入網絡後,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被爆出,有人曾經總結出當下智能電視存在包括病毒感染、系統或應用漏洞等數十種安全隱患。關於安全問題,盡管有部分廠家開始提及,比如三星之前表示,2016年推出的新款智能電視在出貨時將會使用物理加密芯片,但更多的廠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沒有對外公開關於安全方面的內容。
總之,消費者會逐漸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該告一段落,我們作為消費者仍然期待電視業湧現新的故事。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微博賬號:科技向令說,微信號:xiangling0815。
消費者正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將告一段落。
近日,作為全球三大家電及消費電子展之一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在上海如火如荼地舉行,電視自然成為主角之一,三星、LG、海信、海爾等悉數登場,甚至極米等無屏電視廠商也過來湊熱鬧。
但最近面對電視面板上漲、互聯網內容同質化和版權付費等問題,“互聯網電視”的日子並不好過,但顯然“互聯網電視”的麻煩還不止這些,電視業馬上將經歷一場血雨腥風,接下來,電視業將往哪走?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電視業集體進入同質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響鈴表達的是“互聯網電視”這個概念已死,從此,世上再不應該出現打著“互聯網電視“旗號的電視廠商。
1、低價、網絡、智能、內容……所有“互聯網電視”標榜的優勢正成為空談
首先,關於低價,據不完全統計,原來標榜自己為“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國內有近20家,但這些品牌普遍采用產品靠代工、銷售靠線上的運營模式,其無制造供應鏈的低價輕資產模式存在多種弊端。當面板等上遊原材料發生價格變動後,其下遊成本隨之增加,再加上補貼投入有限,他們就不得不漲價,最近微鯨、小米等連續發布漲價公告就是例證,而且他們也連番推出售價過萬的產品,原來的“低價”模式漸漸被摒棄。
其次,關於內容和版權,現在幾乎所有的新電視都可以滿足消費者觀看各種VOD視頻、教育、音樂等優質內容的需求。而那些被視為傳統電視廠商的電視品牌也都基本補齊了內容短板。比如三星電子目前已和芒果TV、NEWTV、PPTV、CIBN等展開合作,其中三星QLED電視還同時搭載芒果TV和銀河互聯網電視兩大牌照方平臺。
再次,關於網絡或者智能化,就更加扯淡。首先必須糾正的一個錯誤是:並不是能上網的電視叫互聯網電視,也不是把遙控器換成手機的就是互聯網電視。而且現在,智能已經成為了現用電視的標配,此前中怡康調查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預計智能電視零售額占比將達到75.3%,同比增長12.4%。(實際數據可能還不止)。
所以撇開營銷的意義,“互聯網電視”這一概念已經失去支撐。而當這種叫法慢慢被消費視為噱頭、吹噓。“互聯網電視”就成了毒藥。
2、消費者只管體驗,哪管你是互聯網電視還是傳統電視
正如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彩電營銷副總裁劉峻光前不久在三星中國論壇上說的:從行業角度來看,彩電業分為傳統電視、互聯網電視等。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他們更關心的是顯示屏是2K、4K還是8K的;產品形態是平面的還是曲面的;顯示技術是QLED還是OLED。因為現在電視都是可以上網的,都有VOD牌照方。所以,從消費者視角,電視機本身比較同質化。
事實上,就連一些電視行業的“新人”也都在朝著用戶體驗上努力,比如,為提升電視音質音效,樂視拉來了哈曼和杜比,極米的多款無屏電視使用的也都是哈曼音響系統。
3、 互聯網電視”概念失去意義,行業進入“同質化”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原來說的“互聯網電視”、傳統電視在產品形態、價格、內容、智能化,甚至主要元器件、合作夥伴等方面都陷入相似相近的境地,電視業又回到原點,進入到同臺對壘的同質化時期。
拒絕同質化,或有這三條路走
據統計機構WitsView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總出貨量為2.19億臺,年成長1.6%。從品牌出貨量來看,三星、LG、海信、TCL、索尼依次位列前五。其中三星電子出貨4790萬臺,與2015年持平,這應該是其連續十一年奪得全球銷量第一,與第二名2820萬臺的LG電子差距正在拉大,(相比2015,2016年LG電子電視出貨則是衰退4.1%)。
而在中國大陸品牌中,海信、TCL領隊,分別排名第三、四名,自有品牌出貨各為1330萬臺與1320萬臺,年成長達3.9%和0.8%,看來海外市場的出貨作出了不少貢獻。
按照WitView預估,2017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達2.25億臺,年成長2.6%,這是個好消息。另外,業內專家的觀點,彩電正呈現出這六個趨勢:供應鏈成熟、超薄+大尺寸、回歸畫質、泛娛樂教育、環保健康,以及品質消費。那在趨勢明顯的當下,如何走出同質化,響鈴設想三條建議,僅供行業人士參考。
1、 市場差異化,往高端大屏走
也就是可以往高端產品線傾斜,關於這個,響鈴發表的《彩電業拐點已至, 高端大屏會是各路廠商的“救命符”?》一文,就有解釋:從產業鏈來說,大屏背後代表著技術領先的行業話語權;從用戶端看,大屏代表著更好的視覺體驗;而且大屏背後是智能家居+客廳經濟主導的消費,如今大屏已成為客廳經濟中家庭智能生活的最大入口,也已成為了娛樂和互聯網入口。同樣,在WitView的預估中,大尺寸電視(50寸含以上)的出貨比重將接近三成,UHD電視的滲透率達31.5%。在高端機種部分,三星電子新推出的量子點電視(QLED TV)與LG電子的OLED電視競爭將持續延燒。
其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彩電廠商在40寸級別的電視機都是虧損的,這對於廠商來說,要麽向還能盈利的高端轉型;要麽漲價。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廠商在產品線上已經在向大屏高端傾斜。
比如一向主打高端的三星旗艦款更是覆蓋了大屏電視的主要尺寸且型號豐富,全球首款無邊框曲面電視KS9800推出55、65、78寸全尺寸,KS8800和KS7300均是55寸以上大屏款,更有售價176999元的88寸超大尺寸的4K量子點高端智能曲面電視三星KS9900。
比如海信在2016年上半年就推出了多款55英寸及以上ULED電視新品,並發布了大屏高端互聯網電視子品牌“VIDAA”,在85英寸以上超大屏電視市場,海信持續發力激光電視,並將激光影院的產品線擴充到85吋,100吋以及120吋三個規格。可以預見,大尺寸電視將成為終端賣場的絕對主角,小尺寸低端電視將加速退出舞臺。
2、 技術差異化,讓技術優勢更核心
技術的壁壘優勢在電視業毋庸置疑,一臺電視的優勢往往由某些特定技術或部分零部件決定,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甚至可能主導產業,影響行業發展進程。
現在來說,電視行業的技術概念,除了量子點,激光電視,就是各類XLED,比如OLED、QLED、ULED、GLED等。
關於OLED,幾年前,三星和LG就在爭相加大OLED投資,LG為此還建設了大尺寸面板工廠,2012年,三星和LG都曾推出過55吋OLED電視,並在2013年試圖商業化,但三星而後就轉向了量子點,並在2017年全新打造了QLED TV。LG則繼續堅守在OLED陣營,在OLED材料研究方面,LG化學積極同住友化學、三菱化學、美國UDC、德國Covin等公司展開合作。如今,OLED產業鏈趨於成熟,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面板廠商都在大量投資OLED產線,加大OLED面板投入,創維也是快馬加鞭,在去年11月聯手京東方等推出了中國首款自主OLED電視。不過,OLED技術的短板比如壽命比不過各種液晶電視,燒屏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這些廠商。
量子點是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目前行業內也是激戰正酣,各大廠商在量子點技術上頻頻出手,比如三星在沒有完全放棄OLED技術,小尺寸領域的AMOLED也有所成長的背景下,投資了具備300項量子點技術專利的德國Nanosys公司,還收購了美國量子點企業QD Vision。國內的海信、海爾也都連續推出多款擁有該技術的電視。
QLED是2017年正在興起的一項技術,據悉QLED電視的色域甚至可以超過100% NTSC色域,不僅將傳統LED電視72% NTSC與專業廣色域LED顯示器92% NTSC的色域覆蓋遠遠拋開,還能與OLED一較高下。在行業內,越來越形成的共識是:QLED是最適合用於大屏電視的顯示技術,是目前全球整個產業中解決大屏顯示的最領先方案。從今年AWE的展會上看,QLED電視無疑將成為三星頂級產品系列之一,現場展示了多款QLED電視新品。三星相關人士表示,QLED電視是比三星既有的量子點電視更高階的品牌。對於QLED TV,除了三星,目前TCL、海信等彩電企業也已開始加速跟進。
看來接下來,QLED電視與OLED電視將繼續激戰,搶占市場。而且這兩者之間的較量,還不只是三星和LG之間的較量,而是兩種技術背後的研究、產品、營銷集團之間的較量。
ULED是海信電視上搭載的一種顯示技術,目前ULED正成為海信高端電視的標誌,在這次AWE上,海信發布了發布了自主研發的75英寸天璣系列ULED超畫質電視。
此外還有創維主打的GLED一種概念。不過這更多是還是個概念性的定義。
由此看,在核心技術方面,幾大電視廠商還將苦戰,未來是量子點、QLED、激光電視、HDR、8K或者10K的天下,現在還說不準。
3、 用戶體驗差異化,不求內容的量而求質,以及安全性
上面說了內容已經越來越同質化,你買我也買,而且太多例子證明這類瘋狂燒錢買內容的方式不可持續。那如何在用戶最直接的體驗上實現差異化?
在這次AWE展會的“三星家電讓科技美學Reaching Higher”媒體沙龍上,作為分享嘉賓的國家註冊高級室內設計師潘悅給出了他的答案:家電應該通過簡潔、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給家帶來溫暖。
事實上,除了溫暖之外,安全問題也愈發重要,這包括網絡安全、硬件設備安全等。尤其是電視接入網絡後,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被爆出,有人曾經總結出當下智能電視存在包括病毒感染、系統或應用漏洞等數十種安全隱患。關於安全問題,盡管有部分廠家開始提及,比如三星之前表示,2016年推出的新款智能電視在出貨時將會使用物理加密芯片,但更多的廠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沒有對外公開關於安全方面的內容。
總之,消費者會逐漸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該告一段落,我們作為消費者仍然期待電視業湧現新的故事。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微博賬號:科技向令說,微信號:xiangling0815。
缺錢,裁員50%,但照樣回天無術。
來源 | 界面(ID:wowjiemian)
作者 | 喬一柯
樂視危機爆發以來,樂視大廈樓前便討債聲不斷。在剛剛過去的一周,樂視手機陸續遭到兩撥供應商上門討債,100億債務窟窿難填,去年引爆樂視輿論危機的手機問題,如今又重新擺在了樂視面前。
與此同時,樂視手機業務正在進行裁員。一名樂視內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手機業務的裁員將超過50%。
“樂視自己可能不會再開發手機了。”江林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滿是遺憾。
江林剛剛從樂視離職。他此前所在的部門負責樂視手機BSP系統優化,原來部門有8個人,現在走了3個——在他看來,剩下的人手已經不足以完成一款新手機的系統優化工作了。
5月23日,江林辦完了離職手續。走出樂視大廈後,江林發了一條朋友圈:“整整兩年的風風雨雨,希望大樂視將來繼續雄起。江湖再見。”作為開發樂視手機的早期員工,江林對樂視還是非常有感情的。
不過在短時間內,樂視手機恐怕沒有辦法迅速重整旗鼓,再戰江湖了。江林走後,樂視手機的裁員還在繼續。
5月26日,樂視致新給所有手機部門的員工開了一個關於去和留的溝通會。擺在員工面前的選擇有這麽幾種:要麽離開,要麽轉崗。轉崗可能會被分在電視開發、樂視移動或者其他關聯公司。在此之前樂視致新也曾安排過員工轉崗,但很多人因為沒有合適的崗位最終選擇了離開。
據江林介紹,目前樂視手機的某些開發團隊就只有領導還在,具體負責執行的員工已經辭職、轉崗或者被裁員了。
隨著裁員的繼續,其他手機開發部門也面臨著同樣的現實:剩余人手不足以支撐新手機的開發。
對於一個手機公司來說,不開發新手機,幾乎就失去了作為一家手機公司的價值。
此時樂視手機所面臨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會讓同行深感頭痛:欠債尚未還清,危機後再未引入投資或獲得新的入股;資金鏈斷裂徹底打破了它“硬件負利,後項服務盈利”的夢想;在眾多競爭對手都在紛紛布局線下渠道的同時,負責樂視手機線下渠道的銷售與服務平臺正進行大裁員;手機掌舵人馮幸被曝離職;而現在,人員不斷流失的樂視手機研發部門已經沒有足夠的人手再開發一款新手機,與此同時外援酷派又自顧不暇……樂視手機實際上面臨的是生死存亡問題。而對於整個樂視生態來說,還做不做樂視手機則是取舍的問題。
一場尷尬的發布會
從去年危機爆發至今,樂視大廈樓下經常會出現討要欠款的手機供應商。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去年11月份起,手機供應商討債近10起,幾乎每個月都有手機供應商前往樂視大廈討債,其中很多供應商已經來討債多次。討債者不斷,暴露出樂視手機的資金問題仍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
除了資金問題,樂視手機還面臨著高管離職、戰略地位降級、新品開發或被叫停等各種難題。而這些問題在4月11日新品發布會上集中體現了出來。
這可能是樂視手機最尷尬的發布會了。
4月11日,處於欠款余波中的樂視選擇用線上直播的方式,低調地舉辦了這次發布會——和線下發布會相比,線上發布會更節省成本且不太引人矚目。
即便如此,現場錄制發布會的時間和地點還是不脛而走。在發布會當天,一批樂視手機的供應商跑到了電通創意廣場,在發布會錄制的大樓下,齊聲高喊“樂視還錢”。
在大樓里面,前一天剛剛被宣布成為樂視移動代CEO的阿木主持著這場發布會,阿木是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出身,缺乏手機行業的經驗。這次發布會的主角是樂3 Pro雙攝AI版,這款手機原定於半年前發布,但由於樂視危機爆發,這款手機被延遲到4月面世。
據多家媒體報道,樂視手機原掌舵人馮幸已離職,掌管供應鏈的副總裁王大勇也離開了樂視。
缺乏一個富有經驗的高管統籌操盤,意味著手機業務很難再采取積極的進取策略,而隨即讓一位缺乏經驗的高管接任,則表明樂視不期望手機接下來有出色表現了——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它意味著,手機在樂視內部戰略地位的降級。
與此同時,樂視自主研發手機之路似乎也到了盡頭。
樂3 Pro雙攝AI版是樂視發布的第10款手機,目前來看,也可能是最後一款。大量手機部門的員工被辭退或者轉崗,樂視手機缺乏足夠的開發員工;樂視目前難以付清供應商的全部欠款,似乎也拿不出研發一款新手機的預算。
對於去年的危機,江林頗為意外。在危機爆發之前,他絲毫沒有覺察出手機的資金鏈已經這麽緊張了。江林表示,在立項和物料購買上都沒有聽說過關於資金緊張的消息;並且“招人也不眨眼睛,而且後面招的人也比我們工資高很多”。
在危機爆發之前,樂視手機確實是一派高歌猛進、欣欣向榮的景象。
樂視在不到一年內賣出了500萬臺手機,兩年內,這個數字變成了2000萬,對於一個新品牌來說,這是個創紀錄的成績。小米第一年的量級只在幾十萬臺;2016年,魅族開了11場演唱會,瘋狂推出了14款產品,其中有9款是高性價比的魅藍,如此這般年銷量才突破2200萬。
據《極客公園》報道,就在樂視危機爆發前一個月,“樂視還在青島的聯通秋季訂貨會上拿到了單品眾籌的冠軍,得到了一個超過185萬臺的巨大訂單”。
然而一個月後畫風突變,此後供應商輪番赴京,數次在樂視大廈前討債。
走不通的“硬件負利”
即使有再多的資金,樂視的手機業務恐怕也無力回天了。
在4G網逐漸普及,換機潮逐漸褪去的大背景下,未來兩年的手機銷量將不再會有大幅增長。手機銷量快速增長窗口期已經過去,雖然產品的性價比、叠代速度等因素仍然促使市場保持著一定的活躍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因素起到的影響會越來越小。
這意味著借助運營商3G、4G更叠的勢頭迅速起量的樂視手機,也逐漸會失去運營商的助力。
與此同時,樂視手機所倡導的“硬件負利,靠軟件、服務和視頻會員收費”的理念在行業里的聲量在迅速減小。
去年11月,周鴻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360造手機之所以失敗,原因之一是被人“帶到了溝里,天天鼓吹性價比,結果賣一臺虧一臺”。
手機廠商也在用實際行動開始向這種模式告別:2017年年初,魅藍note5宣布漲價100元,隨後小米也表示將紅米4和紅米4A的價格上調100元。
實際上,“硬件負利,後項服務收費”的模式並非樂視首創,最先嘗試該模式的是靠性價比起家的小米。“不依賴硬件利潤,而是靠互聯網軟件服務收費”,這是雷軍多次提及的商業模式。
這是個充滿想象空間的新創模式,比起單純賣手機賺錢的一錘子買賣顯得更“高級”。不過,這個模式的成功有太多前提,最基本的,在盈利之前,手機廠商要有足夠多的錢抗住虧損。有足夠多的錢抗住虧損才能賣出去足夠多的手機,足夠多的銷量才能支撐著這個模式可能實現,超高銷量的紅米讓小米基本走通了這個模式,並且把“不依賴硬件利潤”進一步升級為“硬件負利”。
小米憑借紅米迅速收割了千元以下的智能手機市場,三年內,紅米完成了1.1億部的銷量。高銷量背後的原因是低於成本的定價。據此前媒體報道,紅米Note 2每賣出一部,小米就要賠200塊錢。
與此同時,高銷量讓小米後期可以作為比較領先的渠道之一從事廣告或者應用分發,小米在MIUI系統的基礎上搭建了應用商店、主題商店、遊戲中心、瀏覽器、視頻中心和雲服務等一整套完整的希望獲得盈利的系統。據路透社報道,小米2015年軟件服務收入達37億元,其中26億來自遊戲業務。
另外,除去這些後期可以盈利的項目,紅米在一出廠就被預裝好了大量軟件,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體驗,卻彌補了小米在硬件上的損失。
紅米手機基本上走通了“硬件負利”的模式,但並沒有大勢宣傳;相反是樂視手機把這個模式更加堅定和徹底地推而廣之。
樂視手機以創紀錄的速度實現了2000萬的銷量,這是它嘗試“以軟件、服務、視頻會員盈利”的基礎,不過快速暢銷的前提之一就是手機的高性價比。為此,樂視手機每賣出一部就要賠100到200元。
巨額的補貼讓樂視手機的資金鏈異常緊張,直到資金鏈危機爆發後,樂視手機才開始嘗試通過其他業務收費。
去年年底,時任樂視移動CEO的馮幸表示,樂視手機此前一直沒開展移動廣告業務。而遊戲業務此前所有的收益,也全部分給了開發者。此後,樂視開始試水移動廣告,而遊戲業務開始分成。
這可以看做是對於賈躍亭全員信的響應。賈躍亭去年在全員信中表示,接下來樂視的業務要以盈利為中心,因此堅持負利定價的樂視手機開始嘗試通過廣告和遊戲來獲取盈利。
但是對於這一新模式,2000萬並不是一個足夠大的銷量。相比較於紅米手機的1.1億部,樂視手機短時間內望塵莫及。另外上述盈利模式的探索,雖是星星之火,但也只能為樂視移動帶來微乎其微的現金流,遠沒有到可以彌補硬件虧損的程度。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周鴻祎說“被帶進了溝里”。“做智能硬件如果靠補貼來發展用戶,成本增長了,用戶卻未必能相應增加,不管你賣多少會員資格都無法消化成本。”周鴻祎此後公開表示。
更重要的是,手機業務並沒有給樂視的視頻業務帶去很多會員。一名接近馮幸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馮幸曾表示手機並未給樂視帶去多少視頻會員,因此馮幸判斷通過手機發展會員的路“甚至走不通了”——對於這個以視頻為中心布局各項業務的公司來講,可以說手機業務相對獨立,並沒有對樂視的整個生態模式創造太多價值。
崩塌的線下渠道和自顧不暇的盟友
2016年,互聯網模式造手機的最大受益者小米掉出第一梯隊,被代表著靠傳統營銷渠道起家的OPPO、vivo取代,華為旗下互聯網品牌手機榮耀在國內面臨著增長停滯的困境。隨著其他互聯網品牌崛起,電商渠道的營銷優勢在衰退,黑馬OV(編註:OPPO、vivo)讓更多的手機廠商意識到線下渠道的地位和重要性。
與此同時,OV更是讓很多手機廠商意識到硬件本身利潤的重要性。
前段時間華為總裁任正非表示,希望三年內華為手機的利潤率能夠趕上OPPO、vivo,並稱“我們是靠商品賺錢”,沒有足夠多的錢能像互聯網公司一樣燒。
並非所有手機都能走通小米的模式,手機市場的風向慢慢向以“硬件盈利”回歸。
在這場“負利定價”的遊戲中,樂視手機付出了非常昂貴的代價。
另一個壞消息是,危機爆發後,樂視手機的銷量在快速下滑。一名手機行業從業者告訴界面新聞,樂視手機從去年11月到今年4月的月銷量從75萬跌到了29萬。
隨著手機銷量的銳減,樂視手機的線下渠道也不可避免地逐漸萎縮。
去年11月,樂視危機爆發後,樂視成立了生態銷售與服務平臺,從電視負責人梁軍和手機負責人馮幸手中接手了相關產品的銷售業務。該平臺承擔著渠道下沈,統一銷售的重任,但不久前,有媒體曝出原有的銷售服務體系裁員幅度為50%,隨即梁軍宣布樂視電視的銷售渠道全面回歸樂視致新。樂視手機和電視是樂視原有的銷售服務體系最主要的兩類產品,致新收回電視的銷售渠道,以及原有銷售體系的裁員,則意味著樂視手機銷售渠道的崩塌。
面對增速放緩的國內市場和更加激烈的競爭,樂視手機翻盤的難度可想而知。
隨著OV引領的渠道下沈趨勢的到來,依靠運營商獲得市場的酷派時代一去不複返。
在連續三次推遲發布年報之後,酷派集團終於在5月31日發布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年度財報。財報顯示,2016年酷派的虧損高達42億港元(約合36.60億元人民幣)。2015年酷派盈利23億港元(約合20.04億元人民幣),然而2016年酷派由盈轉虧,且大大超出了此前30億港元(約合26.14億元人民幣)的虧損預警。與此同時,因為其一落千丈的業績,酷派在5月中旬批量解約應屆畢業生。
過去兩年,在其他手機廠商激烈爭奪市場份額時,酷派內部卻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酷派、樂視和奇虎360上演三角戀,最終奇虎360獲得奇酷75%的股權,樂視成為酷派第一大股東。同時,奇酷和大神兩個手機品牌歸為奇虎360,去年年底酷派原有品牌ivvi被剝離。
伴隨著這些內部運作的結束,酷派原有的市場份額嚴重縮水。2015年,酷派手機端額出貨量為3800萬部,但去年年底酷派CEO劉江峰向媒體透露,2016年酷派的銷量只有1500萬。劉江峰感嘆,用了洪荒之力,卻只有一個盡力活下去的目的。
此時的酷派自身難保,更無暇他顧。
5月21日,賈躍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被問及樂視手機未來的發展,賈躍亭只是總結了過去手機遭遇的資金問題,但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樂視手機已經陷入了異常艱難的處境:一方面原有的模式走不通,而手機業務本身的造血能力非常有限,難以填補此前巨大的窟窿;另一方面,樂視整體上都處於對資金非常饑渴的狀態,其他業務同樣嗷嗷待哺,樂視很難抽出錢來支援手機業務。
按照孫宏斌“該賣的賣,該合作的合作”的建議來看,或許賣掉手機業務是樂視最好的出路。
但是競爭異常激烈的手機行業,即便是樂視想賣,手機業務能幸運地找到接盤俠嗎?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江林為化名)
手機上輕輕一點,就能預約附近的按摩師上門推拿——三年前,創投潮熱得發燙,“功夫熊”應運而生,成為最早進入生活服務業O2O市場的玩家之一。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館,經常能看到按摩技師們戴著可愛的大熊頭套,向喝咖啡的創業者推廣上門按摩的服務新體驗。
但如今,“功夫熊”“功夫”不再,其APP和微信公眾號都陷入癱瘓,用戶無法在平臺上註冊並下單。從創業風口到跌落泥潭,O2O光環褪去,像“功夫熊”這樣陷入困境的企業成百上千,而生活類上門服務平臺的整合淘汰仍將持續。
網約系統已停擺
推拿按摩不必去固定理療場所,辦公室、餐廳、家里,都可隨時預約按摩師上門,這對於深受頸椎病困擾的上班族無疑省心又貼心。2014年,當上門服務剛剛興起時,“功夫熊”以推拿服務入局O2O市場,估值一度超過1500萬美元,不少公司將“功夫熊”的消費卡作為員工福利發放。
但近日,不少老顧客發現,“功夫熊”的預約系統已經停擺,登錄賬號需要輸入手機號獲取驗證碼時,系統提示“無法發送驗證碼”;在“技師直約”板塊中,也沒有技師可供挑選。定位到北京之外的其他業務城市,頁面依然沒有信息。
記者嘗試撥打“功夫熊”客服電話,語音提示“暫停服務”。輾轉聯系到北京的服務電話,工作人員稱“北京已經不能預訂,目前平臺恢複時間尚不能確定,其他情況不清楚。”
多名消費者透露,“功夫熊”的按摩技師與平臺早已脫鉤,從6月份開始就直接與老客戶聯絡自由接單了。
推拿領頭羊因資本淪陷
作為上門推拿的領頭羊品牌,“功夫熊”曾收購五家上門O2O平臺,並借此將服務範圍覆蓋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西安和成都地區。
但資金短缺的陰影始終如影隨形。早在2015年年底,“功夫熊”就傳出過融資失敗面臨倒閉的風波。當時,公司創始人王潤回應“融資不順利不能代表平臺倒閉”。
“‘功夫熊’的系統已經停止維護。”同樣從事上門推拿業務的“點到”平臺品控總監李永剛透露,“從融資失敗後,人員就撤離,後來只做基本維護,現在應該是徹底放棄這塊業務了。”他表示,上門推拿行業曾依靠燒錢補貼開展業務,如果自身業務穩定,保持良性運營並不難。但受限於業務和單量規模有限,資本一直對推拿O2O的熱情不高,如果平臺收縮補貼較晚、資本補給跟不上燒錢的速度,勢必兇多吉少。
“目前還保持運營的上門推拿平臺只有‘點到’和‘宜生到家’,很多平臺都沒有撐下來。”李永剛說,很多O2O平臺盲目燒錢,卻沒培養出穩定的用戶,一旦下一輪融資受挫就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門推拿O2O平臺多面臨技師資源不足、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雖然推拿服務是高頻需求,但經歷了三年的市場培育,多數用戶仍舊沒有養成上門推拿的習慣,平臺大健康業務也難以拓展,處境尷尬。
共享平臺或步O2O後塵
近兩年,資本的熱風吹向VR/AR、直播和共享,O2O行業幾乎被打入冷宮,相關創業公司的壞消息接踵而至:上門洗車平臺相繼倒下,大廚上門平臺門可羅雀,生鮮上門屍橫遍野……太多靠燒錢為生的O2O項目終於耗盡了資本的熱情,O2O死亡名單越拉越長。有媒體曾做過統計,截至2016年上半年,之前拿到投資的數千家O2O企業,只有不足四分之一進入B輪,其余的走到了生死邊緣。不過,一些生鮮、餐飲、鮮花配送、家教等O2O平臺轉型線下或主打商戶端,逐漸獲得了穩定的客源,進而實現盈利。
“O2O創業中服務業占據較高比重,規範性卻難以把控。”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分析說,隨著投資風口變化,資本對O2O模式不再熱衷,加速了上門服務平臺的洗牌進度。
與O2O當年的火熱類似,共享經濟如今也呈泛濫勢頭。繼共享單車之後,共享睡眠艙、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花哨的創業項目紛紛登場,唯一不變的是看不到盈利模式。不少創投人士擔心,焦慮的資本裹挾著蜂擁的創業者,共享平臺或很快步O2O後塵遭遇資本撤離的寒流。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潘福達)
“江蘇綠能寶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彭小峰被批捕。”這是搜索引擎上,彭小峰這一詞條中的最新註解。
在此之前,彭小峰的名字前則是被冠以“全國勞動模範、環保專家、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國際新能源領域的領軍人物和創新者、陽光動力能源互聯網公司(Solar·Power Efficiency·Internet)董事長”等諸多正面稱號。
2018年8月,一則落款單位為蘇州工業園區公安分局的公告透露了一年前綠能寶涉嫌不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的最新進展:綠能寶何某等三人已移送蘇州工業園區檢察院檢查起訴,彭某某經園區檢察院核準拘系,蘇州公安局已向公安部申請發布國際刑警組織紅色通緝令。
彭某某即是彭小峰。
從曾經的“江西首富”到如今的“彭某某”,彭小峰前43年的人生經歷可謂跌宕起伏:從紐交所到納斯達克,曾經兩度敲鐘,又兩度“深陷泥潭”。
不同於之前的迅速東山再起,彭小峰這次選擇出逃在外,不知所蹤,能否像以往那般卷土重來,尚無定論。
在彭小峰停更於2015年12月13日的微博中,每隔幾個月,就會多出幾條新的留言,多數是受到綠能寶提現逾期牽連的投資人的隔空喊話:“還錢,還我血汗錢。”
新能源首富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洲湖鎮,古稱舟湖,水陸發達、商賈雲集。幼年時期的彭小峰就隨父母在洲湖鎮做服裝生意,後在洲湖中學讀書時一直名列前茅,數學成績尤其突出,曾在安福縣初中生數學競賽中拔得頭籌。
1990年,彭小峰考入江西省外貿學校(後更名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除修經管專業外,還自修德語和日語,盡管學校當時並未開設這兩門課程。
學生時代的彭小峰可以說是標準的“好學生”:刻苦努力,成績斐然,人品尚佳,樂於助人,盡管畢業多年,逢著機會就去看望曾經的老師。
但在規矩的外表下,彭小峰有“逾矩”的野心。
彭小峰1993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吉安市外貿局,主要負責外貿方面的工作,進展順利,但他卻在三年後選擇辭職下海。據江西省外貿學校經濟管理系主任李誌群回憶,當時,吉安市外貿局的工作人員曾致電學校,希望學校能出面留住彭小峰。
1997年,22歲的彭小峰來到蘇州,投資興建蘇州柳新實業有限公司,專業生產職業安全防護裝備,是一家以出口貿易為主的生產型貿易實體。最初生產伸縮性極強的化纖“魔術手套”,後來生產範圍擴大到服裝、鞋、眼鏡、反光背心等。同類企業如過江之鯽,柳新能夠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勞保產品生產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彭小峰的不循規蹈矩與處處留心。
熟練掌握外語的彭小峰,跳過了香港中間代理商的環節,將產品直銷國外,由此賺得第一桶金。在歐洲市場出差時,彭小峰敏銳地發現了當地正在醞釀修改交通安全法,其中之一的要求是將反光背心列為隨車標準配備。在該項要求得以實施時,早已做好準備的柳新迅速切入市場,占據了30%的市場份額。
談及這段經歷,彭小峰曾經表示:“當時我的目標也很簡單,希望通過創業籌到學費,圓了去美國留學的夢。卻沒想到,這一幹就是8年。”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彭小峰為此後轉戰至光伏行業,一舉成為標桿人物,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由於工作需求,彭小峰經常走訪歐洲國家,一次偶然的機會,註意到德國政府對新能源行業的支持,這也是他第一次知道,太陽能也可以發電。
彼時正值光伏行業在國內勃興發展,2002年,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能源局提出“光明工程計劃”,指出風電、光電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是解決邊遠無電地區供電問題的有效手段,與延伸電網、柴油機發電相比更經濟可行,旨在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解決2300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2003年,英利、無錫尚德相繼投產,成為中國第一批現代意義的光伏組件生產企業。
在隨後的兩年中,彭小峰調研了海內外知名的光伏企業,2005年7月,在江西新余註冊成立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由香港流星實業有限公司和蘇州柳新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
乘著行業的“東風”,賽維LDK發展迅速,以光伏矽片為起點,向上下遊多晶矽、電池、組件產業鏈條延伸,每年增速高達300%,一度被業內稱為“LDK速度奇跡”。
2006年4月投產,2007年6月1日,賽維LDK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融資4.86億美元,成為中國江西第一家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公司,完成了新能源行業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同時也是中國最大規模的單次公開募股。賽維也成為繼無錫尚德之後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又一巨頭。
當時的彭小峰只有32歲,便已經成為中國新能源行業金字塔尖的人物,按市值計算,股價最高時他的身家飆升至400億元人民幣,在能源圈中一時風光無二。
2008年,賽維的收入超過12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最年輕的500強企業,江西省收入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十大企業和唯一的非國有高科技企業。2009年,賽維成為全球銷售超過1000兆瓦的唯一光伏企業,其晶圓市場份額在全世界幾乎占了20%。2010年,賽維成為出貨量最大和利潤最高的企業,員工隊伍迅速擴大至2萬余人。
2011年,賽維LDK僅納稅就超過11億元,一舉成為江西新余最大的公司。彭小峰當時經常在公司的內部會議上說,“要講求速度與質量並行,賽維要做第一,不做第二。”
在隨後的發展過程中,賽維LDK速度從“奇跡”到逐漸“失速”。
由於歐洲國家太陽能市場的萎縮,以及國內市場無序競爭和產能擴容,2011年的國內光伏產業“大跳水”,光伏企業被迫集體進入寒冬。
與同期的多晶矽項目相同,在彭小峰向上延伸至萬噸級多晶矽項目的籌備時,國內多晶矽產品價格大幅震蕩,賽維LDK彼時債臺高築,命懸一線。
“你想要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上普通的挫折。你想過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會給你最痛,能闖過去,你就是贏家,闖不過去,那就乖乖退回去做個普通人吧,所謂成功,並不是看你有多聰明,而是看你是否笑著渡過難關。”這是2013年9月,彭小峰在個人微博中轉發的一段署名為李嘉誠的話,或多或少能夠反映出他當時的心境。
2014年8月6日,彭小峰辭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黯然離場。
卷土重來
2015年1月,不甘心當“普通人”的彭小峰,帶著“互聯網+光伏”的綠能寶(SPI綠能寶能源互聯網股份公司)卷土重來,“為了綠能寶他不得不高調扮演好‘網紅’的角色”。
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這位剛滿40歲的“創業達人”表示,當前國家和全社會對試錯和失敗的容忍,是當前最好的創業環境。
“租賃陽光,儲蓄未來”,SPI致力於讓人人都能成為太陽能的生產者和收獲者。人們通過投資太陽能,在獲得安全、穩定、豐厚、可靠收益的同時,能夠為抗擊霧霾、保護生態家園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綠能寶曾經打出的廣告語,彭小峰還請來了鋼琴家郎朗為其代言,行業內諸多大咖也毫不吝嗇,紛紛前來為綠能寶站臺。
在綠能寶的官方網站上,還可以看到關於其融資租賃模式的介紹,“融資租賃是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租賃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對供貨人的選擇,出資向供貨人購買租賃物件,並租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則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賃期內租賃物件的所有權屬於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擁有租賃物件的使用權。”
對應在綠能寶的模式中,投資者承擔出租人的角色,將購買的綠能寶產品委托綠能寶租賃給電站項目方(或充電樁項目方)使用,電站項目方(或充電樁項目方)則按月向投資者支付租金(由綠能寶代發)。在租賃期間,綠能寶產品物權始終歸投資者所有。
同賽維LDK一樣,綠能寶甫經成立,就邁入高速發展的賽道,這也使彭小峰在十年之內,第二次到紐約上市。
美國紐約時間2016年1月19日9:30,彭小峰穿著鵝黃色的西服,現身美國紐約納斯達克交易市場。
“十年一晃而過,物是人非,好像就在昨天。十年前,頭頂中國民營企業海外最大IPO的光環,恰逢資本盛市,石油價格高達140美元/桶。當時全球最知名的銀行家們陪伴左右,各類著名的基金相繼預約只為見一面,政府高官專門前來敲鐘祝賀……我從而走上神壇,也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不一樣的我,那時更不會想到十年後還需要重新回到原點。”彭小峰發表這樣的感慨時,應該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創業歷程,也遵循了某種輪回。
一語成讖,一年之後,彭小峰的創業歷程,再度回到了原點,就像古希臘神話中受到懲罰的西西弗斯一樣,推著巨石到山頂,但是每一次巨石都會滾下去,循環往複。
2017年4月17日,綠能寶發布公告稱,“針對投資人於2017年4月10日及以後(最長180日)出現的提現逾期情況,經平臺與各方協調,現因光伏補貼延遲等原因,致使目前平臺提現出現逾期現象,承租人不能按期兌付提現金額。”
而這次逾期也早有端倪。在2016年5月公布的2015年財報中,SPI全年的銷售額為1.9億美元,盡管相較於2013年、2014年的4262.9萬美元和9164.2萬美元有所增長,但同期公司虧損達到1.85億美元,虧損面相比2013年和2014年的3224.4萬美元、519.6萬美元的虧損額,有擴大的趨勢。
彭小峰在同年6月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對此曾逐條作出解釋:“互聯網+新能源+融資租賃,我們是首創,虧損的原因是上市前給全體員工做了股權激勵,為了能夠上市,對過去的歷史性的項目,做了撥備,另外上市也產生了費用。公司目前發展良好,相信能夠進入良性發展狀態。”彭小峰慢條斯理,不疾不徐,但卻事與願違。
敗走綠能寶
在業內觀點看來,綠能寶的模式本就存在很大隱患。
“綠能寶的問題主要還是短融長投,當時雖然很多人看出問題來,但是那會兒互聯網金融剛開始,還是有很多人參與其中。”一位熟悉電站投資業務的專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一般而言,光伏電站在25年的生命周期中,最快回本的時間是5~7年,更慢的一些項目投資回報時間為8~10年,而光伏理財產品的時間段太短,底層資金一旦供應不上,很有可能陷入窘境。
補貼拖欠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綠能寶是光伏行業金融衍生品,電站應收賬款(補貼)拖欠是壓垮它的主要因素。”有市場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綠能寶方面也曾表示,“因光伏補貼延遲等原因,致使目前平臺提現出現逾期現象。”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可再生能源補貼的資金缺口逐年擴大,2017年新能源補貼需求約1200億元,按照目前每千瓦時1.9分的征收標準,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收入約690億,預計缺口510億元。加上此前累計到2016年底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將近600億,2017年底補貼總缺口1110億元。在附加費不提高的情況下,即便不新增可再生能源,每年都有1110億的缺口,20年累計缺口將達2萬多億元。
對於光伏電站而言,補貼到位耗時通常需要一年有余。除此以外,自融也是問題所在。
“綠能寶核心的問題是自融,平臺融來的錢用來建設自己投資的工商業光伏電站,選擇自融的平臺幾乎就和平臺的經營風險綁在了一起。另外,這是違反法律的。”資深能源媒體人對第一財經表示。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紅煒也在此前對彭小峰表示“綠能寶畢竟是面向社會自然人融資,自己設計產品、自己搭建平臺、自己銷售自己、自己為自己融資。‘綠能寶’則是典型代表……綠能寶千萬不要有‘資金池’行為,因為這是判定面向社會融資行為是否合法的重要標準”。
綠能寶“踩雷”的導火索即是“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人們對於彭小峰的情感總是很複雜,在綠能寶逾期後,他的身後並不全是投資人的討伐聲,也有多年沈浸在新能源行業中,同彭小峰一起見證行業勃興、式微、再度發展的光伏人在朋友圈中表達了對他的惋惜。
“原來也曾期盼光伏互聯網融資方面一時無人能出其右的綠能寶萬一成功了呢?”紅煒表示,“彭小峰是為中國光伏產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綠能寶也是為解決光伏產業融資難問題進行了最大、最慘烈嘗試的企業。”
也有接觸過SPI老一批員工的行業人士告訴記者:“SPI還是培養了一大批分布式光伏的人才,後來2016年、2017年真正在做工商業光伏的,並且做得比較好的人中,有好多都是從SPI出來的。”
如今的綠能寶運營時間已有1308天,在公司首頁公布的兌付名單多達11頁,從2017年10月16日開始,幾乎每天都會更新兌付進展,最新的公告日期是2018年8月20日,共兌付13人,合計金額6萬元。
而幾乎在彭小峰批捕消息披露的同一時間,曾使他“一戰成名”的江西賽維,也傳出在完成重組之後啟動股權融資計劃的消息。而當初在行業中名不見經傳的草根企業,例如協鑫、天合光能、晶科、阿特斯、通威等如今在行業中大顯身手。
“我們應該記住無錫尚德的施正榮先生和保定英利的苗連生先生為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他們正是在本世紀初以企業家的眼光創立了光伏電池生產企業,施正榮先生帶來了光伏技術,帶動了中國光伏電池的工業化生產。”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的張國寶近日表示,“當然他們在後來的經營中遇到了問題,但我們不能僅以成敗論英雄,應承認他們的歷史功績。”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