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每季淘汰工程師 決戰高階手機市場 周永明軟硬兼修 宏達電「大轉骨」



2012-2-20  TWM


宏達電去年第四季財報表現不佳,今年第一季營收又傳警訊,昔日股王能否力挽頹勢?就看二月底的四款新機是否能打敗蘋果與三星。除了組織調整外,宏達電還有 哪些策略,可以安度危機?

撰文‧翁書婷

面對蘋果(APPLE)及三星(Samsung)兩大陣營夾擊,宏達電(hTC)節節敗退,不僅營收比上季衰退三成,毛利率更降到歷史低點的二七%,股價 在大跌六五%後僅稍微反彈。

宏達電不只有外患,內憂也正悄悄改變宏達電的競爭力。去年底谷歌行動部門資深副總裁安迪‧魯賓(Andy Rubin)旋風式訪台,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臨時通知媒體採訪,強調谷歌與宏達電的友誼堅定;但殘酷的是,其實雙方的關係可能發生質變!

一位熟知宏達電的業界人士透露,自從谷歌買了摩托以後,宏達電和谷歌的關係就變得很微妙。「(當Android升級成4.0作業系統時),宏達電比三星晚 拿到Android 4.0的程式碼,只好先以舊的程式碼不斷模擬練習。」這個延誤讓宏達電新產品的上市時程受到干擾,但在周永明的要求下,宏達電研發部門日夜加班,讓今年新 機得以順利趕在iPhone 5 和 Galaxy S3之前上市。

面對危機,宏達電除了買回庫藏股外,其實從去年第四季開始已悄悄進行策略及組織調整,準備調整體質後,今年再大戰一場。

策略一:組織調整汰弱留強「你今年的績效獎金完全扣掉,以○元計算!」去年十二月底,吳華(化名)被主管叫進辦公室,宣布這項噩耗。在每年賺七個股本的高 峰期,吳華這位資深手機硬體博士,至少可領四十萬元的獎金,但現在隨著營收、獲利衰退,員工的福利大縮水。

不只獎金消失了,宏達電桃園總部、新北市新店軟體研發部的辦公室氣氛也在改變中,每個研發小組都面臨巨大的人事精簡壓力,「每季檢討個人績效,今年就要考 核四次,排在最後五%至一○%的人就要簽下改進同意書,如果三個月後再沒有改變就被面談或離職。」一位宏達電工程師透露。

據了解,「汰弱留強」人事精簡計畫,是由宏達電創始老臣、研發長陳文俊一手主導。內部員工說,「他是工廠出身,以鐵血管理著稱,罵起人還非常凶悍,不只基 層員工,連小主管都很怕他。」但也因為如此,讓宏達電從下到上策略能快速執行。他也是周永明身邊愛將,這次的改革全由他扮黑臉,周永明和王雪紅並沒有站在 第一線。

在年初第一波績效考核中,各部門都已經有部分工程師列為績效較差需要檢討的對象,年後已經有人陸續離職,以軟體部門來說,就有五十人以上因此離職。這對基 層員工產生極大的影響,員工個個戰戰兢兢,加強自己的工作效率,深怕被點名。

這一波不只對基層工程師開刀,高階主管也是整頓對象,例如,掌握智慧型手機、平板數位內容的內容長Shashi Fernando今年初已經被撤換。

宏達電一一年購併了英國數位多媒體傳輸商Saffron Digital,並且把Saffron Digital的執行長Shashi Fernando,拔擢為宏達電的內容長,但由於績效不佳,Shashi Fernando成為首位下台的高層。

策略二:全力搶攻高階手機去年底三星和宏達電銷售量和營收明顯拉開了差距。由於宏達電與三星都會送新手機給大老闆試用,某位大老闆就說,「三星的手機用 AMOLED(主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好漂亮,又薄又輕,電池可以撐個好幾天。」外界對三星的稱讚讓宏達電產生很大的壓力。

因此宏達電全力往輕、薄智慧手機發展,採用四核心處理器、大螢幕、LTE(長期演進技術),要用硬體規格追平與三星和蘋果的差距。過去宏達電的手機中,中 高階手機與頂級高階機種比重約四比一;今年將完全反轉,中高階與頂級高階占比為一比四。

為此,已經成立多年的hTC Studio部門,特別改由直接向周永明報告,Studio廣招工業設計、硬體、機構件設計大將,為的就是想要重返昔日創意長陸學森時代,締造鑽石機大賣 的光榮傳奇。但蘇格蘭皇家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王萬里認為,﹁手機硬體規格與市場接受度相關性有個大問號,追求硬體不一定能贏,還要考量 品牌知名度、UI介面和內容。﹂外界看衰的聲音從未間斷,周永明只有極短的時間向外界證明宏達電可以挺過這波危機。這次壯士斷腕的組織重整是否讓宏達電重 返榮耀,外界正在密切觀察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7

中石化誰來當家 決戰在外資

2012-5-14  TWM



這是台股史上第一遭爭搶上市公司 經營權,公司派、市場派齊向外資開支票。

五月七日,中石化董事長沈慶京因控告力麗集團而親自出庭,他主張,若力麗董事長郭紹儀介入經營,將對客戶造成不公平競爭,影響股東權益。

堪稱今年上市櫃公司股東會最激烈董監改選爭奪戰的中石化,在四月底股票停止過戶後,經營權大戰進入爭奪中石化二五%外資股東支持!

過去,包括金鼎與開發金、高興昌與國票等爆發經營權之爭公司,戰場都在徵求小股東委託書;但,這次中石化董監改選一役卻「決戰在外資」,在台灣資本市場寫 下新紀錄。

關鍵在於,中石化二五%外資股權若支持公司派,沈慶京就足以與郭紹儀等三大股東超過三成股權相抗衡;若支持市場派,郭紹儀就篤定可以過半支持率掌握中石化 經營權。因此這場爭取外資青睞大戰如同選舉,沈慶京等公司派,與大股東郭紹儀在內的市場派,各自提出「競選政見」展開招數大對決(見九十頁表),一方祭出 「大陸投資公投」,一方開出股東權益支票。

沈慶京打中國投資牌:不西進投資,沒有競爭力

為爭取外資支持,沈慶京持續主打大陸牌,訴求「市場派反對」的中石化大陸投資計畫。

公司派除了在五月初積極見外資股東固樁,早在三月底、四月初,便在德意志、凱基證券安排下,由中石化代總經理王克舜、副總經理劉振鵬替沈慶京出馬,到新加 坡、香港對外資路演(roadshow)。

中石化發言人楊慶賢說,路演主要是向外資說明大陸投資案對中石化的迫切與需要,如果不西進投資,會影響中石化未來競爭力。「中石化董事會絕不是一言堂,」 他不忘強調。

至於市場派,則選在四月二十三日,由郭紹儀以力麗、力鵬董事長名義,赴新加坡、香港展開為期四天的路演。

郭紹儀打公司治理牌:訴求股東權益,保證股息

這段期間從早餐開始排起,包括基金經理人在內,他共見了四十位、約持股中石化一五%的外資股東。

「我介紹力麗、力鵬最多一分鐘,我是第一個去做NDR(常規路演)沒有講自己公司的(董事長)。」郭紹儀自嘲,各界都好奇他身為中石化大客戶與大股東,卻 被董事長控告,加上自己代表好樂迪前董事長盧燕賢、裕融與豐泰董事劉俊杰等市場派持股三二.五%股東,因此應投資人要求說明。

只不過,相較沈慶京談論已久的大陸投資牌,親自見外資的郭紹儀,到底端出什麼大菜?

「他們(公司派)去香港、新加坡都說『我要當董事長』,我訴求的是股東權益,不是要跟你爭董事長,」郭紹儀解釋。他打出公司治理牌,甚至不惜下重本,向外 資開出一張保證中石化未來五年,每年現金殖利率至少達六.五%的股東權益支票,拉攏外資的心。

過去台股全市場平均現金殖利率約四%到四.五%,塑化類股則更高,如台塑超過七%,郭紹儀便對景氣做最壞假設,以中石化過去五年平均EBITA(稅前、利 息、折舊及攤銷費用前淨利),及歷史天價每股四十八.五元為計算基礎,「六.五%的現金殖利率很容易達到!」

郭紹儀向外資強調,中石化打算花三百多億元投資大陸,這等於花了他及他所代表的股東共一百多億元資金。他並不反對大陸投資,但反對違反公司治理的人領導公 司,他以沈慶京去年五月中回鍋中石化董事會以來,九席董監事席次變化數字,再向外資訴求公司治理等投資後管理。

「從他(沈慶京)上任到現在,(董監事席次)已經換了十五次,他妹婿吳訂還三進三出,」郭紹儀說,他第一天在新加坡路演時本是說十四次,但四月二十四日晚 間京華城董事長陳玉坤改任中石化監察人,又換了一次,因此他到了香港,便改口為十五次,是台灣最高的更換率,「光講數據,投資人就聽得目瞪口呆。」

除了公司派祭出大陸投資牌,市場派端來股東權益牛肉外,中石化獨立董事人選,是爭取外資支持的另一戰場。

再戰獨董人選:有前閣員,也有大學教授

四月二十六日,中石化董事會通過提名華聚產業標準推動基金會董事長、經濟部前部長陳瑞隆,及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行政院前政務委員朱雲鵬擔任獨立董事。據 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陳瑞隆是去年九月沈慶京接中石化董事長後設置薪酬委員會委員,至於朱雲鵬則和沈慶京同是第十七屆國民黨中常委,雙方有不少淵源。

五月四日,大股東力麗則透過重大訊息,向外界公告擬提名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金管會前副主委呂東英,及東吳大學會計系教授、中華民國審計準則委員會委 員馬嘉應為中石化獨董候選人名單,可說將公司治理牌打到底。

「中國投資牌」對決「公司治理牌」,誰能打動外資的心?六月二十七日股東會當天,才能見分曉。

【延伸閱讀】西進投資VS.現金殖利率6.5%——中石化兩派端牛肉爭取外資

陣營:沈慶京(公司派)持股:約10%吸引外資訴求:主打「中國投資牌」:市場派反中國投資,但若中石化不到中國投資,會面臨流失客戶、市占率等降低核心 競爭力危機提名獨董人選:陳瑞隆(華聚產業標準推動基金會董事長、經濟部前部長)朱雲鵬(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行政院前政務委員)

陣營:郭紹儀(市場派)持股:約32.5%吸引外資訴求:主打「公司治理牌」:延攬原總經理蔡錫津任CEO,改執行長制,並確保未來5年現金殖利率最低 6.5%提名獨董人選:呂東英(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金管會前副主委)馬嘉應(東吳大學會計系教授、中華民國審計準則委員會委員)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4

決戰電商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03/100419178.html

資本變得冷靜了,但競爭更瘋狂了。

  這是每個電商都能清楚感受到的事實。如果以為風向變了,對電商的評判標準已經從看增長變成了看盈利的話,那就錯了。

  投資者沒有失去對電商的興趣,只是不再像前幾年那樣不加思索見電商就投。冷靜下來觀察和思考的結果,是要尋找那些個子大、跑得快的傢伙。

  「電子商務沒有進入寒冬,它的發展不可逆轉。但電商模式已經分化了,我們在看哪些商業模式經得起考驗,用戶增長還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數字。」一位電商行業投資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電商行業贏家會越來越多吃。」在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季衛東看來,今後一兩年時間,將是各家電商企業「最關鍵的時刻」。

  從現在開始,一場更血腥的戰爭。最引人關注的是三名種子選手:蘇寧、京東和淘寶。它們是電商平台的最主要競爭者,手上握有的資金和吸引的投資團,讓它們有資格打這場惡戰。它們的核心人物如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和京東CEO劉強東,也做好了「玩命」的準備。

  其他公司只能做壁上觀。它們或者已經進入其他發展方向,如凡客被定義為一家消費品公司;或者因為盈利壓力及跨國公司總部的約束,無法不惜成本地加入這場用戶爭奪戰,比如噹噹和亞馬遜;也有些公司已經錯過時機就此掉隊,比如國美。

  在這場戰爭中,最不要命的是蘇寧。價格戰仍然是最有效的手段,對資本的爭奪緊隨其後。

   「8月起蘇寧要在全國範圍內搞『零毛利』!全國實體店大規模降價,一定要把京東的IPO給黃掉⋯⋯」2012年7月,一位蘇寧電器的股東告訴財新記者,雖然京東商場的店慶月活動已結束,蘇寧旨在圍剿京東的價格大戰不僅沒有告一段落,反而繼續升級。

  今年7月,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將個人股權抵押,以背水一戰的姿態完成了蘇寧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增資——47億元人民幣,蘇寧全面向電商轉型。

  隨著蘇寧入局,以及京東宣佈做開放平台,電商圈的小道消息也前所未有的密集起來。京東剛與投行分析師見完面,有關京東試探IPO、毛利率5%的 消息已經滿天飛;京東人士則一概稱之為對手攪局。從價格戰到媒體營銷戰,中國的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到2012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喧囂。

  「這是一場生存之戰。如果現在不用白熱化的手段來打,以後生存的空間都沒有了。」在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季衛東看來,生存之戰的本質是規模之爭,無論是通過開放平台來迅速提供更多的產品選擇,抑或通過降價策略打擊對手,電商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吸引更多的用戶。

   「用戶多,願意合作的商家就多,反過來吸引的消費者就更多⋯⋯雪球會越滾越大。」季衛東說。

  與崇尚精細化運營的日系企業以及強調數據挖掘的美國公司相比,中國的電商企業論及運營能力還沒有擺脫「傻大黑粗」的狀態。雖然每家電商也開始在 如何加強數據管理和分析能力上做文章,但鋪天蓋地的廣告和降價促銷、基礎物流布點,仍是爭奪用戶的最有效手段,「傻大黑粗」還是目前在電商行業立足的最基 本生存形態。

  是否擁有足夠的融資能力,是這場大戰成敗的一大關鍵。

  2012年,中概股IPO遲遲未見解凍,投資者又變得謹慎,但阿里巴巴在融資,蘇寧在融資,京東也在融資。靠什麼來說服投資人繼續相信自己——這是擺在每一個電商面前的關鍵課題。

  三家各有所長,亦各有所難。投資人的看法在分化。

  京東最令人驚嘆的是增長能力。「上半年價格戰這麼猛,京東增速還比其他電商都快,不可思議。」一家PE機構項目投資負責人表示。

  京東打的是「正品低價」和自營標準化物流配送服務兩張牌。京東從2007年就開始在物流基礎設施上砸下重金,同時又一直倡導低價策略,重資產、低毛利率。這種模式什麼時候能盈利,投資圈對此看法不一。

  現在,京東融資卡在一個問題上:短期內無法IPO而電商投資環境漸趨冷,能否找到出價更高的下一輪投資人?

  蘇寧2010年初方才踏入電商,卻處處顯示背水一戰決心。

  2012年後,蘇寧放緩了線下開店的速度,它的線下業務明顯進入結構性調整,電商業務易購,被視為振興蘇寧的最大希望。

  如果將所有的電商企業置於中國零售市場的大盤子之中,蘇寧依然是當仁不讓的老大。2011年蘇寧電器(002024.SZ)實現營業收入938.89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高達48.20億元,足令各家電商望塵莫及。

  蘇寧的優勢在於可以憑藉線下業務和相關網絡、物流倉儲系統來滋養線上業務,但劣勢也在於此。如何盡快提升電商運營能力,同時解決好線下與線上在 價格、渠道以及物流等環節存在的左右手互搏問題,將是成敗關鍵。張近東以所持蘇寧股權質押融資,無異於為轉型賭上身家。從融資至今,蘇寧市值已下跌近半, 足證資本市場對這場轉型充滿疑慮,也進一步縮小了蘇寧未來再融資的空間。

  起跑最早、目前優勢最明顯的還是阿里巴巴。根據易觀國際數據,整個中國網上零售(B2C+C2C)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788.4億元,其中,淘寶系交易額超2000億元,佔比達76%。在很多投資人眼中,阿里巴巴幾乎已經處於「躺著收錢」的階段。

  阿里巴巴從B2B業務起步,之後推出C2C淘寶網,培養了中國消費者網上購物的習慣,近年又從淘寶孵化並分拆出B2C平台——淘寶商城(後改名 為天貓商城),成為「虛擬商業地產」模式的遊戲規則制定者。阿里巴巴的市場份額和輕資產模式,使得它在這場電商大戰中暫居安全位置,但阿里巴巴現有商業模 式已經基本定型,要突破現有格局,將購物平台進一步升級為社區以及向移動互聯網領域拓展的努力卻收效不彰。以馬云為首的公司管理層,兩年來一直將主要精力 用於從雅虎手中奪回公司控股權。對阿里巴巴來說,盡快完成融資徹底結束與雅虎的控制權之爭,並最大程度地遏制競爭對手的增長之勢,以便在集團IPO有一個 完美亮相,才是未來一兩年最重要的事。

  誰停止奔跑,誰的速度慢下來,誰就將退出第一陣營的競爭,甚至永遠倒下。阿里巴巴、京東、蘇寧,誰最有機會?

融資競賽

■ 京東商城——風投湧入

  ·2007年8月

  今日資本注資

  ·2009年1月

  雄牛資本和梁伯韜分別注資1000萬美元和2100萬美元,當時估值4000萬美元

  ·2010年1月

  老虎基金投資7500萬美元,當時估值4億美元

  ·2010年底

  老虎環球基金投資7500萬美元

  高瓴資本投資約3億美元,估值大約10多億美元,持股比例估計30%

  ·2011年4月

  DST、紅杉資本、老虎基金、沃爾瑪等注資,京東商城估值已達70億美元左右

■ 蘇寧電器——增發募資

  ·2008 年5月

  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24.30億元

  ·2009 年12月

  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30億元

  ·2012年7月

  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47億元

■ 阿里巴巴——依靠貸款、PE融資

  ·2012年6月,獲國開行20億美元長期貸款,但尚有10億美元未到賬

  ·擬獲中投公司股權融資20億美元

  資料來源:財新記者根據採訪及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82

京東蘇寧明日九點決戰!供應商開罵 消費者歡樂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14/231105.html

【創業邦訊】價格戰一直都是電商們搶奪消費者、提高銷售額、爭奪市場份額得以存活的競爭方式。今日上午,京東商城CEO劉強東發起的「大家電零毛利」宣言將電商圈本就慘烈的競爭推至至高點。而下午電商黑馬蘇寧執行副總裁李斌「迎戰」,聲稱「蘇寧易購包括家電在內的所有產品都將低於京東,任何網友發現蘇寧易購價格高於京東,我們都會即時調價,並給予已經購買反饋者兩倍差價賠付。」微博中還調侃劉強東,幫助其「提前、超額完成減員增效目標」!劉強東面對來自蘇寧迎戰,在微博放話,「如果蘇寧敢賣1元,那京東的價格一定是0元」!

今日上午京東商城劉強東發微博表示,京東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如果三年內,任何采銷人員在大家電加上哪怕一元的毛利,都將立即遭到辭退!從今天起,京東所有大家電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公司很快公佈實現方法!

\

劉強東微博截圖

隨後,劉強東又在微博是公佈其實施辦法:「即日起,京東在全國招收5000名美蘇價格情報員,每店派駐2名。任何客戶到國美、蘇寧購買大家電時候, 拿出手機用京東客戶端比價,如果便宜不足10%,價格情報員現場核實屬實,京東立即降價或者現場發券,確保便宜10%!歡迎離退休人員報名,月薪不低於 3000元。」微博最後給出了報名地址,如下圖:

\

劉強東微博截圖

同時,劉強東又放出京東大家電發力「第二彈」:8月底前,京東商城大家電配送在全國20個城市實現211限時達服務--上午11點前下訂單,當日下午送達;夜裡11點前下訂單,第二天上午送達!京東大家電配送也要211!!!

\

劉強東微博截圖

下午電商黑馬蘇寧執行副總裁李斌「迎戰」,聲稱「蘇寧易購包括家電在內的所有產品價格必然低於京東,任何網友發現蘇寧易購價格高於京東,我們都會即 時調價,並給予已經購買反饋者兩倍差價賠付」。同時他在微博中約戰劉強東,從明天9點開始,蘇寧易購將啟動史上最強力度的促銷。

\

蘇寧執行副總裁李斌微博截圖

面對來自蘇寧的回應,京東商城劉強東放話,「如果蘇寧敢賣1元,那京東的價格一定是0元」!之後連發微博,喊話消費者「登陸京東商城,收藏好要買的家電,下手一定要快、准、狠!」

\

劉強東微博截圖

劉強東在其隨後的微博中「科普」國美、蘇寧的銷售額,並調侃蘇寧的股價讓股民「傷不起」!

電商產業鏈環環相扣,電商們的價格戰似乎已不再只是電商們的事情,而是已經蔓延到上游產業鏈,低利潤將會使得整個產業鏈扭曲發展。在電商大佬們新一 輪的「互掐」中,就有電商產業鏈上的其他選手不淡定了。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穆剛跳出來指責劉強東,「不是經營企業而是在毀滅社會財富,企業如人一 樣沒有良好的品行和修為終究不會也不可能成大事,只是一枚『跳樑小丑』!」

\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穆剛微博截圖

「京東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價格戰追問:

第一,京東商城到底有多少錢能經得起如此大手筆價格戰?

第二,此舉無疑將為京東招來更多的對手,京東勢必處於群起而圍攻的境地!而其「越大越安全」的戰略也會在圍攻中而岌岌可危。而在價格戰拉鋸下的供應商們會不會不堪忍受更低利潤而逃離京東?

第三,熊曉鴿最近指出「電商不盈利模式在如今並不能成功」,其他投資人怎麼看?之前不得不跟的投資人們,還hold得住麼?繼續跟得起麼?

第四,如此價格戰3年之後,京東能一統江湖,壟斷綜合電商麼?那時候要提價麼?而電商的盈利難題是靠價格戰解題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36

2014高達渣古的終極決戰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7/2014.html
這晚路過時代廣場,看見高達和紅彗星渣古對恃的情況,忽然想起包Sir和李實發那些年華洋大戰的光景。 
國內有一套很轟動的小說叫《蝸居》,劇中的主線雖然是郭海藻與貪官宋思明的地下戀情,但劇中另一副線則描述地產商馮嘉怡與宋思明官商勾結,其終極目標是馮作為宋思明的人頭替他轉移國內資產到香港上市的人頭。筆者拙文《和黃五行欠水?!》出街後,引起博友匿名兄和暘明兄討論,故不如趁出門「遠」遊之際,筆者把一些近年跟一些前輩討論後的猜想在此胡扯一番(有趣的是,筆者曾指出以年收益計每年港幣10億元以5.00%計其估值應有港幣200億元。執筆之時據報收購價已經提升至港幣200億元與港幣300億元,也許李實發也是筆者的博友!)。
官商勾結這些政經大龍鳯,古今中外皆言而非強國獨有。當年Royal Dutch Shell本來已經是手執歐洲石油牛耳,但由於大英帝國海軍大臣(First Lord of Admiralty)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為了不被單一供應商控制,便用政府錢出手扶植Anglo Persian Oil Company(即後來的英國石油BP)。後來Anglo Persian Oil Company站穩陣腳後,Royal Dutch Shell在丘吉爾脅迫下成為半間英國公司,之後半個世紀的大英帝國地緣政治很大程度上是跟英國石油教父丘吉爾的路線走(見拙文《The Blood of War》和《石油系列》)。這便是赤祼裸的人頭經濟學,象牙塔MBA不會教的。
1971年美國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做了兩件改變世界的大事,其一是美元黃金脫勾的Nixon Shock,其二便是訪問中國。在1970年代開始,當年香港已經進行了連場華洋大戰。在1973年3月9日股災前夕的恆指高見1,774.96。筆者相信其原因除了是熱錢流入炒作香港會進一步受惠於中國開放門戶,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公潤之未見馬克思前已經決定了香港要回歸中國主權(甚至是後來改革開放的走資路線)的現實。

財經名博順叔的《財經茄哩啡》今期鴻文《變態超人(中)》便詳細分析了李實發在商場如何利用人頭經濟學百戰百勝。睇局其實要還看歷史,若果大家明白近半世紀的中、英、港這張三腳櫈的歷史,便應該明白今天報章所述的政經亂局(包括傳媒本身)背後糾纏不清的政經關係。

筆者為了投資而做功課,關於長和系和九倉系中亦撰文不少(見拙文《長和系》和《九倉系》)。其中隱約覺得以前替中共接管英資洋行的老拍檔,即包Sir的女婿吳光正和李實發近年其實已經各走各路。近十年來長江實業(00001:HK)和九龍倉(00004:HK)股價表現,也許除了反映其營運表現外,其中還可能代表知情內幕人仕對兩隻股票的一些看法。筆者想在此強調,不要小看九龍倉(00004:HK)內房業務的前景,皆因在國內開發房地產強如李實發亦非無往不利。筆者猜想九龍倉(00004:HK)內房業務受祝福除了是吳公子協助建設祖國(特別是黨官的荷包)的熱心外,亦不排除有共匪為了未來進一步加強對香港政經的控制而扶殖一個超級華資以部署下輪華(假)洋(鬼子)大戰。如此推論,則共匪以內房業務谷大九龍倉(00004:HK)的動機便不難理解了。以2013年7月23日收巿價計,長江實業(00001:HK)和九龍倉(00004:HK)分別是港幣2,738.40億元和港幣2,531.80億元。至於九龍倉(00004:HK)的控股公司會德豐(00001:HK)則有港幣1,538.40億元,帳面兩大華資實力已經非常接近。今天話由九倉系食起長和系似乎天方夜譚,不過眾博友可有想過整個長和系其實也有他的Achilles' heel呢?
順便一提,2011年九龍倉(00004:HK)發行了6,911萬股,到期日2014年6月7日,認購價港幣90元的可換股債券(見拙文《九倉可換股債券值多少?》) 。同一時間又有佔領中環的行動。把這兩件風牛馬不相及的事拼在一起,大家又可聯想到什麼呢?

暘明說...

你寫得好精彩。我是經濟方面的門外漢,對過往華洋大戰也不熟悉,來湊熱鬧的。

關於九倉,我有另一種想法,九倉的新聞頗敢言,不曉得會否是大陸收編的對象。

李嘉誠呢幾年犯眾憎係有絕對的原因,以前我同友人聊天講過,李氏皇朝牽涉民生的事項太多,香港人的生活都幾乎同佢有關,任何一件事處理不好,都會成為攻擊的對象。

有人簡化為仇富,個人更深信係因李氏的霸道、任何可賺錢的都想撈一筆的作風深入民心,李氏企業做的事唔能夠滿足大部份人也得罪好多人。

匿名說...

暘明兄,
誠伯的形象以及仇富的風氣, 是CY LAI由1990年開始, 用十幾年時間幾本雜誌一份報紙, 洗了整整一代人的腦而打造出來的。包括你所講的分析, 都是。
Normal Distribution告訴大家, 冇腦又唔努力又「性賴」的人多好很多。 學美國人作風, Media Makes Heros and Evil, CY LAI選了誠伯, 正正因為佢係最成功的一個。
我細個時, 社會一樣仇富, 老人家最鍾意話D有錢佬販毒起家, 好在我唔信, 因為查實浮面富豪中, 只有利家曾攞正牌賣鴉片而已。
自由市場做生意, 只講合法與否。做生意賺唔盡, 仆街嗰日冇人會可憐你。長和勢大係果而不是因, 存在就是合理。人地14歲死老豆開始打工, 由開廠到搞地產, 一樣受盡英資氣。
英國人離開前埋咗好多炸彈, 例如擴大大學學額, 你睇屯門大學社科系幾多只曉上街反動的低學歷低水平師生。They are what they read!(廣東人嗰句讀屎片好傳神, 佢地讀乜報呢? 你懂的。)
只有兩個殖民地有好結果(中間都好波折), 一個因為有個李獨裁者, 另一個因為係主動趕走英國人。
一個人撈唔掂, 係社會的自然選擇, 唔可以委過他人, 把個人缺失當成社會問題。
叮噹內有一集, 大雄不憤出木杉比他有腦、技安比他大力, 於是用假如電話亭把全世界的人類限制在大雄的水平, 結果連老師都不懂計數, 新聞主播不識字……
在香港仇富, 同吸毒一樣, 幾多冠冕堂皇的藉口都好, Take野衰硬。
細個見富貴親戚有車有樓有靚老婆出國打Golf, 我輩會立志將來一樣搵到做到, 於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如果我遲出世, 1990年開始睇毒果長大, 我相信我都會上街, 要求土改、抄家、埋葬Golf Court、實行單位配婚、限制出境……

匿名說...

朱兄, 九倉單CB, 睇唔明, 不過金額咁大, 又跨3年, 會唔會你諗多咗? 黨可不會俾佢玩咁大的, 黨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匿名說...

我一直都唔信黨中央會當吳光正係自己人, 反而比較傾向順叔的睇法:因為老闆年紀關係, 恆隆同九倉呢十年比「兩李一鄭」更樂於跑大陸而已, 風光背後, 當中埋下不少政治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70

苗連生圈地千億決戰下游

http://www.eeo.com.cn/2013/0727/247437.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嚴凱 1500萬~1700萬千瓦,這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商英利集團在2017年的目標。去年,英利集團的光伏組件出貨量為230萬千瓦。

英利寄望於通過發展下游大型地面電站業務以及分佈式發電來實現這個目標。按照1兆瓦需要1萬平米的面積計算,未來5年英利需要的「圈地」面積將超過15萬畝。

一般而言,1兆瓦(即1000千瓦)的投資額大概在800萬元。據此測算,若未來要想達到1500萬千瓦的規模,英利在此期間的投資額將超過千億。

本報獲悉,英利已經將自身的戰略做出了調整,即由光伏組件製造商向太陽能能源提供商轉變。英利集團副總經理趙志恆說,這是英利的二次創業。為此,從今年4月份開始至今,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帶隊考察了云南、廣西、廣東、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山東等省市的適合建造光伏電站的地面資源及分佈式發電資源。

苗連生的考察被外界認為是「跑馬圈地」。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的地面資源被包括五大發電集團在內的央企瓜分後,中東部及西南部等日照條件好的地區成為英利等民企大舉進軍下游地面電站領域最後的機會。

經濟觀察報獨家獲悉,為了能夠在各個省市有效開展地面電站及分佈式發電業務,英利將在全國各個省市相繼成立省級總公司,以形成「集團公司—省級總公司—項目公司」三級管理架構。

苗連生表示,將從集團內部公開競聘省級總公司的一二把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英利的工作將圍繞「一個思想(轉變作風)、兩個戰場(製造和下游)」開展。

「圈地」

在中國,大型地面光伏電站主要分佈在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寧夏等西部省市,地面資源基本上被包括五大發電集團在內的央企所佔據。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太陽能光伏發電並網容量達到880萬千瓦,其中地面大型並網光伏發電裝機容量550萬千瓦,絕大多數來自於上述省份。

但在中部及西南等日照條件較好的省份,依然存在大量具備建造地面電站的未利用土地資源,這成為英利等民企進軍電站業務的機遇。

7月26日下午,苗連生驅車前往山東濰坊,考察當地適合建造光伏電站的地面資源及分佈式發電資源。這已經是苗第四次親自帶隊「下鄉」考察了。

早在今年4月6日,苗連生便開始對云南、廣西、廣東三個省市的地面資源以及分佈式資源來一番實地考察。

在昆明,苗召集了云南分公司的員工,跟他們講述了英利未來發展地面光伏電站業務的「雄心」後,便帶著4個人開啟了4000公里的考察。

此後11天,苗連生考察了云南省內的昆明、楚雄、大理、瑞麗,以及廣西的百色市、南寧市,廣東的廣州市和深圳市。每到一個地方,苗連生都會向當地政府部門瞭解土地資源情況,並實地詢問企業和居民的屋頂資源及用電情況。

隨行的英利投資發展部職員李慶林告訴經濟觀察報,在路上,只要看到大片荒地時,苗連生就會讓司機停下來,然後下車查看,並讓手下拍照及記下方位。

兩個月後,英利便分別與云南曲靖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從今年至2016年,雙方將利用云南各地的荒山、荒坡地,建設300萬千瓦光伏電站,以及開展光伏農業綜合項目等方面的合作。「這些都是實地考察的結果。」苗連生告訴經濟觀察報。

云南之行的收穫堅定了苗連生的實地考察決心。在滇、桂、粵之行結束半個月之後,苗連生又開始對山西、陝西、河南三省進行考察。

此次考察,苗連生將考察隊伍壯大到了15人。他的第一個考察地點在山西省代縣,此後則將重點集中在忻州市以及朔州市。

在陝西,一行人主要考察了延安、西安,並在秦嶺和太行山的交會處發現有數千畝土地可用於開發地面光伏電站。此次考察歷時13天,初步確定了29個地面電站資源。

苗連生讓手下將考察的詳細資料記錄下來,並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際可利用面積、變電站使用情況等專業分析,以推進項目真正落地。

苗的第三次考察則是在6月9日~6月17日,地點是武漢和西安。此次考察,苗連生直接與當地高新區的高層進行會晤,洽談合作事宜。

一個月後,武漢高新區高層來到英利保定總部,商談地面電站業務對接落地。而在西安,英利則從總部派駐了五六人,西安極有可能成為英利新成立的第一個省級總公司所在地。

英利集團副總經理趙志恆稱,下游電站開發的資金來源有多種渠道,包括銀行貸款、金融租賃、與地方政府合資等方式。

據他介紹,英利在一些項目上會採取與當地政府合作開發,或者與大型企業合作。例如,不久前英利便與南方電網旗下子公司南網能源簽訂合作,雙方在合作開發電站過程中後者將提供資金支持。此外,下游電站一直以收益率高、收益穩定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與光伏製造業難以獲得銀行貸款不同,電站開發相對很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

今年4月23日,英利拿到了國開行1.65億美元的貸款,補充運營資金和採購用於組件生產的原材料。主要就是為英利開展下游電站業務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另外,英利還通過金融租賃的方式解決資金難題。該公司旗下已經擁有兩家金融租賃公司,分別是鑫海租賃和小溪租賃,金融租賃的方式將很大程度上降低項目的初始投資。因為在建設項目過程中,項目的設備等投資可以由租賃公司購買,然後租賃給母公司,從而降低初始投資額。趙志恆說,一個項目的初始投資只需要30%的基本金,而通過上述多種方式,可能只需要10%的資金就能完成投資。

架構調整

從去年開始,英利開始向下游電站業務進軍。隨著電站業務的不斷壯大,與之相應的各個項目公司也越來越多,管理難度也開始越來越大。

於是,苗連生便開始思考如何理順項目公司的管理問題。後來,在經過內部多次討論之後,想到了成立省級總公司的方法。

7月21日,英利在保定總部召開了《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宣講會。在會上,苗連生正式宣佈對內部架構做出調整,將在各個省市相繼成立省級總公司。「這是業務發展的需要。開發電站業務就會需要很多的項目公司,這些項目公司需要更上一級的企業法人對其進行管理。」趙志恆告訴經濟觀察報。

另一個刺激則是《意見》本身。

國務院7月4日發佈了24號文(即《意見》),明確了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此外,24號文還對光伏電站發電業務所面臨的並網、補貼、資金來源等障礙提出了解決辦法。

「這個《意見》對光伏企業來說是個巨大利好,未來隨著一系列的配套細則出台,困擾光伏行業的諸多難題都將得到解決。」一位供職於國內某大型多晶硅企業的高管稱。英利集團首席財務官王亦逾稱,省級總公司將具有很大的權力,包括宣傳、調查資源、銷售產品、電站開發、分佈式發電業務經銷商的篩選等。

未來,英利的內部架構將調整為「集團總部—省級總公司—項目公司」三級管理。而此前成立的四個大區管委會代替總部行使總部職能。

「這種架構模式在行業內應該是首創。這種調整等於是將公司的業務向全國範圍內鋪開,而不像以前偏安於一隅,就那麼幾個省有業務。」國內一家大型光伏企業高管稱。

當被問及自己所在的企業是否也會推行這種模式時,該高管認為,不會去模仿,但這種模式值得參考。

目前,英利初步的規劃是率先籌劃10個省級總公司,將從公司內部招聘各省級總公司的高管。記者瞭解到,云南、廣東、廣西、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山東、河北等省份將有望率先成立省級總公司。「設立省級總公司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在有的省份之前已經成立了分公司,它們只要轉變職能就行了,其他此前未進入的省份,則需要新成立省級總公司。」趙志恆說。

但英利成立省級總公司的調整依舊面臨著諸多障礙。王亦逾稱,在機制建立起來後,銷售總公司的執行問題、內部的業務流程等都需要進行調整。

在苗連生看來,此次架構調整的最大問題則是人。在近期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苗連生提出將利用七八個月的時間鍛鍊一批人才。

事實上,近幾年,由於光伏行業大起大落,英利也針對性地做出了多次內部架構調整。「每次調整都是為了應對新的變化。」英利內部人士說。

最近的一次大的架構調整則發生在去年10月份。

2012年10月9日,英利撤銷保定、天津、衡水、海南各園區建設指揮部,成立大區管理委員會。根據部署,英利將分別成立南方大區、天津大區、北京大區、保定大區和華中大區。

二次創業

在7月23日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苗連生告誡屬下要抓住「一個思想,兩個戰場」。「一個思想」就是轉變作風,轉變務實的作風。「兩個戰場」,一個是生產,一個是下游,這是工作重心。

在此次會議上,苗連生為英利制定了下游電站業務未來兩年的戰略目標,即兩年後必須進入下游光伏發電前兩名,全球除了歐美市場,在新興市場的綜合指數下游發電廠要進入前十。

早在去年9月份,英利集團內部召開了一次轉型升級大會,決定調整自身戰略,進軍下游大型地面電站領域,將自身定位由「光伏製造企業」向「能源企業」轉變。

「這是公司的二次創業。」趙志恆告訴經濟觀察報,「未來,英利會堅持『兩條腿』走路,即製造業和電站。如果做得好的話,電站業務規模會超過製造業。」

英利集團成立於1987年,1999年進軍光伏行業。2002年之後,光伏行業開始迎來爆發期,英利則憑藉著全行業為數不多的全產業鏈模式,業務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該公司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出貨量達到230萬千瓦,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製造商。

但近兩年由於光伏行業遭受歐美雙反影響,加上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英利和其他光伏企業一樣,陷入了長期的虧損。財報顯示,2012年,英利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英利綠色能源虧損5億美元;2013年一季度繼續虧損9850萬美元。

英利首席財務官王亦逾曾告訴經濟觀察報,現在公司基本面正在好轉,2013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達到4.1%,預計二季度在9%-11%之間,三或者四季度,公司應該能夠實現盈利。

英利預計2013年的出貨量將在320萬千瓦~330萬千瓦。按照英利的規劃,到2015年,英利的業務規模將達到1000萬千瓦。2013年上半年,中國光伏全行業組件電池產量約1200萬千瓦。

「英利若想達到15兆瓦(即1500萬千瓦)的規模,光靠賣組件肯定很難實現,還需要借助光伏電站業務的拉動。」上述國內多晶硅企業高管稱。

苗連生透露,今年下半年,英利將會開工30~50個地面電站。按照英利集團2017年1500萬兆瓦~1700萬千瓦的目標,屆時佈局地面電站所需要的地面資源將超過15萬畝,總投資額也將超過千億元。

但在中國發展地面電站業務仍然存在問題。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一位專家稱,國內電站業務面臨的一個大的問題便是補貼是否能夠及時到位。

根據該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5月~2012年年底,全國光伏補助資金缺口達5億元,預計2012年光伏資金需求超過10億元。若國家不能盡快調整可再生能源基金的管理措施,預計今年光伏補助資金缺口將超過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62

【案例】口香糖巨頭如何決戰中國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96
前傳
這一次舉兵來犯的不是別人,而是同樣誕生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卡夫旗下擁有11個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標誌性品牌,其中奧利奧、樂之、怡口蓮、荷氏、麥斯威爾等品牌都深受中國消費者的追捧。
對於這個對手,箭牌再熟悉不過了。2004年,箭牌曾以14.8億美元收購卡夫旗下的糖果業務。當時糖果業務收入只佔卡夫公司總收入的1.6%,其表現令投資者感到不滿,於是卡夫決定,與其在不擅長的業務上疲於應付,還不如將注意力集中在餅乾、奶酪、咖啡等核心業務上。
然而,不斷變化的市場總是在影響企業的戰略。隨後幾年,糖果市場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長,而且利潤可觀,其中巧克力的利潤更是達到了200%。這讓卡夫懊惱不已,巨大的利潤誘惑使得卡夫想再一次進入糖果市場。
2010年年初,卡夫以120億英鎊將全球第二大糖果公司吉百利攬入懷中。這次收購讓卡夫當年第一季度的淨利潤飆升54%,同時成功躋身全球糖果生產商第一陣營。而此時的箭牌也已尋找到了乘涼的大樹,2008年它作價230億美元將自己賣給了全球最大的食品生產商——瑪氏。一買一賣,讓兩者在糖果業務上旗鼓相當,一時間伯仲難分。
在糖果業務上,卡夫最看重的是口香糖,因為口香糖是糖果市場發展空間最大的產品,利潤率也更高。併購吉百利使卡夫在口香糖市場獲得的利潤率,甚至高於其在2008年全年的營業毛利率,同時也使它成為僅次於箭牌的全球第二大口香糖生產商。
事實上,在國外,特別是歐美市場,卡夫憑藉吉百利生產的trident口香糖已經戴上了木糖醇口香糖市場佔有率第一的皇冠,但中國市場卻依然被箭牌盤踞。雖然,木糖醇風暴曾讓箭牌險失城池,但畢竟有驚無險,箭牌還是憑藉益達獨攬中國60%的口香糖市場。
同樣把中國市場視為必爭之地的卡夫,自然不會容忍箭牌獨享盛宴,想在這裡從箭牌的碗中分走一杯羹。
在進入中國口香糖市場之前,卡夫用了一年的時間來進行調研,試圖瞭解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和購買習慣。為了更好地衝鋒陷陣,卡夫還進行了後台部署。2011年8月,卡夫宣佈將自己的全球業務拆分成高增長的全球性零食業務和高利潤的北美食品雜貨業務兩塊兒。在北美市場卡夫依然沿用原來的名字,面向全球市場的零食業務則被稱為「億滋」。而億滋的主要市場,正是在中國。
與此同時,卡夫還任命了新的中國區總裁。這個名叫肖恩·沃倫的加拿大人很快顯示出與前任法國人不一樣的管理風格。兔年春節期間,重視店面銷售的他還用了3天時間在北京、上海和蘇州各當了一天超市理貨員。他甚至要求辦公室的員工在春節期間都要去一線體驗促銷員的角色。


搞怪的攪局者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但實力強大如卡夫這樣的巨頭,偏偏反其道而行。
當年,樂天和好麗友的條狀木糖醇口香糖都無法和箭牌正面衝突,只能靠瓶裝口香糖來實現單點突破。但卡夫一上來就直接硬碰硬,在條狀口香糖市場給箭牌來了一個下馬威。
2012年9月,卡夫炫邁口香糖登陸中國,首發陣容為28片SPOD獨特包裝和6片、12片「錢包裝」,全是條狀口香糖。
卡夫之所以如此自信,原因有二。一是箭牌的口香糖產品通常以「關愛牙齒」為主題,卡夫則強調旗下炫邁品牌的口香糖味道持久,這為口香糖發掘了新的訴求點;二是卡夫重新設計了條狀口香糖的包裝,外形好似「錢包」,並配合時尚的色彩,試圖秒殺箭牌條狀口香糖一成不變的形象。炫邁的做法收到了成效。以最先上市的浙江樂清為例,炫邁自上市以來,其月銷售額增長率都保持在50%以上。
炫邁將箭牌當做中國口香糖市場的頭號勁敵,自然是有備而來的。但面對箭牌用30年的時間建立起來的霸主地位,光有這兩招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手握新武器的炫邁,開始號召天下。它採取了猛烈的營銷攻勢,試圖在短期內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
在炫邁來中國之前,它獨特的營銷方式就已經屢試不爽。炫邁曾在全美發起全民「持久挑戰」活動,數百位年輕人在網絡上上傳自制視頻,參與炫邁「持久離譜挑戰」。初一入市,炫邁便佔領了4.3%的市場。在日本,炫邁請來憑藉《極道鮮師》中極其誇張的表演而躋身日本偶像巨星行列的成宮寬貴,推出了炫邁與猿人共同進化的搞怪短片,迅速抓住日本廣大年輕人的眼球,佔領了6%的市場。2012年8月,炫邁還在紐約曼哈頓SOHO社區模擬蘋果新機發佈廣告來推廣其口香糖新品,更是讓人捧腹而又留下極深的印象。
來到中國後,為區別於益達系列廣告的溫情路線,炫邁繼續將搞怪的風格發揚光大。於是,有了電視廣告上那位嚼著炫邁口香糖寫創意停不下來的公司員工,以及那個嚼著炫邁口香糖不停轉而穿透了幾層樓板的大男孩。
更有甚者,炫邁還在網絡上發起了「挑戰10億咀嚼分鐘」的互動活動。為了配合該活動,炫邁開發了「在線咀嚼識別系統」,並且設置了分享功能,可以在好友之間進行咀嚼時間大PK。同時,活動還設置了產品包裝在線簽到環節,用戶使用炫邁口香糖任意產品都可以完成電子簽到,並獲得相應獎勵。據悉,該活動自2012年9月7日上線,在3個月的時間裡獲得了卓越的傳播效果,分享超過700萬次,直接覆蓋目標受眾超過8億人次,咀嚼挑戰活動總時間累積超過1.8億分鐘,大大提升了品牌的認知度。
炫邁搞怪的營銷之所以能收到奇效,是因為它的目標受眾群是18~24歲的年輕人。為了獲得這一群體的青睞,炫邁請來因出演《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而一炮而紅的柯震東作為形象代言人。此外,炫邁口香糖還獨家冠名2013年的快樂男聲。僅此兩項,炫邁就在年輕人當中打響了知名度。


老大的反擊
炫邁「美味持久,久到離譜」和「根本停不下來」的宣傳賣點,讓箭牌感到了一絲寒意。確實,口香糖有味道的時間短和「不經嚼」,一直是包括箭牌在內的諸多口香糖的弊端。但因為所有的口香糖都是如此,所以這一直被生產商和顧客當做正常現象,倒也相安無事。現在炫邁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大做文章,瞬間讓其他口香糖處於劣勢,這其中當然包括箭牌。而更為嚴重的是,顧客的潛在需求被炫邁喚醒了。
面對炫邁的挑釁,箭牌迅速做出了回應。炫邁上市兩個月後,箭牌也推出了自己的新產品:箭牌5 gum。儘管採用了跟炫邁類似的紙盒包裝,但箭牌還是試圖跟炫邁形成區別。炫邁的包裝類似錢包,而箭牌的包裝看上去則更像安全套。因為口香糖在超市和便利店擺放的位置與安全套臨近,加上其宣傳標語為「觸動·快感」,使其在香港上市的時候遭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誤會」。
在口感上,箭牌5 gum不去跟炫邁比誰更持久,而是調轉方向,比誰更強烈。一個似涓流,一個似泉湧,不論真實的口感上究竟誰優誰劣,單就給消費者的印象而言,二者實在難分高下。
在廣告上,箭牌5 gum也試圖跟炫邁形成鮮明的對比。跟炫邁的喧囂搞怪不同,箭牌5 gum的廣告則彰顯了低調的奢華。廣告採用了類似好萊塢大片的場景,用四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展現箭牌口香糖對感官的刺激。但是,在炫邁的連番攻勢下,「根本停不下來」的廣告詞已成為年輕人中的流行語,所以在廣告的影響力方面,箭牌5 gum不及炫邁。
為了彌補廣告攻勢在「參與感」與「互動性」上的略遜一籌,箭牌5 gum不得不又動起了腦筋。它在口香糖中植入了一個遊戲,每片口香糖的包裝上都寫有一個冒險題,比如:和老闆一起拍醜臉發朋友圈,把老闆放在可滑動的椅子上推出去等等。吃口香糖的人,可以一邊吃一邊玩大冒險,抽到什麼就做什麼。這種在真人社交圈的互動倒顯得比網絡社交圈的互動更有創意。
面對炫邁在中國颳起的旋風,箭牌雖有出招,但也不疾不徐。畢竟已經稱霸中原多年,不會因為一時的風吹草動而亂了陣腳。箭牌將自己的應對策略定位為穩紮穩打,不在廣告推廣方面「虛張聲勢」,而是依靠自己積累的渠道,打一場悄無聲息的反擊戰。
說到渠道,在中國市場摸爬滾打已近30年的箭牌頗有建樹。它依靠渠道下沉,早已遍佈中國的二三線城市,甚至鄉鎮和農村的小賣部都能看到箭牌口香糖的身影,並在商超之外,打通了網吧、KTV等多個渠道。目前,箭牌在中國已擁有100萬個銷售點。此外,在渠道的管理上,箭牌已形成強大的掌控力。箭牌在全國市場擁有著龐大的業務人員網絡,箭牌業務員每週都會去拜訪經銷商,並協助其進行鋪貨和管理市場。
憑藉如此完善成熟的渠道網絡,箭牌5 gum一上市就表現出了驚人的鋪貨速度。這款口香糖2012年11月份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一個月後,就已出現在河北省的石家莊、廊坊、衡水、霸州等城市。到2013年1月1日,上市不到2個月,箭牌5 gum就在商超流通和特通渠道完成了鋪貨。
顯然,箭牌在中國已由「強龍」混成了「地頭蛇」。


終端對決
炫邁雖然依靠「美味持久」的新賣點在營銷方面先聲奪人,但畢竟初來乍到,要想在渠道這樣比拚內力的項目上超過對手恐怕還要些時日。
舉個例子,在浙南市場中,炫邁的鋪貨率達到40%,其中商超渠道的鋪貨率就超過90%。從這組數據中,不難看出卡夫炫邁在整個流通渠道的羸弱。炫邁渠道發展不平衡是有因可循的,事實上,卡夫食品大部分商超渠道的運作工作,都是由駐地的業務管理人員來進行的;而在流通渠道,則主要依靠經銷商。
渠道的失衡明顯影響了炫邁的市場佔有率,但它也沒有就此認輸。既然不能在市場上跟箭牌全面作戰,那就只好集中火力在商超市場跟對手分個高下。
在超市,口香糖百分之八九十的收入來自收銀台,因此收銀台成為口香糖供貨商必爭的高地。箭牌憑藉雄厚的實力,早就佔去了收銀台貨架的有利地形——前三層,甚至一些大賣場,一連好幾個貨架滿滿堆放的都是箭牌的產品。炫邁要想從老虎口中拔牙,難度可想而知。
自知正面迎敵勝算不大,炫邁便開始謀劃迂迴進攻,兵分兩路,一路出奇招,開發新的陳列資源。炫邁沒有侷限在現有的貨架上,而是將目光直接投向了收銀台。
炫邁為此開發了兩種新的貨架,一種是悟空架,另一種是寶塔架。悟空架靈活多變,可以安裝在現有貨架的側面,也可以架一根連接桿直接放在收銀台的上方,而且悟空架的所有層板都可以延伸。這樣不僅陳列的位置靈活,陳列的數量也可以自由調節。而寶塔架則可以直接擺放在收銀台上。
這下,箭牌的業務員開始著急了,在湖南某超市甚至發生了箭牌業務員拆走炫邁口香糖貨架的事件。最後,超市方面出面調停,炫邁的貨架重新被掛了回去,事件才得以平息。不過沒多久,箭牌口香糖也開始使用類似的貨架進行陳列。
箭牌的針鋒相對早在炫邁的意料之中,不過炫邁不著急,棋才下了一半,炫邁的另一路,是擠走其他品牌,佔領貨架四五層的位置。這樣一來,炫邁佔領了有利地勢,二來也擴展了陳列面,對箭牌形成了包圍之勢。炫邁這一招成效顯著,在一些超市炫邁口香糖在收銀台附近的陳列佔比甚至接近70%,這讓炫邁成為了超市裡最顯眼的口香糖。
炫邁一方面在商超市場跟箭牌搶生意,一方面也開始彌補自己的短板,加強對流通渠道的供貨。更重要的是,炫邁意識到,要想在中國市場跟箭牌一決雌雄,還得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目前,箭牌在上海和廣州都有加工廠,尤其是在上海還有生產口香糖原料的膠基廠。而炫邁口香糖的產地則是泰國,進口意味著稅費多、運輸成本高。現在卡夫已經開始考慮在中國進行產品生產,從而實現更高效率的生產配送一體化。
箭牌與炫邁、瑪氏與卡夫,都已經做好了長線作戰的準備。兩大巨頭在一顆小小口香糖上的比拚,還遠未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546

PayPal:決戰移動平台(II)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406/t20140624_604922.htm

  移動支付領域風起云湧,正在成為當今互聯網最具發展潛力、競爭也最為激烈的新興領域。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 Group)的研究表明,2013年,全球零售交易額已達15萬億美元,而移動支付總額在2017年將高達7200億美元,而且遲早會成為零售結算的最主要手段,發展空間不可限量。

  當移動支付時代真正到來之時,在此產業獲得霸主地位的企業將從交易佣金、用戶大數據和精準廣告收入上獲得巨大收益。在如此誘人前景的激勵下,各大相關企業都在緊鑼密鼓地全力備戰。但在這個領域的對決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企業競爭,而是在朝代變革大潮下整個行業的重新洗牌。移動支付的興起標誌著傳統支付時代的逐漸終結和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這個朝代變革,如同云計算、3D打印、智能物件(Internet of things)等技術領域的巨大突破一樣,將深刻影響人類商業活動的方方面面。

  移動支付的蓬勃發展正在顛覆支付產業的格局和法則,當下的支付領袖很可能會被完全淘汰而退出歷史舞台。與此同時,新一代的企業也會應運而生,開創一個激動人心的新紀元。與其他朝代變革不同的是,移動支付掀起的這場革命顯得更加翻天覆地,它涉及金融、零售、無線通訊、傳統與移動支付和移動硬件六大產業的整合。

  在這個跑馬圈地的關鍵時刻,來自這些產業的群雄逐鹿中原。除了網上支付領袖 PayPal之外,高科技霸主如蘋果、亞馬遜、谷歌、Facebook、財捷(Intuit),傳統金融巨頭Visa、萬事達(MasterCard)、美國銀行及新創企業如Square和iZettle等都在積極拓疆闢地。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PayPal深知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巔峰對決關乎自身存亡。所以,它正在勵精圖治,積極練兵。其在硅谷總部設立了專門的實驗室—一個幾可亂真的購物中心裡,零售店、咖啡屋等一應俱全;產品開發人員在其中可以用手機,甚至手機號碼購物,力求模擬實戰環境。此實驗室中還在探索被稱為沙發商務(couch commerce)的前沿概念,即用戶坐在電視前的沙發上,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直接購物。但在諸強環伺,風雲密佈的移動支付領域,PayPal如想成功,必須在以下幾個戰略層面有所突破。

  提供優越的用戶效能

  新產品或服務獲得用戶接受並替代現有產品的唯一方法,就是提供更加優越而強大的用戶新效能。也就是說,任何創新必須要提供遠遠優於現有產品或服務的效能水平,才能戰勝用戶惰性,在市場上獲得成功。所以,英特爾的傳奇總裁安迪·格羅夫(Andy Grove)曾提出著名的10X法則,即在高科技市場,新產品一般要比現有產品的性能超出10倍才能跨越產品轉換壁壘。

  對普通用戶而言,移動支付代表一種嶄新的服務。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他們不會輕易改變消費習慣和行為。尤其是在支付領域,目前的支付方法並無明顯的缺陷,絕大多數用戶習慣於用現金或信用卡付費。這將是移動支付獲得廣泛接受的最大障礙。因此,任何大力推動移動支付的企業都必須提供一個遠遠優於現有支付手段的用戶效能,才能獲得認可及接受。但迄今為止,所有移動支付企業,包括PayPal,都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如何改變現狀?PayPal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即提高自身服務的3Cs,方便易用(convenient),新穎獨特(compelling)及安全可靠(confident)。

  用現金支付需要排隊,而用銀行卡或信用卡支付除了排隊,還要輸入密碼或簽字,過程不夠快捷,而且也有安全隱患。移動支付一定要能夠消除這些不便的環節,讓用戶以最小的努力快速完成支付,如非接觸式支付。瑞典的新創企業Seamless採用近距交流技術(NFC)推出的電子錢包SEQR即可實現快捷安全的支付,只需將手機貼近一個含有二維碼和NFC技術的貼片就能在瞬間完成結算。

  PayPal目前正在開發的低功耗藍牙技術(Bluetooth Low Energy)也可以實現同樣的功能,而且具有NFC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另外,PayPal還在開發傳統支付手段無法提供的效能,如兌換折扣券、支付手段優化服務、提前下單和即時信用等來吸引用戶接受新支付手段。也就是說,為了引導用戶過渡到新的技術平台和支付時代,PayPal不但要提供更好的基本支付功能,還要增加諸多新穎而有用的功能。這樣,移動支付才能大行其道。如何快速並成功地實現移動支付服務的這三個C是PayPal成功的關鍵。當然,PayPal有效提供用戶綜合高新效能的前提和基礎是建立一個完整而活躍的支付生態系統。

  打造完整的新生態系統

  任何一個系統產品,如電腦的硬軟件、汽車及配套的加油或充電站、信用卡和讀卡機等,其廣泛接受都會受制於蛋與雞的因果悖論。也就是說,系統產品各部分的供求是互為因果的,移動支付也是如此,即用戶的接受取決於商家的接受,反之亦然。而且,PayPal本身不是銀行,它自身的運作依賴於現有的金融體系。所以,為了向用戶提供完整高質的綜合服務,PayPal必須迅速打造出一個以它為核心的支付服務新生態系統。

  在移動支付領域,各相關企業之間的競爭絕非是單個產品或服務的競爭,而是不同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殺手應用」遠遠無法奠定勝局,制勝所需的是「殺手生態系統」。其實,在越來越多的行業,由於軟件和內容正在成為價值的主要載體,競爭不斷從產品層面上升到生態系統層面。這對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理念與企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法成功轉型的企業都將會漸行漸難。

  完整的商業生態系統大多圍繞一個成為標準的技術平台形成。PayPal意識到在技術層面,移動支付可以依靠四種技術實現。一是近距交流技術,主要對手是谷歌錢包。二是藍牙低能量技術,主要對手是蘋果的iBeacon。三是二維碼技術,主要對手是LevelUp。最後則是外接讀卡器技術(Plug-in Dongle),主要對手是Square和財捷。

  目前來看,哪種技術將主浮沉尚不清楚。所以,PayPal在這四個技術平台上均有投入。其中最具有潛力的是基於藍牙的燈塔輻射技術(Beacon Technology),其最大優勢是不需要全球定位系統、無無線上網和手機信號網絡的支持就可使用。而且用戶手機和店舖的收款系統自動連接並直接付費,甚至不需要將手機取出。目前,PayPal正在大力開發此技術,力求將它打造成為新生態系統的標準技術平台,從而確保PayPal成為全球移動支付的操作系統。一旦此目的達成,PayPal就可一統天下。

  在商業生態系統的參與者層面,PayPal正在努力和四個基本組成部分都建立起水乳交融的關係,即硬軟件基礎支持系統、零售商、用戶及支付體系,以求將其整合。目前,PayPal在移動支付騰飛的障礙不但是用戶端的新效能不明顯,難以說服用戶接受,更重要的是和零售端的廣泛合作還遠未成型,這正是PayPal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短板,也是它正在大力加強的領域。近來,PayPal已將其支付服務整合到100萬商戶的收款系統,包括家得寶(Home Depot)、 Foot Locker和玩具反斗城(Toys「R」Us)等大型零售店。

  雖然PayPal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這個市場極其分散,各家零售商大多選用不同類型的收款系統,而這些種類繁多的機器都需要不同的服務內容,而且互不兼容。和這些數目眾多的收款系統整合成為PayPal最大的麻煩。所以,對PayPal而言,在中短期應和最為主要的POS系統提供商,如NCR和MICROS整合。在長期則要開發自身基於平板電腦的零售端支付系統,這樣就會在用戶端和支付端打造出一個完整的支付解決方案,徹底替換現有的零售收費系統,並通過此項轉換顯著降低零售商的支付佣金。

  當然,此生態系統的另一個關鍵環節是其他相關金融機構。所以,PayPal也在積極尋求和這些企業的合作,如發現卡(Discover card)、匯款服務的MoneyGram等。要想成為全球用戶的首選電子錢包,PayPal就必須儘量和所有主要的支付卡及用戶銀行賬戶捆綁,真正成為支付的一體化綜合平台。

  在市場空間上,PayPal打造的新商業系統必須能夠橫跨桌邊及移動電子商務,線下店用戶間付費三大領域才能稱雄。

  雖然PayPal是P2P支付領域的先鋒,率先推出電郵轉賬,但新創企業Square在這個領域發展迅速,並早在2010年就成功推出小型讀卡器,接受信用卡付費。為彌補在這個領域的弱勢,PayPal收購了Braintree和Venmo,並將此服務和社交網絡緊密結合起來。在打造商業生態系統的過程中,PayPal最佳的發展戰略應是通過不斷收購來快速建立並完善此系統。

  另外一個收購的領域是電子商務平台,即向第三方提供電子商務支持體系的平台。將這樣的平台整合到商業生態系統中會大大提高PayPal的可拓展度,就如同它早年依託eBay平台騰飛一樣。其實,亞馬遜和谷歌都通過垂直整合實現了和電子商務平台結合,以提升自身支付服務的總體競爭實力。雖然PayPal有eBay平台,但可以考慮收購主要電子商務平台如Shopify等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生態系統。

  更重要的是,在PayPal打造生態系統時, 一定要以蘋果和ARM為榜樣,成為此生態系統在技術層面的整合者。這樣才能在用戶端同時實現技術兼容,費用節省和簡潔易用的綜合效能。實現了這個目標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稱霸天下的新生態系統。

  重建前衛的創業精神

  2002年,PayPal為eBay收購後,企業文化發生了極大變化。在eBay大企業官僚體制的影響下,它消磨了鬥志,不再銳意創新,也無法繼續引領時代向前。eBay總裁多納霍意識到了這一點,明白PayPal如果不進行深度變革,重新塑造積極創新的文化,將無法應對如此劇烈的朝代變革。因此,他在2011年大膽啟用創業家戴維·馬克斯(David Marcus),讓其出任PayPal的掌門人,並賦予其全權處理PayPal所有事宜的權力。

  馬克斯是eBay所收購的移動支付公司Zong的創立者。他生於巴黎,長在瑞士日內瓦一個富裕家庭,家道突然中落後開始咬牙創業,具有一個成功創業者的所有優秀素質。他出任PayPal總裁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創業和創新精神重新注入PayPal。

  首先,馬克斯在高管團隊中引入眾多和他背景相似的職業創業者,他們大多來自被收購的公司。這些創業家思想活躍、敢作敢為、行動迅速,很快就改變了PayPal的精神風貌。他還解僱了近1/3的技術人員,同時用重金從谷歌、亞馬遜、Netflix等企業挖來技術高手,讓團隊更加精幹,迅速提升了研發實力。在管理上,馬克斯打破了PayPal原有的九大分支機構並立的局面,同時也摧毀了各自為政的山頭主義。為了各部門的高效協同,他要求PayPal統一使用同一個用於產品開發的軟件包,並將工程師組成短小精悍的攻關小組,負責產品的全部開發過程,極大地加快了創新的質量和速度。

  馬克斯加盟後,僅用7個月時間就推出了和Square直接抗衡的PayPal Here服務,允許小商戶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接收信用卡付費。這是PayPal很久以來推出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產品。到2013年為止,PayPal已經陸續推出28個新產品。而在馬克斯執掌帥印之前,其新產品推出數基本為零。當今的PayPal又回歸到本源,重新充滿鬥志和冒險精神,而且目標高遠,並善於行動、靈活快捷。

  其實,蒸蒸日上的PayPal已有功高蓋主的跡象。隨著移動支付領域的迅速發展,PayPal將在不遠將來從收入和重要性兩個方面都超過其母公司eBay。它目前已佔有eBay800億美元市值的一半以上。因此,PayPal的創始人之一、特斯拉電動汽車總裁伊隆·馬斯克和其他若干主要投資人極力鼓勵PayPal脫離eBay單飛。分析人員認為,單飛的PayPal市值應該為1000億美元,而非現在區區的400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如果PayPal志在成為全球支付系統之霸主,那麼將其掛靠在一個拍賣公司之下有百害而無一利。不但兩個企業之間的互補增益效應越來越弱,如PayPal2013年1800億美元的總交易額只有30%是在eBay平台上實現的;而且龐大臃腫、行動緩慢的eBay將成為PayPal騰飛的最大障礙,很可能會被蘋果、亞馬遜、谷歌或其他企業擊潰。也有主要股東建議eBay把PayPal賣給Visa或萬事達,這樣它打造出全球支付的標準平台之路會更加平坦。

  電子錢包 花落誰家

  雖然PayPal目前在云端已有1.32億個電子錢包,同時也已率先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地推出了可在餐館、影院、出租車和咖啡店使用的移動付費服務,而且,加沃林戰略諮詢公司(Javelin Strategy & Research)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PayPal電子錢包是用戶最信任的品牌,超過萬事達和谷歌的同類產品,但它在這個領域面對的是高科技、金融業、零售業和通訊業裡最強大的企業群體,其中任何一個都具有稱霸的實力。

  谷歌和花旗銀行及萬事達卡合作,積極向其超過10億的安卓用戶推銷電子錢包。蘋果正在主攻iTunes的6億用戶,而亞馬遜也有超過2億的潛在電子錢包用戶可以去說服,更別說傳統支付領域的領袖Visa和萬事達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除此以外,摩根大通和英國巴克萊銀行亦在打造自己的電子錢包,通訊業鉅子AT&T和Verizon也曾對此行業虎視眈眈。包括沃爾瑪在內的零售業巨頭們自然不甘落後,正積極組建聯盟,希望推出自有版本的電子錢包。

  在這六大產業交彙整合的歷史關鍵時期,PayPal 的前路何在,能否稱王尚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但在馬克斯的領導下,PayPal成為新支付時代的領袖,勝算很大。最終,無論花落誰家,這都將是一個精彩紛呈的時代,其結果非常令人期待。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下載並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99

決戰紫禁城

2014=11-27  NM
 
 

 

武俠小說中,高手決戰常在北京紫禁城,武功更是開山劈石。武功中,令人動容又值得反思的,相信包括《倚天屠龍記》中的「七傷拳」,內功不足而修煉七傷拳,將令敵我兩皆傷,修煉和使用者都要三思。今天的分享或也是高手決戰的故事!桃園結義

信義玻璃(868)是著名玻璃商,生產和銷售多種玻璃產品,當中在汽車玻璃替換市場,佔全球20%以上份額,上週市值約160億港元。正美豐業汽車玻璃(8135)去年上市,在內地從事汽車玻璃銷售、安裝及維修服務,上週市值約5億港元,僅約信義玻璃的3%。信義和正美合作多年,信義去年仍是正美最大供應商之一,提供約佔正美三成的採購貨品。2011年,信義更透過全資附屬公司,成為正美的投資者。今年5月,信義再向正美注資4,400萬港元,持股增至29%,是正美第二大股東。

惺惺相惜

以業績論英雄,信義和正美都面對今年中期業績毛利率的收縮。信義中期收入50億港元,上升10%,毛利卻倒退9%,溢利8億港元,下跌24%,溢利跌幅較大,主因行政開支上升32%。正美中期收入6,200萬元人民幣,下跌7%,毛利倒退12%,溢利390萬元人民幣,上升97%,溢利上升主因行政開支收縮32%。無獨有偶,兩者都在今年,設備投資非本業業務,分別為風力電站和太陽能系統安裝服務。以數字論得失,正美的溢利率一向不及信義,收入和溢利也不到信義的2%和1%,對信義的溢利影響理應不大。可是因正美股價上揚,信義在今年中期其他全面收益中,錄得來自持有正美股權的公允價值收益,約1.4億港元,達溢利的18%。有誰料到,在這背景下,一場玻璃同門的決戰卻在慢慢揭開序幕。

兄弟鬩牆

10月初,信義的附屬公司作為正美股東,去信正美,要求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動議罷免正美四名董事,包括正美主席和行政總裁;動議委任二名新董事,並以信義副總裁出任正美主席。在21日,正美疑似反擊,公布以禹銘投資為財務顧問,並與一賣家訂立協議,將發行可換股債券,收購位於黑龍江物業;換股後,信義持有正美的股份將被攤薄至26%。在24日,正美再發出通函,董事建議獨立股東投票反對信義的罷免動議。正美行政總裁更形容信義出爾反爾、以大欺小。在27日,正美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向42間證券機構行使調查權,調查所持股份的實際權益是否獨立股東。信義在11月7日再有行動,宣布以市價大幅折讓47%的每股0.65港元,向正美提出全面收購,涉資僅2億港元。信義的收購建議,相信將影響正美後續的任何股權變動計劃。正美在11月11日公布毛利和溢利全面倒退的第三季業績,第三季溢利更比第二季下跌85%,季度溢利只剩43萬元人民幣。同日,正美公告,對一名董事兼信義財務總監,及另一名替任董事兼信義員工,展開法律訴訟,指控兩人違反誠信及受託責任。在17日,正美宣布,持股46%控股股東兼主席將不會接納信義的收購建議。正美的股東特別大會定於12月5日,巧合地也在北京召開,故事將會是完結或繼續?《倚天屠龍記》刻畫父子、兄弟之情義恩仇尤其深澀,背景年代紫禁城仍未興建,那七傷拳是否曾存在?是否有流傳至今?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988

【專欄】馬化騰增持京東股份,為決戰阿里買籌碼?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5/148182.html

i黑馬註:12月初,自京東宣布舊股東將拋售部分股票後,就有很多人坐等京東幾大股東瘋狂拋售股票。未想騰訊大手一揮斥資1.5億美元包攬了此次京東增發項目中大約三分之一的股票,致使京東股價不但沒跌反而逆流而上,漲了8.83%。騰訊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麽?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師天浩


12月初,自京東宣布舊股東將拋售部分股票後,就有很多人坐等京東幾大股東瘋狂拋售股票,京東股價被迫暴跌的時刻到來。未想騰訊大手一揮斥資1.5億美元包攬了此次京東增發項目中大約三分之一的股票,致使京東股價不但沒跌反而逆流而上,漲了8.83%。

對於這樣違反常理的現象,大家不僅不驚訝反而都覺得理所當然。至此時1.5億美元的增持,騰訊持有京東的股份從以前的17.6%增至18%。除了股票持有外,騰訊對京東的支持可遠遠超過了作為一個股東的責任。近期更有料爆出,一直被視為騰訊親兒子的易迅,打包賣給京東已經板上釘釘,而微信和手Q也都為京東開辟了獨有的移動電商入口,種種舉措表明,騰訊在對待京東的支持力度可謂史無前例。那麽騰訊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麽?

一份數據讓馬化騰慌了神,拉攏京東是為了和阿里決戰

雙十一過後,與京東低調不公開數據不同,阿里公開了這次購物狂歡節的輝煌戰績,在阿里“雙11”571億的成交額中,30%來自手機淘寶,UV高達1.19億;去年雙11,手淘占比只不過14%;截至目前,手機淘寶平均日活躍用戶超8000萬。加上手機天貓的銷售額,阿里移動端成交額的占比已經在40%上下。

一年時間,手機淘寶的占比就翻了一倍還多。雖然阿里在移動電商領域的成績並不如外界對它的預期,但赤裸裸的真實數據也向外界散發著,阿里移動電商的轉型雖不是摧枯拉朽的勝利,但能坐穩行業老大的地位卻毋庸置疑。這對於馬化騰來說是個非常不好的消息,如今的騰訊也進入了增長瓶頸,在遊戲領域憑借將龐大的QQ用戶變現,已經穩穩的做到了中國遊戲市場的龍頭老大,發展電子商務是馬化騰繞不過去的坎,而電子商務這個香餑餑卻是馬化騰永遠的痛。

眼看著移動互聯網時代轉型期來臨,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可自己手里的拍拍和易迅顯然太不爭氣,十幾億的流量導入都未能扶得起這些阿鬥,所以上文增持京東股票的事情就一點都不奇怪了。如今阿里移動端的增長速度奇快,坐擁幾億微信用戶的馬化騰,眼瞅著移動電商這塊大蛋糕被蠶食,心里肯定焦慮無比。在這個時候,京東已經成為了馬化騰的救命稻草。

對於馬化騰來說,想做大騰訊終要和三大巨頭的其他兩位阿里和百度有一場決戰。但百度走的是技術路線,技術路線需要長時間耕耘,顯然在這個領域和百度爭奪沒有任何優勢。但和同樣靠流量變現和做圈地賺錢的阿里業務模式殊途同歸,只要雙方想要繼續做大,決戰就不可避免。尤其是看到手機淘寶僅僅靠8000萬活躍用戶交在雙十一一天成交額就能達到171億,怎麽能不讓馬化騰眼紅?引入京東,開放微信、手Q,決戰阿里,勢在必行。

移動端決戰阿里,劉強東成決定性因素

能在短短幾年間從中關村,把京東做大成中國僅次於阿里的電商,劉強東的實力不可小覷,而且如此梟雄,肯定不會輕易屈居於人下。在馬化騰借兵滅曹的戰略下,劉強東的態度成為了整個棋局的決定性因素。而對於已經不缺錢的京東來說,在自主和流量導入的選擇題下,恐怕還是自主權更能打動劉強東。

如今,馬化騰徹底將微信為京東大開方便之門,不僅在微信有限的入口里專門為京東打開一個入口,在PC端、手Q的流量導流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就像劉強東不放心讓騰訊控制一樣,馬化騰恐怕也怕養虎為患。精通資本運作之道的劉強東,在數輪巨額融資之下,雖然個人股票持有被多次稀釋,但仍牢牢地把控著京東大權。此時的京東和騰訊,和彼時的阿里和雅虎頗有類似。

但騰訊敢於放開門戶,讓京東在自己的微信和手Q地盤上為所欲為,不遺余力的為京東做大鞍前馬後。除了是京東的股東身份外,最大的野心,就是要在阿里渡河未半之際,攔腰截殺。如果能在移動電商領域成功阻擊阿里,甚至二分天下,對於騰訊的戰略意義都是幾個易迅和拍拍都換不來的。

但這時,騰訊和阿里微妙的關系中,信任就至關重要了。但在商業環境中,這種信任談何容易。作為流量上遊,騰訊似乎並不怕養虎為患,反而劉強東在絕對控制權的巨大壓力下,不會完全的配合馬化騰一門心思阻擊阿里的戰略。對於劉強東來說,錢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但對於馬化騰來說,時間是決定騰訊能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彎道超車的決勝因素。

手Q和微信轉化率在京東移動端訂單中占比不樂觀

上個月京東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公布了京東第三季度訂單中有30%來自移動端,雙十一當天占比則達到40%。這個數據雖然在表面上和阿里不相上下,但兩者整體的差距襯托下,京東的發展似乎並不樂觀。

而更不樂觀的是,根據京東商城CEO沈皓瑜的答複,京東三季度整體訂單中移動端訂單30%和40%的占比中,包含了來自手機QQ和微信的訂單,至於移動端訂單中來自京東應用和騰訊渠道的比例,京東對外暫時答複不方便公布,很明顯京東移動端訂單大部分還是來自京東手機應用,手Q和微信轉化率在京東移動端訂單中占比肯定非常有限。
就在這個節骨眼,11月19日-24日,京東開放平臺聯手京東微信購物,在深圳、杭州、北京面向數千商家先後舉辦三場“京東微店培訓會”。京東在會上發布並詳細介紹了京東支持第三方商家的“1+3”廣告投放補貼政策,即京東將以無線廣告專享補貼金、多平臺流量或廣告的重磅組合拳支持商家開展微店營銷。

可見京東已經開始著手在微信里如何挖掘用戶發力,而所謂的廣告投放補貼的優惠政策,恐怕是要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模式。發動每一個微信用戶為京東在微信平臺上的發展使力,但這是否能夠重新當年成百上千萬大軍開淘寶的的全民電商的場景?只能說靜觀其變。

如今,什麽都不能確定,唯一確定的是,未來騰訊和阿里在移動領域終究將有一戰。與之相比,前些日子微信封殺快的紅包,微博封殺微信公眾號都將是小兒科。如今的劉強東和馬化騰就像赤壁之戰的孫權和劉備,他們最終是聯手抗曹大獲全勝,還是功虧一簣。其決定性因素的恐怕在劉強東這位梟雄心里如何考慮,他想要關起門來做山大王,還是放棄部分權力全面配合騰訊阻擊阿里。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黑問專欄】包含各類創業者、投資人、及自媒體的優質文章。歡迎點擊鏈接,向我們投稿,審核通過後將出現在您的專屬【黑問專欄】頁面!優質文章將會通過《創業家》及i黑馬的媒體渠道進行推廣
http://ask.iheima.com/?/publish/article/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師天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