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苗連生圈地千億決戰下游

http://www.eeo.com.cn/2013/0727/247437.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嚴凱 1500萬~1700萬千瓦,這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商英利集團在2017年的目標。去年,英利集團的光伏組件出貨量為230萬千瓦。

英利寄望於通過發展下游大型地面電站業務以及分佈式發電來實現這個目標。按照1兆瓦需要1萬平米的面積計算,未來5年英利需要的「圈地」面積將超過15萬畝。

一般而言,1兆瓦(即1000千瓦)的投資額大概在800萬元。據此測算,若未來要想達到1500萬千瓦的規模,英利在此期間的投資額將超過千億。

本報獲悉,英利已經將自身的戰略做出了調整,即由光伏組件製造商向太陽能能源提供商轉變。英利集團副總經理趙志恆說,這是英利的二次創業。為此,從今年4月份開始至今,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帶隊考察了云南、廣西、廣東、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山東等省市的適合建造光伏電站的地面資源及分佈式發電資源。

苗連生的考察被外界認為是「跑馬圈地」。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的地面資源被包括五大發電集團在內的央企瓜分後,中東部及西南部等日照條件好的地區成為英利等民企大舉進軍下游地面電站領域最後的機會。

經濟觀察報獨家獲悉,為了能夠在各個省市有效開展地面電站及分佈式發電業務,英利將在全國各個省市相繼成立省級總公司,以形成「集團公司—省級總公司—項目公司」三級管理架構。

苗連生表示,將從集團內部公開競聘省級總公司的一二把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英利的工作將圍繞「一個思想(轉變作風)、兩個戰場(製造和下游)」開展。

「圈地」

在中國,大型地面光伏電站主要分佈在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寧夏等西部省市,地面資源基本上被包括五大發電集團在內的央企所佔據。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太陽能光伏發電並網容量達到880萬千瓦,其中地面大型並網光伏發電裝機容量550萬千瓦,絕大多數來自於上述省份。

但在中部及西南等日照條件較好的省份,依然存在大量具備建造地面電站的未利用土地資源,這成為英利等民企進軍電站業務的機遇。

7月26日下午,苗連生驅車前往山東濰坊,考察當地適合建造光伏電站的地面資源及分佈式發電資源。這已經是苗第四次親自帶隊「下鄉」考察了。

早在今年4月6日,苗連生便開始對云南、廣西、廣東三個省市的地面資源以及分佈式資源來一番實地考察。

在昆明,苗召集了云南分公司的員工,跟他們講述了英利未來發展地面光伏電站業務的「雄心」後,便帶著4個人開啟了4000公里的考察。

此後11天,苗連生考察了云南省內的昆明、楚雄、大理、瑞麗,以及廣西的百色市、南寧市,廣東的廣州市和深圳市。每到一個地方,苗連生都會向當地政府部門瞭解土地資源情況,並實地詢問企業和居民的屋頂資源及用電情況。

隨行的英利投資發展部職員李慶林告訴經濟觀察報,在路上,只要看到大片荒地時,苗連生就會讓司機停下來,然後下車查看,並讓手下拍照及記下方位。

兩個月後,英利便分別與云南曲靖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從今年至2016年,雙方將利用云南各地的荒山、荒坡地,建設300萬千瓦光伏電站,以及開展光伏農業綜合項目等方面的合作。「這些都是實地考察的結果。」苗連生告訴經濟觀察報。

云南之行的收穫堅定了苗連生的實地考察決心。在滇、桂、粵之行結束半個月之後,苗連生又開始對山西、陝西、河南三省進行考察。

此次考察,苗連生將考察隊伍壯大到了15人。他的第一個考察地點在山西省代縣,此後則將重點集中在忻州市以及朔州市。

在陝西,一行人主要考察了延安、西安,並在秦嶺和太行山的交會處發現有數千畝土地可用於開發地面光伏電站。此次考察歷時13天,初步確定了29個地面電站資源。

苗連生讓手下將考察的詳細資料記錄下來,並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際可利用面積、變電站使用情況等專業分析,以推進項目真正落地。

苗的第三次考察則是在6月9日~6月17日,地點是武漢和西安。此次考察,苗連生直接與當地高新區的高層進行會晤,洽談合作事宜。

一個月後,武漢高新區高層來到英利保定總部,商談地面電站業務對接落地。而在西安,英利則從總部派駐了五六人,西安極有可能成為英利新成立的第一個省級總公司所在地。

英利集團副總經理趙志恆稱,下游電站開發的資金來源有多種渠道,包括銀行貸款、金融租賃、與地方政府合資等方式。

據他介紹,英利在一些項目上會採取與當地政府合作開發,或者與大型企業合作。例如,不久前英利便與南方電網旗下子公司南網能源簽訂合作,雙方在合作開發電站過程中後者將提供資金支持。此外,下游電站一直以收益率高、收益穩定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與光伏製造業難以獲得銀行貸款不同,電站開發相對很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

今年4月23日,英利拿到了國開行1.65億美元的貸款,補充運營資金和採購用於組件生產的原材料。主要就是為英利開展下游電站業務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另外,英利還通過金融租賃的方式解決資金難題。該公司旗下已經擁有兩家金融租賃公司,分別是鑫海租賃和小溪租賃,金融租賃的方式將很大程度上降低項目的初始投資。因為在建設項目過程中,項目的設備等投資可以由租賃公司購買,然後租賃給母公司,從而降低初始投資額。趙志恆說,一個項目的初始投資只需要30%的基本金,而通過上述多種方式,可能只需要10%的資金就能完成投資。

架構調整

從去年開始,英利開始向下游電站業務進軍。隨著電站業務的不斷壯大,與之相應的各個項目公司也越來越多,管理難度也開始越來越大。

於是,苗連生便開始思考如何理順項目公司的管理問題。後來,在經過內部多次討論之後,想到了成立省級總公司的方法。

7月21日,英利在保定總部召開了《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宣講會。在會上,苗連生正式宣佈對內部架構做出調整,將在各個省市相繼成立省級總公司。「這是業務發展的需要。開發電站業務就會需要很多的項目公司,這些項目公司需要更上一級的企業法人對其進行管理。」趙志恆告訴經濟觀察報。

另一個刺激則是《意見》本身。

國務院7月4日發佈了24號文(即《意見》),明確了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此外,24號文還對光伏電站發電業務所面臨的並網、補貼、資金來源等障礙提出了解決辦法。

「這個《意見》對光伏企業來說是個巨大利好,未來隨著一系列的配套細則出台,困擾光伏行業的諸多難題都將得到解決。」一位供職於國內某大型多晶硅企業的高管稱。英利集團首席財務官王亦逾稱,省級總公司將具有很大的權力,包括宣傳、調查資源、銷售產品、電站開發、分佈式發電業務經銷商的篩選等。

未來,英利的內部架構將調整為「集團總部—省級總公司—項目公司」三級管理。而此前成立的四個大區管委會代替總部行使總部職能。

「這種架構模式在行業內應該是首創。這種調整等於是將公司的業務向全國範圍內鋪開,而不像以前偏安於一隅,就那麼幾個省有業務。」國內一家大型光伏企業高管稱。

當被問及自己所在的企業是否也會推行這種模式時,該高管認為,不會去模仿,但這種模式值得參考。

目前,英利初步的規劃是率先籌劃10個省級總公司,將從公司內部招聘各省級總公司的高管。記者瞭解到,云南、廣東、廣西、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山東、河北等省份將有望率先成立省級總公司。「設立省級總公司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在有的省份之前已經成立了分公司,它們只要轉變職能就行了,其他此前未進入的省份,則需要新成立省級總公司。」趙志恆說。

但英利成立省級總公司的調整依舊面臨著諸多障礙。王亦逾稱,在機制建立起來後,銷售總公司的執行問題、內部的業務流程等都需要進行調整。

在苗連生看來,此次架構調整的最大問題則是人。在近期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苗連生提出將利用七八個月的時間鍛鍊一批人才。

事實上,近幾年,由於光伏行業大起大落,英利也針對性地做出了多次內部架構調整。「每次調整都是為了應對新的變化。」英利內部人士說。

最近的一次大的架構調整則發生在去年10月份。

2012年10月9日,英利撤銷保定、天津、衡水、海南各園區建設指揮部,成立大區管理委員會。根據部署,英利將分別成立南方大區、天津大區、北京大區、保定大區和華中大區。

二次創業

在7月23日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苗連生告誡屬下要抓住「一個思想,兩個戰場」。「一個思想」就是轉變作風,轉變務實的作風。「兩個戰場」,一個是生產,一個是下游,這是工作重心。

在此次會議上,苗連生為英利制定了下游電站業務未來兩年的戰略目標,即兩年後必須進入下游光伏發電前兩名,全球除了歐美市場,在新興市場的綜合指數下游發電廠要進入前十。

早在去年9月份,英利集團內部召開了一次轉型升級大會,決定調整自身戰略,進軍下游大型地面電站領域,將自身定位由「光伏製造企業」向「能源企業」轉變。

「這是公司的二次創業。」趙志恆告訴經濟觀察報,「未來,英利會堅持『兩條腿』走路,即製造業和電站。如果做得好的話,電站業務規模會超過製造業。」

英利集團成立於1987年,1999年進軍光伏行業。2002年之後,光伏行業開始迎來爆發期,英利則憑藉著全行業為數不多的全產業鏈模式,業務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該公司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出貨量達到230萬千瓦,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製造商。

但近兩年由於光伏行業遭受歐美雙反影響,加上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英利和其他光伏企業一樣,陷入了長期的虧損。財報顯示,2012年,英利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英利綠色能源虧損5億美元;2013年一季度繼續虧損9850萬美元。

英利首席財務官王亦逾曾告訴經濟觀察報,現在公司基本面正在好轉,2013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達到4.1%,預計二季度在9%-11%之間,三或者四季度,公司應該能夠實現盈利。

英利預計2013年的出貨量將在320萬千瓦~330萬千瓦。按照英利的規劃,到2015年,英利的業務規模將達到1000萬千瓦。2013年上半年,中國光伏全行業組件電池產量約1200萬千瓦。

「英利若想達到15兆瓦(即1500萬千瓦)的規模,光靠賣組件肯定很難實現,還需要借助光伏電站業務的拉動。」上述國內多晶硅企業高管稱。

苗連生透露,今年下半年,英利將會開工30~50個地面電站。按照英利集團2017年1500萬兆瓦~1700萬千瓦的目標,屆時佈局地面電站所需要的地面資源將超過15萬畝,總投資額也將超過千億元。

但在中國發展地面電站業務仍然存在問題。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一位專家稱,國內電站業務面臨的一個大的問題便是補貼是否能夠及時到位。

根據該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5月~2012年年底,全國光伏補助資金缺口達5億元,預計2012年光伏資金需求超過10億元。若國家不能盡快調整可再生能源基金的管理措施,預計今年光伏補助資金缺口將超過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