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香港,只要違反證券交易規範,不論內外資一律先停職,接受調查,一旦確認內線交易就重罰,速審速決。反觀台灣對內、外資管理有差別待遇,內資動輒得咎,外資喊進喊出影響股價卻沒事,主管機關對外資的金融監理上,該加把勁了! 過去三年多來,台灣券商公會違規處分案件共七十九筆,其中有六十一筆糾正,十六筆警告,罰款及解除職務各一筆。這當中,本土券商共七十八件,外資券商只有一件,而且這件違規處分還是最輕微的糾正。 究竟,是外資內稽內控嚴格,本土機構法人相對鬆散,才使「黑名單」上多是本土公司?還是主管機關標準不一,對外資從寬,對內資卻從嚴?花旗環球亞太硬體下游前首席分析師張凱偉洩密事件,據律師表示,若確定消息是由鴻海傳出,即使內線交易結果發生在美國,但因洩漏訊息的過程在台灣,也算涉嫌內線交易;凸顯外資非但不是模範生,還可能是一大亂源,檢調仍須徹查。 主管機關對內、外資的差別待遇,向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位本土投信高層透露,以前投顧老師盛行時期,會把行情、指數目標喊得很高,造成散戶進場追價;現在外資也會利用影響力,以看好或看壞大盤、或某檔個股方式,進行誘多或誘空。 例如,外資出具報告看壞行情,市場受到影響,投資人紛紛拋出持股時,外資就能在低點進場、撿到便宜;或當外資報告看好行情時,市場信心增強,投資人追價買進,外資就能趁機賣在高點,獲利了結。「像被媒體問到對指數的看法時,外資就比本土法人敢講,主要原因,就是金管會在這部分對本土法人監管較嚴,規範不一。」外資影響力大 身分常在灰色地帶遊走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萬寶投顧董事長朱成志,因用錯名詞、寫錯數字,而被主管機關以「違反事實」為由,被罰停止業務執行一個月;也就是不可發表文章、演講,甚至主持節目;類似情況若發生在外資研究報告,主管機關所做的行政裁量未必相同。當本土法人被釘得滿頭包,獨享金管會「關愛眼神」的同時,外資利用其影響力,撼動台股市場,卻成了理所當然。 一位投顧董事長表示,照理說,外資券商和本土券商一樣,都屬於sell-side(賣方),負責拜訪公司,撰寫研究報告提供給客戶;但多數企業認為,外資券商報告足以影響buy- side(買方,例如基金公司)的交易決定,重要性遠勝過本土券商,所以在心態上,也更願意與外資打交道。 「如果公司真的將外資當作buy-side,那麼研究報告就只能供內部使用,不得對外發送。現在外資就是結合這兩種身分之便,既將研究報告、行情預測公開於市,又不受投信業者規範限制,遊走在灰色地帶,主管機關卻幾乎坐視不管。」一位投信前總經理則舉例,國內基金投資必須符合四大流程(投資分析報告、投資決定書、執行紀錄、檢討報告),一旦報告依據不詳實,或分析流程有缺失,輕則罰款,重則影響基金送審業務。「外資報告都以英文撰寫,主管機關要以同樣標準檢視研究報告內容,恐怕能力也有限,這也是金檢調查內、外資力道無法一致的原因。」也因為如此,外資利用報告與影響力趁機出貨,或是主力為進出,而花錢找外資寫報告的情況時有所聞。「市場常說外資表裡不一,但金管會或交易所起碼可在外資發布研究報告後,稍微監控一下買賣行為;而為尊重市場機制,主管機關也不宜過分控管,只要適度監理,其他的就交給投資人決定就好。」投信前總經理表示。 金管會將打破慣例 更注意外資言行對此,金管會高層回應,證交所有成熟的監理機制,只要初步有疑慮、有構成違法的要件,就會移交檢調偵查,沒有內、外資問題,「像內線交易是刑事案件,誰敢有差別待遇?」至於外資出具報告喊行情、喊個股目標價現象,金管會表示已有注意到,「未來,也會請外資針對足以影響市場的報告,以發新聞稿方式,向大眾提出充分說明,內、外資絕對適用同一套標準。」在香港,只要違反證券交易規範,不論內、外資一律先停職,接受調查;一旦確認內線交易就是重罰,並列管追蹤。像這樣速審速決,在判刑確定後,即吊銷牌照的方式,讓香港金融從業者不敢輕易以身試法。反觀台灣,常給人「有開始、沒結果」觀感,對內、外資的金融監理態度也有差別待遇,相形之下,台灣主管機關對外資的監理太過寬鬆,確實該好好加把勁了! 金管會「內、外」有別? ──近3年證券、投顧違規處分件數項目 本土券商 外資券商 糾正 60 1 警告 16 0 罰款 1 0 解除職務 1 0 資料來源:券商公會 項目 本土投顧 外資投顧 糾正 61 2 警告 2 0 罰款 24 2 解除職務 3 1 停止投資相關業務活動 45 0 停止投資相關業務執行 36 0 廢止公司營業許可 1 0 資料來源:投信投顧公會 撰文‧歐陽善玲 |
| ||||||
自從塑化劑事件以來,台灣黑心食品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今,連經過認證的知名大廠都淪陷,商品琳琅滿目,消費者卻是防不勝防。 台灣的食安管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杜絕黑心氾濫? 王媽媽正在為家裡存放的數十瓶「台糖葡萄籽油」懊惱,這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大統長基」為台糖所代工的產品。王媽媽的兩個孩子容易過敏,因為愛孩子的心,她總是挑選最健康的食品照顧孩子的身體,所以她以為「掛上台糖」就等於掛上了保證。因為熱心、善良,所以她更買了很多這款葡萄籽油分送親朋好友;現在,她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公信力全失 國家認證無法品質保證消費者對台糖這樣有品牌的公司信賴,以為掛上它的標誌,產品就能安心食用;然而,台糖這次無法盡到有效控管代工廠商的義務,簡直傷透了消費者的心。從桂冠委託禹昌案(食品工廠桂冠委託禹昌代工粽子,竟被查出有過期粽混雜在內)到台糖委託大統長基案,讓消費者開始思考:「若大品牌都無法拍胸脯保證,我們應該怎麼選擇?」通常委託代工公司(如台糖)在簽約前,會參與代工廠商(如大統長基)第一批貨生產過程,予以稽核,以確保代工廠商產品符合合約;有的可能還會採取定期檢驗,有的則不會,更有甚者連第一批的稽核都沒有參與,直接就與出價最低的廠商簽約。 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許輔認為:「一家好的品牌公司,為了避免代工廠商生產出違反契約內容的產品影響聲譽,應該要採取不定期的突襲查訪,才能讓代工廠商時時警惕。」台糖商品行銷事業部執行長陳啟祥告訴《今周刊》,台糖有定期與不定期的到市場上抽查,並送SGS檢驗,但無法驗出其中問題。台糖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但畢竟消費者是相信它的品牌才購買,難道公司不應盡到全面為消費者把關的義務嗎?尤其台糖委託大統長基代工的葡萄籽油,都沒有標示是由大統長基代工,似有欺瞞消費者之嫌。 台糖表示,過去法令並沒有規定須標示代工廠商的資料,但是今年六月修法之後,規定必須標示清楚,不過有一年的緩衝期。據本刊了解,坊間有不少食品委由其他廠商代工,仍明確標出代工廠商名稱,以示負責,台糖的說法,無法令人信服。 大統長基是有得到食品GMP認證的廠商,但是這次事件,也讓GMP制度破功!GMP是由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認證,對工廠的作業流程、環境衛生、產品品質做現場查驗,通過檢驗才能給予認證,事後每三至四個月定期抽驗調查。但是擁有GMP標誌的大統長基,卻調配出標示不實的葵花油矇騙驗證機關,通過查驗。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說:「食品法規真正規範的項目,根本太少。」換言之,即使得到GMP認證,也不代表產品一定沒問題。 檢驗徒具虛文 合格不代表沒問題許輔也提到,無論是GMP或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認證之後的定期追蹤,稽核員所稽核的項目,僅對書面所明列事項作審查,但是業者的很多小把戲,需要熟悉業界生態的人員才會注意到。因此,許輔認為驗證單位有責任加強稽核員的訓練,聘請曾經在業界待過,了解產業生態的人員,提升稽查員對問題廠商的敏感度。 不僅於此,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丘志威更對其他多項認證有所質疑,認為規範太過鬆散,例如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ISO系列(國際標準化組織)這兩項認證,大統長基都有得到。 負責ISO授證的經濟部標準局指出,大統長基通過的ISO 九○○一僅針對工廠的制度流程做檢驗,卻不針對食品配方做驗證;因此,民眾即使看到產品標有ISO 九○○一認證,卻不代表它食品就很安全。 江守山也說:「ISO系列僅對廠商的作業流程做檢核及赴廠查勘,卻沒有對最終生產出來的產品做檢核。」此外,ISO驗證雖然每年會定期追蹤,但是驗證單位卻會事前與廠商確認訪查時間,再前往稽核,讓不肖廠商有準備的時間,根本失去意義。 至於HACCP主要是確保食品生產流程安全。在台灣,除水產品、肉、餐盒與乳品加工業四個產業強制要求通過HACCP,由各縣市衛生局驗證外,其他產業則由業者直接找國外HACCP協會在台灣的代理商做檢驗。中華HACCP協會副祕書長張文彬說:「國內沒有統一單位去做驗證,這是HACCP認證一大問題。」也就是說,即使通過HACCP認證,也不代表國家掛保證。 GMP、ISO都不能掛保證,那麼SGS檢驗呢? 最近,很多店面都可以看到貼有SGS檢驗合格的檢驗單,但是很多民眾不知道,SGS僅針對每一次送驗的「單品」進行驗證,並非得到SGS的認可就代表全部的商品都獲得品質保證。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作了一個妙喻解開了消費者的誤解:「許多小吃攤前掛著SGS檢驗合格書,試問牛肉合格了,麵、湯也統統合格了嗎?而這次進的貨合格了,下次呢?」「所以消費者千萬別傻傻地被業者拿一次性的檢驗當『免死金牌』瞞騙了。」國家屢屢縱容 相關罰則太輕二○一一年的塑化劑事件,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黑心食品事件,同時也是第一起消費者針對販賣、製造黑心食品廠商提起集體訴訟的案件。但是判決結果卻跌破眾人眼鏡,消基會求償二十四億元,但法官僅判賠一二○萬元,這中間懸殊的差距何來?這一切肇因於法官與消基會對塑化劑的毒害認知不同。 雖然醫界、學界同意塑化劑對人體有害,但難以舉證傷害程度;另一方面,國民健康署︽塑化劑衛教手冊︾載明「塑化劑可在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內代謝排出。」違法業者竟挾官方權威,成為法官判案根據。 消基會委任律師徐則鈺對此表示無奈,「在法庭攻防上,手冊內容屢屢被辯方引為證據。」如果塑化劑能被人體代謝,那麼當初政府何必急驚風將所有塑化劑商品全面下架、回收;反過來說,如果無害,那麼因而受害的廠商是否可申請國賠呢?其實行政院消保處也協助這場官司,但同樣隸屬行政院轄下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卻反倒扯後腿,導致消費者求償無門。 身兼消基會法律委員會委員的玄奘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陳汝吟直言,政府對消費者的保護明顯不足,「歐美國家包括日本,都提升消費者保護機關到中央政府的層級;只有台灣反其道而行,在一二年元月,將消費者保護機關由獨立委員會變成附屬行政院之下。」除了組織降級,長期以來黑心廠商橫行,根本原因是罰則太輕,比起廠商動輒上億元的不法利得,行政裁罰對於廠商根本不痛不癢。以胖達人為例,同樣廣告不實,台灣頂多罰二十萬元,在香港最重可罰一九三萬元,甚至五年刑期。 今年六月,︽食品衛生管理法︾通過修法後,雖然提高罰鍰金額,但追討廠商不法所得,卻需要先經過官方認定「情節重大」,但怎樣才是「情節重大」卻沒有提出解釋。也就是說,一旦主管機關怠於執法,或不認定「情節重大」,廠商還是可逍遙法外。徐則鈺認為,「廠商最害怕的還是刑事責任。」最終除行政單位須「硬起來」,司法單位也須「動起來」;只有行政司法互相配合,對違法廠商祭重典,才能殺雞儆猴。 隱憂早已浮現 人力、預算嚴重不足除政府須嚴格執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期以來資源、人力不足,也是隱憂之一。根據本刊調查,台灣每人平均分配到的食安預算,只有加拿大的一五%,美國的二三%;而每位食管人員服務的民眾數,幾乎是加拿大的九倍,美國的兩倍。諷刺的是,政府建國百年花在國慶、跨年等活動經費高達一億八千萬元,卻不出錢做食品安全查驗,讓民眾一再受到黑心食品危害。 許輔強調,政府應該將經費花在刀口上,增加食品安全的稽核與輔導人員,提升國內食品安全,讓民眾吃得安心。 ︽今周刊︾一直以來始終關注台灣的食品安全議題,陸續踢爆包括假蜂蜜、毒醬油、毒澱粉等黑心商品,如果連沒有法定權力的我們都能查到,試問:手握國家機器大權的政府為何做不到?政府應該主動出擊,列出每年檢驗抽查的項目,而不應看媒體或消費者爆什麼料就查什麼! 假油會是最後一個黑心食品事件嗎?如果衛生人力與預算不增加、執法不嚴、處罰太輕、認證問題不解決,台灣民眾恐怕永遠都得在恐懼中生活……。 一紙認證 真的有效嗎?──各種認證標準程序及學者疑慮 CAS優良食品 針對單一產品 認證過程: 初審→工廠輔導、確認→現場抽驗→授證追蹤方式:每年至少一次定期抽驗,採不通知查訪學者疑慮:稽核員的專業程度是否能確切找出問題? 食品GMP 針對生產線作業 認證過程: 文件審查→現場評鑑→授證 追蹤方式: 每年至少一次定期抽驗,採不通知查訪學者疑慮:稽核員的專業程度是否能確切找出問題? HACCP 針對食品生產作業 認證過程: 文件審核→現場審核→授證 追蹤方式: 至少一年一次抽驗 學者疑慮:認證單位不統一,嚴謹度不一致。 ISO 9001、ISO 22000 前者針對管理層面、 後者針對食品及管理層面控管 認證過程: 文件審查→現場評鑑→授證 追蹤方式: 每年一次,會做事前通知學者疑慮:只對文件所註流程做審查,而非對產品結果做審查;預先通知審查時間失去抽驗意義。 「食」在不安心!── 近3年黑心食品大事紀事件 時間 事件介紹 發現者 後續發展起雲劑非法添加塑化劑 2011/5衛生署食藥局官員原本檢驗某食品是否摻有安非他命或減肥西藥,意外查獲起雲劑中含有廉價的塑化劑,風暴擴大,全台許多飲料與相關產品淪陷。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 加強起雲劑的管控,未來使用起雲劑須提出安全證明,否則禁止販售。 假米粉 2013/1 多家品牌米粉被踢爆,米粉中不含米,其中包含新竹農會。 媒體踢爆 5月衛生署遭監察院糾正,承諾將米粉標準列入衛生法規稽查。 毒布丁 2013/5 台南市立光農工將工業級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摻入食品原物料複方中,再提供給統一、依蕾特布丁等下游廠商。 台南地檢署 相關商品全面下架。 毒澱粉 2013/5 不肖業者使用未經核准的工業用順丁烯二酸製造澱粉,毒澱粉流竄全台。《今周刊》檢驗發現毒澱粉,食品藥物管理局2月接獲線報,卻遲至《今周刊》即將召開記者會前夕才公布。 衛生署對全台澱粉廠及經銷商進行查緝,並宣布商家須在醒目處張貼安全具結證明。 毒醬油 2013/5 毒醬油含有超量的有毒物質單氯丙二醇,銷往各大夜市、餐廳,使用者眾。 《今周刊》踢爆 衛生署加強管制焦糖色素的純度及使用範圍,並訂定各類食品的焦糖色素使用限量。 義美泡芙 原料過期 2013/5 使用逾期「大豆分離蛋白」製作泡芙,36萬箱泡芙已被消費者吃下肚。 義美員工爆料 衛生署呼籲業者應加強自主管理。 毒餐盒 2013/8 台中皇冠特殊印刷公司使用有害人體的甲苯擦拭紙容器。 媒體踢爆 衛生局開罰,並銷毀1000多萬個紙餐盒。 假蜂蜜 2013/9 市售蜂蜜檢驗發現一滴蜜都沒有。 《今周刊》踢爆政府相關部門(農委會、經濟部及衛生署) 明確規範合成蜜標示與販售,加強不實標示或假蜜之查緝。 山水米 2013/8 市占率第三大的山水米涉嫌以劣質進口米冒充台灣米搶市。 媒體踢爆 農糧署擬修《糧食管理法》,將罰鍰由2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 大統油品 9成造假 2013/10 大統長基食品公司生產的油品逾9成是黑心油,除產品標示不實,並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及假冒油品。 彰化地檢署 彰化縣衛生局勒令該公司停工,並重罰2860萬元,創下國內單一食品廠遭罰最高金額。 整理:黃家慧、蔡曜蓮 台灣食品安全把關堪慮!──安全預算與食管局人員服務民眾數 國名 平均每人分配到的 食品安全預算 (新台幣元)* 每一位食管局人員服務多少民眾(人) 台灣 (TFDA) 94 42751 美國 (FDA) 403 21246 加拿大 (CFIA) 592 4784 資料來源:各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以2012年該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支出/總人口數 撰文‧黃家慧、蔡曜蓮
| ||||||
2014-12-08 TWM | ||||
這次九合一大選慘敗之後,到馬英九正式卸任總統,還有五百多天,在立法院擁有多數席次的國民黨,仍然有推動改革的條件。 馬英九若有心挽救自己的歷史定位,就從最該推動的改革下手吧! 撰文‧楊卓翰、蔡曜蓮 還沒結束!這次選舉,執政黨雖大敗,不過從選後第一天開始,到後年五二○總統卸任,還有整整五三七天,這段時間若做得好,二○一六年大選仍有一搏機會。 總統馬英九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晚上的敗選感言說:「勇往直前,加強改革。」確實,選舉結果顯示人心思變,台灣需要啟動徹底的大改造。但問題是,方向在哪裡?要改造什麼? 五百多天不可能什麼都做,找出最重要的三件事,集中火力才可能成功。 推動憲改︾把握國會優勢,一次終結政治亂象首先,行政院院長江宜樺辭職,承認敗選是因為「施政未獲民眾滿意」,施政和民意有這麼大的背離,反映出的正是台灣憲政體制問題。施政單位是行政院,但行政院院長卻是總統任命,也不用經過民意機關同意,結果就是為了實踐總統意旨,而背棄民意。 總統有權無責,不需要到立法院面對質詢,行政院長有責無權,台灣落入一個「既非總統制也非內閣制」的權責脫軌制。 這樣體制的荒謬性,在前總統陳水扁主政期間最為凸顯。當時陳水扁雖然是總統,但民進黨在國會是少數黨,許多政策遭國民黨杯葛,施政難以展開。 現在國民黨已經輸掉地方選舉,到了二○一六年,不論國會與總統選舉誰能取得執政,問題都可能重演。當總統與國會是不同政黨,更可能發生立法院多數黨為反對而反對,再空轉四年。 反觀內閣制的日本,就文明地面對這個問題。在今年十一月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延後消費稅造成黨內外爭執不下,眼見立法機制就要停擺,他毅然決然宣布解散國會,重選議員及首相,將重大爭端的決定權還給人民。 選後已有不少政治人士倡議,應立即著手進行修憲,如民進黨前主席蘇貞昌、國民黨立委賴士葆。 台灣要走向內閣制或總統制,需要社會共識,但修改中央政府的體制和配套,例如下修二十歲的投票年齡門檻至十八歲,都是當務之急。 馬總統應該把握國民黨在立院多數的優勢,推動憲政改革,根本解決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執政者無法獲立院支持的政治亂象。 年金改革︾「少拿、多繳」,不再剝削下一個世代這次選舉展現了公民力量,是對台灣政治長期以來無法反映民意的大反撲,而種種議題中,又以世代間的不正義最受關注。事實擺在眼前,年輕世代要領到退休金,幾乎不可能。勞保將在二○二七年破產,軍公教最快一九年破產。從台灣少子化的人口結構來看,退休金都應該往「少拿、多繳」的方向改革,年輕一代繳的公勞保費,才不會被這一代取用殆盡。 勞工保險在○九年改為年金,退休的一輩,什麼都不用做,就可多領一.五倍退休金,潛藏負債就因為這項政策,增加二兆元。 軍公教退撫制度方面,在現有的體制下,台灣軍公教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所得替代率最好,少部分甚至超過一○○%。不僅如此,他們平均退休年齡不到六十歲,退得早領得好,總共已經有六兆元規模的潛藏負債。原本改革透露曙光,考試院前院長關中在一三年將年金改革方案送進立法院,但至今仍被立法諸公束之高閣。 現在主政者已經知道,靠增加負債來成就上一個世代的選舉勝利,在下一個世代的選舉就會慘敗。執政者要結束世代剝削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就是完成馬英九的承諾,推動年金改革。 組織再造︾政府瘦身、人事精簡,才能提高效能馬英九上任後,大力推行歷任總統都推不動的「政府組織再造」,把原來三十七個部會降到二十九個。表面上看,改革好像往前跨一步;事實上,從公務人員的數目與政府效能的提升,都看不到成果。 先拿部會數目來說,即使台灣降到二十九個,但日本政府部會數字是十一個,韓國與美國相同為十五個,中國二十七個,台灣還比對岸的中國多。 《行政院組織法》於二○一○年修正公布,一二年實施。一○年,台灣中央與地方的公務員總數為八十三萬,政府人事預算是三八八三億元;現今公務員人數約九十萬,最新出爐的人事總預算則為四○九三億元。也就是說,在《行政院組織法》公布四年後,部會名目上是少了八個,但政府瘦身卻功敗垂成,公務員不僅未減少還反增,人事費用也節節升高。 而台灣公務員占勞動人口七%到八%,對比日韓皆在六%左右,台灣公務員占總勞動人口比率偏高。 政府組織再造的目的是要根除組織疊床架屋,事權不統一,但如今改革只是換了部會名稱,花錢重新印名片。例如:原本外界期待很高的海洋委員會,是為了台灣海岸線整體的規畫保護,但結果卻只是被裁掉的海巡署所組成,海岸地區的規畫還是落在環保署與營建署等其他單位。政府改造只有花錢卻沒解決問題,這種改革當然得不到民心。 除了以上三件事,眼前馬英九將面臨的挑戰,就是十二月二十五日當選人就職後的「議長選舉」。 這次執政黨不只輸了縣市首長選舉,在縣市議長選舉中,藍營在地方議會勢力也大幅衰退。在台灣二十二個縣市中,國民黨首長與議會雙贏的「完全執政」,只有新竹縣、苗栗縣、台東縣;另一邊,民進黨只在高雄市全面執政。 兩黨議員席次都未過半又不相上下,這次議長選舉恐怕是最激烈的一次。 在市議員選舉時,幾乎各縣市都有檢調單位偵查賄選、收押候選人;甚至有不少議員,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晚上當選時,還在被檢調單位羈押,蹲在牢房裡慶祝。 馬英九政績乏善可陳,唯一只剩「清廉」形象,議長選舉如何根絕賄選,不僅考驗執政黨,更是檢驗馬英九長期以來高喊「清廉政治」的關鍵時刻。 馬主席交棒前仍未兌現的支票: 遵守承諾 黨產歸零 馬英九在2005年8月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宣示要在2008年前,即他正式競選總統前,將國民黨黨產處理完畢,當時外界解讀為「黨產歸零」。但馬主席當了快10年,這項承諾至今沒有兌現。 根據去年內政部政黨財務決算,國民黨在2012年的總投資金額為233億元,當年度賺了17.8億元的股利收入,這還只是國民黨持有的股票而已,若加計其他資產,國民黨絕對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 過去,國民黨拿著龐大黨產競選,對上沒有黨產靠山的民進黨,猶如大鯨魚與小蝦米,台灣的民主政治其實是ㄧ場立足點就不平等的政黨競爭。 但這次選舉結果證明,過去黨產對國民黨是資產,但現在可能是負債與包袱,因為年輕人對世襲的權貴財富深惡痛絕,更討厭不公平、不正義的事。而年輕人利用網路,不用花大錢也能打贏選戰,國民黨何須再緊緊抱著「黨產」不放? 在給黨工合理退休金的前提下,讓黨產歸零,不僅讓台灣的政黨政治真正邁向良性競爭的資源結構;同時民進黨再也沒有藉口,把選舉失敗歸咎於國民黨龐大資源而不深省自身問題,台灣政治才能邁向健康的下一個階段。 兩黨議會過半少 議長選舉更添亂──各縣市議會兩黨議員席次比率藍營議會席次過半僅有六個縣市、綠營過半僅有高雄;藍營完全執政僅有三縣、綠營僅有高雄。縣市議員賄選案件已頻傳,加上大多數議會兩黨未過半,議長選舉更考驗兩黨反賄的成效。 |
李小加:滬港通是港股牛市催化劑 港交所檢討擴容 作者:李小加 北水南下帶動港股邁二千億元成交新時代,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臺北出席第五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時接受本報專訪稱,滬港通是港股牛市催化劑,A股股民與國際投資者在港市場碰撞,化學反應將愈來愈大。 長遠內地10萬億美元資金有待出海全球配置,香港應轉變定位,由為中國融資到助中國投資,在其國際化過程中占據有利戰略地位。 倘交易峰值來臨 須管理風險 兩地市場融合的“化學作用”之一,反映港股成交額上。4月以來,港股日均成交逾2,000億元,較2007年高峰還要高,甚至有擔心港股系統不勝負荷。成交額突然急增,李小加稱:“港交所馬上就開會,要做好峰值有5,000億至6,000億的系統準備,有沒有做到準備,不一定是常態。” 他補充,交易所不是預期成交額會到5,000億元、6,000億元,而是希望知道在交易峰值來到時,“那幾分鐘的時候,我們的結算、交易系統能否處理,風險管理的政策如何。”港交所交易系統的處理容量,非以金額計算,而是以每秒交易宗數計,若交易集中在極短時間來到,數十億元的交易也可能出現交易延遲。目前該系統每秒可處理3萬宗買賣盤。 資金流動 化學反應愈來愈大 “世界上第一大市場是世界市場減去中國,第二大市場就是中國市場,這兩大市場終於通過香港、通過滬港通連接起來,如此大規模又如此不同的投資潮流所形成資金流動,未來化學反應會愈來愈大。至於這種反應帶來交易量在甚麽地方是常態,估值在甚麽水平、更接近甚麽,沒人能預測,但幾乎可肯定的是,對兩地市場是非常強大良性互動。”李小加說。 滬港通去年11月啟動初呈現“北溫南冷”格局,直至上月底中證監放寬內地公募基金南下才真正激活港股通交投。4月以來港股日均成交額逾2,000億元,為去年日均成交近3倍。 他稱,實際由港股通渠道下來的錢有限,關鍵在於兩個原本自成體系市場通過滬港通這座橋打通,帶動資金流動,“錢從天上走、從地下走、從滬港通走,來來回回,走出來的錢就大規模了。” “國際投資者開始認為香港股票哪值那麽多,北邊的錢來要買,就賣給她。但後來發現市場規則不一樣了,又原兵人馬還將家里兄弟姐妹都帶來了。錢要見錢,不單是物理上多少,更重要的是化學變化。” 李小加稱,內地資本市場上面頂著政策之手,下面是成千上萬個人投資者“搬著小板凳”炒股,中間機構投資者的力量相對薄弱。當港股的內地資金多起來時,“A股化”擔憂漸起,他認為互動的影響是雙方面,香港亦為內地市場國際化帶來機構投資者理性投資的影響。 滬港通催化牛市 中外資勢融合 “就像滾滾長江流入東海,長江里的淡水魚(意指內地投資者)流入堿水(意指海外)里肯定死,堿水魚(指海外投資者)一定往長江(指內地)里沖也得死,香港位於長江三角洲,淡水見堿水的地帶,這是香港的特長,讓淡水魚漫漫流入大海,海魚慢慢融入內陸,實現兩個市場融合。” 滬港通後,深港通正積極籌備中,李稱,世界上最後一塊沒有配置的資產就是中國,中國30萬億美元資產在銀行,5萬億美元資產在債市,7萬億美元資產在股市,這個配置的過程將孕育龐大的商業機會,這10萬億美元計的資產配置需要大量的投資產品。 “香港的業務模式過去20年是中國需要資金的人到香港來融資,世界上有錢的人把錢融資給他;今後20年除繼續做這個以外,要將中國有錢的人和世界上需要資金發展的人結合,這樣的中國資金也能投入世界。”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
股份 | 比重 | |
Value Partners (806) | 13.2% | |
Facebook (FB) | 12.6% | |
YueYun Trans (3399) | 11.5% | |
AIA (1299) | 9.7% | |
Apple Inc (AAPL) | 9.2% | |
Ping An (2318) | 7.6% | |
Berkshire Hathaway B (BRK.B) | 7.2% | |
Kraft (KRFT) | 6.9% | |
Launch Tech (2488) | 6.8% | |
CAR (699) | 5.9% | |
Travelsky Tech (696) | 4.9% | |
FTSE Greece 20 ETF (GREK) | 4.6% |
投資有風險,賺了蝕了也要知怎樣賺及怎樣蝕,故定期檢討是必須,否則學費就會白交。基於此原則, 《壹計就明》在年初時,或創了分析員的先河,以身作則,分析本欄曾做過的分析,方法是比較曾分析公司的股價,再分析前和後的表現。今天是時候以同一方法, 定期檢討過去一年的分析。有負IPO殺手所託 由2015年初到上週聖誕假前,本欄共有50篇分析,除開分析55間恒指成分股公司一文,曾分析77間香港上市公司。以分析各公司時的收市價,對比上週收市價,發現77間公司中,25間錄得股價上升,52間錄得股價下跌,平均回報負13%(見附表)。 25 間股價上升的公司中,16間上升超過一成,上升超過5成僅有3間,但有兩間卻上升9成,兩間都是在2015年首次公開招股(IPO),是維珍妮和中國集 成。分析IPO,仍不及封了筆的IPO殺手鄔碩晉。可是,深入些檢討,中國集成的2015年中期業績顯示,虧損10萬元人民幣,資產淨值不足4億元人民 幣,上週市值卻達186億港元,是否大家那杯茶呢? 明燈指數更勝去年 在鄔碩晉離開後,本欄的分析亦有一些調整,其一是在讀者 強烈要求下,分析了一些前景或股價表現不錯的公司,例如銀泰(1833)、瑞聲(2018)及申洲(2313),而分析時亦指出股份的增長及風險所在。上 述公司股價,在分析後到上週收市,有8%至30%的升幅,表現理想。筆者做不成IPO殺手,但身為「熊貓燈神」的「明燈指數」或更勝去年。股價下跌的52 間公司中,37間下跌超過一成,下跌超過5成的有9間,愛特麗和俊文寶石的股價更大跌逾9成。更嚴重的,是佳兆業(1638)、格菱(1318)和漢能 (566)成了港交所的「長時間停牌公司」,格菱更被提呈清盤,並在10月委任了臨時清盤人。 曾預警漢能及不同板塊的風險 本 欄分析的另一項調整,亦是應讀者的要求,由年初的零售股及太陽能股開始,做多了一些板塊及政策受惠股的分析。看看分析了的板塊名字:石油能源股、金屬礦業 股、內航股、二孩政策受惠股,相信不列出具體數字,大家也知道股價表現如何。較大偏差的板塊分析,或僅有內房股。分析或有其局限性,時間差相信必是其一。 就以3月中分析太陽能股為例,當時便指出股價曾一剎那達9.07港元歷史高位的漢能,利潤及資產並不配合,收入及增長更是主要來自關聯交易,大家有聽《壹 計就明》的預警嗎?沉醉在4月漢能股價創收市新高7.88港元之際,大家或會忘記了任何分析。可惜,5月20日一小時內漢能股價暴跌至3.91港元,漢能 亦由當日起停牌至今。「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或又簡單地重複中!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