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滬港通是港股牛市催化劑 港交所檢討擴容 作者:李小加 北水南下帶動港股邁二千億元成交新時代,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臺北出席第五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時接受本報專訪稱,滬港通是港股牛市催化劑,A股股民與國際投資者在港市場碰撞,化學反應將愈來愈大。 長遠內地10萬億美元資金有待出海全球配置,香港應轉變定位,由為中國融資到助中國投資,在其國際化過程中占據有利戰略地位。 倘交易峰值來臨 須管理風險 兩地市場融合的“化學作用”之一,反映港股成交額上。4月以來,港股日均成交逾2,000億元,較2007年高峰還要高,甚至有擔心港股系統不勝負荷。成交額突然急增,李小加稱:“港交所馬上就開會,要做好峰值有5,000億至6,000億的系統準備,有沒有做到準備,不一定是常態。” 他補充,交易所不是預期成交額會到5,000億元、6,000億元,而是希望知道在交易峰值來到時,“那幾分鐘的時候,我們的結算、交易系統能否處理,風險管理的政策如何。”港交所交易系統的處理容量,非以金額計算,而是以每秒交易宗數計,若交易集中在極短時間來到,數十億元的交易也可能出現交易延遲。目前該系統每秒可處理3萬宗買賣盤。 資金流動 化學反應愈來愈大 “世界上第一大市場是世界市場減去中國,第二大市場就是中國市場,這兩大市場終於通過香港、通過滬港通連接起來,如此大規模又如此不同的投資潮流所形成資金流動,未來化學反應會愈來愈大。至於這種反應帶來交易量在甚麽地方是常態,估值在甚麽水平、更接近甚麽,沒人能預測,但幾乎可肯定的是,對兩地市場是非常強大良性互動。”李小加說。 滬港通去年11月啟動初呈現“北溫南冷”格局,直至上月底中證監放寬內地公募基金南下才真正激活港股通交投。4月以來港股日均成交額逾2,000億元,為去年日均成交近3倍。 他稱,實際由港股通渠道下來的錢有限,關鍵在於兩個原本自成體系市場通過滬港通這座橋打通,帶動資金流動,“錢從天上走、從地下走、從滬港通走,來來回回,走出來的錢就大規模了。” “國際投資者開始認為香港股票哪值那麽多,北邊的錢來要買,就賣給她。但後來發現市場規則不一樣了,又原兵人馬還將家里兄弟姐妹都帶來了。錢要見錢,不單是物理上多少,更重要的是化學變化。” 李小加稱,內地資本市場上面頂著政策之手,下面是成千上萬個人投資者“搬著小板凳”炒股,中間機構投資者的力量相對薄弱。當港股的內地資金多起來時,“A股化”擔憂漸起,他認為互動的影響是雙方面,香港亦為內地市場國際化帶來機構投資者理性投資的影響。 滬港通催化牛市 中外資勢融合 “就像滾滾長江流入東海,長江里的淡水魚(意指內地投資者)流入堿水(意指海外)里肯定死,堿水魚(指海外投資者)一定往長江(指內地)里沖也得死,香港位於長江三角洲,淡水見堿水的地帶,這是香港的特長,讓淡水魚漫漫流入大海,海魚慢慢融入內陸,實現兩個市場融合。” 滬港通後,深港通正積極籌備中,李稱,世界上最後一塊沒有配置的資產就是中國,中國30萬億美元資產在銀行,5萬億美元資產在債市,7萬億美元資產在股市,這個配置的過程將孕育龐大的商業機會,這10萬億美元計的資產配置需要大量的投資產品。 “香港的業務模式過去20年是中國需要資金的人到香港來融資,世界上有錢的人把錢融資給他;今後20年除繼續做這個以外,要將中國有錢的人和世界上需要資金發展的人結合,這樣的中國資金也能投入世界。”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