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投資者近日不太好過,先是央行釋放了貨幣轉向的信號,之後的3月末,資金陷入了緊張局面,市場也連續調整,剛有反彈苗頭的金融股也同樣下跌,創業板、次新股更加是哀鴻遍野。
在央行變相加息、銀行季末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短期市場資金面緊張越演越烈。3月30日短期資金利率飆升,午後交易所國債逆回購利率飆升,上證所GC001漲幅一度逼近200%,接近收盤才明顯回落。
3月末的資金緊張,季度末的時間性因素,清明節前後隨著市場利率沖高回落,大盤可能迎來一段時間的喘息;4月11日國泰君安(601211.SH)H股上市在即,市場氛圍也不可能太差,不過這或許使得4月,將可能是最後的“逃命”機會,“五月賣跑得快”的傳統智慧或許會提前實現。
在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背景下,各地債務問題層出不窮,當前出現的輝山乳業(06863.HK)等各大企業債務問題,估計僅僅是市場上的冰山一角,一旦市場利率繼續上升,日後更多的問題會陸續暴露出來。
3月份以來,多個新聞標誌事件都顯示了A股上漲後繼乏力。首先是2月底寶鋼股份複牌,過去無論是2015年6月初中國中車的複牌,還是2015年12月末中遠海控的複牌,最終都誘發了A股大跌;B股在3月23日最終出現了較大調整,或許預示未來A股陰霾;4月份,國泰君安H股上市在即,也很可能是A股階段性頂部的標誌,2015年6月國泰君安A股上市後,A股開始了史上最悲壯的連續暴跌模式,大券商啟動上市對市場從來都不是什麽好事;樂視網、網宿科技等指標股不斷調整,也對高估值中小創形成不好預期。
傳統智慧“五月賣跑得快”,在A股市場上,大部分時間都是適用的,在過去的“慢熊”行情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6年的4、5月份都是市場的一個階段性高點,而2015年5月更是最好的牛市末期的左側退出機會。
隨著貨幣政策變得穩健,而不是過去2014年的寬松,當前尚未離場的投資者,在市場整體依然是“慢熊”的環境下,其實要賺錢並不容易,不少白馬藍籌股在大幅上升後,技術上也面臨著一定的調整壓力。
不過在30日的大跌當中,盡管港股有所跟隨,但跌幅不大,尤其是海外銀行股的跌幅很溫和。過去一年香港本地銀行股也大幅上升,個別有過業務重組的銀行更是一年多漲幅達到一倍,最近創出了歷史新高。
美國全面進入加息周期,近兩年已經加息三次;今年預期加息三次甚至加快,全世界貨幣寬松走向終結;這種宏觀環境的改變,最受惠的當然就是海外銀行股,包括香港上市的幾家本地和國際銀行,業績估值雙提升的“戴維斯雙擊”行情同樣有機會延續。
港股通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技術上港股也可能已經進入牛市階段,香港上市的藍籌股抗跌能力也比較明顯,通過買入港股通海外資產較多的藍籌股,也是內地投資者規避人民幣日後可能貶值的一種方式。
MSCI中國指數將於2017年5月進行半年度審議,中金公司王漢峰等分析師5月11日發布研報預計新增三支成份股,剔除三支成份股。
MSCI將於北京時間5月16日淩晨公布2017年半年度的指數審議結果,MSCI中國指數也在審議範圍之內。
具體來看,預計陌陌(MOMO.US)、敏實集團(425.HK)和四環醫藥(460.HK)此次有較大可能性被納入到指數中。基於4月19日的價格數據測算,這三只股票納入後的權重將分別為0.14%、0.22%和0.16%。另一方面,輝山乳業(6863.HK)、恒騰網絡(136.HK)和中外運(598.HK)此次則有可能會從指數中被剔除。
中金公司分析師稱,根據MSCI的指數調整方法,分別選取4月19日、25日和28 日三天的價格數據進行了三輪模擬來預測此次審議可能帶來的潛在指數成份股的變化。在實際操作中,MSCI將會選擇4月最後十個交易日中的某一天作為指數審議的價格劃斷日期,但具體日期只有在MSCI公布審議結果時才會知曉。
中金公司同時建議投資者關註此次調整可能會對敏實集團和四環醫藥帶來的正面影響、以及對中外運的潛在負面影響。
考慮到相關的全球基金、尤其是指數追蹤型的基金一般會根據指數審議結果調整其倉位,因此隨之引發的資金流入與流出可能會在5月16日審議結果公布和5月31日審議結果正式生效時對相關股票的成交金額、甚至股價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於那些日均成交相對清淡的股票,其影響更不容忽視。
經測算敏實集團和四環醫藥被動型資金流入所需的交易時間相對較長,分別為3.1天和2.6天。相反同樣對比過去三個月的日均成交額,被動型資金流出對中外運的影響相對較大,預計為2.5天左右。
國家發改委對鋼鐵、煤炭領域去產能提出新要求。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今日(18日)表示,今年的去產能工作,將圍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這一總要求,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逐步由總量性去產能為主轉向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產能為主。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近幾年去產能後,國內鋼鐵、煤炭供需接近平衡,這時候要把系統做得更有效率,用優質產能代替落後產能。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產能的基本思路是達到宏觀平衡,將區域之間、不同品種進行優化配套,在新的優質產能供給增加時替代掉舊有的落後產能。
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5%,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多個行業的供求關系進一步改善,供給質量明顯提升。
煤炭:提高南方產能退出標準
嚴鵬程表示,煤炭領域,今年有5個方面工作。
一是適當提高南方地區煤礦產能退出標準,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促進供需動態平衡。二是更多發揮北方地區優質先進產能作用,加快推進北煤南運大通道建設,統籌做好去產能和保供應相關工作。三是積極推進煤電聯營和兼並重組,加快煤炭行業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調整。四是推進煤炭行業信用體系建設,開展信用信息采集,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五是穩妥有序推進職工分流安置,妥善處置企業資產債務,促進煤炭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隨著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2017年我國煤炭行業出現了新變化。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原煤產量自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恢複性增長,全年原煤產量35.2億噸,增加1.1億噸,增長3.3%。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煤炭去產能目標為1.5億噸左右。隨著去產能工作的深入,難度也逐漸加大。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近期對2018年煤炭去產能工作方向進行了解讀:主要思路是從總量去產能向結構性去產能轉變,將處置“僵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今年9萬噸及以下小煤礦全部退出,將來有序退出30萬噸及以下煤礦,違法違規項目嚴格退出;同時要加快優質產能建設步伐,統籌做好去產能與保供給的關系。
煤炭行業的兼並重組也有新進展。今年1月,發改委等12各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並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底,爭取在全國形成若幹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和培育一批現代化煤炭企業集團。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煤炭企業兼並重組方面,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合並重組;中煤能源兼並重組國投、保利和中鐵等企業的煤礦板塊;中煤平朔、山西大同煤礦、晉能集團3家煤炭企業與大唐、中電國際、江蘇國信等發電企業合作共同組建蘇晉能源公司,推動了煤電一體化發展的進程;甘肅省推動企業重組,組建能源化工投資集團,競爭力明顯提升。
鋼鐵:將開展防範“地條鋼”死灰複燃專項抽查
發改委此前表示,今年將啟動對於防範“地條鋼”死灰複燃和清理過剩產能的複查專項檢查行動。對此,嚴鵬程回應稱,今年5月至6月將組織開展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防範“地條鋼”死灰複燃專項抽查。目前,發改委已會同相關部門制定了專項抽查工作方案,對相關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下一步,將組織各地方和有關方面將據此開展專項抽查工作。
嚴鵬程同時提出,鋼鐵領域去產能主要有有五個側重。
一是堅決處置“僵屍企業”,加快實施整體退出、關停出清。二是嚴格執行環保、質量、能耗、水耗、安全等法律法規和有關產業政策,加大對鋼鐵行業違法違規行為的執法和達標檢查力度。三是嚴把鋼鐵產能置換和項目備案關,防止產能“邊減邊增”。四是完善舉報響應機制,建立問責機制,強化聯合執法,持續開展衛星遙感監測,對“地條鋼”死灰複燃、已化解的過剩產能複產及違法違規新增產能等情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狠抓負面典型,保持高壓態勢。五是完善有利於企業實施兼並重組的政策環境,按照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推動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優化產業布局。
2017年是鋼鐵去產能的攻堅之年,全年共化解粗鋼產能5000萬噸以上,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4億噸“地條鋼”產能全面出清,從根本上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行業效益大幅增長。
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鋼鐵行業運行情況及2018年工作考慮》指出,鋼鐵行業運行中仍然存在防範新增產能壓力增大,防範“地條鋼”死灰複燃壓力攀升,短流程煉鋼發展亟需理順政策,鋼鐵企業環保壓力不斷增大等問題。
盡管事故不斷,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勢頭仍然不減。特斯拉日前宣布將堅持推出全自動駕駛功能。
馬斯克上周發推特稱,特斯拉全自動駕駛功能即將於今年8月推出,特斯拉股價周一大漲5%。
多家車企升級輔助駕駛系統
這次軟件的升級將令目前特斯拉的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具有全自動駕駛功能,而此前,該功能僅支持高級的自動巡航控制,處理部分駕駛任務以及在汽車發生安全故障前予以駕駛員警告。
今年以來,多輛特斯拉在開啟輔助駕駛功能時發生事故,引起監管者對這一功能的審查。
馬斯克在周日發布的一條推特中表示:“到今天為止,所有的AutoPilot的資源都將集中於安全。隨著最新版本AutoPilot的推出,我們將會讓全自動駕駛功能變為可能。”他還說到,升級後的AutoPilot功能在汽車變道的時候會變得更加好用。不過,他沒有透露更多與新功能相關的細節。
在特斯拉的官方網站信息中,也沒有關於全自動駕駛功能的細節。特斯拉表示,每一個可用的功能高度取決於各個地方的監管政策。
就在前幾天,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關於特斯拉3月23日在加州的致命事故初步報告出爐,顯示在事發的前6秒中,事故車輛Model X的司機雙手並沒有在方向盤上,並且車輛在事故發生時並未剎車,反而是加速了。這一結果導致監管部門將對特斯拉AutoPilot系統進行更加嚴厲的審查。
除了AutoPilot系統的安全性之外,特斯拉還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是Model 3的量產。馬斯克已經承諾Model 3很快就會實現量產目標。事實上,特斯拉能否在今年實現盈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Model 3的量產情況。
與此同時,傳統車企也在升級自動駕駛輔助功能。通用汽車上周表示,其自動駕駛輔助系統Super Cruise升級後將能夠使得駕駛員更長時間雙手離開方向盤,並且在探測到駕駛員走神的時候自動剎車。通用汽車表示,到2020年所有的凱迪拉克車型都將使用Super Cruise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寶馬和尼桑的部分汽車也已經在駕駛過程中使用輔助駕駛功能,這些功能包括汽車變道、速度控制以及保持車距等。
電子科技公司偉創力(Flex)汽車部門首席技術官Henry Bzeih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各大車企都推出了它們的自動駕駛平臺,雖然和很多新技術剛剛起步時一樣,自動駕駛的發展也會面臨阻礙,但是這一趨勢是不會改變的。”偉創力剛剛在上海擴建了研發創新中心,很大一部分任務是和汽車產業鏈的合作夥伴共同研發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度。“偉創力將利用其在電子科技方面的技術經驗進行硬件的研發,百度會專註於軟件研發。”偉創力全球研發副總裁Patrick Boisell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輔助駕駛”不等於“自動駕駛”
事故頻發卻未讓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放緩,引起了相關保險組織的不滿。近期一個來自英國的保險公司組織發出警告稱:“大多數汽車企業用‘自動駕駛’的概念做營銷,這種趨勢應該緩一緩了。”
為汽車保險公司提供相關安全性測試的機構Thatcham Research表示,汽車制造企業在區分“輔助駕駛”車載系統和“自動駕駛”的時候應該更為明確。該機構指出,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大量混淆視聽的概念,“輔助駕駛”概念的濫用通常會誤導司機,讓其認為他們的車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夠“自動駕駛”。
Thatcham Research分析師Matthew Avery表示:“在消費者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力推新技術是有風險的,因為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時刻保持警惕。他們必須非常清楚地分辨‘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
為了解釋兩者的區別,該機構還使用了一輛特斯拉Model S在英國的道路上進行測試。在AutoPilot輔助駕駛系統開啟的情況下,這輛Model S能保持在一側車道上行駛,並在前面車輛遇到緊急狀況時隨之剎車。不過,當前面車輛在最後時刻臨時變道的情況下,這輛Model S就來不及做出剎車反應了,結果撞上了一輛停在那里的車。
Avery表示:“這就非常清楚地解釋了司機為什麽不能過分依賴於輔助駕駛系統了。因為它並不能處理緊急路況。”特斯拉在此前的聲明中也曾明確表示:“AutoPilot並不等於‘無人駕駛’,雖然我們一直致力於教育用戶使用AutoPilot系統,但是我們也不斷提醒他們在行駛過程中隨時準備好控制汽車。”
目前市場上L3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準備上路,汽車供應鏈正在投入下一個階段L4級別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L3級別是有條件的自動駕駛,駕駛員可以雙手長時間脫離方向盤,L4是高度自動駕駛,駕駛員雙手可以完全脫離方向盤。
不過保險公司組織建議,汽車制造商應該謹慎對待L3和L4級別自動駕駛的過渡期,最好跳過L3的發展階段,等到L4高度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後再允許自動駕駛汽車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