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股價創新高:產業鏈概念股誰是你的小蘋果?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67

蘋果股價創新高:產業鏈概念股誰是你的小蘋果?


導讀:蘋果股價春節繼續大漲,站上140美金,引發蘋果產業鏈相關概念股翩翩起舞,投資機會上,誰會是你的小蘋果?

春節前我們重點提示五大主線配置,硬件行情即將到來:蘋果產業鏈、新能源車上遊產業鏈、中電子集團公司、軍工電子產業鏈、半導體優質公司,龍頭表現優秀,金龍機電、正海磁材、振華科技、晶方科技、上海新陽等成為板塊龍頭,春節期間蘋果股價再創新高,站上130美金,傳言蘋果切入電動車領域,一季度蘋果產業鏈龍頭公司業績高增長,繼續關註牛市背景下的硬件確定性機會。繼續關註中國電子集團戰略平臺機會,繼14年中電科之後,CEC平臺公司將迎來大年,繼續關註振華科技等平臺型公司;蘋果電動車團隊建設陸續曝光,大力布局電動車領域,繼續關註相關產業鏈,欣旺達、正海磁材、法拉電子等持續受益。

蘋果股價再創創新高,關註硬件行情的確定性機會

蘋果股價春節繼續大漲,站上140美金,蘋果三大優勢15年將繼續強化向上優勢:

    其一,由健康和支付閉環服務平臺形成的粘性;

    其二,智能手機以外的全方位布局形成蠕蟲戰略和產品線聯盟;

    其三,在智能手機本身更前瞻的技術創新。

四季度銷量超預期後,高峰期持續至一季度底,a股蘋果鏈上市公司預期能在Q1~Q2維持50%~100%的高增長,目前估值普遍在20~25倍,在當前牛市環境下,硬件行業有望在上半年迎來新的爆發。

蘋果產業鏈受春節因素影響較小,相關供應鏈產能持續緊張。蘋果去年四季度iphone銷量7450萬臺,從數字上來看蘋果的出貨量年增長率達到了46%,推出的兩款大屏iPhone都受到了消費者的好評和青睞,市場占比為19.85%,已經基本接近三星。從大屏手機和iphone 6的持續熱燒情緒下,15Q1高出貨量將會持續。

我們最新跟蹤下來:

    1,供應鏈一月份仍然滿產,預計一月出貨量2200萬臺;

    2,金龍機電、欣旺達等核心供應商份額提升、一季度業績彈性大,而歌爾聲學、立訊精密等白馬成長也將充分受益;

    3,系列新產品醞釀,12.9寸ipad pro是蘋果15年重點產品,在可穿戴領域除了手表還將有一系列布局,此外,還有兩個驚喜!

繼續堅定推薦蘋果產業鏈,推薦組合:歌爾聲學、欣旺達、金龍機電、利達光電、立訊精密、大族激光、環旭電子、德賽電池、華工科技。

蘋果加大電動車團隊建設、繼續推薦新能源產業鏈。

蘋果傳言切入電動車及無人汽車領域,互聯網的本質在於用戶時間的爭奪,微信取代其他社交關在在於用戶時間的占據,行車時間成為巨頭下一個爭奪的焦點;從宏觀來看,烏克蘭形勢好轉,國際油價下跌悲觀預期漸消,迎來反彈;從行業來看,電動車銷量環比大幅增長,後續國家政策預期陸續陸地,建議關註新能源產業鏈。

首推欣旺達:高增長低估值,連續三年高增長,新能源動力類電池布局完善,上遊動力類電池及電機,“行之有道”汽車租賃商業模式打開下遊出海口,公司新能源業務將超市場預期,迎來戴維斯雙擊;

關註新能源磁材及電機正海磁材,超級電容行業法拉電子、江海股份、銅峰電子。

(來自安信電子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310

花掉的钱才是你的 富兰克凌

http://xueqiu.com/4108830901/48890031

乙未年端午节前,市场犯太岁,崩。本来黄历都说会好的,宜交易宜开市的日子,结果人均浮盈回撤5万,9万亿市值,一队航母编队没有了,好像甲午海战又来了一次一样,画面太美令人醉。

市场普遍预期,市场会继续测试支撑位 4X00, 甚至还有预测 3400 点的,也有预期大幅反弹,具体是多少,所谓看似牢固的共识,其实不过就是脆弱的K 线而已,只能听他们接着忽悠,具体情况还得走着瞧。

K 线一旦走坏,文学艺术立刻得到了空前繁荣,大家纷纷展开了比惨大赛和自我消遣,跳江,or 吃粽子,this is a question!

其实,子曾经曰过的,”浮盈是市场的,税收是国家的,花掉的钱才是你的。”
牛市里面,99%的人觉得挣钱重要,那是因为市场拖着他的净值往上走,只有1% 甚至更少的人明白,真正导致我们格局不同的,如何将利润固化,真正的变成你自己的收获。

作为一枚(伪)价值投资者,任何时候,都要扪心自问,“618 了,除了淘宝、京东和股市,还有哪里在打折?”

我们身处于一个什么时代?

比 股市打折更凶猛的是车市、钢铁市场、航运等等,大部分制造业领域都在“卖儿鬻女”,还记得去年秋天,和某几位领导调侃,当时的H股中国远洋正在深度折扣, 全部H股市值100亿港纸,比不了一个80年代老小区,那时候入手,如今200% 利润拿走不谢。整体上看,低估板块估值均修复完毕。这已经是一个相对正常的市场。

下一步,拿利润去干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 投资去杠杆,消费加杠杆。把利润换成各种爽,才对得人生。
我 们不能再意淫蓝筹股会回到上一轮历史高位,时与势,都不比当年。当年GDP增速超过14%,产能急剧扩张,我天朝已经通吃了铁矿,铜矿等商品的大部分订 单。如今,我们真正在考虑的,是万众创业,激发内需,一代一路输出存货。 整个市场都在说牛市可以无关基本面的时候,说的就像吃饭不用钱一样,真诚而无 辜。OK,你忽悠你的,我赚我的。

总之,会买的是徒弟,会卖(跑路)的是师傅。 
与其赔钱给庄家,不如花钱给自己。
最近一直在看房,另外,豪车纷纷打折,还有各种进口车免费换的活动,不一一列举,实在是内心各种长草。

土豪们总私信问我,某票怎么样,我只想说,
青春大好,
换车,
把妹,
要!趁!早!
$长城汽车(SH601633)$  $通用汽车(GM)$  $丰田汽车(TM)$  $特斯拉电动车(TSL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63

是你心動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his.html

    本人在前篇小文《周末一樂》中開玩笑地說,我老婆上周末被人噱進,稀里糊塗地把一只新發公雞(公募基金)當作普通理財產品買來,這意味著股市危險了!今天股市果然大跌,似乎應驗了吧?哈哈!

    股市走到這當口,人們心理越來越動蕩,神經越來越緊張,情緒越來越亢奮。

    可不是嗎?我一位博友,重倉中車,該股這波剛開跌,算他靈敏度超強,撒腿就跑,躲過一劫!有的就沒這麽幸運了。比如,有一個股神,30萬元起步,快速炒到了2000萬元,可這次5倍杠桿融資重倉中車,結果前功盡棄!還有,報道說,一位32歲青年人,4倍杠桿融資全倉押註中車,結果2個跌停板將他170萬元本金徹底吞噬,他隨即跳樓去了冥間股市!

    更多的人是,戰戰兢兢地與股市同行。重倉或滿倉的恐怕慘跌;本來自以為倉位管理非常到位的開始疑神疑鬼起來,心神不安;輕倉或空倉的天天巴望大調整,踏空滋味實在難捱;新股民繼續大批湧進,爭前恐後;基金增發越來越多,基民興奮不已……股市魔力無窮,玩心跳,把人搞得瘋瘋癲癲的!

    今天,股市重挫,還未收盤就接到好幾個朋友的來電:“這、這……咋辦?”

    “我能咋辦?”我說,“空倉,輕倉,半倉,重倉,滿倉,不管什麽倉,只要選個使你自己的心放得下來的倉,就行!

    “其實啊,股市還是那個股市,它該怎樣還怎樣,所以說,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你心在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98

把「它」當成是你最重視的人 有錢人都怎麼對待1塊錢?

2015-07-13  TWM

假如「錢」是一個人,那麼你對他的態度,將是決定你能不能得到他的關鍵。

如果抱持著不在乎態度,連存摺數字都不清楚,自然容易亂花錢;但若重視他,時刻關心,錢就會留在你的身邊。

撰文.龜田潤一郎

錢本來就不是我的。現在手邊的錢,全都是別人寄放的??。」多數的有錢人,似乎都是這麼看待錢。為什麼呢?因為這麼做才會重視錢、珍惜錢。而且對錢不會產生依賴,能夠投以一視同仁的感情。

舉例來說,各位都覺得家人很重要,但我們對待家人的態度其實很隨便。比起和太太或先生的約定,總是比較看重和朋友或工作夥伴的約定,與家人愉快用餐時,如果手機的簡訊通知鈴聲響起,經常撇下家人,自顧自地玩起手機。因為是自家人,所以變得毫無顧忌。

錢也是如此,一旦想成是「自己的東西」,就很容易隨便對待。日本有句俗語說,「錢在世人手中轉」,錢這東西會到處跑。你花掉的錢會成為某企業的營業額,進而變成該企業員工的薪水,然後轉了好幾圈又變成薪水回到你手邊。或是,你付的稅金會以行政服務的形式造福社會,對你也會有幫助。

環繞青山、大地及海洋的水,不間斷地流動,保護豐富的大自然。假如阻斷水流,一定會產生弊害。錢也是這樣,不可以緊緊抓住回到自己手邊的錢,適時地放開,才能讓生活和社會變得富足。

沒錢的時候常常亂花錢

「那麼貴的東西我買不起」,你是否也曾脫口說出這樣的話呢?其實,少說這樣的話才能減少浪費。就我自身的經驗,人在沒錢的時候,越會有亂花錢的傾向。另一方面,當收入變得穩定時,能夠自由使用的錢變多,反而不太會花掉。

為什麼會這樣呢?對待錢的方式,基本上和對人一樣。遇到自己覺得棘手的人,通常對方對你也有那種感覺,所以彼此間自然變得疏離。同樣的,對錢抱持負面感情的人,和錢也會變得疏離。

那麼,怎樣的人容易對錢抱持負面的感情呢?那就是,對自己現在的錢感到不滿足的人。我在手頭拮据的時期,內心渴望著「多一塊錢也好,我想得到錢」,同時又抱持著「錢讓我吃盡苦頭」的負面感情。

對於討厭的人,不太想去想關於那個人的事,就連臉也不想看到。當然,對那個人也會裝作漠不關心。同樣的,對錢沒有抱持好的感情,就不會去重視錢,也不會惦記錢「露臉」的錢包或銀行的存摺等。然後慢慢對錢失去關心。結果,每天花錢花得漫不經心,亂花錢的情況也跟著增加。

反之,對錢抱持著正面感情的人,經常會去關心錢。就像時時留意自己重視的人那樣,對錢很在意,了解到錢的可貴,自然就不會亂花錢。

要成為善於理財的人,某種程度的亂花錢是有必要的。因為,亂花錢的經驗,是預防亂花錢的最佳良藥。

現在的我不太會亂花錢。可是,過去有段期間曾經揮霍無度。那是在我過了二十五歲,取得稅務顧問資格之前。

音樂是我的興趣之一,高中時學了電吉他,如今只要放假或工作空檔,我都會彈吉他。當時我常去逛淘兒唱片或hmv等唱片行。店內也有賣衣服的專區,比如金色的外套或加了金蔥的大衣、窄管皮褲等,也就是所謂的音樂人服裝。

儘管我當時一心一意想賺錢,卻常買那種誇張的衣服。我又不會上台表演,根本不需要那種舞台裝。買了一堆卻一次都沒穿,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的工作與私生活都過得不上不下,對自己很沒自信。也許是想,既然沒自信,至少外表要用華麗的衣服來武裝自己。

冷靜下來後,我非常後悔。反覆經歷了幾次這種經驗,最後我打從心底告訴自己「花了錢還覺得後悔,這樣的事我不會再讓它發生。」此後,我幾乎不再亂花錢。

(本文摘自第四章.孫蓉萍整理)適時放開手中的錢,讓它不斷地流通,才能讓生活和社會變得富足。

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零錢包?

作者︰龜田潤一郎

日本最負盛名的稅務專家。學生時期父親的公司倒閉,他被迫背負龐大債務,甚至曾經罹患憂鬱症。基於「想保護中小企業經營者不再為錢所苦」的使命感,大學畢業後進入稅務顧問公司、企管顧問公司工作,成為獨立的稅務顧問。他觀察超過800位老闆的錢包,歸納出這些「有錢人」致富的祕訣,寫成《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一書,掀起「換皮夾」風潮!

譯者:連雪雅

出版:平安文化(2015年7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14

i代言 | 別去優衣庫了,這才是你的生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1/151099.shtml

他是一位新加坡的小帥哥,語調很穩很慢,濃濃的港臺腔總是會冒出“真的很好玩”,“超極好玩哎”這樣的字眼,讓你感覺不到他已經當了11年的老板,偶爾遇到漢語表達不了的詞就蹦英文。大學時他就開始拉著一幫同學擺地攤“創業”,現如今公司已經擁有三個事業部,產品門類豐富。

長期主打國外市場的他,這一次,來到中國,推出一套Life Balance組合拳:鶴影記步手環,O2心率手環,Vita智能水瓶,Glo體脂秤。如今中國內地市場手環泛濫,各種智能水杯層出不窮,體脂秤也不是新鮮事,來自新加坡的他能擠得進去大陸市場麽?水土到底服不服?組團作戰究竟是威力強大還是虛有其表?新加坡的企業跟國內企業在打法上有什麽不同,他的打法在這行得通麽?本期《創始人說》邀請到新加坡奧思OAXIS創始人楊冠哲來聊聊他的產品邏輯,有無幹貨,由你來評。

 

640.jpg


我真的不愛運動,可我現在真的愛運動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麽運動,有時候覺得運動量也挺大,就是沒有效果,甚至對身體造成傷害。我也是受害者之一。慢慢我就開始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才是真正比較重要的東西,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減脂,但把握得不好也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可是有氧運動很痛苦,你要控制運動量,還要控制速度,很多人就放棄了。但如果有產品檢測到你有氧運動的狀態,將時長很直觀顯示出來,這樣就比較好玩。

有麽?

用手環。可市面上大部分的手環是計步,測速,就算測到一天走了2萬步又怎麽樣,可能一分鐘的有氧運動都達不到。再比如,1公里跑了5分鐘,可能也沒達到有氧。但慢跑10分鐘卻達到了。也就說,簡單的計步、測速根本起不到監測高品質運動的作用。

那我們如何來做呢?

我們發現心率是最好的檢測有氧運動的方式。每個人的心率都不一樣,根據個體參數,經一定的算法就可以測出此時的心率條件下是不是在進行有氧運動。

市場上已有的品牌像佳明,邁歐手環專門測有氧運動,但相對很專業,適合運動達人,且價格很貴,最便宜都在千元以上。所以我們就想說,能不能做一款時尚、舒適又不會很貴的有氧運動手環,這樣,有運動打算的人也可以更科學地運動,而不用一開始就花大價錢買專業版。

經過我們詳細的調研,發現市場是有這麽一部分人群有這塊需求的,然後我們也開始給自己定位為wellness,不做fitness,也不做health,做的是針對想運動卻還沒有養成運動習慣的這部分人群,讓我們的產品開啟一種life balance,平衡生活方式。

既然有了這個定位,那我們就開始圍繞這個方向去打造我們的一系列產品。下一個就是智能水杯。市場上的智能水杯很多都是連接手機APP,測喝了多少水,然後實時提醒。通過手機提醒太麻煩了,能不能做一個水瓶,水瓶的外殼上就直接能顯示我現在身體的缺水狀況呢?

這之後我們就研發出用”水活力“來顯示。”水活力“是怎麽測算的呢?它是根據你的身高體重年齡算出你需要的總水量,再減去隨著時間推移新陳代謝耗費的水量,最後減去通過心率手環監測的有氧運動耗費水量,給出一個身體目前的缺水值。環境,比如濕度、溫度等也會影響到人水分的流失,而這個參數我們也將盡快放到算法里,給出更準確的身體”水活力“值。

水瓶和心率手環目前還只能通過手機進行數據中轉,但這不是一個物聯網的概念,未來會將這兩個完全打通,讓他們之間直接用藍牙進行對話。

既然是遵循平衡生活方式這一概念,那麽我們還需要產品來配套,這樣就有了Glo體脂秤。一般人多的情況下,體脂秤站上去後需要先跟手機配對,這個很不方便。我們希望產品直接解決問題,比如一個人站上去,秤會自動匹配到你,顯示屬於你的顏色,一共可以匹配六個人。

可以先從我們手環開始,而不是一來就買非常專業的,也比較貴。別看就節省了這麽一步,互聯網的思維就是更簡單更簡潔更簡便。就這麽一步,我們花費了很長時間做研發。

當然,這個系列中不能少了計步手環,這個是最基礎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在做手環的時候,就在想怎麽做出自己的風格,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那我們基於習慣養成開發了計步遊戲,基於時尚創新了設計。

這個遊戲的思考是這樣,它是一個世界地圖,你當天完成任務就前進一格,如果沒有完成就後退一格作為懲罰。當然它也會基於你目前的運動狀態進行任務調整,跟你匹配最適合的,並通過激勵和懲罰幫助你養成習慣。

在設計上,我們采用ji cheng的鶴影設計,這也是粉絲提出的希望能多一些時尚元素,做最漂亮的手環。可這背後的工藝非常複雜,要鑄模三次才可以出來。像這款售價是699,但成本就占一多半,我們目前還是線下銷售比較多,所以渠道再占去很大一部分,剩下的毛利潤就已經非常低了。

其實這幾個產品市場上競品很多,大家都在做,這個時候比的就是誰家的戰略更精,人群更準。我們不是來湊熱鬧的。

去年底Star.21手環上市,主要投放歐洲和美國市場,一開始增長很慢,可能是由於品牌知名度,但到了今年5月份銷量猛增,這說明是口碑在起作用。

這次同時推出四款產品,第一個,品類它是打通了好幾個產品,而且之後還會深度打通,這就為用戶帶來了方便。第二個,這是我們布局平衡生活大局的第一步,這樣的打法在市場比較少,可以說是以打群架的形式去PK市場上的單品。

不知道這套玩法能不能走得通,不過總得嘗試一下。

產品在歐美受熱捧,卻一直沒太進入中國市場,不過現在要開始推了。我發現中國的智能硬件非常急,很多沒有清晰的戰略和紮實的打法。在新加坡,任何一筆投資都是要確定公司的戰略是穩的,有清晰的布局。投資進去後,資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顧問和戰略師,財務師等過來對公司進行全面的指導。新加坡政府也會幫助進行深入的行業市場分析,用戶分析等。整個戰略布局執行到某個階段點的時候,他們又會再回來,再幫你去調整。戰略規劃,我覺得對公司非常重要,能將方向性的東西具體落地。

還有一個就是大陸的投融資好瘋狂,以至於好多公司從成立第一天開始就想著天使輪,A,B,C,D輪,IPO,可能內地融資比較容易吧。在新加坡,融資非常痛苦,政府和投資機構都是非常審慎的。我們如果放在大陸都融了好多輪了。也不知道我們的產品能不能接上中國的地氣,不過既然來了,就開始擁抱新的挑戰吧。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i代言,新加坡奧思OAXIS創始人楊冠哲口述,蒲鴿采訪編輯,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聯系 zzyyanan 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990

外婆家吳國平:什麽是你的強項,就做你的強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6/152819.shtml

導讀 : 互聯網來臨後,傳統行業不必被嚇到,要堅持自己的強項,更多地從消費者角度考慮,比引流更重要。同時,順勢而為,利用好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和平臺,發揮更大效應。

i黑馬訊 11月15日消息,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在“臉臉戰略發布會”上發布演講,他認為,餐飲剛剛到了初級階段,後面還有很大的機會。互聯網來臨後,傳統行業不必被嚇到,要堅持自己的強項,更多地從消費者角度考慮,比引流更重要。同時,順勢而為,利用好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和平臺,發揮更大效應。

以下內容由i黑馬根據吳國平現場演講整理:

因為我是做傳統的,原先開店的時候,我覺得很幸福。為什麽要開店呢,能夠多去杭州大廈買買名牌、自己生活過得好一點、能夠得到一點客人的認可。但三年前,我覺得有一點不太舒服了。怎麽樣變得不太舒服呢,我這輩子可能比較實,也可能比較落伍,我沒有買過股票,看到投資人我嚇死了,看到互聯網頭痛了。但是這個時代過來之後,你不得不去接近它,然後我發現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現在,更可怕的是出現這樣的場景,微信上面玩得很起勁,實際上有的人並不是非常熟。我很懷念前些年,我喜歡玩酒吧,原先我們進去,到那個場景就像今天碰到很多朋友,哎呀,你也來了,你也來,湊湊熱鬧。但是現在呢,酒吧進去都不認識,他沒有勇氣或者不自信,就玩手機。一兵(註:何一兵,臉臉會的創始人)兩年前開始做臉臉時,說要到我的店里面做試點,我說不要跟我說,跟年輕人去說,你們去玩唄。

今天50歲的一代人,在這麽發達的一個社會,我卻覺得非常冷清。為什麽呢?回到家里,不對著電視,就是對著手機,沒人了。我們小時候很開心啊,隔壁的人家怎麽在吵架啦,客人來啦,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在院子里面完成的。現在人與人之間變得太寂寞了,太冷清了,而且虛擬的東西太多了。

今年我了解了互聯網之後,也在改革,所有的事情都圍繞著人嘛。為什麽一定要給你打折,我不打折行不行,能不能開店。這個社會燒菜的人總要有的,理發師總要有。

當然不得不否定,人類的進步就是一些硬件帶來的。有了蒸汽機,第一次工業革命來了;有了西門子發電機,第二次工業革命來了。現在出現了移動互聯網,硬件的革命才是全人類享受的。這是應用概念,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只是把它怎麽樣應用得更完美一點。

我在想,這個世界如果只有一個人的話,那麽這個世界就亂了。這個世界一定是生態的,一定是多元的。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不相信人不吃飯。我年輕的時候,父親始終拿一句話罵我,什麽話呢,你讀書不好,將來只有兩條出路,掃馬路、做廚師。我做餐飲的時候,從兩個服務員開始,六年後才做出來。當初我父親說這個行當你不能做,太多了。現在這些年了,我才有自信。流量大,你可以一天不換衣服,可以一天不吃飯嗎?頻次高,體量大,空間太大了。

而且餐飲剛剛到了初級階段,後面還有很大的機會。我覺得我做餐飲,這兩年是被嚇壞了。特別是聽一兵這種這麽會演講的,一說互聯網,傳統行業沒有前途了,五年之後必死無疑。後來我想想,沒有這麽可怕,馬雲只有一個,不可能有三個。你的平臺建立了,你做你的。我們做做小生意,賣賣電線、電燈泡總是可以的,總能有一口飯吃。所以我的一個結論,做最好的自己。什麽是你的強項,就做你的強項。

現在這些年餐飲人已經不燒飯了,就像2006年的股票一樣,我們的洗菜大姐買股票了、廚師買股票了、倉庫大姐買股票了,我媽媽也買股票了、丈母娘也買股票了,結果跌了。三個月之前,我周邊的一些朋友,不是做互聯網的,就是做投資的,他們總說我OUT了,總要被他們吃掉的。過了一個月不到,股票下跌,他們都沒有生意了。我說你們跟到澳門賭場差不多,贏了吹牛,輸了就不響了。

所以,其實我覺得很簡單,做好自己,這是我現在確定的事情。

第二個,堅持利他。人與信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服務、人與場景,一切圍繞著人。如果我們的服務對象不是直接對應消費者,我覺得一切都是空的,這是耍流氓,最終是要把自己賣出去。我們要想的事情是什麽呢,不要以為發兩個微信客人就來了,你把自己的服務做好、把自己的菜做好才是你真正該做的事情。再引流,最終也沒有一個靠引流做出的全國品牌的餐飲企業。所以我覺得不管什麽行業,利他才是我們的出路。

第三個,要順勢而為,既然硬件發明給我們了,那我們不用,我覺得也是沒有意思的。有什麽大平臺,我們進什麽大平臺,不要辛辛苦苦自己去做,沒用的。我想像臉臉這樣的場景,更需要的不是90後、80後,他們沒有時間;而是我們60後,我們有時間,並且能消費。十多年前,一個小姑娘走過來,我看她一下,她會註意我一下,現在不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020

這可能是你見過的最全的SaaS行業分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6/153822.shtml

導讀 : 本文試圖針對SaaS領域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坑”做一些的分析,按照作者的說法“這既不是行業綜述也不打算進行具體的案例分析,而只就SaaS各細分領域的一些共性的規律和風險點做一些粗淺的思考總結"。

過去的2015年,毫無疑問是O2O的“小年”,卻實實在在是B2B的“大年”。尤其是SaaS領域,過去幾年一直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憋屈了N久的SaaS領域的創業者終於在過去的這一年吹響了“高歌猛進”的號角。在大量資本和媒體的交相輝映的追捧下,SaaS以及整個B2B行業迎來了一個行業性的高潮。

據說,美國的SaaS企業市值1700億美金,而中國的SaaS企業估值35億美金左右。在此大背景下,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退及移動互聯網紅利的凸顯,人們相信,SaaS領域必然會迎來一個爆發式增長的黃金時期。2015年,被稱之為“SaaS元年”,雖然這種“元年說”如同“狼來了”一樣被叫了多年。

然而,一個無法理解的疑問始終橫亙在資本市場,那就是:美國的2000萬家企業培育了500億市值的Salesforce、2000億市值的Oracle,而中國擁有2000-4000萬家企業,卻還沒出現一家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軟件公司。

正是這樣的疑問,使得過去幾年資本市場對於SaaS這個領域一直抱著“欲迎還拒”的態度,即便在這波熱潮下,不管三七二十一沖出去的投資人也許還放不下這樣的疑問。管他呢,風口來了,總不能錯過吧?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的說法:行業發展階段、資本的戰略耐受性、低成本勞動力、流程和規則意識、文化、用戶習慣、信息安全、信息化理解水平等等。總之,失敗的原因千萬條,而成功的原因可能只有一條。而關於這“一條”,業界似乎還難以有共識。

事實上,對於一個創業項目或者整個行業發展來說,很難找到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律條來引導其成功,但總結其失敗原因卻有助於排除有礙於“進化”的不良“基因”。

本文試圖針對SaaS領域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坑”做一些粗淺的分析,既不是行業綜述也不打算進行具體的案例分析,而只就SaaS各細分領域的一些共性的規律和風險點做一些粗淺的思考總結。本文涉及的案例不代表個人推薦或行業排名,僅滿足舉例需要。

關於SaaS領域的分類,通常可以按照“通用-垂直”、“技術-管理-業務”等維度進行劃分。本文主要基於應用場景以及盈利模式這一維度,將SaaS分為三個細分方向:“大SaaS”、 “小SaaS”以及”供應鏈SaaS”,如下表。

snip_20160116210145

值得說明的是,這里所謂的“大SaaS”和“小SaaS”既不是以其市場規模而論,也不是就其功能強弱而論的。之所以采用這個叫法,主要因為“大SaaS”所面對的企業通常相對規模較大,且功能點相對較複雜、較多,而“小SaaS”面對的門店客戶通常規模較小,其功能場景相對單一。通常來說,“大SaaS”一般是以通用型SaaS居多,且大多屬於管理工具或技術工具型SaaS,而“小SaaS”一般都是行業垂直SaaS,更加偏重於業務運營及管控。本文所定義的“供應鏈SaaS”是一種特殊的形態,既包括從SaaS切入行業交易的平臺,也包括直接切入供應鏈交易而後才逐步完善SaaS平臺的企業。

SaaS”:管理工具型SaaS

這類SaaS平臺是國內最早出現的,其發源於早期的系統集成式軟件開發(項目制)。這類SaaS通常針對中小企業的管理信息化需求,通過發現中小企業的通用管理需求(最大公約數)而以SaaS軟件服務的形式大幅度降低中小企業實現其管理信息化的門檻和總體擁有成本(TCO,包括采購成本、實施成本和維護成本三大塊)。這類SaaS通常包括以下幾個主流領域:CRM、OA及協同管理、項目管理、HRM(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BPM(業務流程管理)等。隨著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還有一類技術工具類SaaS也在蓬勃發展,充分體現了社會專業分工。

對於“大SaaS”,按照其發展思路及實現的價值寬度、價值深度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三種形式:重SaaS、輕SaaS以及技術工具SaaS。

SaaS:這類SaaS還是帶有很強的傳統軟件開發及信息化的思路,因此軟件功能一般相對比較複雜,能夠實現的功能也相對較多,往往需要實施的企業具有較強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並且這類SaaS的銷售方式通常還是采用比較重的行業研討會及“Sales+Pre-Sales”模式,其後期輔導及服務部分也相對較重,通常以PC端應用居多。這類SaaS軟件通常按賬號和時間收費,其用戶以中型企業居多(小微型企業往往缺乏足夠的意識)。重SaaS的典型代表包括:Salesforce、Xtools、八百客、RoadMap等。

SaaS:這類SaaS通常都是帶著互聯網思維,以“輕功能、強剛需”快速拓客外加資本驅動的模式發展。輕SaaS通常以輕量級的企業IM、OA協同、CRM、項目管理、通信SDK、支付SDK等常見的功能模塊切入,並且這類SaaS通常以免費或者微收費模式快速拓客。因此,這類SaaS通常都不甘心於收點軟件費,而通常懷著“大平臺”的夢想。這類SaaS的營銷方式也帶有更強的互聯網思維,並且通常以移動端切入,其主要價值訴求在於可移動辦公的輕量級效率工具,無論從成本角度還是使用複雜程度,其使用門檻均被大幅度降低,其主要目標用戶既包括小微企業也包括數量較大的中型企業(事實上,數據表明還是中型企業比較活躍)。輕SaaS的典型代表包括:Slack、今目標、IMO、釘釘、雲適配辦公瀏覽器、紛享銷客、明道、Teambiton、Worktile等。

技術工具SaaS:這類SaaS通常都具有很強的技術基因,其產品的封裝性和標準化程度較高,因而應用推廣難度要低於其他SaaS。這類SaaS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領域:通信SDK、支付SDK、數據SDK、開發平臺(PaaS,PaaS其實可以看做是一種特殊的SaaS)等。技術工具類SaaS通常不涉及到具體的業務功能和用戶場景,因此具有很強的工具屬性或底層平臺的特質。因此,技術工具類SaaS平臺如果具有足夠的技術門檻和行業價值,有機會成為基礎性雲服務平臺,當然也容易遭遇後期盈利模式的困局。技術工具類SaaS的典型代表包括:環信、融雲、親加、BeeCloud、PING++、Talkingdata等。

SaaS”平臺發展面臨的七大坑

對於側重於功能和效率改進的“大SaaS”而言,其發展過程中可能會碰到以下坑:

1、信息化需求不夠剛性,產品替代性拐點價值不夠突出

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剛需=痛點/產品解決痛點的難易程度,很多 “大SaaS”的產品,針對的是企業管理和協同效率需求而非業務運營需求,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由於規模不大,管理複雜度相對較低,企業老板的流程化和規則化意識較薄弱,所以企業對於SaaS系統的剛性需求不夠強烈,通常需要通過顧問式營銷(“讓馬口渴”法則)進行推廣,而另外一方面,由於產品切入的角度以及提供的功能缺乏足夠的替代性拐點價值(讓用戶替換掉原來的選擇),使得企業老板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推行使用。

2、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用得好不好完全取決於老板的決心及管理能力

就企業級的軟件工具而言,可以分為三大類:技術工具、業務工具、管理工具。一般來說,技術工具只是延伸了人的器官,是屬於充分的效率工具,一般推廣阻力比較低,業務工具由於直接跑業務,基本上偏廢的可能性相對較小,而管理工具的推廣應用不僅取決於產品和技術本身,更取決於與產品和技術相配套的管理規則,具體來說,表單的設計、數據字典的設計、SOP的設計、管理策略的設計、激勵機制的設計等等,都決定了產品最終使用的效果,而產品最終的使用效果又反過來決定了團隊的使用意願和執行力。很多時候,完美的管理工具不一定是全自動化的,有時候半自動化半手工化的解決方案才是現實最優的,而這恰恰是系統運行是否達到預定效果的關鍵因素,而中國企業人治的文化基因以及流程和規則意識淡薄往往使得這部分的風險被成倍的放大。所以說,管理工具平臺最終用得好不好,完全取決於老板的決心和信息化理解力。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本人覺得,SaaS管理工具無論產品本身設計多麽優秀,就其最終運行效果來說,40%取決於產品自身,40%取決於領導,20%取決於員工。雖然表面上來看取決於員工的執行力,但在我看來,執行力=領導力+被領導力。所以,管理工具的推行給員工洗腦很關鍵,而這件事號稱是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之一,另外一件大家都懂的。

3、通用型SaaS無法滿足企業成長後期的個性化需求

對於小微型企業來說,SaaS管理工具本來可用可不用,如果免費那就用著吧。而對於成長中期的小中型企業來說,選擇一個SaaS平臺毫無疑問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滿足階段性需求,即便有些功能無法滿足也會選擇暫時忍受,隨著企業的繼續成長,如果選擇SaaS平臺所節約的成本相比於其希望實現的個性化功能可能無法滿足其行業或企業的個性化需求,企業可能會選擇逃離SaaS平臺而選擇重新自建定制化平臺,這可能會使得SaaS平臺後期增長乏力。因此,SaaS平臺可能面臨用戶生命周期短的問題:從免費到付費是一個坎,從付費到續費又是一個坎。

4、用2C的思維做2B的產品,互聯網思維可能失靈

企業級市場與個人消費市場最大的不同在於,企業的決策特點在於:集體決策、影響因素較多、前瞻性考慮較多、性能優先而不是成本優先。企業在早期可能是成本優先原則,但在後期,如果該系統是對於企業至關重要的管理平臺,企業可能會更多考慮功能性要求,同時,由於系統遷移的轉換成本,企業的決策會有一定的前瞻性考慮。

對於有些SaaS平臺采用互聯網思維以免費或者微收費的模式進行拓展,如果產品的價值寬度和價值深度不能跟上,則無法起到快速起量的效果,比如有些做企業IM的工具,如果不能提供足夠的差異化的價值,用戶為什麽要拋棄微信呢?同時,由於SaaS軟件產品自身的邊際成本雖然很低,但要使企業達到有效使用狀態的隱性成本要麽由SaaS平臺承擔,要麽任其自生自滅。所以,任何一款SaaS軟件,可以沒有價格,但絕對不能沒有足夠的價值,否則前期的免費或補貼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會使得SaaS平臺過度消耗前期有限的資源,陷入“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所以,對於沒有切中用戶痛點需求的產品,前期的免費策略很容易造成繁榮的幻覺。

5中等收入陷阱:中小漏鬥、中低客單、中低續費,不死不活

有些SaaS平臺,其功能過於單一,場景過於單一,和大平臺存在重疊,陷入不輕不重的尷尬境地。最終的用戶量也只能成就一個中小漏鬥,客單價不會太高,並且後期續費率不太高,則很容易進入不死不活的狀態。

6平臺夢:無法變成一個大漏鬥,電商導流和O2O導流都面臨專業垂直平臺的競爭

很多免費的SaaS平臺都懷有一個“平臺夢”,希望“羊毛出在豬身上”,但如果平臺本身對於用戶的價值不是一個“金鉤子”,無法成就一個“大漏鬥”,那麽其平臺的價值可能難以凸顯。另外,SaaS平臺集聚一定的用戶量之後,如何尋求變現模式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C端用戶領域,從社區電商的轉化率一直是社區型APP變現過程中的一個痛點(具體可參閱《劉億舟:從工具到社區到電商到底有多遠?》)。

所以,以輕SaaS切入的平臺,如果不能通過強價值對用戶形成強黏性,可能會面臨花錢效率低且用戶價值低的雙低局面,導致後期融資不順利。

7、技術工具類SaaS互聯網思維陷阱

對於技術工具類SaaS來說,前期往往以免費的方式廣泛地吸引客戶,但在做到一定規模以後,客戶可能會選擇自建。同時,由於其工具屬性較強且通常不占據用戶場景,那麽即便“用戶的用戶”有很大的規模,可能也跟SaaS平臺自身的關系也不是特別大。所以這一類平臺,在後期的商業模式變現上存在陷阱。要麽有足夠的技術門檻和價值門檻卡位,要麽能夠切入交易分到一杯羹,如果兩者都無法做到,那麽技術工具類SaaS就真的掉進“互聯網思維陷阱”了。通常,對於這一類SaaS來說,大數據可能是個美好的夢,但具體能夠拿到多少數據,能挖掘出哪些價值,能夠在什麽場景下變現,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建議:針對 “大SaaS”,個人認為,要麽切行業垂直場景,把產品功能和體驗做深,增加對企業用戶的黏性,要麽抓住核心剛需快速做大用戶量,同時盡可能通過滿足企業服務需求而非個人需求進行變現,最好能夠切入交易,如金融服務需求等。

SaaS”:業務管控型SaaS

隨著連鎖經濟的興起,在消費服務領域興起了一大批連鎖消費門店,如美容、美發、美甲、餐飲、酒店、終端零售、旅行社、民宿、汽車等。這類消費門店原來的業態是“大市場、小作坊”,完全依賴地理位置和口碑帶來流量,商家熱衷於通過預售會員卡等方式提前綁定客戶。就其內部運營效率而言,此時的商家還停留在手工開單、手工做賬、手工結算的信息化程度很低的狀態。隨著商家自身營業規模及店面數量的增加,自然而然產生了門店管理系統的需求。前期可能更多時采用單體的套裝軟件實施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帶來的不便是,商家無法有效保障後續的系統運維及穩定性要求,於是就自然產生了門店管理系統SaaS化的趨勢(在滿足業務需求的情況下,SaaS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企業方的總體擁有成本)。這一類的SaaS門店管理系統涵蓋的功能通常包括會員管理、業務開單、支付結算、內部計酬、報表統計、營銷互動等。

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以及近年來O2O平臺的發展,傳統商家既有壓力也有很大的動力向互聯網靠攏,而這種靠攏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則是美團點評時代,即通過大平臺向商家導流,此時商家和互聯網的連接是通過“瘦客戶端”建立聯系,其內部是否有完備的信息系統不是關鍵,商家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提供的後臺或者APP可以承接服務訂單。顯然這個階段還停留在“賣罐裝煤氣”的階段(想想攜程的酒店訂單是不是通過傳真發到酒店前臺確認的?)。隨著整個行業競爭加劇和對效率的進一步追求,平臺和商家之間希望能夠互聯互通,以實現高效快捷的“賣管道煤氣”,於是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平臺方要真正落地其O2O戰略,必須打通商家內部的業務流程和“進銷存”,從而從行業層面客觀上產生了一個需求,即必須全面實現商家門店內部的信息系統建設,即必須在商家內部植入“胖客戶端”,想想阿里為什麽要收購石基呢?所以, “小SaaS”既是線下商家門店提升其內部運營效率的有效工具,同時也是線下門店真正擁抱互聯網所必須要完成的基礎設施建設。

對於這類SaaS來說,早期的盈利模式是通過銷售軟件賺錢,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思維所帶來的大平臺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SaaS服務商傾向於軟件免費化,以期通過軟件植入的方式黏住商家,從而謀求其他的變現方式。如果往商家的“出口端”考慮,那就是建立O2O服務電商模式(導流並切入交易),如果往商家的“進口端”考慮,那就是幫助商家優化上遊供應鏈。

理論上來說, “小SaaS”平臺後期的盈利模式既可以往O2O方向走,也可以往上遊供應鏈切交易。具體要看團隊在C端的能力以及商家服務或產品內容的重心在哪?如果商家是服務為重心的,那麽這類SaaS平臺的戰略選擇更傾向於“信息+服務+資源”,服務才是其交易的核心標的,資源只是服務過程中的輔料,那麽此時切上遊的供應鏈交易,可能面臨比較低頻、且總體交易額不大的情形。如果商家是產品為重心的,那麽這類SaaS平臺的戰略選擇既可以是“信息+資源+服務”,也可以是“信息+服務+資源”,如何選擇需要看團隊的C端運營能力以及行業供應鏈格局。

所以說, “小SaaS”在後期也可能會演變成下文要提到的”供應鏈SaaS”,只是這種蛻變可能充滿了各種坑。

“小SaaS”的典型代表包括:博卡軟件、美麗加、秀美甲、客如雲、美味不用等、洽客、番茄來了等。值得說明的是,很多 “小SaaS”服務平臺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簡單的內部信息系統了,其互聯網化的程度很高。這里為表達方便,暫時定義為 “小SaaS”。

SaaS”平臺發展面臨的五大坑

對於 “小SaaS”門店管理系統來說,如果采用免費策略推廣,那麽其後期的商業模式既可能往O2O方向走,也可能往”供應鏈SaaS”方面走。不同的行業特征和團隊基因可能會導致不同的選擇。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有可能面臨以下幾個坑(前面分析的 “大SaaS”面臨的坑在此處也同樣適用):

1、店老板的近視可能是一個定時炸彈

對於商家老板來說,其核心關註點永遠在於如何確保有足夠的客源,而對於系統化平臺的功能及應用則采用能“簡化就簡化”的原則,但事實上,隨著商家應用的深入,前期的初始化選擇可能會對商家後期的應用形成一定的阻礙。因此,SaaS平臺必須深入了解行業需求,提供盡可能多的前期實施指導,幫助商家構建“適當超前”的系統應用及配置,否則,在後期可能會導致用戶黏性下降或棄用的風險。

2、如果玩不轉C,指望B帶動C進而實現O2O可能會比較艱難

有些 “小SaaS”平臺,具有很強的軟件基因而缺乏互聯網基因,自身缺乏運營C端用戶的能力和資源,寄希望於通過給線下商家提供業務運營管控平臺從而“占領”商家資源,進而希望通過商家帶動C端的使用,並希望最終玩轉O2O,這條路可能會走得比較艱難。

3、如果平臺不能提供足夠超越性的增量價值,燒錢換來的訂單也只是繁榮的假象

有些 “小SaaS”平臺,本身具有一定的C端運營能力,從而自然能想到的是將C端的流量導給商家,從而切入O2O服務或O2O商品交易。但是,由於SaaS平臺需要在C端和B端兩條線同時作戰,資金消耗量較大,如果不能快速針對B端和C端用戶提供具有足夠超越性的增量價值,那麽即便通過補貼換來的訂單也可能只是暫時的繁榮。SaaS平臺如果希望升級為行業O2O平臺,那麽必須要通過SaaS軟件提升行業的效率,並且對商家的服務質量進行了有效的管控,才能給市場創造增量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說,行業O2O本身就相當於是某個實體行業的虛擬運營商,必須要能夠以足夠的資源密度和用戶密度實現匹配,並在形成交易閉環之後確保形成價值閉環,充分發揮“平臺紅利”、“管理紅利”和“品牌紅利”。

4、過早地切入上遊供應鏈可能存在風險

有些服務性行業,商家的服務內容中,人力服務的成份占了大部分,而輔料資源的比重較低。對於這樣的情形,就需要判斷,在用戶基數不夠大的情況下,過早地切入上遊供應鏈,可能導致交易偏低頻,且總體交易量有限,從而無法有效撬動上遊資源。對於上遊供應鏈整合的效率優化空間不大。因此, “小SaaS”平臺在轉型切入上遊供應鏈時,需要考慮商家的服務內容是否是重資源型,SKU是否集中,是否已經存在強勢供應商?是否撬得動上遊資源?

5、團隊交易基因不足,重不下去,輕不上來

對於有些團隊來說,由於其團隊缺乏做交易的基因,在往供應鏈端切的時候,在選擇自營還是撮合方面缺乏深入的理解,既不能沈下去做自營交易,由於軟件行業的特殊性,又無法做到足夠輕地快速拓展用戶,導致前期花錢效率太低,而用戶價值無法凸顯,對後續融資形成障礙。

建議:守住垂直細分行業,將SaaS軟件做深做透,充分滿足線下商家的業務運營與管控需求,通過增強移動性以及營銷性等方式促進傳統商家移動化、互聯網化,增強對商家的吸引力。在產品沒有打磨透徹之前,不要大規模燒錢擴張,需要確保前期的花錢效率。

供應鏈SaaS”:交易平臺型SaaS

首先聲明的是,”供應鏈SaaS”只是為表達方便所定的一個說法,其核心是行業B2B交易平臺內部的交易撮合及交易管控系統。這類平臺的核心其實是直奔交易,而不僅僅停留在SaaS層面,SaaS只是提升其行業交易效率、降低行業交易成本的輔助工具。換言之,撬動行業交易的關鍵可能不在於SaaS,而在於行業資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平臺本身能夠給行業買家和買家帶來的增值服務。SaaS只是一個輔助交易平臺,既非必要條件,更不會是充要條件。

在很多傳統行業,產業鏈上下遊之間的業態往往存在以下特點:

1)市場交易額巨大,通常至少千億級以上,但總體格局卻是“大市場、小作坊”;

2)上、下遊相對分散,除一級批發商外,還存在數量龐大的依靠信息不對稱賺錢的中間商,其實質上是一個具有墊資功能的轉運商;

3)每家供應商的SKU數有限,無法提供全數據庫服務,由於規模不大,導致物流、倉儲、認證、檢測等公共服務缺乏;

4)中小型買家采購痛點突出:未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優選擇,在時間約束下,往往只能做出次優選擇;

5)交易路徑迂回曲折,轉手率太高,流轉環節成本消耗太大;

6)行業信息化、數據化率太低,行業總體呈現出“土豪貿易”的特點。

在賣方市場的情況下,行業利潤足以養活足夠多的中間商,一旦行業格局發生變化,產能過剩或價格波動較大時,行業總體利潤下降,行業轉為買方市場,客觀上對降低行業交易成本、優化供應鏈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便是近年來興起的“找字頭”行業交易平臺受到資本熱捧的原因。

按照我之前提出的“薯片理論”,行業發展早期,由於傳統交易依賴傳統信用背書以及線下客戶拓展,因此當廠家或一級批發商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將產品(或原料)分銷出去時,客觀上中間商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即中間商充當了一個具有墊資功能的轉運商,但也造成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每一個中間商都是一個具有有限SKU的“私有雲”。隨著,行業信息平臺的發展以及公共服務需求矛盾的突出,客觀上具備了行業整合的可能性。此時,基於互聯網平臺及SaaS系統的行業交易平臺可以進一步突破地域限制和規模限制,同時借助資本和銀行金融的力量可以確保對行業公共服務進行有效且足夠的投入,從而成就一朵行業的“公有雲”,顯然在當前這個語境下,“公有雲”比“私有雲”更有行業效率。行業格局從原來的“多對多”逐步演變成“多對一對多”,行業上下遊之間形成“片層”式的縱向分工,就好比薯片和薯片之間的疊加,這便是“薯片理論”的由來。根據我的觀察,絕大部分行業的演進都存在這樣的特征,只是處在不同階段其顯性程度和集約化程度不同而已。

值得討論的是,很多行業大宗交易平臺在其初始發展階段,規模紅利、平臺紅利、信息紅利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時,其效率與傳統貿易方式可能並沒有特別顯著的改進,但是隨著其平臺化、數據化、規模化程度的加深,其效率會非常顯著地呈現出來。

可以說,”供應鏈SaaS”是在打造行業交易平臺過程中由平臺企業自身信息化、管道化向產業上下遊延伸的結果,是行業交易平臺效率提升的保障,也是行業交易平臺規模壯大而形成的結果。

“供應鏈SaaS”平臺的典型代表包括:找鋼網、快塑網、找紙網、鏈尚網、網化商城等。其盈利模式通常包括交易傭金及增值服務收費。

供應鏈SaaS”發展面臨的四個坑

對於行業交易平臺來說,由於不同行業的特征及產業鏈格局不同,因此其行業痛點與切入點也有所不同。在這里就一些通用性的問題做一個基本探討。

1、以SaaS撬動供應鏈還是以資源整合撬動供應鏈?

對於那些從SaaS切入行業交易的平臺來說,很容易形成一個誤解,即通過互聯網數據庫及SaaS平臺提升行業交易效率從而撬動行業資源,其實這樣的做法很有可能未必湊效,畢竟對於傳統行業的人來說,交易才是其實質,優質的資源和服務才是其核心訴求,至於信息化程度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最少在初期是如此。作為雙邊平臺,上遊和下遊資源的交叉撬動是最關鍵的。這個思路的不同,決定了團隊著力的點不同,不敢花錢“重下去”整合資源,而希望以SaaS軟件的輕模式撬動B2B交易,會讓團隊走彎路,喜汽貓的CEO徐超在總結其自身經驗時也提到了這點。

2、過於垂直或者過於寬泛都不行

任何平臺,都希望以最大程度的規模效應為行業貢獻效率提升的價值。但是,如果平臺過於垂直,則需要考慮平臺後期是否會遭遇其他綜合平臺的覆蓋,比如特種鋼VS普通鋼、生物試劑VS化學試劑、通用塑料VS特殊塑料等垂直品類與綜合品類的比較,在考慮這個問題時,主要是要考慮上遊廠家、下遊買家、系統平臺、儲運服務、團隊能力的複用性和協同效應。

但是過於寬泛,則又可能導致缺乏協同效應的多個領域同時燒錢,導致前期花錢效率太低,而在單個品類內的規模優勢反而不明顯。簡單來說,不要以為信息系統可以跨界,就隨便把若幹個傳統貿易公司捆綁在一個平臺上。前期還是需要適當垂直,優先考慮規模經濟效應,其次才考慮在符合協同效應的情況下發揮範圍經濟效應。

3、自營還是撮合?品類選擇和時機選擇至關重要

行業交易平臺在自身運營策略上通常會在撮合與自營兩種模式之間進行選擇,通常在做出這樣的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1)SKU數;2)上遊和下遊的集約或分散情況;3)商品或服務的標準化程度;4)囤貨資金要求;5)爆款或長尾商品的毛利情況;6)對線下交易服務的需求程度;7)項目自身成長階段。

通常來說,SKU數越多、上下遊越分散、商品或服務標準化程度越低、囤貨資金要求越高、越是長尾、對線下交易服務的需求程度越高、項目越早期,越傾向於采用撮合模式。隨著平臺流量的放大,可以根據情況選擇部分品類進行自營,以獲取更高的毛利。同時,作為平臺方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平臺增值服務,以完善整個交易生態鏈。

大部分的行業交易平臺都是一個以撮合(大漏鬥)帶動自營(小漏鬥),以公共服務撬動增值平臺商家的邏輯。

4、沒有形成價值閉環的交易閉環也是耍流氓

對於在線交易平臺來說,改變的只是行業交易的路徑選擇,但並不能省略交易環節中必要的價值環節,換句話說,去中間化,縮短交易路徑,不等於無視傳統交易模式下必要的價值要素環節(物流、倉儲、認證、檢測、金融等公共服務),作為平臺方,無論撮合還是自營,均需要有平臺的責任和擔當,為確保行業客戶獲得必要的公共服務做出安排,平臺發展前期,可以采用外部合作的方式引入相關服務,而隨著平臺規模的提升,可以選擇部分服務由平臺自建提供。

對於行業交易平臺來說,“重”本身不可怕,關鍵是要“重”得出來,“重”得有價值。否則,一味得追求輕,而忽略了價值閉環,一定會反制平臺後期的擴張。

結語

企業級服務市場的坑太多了,本文僅就一些共性的問題作了一些粗略的分析。總體上來說,企業級服務,無論是 “大SaaS”、 “小SaaS”還是”供應鏈SaaS”,不是一個簡單通過燒錢堆用戶量,然後持續拿錢後期軟著陸的邏輯;企業的決策遠比C端用戶要惰性地多,理性得多。因此,實實在在地提供價值,實現有價值的“插樁”,才是立足行業、改變行業的不二法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26

IDG樓軍:看不懂未來電商趨勢?那是你沒有徹底搞懂這三個基本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30/154957.shtml

導讀 : 我們把移動電商歸結為三個關鍵點:賣貨可以跨品類;價值觀傳導得越好,天花板越高;選品一定要符合價值觀。

一個領域或者一個項目,能夠挑戰到人的人性底線,或者上升到這個層面,不管這個領域和這個項目結果怎麽樣,本身就是偉大的,這是我自己堅信的。

去年和今年,我們在移動電商上花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做研究,歸納起來,分為三個方向:

第一,移動電商;第二,消費升級;第三,新的生活方式。

對於移動的理解,大部分人,包括我們以前,認為從PC到移動互聯網,只是屏幕的變化。可後來發現,完全不是。

應用場景和是使用場景,完全不同。

而消費升級,針對的是中產階級、以及偽中產階級。

生活方式的變化,主要針對90後,他們與70後、80後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只有在對這三個點深入理解後,才能看懂現在得趨勢。

移動電商,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移動電商是基於價值觀發起的消費行為,和PC電商有著本質區別,為什麽這麽說?

來看整個流程。PC電商是線下零售的升級,先有貨再有交易,流程沒有本質變化。京東、淘寶、唯品會,無不如此。接下來就是買流量、玩轉化。

而移動上呢,一定是先有人,再有交易,即使將貨物生產放到最後,也來得及。

產品和人之間,或者賣家與人之間,是價值觀的輸出,價值觀的輸出有兩種形式:一是內容上的輸出;二是商品的輸出。

移動剛開始時,微商的崛起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帶動整個移動電商的崛起。

後來,一批電商死掉了,活下來的進化成網紅電商,網紅電商再進化成社群電商。

微商背後是個人,網紅電商涉及到以個人為中心的組織,到後面的社群是一個去個人化模式。

一個典型的網紅電商,日常不論在朋友圈還是微博,需要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贊同這個價值觀的人自然變成他的粉絲,喜歡他的內容。內容中間會夾雜他喜歡的衣服、下午茶或者是保健品,賣得特別好。

表面上是跨類目的,但實際上是在用價值觀選品,這是和PC電商非常不一樣的現象。

我們如果把PC電商叫做垂直品類的電商,那麽移動電商是一個垂直人群電商,跨品類的電商。

我們把移動電商歸結為三個關鍵點:賣貨可以跨品類;價值觀傳導得越好,天花板越高;選品一定要符合價值觀。

消費升級,正在解構的價格敏感

消費升級主要針對中產人群和偽中產人群,歸結到幾個關鍵點:一是強調品質;二是強調效率;三是強調體驗。

PC電商剛剛開始時,打得是價格敏感,最好的模式就是把價格降到最低。現在價格敏感玩不動了。

在中產階級和偽中產階級人群中(偽中產階級人群指中產階級二代,中產階級是指70後、80後,錢賺多了,希望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80後是典型的價格敏感,且還稍有自卑。

60後不一樣,他們很最幸運,趕上79年恢複高考,畢業後非富即貴。

而很多90後就是60後的後代。在這樣一個環境長大後,90後的特點就是對價格不敏感,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直接進入中產階級。他們的消費行為類似歐美人或四川人,沒有存款,年薪是10萬卻可以一年花30萬。

價格不敏感,那麽敏感點變到哪里去了呢?

我們歸結為以下幾個點:

第一,時間敏感。外賣是怎麽起來的?是在價格上去餐館吃不起了,還是時間上吃不起了?答案當然是時間。去餐館來回一個小時沒了。

同理,去超市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為什麽?明明APP上比超市貴還要買,為什麽還是願意掏手機購買?背後的原因還是時間,拿錢換時間,遠超對高性價的追求。

第二,時尚敏感。一開始是化妝品,後來進口化妝品,到今天開始玩微整,微博都是網紅臉,導致這個產業發展非常快。

第三,精神敏感。中產階級願意為好的內容付費,尤其是當內容給自己帶來思想上的提高或者愉悅時,付費行為會變得更加頻繁。

那麽,從這幾個點,我們就可以推導出新的投資機會:

第一,新的商品品牌的出現。每一代人的叠代,就會伴隨有新的符合年輕人價值觀的品牌出現。

第二,新的渠道品牌的出現。歐美的整個消費結構更多以線下買手店為主,中國沒有太多買手店,但中國會基於很多渠道品牌形成選品邏輯。在中國,類似屈臣氏這樣的店,線上和線下都會湧現。

第三,工匠精神。中產階級的崛起會從追求高性價比轉為高品質,因此,為極具工匠精神的產品或品牌提供契機。

新生活方式,亞文化的崛起

生活方式方面,我們歸結為“0到1”,以前沒有,現在有。

新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年輕人身上特別明顯,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多元文化崛起。無論是二次元、三次元,還是“宅文化”,這是一個由多維度構成的世界,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文化形態。

第二,裝逼文化。從1995年開始,裝逼開始流行,人們會為了裝逼而買單。

第三,話語權文化。70後和80後強調精英文化,90後,尤其是95後,崇尚自己的話語權,崇尚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四,男同女同文化。90後和95後開始,“男男“、”女女“現象開始普遍出現。男男是網狀的,不忠誠;女女是單一的,相對長久。基於男男網狀結構,互聯網就能衍生出很多機會。究其男同女同文化,本質是弱基因文化,回歸天性的表現。

第五,映射文化(由編輯根據內容而取名)。80後喜歡周傑倫,他出身平凡,一開始不被認可。但憑借非凡實力,突然騰空而起。從他身上,80後能找到自我認同感。

但到了90後、95後,他們開始喜歡鹿晗,用我們80後的說法就是“小白臉“。這些“小白臉”放在10年前一定不會火,而今天就能火?原因是什麽?

因為時代變了,女孩子也有錢了,生長環境不錯,天生具有強大的安全感,母性就出來了。

第六、共享文化。70後、80後較90後而言,普遍缺乏安全感,所以會特別在乎擁有,對於二手物品,不管是二手車、二手房,還是二手媳婦,從心理上不願意接受。而95後,生下來就有安全感,對“二手”不是特別在乎,所以會延伸新的模式:如,暫時擁有,寧願而不是買,這就催生了共享經濟。

以上是對移動電商、消費升級、新生活方式三個方面作出的闡釋。以這三方面為原點,會延伸出許多投資機會。

剛才單獨把三個“原點”解釋一下,而且都會延伸出很多投資機會。

當我們能深刻理解這三點時,未來的趨勢就把控得很清晰了。

所謂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不變應萬變,這就是易經八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最有魅力的趨勢闡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880

這才是你成為不了網紅的真正原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6/155241.shtml

導讀 : 很少人能說出,網紅為什麽在中國如此紅火的真正原因。

近來,看了一些關於網紅的報道文章,有人批評這種現象,好與不好,後面再說!我感到很遺憾,很少人能說出,網紅為什麽在中國如此紅火的真正原因。我們習慣於結果,而忽視了什麽樣的過程導致了結果。就像我們都在說開車怒路癥,卻很少有人反思原因。最好的營銷是走心的營銷,我們就從大眾的心開始,來說說為什麽!

首先網紅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這個時代的需求!韓寒應該就是一個代表人物,只是哪個時間段,互聯網還不像今天如此發達,但這並不妨礙他的成名,我是看了他在央視的表現,頓時愛上了他。最近又看見另一個人物:PIPA醬,剛開始,以為是某番茄醬,一直沒有點新聞看,昨天終於點進去看了下,原來是一位剛剛崛起的網紅,忍不住搜索了她的視頻來看,原來她是以一種娛樂的,個人吐槽表達方式的視頻網紅,要露臉的。

於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沈思,網紅在中國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麽?我們不要太亂,跟著川川來梳理下思路:

網紅的前世今生,為什麽會追溯前世,因為到最後,你會發現,世界上任何事和物都是一次輪回(和佛教無關),比如人性終究會回歸到簡單,地球終究會回歸到最開始的階段(爆炸後的塵埃),我們吃慣了工廠制作(現在又開始追求原生態)。不好意思,跑偏題了。說回網紅,那麽我們來看看網紅前世是什麽?

圖片1

原來,古代就有了網紅,有人問,是很紅,但網在那里?古代的網紅的網,就是社會關系網和書籍,他們的名氣,樣貌,以及才華就是通過社會層層關系這個介質來傳播的。

來看看這位:原來民國時代,就有了鳳姐!

圖片2

網紅其實從未遠去,讓我此生難忘的就是:鳳姐和芙蓉姐姐,對於她們,我一直抱以崇敬的心態,因為她們開拓了我的眼界-原來人可以這樣去嘚瑟出名!註意這里嘚瑟不是貶義詞,後面的文字將著重說明為什麽。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紅還是批量生產出來的,跟公司簽約,公司幫你包裝炒作推廣。比如淘寶的一些網紅,一個公司簽約幾十個,公司負責後臺的策劃和推廣。

那麽網紅是不是中國的特色,由此,川川不得不去查詢下FB,twitter,instagram,youtube,我發現國外也有網紅。

比如這位YouTube的網紅,PewDiePie,有4000萬訂閱用戶,他的視頻主要為遊戲實況。可以說是從Youtube上成長出的大明星,不僅在網絡世界,一些知名雜誌和新聞媒體也會爭相報道他。年收入多少?1200萬刀!

還有這位:Lilly Singh是一位加拿大籍的歌手,憑借其優秀的歌唱技巧,她在Youtube上的歌唱視頻超過8億點擊~2015年還進行了世界巡回演唱會,在全世界27個城市都舉辦了公演。年收入多少:?250萬美刀!

在歐洲,英國的社交媒體最為發達,因此,英國的網紅也最為集中,英國“網紅”前十名中有1人從事網絡喜劇,還有1人則是美容、烹飪,其余8人均靠遊戲娛樂出道。其中英國本土第一網絡富豪就是電子遊戲評論員KSI(真名奧拉吉德),他憑借年入450萬美元位居福布斯全球“網紅”富豪榜第五位。

你會發現國內的諸如韓寒,鳳姐,pipa醬等,還是國外的那些,都不多。所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稀缺性,從市場營銷角度講,稀缺性相當重要,稀缺性意味著市場--高溢價市場--藍海市場。那麽,同樣的稀缺性,網紅的區別卻如此之大呢?因為,我們是兩種不同的社會,每種社會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仍舊還在社會轉型過渡期。這就是抗日神劇存在的理由,我們通常去批判一些社會現狀,比如抗日神劇,罵導演,罵編劇,罵投資人,可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市場,別人幹嘛傻逼的去投資拍攝,這樣想過去,你才發現,原來單單怪罪這些人,只怕有失偏頗,回家看看,你爺爺輩,鄉下叔叔阿姨是不是正在樂呵呵的反複觀看呢?

處女座的人,是不是都愛幻想,反正我會,那麽就開始穿越吧!既然都是稀缺性,我們就再來比較下,古代的網紅和現代的網紅那個更吃香些!試想下,古代的網紅來到2016年4月,必定紅的一塌糊塗,我們都是一群讀著李白詩歌長大的中國人,他老人家一來,毛主席都會醒來。現在的網紅回到古代呢?各種可能性,想起來就有點怕,尤其古代又沒有美圖秀秀,美顏相機,PS技術,想起來,的確十分可怕.....

那我們就簡單總結下,中國的網紅和國外的網紅,主要區別在那里?(記住,我說的是主要,並沒有一竿子打死一篇)有木有知道的?

區別就是:一個拼才華,一個搏出位!一個拼才華靠臉,一個搏出位不要臉!

那麽是不是搏出位不要臉的,就是錯的。我不這樣認為,川川一直認為,只要不傷害到別人,就不是錯的。芙蓉,鳳姐等前輩網紅,除了博你一笑,總沒有去搶走你的男友吧。

好了,上面川川說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網紅鼻祖,鳳姐,她就是一個稀缺性的典型代表,她以幾乎自殘的方式嘚瑟再嘚瑟而博得名氣,謊話說了100諞,成功的騙過了她自己,老實說,你還覺得鳳姐醜嗎?我只記住了她的“才華”,鳳姐成功的運用了心理學上的暗示作用,就比如,你說10遍老鼠,我突然問你一句:貓怕什麽?你會說老鼠。

那麽中國,到底有沒有像鳳姐這樣的人呢?有!必須有的!但都是在精神病院,那麽為什麽鳳姐沒有進去,反而成功了呢?因為鳳姐,成功的把握住了底線,在規則之內嘚瑟。你終於發現,稀缺性也是講究底線的。像最近某直播平臺,直播造人;優衣庫性愛門事件等等,這些稀缺性,沒有了底線,也許他們也很想紅,只不過,用錯了方式了,曇花一現,也許是見識所限,我還真沒有聽到過通過醜聞成就品牌價值的。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明白了我寫此文的中心是什麽了?對,就是稀缺性,我將著重了說明稀缺性,以及在中國造成這種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只有了明白了事情的開始和產生的原因,你才明白該做什麽,以及怎麽做,這對有誌於成為網紅的你,或者正打算創業的你,尤其重要。川川一直認為,社會最深層次需求的多樣化(就比如殺馬特和正宗韓流),才是造就目前市場需求多樣化的原因:

圖片3

而不僅僅是人多,一句話理解: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其實這僅僅是表象!真正原因在於:中國的意識形態並沒有統一。

我有一個朋友Y,是做淘寶店鋪的,賣的都是高客單價商品,單靠1個人的力量,既當客服,又當運營,還是打包人員,在短短一年期間,硬是把一個0信譽的店鋪做到了1皇冠。1皇冠難不難?當然不難,萬筆交易評價而已。但如果商品價格都在1000以上,同時不刷一單呢?你平心而論,能做到嗎?我們關系熟悉之後,他開始刷單,那是2013年的事情了。回去後,我在想,我能複制他的模式嗎?我知道他賣什麽,甚至進貨渠道和價格。實際上,我不能。習慣了低價商品的我,突然要去揣摩高端消費者的心理,這很難。他對高端消費者的了解,對於我來說,就是稀缺性,他之前的工作是奢侈品銷售,而我是一個屌絲。

所以,找到你自己的稀缺性,對有從商創業的你,會輕松很多。

再說一個假設,國外的(主要指發達國家)網紅和中國的網紅互換,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況,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國外的依舊紅,甚至更紅;中國網紅就很難有市場。這里拋開語言不說,僅僅說網紅的表達方式:一種稀缺性是全球化,一種稀缺性是中國化的。什麽是中國式的網紅?中國式的網紅大部分以賣臉為主,少部分靠自己才華,至於原創性就更很少了。

上面,我們了解了稀缺性到底是什麽?那麽重點來了,在中國,這種稀缺性產生的原因是什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就像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恐龍為什麽會滅絕一樣,其實,他們是在為人類的未來做打算!如果有人又在這里妄加猜測,網紅和恐龍的關系,我就只有:呵呵了。

說原因之前,川川再說回鳳姐,我想問你,鳳姐說的,表達的,嘚瑟的,你難道不會嗎?你肯定會,只是,你不願意那樣做。鳳姐追求事業成功,雖然是幻想;鳳姐還追求白馬王子,比如當眾表示美國總統奧巴馬是其理想型。我想問,各位,哪一個女孩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帥,又有錢,對自己情有獨鐘。鳳姐喜歡奧巴馬,沒有錯,說出來更沒有錯,是我們,覺得她錯了,因為那太可笑,你那麽醜,怎麽配的上奧巴馬大帥哥?這就是我們的心聲。因為,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我們被灌輸,婚姻需要門當戶對,否則壓力山大,灰姑娘和白馬王子的事情只會出現在童話世界里,包括我在內,看見美女其實是有壓力的。如果沒有門當戶對的婚姻,勢必會出現一方十分的強勢,而另一方被壓制。但實際上是,雙方如果都有獨立的人格,這才會換來彼此尊重,婚姻才會長久,但我們不是這樣的,一個有房,一個沒有,勢必在心理上處於弱勢。那麽,鳳姐的來臨,實際上是沖擊了我們的傳統封閉的心靈,試問,現在還有多少人覺得她惡心的,我一直很欣賞她,鳳姐從剛開始的笑料,卻變成了現在的勵誌人物。

當然,鳳姐在瘋癲之前,應該是沒有想過以上問題的!

因此我們太過封閉自己,以至於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讓我們吃驚不已,像炸了鍋的麻雀。於是鳳姐伺機而出,網紅就這樣誕生了。韓寒的出現,難道不是一樣的道理嗎?一個高中就輟學的問題青年,還能做出一番成就,這樣的沖擊,嚴重刺激了我們的教育觀念。但就算是這樣,也僅僅是震動而已,那有那麽容易說變就變,該考公務員的還是會去考。

就像最近的疫苗事件,在微信朋友圈熱的一塌糊塗,現在還能看到嗎?

記得,剛進入社會那段時間,有很多人告訴我,要去適應這個社會,只有社會改變你,你不可能改變這個社會。我想說,過去的確是這樣!

上個月,我經歷了2個事情,算是對我幼小心靈的小小震撼。第一個:我和兩個爺孫同時在等紅燈過馬路,哪位爺爺等不及,牽著孫子小手就準備闖紅燈,孫兒拽著爺爺不讓走:“紅燈不能闖!爺爺聽話了。”第二件事:我走在一對00後初中生的後面,聽到其中一個女孩子說:“剛才出租車打表沒”另一個說“沒有吧”第一個說“沒有打?記下他的號碼我們投訴他”。

誰改變誰?我相信,這樣的他們已經不在少數。

互聯網解決了我們的信息對稱,而移動互聯網告訴了我們真相!有些東西是不可逆的!

現在說到PIA片醬女士,我看過他的兩個視頻,一個說的是送女友什麽禮物,另一個說關於男女平等的。這些你們都懂嗎?以前,我認為很多人都懂,說的都是廢話,僅僅是表達方式有趣一樣,就像相聲一樣,組合有趣的段子說出來罷了。就像有人說周立波的段子全是網上抄的。真有那麽容易嗎?我想我們太高估自己了,我們實際上是需要網紅幫我們代言的。

我們是迷茫的幾代人,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加幾十年的應式教育,造就了一大批迷茫的人,失去自我,沒有主見,我們已經習慣於別人幫我們做出選擇和決定。正是因為如此,才是網紅在中國紅紅火火的真正原因。

怎麽不承認?不承認自己迷茫?我的前女友是一個90後,她為很多姐妹網上挑選衣服,因為她的閨蜜要不然不知道買什麽,或者就買了不喜歡的衣服。由此,我在想,女孩子將衣服堆滿一個衣櫃的原因並不是喜新厭舊,而是買了後後悔,不再想穿,請問各位女孩子,我說對沒有?

巧合,這個想法,在最近是否得到了驗證,我去拜訪一個客戶,他是做中小學美術書畫興趣班培訓的,學生大部分是幾歲的。

我問他:孩子到你這里,剛開始是不是簡單的臨摹。

他說:那是傳統的方法,到我這里,先要讓孩子學會顏色的識別。

我說:這還不簡單嗎,紅黃藍而已。

他說:當然不是那樣的,讓孩子學會顏色的識別,舉個例子,比如孩子看到喜歡的衣服,但是哪一種顏色好看呢?孩子要學會自主的去選擇顏色,從而買哪一個喜歡的衣服。我瞬間想到,我小時候......

圖片4

PIpa醬說女權,說反對一切男女不平等的歧視等。難道不是每個女孩子心里面需要幫助吶喊出的心聲嗎?當家暴無處伸冤,當女學生被脫衣侮辱,當女生工作受到性別歧視,當好不容易10月懷胎,卻遭到辭退,生個孩子還需要排隊.....原來說了上百年的平等和平等,到現在仍有殘余。當然發達國家同樣如此,黑人在美國避免不了被歧視,亞裔林書豪也被排擠......所以,這是永恒的話題,需要有人為他們發聲--所以網紅出現了。

我們太需要別人來指引方向了,我們已經迷失了太久。我們都是一類人,都在幹一樣的事,說一樣的話,所以,網紅出現,沖擊到我們,有時候,看似可笑卻驚醒夢中人;有時候看似有趣,卻是自己的代言人。

陳光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吧,難道不算是一個網紅嗎?他的出現打破了更多人對慈善的觀念:做慈善就應該低調不為人所知。古天樂,是我喜歡的一個香港藝人,10多年,默默的捐贈了很多學校。這才是中國人固有的傳統。陳光標卻反其道,大肆宣揚自己,他真夠稀缺的。他對慈善稀缺的行為方式,註定了是一個熱門話題,想不紅都難。陳代言了誰?代言了那些默默做慈善,又難以啟齒的善良的人們。我從陳那里學到,就算捐10元錢,我也要告訴我身邊的朋友,以便影響到他們的善舉,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社會的一大步。

我們只不過是隨波逐流的一代人而已,要我們去創新,為一幫人而代言,何其之難。就連我參加的一些互聯網營銷培訓,大咖們也讓我們去複制,只有複制才是最有效,把風險降到最低。大牛們錯了嗎?他們沒有錯,因為他們看清了現狀,讓一批做了幾十年試卷的一幫人去創新,那比登天還難,連國內的某鵝鵝公司都在拷貝別人模式,你為什麽不呢?於是,網紅,成為了我們幾代人中的稀缺,所以,我對他們的態度是真誠的崇敬。

有人可能會罵我,你小子典型的西方化思想,充滿了抱怨,其實我沒多麽崇高!如果我沒有被傷害到,沒有傷害到我們的下一代,我就不會寫出今天的文章!兒童是中國的未來,過去是毒奶粉,地溝油,而現在連疫苗都出問題,大部分人都在喊著殺罵那些無良企業主,卻很少人懂得反省,其實這個時代的現狀,你和我都有責任!!!

最終網紅這個稀缺的物種幫我做總結,幫我們吐槽,幫我們代言說出心聲。哪怕僅僅是內容的重新組合或表達方式的改變。

因為這是一個缺少辨識度的時代,大部分人都說一樣的話,模糊的可笑。就像看見那些因為經營不善而轉讓的店鋪都打出一樣廣告標語:旺鋪轉讓。但可笑就在這里:的確有很多人相信尼瑪的這是旺鋪!

所以,我愛每一個網紅!中國的進步離不開他們,中國正在變的越來越好!

以上文字,如果你僅僅覺得是一個憤青寫出的文章,那麽你可能會錯過很多,尤其是那些有誌於從事商業發展的人,因為處在變革中的中國,很多商機已經在孕育中,聰明人看出了機會,怨婦看到的都是陰暗面!

你找到這個社會的痛點--稀缺性,你就是網紅!如果你想和川川交流,可以添加川川的微信號 jerrytom520  川川期待能和一幫對社會有責任感,善良,有擔當的人一起交流,一起去發現機會,共同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627

提案不順?真的是你「腦袋有問題」

2016-05-16  TCW

被客戶質疑時,大腦會自動啟動「戰、逃、呆住」反應,理性思考喊停,但只要一步驟,就能對抗防禦本能,大腦不當機。

請想像以下情境:你漫不經心的下車,突然一輛卡車朝你衝過來,幸好你及時反應,立刻後退,沒被撞到。

這種威脅性命的情境,將刺激深藏於大腦自動化系統的「生存迴路」。生存迴路接收到潛在危險的徵兆後,出現「戰、逃或呆住」反應,以便立刻保護我們。如果卡車衝過來,可以救命的策略主要是「逃」(立刻往後退),可能還加上一點「呆住」,因為我們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我們還對卡車罵上幾句髒話,代表多加了「戰」的反應。

前述保護自己反應,由大腦強大的自動化系統操控。此時自動化系統除了影響認知與選擇,迫使我們立即行動。我們平日要自己動起來時,例如早上準備上班或開會準備發言,神經系統會讓體內充滿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等荷爾蒙。這類荷爾蒙濃度適中時,我們會感到清醒,注意力集中。

生存迴路,影響判斷準度

一旦我們感到無法控制情

勢,大腦和腎上腺會讓全身充滿大量的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並且多分泌「皮質醇」的荷爾蒙。讓我們從原本的蓄勢待發,變得有點像亡命之徒,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犀利的專注於最迫切的威脅。

大腦中的杏仁核主導負責緊急應變的生存迴路,永遠在努力找出環境中的潛在威脅,杏仁核很容易被觸發,即使是小事也一樣,例如光是看到陌生人皺眉的照片,我們就可能心生警惕,而且一切發生在一瞬間,我們無法用意識阻止。

立即的反應很強大,然而生存迴路要是一直跳出來,麻煩就大了。首先,準確度會被犧牲,因此我們會「看到黑影就開槍」,等下意識的膝反射過去之後,大腦處理複雜事務的系統才會接收到細節。此時我們才看清楚,原來剛才那團黑黑的東西是家裡養的寵物,不是小偷。我們覺得自己有夠呆,但依舊喘個不停。

第二個問題在於我們感受到威脅時,大腦會把資源讓給防禦反應,沒資源給聰明、但速度慢的深思熟慮系統。如果大草原上的老虎正在追我們,為了活命,關掉那部分的大腦可以救命。然而,如果我們面臨的威脅不需要拔腿就跑,而是需要把事情想清楚,例如被客戶批評,或是最後期限突然提前,此時關掉大腦最強大的認知能力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雖然防禦模式有時令人尷

尬,但不用太緊張。既然我們知道很多幫倒忙的行為,其實來自大腦想要保護自己的直覺,那就好辦了。

用「獎勵」重啟思考系統

我們的防禦系統會尋找威

脅,確保自身安全,獎勵系統則尋找周遭潛在的好東西。除了食物等原始獎勵,也尋求「讚美」與「樂趣」等不那麼顯而易見的獎勵。每當大腦的獎勵系統發現了好東西,會釋放多巴胺與腦內啡等神經化學物質,讓我們產生欲望與愉快,指使我們去追,也就是我所說的「發現模式」。

把「發現」與「防禦」想像成坐標軸的兩端。我們在處理工作上的挑戰時,如果處於「發現」那一端,而不是「防禦」,獎勵多過威脅,將更能應付挑戰。因為大腦處於發現模式時,生存迴路不會抓狂,深思熟慮系統得以全力運轉,把事情想清楚。

職場上碰到問題時,我們如何從「防禦」那一端,跑到「發現」那裡?答案是,我們要尋找眼前的潛在獎勵。如果能用好東西引誘大腦的獎勵系統,遇上困難時,我們就越可能運用發現模式的智慧處理問題。

當然,壓力很大的時候還要找到正確獎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時如果碰上很難溝通的人,我們通常很難靠實物等原始獎勵度過難關。此外,我們知道錢可以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不過研究顯示財務報酬帶來的影響十分短暫。再說,不太可能每次心情緊張的時候,公司就剛好發獎金。幸好只要我們仔細找,生活周遭其實有比錢更可靠的獎勵。

舉例來說,幽默就是一種獎勵。假如你正在開一場壓力很大的會,所有人都處於防禦模式,有人說話開始帶刺(戰),有人頭低低的(呆住),有人「突然接到緊急電話」,必須出去一下(逃),但某位同事這時講了一句幽默的話,所有人都笑了。這是一個很小的獎勵,卻足以打破緊張氣氛,讓在場的人重返發現模式,重啟大腦中的深思熟慮系統,整個會議似乎可以有進展了。

碰上必須小心面對或複雜的情境時,我們希望表現得像是演化成熟的高等人,但有時大腦讓我們像一隻被圍困的野獸。

卡洛琳 韋伯 簡介

經濟學家、管理顧問與主管教練。過去15年來,依據行為科學的研究結果,協助客戶提振工作效率與滿意度。韋伯最初在英格蘭銀行工作,後來在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任職12年,擔任領導力與組織轉變合夥人,接下來又成立「七大轉變」公司,提供企業領袖行為科學輔導。她濃縮她過去的顧問經驗,讓讀者也能藉由行為科學的知識改善日常生活品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