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滚雪球》一书中老巴的投资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ijv9.html


①定下的规定不随便偏离。巴菲特给自己定的规矩一定严格遵守,比如他给自己定下的价值投资方法是不会有例外的,不会研究股票时发现这只股票本不适合价值投 资,但这次搞个例外。
      
② 
投入大量精力对相关企业的历史和财务状况进行研究。
 
      
③ 
在考虑投资时,如果这个想法让你很兴奋,那么这个想法很可能是错误的。
 
      
最赚钱的行业多是垄断或近乎垄断的企业,但是这样的企业往往很难持续。就比如美国的报纸一样,它们的垄断地位并不能永远持续,因此你应该知道他们 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下跌。

有两种公司需要特别注意。一种公司是创意性公司,它们比较难被效仿,盈利能力就很强。比如微软就是这样的企业,其他公司很难效仿它;巴菲特有一个 GEICO保险公司,它的成本非常低,别人很难效仿;迪士尼也是如此。
 
      
另一种是存在的时间越长,获得更高效益就越难的公司,比如餐馆行业,百货商店、好莱坞的电影等存在越长,越难有效益,消费者喜欢新的口味、新的时尚等,这 样的公司应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⑥那些为了赚钱而需要不断追加现金的企业是最差的企业。最好的则是投资一次就可以持续盈利的公司,比如GEICO公司,一次性投入后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赚 钱;而百货公司则需要隔几年就重新装修一次吸引顾客,才能和新进入者竞争。
 
      
⑦ 
如果一个企业在一处犯错,在其他方面也会犯错,“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只有在各个方面都不犯错,才是好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30

神话与误读背后,李嘉诚未被阐释的观念、方法和心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0kvaq.html

 

博主有感:只有当人品、能力、智慧、修为都达到非同一般的高度,才可能造就巴菲特、李嘉诚这样的投资大师。后来者需要面对的,不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巨大差距...



时至今日,李嘉诚对外界仍是一个谜。
围绕着他的名字,各种传记重复杜撰了无数传说。对于李个人身价的猜测,则像一种无穷尽的动力,驱动整个世界密切关注李的生意、健康及家庭。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与其说人们因此熟悉了李,不如说,李嘉诚被神秘化了。
 
采访李嘉诚之前,我以为将见到一个即使行动日渐迟缓,却依然有着照人肺腑的锐利目光的长者,并处处流露出一个伟大人物所应有的独特人格。
 
2006年9月5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的首次碰面,只是打破种种预期的开始。78岁的李步履飞快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他那双曾用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手,关节粗壮,握手时富有力量。他认真地看着我,微笑着,近乎多余的自我介绍:“李嘉诚”。
 
两天之后,在香港,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更多的印象得以形成。相比多年前的照片,他的外貌没有太多变化。他有着一对大大的瞳孔,但眼神不是格外犀 利,而是柔和的、探寻的,像儿童一样闪现着好奇心。说普通话和英语时,他语速不快,但铿锵顿挫。每讲几句,他都会下意识地笑笑,给人以毫无世故之感。
 
他也并非一个乐于表现出自己在商业方面拥有异常洞见的人。对于多数问题,他的回答快而且有跳跃感,而不是逻辑感极强的论述与解释。他似乎更愿谈论自己对中 国人思维、行事习惯的思考,对慈善事业的看法,以及多年前的回忆。一些朴素至极的比喻点缀在思考与故事间,这让他更像一个有意教育后人的长辈。时不时地, 他还会提醒说:“你不明白要问我”。
 
如果有什么是我最想从李嘉诚这里得到解答的,那就是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在这样朴实得近乎单纯的答案之后,却是一个华人世界所罕见的、业务庞杂且高度国际化的商业帝国。只要想到全球有超过1350万人在使用他所经营的3G移动 电话网络,海上13%的集装箱在其港口内运载,散布在中、法、英、俄的消费者出入于其7500家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产出34.4万桶石油,以 及其集团业务遍及54个国家,拥有约25万名员工就可感受到其工作并非那么简单。
 
但也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李的实业深入人们生活比起来,他的思想尚未产生足够影响。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李拥有着一种在全球罕见的生意之道。
 
人们曾经试图用“股神”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表面看来,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极善于分配资本,厌恶负债,热爱现金流稳健的业务,并都将状况 不佳的老牌公司重塑为一部“价值机器”。但相比巴菲特知易行难的方法论——通过控股保险公司而获得大量的浮存金,遵循其老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 巴菲特投资于大量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任由其自行管理,获取分红——李嘉诚的风格难以被简单归纳。
 
李嘉诚在全球商界的口碑,大多来自于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投资与交易,这为他赢得了“精明的资产交易者”的名声。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虽然从未有人将李定 位为一个杰克·韦尔奇式的杰出的管理者,可自1979年以来,李一直有效控制着一家成功多元化的公司。而且,作为一个“帝国建造者”,李的技巧可谓丰富, 他会像一个投资者一样耐心地将资本囤积于某一领域,承受亏损压力维持一些业务的发展,也会在恰当时机将新兴行业与资本市场的概念高调结合,以融资所得逐渐 将一个产业由虚做实。他敢于在一些政策风险很大的市场下注,往往能够全身而退,而他早年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资,亦能获得数以亿计的回报。
 
这种无拘束的企业成长方略,在李嘉诚的运用下效果奇妙。1979年他以近7亿港元入主的和记黄埔,至2005年利润已经达到了143亿港元。于1990年 代初已逾60岁的李在过去的十六年中,仍率领着其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将收入增长了近15倍。此期间内,外界估算,李个人的财富从25亿美元增长至188亿 美元,成为了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第九人。
 
但对于那些模仿者,在缺乏更清晰的价值观描述下,无论是李的多元化战略还是低买高卖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误解为机会主义的财技游戏。虽然如郎咸平也曾将李的 策略总结为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稳健的财务政策和“不为最先”,但此四种以规避风险为核心的倾向又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和黄在3G业务上投入超过 250亿美元,以争取全球领先3G业务运营商的位势?为何和黄能够成为华人企业中少有的顺利实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公司?
 
究竟应该向李嘉诚学什么?
 
“李嘉诚一直在转变和提升他的商业模式。你不能去学他做什么业务,做怎样的资产组合。因为这些东西跟他的背景、目标、个人喜好、公司的基础、外在环境都有 太多相关。”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环球企业家》说:“应该去思考的,是他的逻辑是怎么形成的?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个决定?他是怎么来做 这个决定的?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在那个时间的思考点是什么?”
 
在郭看来,他从李嘉诚身上所学得的心得有三:一、在不断巩固已有业务的技术、管理能力的同时,不拒绝寻找新的机会。二、在开展新业务时不做愿望式的假设, 提前评估好自己是否输得起。三、所能支撑前两点的是心态。只有一种高明的内心平衡机制,才能让他既保持良好的进攻性,坚持寻找挑战,又拥有足够的自控,不 变成一个赌徒。
 
而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认为李嘉诚的独特之处在于两点:“李嘉诚明显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会公司没做好就去忙慈善,但当他想做慈善的时候,又是很大的手笔。除了务实,他没有只局限在香港的地产业务上,也证明了他的视野超越了同辈许多企业家。”
 
根本而言,这两种说法都超越了基础的方法论,而更接近于一种企业家的修养。这正是李嘉诚少被解析的秘密所在:一个与李共事逾十年的人士称之为“心法”。
 
访谈时,李嘉诚做了一个手势,右手掌先呈15度角平缓的滑过,到一个点上,则一下变成50度,做攀升状。其涵义为:28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贫穷说再见,接下来只是乐于工作而工作,这一做就是50年。
 
“我内心已有非常好的保障,若一个人不知足,即使拥有很多财产也不会感到安心。举例来讲,如果看着比尔·盖茨的财富和你自己的距离那么大,那么你永远不会 快乐。”李嘉诚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心里头创造的逆境”】
 
在开始对于李嘉诚的风格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前,我们先试着回答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李嘉诚是如何工作的?
 
关于其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他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李并未接受过高尔夫专业训练,姿势算不上标准,但成绩通常不错。他认为,重点是打每一球时都保持冷静,有规划。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他并非一个喜欢通过无休止的会议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人,在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会议上,他听取每个汇报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更多时候,李喜欢自己阅读、分析、判断。
 
虽然并未接受过太多专业教育,但李嘉诚热爱数字。不仅其3G手机上每天都会陆续收到全球各个市场的3G业务发展数据,他还热爱广泛阅读年报。他自称可以对 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字,准确地说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据:“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而他从20岁起就热衷于阅读其它公司的年报,除 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它公司会计处理的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
 
此种近乎玄想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运转,端赖于李的一种才能:他能将大量复杂信息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几个问题。
 
比如,在1999年时,就“如何在移动通讯业保持公司的高速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太多的条件与变化让找到标准答案十分困难。但李将现实拆解为两大类问题:其一为市场本身究竟在如何变化?其二为Orange是否有实力通过并购提升自己?
 
在第一个问题下,他得出三个判断:话音业务的竞争过于激烈、数据业务的增长迅猛、网络热潮已让移动通讯公司的市值达到颠峰。而对于希望开展并购的公司管理 层,他也提出四个相对清晰的条件:收购对象的现金流需稳健、完成收购后Orange负债率不得提高、和黄需对Orange保持35%的控股权、获得收购公 司的绝对控制权。
 
前一个问题说明顺应技术转型势在必行,后一个问题则难以在四个条件下实现,两相结合,李迅速将和黄在Orange约45%的股权售出,获得了146亿美元 净利。虽然这一大交易引发了对李持续不断的争议——他是一个交易者还是一个建造者?——但在接近之人看来,“为建造而交易,不和自己的资产谈恋爱,正是李 先生对自己没有局限的一个体现。”
 
除了经验和直觉,这种判断力还可以被解释为,他是个无穷尽的提问者。甚至在一次前往圣保罗中学与学生交流时,他还会发问道:你们每天都会坐下来玩两三个小时的电脑游戏,有没有想过整个游戏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游戏背后的程序是怎样运行的?
 
多数时候,李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他还有必修功课:夜晚的阅读。除小说外,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每阶段设定一个主题(最近的主题是宗教)。这个工作都意味着一点:他最大的恐惧在于不愿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
 
平日,李对衣、食的要求相当低,他说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主要是因为简单,且夜间休息的好。“我每天晚上都睡得很好,因为在名方面我行事谨慎,别人不容易破坏我的名誉,利方面,全部从正道而来。”李说。
【心法之一:掌控自主权】
 
熟悉之人看来,让李嘉诚安寝无忧的,除了名利之心淡泊,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他的各项业务都拥有着良好的现金流。
 
李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而在确保现金流同 时,他还努力将负债率控制到一个低位:“自1956年开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从没有负债,就算有都是‘假贷’的,例如因税务关系安排借贷,但我们有一笔可 以立即变为现金的相约资产存放在银行里,所以遇到任何风波也不怕”。此外,他永远采用极为保守的会计方式,如收购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开采油井 时,即使未动工,有开支便报销——这种会计观念虽然会在短期内让财务报表不太好看,但能够让管理者有更强烈的意识,关注公司的脆弱环节。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这样一个逻辑:没有现金流的威胁,负债与否取决于自己,就让多数问题不是被动决定,李便拥有了对生意尽可能大的自主权。在与李嘉诚合作极多的人士看来,“把握自主权”正是他的核心观念。
 
这似乎与外界熟悉的李嘉诚背道而驰: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妨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50多年前,李嘉诚像现在国内众多制造业公司创业者一样,经营着一家塑料花生产厂。在顺应制造业潮流积累到第一桶金之后,他在香港人口爆炸性增长的70年 代抓住了地产业的机会。1980年代中期起,和黄在通讯和石油领域谋求布局,1990年起则展开全球港口业务扩张。1991年时,和黄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 对外表示:“香港对我们而言有点小,我们开始觉得撞墙了”。当时长实系的利润有80%来自于其香港业务。经过长期的调整、升级,20年后,和黄的资产组合 构建得颇富时代精神:3G通讯业务、在中国开展地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采及精炼,以及港口。现在,香港业务只占到公司总体收入的20%。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虽然李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法论:“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但因其听起来简单得近乎空洞,且太多人过于重视李嘉诚“发展”一面的经 验,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分析人士经常认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搭配让和黄富有抵抗风险能力,却少于追问:什么在支持李无休止的展开扩 张?为何多元化通常让其它公司现金流紧张,和黄却能进行一些规模极大的市场培养?
 
和黄于2001年开始投资的3G业务(全球范围内,和黄的3G子公司名为“3”)正是一个李嘉诚进军新业务的鲜活样本:虽然和黄从未对外宣布其投资总量,但市场估计为250亿美元。这很容易被视为一次豪赌,对于和黄而言,却堪称一次极富耐心,准备周详的行动。
 
李嘉诚所以卖掉其2G业务(欧洲的Orange和美国的Voicestream),而不是以其原有用户为基础实现换代,一个最主要的考虑是:既然这是一次 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而新技术具体什么时间崛起并不可知,如果保留原由业务,则可能出现对于新、老业务投资选择中游移不定的尴尬。在市场高位上出售2G业 务,不仅获得了极充裕的现金,更是一种不留包袱的下定决心之举。
 
退出Orange两个月后,和黄就购得了在英国经营 3G 业务的执照。而在开展3G业务同时进行的,是李在财务层面进行的准备。当他决心将公司的部分财力倾注于3G业务时,他已经有一个几年内可能亏损的数字预 期,并依此要求地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赫斯基能源等几块业务将利润率提高,将负债率降低到一个风险相对小的程度:2001年时,赫斯基能源为和黄贡献 的利润不过9亿港元,到2005年已经升至35亿,同一时期,原本利润维持在一个稳定区间的港口业务和长江基建的的利润分别从27亿变为39亿,及22亿 变为34亿。即使3G投资巨大,但到2006年6月底时,和黄的现金与可变现投资仍有1300亿元。
 
在这个近年中投资最大、也是回报最慢的全球性技术换代中,所面对之困难远远多于任何人所能想象。和黄的3G业务刚刚推出时,曾饱受手机短缺及其它技术上的困扰,直到2004年,种种困难才得以克服,加上各款时尚手机相继推出,整体的业务有了显着的进步。
 
而在发展过程中,和黄了解到,虽然没有单一产品成为其撕开市场的杀手级产品,但3G的核心竞争力是存在的:将其速度提升到可以顺畅接通任何网站,手机就不 止是一个用于通话的终端,而是一部小型电脑。虽然其它无线运营商也试图让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但一个无形的障碍是:运营商们希望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无线门户 内,而用手机登陆其它网站则速度缓慢。只有打破这一僵局,用户才能乐于使用手机上的信息增值。顺着这一思路,和黄最早和雅虎、Skype等网络公司合作, 取得了先机。
 
事实上,即使是世界最大的移动业务运营商,也并未比和黄做的更好。虽然沃达丰也在有步骤进行3G业务扩张,但在日本的竞争失利并最终退出,以及此前收购德国Mannesman公司所受损的费用(impairment charge)高达230亿至280亿英镑,这都让其自2005年以来不复往日辉煌:其到2006年3月31日的财报称,沃达丰净亏损达230亿英镑——正因为和黄拥有多重业务相互支持,依然可以过去几年中保持上百亿港元的盈利。
 
反而是和黄以耐心和持续的改进获得了更多成绩:到2006年8月,其全球3G用户数量达到了1350万名,为全球最大的3G业务运营商。过去12个月中, 活跃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益)从42.2欧元升至44.66欧元,而非电话业务所占的收入比重从25%提升到28%,开发每个客户成本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s)也从293欧元降低到262欧元。

【心法之二:持续技术改进】
 
李嘉诚看重自主权的另外一个体现在于,他非常注重跨资产间价值的挖掘。
 
比如他对于零售业务不遗余力的投入,并非仅仅因为看重零售业务拥有极佳的现金流,更因为,零售是一个可以与地产密切结合的业务。即使他并不追求所谓的“协 同效应”(因为那不可量化),但当零售、地产、港口等业务处于一个平台上经营,以李的团队之善于成本控制,总能够找到很多额外的盈利空间。
 
除了横向的业务之间的价值发掘,单一业务的潜力发现也颇有可为。当李嘉诚认为健康、美容类产品将成为未来零售业最主要的成长动力,便不惜成本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各国寻找经营不善的零售网点,逐渐将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产品移植到收购来的店面中去。
 
这两种整合的关键问题是一个:和黄的团队有多少技术和管理能力?
 
因李嘉诚太善于资本市场的进退,硬币的另一面就几乎很少被关注:李嘉诚是一个非常热爱借由技术改善实现价值增值的人。在多数电信运营商担心成本低廉的 VoIP将抢夺其话费市场时,当他听说这种新技术可以无限度降低成本,他果断敲定让和黄成为全球第一个安装有Skype软件的3G业务运营商。
 
1979年,李嘉诚入主和黄时,和黄旗下的港口业务只是一块收入有限而且勉强盈亏平衡的生意。但李相信集装箱为主角的全球贸易将成为一个重大趋势,因此, 在1982年中英谈判时,即使香港商界民心不稳,李嘉诚仍根据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对资金的把握,果断投资于香港第6号货柜码头,只用2亿港元就获得了4个泊 位。数年后他再竞标面积与6号相若的7号码头时,价位已经高到了40亿港元。
 
而在拥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后,李嘉诚持续要求港口业务的负责人进行管理技巧的改善。因为香港港口空间有限,最主要的改善在于,其它港口码放2、3层的集装箱,在这里需要摞至6、7层高。
 
这并非简单的吊机和码放方式的改变,更为需要对所有集装箱的出、入时间进行良好统筹,否则,仅在搬运腾挪中就将损失极多时间。因此,从1980年代中期 起,和黄一直自主开发码头的电子管理系统,直到近年升级为nGen管理系统,可以事无巨细的显示码头内集装箱的各种资料。甚至,和黄港口在香港的子公司根 据当地情况,专门发明了由电脑控制搬运集装箱的“电子龙”型吊机,较全部装载工序由人工控制效率大为提升。
 
克服了空间狭窄的劣势,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反而因其效率,成为了国际著名的“补时港口”(catch-up port):那些在运输过程中被延误的时间,可以在香港得以补偿。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下,1990年代初,和黄港口业务开始国际化,1991年购得 英国最大港口菲力斯杜后,15年间,和黄已经成为业务遍及21个国家,经营43个港口共251个泊位的全球最大的私营港口公司。
 
 在2006年,估计和黄属下全球港口处理量将达6000万个标准箱,其中香港约占20%。
 
除了对当前管理需求的实现,和黄甚至不乏为长期发展培育技术的韬略。
 
1970年代,经历了当时的能源危机,李嘉诚意识到能源业务的前景值得看好。1987年,李先生家族及和黄集团开始购入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的股权,其后 由于赫斯基的合作伙伴出现财政困难,李再次予以协助,私人大幅增加持股量。虽然在90年代外间经常有人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并不理解,但李嘉诚表示,他并未因 此困扰,他对前景很有信心,认为赫斯基拥有非常良好的资产,定会有理想的发展。
 
在那段时期,在改善管理同时,和黄建议赫斯基投资于油砂资源的收购和油砂精炼技术的培养。虽然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石油的开采成本非常 低,油砂却不同。油砂主要由水或砂构成,其中最多只有20%沥青,将油砂中的沥青分离并加工成高质量的原油,成本则要高出许多。
 
直到近年,随着石油价格的不停飙升,业内人士才不无赞叹赫斯基的储备。其塔克油砂田将于今年11月产出第一桶油,并预期在两年内达到一个峰值:日产三万桶油。塔克被预期在35年里共产出3.5亿桶沥青。而其第二个油砂矿Sunrise被预期在40年里产出32亿桶沥青。
 
而且,油砂精炼技术还意味着前景的广阔:据估算,加拿大油砂含有的原油是1.75万亿桶,委内瑞拉是1.7万亿桶,占全球石油储备总量近2/3。将其充分利用,按照目前全球8500万桶/天的供应量,则可使用超过100年。
 
现在,赫斯基的市值已经与和黄的控股公司长江实业相若,而和黄依然拥有前者35%的股权,李个人则拥有36%股权。
 

 
【心法之三:个人角色管理】
 
与李嘉诚在一起的时间,你很少能感觉到本应属于华人首富的巨大自我。他的言语、目光和笑容,都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早年经受的战乱、苦难,以及随后六十六年的辛苦工作,这些负面影响究竟是被一种怎样的力量化解,而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性格极端的人?
 
是命运?—在很多场合,李都会提到自己的一生“蒙上天眷顾”。
 
但李嘉诚回答说:“性格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好像一条船,船身很重要,因为机器及其它设备都是依附在这条船里面。”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李的被神化,他的性格都为外界所忽视:李是一个性情急燥还是温和的人?他可曾有脆弱或失去自控的时候?
 
如果过往的经历可以呈现出李嘉诚的部分性格,那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他随时准备自己应付挑战,同时,乐于在高度自控下获得内心自由。关于后者,一个最恰当的 阐释是他自身的体验:在参与地皮招标时,李会不停地、很快地举手出价,但当价钱超过市场的规律,他左手想举起时,右手便立即“制止”左手。
 
很早年时,李嘉诚就证明了,他从来不惮于改变自己,并永远清楚什么时候该挑战下一级台阶。
 
在其记忆中,第一次强烈的自我改变发生在十岁时。那一年,李嘉诚升入初中,在没有任何人的提醒下,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让他一改往日的贪玩,开始发奋,每晚主动背书、默写。这种一夜之间的改变甚至曾令其父不解。
 
12岁时,因为父亲患肺病,李嘉诚去阅读相关书籍,希望找到救治方法,反而发现自己有着得肺病的一切症状。当时,李不仅需要负担其家族的经济,还需疗养肺 病。但那时他已经深知个人角色管理的方法:没有太多选择,除了须将工作处理妥当,还攒钱买下旧书自修。今日回想起,他仍承认,这是一生最困难的阶段。
 
早年的经历不仅将李塑造成一个勤奋的推销员,更养成其对于生活细节毫不讲究的习惯:多年之后,李有一晚下班较晚,到家后拿起桌子上的饭就吃,虽然感觉味道有些臭,却未做声张的吃下了两碗——饭后问明,原来这是两碗给狗准备的饭。
 
但到22岁创立公司时,李嘉诚很容易就完成了一次质变:他告诉自己,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经不够。新的挑战是:在没有找到成功的方程式前,如何让一个组织减少犯错、失败的可能?
 
或许本质而言,李嘉诚的全部独特之处,正系于其永远懂得把握角色变更的时机和方法。在一次演讲中,他谈及个人管理的艺术,就是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停反思 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 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适如其分处理的心力?”
 
而其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富有后,感觉不到快乐又如何?
 
29岁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坐在露天的石头上回顾自己过去的7年:从22岁创业,到27、28岁“像火箭上升一样积攒财富”,他在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将成为富有人士。但他并不知道,内心的富贵由何而来?
 
那几年间,他正开始在意自己的衣着、手表,研究玉器。但在那一晚,他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知足,有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工作上得到的金钱除了足够家人生活使用外,其它的钱有正确用途,能在教育医疗方面能够帮助别人,生活虽然朴素,亦能令自己感到非常快乐。
 
1980年起,李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 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已在过去26年捐赠近80亿港元,最近他再表示会将不少于1/3的个人资产放入基金之中。
 
而曾表示“从未考虑过要退休”的李,在这次采访中表露了一个新的计划:在2008年时减轻工作量,每个月抽出三天全天时间,每天花不少于8小时时间参与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公益工作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99

买房还是租房: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6560/


 买房还是租房,这是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从租售比的角度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过高,存在泡沫,因此目前应该租房。但是,从投资的角度看,很多人认为房产从长期看是升值的,是投资,而房租却是消费,因此应该买房。那么到底应该买房还是租房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计算为期20年的买房和租房的回报净现值。这个模型的主要假设如下:    
买房还是租房: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买房的主要收入是房租和房产升值,主要成本是按揭的债务成本和投入的本金的机会成本,外加房屋持有成本。租房的主要收入是省下来的买房首付款加上每月房租低于按揭款部分的投资收益,主要成本就是房租。把每年的收益/支出按通货膨胀率进行折现,就可以算出买房和租房的回报净现值。当这两个净现值相等时,买房与租房没有区别。      通过这个模型,我发现买房与租房的关系与两个参数相关:租售比和房产升值速度。当房产升值速度很快时,即使是租售比很高,如达到1:30左右,买房也比租房值。而如果房产升值的速度很低,甚至是负值时,只有租售比很低,买房才划算。我利用线性规划中的单变量求解找到了买房和租房的回报净现值相等的情况,绘制了一条曲线。    
买房还是租房: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可以看出,即使未来20年房产不升值,在1:15的租售比情况下买房与租房差不多。而北京目前1:45的租售比意味着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要达到平均每年8%,买房才与租房差不多。如果升值速度低于8%,那么还是租房更合算。而当年东京1:60的租售比意味着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要达到9.5%以上,买房才比租房值。      有了这条曲线,就可以非常容易的判断该买房还是租房。如果你预计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为3%左右,那么在1:21或更低的租售比情况下才应该买房。如果你比较保守,认为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为零,那么在1:15或者更低的租售比情况下才应该买房。而如果你对未来非常看好,认为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能达到平均每年11%以上,那么1:120的租售比也不算贵。      另一方面,目前北京和上海高高在上的租售比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未来房产升值的预期。目前1:45的租售比意味着人们预计未来房产平均每年升值的速度在8%以上。确实,过去10年,北京上海的房产升值速度应该不低于8%左右。但是,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后视镜”看问题,把过去无限延伸到未来。      未来20年还会有8%的速度吗?我不知道。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未来的升值速度达不到8%,以现在的租售比价格买房,不值。




我的選股方法 - 緊守12個不 精工窮人


http://hk.myblog.yahoo.com/Seiko-Investor/article?mid=297


 "不要輸錢"

這是巴菲特提供給散戶的忠告中,最為深奧,卻最理所當然的一個。的確,保持不輸錢,羸錢的機會就自然大增,最差也只是打和。但如何才可以不輸錢呢? 極度困難....

由於世界上存在太多的未知因素,要長勝不輸的話除非你有預知能力。但長遠來說,要減低輸的機會還是可以的~

本人一直持有幾個最基本的過濾條件,不符合任何一項就不會買入保持觀望,又或者不予考慮。
  1. 頻密的股權重組動作 (例如合股,供股,etc)
  2. 公司有充足資金要求供股/配供/發債/可換股證
  3. 公司長期資金充足 + 不派股息
  4. 公司長期資金過剩
  5. 公司董事/高管長期減持
  6. 公司董事局常有變動/最近有大變動
  7. 經常/不合理地更換核數師
  8. 公司高層不想長進/個人操守有問題/ 有財技奇人
  9. 負債太高
  10. 公司不務正業/業務太多
  11. 所有礦物開採股
  12. 市值少於10億的蚊型股

暫時只有以上12項,將來有其他的再補上。





投資方法的協調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30818058/%E6%8A%95%E8%B3%87%E6%96%B9%E6%B3%95%E7%9A%84%E5%8D%94%E8%AA%BF/


李小龍可以打出寸勁,是把全身各組肌肉的力,在短時間內同時爆發,所以可以發揮最大的效能。打羽毛球,要打得遠,也要肌肉的協調,像鞭打地擊球。正如短板理論所言,效果往往受制於樽頸,所以要發揮驚人的效果,需要全面的配合。我相信,投資技巧也有同樣的道理。

現在流行的價值投資,有很多選股的討論。什麼好公司,什麼是便宜,什麼是競爭力,大家都有了解了。如果人們都跟隨這些方法去做,結果會是一樣,或者最少是類似嗎?

假 如一只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已經被低估一半,看來已經是一個不錯的買入機會,可享受一倍的增長。可是,股票直跌至低估70%,低估80%,低估90%甚至更 多。在不同時候買入該股票的價值投資者,會有很大的回報差異。相信,這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為何跟隨同一套有效方法的人,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問題在那裏 呢?相信這是很值得價值投資者思考的問題。

這個例子只是一個例子,不重要。現實上,有紀律地執行一套方法,卻產生很大的差異,那如果我們也執行這方法,即使我們是做對的,我們可有心理準備去面對各種回報的結果呢?

這個問題不止在價值投資中出現,也在技術分析以及各種方法中出現。在技術分析中,更不難找到例子。其中一個技術分析中的回報差,我認為跟方法的協調有關,而其中最明顯的,應該算是時序的協調。

時 序協調,是在我執行買賣中經常要面對的問題。你相信嗎?技術突破在每一刻都在發生,所有的股價波動都是突破所造成的,只是不同時序的突破吧了。因此,技術 分析者,重要的不是利用突破或阻力,而是了解及選擇自己計劃中的突破或阻力去執行。例如,一個經歷大半年的橫行出現了跳空巨量成交純陽突破,事件及行業走 勢配合,連升三日後出現了吊人利淡。那應該怎樣做呢?大家都知道,其實怎樣做也有道理的。賣出可以是出於Risk management, 短線Swing Trading, 買也可有很多理由。同時,交易是連貫的決策過程,買賣後,在不同情況下,如何處理呢?技術分析中,即使正確地執行方法,但單是時序的不協調,也可以產生很 不同的效果。問題又在那裏呢?

往往各種方法在協調上出現的問題,便成了爭論的開端。我認為,這些協調上的不足,是很值得討論的。問題不在方法,而是方法的執行及完滿。很多學科都學者都有精益求精,完善理論的志願,如果投資理論也可以淡化門派,各取所長,理論才能跟得上不斷演進的市場。

一條線不能定位,兩條線可以在平面上定位,三條線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定位,那要在變化的市場中定位,我們在己有的方法上,還需要什麼去提高精確率呢?短板在那裏?什麼需要協調起來才能發揮出最大效果呢?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


時富系賣殼方法的利弊比較--時富金融(510)、時富投資(1049)

(1)

昨日見到這隻股再升,但是覺得有點問題,特找出舊留言的分析,供其他有意購股的人參考。

在7月19日,系內公司宣佈,「一名獨立第三者以書面形式正與時富投資和時富金融接洽,表示其有興趣收購時富金融的金融服務業務及/或者以收購時富投資於時富金融的現有股權,成爲時富金融的一個主要股東。」

在7月26日,時富投資(1049)配售2,000萬股,每股2.5元,集資約5,000萬,另外控股股東兌換在2008年向其注入的物業換取的4,280萬股的可換股票據中的650萬股。

在7月30日,系內公司再宣佈,「潛在買家已確認會集中討論可能收購時富金融的金融服務業務之有可能之交易,有關金融服務業務包括

(i)公司及個人客戶的資產管理服務;

(ii)互惠基金和保險相關投資計劃產品之財務諮詢及經紀業務;

(iii)期貨及期權之經紀業務;

及(iv)證券、股票期權和槓桿式外匯交易合約之經紀業務(「金融服務業務」),....可能構成時富投資及時富金融之非常重大出售事項,但將不會涉及收購時富金融之任何投票權,亦不會導致潛在買家及其一致行動人士須根據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收購守則」)就時富金融提出強制性全面收購。

所以,很明顯的,他目的就是金融業務。

(2)

那如果是買金融業務,小弟在8月3日的留言中,分析以下約6個可能性。

如果是單純的購入,有以下3個可能性:

(1) 直接買510證券業務
優點: 成本低
缺點: 無上市平台

(2)兩隻殼買晒
優點: 有兩個上市平台
缺點: 成本高,垃圾多,整理需時,兩家上市經營成本好高,披露麻煩...

(3) 買510上市地位:
優點: 進可攻,退可守
缺點: 成本較淨買業務高,況且經營上市公司成本不低

但是,如果想減少未來的,麻煩還有些更複雜的:
(4) 那人用1049買番510證券業務,以網遊業務交換,不足金額以1049補給510,然後關先生賣1049,購買番510股權
優點:和510上市地位相若
缺點:交易麻煩,時間太久,可能市況突轉,對交易不利,並不一致。加上510上市地位的缺點。

(5)買家以人頭買入1049約20%新股,然後向關先生買1049的29.9%股權,那他就持有近50%控制公司(近排批股好似做緊呢樣...)
優點: 避開全購,收購成本低
缺點: 和(2)相若

(6)買家以人頭買入510 20%新股,然後向1049買入510的29.9%股權,510再向多人頭賣出股權
優點:成本最低,並擁有(3)的優點
缺點:控股權不太穩定,加(3)缺點

總的來說,如果是正常要買業務買家,我會選擇(1)和(3)吧,因為麻煩少成本低。如果是想玩財技,但(4)卻是一了百了的方法,因為雙方均可取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時間最久,而(2)、(5)、(6)只是適合財力夠,又想玩財技的人選擇,如果單純要業務,這個是不適合的選擇,當中(2)是成本最貴,(5)(6)是縮骨版,也對股東不利。

小股東在這6個情況中,前3個一定直接觸及時富金融(510)的小股東,但對時富投資(1049)並沒有直接影響,後3者也是兩者都有影響,但時富金融一定較多。

總的來說,時富金融應該最受惠,但為何前者會炒得快一點,後者會炒得慢一點,真是十分奇怪,可能之前時富投資(1049)賣了很多時富金融(510)的股票吧,導致持股不集中吧,或者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時富金融才是持有股票金融業務的主體?


學習巴菲特的選股方法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4731

《華爾街日報》--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驕人的投資記錄無可爭議: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市值已達2,050億美元。但是過去幾年來﹐巴菲特投資的一些公司其股價表現卻令人失望,其中包括康菲石油公司 (ConocoPhillips)、U.S. Bancorp、卡夫食品(Kraft Foods)、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甚至還有富國銀行(Wells Fargo)。

所有這些企業都算得上是實力雄厚、管理有方。假使巴菲特的眼光沒有錯﹐那麼眼下投資者就有機會花費比伯克希爾更少的錢來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

比如說﹐U.S. Bancorp目前的股價為23美元﹐遠低於伯克希爾平均31美元的投資成本。康菲石油的股價為61美元﹐而伯克希爾的買入價是73美元。法國製藥公司賽 諾菲安萬特美國上市股票的股價為34美元﹐低於伯克希爾買入時的40美元(伯克希爾主要持有本土股票)。卡夫食品目前的股價為32美元﹐而巴菲特當時的買 入價為33美元。以上提到的關於巴菲特的持股成本來自於他致股東的年度信中列出的數據。

巴菲特不願與《巴倫週刊》(Barron's)討論他的股票投資。但是在2009年3月接受CNBC電視台的採訪時﹐巴菲特曾經說過﹐“我經常犯 錯……這是遊戲的一部分。你只要確保你做的正確的事比錯事多。”毫無疑問﹐伯克希爾做到了這一點。它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持有可口可樂(新聞 - 網站 - 圖片)公司(Coca-Cola)和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的股票﹐現在這兩家的股價已經上漲了10倍左右。伯克希爾持有的寶潔公司股份來自於對吉列公司(Gillette)的投資﹐2005年寶潔收購了吉列。

關於康菲石油公司﹐巴菲特對CNBC表示﹐他犯了錯誤﹐因為在他買進康菲石油股票的時候油價已經超過了每桶100美元﹐而當油價下跌的時候﹐康菲石油的股票也大幅跳水。伯克希爾在這次投資中損失了10多億美元﹐但從2008年末到現在公司已經減持了大半的康菲石油股票。

早在20年前﹐伯克希爾就開始持有富國銀行的股票。儘管巴菲特從這個銀行巨頭身上賺到了錢﹐但這主要得益於早期富國銀行股價低廉。近年來﹐伯克希爾 以大約每股32美元的均價增持了富國銀行的股票﹐而富國銀行現在的股價約為26美元。強生公司的股價約為64美元﹐接近伯克希爾買入時的60美元。

伯克希爾買入的幾支股價下跌的股票其估值還是相當合理的。賽諾菲的2010年預期市盈率僅為7倍﹔富國銀行的2011年預期市盈率為不到10倍﹐市 淨率也降值1.6倍的歷史低點。U.S. Bancorp一向被看作是管理有方的金融公司﹐該股的2011年預期市盈率為11倍。

令人不感意外的是﹐巴菲特在2009年3月份致股東的年度信中提到了這些股票的一些亮點。他寫道﹐伯克希爾去年減持康菲石油、穆迪公司(Moody's)、寶潔公司和強生公司的股票﹐部分原因是為了籌措現金﹐以投資瑞士(新聞 - 網站 - 圖片)再保險公司(Swiss Re)和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的可轉換優先股﹐事實證明這兩筆投資有利可圖。巴菲特寫道這四只股票的股價“未來可能走高”。

從巴菲特的市場動作看﹐他今年愈發看好強生公司﹐對康菲石油、卡夫食品和寶潔公司卻不那麼熱衷。他大量增持了強生股票﹐卻減持了其他三家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並不贊成卡夫食品今年對英國糖果製造商吉百利公司(Cadbury)的頗具爭議性的收購﹐認為卡夫支付的收購價過高﹐而且使用了自身被低估的 股票來達成交易。巴菲特似乎在通過減持股票來表達他的不滿──伯克希爾去年底持有卡夫食品1.3億股股票﹐但今年6月30日時﹐公司的持股量已降至 1.05億股。但華爾街對這樁交易的興趣卻日漸濃厚。今年以來﹐卡夫食品的股價已經上漲了17%。

巴菲特對幾乎所有資產類型都很精通﹐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然而﹐他曾經開玩笑說﹐在投資領域沒有“難度分”。有時候﹐最簡 單的投資會收到最大的回報。他每年都會研究成百上千家公司的年報。巴菲特在3月份時曾提到﹐他剛剛在週五晚上仔細研究了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550頁的2009年10-K報告。憑借百科全書式的專業知識﹐巴菲特往往僅憑這些報告就可以輕鬆制定投資計劃。大約10年前﹐在看過中石油公司 (PetroChina)的財務報告、發現該公司對其能源儲備的估值只相當於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個零頭後﹐他作出了一筆獲得豐厚回報的投資。(儘管近年來伯 克希爾在美國國內股市的投資並不十分理想﹐但公司在海外的投資卻大有斬獲﹐比如投資中國的電池製造商比亞迪(新聞 - 網站 - 圖片) (BYD)和韓國浦項綜合製鐵公司(Posco))。

巴菲特喜歡簡單。他認為富國銀行是一家注重基本面的高回報銀行。今年三季度﹐富國銀行存款的平均利率不足0.5%。2009年早些時候﹐當富國銀行 股價徘徊在10美元上下的時候﹐巴菲特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金融危機結束後﹐富國銀行可以實現400億美元的稅前利潤(在進行100億到120億美 元的貸款損失撥備前)﹐這相當於每股4美元的稅後利潤。

現在看來﹐由於經濟低迷、新股發行和監管變動導致銀行業手續費收入降低﹐巴菲特的預測顯得有些過於樂觀了。另外﹐富國銀行也在應對喪失抵押品贖回權 不當披露的影響。分析人士認為﹐富國銀行明年每股盈利將達2.80美元﹐2012年為3.50美元。這些盈利將輕鬆地讓它的股價超過30美元。

儘管截至今年6月30日﹐伯克希爾仍持有價值550億美元的股票﹐但它的股票組合已經不再像15、20年前那樣﹐是其股價的主要推動力。伯克希爾更 多依靠的是它完全控股的企業﹐包括Burlington Northern 鐵路公司和汽車保險公司Geico﹐幾家公用事業公司和大型的財產、意外再保險企業。

巴菲特沒有透露伯克希爾股票組合的表現。我們預計它今年的表現不虧不賺﹐而截至10月27日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則上漲了5%。2009年﹐伯克希爾的股票組合上漲了約17%﹐而同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增幅為23%。

巴菲特在金融危機中買入了價值約210億美元的未上市證券﹐這是筆極為出色的投資﹐其中包括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50億美元的優先股和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30億美元的優先股。兩家公司的股息均為10%﹐而且高盛公司的權證目前的市值約為20億美元。4月份﹐《巴倫週刊》猜測高盛可能會尋 求回購那些高成本優先股。《華爾街日報》10月28日報導﹐高盛正在考慮採取這樣的行動。

很多專業人士認為﹐在經歷過令人失望的十年之後﹐藍籌股將是未來十年的最佳投資手段之一﹐而投資巴菲特青睞的企業可能是在這場盛宴中分一杯羹的好辦法。

撰稿﹕財智月刊ANDREW BARY


不同的定價方法 巴比倫人

http://babylonian-investing.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html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它精簡地列出市場上現時採用的大部份股票估值方法。原始出處我不清楚,因為國內網上文章會給到處轉貼又轉貼,都不會列明原作者和出處。我就只寫出我找到那文章時所標示的作者好了,至於是否真正作者不得而知。

===========

估值模式漫談
作者:雪兒
“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 ” ,同樣是做官,每個人的評判標準都不一樣,選擇就更不一致了。這就好比市場價格,我認為價值千金的東西,別人很可能不屑一顧,正因為評估標準不同,價格便有了起伏波動。以一顆蘋果樹舉例。

從前,有個農民,想把自己種植多年的蘋果樹賣掉。這顆蘋果樹枝繁葉茂,長勢喜人,碩果累累,大概還能結20年的果子,每年光賣果子就能賺1000元。
第一個顧客出價300元,因為他不懂得經營果樹,在他看來,蘋果樹就是拿來當柴燒的,一棵枝繁葉茂的蘋果樹大概相當於300元的木柴。

第二個顧客出價600元,因為他跟老農打聽到,15年前老農就是花了600元買回來樹苗的。

第三個顧客出價4000元,因為他知道如果不跟老農買,自己重新種一棵同樣的蘋果樹需要4000元。他認為,老農這15年來對蘋果樹的悉心栽培,澆水施肥大概值2500元,而蘋果樹苗現在已經要1500元了。

第四個顧客出價6000元,因為他看到周圍的梨樹、棗子樹都賣6000元。

第五個顧客出價8000元,因為他是個制鞋商,他知道如果他生產鞋子的話,每投資8塊錢一年能收益1塊錢,那麼蘋果樹每年收益1000元,應該值8000元。

第六個顧客出價13000元,因為他是個經濟學家,他估計未來20年的平均通脹為5%,根據未來現金流貼現模型,把未來20年,每年1000元的收益,經過5%的通脹貼現後,大概相當於13000元的現值。

第七個顧客出價15000元,因為他是個股民,他知道現在滬深股市的平均股票的市盈率為15倍,於是他認為每年收益1000元的蘋果樹,應該價值15000元。

第八個顧客出價23000元,因為他是個企業家,他觀察了這個老農幾年,發現他一直兢兢業業,可以用最少的產出獲得最大的回報,他要求老農每年用這棵蘋果樹繁殖一棵新的,蘋果樹一般3年後有產出,於是,企業家10年後就有了7棵能結果的樹,這些樹每年能賺不少錢,企業家認為這個買賣太值了。

第九個顧客出價30000元,因為他是個美學專家,他認為這棵樹長相奇特,拿來做根雕一定不錯,一棵樹至少可以做10個根雕,每個根雕至少賣5000,所以他願意出30000元。

第十個顧客出價60000元,因為他是個生物學家,他發現這棵樹的基因很特別,接的果特大特甜,可能是新物種,他可以拿這棵樹去做雜交實驗。60000元買一個可能的科學突破,實在太值了!

10個顧客的出的價錢各不相同,但又各有各的道理,其實,這代表的是不同市場環境下的不同估值方法。分別是1.清算價值法、2.歷史成本法(帳面價值 法)、3.重置成本法、4.比較估值法、5.收益資本化法、6.未來現金流貼現法、7.股票的市盈率法、8.成長性估值法、9.重組價值法、10.借殼上 市(一廂情願)法。

同一棵蘋果樹,估值方法從清算價值法到借殼上市法,價格竟然相差200倍,可見價格的高低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在市場極為悲觀時,投資者一般只願用清算 法或是歷史成本法計算價值;而當市場平穩上揚時,投資者開始用比較估值法或股票的市盈率法計算價值;而當市場熱火朝天,死了都不賣時,就會有人採用重組價 值法或一廂情願法法來評估價值了。舉個例子,在2005年6月時,上證指數在1000點左右,當時很多股票跌破淨值,股票的市盈率4、5倍的股票不少;而 指數走到4000點時,市場開始消滅10元以下的股票,這時用的是比較估值法;到了6000點,有人開始出書大喊上證10000點時,股民已經在用一廂情 願法了。
不同的市場環境,市場氛圍是不同的,行情在絕望中(1000點)誕生,在半信半疑中(2000點)成長,在憧憬中(4000點)成熟,在希望(6000 點)中毀滅。市場氛圍的變化主導著估值模式的變化,人在絕望時,總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估值就很保守(對應法一法二);在半信半疑時,就比較理性,估值 就喜歡講所講的價值投資(法三到法七);而人在憧憬時,就比較樂觀,估值就講成長性(法七法八);但當人開始瘋狂時,就會很激進,估值就開始亂來了(法九 法十)。

市場的高低是不可知的,總是創新高後還有新高,創新低後還有新低,所以單從指數來看,是很難知道未來走向的,但是市場的氛圍是可以感受到的,不同的市場氛 圍對應不同的估值方法,讀者可以通過感受市場的氣氛或是觀察是市場的主流估值方法來判斷現在行情所處的階段。舉個例子,現在是08年9月,上證從6000 點跌到2000點,你問我底在哪裡,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建議你去證券股票上市公司營業部看看,去感受一下那裡的氣氛,你可以看看報紙股評,是在說反彈在即 還是後市不容樂觀;你也可以看看券商的投資報告,看看他們在用哪種估值方法,如果還在講所講的價值投資,那就是還沒跌夠,如果有人很保守,用歷史成本法或清算法來計算價值,那就是行情就要來了。 (責任編輯:查股島)

==========

其實關於估值的話題,單單市盈率已可寫幾篇文章。但縱使方法很多,都可歸納為三大類,分別是(1)成本法;(2)收益法及(3)比較法。文中所述第九及第 十法,屬於企業特別事件,要待事件細節公佈後,才可依據前面三類方法來估值。這篇文中最有用地方,是從第一到第十法中,依靠未來估計成份越來越重,亦即可 靠性越來越低。若是Graham,應從第八法開始便不樂於採用。

希望短期內能有時間和心情,去把這幾年下來思考過有關價值的材料,寫下來並整理一下。


笨方法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284234&catID=&keyword=&searchtype=

美股仍強。蘋果CEO喬布斯(Steve Jobs)請病假,蘋果公司股價下挫;而花旗集團季度業績差過預期,亦令金融股受壓。不過,在卡特彼勒(Caterpillar)和波音公司(Boeing) 的力撐下,美股再創兩年半以來新高。杜指氣勢如虹,開市即抽高逾70點,之後在高位反覆,杜指收報11838點,漲51點,係2008623日以來最高;標普500指數漲2點,至1295點;納指升11點,報2766點。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造好,ADR港比指數收報24313點,比香港收市高159點或0.7%。匯控收88.05元,比香港高0.6%,中移動收77.26元,比香港高0.5%

 

喬布斯宣佈將再次病休,上一次病休,他聲明請假半年,但今次就沒有,市場懷疑他換肝後免疫系統可能出了毛病,可大可小。喬布斯對蘋果公司而言,已經唔係一家公司的CEO咁簡單,可以講係蘋果公司的靈魂,市場預計他的退出,會為蘋果公司帶來不利影響。受消息拖累,蘋果股價(17號)在德國市場一度勁跌7.7%,昨日在美國市場穩番鱓,但亦下挫2.3%

 

投資機構BTIG LLC首席市場策略師Mike O'Rourke公則表示,蘋果公司市值高達3200億美元、是標普500指數中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在標普500指數的權重僅佔2.7%,對大市整體的影響不會太大。但在納指的權重比例高達20.7%,對該指數的影響好大。蘋果由一年前的211美元,暴漲到昨日的340美元,是推動納指數復甦並在三個月逼近十年來最高水平的主要動力,可謂單天保至尊,蘋果唔掂納指無運行。

 

蘋果昨日收市後公佈季度業績,上季度收入267億美元,賺鰦60億美元,比較去年同期,收入增長超過7倍,盈利亦升鰦78%,超過市場預期,蘋果股價收市後交易急跳3.2%,收復全日失地。

 

花旗集團亦公佈了第四財季業績,雖然扭虧為盈,但利潤不及市場預期,股價勁挫6.4%,拖累銀行類股走軟。美銀(Bank of America)收跌1.6%,係表現第二差的藍籌股。花旗咁樣一搞,又破壞鰦市場認為銀行股好掂的假設。

  

網友YY太有個留言,佢話「陸sir您之辛苦冇白費, 因為真的幫了我及身邊好多人. 賺錢與否看個人之悟性及心理質素. 但您幫了好多人反省學習, 不會成為大炉點心. 就是只學到月供股票, 己改變了好幾個人的一生 (我一直有剪下您一些入門的文章, 俾身邊不懂理財的朋友看. 好幾個都己月供了股票一年至幾年. 起碼他們儲到錢, 不是都是去了日本, 或者人買股他買股, 買了三、四線大炉股,搞到錢冇晒。)

 

YY太又話:「我好鼓舞的是一個月入只是8千多的80, 一直看我分享月供的文章及計算之例子俾他, 一直儲錢加碼, 今天己供了三年(2007年開始知道您的網誌). 現已供了七萬多元本, 他計回報及利息, 都跑贏銀行及通脹(我忘了%, 但成績ok). 他自己計過, 放定期好像只有幾百元, 但單是去年收息己過一千。初初他一個人供, 之後他媽媽開始供, 去年女友都供一份, 來年他加了人工, 會再儲多500. 目標是2年內, 加埋女友的一份, 加上少少父母支持, 用女友大機構之九成按計劃, 買一個34百呎之市區港鐵上車盤. (200萬內).他看了您文章, 同意延遲享受消費, 買到樓後會先出租俾人, 兩小口住自己家, 租金收入, 再補些, 供多2, 3 , 當是一個共同投資, 過幾年, 年紀大些要結婚, 就有自己的家 (當然我提醒了他們有關分手之可能及業權清楚之需要)。我己教了他, 要試埋加息幾厘之壓力測試.他們有目標,有行動, 比一般80後像優勝.sir 及您家人犧牲寶貴時間, 真的幫到人, 及改變了人的命運. 70, 80, 大學生,與其埋怨社會, 不如自我增值, 自強不息。感謝您.。」

 

老實講我好多年前見到月供呢個方法時,心諗呢個係乜№笨方法,每月定時買,買入唔睇時機,選擇股票又唔靈活,又要俾手續費銀行,點解唔自己選股呢? 但後來和散戶接觸得多了,才慢慢發現,笨方法可能係最簡單易學有效的方法。

 

        好多人以為自己買股唔得係眼光唔好睇錯市,又或者信錯人消息唔準,所以只要自己聰明鱓醒目鱓選股精明鱓,就可以一矢中的,買親股都發達。呢鱓係典型的散戶,佢地想以小博大,理由好簡單,就係本金太少,唔能夠唔博。所以有少少係焗賭的意味。

 

        我分析散戶的情況後發現,如何選中好股這類問題,等如大學生的問題,但佢地其實面對緊小學生的問題,先要改變態度。首先係要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增加儲蓄投資。以YY太講的年青人計,月入8000元,3年都可以儲到7萬幾,估計每月要供1000多、2000元。無個月供計劃逼佢定期供,呢2000元一定唔知點解唔見鰦,淨係買部iPhone都唔見幾千,都唔好講話出一期換一期新款啦。所以第一步要儲番鱓錢,若果餐搵餐食餐餐清,成副成家得12萬,話錢少又焗住去鲻身博大霧,結果又輸,呢鱓就係「窮根」。

 

         第二係唔好全部錢去投機。大家都知我唔反對投機,我自己都有投機,但主要係當興趣來玩纒,研究纒不同的投機方法,但我反對鲻身投機。散戶由於一世都錢少,所以經常要投機,投機又經常輸錢,所以就無錢剩。如網友新亨記所謂,佢投機唔見鰦10萬,不如花5萬 裝身好過,咁比較又飱,起碼可以當裝身也是一種吸引異性的投資,裝完個身靚鰦,好過輸哂,但更重要問題係唔輸。將大部份買股票的金錢,放在投資而非投機 上,是絕大多數功夫唔好的散戶保命之法,而月供就係逼自己投資的方法,差不多盲目咁供下去,好少要作選擇,而且月供供大股,甚至供指數基金,更係無得投 機。

 

    所以我的結論係月供雖然笨,但若果你過去買股損手爛腳,何妨將較多資金去月供。其餘資金可以小試牛刀,自己選股投資也好,投機也好,練就較好的技巧時,練好工夫下山時,才放棄笨方法也不遲。呢個又係龜賽跑的老生常談,你點都估唔到,有時龜可以跑贏 。以賭為例,一個普通打工仔,一個月賭馬賭波平均輸2000元,一年輸2.4萬,20年下來,表面睇累積輸48萬,如果你用呢鱓錢去合理投資,1年有10%回報,20年每年投入2.4萬新錢,複式增長,都可以有151萬,151萬呀老友! 仲未計你加人工賭多鱓會輸多鱓,所以有時笨笨地都得啦。

 

陸羽仁


笨方法(2)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284583&catID=&keyword=&searchtype=

美股開始回吐。多家銀行業績報告令人失望,金融股受壓。美股連升八周後,昨日終於出現較似樣的調整,標普500指數及納指創出近兩個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杜指收報11825點,跌13點,跌0.1%;標普500指數挫13點,收1282點,跌1%;納指跌40點,造2725點。杜指期貨最新報11779點,較現貨低水46點。

 

 

杜指和標普500兩個指數跌幅差好遠,但標普有500隻成份股代表性大鱓。杜指跌得少的原因有二,一是IBM是杜指權重股但大升3.4%,二是杜指內的消費股無乜跌,如麥當勞、寶潔等,但其他多種股份都跌。美股升得多,可能要調整纒。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下挫,ADR港比指數收報24196點,比香港收市低224點或0.9%。匯控收87.18元,中移動收78.21元,都比香港收市低0.8%

 

IBM頂住杜指,IBM公佈業績,上季收入290億美元,盈利53億美元,較去年增長16%好過市場預期。IBM預測22011年盈利會比增長9%至每股12.56美元。IBM昨日大漲3.4%156.69美元,創了52周新高,係表現最好的杜指成份股。為杜指貢獻了38點,沒有IBM,杜指昨日會下挫50點。

 

拖累大市向下的主要力量來自金融股,杜瓊斯金融指數勁挫2.8%。曾經在金融海嘯期間創造不敗神話的高盛係導致市場人氣大跌的主要元兇。高盛第四財季收入下跌一成至86億美元,差過市場預期,盈利更銳減52%22億美元,其中承銷收入下降12%,財務諮詢服務營收由於併購活動的減少而下降7%。股價勁挫近半成。

 

信用卡行業巨頭美國運通發盈警,預計預計第四財季盈利盈利將稍低於市場預期。並宣佈因業務整合,會裁員550人。另一隻杜指成分股美銀將於明天派成績表,市場對其業績普遍持悲觀預期。美國運通及摩根大通齊跌約2.4%。美銀挫4.2%,係表現最差的杜指成份股。

 

只有美國第四大銀行富國銀行(Wells Fargo)表現好鱓(股神巴菲特係主要股東),富國第四季凈盈利增長21%,從上年同期的28億美元,增至34億美元,符合市場預期,但股價每股61美分。無奈市場氣氛悲觀,股價仍跌逾2%

 

睇番多隻美國銀行股的業績,只有摩根大通較為突出,雖然其他都唔算太差,但並無超預期的表現。投資機構Jurika, Mills & Keifer的投資策略師Mikel Keifer表示,「市場們剛剛經歷大漲行情之後,對企業盈利的預期就會變得過高。不管企業公佈的業績如何,出現失望情緒總是在所難免。從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的財報來看,信貸狀況似乎還不錯,看來信貸正在好轉,這是個好現象。」  

 

    昨日提到爛賭輸錢唔覺,夾埋230年唔見好多。網友回應時提到的典型爛賭港男爸爸。網友MonsterGary:「講開自己既老豆,我老豆都係好你懐少少,成日聽人講軲巴去炒股,雖然d 料都有八九成真既,不過佢自己又唔鎖定利潤,又唔嚴格執行止蝕行動,或者係無耐性去等,結果又係輸多贏少,早兩年我唔見10萬係隻HSBC輪都係多謝佢。自始學陸sir咁教,嚴格執行止蝕行動,咁呢幾年蝕既次數都唔多……都唔知係咪老一輩既多數都係大男人,成日做錯又唔認。」

 

    網友Myself搭咀:「既然各位都『講老豆』,小弟又講。我覺得老豆都係一個悲劇,周身惡習,食煙、飲酒、打麻雀、外浦、唔顧家、認叻,最終就係扮勁冇錢淨,小弟好多野,都係睇住佢反過來做,反面教材,爽。不過佢都有優點.....就係晚餐,餐餐都係佢煮。」

 

    各位幾衰都係老豆,做父子有今生無來世,忍纒啦。不過Myself的總結又真係好到位,「周身惡習,食煙、飲酒、打麻雀、外浦、唔顧家、認叻,最終就係扮勁冇錢淨」,我地作為「港男」,又真係要檢討纒,起碼唔好咁典型。

 

    我將呢種港男病態,從賭博和炒股的角度分析纒。社會上傳統上認為「男主外女主內」(記住「傳統上」呢三個字,而家開始無呢支歌仔唱,你地睇纒大學收生女生佔據大多數優秀學系的位置,就知到20年後係女性的天下,如醫學院,過住男女比例91,而家聽聞已差不多55), 由於男人要主外,所以要「扮勁」,可惜扮勁的結果係俾人滾,無錢剩。男人外浦兼賭錢,除鰦享受賭錢的刺激之外,還覺得賭錢會贏,而客觀上又真係久不久會贏 一次,所以男人就在贏錢的一刻扮哂勁,我細個去過一些親友的飲宴,問阿媽人家為乜擺酒,係唔係做壽,阿媽話人家贏馬所以擺酒。當時我小小的心靈已有疑問, 贏馬要酒,乜佢成日贏咩?咁輸錢時又點? 一句老話,「輸錢皆因贏錢起」,真係無錯。

 

    炒股又係,男人在朋友中同事中,最鐘意扮股神,認為這是男性魅力最輝煌爆發的時候,個個女仔抬高頭望住佢吹水,話買乜№軲巴,又賺鰦幾多,幾勁。所以34線 股仔輸死人又永遠有人跟,就係咁原因。我識得鱓朋友炒細股好叻,多數係跟風走一段,但從來都唔講軲巴出街,佢話一講人人都跟,個莊馬上食糊,佢想走一轉的 機會都無埋,所以唔會講。倒過來說,那些細價神仙股唱通街話睇幾多幾多,都係想搵多鱓傻仔跟上車鎹,唔係做乜要同你講。

 

    雖然都有不少師奶爛賭,但港男爛賭爛炒還是佔多數,這是男人的宿命。既然大多數人係窮,係剩唔到錢,要打破大多數人的宿命,自然不能做大多數人都要做的事,食煙、飲酒、打牌、外浦、認叻,扮勁冇錢剩,通通要戒,才有機會發達,即使唔發大達,都發小達。若你50歲時有番400500萬,即使提早退休唔做№,買隻4056厘息,一年都收30萬息,一個月收2.5萬,仲唔使交稅,等如要交稅2.82.9萬的收入,幾爽,仲使睇人面色? 戒掉惡習,合理投資,唔識就用笨方法投資,持之以恒必定掂,唔好做呢鱓典型港男啦。

 

陸羽仁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