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社群玩兒法,這一篇就夠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4/151662.shtml

一、為什麽這個時代大家都在玩兒社群?

我覺得玩社群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可以解決流量問題。第二,可以解決品牌問題。第三,是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新機會。怎麽理解這三方面的原因呢?我一直都覺得社群是解決移動端流量碎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或者是方案,所以這又叫做流量的解決方案,是社群給我們帶來的一個紅利。第二,在目前這個階段里面,社群和PR幾乎已經成為了創業公司的標配,公關是品牌的一把尖刀,社群可以為品牌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群眾的基礎。第三,危機與機會並存。目前整個互聯網方面的社群大多屬於草創的階段,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比如社群本身比較松散,變現比較難,運營起來比較麻煩等等,所以說這些問題恰恰是給一些職業的玩家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總結來講就是這三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大批人去做社群。

二、社群概念:不等同於粉絲經濟

關於社群的概念問題,我希望從這四個方面給大家進行分享。

第一,社群本身的定義問題我認為是社會學家需要關心的問題,而對於我們創業者來講,我們更關心的是實踐以及它所帶來的價值。

第二,我對社群方面有三方面的理解。1、我們認為社群不等於微信群,微信群僅僅是社群的一個平臺;2、社群沒有大咖;3、社群經濟和粉絲經濟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和聯系。社群沒有大咖,這個是無可厚非的,因為目前很多人,特別是互聯網方面的從事人員,我覺得普遍性處於一種浮躁的狀態中,仍在探索階段。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本身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麽呢?粉絲經濟是單個中心,而社群經濟玩的是多中心,所以它們兩個有天然的區別,又有一定的聯系。

第三,玩社群不能進行攀比,我們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社群價值的創造上,而不是攀比我這個社群比別的社群多麽牛逼、多麽強大。

社群具有三層價值,也就是我經常講的社群三層價值鏈。第一層價值叫做渠道,這個渠道包含了三種,溝通的渠道、傳播的渠道和銷售的渠道,像我們本身創業的項目就是我們要把社群當成一個渠道,然後進行轉化。社群的第二層價值鏈叫做平臺,我們通過社群可以實現產品的優化,實現多中心的裂變。再往上一個層級叫做社群的生態價值,就是通過社群我們可以實現資源整合、產業鏈上下遊的打通和布局,甚至可以通過社群來碰撞出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來。我們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案例,不少的朋友玩社群,幾個人在一起做了一家公司,生意還不錯,這就是一個生態價值的體現。

三、社群變現:細分用戶,打造社群產品

社群的外延其實是很大的,嚴格來講社群是一個社會化的組織,應該上升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但從創業者角度來看,社群是需要變現的。首先,創業者投入了很多,那麽基於商業倫理本身,既然有了投入,這種投入包括了金錢的投入、時間的投入,理所應當就應該有所回報。其次,承受政治風險問題。我們去年參與社群組織的時候,特別是在線下做社群聚會活動的時候,發現當我們達到一定的人數和規模之後,頻繁地做一些不變現的活動之後,包括政府他們也會參與進來。去年我們就遇到了派出所守在我們場地門口進行身份的驗證、活動報批非常困難等問題。這就告訴我們,如果玩社群不變現的話,就意味著要承受類似的政治風險。

但是目前社群變現是比較難的,那麽難在什麽地方呢?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

四點原因:1、某些社群是不具備變現基因。2、社群里面缺少一些好的產品,而且不是說任何一樣不錯的產品拿到群里面都可以產生轉化,我們需要生產出一些具備社群基因的好的產品。3、粉絲本身不精準,很多群里面各色人都有,男女老少,各種職業、各種興趣愛好、各種地域的人全部搞在一起,不夠精細精準,而當一個社群不具備垂直性的時候,再做落地變現的時候就非常難了。4、很多人不懂得玩社群營銷,社群營銷本質是一種場景化的營銷,需要通過話題的方式來產生購買的氛圍,懂得這些的人目前來看不多。

基於上面的原因如何各個擊破呢?

首先,一開始做社群的時候,就要植入變現的基因。一開始就告訴用戶,我們未來要做產品,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想加入來,想享受到超高性價比的產品,那麽你就可以來參與,否則的話你可以退出。

其次,打造社群的產品,這些產品包括了產品的功能性、趣味性以及傳播的趣味性、文案設計的趣味性。

再次,要確定我們的粉絲畫像,到底是什麽樣的年齡結構,什麽樣的性別結構,什麽樣的收入結構,什麽樣的職業結構。我們要做一個細分。

最後,要做一些場景式的營銷,比如創造一系列話題,提供一系列服務,創造變現的場景。

四、社群運營:“二貨理論”盤活社群

社群本身運營包含四個階段:1、吸粉階段。2、互動階段,通過互動的方式激活用戶或者是粉絲。3、結盟階段,結盟可以產生轉化。4、留存階段,只有留存下來的人,才能夠構成社群的基本成員。

社群運營的難度表現在四個方面:社群領袖是否具備能力問題、團隊本身的社群運營管理架構是否齊全問題、社群本身生命周期問題,以及通過運營如何實現活躍度以及後面的轉化問題。

首先領袖的能力問題:現在我們玩社群,玩著玩著就散了,其實跟社群的群主或者領袖本身有很大的關系。作為一個合格的意見領袖或者社群的領袖的話。需要具備三個能力,專業能力、管理能力、人格魅力。專業能力是指要對垂直社群的垂直行業非常專業,有一定的權威。其次,他本身要能夠很好地協調和控制社群的一些結構。再次他本身具備人格魅力,他具有一些精神,能夠吸引一幫人圍繞在他的身邊,來做一些自主行為。如果我們拿這三個要素去考量我們目前很多群領袖的能力,會發現很多人都不具備,這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其次,關於運營管理架構的問題,同樣包含三方面的要素。第一,玩群不是一個人玩的,也不是說一個人帶著一群人玩的,里面一定是有科學的組織結構的。比如說除了群主之外,我們還有一些小秘書,還有一些意見領袖,還有一些意見領袖的助理,還有一些吃喝打渾的,還有一些在里面捧哏的,其實里面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來做不同的工作。這個分工類似於我們公司的管理架構,如果不具備這種非常完善的或者說有能力的團隊,社群是很難運營的。社群本身有很多的規律,我們應該依據這種社群的運營規律來設定運營方案,而目前這種運營方案因為涉及到核心的機密問題,幾乎是不予公開的。

第三,團隊的執行能力要有持續性。很多人一開始玩得比較興奮,玩著玩著後面便不了了之,這會導致整個社群本身的運營難度加大。

第四,關於社群本身生命周期問題。拿微信群來講,我個人有一個“二貨理論”:一個群里面要有兩種東西可以把群給玩活,一種是紅包,第二個就是幹貨。那麽微信群的社群為什麽會衰落呢?群不斷地擴張,從四十人到一百人,再到後面的五百人,就導致了群的泛化,最終結果就是整個社群本身的高能量被稀釋了,當很多人覺得玩群沒有什麽價值,不能變現的時候,可能就會放棄掉社群的運營,就導致了社群本身的崩潰。

五、社群五要素:

我認為社群有五要素:同好、結構、社群輸出、社群運營、社群複制。下面是針對性的各個分析。

同好:即共同愛好,社群成員是基於某種共同取向而走在一起的。而同好不外乎六種:像“三個爸爸”空氣凈化器這樣的產品社群;像讀書群這種基於興趣愛好所產生的行為群;像天秤座、周傑倫粉絲這樣的標簽群;像重慶黑馬群這樣的空間群;像同學群這樣的感情群;像羅輯思維這樣的價值觀群。

結構:包括四點。第一是組織成員結構,除了群主之外還包括小秘書、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助理、活躍分子、編輯等。第二,交流平臺,微信群不等於社群,微信群僅僅是社群的線上平臺之一,此外社群還要包含線下聚會的交流平臺。第三,設立社群加入門檻,基於社群初心來創造一些門檻,把非本社群屬性的人過濾掉。第四,群里面的領袖,可以隔三差五搞一些小專題,群里的活躍分子可以跟意見領袖做互動,激烈的討論。通過每個人發言,樹立一些觀點,這也是社群的產出。

輸出:包括社群產品以及用戶利益回報等。比如有很多社群做本社群的零食、酒以及出版物等。此外,社群成員不僅可以有社群產品試用的機會,還可以作為分銷,創造利潤回報。當然了社群的輸出還包括捐獻愛心慈善日等這種社會化的活動,以及通過玩社群,初步成為社群明星這種社群達人制造的輸出。

運營:社群運營無非是運營四種感覺,第一種儀式感,第二種參與感,第三種組織感,最後一種歸屬感。儀式感可以通過吉祥物、旗幟、手勢、流行語、節日以及入群的儀式來打造。參與感,通過活動分享互動、遊戲互動等制造。組織感包含兩種:一個是線上線下活動運營流程化。一個是傳播打造組織感。比如今天的分享,我的朋友圈應該鋪天蓋地是分享者陳菜根的個人信息。分享後,複盤反饋都是組織感的打造。歸屬感,當我們把儀式感、參與感、組織感給創造出來之後,歸屬感自然而然就會形成。

複制:真正的社群是能夠自由裂變的,能夠進行多中心的複制的。怎麽去理解呢?我認為複制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核心群的創造。第二個,亞文化。第三個,多中心。首先,我們必須要有核心群。包括我們現在的黑馬會,一定是在黑馬會有一個總群、總會,在北京。這樣一個核心群的目的有三個,1、培養出每個城市的多中心;2、測驗和規範社群的流程;3、通過核心群的沈澱,創造出社群本身的文化,而這是社群中的核心群的最大價值。

其次,亞文化,無非是這麽幾點:社群本身的價值觀要非常明確、他們對產品的態度要一致,儀式感能夠表現得淋漓盡致、社群的規則能夠被友好地貫徹,這都是亞文化的部分。

最後一個叫做多中心,這是什麽意思呢?我們通過核心群的培養,通過亞文化的熏陶,能夠培養出一百位榮譽社員,他們對整個社群文化是特別認可的,對社群本身的行為是相當有執行力的,當我們具備了這些要素之後,每個社群的多中心就培養起來了。一個社群只有當它有足夠多的多中心時候,才有可能會實現多層次的裂變,而且我認為多中心對於一個群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開連鎖,決定開第二個連鎖,第三個店的,在於我們手上有多少個後備的店長儲備,在於我們開店的速度。

版權聲明:本文由自媒體人陳菜根口述,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32

黃太吉已經OUT啦,餐飲企業還能怎麽玩兒互聯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9/151740.shtml

說到互聯網+,可能大家會覺得互聯網和餐飲並沒有什麽關系,其實不然。我們企業成立於2001年,目前有渝鄉辣婆婆品牌,其他幾個品牌正在運作過程之中,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餐飲企業。

眾所周知八項規定以後,尤其是這兩年,經濟走勢不是很樂觀,房地產、能源、鋼鐵失去了原來的光彩,傳統餐飲企業也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面對這樣一個新常態,移動互聯網大潮席卷而來,涵蓋了咱們生活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持續發展的話將來會徹底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所以互聯網+這種說法提的非常好。不要認為互聯網+和自己很遠,實際上非常近。

傳統行業里殺出的黑馬-中餐快遞

有個關健詞和大家分享一下,中餐快遞,目前我們中餐快遞處在全國中餐快遞的領頭羊的位置。開發中餐快遞,源於十年前我對互聯網的一個初步的認識,當時淘寶也剛剛興起,用電腦、手機點一下,東西就送到家,我覺得非常地快捷和便利,所以我就考慮到我們的中餐能不能像這種形式一樣走進千家萬戶呢,後來我們不斷地探索,從原來400免費訂餐電話到現在的微信訂餐,有了質的飛躍。此外我們從包裝,從設計菜品,從送餐、保溫箱等做了大量的調研和研究,最後不斷地完善和成熟起來。

而且隨著中餐快遞的普及,異業聯盟應運而生。我覺得百業都可以和餐飲融合在一起。比如說我們有一款酒,專門是做成二兩半,還有一款太極水等等,都可能會成為一個小小的話題,這種宣傳的直達,這種效果,應該比什麽樣的效果都好。中餐快遞從開始的謀劃到最終的實施到總結教訓、提高質量,不斷地完善,歷經了這麽長的時間得到大家的認可,也是非常難得的。

互聯網時代的新玩法-眾籌菜品

還有一個關鍵詞是目前正在進行的“眾籌菜品”,它與互聯網+結合的更緊密一些。第一屆眾籌菜品征集了一百名超級吃貨,也是我們的會員。規則是這樣的,每個人50塊錢,眾籌一道菜,源於重慶的一道燜燒雞。會員參與整個這道菜從原材料的溯源到口味的調整到價錢的制訂到包裝到宣傳語,大家一起討論。整個過程中你可以有一次免費試吃的機會,賣到500份以後500塊錢返還,等於你的投資收回去了。賣到800份,另外再有紅利50塊錢。等於你花了50塊錢免費地吃了一道菜,而且通過鼓勵銷售到一定量以後,又返給你五十塊錢,所以大家參與起來的熱情非常高。

我們還組織了幾次針對性的活動,第一次原材料溯源,征集了幾十位參與眾籌的朋友,來了洛杉磯在土雞的基地參觀、檢驗,現場制作,互相交流,提意見。後來我們把這道菜經過我們研發,最終上市,推向市場,最後將近賣了兩千多份,大家也賺的盆滿鍋滿。後來我們總結成功的經驗,不是一傳十十傳百的擴散,而是爆炸式的,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朋友圈,一百個朋友圈還有一些朋友,這樣的一種宣傳推廣效果是空前的。第一次眾籌菜品結束以後,我們又緊鑼密鼓操作第二期眾籌菜品:五百人,每人一百塊錢,做非常普通的酸辣粉,我們把它進行一些改造,包括口味、輔料、裝盤等等;並且從民間挖掘民間這樣老工匠給我們現場表演、制作,我覺得因為眾籌這道菜通過互聯網能夠把大家牽到一起,我們組織試吃也非常成功。所以我覺得最傳統的東西也可以用最先進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方式傳播開來、記錄下來。我想把這個推而廣之,讓大家知道眾籌菜品是怎麽玩的。

以產品為中心,產品是基石,眾籌是手段

無論是互聯網思維也好,新玩法也好,我覺得最重要的核心是產品,我們最近一年來一再掛在我們管理口頭上的就是產品主義這四個字,對於營銷方式,各種奇思妙想,有一些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最終產品不過硬是致命的缺點。大家不難看出我剛才說的燜燒雞,說到的酸辣粉,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產品過硬,我們始終堅持原生態,忠於手工,自然純凈,這樣去做。歸根結底無論原材料上漲也好無論什麽因素也好,我們做產品一做得過硬才能說得過去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無論做藥品或者是食品或者是其他的產品一定高舉產品主義這樣的一個大旗。

我也想初步打算也想把它做成一個眾籌的項目。首先這個產品必須要過硬,再一個推廣我初步和他們幾位商量的結果,用一百位咱們目前全國最頂尖大咖來給我們做形象代言,給我們展開宣傳。

跨界+融合+移動互聯網=生產力

跨界這一塊,比如異業聯盟,現在已經有一些跟餐飲不相關的企業主動找上門來跟我們合作,這是一個大市場也是大勢所趨,眾人拾柴火焰高,異業之間的聯盟帶來互相之間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互聯網+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覺得完全可以融入到各行各業,無論你是新銳的一些項目和品牌,或者是傳統的一些項目和品牌,都可以有機地把它融合起來,讓它產生巨大的生產力。

移動互聯網是傳統企業轉型有利的助手,不要把互聯網看的非常的神秘,我覺得互聯網就是一個工具,我們敢於把這個工具拿起來能夠為我所用,能夠給我產生生產力,只要我們善於學習,一定會有明天。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惜墨,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71

富需要玩兒資本 看香港小販如何身價過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3463.html

4月12日,香港交易所博覽館又迎來了兩位明星為一家創業板公司撐場,原本這不是什麽新鮮事,但是這家公司的股價這幾天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樣,蹭蹭地往上漲,由0.26港元的上市配售價最高漲到了14港元,漲幅超過了50倍,究竟是哪家公司能夠在這樣的市場情況下暴升呢?

這家公司叫聯旺集團(08217.HK),是香港一家土木建築工程分包商,主要分包道路及渠務工程、結構工程、地盤平整工程,特別吸引眼球的,是這家上市公司的執行董事黃永華是香港TVB女藝人黃翠如的爸爸,黃翠如和男友蕭正楠在4月12日都出場力撐黃永華的公司上市。

造富需要玩資本

聯旺集團的上市配售價為0.26港元,總共配售3.12億股股份,上市後股價就在大幅上升,今天又創下了14.2港元的高位,而這支股票的成交單位是每手10000股,即入場費達到14.2萬港元,秒殺騰訊(00700.HK)、匯豐(00005.HK)、長和(00001.HK)這種大型藍籌股,成為了香港門檻最高的股票。

聯旺集團上市股價暴升吸引了很多投資界人士的眼球,香港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創業板股票純屬私人配售,流通性非常低,公眾持股量也不多,如果有人刻意炒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以往市場上也曾出現不少類似例子,投資者對缺乏業績及概念的股份,必須提高警惕。

聯旺集團的主營業務是分包道路及渠務工程、結構工程及底盤平整工程,合約期一般為2至4年,直接客戶是香港的各類土木工程項目的總承建商,收益大部分來自政府或法定機構雇用的項目。

盡管建築行業確實是香港的高薪職業,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這些工人的日薪都在2000港元左右,不過,聯旺集團在香港似乎並不是大型承建商,根據Ipsos報告,2014年,香港的土木工程建造業被五大土木工程承包商承包了,他們占土木工程建造業的總收益為54.6%,而聯旺只占香港土木工程行業工程分包商產生的總收益的1.8%。

其實這不是最近上市的唯一一家建築概念股,數據顯示,今年共有9支創業板股票掛牌,有7支就是建築或科技板塊股票,而且全部累計升幅超過兩倍,比去年還瘋狂。

去年上市的14支同類創業板股份,在上市首日均以倍數飆升,但是超過一半連配售價也守不住,而這種股票的配售價通常都低於1港元。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稱,創業板建築股比例增加,因為流動資金上市的要求並不高,一單地盤訂單已經價值千萬,而隨著香港越來越多的工程,一單生意都已經足夠上市。

一名市場人士告訴小編,創業板現在都是圍起來飛,具體操作都交給莊家來執行,至於他們怎麽想的怎麽做的,外面的人沒法知道,這種穩賺不賠的事情參與的都是自己人,絕對不會留給外人。

如此無法無天難道就沒人管管嗎?去年11月,也是正值創業板股價最大起大落的日子,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在公開場合稱,香港證監會高度重視此類事件,正在檢討上市政策,更會跟香港聯交所商討,最終提升整體上市公司的素質,維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不過,上述市場人士很認真地說,監管機構對那些整天合股、拆股的“千股”都視而不見,對這類事件就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再說,沒有告肯定就不會有人管了。

更有一名投資人士用“三不”來形容這些股票,不具參考價值、不具投資價值、不具代表性,建議散戶不要輕易相信這些沾了星味的股票可以大炒特炒,小心變成韭菜,分分鐘被收割。

窮爸爸變富爸爸

扒完這家公司,來扒一扒這位星爸的致富史。根據香港媒體報道,黃永華原本在香港九龍灣街市賣魚,後來決定轉行做建築工,曾經捱過苦,黃翠如稱自己小時候很窮,住在香港藍田木屋區,一家7口睡在兩張床上,日子很艱苦。黃翠如小時候還要在菜市場撿其他人不要的番薯,在天橋底燒報紙烤番薯吃。

直到爸爸黃永華從1996年開始加入建築行業,在經歷了“手被凍壞,腳被地盤釘刺穿”的艱難歲月,黃永華現在終於做了上市公司董事,一秒鐘變富爸爸。根據聯旺集團招股書,黃永華持有4.68億股,持股比例達到37.5%,如果按照今天收市價11.28港元計算,黃永華的身價已經達到53億港元,躋身超級富豪行列。

根據招股書描述,黃永華的日常工作職責是制定集團整體業務發展策略、執行業務及經營的日常管理及執行以及監察職業健康、安全及環保合規情況。

黃翠如本人的經歷也是從低做起,她在2003年加入有線電視後擔任娛樂新聞臺主播,2013年才開始出道出演電視劇,直到2015年才成為TVB重點栽培的新生代當紅花旦。而根據路邊社消息,黃翠如在加入TVB之前,曾經跟你們凱凱老公走得很近噢。

警察轉做建築工

除了黃永華的個人經歷外,還有一位公司執行董事趙智宏先生的經歷也非常勵誌,這位趙先生2004年中學畢業,3年後考取了香港警察,一直在勤勤懇懇地做警員,還很勤奮地在2012年9月完成了標準刑事偵緝訓練課程。

即便做警察薪酬穩定福利不錯,這位趙先生也毅然決然要投入建築行業,而這個決定也讓他離億萬富翁的距離不遠了。他在2012年11月加入公司擔任見習工程師,在2015年3月晉升為工程師,負責監督公司的各個項目的工程及技術方面。

不好意思,小編忘記告訴大家,這位趙先生是公司創辦人、執行董事及主席黃智果的女婿,轉工有風險,請勿瞎模仿。

這位黃智果先生在香港土木建築工程業界有超過30年經驗,而他的經歷也非常勵誌,他在1982年開始,在香港一家土木工程承建商那做建築工人,到了1983年就開始獨資經營土木工程業務,專註道路及渠務工程的分包。如今黃智果也持有聯旺37.5%的股份,做上了億萬富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