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想像一下,在眼前有一盤很精緻的料理。你會先吃自己最喜歡的菜嗎?還是會把最喜歡吃的菜留到最後吃? 投資家的習慣通常是先吃自己最喜歡的菜。 投資家之所以有這種習慣,是因為他們比較重視結論。那麼,這跟先吃自己喜歡吃的菜有什麼關係?那是因為如果你把它留到最後,萬一吃太飽的話,有可能會吃不下。或者是,有可能會因為突然發生什麼事,在你吃掉它之前就得離席。 也就是說,若把自己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投資家無法確保自己一定能吃得到。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 投資家的習慣是,他們「盡可能排除無法預測的風險」在投資家的腦中已經有預想的結果,然後再從結果反推思考「目前應該要做的事」;但職場工作者腦中大多是順向思考,他們不會知道結果是什麼,只是緊張的迎接即將要來的結果。 所以說,其實投資家並非「將利益最大化的專家」,反而是「將風險最小化的專家」。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因為一檔股票損失了五百元,投資家不會做的是「這個損失回補之前再忍耐一下吧!」他會做的是盡快停損,然後重新找尋投資的機會。因為對他們來說,回補損失所花費的「時間」反而是種浪費!「花費時間」所代表的意思,就是「這期間所隱藏的機會」也跟著消失。 所以說,投資家的腦中,非常重視「現在」這個時間點。因為下一個瞬間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這就是一種「風險」。因此,他們盡可能把握現在,這才是他們的作風。 一客牛排價格差很大賺得越多,花的價格越高 日本稅率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可以想像每個日本人都在承受高稅率之苦。 稅金,對企業來說是個不具生產性的「費用」。同樣的,對投資家來說,稅也是「費用」。所以為了盡可能節省費用,投資家對於稅金可是很徹底的研究。但這並不是為了逃稅,而是為了節省稅金。 從這個想法中,衍生出以下的法則。 在某處,有位年收入三百萬日圓的甲先生以及年收入兩千萬日圓的乙先生。這兩個人同時點了一客一萬日圓的牛排。請問,甲先生與乙先生,誰的牛排比較划算? 年收入三百萬日圓的甲先生為了要吃一客一萬日圓的牛排,他必須要賺足包含兩成所得稅的費用,也就是一萬二千日圓。反觀年收入兩千萬日圓的乙先生,雖然同樣點了一客一萬日圓的牛排,他卻必須要賺兩萬日圓才行。因為年收入兩千萬日圓的乙先生,他的所得稅負擔稅率約五成。因此這個問題的解答是,甲先生吃牛排應該是比較划算的! 因此各位要記住,下次有錢人如果請你吃一客一萬日圓的牛排時,其實他是請你 吃的是隱含價值兩萬日圓的牛排。即使是牛排,其中也包含著稅金這樣的「費用」啊! 仔細看看那些成功的人,你會發現他們有個共通點。那就是每個人都童心未泯。他們很習慣想到什麼就馬上行動,所以很容易會看不見周圍的人。 一個行動結果差很大想到就做,是成功必備條件 「如果現在一個人單獨行動,應該會給別人帶來困擾吧!」單獨行動這件事,一 般人也許會考慮再三,但是成功的人不會這樣想。因為他們是以自己想做的事為優先行動。 為什麼會這樣?他們認為往往在等待許可的期間,機會就流失了。時間差就是機會差。「我找時間再做」,到最後通常不做的人居多。 有些腦袋很聰明的人,往往都是在行動前就想了很多,反而到最後都不行動了。 一個成功的人,不會想要去獲得誰的許可,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做事自己扛,所以 可以很快行動。 為了要成功,必須要先設「假設」,然後為了證明這個「假設」,必須要「實驗」。透過不斷實驗,才有辦法成功。因為是自己證明自己的假設,也就不需要別人的許可或承諾了。 想到,就趕快行動吧!萬一失敗,好好想個藉口通常就沒事了。 如何才能夠成功?不是光想就能成功。而是要不斷實驗,才會越來越接近真實,最後才有辦法成功,方法就這麼簡單!(本文摘自Step 3) |
日,創業魔法學院舉辦了他們第一場創業公開課。創業魔法學院是一個由創業教育實踐者陸偉、航班管家聯合創始人鄧永強聯合多家機構發起的一個創業教育機構,主要針對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初創型公司。在昨天的公開課上,作為魔法學院校董的著名天使投資人王童做了「創業與投資」的主題演講,分別從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角度講訴了創業前應該注意到的幾個問題,對正在考慮創業或者創業之路剛開始的人應該會有幫助,下面內容根據王童演講整理而成:
王童的互聯網之旅開始於1995年,1998年加入搜狐,後來在2005年成為博客中國的管理成員之一,也曾在2006年自己創業,創辦酷客音樂,2009 年創辦了專注中老年市場的網站喜樂樂;在投資方面,王童則是北軟匯智天使基金會的創始合夥人,他的投資案例主要有途牛旅行網和魔方英語等。可以說在創業和投資方面,王童都有一套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創業
無論是出於追求財富、興趣愛好,還是要踐行自己的人生價值,創業的原因解決之後,就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1.創業者需要具備的素質
勤奮、踏實、激情……每個人都是有侷限的,但投資人很喜歡和自己一樣的人。我自己則是認為創業者要有承擔、夢想和胸懷。尤其是在早期,小公司你靠什麼留住人才、發展創大?這個時候你就要有夢想有堅持,有些人說這是「畫餅」,但我認為這在創業過程中是必需的。作為投資人來說,經常有投資投的是團隊的說法,在團隊中我們看中的是戰鬥到最後的那個人。
2.創業初期的一些問題
方向和領域
最好選擇熟悉領域,從陌生的領域開始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合作者和打工者
我的建議是對合作者應該是股東,也就意味著他的才能對你的公司來說是不可替代的;而打工者,則意味著他的才能是可以替代的。現在很多創業者,因為技術比較貴,為了節省成本,就把他變成partner,但他的資源在你長期發展中,很容易變得沒那麼重要。還有一點是合作者一定要有相同的氣場和理念,否則寧願把他當做打工者。
股權結構的分配
現在經常有一種「三一三十一」的分配方式, 就是非常平均,還有一種是很獨的,都是自己的。這裡說下第一種,在股權分配上,我們強烈反對平均主義,這會造成沒有人真正承擔起這個公司,我們認為,一個公司的老大所拿的股份起碼是其他所有人之和,就是要拿到51%以上,甚至是66%以上,這是普遍的規律。那怎麼分呢?創業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斷拿到投資,公司不斷擴大, 任何時候投資人都不許團隊套現,要把你綁到這個公司上,誰有勇氣擔這個責任,誰就有資格拿這個股份。
技術人才,為了節省成本給予一定股份的話,10%足夠了,也不要太多。
第二個股權架構的分配還有個期權池的問題。期權池還有個重要作用是在創始人之間建立平衡,如果創始團隊沒有經過很好的磨合,建議建立一個比較大的期權,20%左右甚至更高;如果團隊已經熟悉了,彼此瞭解,期權池可以在5—10%之間。早點建立期權池,可能對你的持股佔比和權力有一點損傷,但後期建立期權池,那時候可能投資人已經把這個給稀釋了,你再建立期權池就需要拿出一個可以說服的理由。
項目估值
參考一下市場,看類似項目在這個市場上值多少錢。你看報導上別人說他拿了多少錢,你可以砍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來算;投資方所佔的股權你則要按照最惡劣的情況來算,也許會佔到20%甚至25%。都說創業有50%的成功幾率,我們作為天使投資人,希望把你的成功率提到55%,也就是說投資人給你資金、給你資源,也只能提高5%的幾率。特別是早期項目十個能成功一兩個,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們對回報的要求是十倍以上,早期估值很高的話,後面我們也要求那麼高的回報率,你能做到嗎?我們見過這麼多團隊,基本都是往高了估的,但市場會最終驗證。最後在進行估值時,除了參照目前市場的價格,在互聯網創業,如果你滿足了這三個條件:團隊完整,產品已經出來,已經取得一定的市場數據,我們一般會估到1000萬—2000萬。
3. 尋找投資
尋找投資的準備
瞭解投資者,你的投資者可能是哪些,你的業務是什麼樣的、團隊、數據、估值等心裡要有概念、還有你的Term sheet (投資條款清單)等。這裡要提到的一點是事前瞭解你的投資人的話,可以有效地加速你和投資人的效率。
什麼時候需要尋找投資
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越早越好。大部分投資人可能不是你這個行業的專家,但他們都是商業模式專家,所以在早期,他們能夠給你很多你可能看不到的指導。
如何找到投資人?
投遞項目:這種方式的質量會比較差,早期投遞項目非常多,我們每週看10—20個,沒給你回覆不是你的項目不好,而是我們根本就沒看到,也就是說這種方式效率比較低;
專業服務機構:這種方式見到的項目質量還是有保證的,可以有效降低溝通成本;
利用人脈找到見面機會:對投資人來說,創業項目的團隊的確是最重要的,但如果團隊我們不瞭解、溝通不好,早期的項目我們還是更願意投熟人,所以通過熟人引薦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缺乏人脈就要多出去參加活動,建立自己的人脈。
二、 投資
1.我們為什麼要投資?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財富保值增值、社會責任、夢想和成就等。在我的理解中,投資的本質就是投資人的錢要建立在高效率的生產力上,就是把過去低效的錢變成高效的。
2.不同的投資人
天使階段的投資方可以分類三類:戰略投資者、天使投資人、天使投資機構。
戰略投資者:比如騰訊、百度、360等大公司,他們投資你的目的和他整個戰略目的是相關的,我們建議早起創業者最好不要拿這些戰略投資者的錢,因為他們不是為了保值增值,而是為了戰略性發展,你也許會碰到種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他投了你,但只是觀望態度,這樣的話你在他的對手哪裡就是寸步難行;
天使投資人:這類投資者的特徵主要為資金增值需求,有一些理想、成就的追求,對他們來說,退出不是那麼重要,但專業性和資源有效性可能沒有投資機構理想;
天使投資機構:他們的資金是幕來的,因此有資金增值的需求,也有退出需求,但他們專業性和資源有效性會強一些。
3.尋找項目
投資者找項目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前端探針的合作:比如現在很多的孵化器、眾籌平台、創業媒體、服務機構等;還有創業咖啡這種類型的場所;不過最獨特的還是自己的人脈資源;
4.投資人眼中的項目
其實最終看的還是這個團隊,尤其是最後的那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創業者。創業失敗了我們可以承受,但我們希望你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不斷完善,不斷磨合你的團隊、不斷拿到市場的數據……
估值:就是剛才講的要滿足那三個條件:團隊完整,產品出來,市場數據。這個團隊整體的估值我們認為在1000萬左右,如果你的團隊有缺陷,會往下減一些;如果你團隊很豪華、或者過去有一些相關經驗、或者已經拿到一些市場訂單,會相應加一些,所以目前市場一般估值會在1000萬-2000萬,2000萬的項目就意味著你的產品要滿足非常好的用戶體驗、相對好的市場前景等等葛各種條件。
找到匹配的投資人:不同的投資者有不同的風格,比如我,是興趣型投資者,也許你這個不是那麼靠譜,但你激發了我的興趣,沒準我們就能聊下去;像財務分析型的可能就需要你做好非常完善的準備。一定情況下是需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來分析自己和投資者適合的那一塊,但底線是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另外在談話的頭十分鐘,你們也要一定觀察投資人,看雙方是否合適。
| ||||||
現在,是二○二○年。 清晨,你被自己設定的鈴聲叫醒,眼睛才一睜開,交通與天氣狀況顯示在洗手間的鏡子裡,提醒你計算過後的精確出門時間、避免遲到。 當你出門準備前往客戶辦公室開會時,不必再低頭滑手機,Google眼鏡直接將地圖投射在眼鏡上,引導你的行進方向;開車時,標準配備自動防止碰撞系統會保持你與前車的距離,少了駕駛樂趣,卻也少了事故機率。 在商店裡,你看到想買的商品,用手機掃瞄一下貨物條碼,就放進了你專屬的購物車裡;出店門前再次確認清單,門口的感應器自動完成行動付款;你剛回到家,選購的貨品也已送來。你把生鮮食品放進冰箱,小螢幕一邊提醒你,最近買太多零食、太少蔬果,該注意一下健康了! 可別以為這些場景,是哪一本科幻小說的夢幻描述;看在全球科技公司的眼中,這,就是即將實現的真實未來。 食衣住行育樂,我們的生活無一處不被徹底顛覆改造,這是人類演化數百萬年歷史以來,改變速度最快的時期,Google眼鏡,只是這一切的開端。 二○二○年,全球行動電話數量已有二十六億支,比今年還要增加三七%;但更驚人的是,聯網智慧裝置的預估數量從二百六十億台到五百億台之間。簡單說,全球每個人平均將擁有三.七個裝置。 這,正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口中「美麗的新世界」,更是他預言的「Next big thing」(下一個大潮),就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這也將是科技史上最大的商機,市調機構IDC估計,相關軟硬體總產值高達八兆九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六十七兆元),每年因而產生商業行為產值多達數千億美元;在此之前,不論是電腦、或是手機所創造的商機,都遠遠不及於此。人們利用它,過著更便捷、更安全的生活,更有效率的使用水、電、天然氣、石油等各種天然資源,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的三百年,人類終於要停止對環境一味的掠奪,靠智慧管理找到與地球共存之道。 這樣的生活,已真實上演……血壓數據與醫院連線,藥物即送到家 改變,已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急速發生中。 在新北市的一處建案裡,遠雄與台達電合作、停車位已經配備了電動車充電座,從眺望河景的高樓住宅裡,就能看到充電的狀況;居民透過平板裝置,把定期量測的血壓、心跳、血糖等健康數據,遠端傳送到社區附近合作的醫院,讓專業團隊追蹤,慢性藥自動送到家裡。 如果氣候改變了,室內感測器會依照屋主的設定,自動開啟隱藏在天花板的空調、除濕機以及空氣清淨機;社區主機與新北市政府連線,公車到站資訊、重大政令、或者只是掛號信通知,靠一台屋內的觸控螢幕就能全數得知。 這個從家戶到社區的「智慧化」,其實是透過與中華電信、台達電等七十八家業者合作才得以實現,從急難救護、治安監控到交通流量控制,社區內都已經實現。 這就是張忠謀口中美麗新世界的基本藍圖,所有設備都可以透過網路、互相聯網,形成一個「物與物相聯的網路世界」。 物聯網的第一步,是要讓整個環境都能聯網、並且數位化,透過雲端運算,不斷的傳送各種數據資料到控制中心的電腦,藉此獲得分析的樣本。 第二步,則是驅動整個網絡運行的重要關鍵:智慧化。「不論透過怎樣的裝置,蒐集的巨量數據資料須經處理、解讀、分析,才能真正賦予意義,」中華電信企業客戶資訊通信處副處長柯偉震表示。 舉個例子,十字路口監視器二十四小時拍攝後,取得大量的影像資料、稱之為「非結構性數據」,但如果沒有與警政系統連線,進行人臉辨識,就不可能從中找到通緝犯或嫌疑人、被竊或問題車輛;又如果沒有與周邊路口進行資料交替比對,取得「結構性數據」,即時調整紅綠燈秒數,協助暢通車流,那這套系統、與監視器的大量資料,也是無用武之地。 「這需要的,是電信、資訊、網路各種軟硬體跨產業的整合,」研華智能服務事業群副總經理吳傳輝認為。 這樣的城市,將越來越多……里約已能預測暴雨、土石流因應防災 物聯網的終極成果與目標,就是建構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未來我們透過穿戴式裝置,結合城市內的氣象雲、交通雲、健康雲……,讓人們便捷的生活,最終達到節省耗能、防治災害的目的。 而智慧城市之所以重要,IBM智慧城市業務發展協理張德儀解釋,這是因為全球人口正不斷的往都市移動;世界銀行估計,全球城市人口將從目前的約三十六億人,在二○三○年左右提高到五十億人,增加幅度近四成。 當全世界龐大的人口全都集中在城市裡,對自然環境的衝擊、能源的耗損相當巨大,光是過去五十年裡,淡水的用量足足增加了四倍,如果不透過物聯網當中的智慧電表、水表等等工具,讓資源獲得更有效率的運用,人類的未來將是岌岌可危。 IBM是最早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企業之一,已經幫助全球上千個城市變聰明。張德儀以六月即將舉行世界盃足球賽的巴西里約熱內盧為例,市長佩斯(Eduardo Paes)一邊拆掉貧民窟、改建數位學習中心,一邊推動智慧城市,將城市的三十個公共事務指揮中心整合為單一平台。 整合後,里約能夠一方面掌控天氣(如雨天)如何影響交通運輸的資訊,一方面預測塞車、提早因應,並成功預測暴雨、土石流等天然災害的發生,及早擬定應變措施。 中國對智慧城市的關注度也正在提高,今年六百餘個城市當中,中央希望兩百個城市能智慧化,而紓解市中心的交通問題,幾乎是中國各城市第一優先的課題。 然而,從小自個人的數位家庭、大至千萬人口等級的超級智慧城市,到底哪些關鍵技術才是決定趨勢成形的快慢呢?而台灣的科技產業聚落,又能夠在這史上最大商機中,吃到哪些大餅呢? 這樣的浪潮,誰受惠最大?五大類科技廠商,可望成關鍵配角 張忠謀認為,未來物聯網真正的主角,可能是Google、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阿里巴巴等跨國企業,半導體等可能只是配角;由此觀點來看,台灣業者雖然難以成為左右國際趨勢的主角,至少可以往關鍵配角的方向發展。 德盛科技大壩基金經理人陳威任認為,感測器、通訊、伺服器與雲端、系統建設與裝置及電信服務,涵蓋了物聯網大部分的技術,是未來這波商機中的關鍵領域。 物聯網的「眼耳口鼻」──感測器。這些小元件負責接收、蒐集各種外在環境的訊息與指令,好讓裝置即時做出正確反應。 瑞展產經研究董事長陳忠瑞觀察,面板驅動IC廠矽創電子積極轉型,感測器產品組合比其他台廠齊全,目前本益比也相對低,是台股最具投資潛力的感測器廠。但陳威任提醒,雖然感測器是物聯網中相當有價值的零組件,但目前市場上的一線廠商仍是外商為主,台廠雖有機會,但多在起步階段。 物聯網的「神經網絡」──網路通訊。不論是戶外長距離的3G、4G通訊規格,或是室內Wi-Fi這種短距離的通訊,都是在物與物、物與雲端之間傳導訊號最重要的媒介。 以專攻無線射頻晶片的笙科為例,董事長曾三田看好中國物聯網商機,據悉已拿下中國高速公路重要通行收費的政府標案,法人估計今年營收、獲利成長率至少兩成,光是今年股價漲幅一度高達近八成。 物聯網的「大腦」──伺服器與雲端。想要把散亂無章法的非結構性數據,轉變為整理過、有系統的結構性數據,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伺服器與雲端運算裝置。 這個領域中,康和證券研究員呂宏宇看好廣達的表現。廣達積極佈局雲端多年,不論在伺服器儲存或雲端服務,都有跟國際大廠合作的能力,雖然台灣陸續有其他業者投入,但目前還沒有人像廣達一樣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物聯網的「骨骼與肌肉」──基礎系統與穿戴式裝置。不論是蒐集資料,還是實際運用結構性數據,全都要靠它們去執行。 元大投顧分析師黃柏璁表示,看好工業電腦龍頭研華的佈局,技術與公司組織都積極準備,研華已將內部事業部切分為四家虛擬公司,決策效率比規模不及它的競爭者更為靈活,並已獲得物聯網相關訂單,儘管近一年來股價成長了逾六成,未來的增值空間仍大。 整體看來,陳威任認為,台廠在硬體部分,不論是提供晶片模組或硬體組裝,因有電腦和行動通訊時代累積的經驗,依舊能得到各國訂單,佔有一席之地;但更值得看好的,是有能力提供附加價值較高的雲端服務與物聯網系統建置等廠商,未來台灣產業鏈應該積極往相關領域發展。 【延伸閱讀】2020年,物聯網商機熱到發燙267兆元,全球產值將達到新台幣267兆元,是今年IT支出的4.16倍。300億台,全球聯網裝置將達到300億台,是今年的17.6倍。10倍,數位資料量將達44兆GB,是去年的10倍。 【延伸閱讀】智慧城市,把你的生活變聰明──物聯網架構圖(以Google眼鏡應用為例)1.感知層我們接觸的各種穿戴式裝置、手機、電腦等可用工具:Google眼鏡等舉例說明:戴Google眼鏡和朋友去看電影2.網路層把個別裝置的資訊上傳至網路資料處理中心可用工具:4G/5G、Wi-Fi等舉例說明:查找離電影院最近的停車場3.應用層將蒐集到的資訊整合再歸納提供氣象、交通服務可用工具:雲端運算、服務支援等平台舉例說明:停車業者回傳有無車位訊息 【延伸閱讀】5大領域、30檔關鍵台股出列──物聯網概念台灣指標個股1.通訊類股:笙科、亞信、聯傑、創傑、瑞昱、智原、盛群2.感測器類股:矽創、立錡、鑫創、利順、原相3.伺服器與雲端類股:廣達、緯創、喬鼎、雙鴻、川湖4.系統建設與裝置類股:研華、英業達、神達、華碩、宏?痋B美律、融程電、精聯、磐儀、宏達電5.電信服務類股: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整理:吳中傑 |
| ||||||
今年七月,iPhone 6的生產線啟動,台股的萬點行情也正式起跑。 全世界最令人期待的科技產品,iPhone 6即將在九月現身,究竟這支手機的威力有多大? 《商業週刊》科技組總動員,進行一場台灣蘋果iPhone 6供應鏈的大追蹤,從上游半導體到下游組裝廠,從高科技到傳產業,發現台灣科技業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龐大訂單熱潮。 就在六月第二週,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與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都正式接獲通知,蘋果iPhone 6供應鏈名單確定。這兩大組裝廠各自拿到七成、三成的iPhone 6組裝訂單,正式啟動在中國的招工大計。 雖然這兩家公司入選早就在市場預期中,但真正令這兩家大老闆驚訝的,是這次iPhone 6訂單的數量。 台灣正熱!將成亞洲唯一獲利股價齊漲國 「(iPhone 6)數量沒有一代可以比,」一家供應鏈高層主管透露,蘋果下給他們的量月月走高:七月量產三百七十萬支,八月出貨量月成長一.七倍,九月出貨量將再比七月成長兩倍! 今年以來,各界對iPhone 6的出貨量有眾多臆測,從六千萬到九千萬支不等,經本刊訪察,首批訂單至少有六千八百萬支,比起iPhone 5上市時的訂單量整整多出一倍!光是鴻海分配到的iPhone 6訂單量,今年就將貢獻鴻海將近一兆元營收。 台灣五大筆電代工廠上半年筆電出貨量約六千萬台,換句話說,蘋果光是一季的手機訂單,就可以抵上筆電訂單半年的出貨量。 「一支手機救台灣,已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這位蘋果供應鏈高層主管說,等到九月發佈,市場只會籠罩蘋果光,其他手機廠將靠邊站。 iPhone 6這支手機救了台灣,不僅讓死氣沉沉的科技業,重新動起來,也救了台灣股市,台灣在紐約華爾街的外資機構心目中,已經超越韓國,成了華爾街的亞洲新寵。 資產規模高達七百一十四億美元的柏瑞投資(PineBridge)全球資產配置投資主管凱利(Michael Kelly),談及亞洲出口國家的展望時指出:「目前真正的甜蜜點在台灣。」他認為,台股科技類比重大,加上蘋果將推出iPhone 6及新iPad等新產品循環登場,將會帶來大利多;而且「台灣很可能是亞洲唯一一個股價與企業獲利齊上漲的市場。」 柏瑞投信投資長唐雲益補充,台灣科技業不乏在蘋果供應鏈卡到好位置者,晶圓代工和鏡頭,如同軍火商寡佔市場,加上穿戴式技術、物聯網訂單,未來一、兩年看好台灣科技業。 台灣股市今年至今漲幅達一一.二%,在亞洲主要股市僅排在印度和泰國之後,名列第三,而韓國反而卻跌了○.○七%。 統計二十二檔掛牌的iPhone 6直接供應鏈(含上市與上櫃)股票,有七成公司的股價,都創下五年新高。一位蘋果供應鏈高階主管打趣的說:「如果沒有蘋果,就沒有上百元的鴻海,一百二十元的台積電,也不會有破兩千四百元的大立光。」 韓國降溫!三星股價下跌,手機銷售量也下修 外資更是用實質行動,展現看好台灣的態勢。今年以來(統計至七月三日)外資在台灣買超金額高達一百零五億美元,大勝韓國的三十五億美元,是亞洲主要股市裡外資買超最多的國家。 台灣一片看好,韓國則愁雲慘霧。 瑞銀證券在六月二十六日舉辦台灣企業論壇,包含台積電、日月光等蘋概股參與,與會的瑞銀證券分析師謝宗文感受深刻的說,參加論壇前,客戶先到韓國,看到「三星供應鏈廠商都很悲觀,但是到了台灣,氣氛一變,每家企業都自信滿滿。」 iPhone 6尚未出鞘,佔韓國股市權重達一八%的三星電子股價,已先反映,從五月高點約一百四十五萬韓元,下跌到六月中的一百三十二萬韓元,高盛在五月下調韓國股市評等並指出:「韓國股市從美國經濟復甦受惠程度不如台灣。」 台灣南部一家軟板零件供應商的董事長,第二季發現來自韓國的訂單減少,請業務去打聽,才知因為三星手機銷售量下修,韓國軟板廠訂單被砍了五成,「連韓國第一大軟板廠Interfelx都苦哈哈,還有的客戶連廠都想賣了!」 此外,三星過去在大尺寸手機市場稱霸的地位,已經受到威脅。iPhone 6不僅螢幕尺寸變大,規格更是全面提升。這些改變,讓台灣的蘋概股家數大增,打入iPhone 6的台灣供應商比iPhone 4時代增加近一倍,由十五家成長到二十八家! 過去,iPhone 5台灣供應鏈佔台股市值僅八.七%,但此刻,iPhone 6供應鏈佔台股市值約二○%,史上最高,一掃過去對台灣科技業悲觀看法。 原本,外界預期這次蘋果為分散風險,會擴大供應商數量,但是現在看來,這次的單子並沒下在成本低的中國,重要零組件依舊掌握在台灣手上,為什麼? 首先,是台積電歷經兩年準備,今年正式直接供貨蘋果A8晶片,成為半導體的「發包商」,嘉惠半導體供應鏈。例如,台積電下游的封測股日月光和IC基板景碩,都間接受惠;台積電旗下的精材公司,也成為蘋果唯一指紋辨識封裝廠;加上台積電擴廠,設備廠也雨露均霑,如家登、漢微科等。 後勢看好!科技股加持,台股指數最高上看萬點 有人因此從中、日等國業者手上搶回訂單,如電池模組廠新普、麥克風製造商美律,分別從中國的德賽電池、歌爾聲學公司搶回訂單;製造石英元件的台灣晶技,則搶下日商訂單,蘋果占其營收由兩成成長為四成。甚至,連小到螺帽的零件,都由中鋼子公司中鋼精材吃下。 換言之,iPhone 6帶來的是「有基之彈」,讓今年台灣科技業的獲利將創下新高。 高盛證券亞太區首席策略分析師劉勁津就預估,台灣整體企業是亞洲唯一營收往上成長的市場。台灣企業今年營收成長一四%,明年再成長一八%,劉勁津表示,成長主要來自科技股,而半導體和iPhone 6供應鏈是主要亮點。 科技股業績的加持下,高盛還樂觀預估未來十二個月,台股指數高點為一萬零五百點。 越接近iPhone 6上市時間,外資報告越競相調升台廠股價和獲利預估值,巴克萊資本證券把台積電股價調到一百六十元的歷史高點,麥格里(Macquarie Research)也預估大立光今年每股稅後盈餘將破百元,達一百二十六元。 一位iPhone 6的零組件供應商高階主管,以「最健康紮實」形容這一次的蘋果訂單。他指出,比起其他品牌有一餐沒一餐的下單,蘋果預測相對準確,每一代產品的量持續放大,連帶讓每家供應商都賺錢,只是賺多賺少;因此對供應商來說,只要拿到案子都是加分,「今年下半年鐵定供不應求。」 根據RBC Capital Markets調查四千位使用者發現,當iPhone螢幕變大後,想換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有接近五成在未來三個月會考慮購買iPhone;就算不想換手機的使用者中,也有三五%會因為iPhone尺寸變大而考慮換機。 這是一張跟時間賽跑的訂單,從確認數量、組裝到上市,僅有三個月期間,只要有一個小環節出錯,就會拖延上市時間,也考驗台灣科技業的能耐。 蘋果希望藉著大螢幕反擊三星,這一仗不僅關係蘋果能否重返王者榮耀,也牽動著台韓科技的消長。雖然蘋果光是股價上漲的保證,但過去五代iPhone已證明,在蘋果手機出貨高峰過後,股價激情亦會跟著褪去,如果無法在蘋果訂單後,提升自己,最後也會被蘋果拋棄。 此次iPhone 6雖大增台灣供應商數量,但也有正嵗、順達科等過往iPhone供應商被踢出局,如何利用這個機會,讓蘋果的量變帶來產業的質變,才是台灣科技業提升競爭力,甚至打敗韓國科技業的關鍵。 【延伸閱讀】它將創下iPhone史上最大出貨量,貢獻台股56.7%漲幅——iPhone 6影響台廠5大關鍵 ●關鍵1》新品首季銷量預計創歷代新高!iPhone 4(2010/6上市):4,000萬支iPhone 4s(2011/10上市):3,300萬支iPhone 5(2012/9上市):3,400萬支iPhone 5s+5c(2013/9上市):5s3,600萬支+5c1,140萬支=4,740萬支iPhone 6(預計2014/9上市):4.7吋6,000+5.5吋800萬支=6,800萬支註:iPhone 6為預估出貨量,分析師訪察供應鏈後推估,出貨量將帶動銷量創新高 ●關鍵2》台廠接單家數,比iPhone 4多近1倍iPhone 4:15家iPhone 5:23家iPhone 6:28家(台積電首次進入) ●關鍵3》蘋概股市值總和6兆,約iPhone 5時代3.6倍iPhone 4:1.95兆元iPhone 5:1.70兆元iPhone 6;6.05兆元註:蘋概股市值為上市、上櫃和興櫃 ●關鍵4》18家上市直接供應鏈,今年貢獻台股大盤逾518點前五名:1.台積電/255.21點2.鴻海/101.70點3.大立光/54.31點4.日月光/35.15點5.可成/21.03點18家總計:518.72點(貢獻台股56.7%的漲幅)註1:僅列出直接供應鏈,代理商、通路商等間接受惠者不列入計算註2:統計區間為2014/1/2~2014/7/3 ●關鍵5》今年以來外資買超台股,比韓股多2倍外資買超台股:105億美元外資買超韓股:35億美元註:數據統計至2014/7/3 資料來源:igold籌碼大師、彭博社整理:曾如瑩、吳中傑 【延伸閱讀】你不知道的iPhone 6背後秘密 1.組裝員人數,是筆電10倍一支iPhone 6組裝需要500位作業員,筆電只要50人 2.體內「黑壓壓」蘋果要求iPhone 6內裝零件全部都得是黑色 3.毛利少8.4個百分點因螢幕成本墊高,iPhone 6毛利45%,低於iPhone 5的53.4% 4.據傳天線向宏達電取經模仿HTC十字天線設計,解決金屬機殼背板阻擋收訊的問題 5.機器人也是作業員鴻海可能啟用機器人大軍;F-鎧勝導入自動化,產線人力少9成 整理:吳中傑 |
徹底搞懂石油石化產業鏈:石化產品價格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我國有三個期貨品種屬於石化產品。一是上海交易所的燃料油;二是鄭州商品交易所的PTA;三是大連商品交易所的LLDPE。在這三個品種之中,燃料油屬於石油產品(簡稱油品),而PTA和LLDPE屬於化工產品。由於油品的煉制不存在所謂的“中間體”,且國內具有成熟的現貨交易市場,因而價格的形成過程較為簡單。在我國,盡管大部分油品仍由發改委定價,但石腦油和燃料油已經采取了市場定價的方式。鑒於煉油企業處於產業鏈的上端,因而油品的價格形成也具有某些壟斷特征,地方小型煉廠往往處於不利的地位。 石油石化行業的地位和作用 石油石化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它為國民經濟的運行提供能源和基礎原材料,許多國家都對該領域高度關註。而原油位於石化產業鏈的源頭,在全球能源消費中占很大比例。如在2004年前後,歐洲和亞洲約為32%,中東地區高達53%,中南美洲約44%,非洲約41%,北美約40%。2008年,全球每天消費原油大約為8600萬桶。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費國是美國、中國和日本。石化行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以1999年至2003年的平均值計算,中國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4.4%,工業增加值占約16%,總資產占比約13%,產品銷售收入占比超過14%,而石化行業工業增加值約占GDP的4%。 石化行業的地位不僅體現在其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上,也體現在其對整個國民經濟提供的基礎性作用上,其基礎性作用和支柱性地位體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1.為生產和生活提供能源。根據IEA的數據:2005年,在中國的一次能源總需求中,石油占18.8%,是除煤炭以外最大的能源資源。我們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石腦油、燃料油等都是石油的下遊產品。2.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原材料。石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物質,也是化工行業的重要原料。從上遊的石腦油,到中遊的各類中間體,以及下遊的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等,都是石化產業的重要原材料或者產品。化工領域是個巨大的行業,其產品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航天航空等高科技產品,下至服裝和生活日用品,無一沒有化工原料油的身影。3.支持與促進農業發展。在農業領域,除農機動力需使用燃料之外,化肥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此外,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石油石化產業鏈的構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化工產品的整個加工工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的開采行業和油品的銷售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通常可以將石油石化產業分為:石油開采業、石油煉制業、石油化工、化工制品和化肥行業等。 “石油開采”指的是將原油和天然氣從地下采出的過程,並將原油和天然氣分離。“石油煉制”指的是將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腦油、重油等油品的過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和石化中間品加工成石化中間品的過程。而“化工制品”指的是將石化中間品加工成制品的過程。“化肥行業”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合成為化肥的過程。每個過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點。具體分類和特點如下: 石油工業包括全球的勘探、開采、煉制、運輸(通常利用油輪和管道運輸)和油品銷售等。石油也是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包括醫藥品、熔劑、化肥和塑料等。該行業通常被分為三個主要部份:上遊、中遊、下遊。通常將中遊納入下遊之內。 石油石化產業鏈 石油領域的上遊通常指原油和天然氣的尋找、采收和生產,被稱為勘探和生產領域。還包括尋找地下或者水下油田和氣田,和鉆井等工作,以及後續開采原油和收取天然氣等油井的運營工作。 下遊領域包括石油煉廠、化工廠、石化產品的分配和銷售環節,以及天然氣銷售企業等。下遊行業涉及數千種油品和化工產品,如汽油、柴油、航空燃料、取暖油、瀝青、潤滑劑、合成橡膠、塑料、化肥、防凍劑、殺蟲劑、醫藥品、天然氣和丙烷等。 石化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為了便於研究價格的形成和傳導過程,本文根據價格形成和傳導的特點,按照石油產品(簡稱油品)和化工產品兩大類進行分析。 1.價格傳導的過程 鑒於化工領域廣泛存在著“中間體”,而國內又缺少交易“中間體”的現貨市場。因而我國石化終端產品的價格形成過程較為複雜,往往受到上遊價格壟斷的影響。 產業鏈圖顯示了石化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其產業鏈末端產品的價格經由各自產業鏈的加工環節傳導形成。如圖所示:石油餾分(主要是輕質油)通過烴類裂解,或裂解氣餾分可制取乙烯、聚乙烯、丁二烯等烯烴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烴。芳烴亦可來自石油輕餾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輕餾分和天然氣經蒸汽轉化、重油經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氣,進而生產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三烯三烴經與無機產品反應可獲得“中間體”,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內酰胺、對二甲苯等,也就是產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品的原料。 通常價格的形成主要受兩種因素主導:一是消費拉動,二是成本推動。在這兩種類型之間,價格傳導的過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費拉動型 在消費拉動的情況下,受下遊需求增長的影響,價格開始上漲。此時,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也隨之增長,進而拉動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中重複,直至傳導至產業鏈的源頭石腦油(或者天然氣)。這一過程有時也會在某一環節受到阻礙,特別是在產能遠遠大於產量或者需求的環節。 (B)成本推動型 在成本推動的情況下,產業鏈源頭原材料價格首先上漲,其結果要求將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轉嫁到該加工環節的產品價格之中。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重複,直至傳導至產業鏈末端的終端產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動不如需求的拉動那麽順利。由於產業鏈中下一環節的阻礙,而無法完成價格傳導過程,致使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降低,甚至處於虧損狀態。事實上,上遊價格的向下傳導,必須得到下遊產品消費市場的消化。一旦價格超過了消費者願意接受的程度,該產品將面臨積壓的命運,價格根本無法繼續傳導。結果該產品不得不虧損銷售,生產企業必須承擔虧損的現實,直到價格能夠向下傳導為止。 (C)消費萎縮 與上述兩種情況相反的是,消費萎縮和成本下降時的傳導過程。當消費萎縮時產品開始積壓,企業開始減產,導致該加工環節的原材料價格下降。這一過程逐漸向上遊傳導,最終迫使產業鏈源頭產品價格回落。這一過程有時會在某一環節減弱,因為該上遊產品有可能是其他產業鏈的上遊,只要該產業鏈的整體需求沒有充分的下降。 (D)成本下降 對於下遊企業來說,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潤,還可以降低產品價格,擴大市場。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個傳導過程中,加工企業卻很難應對。面對不斷降價的原材料,無論以何種價格買入,企業都要面臨虧損。這就導致了另外一種局面,企業寧可停產也不願意生產。當然,為了保住重要的客戶資源,大多數大型企業不得不繼續虧本生產。 我們還可以將上遊原材料價格與下遊產品價格進行對比,找出價格運動的相關性。從以往產業鏈上產品價格的年均變化趨勢來看,石腦油價格的變化與原油價格的變化總體一致,相關度在產業鏈中最高。也就是說,其裂解差價相對穩定。此外,從原油到PTA的整個產業鏈,價格傳導有如下規律: 原油-石腦油 (加工費區間:35—50美元/噸) 石腦油-MX (加工費區間:50—60美元/噸) MX-PX? 加工費區間:80—100美元/噸) PX-PTA (加工費區間:150—170美元/噸) 事實上,將原料和產品之間的差價與上述加工費區間對比,我們可以了解某一環節的盈利狀況和所處的環境。一旦某一環節出現扭曲,該環節或許就是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 2.價格傳導的特點 石化產業價格傳導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A)時間滯後性。通常產業鏈越長,滯後的時間也較長。 (B)過濾短期小幅波動。由於具有滯後性,一些短期和小幅波動還沒有來得及向下傳導,價格就已經發生變化,因而短期波動得以過濾。 (C)傳導過程可能被阻斷。當產業鏈中某一環節的供需關系處於極端狀態時,該環節供需關系本身上升為影響價格的主導因素,因而價格傳導被阻斷。 (D)價格壟斷性。由於國內缺少交易石化“中間體”的市場,因而其價格具有壟斷性。越是靠近產業鏈上端的企業,其價格壟斷性越強。 (E)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進口依存度較高的“中間體”,其定價常常受到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進口依存度越高,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越大。 3.油品價格的形成 在我國,除石腦油和燃料油外,其油品的價格仍然由“發改委統一定價”,采用區間定價的原則。即只有當國際油價波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會進行調整。因此這些油品的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的聯動性並不太大,且滯後的時間很長。但我國的石腦油和燃料油已率先采用了“市場定價機制”。可以設想,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油品價格形成機制將最終采用由市場定價的方法。 在市場定價的環境下,油品價格一方面受原材料成本和加工環節邊際利潤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受產品供需關系的影響。除了生產成本之外,我國的油品價格往往受進口成本的影響,特別是亞洲市場價格的影響,尤其是在國內需求缺口較大的情況下。例如,我國黃埔市場的燃料油(180CST)價格,主要受新加坡市場價格的影響;而我國的石腦油價格則主要受日本市場價格的影響。 在亞洲的油品市場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新加坡市場。亞洲地區特別是遠東地區的成品油定價基本上都要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價格,而“普氏”(PLATTS)的油品報價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普氏(PLATTS)公開市場是指每天下午5:00-5:30在公開報價系統(PAGE190)上進行公開現貨交易的市場,每天公布的報價是15天以後交貨的價格,實際交割一般在15-30天之內進行。 4.裂解差價與價格傳導 與化工產業不同,由於不存在所謂的石化“中間體”,油品的價格均由交易油品的市場決定(我國沒有交易石化中間體的現貨市場)。一般來說,油品成本應該包括生產原材料和輔料,以及加工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或者說,油品價格由“原材料成本”+“邊際利潤”構成。通常,我們使用“裂解差價”的概念,描述某一油品的市場價格與原油的市場價格之差。 在油品市場上,裂解差價是衡量企業盈利狀況的一種指標,也是市場供需關系的一種反應。當裂解差價走高時,煉廠的利潤擴大。意味著:或者油品價格上漲,或者原油價格下降,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其結果是煉廠利潤增加。當裂解差價走低時,意味著:或者油品價格下跌,或者原油價格上漲。這種價差的變化,通常暗示著價格的未來走向。 影響價格的其他因素 1.季節性影響 季節性主要是指隨著季節的交替而產生的需求量不同的情況,石化終端產品的季節性消費情況直接帶動上遊石化產品的產銷變動,從而進一步引發價格的相應波動,形成一定的季節性交替。在石化產業鏈中,還有一些環節具有季節性特點,包括原油等。 2.相關商品價格走勢 由於相關商品價格價格具有較強的替代作用,其價格變動也直接影響到石化產品價格走勢,如PTA和棉花,由於其都是紡織品的直接上遊原料,所以它們之間具體較強的替代作用,價格走勢也具有一定的聯動性。 3.人民幣匯率變化 人民幣匯率變化直接影響到石化中間體及上下遊產品的進出口價格,將直接影響到該系列商品的進出口競爭力情況。如對PTA而言,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人民幣升值降低紡織品的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意味著按美金計價的進口PX價格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可能促使相應的報價上升。 4.國家宏觀政策法規對價格的影響 國家宏觀政策法規對價格的影響主要包括進口關稅、出口退稅以及國家產業政策取向等等。進口關稅直接影響到進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稅反應在出品商品在國外的競爭力情況,而國家產業政策取向則直接影響到某個產業或領域在未來的發展狀況,對未來產品的供需情況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關況具有較強的聯動作用。 總之,石化產業鏈較為複雜,且各品種具有各自的特點。如PTA與紡織品市場密切相關,而LLDPE與農膜市場密切相關。這就導致了各個品種還有自己的運行規律,盡管原油價格的影響完全相同。鑒於我國的農業生產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有限,因而LLDPE領先於原油價格恢複上行,這就是一個“減緩、阻斷、甚至逆轉原油走勢”的典型案例。(來自撲克投資家) |
走過一頁風華,光華商圈無疑是整個台灣資訊、通訊市場的縮影,這裡的商家,必須對抗網路大軍的步步進逼,還得力抗各種遊走法律邊緣的競爭手法,至於消費者要如何買到好商品,不妨先看懂商圈生態。 撰文‧劉俞青 無論是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或是學生、上班族人手一台的筆電,3C通訊市場早已是殺價血流成河的紅海市場,而光華商圈這個一級戰區,無疑就是整個市場的縮影;想在這裡殺出一條血路,除了身懷絕技的銷售力,還得先搞清楚藏在經銷產業上下游中的魔鬼。 透視開店策略 一人分飾多角,走到哪都同一位老闆走在光華商圈一帶,如果想買一支手機或筆電,難免比價一番,從這家店逛到下一家店,比來比去,咦?竟然都是同一位老闆。 原來,為了爭取更多客人的青睞,許多商圈老闆在這裡「一人分飾多角」,根據八德商圈協會統計,八德路、新生北路一帶的電子產品商店有二百六十多家,但總共只有七十多位會員,等於平均一位老闆在這裡擁有三.五家店。 比起「蔡家國際」毫不遜色、也在光華商圈一帶開了六家店的「華克電腦」大股東蔡淑貞坦言,華克電腦在此開的每家店同質性都很高,以販售華碩、戴爾的筆電、桌上型電腦為主,這種開店策略無非就是希望比照「7-ELEVEn」模式,讓消費者走進每一家店,「其實都是走進『華克電腦』」。 在這個「隔壁就賣得比你便宜五百元」的殺戮市場,「表面上比價格,但其實骨子裡真正比的是服務,」蔡淑貞一語道出勝出關鍵。 而這個答案,和蔡家國際不謀而合。例如蔡家國際開出hTC的維修中心,提供「現場維修服務」,是hTC在大台北唯二的維修點,另一家則由宏達電自行成立;如此煞費苦心,無非是希望以一條龍式的服務在所有經銷商中勝出。 分辨虛實通路優勢 3C專業門檻高,聽產品說明再出手但即使如此,都還不能確保一定贏,因為市場早已產生重大變革,「網路」成為近年來實體店面的最大勁敵,就連蔡家國際總經理蔡若芸都坦言,「我不知道我們到底還算不算最大經銷商。」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表示,在產品同質性高、殺價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異質性的服務,往往是勝出關鍵。」但他也進一步指出,在電子商務浪潮下,與其說是光華商圈裡的店家相互競爭,不如說是實體店面與網路的通路大戰,而實體店面能夠勝出的的行銷利器,就是和客戶面對面、貼心的服務。 柯承恩分析,「3C產品有一定的專業門檻,需要更細膩的說明服務,這也是實體店面仍然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主因。」根據業者私下評估,目前以電腦為主的「資訊產品」,虛、實通路的比重大約是四比六,實體通路其實仍有強勁的競爭力。 至於目前台灣的手機通訊市場,使用電信系統商「手機搭配門號方案」的綁約產品約占七成,剩下的三成才是以單賣空機為主的零售經銷商。 避免「洗機」陷阱 手機綁約花招多,通訊費低者宜買空機在光華商圈工作七年的資深員工黃咪咪表示,電信系統商推出的各種綁約方案,常讓消費者眼花撩亂。但事實上,每個月通訊費不高的消費者,往往「買空機」才是較正確的選項。 此外,近兩年,街頭的「通訊行」林立,他們會用略低於市價的「洗機」手法搶占市場。 所謂「洗機」,就是通訊行透過人頭買下多款「門號綁手機」的產品與「空機」,相互交叉利用,最後把較便宜的手機用較貴的價格綁上門號,賣給不知情的消費者,再留下較夯的手機款。 這種「遊走法律邊緣」的方式,使許多新款手機一上市沒多久,就亂殺價格,也讓正統經銷商、甚至是品牌專賣店,面臨嚴峻的銷售挑戰。 光華商圈曾經走過台灣資訊業最風光的年代,如今,網路大軍壓境、市場競爭手法激烈,早已不若當年風華,但再壞的年代都有人成功逆襲,像「蔡家國際」蔡若芸姊弟這樣的業者,以正統的經營手法,誠摯熱情的服務,在全台的通訊經銷市場,殺出重圍,也為實體通路寫下輝煌的一頁。 |
2015-01-19 TWM | ||
這幾年台灣興起海外置產的風潮,在日圓走軟以及東京奧運題材的發酵下,日本在這股風潮中成為熱門標的,讓許多投資客趨之若鶩,究竟去日本買房該注意什麼呢? 撰文‧周思含 自從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後,狂打振興經濟猛藥,帶動房市復甦跡象,也吸引外資大量湧入日本房地產市場。 六十五年次的陳先生即是一例。從事電子業,平均月薪七萬元的他,前年想在台北買一間小套房,卻苦於房價太高下不了手,輾轉得知日本置產的機會,便以原本準備買房的頭期款,轉向購置約八百萬日圓、位於東京僅有五坪,且帶有租約的小套房。 每個月扣除稅金及管理雜支後,仍有六萬四千日圓的租金收益(折合台幣約一萬七千元),算算一年竟有超過八%的租金報酬率,對陳先生來說,是相當划算的投資。 近期,日圓對台幣大幅貶值,讓陳先生興起「趁機再添日本資產」的念頭,此外,他看好二○二○年東京奧運所帶來的資產增值效果,開始積極尋覓新物件,打算加碼日本房地產。 從陳先生的例子來看,在日本置產門檻並不高,但畢竟物件不在台灣,加上文化民情及居住習慣不相同,在日本購屋,仍有許多眉角須留意。 眉角一:從中古屋著手 首先,以居住習慣的角度來看,台灣人喜歡購屋自住,但是日本尤其在房價最高的東京,住宅自有率僅四成,另外六成為租屋市場,所以在日本置產重點,不宜太過注重增值效果,而應以長期收租作為投資目標。 全國不動產總經理石吉平指出,以日本東京來看,增值地段指的就是核心五區:港區、涉谷區、新宿區、中央區、千代田區,這些地區雖有增值空間,但是投報率卻不高;對於投資者來說,較理想的方向是從生活機能佳的中古屋著手,距離地鐵站愈近愈好,最好還帶有租約,可享固定租金收益。 對於首次踏入日本房市的投資客,「不建議購買新成屋,因為折舊率太快。」富群海外地產顧問總經理賴煥昇表示,自備款約三、四百萬元,就有很多中古屋小套房的物件可供選擇,而且投入門檻較低,房貸負擔也不會太重。 「來日本買房,絕對不要抱著炒短線的心態。」二十一世紀不動產副總曹若琪表示,日本政府為抑制短線炒房,五年內買賣不動產,課徵的資本利得稅率為三○%,持有五年以上則降為一五%,因此投資日本不動產不只賺租金,還要有長期持有,賺增值空間的心態才是上策。 眉角二:善用﹁日圓債務﹂日圓持續貶值,加上奧運題材等利多加持,現在看起來正是投入日本房地產的買點,不過對於前年就進場買了小套房的陳先生來說,似乎就出現了一筆匯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裡,日本加碼寬鬆及美元依舊強勢的情況下,日圓看來還有續貶的空間,要怎麼不讓匯損擴大呢? 對此,啟富達國際總經理趙靜芬建議了幾個方法:其一是在日本當地貸款,若將來日圓續貶,﹁日圓債務﹂也會跟著貶;若手上資金比較吃緊的人,也可考慮利用台灣貸款的低利息及兩年寬限期,讓資金保持彈性;第二種方式是將日圓租金收益,投資日本股票、基金,用資本利得彌補匯損;第三種避免匯率風險的方法,則是直接將日圓租金收益換成美元。 有餘裕在日本置產,用的必定是閒錢,趙靜芬認為,即使未來日圓繼續貶值,也不要急著換回新台幣,或將房子脫手,畢竟這是長期投資,未來還是有可能升值。 眉角三:搞懂實質報酬率 提到貸款,或許讓人一個頭兩個大,不過只要搞懂「眉角」,跨海置產其實不難。 雖然日本政府規定外國人不得在日本銀行開戶、申請房貸,但是台灣目前有五家銀行在日本開設分行,提供台灣人在日本購屋的貸款服務,貸款成數大致是五到七成,本利攤還十五年,沒有寬限期,利息約在二.五%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貸款有所謂「三不貸」。首先,屋齡超過二十五年以上的物件,銀行就不能放款,因為他們認為該建物已經沒有價值;再者,貸款金額低於兩千萬日圓也不允許貸款;還有,除了東京二十三區以外的地區亦不開放貸款。 另外,赴日購屋時的稅務問題,還有日後出租額外產生的費用,雖然這些都可以委由專門的物業公司管理,但身為投資者也不容忽視,例如法令規定包括仲介服務費、印花稅、消費稅等「一次性支出」,以及管理費、修繕費等的「經常性支出」,也因此,投資報酬率會有「表面投報率」與「實質投報率」兩種算法,專家呼籲,投資前不要被投報率沖昏頭,務必慎選商譽良好的品牌仲介商,畢竟兩地國情不一,交易制度也有不同。 雖然看起來現在是投入日本房市的絕佳時機,加上到二○二○年東京奧運前的經濟確實呈現復甦繁榮景象,但沒有任何一種投資是「包賺錢」,案例中的陳先生就建議,要投入日本房市,手邊至少要有三百萬元台幣資金,所以除了視地段及物件,還要配合個人財力,才能享受投資日本房市的甜美果實。 東京租金報酬率5.53%,遠高於台北1.57%——亞洲各大城市的租金收益率(%) 馬尼拉 7.06 雅加達 7.05 曼谷 6.29 東京 5.53 金邊 5.33 吉隆坡 4.87 香港 3.0 上海 2.66 新加坡 2.41 孟買 2.39 台北 1.57 資料來源:全球房地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21世紀不動產整理 |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658
文|董德志、陶川,来自公众号国信固收研究
作 为海外大类资产相关性研究的系列报告之一,本篇报告将从宏观驱动的视角下来考察美元和美债利率的相关性。关于美元和美债利率的相关性,通常观点认为美债利 率的上升(下降)将通过资金套利带动美元升值(贬值),即所谓的利率平价;因此根据利率平价,美元和美债利率将时刻保持正相关关系。而通过考察1980年 以来美元指数和10年期美债利率的走势,我们发现两者虽然总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也有很多时期出现了明显的背离;进一步地,通过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我 们发现其负相关的时期占到了整个样本期的37%(图1)。由此可见,利率平价对于美元和美债利率相关性的解释并不完善,并且其也不能回答是何种原因引起了 美债利率的上升(下降)。
承接我们对大类资产配置研究的一贯逻辑,我们认为宏观情景的转变是驱动大类资产轮动的主要因素。而大类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只是其在各自宏观因子驱动下的表现在数据上的反映。换句话说,大类资产间的相关性只是结果,而其宏观因子的不同驱动才是原因。基于这一逻辑,以下我们将在上一篇报告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决定美元和美债利率的宏观因子,并以此考察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美元的双因子宏观驱动:美国相对全球的经济增长和通胀
汇
率价格的决定一直以来是各大类资产定价中的一道难题,而作为多数大类资产定价的基准资产,美元的自身价格(美元指数)的决定更是如此。在本专题系列的上一
篇报告中,我们以美国相对全球的经济增长强弱作为驱动美元指数的宏观因子,这一尝试确实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解释了历史上的一些美元周期;然而从统计上来
看,两者的相关系数依然并不稳定。比如以美国实际GDP与OECD国家实际GDP(占全球GDP比重在75%左右)的增速差作为衡量美国经济相对全球经济
强弱的指标,我们发现自1980年以来,其与美元指数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15,即两者呈现出弱的正相关。这也表明在宏观驱动的框架下,仅从经济增长的角
度来诠释美元的变动仍显不足。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元指数的名义汇率属性。在这里,我们先回到有关一国货币名义汇率的定义,考虑A国对B国货币名义汇率为EAB (直接标价法下),则有:
EAB=eAB×(PA/PB)
其中eAB为A国对B国的实际汇率(直接标价法下),PA和PB分别为 A国和B国的物价水平。据此,一国货币名义汇率可以拆分为两块,即该国货币的实际汇率和该国相对的物价水平。就美元指数而言,由于其为美元对其他国家货币的加权名义汇率,因此对照上述公式也分为如下两部分:
(1)美元的实际汇率(美元对其他国家货币实际汇率的加权);
(2)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物价水平。根据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如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实际汇率的上升也越快。因此eAB的
变化取决于A国相对B国的经济增速。由此可见,我们在本专题上一篇报告中所谈及的美国相对于全球经济增速对美元的宏观驱动,实际上影响的是美国的实际汇率
的变动;但就美元指数的宏观驱动而言,还多出了一个因子,即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物价水平,而这正是我们目前的研究所需要补充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点结论:
一是美国相对于全球经济增速通过美元的实际汇率影响美元指数的变动,与美元指数变动呈正相关;
二是美国相对其他国家的通胀水平直接影响美元指数的变动,与其呈负相关。在上述增长和通胀双因素的宏观驱动下,美元指数的变动有四种情形:
情形一:美国经济增速>全球经济增速;美国通胀>全球通胀;美元指数的变化不确定。
情形二:美国经济增速>全球经济增速;美国通胀<全球通胀;美元指数上升,即美元升值。
情形三:美国经济增速<全球经济增速;美国通胀<全球通胀;美元指数的变化不确定。
情形四:美国经济增速<全球经济增速;美国通胀>全球通胀;美元指数下降,即美元贬值。
图2综合反映了这四种情形,分别对应着Ⅰ、Ⅱ、Ⅲ、Ⅳ四个象限。
针对这四种情形,图3用1980年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检验,可以看出在大多数时期内,上述增长和通胀双因素对于美元的宏观驱动确实存在:
1、当美国经济强于全球经济、通胀低于全球通胀时,美元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升值。如 1983年3月-1985年2月、1992年3月-1993年7月、1995年6月-2000年3月、以及2011年12月至今。只有1985年6月-1987年9月、以及1993年8月-1995年3月这两个时期例外,前者恰逢广场协议签订,西方五国联合干预汇市导致美元指数持续大幅贬值;后者所出现的美元贬值迄今仍是谜题,一个牵强的解释是当时欧洲经济的强劲复苏引起了汇率的反应。
2、
当美国经济弱于全球经济、通胀高于全球通胀时,由于只有2005年12月-2008年12月出现过这种情况,并且期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因此应以次贷危机
的爆发(2007年8月)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美元的确经历了一轮贬值;而在后一阶段,危机的发酵使得避险资金涌入美国,美元出现一小波升值。
3、当美国经济强于全球经济、通胀高于全球经济时,这种情况只在2003年12月-2005年9月出现过。期间美元先是延续前期的贬值,而后走出一小波升值。
4、当美国经济弱于全球经济、通胀低于全球经济时,共有三段时期出现过这种情况,其中1980年1月-1982年12月美元升值、1987年9月-1991年12月美元指数处于波动状态、 2000年3月-2001年12月美元先升后贬。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时期,即2011年-2011年欧债危机期间。此时美国经济虽弱于全球经济,但通胀相对于全球通胀持续波动,美元指数也处于波动之中。综上,可以看出在1980年以来大多数的历史时期内,美元指数的走势与上述增长和通胀双因素宏观驱动下的四种情形相对应。而就仅有的三个例外时期来看,除了1993年8月-1995年3月所出现的美元贬值迄今难解,其余均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表1)。
就整个样本期而言,上述四种情形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所占比达到了85%;而其中Ⅱ和Ⅳ两种情形(即从宏观因子上可以明确美元方向的情形)的占比为37%。
二、美债利率的单因子宏观驱动:发达国家名义GDP增速
首
先要强调的是,本报告中的美债利率特指美国长期国债的利率(以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为代表)。由于一国长期国债的利率反映了一国政府筹资的长期成本,而名
义GDP增长则代表了该国经济的整体回报;因此从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来看,一国名义GDP增长对长期国债的利率应具有牵引作用,使得两者在趋势上保持一
致,从而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基于此,我们首先以美国名义GDP增长作为10年期美债利率的宏观驱动因子,由图4可以看出,两者自1980年以来的确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约为0.7),但期间有6次在走势上出现背离,对此我们列示如下:
(1)1991
年3月-1992年6月:美国名义GDP增速上行,10年期美债利率下行。这段时间两者的背离可能和两个事件有关,一是日本房地产泡沫在20世纪90点代
初的破灭;二是苏联解体。此时恰逢美国经济步入二战后最长的复苏周期。两个事件的叠加不仅巩固了美国在发达国家内部的经济霸主地位,也推升了市场的避险情
绪。就其影响而言,很可能是避险资金涌向美国压低了其国债的收益率。
(2)2001年9月-2002年12月:美国名义GDP增速上行,10年期美债利率下行。这段时间两者背离的主要原因是911事件,美联储降息力度的加大和避险资金的涌入带动10年期美债利率快速下行,而美国名义GDP增速则在筑底后缓慢回升。
(3)2005
年6月-2006年3月:美国名义GDP增速下行,10年期美债利率上行。这段时间美国经济进入2003-2007年扩张的中后期,名义GDP增速见顶回
落;但由于经济的持续复苏推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加之美联储的加息周期,10年期国债利率延续了此前的涨势。
(4)2008年12月-2009年6月:美国名义GDP增速下行,10年期美债利率上行。随着经济在次贷危机后陷入衰退和通缩,美国名义GDP增速出现负增长;但由于美国政府通过QE1等多种措施恢复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市场避险情绪消退,10年期美债利率随之回升。
(5)2010
年6月-2011年3月:美国名义GDP增速先上后下,10年期美债利率先下后上。依靠危机后大规模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的实施,美国经济自2009年下半
年开始了一波短暂的复苏。然而,随着QE1的结束,美国经济的复苏明显放缓,名义GDP增速在2010年下半年出现回落。与之同时,10年期美债利率的走
势则被欧债危机演变下的市场避险情绪所左右。
(6)2011年9月-2012年6月:美国名义
GDP增速上行,10年期美债利率下行。这段时期美国GDP名义增速的回升主要是由于QE2下通胀的回升。而随着欧债危机的加剧,欧洲经济二次探底使得避
险资金涌入美债,加之美联储同时期的扭曲操作,10年期美债利率显著下行。
综上,我们发现这6次美国名义GDP增速与10年期美债利率走势上的背离基本都可以由一个因素来解释,即市场风险偏好变动导致的资金流动,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国债在全球大类资产中的避险属性。而就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而言,我们认为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图5):
一是重大危机事件的爆发,避险情绪(如911事件、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左右海外资金流动。因此这种风险偏好的变化受事件驱动。
二是美国与其他经济体(主要是欧洲和日本)增长的不平衡。具体而言,在复苏后期,当美国经济增长先于欧日见顶回落时,市场的风险偏好继续上升,资金流出美国(如2005年6月-2006年3月);在复苏早期,当美国经济增长与欧日扩大时,资金开始青睐美元资产(如2011年9月-2012年6月)。因此这种风险偏好的变化受基本面驱动。在此,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由于历史上美国在经济周期上往往领先于欧洲和日本,因此在美国经济增长先于欧日见顶回落时,发达经济体的整体复苏尚未见顶,此时由市场风险偏好上升导致
的美债利率上涨,在走势上正好与发达经济名义GDP增速的上升相一致;而当美国经济早于欧日开始复苏时,发达经济体的整体名义GDP尚未回升,在走势上也
正好与资金回流时美债收益率的下降相一致。
由此可见,当市场的风险偏好受到基本面驱动,并由此导致美国名义GDP增速与10年期美债利率在走势上背离时,其在基本面上反映的是美国名义GDP增速与发达经济体整体名义GDP增速在走势上的背离。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相对于美国名义GDP增速,发达经济体的名义GDP增速(本报告中用G7国家的增速代替)可能是10年期美债利率更好的宏观驱动因子。原因有二:
一是从历史上的走势来看,美国名义GDP增速和整个发达经济体增速在多数时期保持趋势一致性;
二是即便在市场风险偏好变动的影响下美国名义GDP增速与10年期美债利率出现趋势上的背离,除非这种风险偏好的变动是事件驱动,否则发达经济体整体名义GDP增速依然与10年期美债利率在趋势上一致。
我们的这一想法在图6中得到印证,对比图5,可以看出在G7国家名义GDP增速替代美国名义GDP增速时,其与10年期美债利率自1980年以来的相关系数提升到了0.8,不仅如此,两者的背离也仅限于上述(2)、(4)、(5)三个时期,分别为911、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后,即受到事件驱动下市场风险偏好变化的影响(表2)。由此可见,在一般情况下,10年期美债利率不仅反映出美国经济的名义增长状况,更是整个发达经济体名义增长的晴雨表。就整个样本期而言,10年期美债利率与G7国家名义GDP增速在走势上相一致时期的占比达到了92%。
三、宏观驱动视角下美元与美债利率的相关性审视
首先总结一下由以上两部分的分析结论:
(1)美元的走势存在双重宏观因子的驱动,分别是美国经济相对全球经济的强弱和美国通胀相对全球通胀的高低。
(2)美债利率存在单一宏观因子驱动,即发达国家的名义GDP增长。
有鉴于此,美元和美债利率的相关性,其实质上是上述三个宏观因子在各自的驱动下的综合结果,因此,对于美元和美债利率相关性的判断,有赖于这三个宏观因子在方向上不同的组合,这其中有四类组合可以直接确认美元与美债利率的相关性:
1、 当美国经济强于全球经济、美国通胀低于全球通胀、发达经济体名义GDP回升时,美元升值、美债利率上行,美元与美债利率正相关。
2、 当美国经济弱于全球经济、美国通胀高于全球通胀、并且发达经济体名义GDP回落时,美元贬值、美债利率下行,美元与美债利率正相关。
3、 当美国经济强于全球经济、美国通胀低于全球通胀、发达经济体名义GDP回落时,美元升值、美债利率下行,美元与美债利率负相关。
4、 当美国经济弱于全球经济、美国通胀高于全球通胀、发达经济体名义GDP回升时,美元贬值、美债利率上涨,美元与美债利率负相关。
另外还有四类组合,由于这些组合中美元的走势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美元与美债利率的相关性具有不确性。综合来看,这八类组合所反映的美元和美债利率的相关性情况可以由图7来勾勒。
从
1980年以来的历史来看,前4类组合(即可以确定美元与美债利率的相关性)可以解释的时期占比达到了37%。而后四类组合(即不可以确定美元与美债利率
的相关性)可以解释的时期占比为40%;在剩余23%的时期里,由于与一些危机事件相关,美元与美债利率的相关性因此很难由宏观因子驱动来解释。
由此可见,就宏观驱动下美元和美债的相关性而言,远比数据上显现的繁杂。然而,由于三个宏观因子的相互作用实质上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周期以及发达经济体经济周期的非同步性,因此在实际判断美元和美债利率的相关性时,可以通过具体分析这种非同步性来化繁为简。
就
当前而言,由于美国在经济周期上已率先引领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并且美国经济仍处于复苏早期,因此美国经济要强于全球经济,通胀低于全球通胀,并且发达经济
体的名义GDP增速也将逐步回升,因此在短期内,美元将和美债利率一同回升,即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至于中长期,由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的前景尚不明朗,因
此美元的走势将具有不确定性,其与美债利率的正相关性也将变得不再稳定。
|
||||||
明明工作表現良好,為何升遷加薪總沒有我的份? 老闆狠狠罵了我一頓,我實在不知道他怎麼那麼生氣? 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老闆永遠不滿意? 這是許多上班族內心的OS,其實是因為你不懂老闆的心。 職場上,老闆掌握你的生殺大權,搞懂他在想什麼、最忌諱的又是什麼?相信有助於你成為職場成功者。 製作人•林少予 撰文•孫蓉萍 研究員•戴致安在電信集團當業務的李忠義(化名),和往常一樣,和兩位同事在外吃完午餐,搭電梯回辦公室。沒想到在電梯內短短一分鐘,他就丟了工作! 原來集團執行長正好和李忠義搭同一部電梯。這位執行長看到三位同仁就在旁邊,卻連個招呼也不打,出了電梯後,就派人調查三人服務的單位,發現其中一位是業務,兩位是會計,於是決定開除業務。 這位電信集團的執行長特別聲明不是要耍官威,而是因為「業務人員不僅要有親和力,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但是看到老闆卻視而不見,是失格的業務。」因此他決定把業務開除,至於同行的會計則屬於內勤工作,不需要這些特質,所以並未追究。 李忠義因為沒有跟執行長打招呼而丟了飯碗,其實在工作場域中,老闆(編按:這裡指直屬主管或公司老闆)對每個人來說,都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他掌握了你的生殺大權,舉凡你的工作內容、考績、獎金、升遷、加薪,他說了算,這也是為什麼「如何管理老闆」早已是職場顯學。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在《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中指出:「上司不只是影響敘薪、升遷和職務安排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知識工作者能否有效工作的關鍵。 無論知識工作者表現得多好,如果上司不支持,什麼事也做不成。」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約翰.賈巴洛(John J. Gabarro)和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對「管理你的上司」議題有深入研究。他們認為,若部屬和上司的關係不佳,必須由員工主動調整關係。若能了解上司的優缺點、做事風格及工作的 優先順序,然後與上司建立良好而有效的工作關係,對雙方都有利。 韜睿惠悅公司資深協理暨資深顧問周秉奇指出,該公司二○一四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台灣,不論雇主或員工都認為除了薪水和發展機會外,「與直屬主管的互動關 係」是員工決定是否留任最重要的因素。從提高組織效能的角度來看,主管和員工如果能密切配合,對提升企業績效也有助益。 至於如何「管理老闆」?說穿了,最重要的是先搞懂老闆在想什麼、弄懂他的邏輯,以及他最在乎的是什麼事,並避開地雷,才能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重則像李忠義一樣被掃地出門,輕則永遠得不到老闆青睞,升官加薪無望。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對趨勢科技、中國信託、富邦金控等企業共上萬名企業員工提供諮詢,諮商心理師黃暐超發現,「主管」(尤其是直屬主管)是工作上 造成員工困擾的主要因素,原因是「主管和員工的關係不對等,而且主管還握有員工生殺大權。」黃暐超指出,為上司問題尋求諮詢的員工,多半抱怨主管總是愛罵 人,每天都扳著一張臉;還有員工抱怨主管偏心,對某些會抱大腿的同事特別好;另外有些員工抱怨「主管像媽媽一樣不停地叨念,不管我走到哪裡就念到哪裡。」 不過,礙於對象是長官,多數人只能隱忍,可見與主管或老闆關係不佳,的確是員工最大的壓力來源。 員工要管理上司,首先要知道上司在想什麼,《今周刊》特地請來金融、服務、傳產等行業的三十五位主管填答問卷,希望藉此一窺老闆的心。 我們一共問了二個問題,一:您心目中理想的部屬,應該具備什麼條件?結果顯示,理想部屬最重要的條件為:團隊合作(占三七%)、習慣正面思考(占三七%)、適應力強(占三一%)、願意承擔責任(占二八%)、勇於接受挑戰(二五%)等。 我們的第二個問題是:您討厭部屬有以下哪些行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地雷依照嚴重程度排列,分別是:說謊(占六二%)、沒有責任感(占五一%)、執行 力差(占四○%)、愛抱怨(占四○%)、不肯承認錯誤(占二五%)等,「專業能力不足」反而擺在最後,顯示老闆想的真的不一樣。 啊!上班來不及!乾脆假裝生病請假吧說謊又沒責任感, 你已經被列入黑名單了 有些員工上班來不及,謊稱生病要請假,有些人只要有輕微不舒服就不去上班,這樣既是說謊又沒責任感。利眾公關集團董事長嚴曉翠說:「稱病告假影響的不是個 人,而是團隊,因為必須有人代班,原先規畫的時程也可能因此打亂,所以我會讓這種人從團隊中消失。」巨大集團執行長羅祥安以「一群平凡的人聚在一起,希望 做出不平凡的事」,說明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花旗(台灣)銀行總經理張聖心也說:「外商公司沒有明星球員,只有團隊榮耀。」同事們合作無間才能為組織創造佳 績。 即使要求創意的產業,團隊合作也是最重要的特質。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王冠軍曾任宏達電人資部副總、廣達電腦人資協理、台積電人力資源服務處長等 職,他說:「創意和創新不同,創意是creation,只是一個想法,創意能實踐才是創新,也就是innovation。從創意到創新的過程,絕對需要集 合眾人的力量。」他並舉例說,由明星球員臨時組成的足球隊到全國與地方一般球隊比賽,結果輸比贏多,「證明了平日團隊合作和默契比技術更重要。」至於正面 思考,羅祥安認為,員工「如果態度負面,有能力也沒用。」此外,台灣摩根士丹利證券董事長柯之琛認為,負面情緒會增加下單時判斷錯誤的機率;而且正向思考 的員工比較有抗壓性,比較適合金融業的高壓環境。 討厭!這真是個「屎缺」,拜託別要我做這是考驗,趁機把爛工作變跳板吧! LINE台灣區總經理陶韻智也重視正面思考、承擔責任等特質。陶韻智回憶他在IBM工作期間,「我被派到一個成員約五人的新部門,負責塑造公司創新形象。 負面思考的人可能會抱怨主管沒有指示,工作內容不明確,而且成果很難量化,不容易看出績效;可是我認為工作內容不明確,正是由下往上影響主管的良機。」陶 韻智主動向主管提案,他善用IBM的資源,不勞煩主管就建立了國內外的溝通管道;此外,他分析台灣現況和預定執行方向,固定回報進度並和主管討論。由於具 備上司重視的多項特質,也拿得出績效,他成為同梯進入IBM的四十人中,最早被拔擢的人。 陶韻智還參與過一個為銀行執行的專案,當時專案成員約四十人,預定執行時間比往年少了一半。他還沒接手,就有經驗人士提醒他:「這個案子絕對來不及在限期內完成。」而專案失敗的後果就是罰錢。 當時還是開發部門小主管的陶韻智表示,「可能會有同事抱怨,這是個被人蒙著眼睛去撞牆的爛案子。」但他勇於接受挑戰,專案開始前研讀計畫內容、找出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願意承擔責任,向主管要求延期一個月,最後獲得客戶的同意。雖然他不是這個案子的專案經理(PM),但他工作期間會站在PM的高度,和其他 部門的團隊溝通,如期完成。 一位公關公司主管則說,他在部屬的簡報或信件中發現錯字連篇,替他們修改之後寄回去,他們卻看都不看一眼;有時遇到棘手問題,部屬竟然乾脆來個「人間蒸 發」,完全看不出責任感和自我要求。這位主管強調,給部屬修改後的錯字,是希望他們從中學習,下次不要再犯,但遇到不求長進的人,這些只是無謂的努力。 不公平!為什麼同事工作分量比我少? 別白目了,難道主管聽到會把工作接過來嗎? 有時遇到辦記者會要聯絡記者來採訪時,有些部屬還會向主管抱怨:「為什麼她只要聯絡十個人,我卻要聯絡十二個人?」不願承擔責任、愛抱怨又愛計較,這些在主管眼中,絕對是扣分、白目的行為。 儘管具備了良好的基本工作態度,許多人還是覺得和長官處不來。這時候注意幾個重點,就可以讓雙方關係更和諧,甚至借力使力,不但不讓主管影響自己的心情,還能幫助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層樓。 有近二十年經驗的企業心理顧問公司主管珍.克拉克(Jane Clarke),在《跟誰都能一起工作》一書中,提出管理老闆的十大黃金守則。這十件事可以歸納為五大重點,分別是充分溝通、換位思考、合作無間、自我要求和自我克制,做到這些事,主管不愛你都難。 一、充分溝通。溝通不良往往是下屬和主管不和的主因,但細究之下,會發現雙方其實都沒錯。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董事長范揚松說:「導致衝突的原因,多半只是 主管與下屬的訊息在『編碼和解碼』時,因為時空差異、立場不同、利害點不一致,產生扭曲與誤解。」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件事是先了解主管對你的要求,以及 他的行事風格。你可以從旁仔細觀察主管,但最穩當的方法是找他談,確定他對你的要求與期待,也就是關鍵績效指標(KPI)。員工也可以請主管評價工作表 現,並適時向主管反映工作實況。但他提醒,溝通最重要原則是「理直氣和、義正詞婉」,千萬要避免不歡而散。 誠實和坦率,絕對是面對事情的第一態度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思考,如果自己是主管,會如何向更高一層的主管報告?主管的口頭禪是:「我不要聽問題,我要 解決方案!」就是因為他的主管也會向他要解決方案,所以部屬最好擬出解答。此外,你的態度要積極主動,先把事情想透徹,並提供多個選項,隨時回報,讓主管 放心。如果你的解決方案可以讓他直接上呈主管,你就成功了一半。 三、合作無間。先了解上司的KPI,然後幫他們達成業務目標。台北市專業祕書暨行政人員協會財務長蔡麗瓊指出,「主管賦予下屬新任務時,希望他們能幫自己創造成果,而下屬的責任是使命必達,不能say no。」主管和下屬都達成目標,為團隊加分,就是典型的創造雙贏。 四、自我要求。和主管互動時,誠實和坦率的態度非常重要,出錯時尤其要勇於認錯,而且要想好補救方案並誠心道歉。此外,員工必須要求自己超前、超越分內工 作,績效高過公司要求,例如老闆要求今年業績成長一○%,但是你卻做到一五%,甚至二○%,讓老闆出乎意料,而且千萬不要有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以團隊利益 和公司發展為重。 五、自我克制。蔡麗瓊指出,老闆的情緒會跟著工作進展是否順利,以及員工回應他的方式而改變。只要當主管,就得每天面對公司內外各色人等,主管的人格特質 也不同,很難在任何時刻都和藹可親。所以員工最好對主管多點體貼,不要情緒化,千萬不要老是抱怨,成了公司出名的牢騷鬼。此外,下屬向上溝通的大忌是侮辱 主管的智商。避免不經意地說出:「這個很簡單啊!」或因為打從心裡瞧不起主管,而露出不屑的表情。 除了以上大原則,王冠軍根據三十多年的人資經驗,歸納員工與老闆相處的狀況,並提出應對之道。 一、例行報告。除了報告內容的邏輯架構要清楚,一定要先自問:老闆會問什麼問題?猜老闆的心當然很難,訣竅是設法了解「最近讓老闆睡不好覺的三件事是什 麼?」是廣告收入銳減?人事異動太大?股價大跌?從這些關鍵問題出發,中槍的機率應該就會低一點。如果可以幫老闆解決問題,絕對會讓老闆發現你的重要性。 二、老闆呼叫。老闆找部屬通常不是要幫他升官加薪,而是要他解決問題,這時候要先思考:「我該準備什麼?」不要兩手空空就敲門進去。去之前不妨向祕書打聽老闆今天見了誰,或接了誰的電話,見面前心裡有個底,至少帶著例行業務的資料去見老闆。 三、有求老闆。為了爭取權益面見主管時,要注意溝通的態度要委婉,最好還能先向相關單位打聽情報。公司正在緊縮預算時卻要求增加人手,不就是找罵挨?另一個讓老闆同意的訣竅,則是分析這個方案會為公司帶來的好處與影響,才能喚起主管的重視。 四、不期而遇。員工難免會在電梯或廁所遇到老闆,此時要避免老闆對你的印象分數大打折扣,唯一辦法就是對自己分內工作如數家珍,以免老闆抽問時啞口無言,還有一定要記得打招呼,以免犯了大忌。 運用小訣竅, 絕對是你比別人紅的關鍵 善用祕書也是訣竅之一。除了打聽老闆的心情、行程外,蔡麗瓊認為,祕書可以幫忙員工的地方還包括:檢視文件資料的錯誤、對報告適度提供建議等,減少員工與老闆為一些無謂的瑣事發生衝突。 陶韻智認為,「先進的公司趨向扁平化,經理人和部屬間不再是上下的關係,而是夥伴的關係,高階經理人也要和員工一起拚鬥。傳統老闆會造一艘船,不唱反調的 人才能留在船上;但在夥伴關係時代,改變的力量掌握在每個人手中。」陶韻智鼓勵員工主動承擔責任,從更高的高度看事情。「每個人都有影響周圍五公尺的能 力,問題是你要不要發揮影響力。」主管與部屬的關係是永遠的課題,相信只要認真做好本分工作,具備老闆喜歡的條件,並避開老闆討厭的行為,想要在職場上出 人頭地,指日可待! 老闆心裡想的事,你懂不懂? 35位大老闆員工條件大調查理想部屬該有哪些條件?(複選)能團隊合作(37.1%)習慣正面思考(37.1%)面對改變能彈性因應,適應力強 (31.4%)願意承擔責任(28.6%)勇於接受挑戰(25.7%)執行力強,隨時都有進度(25.7%)有自己的想法,會提出不同的提案(20%)專 業能力強(17.1%) 持續學習(17.1%) 有比本身職務更高的視野(14.3%) 忠誠度高(14.3%) 白目部屬有哪些行為?(複選) 說謊(62.9%) 沒責任感,把工作丟給別人(51.4%)執行力差,自我要求太低(40%)推託,愛抱怨(40%)不肯承認本身的錯誤(25.7%)習慣爭功諉過 (22.9%)工作效率差,工作完成度不足(11.4%)沒有時間觀念(8.6%)沒有回報工作進度的習慣(8.6%)專業能力不足(5.7%)註:參與 填答問卷的企業主管包括: 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 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 歐都納董事長程鯤、 巧新科技工業總經理石呈澤、貿聯控股公司總經理鄧劍華、美利達工業副總經理鄭文祥、亞都麗緻總管理處總經理徐儷萍、 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 老爺大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巴克萊證券董事總經理楊應超、美律實業人資處處長劉淑珍等35位 管理學大師杜拉克 教你如何與上司相處 列出上司名單。 徵詢上司意見,同時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協助上司發揮他們的特質,展現工作績效。 讓上司信任你的方式,就是協助發揮他的長處,避開其短處。 提供上司充分的資訊,並直接問他們喜歡以什麼方式獲得資訊。 不要讓上司措手不及。確保上司不會受到任何意外驚嚇,因為這對於一個組織的負責人,通常是一種當眾羞辱。 上司如果換人了,就應該改變與他溝通和報告的方式。 資料來源:《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搞定 老闆的黃金十大守則了解上司對你的要求,以及他們的行事風格。 積極主動:隨時回報工作狀況,讓主管安心。 協助上司達成業務目標:主管的成功對團隊有加分的作用,下屬的責任是使命必達。 不只問問題,最好提供解決方案。 開誠布公,道歉要算數:誠實和坦率的態度非常重要,出錯時要勇於認錯。 不要有情緒化的反應。 工作賣力超過要求範圍:拿出高於公司目標的成績。 別侮辱上司智商:不要露出不屑的表情,別說「這個很簡單啊!」尋求並給予反饋意見:了解自己的表現好壞,同時也可以提意見給上司。 別因為老是抱怨而出名:上司不會喜歡滿腹牢騷的人。 資料來源:《跟誰都能一起工作》(時報出版,預定七月上市)加薪、升遷 、工作量太大啦該怎麼啟齒,一次告訴你! 我要如何談加薪? 先向主管感謝公司的栽培,同時提出數字,具體說出自己為公司完成哪些案子、達到多少業績目標,接下來再說「希望自己的職涯發展和薪水成長能成正比」。切忌和同事比較,除了薪水之外,也可以爭取進修的預算,並告訴主管,自己的能力提升之後,最大的獲益者是公司。 怎麼開口提升官? 對主管闡述自己的職涯規畫,目前缺乏主管的歷練,希望公司協助完成。這樣積極的態度會讓主管對你印象深刻,升遷時會第一個想到你。爭取前不妨先向研發、人資等部門打聽公司的發展計畫和資源配置,針對公司需求提升能力。 工作負擔太重,如何請求老闆減量? 工作列出並訂出先後順序,再請問主管順序是否正確?接著告訴主管,很難在期限內同時完成這些事情。 貼心地先想好解決方案,就容易說服主管調整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