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00更新:據彭博新聞社,香港交易今日所在一份公告中表示,香港交易所稱沒有跡象表明滬港通將推遲開通。香港交易所的市場基礎設施和運營已經為“滬港通”開通做好準備,市場監管機構將決定開通日期。
此前香港《信報》報道,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誌剛,昨天在一個活動上表示,據其以往出任公職時推動中港金融合作經驗,部分內地部門推行相關政策或多或少滲入政治考慮,故不排除“滬港通”或因政治理由而延遲。
本周二,香港和大陸兩地交易所表示,經過近半年的籌備,滬港通準備工作進入尾聲。但是,香港負責滬港通的署理財政司司長陳家強、證監會主席唐家成和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被問到本月滬港通啟動問題時,表示“正在努力”、“工作正在進行,何時開通不敢說”以及“還沒有時間表”等。
值得註意的是,李小加早在8月時曾表示,滬港通將在10月落實,並會在“開車”前兩周正式公布。如今被在場的媒體多番詢問,他的口氣沒有了以往的肯定。
10月3日,德意誌銀行發表的一份報告表示,由於近期香港局勢動蕩,滬港通的“開車”時間可能會延遲。
所謂滬港通,是由李克強總理今年4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宣布,有意在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之間建立交易機制。當日下午1點多,中共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即發布《聯合公告》,宣稱將在6個月內推出交易額度為5500億元人民幣的“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簡稱“滬港通”)。
滬港通每日額度的標準,是按照滬、深交易所每日成交額的5%~10%來確定的。滬股通(北向資金)總額度3000億元人民幣,每日13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南向資金)總額度2500億元人民幣,每日105億元人民幣。
通過該機制,可以在限定的交易額度之內通過境外資本和境內資本的自由出入,通過跨境人民幣資金的有效滲透,降低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9日晚表示,“占中”團體等公布新一輪不合作運動,雙方原定10日的對話基礎被動搖,不可能有建設性的會面,因此“無奈及失望地”決定暫不會面。這意味著香港“占中”問題或難以很快得到解決。
此前,香港特區政府曾初定於10日下午4時與學生公開對話,討論政制發展的憲制基礎和法律規定。鄭月娥說,事實上,“占中”至今已進入第十二天,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生計已受到很嚴重的影響,這些違法的占領行為必須停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金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雲來正式謝幕,結束了他在中金十六年的任職。
據《證券時報》報道,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會正式批準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雲來的離職申請,首席運營官林壽康暫時行使代理首席執行官一職。
《證券時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金公司高管可能面臨進一步變動。朱雲來曾多次表示對自主創業有興趣,但離職後是否真正邁向這個目標並不確定。“朱雲來對互聯網充滿興趣,創業方向可能與互聯網概念有關。”
朱雲來今年3月在2014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提出,互聯網金融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數量的人群可以共同完成同一件事。
迄今為止,朱雲來的中金職業生涯超過15年。朱雲來1994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後轉往芝加哥DePaul大學修讀會計碩士,畢業後在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公司任職。1998年加入中金公司香港辦事處,此後歷任管理委員會主席、總裁和首席執行官。
林壽康2000年加入中金公司,曾任資本市場部負責人,現任中金公司首席運營官。加入中金公司之前,他歷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部經濟學家、香港金融管理局貨幣管理部高級經理、德意誌摩根建富公司新興市場部經濟學家、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國際部副主任。
關於朱雲來離職的時間點也引發了分析人士的推測。今年7月,中金計劃明年赴港上市的傳聞再起。多位行業人士表示,中金公司近些年因未上市錯過資本為王的行業契機。在資本中介領銜券商業務的新時代,中金需要全力擴充資本金以趕超同行。
南華早報援引兩位匿名知情人士說,中金還沒有向香港交易所提交IPO申請,總裁正式繼任人選未定將使獲得上市批準更加困難。知情人士在8月份透露,中金公司曾計劃最早本季度啟動IPO程序。
近期中金高層頻現變動:
上周五,中金公司對外宣布,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梁紅兼任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原經濟學家彭文生離職。
今年5月,中金投資銀行業務委員會執行主席蔣國榮離職。
就在滬港通“發令槍”即將響起之際,一些大型機構卻要求更多時間,來為滬港通開通做準備。
路透社報道稱,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a Securities Industry &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簡稱ASIFMA)致信香港證監會,要求更多時間為滬港通開通做準備。
ASIFMA稱,滬港通推出尚不成熟,其客戶不能在下周開始交易,因為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資本利得稅尚需厘清、以及一些技術問題等。而且一旦各項細節確定,投行亦需要時間來調整交易系統和準備客戶文件。
他們希望能提前一個月預告滬港通開通時間。
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是一個獨立的地區性行業協會,由買方和賣方市場60多個領先金融機構組成,包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律師事務所、評級機構、市場基礎設施服務提供者等,這其中包括貝萊德、施羅德等公司。
市場普遍預計,滬港通將於10月27日正式開通。ASIFMA在上述信件中表示,滬港通開通時間可以推遲到11月下旬。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誌剛曾在本月9日表示,據其以往出任公職時推動中港金融合作經驗,部分內地部門推行相關政策或多或少滲入政治考慮,故不排除“滬港通”或因政治理由而延遲。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上周五表示,滬港通準備工作已就緒,但沒有“開車”時間表。
滬港通是多年來中國國內市場對外放開最重大的進展,這也給了海外資金進入A股更便捷的通道。
不少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滬港通將給中國被納入國際基準指標鋪路,例如MSCI以及富時,這是中國市場與國際金融系統融合的重要一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針對昨日《香港商報》報導滬港通將難以如期於本月27日開通,可能無限期延遲,人民網采訪的資深人士表示,滬港通屬於國家既定政策,不可能無限期推遲。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也認為 “滬港通”推出是早晚的事情,投資者無需多慮。
《香港商報》援引接近內地監管層的匿名消息人士指出,受“占中”影響,原已準備多時的“滬港通”將難以如期於本月27日開通,且原定於本周六舉行的滬港通開通彩排儀式也已被取消。報道稱,滬港通目前處於被無限期擱置的狀態。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向人民網表示,國家既定的政策不是兒戲,不可能無限制擱置下去。他說:
“滬港通的按鈕在國務院,推出時機是決策者判斷時間點的問題,目前滬港通推出不存在任何障礙。”
趙錫軍則是表示,“滬港通”是政策層面對投資者提供的一個投資機會,即便“延遲”,也只是這個機會早一點晚一點的事情,投資者無需多慮。
據人民網報道,一位監管層人士說,按照公告的時間點,“滬港通”技術條件等目前已經準備就緒,至於何時推出有待進一步確認。一位接近交易所的人士也說,對執行層面來講,目前並不掌握相關政策情況,也無法發表任何意見。
今年4月,內地及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宣布決定原則批準上交所、港交所、中登公司、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開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公告稱,從公告發布之日起至滬港通正式啟動,需要6個月準備時間。
《香港商報》報道稱,本月初“占中”初現時,原訂在港推行的一系列有關“滬港通”的宣傳活動就已取消,包括官員訪港行程,上交所在港的采訪活動等等。當時還只是計劃暫時推遲,擇機再做,但隨著局勢一發不可收拾,推遲已變成暫時不考慮做了。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中國股市基金連續6周資金流出,累計達49億美元(約379.8億港元)。券商認為資金憧憬“滬港通”而來,但仍未見開車,投資者獲利而去。統計顯示,自7月港元匯率破頂以來,中國股市基金累計資金流入將近88億美元(約682億港元),近來六周資金流出規模相當於吸資額的56%。
中證監日前記者會並未體積滬港通的開通日期。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認為,即使滬港通未必可在本月或下月推出,12月也是合適的時機。目前歐美股市動蕩,香港本地風波又起,延遲推出勝過倉促上陣。而且12月是基金經理粉飾成績的傳統季節,或有利於做好市況,給滬港通開通帶來適合的時機。
第一上海證券首席策略師葉尚誌也預計,滬港通年內推出機會仍高。他認為,市場不用過分解讀滬港通或擱置的消息,畢竟滬港通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而且與滬港通相關的準備工作已做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10-28 08:54 編輯 滬港通推遲,一份遲到的紅包 作者:格隆匯 Adam 香港交易所10月26日發布告知稱,本計劃於10月底推出的滬港通尚未獲得批準。今日恒指低開130點後一路下行,最多跌大約300點。而港交所(388.HK)作為滬港通的風向標也低開4個多點。歷史上2007年8月曾宣布推出港股直通車,港股指數由20000點升至3000點。但11月突然叫停,當天股指下跌1526點。從目前情況看,我們相信歷史不會重演,畢竟現在和07年的大環境不一樣。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也表示,交易所在滬港通的角色是“修橋建路”,已完成準備工作,但滬港通何時開通非由他決定,他稱不知悉滬港通的開通時間,也不願作出猜測,但他認為滬港通推出只是時間問題,而非“會否”的問題。 9月29日,李小加曾經公開表示,滬港通有望在10月的某一個周一開通,並且會提前2周公布時間。因此市場預期會在10月13日公布,之後又預期會在27日啟動。關於滬港通推遲的原因,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是由於“占中”,導致香港局勢不穩定,甚至有人乘機鼓吹說會取消滬港通。例如有報道稱有關部門評估了目前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認為不適宜推動新的經濟合作計劃,滬港通將不會如期在月底開通,恐怕今年內也不能開通,滬港通已被無限期擱置。而上交所也已取消原定於26日舉行的滬港通開通彩排儀式。顯然,上述傳言並非空穴來風。包括財庫局局長,財政司司長在內的特區政府官員都認為滬港通與“占中”無關,但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和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則認為滬港通押後與占中一定有關系。 另一種說法是由於資本增值稅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這點也是李小加承認的。 所謂資本利得稅簡單說就是對投資者證券買賣所獲取的價差收益(資本利得)征稅。所有法律條文中,資本利得稅是一個無法避開的問題。內地現行法律中,個人所得稅是20%,但內地資本市場從開設以來一直得到了豁免征收,也就是說內地投資者目前不需要交資本利得稅。但之前內地的法律條文中規定QFII,也就是境外合格投資者投資A股需要交10%的資本利得稅,但這筆稅款一直以來內地監管層都沒有真正征收,而是預提,並為上交國家。而香港方面則是完全不征收資本利得稅的。 滬港通之前的文件的文件也顯示不用繳納資本利得稅與股息稅,但這些都停留在口頭層面,並沒有書面的文字保障,稅率方面在未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對在香港成熟市場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巨大政治稅收風險,在未來是不可回避的。但對於QFII來說,如果滬港通不收,那對QFII則顯的不公平,沒人願意通過QFII來交易。這點目前並沒有說清楚。個人理解是為公平起見要收一起收,至少也要預提,不收就都不收。 另外不僅僅是資本利得稅的不確定性,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需要討論。如資金能否參與雙方的新股打新,港股的打新通常都是機構投資者的網下配售,機構化程度較高,操作難度不大,但內地的打新則更多是偏向網上申購,且內地新股基本上是穩賺不賠的情況,此外內地交易所對於打新的投資者要求也不少,例如需要持有一定量的市值存量股票,未來香港資金能否參與打新、手續是否與內地打新一樣,也是需要討論的問題。 10月22日,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簡稱ASIFMA)也致信香港證監會,要求更多時間為滬港通開通做準備。ASIFMA表示,滬港通推出尚不成熟,其客戶不能在下周開始交易,因為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比如資本利得稅尚、以及一些技術問題等。而且一旦各項細節確定,各大投行另需要時間來調整交易系統和準備客戶文件。他們希望能提前一個月預告滬港通開通時間。 對於這樣的結果,個人覺得滬港通是一個人民幣國際化中重要的一步,不會因為“占中”這樣的政治原因而推遲甚至取消,這樣也正好正好中了“占中”人事的下懷。也許真相可能正如ASIFMA所說的細節原因,畢竟中港都不希望等推出發現問題再暫停滬港通,若如此市場可能比推遲反應更為劇烈,從而影響市場對滬港通乃至雙邊政府的信心,更給“占中”者落下口實。 這樣看來,開通也只是時間問題,對於今天跌下去的券商股和滬港通標的,也許反倒是一個入場的機會。另外對於之前由於滬港通而造成資金流出的非滬港通中小盤個股或許能回流一些資金。推出滬港通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兩邊都喜聞樂見,推遲也算是細致準備,好事多磨,最終遲早會放行。不推的話則是一個雙輸的結局,相信目前的指數都含有一定的滬港通期望,不通的話兩邊定會再次大跌。 |
本周二歐市盤中,美元/日元刷新7年新高115.79,日本股指日經225指數同樣刷7年新高17124點,因支持寬松政策的安倍晉三可能提前舉行眾議院選舉。此外美元再度全線上漲,非美貨幣、貴金屬、大宗商品普跌。
午間,路透消息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若決定延後預定於明年10月上調消費稅的措施,他可能在年底前提前舉行眾議院選舉。國會眾議院2016年之前無需舉行選舉。
安倍政府執政盟友公明黨周二表示,該黨應該為可能提前選舉做準備。
這個消息令金融市場感到意外,各界長久以來預期安倍將會推動第二輪消費稅調升,盡管4月首度調高消費稅對於經濟的沖擊大於預期。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消費稅上調很可能被推遲。日本政府或將對此展開全方位的考量。
今年4月,安倍將日本的消費稅從5%上調至8%,將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在二季度送入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萎縮。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安倍將在下周一GDP數據公布後決定日本經濟是否能夠承受加稅。根據原計劃,日本將在明年10月將消費稅上調至10%。部分安倍的顧問建議安倍將上調消費稅的時間推遲至2017年4月。
提前大選可望鞏固安倍晉三的低位,盡管安倍支持率下滑,因為反對黨過於分裂而無法勝出。安倍提前可以確定自己下一個四年任期無疑為其寬松政策的延續做了保證。日元受此消息刺激大幅下挫,日股大漲。
“無法想像反對黨會勝選。因此這意味著安倍政府將有再多出四年的執政時間,”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資深策略師Norihiro Fujito表示。
“近期財政及貨幣政策都將支持經濟成長,今日市場正在反映此一題材,”他補充稱。
此外,還有日本政府的消息人士稱,規模1.1萬億美元的日本政府養老基金(GPIF)在官方改變資產配置前,就開始拋售日本國債,且拋售還在繼續。
綠線為美元/日元,白線為日經225指數:
黃金上周觸及1130美元/盎司的四年半低位後,於周五借力不及預期的非農數據大幅反彈達45美元/盎司,但本周金價未能守住上周五漲勢,持續回落至1150美元一線:
歐元/美元周二下跌0.17%,至1.24整數關口:
美元走強帶動原油價格今日小幅走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共同社最新消息稱,日本最大在野黨——民主黨高層已經同意推遲消費稅上調。此前,多數在野黨成員反對推遲增稅,因日本債務問題引人擔憂。
此消息若成真,或代表安倍政府已經與主要在野黨派達成一致觀點,未來推遲第二輪消費稅上調的可能性增大。
近日市場盛傳安倍可能在本月就解散眾議院,並可能於12月21日舉行選舉。而原計劃於明年十月二度提高消費稅的計劃將推遲到2017年4月。這在日本政商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因為不只是來自在野黨,就是安倍的自民黨內部和財政部都存在壓力,要求安倍按計劃進行加稅以解決日本巨量的債務問題。而安倍則認為經濟複蘇過於脆弱,難以承受進一步加稅的打擊。
日本的總債務占到GDP的240%以上,位列全球之最,負債率比希臘還要高100個百分點,所以安倍政府有必要通過加稅來防止財政赤字繼續擴大。
民主黨幹事長枝野幸男早先曾表示,若推遲上調消費稅將說明“安倍經濟學”的經濟成長策略已經失敗。
此外,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周五(11月14日)表示,如果首相安倍晉三決定明年推遲上調消費稅,那麽他不能無限期推遲,而且必須要說明他會在什麽時候再次增稅,這暗示日本將不會放松其削減公共債務,及平衡預算收支的承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日本第三季度實際GDP初值年化季率萎縮1.6%,預期增加2.2%,前值向下修正至萎縮7.3%,創下2011年3月日本海嘯地震以來最差值。經濟的反彈速度慢於預期,這很可能會促使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遲第二次上調消費稅的時間。
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在隨後的講話中稱,日本第三季度GDP萎縮的最大因素是庫存調整。 消費稅上調的影響比預期要大。是否推遲消費稅的決定將由安倍作出。避免通縮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安倍可能將在明天或稍後作出決定。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顧問Honda表示,被日本三季度GDP數據“震驚了”。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日本第三季度實際GDP初值年化季率-1.6%,預期+2.2%,前值-7.1%修正為-7.3%。
日本第三季度實際GDP初值季率-0.4%,預期0.5%,前值-1.8%。
日本第三季度GDP平減指數初值年率2.1%,預期1.9%,前值2.0%。
日本第三季度名義GDP初值季率-0.8%,預期+0.4%,前值-0.2%修正為-1.0%。
日本第三季度消費者支出初值季率0.4%,預期0.8%,前值-5.1%修正為-5.0%。
日本第三季度企業支出初值季率-0.2%,預期0.9%,前值-5.1%修正為-4.8%。
GDP數據按季度環比萎縮0.4%,法國興業銀行預計低於0.5%的增長足以使日本政府推遲二次加稅。
占日本經濟比重60%的私人消費數據較上月僅輕微上升0.4%,顯示4月份加稅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
受4月份消費稅稅率從5%提高至8%影響,家庭和企業的需求放緩,導致4-6月份當季日本經濟一度萎縮7.3%。
第三季GDP數據已經被普遍認為是安倍決定是否將消費稅率由當前的8%上調至10%的關鍵因素。上周安倍經濟顧問本田悅朗稱,為了確保能夠終結通縮,消費稅上調時間需要延後18個月至2017年4月。
日本外務省新聞秘書Kuni Sato於周日(11月16日)宣稱,該國首相安倍晉三在全球20國集團(G20)會議上表示,在日本政府是否應當按部就班地在2015年再次上調銷售稅2個百分點至10%這一問題上,他正在等待即將於周一發布的日本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初值數據。
日本股市日經指數近日漲至七年新高。許多市場參與者尤其是外國投資者,拋售日元以對沖手中的日股持倉,如果消費稅確定推遲將利好日本股市,同時對日元形成進一步拋壓。
本次不及預期的GDP數據公布後,日本股市出現了大幅下跌,而日元短線走低後轉而上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日經新聞,安倍將於明天召開新聞發布會,或宣布推遲原定於明年10月的消費稅上調計劃。
要想知道為什麽安倍會推遲上調消費稅,你可以看看日本近期的經濟數據——第三季度GDP、消費者信心指數、工業產出或者新屋開工數據。
或者你也可以看看東京大學教授Tsutomu Watanabe整理的數據。
Watanabe編制的東京大學每日物價指數(UTokyo Daily Price Indices)顯示,2014年4月上調消費稅(由5%上調至8%)與1997年4月上調消費稅那次一樣,對消費者需求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1997年4月,日本將消費稅由3%上調至5%,一年之內,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日本銀行業的崩潰以及亞洲貨幣危機使得日本經濟雪上加霜。之後不久,日本就被通縮籠罩。
在政府官員推動今年消費稅上調時,他們曾保證歷史不會重演。他們認為,現在的亞洲經濟更為繁榮,並且日本央行正在向經濟註入史無前例的流動性。而財政刺激也正在減輕日本家庭的負擔。
然而,根據Wantanabe的每日物價指數,日本2014年的加稅產生的效果與1997年加稅的效果十分相似。
日經新聞收集日本300家超市里數十萬件產品的價格,而Wantanabe則據此編制每日物價指數。
數據顯示,物價在加稅前夕上漲、隨後下跌並在6月早期恢複。隨後,物價同比下跌。
Watanabe教授表示,1997年的消費稅上調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失敗,然而現在的數據顯示,目前的情況與1997年十分相似。在幾個月內,物價將開始下跌、下跌、再下跌。
Watanabe教授此前為日本央行官員,在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東京大學指數與政府的CPI指數存在一定差異。政府的數據顯示,日本的潛在通脹(不包含稅收)持續下降,從4月的1.5%跌至9月的1%。
舉例來說,日本政府追蹤某一個特定品牌的洗發水價格,而東京大學追蹤300個品牌的加權平均價格(以銷量作為權重)。這意味著,相較於官方的數據,東京大學的物價指數捕捉到了更多的負面影響。因為消費者很可能因為消費稅的影響轉向更廉價的品牌。
此外,東京大學的物價指數中不包含服務以及耐用品價格。Watanabe教授表示,因此,東京大學物價指數與通脹預期關系不大。通脹預期往往包含理發、K歌等服務的價格。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最關註的就是通脹預期。他一直強調對日本達到2%通脹的決心。
即便如此,因超市的經理們隨時調整售價,東京大學的指數更好的反映了供應和需求。東京大學的物價指數可能比官方的數據更早的反映出日用品價格的下跌。
(在日本政府的CPI指數追蹤的商品中,20%為日用品)
1997年,日本的零售商曾舉行一次性降價促銷活動,然而,由於經濟遲遲沒有好轉,商家們在11月永久下調了價格。Watanabe教授表示,雖然目前看來,今年11月日本沒有發生大的降價,但是物價下降很可能很快到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經濟領域的一位重要幕僚濱田宏一近日警告,日本必須推遲上調銷售稅,若執意第二次增稅,日本“龐氏騙局”形勢將惡化。濱田的言論印證了日本政府增稅舉措面臨的巨大壓力,此前推遲增稅的傳聞更有可能成為現實。今日稍早日本媒體報稱,安倍將在今日稍晚宣布推遲增稅並提前舉行眾議院選舉。
耶魯大學名譽教授、經濟學家濱田宏一是設計“安倍經濟學”理論的關鍵人物。安倍曾依靠濱田的權威批判日本央行未能全面對抗通縮,呼籲實施“大膽的貨幣政策”。在安倍就任首相將近兩年之際,濱田向《英國每日電訊報》表示:
“今年4月日本政府上調銷售稅已導致國內經濟大動蕩,它可能已使‘安倍經濟學’產生的收益喪失了三分之二。至少這場偉大實驗三分之一(的收益)已蕩然無存。”
據彭博報道,今日另一位安倍的重要經濟顧問本田悅郎也表示,日本消費稅上調應該延遲。本田認為,應推遲18個月上調消費稅,應在日本消滅通縮後再增稅。
昨日公布的日本第三季度GDP初值年化環比下降1.6%,明顯不及預期的環比增長2.2%。而且第二季度GDP環比降幅下修至7.3%。安倍推遲既定的明年10月增稅計劃或已成定局。濱田認為:
“我們應該在未來中期上調消費稅。”4月增稅帶來的首次沖擊與日本政府超級貨幣寬松的效力截然相反,這次超級寬松抵消沖擊影響,但不能冒險再經受一次沖擊。
濱田完全支持日本央行購買資產的QE項目,但他認為,QE持續得越久,帶來的回報就越少。他說:
“我完全同意(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的政策方針,以及他(在行動以前)保持平靜然後震驚市場的策略。當然,如果你重複同樣的行動,其影響力就會減弱。”
曾準確預測2007年次貸危機導致美股崩盤的“末日博士”麥嘉華(Marc Faber)此前指責,日本政府在實行“龐氏騙局”,因為日本央行在大批購買日本政府發行的債券。濱田同意麥嘉華的“龐氏騙局”提法,稱日本創造了一場“輕微的龐氏騙局”。他還說這是“可行的”,因為日本擁有龐大的外儲,
“在龐氏騙局中,貸款提供者最終會告罄。日本的納稅人當然可能反感(這麽做)。但總會有新的納稅人加入,所以這是可行的龐氏騙局,不過我不會說這是好事。”
濱田認為,關鍵是日本的決策者要明確表示,政府願意竭盡所能消滅通縮,為數百萬勞動者工資上漲奠定基礎。濱田對日本國內工資上漲感到樂觀,但不確定會持續多久。因為企業還在懷疑安倍經濟學會不會持續。如果他們確信會持續,出口企業的利潤的確會增長,他們就會開始將收益與員工分享。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