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受到人民幣貶值預期,及國際大鱷狙擊港元,令港元跌至四年低位,兌美元跌至7.83水平,接近強方保證。金融市場動盪,投資者失去信心,港股2016開市三星期急挫。正當香港股市最低時候,我大膽發表文章,每當市場最動盪時刻,往往是機會,尤其是當股市經歷大幅波動,急升或急跌後,會出現轉捩點,股市會出現訊號,給投資者一個方向預警。
投資者如果能夠把握這重要的方向指標,能準確地掌握大市的走勢,而從中獲利。上星期我用市帳率為港股的方向指標,而預測港股見底反彈。當時我冒很大的風險,在一片看淡市況中,加上國際投資者、國際大鱷及對沖基金一致看淡中港股市及貨幣,實際上是不容樂觀。但我從過去的經驗及分析,認為港股已經超賣,理應反彈。
鼓起勇氣,排除萬難,表明立場。如果對了,就成大師。如果錯了,就成明燈。幸好,上星期港股絕地反彈,恆生指數升了603點,重上19000點。上星期用市帳率走勢,準確預測到港股反彈,其實也要依賴兩個外來因素。首先是最大產油國俄羅斯和沙地阿拉伯開會,俄羅斯官員引述沙地石油官員,建議減產5%。沙地減產建議令石油從低位27美元反彈5%,重上30美元水平。也令到歐美股市回升,間接支持港股。另一個突發事情是上星期五日本銀行突然宣佈實行負利率政策,來支持經濟,防止日本陷入衰退。上星期五港股急升近500點,歐美股市都升超過1%。準確預測港股反彈,都要靠一點運氣。
上星期估中了港股走勢,就可以再接再厲,討論另一個大市走勢指標。不錯市帳率是一個很好預測股市走勢指標,但不好的地方是時間太長。每次高低位都要最少三年時間,由底到底長達17年。一般基金經理不能幾年才轉一次投資組合,要等市帳率的見底訊號,時間太長,基金經理會餓死。因此要找另一個準確而時間週期較短的指標,市場人士經多年研究,發現引申波幅,Implied volatility,同樣能給一個準確的市場方向,而好處是週期短得多,請參考下面過去五年恆生指數和引申波幅的圖表。
首先2011年8月初,歐債危機,希臘違約令到全球股市急挫,引申波幅升至40點以上,恆生指數由22000點急挫至20000點,跌了10%。同年10月評級機構標普把美國國家債務評級從最高的AAA降一級至AA,令到全球股市急挫。恆生指數亦跌到金融海嘯後的低位16170點,當時恆指引申波幅亦升到近年高位43點。這高位亦出現轉捩點,恆生指數從10月3日的低位反彈到2012年2月28日的高位21583點。
2012年6的低位18320點,亦吻合當時引申波幅的高位27點。2013年6月25日的低位19426點,也和當年引申波幅的高位22點吻合。到2015年引申波幅更加有啓示性,3月到4月,受到A股急升影響,恆生指數一個月升了5000點,引申波幅由14點急升至25點。到7 月大跌市時,引申波幅由16點升到26點,恆生指數則從26000點,急挫到20500點。到2016年1月,引申波幅由16點升到31點,恆生指數急挫3380點,亦同時出現轉捩點,到底訊號。引申波幅訊號的解讀,當股市最波動的時候,也是股市改變方向的時候,一是到頂,或者到底。引申波幅訊號每年都會出現一次至兩次,都能準確港股改變方向。如果投資者能用引申波幅來預測港股走勢,應該不會估錯。
Raging Bull
白雪皚皚,寒風呼呼,膚色各異的男女,在陌生的國度,擠擁在旅遊巴內,在漆黑中飛馳,目標一致,追尋北極光。數年前,在芬蘭拉普蘭路上,見過一瞬即逝的北極光,如夢似煙。去年,在加拿大黃刀鎮呆上一週,每晚忍着寒風刺骨,仍未能重遇北極光。今年,到了冰島,捕捉北極光中,反思及感受到與投資回報異同之處。目標一致準備不足 冰島人說,要看北極光,條件很簡單,就是少雲的冬天晚上,在冰島每處都有機會遇上北極光。所以,每一年九月到下一年四月,只要晚上天氣許可,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每晚都會有北極光團。寒冷的夜幕中,大大小小的北極光團,就從雷克雅未克四方八面的酒店出發,走進黑黑的荒野中,追蹤北極光。目標一致的團友,望遇上北極光,亦拍下珍貴難忘的畫面,故此各有準備。投資就是期望回報,抓緊收益要有準備,但準備是否正確適合?要拍下北極光,相機當然少不了。環顧團中朋友的準備,手機、單反相機、無反相機,形形色色。先不說在冰冷中,手機會「死機」,例如iPhone就在冰島曠野中,日日死去活來。拍北極光,更需要的是腳架,有腳架才可作長時間曝光,例如曝光十秒。 苦候需要信念忍耐 漫長夜色下凛凛不絕的寒風,苦候不知會不會出現的北極光,更需要的是信念、堅持及忍耐。團中有從英國來的夫婦,大家閒談天南地北,他們雖未準備腳架,在風中也等了三小時,最後午夜前,決定提早離開。投資中,你可以堅持忍耐靜候的時間是多久?就在英國夫婦離去後不久,荒野中傳來幾陣哄動,閃光燈此起彼落。望向灰黑的夜空,定神、聚焦、凝望,黑中透出一絲綠光。夫婦二人合作,選好方向,放下腳架,調校相機,按下快門,等待漫長的十秒,相機屏幕閃出拍下的影像,是綠色的光束劃過黑黑的長空了,是北極光了!仰望中,慢慢地不同深淺綠色的光束,在黑夜中舞動,或隱或現,或前或後,或明或暗。此時要看到舞動的北極光已不難,拍下的不少,具質素的卻不多。「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準備仍是大大不足。然而,身後卻傳來多國的語言,焦點都集中在夫婦二人身前的相機屏幕上。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恒指從假期後低位18,278,反彈至上週收市19,285,升幅逾1,000點或5.5%。收穫了,不要驕傲,持續反思,準備下一次投資;失去了,不要氣餒,不要羨慕別人,19,000點仍可入市,總比其他朋友多了很多選擇;28,000點已入市了,要多做一些合適準備,假如信念正確,也要多一點信念、堅持及忍耐。獲取投資回報,如追蹤捕捉如幻似真的北極光,要各種因素配合,亦要準備、信念、堅持及忍耐。在恒指下跌兩至三成間,《壹計就明》分享了數隻表現不錯的股份,至上週仍保持股價上升,甚至有逾兩成回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重讀網上過去《壹計就明》的分享,幫自己手持的股份驗驗身,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下週,才說說這些股份的名字,同時回到基本,鎖定及爭取更大的回報!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攝影:林智遠 |
部分中概股股價大幅上漲,一些優秀企業仍在奔赴海外上市,海外中資概念資產的投資機會,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私募基金,加快“出海”步伐。
“中國內地私募的規模已經很大了,單一策略、單一品種,已經滿足不了投資需求。”3月18日,在私募排排網舉辦的第十一屆私募基金高峰論壇上,多位專業人士認為,為了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配置需求,以及分享海外市場的機會,內地私募基金將越來越多地走出去。
在私募“出海”的同時,穩定的經濟增長,一些海外發行的私募產品,為了捕捉投資機會,開始出現回流中國市場,一些內地私募也在海外成立投資於中國的產品。目前發行數量、規模雖然不大,但增長較快,未來將有很大空間。
私募掀起“出海”熱
從2016年開始,受人民幣匯率波動,投資者對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升溫,而美國等海外市場卻表現向好。看到海外市場的投資機會和市場空間,內地私募基金掀起了一波“出海潮”。
根據公開信息,重陽投資、神州牧等私募基金2015年發行海外產品,海外基金2016年的成立、發行數量大幅增加,海外投向的產品多達16只。統計表明,2017年1月、2月,海外私募基金產品繼續增加,分別為3只和28只,占月度總發行量的比例為21%和9.5%。而 3月的前三天,又有16只海外私募基金產品成立。
“大量企業老板,上市公司股東,以及其他高凈值人群,都有海外資產配置需求,但他們不可能對每個領域都熟悉,需要專業的管理人來打理。”香港東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李煒說,目前內地私募基金規模已逼近11萬億元,且過去三年來,私募行業已經規模化、規範化、透明化,單一市場的投資品種、單一市場的策略,不足以滿足私募基金的投資需求,內地私募基金將越來越多地走出去。
為了適應這一需求,私募基金獲取境外牌照的熱情大增,如泓銘資本管理集團去年年底在香港拿到了4號牌和9號牌。凱思睿基金服務公司董事李曉亮說,香港證監會定期發放的牌照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中資機構。盡管存在資金處境通道目前存在障礙,但這只短期陣痛。
根據業內人士介紹,境內私募基金“出海”,目前有兩種類型,一是投資多聚焦於港股市場,借道滬港通、深港通投向港股,或通過收益互換、跨境收益互換等方式間接投資香港證券市場;另一種是以美國、歐洲等境外市場為目標,但投資標的多集中於具有中國概念的資產,產品類型則包含了股票、期貨、固定收益等多種類型,在策略上也更為豐富。
不過,私募“出海”並非一路坦途,交易制度、規則等差異,是私募基金“出海”面臨的主要挑戰。盈透證券銷售代表戴愛娜表示,對於發行海外產品的私募來說,合規是非常重要的,過去就有私募基金因為合規問題,被處罰的先例,經驗不足、對海外市場不了解,是私募出海最突出的挑戰。
“對海外市場的架構、合規,有一個從不熟悉到熟悉、再到駕馭的過程,到了海外市場,必須把以前在國內的經驗都忘掉。”李曉亮說,若只是為了短期套利,在專業程度更高的市場,風險將會更大,因此不建議私募基金出海。
海外產品資金回流內地
內地私募基金“出海”積極性大增的同時,募集資金聚焦於內地市場的私募基金產品,也在悄然出現、增長。
“去年英國脫歐、美國大選之後,大家發現,中國經濟並沒有那麽差,反而是增長最穩定的地區,而歐洲、美國的風險其實更大。”李煒說,在此情況下,從2016年三季度開始,歐美等地的資金,開始回到香港,進入中國市場。
李曉亮說:“與在內地發行、投資海外標的的私募產品不同,在海外發行的私募基金,是以投資中國市場為方向。和國內一樣,海外的一些投資者、機構,也通過投資高風險,獲得高額收益的風險偏好。這種情況,最近一年多來顯著增加。”
“目前來看,這一類私募基金發行數量、規模雖然不大,但增長很快,尤其是在市場波動期間。” 李曉亮說,這為海外發行、以中國市場為標的的私募基金發行提供了機會。與此同時,一些私募在海外發行產品,但同時也沒有忽視本土市場,也在海外募集資金投資中國市場。
“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的新興市場大宗商品的價格上升,這些海外回流資金,主要選擇了期貨為投資標的。而相對於股票,期貨市場又最國際化。”李煒說。從配置偏好來看,海外投資者更熱衷於以美元認購、以美元計價的產品。
李曉亮稱,從渠道來看,除了借助跨境收益互換、特定資管計劃、信托計劃之外,滬港通、深港通等渠道,由於沒有具體額度限制,為海外基金投資中國市場,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未來,通過海外工具投回國內市場的空間將會很大。
我們接受不完美,但希望尋求具有極強特質的人
共享出行、網紅茶飲、無人便利店……這兩年消費升級的風口接連不斷,各種生活新方式也悄然來臨。在這背後,隱藏的則是消費主體需求的變化,產業的變遷,與資本的轉向。
與此同時,無數的消費者、企業以及資本機構也在思索,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如何定義自己想要的生活,下一代的消費公司形態和適合的投資標的。
【投資人看新消第九期】野草新消費專訪了晨興資本合夥人袁野,袁野有超過6年的風險投資經驗,投資過快手、Keep、Musical.ly、造作、好好住等項目,看他是如何以投資人視角,分析線下消費興起的動因,潛在的創業機遇,以及對高潛質消費項目的判斷?
口述 | 袁野
整理 | 張曉軍
線上線下的消費落差
如果從現在往前推十年,你會發現,在消費領域主流的互聯網人群大多是在線上消費,不是在線下。所以過去晨興投資的項目,比如攜程、鳳凰網、迅雷、YY、UCweb,多數是偏內容型的線上消費互聯網產品。
今天我們所經歷的變革是,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已經滲透到了很多線下生活。順著這個趨勢,我們的投資也從消費互聯網越來越與線下結合,看一些純消費的項目,而且它們業務中的互聯網元素也在變得越來越強。
當然,消費者不會太在意是否由互聯網的技術驅動,更關註的是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尤其當一種新的需求出現時,以什麽樣的方法來滿足。在我們的投資邏輯中,也不會給自己畫一個框,區分互聯網驅動的消費和其他消費。
更重要的是,看到互聯網作為一種驅動力量,能不能在滿足用戶既有消費需求的情況下,極大地提升原有體驗,以及能不能在用戶產生新消費需求時,互聯網作為唯一的解決方案去滿足這種需求。
當然,從純互聯網消費轉移到實體消費,我們也交了很多學費。純互聯網的消費,從消費者進入產品,到這個產品內部循環使用,到消費者離開,全部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閉環。
消費者進來時,就像進入到了一個高效重構的新系統,效率很高,並且不涉及到太多第三方合作夥伴,所以它的體驗能夠快速叠代,成本可控。
但是與線下行業整合時,我們會發現要完成一個很好的消費服務體驗,它的參與者需要更多,並且其中很多環節參與者的技術水平、服務意識、叠代速度是參差不齊的。
舉例來說,我想去線下買一個產品,從線下發現,然後通過地圖導引,到門店跟店主發生交互,再到完成支付,對這個訂單確認和評價。在整個循環中,線上的部分會很流暢很便捷,但是涉及到線下部分,效率不可控,而且這個閉環有可能完不成。
有些創業公司可能會犯類似的錯誤,以互聯網公司的快速叠代慣性去思考線下,但傳統消費行業多是作為單一環節來為消費者提供服務,與消費體驗的其他環節同步叠代的意願偏弱。
所以當互聯網跟線下的消費產業融合,它被作為參與者的其中一環,被引入到這種環境中去時,它能否很好地激發很多消費企業的意願的參與整個流程環節叠代與進化,這非常重要。而且這在創業整體資源的調動能力上,以及構建商業模式的考慮上也非常重要。
現在大家強調線上轉到線下可能比較多。首先,我並不認為線上的創新已經結束,線上依然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只是說現在線上已經把用戶的行為、消費者期望教育的很好,很多基礎設施已經準備好,比如支付、地圖、搜索、分享。
但是過去一二十年,線下產業的變化速度相對互聯網發展來說慢得多,而消費者的訴求是無縫的,不存在說在線上是一個人,在線下是另外一個人。這也就導致當消費者從線上切換到線下時,容易產生巨大的落差,而所有的不滿足在我看來,其實背後都隱含機會。
所以不是說線上沒有紅利,大家都往線下轉,而是線上已經設定了一些服務的標準,相對優化叠代很快,而線下不夠好,優化的空間足夠大。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人群的消費差異越來越凸顯,消費者想要的不一樣,對東西好壞的標準也不一樣,而這種不一樣是驅動所有消費投資機會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當人們想要不一樣,那什麽樣的公司能夠提供最好或者最早的不一樣,就會成為線下新生的機會。
品牌升級的機會
1)兩類人群的疊加效應
在人群需求變化的同時,會衍生出各種商業機會。
在中國現階段,本來已經到了中產階級的這些人,因為被房子、車、事業等束縛住,他們的消費能力沒有被有效釋放出來。而90後這一代人,他們不太去追求這些東西,在支配收入的時候,心態更舒適,更積極。兩類人群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疊加效應,並且把消費升級的時間提前了。
比如說健身這個領域,再往前推五年是典型的白領行為,但今天很多學生都非常樂意健身。在Keep中很大一部分用戶是大學生,雖然他們沒有收入,但是有很強的願意更好地塑形。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積極、樂觀向上的信號,在任何時候,不應該虧待自己,自己的付出值得好的回報。
這些行為綜合起來就是說,新的人群其實能夠更積極地擁抱消費升級,而這種新的消費趨勢,為一些創業公司提供了很多新的增長空間。
2)垂直品牌的進化路徑
就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有很多老品牌或者傳統線下渠道,也有很多新的公司在出現。你會發現傳統的賣貨渠道早已經鋪好,但它們體驗做的非常差,價格也不透明。同時,在很多細分領域也缺少好的品牌。
比如說,沒有什麽細分的品牌專屬於80後、90後、00後,現在國人說的品牌公司大都是誕生在五到十年前,他們的創意者很難預見到今天人群的變化。一個品牌能否隨著它的目標人群持續成長,非常重要,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現象是,市場上缺乏針對年輕人的成功品牌。
那什麽樣的品牌和公司才會在這輪消費升級中突出?首先,我不認為一些老品牌已經過氣,它們也在高速增長,因為整個行業都處於增長狀態,同時你會發現這里留下了一塊很大的空白,被滿足的不夠好,甚至需求已經強到在體驗不好的行業,一些公司仍然在增長。
第二,我不認為老品牌不能做新的需求,它們一直在擴展,只是這個餅足夠大,並且它們有自己的主業。過去很多公司都是渠道公司,或者渠道品牌,大家想到一個品牌,會認為他那里有很多貨,而不是認為他那里的服務體驗多好。
當人們更在意性價比,在意豐富度時,渠道品牌是很大的優勢,因為它品類豐富,效率很高,具備規模效應。現在的一個變革是,當人們開始從效率導向轉向追求個性,追求更好的品牌認同時,各種細分領域品牌會慢慢起來。
對於品牌樹立,過去一些品牌試圖去覆蓋多個品類,但覆蓋的並不是特別好。而今天需要抓住的是一個增量最快的人群,他們對品牌有高的忠誠度,有好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在過去諾基亞可能用數百款手機覆蓋所有人群,但iPhone用新技術切入中高端人群,這群用戶是意見領袖,代表著更好的體驗,更高標準和品質,雖然是從非常小的市場切進去,但是市場會越來越大。
所以一些垂直領域品牌的進化路徑,我期望是從今天的需求最沒有被滿足好,且同時最有感召力的人切入。因為他們是最挑剔的人群,持續消費能力強,所承載的生命周期價值會很高,從他們切入的話,他們也會成為這個品牌的忠實粉,並影響到周圍其他人,成為未來新主流消費人群中堅力量。
創業公司在早期雖然有很多不足,但如果它的亮點如果足夠優秀,就能吸引新的消費者,為他巨大的亮點買單而包容它的不足。
3)精神價值的賦能
另外,我覺得精神價值的賦予是非常重要的產品理念。
不論是咖啡、運動鞋、家居,都要賦予人的精神需求,而不能僅僅是簡單的物質,這是最難但也是最美妙的地方。比如說星巴克,它不僅是咖啡,還是在你的家、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人們不在家,不在工作場所,當需要跟朋友聚會或者想一個人獨處時,星巴克可能會成為第三空間的第一選擇,而不會去約其他的一些品牌,或者說奶茶店、包子鋪。
這種第三空間定位的認知,它需要持續的去熏陶,包括里面的店鋪環境、音樂、座位設置等,都非常重要,讓你感覺來這里舒適、放松,是一個跟你所有朋友,家人一起互動傾訴的地方。
所以,在國內你想要去複制一家這樣的公司,就不僅是要做好咖啡,更難的是促進用戶認知的形成。這種認知如何形成呢?拿耐克的例子來說,他的創始人有非常強的使命感,希望把運動背後自我挑戰的精神帶給所有人,這是能夠打動所有人內心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釋放,渴望認同,需要一種機制把它放大。
所以我們會看到,耐克的代言、廣告都在告訴消費者,just do it,永不放棄。所有的理念去滿足人性的一個很大的需求,在這種機制下,你買一雙鞋價格已經不是最重要了。
因此,如果一個品牌如果能在它的產品之外附加精神價值的話,有更高的概率做大,這是我們投資非常看重的一點。
抓住潛在的消費獨角獸
選擇一個優質的消費類創業項目,我比較強調的是以下幾點:
1)滿足新的需求或者提供十倍好的體驗
第一,投資消費者出現但沒被滿足的新需求,以及能夠給消費者現有服務十倍好的體驗的項目。
當消費者沒有你時,他會用一些很複雜,成本很高,很不便利的方法去滿足某種需求,那一定可以就此創造一個提升消費者十倍體驗服務的項目。以keep來說,以前要健身,很多銷售忽悠消費者辦年卡,健身房離家、辦公地點較遠,費錢耗時,卻沒有得到太多的實惠,身邊的人也不熟悉,缺乏社區歸屬感及互動感。有了keep之後,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健身,在社區中得到激勵和尋找靈感,整個用戶網絡像一個巨大的自由運動場,這種體驗會非常不一樣。
當然,對於一家創業公司,它要能提供十倍的體驗,如何才能做到呢?從需求變化來講,人永遠都希望變得更好,如果要在短時間內形成變革,那它需要技術變革來助力驅動,比如說像星巴克在早期研發非常好的咖啡機技術,耐克早期持續致力於將新的材料和技術應用到跑鞋制作上,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突破疊加需求放大。
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需要整合當前最好的技術和資源,實現更高效的需求解決方案。
我們希望投資的項目,在早期時不惜一切代價去提升體驗,不要特別在意規模、營收,這點跟上一代公司不大一樣,它的氣質跟調性會非常重要。無論是keep,造作還是好好住,我們非常在意他們在消費者心中是一家什麽樣的品牌,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這種認知非常重要。
2)創始人的使命感
第二個是創始人的信念和耐心,他們為什麽要做這件事情。什麽樣的人能夠不斷地把訴求用好的技術去實現,並且持續去叠代呢?這對消費領域創始人的要求非常苛刻。
我們認識到要做好一個新消費項目,需要創始人對消費者訴求有敏銳的感知,以及對整個行業有非常強烈的改造意願。無論是keep、造作,還是好好住,他們三位創始人都有一種極強的使命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最好的技術,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資源,通過自己的公司能夠影響所在的品類,為消費者提供最優秀,最獨特的產品體驗。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去做最艱難的事情,因為當你去開拓新品類,去滿足新需求時,往往你比市場上領先一步,而這同時意味著會遇到更多障礙。
比如說造作花了很長時間只開了兩家線下店。早期快速擴店並不是核心訴求,需要的是通過尚不完善的產品摸索怎麽跟當地消費者建立信任,讓他們覺得這是一個讓他們最放松,最值得信賴的平臺。我認為,最重要的價值是信任,而信任這件事情,一定是需要持續長期的投入。當你把這種信任建立好了,那就會成為這個產品最寬闊的護城河,幫助你在一個很大的體量下構建商業模式。
所以,我們建議創始人堅持一個簡單的三步驟戰略:
第一步是定義一個最好的產品,在小規模人群中進行測試,打磨。在消費領域要做好,按收入角度,早期會非常慢,創始人需要非常在意用戶口碑,到後來你會發現,它的口碑轉化而來的品牌價值成為它巨大的資產。
第二步是把用戶人群規模化,可能要很長時間。在這個階段盡可能不考慮任何商業化,專註建立能夠規模化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設施,實現產品優先前提下的快速擴張。
第三步是疊加和探索商業模式。今天我們投資的大多數公司可能都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但也需要保持著極大的克制,因為只有這樣做到了,才能讓它在第三階段有非常簡潔且強健的基礎做商業化。
3)接受不完美,但需要極強的特質
在實際情況中,好的項目也不是盡善盡美,完全按照既定的路徑走。在選人時,我們不尋求完美的人,而希望尋求有特質並保持開放心態的人。這樣的創始人在一方面有極強的特質,有非常強的動力堅持做某件事情,同時他保持開放心態,需要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有特質的人進來,去彌補他的短板。
但是他如果內心是很封閉的,不去接觸更多不一樣的人,或者跟他有沖突的人,那可能就很難在項目上有新的突破。因為你所在的行業是持續進步的,需要你能持續叠代提升,大家比的是加速度,而不是初速度。所以我不是很擔心一個創始人在早期是不是很全面,只希望他有特質,同時開放,持續地去試錯所從事的方向。
投資後有很多公司並沒有按照預期的方向走,這是我們很痛苦但必須接受的事情。在我早期投資的時候,特別希望投資公司跟我的預期是相似的。但是有些我不看好的公司並沒有衰敗下去,一些我看好的公司可能遲遲沒有好。
最後我告訴自己,其實自己的期望一點不重要,創始人的特質與開放心態會幫助探索出自己的路徑。現在我會選擇控制自己的期望,在我們投進去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希望它能夠跟自己去比。
所以包括我們投資的一些公司會花很長時間去調整自己的模式,但最重要的是它的假設有沒有改變。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讓創始人最高效率地去試錯,當找到好的突破點時,我們要快速高效地放大。在公司不順利時,我們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包容,去分析最大的基本假設有沒有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我們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嘗試,去叠代。
可以說,大部分公司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至少要經歷過幾個坑才慢慢做出來。我們一直專註做早期投資,非常習慣跟公司一起在坑里,在坑里的時候,其實也是我們與創始人最親密,探討最多的時候。當他們爬出來,我們相信升級後的創業者會走的更遠。
有些地方,我們也無能為力。
第一是我們沒辦法幫他分擔壓力。其實有很多創業者都有非常大的壓力,他也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我們很難幫他排除這種壓力,更多是陪伴、溝通,給他一些信心。但最終挺過這種壓力,能夠走出來,需要創業者自己有非常強大的信念,不去懷疑自己,因為當他都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其實任何人都幫不上忙。我們希望他能夠坦然面對壓力和焦慮感,習慣在這種高度風險、高度不確定環境下,依然堅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第二是我們不能幫他做決定,決定一定是由他自己來做的。因為只有他自己內心認同了,邁出這樣的坎,做出了決定,對他自己來說,才是一種升級。無論這個決定最終結果是對是錯,如果對了,那會是形成一個巨大的認同,即使錯了,他知道在巨大的壓力下怎麽來做決定,這也是一個創始人最重要的能力。
致消費創業者與投資人
消費升級現在很火,很多細分領域受到了追捧,對於這些不同的方向,可以抽象出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看好給人帶來正向精神愉悅感的消費行業。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基礎服務足夠大,但同時它能抽象出滿足人們精神訴求特質的創業公司。
而且這種正向精神愉悅感,需要創始人來告訴我們,在跟他們交流中,提煉出這家公司是否有這樣的潛質,以及這個團隊是否認同這樣的潛質。如果他只想把貨賣的很好,只關心數字,那我們很難達成一致。
對於很多新消費領域的創業者,根據之前的投資經歷和對行業的理解,如果說要提供一些建議的話,我覺得主要有三點:
第一,消費領域創業者需要保持長期的信念和耐心。做消費項目,不會像一個純技術互聯網項目那樣快速爆發。它需要整合很多環節,需要有更好的耐心和長期的信念。當你著眼於長遠,在做所有事情時,會發現你的規劃會不一樣。想做一家100年的公司跟一家十年的公司,你產生的每一個行為可能都會不一樣,每一件選擇都會不同。
第二,團隊需要對消費者心理有非常敏銳的洞察。一些純互聯網的團隊,或者純技術的團隊,可能對消費者需求不是很敏感,認為自己具備技術和產品能力就能做好一切。但就本質來講,消費創業最重要的還是它能夠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個,需要組建非常好的團隊。要能把握到一些變量,在新需求出現的時候,如果能用核武器,就盡量不要用兵器。誰能夠有更好的技術,用好這些技術,結合對消費者心理敏銳的洞察,保持長期的耐心和信念去做試錯這件事情,這三者疊加起來,我們會非常喜愛這樣團隊。
從投資消費本身來講,在過去幾年,我有很大的收獲,也存在著不少的欠缺。
一個比較大的收獲是,消費讓我進入到一個更多元化的投資領域,對人的判斷,對整個行業的判斷會更加複雜。過去純互聯網項目的分析流程相對天然一些,我們做為原生用戶,能夠快速感知產品。但你要進入到消費產業的核心領域,就需要了解家居、健身、零售等差別很大的多個領域,以及面對很多不一樣的創業者及行業上下遊從業者。
我們需要理解消費行業中的運行規律,然後看怎麽更好地結合不同行業中優勢的人,和優勢的技術知識,提升行業整體的效率,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學習機會,相當於你從單一的學科,變成多學科融合,你會發現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和發現。
對於比較欠缺的地方,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我們過去的互聯網產品,基本上是最大眾、最普世的需求。在消費領域你會發現,不同人群和不同城市都會有一些差異,這種精確的把握和感知,會影響到我們對人事的判斷,這就需要我們投入很多時間,跟不同細分行業中最優秀最多樣的創業者交流,從他們身上去學習。
第二,在整個業務的複雜程度上,對商業模式、經濟模型的感覺上,可能需要更多的經驗,參與更多的環節。互聯網公司過去以產品為王,然後疊加商業模式,再考慮各種營收、物流、費用支出等情況。但在很多零售的公司,相對更早期就要考慮不同環節參與的經濟利益分配機制,以及上下遊的供應鏈,賬期、經濟模型等。
因為它在資本支出上不像互聯網公司那麽純粹,會更複雜,需要我們有更好的模型去理解公司當前所處的狀態,以及合理地給他們一些好的規劃建議,去高效的利用投資資金,實現整體效益的提升。這對過去比較多投資純互聯網項目的我來說,是需要持續學習的地方。
* 本文系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張曉軍。如需轉載,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我們接受不完美,但希望尋求具有極強特質的人
共享出行、網紅茶飲、無人便利店……這兩年消費升級的風口接連不斷,各種生活新方式也悄然來臨。在這背後,隱藏的則是消費主體需求的變化,產業的變遷,與資本的轉向。
與此同時,無數的消費者、企業以及資本機構也在思索,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如何定義自己想要的生活,下一代的消費公司形態和適合的投資標的。
【投資人看新消第九期】野草新消費專訪了晨興資本合夥人袁野,袁野有超過6年的風險投資經驗,投資過快手、Keep、Musical.ly、造作、好好住等項目,看他是如何以投資人視角,分析線下消費興起的動因,潛在的創業機遇,以及對高潛質消費項目的判斷?
口述 | 袁野
整理 | 張曉軍
線上線下的消費落差
如果從現在往前推十年,你會發現,在消費領域主流的互聯網人群大多是在線上消費,不是在線下。所以過去晨興投資的項目,比如攜程、鳳凰網、迅雷、YY、UCweb,多數是偏內容型的線上消費互聯網產品。
今天我們所經歷的變革是,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已經滲透到了很多線下生活。順著這個趨勢,我們的投資也從消費互聯網越來越與線下結合,看一些純消費的項目,而且它們業務中的互聯網元素也在變得越來越強。
當然,消費者不會太在意是否由互聯網的技術驅動,更關註的是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尤其當一種新的需求出現時,以什麽樣的方法來滿足。在我們的投資邏輯中,也不會給自己畫一個框,區分互聯網驅動的消費和其他消費。
更重要的是,看到互聯網作為一種驅動力量,能不能在滿足用戶既有消費需求的情況下,極大地提升原有體驗,以及能不能在用戶產生新消費需求時,互聯網作為唯一的解決方案去滿足這種需求。
當然,從純互聯網消費轉移到實體消費,我們也交了很多學費。純互聯網的消費,從消費者進入產品,到這個產品內部循環使用,到消費者離開,全部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閉環。
消費者進來時,就像進入到了一個高效重構的新系統,效率很高,並且不涉及到太多第三方合作夥伴,所以它的體驗能夠快速叠代,成本可控。
但是與線下行業整合時,我們會發現要完成一個很好的消費服務體驗,它的參與者需要更多,並且其中很多環節參與者的技術水平、服務意識、叠代速度是參差不齊的。
舉例來說,我想去線下買一個產品,從線下發現,然後通過地圖導引,到門店跟店主發生交互,再到完成支付,對這個訂單確認和評價。在整個循環中,線上的部分會很流暢很便捷,但是涉及到線下部分,效率不可控,而且這個閉環有可能完不成。
有些創業公司可能會犯類似的錯誤,以互聯網公司的快速叠代慣性去思考線下,但傳統消費行業多是作為單一環節來為消費者提供服務,與消費體驗的其他環節同步叠代的意願偏弱。
所以當互聯網跟線下的消費產業融合,它被作為參與者的其中一環,被引入到這種環境中去時,它能否很好地激發很多消費企業的意願的參與整個流程環節叠代與進化,這非常重要。而且這在創業整體資源的調動能力上,以及構建商業模式的考慮上也非常重要。
現在大家強調線上轉到線下可能比較多。首先,我並不認為線上的創新已經結束,線上依然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只是說現在線上已經把用戶的行為、消費者期望教育的很好,很多基礎設施已經準備好,比如支付、地圖、搜索、分享。
但是過去一二十年,線下產業的變化速度相對互聯網發展來說慢得多,而消費者的訴求是無縫的,不存在說在線上是一個人,在線下是另外一個人。這也就導致當消費者從線上切換到線下時,容易產生巨大的落差,而所有的不滿足在我看來,其實背後都隱含機會。
所以不是說線上沒有紅利,大家都往線下轉,而是線上已經設定了一些服務的標準,相對優化叠代很快,而線下不夠好,優化的空間足夠大。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人群的消費差異越來越凸顯,消費者想要的不一樣,對東西好壞的標準也不一樣,而這種不一樣是驅動所有消費投資機會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當人們想要不一樣,那什麽樣的公司能夠提供最好或者最早的不一樣,就會成為線下新生的機會。
品牌升級的機會
1)兩類人群的疊加效應
在人群需求變化的同時,會衍生出各種商業機會。
在中國現階段,本來已經到了中產階級的這些人,因為被房子、車、事業等束縛住,他們的消費能力沒有被有效釋放出來。而90後這一代人,他們不太去追求這些東西,在支配收入的時候,心態更舒適,更積極。兩類人群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疊加效應,並且把消費升級的時間提前了。
比如說健身這個領域,再往前推五年是典型的白領行為,但今天很多學生都非常樂意健身。在Keep中很大一部分用戶是大學生,雖然他們沒有收入,但是有很強的願意更好地塑形。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積極、樂觀向上的信號,在任何時候,不應該虧待自己,自己的付出值得好的回報。
這些行為綜合起來就是說,新的人群其實能夠更積極地擁抱消費升級,而這種新的消費趨勢,為一些創業公司提供了很多新的增長空間。
2)垂直品牌的進化路徑
就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有很多老品牌或者傳統線下渠道,也有很多新的公司在出現。你會發現傳統的賣貨渠道早已經鋪好,但它們體驗做的非常差,價格也不透明。同時,在很多細分領域也缺少好的品牌。
比如說,沒有什麽細分的品牌專屬於80後、90後、00後,現在國人說的品牌公司大都是誕生在五到十年前,他們的創意者很難預見到今天人群的變化。一個品牌能否隨著它的目標人群持續成長,非常重要,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現象是,市場上缺乏針對年輕人的成功品牌。
那什麽樣的品牌和公司才會在這輪消費升級中突出?首先,我不認為一些老品牌已經過氣,它們也在高速增長,因為整個行業都處於增長狀態,同時你會發現這里留下了一塊很大的空白,被滿足的不夠好,甚至需求已經強到在體驗不好的行業,一些公司仍然在增長。
第二,我不認為老品牌不能做新的需求,它們一直在擴展,只是這個餅足夠大,並且它們有自己的主業。過去很多公司都是渠道公司,或者渠道品牌,大家想到一個品牌,會認為他那里有很多貨,而不是認為他那里的服務體驗多好。
當人們更在意性價比,在意豐富度時,渠道品牌是很大的優勢,因為它品類豐富,效率很高,具備規模效應。現在的一個變革是,當人們開始從效率導向轉向追求個性,追求更好的品牌認同時,各種細分領域品牌會慢慢起來。
對於品牌樹立,過去一些品牌試圖去覆蓋多個品類,但覆蓋的並不是特別好。而今天需要抓住的是一個增量最快的人群,他們對品牌有高的忠誠度,有好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在過去諾基亞可能用數百款手機覆蓋所有人群,但iPhone用新技術切入中高端人群,這群用戶是意見領袖,代表著更好的體驗,更高標準和品質,雖然是從非常小的市場切進去,但是市場會越來越大。
所以一些垂直領域品牌的進化路徑,我期望是從今天的需求最沒有被滿足好,且同時最有感召力的人切入。因為他們是最挑剔的人群,持續消費能力強,所承載的生命周期價值會很高,從他們切入的話,他們也會成為這個品牌的忠實粉,並影響到周圍其他人,成為未來新主流消費人群中堅力量。
創業公司在早期雖然有很多不足,但如果它的亮點如果足夠優秀,就能吸引新的消費者,為他巨大的亮點買單而包容它的不足。
3)精神價值的賦能
另外,我覺得精神價值的賦予是非常重要的產品理念。
不論是咖啡、運動鞋、家居,都要賦予人的精神需求,而不能僅僅是簡單的物質,這是最難但也是最美妙的地方。比如說星巴克,它不僅是咖啡,還是在你的家、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人們不在家,不在工作場所,當需要跟朋友聚會或者想一個人獨處時,星巴克可能會成為第三空間的第一選擇,而不會去約其他的一些品牌,或者說奶茶店、包子鋪。
這種第三空間定位的認知,它需要持續的去熏陶,包括里面的店鋪環境、音樂、座位設置等,都非常重要,讓你感覺來這里舒適、放松,是一個跟你所有朋友,家人一起互動傾訴的地方。
所以,在國內你想要去複制一家這樣的公司,就不僅是要做好咖啡,更難的是促進用戶認知的形成。這種認知如何形成呢?拿耐克的例子來說,他的創始人有非常強的使命感,希望把運動背後自我挑戰的精神帶給所有人,這是能夠打動所有人內心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釋放,渴望認同,需要一種機制把它放大。
所以我們會看到,耐克的代言、廣告都在告訴消費者,just do it,永不放棄。所有的理念去滿足人性的一個很大的需求,在這種機制下,你買一雙鞋價格已經不是最重要了。
因此,如果一個品牌如果能在它的產品之外附加精神價值的話,有更高的概率做大,這是我們投資非常看重的一點。
抓住潛在的消費獨角獸
選擇一個優質的消費類創業項目,我比較強調的是以下幾點:
1)滿足新的需求或者提供十倍好的體驗
第一,投資消費者出現但沒被滿足的新需求,以及能夠給消費者現有服務十倍好的體驗的項目。
當消費者沒有你時,他會用一些很複雜,成本很高,很不便利的方法去滿足某種需求,那一定可以就此創造一個提升消費者十倍體驗服務的項目。以keep來說,以前要健身,很多銷售忽悠消費者辦年卡,健身房離家、辦公地點較遠,費錢耗時,卻沒有得到太多的實惠,身邊的人也不熟悉,缺乏社區歸屬感及互動感。有了keep之後,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健身,在社區中得到激勵和尋找靈感,整個用戶網絡像一個巨大的自由運動場,這種體驗會非常不一樣。
當然,對於一家創業公司,它要能提供十倍的體驗,如何才能做到呢?從需求變化來講,人永遠都希望變得更好,如果要在短時間內形成變革,那它需要技術變革來助力驅動,比如說像星巴克在早期研發非常好的咖啡機技術,耐克早期持續致力於將新的材料和技術應用到跑鞋制作上,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突破疊加需求放大。
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需要整合當前最好的技術和資源,實現更高效的需求解決方案。
我們希望投資的項目,在早期時不惜一切代價去提升體驗,不要特別在意規模、營收,這點跟上一代公司不大一樣,它的氣質跟調性會非常重要。無論是keep,造作還是好好住,我們非常在意他們在消費者心中是一家什麽樣的品牌,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這種認知非常重要。
2)創始人的使命感
第二個是創始人的信念和耐心,他們為什麽要做這件事情。什麽樣的人能夠不斷地把訴求用好的技術去實現,並且持續去叠代呢?這對消費領域創始人的要求非常苛刻。
我們認識到要做好一個新消費項目,需要創始人對消費者訴求有敏銳的感知,以及對整個行業有非常強烈的改造意願。無論是keep、造作,還是好好住,他們三位創始人都有一種極強的使命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最好的技術,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資源,通過自己的公司能夠影響所在的品類,為消費者提供最優秀,最獨特的產品體驗。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去做最艱難的事情,因為當你去開拓新品類,去滿足新需求時,往往你比市場上領先一步,而這同時意味著會遇到更多障礙。
比如說造作花了很長時間只開了兩家線下店。早期快速擴店並不是核心訴求,需要的是通過尚不完善的產品摸索怎麽跟當地消費者建立信任,讓他們覺得這是一個讓他們最放松,最值得信賴的平臺。我認為,最重要的價值是信任,而信任這件事情,一定是需要持續長期的投入。當你把這種信任建立好了,那就會成為這個產品最寬闊的護城河,幫助你在一個很大的體量下構建商業模式。
所以,我們建議創始人堅持一個簡單的三步驟戰略:
第一步是定義一個最好的產品,在小規模人群中進行測試,打磨。在消費領域要做好,按收入角度,早期會非常慢,創始人需要非常在意用戶口碑,到後來你會發現,它的口碑轉化而來的品牌價值成為它巨大的資產。
第二步是把用戶人群規模化,可能要很長時間。在這個階段盡可能不考慮任何商業化,專註建立能夠規模化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設施,實現產品優先前提下的快速擴張。
第三步是疊加和探索商業模式。今天我們投資的大多數公司可能都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但也需要保持著極大的克制,因為只有這樣做到了,才能讓它在第三階段有非常簡潔且強健的基礎做商業化。
3)接受不完美,但需要極強的特質
在實際情況中,好的項目也不是盡善盡美,完全按照既定的路徑走。在選人時,我們不尋求完美的人,而希望尋求有特質並保持開放心態的人。這樣的創始人在一方面有極強的特質,有非常強的動力堅持做某件事情,同時他保持開放心態,需要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有特質的人進來,去彌補他的短板。
但是他如果內心是很封閉的,不去接觸更多不一樣的人,或者跟他有沖突的人,那可能就很難在項目上有新的突破。因為你所在的行業是持續進步的,需要你能持續叠代提升,大家比的是加速度,而不是初速度。所以我不是很擔心一個創始人在早期是不是很全面,只希望他有特質,同時開放,持續地去試錯所從事的方向。
投資後有很多公司並沒有按照預期的方向走,這是我們很痛苦但必須接受的事情。在我早期投資的時候,特別希望投資公司跟我的預期是相似的。但是有些我不看好的公司並沒有衰敗下去,一些我看好的公司可能遲遲沒有好。
最後我告訴自己,其實自己的期望一點不重要,創始人的特質與開放心態會幫助探索出自己的路徑。現在我會選擇控制自己的期望,在我們投進去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希望它能夠跟自己去比。
所以包括我們投資的一些公司會花很長時間去調整自己的模式,但最重要的是它的假設有沒有改變。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讓創始人最高效率地去試錯,當找到好的突破點時,我們要快速高效地放大。在公司不順利時,我們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包容,去分析最大的基本假設有沒有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我們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嘗試,去叠代。
可以說,大部分公司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至少要經歷過幾個坑才慢慢做出來。我們一直專註做早期投資,非常習慣跟公司一起在坑里,在坑里的時候,其實也是我們與創始人最親密,探討最多的時候。當他們爬出來,我們相信升級後的創業者會走的更遠。
有些地方,我們也無能為力。
第一是我們沒辦法幫他分擔壓力。其實有很多創業者都有非常大的壓力,他也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我們很難幫他排除這種壓力,更多是陪伴、溝通,給他一些信心。但最終挺過這種壓力,能夠走出來,需要創業者自己有非常強大的信念,不去懷疑自己,因為當他都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其實任何人都幫不上忙。我們希望他能夠坦然面對壓力和焦慮感,習慣在這種高度風險、高度不確定環境下,依然堅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第二是我們不能幫他做決定,決定一定是由他自己來做的。因為只有他自己內心認同了,邁出這樣的坎,做出了決定,對他自己來說,才是一種升級。無論這個決定最終結果是對是錯,如果對了,那會是形成一個巨大的認同,即使錯了,他知道在巨大的壓力下怎麽來做決定,這也是一個創始人最重要的能力。
致消費創業者與投資人
消費升級現在很火,很多細分領域受到了追捧,對於這些不同的方向,可以抽象出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看好給人帶來正向精神愉悅感的消費行業。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基礎服務足夠大,但同時它能抽象出滿足人們精神訴求特質的創業公司。
而且這種正向精神愉悅感,需要創始人來告訴我們,在跟他們交流中,提煉出這家公司是否有這樣的潛質,以及這個團隊是否認同這樣的潛質。如果他只想把貨賣的很好,只關心數字,那我們很難達成一致。
對於很多新消費領域的創業者,根據之前的投資經歷和對行業的理解,如果說要提供一些建議的話,我覺得主要有三點:
第一,消費領域創業者需要保持長期的信念和耐心。做消費項目,不會像一個純技術互聯網項目那樣快速爆發。它需要整合很多環節,需要有更好的耐心和長期的信念。當你著眼於長遠,在做所有事情時,會發現你的規劃會不一樣。想做一家100年的公司跟一家十年的公司,你產生的每一個行為可能都會不一樣,每一件選擇都會不同。
第二,團隊需要對消費者心理有非常敏銳的洞察。一些純互聯網的團隊,或者純技術的團隊,可能對消費者需求不是很敏感,認為自己具備技術和產品能力就能做好一切。但就本質來講,消費創業最重要的還是它能夠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個,需要組建非常好的團隊。要能把握到一些變量,在新需求出現的時候,如果能用核武器,就盡量不要用兵器。誰能夠有更好的技術,用好這些技術,結合對消費者心理敏銳的洞察,保持長期的耐心和信念去做試錯這件事情,這三者疊加起來,我們會非常喜愛這樣團隊。
從投資消費本身來講,在過去幾年,我有很大的收獲,也存在著不少的欠缺。
一個比較大的收獲是,消費讓我進入到一個更多元化的投資領域,對人的判斷,對整個行業的判斷會更加複雜。過去純互聯網項目的分析流程相對天然一些,我們做為原生用戶,能夠快速感知產品。但你要進入到消費產業的核心領域,就需要了解家居、健身、零售等差別很大的多個領域,以及面對很多不一樣的創業者及行業上下遊從業者。
我們需要理解消費行業中的運行規律,然後看怎麽更好地結合不同行業中優勢的人,和優勢的技術知識,提升行業整體的效率,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學習機會,相當於你從單一的學科,變成多學科融合,你會發現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和發現。
對於比較欠缺的地方,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我們過去的互聯網產品,基本上是最大眾、最普世的需求。在消費領域你會發現,不同人群和不同城市都會有一些差異,這種精確的把握和感知,會影響到我們對人事的判斷,這就需要我們投入很多時間,跟不同細分行業中最優秀最多樣的創業者交流,從他們身上去學習。
第二,在整個業務的複雜程度上,對商業模式、經濟模型的感覺上,可能需要更多的經驗,參與更多的環節。互聯網公司過去以產品為王,然後疊加商業模式,再考慮各種營收、物流、費用支出等情況。但在很多零售的公司,相對更早期就要考慮不同環節參與的經濟利益分配機制,以及上下遊的供應鏈,賬期、經濟模型等。
因為它在資本支出上不像互聯網公司那麽純粹,會更複雜,需要我們有更好的模型去理解公司當前所處的狀態,以及合理地給他們一些好的規劃建議,去高效的利用投資資金,實現整體效益的提升。這對過去比較多投資純互聯網項目的我來說,是需要持續學習的地方。
* 本文系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張曉軍。如需轉載,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