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捕捉大市轉捩點之二】引申波幅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02/01/%E3%80%90%E6%8D%95%E6%8D%89%E5%A4%A7%E5%B8%82%E8%BD%89%E6%8D%A9%E9%BB%9E%E4%B9%8B%E4%BA%8C%E3%80%91%E5%BC%95%E7%94%B3%E6%B3%A2%E5%B9%85/

2016年1月21日,受到人民幣貶值預期,及國際大鱷狙擊港元,令港元跌至四年低位,兌美元跌至7.83水平,接近強方保證。金融市場動盪,投資者失去信心,港股2016開市三星期急挫。正當香港股市最低時候,我大膽發表文章,每當市場最動盪時刻,往往是機會,尤其是當股市經歷大幅波動,急升或急跌後,會出現轉捩點,股市會出現訊號,給投資者一個方向預警。

投資者如果能夠把握這重要的方向指標,能準確地掌握大市的走勢,而從中獲利。上星期我用市帳率為港股的方向指標,而預測港股見底反彈。當時我冒很大的風險,在一片看淡市況中,加上國際投資者、國際大鱷及對沖基金一致看淡中港股市及貨幣,實際上是不容樂觀。但我從過去的經驗及分析,認為港股已經超賣,理應反彈。

鼓起勇氣,排除萬難,表明立場。如果對了,就成大師。如果錯了,就成明燈。幸好,上星期港股絕地反彈,恆生指數升了603點,重上19000點。上星期用市帳率走勢,準確預測到港股反彈,其實也要依賴兩個外來因素。首先是最大產油國俄羅斯和沙地阿拉伯開會,俄羅斯官員引述沙地石油官員,建議減產5%。沙地減產建議令石油從低位27美元反彈5%,重上30美元水平。也令到歐美股市回升,間接支持港股。另一個突發事情是上星期五日本銀行突然宣佈實行負利率政策,來支持經濟,防止日本陷入衰退。上星期五港股急升近500點,歐美股市都升超過1%。準確預測港股反彈,都要靠一點運氣。

上星期估中了港股走勢,就可以再接再厲,討論另一個大市走勢指標。不錯市帳率是一個很好預測股市走勢指標,但不好的地方是時間太長。每次高低位都要最少三年時間,由底到底長達17年。一般基金經理不能幾年才轉一次投資組合,要等市帳率的見底訊號,時間太長,基金經理會餓死。因此要找另一個準確而時間週期較短的指標,市場人士經多年研究,發現引申波幅,Implied volatility,同樣能給一個準確的市場方向,而好處是週期短得多,請參考下面過去五年恆生指數和引申波幅的圖表。

恆生指數對引申波幅 2011 to 2016
恆生指數對引申波幅 2011 to 2016。紫色線是引申波幅,綠色線是恆生指數。

首先2011年8月初,歐債危機,希臘違約令到全球股市急挫,引申波幅升至40點以上,恆生指數由22000點急挫至20000點,跌了10%。同年10月評級機構標普把美國國家債務評級從最高的AAA降一級至AA,令到全球股市急挫。恆生指數亦跌到金融海嘯後的低位16170點,當時恆指引申波幅亦升到近年高位43點。這高位亦出現轉捩點,恆生指數從10月3日的低位反彈到2012年2月28日的高位21583點。

2012年6的低位18320點,亦吻合當時引申波幅的高位27點。2013年6月25日的低位19426點,也和當年引申波幅的高位22點吻合。到2015年引申波幅更加有啓示性,3月到4月,受到A股急升影響,恆生指數一個月升了5000點,引申波幅由14點急升至25點。到7 月大跌市時,引申波幅由16點升到26點,恆生指數則從26000點,急挫到20500點。到2016年1月,引申波幅由16點升到31點,恆生指數急挫3380點,亦同時出現轉捩點,到底訊號。引申波幅訊號的解讀,當股市最波動的時候,也是股市改變方向的時候,一是到頂,或者到底。引申波幅訊號每年都會出現一次至兩次,都能準確港股改變方向。如果投資者能用引申波幅來預測港股走勢,應該不會估錯。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879

追蹤捕捉北極光 林智遠

2016-02-25 NM

白雪皚皚,寒風呼呼,膚色各異的男女,在陌生的國度,擠擁在旅遊巴內,在漆黑中飛馳,目標一致,追尋北極光。數年前,在芬蘭拉普蘭路上,見過一瞬即逝的北極光,如夢似煙。去年,在加拿大黃刀鎮呆上一週,每晚忍着寒風刺骨,仍未能重遇北極光。今年,到了冰島,捕捉北極光中,反思及感受到與投資回報異同之處。目標一致準備不足

冰島人說,要看北極光,條件很簡單,就是少雲的冬天晚上,在冰島每處都有機會遇上北極光。所以,每一年九月到下一年四月,只要晚上天氣許可,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每晚都會有北極光團。寒冷的夜幕中,大大小小的北極光團,就從雷克雅未克四方八面的酒店出發,走進黑黑的荒野中,追蹤北極光。目標一致的團友,望遇上北極光,亦拍下珍貴難忘的畫面,故此各有準備。投資就是期望回報,抓緊收益要有準備,但準備是否正確適合?要拍下北極光,相機當然少不了。環顧團中朋友的準備,手機、單反相機、無反相機,形形色色。先不說在冰冷中,手機會「死機」,例如iPhone就在冰島曠野中,日日死去活來。拍北極光,更需要的是腳架,有腳架才可作長時間曝光,例如曝光十秒。

苦候需要信念忍耐

漫長夜色下凛凛不絕的寒風,苦候不知會不會出現的北極光,更需要的是信念、堅持及忍耐。團中有從英國來的夫婦,大家閒談天南地北,他們雖未準備腳架,在風中也等了三小時,最後午夜前,決定提早離開。投資中,你可以堅持忍耐靜候的時間是多久?就在英國夫婦離去後不久,荒野中傳來幾陣哄動,閃光燈此起彼落。望向灰黑的夜空,定神、聚焦、凝望,黑中透出一絲綠光。夫婦二人合作,選好方向,放下腳架,調校相機,按下快門,等待漫長的十秒,相機屏幕閃出拍下的影像,是綠色的光束劃過黑黑的長空了,是北極光了!仰望中,慢慢地不同深淺綠色的光束,在黑夜中舞動,或隱或現,或前或後,或明或暗。此時要看到舞動的北極光已不難,拍下的不少,具質素的卻不多。「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準備仍是大大不足。然而,身後卻傳來多國的語言,焦點都集中在夫婦二人身前的相機屏幕上。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恒指從假期後低位18,278,反彈至上週收市19,285,升幅逾1,000點或5.5%。收穫了,不要驕傲,持續反思,準備下一次投資;失去了,不要氣餒,不要羨慕別人,19,000點仍可入市,總比其他朋友多了很多選擇;28,000點已入市了,要多做一些合適準備,假如信念正確,也要多一點信念、堅持及忍耐。獲取投資回報,如追蹤捕捉如幻似真的北極光,要各種因素配合,亦要準備、信念、堅持及忍耐。在恒指下跌兩至三成間,《壹計就明》分享了數隻表現不錯的股份,至上週仍保持股價上升,甚至有逾兩成回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重讀網上過去《壹計就明》的分享,幫自己手持的股份驗驗身,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下週,才說說這些股份的名字,同時回到基本,鎖定及爭取更大的回報!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攝影:林智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767

私募基金掀起“出海”潮 海外產品回流捕捉中國市場機會

部分中概股股價大幅上漲,一些優秀企業仍在奔赴海外上市,海外中資概念資產的投資機會,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私募基金,加快“出海”步伐。

“中國內地私募的規模已經很大了,單一策略、單一品種,已經滿足不了投資需求。”3月18日,在私募排排網舉辦的第十一屆私募基金高峰論壇上,多位專業人士認為,為了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配置需求,以及分享海外市場的機會,內地私募基金將越來越多地走出去。

在私募“出海”的同時,穩定的經濟增長,一些海外發行的私募產品,為了捕捉投資機會,開始出現回流中國市場,一些內地私募也在海外成立投資於中國的產品。目前發行數量、規模雖然不大,但增長較快,未來將有很大空間。

私募掀起“出海”熱

從2016年開始,受人民幣匯率波動,投資者對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升溫,而美國等海外市場卻表現向好。看到海外市場的投資機會和市場空間,內地私募基金掀起了一波“出海潮”。

根據公開信息,重陽投資、神州牧等私募基金2015年發行海外產品,海外基金2016年的成立、發行數量大幅增加,海外投向的產品多達16只。統計表明,2017年1月、2月,海外私募基金產品繼續增加,分別為3只和28只,占月度總發行量的比例為21%和9.5%。而 3月的前三天,又有16只海外私募基金產品成立。

“大量企業老板,上市公司股東,以及其他高凈值人群,都有海外資產配置需求,但他們不可能對每個領域都熟悉,需要專業的管理人來打理。”香港東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李煒說,目前內地私募基金規模已逼近11萬億元,且過去三年來,私募行業已經規模化、規範化、透明化,單一市場的投資品種、單一市場的策略,不足以滿足私募基金的投資需求,內地私募基金將越來越多地走出去。

為了適應這一需求,私募基金獲取境外牌照的熱情大增,如泓銘資本管理集團去年年底在香港拿到了4號牌和9號牌。凱思睿基金服務公司董事李曉亮說,香港證監會定期發放的牌照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中資機構。盡管存在資金處境通道目前存在障礙,但這只短期陣痛。

根據業內人士介紹,境內私募基金“出海”,目前有兩種類型,一是投資多聚焦於港股市場,借道滬港通、深港通投向港股,或通過收益互換、跨境收益互換等方式間接投資香港證券市場;另一種是以美國、歐洲等境外市場為目標,但投資標的多集中於具有中國概念的資產,產品類型則包含了股票、期貨、固定收益等多種類型,在策略上也更為豐富。

不過,私募“出海”並非一路坦途,交易制度、規則等差異,是私募基金“出海”面臨的主要挑戰。盈透證券銷售代表戴愛娜表示,對於發行海外產品的私募來說,合規是非常重要的,過去就有私募基金因為合規問題,被處罰的先例,經驗不足、對海外市場不了解,是私募出海最突出的挑戰。

“對海外市場的架構、合規,有一個從不熟悉到熟悉、再到駕馭的過程,到了海外市場,必須把以前在國內的經驗都忘掉。”李曉亮說,若只是為了短期套利,在專業程度更高的市場,風險將會更大,因此不建議私募基金出海。

海外產品資金回流內地

內地私募基金“出海”積極性大增的同時,募集資金聚焦於內地市場的私募基金產品,也在悄然出現、增長。

“去年英國脫歐、美國大選之後,大家發現,中國經濟並沒有那麽差,反而是增長最穩定的地區,而歐洲、美國的風險其實更大。”李煒說,在此情況下,從2016年三季度開始,歐美等地的資金,開始回到香港,進入中國市場。

李曉亮說:“與在內地發行、投資海外標的的私募產品不同,在海外發行的私募基金,是以投資中國市場為方向。和國內一樣,海外的一些投資者、機構,也通過投資高風險,獲得高額收益的風險偏好。這種情況,最近一年多來顯著增加。”

“目前來看,這一類私募基金發行數量、規模雖然不大,但增長很快,尤其是在市場波動期間。” 李曉亮說,這為海外發行、以中國市場為標的的私募基金發行提供了機會。與此同時,一些私募在海外發行產品,但同時也沒有忽視本土市場,也在海外募集資金投資中國市場。

“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的新興市場大宗商品的價格上升,這些海外回流資金,主要選擇了期貨為投資標的。而相對於股票,期貨市場又最國際化。”李煒說。從配置偏好來看,海外投資者更熱衷於以美元認購、以美元計價的產品。

李曉亮稱,從渠道來看,除了借助跨境收益互換、特定資管計劃、信托計劃之外,滬港通、深港通等渠道,由於沒有具體額度限制,為海外基金投資中國市場,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未來,通過海外工具投回國內市場的空間將會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84

晨興資本袁野:如何捕捉超越10倍體驗的消費獨角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4/164152.shtml

晨興資本袁野:如何捕捉超越10倍體驗的消費獨角獸?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晨興資本袁野:如何捕捉超越10倍體驗的消費獨角獸?

我們接受不完美,但希望尋求具有極強特質的人

共享出行、網紅茶飲、無人便利店……這兩年消費升級的風口接連不斷,各種生活新方式也悄然來臨。在這背後,隱藏的則是消費主體需求的變化,產業的變遷,與資本的轉向。

與此同時,無數的消費者、企業以及資本機構也在思索,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如何定義自己想要的生活,下一代的消費公司形態和適合的投資標的。 

【投資人看新消第九期】野草新消費專訪了晨興資本合夥人袁野,袁野有超過6年的風險投資經驗,投資過快手、Keep、Musical.ly、造作、好好住等項目,看他是如何以投資人視角,分析線下消費興起的動因,潛在的創業機遇,以及對高潛質消費項目的判斷?

口述 | 袁野

整理 | 張曉軍

線上線下的消費落差

如果從現在往前推十年,你會發現,在消費領域主流的互聯網人群大多是在線上消費,不是在線下。所以過去晨興投資的項目,比如攜程、鳳凰網、迅雷、YY、UCweb,多數是偏內容型的線上消費互聯網產品。

今天我們所經歷的變革是,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已經滲透到了很多線下生活。順著這個趨勢,我們的投資也從消費互聯網越來越與線下結合,看一些純消費的項目,而且它們業務中的互聯網元素也在變得越來越強。

當然,消費者不會太在意是否由互聯網的技術驅動,更關註的是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尤其當一種新的需求出現時,以什麽樣的方法來滿足。在我們的投資邏輯中,也不會給自己畫一個框,區分互聯網驅動的消費和其他消費。

更重要的是,看到互聯網作為一種驅動力量,能不能在滿足用戶既有消費需求的情況下,極大地提升原有體驗,以及能不能在用戶產生新消費需求時,互聯網作為唯一的解決方案去滿足這種需求。

當然,從純互聯網消費轉移到實體消費,我們也交了很多學費。純互聯網的消費,從消費者進入產品,到這個產品內部循環使用,到消費者離開,全部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閉環。

消費者進來時,就像進入到了一個高效重構的新系統,效率很高,並且不涉及到太多第三方合作夥伴,所以它的體驗能夠快速叠代,成本可控。

但是與線下行業整合時,我們會發現要完成一個很好的消費服務體驗,它的參與者需要更多,並且其中很多環節參與者的技術水平、服務意識、叠代速度是參差不齊的。

舉例來說,我想去線下買一個產品,從線下發現,然後通過地圖導引,到門店跟店主發生交互,再到完成支付,對這個訂單確認和評價。在整個循環中,線上的部分會很流暢很便捷,但是涉及到線下部分,效率不可控,而且這個閉環有可能完不成。

有些創業公司可能會犯類似的錯誤,以互聯網公司的快速叠代慣性去思考線下,但傳統消費行業多是作為單一環節來為消費者提供服務,與消費體驗的其他環節同步叠代的意願偏弱。

所以當互聯網跟線下的消費產業融合,它被作為參與者的其中一環,被引入到這種環境中去時,它能否很好地激發很多消費企業的意願的參與整個流程環節叠代與進化,這非常重要。而且這在創業整體資源的調動能力上,以及構建商業模式的考慮上也非常重要。

現在大家強調線上轉到線下可能比較多。首先,我並不認為線上的創新已經結束,線上依然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只是說現在線上已經把用戶的行為、消費者期望教育的很好,很多基礎設施已經準備好,比如支付、地圖、搜索、分享。

但是過去一二十年,線下產業的變化速度相對互聯網發展來說慢得多,而消費者的訴求是無縫的,不存在說在線上是一個人,在線下是另外一個人。這也就導致當消費者從線上切換到線下時,容易產生巨大的落差,而所有的不滿足在我看來,其實背後都隱含機會。

所以不是說線上沒有紅利,大家都往線下轉,而是線上已經設定了一些服務的標準,相對優化叠代很快,而線下不夠好,優化的空間足夠大。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人群的消費差異越來越凸顯,消費者想要的不一樣,對東西好壞的標準也不一樣,而這種不一樣是驅動所有消費投資機會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當人們想要不一樣,那什麽樣的公司能夠提供最好或者最早的不一樣,就會成為線下新生的機會。

品牌升級的機會

1)兩類人群的疊加效應

在人群需求變化的同時,會衍生出各種商業機會。

在中國現階段,本來已經到了中產階級的這些人,因為被房子、車、事業等束縛住,他們的消費能力沒有被有效釋放出來。而90後這一代人,他們不太去追求這些東西,在支配收入的時候,心態更舒適,更積極。兩類人群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疊加效應,並且把消費升級的時間提前了。

比如說健身這個領域,再往前推五年是典型的白領行為,但今天很多學生都非常樂意健身。在Keep中很大一部分用戶是大學生,雖然他們沒有收入,但是有很強的願意更好地塑形。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積極、樂觀向上的信號,在任何時候,不應該虧待自己,自己的付出值得好的回報。

這些行為綜合起來就是說,新的人群其實能夠更積極地擁抱消費升級,而這種新的消費趨勢,為一些創業公司提供了很多新的增長空間。

2)垂直品牌的進化路徑

就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有很多老品牌或者傳統線下渠道,也有很多新的公司在出現。你會發現傳統的賣貨渠道早已經鋪好,但它們體驗做的非常差,價格也不透明。同時,在很多細分領域也缺少好的品牌。

比如說,沒有什麽細分的品牌專屬於80後、90後、00後,現在國人說的品牌公司大都是誕生在五到十年前,他們的創意者很難預見到今天人群的變化。一個品牌能否隨著它的目標人群持續成長,非常重要,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現象是,市場上缺乏針對年輕人的成功品牌。

那什麽樣的品牌和公司才會在這輪消費升級中突出?首先,我不認為一些老品牌已經過氣,它們也在高速增長,因為整個行業都處於增長狀態,同時你會發現這里留下了一塊很大的空白,被滿足的不夠好,甚至需求已經強到在體驗不好的行業,一些公司仍然在增長。

第二,我不認為老品牌不能做新的需求,它們一直在擴展,只是這個餅足夠大,並且它們有自己的主業。過去很多公司都是渠道公司,或者渠道品牌,大家想到一個品牌,會認為他那里有很多貨,而不是認為他那里的服務體驗多好。

當人們更在意性價比,在意豐富度時,渠道品牌是很大的優勢,因為它品類豐富,效率很高,具備規模效應。現在的一個變革是,當人們開始從效率導向轉向追求個性,追求更好的品牌認同時,各種細分領域品牌會慢慢起來。

對於品牌樹立,過去一些品牌試圖去覆蓋多個品類,但覆蓋的並不是特別好。而今天需要抓住的是一個增量最快的人群,他們對品牌有高的忠誠度,有好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在過去諾基亞可能用數百款手機覆蓋所有人群,但iPhone用新技術切入中高端人群,這群用戶是意見領袖,代表著更好的體驗,更高標準和品質,雖然是從非常小的市場切進去,但是市場會越來越大。

所以一些垂直領域品牌的進化路徑,我期望是從今天的需求最沒有被滿足好,且同時最有感召力的人切入。因為他們是最挑剔的人群,持續消費能力強,所承載的生命周期價值會很高,從他們切入的話,他們也會成為這個品牌的忠實粉,並影響到周圍其他人,成為未來新主流消費人群中堅力量。

創業公司在早期雖然有很多不足,但如果它的亮點如果足夠優秀,就能吸引新的消費者,為他巨大的亮點買單而包容它的不足。

3)精神價值的賦能

另外,我覺得精神價值的賦予是非常重要的產品理念。

不論是咖啡、運動鞋、家居,都要賦予人的精神需求,而不能僅僅是簡單的物質,這是最難但也是最美妙的地方。比如說星巴克,它不僅是咖啡,還是在你的家、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人們不在家,不在工作場所,當需要跟朋友聚會或者想一個人獨處時,星巴克可能會成為第三空間的第一選擇,而不會去約其他的一些品牌,或者說奶茶店、包子鋪。

這種第三空間定位的認知,它需要持續的去熏陶,包括里面的店鋪環境、音樂、座位設置等,都非常重要,讓你感覺來這里舒適、放松,是一個跟你所有朋友,家人一起互動傾訴的地方。

所以,在國內你想要去複制一家這樣的公司,就不僅是要做好咖啡,更難的是促進用戶認知的形成。這種認知如何形成呢?拿耐克的例子來說,他的創始人有非常強的使命感,希望把運動背後自我挑戰的精神帶給所有人,這是能夠打動所有人內心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釋放,渴望認同,需要一種機制把它放大。

所以我們會看到,耐克的代言、廣告都在告訴消費者,just do it,永不放棄。所有的理念去滿足人性的一個很大的需求,在這種機制下,你買一雙鞋價格已經不是最重要了。

因此,如果一個品牌如果能在它的產品之外附加精神價值的話,有更高的概率做大,這是我們投資非常看重的一點。

抓住潛在的消費獨角獸

選擇一個優質的消費類創業項目,我比較強調的是以下幾點:

1)滿足新的需求或者提供十倍好的體驗

第一,投資消費者出現但沒被滿足的新需求,以及能夠給消費者現有服務十倍好的體驗的項目。

當消費者沒有你時,他會用一些很複雜,成本很高,很不便利的方法去滿足某種需求,那一定可以就此創造一個提升消費者十倍體驗服務的項目。以keep來說,以前要健身,很多銷售忽悠消費者辦年卡,健身房離家、辦公地點較遠,費錢耗時,卻沒有得到太多的實惠,身邊的人也不熟悉,缺乏社區歸屬感及互動感。有了keep之後,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健身,在社區中得到激勵和尋找靈感,整個用戶網絡像一個巨大的自由運動場,這種體驗會非常不一樣。

當然,對於一家創業公司,它要能提供十倍的體驗,如何才能做到呢?從需求變化來講,人永遠都希望變得更好,如果要在短時間內形成變革,那它需要技術變革來助力驅動,比如說像星巴克在早期研發非常好的咖啡機技術,耐克早期持續致力於將新的材料和技術應用到跑鞋制作上,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突破疊加需求放大。

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需要整合當前最好的技術和資源,實現更高效的需求解決方案。

我們希望投資的項目,在早期時不惜一切代價去提升體驗,不要特別在意規模、營收,這點跟上一代公司不大一樣,它的氣質跟調性會非常重要。無論是keep,造作還是好好住,我們非常在意他們在消費者心中是一家什麽樣的品牌,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這種認知非常重要。

2)創始人的使命感

第二個是創始人的信念和耐心,他們為什麽要做這件事情。什麽樣的人能夠不斷地把訴求用好的技術去實現,並且持續去叠代呢?這對消費領域創始人的要求非常苛刻。

我們認識到要做好一個新消費項目,需要創始人對消費者訴求有敏銳的感知,以及對整個行業有非常強烈的改造意願。無論是keep、造作,還是好好住,他們三位創始人都有一種極強的使命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最好的技術,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資源,通過自己的公司能夠影響所在的品類,為消費者提供最優秀,最獨特的產品體驗。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去做最艱難的事情,因為當你去開拓新品類,去滿足新需求時,往往你比市場上領先一步,而這同時意味著會遇到更多障礙。

比如說造作花了很長時間只開了兩家線下店。早期快速擴店並不是核心訴求,需要的是通過尚不完善的產品摸索怎麽跟當地消費者建立信任,讓他們覺得這是一個讓他們最放松,最值得信賴的平臺。我認為,最重要的價值是信任,而信任這件事情,一定是需要持續長期的投入。當你把這種信任建立好了,那就會成為這個產品最寬闊的護城河,幫助你在一個很大的體量下構建商業模式。

所以,我們建議創始人堅持一個簡單的三步驟戰略:

第一步是定義一個最好的產品,在小規模人群中進行測試,打磨。在消費領域要做好,按收入角度,早期會非常慢,創始人需要非常在意用戶口碑,到後來你會發現,它的口碑轉化而來的品牌價值成為它巨大的資產。

第二步是把用戶人群規模化,可能要很長時間在這個階段盡可能不考慮任何商業化,專註建立能夠規模化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設施,實現產品優先前提下的快速擴張。

第三步是疊加和探索商業模式。今天我們投資的大多數公司可能都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但也需要保持著極大的克制,因為只有這樣做到了,才能讓它在第三階段有非常簡潔且強健的基礎做商業化。

3)接受不完美,但需要極強的特質

在實際情況中,好的項目也不是盡善盡美,完全按照既定的路徑走。在選人時,我們不尋求完美的人,而希望尋求有特質並保持開放心態的人。這樣的創始人在一方面有極強的特質,有非常強的動力堅持做某件事情,同時他保持開放心態,需要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有特質的人進來,去彌補他的短板。

但是他如果內心是很封閉的,不去接觸更多不一樣的人,或者跟他有沖突的人,那可能就很難在項目上有新的突破。因為你所在的行業是持續進步的,需要你能持續叠代提升,大家比的是加速度,而不是初速度。所以我不是很擔心一個創始人在早期是不是很全面,只希望他有特質,同時開放,持續地去試錯所從事的方向。

投資後有很多公司並沒有按照預期的方向走,這是我們很痛苦但必須接受的事情。在我早期投資的時候,特別希望投資公司跟我的預期是相似的。但是有些我不看好的公司並沒有衰敗下去,一些我看好的公司可能遲遲沒有好。

最後我告訴自己,其實自己的期望一點不重要,創始人的特質與開放心態會幫助探索出自己的路徑。現在我會選擇控制自己的期望,在我們投進去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希望它能夠跟自己去比。

所以包括我們投資的一些公司會花很長時間去調整自己的模式,但最重要的是它的假設有沒有改變。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讓創始人最高效率地去試錯,當找到好的突破點時,我們要快速高效地放大。在公司不順利時,我們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包容,去分析最大的基本假設有沒有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我們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嘗試,去叠代。

可以說,大部分公司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至少要經歷過幾個坑才慢慢做出來。我們一直專註做早期投資,非常習慣跟公司一起在坑里,在坑里的時候,其實也是我們與創始人最親密,探討最多的時候。當他們爬出來,我們相信升級後的創業者會走的更遠。

有些地方,我們也無能為力。

第一是我們沒辦法幫他分擔壓力。其實有很多創業者都有非常大的壓力,他也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我們很難幫他排除這種壓力,更多是陪伴、溝通,給他一些信心。但最終挺過這種壓力,能夠走出來,需要創業者自己有非常強大的信念,不去懷疑自己,因為當他都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其實任何人都幫不上忙。我們希望他能夠坦然面對壓力和焦慮感,習慣在這種高度風險、高度不確定環境下,依然堅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第二是我們不能幫他做決定,決定一定是由他自己來做的。因為只有他自己內心認同了,邁出這樣的坎,做出了決定,對他自己來說,才是一種升級。無論這個決定最終結果是對是錯,如果對了,那會是形成一個巨大的認同,即使錯了,他知道在巨大的壓力下怎麽來做決定,這也是一個創始人最重要的能力。

致消費創業者與投資人

消費升級現在很火,很多細分領域受到了追捧,對於這些不同的方向,可以抽象出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看好給人帶來正向精神愉悅感的消費行業。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基礎服務足夠大,但同時它能抽象出滿足人們精神訴求特質的創業公司。

而且這種正向精神愉悅感,需要創始人來告訴我們,在跟他們交流中,提煉出這家公司是否有這樣的潛質,以及這個團隊是否認同這樣的潛質。如果他只想把貨賣的很好,只關心數字,那我們很難達成一致。

對於很多新消費領域的創業者,根據之前的投資經歷和對行業的理解,如果說要提供一些建議的話,我覺得主要有三點:

第一,消費領域創業者需要保持長期的信念和耐心。做消費項目,不會像一個純技術互聯網項目那樣快速爆發。它需要整合很多環節,需要有更好的耐心和長期的信念。當你著眼於長遠,在做所有事情時,會發現你的規劃會不一樣。想做一家100年的公司跟一家十年的公司,你產生的每一個行為可能都會不一樣,每一件選擇都會不同。

第二,團隊需要對消費者心理有非常敏銳的洞察。一些純互聯網的團隊,或者純技術的團隊,可能對消費者需求不是很敏感,認為自己具備技術和產品能力就能做好一切。但就本質來講,消費創業最重要的還是它能夠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個,需要組建非常好的團隊。要能把握到一些變量,在新需求出現的時候,如果能用核武器,就盡量不要用兵器。誰能夠有更好的技術,用好這些技術,結合對消費者心理敏銳的洞察,保持長期的耐心和信念去做試錯這件事情,這三者疊加起來,我們會非常喜愛這樣團隊。

從投資消費本身來講,在過去幾年,我有很大的收獲,也存在著不少的欠缺。

一個比較大的收獲是,消費讓我進入到一個更多元化的投資領域,對人的判斷,對整個行業的判斷會更加複雜。過去純互聯網項目的分析流程相對天然一些,我們做為原生用戶,能夠快速感知產品。但你要進入到消費產業的核心領域,就需要了解家居、健身、零售等差別很大的多個領域,以及面對很多不一樣的創業者及行業上下遊從業者。

我們需要理解消費行業中的運行規律,然後看怎麽更好地結合不同行業中優勢的人,和優勢的技術知識,提升行業整體的效率,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學習機會,相當於你從單一的學科,變成多學科融合,你會發現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和發現。

對於比較欠缺的地方,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我們過去的互聯網產品,基本上是最大眾、最普世的需求。在消費領域你會發現,不同人群和不同城市都會有一些差異,這種精確的把握和感知,會影響到我們對人事的判斷,這就需要我們投入很多時間,跟不同細分行業中最優秀最多樣的創業者交流,從他們身上去學習。

第二,在整個業務的複雜程度上,對商業模式、經濟模型的感覺上,可能需要更多的經驗,參與更多的環節。互聯網公司過去以產品為王,然後疊加商業模式,再考慮各種營收、物流、費用支出等情況。但在很多零售的公司,相對更早期就要考慮不同環節參與的經濟利益分配機制,以及上下遊的供應鏈,賬期、經濟模型等。

因為它在資本支出上不像互聯網公司那麽純粹,會更複雜,需要我們有更好的模型去理解公司當前所處的狀態,以及合理地給他們一些好的規劃建議,去高效的利用投資資金,實現整體效益的提升。這對過去比較多投資純互聯網項目的我來說,是需要持續學習的地方。

* 本文系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張曉軍。如需轉載,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29

晨興資本 袁野 10倍體驗 消費 投資人看新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32

晨興資本袁野:如何捕捉超越10倍體驗的消費獨角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4/164152.shtml

晨興資本袁野:如何捕捉超越10倍體驗的消費獨角獸?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晨興資本袁野:如何捕捉超越10倍體驗的消費獨角獸?

我們接受不完美,但希望尋求具有極強特質的人

共享出行、網紅茶飲、無人便利店……這兩年消費升級的風口接連不斷,各種生活新方式也悄然來臨。在這背後,隱藏的則是消費主體需求的變化,產業的變遷,與資本的轉向。

與此同時,無數的消費者、企業以及資本機構也在思索,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如何定義自己想要的生活,下一代的消費公司形態和適合的投資標的。 

【投資人看新消第九期】野草新消費專訪了晨興資本合夥人袁野,袁野有超過6年的風險投資經驗,投資過快手、Keep、Musical.ly、造作、好好住等項目,看他是如何以投資人視角,分析線下消費興起的動因,潛在的創業機遇,以及對高潛質消費項目的判斷?

口述 | 袁野

整理 | 張曉軍

線上線下的消費落差

如果從現在往前推十年,你會發現,在消費領域主流的互聯網人群大多是在線上消費,不是在線下。所以過去晨興投資的項目,比如攜程、鳳凰網、迅雷、YY、UCweb,多數是偏內容型的線上消費互聯網產品。

今天我們所經歷的變革是,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已經滲透到了很多線下生活。順著這個趨勢,我們的投資也從消費互聯網越來越與線下結合,看一些純消費的項目,而且它們業務中的互聯網元素也在變得越來越強。

當然,消費者不會太在意是否由互聯網的技術驅動,更關註的是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尤其當一種新的需求出現時,以什麽樣的方法來滿足。在我們的投資邏輯中,也不會給自己畫一個框,區分互聯網驅動的消費和其他消費。

更重要的是,看到互聯網作為一種驅動力量,能不能在滿足用戶既有消費需求的情況下,極大地提升原有體驗,以及能不能在用戶產生新消費需求時,互聯網作為唯一的解決方案去滿足這種需求。

當然,從純互聯網消費轉移到實體消費,我們也交了很多學費。純互聯網的消費,從消費者進入產品,到這個產品內部循環使用,到消費者離開,全部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閉環。

消費者進來時,就像進入到了一個高效重構的新系統,效率很高,並且不涉及到太多第三方合作夥伴,所以它的體驗能夠快速叠代,成本可控。

但是與線下行業整合時,我們會發現要完成一個很好的消費服務體驗,它的參與者需要更多,並且其中很多環節參與者的技術水平、服務意識、叠代速度是參差不齊的。

舉例來說,我想去線下買一個產品,從線下發現,然後通過地圖導引,到門店跟店主發生交互,再到完成支付,對這個訂單確認和評價。在整個循環中,線上的部分會很流暢很便捷,但是涉及到線下部分,效率不可控,而且這個閉環有可能完不成。

有些創業公司可能會犯類似的錯誤,以互聯網公司的快速叠代慣性去思考線下,但傳統消費行業多是作為單一環節來為消費者提供服務,與消費體驗的其他環節同步叠代的意願偏弱。

所以當互聯網跟線下的消費產業融合,它被作為參與者的其中一環,被引入到這種環境中去時,它能否很好地激發很多消費企業的意願的參與整個流程環節叠代與進化,這非常重要。而且這在創業整體資源的調動能力上,以及構建商業模式的考慮上也非常重要。

現在大家強調線上轉到線下可能比較多。首先,我並不認為線上的創新已經結束,線上依然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只是說現在線上已經把用戶的行為、消費者期望教育的很好,很多基礎設施已經準備好,比如支付、地圖、搜索、分享。

但是過去一二十年,線下產業的變化速度相對互聯網發展來說慢得多,而消費者的訴求是無縫的,不存在說在線上是一個人,在線下是另外一個人。這也就導致當消費者從線上切換到線下時,容易產生巨大的落差,而所有的不滿足在我看來,其實背後都隱含機會。

所以不是說線上沒有紅利,大家都往線下轉,而是線上已經設定了一些服務的標準,相對優化叠代很快,而線下不夠好,優化的空間足夠大。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人群的消費差異越來越凸顯,消費者想要的不一樣,對東西好壞的標準也不一樣,而這種不一樣是驅動所有消費投資機會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當人們想要不一樣,那什麽樣的公司能夠提供最好或者最早的不一樣,就會成為線下新生的機會。

品牌升級的機會

1)兩類人群的疊加效應

在人群需求變化的同時,會衍生出各種商業機會。

在中國現階段,本來已經到了中產階級的這些人,因為被房子、車、事業等束縛住,他們的消費能力沒有被有效釋放出來。而90後這一代人,他們不太去追求這些東西,在支配收入的時候,心態更舒適,更積極。兩類人群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疊加效應,並且把消費升級的時間提前了。

比如說健身這個領域,再往前推五年是典型的白領行為,但今天很多學生都非常樂意健身。在Keep中很大一部分用戶是大學生,雖然他們沒有收入,但是有很強的願意更好地塑形。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積極、樂觀向上的信號,在任何時候,不應該虧待自己,自己的付出值得好的回報。

這些行為綜合起來就是說,新的人群其實能夠更積極地擁抱消費升級,而這種新的消費趨勢,為一些創業公司提供了很多新的增長空間。

2)垂直品牌的進化路徑

就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有很多老品牌或者傳統線下渠道,也有很多新的公司在出現。你會發現傳統的賣貨渠道早已經鋪好,但它們體驗做的非常差,價格也不透明。同時,在很多細分領域也缺少好的品牌。

比如說,沒有什麽細分的品牌專屬於80後、90後、00後,現在國人說的品牌公司大都是誕生在五到十年前,他們的創意者很難預見到今天人群的變化。一個品牌能否隨著它的目標人群持續成長,非常重要,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現象是,市場上缺乏針對年輕人的成功品牌。

那什麽樣的品牌和公司才會在這輪消費升級中突出?首先,我不認為一些老品牌已經過氣,它們也在高速增長,因為整個行業都處於增長狀態,同時你會發現這里留下了一塊很大的空白,被滿足的不夠好,甚至需求已經強到在體驗不好的行業,一些公司仍然在增長。

第二,我不認為老品牌不能做新的需求,它們一直在擴展,只是這個餅足夠大,並且它們有自己的主業。過去很多公司都是渠道公司,或者渠道品牌,大家想到一個品牌,會認為他那里有很多貨,而不是認為他那里的服務體驗多好。

當人們更在意性價比,在意豐富度時,渠道品牌是很大的優勢,因為它品類豐富,效率很高,具備規模效應。現在的一個變革是,當人們開始從效率導向轉向追求個性,追求更好的品牌認同時,各種細分領域品牌會慢慢起來。

對於品牌樹立,過去一些品牌試圖去覆蓋多個品類,但覆蓋的並不是特別好。而今天需要抓住的是一個增量最快的人群,他們對品牌有高的忠誠度,有好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在過去諾基亞可能用數百款手機覆蓋所有人群,但iPhone用新技術切入中高端人群,這群用戶是意見領袖,代表著更好的體驗,更高標準和品質,雖然是從非常小的市場切進去,但是市場會越來越大。

所以一些垂直領域品牌的進化路徑,我期望是從今天的需求最沒有被滿足好,且同時最有感召力的人切入。因為他們是最挑剔的人群,持續消費能力強,所承載的生命周期價值會很高,從他們切入的話,他們也會成為這個品牌的忠實粉,並影響到周圍其他人,成為未來新主流消費人群中堅力量。

創業公司在早期雖然有很多不足,但如果它的亮點如果足夠優秀,就能吸引新的消費者,為他巨大的亮點買單而包容它的不足。

3)精神價值的賦能

另外,我覺得精神價值的賦予是非常重要的產品理念。

不論是咖啡、運動鞋、家居,都要賦予人的精神需求,而不能僅僅是簡單的物質,這是最難但也是最美妙的地方。比如說星巴克,它不僅是咖啡,還是在你的家、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人們不在家,不在工作場所,當需要跟朋友聚會或者想一個人獨處時,星巴克可能會成為第三空間的第一選擇,而不會去約其他的一些品牌,或者說奶茶店、包子鋪。

這種第三空間定位的認知,它需要持續的去熏陶,包括里面的店鋪環境、音樂、座位設置等,都非常重要,讓你感覺來這里舒適、放松,是一個跟你所有朋友,家人一起互動傾訴的地方。

所以,在國內你想要去複制一家這樣的公司,就不僅是要做好咖啡,更難的是促進用戶認知的形成。這種認知如何形成呢?拿耐克的例子來說,他的創始人有非常強的使命感,希望把運動背後自我挑戰的精神帶給所有人,這是能夠打動所有人內心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釋放,渴望認同,需要一種機制把它放大。

所以我們會看到,耐克的代言、廣告都在告訴消費者,just do it,永不放棄。所有的理念去滿足人性的一個很大的需求,在這種機制下,你買一雙鞋價格已經不是最重要了。

因此,如果一個品牌如果能在它的產品之外附加精神價值的話,有更高的概率做大,這是我們投資非常看重的一點。

抓住潛在的消費獨角獸

選擇一個優質的消費類創業項目,我比較強調的是以下幾點:

1)滿足新的需求或者提供十倍好的體驗

第一,投資消費者出現但沒被滿足的新需求,以及能夠給消費者現有服務十倍好的體驗的項目。

當消費者沒有你時,他會用一些很複雜,成本很高,很不便利的方法去滿足某種需求,那一定可以就此創造一個提升消費者十倍體驗服務的項目。以keep來說,以前要健身,很多銷售忽悠消費者辦年卡,健身房離家、辦公地點較遠,費錢耗時,卻沒有得到太多的實惠,身邊的人也不熟悉,缺乏社區歸屬感及互動感。有了keep之後,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健身,在社區中得到激勵和尋找靈感,整個用戶網絡像一個巨大的自由運動場,這種體驗會非常不一樣。

當然,對於一家創業公司,它要能提供十倍的體驗,如何才能做到呢?從需求變化來講,人永遠都希望變得更好,如果要在短時間內形成變革,那它需要技術變革來助力驅動,比如說像星巴克在早期研發非常好的咖啡機技術,耐克早期持續致力於將新的材料和技術應用到跑鞋制作上,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突破疊加需求放大。

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需要整合當前最好的技術和資源,實現更高效的需求解決方案。

我們希望投資的項目,在早期時不惜一切代價去提升體驗,不要特別在意規模、營收,這點跟上一代公司不大一樣,它的氣質跟調性會非常重要。無論是keep,造作還是好好住,我們非常在意他們在消費者心中是一家什麽樣的品牌,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這種認知非常重要。

2)創始人的使命感

第二個是創始人的信念和耐心,他們為什麽要做這件事情。什麽樣的人能夠不斷地把訴求用好的技術去實現,並且持續去叠代呢?這對消費領域創始人的要求非常苛刻。

我們認識到要做好一個新消費項目,需要創始人對消費者訴求有敏銳的感知,以及對整個行業有非常強烈的改造意願。無論是keep、造作,還是好好住,他們三位創始人都有一種極強的使命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最好的技術,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資源,通過自己的公司能夠影響所在的品類,為消費者提供最優秀,最獨特的產品體驗。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去做最艱難的事情,因為當你去開拓新品類,去滿足新需求時,往往你比市場上領先一步,而這同時意味著會遇到更多障礙。

比如說造作花了很長時間只開了兩家線下店。早期快速擴店並不是核心訴求,需要的是通過尚不完善的產品摸索怎麽跟當地消費者建立信任,讓他們覺得這是一個讓他們最放松,最值得信賴的平臺。我認為,最重要的價值是信任,而信任這件事情,一定是需要持續長期的投入。當你把這種信任建立好了,那就會成為這個產品最寬闊的護城河,幫助你在一個很大的體量下構建商業模式。

所以,我們建議創始人堅持一個簡單的三步驟戰略:

第一步是定義一個最好的產品,在小規模人群中進行測試,打磨。在消費領域要做好,按收入角度,早期會非常慢,創始人需要非常在意用戶口碑,到後來你會發現,它的口碑轉化而來的品牌價值成為它巨大的資產。

第二步是把用戶人群規模化,可能要很長時間在這個階段盡可能不考慮任何商業化,專註建立能夠規模化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設施,實現產品優先前提下的快速擴張。

第三步是疊加和探索商業模式。今天我們投資的大多數公司可能都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但也需要保持著極大的克制,因為只有這樣做到了,才能讓它在第三階段有非常簡潔且強健的基礎做商業化。

3)接受不完美,但需要極強的特質

在實際情況中,好的項目也不是盡善盡美,完全按照既定的路徑走。在選人時,我們不尋求完美的人,而希望尋求有特質並保持開放心態的人。這樣的創始人在一方面有極強的特質,有非常強的動力堅持做某件事情,同時他保持開放心態,需要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有特質的人進來,去彌補他的短板。

但是他如果內心是很封閉的,不去接觸更多不一樣的人,或者跟他有沖突的人,那可能就很難在項目上有新的突破。因為你所在的行業是持續進步的,需要你能持續叠代提升,大家比的是加速度,而不是初速度。所以我不是很擔心一個創始人在早期是不是很全面,只希望他有特質,同時開放,持續地去試錯所從事的方向。

投資後有很多公司並沒有按照預期的方向走,這是我們很痛苦但必須接受的事情。在我早期投資的時候,特別希望投資公司跟我的預期是相似的。但是有些我不看好的公司並沒有衰敗下去,一些我看好的公司可能遲遲沒有好。

最後我告訴自己,其實自己的期望一點不重要,創始人的特質與開放心態會幫助探索出自己的路徑。現在我會選擇控制自己的期望,在我們投進去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希望它能夠跟自己去比。

所以包括我們投資的一些公司會花很長時間去調整自己的模式,但最重要的是它的假設有沒有改變。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讓創始人最高效率地去試錯,當找到好的突破點時,我們要快速高效地放大。在公司不順利時,我們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包容,去分析最大的基本假設有沒有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我們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嘗試,去叠代。

可以說,大部分公司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至少要經歷過幾個坑才慢慢做出來。我們一直專註做早期投資,非常習慣跟公司一起在坑里,在坑里的時候,其實也是我們與創始人最親密,探討最多的時候。當他們爬出來,我們相信升級後的創業者會走的更遠。

有些地方,我們也無能為力。

第一是我們沒辦法幫他分擔壓力。其實有很多創業者都有非常大的壓力,他也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我們很難幫他排除這種壓力,更多是陪伴、溝通,給他一些信心。但最終挺過這種壓力,能夠走出來,需要創業者自己有非常強大的信念,不去懷疑自己,因為當他都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其實任何人都幫不上忙。我們希望他能夠坦然面對壓力和焦慮感,習慣在這種高度風險、高度不確定環境下,依然堅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第二是我們不能幫他做決定,決定一定是由他自己來做的。因為只有他自己內心認同了,邁出這樣的坎,做出了決定,對他自己來說,才是一種升級。無論這個決定最終結果是對是錯,如果對了,那會是形成一個巨大的認同,即使錯了,他知道在巨大的壓力下怎麽來做決定,這也是一個創始人最重要的能力。

致消費創業者與投資人

消費升級現在很火,很多細分領域受到了追捧,對於這些不同的方向,可以抽象出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看好給人帶來正向精神愉悅感的消費行業。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基礎服務足夠大,但同時它能抽象出滿足人們精神訴求特質的創業公司。

而且這種正向精神愉悅感,需要創始人來告訴我們,在跟他們交流中,提煉出這家公司是否有這樣的潛質,以及這個團隊是否認同這樣的潛質。如果他只想把貨賣的很好,只關心數字,那我們很難達成一致。

對於很多新消費領域的創業者,根據之前的投資經歷和對行業的理解,如果說要提供一些建議的話,我覺得主要有三點:

第一,消費領域創業者需要保持長期的信念和耐心。做消費項目,不會像一個純技術互聯網項目那樣快速爆發。它需要整合很多環節,需要有更好的耐心和長期的信念。當你著眼於長遠,在做所有事情時,會發現你的規劃會不一樣。想做一家100年的公司跟一家十年的公司,你產生的每一個行為可能都會不一樣,每一件選擇都會不同。

第二,團隊需要對消費者心理有非常敏銳的洞察。一些純互聯網的團隊,或者純技術的團隊,可能對消費者需求不是很敏感,認為自己具備技術和產品能力就能做好一切。但就本質來講,消費創業最重要的還是它能夠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個,需要組建非常好的團隊。要能把握到一些變量,在新需求出現的時候,如果能用核武器,就盡量不要用兵器。誰能夠有更好的技術,用好這些技術,結合對消費者心理敏銳的洞察,保持長期的耐心和信念去做試錯這件事情,這三者疊加起來,我們會非常喜愛這樣團隊。

從投資消費本身來講,在過去幾年,我有很大的收獲,也存在著不少的欠缺。

一個比較大的收獲是,消費讓我進入到一個更多元化的投資領域,對人的判斷,對整個行業的判斷會更加複雜。過去純互聯網項目的分析流程相對天然一些,我們做為原生用戶,能夠快速感知產品。但你要進入到消費產業的核心領域,就需要了解家居、健身、零售等差別很大的多個領域,以及面對很多不一樣的創業者及行業上下遊從業者。

我們需要理解消費行業中的運行規律,然後看怎麽更好地結合不同行業中優勢的人,和優勢的技術知識,提升行業整體的效率,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學習機會,相當於你從單一的學科,變成多學科融合,你會發現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和發現。

對於比較欠缺的地方,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我們過去的互聯網產品,基本上是最大眾、最普世的需求。在消費領域你會發現,不同人群和不同城市都會有一些差異,這種精確的把握和感知,會影響到我們對人事的判斷,這就需要我們投入很多時間,跟不同細分行業中最優秀最多樣的創業者交流,從他們身上去學習。

第二,在整個業務的複雜程度上,對商業模式、經濟模型的感覺上,可能需要更多的經驗,參與更多的環節。互聯網公司過去以產品為王,然後疊加商業模式,再考慮各種營收、物流、費用支出等情況。但在很多零售的公司,相對更早期就要考慮不同環節參與的經濟利益分配機制,以及上下遊的供應鏈,賬期、經濟模型等。

因為它在資本支出上不像互聯網公司那麽純粹,會更複雜,需要我們有更好的模型去理解公司當前所處的狀態,以及合理地給他們一些好的規劃建議,去高效的利用投資資金,實現整體效益的提升。這對過去比較多投資純互聯網項目的我來說,是需要持續學習的地方。

* 本文系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張曉軍。如需轉載,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29

晨興資本 袁野 10倍體驗 消費 投資人看新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33

教你捕捉 億萬銀髮商機

1 : GS(14)@2010-11-07 18:07:40

2010-10-30 iM  

施政報告的安老宣傳片中,長者不是在公園下棋,就是在剪紙。過時了!潮長者67歲的大前研一最愛雪上摩托車;同齡的鍾普洋自創新派山水畫,閒時煲劇,看時裝雜誌《Esquire》。在中大持續進修學院,最年長的學員今年95歲,除了揚琴書法,長者也愛學鋼琴和塔羅,年逾半百的學生8年間升了近5倍!較早前上映的《轟天猛將》中,7位平均年逾半百的主角史泰龍、李連杰及阿諾舒華辛力加等,上天下海、埋身肉搏、飛車爆破樣樣齊,票房繼續大收。老,又如何?

以往我們想到銀髮商機,只想到靈芝、靈實,甚至靈位。但現時港人預期壽命男士為79.8歲,女士為86.1歲,換言之60歲退休後還有碼20年黃金年代。即將退休的嬰兒潮,是有史以來最富有的世代。他們辛苦半生,退休後仍有時間、有財力、有精力,為了發展志趣、享受人生,願意一擲萬金。要開發龐大商機,國際知名的老年學專家Patricia Moore提醒我們不是要開發長者專用的產品,而是設計長者也能用時尚潮物。在美國最受長者歡迎的手機正是iPhone和iPad。

本刊記者將一連兩期深入探討香港和日本銀髮商機。

大前研一 退休のOFF學

以提出「M形社會」為亞洲人熟悉的大前研一,常受邀成為跨國企業甚至國家元首的經濟政策顧問。較早前他應一間護膚品牌公司的邀請來香港演講,談到銀髮市場的未來,以及個人該如何準備人生的下半場。

67歲的大前研一還未退下工作,暫時也沒有退休的打算,可是對於晚年的生活,他有自己一套定義,並非一般人以為60歲便完全把工作停下來,而是把加強生活中休閒的時間,堅持人生除了有工作,還必須休閒(OFF),否則只會成為無時間、無金錢、無心情的「三無運動家」,不平衡的人生並不圓滿。

學懂平衡倒數心情過活

他認為必須有各種各樣的興趣,人生才圓滿。他太太曾要求他一起學插花,他卻受不了「慢吞吞」的活動。這位長者很非一般,除了釣魚、騎單車,他更愛駕電單車和滑雪板等高危活動。「如果你永遠工作行先,不把玩樂時間也預早安排,你便永沒有時間享樂。有些事情太老做不了。」若干年後,大前仍可以釣魚、踩單車,但要駕電單車、滑雪板也許不行了。

大前認為,50歲前後是一生中最能看清全盤人生的時候,抱着倒數的心情過日子,想想以後還有多少次與好友聚餐的機會,還可去多少次旅行,自然會懂得平衡工作和娛樂。

「關鍵是要把玩樂的時間納入計劃。」他每年3月接受未來一整年的工作預約,把至翌年3月的工作時間表排得滿滿,堅持絕不讓工作打搞他每年3次的長休假。每年3月大前必在加拿大滑雪、6月參加攀岩車大賽、7月是玩船的海上假期。

消費能力高且在意格調

大前研一是富長者,消費能力高,是希望打開銀髮市場的企業的目標顧客。「日本有很多有消費力高的長者,而且非常在意格調。山形縣的車里子、高級藍山咖啡、頂級和牛、以礦泉水飼養的豬隻豚肉,這些相對奢華的消費品,年輕人買不起,顧客都是較年長的一群。」在日本,100g的A5級和牛售價約500港元,山形縣的車里子要5港元一粒。

日本人對經濟沒信心,只顧儲蓄,不敢消費。「日本人平均每人帶着35萬美元進墓地。政府快快樂樂地接收了一半,可是企業呀,努力讓他們消費吧!讓他們在死前享受一下生活。」

對50+的忠告

1.認清做億萬富翁不一定幸福,能悠哉地過着退休生活就已足夠

2.有事想做立即行動,別再拖延

3.娛樂是退休後最重要的工作,遊玩的規劃要先排進生活計劃

銀髮字典

團塊世代

專指日本在1947年到1949年間,二戰後出現的嬰兒潮人口,是六十年代推動經濟主力。這一代約800萬人的銀髮族於2007年開始陸續退休,並擁有雄厚的財富,購買力強勁。據估算,日本60歲以上人口所擁有的資產,是40歲至50歲人口的3倍以上。

空巢老人

一般是指內地子女成長離家後,留守在家的中老年夫婦,容易產生心理失調症狀,例如抑鬱、自責、睡眠失調等,稱「家庭空巢綜合症」。

樂齡族

這詞源自新加坡對於老年人之尊稱,政府的老人福利組織「樂齡俱樂部」(Senior Citizens' Welfare Associations)亦以此為名。而台灣現時亦廣泛以樂齡族形容享受退休,樂而忘齡的老年人。

第三齡

「第三齡人士」,並非以實際年齡來區分,泛指一些已從工作或家務崗位退下來的人有更多時間,追求個人志趣。

另外,「第一齡」指學生時代,生活須依賴別人照顧。「第二齡」指進入社會,需要獨立並承擔對工作、家庭及社會責任。及「第四齡」指身體機能衰退後至死亡,回到依賴別人照顧的階段。社會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應盡量延長「第三齡」,縮短「第四齡」。

----------------------------------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 Profile

年齡:67歲

綽號:策略先生(Mr. Strategy)、趨勢大師、管理學大師

家庭:妻子為美國人,育有兩子創希及廣樹

現職:Ohmae & Associates管理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Business Breakthrough School(日本首個遙距MBA課程)創辦人及校長、創業者育成學校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創辦人及校長

事業:1972年至1995年麥肯錫日本分公司總經理、亞太地區董事長及總公司董事、1970年至1972年日立(Hitachi)製作所原子力開發部工程師

學歷:美國麻省理工(MIT)原子力工學博士、東京工業大學碩士、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畢業

嗜好:單簧管、潛水、滑雪、雪上摩托車、釣魚

﹏﹏﹏﹏﹏﹏﹏﹏﹏﹏﹏﹏﹏﹏﹏﹏﹏﹏

鍾普洋:做自己的退休設計師

穿過熙來攘往的灣仔鬧市,途經一幢幢商業大廈,來到了敦豪國際(DHL)創辦人鍾普洋雅緻的辦公室,他身穿藍色的西裝坐寬闊的大班房中,對着滿牆自己創作的新風山水畫,怡然呷着清茶,輕輕地敲着iPad,正在準備教材。鍾普洋退休後聘請了兩位助手,租了逾千呎的辦公室開展自己的「退休工程」──善美人生,而他,正是「善美人生」的CEO。

「其實用『退休』去形容『第三齡人生』這個觀念好錯,我們在工作中退下來,休息過後,第三齡(參看11頁銀髮字典)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大 PROJECT』!」他在退休前數年已開始對這大Project朝思暮想,為了它他甘願放棄如日方中的事業,售出年營業額逾36億美元的王國;然而他卻目睹身邊不少同屬戰後嬰兒潮一代的朋友工作時威風八面,突然人生六十要下車,全無方向,怕病怕窮又怕老,「因為退休後要重新坐上的不知是BMW(寶馬房車),還是BMX(單車),更惶恐的是不知要到哪裏去,以往天天上班10多小時的工作狂,突然退休無事做,真的會吊吊Fing,甚至會病。」

退休如創業先決定志趣

作為創業家的鍾普洋,身兼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客席教授,他決定用企管觀念,總結自己的「退休智慧」:開展人生的第三階段就如創業,最重要先決定公司的遠景和目標,也就是自己的志趣,以他為例就是培養藝術素養,並透過寫作和教育去分享經驗;而公司的核心業務,就是他的平日教書、辦畫展、出書、做慈善等工作;公司的品牌就是個人形象、衣着和品格等;而公司最大的顧客就是朋友、親人、配偶和自己。

在人生的上半場,他把DHL的年營業額由250萬美元,在20多年間暴漲至36億美元(約280.8港元);步進人生的下半場,他自然馬虎不得。他為了做好自己的「品牌」,不但把辦公室滿牆數千本談創業、企管、詩詞、寫作等書籍翻過看過一次,連對自己的衣着也一絲不苟。訪問當天他身穿專人訂造的深藍色西裝,腳踏特別從意大利訂造的皮鞋,襟前露出一小段袋巾,「摺成一朵花的款式已經過時,最新摺法是要把袋巾摺成方型露出頂部的花紋。」他即席示範摺袋巾,一翻開原來內有乾坤,全靠兩張大小一樣的便利貼,只要調教紙的重疊部分,再包上袋巾便可以配合到不同襟袋深度又夠挺身,「選袋巾也有學問,Armani就比較襯我的風格。」

這位67歲的潮長者是歐美版《君子雜誌》的忠實讀者,緊貼時裝潮流,兩年前他為了建立個人鮮明形象,決定換上一系列深藍色服飾,上班穿深藍西裝配淺藍色袋巾,「最Yeah」的配搭莫過於冬天穿上藍色天鵝絨西裝襯牛仔褲,不穿襪子配上一對黑色鱷魚皮懶佬鞋,「這樣穿又In,又型,又舒服!」今天潮人最愛的經典圓框眼鏡,他兩年前已換上,去外國設畫展時更配合其藝術家的形象。

保健注重儀容不惜工本保健

「不少人以為不用上班就可以亂穿衣,其實穿得好是尊重自己。我覺得長者可以留頭髮留鬍子,但要收剪整齊;可以穿牛仔褲,但總不能破洞的吧!」步入人生收成的階段,他懂得花,也願意花,2004年在他跟太太海倫結婚30周年時,便一擲40多萬買了個紅色的Hermes Birkin Bag給愛妻。

對退休這盤「生意」來說,最重要的「基本因素」自是健康,鍾普洋對此也不惜工本,除了在家中做瑜伽,每周到粉嶺高爾夫球會報到外,還月花上萬元參加保健療程「買個安心」,「他會每3個月替我抽一次血運到法國化驗,監察着我體內機能狀況,及早知道哪一器官出問題,按結果每月給我營養補充劑,這些服務近年在朋友間甚流行呢!」

現代醫學昌明,人有能力活到120歲,他亦預計自己能無病無痛多活31年,「我的爺爺52歲過身;爸爸82歲去世;我相信自己將活到98歲!」像他這群預期壽命長、高消費、品牌忠誠度高的長者為新世代帶來無限商機,然而問他可有專門針對長者市場的創業好點子,卻考起了這位蹺王。他想了又想,目光把整間辦公室來來回回掃射了數次,還是找不出自己有用過甚麼「長者產品」。

「我穿衣仍只愛那幾個品牌,多年來改變的只是尺碼和顏色;我的手提電話是iPhone,界面方便易用;看雜誌我會用iPad,寫作時只需駁上藍芽鍵盤。如果產品被標上『長者專用』,有誰想用?」

加強配套吸納長者市場

他指要開發長者商機,與其推出「長者服務」、「長者產品」,不如在現行的產品和服務中,加強配套,吸納長者市場,例如他到日本旅遊時看到當地的超級市場把長者常用的產品放在貨架的中間位置,方便長者購物時不用爬高或蹲下;又如研發後座為活動式可拆卸座位的計乘車,方便輪椅使用者。

想了良久,他的眼球打了一個轉,突然靈光一閃,反問記者,「你行出街有沒有見到很多專為長者而設的商店或商品?沒有?這樣就反映了,銀髮是一個大商機!等着你去開發!」

退休6大步法

˙第一步:獨孤求靜

退休後他經歷旅遊、紅酒、高球、煲劇樣樣嘗試的3年摸索期後,開始靜修,整理思緒,摒除雜念,思索新生活的目標和價值

˙第二步:撈走電鰻

人生猶如一個大魚缸,裏面有很多不同的金魚,也不免夾雜一些有如電鰻一樣的心結,撈走電鰻亦即解除心結,檢視人生中做過的好事、壞事,把自己的遺憾、拖拉未解決的問題、曾傷害過的人一一列出,盡力去面對、認錯和彌補,解開心結才能從容步向下一階段

˙第三步:列人生資產清單

就自己的有形、無形資產,由財富、專業資格、智力、朋友網絡、親人、外表、健康、情緒、個人聲譽、心靈及品格等各方面的表現列一張人生資產清單,好檢視自己的優勢和缺失

˙第四步:只問耕耘

退休後追尋志趣,不應再被成就、回報束縛,應享受過程

˙第五步:減、再減

精簡生命,在生活上,他先清理沒用的舊雜物,再除去債務,簡化投資,減少應酬等;在人生目標上,他先放下百億生意,再放公職名銜,接着從眾多興趣中取捨簡化,集中發展寫畫、寫作和教學

˙第六步:立德

經過立言、立功的人生階段,步入第三齡的目標應是立德,力求仁義禮智信,回饋社群

老友記穿衣Dos & Don'ts

男士篇:

有大肚腩和個子較為矮小的要避免穿三鈕西裝

體型胖的要避免穿孖襟西裝,如要穿最好挑貼身款式,並全都扣上鈕,以免身形在視覺上再膨脹

50歲以上男女士穿牛仔褲,也盡量不要挑淺色和有破洞的款式

要趕上潮流,可嘗試戴圓框眼鏡

女士篇:

50歲以上女士如身形保持得宜可穿貼身款式,但要避免低胸高叉、背心、短褲等裸露款式

年長後髮質會轉差,留長頭髮反而顯得憔悴

要選為30多歲女士設計的時裝款式,但要挑較優雅的顏色

----------------------------------

鍾普洋 Profile

˙1943年生於澳門,今年67歲

事業:

˙2002年着手成立香港物流發展局,獲頒銀紫荊星章

˙1996年鍾先生從前綫的工作崗位退下來,2001年把股份售予德國郵政

˙畢業後曾從事玩具業,1972年創立(DHL),把公司業務拓展至世界各地

退休:

˙退休初期醉心研究紅酒、藝術興趣,擅繪山水畫

˙2009年獲選為傑出第三齡人士

˙2004年開始在港大教授「Entrepreneurship: Start-up」

學歷:

˙畢業於加州洪堡州立大學(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漁業管理學士

˙於史丹福大學修讀行政課程

˙63歲時取得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著作:

˙2009年出版首本著作《The First 10 Yards 》,今年發行中文版《草根創業的5項修煉》

˙今年7月出版新書《落力退休》(見右圖)

嗜好:畫畫、書法、哥爾夫球、曼陀林琴

----------------------------------

50+湧入校園

鍾普洋退休後因為迷上了「煲劇」,《康熙大帝》、《雍正皇朝》一套接一套,引發他對古典文學的興趣,更報讀美國大學的創意寫作和自傳寫作的遙距課程,又進而習畫,更修讀藝術碩士。這位「潮長者」身為蘋果迷,還專程唸了3個月電腦課程,「我的教材靚過其他人的Power Point好多!」隨着人口老化,如鍾普洋這種孜孜不倦學習的潮長者將愈來愈多。中大專業進修學院今年便乘45周年紀念整合課程,為50歲以上人士成立睿智學院,請來鍾普洋、林超英當榮譽顧問。

中國文化、二胡的課程,向來是進修學院熱門課程,自2002年起卻愈來愈旺場,多得一班「老友記」捧場,2002年報讀該學院短期課程的50歲以上學生達 522人次,今年截至10月初為止已達3,037人次,增幅達4.8倍,約佔全院校報讀人次的15%,而且預期增長速度會愈來愈快。

報讀人數6年急升5倍

「現在的退休年齡界綫已模糊,許多第三齡人士退下工作崗位時仍十分活躍,我們最年長的學生92歲時入學,今年已95歲!」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副院長陳瑞堅形容長者課程市場潛力大。

目前學院有兩種長者課程,一種跟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合辦一學年制的「長者為本」教育系列,每周上一課,學費為5,000元至6,100元,報讀人數由 2004年的47人急升逾5倍至今年的297人。另一種由進修學院辦的短期課程,本月起特別挑出了近200個課程提供50歲或以上長者八折優惠,報名期剛開始,報讀長者已明顯增加。

陳瑞堅解釋,今天的長者上課比在職人士更游刃有餘,如今年81歲的超群餅店創辦人李曾超群早年曾唸「兒童成長治療專業文憑課程」時,上課抄的筆記就仔細又清晰,班上的年輕學員都要爭相借閱。

終身學習 5年上26個課程

走進中大持續推修學院的課室,看看頭排的學生,你就會感受到銀髮教育市場的力量。不同於青少年大多愛坐後排,逃避導師的目光;長者總愛坐到最前,「我們年紀大了,坐前一點看得清楚一點!」70歲的董女士(見圖)退休十多年,近年參加不同課程,5年間花2萬多元上了26個課程。

她任職貿易公司多年,沒有子女,退休後不用湊孫便自由自在盡情歎世界,最捨得花錢增值。起初先報讀中英數、I.T.、通識等基本課程,增進知識;再研讀心理學、哲學、中國傳統文化等思索人生。其後則開始學習個人財務、家庭投資等,名副其實是全人學習。然而學了這麼多財務技巧,她卻不打算炒一手,「甚麼A 股、B股、H股,我從前根本不知道是甚麼!現在有了認識,跟朋友聊天起碼能『搭嘴』嘛!」

過群體生活性格更開朗

學習生活中,她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跟同學到文化博物館找資料,溫習功課時有丈夫的提點。在學院外,她還在社區中心學普通話。平日清晨就起床練楊家太極,下午不是上課,就和先生、朋友、同學仔行街飲茶,周末則和親友聚餐、行山,時間表排得滿滿,好不容易才抽到時間接受訪問!

﹏﹏﹏﹏﹏﹏﹏﹏﹏﹏﹏﹏﹏﹏﹏﹏﹏﹏

銀髮富貴團歎世界

康泰旅行社董事長黃士心現時已過着半退休生活,旅行社生意早已交給大仔黃進達,但因為仍熱愛旅遊,閒時會組織「富貴團」到世界各地歎世界,而參加得起的團友,大部分都跟他一樣是銀髮一族。

精力旺盛體魄超乎想像

「我帶的團,團費大約5萬至6萬,有些人鍾意Upgrade商務或頭等,甚至會花十萬八萬也不一定。」黃士心帶團沒有年齡限制,但一團80人,七成至八成都是上年紀或已退休人士,「好多後生就算花得起這個錢,但都唔會捨得咁豪去一次旅行,反而年紀大的人願意,他們的心態是人一世物一世,點都要豪一兩次吧!」「富貴團」辦的次數不多,而所選地方都是標準的豪華度假天堂,杜拜、加勒比海、巴西,飛行途程亦不短,但黃士心卻看不到這班「大細路」有疲倦的迹象,健康的體魄更超過他想像,「帶過最年老的團員有89歲,他依然老當益壯,有得玩、有得歎,自然精神啦!」

不要以為長者只喜歡「富貴團」,冒險團也合他們的口胃。去年5月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著名攀山專家曾志成,每年也會組織數個攀山團,帶領志同道合者輪流征服世界高峰,這兩年走遍日本長野縣的赤岳、非洲的第一高峰吉力馬扎羅、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Aconcagua),還剛從俄羅斯的Mount Elbrus回來,團友中不乏50、60歲人士。

攀山遠足着重沿途風光

登山團一般為期一至兩周,每次團費由萬餘至5萬不等,但具消費力的年長團友卻是次次捧場。

曾志成指不少年長團友為參加攀山團,定期操練,每次也是一個圓夢之旅,「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的人放假最愛通山走,攀山遠足;現在的一代成長時則最愛打機。」

用長者的眼睛看世界

十多位設計師邁出蹣跚的腳步,慢慢走到香港一家大型商場展開歷險之旅。先推開玻璃門,嘩!這麼重!好不容易推開了,「乞嚏!」,一陣寒風迎面吹來,室內和室外的溫差近10度!一行人轉了數圈才找到指示牌,卻始終看不清楚──「字體太小,顏色太淺了」;為了到達頂層的美食廣場,他們沿着商場轉啊轉,轉到累了想找椅子坐坐,又發現偌大的商場,每層只有數張椅子,而且早就坐滿人。終於抵達了美食廣場,但他們卻以為自己置身派對,中西日韓流行曲輪流點播,「喂,你聽到我在說甚麼嗎?」設計師想坐下聊聊,卻不大聽到對方說甚麼。

「這商場根本是為鼓吹消費而設計,不為人類而設計的,不足夠的坐位、吵耳的音樂、不方便的電梯,都是為了迫你逛盡每家店舖購物再購物!這太不體貼長者了,當長者的消費力愈來愈強,他們還這樣只會趕走財神爺!」國際知名的老年學大師Patricia Moore說,她早前應設計中心之邀來港向本港設計師講授如何以設計改善長者生活,帶領十多位設計師用長者的眼睛看商場。

喬裝老婦體驗生活困難

要了解別人的需要,必先代入他們的生活。這個道理她26歲時就懂了,1979年起身為設計師的她展開為期3年的實驗,隔天就喬裝成80多歲的老婦(見圖),遊歷美國到加拿大160多個城市,希望體驗不同地區長者的生活困難。為求神似,她還向電影特技化粧師拜師學藝,用特別的物料在臉塗上歲月的痕迹,又打開祖母的衣櫃,用上拐杖,學習步姿,「要不是那特技化粧每次就花上我3個小時,化粧後皮膚癢癢的,彎腰走路又弄得腰痠背痛,要休息上一天,我還想天天扮呢。」

但這可不是好差事,某次出遊時,她獨自走在街上,突然遇上數位童黨,劫去錢包之餘,還把她毆至重傷,要卧床休息個多月,但身體的損傷,卻還不及途人的冷漠、店舖的不歡迎令她難過。她把經驗寫成文章引發美國社會廣大的關注,也把她引上為長者設計之路。

她的祖父是位抗戰英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受傷後,要以輪椅代步,「我們的家有兩層,他就一直被困在地下和花園。但他還是很開朗,縱然他的腿不能動,我仍永遠記得他的一雙大手,給了我許多許多溫暖。」

設計用品也要照顧尊嚴

抱着讓祖父生活好一點的使命,她七十年代進入紐約頂尖的產品設計公司Raymond Loewy's,成為公司唯一的女性。「辦公室內正討論設計一把罐頭刀,我忍不住問全房的男士,『除了設計得漂漂亮亮,你們有沒有為長者用家着想?他們可能有關節痛,手指不夠力,你知不知?』然後全場靜了一會,有位同事跟我說,『我們不是為長者設計的,他們不消費。』但這事大設計公司不做,誰來做?」

帶着這份憤怒,她開展了那場大冒險,至今推廣對傷殘人士和長者的設計概念數十年。「傳統以來我們習慣視長者為病人,早年找我的多是醫療用品,如八十年代初 Kimberly-Clark請我替首款成人紙尿片設計作顧問,我們試穿時都覺得好辛苦,又大又焗!長者也是消費者,我們要照顧他們的尊嚴。」

九十年代找她合作的變了廚具品牌OXO,她認為長者市場將近來天翻地覆的轉變,以往只為「正常人」設計的產品已變得不合時宜,從前被忽略的長者、各程度的傷殘人士,今天已變成Critical Mass。「難度你不知道李察基爾今年已61歲?」

----------------------------------

Patricia Moore Profile

˙生於美國,出生於1953年

事業:

˙國際權威的老年學專家和通用設計倡導者

˙設計經驗遍布研究、產品、環境、包裝、交通工具設計、市場分析和產品市場定位等範疇

˙其設計公司Moore Design Associates的客戶有AT&T、通用電氣、強生、美國太空總署、Kimberly-Clark、OXO、Procter & Gamble、惠而浦、3M、萬豪酒店(Marriott)等

˙2000年被ID Magazine選為全球40位最具社會良知的設計師之一,和被ABC World News選為建立新紀元的50位出色美國人之一

˙七十年代起率先推廣跨年齡設計,1979年至1982年間,只有20多歲的她喬裝為80多歲老態龍鍾的婆婆,遊歷美國和加拿大,體驗長者生活困難,並發表論文,引發美國設計界、社會學人士關注

學歷:

˙七十年代畢業於羅徹斯特理工(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工業產品、環境、通訊設計系,其後於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修讀研究生課程

嗜好:旅遊、閱讀

﹏﹏﹏﹏﹏﹏﹏﹏﹏﹏﹏﹏﹏﹏﹏﹏﹏﹏

通用設計法則

通用設計又名全民設計或通用化設計,指無須改良就能為不同性別、身體健全程度、習慣、文化背景,即全人也可使用的設計。

7大原則是:

不耗力的、設計簡單、靈活度高、辨識度強、公平使用、容許錯誤和有足夠空間

衣物篇:

˙要質輕保暖︰易洗易存又不需要穿太多,以免妨礙日常行動

˙要易穿易脫︰避免採用拉鏈、鈕扣設計,多用綁繩、橡筋褲頭

˙採用彈性物料︰適合體型常有變化的長者

建築篇:

˙通道︰要開闊並有把手,上落處盡量以矮斜道代替樓梯

˙門︰以桿型門把取代旋轉式門把,方便手部活動不靈活的人;如以轉彎式入口取代門的功能則更佳

˙地板:避免用光滑易跣物料,高度轉變處用不同顏色地板作提示

生活用品:

˙標示多用圖像、大字體,和對比清楚的顏色,在標示功能上:以紅、藍最佳,粉色調最差

˙電動牙刷、有聲書等都是能兼顧不同人士需要,而受廣泛大眾歡迎的通用設計例子

----------------------------------

長者潮物 Vespa綿羊仔

在美國,意大利小型電單車品牌Vespa在撤出美國市場15年後,在2000年時決定重新搶灘,計劃原以20出頭的青少年為目標消費群,結果四分之一的買家竟然是50、60歲的長者。原來他們正成長於Vespa初登陸美國的年代,當年擁有一部Vespa可是許多青少年的願望。現在他們具有經濟能力,Vespa再來正好讓他們重溫舊夢。

OXO廚房用品

OXO的誕生原來也來自潮長者對退休生活的追尋,1988年66歲的美國廚具商人Sam Farber退休後跟太太四處遊歷,到了美麗的法國普羅旺斯小住下來,學習法國菜,但太太Betsey的風濕關節痛卻使削皮、切菜等工序都變成了苦差事。 Sam為了讓愛妻能繼續享受烹調樂,創立品牌OXO Good Grips,設計出一些不論男女老幼、左撇子還是右撇子,甚至傷殘人士也能使用的廚具。

品牌的首個產品是馬鈴薯削皮刀,售價達6美元,是傳統削皮刀的3倍,該品牌2000年營業額為6,000萬,至今保持27%的年增長率,連哈佛商學院也要把品牌列為通用設計的商業模式案例。

----------------------------------

數字看香港銀髮商機:

˙施政報告中公布本港目前65歲以上人口為90萬,預計2030年會急增至210萬,增幅等同同期總人口淨增的九成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09年底公布的全球人口壽命排名,香港男、女壽命均位列全球第二,男人預期壽命79.6歲,女人為85.3歲,統計處預計2039年時將升為男性83.7歲,女性約90.1歲

˙今年初花旗進行的年度百萬富翁調查指,香港百萬富翁平均51歲,並有上升趨勢,今年50歲或以上人士佔總數的57%。以職業劃分,28%報稱是退休人士,比家庭主婦、專業人士和經理級人士的比例都要高

˙萬事達卡發展亞洲老年消費力報告指,2005年香港老年家庭(子女已獨立之退休人士家庭)的總消費力為138億美元(約1,076億港元),預計2015年將達328億美元(約2,558億港元),平均按年增長9%[ul][li][/li][/u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472

泽普泰克:利用传感器捕捉运动轨迹的App

1 : GS(14)@2010-12-31 23:30:56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229/177020.html
 创始人: 韩铮  创业前公司: 微软亚洲研究院
  创业资金: 150万
  创业时间: 2009年5月
  目前最大困难: 技术人才难寻,产品量产

   虽然第一款产品能够帮助高尔夫初学者更好地把握挥杆方向,但创业者韩铮还是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才校正了自己的创业领域。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泽普泰克(Zepp Technology)创始人韩铮的研究方向就是移动系统和传感器。
  因为设备的体积大、结构复杂,这种技术通常应用在工业、军事等领域。而如果把大型设备变成体积更小、结构更简单的数字芯片,民用市场一定会很大。2009年5月,韩铮创办的泽普泰克科技公司正式成立。模拟肌电图芯片是泽普泰克科技公司率先研发并推广最快的一个项目。传统的肌电图检测仪只能检测静止的肌肉指标,而韩铮团队开发的芯片可以通过变化的波形数据化地呈现运动中的肌肉。
  虽然拥有领先的技术,但方向的把握也至关重要,任天堂Wii是比较流行的传感器应用,因为Wii的火爆,韩铮推断,将单机游戏上的技术放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网游领域难度不大。泽普泰克开始的研发方向集中在运用传感器融合技术达到网游中的“人机互动”,让玩家玩网游的时候使用无线游戏手柄,找到玩Wii的那种游戏体验。
  第一版产品出炉后,韩铮找到网游厂商,对方的运营层相当认可,但最终被高层否决,因为“提升用户体验虽然听起来不错,却并不能带来更大利润”。此时,泽普泰克成立已近半年,眼看着就要花光启动资金,韩铮开始外出找投资,一位关注新技术的投资人觉得韩铮的想法同他在英特尔创新实验室任职的朋友郭宸芸不谋而合,于是邀请郭宸芸代为评估。
  郭宸芸看好韩铮这支拥有传感器算法的技术团队,但她认为韩铮把技术投入网游市场慢了一拍,类似的应用在欧美已经有人在做,而且马上就要面世了,更让郭宸芸担忧的是,多数玩家用电脑玩网游的重点不在于新奇的体验,而是希望用最简单便捷的方式操控。郭宸芸一点都不看好这类型产品未来的商业价值。
  如果把韩铮领先的传感器技术用在其它的人机交互产品上,可能商业价值将完全不一样。郭宸芸此后一直和韩铮保持联络,不断给韩铮出新主意,也试图将韩铮引入其他领域。幸运的是韩铮很快拿到了一笔天使投资,但郭宸芸对他们方向判断错误的担忧越来越强烈,并且曾专门飞到北京帮了一周时间的忙。
  一周后,郭宸芸的邮件让韩铮吓了一跳,她想从英特尔辞职,加入泽普泰克。韩铮原以为她会拉上一笔投资然后在硅谷创业,没想到她会甘愿同他们挤在北航条件艰苦的创业孵化园里。
  2010年3月,郭宸芸空降到泽普泰克任CEO,负责市场运营,韩铮则“降”为CTO.对网游完全“死心”后,泽普泰克利用传感器对运动轨迹捕捉的优势被较多考虑,工作不忙时喜欢跑球场的他们自然而然想到了球类运动,比如在网球拍上放置传感器,记录下运动轨迹,让初学者同教练动作进行比对,好比“运动教练”。
  郭宸芸认为这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商业方向,但先从哪种运动开始还是费了一番心思。足球、网球、羽毛球都是可以做的球类运动,最终泽普泰克选择了高尔夫球,然后进一步想到先做一个iPhone的App出来,将泽普泰克开发出的传感器和iPhone无线连接起来。
  “高尔夫对运动姿势的调整非常重要,几厘米的姿势偏差都会严重影响到成绩,所以练习高尔夫的人都在不断调整运动姿势;其次我们调查出打高尔夫球的人平均收入最高,打高尔夫球的人里面有iPhone的人也是最多的。” 郭宸芸说。
  不过,泽普泰克并没把中国当作产品的第一市场,而是把第一市场放在欧美国家。在做市场调查阶段,郭宸芸跑了很多中国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她发现,中国的高尔夫教练的水准还没有跟上来,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服务高尔夫练习者,他们的产品可能不太容易打开中国市场。


郭宸芸决定去美国看看,她在美国跑了三个月,去高尔夫球场和高球用品商店做调研,同时为了帮助研发新产品,郭宸芸还特意去美国最受欢迎的一家高尔夫球场学习。而在练习场的背后,是价值几千美金的带有高精准摄像头的高尔夫球大型设备,帮助练习者纠正最开始容易犯的错误。让郭宸芸欣喜的是,在美国,练习高尔夫球的人中很多人都会购买辅助性的工具,比如绑手、绑腰的工具,这意味着一个不需要引导就已经存在的市场。  与此同时,韩铮带领团队投入到异常紧张的研发中,他们的技术不仅可以分析出高尔夫练习者完整的挥杆轨迹,还可以分析出出手速度等等数据,以此纠正练习者的动作错误,调整其姿态。
  由于是初创公司,他们对成本的把控相当严格,花不起大价钱请专门的人来帮助设计iPhone的App、制作成品模型,郭宸芸就发挥友情攻势,让她一个在荷兰工作的朋友利用3周年假飞到北京帮助他们。最终,App的设计以及成品模型都由此人一手完成,他们只需要后期对其完善就可以。
  这个成品模型非常轻便,在这个价值8000元人民币的模型出炉之前,他们自己纯手工缝制了若干手套,研究最合适的佩戴方式,考虑到高尔夫球练习者练习时候都不带手表以防影响手腕活动,他们把模型和高尔夫手套绑在一起,同样也是为了控制成本,他们至今舍不得再做第二个模型。
  但仅有模型还不行,还要和iPhone连接起来。在这方面,苹果公司绝对不是一个大方的公司,它除了允许充电器、音响等东西接入,几乎不允许其他无线的东西和iPhone连接。为了接入苹果产品,郭宸芸花了很大的精力,在美国请了律师,最终苹果公司成为了他们的策略合作伙伴,允许他们的硬件通过无线的方式接入;苹果公司也表示,一旦他们的产品上市,愿意放到Apple Store售卖。
  郭宸芸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产品材质,寻找合适的工厂,让模型投入量产。这个命名为Golf Sense的App连同传感器预计将于今年年底面世,定价约为80美金。和郭宸芸不同的是,韩铮则带领余下的5名技术团队成员忙着研发连接Andriod系统的应用,完善现有模型的漏洞,以寻找更好的用户体验。
  对于这些研发者来说,一切刚刚开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355

利字當頭:捕捉終極一跌

1 : GS(14)@2012-07-30 14:17:1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30/16557859
不是幸災樂禍。朋友當中,的確有不少都在等終極一跌的機會。上星期,肥仔孫柏文開口中,買了熊證,又一次在危機邊緣,為大眾增添點快樂氣氛。坦白講,我這位老友,長遠來講,眼光比誰都好。可能是他腦筋轉得比地球快了一點,所以,每次他宣佈行動之後,都要等一段時間,預言才會實現。
在深圳河的另一邊,股市在近40個月低位,沒有起色。上星期,在微博見到有網民說:「政府干預的結果,就是製造泡沫。泡沬爆破之後,市場就變成一池死水,再干預也沒有用。不過,總會有人幻想,政府可以再干預救市。」這句話有智慧,放諸四海皆準。君不見美國,之前樓市炒得最熱烈的地區,價錢由六、七年前的高位至今,再到可見將來,應該都不會有甚麼起色。近來,有點生機的地產市場,反而是之前無人問津的出租物業。
例子說明甚麼?一,終極一跌, V形反彈,是投機;買中了,有派彩,是因為冒了風險行為。賺了,要見好就收。這是投機心理學第一課。二,終極一跌之後,再震蕩一輪,接下來可以是好長,好長的悶局。悶局過後,當炒的又不再是之前的資產。所以,避不了那一跌,被困谷底,想要爬回人間,第一件事是拋去包袱。三,能夠做蟹,還是有點福氣。因為被迫套現的投機者,連報復的機會也沒有。所以,永遠都要問,自己的收入,是否穩定,而不是盲目樂觀地想像賺了橫財之後如何再錢生錢。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偏偏動蕩之時,人的理智也特別薄弱。在我老友的預言應驗之前,再寫一篇,希望屆時大家還有點殘餘記憶吧。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75

搜財奴:捕捉主流與相反理論

1 : GS(14)@2012-10-28 09:31:40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21022/00376_005.html
下一站,很自然是踏入一二年以來的高位21,700點水平,再之後就是22,000點。上升道理是什麼?大行報告往往各有各說,但其中最有力的短期因素,很可能是資金流入香港。
剛巧,日前港元匯價觸及7.75的強方保證,迫使金管局於香港周六凌晨時份入市,沽出46.73億港元,以穩守香港聯繫匯率機制。區區46.73億元,相對香港整體貨幣規模而言可謂九牛一毛。只怕這只是一個開始,假若像上次○八年金融海嘯後般,資金流入趨勢持續近13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上次經驗的教訓,若資金確實持續流入一段長時間,股、樓再升的機會甚大。
無奈,似乎老天爺甚喜歡跟自己開玩笑,上周一在本欄說過「看來,十月無股災,幾成定局。」誰不知,上周五美股道指就來個大跌205點,三大指數均創六月二十一日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部署買入強勢股份
客觀看,無論美股道指,抑或者港股恒指,均已連升數周,來個較像樣的單日調整亦不足為奇!相比於八七年十月十九日的「黑色星期一」,當天道指一日內便跌近23%,這更像短期調整固了!假若今早更新的牛熊證街貨分布,跟上周四、五早上相若,持貨較輕者可部署買入強勢股份。上周四、五早上的牛、熊證分布,在上下500點範圍內約為1:4.5,1,000點上下範圍內為1:2.35。自己心目中的強勢股,包括合和(00054)、江銅(00358)和東風(00489)等,亦包括頁岩氣概念股如中海油服(02883)、珠江鋼管(01938)和安東油服(03337)等。
看牛熊證街貨相對分布作部署,是建基於「相反理論」的投資理念,而熟悉我的讀者,亦知道我幾近深信不移。近日,「銀行家酒友」開始對這個方法的大原則有所質疑。他認為「相反理論」的投資信徒,是永遠捕捉不到世紀科技股如蘋果、谷歌,又或者港股市場中的騰訊(00700)的。
即使「速配時裝股」如優衣庫(Uniqlo),又或者Inditex(Zara 的母公司)。因為他們慣於背棄和鄙視主流,喜歡與群眾對着幹,尋找現在和未來主流並非他們的強項,避開主流才是!但無可否認,要較別人快一步找到各式潮流新寵兒,無論是科技上的,又或者消費潮流的相關類型股份投資者,卻絕對需要走入群眾中去發掘。
走入群眾發掘機會
像已轉任科技風險基金經理的科網時代大摩星級分析員瑪莉.美克(Mary Meeker),其掌管基金的每一位合夥人,就負責學懂使用一項非其主導投資項目的產品。這就是要走入群眾,與消費者同呼吸。這論調雖然合情合理,但對我這個「相反理論」信徒來說,還是很難一時之間習慣。投資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又一例證!
申銀萬國聯席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84

要捕捉股市贏家 必須克服畏高症 黃國英

1 : GS(14)@2014-04-09 15:09:05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2793

如要估計市場上所有股票的累積回報,心中的印象會是多數與大市相若,不外跑贏、跑輸一點。可是根據長板投資(Longboard Asset Management)做的一份研究,市場的現實與這種想像,有很大距離。研究對象是在一九八三年至二○○六年期間,全美國的股票(剔除欠缺流動性者,大約有八千隻入選)。研究人員追蹤這數千隻股份,在廿年間的累積總回報,表現原來極端兩極化,與指數的回報,卻沒有多大關聯。



好股能夠經常破頂,過去二十年通用電氣創新高次數超過一千次。


贏家全取 輸家埋單

先看一點基本數據。由差的一方說起:39%股份的累積回報是負數,注意並不是一年半載為負,是持有整段期間,最後為負。而18.5%股份,股價下跌75%或以上。與羅素三千指數相比,64%的股份跑輸。股份表現不佳的比率如此之高,股市卻能穩步上揚,全靠25%的股份,抵銷了下挫股份的跌幅之餘,還令整體價值上升。約有兩成的股份,是特級贏家,廿多年間累積回報起碼有三倍以上,並非霎眼嬌。

長板投資將這份報告命名為「資本主義的分布」(The Capitalism Distribution),說明市場就是由大批失敗、最多普普通通的公司,與少數極為突出的贏家組成。這種狀況不講平均,絕對是贏家全取,輸家埋單。財經作者Michael Covel也提供過同類數據:一九九一至二○○八年,羅素三千指數年均回報8%。如果買齊全部股票,卻沒買最好的5%,年均回報會跌至負1%。相反,同樣是買齊全部,而避過最差的5%,年均回報可提升至12%。由此可見,其實操作的勝負,就是由兩個極端的股票群組決定。

從這些數據,不論是被動與主動操作,都可有所得着。研究的結論,某程度上為被動式指數化投資背書。因為如果選股能力不足,錯失贏家、投入輸家,又不夠分散,傷害可以很大(隨意選一隻,18.5%機會累輸75%)。倒不如用指數大包圍,起碼贏家齊腳,而且輸家會漸被淘汰剔出,長遠夠冚。尤其是轉戰海外市場,人地生疏,最快入手就是指數基金。當然,應選股份數目充足、具代表性的指數,如標普指數,或上述的羅素指數;恒指等比重偏頗和股份數目少者,則不在此列。


貪平買入無運行

至於決心以主動式操作,又有何啟示?其中一大重點,就是一定要克服畏高症。贏家本來就屬少數,研究人員梳理它們的共通點,發現它們與其他股票最大的分別,是處於新高的時間不成比例地大。邏輯上固然合理:假設一隻股票由$20升到$300,過程很難一蹴而就,而是$30、$40……逢關過關,每一步都是新高。當其不能再創新高,才是危險。例如研究期間,通用電氣(GE)創新高次數1,011次,累積升幅25,316%;思科(CSCO)新高488次,累升99,975%;微軟(MSFT)新高424次,累升62,188%。見頂後當然不再創新高,三者分別下跌71%、81%、61%。換言之,如果不畏高買強勢股,訂下止蝕,或多或少可以享受升幅;反其道而行,待轉弱才貪平買入,反而大多無利可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4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