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滿與海南高院達成國家賠償協議 自稱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3215.html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在今天上午發布消息稱,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已和陳滿達成國家賠償協議,向陳滿支付國家賠償金275萬余元。

“這是我們與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協商的結果。” 陳滿在5月13日上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上述賠償包括人身自由賠償金185萬余元,精神損害撫慰金90萬元。

陳滿是在5月12日上午在海口與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進行上述協商的。

“當事人接受了,我們也無話可說。” 陳滿代理律師王萬瓊對本報記者說。她也是在今天上午通過上述微博知道此事的。

陳滿因一宗23年前發生在海口的“殺人放火案”而被判死緩。2016年2月1日,陳滿冤案昭雪,法院宣布了他無罪的結果。3月30日,他提出了966萬余元的國家賠償申請。

陳滿在國家賠償申請書中,除了要求海南高院在央視、人民日報、新華網等10余家媒體賠禮道歉並消除影響外,還列出了包括侵害人身自由、誤工費等在內的經濟損失共計966萬多元。具體包括:賠償侵犯人身自由賠償金1853777.64元,賠償誤工費3707555.28元,賠償醫療費、後續治療費10萬元,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300萬元,賠償23年申冤費用支出計100萬元。

陳滿向本報記者表示,他是綜合很多原因之後才做出接受以上賠償的。“我父母年齡大了,時間對我來說非常緊迫,我不願意耽誤時間,對我們這個家庭來說,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陳滿表示,他希望自己能夠更早一點開始新的生活,盡快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與社會接軌,這就需要擁有一個非常平和的心態。

自出獄以來,陳滿一直陪伴在父母的身邊,在調養的過程中,陳滿還在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需要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讓他們心安。”

這“一點有意義的事情”指得是創業。陳滿表示,他正在做規劃,可能到明年這個時候才開始起步。“到那個時候,我的準備就可能充分一點,創業必須要穩,必須要充分了解行業才能減少失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985

體育市場的掘金者除了搶IP、贊助,還能怎麽折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2/156794.shtml

體育市場的掘金者除了搶IP、贊助,還能怎麽折騰?
曾響鈴 曾響鈴

體育市場的掘金者除了搶IP、贊助,還能怎麽折騰?

賽事IP 玩的不只是心跳,還要你割肉,目前參與者除非獨創自己的變現方式,否則這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賠錢賺吆喝”的虛假繁榮階段。

這個周末一篇#小學生吐槽老爸看球#的作文在網上瘋傳,被人民網、中國經營報、三湘都市報 、晶報等轉發後,相關話題也進入微博話題榜和百度風雲榜,小學生作文中出現百度糯米(盡管寫的是luo),響鈴只能感嘆好一招”借刀殺人”。2016年被公認是體育大年,歐洲杯、奧運會、美洲杯等都在今年舉辦,而體育IP也獲得史無前例的關註,巨頭們開啟刷爆款模式你追我趕爭搶熱門賽事IP,創業者們則采取邊路突破模式旁敲側擊刷存在感,當下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歐洲杯也迎來超豪華贊助陣容,搶奪IP、賽事贊助看似成了企業押註體育的兩板斧。那就只有這兩招嗎?

搶占IP、瘋狂贊助有風險,企業押註需謹慎

先說搶占體育賽事IP,自2015年開始,巨頭們近乎瘋了地把體育賽事IP作為自己的“獵物”。先有萬達收購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的20%股份、控股盈方體育,騰訊視頻拿下5年NBA網絡獨播權,PPTV體育拿下西甲5年中國版權,後有樂視體育獲得英超轉播獨家權益,體奧動力花80億元巨資拿下中超5年版權,阿里與美國Pac-12達成兩年獨家戰略合作,蘇寧收購國際米蘭70%股權等等。響鈴之前在《人人爭搶的體育賽事IP,真能上演一場商業好戲?》就在提醒:行業歡呼雀躍之余,切莫忘了我國體育產業核心環節的盈利能力普遍薄弱的殘酷現實,中國近80%的產值均由體育用品貢獻,體育賽事產值不到10%。即便是年均16億的中超版權在2015賽季,中超轉播的收入也不過7000萬—8000萬元。賽事IP 玩的不只是心跳,還要你割肉,目前參與者除非獨創自己的變現方式,否則這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賠錢賺吆喝”的虛假繁榮階段。

再說說體育賽事贊助,首先目前來看體育賽事贊助營銷正上演金字塔遊戲規則,尤其是世界杯、奧運會、歐洲杯、英超、NBA、意甲、四大滿貫網球賽等重磅IP,搶的人多付出的代價就大犧牲的企業更多。比如自2006年世界杯後,國際足聯正式將世界杯贊助商分為三個層級,每一層級都有不同的贊助門檻和權限,2014年第一層就是國際足聯全球合作夥伴,第二層級是巴西世界杯贊助商,第三層則是主辦國贊助商。今年的歐洲杯在贊助方面也是由麥當勞等10個全球贊助商以及法國博彩等6個全國贊助商組成,據說要“承包”下歐洲杯,入門門檻至少在4000萬歐元以上,而入門費只是企業投入的基礎數值,一般來說,企業總投入將達到入門費的6~8倍甚至更高。但國內的很多企業在拿到賽事或者球隊的授權後,以為就獲得了消費者天然的認知度,沒有繼續投入更多的費用在品牌推廣上,結果導致前期的投入打水漂(南非世界杯上的英利能源或是例證)。

其次,拿下賽事贊助權對企業來說並不見得是手好牌。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把賽事贊助商看成是“贊助派”,如贊助這次歐洲杯的海信不但打出“海信電視,中國第一”的口號,還推出《黃家歐洲杯》欄目。再把只是借勢玩插邊球的企業看作“潛伏派”,這些企業在不直接贊助歐洲杯的情況下,用其他營銷方式起到類似贊助的效果,比如百度糯米借用小學生父親節寫作文控訴日夜堅守追歐洲杯直播的老爸罪行(響鈴在網上果然查到百度糯米歐洲杯期間上線了主題為“歐洲杯裸價盛,K歌聚餐折上折”的KTV活動,同時還有個“歐洲食刻,深夜看球好去處“的餐飲活動),樂視借“烏賊劉”制作《熙遊記:女神歐洲杯》欄目吸引球迷等。

前不久英國營銷機構RadiumOne進行了一項調研,結果讓人大跌眼鏡。該公司向1000名愛好足球的英國人發放問卷,讓其列出5個和歐洲杯相關的品牌。最終在前10位的名單中,非贊助商以6:4壓倒了贊助商。

20160612152504_8d897c4ebf4300b93ed3c6900554dc43_3

盡管可口可樂、阿迪達斯這兩位“贊助派”霸占了前2位,但非贊助商耐克卻強勢插入成為第三、前十中,萬事達、喜力、巴克萊、百威都是非贊助商。而且Orange、海信和現代汽車這三家官方贊助商加在一起品牌識別度還不夠1%,馬牌輪胎、土耳其航空竟然無一人選擇!

事實上Toluna調查網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也曾進行過類似的調查:美國消費者並不知道哪些品牌是奧運會贊助商。有數據顯示,2012年倫敦奧運會,伊利作為官方贊助商,在奧運品牌認知度上也被蒙牛追平,數千萬投資收效甚微。而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李寧的一飛沖天並為電視節目主持人提供了服裝,讓很多人誤以為李寧是奧運贊助品牌。此外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大眾汽車作為奧運會唯一官方汽車合作夥伴,為北京奧運會提供約為6200多輛服務用車。但並非主贊助方的寶馬卻巧妙的打了個“擦邊球”:在奧運會期間,寶馬以廣告的形式反複出鏡, 結果很多奧運冠軍紛紛成為寶馬車主,使得一大部分人誤以為寶馬也是北京奧運會的官方汽車合作夥伴。

這些讓人匪夷所思的現象卻在說明:與體育賽事關聯度很高的品牌不一定是贊助商;即便贊助了也不一定能提升識別度。贊助體育賽事更像是一個冒險遊戲,豪擲千金並不一定能帶來相應的回報,順勢搭車借勢營銷也不意味著始終被邊緣化。

風向已轉,除了甩錢買版權,重金砸贊助,還有無其他選擇?

就在萬達、騰訊、樂視體育等投入重金,在體育賽事版權、賽事贊助、球隊冠名等領域展開激烈的爭奪,體育營銷之火熊熊燃燒之時,就在企業正考慮如何利用這些資源進行落地營銷放大商業故事之時。響鈴卻想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今年與足球息息相關的啤酒業在體育這事上異常冷靜,國內啤酒企業集體啞火,不再“暢飲”歐洲杯,在網絡上很難搜到啤酒企業跟歐洲杯有關的廣告信息,甚至連之前在營銷上不怕燒錢的金主青島啤酒和哈爾濱啤酒,這個歐洲杯期間也安靜了下來。本屆歐洲杯也只有嘉士伯啤酒一家啤酒贊助商。而曾經的贊助大戶包括喜力、百威等多家啤酒品牌都退出了贊助行列。

第二個:類似百度糯米借用小學生作文體捆綁歐洲杯玩插邊”球”的企業越來越多,NIKE在歐洲杯開幕之際,就發布了由 C 羅主演的的一支全新廣告短片《靈魂互換》;滴滴代駕也發起了H5小測試#真偽球迷大起底#,通過測試歐洲杯知識庫,看看你是不是真球迷;樂視體育除了與法國隊、德國隊等五只奪冠熱門球隊獨家簽約,推出《熙遊記:女神歐洲杯》欄目外,還請來了李響、黃健翔、詹俊主掌《超級對決》節目,極米甚至聯手滴滴快車玩起了“激情歐洲杯 極米狂歡夜”的主題活動,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這或可以說明:除了有錢買版權,重金砸贊助,企業在對待體育這件事上還有第三種選擇:借勢做埋伏營銷。而且企業主們越來越明白,對於歐洲杯這樣的體育賽事IP,購買版權贊助不是人人都合適。因為:

1、體育人群相對來說具有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等特征,但每項運動和賽事都有自己的用戶群,如足球是男人的運動,歐洲杯的直播又集中在深夜,受眾主要是鐵桿球迷。所以歐洲杯期放對於男性消費品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大眾消費品來說,覆蓋面太窄。只有具備一致性原則,即購買版權或贊助的對象與企業的品牌戰略和品牌個性相一致,與目標受眾相吻合才能助力自己。

2、捆綁體育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實際是對顧客是否有價值,能否提高顧客的感知利得,減少顧客的感知利失。比如贊助歐洲杯是希望通過觀眾對運動項目形象、內涵識別、解碼、篩選、重新編碼,轉而形成對品牌形象的認知、產生品牌聯想、依戀、渴望、直至購買。樂視拿下17類運動項目共計121項賽事的版權則是為了提升會員價值加強樂視生態鏈。但體育賽事能否助力品牌提升促進商業布局,還取決於賽事與贊助企業品牌的相似性、贊助周期、運動項目的頻率及產品的介入程度等。

3、很多企業押註體育IP和贊助體育賽事最後失敗,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激活營銷價值鏈,產品和體育項目沒有與消費者建立連接。當年西門子在國內市場贊助的每一項體育運動都惹人註目,但因為在國內市場的產品設計與本土消費習慣不符,加上渠道滯後、消費人群界定模糊等原因並沒有太大效果。

4、無論是體育贊助還是購買版權,時間和連貫性乃是體育布局的關鍵,真正的捆綁應該做到如網球與奔馳、帆船賽與沃爾沃、高爾夫球賽與寶馬等這樣的強關聯,NBA在中國籃球培育了30年的情感,CBA在中國籃球培育了15年。

總之對於體育這事,搶占賽事IP,玩賽事贊助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多數企業可以退而求其次,向體育借勢。

這些正確的“綁架”體育賽事的姿勢,你是否學得會?

那具體要怎麽做呢?響鈴認為要成功借勢體育賽事首先絕不能以曝光量為目的,從IP運營、到流量場景、到用戶粘性都需要新的玩法。

其次,需認識到借勢體育營銷的價值在於三點:認知價值、體驗價值、觸動價值。認知是品牌曝光,體驗價值是把受眾帶入到生活場景中去,親身體驗感受品牌。情感觸動是直逼受眾內心,產生記憶性消費。如一場足球賽就是讓四萬人集中在一起“罵娘”,從而形成情感入口。下面我們以歐洲杯為例,真正抓住這個體育IP,就要在消費者情感入口周圍埋下種子,下一步等待流量變現,歐洲杯其實就是那匹特洛伊木馬。而響鈴認為可以從以下三處發力:

1、直擊球迷內心需求

從歐洲杯開幕期間的微博討論數據可以看出:討論人群分布中63% 男性、27%女性,74%集中在19-34歲之間,這一群體除了偏好美食、體育、旅遊、娛樂等,還有運動精神。那好的借勢應該站在他的立場打動他。耐克雖不是贊助商,但發布的全新短片《靈魂互換》以及本身運動品牌的屬性,給人傳達的正是人類從事運動挑戰自我的體育精神。百度糯米在作文里暴露的美食、酒水和KTV包場正是和歐洲杯相關的,並借8歲小學生之口道出球迷看歐洲杯要有人陪一起看的內心渴望,強調著聚的場景。若是男士化妝品還可將產品訴求與“熬夜肌”這一用戶痛點嫁接。滿足用戶“看球工作兩不誤,喚醒熬夜肌”的心理需求。

2、“活捉”賽事(球星/名人/賽事跟蹤)

樂視體育成為英法德意西五支國家隊獨家官方、新媒體合作夥伴,推出《超級對決》、《新三味聊齋》、《女神歐洲杯》、《超級足球議會》自制欄目。攜程旅行聯合@球範@一直播推出#歐洲杯旅行新玩法#, 邀請5位知名藝人作為攜程特約旅行體驗師獨家對話15位神秘球星。優酷土豆自制節目“大話”系列推出《大話歐洲杯》節目,由足球界頂級“專業擔當”張路坐鎮、搭配柳巖、劉雨欣等女星等都是在借歐洲杯球隊、球星、名人、賽事等內容衍生話題,因為賽事本身,可挖掘的點很多,如賽場上的熱點事件以及賽程預告、比分預測、結果公布甚至還有球星的特質元素產生的話題等等,這里拼的是創意,拼的響應速度快、看誰的產品關聯程度高、話題互動性強。

3、“死磕”產品

產品是第一營銷力,好的產品自然會帶來強力的營銷效果。這一可從產品本身做,如OPPO推出了OPPO巴薩定制版R9以及梅西、蘇亞雷斯聯合簽名手機殼,恰恰做#洽洽死嗑歐洲杯#話題。二可從產品所屬行業切入,如百度糯米這篇作文里涵蓋了三口之家、足球迷、陪伴相聚等多重標簽,實際就構成了以家庭為中心的基於“美食、餐飲、KTV”等相關服務的O2O場景,父親和小學生分別是不同的人群畫像,這剛好觸達了這兩類目標人群,從而讓媒體消費者在娛樂玩笑中被“洗腦”。

總之,捆綁借勢體育是一種區別於砸重金買IP版權、做賽事贊助的操作手法,尤其是在產品和市場的營銷趨同性越來越來嚴重的當下,企業之間的較量不單單是資源財力的比拼,面對重磅IP,企業們莫要“性急”而需要“心計”。

腦力手藝人曾響鈴 微信號:xiangling0815

體育市場 IP 贊助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459

別再折騰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hdo.html

    老同學朋友老Z是個樂觀而風趣的人。昨天,他打電話來,自嘲“關燈吃面”!
 
    老Z:我聽一位名家說,如果股市調整來了,抱著優質大藍籌股為好,因為它們質地優、估值低,又有國家隊護盤,跌幅必小。我想想很有道理,於是,上周五,我將一大把跌得慘不忍睹的小盤股集中換成兩只表現優異的大藍籌股。然而,萬沒想到,劉士余最新講話威力超過核爆炸,嚇住了險資!結果,剛換來的這兩只大爛臭今天雙雙跌停板,而換去的那些小盤股卻只只表現不俗!我下手的時機還真精準啊!媽的!“關燈吃面”!

    我:常在股市混,哪個不曾有過“關燈吃面”的經歷啊?是不是?

    老Z:現在你說叫我怎麽弄?

    我:我說啊,你就不妨“將錯就錯”,別再折騰去亂動了。因為優質大盤股即使沒有險資舉牌,也會有其它大資金來供奉的,所以,耐心等待,將功補過!

    老Z:好!我就躺倒裝死,隨便你股市怎麽鬧吧!哈哈!


別再折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017

剛退市就玩跨界,張磊的百麗新零售還能折騰出個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1115/166000.shtml

剛退市就玩跨界,張磊的百麗新零售還能折騰出個啥?
曾響鈴 曾響鈴

剛退市就玩跨界,張磊的百麗新零售還能折騰出個啥?

百麗與同道的合作,可以在星座上不斷深挖。

自從7月底百麗國際正式宣布從港交所退市以來,圍繞這個中國最大的女鞋零售巨頭“退隱”的爭論就喋喋不休。而“隱秘富豪”張磊接手百麗背後的新零售布局又成為新的市場關註點。

高瓴資本的張磊在業界以很少看走眼著稱,豪擲300億港幣控股百麗顯然不是在做風險投資。私有化後,百麗這個相對傳統的鞋業零售商在新零售方面動作頻頻,最近更是邀請星座IP同道大叔玩起針對年輕群體的跨界營銷。無論如何,張磊這個舵手所做的,必定是在讓百麗這個“大船”也能“好調頭”。

張磊的百麗,同道的IP,殊途同歸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傳統的百麗綁上互聯網IP翹楚同道大叔顯然不是看著同道名氣大就拉來做一波營銷,一個要朝新零售行進,另一個在零售行業的跨界方面已經是老玩家,一拍即合罷了。

張磊和高瓴資本投資京東那個“7500萬美元與3億美元”的故事大多數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但人們只知道張磊投資眼光的狠辣,卻不知道他對零售行業的那份情有獨鐘。

在百麗之前,除了京東這個巨頭,張磊還投資了洗滌行業的領頭羊藍月亮,聲名鵲起的年輕人輕消費白酒江小白,餐飲品牌彩泥雲南菜、U鼎冒菜,寵物消費領域的芭比堂寵物醫院、安安寵物食品,以及服務於新零售的工具產品有贊。

張磊這位資本圈神秘而低調的巨子,從很早開始就已經在新消費和零售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布局。這次投資鞋業巨頭百麗後的行動,與其對藍月亮的支持如出一轍。

鼓勵藍月亮進行產品創新、營銷創新,在市場投入上甩掉傳統線下營銷思維的禁錮,積極走入互聯網,例如牽線搭橋讓藍月亮與京東深度合作獲取銷量與品牌認知的雙重效果,2015年至2017年,京東自營藍月亮品牌銷售同比凈增長超過100%。

另一邊,以星座文化起家的同道大叔,靠著圍繞十二星座延綿不絕、不會厭倦的贊揚、吐槽亞文化而聚集了一幫鐵桿粉絲。在粉絲變現這件事情上,同道這個IP在所有互聯網IP中算得上成功又不失逼格,其慣常采用的跨界合作方式比那些直接植入廣告的IP變現即有成效又很少讓人厭惡。

在同百麗合作之前,同道大叔已經與良品鋪子合作線下星座體驗店,與諾心推出星座蛋糕,與民生銀行合作推出星座信用卡,與江小白推出十二星座限量版表達瓶,唯品會的虛擬星座IP形象“代言人”,這些冠名“星座”的產品或服務五花八門,但核心圍繞著年輕人運轉,依靠IP的能量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可以說,張磊再度投資百麗以來,一系列舉措都在圍繞用新零售思維對這個傳統企業進行年輕化改造的主題,這就與同道所幹的事殊途同歸,更重要的是,二者都還都主要面向女性顧客/粉絲群體,似乎一切都“剛剛好”。

不過,這種跨界合作究竟最終是否成功,可能不是“剛剛好”能解決的問題,從新零售與跨界營銷的邏輯來看,不論是張磊的百麗還是同道,還必須回答好兩個問題。

零售邏輯是否從篩選用戶的“漏鬥”變成場景壟斷的“金字塔”

百麗面對的鞋服市場,尤其是女性鞋履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傳統零售的各種手段在這個領域已經被運用得滾瓜爛熟,廣泛吆喝招徠顧客再篩選出其中符合自己的目標客戶的“漏鬥模式”已經常態化。

而不管具體定義各家如何不同,新零售“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核心未變,這也決定新零售的零售邏輯一定與“漏鬥模式”完全對立。

傳統零售所做的所有營銷活動,本質上都是在招徠流量,顧客被一層層篩選:所有人-廣告受眾-進店(線下門店或線上網店)用戶-意向用戶-下單用戶-續購用戶-粉絲用戶,如此形成了一個“漏鬥式淘汰”用戶體系,每一級都有通往下一級的轉化折損。

由於轉化率這個概念的存在,且不同零售產品都維持有屬於自己的數值區間(例如母嬰用品、服裝、3C各自有自己的轉化率水平),毫無疑問,這個體系中最基礎的那批廣告受眾越大,最終成交與粉絲的數量才會越多、就會越多,這就是新零售到來之前不論是線下還是線上零售商都在大講特講流量的原因。

馬雲在阿里發展到巔峰時拋出新零售的概念,雖然有各種解讀,但都絕口不提流量二字,究其原因,除了所有人都在津津樂道的紅利趨於結束後,流量獲取難度大、成本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同質化激烈競爭下,當轉化率低到一定水平時,形成質變後,層層篩選的流量模式變得十分不經濟。

新零售之所大講特講從消費者出發、消費者體驗,實際上要做的,不過是拋棄依賴流量和轉化率的漏鬥模式,將邏輯反過來,用場景壟斷直達最後的粉絲用戶群體。

直達這樣的粉絲群體的方式並非傳統廣告媒介市場調研或主動拉取會員,而是要用粉絲自主的方式聚集,其方式很簡單,“睹物思人”,競爭的關鍵就看誰能夠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對某些場景的壟斷。

例如,星巴克壟斷了“高檔咖啡”(雖然它可能並不是)的場景,讓消費者只要想到喝高檔咖啡就必定聯想到星巴克,如此就形成某種自然的心智關聯,對星巴克來說,它不必像其他飲品店面一樣,通過層層篩選的流量漏鬥,死盯著轉化率來形成自己的消費群體,唯一要做的只需要不斷強化這種場景壟斷即可。

馬雲做無人零售的目的可能也在於此。大家都在批判無人零售噱頭大於實質,而不知不覺中,阿里的無人零售作為一個零售場景獨立建立在消費者心中,這就足夠了,只要是想去無人零售購物的人群,自然而然都被場景壟斷所引導,罵聲再狠,馬雲都已經成功了,他需要的不是流量。

在這個玩法中,漏鬥被金字塔所替代——金字塔的基座是紮實的,凡是進來的都是有效的用戶,剩下的工作是把必然會消費的群體分出個等級,培養出更多的塔尖角色而已。這個工作又分成兩部分:

1、橫向上,激發單個用戶的價值,挖掘、實現更多的關聯消費。

2、縱向上,把複購率從過去的“最後一環”變成現在的“第一環”,盯著複購做場景,讓場景壟斷不成為一次性產品而能夠創造更多持續價值。

這也是為什麽萬達這些購物中心近來紛紛把兒童遊樂當做核心內容來建設的原因,壟斷消費者關於兒童遊樂的場景心智,讓家長一想到帶孩子王就浮現出萬達,同時用購物中心的配套安排產生更多消費和未來返場。而其競爭者,例如廣州太古匯,也搞出盛夏籃球名人堂的活動,目的無外乎是用籃球場景壟斷而不是廣告、折扣帶來真正的消費廣度和持續度,並與之關聯球鞋、球服相關產品系列形成消費挖掘。

回到百麗身上,雄心勃勃地與同道聯姻,從新零售角度其成敗也在於這幾個關鍵點:

1、同道的IP是否可以為百麗形成對年輕消費群體的場景壟斷,也即,當那些想買鞋又是同道星座迷的的年輕、女性消費群體以後會不會一想起星座就同百麗直接聯系起來,從而主動成為百麗的金字塔底座,而不是活動搞完就結束這種心智關聯。從1200萬+微博粉絲,800萬+微信粉絲的同道星座IP在江小白星座瓶身案例上的持續成效來看,這個目標應當可以實現。

2、同道的IP是否能夠激發百麗單個用戶價值,從被星座引進來的那一批金字塔底座轉變到主動購買更多產品的金字塔上層。從這次活動“變·成自己”的主題來看,針對不同星座推出的不同的群體個性化款式,給予星座群體屬性標識,至少在自己星座範圍內和感興趣的星座方面,可能能夠引致更多的消費。

3、同道的IP能否帶來持續的購買力,帶來複購。從一場營銷活動的角度,複購率往往很少被關心,一則因為統計時間長短不好界定,二則是否是這次營銷帶來的複購容易出現扯皮。但不論如何,同道的影響力應該足夠在百麗身上“發揮“余熱”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如何,還需要市場檢驗。

用IP做新零售跨界營銷能否做到1+1>2

從新零售的角度看完,再來從跨界營銷的角度看看。跨界營銷並不是什麽新鮮玩意兒,到如今可以說人人跨界,某種程度上,太頻繁地出現大牌與大牌的攜手,用戶或顧客已經出現審美疲勞,一次平庸的跨界營銷很可能面臨失敗的命運。

這就可能出現三種結局:

1+1<2,這樣的跨界營銷無疑是失敗的,除了營銷效果對不起雙方投入的費用和精力,還可能因為一方的負面輿論導致另一方蒙受損失。過去電視廣告鋪天蓋地的明星代言某種程度上就是非互聯網時代的IP與品牌跨界,一旦明星或品牌出事,對方必定落不著好。

1+1=2,這種跨界算是中規中距,投入什麽,預期就產出了什麽,雙方借助對方的力量實現銷售效果或品牌宣傳的目的。然而,從營銷的追求來看,花1塊錢獲得1塊錢的價值,並不是符合大多數企業的對傳播的追求,也沒必要費勁地來搞跨界這麽複雜的營銷了。而且,對於在信息爆炸時代動不動就產生審美疲勞的受眾來說,總是1+1=2的最終結局是投入的邊際收益逐步減少,到一定程度後,最終1+1=2很可能變成 1+1<2,例如ofo與士力架的合作,騎車享受免費士力架,不斷執行後,消費者對贈送這一行為的敏感度必然下降,最終雙方在贈送上的投入將換不回應有市場推廣效果。

1+1>2,這應當是跨界營銷的最終追求,它意味著同等投入將獲得更大的回報,也意味著持續不斷的新鮮和刺激將保證營銷推廣不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要做到1+1>2,關鍵在於跨界雙方能夠有充分的聯結點產生協同效應,能夠有化學反應而不是拼裝到一起。典型案例是ofo與士力架推出的改良版:餓貨救援單車,跳出騎車吃士力架的常規模式,把“救援”融入進來,直接車載士力架,對白領群體用車時段的解餓需求進行了挖掘和豐富。

毫無疑問,成功的跨界營銷必然是1+1>2。對於IP與品牌商的結合來說,這種跨界要實現1+1>2,應當由如下幾個條件:

1、融合的觸點比產品本身可能更重要

對一場IP與零售品牌的跨界營銷來說,決定它最終成效如何的絕不只在產品的品質好壞。畢竟,在同質化的年代,真的要說哪家品牌要比其他品牌產品品質要好很多,是不大可能的。

真正影響消費者的,是同質化產品身上的附加屬性,而跨界營銷的目的恰恰是充實這種附加屬性,充實的方式就是采用雙方的共通點進行融合,如此雙方的價值才能被對方最大程度吸納,實現1+1>2。

反觀百麗此次與同道合作,推出的不同星座款式的女鞋,既可以認為是百麗多年女鞋設計能力的延續,也是同道星座文化的反映,可以認為融合效果比較好,沒有“生拉硬扯”。1+2能否>3的程度,還取決於消費者對這些款式買賬的意願程度幾何,那可能是技術而非商務層面思考的問題了。

2、IP具象化

不同於士力架、ofo都有實具象的品牌形象代表——長條裝包裝的餅幹,或者小黃車,IP與品牌搞跨界營銷,一些時候並沒有具象的形象,其結果是雙方融合而來的跨界產物不夠立體,消費者更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杜蕾斯這樣的品牌只靠文案便可取勝,因為它的品牌本身已經很具象。IP與品牌跨界則沒有這樣的條件,本來就是組合產品,具象化變得更難,這也是為什麽很多跨界的案例文案非常漂亮最終仍然成績平平的原因。

可以看出,同道大叔一直在試圖克服該缺點,與百麗的跨界營銷宣傳視頻中,把“星座代言人”TD12推到了臺前並不斷強調。但無論如何,這種具象化應當進一步加強,星座和鞋子的關聯除了宣傳冊告訴消費者,直觀的印象也非常重要。

3、講好一個故事,讓品牌立體化

要想更好地實現1+1>2,跨界的品牌必須能夠講出更多新的故事,僅僅局限於造出一個融合產物就準備賣給消費者肯定是不太夠的。

這本質上是一個加分項,關於1+1>2的程度大小。套用4W1H的標準(What、When、Where、Who、How),這個故事融入的W和H越多,品牌將變得越立體化,營銷效果無疑將變得更強。

餓貨救援單車其實就是在將一個故事:What,救援,緩解饑餓(制造故事沖突);When,下班前後;Where,寫字樓;Who,白領階層;How,ofo+士力架來參與救援。看似簡單的策劃,背後是跨界品牌的立體化。實體、服務產品尚且如此,本身就帶故事色彩的IP沒有理由講不好一個故事。

4、IP不能磨損

很簡單的道理,IP一旦磨損,1+1>2很可能會短期透支的結果,隨著IP所能夠提供的能量越來越小,最終結局就是1+1<2,“雙方都落不著好”。這體現在一些網紅IP+淘寶商家的合作上,瘋狂的廣告在短期看似讓雙方都大量得利,“物超所值”,實則在大量消耗粉絲資源,到達一定程度後,IP的價值便直線下降,再進行跨界營銷投入肯定“入不敷出”。

“走運”的是,不同於其他種類文化下衍生的IP,星座文化是一種年輕人全民文化,同道的IP沒有範圍局限,這使得同道盡管在星座二字上不斷挖掘,卻並沒有出現IP們普遍擔心的耗損現象。

不過,仍然要註意的事,百麗與同道的合作,可以在星座上不斷深挖,卻不能采用直接要求粉絲轉化購買的方式,雖然都是跨界營銷,二者的結局一定會全然不同。

總之,深諳零售之道的張磊想必不會在收購百麗這件事上看走眼,百麗的年輕化轉型與同道IP的結合是恰當的跨界選擇,但無論從新零售還是跨界營銷的角度,這個新零售“新手”與新零售跨界“老手”的結合還必須解決零售邏輯轉變和跨界營銷戰術的問題。

曾響鈴,作家、天使投資人、鈦媒體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鈦媒體、虎嗅、i黑馬、創業邦等近60家媒體專欄作者,《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多家雜誌撰稿人。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趨勢革命  重新定義未來四大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微信號:xiangling0815

鞋王百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79

從修車到區塊鏈 一個小鎮青年的折騰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224/167360.shtml

從修車到區塊鏈 一個小鎮青年的折騰史
瓢蟲兒 瓢蟲兒

從修車到區塊鏈 一個小鎮青年的折騰史

從電動車修理店到區塊鏈,H先生實現了不可思議的跨越。這個85後小鎮青年,既無好出身,又無高學歷,在平凡和折騰之間,他選擇後者。

作者 | 瓢蟲兒

以下為H先生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一1一

2009年我19歲,第一次創業,在河南老家開了一家電動車修理店。小地方電動車多,修理店也多,我們那條街上就有四家,我開得最晚,想賺錢就得玩些策略。

我的店小修小補都免費,只靠換核心部件賺錢,包括控制器、電池、輪胎。開業活動,只要有人進店,哪怕充個氣,我都送一個迷你打氣筒,一個多月共送出去一千個。進店的人我都給名片,以後車子在任何地方拋錨,給我打電話,第一時間趕到。

這樣生意慢慢起來了。高峰期的時候我有6個徒弟,維修生意在我們縣城排前三。當時年輕氣盛,野心很大,2010年下半年我開了自己的電動車廠,做組裝。後來車廠賺了錢,我變得更膨脹了。

一年後,我又開了一家蓄電池廠,轉讓了修理店,這麽做事後反思是自尋死路。轉掉修理店等於沒了獲客的基礎,就像一個成套的系統,你自毀前端,後端也隨之垮掉了。蓄電池廠只開了四個多月,關掉的時候賠了十幾萬元。最窘迫的時候家里只剩七百多塊錢,我把老婆孩子送到丈母娘家,決定一個人出去闖闖。臨行前媳婦給了我五百元。

2012年過完正月十五,我就去了深圳。本來我也可以選擇去上海,但當時上海天氣太冷,深圳相對溫度高一些,有二十多度,我心想,一旦沒有地方住,在深圳找個公園啥的地方還能對付一下。

初到深圳,我短暫借住在表弟的同學那里,先在批發市場做小工,食宿需要自行解決,後來幫人去貼小廣告,因為管吃管住。貼的是醫保卡、信用卡套現,這一行屬於灰色行業,沒有公司,都是偷偷做。

期間,我聽人說互聯網推廣來錢快,就去自學,用網絡推廣方式取代貼廣告,很快做到了行業第一。我做了四個網站,占據百度搜索首頁前三,每天大概能賺兩千塊錢。

行業中的人原本相安無事,因為我的生意好,開始有恐嚇電話打進來,威脅我說要卸我胳膊腿。我初來深圳,人生地不熟,確實挺害怕的,於是把網站轉給一個已經在深圳打拼了很久、相對信任一些的哥們兒,他做,我拿分成,後來也不了了之了。

 一2一

我總結經驗教訓,想明白一件事:你有八成功力去幹一個需要三成功力的事,很容易成功,比如修電動車,只要你勤奮就行。但是如果你只有兩成功力要去幹一個需要五成功力的項目,最快的辦法就是找一個九成功力的人,跟著他一起幹,這樣成功率比較高。

我過去常逛天涯論壇,在上面結識了我現在的合夥人。他是天涯大神,這個人很厲害,過去是一個乳制品集團的副總裁,自己有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寫過一本銷售培訓類的書,挺暢銷的,比《杜拉拉升職記》賣的還多。我幫他做過推廣,能有今天的銷量,我也有很大的貢獻。

從2010年相識到2012年我來到深圳,我一直在鼓動他二次創業。2013年底他終於決定出來跟我一起創業,做社群、銷售培訓。在知識付費領域我們應該算是第一批。我們做的是線上伴讀的模式,監督學員每天達成學習、工作計劃,幫他們制定目標。

2014年初第一筆學費進賬,收入有三十多萬,到2016年,全年銷售額做到五千多萬。

2017年是動蕩的一年。這一年中我們做了多元化擴張,三個月成立了六個項目——減肥健身、服飾搭配、幼兒教育、化妝教學、室內設計和一個搞笑的短視頻項目。由於戰略方向不太明確,除室內設計有些許盈利之外,其他項目零零總總虧了有兩千多萬,光瘦身這一個就虧了大概六百多萬。

戰略上,我和合夥人存在分歧。我希望戰略止損,砍掉一些燒錢的項目,核心回歸到銷售培訓。但是我的合夥人有他的堅守,想做幼兒教育,沒心思再把精力放在銷售培訓上。分歧難以化解,我選擇了退出。

回頭來看,以我這次創業當時的能力,如果單獨,最多就是開個小店。從底層往上爬是很迷茫的,很多人一說創業,先自我設限,“哎呀沒錢”。我的思考邏輯不一樣,我首先想大概方向,然後找一個合適的人,用真誠打動他,讓他先帶我一程。

我初中學歷。在社會上別人管我們叫小混混,在學校里永遠坐在最後一排,老師不管,你想幹什麽幹什麽,打架、染頭發、上網。我通過玩遊戲也感悟到一些人生道理。以前我喜歡打《傳奇》,玩最多的是戰士,後來轉成了法師,因為我覺得自己比較適合打輔助。

創業就跟打遊戲一樣,一個新手進入遊戲以後想快速提升只有三種途徑:第一種是付費,一進來就買一堆裝備,這是有錢人的玩法;第二種是鉆遊戲漏洞,找到遊戲Bug或外掛,狂刷,違規但來錢很快;第三種是想盡辦法找到一個高等級的師傅帶你。

我選擇了第三種。

一3一

我的一位商學院同學,覺得我市場運營能力不錯,投了我一點錢,讓我跟著他做區塊鏈項目。

我們給自己的定位,說出來也不怕你笑話,以區塊鏈切入,未來想成為一家類似於高盛這樣的金融公司。至於政策風險,我是做過考慮的。馬明哲當年做平安保險,說過一句比較經典的話,大意是,國家現在還不太接受的事,我為什麽非要做?因為市場的發展規律,國家政策一定會調整到市場正常的軌跡上來。我們也這麽認為。

我們有個十幾萬人的幣圈社群。據我所知中國幣圈比較資深的也就二三百萬人,我們已經搜刮了大概十分之一。有了這批人,假如說這個區塊鏈項目因為不可抗力失敗,我相信未來還會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創業者中沒有比我更草根的了。我家是“八輩貧農”,父母一輩子都在工廠給人打工,對我出來折騰很不支持。最苦的時候,生活費用都沒了,我不得不把老婆孩子送到丈母娘家里。貼小廣告也是生活所迫,不然也不會去做這些灰色生意。今天做區塊鏈,如果以傳統的方式來切入金融領域,我肯定沒有任何優勢。現在有這種技術可以利用,我們去博取彎道超車的機會,來實現我們最終的夢想。

創業對我的意誌力、生活、家庭改變都很大。我買了三套房,一套在鄭州,一套在重慶,還有一套在老家。重慶的房子是純投資。我對標了各直轄市,重慶的房價最低,我過去做培訓接觸過很多做房地產的學員,大家普遍看好。我本來想在重慶買兩套,我媳婦不同意,她很傳統,覺得人生地不熟的,你買那麽多房子幹嗎。那邊的房子現在大概翻了一倍多。

我有兩個孩子,大的在上小學,小的才兩歲多。我沒有時間陪他們,我們的工作是716——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很多時候我出門的時候他們還沒睡醒,我回來時他們已經睡著了。

我爸是貧農,他給了我這樣的人生,我不能再把它傳給我的孩子。哪怕他們長大沒多大出息,起碼不能讓他們受欺負,不用為錢焦慮發愁。我能保證的是,我可以透支掉我這一生,只要他們過得好。

修車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74

中門大開:折騰

1 : GS(14)@2012-03-06 23:25:4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293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28

中門大開:折騰

1 : GS(14)@2012-05-08 00:03: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07/163131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203

A股北望 - 宣震 不折騰 (2012年08月06日)

1 : GS(14)@2012-08-06 12:15:41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5612&d=1813
在上周五下午,坊間突然傳出,中國證監會將在盤後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系列政策。在傳聞的刺激下,兩點之後,A股現貨和期指都出現了大幅反彈。
收盤之後,新聞發布會如期召開,但內容卻和市場預期的大相逕庭:宣布新三板擴容、再次重申停發新股對提振二級市場的作用有限、澄清印花稅下調傳聞等等。
最近幾期文章的內容,基本上都和證監會有關,連我自己都覺得有些煩了,但沒辦法,現在市場和投資者的焦點就集中在證監會管理層的政策上。
對於這個發布會的內容,市場顯然是失望的。相關官員再次強調,A股股息率已接近甚至超過成熟市場,A股長期投資價值非常明顯。但多數投資者並不關心這個,因為誰都知道中美利率水平相差巨大,在這麼大的利差下比較股息率是沒有意義的。市場關心的依然是兩個字:擴容。
「新三板市場的融資功能屬於小額定向融資,融資額很有限,對市場擴容影響很小」,「新三板建立以後,拓寬了資本市場服務面,將有利於緩解交易所市場的發行上市壓力。」
從這些言辭來看,證監會完全了解當前市場最擔心和訴求,才會刻意解釋新三板擴容壓力不大。
在主板惡性擴容不止、B股前途未卜,投資者面對擴容已成驚弓之鳥時,這些解釋顯然蒼白無力,而新三板將緩解A股擴容壓力的說法,更是被當作笑談。
在上周五的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把市場走弱原因歸結於經濟形勢不佳。
沒錯,這確是重要原因。但這絕不是原因的全部,否則,很難解釋歐洲、金磚中的其他三國,及已經和內地經濟基本同步的香港市場今年以來的表現。自從去年11月上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以來,郭氏新政搞得風生水起。對於這一系列新政的爭議,或許由歷史評論。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股市說到底應是一個可給投資者帶來正收益的投資場所,而不是相反。如果政策的結果是市場持續低迷,指數熊霸全球,投資者普遍虧損,那麼政策的制定者是不是也應該認真地去反思一下?
有人總結,郭氏新政的核心是「市場化」。市場化當然沒錯,但中國有句古話:欲速則不達,在沒有法制化的前提下,說句不好聽的,片面的市場化與運動場上的興奮劑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我希望這是我近期內最後一次談論證監會,不然的話,無論是對證監會,還是對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都是一場悲劇。最後,我願意把胡錦濤於08年底說的三個字送給證監會,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一下:
不折騰。
作者為中央電台經濟之聲、浙江衛視及杭州電視台等多家媒體證券欄目特約嘉賓、職業投資者。/逢周一、四刊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40

北美80後:愛折騰的美女風投人

1 : GS(14)@2012-09-30 12:25:20

http://finance.sina.com.cn/chuan ... /135413279418.shtml
  北京 北京
  北京、紐黑文、西雅圖、聖荷西、匹茲堡,這些城市對於1985年出生於大連的周為來說都不陌生,但在北京的大學四年意義非凡。
  「那兒是我的家」,這是她對北京的定義。2001年,16歲高中畢業,周為以狀元的身份考入清華美術學院,專修多媒體動畫專業。比同班同學年齡小,加上成績優異,周為用「跋扈」這個詞來形容當時的自己。
  「剛上大學的時候,什麼都不懂,比同齡人單純很多,等到我畢業的時候,我比同齡人知道更多。」這種質與量上的極速成長前所未有,讓北京在周為心裡紮了根。
  清華讓周為「接受身邊的人都跟自己一樣聰明」,逐漸她將自己調整成「普通人」。成為普通人不是因為受挫,而是在清華期間,她接觸到了更優秀的人。
  通過當時的男友介紹,周為在大三那年進入位於中關村(5.83,0.09,1.57%)西格瑪大廈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她至今仍感嘆,「那是我這輩子工作過的最魔幻現實主義的地方」。
  當時她身旁坐著的「牛人」包括「深藍之父」許峰雄——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的設計者;「Open GL之父」Kurt Akeley,發明Open GL繪圖規格,並因在此領域的貢獻獲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在這個離清華只有兩站路的地方,周為呆了一年,經常熬夜加班,但她覺得很有意思。在那兒,她也交了人生中最好的一群朋友。
  寂寞的耶魯
  2005年,手握清華美院校長、中央美院院長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老闆的推薦信,周為拿了全獎來到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耶魯攻讀平面設計。從清華到耶魯,周為週遭最明顯的變化有兩個:從一個國際大都市到了一個鳥不拉屎的村兒;從一個男孩佔多數的環境扎進了一個美女如雲的堆兒。
  在耶魯的一年多,周為幾乎每週都從紐黑文跑到紐約來玩。「耐不住寂寞,當時快瘋了!(耶魯)那種條件對我的身心都是極大的傷害。」耶魯,周為呆不住。
  進了耶魯,周為體會了什麼是「背井離鄉」,別了耶魯,她明白了什麼是「畢業等於失業」。不過周為天生不是一個慌張的人,況且當時身邊的人也都找不到工作,覺得自己也沒差到哪兒去。
  向比爾-蓋茨抱怨微軟
  從學生簽證(F-1)身份轉為工作簽證(H1B)身份,在美國留過學的學生都清楚這事兒的難度係數。不過,經過當年北京微軟亞洲研究院老闆的推薦,周為畢業後還是順利到西雅圖,微軟總部報到,利用一年OPT(美國移民局授予F-1 學生簽證身份人士的校外工作許可)時間,成為了一名簽約用戶體驗設計師,做3D桌面UI。也是在那兒,她跟比爾-蓋有了一次近距離接觸。
  當時正值Vista要上線發佈,比爾-蓋茨隨機抽取200名員工到他的豪宅做客,周為榮幸被邀。
  在蓋茨家中東瞧西看的時候,正好碰到蓋茨迎面走來。當時只有20歲的周為操著尚不流利的英文,硬著頭皮跟蓋茨聊了起來。蓋茨問了她名字、籍貫、在哪個組工作、未來有何打算,周為也禮貌作答,就像長輩跟晚輩間最基本的寒暄。但當蓋茨問周為是否喜歡微軟時,周為老老實實地說,「我痛恨微軟,每天工作望著窗外,似乎看見自己的墳墓,經常獨自哭泣,外加西雅圖終年灰暗不見天日,自殺的心都有了。」
  周為心底不願意為別人打工的種子估計那時已經埋好了。沒想到比爾-蓋茨卻為周為不叫思索的誠實心情大好,就這樣周為成了當天晚上唯一一個有幸跟比爾蓋茨單獨合照的人。
  與微軟合同工到期前,周為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第二個碩士的所有手續已辦妥。聊到卡內基-梅隆,周為不自覺地興奮起來:「那是一個極好的學校!」
  她把耶魯跟卡內基-梅隆比作中國和美國。前者托著沉重的思想包袱,後者則沒有,又輕又快。周為的卡內基-梅隆印象:一個極度務實、推崇創業的學校。
  「追求金錢極其正確」
  「本姑娘擅長工作。記得當時在美國找工作的時候,被考官質疑是否可以勝任諮詢業的快節奏。答曰,大學雙學位,每個學期8門課,每週去三次夜店,然後三年畢業了,然後頓了頓,說,大學四年還有個花心男朋友。考官抬起頭,憐憫和嘉許地看了我一眼,堅定地蓋章通過。」
  這是周為的一則新浪微博,也是她的求職「殺手鐧」。在選擇美國的第一份全職工作時,周為首先剔除掉了所謂的行業巨頭。因為她在美國微軟和谷歌的體驗然讓她覺得學不到東西。她認為,「這就是在浪費我的時間和精力。」
  而選擇單位的第二個標準則是薪水高低。最後周為選擇了AroundArch(後被安吉斯收購的美國頂尖數字營銷公司),成為了他們的紐約地區美術/用戶體驗總監,年薪12萬美元起。
  「人要有賺錢的能力,不要去恨這個東西。」 在周為看來,追求金錢是一件極其正確的事情,而她列出的首要原因簡單而又直接:它可以幫你更好的照顧家人和朋友。
  但是為別人幹活讓周為非常不舒服。借助公司擔保,利用公司律師幫助,申請移民的事辦妥的當天,周為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辭職。或許有人會覺得有點過河拆橋的味道。「我幫他們完成的跟Healthways公司的一個項目價值一個億」 她笑道,「他們給我的錢還是要比我賺得錢少很多的。」 就這樣,周為2年左右的打工生涯正式結束。
  人脈帶來機遇
  身在紐約,周為拓展人際關係的「特長」得以施展。她斬釘截鐵地說,「這個世界的規則跟你的技術沒什麼關係,跟你認識的人息息相關,因為人帶來機遇。」
  對人文藝術的喜愛讓周為在紐約知名的中國畫廊Eli Klein認識了David Klein。 通過David介紹的機會周為很是接觸到了一些所謂美國上層圈子的人,他們或出身名門貴族或富甲一方。周為用了
  「基本是白人男性」 來形容這個圈子的「特徵」。最開始,周為出入在這群人的場合感到有些恐慌,也害怕跟別人用英文交談,慢慢也就習慣了。這樣的人脈拓展對周為來說像是開了一扇又一扇的未知的門,周為感到開了眼界而又獲益良多。
  也是通過David的引薦,周為結識了現在一起做風投的合夥人:兩個20多歲出頭、各自父親都是億萬富翁的猶太年輕人。起初,周為與他們接觸是希望他們能夠投資她手上正在進行的一個IT項目,最後項目因為各種原因擱淺,但周為性格中志在必得,主動積極的一面贏得了他們的賞識和信任。
  「既然你喜歡創業,不如跟我們一起創業吧」,這是對方對周為的邀約,於是一個基金資產過億的風投基金誕生,Conceptual Venture Capital/Incubator (Conceptual風險投資/孵化器)。
  周為的公司專注投資早期科技類公司或個人(IT Start-ups),,基金對創業團隊股份佔有比例最低為11%。目前為止,基金手裡有三個項目。被她管得最緊的垃圾郵件處理工具Unroll.me已經上線,並已接到其他VC和公司的信件。雖然不方便透露具體數據,但是周為表示,三個項目都已經開始盈利。
  基金的的風格跟周為很像,或者應該說,周為把基金的投資策略制定地很符合她的性格:雷厲風行、積極主動:基金一年投入項目在四個以內。要求所投產品快速孵化、快速迭代。
  這意味著周為在某項目上投入精力和資金的前三到四個月就要做出前景判斷。看好則繼續投入,不行就果斷捨棄掉。
在讲到同龄人代表韩寒时,周为把自己归到了“我们”:“我喜欢韩寒,因为他代表了我们80后这种能折腾的风范。”   在講到同齡人代表韓寒時,周為把自己歸到了「我們」:「我喜歡韓寒,因為他代表了我們80後這種能折騰的風範。」
  「做風投,我還是太急。」 周為坦承。她在談到跟創業團隊共患難、共打拚時臉上從來都是帶著不知疲倦的笑,最後總是會說,「我們還需要幫助他們成長,要共同成長。」對於風險和失敗,周為穩重且不假思索回答,「風險投資失敗很正常。」
  能折騰的「80後」
  周為說現在的「80後」特別能折騰時,一副看破紅塵的老練模樣。仔細想想,她就是一個折騰的典範,不安於高薪、好發展的打工生涯,轉而隻身扎入風險投資。「坐擁」巨額基金任她慢慢挑選投資對象,嘗試失敗成功,卻對現狀仍不滿足。她已經開始北京紐約兩頭飛,策劃自己的公司和項目。
  終於,在講到同齡人代表韓寒時,周為把自己歸到了「我們」:「我喜歡韓寒,因為他代表了我們80後這種能折騰的風範。」
  在她看來,身為獨身子女的「80後」沒有退路。來自贍養父母的壓力和為生存尋找出路的現實給了「我們」一種有時甚至「孤注一擲」的膽量和野心。
  不管從大連到北京,從耶魯到卡內基-梅隆,從紐約再到北京,周為都在折騰中保持真實。「投資的商業項目是可以改來改去的,人不能改,人品很重要,活得真實很重要。」
  以下是新浪財經對話周為實錄
  新浪財經:在你生活過那麼多的城市中,對哪一座城市感情比較深些,或最喜歡呢?
  周為:我對北京的感情非常深,會覺得北京是我的家,對其他城市我都不會有這樣的感情。所以,無論在世界各地,每當我想到家的時候,我都會看一下北京。但北京是個很差的城市,所以我對北京的感情還挺複雜的。這就好像你喜歡一個人,你喜歡的是這個人的缺點和優點的綜合,即使他的缺點比他的優點多很多。
  新浪財經:這是不是跟你在北京讀書有關?
  周為:對,會吧。我覺得一個人在大學的生活基本會定義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是由在大學四年裡你讀書的環境,你接觸的人和你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新浪財經:能不能簡單的介紹一下你的成長經歷?你之前說過,你是出生在遼寧大連,之後去了清華。
  周為:我在大連出生,在那裡一直呆到高中。我讀的是大連十五中學,然後到北京讀了清華大學。我在大學的時候沒好好學習,後來也只能勉強畢業。
  新浪財經:你指的只是本科?
  周為:對,本科。我讀的是清華美術學院,當時我學的是多媒體和動畫專業。
  新浪財經:所以你當時是需要參加專業考試進入的?
  周為:對。我屬於特長生,在大連十五中學的時候我就是學美術專業的。我們那很多人都上了建築系、導演系、化妝專業啊。
  新浪財經:都是需要一些美術基礎的
  周為:對。
  新浪財經:那你當時為什麼沒有選擇這些專業呢?還是當時也沒有想清楚,懵懵懂懂的?
  周為:這是個好問題。我覺得我還是很清楚我自己要做什麼的。因為我高考的分數其實非常高。我是第一名考進清華美院的。我比第二名高了將近90分。
  新浪財經:你指的這個分數是文化分數還是專業分數?
  周為:我是指兩個分數加到一起。我的總分之所以能高出那麼多,就是因為我文化課分數非常高。其實我當時的文化課分數也可以進清華或北大,我當時很喜歡寫作。所以我當時還想我或者能進北大中文系之類的一些專業,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我現在覺得我選擇跟美術相關的專業非常好,人在自己還有時間去培養自己愛好的時候應該學一個很炫(fancy)的專業。
  新浪財經:在人們印象中(當然這也跟興趣有關),如果你是讀像美術學院這種,好像意味著你的文化課不怎麼好。但是就你來說,即便是單獨看文化課,你也很有競爭力,只憑高考分數也可以走上人們眼中比較熱門的系,比如金融之類的。
  周為:不光是我,我當時高中的幾個同學的成績也是非常好的。他們後來上了比如說中央美術學院,或清華建築系這些專業和學校。現在我認識的哈佛耶魯的同學中也有很多都是我的高中同學。我覺得人是有偏見的,他們沒有見到我們這些人,他們見到的是大多數人。
  新浪財經:所以你當時的選擇是非常主動的。
  周為:對,非常主動的。
  新浪財經:在清華的四年,是怎樣的經歷讓你至今覺得北京有家的感覺?
  周為: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覺得北京這個城市非常神奇。北京是一個衝突特別大的城市。北京一方面有5000年的歷史,也有很現代、很現代的東西。比起上海、紐約、香港來說,北京這個城市是一個非常文藝范兒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生活的時候,你受到的文化的熏陶是非常強烈的。很多人在這兒拚命地賺錢,但同時他們也被這個城市改變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北京,你隨便跟一個出租車司機聊天就會發現,哇,原來他們知道的比我還多。北京就是一個兼容并包、特別有張力的城市。你在世界的任何的地方你都看不到這種力量,包括在紐約。
  新浪財經:你從大連到北京是一個地理位置轉移和心智的變化,當時覺得困難嗎?
  周為:非常困難,我很難適應大學第一年的生活。因為我平均比我的同學小大概兩歲左右,加上成績又好,所以當時性格比較跋扈。入學之後,我接受不了身邊的人跟我一樣聰明,當時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把自己調整過來,發現原來我可以當一個蠻普通的人。
  新浪財經:這個調適在從國內到美國的過程中也有嗎?
  周為:沒有,沒有。後來長大了,就慢慢調整過來了。但小的時候,我的性格其實是蠻囂張的。
  新浪財經:所以這跟當時的年齡是非常有關係的?
  周為:有,實際上我在大學是一年一個樣子,成長的很快。剛上大學的時候我什麼都不懂,比同齡人單純很多,而等到我畢業的時候,我比同齡人懂得的甚至更多。當時的我就像圖表,在那段時間人急劇地成長。
  新浪財經:就是質和量同時拔高。
  周為:對,所以那段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定義你的人生觀。我在那之前和之後的生活都比較平穩。在那段時間,對身邊的人,對這個城市,和對自己的認知都有一個極大的轉變。人的生命總是會在哪裡扎一個根。你不會走到其他地方。
  新浪財經:當時你也跟很多外地去北京讀書的學生一樣,想辦法呆下來嗎?還是你出國這個打算已經在計劃中?
  周為:我當時高中畢業其實就有點想出國,但是我當時想,讀清華好酷哦!當時清華美院被併入已經兩年了。哇,在這個學校讀一下,蠻酷的。
  新浪財經:所以入清華是哪一年?
  周為:01年,我是一字班的。
  新浪財經:01年進清華,所以你04年畢業。然後離開.。.
  周為:04年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一年了。我在3年的時間裡就已經完成了學業,最後一年相當於在做畢業之後的工作。從03年到04年一年的時間,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
  新浪財經:在中關村?
  周為:對,微軟中關村西格瑪大廈。離清華兩站路的距離,騎自行車10分鐘。
  新浪財經:進微軟是機緣巧合還是「有心插柳」呢?
  周為:我的第一個男朋友在微軟亞洲研究所工作,我當時挺崇拜他的,對那兒的人都很崇拜,對那兒很嚮往。那是我這輩子工作過的地方中最魔幻現實主義的地方。我當時實習的時候,左邊坐的是Deep Blue(深藍)的研發者(深藍是由IBM開發,專門用以分析國際象棋的超級電腦),右邊坐的是Open GL之父。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you are like nobody。(你就是一個無名小卒)。你只是一個學生。在那種情況下,你看到科技成就最高的一群人在你身邊,成天在討論一些很世俗的東西。你會覺得自己成天生活在一個非凡的世界裡。這是很有意思的。當時我每天熬夜加班,交下了我人生中最好的一群朋友。
  新浪財經:到微軟後又是怎麼到出國的呢
  周為:我當時拿了中央美院院長的推薦信,微軟的推薦信和我們本學校院長的推薦信,考了GRE,後來就到了耶魯,讀了平面設計系。
  新浪財經:是碩士學位?
  周為:對,是碩士學位,但是到了後來,我覺得這個專業跟我本來的專業基本完全不相關了。平面設計是一個非常藝術性的東西,這跟我一直跟科技學的相關的東西不太相關。包括我大學都在學計算機圖形等。
  新浪財經:所以你懂得如何用很多軟件
  周為:對,包括這麼做遊戲。把遊戲做得更逼真。或者說是做計算機軟件。跟這種東西有關。實際上我們是在用很高科技的算法來製造出最美麗的圖形。
  新浪財經:耶魯所在地也不是一個大都會,環境也有改變,跟北京完全不同,耐得住寂寞嗎?
  周為:耐不住寂寞。當時快瘋了!你想,從一個北京這種國際化大都市跑到一個村裡。那種條件對我的身心都是極大的傷害。我建議大家不要去讀耶魯。讀USC啊、讀NYU啊,哪怕你讀哈佛,但是不要讀耶魯。
  新浪財經:所以如果再給你一個機會,你不會選擇耶魯
  周為:我會讀NYU
  新浪財經:當時怎麼會選擇讀平面設計的?因為確實跟你之前的專業不太相同?
  周為:其實還好,這是史蒂芬-喬布斯最崇尚的一個系,在那裡會學到字體啊、書籍的排版啊,包括美學歷史啊這些東西。當時我在耶魯讀了很多人文的課程,像是哲學、歷史、電影。我的老師們都很了不起,像是全美電影協會的主席等等,我在那兒受到了極大的文化熏陶。
  新浪財經:其實如果說在清華、在微軟為你帶來很多技術上的收益,在耶魯是給你補了很多人文理念的東西
  周為:對。如果要讀人文學科,上耶魯再好不過。如果喜歡美女的話,去耶魯也再好不過。我記得當時電影課上,是6個人小班。除了我之外,其他都是頂級美女,而且是一個國籍種族一個代表。黑人一個、拉丁美洲的一個、棕色膚色的一個,而且質量非常高。所以如果你喜歡美女,那一定要去耶魯。
  新浪財經:所以屬於「三高」型的:高智商、高學歷、高長相。
  周為:對,耶魯出美女,出才女。
  新浪財經:你在國內不管是在清華還是微軟大多數都是男孩居多的環境
  周為:都是男孩。
  新浪財經:耶魯反而女兒多數了
  周為:是,現在想想,在微軟的時候我可能是唯一的女孩子。
  新浪財經:方圓幾里都是男的
  周為:對,方圓幾里都是男孩,包括在清華。
  新浪財經:相當於從一個男孩堆裡扎到了女孩兒堆。
  周為:對從男孩堆扎到了女人堆裡面,沒錯。
  新浪財經:那在耶魯肯定也經常坐車到紐約來玩。
  周為:那是每週都來啊。
  新浪財經:在耶魯是否也交到了像在清華時候交到的朋友呢?
  周為:比較少,因為一般學生們的眼界還是比較淺的。我因為在北京包括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呆過,結識的朋友圈已經很高了。在耶魯的一年半過的很寂寞,耶魯沒有讓我得到突飛猛進的成長。雖然別人認為很好,但我覺得還挺浪費時間的。
  新浪財經:你覺得養料不夠
  周為:不夠,不夠,人脈很重要。你身在的環境要比你書本上學到的東西重要很多。
  新浪財經:但你為什麼說,如果再選,你會想選NYU?
  周為:在紐約啊,還是嚮往大城市。
  新浪財經:但是你後來也沒有直接到紐約,你去了卡內基梅隆。這又是怎麼樣的一個機遇呢?
  周為:我在耶魯學得東西太過人文,我還是喜歡科技和商科。所以我去卡內基梅隆一半是上科技有關的,一半是商科的課程。個人覺得,卡內基梅隆比耶魯好很多。
  新浪財經:等於一半一半,你又回到了技術相關的領域。
  周為:對,等於我一半是在設計學院,一半是學商科,但我主要專注在科技方面的。我之前所學的跟我現在所做的算是門當戶對。
  新浪財經:就像我們說的專業很對口,但學位只拿了一個?
  周為:兩個,一個是交互設計,另外我還拿了商學院的管理學位。
  新浪財經:為什麼在耶魯讀了一個碩士又想再去讀兩個碩士呢?
  周為:因為從耶魯讀了書出來找不到工作。
  新浪財經:所以也是受限於當時的狀況的,在耶魯畢業是06年?
  周為:對,一年半,將近兩年。我中途還在微軟工作過一段時間。
  新浪財經:那你還跑到西海岸去了?
  周為:對,從耶魯一畢業我就跑到微軟當時亞洲研究院老闆工作的西雅圖辦公室工作了一段時間。
  新浪財經:來來回回都是跟微軟有交集的?
  周為:有,在北京是實習,在西雅圖我是簽約僱員。我在那兒見到了比爾蓋茨。
  新浪財經:所以在西雅圖的經歷還是比較短暫的?
  周為:比較短,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是西雅圖給了我很深的印象。那邊的樹都長得毛毛茸茸的,雨水很多,樹都長得很跋扈,但也不是大城市。
  新浪財經:別人看到你的履歷感覺很光鮮,但是其實你也面臨過找不到工作的情況?
  周為:對,因為我們那個專業出來,沒有人能找到工作。其實耶魯大多人文專業出來都找不到工作。
  新浪財經:沒有因為你是耶魯的而覺得好找工作?
  周為:完全不是。
  新浪財經:而且大多數人文專業也是希望你再往上繼續讀的,比如讀博士之類的。
  周為:對,沒錯,像我的師兄讀的歷史系,出來也去了諮詢業或者銀行業。耶魯的背景並沒有多少幫助,最終還是要你自己去學習。其實你也能拿到一些工作,但可能跟你的專業沒有什麼關係。
  新浪財經:所以你當時的境遇是有工作但是不對口,還是根本沒有工作?
  周為:就沒有工作。
  新浪財經:當時的境遇會讓你有一定的心理落差嗎?會慌張嗎?
  周為:要說慌張,我還真沒慌張過。我不是一個慌張的人,天性不是如此。我當時就覺得走一步算一步,況且當時身邊的人也都找不到工作。所以對比之下,自己也沒覺得自己那麼差。加上,其實當時我自己也沒有努力找過工作。你想,我當時從耶魯畢業直接就去了微軟做了合約僱員。我當時找不到立即給我H1B(在美工作簽證)的工作。很難,很難!
  新浪財經:所以微軟的工作時你用OPT(美國移民局授予F-1 學生簽證身份人士的校外工作許可)的時間做的?
  周為:對,我們的OPT當時有一年。
  新浪財經:當時微軟也沒有留你?
  周為:微軟沒有留我,不過在這之前我已經在申請卡內基梅隆,一方面也在想其他移民辦法。因為耶魯跟卡內基梅隆我都是拿的全額獎學金,所以我的心理壓力沒有那麼大。
  新浪財經:所以當你也會更大多數留學生一樣,有對身在異國獨自打拚經歷的共鳴?
  周為:會有共鳴。一方面我覺得我足夠幸運,另一方面我覺得來美國留學的學生們確實蠻慘的,即使是像我這樣的也是一樣。我也經常在微博上感嘆,我們這些學生真的是背井離鄉啊。我是一個很重情義的人,我身邊的朋友如果出了什麼事情我都會大驚小怪一下。遠離父母這種(親情)情感上的東西,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尤其因為我申請綠卡身份不能離境。在耶魯第一年,其實我的語言也不是那麼好,我聽不懂別人說話。課堂上講的什麼我也聽不明白。我覺得對每個人來講(留學適應)都有一段過程吧。
  新浪財經:但從你當時的選擇來看,你還是希望留在美國的
  周為:對我和我的家人來說,我能夠留下來是一個全方位的考慮。我一定要留在這邊。
  新浪財經:那卡內基梅隆的體驗又是怎樣呢?
  周為:卡內基梅隆就很好了。這個學校就比耶魯好得多了。
  新浪財經:這個學校估計也是一群「怪人」、「奇葩」?
  周為:絕對是奇葩。但是非常practical(務實)。耶魯可以說出了很多打工仔。
  新浪財經:你的意思是出來的都是管理者
  周為:對,企業高管啊,就是那種高級打工仔。但是我在卡內基梅隆的朋友幾乎全部都是entrepreneur(創業者)。那個學校給我的感覺就像中國和美國給我的感覺。中國托著一個很大的包袱在那兒走,然後美國是又輕又快,沒有任何思想包袱。在那兒,我受到非常practical(務實)的教育。卡內基梅隆跟斯坦福大學在這一點上這點非常像。對你沒用的課程它是肯定不會教你的,它馬上會教給你在現實中可以用到的東西,與此同時這兩所學校又有很好的人文歷史背景。
  新浪財經:但是卡內基梅隆所在的地方也不是一個大城市
  周為:匹茲堡還行,可算是一個大城市了。
  新浪財經:比耶魯好
  周為:比耶魯好多了,耶魯就是一個town(鎮),一個鬼城。
  新浪財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耶魯的校車,感覺無處不在。
  周為:對,校車是很好。當時一個星期都在趕作業,睡覺就在校車上睡的。
  新浪財經:你在描述兩個學校的時候神情已經不一樣了。說起耶魯,你感覺是已經等不及要離開這兒了,說道卡內基梅隆,你感覺是我終於來了。
  周為:對對對,我覺得卡內基梅隆是一個極好的學校。
  新浪財經:所以還是在調整,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東西。
  周為:對,這跟每個人的風格也不一樣。其實卡內基梅隆也不是都是書呆子之類的。不是那樣子的。商學院、設計學院、美術學院、心理學院的人都不是。它這種務實的本質也讓我跟很多社會名流接觸。幾乎每個月都有公司到我們學校來要人(如校園招聘會)。所以我在畢業前一年就已經找到工作了,所以我進去基本沒有什麼心理壓力了。你想,我進去半年就已經拿到聘書了。那相當於我安安靜靜地在用一年時間把學讀完。之後,直接工作。而且我身邊的同學都是這樣的。
  新浪財經:所以在那邊也是用了一年半。
  周為:相近兩年左右。在耶魯是一年半,07年到09年。
  新浪財經: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什麼呢
  周為:第一份工作我做了諮詢業。叫RoundArch(編者註:美國領先的數字營銷代理商,它在芝加哥、丹佛、波士頓、和紐約均設有辦事處)。其實中間有段時間,我在加州的Google(谷歌)、Firefox(火狐)短暫地工作過。我這個人比較喜歡折騰。來來回回各個城市try out(嘗試)。紐約的RoundArch它給非常高的薪水。我當時選擇它說白了就是看著別人給的錢來的。
  新浪財經:特別直接的目的
  周為:非常直接的目的。不是每個人畢業後年薪就可以拿到12到16萬美元左右。所以當時別的offer(聘用合約)我一概不看。我直接就拿了(AroundArch)。
  新浪財經:所以你當時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工資高低。
  周為:也不完全是。我先排除了所有大公司。
  新浪財經:所以你故意不去大公司。
  周為:絕對不能去大公司。我當時在美國微軟和谷歌的體驗已經讓我把他們排除在外了。因為你做的就是繁雜瑣碎的事,你學不到任何東西。這就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而不是說我們這種外國人很容易就被升值啊什麼的,很困難。所以我選擇小公司,應該說是稍微小一點的公司,因為AroundArch也不小。
  新浪財經:但在諮詢業也是偏科技類的工作
  周為:完全是科技類的。我們的客戶包括HBO,美國銀行等還有其他大型的醫療保險公司。我們裡面有包括藝術人文媒體的,但我不管這一塊。我主要還是專注IT。
  新浪財經:進去以後的職稱是junior(初級)的
  周為:我進去以後就已經是Senior(高級)了,高級設計師和用戶體驗總監。很Senior level(高層)的了。AroundArch有好幾個辦公室,最開始的職位就是紐約辦事處下面的IT的。
  新浪財經:但是你又扎進了男人堆?
  周為:基本上都是男性。
  新浪財經:而且你又比他們大多數人年輕。
  周為:我比絕大多數人年齡小很多。
  新浪財經:這會是一個問題嗎?
  周為:會是問題。
  新浪財經:這應該也算是你整個職業生涯第一份全職的工作
  周為:沒錯,應該是第一份正式的工作。
  新浪財經:繞了一圈,你也終於來到紐約了
  周為:對
  新浪財經:當時也又考慮想來紐約嗎?
  周為:沒有。誰給我錢多,我就去那裡。正好這個工作又在紐約。全國各個地方都繞了,到了紐約。
  新浪財經:但那個時候有感覺會在紐約呆很久嗎?
  周為:不會,我是那種喜歡自由自在生活的人。哪怕在一個地方只有幾個星期,我也想「逃離」到另外一個地方一下。我沒有辦法紮根在一個地方。
  新浪財經:這個不像水瓶座啊
  周為:對,不像,水瓶座會可以在一個地方呆久些的。
  新浪財經:在紐約的這份工作覺得是好的嗎,還是有想自己出來打拚?
  周為:還是不好的。雖然當時年紀小,工作也有跟不上的時候。但是還是感覺身邊同事比自己笨。因為你仔細想想看,像我們的經歷算是比較精英的。像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時候,我真的是跟一群極其聰明的人在一起。所以當我在做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我還是覺得下了個檔次的感覺。我身邊的人也不是說都是名校畢業的,或者全是世界頂級科學家這類的。
  新浪財經:尤其可能大公司都把出類拔萃的選走了,你在的公司可能是能力比較折中的一群人。
  周為:對,比較折中的。對別人來說,我的工作已經是一份很完美的工作了。薪水很高、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但我覺得還好。尤其自己還是在給別人打工,實在受不了。
  新浪財經:所以接下來你是怎麼走的呢?
  周為:之後,我在紐約不同的領域拓展我的人際關係圈。這一點我非常擅長,到處認識人。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是這樣,跟你的技術沒什麼關係,跟你認識的人息息相關,人才能帶來機遇。
  新浪財經:能舉一個例子嗎?比如像你現在的合夥人你是怎麼認識的
  周為:我在紐約的一個中國畫廊認識了一個朋友叫David。然後他給了我一些機會接觸了一些美國這些高等圈子裡的人。
  新浪財經:所謂高階級的(highclass)
  周為:對,基本是白人、男性。對我來說,剛開始進入這個圈子是非常intimidating(恐慌)。我也很害怕跟別人講英文,慢慢就習慣了。後來這些人提供了很多機會。後來通過David的關係認識了現在這個合夥人公司的老闆。然後這個老闆告訴我既然我喜歡創業,不如跟著我一起創業吧。我們是一起做的一家創業型公司。但是我們的錢很多。我的兩個合夥人的的父親都是億萬富翁。
  新浪財經:所以你們沒有像其他創業者面臨的「第一桶金」從哪兒來的問題
  周為:對,非常地有保障。不過後來我覺得這樣也不是很有意思。因為VC(風險投資)應該是你人生的最後一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工作。因為你給別人投錢,這個回報期很長,我這個人還是急。我要等5到10年,才能看到錢回來
  新浪財經:你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回報?
  周為:我要立竿見影的。
  新浪財經:那你應該搞金融業
  周為:金融業也見得不立竿見影。我覺得還是創業比較適合我的性格。
  新浪財經:所以在你上一份工作結束之後你就選擇自己創業?
  周為:我不是,拿到綠卡的那天,我辭職了。從那天起開始創業。用了公司的擔保,公司的律師。但是我也給公司賺了很多錢。
  新浪財經:完全不虧心了
  周為:完全不。我給他們其中的一個項目就賺了1個億。我一點都不虧心。他們給我的錢還是要比我賺得錢少很多的。
  新浪財經:不管從你自己的家境還是其他經歷來看,錢的多少對你來說其實不是問題。但是為什麼當時第一份工作會那麼看重薪水多少?
  周為:因為我覺得這樣是對的。追求金錢是一件非常非常正確的事情。他可以給你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得來保護。這跟我受的教育也有關係。人要有賺錢的能力,不要去恨這個金錢。有了錢,你真的是可以很好的照顧到你的家人和你的朋友。
  新浪財經:錢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了很多角色。你在用錢投資、你當初也想賺更多的錢,那錢對現在的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周為:這個說起來就很複雜了。我覺得人是一種精神性的生物,我自己是個唯心主義的人,但我覺得物質是在唯心主義之上的。要把物質生活跟精神生活缺一不可,但是你讓我捨棄,我會去捨棄錢這個物質的東西,保存自己精神的東西比較重要。我這些奇怪的觀點,也不見得是對的。
  新浪財經:那你的公司現在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
  周為:我們是佔11%的股份,這個錢我們可以商談。但是所佔股份是11%到80%。
  新浪財經:你所投的是可以只是在一個想法狀態的公司?
  周為:它可以是一個團隊的。我們現在已經有自己的團隊,我們會幫公司去把這個團隊一點點養大。我們甚至會幫公司招人。公司做產品的時候,我們也會全程跟進,協助做出重要決定。再在這個過程中尋找他們需要的人。這就是個孵化過程,好像養一個小孩一樣,他身邊的事,我們都會幫他去做。
  新浪財經:如果我是一個有很好想法的人,第一步應該是怎麼接觸到你們呢
  周為:主要是通過網絡。在我們身邊,在紐約地區,有很多很多這樣有想法的人了。所以我們現在是不缺項目的,我們計劃一年只投三到四個。所以我現在可以看到100、200,甚至上千個計劃書遞交到我們手裡,但是到最後都沒有可看性了。
  新浪財經:大多數還是發郵件的
  周為:對,郵件。我們會在大型會議上找。
  新浪財經:所以像什麼TechCrunch這種大會你們一定會去。
  周為:我們一定會去,像紐約這邊相關的start-ups(剛創立的公司)的會議我們都去參加,去找人,跟他們談、聊天。VC是一個我們去接近別人的工程,不一定是他們來接近我們。當然別人可以來找我們。找錢的人當然比要錢的人更急迫了。我們寧願主動跟對方談,因為有時候對方已經有一定的媒體曝光率了。
  新浪財經:如果假設雙方談了,那你們有一個最低估值投入嗎?
  周為:我們只投早期、天使的,我們只投M&A(企業兼併)。我們不投上市啊之類的項目。
  新浪財經:所以就是最初階段的?
  周為:對,我們是「天使」,但是我們要求佔很多股份,11%到80%。這跟一般孵化器不一樣,一般孵化器只佔3%到6%,而我們佔的比例很高。像最近的這個unroll.me,我們相當於把整個團隊買下來了,我們佔了89%的比例。
  新浪財經:這個案子估值是多少
  周為:這個東西很微妙的。首先,我們不做傳統的估值,估值都是胡扯。你跟這些人談的時候,你是要做他們的戰略合作夥伴。這個價值怎麼估?例如我跟一家電商合作,讓他把把每個月流量的15%給我,然後允許他在我的公司打廣告。這個時候,我的估值跟他的估值都同時升高了。對「天使」來講,估值就更難了。我們相當於是大股東,往裡投錢。市場已經有這樣那樣的估值,有很多用戶已經開始賺錢了。我們往裡面投錢,錢是我們自己的,跟別的VC沒有關係。我們就相當於創業者,我們投了多少錢,公司的估值也就跟著在變。
  新浪財經:所以你這兒沒有所謂的傳統估值
  周為:傳統估值都是說給別人聽的。
  新浪財經:跟你合作的人和團隊在過程中肯定也有反覆,也存在討價還價
  周為:我們的議價能力是非常強的。對於其他的VC公司,他需要不停的去籌錢,不停把自己的資金量擴大。而我們現在已經掌控half billion(5億美元),就是說我們用我們的下半生去投資,錢都投不完。所以很多情況下,這是一個done deal(板上釘釘的事兒)。對方跟我們談的時候,我們會給他一個必須說是的回答。因為對他來說,擁有最終的資金來源保障是很重要的。
  新浪財經:如果我的理解正確的話,你的意思是說其他的風投面臨著同樣去找錢.。.
  周為:風險投資人的工作有兩個。找到他想投的創業者,把錢給他們。另外,需要自己籌錢,利用其他的資金源把自己的資金容量擴大。
  新浪財經:所以你的公司是沒有籌錢的這個顧慮,而只是專注於發現好的對象、公司。
  周為:對,完全沒有。在跟創業者的合作上,倒不是說去磨嘴皮子讓我們投他。而是我們需要幫他們成長,共同成長。他們犯了很多很多的錯誤,我們要去幫他們善後。他們不停地犯錯誤,我們就會看到我們的錢一直在浪費。有時這段時間應該花的錢,他們卻花了三倍、四倍,這對我們來說,肯定會造成心理壓力。
  新浪財經:所以這方面的壓力是有的
  周為:對,這方面的壓力挺大的。
  新浪財經:那你覺得你現在的工作狀態已經達到比較理想的工作狀態了嗎
  周為:沒有,我同時在做一家我自己的公司。等過段時間公司成長起來,我就回國自己做了。
  新浪財經:想到國內有一個辦公室
  周為:對,我們在國內已經有辦公室了。人都已經招了,但是根本沒有時間做。相當於晚上就在做那邊的事情。
  新浪財經:這是跟你現在公司區別開的。
  周為:對,是單獨的,個人的。
  新浪財經:所以你還是想回到「家」
  周為:我想回到那兒。我想盡心盡力地往家裡走。
  新浪財經:所以你還是想回到北京。
  周為:對,回到北京,定居在那裡。
  新浪財經:所以那個是你想要的狀態
  周為:對,風險很大。
  新浪財經:因為相當於你就會放棄現在得天獨厚的條件
  周為:那些還好,只是你失去了優越感。但這樣的優越感對職業生涯來說有多少價值呢?佔有50%以上的股份,有一家公司的滿足感是我想要的。我非常追求成就感,這種成就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這是心理上的滿足,告訴了我「原來我是可以做到這樣」。
  新浪財經:所以還是想經歷創業的過程
  周為:對
  新浪財經:覺得自己現在成功嗎
  周為:不覺得,我覺得我離成功遠著呢,太不成功了。可能更同齡人相比,我還不錯。但是,我身邊的同齡人很多都是千萬富翁,這方面也沒法跟別人比。
  新浪財經:是不是有那種往下比綽綽有餘,往上比,有又很多不足。
  周為:對,人都是往上看的嘛。往上比,你就覺得自己還是挺失敗的。
  新浪財經:有些時候,還是有挫敗感
  周為:會有。絕大部分時候都有挫敗感,應該還會有進步。
  新浪財經:現在有沒有比較得意或者失意的投資經歷呢
  周為:像我們投的unroll.me,剛剛上線了一兩個月左右(從7月份算起),現在用戶也在增多。因為我做孵化器的時候是非常精細地看著他們走的每一步,然後我知道他們經歷的每一個很痛苦的過程,還是挺有意思的。
  新浪財經:這是項目是你比較得意的
  周為:這個項目是我在全權管的。當然還有其他兩三個項目。但是其他幾個我就不怎麼管,讓他們放手做,但這個的話,我就一直在管他。
  新浪財經:但是我記得你跟我講過,你們投的項目都是一年的。
  周為:對,我們就是在一年到兩年的時候,就讓他出去了。
  新浪財經:那你如何定義這個投資是否成功,終極目標會是什麼
  周為:每個孵化器都有自己的風格,像YC(Y Combinator)什麼的。我們是非常精英的、低調的。像YC就是佔3%到5%,他們就是以他們的網絡人際(networking)為特色的。而我們的孵化器是要快速孵化、快速迭代。其實這個是非常聰明的。這樣,一旦一兩個月我們就能判斷這個東西會不會失敗,一旦發現會失敗,我麼就立刻摒棄,投下一個。
  新浪財經:所以別人打的是「持久戰」,你打的是「閃電戰」
  周為:對,我們就是閃電戰。
  新浪財經:所以也是非常殘酷的
  周為:對,其實看到情況是很快的。也不能說一兩個月吧,三四個月應該基本看出苗頭了。這種模式也不是說適用於所有行當。比如像電商我們就不投了。你想電商的話,磨合期要多久啊。我們也不投SNS(Social Network Sites)。我們投了好多工具類的東西,就是說,立刻投入市場,你馬上就能看到人使用。
  新浪財經:所有重點就在於你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好的想法思路,以及正好是你們想投的這種類別裡面。
  周為:對
  新浪財經:對80後有沒有什麼建議?
  周為:80後很能折騰啊。
  新浪財經:你這個折騰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周為:既是褒義也是貶義。
  新浪財經:所以要是貼上一個標籤就是能折騰的.。.
  周為:能折騰的一群人。要不我怎麼喜歡韓寒呢。韓寒很能折騰的。你要說這個人多有本事,可能也沒有那麼有本事。賽車,賽得一般。寫字,寫的一般,但是我喜歡他,因為他代表了我們80後這種能折騰的風範。我身邊的朋友們大部分都是在做PE、做金融、投行、創業。80後骨子裡的這種精神都不像中國人,像希臘精神、美國精神。
  新浪財經:這跟我們是獨身子女有關係
  周為:肯定是有關係的。說白了,我們別無選擇。有(贍養)父母的負擔。這種情況下,你不能自己很自私地去做一份很安全的工作。你也想去看看、闖一闖。給自己的老人有這種選擇的餘地。有時候我們會把一切都放開,孤注一擲。要不別人怎麼說「70後靠存款、80後靠負債、90後靠老爸」呢。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新浪財經:80後需要成功需要哪些品質
  周為:一定要人品好。
  新浪財經:人品好這個特別廣。具體哪方面呢
  周為:要靠譜。
  新浪財經:又怎麼定義靠譜?
  周為:靠譜是當然的。
  新浪財經:對於自己的感情呢。我看到你微博上寫的「本姑娘擅長工作。記得當時在美國找工作的時候,被考官質疑是否可以勝任諮詢業的快節奏。答曰,大學雙學位,每個學期8門課,每週去三次夜店,然後三年畢業了,然後頓了頓,說,大學四年還有個花心男朋友(bf who cheats all the time)。考官抬起頭,憐憫和嘉許地看了我一眼,堅定地蓋章通過。」這讓我覺得很佩服,望塵莫及。
  周為:這是個極好的找工作的陳述(job pitch),我每次找工作的時候,基本上說了這段都能拿到工作offer(聘書)。其實那個時候學業那些都無所謂,但是有一個無理取鬧的男友是非常難搞的。你要每天滿足他的需要,而且他每天也在不停地給你製造麻煩。所以在那種情況下能存活,那這個人真的不容易了。
  新浪財經:所以你的性格磨練是通過職場、感情等所有綜合到了一起的。
  周為:對,肯定是
  新浪財經:20年後,你覺得你會是什麼樣子的
  周為:20年後,我覺得我會成為一個很成功的人。至少別人眼裡的成功,擁有權力和財富。不一定擁有很好的家庭,這一點我有一點放棄了。但是我應該會站在世界頂端,別人做不到的。這一點我深信不疑。雖然說我現在才開始。
  新浪財經:20年後,在北京?
  周為:應該在紐約有一套房子,在北京有一個房子,在巴黎也有個房子。然後就在這幾個城市不停的旅行。
  新浪財經:會有這個畫面,你覺得這是你20年後想要的生活。
  周為:我想要有成就,我必須對自己誠實。有些女孩子會說希望自己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我也想要家庭,但是我的性格決定了在家庭和事業之間我會選擇事業。當你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只能嘆息說『明白了,我只能這樣接受我自己』。
  新浪財經:希望別人怎麼形容你
  周為:至少跟我的性格相符吧。我是水瓶座,我的性格就是古靈精怪。我確實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所以我希望別人喜歡我這個人,而不是我創造出來的形象。那是虛假的,要真實。如果真實的自我會把我身邊的朋友嚇跑,那麼他們不值得擁有我,我也不屬於他們。就像亦舒說的「能夠說出來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夠搶走的愛人便不算愛人」所以,能被嚇跑的朋友便不是朋友。一定要真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