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研發的錢花在哪兒才算是花在刀刃上?
在近日,普華永道旗下管理咨詢機構思略特(Strategy&)公布了2016年全球創新1000強的研究結果,這份曾被《經濟學人》譽為“對研發支出與企業業績之間關系最全面的評估”羅列出了在全球的上市公司中研發支出排名前1000名的企業,並對這些企業所屬的行業、收入情況以及研發支配做了對比和歸納。
研究報告發現,今年的研究結果得出了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結論:比如到2018年,醫療將超過計算機與電子品成為全球範圍內研發支出最多的行業;到2020年,企業將把絕大多數的研發支出從實體產品轉移到軟件和服務上。
哪些行業研發投入最高?
和過去11年的全球創新1000強研究一樣,今年思略特的研究對象包括2016財年(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球研發支出最多的1000家上市公司。根據包括企業和政府方面在內的各類數據來源,這1000家企業的研發支出總額占到全球研發支出的40%。
“不過要強調的是,因為華為公司還未上市所以並不在這次我們的分析樣本之內,但根據華為公司年報,其2015年研發支出為596億元人民幣,如果進入計調範圍將名列中國企業研發投入榜首,居全球榜單第9位。”普華永道中國產品創新主管合夥人蕭安卓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在華為之外,這份榜單中共有130家中國企業進入全球創新1000強的名單,總研發支出達到468億美元,比去年增長了18.6%。
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中,阿里巴巴和中興通訊首次超越中石油位列榜單前兩位,其余在榜單中排名前十的企業包括中石油、中鐵、百度、中車、聯想、騰訊、中鐵建、上汽。
“在全球榜單中,研發投入較多的企業以醫療、電子品為主,但中國有些不一樣,雖然今年有包括阿里巴巴、百度這樣一些互聯網公司上榜,但總體看來,還是工業品的研發支出最多,而醫療企業僅有2%。”蕭安卓表示。
根據這份榜單,在2016年,計算機產品與電子品、醫療、汽車三大行業的研發支出占據了全球所有行業研發支出的62%,其中計算機與電子產品排名第一,占比24%。在中國,位列前三大研發支出的行業分別為工業品、汽車、軟件與互聯網。
而中國仍然是全球研發支出增速最快的國家,並且目前僅有美國、歐洲的研究投入體量可以與之相比。統計數據表明,在過去的一年內,中國的研發支出增長了19%,北美地區增長了8%,是全球研發增速最快的兩個地區,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和日本企業的研發支出分別下降了9%和8%。
“其實研發投入的多少與銷售支出並沒有直接的關系,並不是銷售越高的企業研發投入就越高。”蕭安卓說,“但是研發投入與你所處的行業相關,比如醫藥行業,需要有顯著的研發成果,你就必須有大量投入。”
可以看到的是,在過去一年,全球軟件與互聯網行業的研發投入增長了15.4%,位列第一,醫療行業增速3.6%名列第二,消費品行業增速為0.7%排名第三,其余包括計算機與電子品、工業品、國防與航空、汽車等行業的增速均為負數。
收入增速高的企業把錢都花在哪了?
在五年前,50%的企業會把一半以上的研發支出投入到產品領域,但這份研究卻預計,五年後,企業的研發支出將主要集中在軟件和服務領域。
一些數據支持了這樣的結論。在今年的調研結果中,收入增速高於主要競爭對手的企業,其在軟件領域內的研發預算投入比收入增速較低的企業高出了25%。
思略特的統計顯示,在2010到2015年間,在軟件和服務領域內的平均研發支出占比從54%上升到了59%,並且到2020年有望增加至63%,總支出從860億美元增長到1420億美元,增幅高達6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五年時間里,用於產品研發的支出卻從46%下滑至了41%,並且預計在2020年時跌至37%。
從實體產品投入到向軟件和服務投入,這一轉型的背後,是不斷變化並且日益苛刻的消費者期望。
“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內置軟件和傳感器,希望通過物聯網以可靠並且經濟的方式實現產品、用戶和廠家之間的互聯,以及雲端數據儲存的普及。”思略特美國合夥人兼創新及研發專家巴里.雅日澤爾斯基對此表示。
而在中國,這樣的轉變會更加明顯。“很多行業都在探索金融化、互聯網化。比如中國排名前20位的商業地產都在做互聯網+方面的探索,它們嘗試打造一體化的金融平臺、供應鏈、O2O平臺,盡管這些平臺的盈利模式還不清晰。”蕭安卓說,“所有的企業看到別人在做了,就覺得我們也得做,但怎麽變現都還沒有想清楚。”
他們認為這一轉變也必然會帶來人才投入的流動:到2020年,將電氣工程作為人才招聘時首選工程專業方向的企業數量將下降35%,而數據工程人員將成為最主流的受聘人才,偏向招聘數據工程人員的企業比例將從8%增加到16%。
“關鍵的人才會讓這些企業的創新力遠高於平庸的公司。”蕭安卓說,“比如早年前微軟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以及75億美元收購諾基亞,其實都在購買人才。”
不過,這些專家還特別表示,研發投入大並不代表企業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創新能力與研發支出也並不成正比,市場洞察力依舊是企業制勝的最重要法寶。
“如果一個好的軟件工程師,但他卻不了解消費者需求,還是無法將產品大量銷售出去。”蕭安卓說。
11月17日上午, 美國內華達州財政部長丹·施瓦澤(Dan Schwartz) 在接受新浪科技駐美記者的獨家專訪時,闡述了他對樂視、賈躍亭以及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的看法,並稱樂視是“龐氏騙局”。
施瓦澤表示,樂視宣布了太多的擴張項目,他質疑樂視沒有錢來推進這些項目,法拉第未來在內華達的工廠已經拖欠了三個月工程款,導致施工方被迫停工,但樂視卻沒有向他提到過資金問題。施瓦澤認為,賈躍亭的龐大生態夢想無法實現,樂視的盈利情況太差,而且也不能用創業公司來看待樂視。
11月17日傍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樂視高層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回應:樂視目前正在全力以赴把融到的錢轉到美國法拉第未來項目上。
此前的11月15日下午,賈躍亭在長江商學院的十余位企業家同學“雪中送炭”,包括海瀾集團、恒興集團、宜華集團、敏華控股、魚躍集團、綠葉集團等十幾家國內企業領導人正式與樂視控股簽署了第一期3億美元的投資協議,該筆資金主要用於樂視汽車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2月,樂視的合作夥伴法拉第未來宣布將在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北拉斯維加斯建設其北美工廠,總投資額為10億美金。當時美國內華達州政府通過一項針對法拉第未來的投資優惠法案,批準給予該公司一項總額達3.35億美金的稅收及資金優惠計劃。
據悉,對於樂視的合作夥伴法拉第未來項目,內華達州政府不同官員之間一直存有爭議。
外界一直都對地下錢莊如何借所謂貿易通道把內地“客戶”的錢弄到香港一直存有諸多“好奇”,第一財經記者於近日在裁判文書網上發現的一個判例中,很好地還原了地下錢莊的“搬錢”手法。
通過設立殼公司,假造業務往來,再通過“公轉私”業務套取現金進行非法支付結算及匯兌的地下錢莊即使犯罪手法隱蔽、快速,但依然會被偵查並嚴打。
山東省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剛剛宣判了一起支付結算型地下錢莊案件,被告人周楚強、賴某、鄭澤攀、李某、楊某等五人因涉嫌從事非法資金支付結算業務和非法買賣港幣業務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並處以罰金,同時扣押被告人違法所得,全部上繳國庫。
此次審判的案件中,五名被告人自2010年起,通過地下錢莊,多次從事非法資金支付結算業務和非法買賣港幣業務。涉案金額總計9.5億元人民幣。
隨著判決書的公布,該案件的諸多細節也隨之浮出水面。2010年春節前後,鄭澤攀和其舅舅張某開始經營地下錢莊,從事買賣港幣和“公轉私”業務。他們總共掌握16個人民幣對公賬戶及8個人民幣個人賬戶,通過網銀轉賬的方式操作,並收取0.7‰的服務費。
此後,自2011年以來,被告人周楚強錢莊因自身無法從事非法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遂安排錢莊工作人員被告人賴某等人先後將約7億元打款至被告人鄭澤攀所在錢莊控制的賬戶內,具體由其操作完成由對公賬戶至私人賬戶的轉移。
2011年2月左右,周楚強從網上購買深圳深海發、俊達文、鴻文盛等皮包公司,開始做”公轉私”業務。他安排賴某開設一些人民幣個人賬戶,並開通網上銀行,同時還掌握兩個港幣賬戶。同年11月,他在香港收購了一家找換店(後更名為勝陽找換店),通過網銀轉賬,開始做人民幣與港幣的兌換業務。做”公轉私”業務時,他讓客戶先將人民幣匯入其掌握的公司賬戶,因其公司賬戶不能直接把資金轉入個人賬戶,便利用鄭澤攀的地下錢莊將這部分資金轉入個人賬戶。通常,客戶需要支付1‰左右的手續費,他自己留下0.3‰,並付給鄭澤攀0.7‰。
除了上述三人聯合作案外,被告人楊某和李某其實是扮演了中介的角色。據被告人楊某和李某的供述,因李某的朋友王某需要籌集註冊資金,他倆便將此業務聯系給周楚強,幫助王某完成港幣買賣,並從中賺取差價。
據王某供述,其為了籌集新公司的註冊資金,自2011年6月以來,在被告人李某、楊某的介紹下,通過自己實際控制的淄博中鴻佳年體育文化有限公司向深圳地下錢莊共計打款人民幣超2億元從事非法資金支付結算業務和非法買賣港幣業務。經辨認本人手寫的對賬單,王某用人民幣累計購買3.3億元港幣。
值得註意的是,五名被告人均為廣東人,而廣東一直以來都是地下錢莊案件的高發省份。2016年,廣東省公安廳先後展開代號為“颶風6號”、“颶風13號”等5波次打擊地下錢莊行動,共破獲地下錢莊案件14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50余名,涉案金額2300余億元。
公安部經偵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類地下錢莊案件屬於支付結算型地下錢莊,不法分子通過設立空殼公司,假造業務往來,再通過“公轉私”業務,采取網銀轉賬等方式協助他人將對公賬戶非法轉到對私賬戶、套取現金等進行非法支付結算。此類犯罪手法隱蔽、快速、交易量大,迎合了一些人非法轉移資金、套現等需要。
目前,國內的地下錢莊主要分為三類, 除了上述支付結算型,還包括跨境匯兌型和非法買賣外匯型。
跨境匯兌型地下錢莊出現較早,又被稱為“對敲型”地下錢莊,即資金在境內外實行單向循環,沒有發生物理流動,通常以對賬的形式來實現“兩地平衡”。 不法分子與境外人員相勾結,協助他人進行跨境匯款、轉移資金活動,這一類型地下錢莊交易量非常大,運作更加專業,發現難,打擊難度大。
而非法買賣外匯型地下錢莊又被稱為“換匯黃牛”,是指不法分子在國內外匯黑市進行低買高賣,從中賺取匯率差價。此類錢莊多以現鈔交易為主,因此規模相比並不大。
今天我們看到,越是傳統的往往越有價值,飄在空中的我們最終要找到腳下這塊土地。
艾瑞巴蒂,早上好!恩,昨日,第四屆黑馬運動會圓滿結束了。黑馬創業者有一個共性,就是永不服輸、敢於挑戰的精神。這一屆黑馬運動會,我們玩了一把大的——挑戰一次創業者參與人數最多的平板撐世界紀錄!(據不完全官方統計,至少1000名創業者參與了集體平板撐)。嘿嘿,圖片中還有靜靜的身影呢,不知道機智的你發現了咩有?(¯(●●)¯)
頭條:封殺風險保證金
1、北京最嚴網貸整改出爐 對接金交所被封殺
近日,北京多家網貸平臺陸續收到一份名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事實認定及整改要求”(下稱《整改要求》)的文件,全文共計8大項148條,被業內視為迄今各地方政府出臺的監管措施里最為嚴厲的一次。
目前,網貸平臺普遍存在著風險備付金、準備金等問題,同時不少平臺也對接了金交所、小貸公司等,而具體的《整改要求》不僅封殺了各種承諾保本保息的風險準備金、備用金,還明令禁止網貸平臺對接金交所、小貸公司、保理公司和典當行等的資產。行業人士直言,這對行業的沖擊最為致命,不少平臺要斷糧。
@QQ紫薇星:在面對眼花繚亂的各種平臺時更要學會挑選安全的平臺和借款項目。
@A股王:風險備付金難道不是對客戶資金的一種保護嗎?要禁止?
@自由天馬的星空:太亂,不可控,出局
@少淩野荼:那老百姓只能把錢放銀行坐等貶值了
@ZM953:如果萬一摩拜、小鳴、小黃單車的保證金跑路,全國各地市民使用單車保證金合計又損失多少呢?這麽龐大的保證金由誰來監管、監控、監督呢?
國內新聞
2、真的沒內幕?吳恩達剛走 百度就想在矽谷再設研發中心
據彭博社北京時間3月25日報道,百度計劃在矽谷開設第二家研發機構,尋求在人工智能領域獲得優勢。
百度周五在一份聲明中說,它將新增能容納150名員工的辦公場地。百度目前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森尼韋爾的研發機構有約200名員工。兩個研發機構相距1英里(1.6公里)。百度在聲明中說,“作為吸引世界頂尖人才的基地,位於矽谷的研發機構在百度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肉肉肉肉我是瘦瘦:現實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林夏村夫:不管是吳恩達還是思密達 妄圖圖一人之力而謀全局的想法就是大錯特錯
@柱傑李昂:應該是感覺受到制約了,有些創意得不到認可,自己溜出來創業
@青山綠水ya:我的野心和我的能力一樣大~最帥的ceo
@Sauronill:大牛啊,但說到底百度是個企業,他還是期望將技術轉化成產業的
3、雷軍曬小米手機全新工廠:印度總理點贊
3月25日消息,雷軍乏微博稱:“印度莫迪總理今天在社交媒體上談到小米在印度設立第二座工廠 ……小米印度團隊加油!”印度總理莫迪說,智能手機廠商小米宣布在印度增開了第二間生產廠房,這是對“印度制造”的重要推動。
據了解,該工廠是小米手機在印度的第二個工廠,與臺灣富士康公司合作建造,與第一座工廠一樣,地址位於安德拉邦的斯里城 。據此前報道,有了新工廠,在正常工作時間,小米手機的產能將達到每秒鐘生產1部。
@用戶5875075682:小米手機真的特棒
@掃葉之風:貿易互利共贏,中國企業慢慢走向世界,側面反應國家越來越強大,中國加油。
@為三公:加油小米!雷軍擼起袖子幹……
@澳達美卸垛碼垛機:觀察了這麽久,越來越相信,那幾個貌似受雇於小米和華為的職業噴子可能真是國外廠家雇的,目的是打擊國人消費國貨從而提高外國品牌的占有率
4、姚勁波回應“簡歷泄露門” 稱將堵住技術漏洞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只需支付700元購買一種爬蟲軟件,用賣家提供的賬號登錄後就能不斷采集應聘者的相關信息,該軟件每小時可以采集數千份用戶數據。
58同城CEO姚勁波在博鰲論壇上針對“簡歷數據泄露門”獨家回應第一財經記者。姚勁波說道:“並不是我們泄露了信息,而是在數據越來越重要的時代,黑客會想盡辦法攻擊你的漏洞,這就需要企業不斷通過新的技術把這種漏洞堵住,以保障用戶數據的安全。”
@起風了我們走吧丶:不過五八求職的人比趕集多很多
@維尼熊_15129:老姚有點自我膨脹了
@肺想說話:臉呢 企業家精神呢
@Daniel周冬:為什麽不轉型?
5、共享單車剛試水 永安行遞交IPO申報稿
3月25日消息,昨日晚間證監會官網正式披露,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安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該公司此次股票的發行總量不超過2400萬股,並計劃投資5.98億元募集資金,用於“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補充公共自行車建設及運營項目運營資金”和償還銀行借款等項目。
據悉,永安行曾於2015年6月披露過IPO招股書申報稿,2016年下半年開始少量試點布局無樁共享單車業務。
@譚閎升:當商業模式沒有壁壘的時候,只能是一場資本之戰!
@姑蘇夜泊:永安行有自己的工廠,專業就是做自行車出身,其他共享單車沒有工廠,都是外包!
@16區42號:都是忙著上市圈錢,然後一個下家轉手
@白小貓miao:和當年的共享汽車一樣,都經歷如此的一輪,大面積的固定資產投入和低成本共享,造成資金短缺與虧損,跑來各種造勢融資,包括進入新加坡等主流國家,一切為了資本運作。
6、北京法院:撤銷停售iPhone6決定 確認蘋果公司不侵權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4日就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簡稱蘋果上海公司)、北京中複電訊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複公司)訴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第三人深圳市佰利營銷服務有限公司(簡稱佰利公司)等專利侵權行政處理行政糾紛一案作出一審判決。
法院判決:撤銷京知執字(2016)854-16《專利侵權糾紛處理決定書》(簡稱被訴決定),確認蘋果上海公司和中複公司的涉案行為不侵犯佰利公司涉案外觀設計專利權。
@懂大:那中興被罰的原因是什麽你知道嗎
@金融記錄者:這種碰瓷在中國剛起步,在美國多的是,說是“國際笑話”的才真是笑話呢,見怪不怪
@廖洪濤律師:看過那家公司的專利的圖片。如果蘋果涉嫌侵權了,那很多國產手機也會面臨侵權的責任!
@kk清夢:哦!難怪蘋果又把已經餿了的iPhone6重新拿出來炒,原來是這麽一回事啊
7、商務部前部長陳德銘爆料:馬雲丈母娘也把錢放在支付寶
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於3月23日-26日在海南博鰲舉辦,中國商務部前部長陳德銘出席分論壇“未來的商業”並發言。
他在發言中提到,曾跟馬雲說自己把幾萬塊錢唯一的私房錢都放到支付寶里面去了。“馬雲說他丈母娘的錢也放在里面去了,所以我就放心了,但是我們的技術還是要提高的”。
@修汽車的楊工:當然,她有這麽個女婿,不差錢。
@此號違規已被註銷:我只關心馬雲幾千億 存不存支付寶!不關心他丈母娘
@SKTelecomT1_INnoVation:對的,真正的現金流沒多少的,別說什麽幾千億,就像馬雲說的錢到了一定數量也僅僅是個數學而已,像他們這種事吃喝玩樂都不愁,他們只是拿著錢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已!
@二郎基金:試試將幾百萬放里面去?
@南在南方fyw:馬雲丈母家才幾萬塊錢的私房錢還放支付寶,這是誇馬雲支付寶利息高還是損馬雲小氣,給的零花錢少。。。
8、獵豹欲全力出擊AI 借力人工智能升級內容戰略
3月25日,獵豹CEO傅盛在雪球中概峰會上發表演講,並透露未來獵豹的戰略方向。傅盛認為,獵豹新的使命是成為一家有偉大技術理想的人工智能公司。同時他表示在互聯網+之後,下一個機會將會是AI+的時代。
@方騰:弱弱問一句,獵豹手機什麽時候出?
@假森真亮:後手機時代一定會來臨,相信會有更多智能機器人走進家門。科技引領變革,AI改變生活。
@Winchester大谷:之前AI浪潮沒來時,一直覺得國內只有百度在默默研究AI,現在浪潮來了,百度還沒大發力呢,一大群其他公司紛紛推出AI,好像很簡單似得
9、馬雲入選《財富》全球50位領袖人物 創造超3000萬個就業機會
3月24日,美國財富雜誌在其官網對外公布了2017年度全球領袖人物榜單,馬雲、張瑞敏上榜,其中馬雲名列榜單第二位。在馬雲之後,分別是羅馬教皇方濟各和比爾·蓋茨夫人梅琳達·蓋茨。德國總理默克爾排名第十,美國前副總統喬·拜登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則分列第23和32位。
這是財富雜誌第四次推出領袖人物榜單。榜單上的人物來自全球的商界、政界、慈善界、運動和娛樂界。財富稱這些領導者“改變世界,並鼓勵他人做同樣的事情”。
@遊夏:很多東西總是在時代的變遷中消失或產生,不能因為有了汽車讓馬車消失而去責怪發明汽車的人,同樣實體店為什麽就不能關門呢人總是趨利的,正是有更好的存在所以實體店才會被淘汰,物競天擇這是自然規律
@弒黔觴:有人說馬雲搞死了許多實體經濟,我想說的就是這是自然法則,做得好,優勝劣汰,真正有實力的實體企業不會因為一個馬雲就倒閉了,反而能從中找到發現的機會!能活下來的,才是中國真正需要的實體企業!
@風亦少年:他一搞電商的,並不能提供更多崗位。只能促進商品流通變相增加就業。他越往國外拓展,也就是在增加中國的影響力,幫助外國進口的同時也能幫助中國特產完成出口。
@北海有:物競天擇是對的,但馬雲和房地產搞垮了基層實體也是事實,讓中國經濟出現斷層,只能說中國人多!
10、HTC上海工廠被售調查:產線擱置一年多,廠區難見人
3月16日晚,HTC宣布計劃出售位於上海的手機制造工廠,將所得6.3億投入到VR領域,HTC此舉再度引發輿論關註。從2015年開始,HTC裁員、賣廠的消息便多次傳出,雖然HTC官方再三否認,但擺在HTC面前的形勢卻愈發嚴峻。
3月20日,《IT時報》記者實地走訪被售的HTC上海手機制造工廠,發現早已人去樓空,工廠之內少見人影,電梯不再運行、食堂積滿灰塵,一幅蕭條淒涼的景象躍然眼前。有員工表示,裁員還在持續進行,被遣散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目前的工作重心已經轉向VR。
@人才76116:曾經美國安卓市場王者,巔峰時刻還收購了多普達,風光無限。如今落的如此下場,不免唏噓。細思臺灣HTC的崛起、巔峰、隕落,成也美國市場,敗也美國市場,專利戰失敗是他的轉折點。話說沒有主權的小地區、小國家企業註定很難長久,再想想韓國三星,不知道能否繼續繁榮50年?
@老木Leo:HTC:我們現在的主營業務是賣工廠,賣辦公樓,下一步將要開展的業務是清理員工。
@張昊1539:曾經是HTC的鐵粉,可惜HTC不爭氣,沒有把握住機會,慢慢就退出市場了
@禦軒寒:以手機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遲早會站在世界之巔。但,世界政局不穩定成了一個現實威脅~~即是威脅也是機遇。
@天堂傳說520:雪姨,都不看看大陸的情況,你看看人家小米,華為,做得風生水起,你啊,連年虧本,別做手機了,一點都不思進取。
11、北京再關12家房地產中介門店 經紀機構稱新政後日均簽單數減少六成
3月25日,市住建委又曝光了麥田公司紅璽臺分部等12家房地產中介門店因違規經營被責令關停。 北京“3·17”樓市新政實施整一周,目前已有38家房地產中介被責令關停或停業整頓。另據各區房管部門檢查統計,91家房地產中介公司已自行關停。從某大型經紀機構反饋的三方協議簽訂情況看,新政發布後的一周日均簽訂322單,較新政前一周日均簽訂單數減少六成。
@大潮哥:收取勞動所得沒有錯,但不可否定也有一些不良中介賺差價
@大胖行動中:都是小門簾,意義不大。
@zhilian885:居然那麽多說中介推高房價的,也是醉了,房價高了賣不出去,北京房網發達價格透明,中介多競爭又激烈,中介為了賣房提傭是會幫忙砍價的,房東開價倒是挺高的。
國外新聞
12、新iPhone在這發!蘋果新總部近完工:航拍震撼
日前,外媒Appleinsider帶來了一段Apple Park的最新航拍視頻。視頻顯示,Apple Park主體工程已經完成,太陽能電池板的安裝也完成了80%,車庫也已經基本完成。此外,Apple Park最重要的研發中心也已經完成。
蘋果在2月底,正式命名為新總部為Apple Park,內部的1000人禮堂被命名為“史蒂夫·喬布斯劇院”,以紀念喬布斯。未來,蘋果重大的新品發布會和活動,都會在這里進行。
@趣圖部落:蘋果你盡管發布吧!我買華為,就這麽定了
@世界末子:不知蘋果會不會沒落到總部都給人做嫁妝的地步
@下巴癢癢:果粉,你們可以自豪的對人說,這棟樓你捐了磚。
@張望Jason:這飛碟能起飛嗎
13、三星叫停公司分拆重組計劃 否認李在镕行賄
韓國三星Note 7去年因電池爆炸問題,進行全球回收,此事觸發股東要求改革企業管治,三星因此曾考慮分拆公司。然而隨著副會長李在镕涉嫌賄賂前總統樸槿惠和其親信崔順實被捕,三星在24日宣布叫停重組方案,並否認李在镕行賄。
@水過木盛:回到清朝?
@陸生曰:三星集團那是韓國壟斷性財團,哪有那麽輕易被調查,最後查出來的全是替死鬼!
@禦劍千幻_小麥畝產一千八:拆了吧,是好事。這公司幾乎影響著韓國的各行各業
@tig艾草:李在镕應該是死定了
14、談判未成 法拉第在美第二座工廠建設計劃中止
3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加州城市瓦列霍的政府官員日前稱,法拉第未來公司(Faraday Future)與瓦列霍就在馬累島海軍造船廠舊址建設汽車工廠事宜的談判已經結束。
該城市的政府官員稱,法拉第將轉而專註於完成其位於拉斯維加斯北部的首家工廠的竣工。去年11月,該需要耗資10億美元的工廠的建設停工,當時媒體報道稱私有的法拉第正面臨現金危機。
@風華:這不是意料之內嗎?什麽科研實力都沒,一點技術底蘊都沒,管理層都是之前不得誌的行內人士,失敗人士。現在資本寒冬,投資人覺得不能把泡沫包裝得更大轉手賣出去,幹嘛要投錢給你!等著倒閉吧
@瀟瀟:這是好事。專註於第一家工廠,趕緊造車出來,只有用事實才能回擊質疑。
@小白白:我也不明白 一開始那麽多的錢跑哪去了。 你跑美國建工廠幹啥???本來就中國企業。在中國建立不好?
@春村蕩漾:套現100多億進口袋,然後抵壓了200億的股票,這是變相減持套現。做車的錢是融資幾百億,然後融資來的幾百億做了三個殼,工廠沒建工錢就燒光了。
@冬哥:人家只產新聞不產車
今日思想
傳統是一件我們曾經力圖拋棄和顛覆的事情,可是今天我們看到,越是傳統的往往越有價值,飄在空中的我們最終要找到腳下這塊土地。我們看到,去哪兒的創始人莊辰超,原先在旅遊行業顛覆世界,今天開始做便利店。很多傳統領域我們認為沒有價值,可是你只要能提升這個行業的效率和毛利,就會有很大的價值。
—— 牛文文
成都文翁路的學而思校區里,晚上六點後,學生都在上補習課。(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只要重點大學和重點高中的入學機會是稀缺的,家長給孩子“增負”的需求就難以降低。
“教育的本意是‘教養’,但是現在社會的教育焦慮不是為了教養,而是為了獲得進入更高社會的門檻和更多的機會。”要改變這點,社會要給普通人提供更多階層流動通道。
“如果需求側不發生改變,供給側的調整就無法治本,甚至會導致教育培訓市場在大規模清理整頓之後,被少數幾家壟斷的現象。”
93%的中國內地父母,都正在或曾經為子女支付私人補習費用,高出63%的全球平均水平。這是匯豐銀行發布的2017年全球調查報告《教育的價值》中的調查結果。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誌文的觀察,10年前,一線城市上輔導班的家庭還不到30%,現在,北京、上海的家庭年度輔導班開支超過10萬元的比比皆是。十年時間,校外輔導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幾乎成了學齡孩子家庭的常態。
“減負”政策也隨之從校內延展到了校外。2018年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等四部門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
該通知最為人們關註的有三點:要求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堅決查處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堅決查處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並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等行為。
南方周末記者多方采訪家長、老師和校外機構,發現校外培訓的癥結在校內。因為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為了考上更好的學校,家長在“減負”的校內學習之外給孩子“自主增負”。因為家長的需求旺盛,校外輔導機構的市場就格外火爆。
對於校外輔導機構,一位家長說,憎惡談不上,主要是焦慮和無奈,孩子累、收費高,“我肯定也不喜歡它,但不得不把錢交給它”。
葉非是一名上海三年級女生的父親。從幼兒園中班開始,他們家就走上了校外培訓之路,一開始是興趣班,“小主持人”、武術之類。也報了“看圖說話”課,其實是語文輔導,因為家長群里在傳播一種焦慮,如果不補拼音和寫字,一年級完全跟不上。
進入小學,他們開始讀校外機構“學而思”的奧數班,早先還因為入學名額緊張,需要早早排隊。三年級,他發現女兒英語落後了,於是加上了英語課。“語文沒報,實在是沒有檔期了。”他說。
他家的校外輔導主要安排在周末,占掉一天半時間。大人需要陪讀,基本是坐在教室外面刷手機。每個月的校外輔導花銷在3000元以上,算是少的。
葉非的女兒說,“班級里很多都補”。數學語文應該補,英語是必然補,因為家長會上老師說了“如果你小孩真的要學會英語,必須要在外面補”。
因為公立學校的英語教學要求太低,遠遠達不到升學選拔的要求。比如葉非女兒現在三年級,剛把字母學完、開始學打招呼,但在校外輔導班已經教“祈使句”了。而一些來自名校的學生已經學過了祈使句、過去時這些知識。
為什麽要趕上他們的進度?主要是為了小升初的選拔。對於目前滬上炙手可熱的民辦名校來說,面試就是為了擇優,並不以“綱”為限,英語面試“超綱”就是很自然的。雖然相關部門也給了各種限制,比如小升初的面試不允許選拔類的測試、不能帶紙筆進去,但是葉非了解到,有的現場會一人發一個iPad作答。
只要名額有限,學生就會競爭。“並不是我們家長神經病,一定要把孩子逼死。孩子是自己的,教委怎麽可能比家長更愛我們的孩子呢?如果學校里教的和選拔機制匹配了,我們就不補。”葉非說。
一位在廣州兩所校外輔導機構教語文的老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與考試內容相比,現在校內的教材太簡單了,更像是活動大綱,沒有豐富的習題和講解。“教材不講,但考試都會考”。學生們只好去上輔導班、買參考書,因此也活躍了教輔書市場。
“在重點大學入學名額有限的情況下,誰敢放松課業?學校減負,減少教學時間和作業,那正好被課外培訓機構接手。”他說。
在校外輔導機構的教學中,讓葉非最不滿意的,是過於應試。從前他寄期望於激發孩子興趣的地方,卻承擔起了從前學校的角色——填鴨式教學。
比如最近,他三年級的女兒用了兩個小時,就在校外輔導機構學完了數學的“分數”,用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訣解出了題,但是對於這個概念到底什麽含義,“孩子是懵的”。
校外機構會把知識點細化成一個個關卡,孩子學完了就會在“成長樹”上打個鉤,解鎖新成就。葉非說,這讓家長看到花錢的效果,但是知識的積累和“吃透”很難衡量,“成長樹”的方式更直觀,雖然孩子可能不是“學會”,只是“記住”。
在一家著名校外輔導機構教書多年的老師王強也對南方周末記者坦陳了這種功利性。
按照正常的教學順序,英語是“課文-單詞-語法”三步,數理化是先有問題導向,再引出理論和分析。但是在輔導機構,會直接砍掉“課文”和“問題導向”的部分,直接進入“幹貨”,背單詞、記解法。他說,其實這符合不少學生和家長的願望,他們不覺得積累和循序漸進有什麽用,認為是在浪費時間,看不到效果。
對於學生來說,應試習慣甚至已經阻礙了正常交流。比如在語文作文中,學生不關心文章怎麽寫得好,只關心得分點,看到“記敘文寫作註意情節的抑揚起伏”這樣的要求,會問:“是不是有句子交代‘抑揚起伏’就給分?”
“應試教育是真不分校內、校外的。”王強感慨,要“素質教育”肯定要淡化考試,但有選拔、有考試最終攔在那兒,就要分出高低優劣來,家長的焦慮總會爆發出來。
關於是誰在要求“應試”,一家培訓機構的創始人也委婉地說,在這個市場里,輔導機構是被動的一方,家長才是主動的。需求決定供給。
王強也說,確實存在“提前教學”的情況。對於學生來說,比別人學得早、別人不會時他會了、別人課堂測試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他已經做熟了……這些是很有誘惑力的,而且一個“早學”就會帶動一片,很容易形成攀比。
此次四部委發布的專項治理通知,要求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在王強看來,考慮到孩子不同年齡的接受能力、對思維成長的培養,這幾點確實應該規範、糾正,但是從具體實施來說,前兩者好辦,“強化應試”這一點較難界定。
以數理化而言,做題是不是應試?但是不做題就沒法講課了。以語文來說,很多人分不清應試和理論研究的區別,比如老師說“來,我教你考場作文框架”,這顯然是應試,但如果說,“來,我教你用‘思維導圖’構思文章”,聽起來就很“素質教育”,但在教學中其實二者差別不大。
此外,四部委的治理通知中有更細化的要求,“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的班次、內容、招生對象、上課時間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審核備案並向社會公布。”
對此,一位培訓機構創始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些信息進行審核備案並向社會公布是可行的。但是具體到上課內容,其實監督會比較困
難,因為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比如你上報涉及了某個考點,具體的講課過程中,給學生拓展一下行不行?
2018年3月3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兩會上,回應“課後三點半”現象、補課亂象。(東方IC/圖)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吳國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根據中國教育學會公布的報告,2016年中國中小學課外輔導產業的產值高達8000億元,相當於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江蘇省全年的財政收入。
以單個企業的增長,也能看出來這個行業迅速的攀升曲線。
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公司“好未來”,前身就是中小學教育機構“學而思”。2018年2月末,好未來市值超過184億美元,大幅超越曾以出國留學為主業的教育龍頭公司新東方(144億美元)。
根據其年報,好未來在2010年上市後營收快速增長,2017財年營收達到68億元,較2016年增長68.3%,2012至2017財年營收增長646%。
在培訓人次上,好未來從2013年的82萬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393萬人次,2017同比增長高達163萬人次,急速擴張。
據2017年11月發布的《2017胡潤80後富豪榜》,37歲的第一大股東、董事長兼CEO張邦鑫以400億成為“80後白手起家首富”。
不僅是好未來如此,新東方集團2017財年總營收增長22%,其中,直接與好未來競爭的優能中學增長40%,泡泡少兒收入增長率超過55%。這兩項總營收已經占據新東方總營收的55%,新東方已經從一家出國留學培訓機構逐漸蛻變成針對學齡孩子的校外培訓機構。
一位曾任大型連鎖教育機構高管,而後出來創業的教育機構創始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從2000年起整個行業就開始變化了,越來越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的增加,小家庭有了剩余的財富可以放在培養下一代身上。
一般從一個家庭有了孩子開始,這個支出就產生了。在小學以前,有種類繁多的早教班、興趣班,上了學以後,仍然有興趣班、競賽班,還有學習輔導班。三年級以前,一般以興趣為主,三年級以後應試需求更多。
“現在,學生教育經費已經基本上成為了一個家庭除了房子以外的第二大支出了。”他說。
校外輔導的普遍費用是一節課200-300元,每節課兩小時。此外也有昂貴的培訓,比如音樂學院老師教鋼琴、與美國教育接軌的自然興趣班,一套課程全年花費數萬元。
王強說,“單獨看一套課程可能價格還好,關鍵是報五六門課的大有人在,這樣一年下來大幾萬就沒了。”
就教師收入而言,他透露,普通教師一般是一小時150-200元,專家更多。一位培訓機構的老師,如果每周安排16小時的課,加基本工資,稅後收入也能上萬,而且時間自由。在學校的老師每天去上班,收入也不一定高過這個水平,但是在校老師的好處是戶口、宿舍、固定假期,“在學校和培訓機構當老師,說白了就是體制內外的差別”。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讓校外輔導機構成為一些家庭“標準配置”的一個客觀原因是,小學生放學太早,一般在三點半左右,被稱為“三點半現象”。
一位曾擔任上海市教育部門領導的采訪對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自己的外孫也在上小學,此前三點半左右放學是常態。放學以後沒地方去,他指著家對面的馬路,“這里面就有很多培訓機構,好多大樓里都有,有的在教育部門登記了,有的沒有”。
在他的印象中,“減負”之後,每節課的時間縮短了,從前一節課45分鐘、50分鐘,後來縮短到35分鐘或40分鐘。而且孩子們在校吃完午飯就上課了。上課時間壓縮了,放學時間就提前了。
葉非也說,自己的孩子一、二年級是下午三點半放學,現在是四點多,下午在學校是自修課和活動課,如果不想參加,家長兩點半就可以把孩子接出來,在外面再排一節課。
目前,在一線城市上班的家長,罕有能在下午五點半之前到家的。這樣的現實下,校外培訓機構實際上承擔了“托管”的責任,讓孩子在父母下班前去那里學習、寫作業。
2018年3月3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現身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的“部長通道”,記者向他提出了“三點半放學”的問題,他表示已有25個省份發布了符合各自實踐的政策措施,並列舉了北京、上海、南京、廣西探索的四種模式,對於校外托管班亂象,則將加強相關立法予以治理和解決。
自2000年以來,國家教育相關部門先後發過不同版本的“減負令”。在上海,先後規定小學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中小學作業控制在1小時以內,學校不得占用學生休息時間集體補課,不得隨意增減課程門類、難度和課時等等。2017年,上海奧數“四大杯賽”中的三個或停辦,或更名。
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一份《上海市基礎教育“減負”問題反思報告》,這是里瑟琦智庫基礎教育委員會在調研三十余位基礎教育教師和百余位學齡段家長的基礎上形成的報告。
報告顯示,針對2017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將減負的著力點定在整頓規範教育培訓市場這件事,老百姓多數表示“不買賬”。很多人認為,學生負擔過重的背後是家長“自增負擔”,是家長為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埋單”,“無奈”但“無悔”。
只要重點大學和重點高中的入學機會是稀缺的、優質民辦初中和廣大公辦初中之間存在培養標準的顯著差異,家長對孩子的自主增負就不會停止。
在一些教師看來,公辦學校教學大綱的要求已經非常低了,甚至可以說已經“無負可減”。減得越多,留給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的空間越大。
在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的文章《日本教育減負30年反思》中寫道,1976年開始,日本實行了一系列減負政策,包括降低教學大綱標準、減少規定學時和公立學校去重點化。“寬松教育”產生了兩大現象:私立學校一票難求,以及課外補習成為家庭必備。
當“減負”約束公立學校後,想要受到更有競爭力的教育的學生都轉投私立學校。補習方面,根據日本文部省調查,全日本中學生校外補習比例從1976年的38%上升到1993年的60%,小學生補習比例從12%上升到24%。
幾十年來,課外補習產業蓬勃發展,經過一番市場競爭兼並,構成了著名的首都圈“四大塾”格局,由四家機構把持補習產業。且不說高昂的學費,許多家長發現,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預習準備,連較好的補習學校都進不去。
上述里瑟琦智庫的報告中說,“如果需求側不發生改變,那供給側的調整僅能治標而無法治本,甚至可能會導致教育培訓市場在大規模清理整頓之後被少數幾家‘存留’機構壟斷。”
在市場需求火熱的現實下,課外培訓市場上會不會形成日本這樣的壟斷型課外教育機構,已引起不少人士的擔心。
吳國平教授在意的則是整個社會流動的通道:“教育的本意是‘教養’,但是現在全社會的教育焦慮不是為了教養,而是為了獲得更高進入社會的門檻和更多的機會。如果社會不給普通人以通道、提供更多流動性機會的話,談‘減負’和‘素質教育’沒有意義。”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葉非、王強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