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追加投資嘀嘀打車:一場與阿里抗衡的O2O圈地運動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2/57596.html

i黑馬今日獲悉,嘀嘀打車獲得了新一輪投資,總金額高達1億美元,由中信產業基金領投6000萬美元,騰訊跟投3000萬美元。在此之前,嘀嘀打車已經完成兩輪融資,A輪融資300萬美金,投資方為金沙江創投,B輪融資1500萬美金,投資方為騰訊。此次騰訊追加投資,顯示了其布局O2O的決心。嘀嘀打車起源於北京,目前已在北京、廣州、上海、杭州、武漢、成都等32個城市開通服務,用戶超過2000萬,覆蓋司機超過35萬,易觀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嘀嘀打車的市場份額約為39.1%。此次融資後,市場傳聞嘀嘀打車很快會推出微信支付功能,加上此前已經有的微信打車功能,嘀嘀打車將會跟微信深度融合。目前,打車行業已經形成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南北割據”的格局。快的打車在南方市場份額較高,去年11月剛剛收購了上海本地打車應用“大黃蜂”,按照易觀的數據,市場份額約為45.7%。在收購大黃蜂時,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曾表示,將同其他財務投資人一起再對快的打車投入近億美元資金和其他資源,支持其繼續發展。顯然,打車APP經歷了兩年多的野蠻式發展,已經逐漸被收編,成為互聯網巨頭的遊戲。但i黑馬認為,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背後的騰訊和阿里並不會滿足於市場現狀,圈地運動仍會繼續。快的打車公關總監葉耘表示,北京市場意義重大,補貼乘客是繼去年“北伐”、聯合支付寶推廣後新一輪圈地運動的重頭戲。打車APP如何競爭?《創業家》去年11月曾專訪過快的打車創始人呂傳偉。呂傳偉認為慘烈的市場競爭還將延續下去,取勝的關鍵就在於產品。以下為呂傳偉口述:打車應用一開始用錢砸市場很重要,立竿見影,中長期比的是產品、體驗、服務等精細化運營。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其他很多行業剛開始也砸錢。砸錢圈用戶、圈司機,是市場培育的必須過程。從某個角度講,打車App與分眾模式更像―分眾是爭取有限的樓宇資源,我們爭取的是司機。我們公司現在一共140人,地面推廣部隊八九十人。圈用戶最有效的方式是擴展新的城市。我們的打法已經非常清晰,只是複制而已―一個新城市,我們去四五個專職員工,招十幾個兼職人員,在機場、高鐵等地方直接向司機做推廣,教他們安裝、使用軟件。兩個星期達到目標,該撤就撤,該維護就維護。現在鋪了30個一線和省會城市,其余二線城市基本不考慮。大部分是設一個點,兩個人負責推廣和後期維護。現在我們的司機全是靠自然增長,一天增加1500~2000個。哪種方式最容易吸引打車用戶?基本上全都去試,才知道哪個最有效。在分眾打樓宇廣告,只是一個品牌效應,跟你的用戶量增長關系不會太大。我們不斷探索如何拉動用戶量,與去哪兒、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合作。你在去哪兒客戶端能打到車,後面提供服務的是我們。我們跟藝龍、同程都合作過,我們也做過一些高鐵、學校、影院的“地推”,效果都一般。目前,拉動用戶量最優的方法是司機推薦。這些人已經坐到你車里來了,不是說你街頭發傳單,發100張,可能99張在垃圾筒里。我們有一個定向補貼,激勵司機積極搶單。比如你在國貿打車,司機嫌堵不去,我們願意補貼5塊、10塊錢,讓司機空車過來接你,後來這個方法被各家發揚光大了。嘀嘀打車今年3月份第一次搶占上海的時候,想把我們直接剿滅,樓宇、地鐵、機場、公交車站廣告鋪天蓋地,一個訂單給司機補貼50-100元,一直補到了9月底。它那時候已經有很多錢,我們屬於苦苦掙紮,花10萬塊錢都要考慮很長時間。那個時候我們受的影響比較大。原來我們是絕對領先,結果短時間內成了四六開,我們是六,他們是四。8月份的時候,上海出租車司機推薦一個乘客使用嘀嘀,嘀嘀會給司機40塊錢。上海的大黃蜂也瘋狂補貼司機話費,各家都大打出手。那個月,光是上海,幾個公司一起發放的補貼金額,我估計要到上千萬元。很多司機接話費都接到手軟,少的一個月可能1000元,如果努力的話2000元都正常。現在上海市場基本處於相對膠著的狀態。嘀嘀的補貼現在也降下來了,因為我們打北京市場,打到嘀嘀的命門,它必須守這個地方。原來只有兩三個城市,就是你死我活,現在有30個城市就很好玩了。哪些城市攻,哪些城市守,哪些是他們必守的,哪些是我們必守的,需要分析,不會說30個城市,全都往死里補貼。從這個層面來講,誰也打不死誰。我們現在覆蓋的城市是所有的打車軟件里最多的。另外從每天的打車數量看,也是中國最高的一家。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很強勢,很有錢,你就必須應它,你不應就完蛋了。那時候嘀嘀最有錢,1800萬美元(兩輪融資加起來),一年全都花光了。投資人不在乎你拿了多少錢,效率是不是最高,而是說你的數據怎麽差這麽多,還會給它錢。我們A輪融了兩筆(第二筆是經緯創投),金額加起來不到對手的一半,我們現在做到這個效果,就是我們的運營效率和產品體驗更好。未來打車應用比什麽,核心就是這個。現在的問題是,惡性競爭把原本的贏利變成了投入:我們的地面部隊也去掃過酒店、旅行社,我們幫著介紹客戶給它們,然後拿提成,結果對手去了之後說,你跟我做獨家,一個訂單我倒貼10塊錢。3月份騰訊投了嘀嘀(2013年4月嘀嘀宣布獲得騰訊B輪1500萬美元投資),我們第一反應是,微信的量不得了,比拿5000萬美元意義更大。微信有很多類似的應用,比如微信公共賬號可以訂酒店,加個打車,公共賬號的轉化率和App的轉化率還是差了一個數量級。不是說不需要擔心,但根據目前的真實情況判斷,我們覺得也沒有那麽可怕。支付寶是一個支付工具,微信是一個溝通平臺。支付工具跟打車應用是非常匹配的,溝通工具主要是一個平臺,掛非常重的商務應用,平臺會發生傾斜。之前我們跟支付寶只是簡單的集成,比如可以用支付寶錢包來付費,支付寶可以安裝快的打車應用。未來3個月,快的和支付寶的後臺帳號會互通,支付寶用戶不需要註冊快的就可以直接使用,乘客使用快的就給他的支付寶存5元錢、10元錢,司機只要支持支付寶,就給50、100元補貼。接下來如果大家還是目前這種白熱化肉搏狀態,對方用很多錢砸市場,我肯定還要去應。不一定是它花1塊錢,我也要花1塊錢,如果我效率高可能只要花5毛錢,但我肯定要做這個事情。如果將來殺到後面,所有的投資方覺得再這麽玩的話,就屬於互相毀滅了,可能會有合適的人,找合適的機會,推動合適的事情。說實話,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我覺得中長期還是要靠產品。我不相信靠錢能砸出來一個市場老大,最後發力的還是產品、服務、用戶體驗這些。還有怎麽精細化運營,比如怎麽來管理我的司機,怎麽推算我的訂單,怎樣使我的補貼更有效率,怎樣保證自己的產品領先對手至少3個月。 如前文所說,快的打車若真能拿下北京這個最大的市場,無疑將進一步鞏固其行業地位,但同時也意味著與嘀嘀打車的爭奪會更加激烈,打車市場的混戰還將繼續。i黑馬預測,打車市場很可能會繼續發生並購事件,如融資後的嘀嘀打車很可能會收購雖然入局最早、但目前市場份額不高的搖搖招車。O2O圈地運動:騰訊阿里手里都有幾張牌?北有騰訊系嘀嘀,南有阿里系快的,i黑馬認為,打車APP自身競爭靠產品無疑,但互聯網巨頭涉足其中,更多是看中其流量入口的位置,及早卡位LBS市場,布局O2O。近兩年是O2O的大熱年,隨著微信的興起,一直都有電商夢卻苦於尋找出路的騰訊必然不會放棄這次機會。從嘀嘀打車跟微信結合能夠看出,騰訊的O2O打法基本上都依靠微信。去年,銀泰等多家大型連鎖百貨商場,以及JackJones等知名品牌已經開始和騰訊電商開展基於微信平臺的O2O深度合作。加上去年年初整合的高朋團購、搜搜(搜狗)地圖,騰訊逐漸搭建起了基於微信的O2O生態。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在購物還是生活服務領域,微信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騰訊的電商布局終於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阿里方面,顯然也不會讓騰訊舒服的進入自己最擅長的電商領域,快的進軍北京市場就是一次反擊。當然這並非阿里在O2O這個領域的唯一一次試水,此前阿里旗下的微淘和淘點點已經高調出現在媒體面前,並且開始大規模推廣,這也看出了阿里在O2O領域一步步的野心。當然別忘了來往,在推出公眾帳號之後,不排除下一步繼續推出訂閱服務號可能性。加上之前投資過的美團、丁丁優惠券、高德地圖,阿里也已經搭建起自己的O2O外圍生態體系。不難看出,今年O2O將成為阿里和騰訊的必爭之地,當然相信百度等也不會袖手旁觀。i黑馬相信,2014將會成為O2O爆發之年。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寧詠微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968

嘀嘀打車CEO程維:我這樣做打車APP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9/57765.html

前段時間巴人寫了兩篇有關打車App的稿子,分別是「打車App背後的巨頭魅影」和「在線打車的大城市病」,總得來講說了兩件事,1、巨頭開始越發關注在線打車。2、打車App開始出現自己的瓶頸,該轉型的轉型,該深耕的深耕。不久後,巴人得一機會與嘀嘀打車CEO程維聊了一個半小時,在他看來,巨頭並沒有那麼的重要,而在線打車也已經進入了「新一階段」。

巴人大概在半年前就開始預約這次採訪,彼時,嘀嘀正和眾多打車App們一道與政府打冷戰。在拒絕媒體採訪近半年後,我們聊了如下幾件事:1、如何看待巨頭背後的打車App?2、如何看待對手轉型?3、如何看待行業未來?


關於自己—「90分」

程維給嘀嘀打車這一年的表現打了90分,在他看來,這一年嘀嘀犯了太多錯,也試了太多錯。但整體還是走過來了。在採訪中,阿里出身的程維一直在講淘寶模式,嘀嘀雖然未獲得阿里的親睞,但卻走了一條淘寶模式的道路。他把司機看做賣家,把乘客看做買家,而在線打車正是在做一個類似淘寶的平台生意,而未來嘀嘀也將由此展開涉足更多相關領域。

而說到試錯,巴人問到了前一陣嘀嘀與分眾傳媒的廣告合作。程維說,那也是一次試錯,但合作金額沒有市場上所說的1億人民幣那麼邪乎,事實證明,線下的平面廣告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宣傳效果。

總的看來,他認為,這一年「驚喜」太多、市場變化太快,如果重來一次,嘀嘀不會走到現在...

關於對手—「剛開始」

談到對手,程維笑稱,終於敢說搖搖了,3月份之前嘀嘀把搖搖看做真正的競爭對手,如今,搖搖已經退出了在線打車的第一梯隊。程維回憶道,搖搖在拿到第一筆融資後一度是最有錢的打車App,而其也一度包攬了壟斷了機場的推廣市場,而嘀嘀只能在西站附近「搭台唱戲」。程維對此也承認,線下推廣真的很重要,而燒錢也是必須的。

年初,搖搖招車在電台做了一則廣告,花了30萬,讓的哥去某酒店參加活動。程維說,當時我們賬面的錢都不如搖搖的廣告費多。而相比搖搖較重的推廣,嘀嘀也花了幾萬元做個一則廣告:司機只需發短信至12114即可獲得下載鏈接,這也為嘀嘀獲得了最早一批司機用戶,相對巧妙的方法避開了與同行正面交鋒。

而對於當下的兩強爭霸,程維則相對謹慎,只是說,未來誰活下來都有可能,市場剛剛起步,機會還有很多。而對於快的轉型及國際化程維則認為,商務租車市場的確潛力巨大,但他也同時認為,在打車App市場並未做透情況下涉足商務租車並非明智之舉。而國際化則是個太早的話題。

關於行業—「不容易」

聊到這個行業,程維則脫口而出一組排比:競爭激烈、局面複雜、時間短促。當然,說市場的同時,這三點也是當下嘀嘀要面對的。

競爭激烈,程維並不認為在線打車市場更像團購,在他看來,團購是一個進入門檻很低的市場,如果現在做也能做。但在線打車不是,燒錢+線下+政策給這個行業奠定了相對較高的門檻,即便是巨頭也不可能再入場。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巴人得知,目前嘀嘀打車內部的下班時間已經調到了早九點至晚八點半來應對對手的競爭。

局面複雜,資本、正常、對手都是影響在線打車行業的因素,而作為一個本地化屬性較強的行業,每拓展一個城市就面臨著一種新的政策和線下環境。程維說,雖然已過了線下推廣高峰,但嘀嘀仍然保留了一直約100人的線下團隊分佈在全國各地,未來的目標是進入100個國內城市。

時間短促,正如上文所說,對於這一行業的變化程維只能用太多「沒想到」來形容。政策的更迭、對手的更迭、乃至是自身團隊的更迭,以及模式的更迭,速度都遠遠超出了想像,但未來應該會「慢」下來。

關於巨頭—「不重要」

程維並不認為嘀嘀和快的最後存活是因為巨頭的原因,從時間上,嘀嘀B輪融資獲得的騰訊資本已是在其市場地位基本確立後獲的,與騰訊的合作也剛剛開展。而快的則更是如此,天使獲得阿里融資實際上「並不多」很難產生什麼決定作用,而與支付寶的合作,也是2013年末的事了。

對於身後的騰訊,程維反覆重複著「不為投資人而活」這句話,同時強調,在C輪融資中,騰訊並非領投。對於股權,程維則含蓄表示,「嘀嘀打車的團隊完全能夠自己做主」,而在獲得1億美金融資後,市場上也有傳聞稱嘀嘀對自身的估值已達10億美金。

程維表示,目前,跟騰訊的合作僅限微信支付,而更多分析也認為,在市場相對平穩後,巨頭已將在線打車看做拓展線下支付的最佳渠道,入口作用凸顯。至於是否真正關心打車App們的死活,只有巨頭自己心裡清楚....

同時,程維透露,目前來自百度、高德、去哪兒、攜程的訂單不到嘀嘀打車日均訂單的10%,巨頭的作用並不明顯,各家各懷心思而已。

最後

面對同行紛紛開始轉型,程維顯得很淡定,表示,嘀嘀打車暫時不會涉足其它領域,明年的計劃仍是推廣城市和用戶。而講到打車App的未來,程維說了兩件事:

1、在線打車的對手不應該是同行,而應該是哪些仍然使用傳統叫車方式的用戶習慣,目前,在各種叫車行為中,使用打車App的人只佔到打車行為總數的5%,程說,我的目標是做到20%。

2、去美國呆了一段時間,遇到了一些經常使用Uber的用戶,在聊天中一位用戶說:因為Uber我把我的汽車買了。程維說,這句話深深震撼到了他。或許這正是在線打車行業應該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21

【觀點】你有什麽資格指責打車和叫車APP燒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1/57829.html

打車APP給外界的印象是從未停止燒錢步伐,靠賺投資人的錢生存的商業模式也一直被業內詬病。但i黑馬今天分享另一種聲音:對一個試圖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行業來說,早期教育用戶的成本是必須消耗的,只有通過這種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方式,才能最終慢慢培養出自己的用戶。你能想象麽:你肚子餓了,但必須站在路邊試著吸引飯館小老板的註意力,才能有口飯吃?你能想象麽:當飯館小老板經過你身邊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不喜歡你的長相或不想提供你要點的菜品,而故意擦身而過?這 兩個想象中的場景,擺在餐飲業是如此的滑稽可笑,但擺在出租車行業,卻讓人們覺得司空見慣。”Screw. That. That is not how the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work” (靠,這,這不是服務業該幹的事啊)。Uber公司的“數據傳教士”(Data Evangelist) Bradley Voytek這麽說。為什麽Uber會改變人們租車的方式?是因為Uber擁有能夠實時判斷打車需求所在地理範圍的指揮中心?是因為Uber能在雨天及惡劣天氣狀況下仍能確保服務的確定性和可靠性?還是因為Uber能夠靈活調用地圖數據並提供可視化體驗?以上說的都沒錯,但與技術無關的答案卻總是很容易被人遺忘。Uber的CEO Travis Kalanick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采訪時稱,不同於矽谷大多數科技創業公司“工程師至上”的企業文化,Uber的運營團隊和工程師團隊是“平起平坐”、一樣重要的。盡管在“極客”和大多數人眼里,產品運營的作用遠遠不如技術性感。Uber 已在中國上海、深圳和廣州三座城市開啟了試運營,因為尚未正式發布服務,Uber官方拒絕透露更詳細的戰略和接下來的舉動。但業內人們談論的興趣點顯然是 在“Uber在中國真能燒錢”這個點上――它們最近在上海的整體費率下調了近30%,每推薦一位好友加入Uber,雙方還將都獲得100元的獎勵積分。事實上,Uber不僅在中國這麽燒錢,在美國也是這麽燒錢――在舊金山和紐約,因為使用過一次Uber而被經常贈送Uber獎勵積分的事也司空見慣――而燒錢就是Uber最看重的、與技術平起平坐的運營的一部分。國內被批評“燒錢”的打車類app就更多了――著名的“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都是靶子。其中“上車貼補話費”、“搶單獎勵10元”等做法都被認為是燒錢的無底洞――似乎每個人都替這些打車app和叫車工具憂心忡忡,燒了快上億了,收入幾乎為零,怎麽搞?但如果你不燒錢呢?你是指望一個從來不上科技網站的用戶有一天自己醒悟:原來提前叫車比站在街邊打車更靠譜?你還是希望司機自己明白過來:車上裝一個平板電腦兩個智能手機同時開著兩個不同的app能接到更多的單――而且你還得自己舍得花錢去買那些他們過去嫌貴覺得沒用的手機和Pad?這些都是一點都不性感的、被人們詬病為“燒錢”和“沒前途”的運營。我們身邊的科技媒體 、評論家甚至一部分創業和投資者,關註的問題早已不是打車和叫車類的應用將會如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如何縮短用戶、司機與app之間的溝通流程與成本、 如何計算市場投入帶來的用戶增長與司機接單率、技術架構和後臺如何能更適應運營的需要、地面推廣和線下推廣如何更有效率和更精準等問題。他們關心的,僅僅 是哪家融了多少錢,哪家又在哪個市場砸了多少錢。我也不知道掉進錢眼兒里的究竟是打車和叫車類app的創業者,還是那些看客?好在你們不關心,但那些創業者們仍然關心。沒有這些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就會有更多人站在街上守株待兔地等出租車,就會有更多司機想拉的活拉不著,不想拉的活在眼前晃。等到這些“地推”和“燒錢”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和司機,有賺錢的日子在後頭。中國某打車應用公司最近稱:它們目前70%的用戶是在WiFi環境下叫車――這意味著路邊打車,甚至直到在路邊才想起來用打車app這種用戶習慣正在改變。 你也許會像我一樣感受到,不那麽“性感”的產品運營也真真切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無論它是Uber,還是易到用車或嘀嘀打車,都是你們最看不起的“燒 錢” 燒出來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童濱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48

打車應用火拼啟示:出租車司機也能做分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8/58444.html

最近比較火的就是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燒錢火拚的事情了。像我等三線城市的屌絲只可遠觀享受不到這種福利了。根據各種朋友圈的信息來看燒錢的確大大增加了打車軟件的使用頻率和裝機量。但燒錢終究不是常態遲早也要向用戶和司機收錢,到時候用戶還是否依舊買賬,我不得而知。可是我從中發現了一個我以前一直不相信的事情就是出租車司機們原來一樣可以把一款手機應用玩的很溜。因為我為了讓我爸學習用智能機想盡了方法我爸依舊以學不會,不想學來搪塞一直不會用。看來只要有錢賺,智能機也是很容易學會的。

所以在這次的燒錢大戰的最大的亮點是出租車司機們。

出租車司機幾乎都有很強的搭訕能力和親和力,基本你一上車,司機就能從前面的司機是腦殘和廣播裡正在放的新聞為由頭和你聊了起來,並且整個時間基本都在10分鐘以上。而且出租車司機雖是開車的但大部分的出租車司機都是極好的銷售人員。在去年的暑假我去山東青島遊玩,自從坐了一次出租車司機的車,我們不光被司機師傅「忽悠」改變了我們在網上看的準備遊玩的景點,還把我們活生生的扔到了海底世界的中介公司處賺了一筆。我們還很開心認識個人不錯的司機師傅。所以有此可見,出租車這個行業還是有很多剩餘價值沒有被開發出來尤其是用戶和司機交流的時間段中。

很多一線城市的出租車內已經安裝了車載wifi,配備了一個特別能侃的且能玩轉智能機的司機以及一段閒扯無聊的十幾分鐘的時間。只缺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罷了。我現在能想到的做移動應用的分發可能是個再好不過的方式了。什麼時候有公司能夠統籌出租車司機為每個司機分配獨立的應用二維碼(或者投入更高使用可以直接進行連接下載的硬件),每位乘客上車,司機邊侃邊推薦應用,然後引導用戶掃瞄二維碼下載應用,然後根據後台數據給司機進行結算。按照最低端的分發渠道我知道的價格是能給到1~2元/個左右可能會更多。一車坐個1~3人加上司機侃一侃,裝機量還是有想像空間的。對司機來說雖沒有打車軟件那麼瘋狂但是還是有著不錯的吸引的並且司機只是利用了自己閒置的時間,發揮剩餘價值。有這方面資源的公司可以考慮考慮,如果不可實施也不要噴我就行了。

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大量燒錢很好的培養了出租車司機這個群體,改變了很多人對於移動互聯網的想法,移動互聯網不僅僅屬於年輕人,大叔大嬸們也可以用的很溜他們只是缺個動力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49

嘀嘀補貼減半,打車軟件大戰鹿死誰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0/58487.html

返現退出倒計時

嘀嘀打車市場部相關負責人稱,向司機和乘客返現10元活動結束後,嘀嘀打車的補貼政策調整為「微信支付立減5元」,即乘客通過嘀嘀打車手機軟件叫來出租車,並利用微信支付完成與司機的交易後,乘客的打車費用可減免5元,與此同時司機可獲得5元獎勵。實際上,這相當於原本的10元補貼減半下調至5元。

之所以下調補貼,或許是因為此前實施的現金補貼政策已顯現出一定成效。從騰訊日前公佈的成績單來看,自1月10日嘀嘀打車應用接入微信支付以來,截至2月7日近30天的時間裡,通過微信支付打車的訂單總量已突破500萬,平均每天超過16萬單。另悉,嘀嘀打車全國日均訂單70萬,其中微信支付訂單超過48萬,接近訂單總數的70%。僅北京地區,用戶日均用微信支付完成約12萬單打車生意。

同一時間裡,快的打車負責人稱目前尚未有具體數據披露,但近一個月來的用戶量及日均成交量是比較可觀的。據瞭解,快的打車返現活動還沒有確定時間節點,但部分省市的出租車司機反映,一些地區的支付寶返現活動已暫時停止。

燒錢大戰始末

2014年元旦,快的打車宣佈,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車的新用戶將獲得30元的話費返還。活動持續一個月,預計總投入超過1億元。

面對快的打車的來勢洶洶,嘀嘀打車終於使出「大招」。1月10日,嘀嘀推出補貼推廣活動: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筆車費減免10元,且額外補貼10元給司機;同時,提供10000單免單,抽中的用戶車費全免。推出僅一週,嘀嘀打車的補貼金額已超過2000萬元。

此舉被對手迅速跟進。1月20日,快的打車推出了幾乎同樣針對乘客、司機的雙向補貼政策。業內人士稱,打車軟件目前普遍處於「燒錢」階段,以補貼司機和乘客等方式來培育市場。

目前,雙方針對這次紅包補貼活動的總體投入金額還都沒有公佈。但此前支付寶曾透露5億元補貼的總投入將由快的打車和支付寶方面對半攤銷。

嘀嘀&快遞,鹿死誰手?

經過2個月的激戰,嘀嘀、快的通過激烈的燒錢行為圈住了大量用戶,但究竟市場反應如何?嘀嘀和打車哪個更受用戶歡迎?i黑馬整理了部分微博網友對打車軟件的評論。

快的派:

@田田的田的笑:最近用了@快的打車 @嘀嘀打車 ,快的的響應和支付都很好用,可好多司機師傅說嘀嘀定位更精準,重要的是優惠力度比快的強,雖然支付網絡總出問題,在用了師傅提供的無線網絡後終於搞定支付!好吧,誰會和錢過不去呢,@快的打車 加油哦!

@燕語風檣:【快的比嘀嘀好用】今天使用嘀嘀打車兩次,均未成功。其中一單成功之後司機躥了。使用快的兩單全部成功。

@左尛婯丶:今天試用了一下,個人感覺快的比嘀嘀好用,嘀嘀連續叫了幾天一輛車都沒叫到,快的一叫就有了。

@揚州大勇:下午下載的嘀嘀打車不好用,揚州不在他們服務的範圍內,只能聽到外地城市的叫車,不能聽到本地的叫車,所以剛剛把它刪了。快的打車好用,聽到幾個叫車的,都是揚州市的,接單想試試的,好像我還沒有被認證。你們有快的打車嗎?要不要試一下看看

@周攀Henter:剛剛跟的哥聊天,得知嘀嘀打車每單獎勵司機獎勵10塊,快的打車獎勵15塊,用支付寶付車費每5單額外獎勵10塊。光憑這些獎勵,他每個月比之前多賺三四千塊!他說嘀嘀的語音叫車不方便司機接單,微信支付延時也很嚴重,相比之下快的打車比嘀嘀打車好用多了。最後還感嘆:這兩家土豪真特麼有錢砸!

嘀嘀派:

@一站到底OnLine:剛才打車,這位司機師傅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了,他們公司不讓安裝任何設備,他自己買個三星5.5吋屏幕手機,裝快的和嘀嘀打車,今天用快的搶了1單用嘀嘀已經5單,雖然快的滿5單給85,但是他還是喜歡嘀嘀,原因有三,1,快的用戶少,搶不到乘客,滿5單的35獎金很難,2界面不好用

@咪mi娜:嘀嘀打車,司機還會打電話確認是微信付款麼。。哈哈!司機說,嘀嘀好用,方便,即時到賬,對客戶來說是直接扣減。不像快的,返現到賬太慢~難怪用快的沒司機接單。。回去再驗證下。。

@1509年的龍場驛站:回到小城市的家鄉,發現@嘀嘀打車 不能用。轉投@快的打車,但是試用了兩次,效果不太理想。第一次沒人應答,我後來路邊找了輛車。第二次系統把我的初始位置搞錯成我第一次打車的位置。我眼睜睜地看著我叫的車子揚長而去。也許是因為地方小,我對客戶端不熟悉?起碼 這個回合下來,還是覺得嘀嘀好用

@大道至凡:今天打車,遇到司機手機傳來乘客打車聲音,聊起來,師傅是主動安裝的,目前只有嘀嘀和快的,師傅道出打車軟件的真諦,師傅對嘀嘀打車讚不絕口,主要兩點:1好用2乘客願意用;混戰硝煙後移動app的競爭都莫過於此。

從網友反應可以看出,嘀嘀和快的支持者各半。值得玩味的是,在燒錢大戰之前,許多網友稱嘀嘀打車更為好用,稱其定位精準、用戶數量多。但在燒錢大戰之後,快的打車的好感度明顯上升,而網友的感受是快的打車界面友好、反應速度快並且成功率高。i黑馬認為,除去快的打車返現力度更高之外,用戶體驗的不斷改進也是讓快的打車好感迅速上竄的主要原因。國內打車市場進入兩強對抗的局面,兩者將鹿死誰手?讓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32

快的打車CEO呂傳偉:最好吸引用戶的方式就是補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40.html

昨日零點起,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攜10億元重磅出擊,當然快的打車也不甘寂寞,對外宣布從18日起升級補貼方案: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掃碼支付的乘客每單返現11元。快的方面表示,其打車獎勵金額永遠會比同行高出一元錢。而i黑馬今日收到消息,嘀嘀打車宣布,從18日零時起,將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車費,最高可獲得20元補貼。另有媒體報道稱,從下個星期起,打車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戶將獲得微信打飛機遊戲中的對應獎勵。為什麽競爭雙方都喜歡采用補貼模式呢?去年快的打車CEO呂傳偉接受了創業家&i黑馬的專訪時,預言了兩家融資後,即將到來的慘烈市場競爭,同時分享了快的打車應用的在市場策略方面的經驗,特別談到了“打車應用一開始用錢砸市場很重要,立竿見影,中長期比的是產品、體驗、服務等精細化運營。”以下為《創業家》2013年第11期《打車APP肉搏ing》一文的節選:起源於上海的打車軟件大黃蜂,目前在江浙滬地區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快的打車今日宣布與大黃蜂宣布簽訂合並協議,這是打車軟件領域的首起並購事件。快的打車向大黃蜂發出了收購要約。大黃蜂CEO黎勇勁透露,“經過仔細和認真的考慮後,我們接受了快的打車的合並邀請,我們的風格和想法非常接近。”從雙方的市場份額來看,“快的打車”已經覆蓋了全國35個城市(包括香港),用戶下載量接近2000萬,司機使用數量超過20萬,月訂單量突破400萬單。據易觀國際日前發布的《2013年第3季度中國打車APP市場監測報告》顯示,“快的打車”以41.8%的市場份額占據第一。起源於上海的打車軟件大黃蜂,目前在江浙滬地區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作為“快的打車”的投資人,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稱,將同其他財務投資人一起再投入近億美元資金和其他資源支持其繼續發展。創業家雜誌社11月份曾專訪過快的打車創始人呂傳偉。呂傳偉認為慘烈的市場競爭還將延續下去。以下為呂傳偉口述市場領先的兩個打車應用企業快的和嘀嘀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新一輪高達數千萬美元的融資。慘烈的搏殺還將持續多久?呂傳偉說,“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趨勢打車應用一開始用錢砸市場很重要,立竿見影,中長期比的是產品、體驗、服務等精細化運營。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其他很多行業剛開始也砸錢。砸錢圈用戶、圈司機,是市場培育的必須過程。從某個角度講,打車App與分眾模式更像―分眾是爭取有限的樓宇資源,我們爭取的是司機。我們公司現在一共140人,地面推廣部隊八九十人。圈用戶最有效的方式是擴展新的城市。我們的打法已經非常清晰,只是複制而已―一個新城市,我們去四五個專職員工,招十幾個兼職人員,在機場、高鐵等地方直接向司機做推廣,教他們安裝、使用軟件。兩個星期達到目標,該撤就撤,該維護就維護。現在鋪了30個一線和省會城市,其余二線城市基本不考慮。大部分是設一個點,兩個人負責推廣和後期維護。現在我們的司機全是靠自然增長,一天增加1500~2000個。哪種方式最容易吸引打車用戶?基本上全都去試,才知道哪個最有效。在分眾打樓宇廣告,只是一個品牌效應,跟你的用戶量增長關系不會太大。我們不斷探索如何拉動用戶量,與去哪兒、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合作。你在去哪兒客戶端能打到車,後面提供服務的是我們。我們跟藝龍、同程都合作過,我們也做過一些高鐵、學校、影院的“地推”,效果都一般。目前,拉動用戶量最優的方法是司機推薦。這些人已經坐到你車里來了,不是說你街頭發傳單,發100張,可能99張在垃圾筒里。我們有一個定向補貼,激勵司機積極搶單。比如你在國貿打車,司機嫌堵不去,我們願意補貼5塊、10塊錢,讓司機空車過來接你,後來這個方法被各家發揚光大了。嘀嘀打車今年3月份第一次搶占上海的時候,想把我們直接剿滅,樓宇、地鐵、機場、公交車站廣告鋪天蓋地,一個訂單給司機補貼50-100元,一直補到了9月底。它那時候已經有很多錢,我們屬於苦苦掙紮,花10萬塊錢都要考慮很長時間。那個時候我們受的影響比較大。原來我們是絕對領先,結果短時間內成了四六開,我們是六,他們是四。8月份的時候,上海出租車司機推薦一個乘客使用嘀嘀,嘀嘀會給司機40塊錢。上海的大黃蜂也瘋狂補貼司機話費,各家都大打出手。那個月,光是上海,幾個公司一起發放的補貼金額,我估計要到上千萬元。很多司機接話費都接到手軟,少的一個月可能1000元,如果努力的話2000元都正常。現在上海市場基本處於相對膠著的狀態。嘀嘀的補貼現在也降下來了,因為我們打北京市場,打到嘀嘀的命門,它必須守這個地方。原來只有兩三個城市,就是你死我活,現在有30個城市就很好玩了。哪些城市攻,哪些城市守,哪些是他們必守的,哪些是我們必守的,需要分析,不會說30個城市,全都往死里補貼。從這個層面來講,誰也打不死誰。我們現在覆蓋的城市是所有的打車軟件里最多的。另外從每天的打車數量看,也是中國最高的一家。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很強勢,很有錢,你就必須應它,你不應就完蛋了。那時候嘀嘀最有錢,1800萬美元(兩輪融資加起來),一年全都花光了。投資人不在乎你拿了多少錢,效率是不是最高,而是說你的數據怎麽差這麽多,還會給它錢。我們A輪融了兩筆(第二筆是經緯創投),金額加起來不到對手的一半,我們現在做到這個效果,就是我們的運營效率和產品體驗更好。未來打車應用比什麽,核心就是這個。現在的問題是,惡性競爭把原本的贏利變成了投入:我們的地面部隊也去掃過酒店、旅行社,我們幫著介紹客戶給它們,然後拿提成,結果對手去了之後說,你跟我做獨家,一個訂單我倒貼10塊錢。3月份騰訊投了嘀嘀(2013年4月嘀嘀宣布獲得騰訊B輪1500萬美元投資),我們第一反應是,微信的量不得了,比拿5000萬美元意義更大。微信有很多類似的應用,比如微信公共賬號可以訂酒店,加個打車,公共賬號的轉化率和App的轉化率還是差了一個數量級。不是說不需要擔心,但根據目前的真實情況判斷,我們覺得也沒有那麽可怕。支付寶是一個支付工具,微信是一個溝通平臺。支付工具跟打車應用是非常匹配的,溝通工具主要是一個平臺,掛非常重的商務應用,平臺會發生傾斜。之前我們跟支付寶只是簡單的集成,比如可以用支付寶錢包來付費,支付寶可以安裝快的打車應用。未來3個月,快的和支付寶的後臺帳號會互通,支付寶用戶不需要註冊快的就可以直接使用,乘客使用快的就給他的支付寶存5元錢、10元錢,司機只要支持支付寶,就給50、100元補貼。接下來如果大家還是目前這種白熱化肉搏狀態,對方用很多錢砸市場,我肯定還要去應。不一定是它花1塊錢,我也要花1塊錢,如果我效率高可能只要花5毛錢,但我肯定要做這個事情。如果將來殺到後面,所有的投資方覺得再這麽玩的話,就屬於互相毀滅了,可能會有合適的人,找合適的機會,推動合適的事情。說實話,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我覺得中長期還是要靠產品。我不相信靠錢能砸出來一個市場老大,最後發力的還是產品、服務、用戶體驗這些。還有怎麽精細化運營,比如怎麽來管理我的司機,怎麽推算我的訂單,怎樣使我的補貼更有效率,怎樣保證自己的產品領先對手至少3個月。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 呂傳偉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1

快的打車創始人自述:我們為什麽做賠錢生意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0/44533.html

昨日快的COO趙冬接受采訪,稱在與嘀嘀第三輪打車戰爭中,永遠會比對手高1塊錢。去年年中,快的創始人陳偉星在接受i黑馬采訪時稱,3年內,我們不考慮賺錢,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過新的技術手段,為平民百姓和小生意者提供超乎想象的便利,在用戶享受到基礎服務的前提下,我們才去考慮如何通過增量的服務賺錢。這就是創新和技術革命需要付出的代價――痛苦的賠錢煎熬。到底陳偉星為什麽做賠錢生意?又會怎麽賺錢?這篇文章,一並和大家解釋。打車APP為什麽燒錢?和任何創新型的產品一樣,一個產品需要經過設計、研發、市場培育、增值服務設計然後再進入盈利階段。打車APP的特殊性在於:作為人手一個的產品,要改變最普通的人群出行和接客習慣,教育時間成本非常之高。為了加快這個習慣的養成,同時加上競爭,使得我們在市場培育階段的費用急劇上升。“快的打車”每個月的支出接近300萬,員工薪資福利、司機補貼和各種市場費用各占三分之一。其中線下推廣的員工額外支出、司機補貼和市場費用都是在培育期的特殊費用。而由於線下推廣的特殊性,這個產業的發展是個長線競爭,因此,誰能熬到最後,才是最後的勝出者。打車APP在江湖中的三股勢力互聯網是免費時代,只要有競爭存在,通過基礎的服務向用戶收費是天方夜譚。打車APP市場有三股勢力,他們有著各自的算盤,但大部分都會在不久的將來悄悄地死去。第一股勢力,各種與相關政府部門有“關系”的投機客。這些人的習慣通過“關系”進行政府項目營銷,獲得政府的高額訂單,同時到處閱讀陳舊的媒體咨詢,哪個行業熱他就和政府合作哪個行業,甚至通過遊說他們在政府的哥們,通過申請財政支持項目、辦證準入、政策壟斷、釣魚執法、喝茶威脅等傳統手段,獲得優勢資源切入這個行業。我們曾在杭州碰到過這樣的競爭對手,“嘀嘀打車”在深圳也碰到過釣魚執法,背後都有著一個“血統更正”的公司。很可惜,這些公司基本都是地頭蛇,只能獲得單地區優勢,沒有規模就不可能等到未來產生增值服務的賺錢階段。簡單算一筆賬,即使在本地的打車APP公司,如果要做好產品和運營,至少需要30到40人規模的團隊,包括薪酬福利辦公費用和雜項支持,一年沒法少於400萬的費用,這還不包括推廣乘客的費用。這個錢誰來出?又能支持多久?難道繼續使用財政補貼?第二股勢力,各大出租車公司。由於戰略的考慮,出租車公司會擔憂未來打車APP作為用戶來源,會對其生態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每一個大出租車公司的信息中心都會把打車APP作為一個戰略工程。同樣,即使在內部推廣司機的成本低廉,如果要做好這項服務,仍然免不了基本的人員費用。對於出租車公司而言,司機能夠開心的工作和做打車APP同樣重要,而作為傳統的出租車公司,嚴重缺少互聯網基因。如何做精做細打車APP和如何推廣,將成為出租車公司自有APP的瓶頸。並且由於同業競爭,無法最終起規模效應。最終大家能發現,打車APP只是個員工福利,而與APP公司合作,等於是免費的員工福利外包。因此,出租車公司的APP也許會長期存在,但未來與全國性的打車APP合作將是主流。出租車公司的打車APP的生命周期,會和公司養的這個高成本團隊的耐心成正比。第三股勢力,互聯網出生的打車APP公司。眾所周知,目前打車APP全靠VC們賭未來,給高額的投資生成。毫無疑問,這些公司可以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但面對高昂的成本,誰都可能斷糧死亡。“快的打車”投靠阿里巴巴,“嘀嘀打車”投靠了騰訊,在互聯網界打車APP已經成了巨頭的遊戲。其他的打車APP我很難相信繼續由VC進來燒錢,轉型和死亡也就是在年內的事。當初我和馬雲說起這個項目,只問一句:目前看來很燒錢,打還是不打?馬雲只說一句:打!當然,如果沒有夢想,光賠錢的事情,我們也不見得會一直打。打車APP在全媒體關註的光環下,無論是獨立的公司還是大公司的部門,都懸著“缺錢”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而政府的管制,成了投機者的誘餌和燒系劍之繩的燃燈。而媒體是推動這場鬧劇的助推器。一年之內,我們將看到慘烈和醜陋的各種結局。誰能活到最後?從項目推廣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團隊說,這個生意看誰能活到最後。只有心懷夢想,餓不死的唐吉可德才能生存。首先,要進行持續穩定的產品創新。快的打車從研發的第一天起,我們就不是定位為一個專門打車的工具。我們為軟件設計了用戶和聊天體系,為了以後能更加方便地擴展服務。而打車只是我們獲取用戶和品牌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智能出行,然後第三步的綜合服務APP呼叫平臺。對於用戶而言,未來的快的打車不光能叫到的士,還能叫到商務車、代駕、甚至家政、旅遊等等。其次,懂得如何管理好現金流。一旦政府強力介入,高額的市場推動費用要隨時靈活的能控制下來,並積極配合好政府,盡可能減少損失。即使在再惡劣的環境,都需要有活下來的勇氣和能力。最後,永遠不要忘記夢想。我們夢想通過移動互聯網,讓出租車司機這樣的小生意人都能將自己的服務放到網上,以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讓再渺小的勞動者也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夢想讓每一個普通人,未來都有一群服務者圍繞在他的周圍,隨時候命。當然我們要為服務者付費。創新總是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穩步的成長。一個被媒體過分炒作的行業,使得無知者蜂擁而至,使得領先公司的估值高得離譜難以為繼,並且引來各路神仙指點江山。面對創新,我們更需要一起去營造良好的氛圍,避免扼殺在搖籃之中。全國都在做中國夢,我們是在賠錢做夢――但這只是年輕的創新者樂得付出的代價!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陳偉星 | 編輯: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2

嘀嘀打車CEO程維:我這樣做打車APP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7765.html

打車市場進入兩強對抗的局面,嘀嘀和快的重新燃起第三輪戰火。究竟是什麽讓嘀嘀打車從中脫穎而出?跟著i黑馬來回顧下之前對嘀嘀打車創始人程維的采訪。阿里出身的程維一直在講淘寶模式,他認為嘀嘀走了一條淘寶模式的道路。前段時間巴人寫了兩篇有關打車App的稿子,分別是“打車App背後的巨頭魅影”和“在線打車的大城市病”,總得來講說了兩件事,1、巨頭開始越發關註在線打車。2、打車App開始出現自己的瓶頸,該轉型的轉型,該深耕的深耕。不久後,巴人得一機會與嘀嘀打車CEO程維聊了一個半小時,在他看來,巨頭並沒有那麽的重要,而在線打車也已經進入了“新一階段”。巴人大概在半年前就開始預約這次采訪,彼時,嘀嘀正和眾多打車App們一道與政府打冷戰。在拒絕媒體采訪近半年後,我們聊了如下幾件事:1、如何看待巨頭背後的打車App?2、如何看待對手轉型?3、如何看待行業未來?關於自己―“90分”程維給嘀嘀打車這一年的表現打了90分,在他看來,這一年嘀嘀犯了太多錯,也試了太多錯。但整體還是走過來了。在采訪中,阿里出身的程維一直在講淘寶模式,嘀嘀雖然未獲得阿里的親睞,但卻走了一條淘寶模式的道路。他把司機看做賣家,把乘客看做買家,而在線打車正是在做一個類似淘寶的平臺生意,而未來嘀嘀也將由此展開涉足更多相關領域。而說到試錯,巴人問到了前一陣嘀嘀與分眾傳媒的廣告合作。程維說,那也是一次試錯,但合作金額沒有市場上所說的1億人民幣那麽邪乎,事實證明,線下的平面廣告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宣傳效果。總的看來,他認為,這一年“驚喜”太多、市場變化太快,如果重來一次,嘀嘀不會走到現在...關於對手―“剛開始”談到對手,程維笑稱,終於敢說搖搖了,3月份之前嘀嘀把搖搖看做真正的競爭對手,如今,搖搖已經退出了在線打車的第一梯隊。程維回憶道,搖搖在拿到第一筆融資後一度是最有錢的打車App,而其也一度包攬了壟斷了機場的推廣市場,而嘀嘀只能在西站附近“搭臺唱戲”。程維對此也承認,線下推廣真的很重要,而燒錢也是必須的。年初,搖搖招車在電臺做了一則廣告,花了30萬,讓的哥去某酒店參加活動。程維說,當時我們賬面的錢都不如搖搖的廣告費多。而相比搖搖較重的推廣,嘀嘀也花了幾萬元做個一則廣告:司機只需發短信至12114即可獲得下載鏈接,這也為嘀嘀獲得了最早一批司機用戶,相對巧妙的方法避開了與同行正面交鋒。而對於當下的兩強爭霸,程維則相對謹慎,只是說,未來誰活下來都有可能,市場剛剛起步,機會還有很多。而對於快的轉型及國際化程維則認為,商務租車市場的確潛力巨大,但他也同時認為,在打車App市場並未做透情況下涉足商務租車並非明智之舉。而國際化則是個太早的話題。關於行業―“不容易”聊到這個行業,程維則脫口而出一組排比:競爭激烈、局面複雜、時間短促。當然,說市場的同時,這三點也是當下嘀嘀要面對的。競爭激烈,程維並不認為在線打車市場更像團購,在他看來,團購是一個進入門檻很低的市場,如果現在做也能做。但在線打車不是,燒錢+線下+政策給這個行業奠定了相對較高的門檻,即便是巨頭也不可能再入場。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巴人得知,目前嘀嘀打車內部的下班時間已經調到了早九點至晚八點半來應對對手的競爭。局面複雜,資本、正常、對手都是影響在線打車行業的因素,而作為一個本地化屬性較強的行業,每拓展一個城市就面臨著一種新的政策和線下環境。程維說,雖然已過了線下推廣高峰,但嘀嘀仍然保留了一直約100人的線下團隊分布在全國各地,未來的目標是進入100個國內城市。時間短促,正如上文所說,對於這一行業的變化程維只能用太多“沒想到”來形容。政策的更叠、對手的更叠、乃至是自身團隊的更叠,以及模式的更叠,速度都遠遠超出了想象,但未來應該會“慢”下來。關於巨頭―“不重要”程維並不認為嘀嘀和快的最後存活是因為巨頭的原因,從時間上,嘀嘀B輪融資獲得的騰訊資本已是在其市場地位基本確立後獲的,與騰訊的合作也剛剛開展。而快的則更是如此,天使獲得阿里融資實際上“並不多”很難產生什麽決定作用,而與支付寶的合作,也是2013年末的事了。對於身後的騰訊,程維反複重複著“不為投資人而活”這句話,同時強調,在C輪融資中,騰訊並非領投。對於股權,程維則含蓄表示,“嘀嘀打車的團隊完全能夠自己做主”,而在獲得1億美金融資後,市場上也有傳聞稱嘀嘀對自身的估值已達10億美金。程維表示,目前,跟騰訊的合作僅限微信支付,而更多分析也認為,在市場相對平穩後,巨頭已將在線打車看做拓展線下支付的最佳渠道,入口作用凸顯。至於是否真正關心打車App們的死活,只有巨頭自己心里清楚....同時,程維透露,目前來自百度、高德、去哪兒、攜程的訂單不到嘀嘀打車日均訂單的10%,巨頭的作用並不明顯,各家各懷心思而已。最後面對同行紛紛開始轉型,程維顯得很淡定,表示,嘀嘀打車暫時不會涉足其它領域,明年的計劃仍是推廣城市和用戶。而講到打車App的未來,程維說了兩件事:1、在線打車的對手不應該是同行,而應該是哪些仍然使用傳統叫車方式的用戶習慣,目前,在各種叫車行為中,使用打車App的人只占到打車行為總數的5%,程說,我的目標是做到20%。2、去美國呆了一段時間,遇到了一些經常使用Uber的用戶,在聊天中一位用戶說:因為Uber我把我的汽車買了。程維說,這句話深深震撼到了他。或許這正是在線打車行業應該做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宋宣 | 編輯:weiyan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4

快的打車補貼額度升至13元 騰訊阿里燒錢戰升級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204

打車軟件燒錢大戰繼續升級。

騰訊科技報導,為回應2月17日快的打車打出「快的打車獎勵永遠比同行多1塊」每單立減11元,嘀嘀打車也在18日早間宣佈將補貼額度調高到12-20元之間。而18日下午15點,快的火速推出新補貼政策還擊。快的表示,原本定於18日開始的每單減免11元現在作廢,從18日下午15點開始,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最少給乘客減免13元,每天2次。按照「@支付寶」官微消息,每天的10001個免單大獎也提升到15000個。

「永遠比對手多補貼1塊錢,只要對手調整了,我們的政策就自動調整。」 快的強調。

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這兩款打車應用的燒錢戰在2013年燃起,於2014年年初癒加白熱化。

據《新京報》報導,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發起了乘客打車立減10元,司機補貼10元的活動。其對手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隨即跟進,1月21日快的打車也推出司機乘客返單10元的獎勵。

2月10日,嘀嘀打車第二輪營銷因補貼從每單10元降至5元被業內認為是放緩燒錢。快的打車則表示維持原有每單10元獎勵不變。

2月17日,嘀嘀打車宣佈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開始,對乘客、司機的獎勵從之前的5元重回10元。嘀嘀打車稱,總投入將高達10億元。

對此,17日下午,快的打車和支付寶立即回應,宣佈:「快的打車獎勵永遠比同行多1塊」,2月18日0點起,乘客只要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立減11元。

該口號一出,18日兩家燒錢戰再度升級。對於快的18日下午的最新政策回應,嘀嘀打車截至發稿尚未有新政策。

業內認為,表面上兩家目前是針對補貼金額「槓上了」,其實還是處於互聯網企業競爭常規的「搶地盤」階段。

據《新聞晨報》報導,看上去是打車軟件之間的一場鬥爭,背後卻是互聯網巨頭之間的一次角力。 「嘀嘀」打車2014年1月6日宣佈新一輪1億美元融資,騰訊是投資者之一。而「快的」打車2013年12月收購了上海打車軟件大黃蜂,阿里巴巴表示將聯合其他財務投資者進行持續投資,鞏固市場第一的位置。

背靠阿里騰訊兩棵大樹,嘀嘀快的放手肉搏。據瞭解,此前嘀嘀打車第一輪補貼(1月10日至2月9日)的補貼金額為4億元。嘀嘀打車宣佈第三輪營銷總金額達10億元。

不過,據《浙江日報》報導, 嘀嘀快的至今未分出勝負。不過,來自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快的」打車的市場份額為41.8%,居行業第一,「嘀嘀」打車39.1%,較第一僅差2個百分點。

「很多用戶司機都是衝著補貼去的,對軟件本身沒有什麼忠誠度。這也是燒錢策略退出市場後,打車軟件最應該擔心的問題。怎麼從誘之以利轉向理性補貼和培養用戶習慣,這才是打車軟件的長久之計。」業內專家表示。

據《京華時報》報導,互聯網分析人士孫傑指出,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背後分別是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大巨頭的競爭。但打車軟件目前都沒找到盈利模式,都是拿著投資人的錢在狂燒,目的就是短期內獲取大量用戶,改變全國市場的打車軟件格局,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因為只有最後佔據市場絕對地位的一方才能最終活下來,所以戰爭非常慘烈。一旦市場格局勝負分出,所有補貼勢必停止。打車軟件還是得回歸理性,回到做好產品和服務上來,尋找健康的商業模式才可持續。現在的價格戰,其實是雙方產品和服務差距太小導致。

據前述《新聞晨報》報導,資深互聯網分析人士洪波表示,「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錢包的補貼活動,用戶要獲得補貼就需要綁定銀行卡,通過打車軟件,騰訊和阿里首先爭奪的是移動支付市場,培養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同時,「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主要瞄準一線城市的核心人群,這群用戶的價值很高,後續可以進行很多O2O(線上到線下)領域的嘗試。

洪波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沒有PC端清晰,PC時代,騰訊主要從娛樂遊戲賺錢、阿里巴巴主要瞄準電商服務、百度的商業模式是搜索,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業務交叉越來越多,衝突也會越來越多,不論是打車軟件等直接衝突,還是爭奪潛在收購對象的間接衝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62

司機師傅眼中的打車軟件問題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8/59070.html

打車軟件之間價格大戰還未平息,上海出臺的最新規定:早晚高峰禁止使用打車軟件提供預約服務措施。再次將打車軟件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似乎這個號稱能夠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的軟件並沒有人們最初想象的那麽美好。司機師傅眼中的問題軟件 每次叫車成功之後,上車都習慣性的和司機師傅聊聊現在的打車軟件,一方面是十分好奇,出租車司機師傅師傅的APP頁面到底是什麽樣,一方面也想充分了解一下這類產品究竟如何。隨後從司機師傅處收到如下問題:1、定位不準確。不少司機師傅反應,經常出現非常大的誤差。作為基於LBS的應用,定位不夠準確會增加司機師傅的時間成本,同時在無形中增加經濟成本。2、會在同一時間瞬間出現數個訂單的情況。(當然,這也和網絡情況有一定關系)3、對於優質訂單區分不明顯。例如,司機師傅在距離機場或火車站等交通樞紐很近的地方接到訂單,哪怕不足3公里,都被系統識別為優質訂單。4、補貼回款不夠及時。 當然,面對每單都有的補貼,司機師傅師傅還是可以忍受這些軟件的缺點的。一個用戶的深度體驗 作為一個經常因為起床太晚,只能忍痛打車的人來說,在打車軟件出現之後也發現了幾個不知道是否正確的現象:1、不用軟件,打車變難了。其實這個問題在很多地方都有報道。畢竟,如果在你打車的時候,看到一輛輛載客的出租車從你眼前呼嘯而過還則罷了,但是你發現空車和停運車輛瞬間增加,你永遠都打不到車的時候,的確會有些崩潰。2、用了軟件,叫不到車了。不知道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人有沒有發現,最近叫車變難了。至少對於我這個經常出沒在北京東北二環到東三環之間(應該還算繁華地段)的人。經常遇到使用軟件之後,滿屏幕都是出租車,可就是沒人接單的狀況。3、由於軟件,乘車危險了。這算是最近一次比較可怕的打車經歷。司機師傅用了三個手機,其中兩個分別位於前擋風玻璃和儀表盤上,但是第三個手機的位置令我恐懼---方向盤正中。很可惜當時沒有拍照留念。無疑,司機師傅在一心四用,一方面要聽著兩個安裝打車軟件手機的信息,另一方面還要對著方向盤上的手機進行微信群聊。這無疑極大增加了發生車禍的幾率。4、因為軟件,乘客體驗差了。正是這位司機師傅,讓我第一次發現由於叫車軟件的普及率和獎勵,給出租車司機師傅提供了一個抱團的契機和平臺。這位司機師傅告訴我,他們平時都通過叫車軟件互相接單。有合適的訂單就可以先幫團隊里的司機師傅搶了…… 因為以上觀點是我之前親身經歷的,其實類似打車軟件的負面信息還有很多,由於我並沒有見過,所以不在此多說。 只是,隨著目前打車軟件對我們的在生活方面的影響不斷加深,原本促進智能交通的初衷,在頻頻爆出負面信息並且被一些城市限制的顯示面前,似乎變得有些智障。 最後想說,本文發生場景均在北京。作者公共賬號:豬三藏說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豬三藏說 | 編輯: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