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少3「白武士」入標 亞視新主或需✈4000萬債

1 : GS(14)@2015-01-27 15:48:4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127/news/ec_gab1.htm



【明報專訊】高等法院委任德勤代表為亞視經理人,協助股東黃炳均售出最少10.75%股權,招標昨截止,德勤公布「收到數份投標建議書」,需時一兩星期詳細審閱。消息稱入標公司最少有3間,黃炳均則透露入標者「有些熟悉,有些不熟悉」。亞視至昨日仍未發放去年12月薪金,1月薪金理應月底發放,兩者共涉約3000萬,加上尚未繳付過千萬元牌費,亞視累計所需資金達4000萬元,料新主需協助分擔這筆巨額負債。

黃炳均:有些熟悉 有些不熟

亞視股權招標昨日下午5時截止,德勤傍晚發表聲明,引述獲委任為亞視經理人的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伙人黎嘉恩、企業重組服務主管何熹達稱,已收到「數份投標建議書」,又指相關建議書除洽購涉及黃炳均透過旗下公司持有的10.75%股權,亦包含與亞視相關的其他事宜,因此需要一至兩星期與相關人士詳細審閱、考慮。

本報昨向須出售10.75%股權一方的黃炳均查詢,他只說「有人入標,有的是他熟悉的,另亦有些他不熟悉的」。黃又稱,由於簽了保密協議,他不能夠透露太多。

曾經盛傳洽購亞視的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方面,該公司發言人表示不會評論關於亞視問題;另一傳出有機會收購亞視的遠東發展主席邱達昌,因為身在海外,暫未能聯絡。英皇集團楊受成方面,截稿時未有回覆;麗新發展回應稱沒有入標。

葉家寶網誌:對亞視前景仍樂觀

亞視股權招標昨截止,在此關鍵日子,亞視執董葉家寶出差不在港,本報向亞視公關查詢葉出差地點及行程,截稿前未獲回覆。葉昨日卻撰寫網誌表示對亞視前景仍感樂觀,他並在預先錄影、昨傍晚播出的《ATV這一家》節目透露,欠薪事件令亞視很大反思,未來需要重組、重整電視台架構,但沒有詳細說明。

須籌3000萬薪金 千萬牌費

另邊廂,亞視繼續拖欠600多名員工的12月欠薪,有員工表示仍未收到通知何時發放,亞視發言人回應稱「希望盡快發放」。亞視目前除須籌集約3000萬員工薪金,更須在2月、3月分期繳付合共千萬牌費,帳面計負債超過4000萬。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說,標書可列明要求新主處理負債,否則可能須待正式入主後,與其他股東按比例集資,清還欠債。

麥萃才說,亞視是廣播機構,跟一般私人公司不同,相信審閱程序須較仔細。他解釋,如新主即將成為亞視大股東,則其身分背景須符合《廣播條例》,例如必須有港人身分,另除非獲通訊局及行會批准,否則不得同時持有其他須領牌電視服務牌照。

另外,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昨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被社民連議員梁國雄「連珠炮發」質疑其辦事能力,並扯上亞視拖欠薪金的事,並稱「亞視你拉唔到人,已經係天大醜聞!」梁又質疑張的「執行能力」,不停反問張何時檢控,但張當場無回應。
2 : GS(14)@2015-01-27 15:49:5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127/news/ec_gab2.htm
追薪員工倘獲款 願和解不申清盤
  2015年1月27日

【明報專訊】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透露,已轉介88名亞視員工透過勞資審裁處申索欠薪,有即將出席下周一(2月2日)首場聆訊的亞視前員工稱,申索表格要求填寫是否接受和解,知悉不少員工願以應得的欠薪、遣散費作為和解費,一旦亞視願意給予這些員工和解費,即毋須面臨員工申清盤。另外,亞視上周五(23日)晚舉行義演「騷」,通訊局稱共接獲3宗投訴。

義演「騷」通訊局接3投訴

通訊局說,上周五《萬眾同心撐亞視》節目,截至昨日接到3宗投訴,分別涉自我宣傳、濫用公共資源及贊助聲明過長,但亞視說該節目帶來四五百萬元廣告費;本港台昨日播出的廣告顯示,《萬眾》節目安排本周六(31日)晚上8時半在亞視歲月留聲台重播。另昨日播出的《ATV這一家》更透露,即將赴北海道拍攝新旅遊節目,節目獲廣告商全額贊助。

另外,通訊局去年11月就亞視續牌向特首、行政會議提交建議。據悉,相關議案尚在排期待行會審批,料今天行會不會討論,而由於短期內有農曆年假及人大政協「兩會」,行會將暫停,亞視續牌可能尚要輪候一段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09

港視供劇或需增補底費

1 : GS(14)@2015-04-22 01:19:54

【本報訊】亞視正在最後一年營運中尋覓新路向,其中港視早前建議每月向亞視支付500萬元補底費租用本港台部份時段播放節目,亞視已正式接觸港視,表明對建議感興趣,但要求港視提高補底費至1,000萬元。港視會將亞視的答覆期限延長至下周一。港視向亞視提出租用本港台時段播放港視製作的節目,廣告收入與亞視對分,要求亞視昨日回覆。亞視執行董事葉家寶晚上在港台節目指,港視提出的500萬元補底價不足以維持亞視每月營運開支,若增至近1,000萬元,亞視才對落實建議有信心,未來一兩日會正式會面,討論金額及節目內容是否適合播放。



延長答覆期限至27日

港視昨晚7時許在港交所發公告,確認葉家寶昨天曾就港視提出的建議與王維基接觸,以及港視已收到亞視書面回覆指對建議感興趣並要求討論。港視會延長亞視答覆期限一周至本月27日下午5時。公告強調,港視與亞視雙方仍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或原則上的約定或諒解。有傳亞視遲遲未就播放港視節目洽商,原因是怕得罪當初決定不發牌予港視的「一男子」特首梁振英。葉家寶否認,「如果真係怕得罪嘅,股東就唔會話接受王維基嘅基本條件」。■記者韓耀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421/191200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48

MasterCard面臨索償或需向英消費者賠1900億

1 : GS(14)@2016-07-09 06:35:55

英國萬事達卡(MasterCard)正面臨一宗集體訴訟,可能要就過去16年多收的簽卡附加費,向英國全國消費者賠償190億英鎊(1897億港元)。全英所有消費者將被納入為申索人,一旦索償成功,4,000萬名消費者每人可獲約450鎊(4494港元)賠償。英國前金融申訴專員梅里克斯(Walter Merricks)的入禀狀指,萬事達卡於1992至2008年間,把手續費不合理地訂得太高,令商舖把商品及服務價格相應提高,商戶將成本轉嫁消費者,終令所有消費者蒙受損失,要求萬事達卡賠償190億英鎊。全英所有消費者將被納入為申索人,除非自行退出,因此若然索償成功,英國所有消費者也受惠。梅里克斯指:「這宗訴訟要向所有違反競爭法的公司,要為英國消費者蒙受的損失負責。」他提出的集體訴訟,已獲得消費者權益組織「Which?」及一間美國律師樓支持。歐洲法院2014年裁定,萬事達卡多收手續費違反反壟斷法。去年4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通過有關監管條例,規定信用卡的手續費不應超過0.3%,並於同年12月9日生效。萬事達卡發言人回應稱,堅決不同意有關索償理據,重申一直致力為消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付款機制。英國《衞報》/《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7/196850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884

英脫歐或需付1712億「分手費」

1 : GS(14)@2016-10-14 06:29:48

【明報專訊】英國首相文翠珊對脫歐談判的態度軟化,稱會接受國會為其脫歐計劃的投票表決,不過英國「硬脫歐」的風險仍高。《金融時報》分析稱,英國脫歐前,須與歐盟清算過去數十年價值達3000億歐元(約2.57萬億港元)的共同財務責任,當中英國須向歐盟支付的金額高達200億歐元(約1712億港元)。

這筆巨額分手費料將成為脫歐的主要政治障礙之一。英鎊兌美元昨再跌至1.21水平,自6月公投以來跌了17%。

英鎊下跌開始影響到消費市場。家庭用品供應商聯合利華(Unilever)、Persil、Flora和Marmite等因英鎊下滑,要求英國大型連鎖超市Tesco加價。聯合利華在Tesco拒絕加價後,停止向該超市供貨。聯合利華在英國的股價昨跌4%。

英鎊兌美元再跌至1.21

英國與歐盟的共同財政義務,可追溯至1970年代英國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當中包括長年未付的歐盟預算費用、養老金、基建項目資助等,而歐盟將堅持英國必須履行責任。不過英國財政部等機構對英國脫歐的分析,並沒有充分考慮未償付的歐盟預算承諾。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歐盟預算專家Iain Begg稱,《金融時報》計算「分手費」所採用的假設「完全合理」。

不過,有多名歐洲資深官員認為,200億歐元「分手費」評估過於保守,可能令脫歐過渡安排和貿易協議難產。部分歐盟官員稱,英國不但要履行2019年脫歐前的財務承諾,更要承擔歐盟財政義務直至2020年歐盟長期預算結束。《金融時報》稱,外界無法精確計算英國須承擔的財政義務,因為金額多寡屬政治交易。英國疑歐派議員勢將反對支付巨額「分手費」作為脫歐代價。英國匿名官員稱,須釐清這筆錢是否可以讓英國進入歐盟單一市場。

承擔歐盟預算 或成進入單一市場條件

英國脫歐令歐盟預算出現缺口,使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其他淨捐款國面臨兩難,要斥資填補預算缺口還是放棄一些計劃,惟歐盟和東歐國家都視這些計劃具法律約束力。這200億歐元的預估,僅涵蓋歐盟目前已批准的項目預算,並不包括2019年英國脫歐後的預算缺口。

歐盟高級外交官員預計,英國「分手費」是脫歐過渡安排的條件之一,英國商界一直爭取保留歐盟市場權利。歐洲議會預算委員會主席Jean Arthuis稱,英國應履行作為歐盟成員國時簽署承諾的項目,即使脫離歐盟不可逃避國際法下的義務,這關乎國家誠信。除先前的承諾,歐盟很可能要求英國承擔未來的歐盟預算,作為進入單一市場的條件。

有英國前大臣稱,英國最終可能因為脫歐而付出更多。脫歐派一直宣稱,英國脫歐後每周可省3.5億鎊(約30億港元),「分手費」可說是他們意料以外的。這筆款項當中,有相當部分是應付未付的援助承諾。英國迄今很大程度忽略相關承諾,以降低須向歐盟支付的年度預算。目前歐盟愈來愈多的項目資金遲遲未有到位。直至去年底的應付未付援助承諾達到2177歐元(約1.86萬億港元),相當於2000年的金額4倍以上。歐盟官員已表明,會在脫歐談判爭取英國付清款項。

(金融時報)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858&issue=201610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897

西環集中營︰故宮館或需公帑填氹

1 : GS(14)@2017-01-05 08:03:43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未經公開諮詢下,決定在西九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博物館,引來外界質疑有關做法違反程序。有政界及前西九董事稱,今次林鄭除了在決策程序上有問題,更令人關注是興建故宮館後對整個西九文化區的財務安排,有何變化,例如會否令虧蝕擴大?萬一建館出現超支,馬會捐贈的35億不夠用,是否又要納稅人以公帑「填氹」?有前西九董事對季陶說,其實規劃西九文化區初期,內部有討論過是否興建歷史博物館,「但後來發現計唔掂條數,買古董展品條數可以係天文數字,就算問內地借,保護、營運開支都好大,因為展品可能係國寶級,樣樣嘢唔可以馬虎」,所以最終將西九博物館定位於現代及視覺藝術。


財務預測未包括新博物館


而政府於2008年向立會提交的撥款文件,顧問公司對西九財務評估未有包括興建有國寶級展品的博物館,財務顧問當時估計文化藝術及其他設施總營運虧損為76億元,「?家整多間故宮博物館,究竟對西九營運係蝕少咗定蝕多咗?如果係蝕多咗,收入唔夠補貼,咪又要用公帑畀,冇理由唔畀公眾知道條數先?」有政界人士則指,表面上馬會捐了35億建香港故宮博物館,不用政府出錢,但近年政府工程超支已是「新常態」,「如果起到一半先發現35億唔夠,咁條尾數係咪馬會包底先?若果超支一倍,馬會係咪照畀先?如果到時先向財委會攞錢,咪又好似高鐵咁,已經洗濕個頭,超支幾多都好,財委會又要照批?」他更笑言西九董事局未經公眾諮詢就批出有關項目,「到時超支最好唔好用公帑,由班董事自己諗方法填數」。季陶周一、三、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4/198859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291

港銀或需保留更多盈利 應付監管指標

1 : GS(14)@2017-01-28 12:01:39

【本報訊】銀行資本比率要求趨嚴格,金管局表示,明年起港銀逆周期緩衝資本比率(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簡稱CCyB)定為1.875%,反映銀行或需要保留更多盈利應付監管指標,不利派息或員工花紅。
CCyB是《巴塞爾協定三》監管資本架構的一部份,成員國在全球各地同時推行。以在信貸增長過度時期,提升銀行體系抗震能力,讓銀行體系能夠在受壓期間抵禦甚至吸收衝擊,而不是將風險擴大。金管局作出1.875%這個決定時,會衡量本地信貸與物業市場狀況,發現信貸與GDP差距以及物業價格與租金差距,仍遠高於其長期趨勢水平,當中信貸與GDP差距高於11%,而物業價格與租金差距則高於8%,所反映的CCyB比率為2.25%。金管局再同時與《巴塞爾協定三》所定0%至2.5%的CCyB範圍配對,故此得出這個決定。
CCyB一旦實施及啟動後,會「延展」認可機構的防護緩衝資本。防護緩衝資本亦會在2016至2018年間分階段引入,在2016年開始時的比率為風險加權資產的0.625%,並按等額逐步調高至2019年1月1日的2.5%。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8/199114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474

天價罰單 美科網或需改經營模式 歐盟:下個料查語音助理

1 : GS(14)@2017-06-29 08:04:25

【明報專訊】《華爾街日報》報道,遭歐盟反壟斷機構開刀的Google購物廣告業務,相對於母公司Alphabet的整體業務比重不大,但對Google和其他科技巨擘長遠影響深遠。歐盟質疑在搜尋市場處主導地位的Google在搜尋結果中偏幫旗下網站,違反歐盟公平原則,向其開出價值27億美元(約210.6億港元)的天價罰單,Google最終將如何調整業務模式以配合歐盟的裁決,將成為亞馬遜、facebook(fb)等,提供商品搜尋服務的企業範例,或影響業界的經營模式。

除了一次過27億美元之外,歐盟規定Google在3個月內終止違反公平競爭的做法,否則每天仍須支付約1.1億港元的罰金。Google母公司Alphabet股價周二跌了2.6%,昨天開市仍微跌。

Google母企股價周二跌2.6%

考慮到Alphabet坐擁920億美元現金和證券,應付歐盟罰款料不成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裁決可能影響整個搜尋行業的運作。例如用戶在搜索燒烤架時,Google可能會把自己的燒烤架廣告置於其他搜尋結果之前。今後若其他主要搜尋引擎也有類似做法,在搜尋結果偏幫自己的業務,歐盟也可能援引Google案例判以巨額罰款。另一可能受威脅的將會是語音助手。業界分析認為,亞馬遜Alexa、蘋果Siri及Google Assistant等語音助手,最終將取代搜尋引擎。如果用語音助手來搜索,用戶就不是看到置頂的廣告信息,而是耳朵聽到廣告。

美政商界批歐盟有反美傾向

研究機構eMarketer的數據顯示,亞馬遜的智能音箱Echo在美國的用戶已超過2500萬,在當地智能音箱市場的份額達71%,領先於市場份額只有23%的Google Home。本月上旬蘋果也發布了名為HomePod的智能音箱。研究公司Ovum預計,如果將搭載語音助手的智能手機包括在內,到2021年,全球使用的語音助手設備將達到75億部,高於2016年的35億部。歐盟在今次裁決後表示,正研究如何將案例應用於其他層面。歐盟委員會競爭事務專員Margrethe Vestager曾表示,語音助理可能是下一個調查對象。

過去兩年,歐盟已3度指控Google,包括指其濫用Android系統的主導市場地位迫使手機製造商推廣Google手機Apps。歐盟反壟斷機構近年作出連串不利美國科技巨擘的重大決定,令美國政商界一再指控歐盟存在反美傾向。歐盟官員否認存在任何傾向。

去年8月,歐盟下令蘋果向愛爾蘭支付130億歐元(約1148億港元)的涉嫌欠稅。今年5月,歐盟向fb罰款1.1億歐元(約9.7億港元),指其在收購WhatsApp的交易提供錯誤信息。雖然歐洲在很多科技領域都走在全球前列,但未能培育出自己的蘋果、fb或Google。

fb活躍用戶突破20億

另外,fb昨證實,每月活躍用戶人數突破20億大關,連繫全球逾四分之一人口。13年前創立的fb,在成立8年後用戶突破10億,繼而在5年後距進20億的門檻。fb股價昨早段回升0.7%。

(華爾街日報)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014&issue=201706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93

專家:或需定期重新收集數據

1 : GS(14)@2017-09-17 11:41:07

【明報專訊】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磁場定位技術的最大缺點是若商場租戶出現變化,室內磁場數據亦可能會改變。因此,AXON Technology可能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重新收集一個商場的室內磁場數據。不過,若該公司能夠和商場達成合作關係,或許可以通過簡單的培訓,將日後的收集磁場數據工作轉交給商場員工負責。

另一個不太明朗的問題是,若商場內有一些大型影音產品店,那麼它們營業時和關門時,會否令室內的磁場數據有明顯變化,而影響到定位的準確度。

王銳:可設計機械人收集

此外,方保僑認為,從實際需要來說,WALKIN應該優先支援一些單層面積大和商戶多的商場,例如海港城和圓方。因為這種商場若行錯方向會很花時間,若商場單層面積較大,確實較難找到一家商舖。

王銳表示,根據公司試驗,IndoorAtlas磁場定位技術可以藉周邊的磁場數據,來推斷出智能手機的所在位置;而且愈多人次使用,就累積到愈多大數據,令準確度愈高。因此,估計個別商店是否開啟了一些大電視機,對於定位的準確度的影響未必很大。至於重複收集磁場數據的問題,他表示,理論上可以設計出一個機械人底盤,載着智能手機自動行走和收集磁場數據,以解決人手收集數據的問題。

[企業創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695&issue=2017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804

【科技籽】或需核對身份 新電子錢包轉賬現金

1 : GS(14)@2017-09-17 12:59:08

【科技籽:發燒專科】政府近年力推金融科技,以感應方式進行付款在香港越見普及。根據調查機構YouGov在2017年的最近一項調查顯示,84%的香港受訪者表示曾嘗試以Visa payWave或手機進行支付,而所有 Visa感應式支付交易中,使用手機進行支付已佔兩成。說到手機支付,Apple Pay上年7月登陸香港,一周年之際Apple亦公開了若干最新數據,而預計會在今年秋天推出的iOS11更會加入個人電子錢包系統Apple Pay Cash,容許用家轉賬現金,到時必能進一步推動香港流動付款的普及化。



在今年6月的WWDC2017開發者會議當中,介紹了全新的個人電子錢包系統Apple Pay Cash。目前的Apple Pay只可綁定信用卡或提款卡付款,Apple Pay Cash用法則是像目前國內銀行的電子錢包,容許用家以iMessages傳送訊息轉賬給其他用家,而Apple Pay Cash內的現金除了用作Apple Pay購物外,也可轉賬至銀行戶口。



Apple Pay Cash預計在9月12日的發佈會有進一步消息。 網上圖片

對應Apple Watch的NFC功能使用。

Apple Pay上年7月時登陸香港。


Apple Pay香港一周年 佔90% NFC支付總額

不過Apple Pay Cash自公開後就沒有新消息,而iOS11的測試版仍未用到,但近日就有人在iOS11測試版的程式碼中找到相關資訊,例如有一行文字描述寫着「請將你的駕駛執照或身份證對準螢幕的框內」,很有可能Apple Pay Cash使用時需身份核實,就像同類過數app PayMe一樣要上傳身份證。程式碼亦有描述寫到如用戶身份核實失敗,將不能使用iMessages過數給其他用戶,但賬戶內的現金仍可用以購物。另外程式碼寫道「Apple Pay Cash可用提款卡增值」,相信Apple Pay Cash能對應提款卡過數和增值,比只用信用卡的Apple Pay更靈活。預計9月12日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的Apple發佈會上會有進一步的新消息。
Apple指出Apple Pay是目前全球最多人使用的NFC流動支付服務,當中佔了90%的市場交易總額。香港方面,Apple Pay亦於2016年7月20日開始服務,當時和美國運通、中國銀行、DBS星展、恒生、匯豐、渣打6間銀行合作,對應美國運通AMEX、Visa、Master Card三大信用卡。目前東亞、中信及Tap& Go(Master預付卡)也能用到,對應全香港約80%的信用卡,交易額比初推出時增加了7倍,亦是首個海外市場對應銀聯信用卡及提款卡,在港澳、內地商戶也能使用。
Visa香港及澳門地區總經理戴嘉倩表示,「在過去12個月,Visa感應式支付佔實體交易宗數的比率增長達一倍,當中Apple Pay的推行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增長因素。」支付技術服務提供者Global Payments亞太區總裁Konrad Chan亦指出,Apple Pay付款批核成功率比其他網上支付技術高出約20%。相比要填寫用戶及信用卡資料的網上支付服務,Apple Pay提供了更流暢和易用的付款體驗。



上年初推出時和6間銀行合作支援信用卡服務,目前對應香港市面上80%的信用卡。

對應商戶需要裝配Apple Pay終端裝置,外遊時如果信用卡對應的話一樣用到。

記者:司徒港燊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6/201436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51

證監會:ICO發行商或需領牌

1 : GS(14)@2017-09-17 13:47:32

【本報訊】證監會日前出聲明擬規管首次代幣發行(ICO)後,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梁鳳儀昨解畫,指監管機構一直關注ICO熱潮,至於是否受規管,取決於個別產品性質。如涉集資,該平台發行商或需向證監會申請牌照,她表明若發行商未領牌照仍然發售,證監會或採取行動。金管局助理總裁李樹培強調,香港並非禁止ICO,而是「搞清楚佢係邊類嘢」,商業模式由平台訂定,如僅發行虛擬商品則無須領牌。現時內地已封殺ICO融資,梁鳳儀表示內地情況不同,中港監管不可一概而論。惟不少平台以海外為基地,她承認執法有難度,但並非沒有辦法。


指有項目欺詐投資者

梁鳳儀指出,市面上ICO項目良莠不齊,部份投資計劃不清晰,「唔係買代幣去冒險樂園玩,睇到有乜玩」。她指有項目欺詐投資者,認為要加強投資者教育。證監會本周二發出聲明,指ICO發行的數碼代幣可能歸類為《證券及期貨條例》界定的「證券」,需受法例規管。她表示,聲明可警惕投資者相關風險,相信業界歡迎證監會就此作出指引。證監會部署規管ICO後,另一邊廂本港再有公司推出新的ICO項目。支付公司Octo3昨建立名為「HAZZA」的區塊鏈支付系統,旗下HAZ幣已展開預售、10月3日公開發售。公司聲稱完全符合法例要求,但未有透露發行規模。
Octo3行政總裁Tyrone Lynch指出,公司創辦HAZZA前,已諮詢顧問意見,其代幣不涉及股權和債權,亦非以牟利為目的,只屬預售券(Pre-paid Voucher)性質,相關ICO符合法例要求。不過他暫未與證監會討論,若對方認為不合規,會全面配合。
HAZ幣可透過比特幣、以太幣、甚至是美元認購,不過作為公開銷售項目,HAZZA未提及最低集資額,Lynch僅表示內部有目標,不便透露,由市場決定最終集資規模有多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8/201466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