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包裝(572)研究 - 會是另一間第一天然嗎? 大廢柴筆記


From


http://faichai.blogspot.com/2009/03/572.html


記憶中與展鴻的相遇,可能是與VP有關,時間可能與本廢柴"邂逅"第一天然差不多。後來網友hiking 曾經在市場先生的newsgroup以價值投資的角度分析展鴻,當時本廢柴曾經研究過年報一陣子,但最終沒有買入。(柴按:寫畢本文大半,發覺原來hiking兄的blog上有當年分析的貼文。果然,hiking兄與本廢柴真如雲泥之別,一個真的價值投資者不會輕易落入圈套。)之後沒有再follow-up,只是06年及07年中大升時有再留意過,但不欲高追,沒有再研究。




與第一天然一樣,中國包裝都是一隻低PE,穩步增長,派息不錯的好股。由於工業股不是市場主流,中國包裝從來不是市場的集點。在大哥楊宗旺的第一天然爆破之後,這隻不起眼的工業股是否會有同一命運呢?  本廢柴在1076爆破之後已經點提572非常高危,由於本廢柴太懶,一直沒有將分析結果詳細記錄。現在整理一下當時的筆記,結合1076的模式,再重新分析一次。




第一天然爆破後發生的事件 (進行中)




2009年3月9日


- 第一個非執董跳船。第一天然爆破至今才跳船,真有義氣。


2009年2月27日


- 一間印尼銀行(PT. Bank Mandiri (Persero) Tbk)的香港分行向公司追11.3M港元的債。該銀行給予公司的credit facility為15M港元。公司正在跟銀行商討還款時間表。

本廢柴孤陋寡聞,未聽過該印尼銀行。 由於欠的是港元,估計是上市公司或者BVI公司欠的。 08年6月中期報告,扣除銀行貸款及中毒掉期損失,公司還有130M人民幣左右。看來應該與第一天然一樣,所有"現金"都在大陸的公司裏。
2009年2月10日 - 公司披露之前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司追1.25M美元的債。公司已經與建行達成共識,終止有關的法律行動。

2008年12月18日 - 第一天然爆破,公司出聲明說明除主席楊宗旺及第一天然主席楊宗龍為兄弟關係之外,兩間公司"毫無關係"。記憶中後來報紙發現中國包裝無論在香港及福清的地址都只是在第一天然隔壁,所以他們至少應該是"鄰居"關係。



基本資料



中國包裝(展鴻)在2003年6月27日上市 (招股文件),以HKD1.23配售17M舊股,發行82.8M新股,集資102M。上市時的風波可以參考新財經:展鴻控股 - 第千只港股上市驚魂。保薦人為美建證券 (Upbest group)(355)。有關美建證券的英勇事跡,可以參考:

 
證券及期貨事務上訴審裁處維持證監會有關暫時吊銷美建證券有限公司及美建投資有限公司 的財務總監及兩名董事的牌照的決定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e/TC/sfcOpenDocServlet?save=1&docno=07PR153
David Webb的Egana and Upbest (聯洲與美建)
 

集團的主要業務為生產及銷售包裝食品及飲料的馬口鐵罐,亦提供馬口鐵的塗黃及印刷服務。馬口鐵罐即是一般罐頭食品的罐及汽水罐等等,應該high tech極有限,進入門檻不高。




公 司的架構跟第一天然一樣。上市公司在開曼群島成立,擁有一家BVI的中間控股公司博旺企業有限公司,博旺再擁有福建福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上市時公司的所 有業務均由福旺經營。公司在04及07年再設立山西展鵬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及四川展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擴充經營。另外還有數間用品途不明的BVI公司及香港 公司。




港交所或證監可否要求公司年報出Org Chart?? 經過多年,一般投資者根本沒法知道公司的架構。



股價圖(取自AAstock)



以下為上市至今的週線圖




572 8 yr chart




以下為3年週線圖




572 3 yr chart




雖 然見頂後大勢向下,但亦有不少反彈,(08年1月及4月),可能有不少無知散戶中伏。一般圖表派會在跌穿0.63左右逃走。2008年十月後,無視 1076爆破,走勢曾經轉好。未輸死的偽價值投資者或者圖表派可能會在此時買入。2月被追數後再度向下。由於兩度被追數,相信偽價值投資者應該已經賣出, 剩下莊家(如有)及賭徒。



 損益表



572 P&L




觀察:
毛利率持平,營業額增長補償中毒的損失,總體盈利略降。由於沒有同類的公司,很難證明公司的毛利率是否正常。 有時間的話可以對比廣南(1203)的業績,廣南生產馬口鐵,應該有一定啓示。 稅務費用正常,再看資產負債表,神奇地沒有發現Deferred tax,可能同應付稅項合併。由於應付稅項很少,即公司應該真的將稅款都繳交給中國稅局。 行政費用大增,可能是狂發認設權給員工所致。 總體盈利保持,但狂發新股及行使購股權令每盈利大降。
 

以下是多年的損益表匯總:




572 Historic P&L



觀察: 營業額穩定增長,毛利率非常穩定。 稅前盈利的比率不斷盈利下降。
基本上又是與1076非常相似,但股權攤薄得更厲害。




 


資產負債表

572 balance sheet



觀察:
預付租金80M,為買地之用,正常 AR增加及存貨增加,幅度大於營業額增加,但好像不算過份。 對營業額七億的公司而言,AP及存貨都比較少 保持高額凈現金,但扣除衍生金融工具後現金減少。 07年在市場大量吸水,似乎大多投資在固定資產。
仍然是AP及存貨的問題,再加上員工人數(見下文),相信營業額及部份AR很有可疑。

 

如果本廢柴要做假營業額,會有兩種可能性:

 

第 一種就是買貨的公司確實存在,不過買貨公司的老闆是老闆的友好或者老闆本人,所有發票,銀行記錄甚至出貨記錄(至於出的是甚麼貨,數量對不對是另一回事) 都是真有其事的,左手交右手,唯一真實的成本就是交所得稅及增值稅。第一天然可能就是用這個模式,由於主要是出口,增值稅的成本應該可以大大減輕(不過可 能真的要運幾櫃垃圾出境?)。

 

第二種就是虛構買貨的公司,只要偽做假的銷售文件,審計時寄回假的audit confirmation就可以,在中國,發票及增值稅會是一個問題。由於買家是"假"的,所以不會有人付貨款,AR會變得很大。德發的爆破,是源於大股東想"注資"消除假的AR引起。

 
現金流量表



572 Cash flow




無懈可擊。照理公司經營現金流已足以支付所有的資本開支及股息,絕無需要大規模集資,服毒等等。



員工人數



572 no_of_staff




可以直接用第一天然的評語。




1. 員工數目似乎太少。 由於沒有業務相似的公司,很難直接比較。由於主要業務為生產,除非生產過程非常自動化或者單價很高,員工數目應很難少於1000人。公司04年在山西開新 廠,07年在四川開新廠,投產了N條生產線,員工從04年起只增加33人。開一間新廠,後勤員工都可能要3-40人。可能公司有非常多員工都是臨時工,或 者員工與時並進,生產力非常高,所以公司大大增加他們的薪金,另見下面"楊生是個好老闆"一段。




2. 員工數目與營業額增長不對稱。04年到07年,營業額增加50%,員工增加10%。



有毒衍生工具



又可以直接copy 1076。




基本上572中的毒跟1076及1195一樣,在07年與德銀訂立掉期合約,從德銀先收取一筆現金(10M美金),然後再按遠期利率指數決定以後的浮動費用。詳情可以David Webb 的toxic derivative一文。




公司06年底淨現金270M,照理不需要服毒。




David Webb 認為中毒的公司可能在服毒時不了解自己吃的是毒藥。本廢柴則認為有些公司可能清楚知道服毒對自己有百害只有一利,該一利就是即時的現金。公司為甚麼需要現金?沒有人知道。本廢柴當然亦不排除楊生及所有中毒公司的CFO及CEO等等是傻仔的可能性。

 

另外,有可能德銀只是一個中間人,實際的對家可能是其他獨立甚至非獨立人仕。

 

派息 (取自經濟通)




572 Dividend




又可以直接用第一天然的評語。派息穩定,派息比率20%-30%。由於PE低,雖然派息比率不高,息率保持5%左右, 公司上市多年的總派息為85M左右。小楊生約持有35%股權,總收入30M。

 
資本開支



572 Capex




跟1076一樣,都是05年的資本開支減少,06-07年大增。從中國公司的註冊資本來看,除04年資本開支好像太多外,基本相符。集資額基本亦跟吸水額成正比。



集資記錄
 




572 Capital




幾乎每年吸水一次,總吸水266M。跟大哥的手法差不多,都有convertible notes (現在看來,大哥的所謂息票債券應該都是發給VP的),都是05年沒有吸水,都是有大量現金下集資。




04年及06年兩次配股都只是吸水17M及26M,實在太少。06年底公司淨現金270M,加上07年配股前公司已經服毒,收取德銀78M的首付款,照理不需要再配股集資。




06年發行非上市認設證,更是奇怪之極。如果需要資金,可以配股,發行(可換股)債券,可以銀團貸款。如果預期股價上升,可以高價配股,如果公司股價下跌,認股證肯定不會被行使。發認股證收那區區1.6M對公司的財政狀況完全沒有幫助。




對 於持有認股證的對家 ,如果公司表現好,可以行使認股證,分享經營成果,如果表現不好,只損失那1.6M。對展鴻的股東則相反,公司表現好,有人沖來與自己分錢,表現不好,自 己硬食。令股東贏粒糖,輸間廠,一間正派的公司沒有理由會這樣做。若要本廢柴估,原因十分簡單:〝出完之後炒起隻股,再行使認股證咪發達囉!〞斷估ABN 應該只是代幕後持有認股證,實際誰持有認股證則要問問小楊生。




結論就是,管理層一定有問題,如果管理層是迫不得已要這樣做,則公司一定有問題,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為甚麼要這樣做,但無論如何,作為價值投資者,都不應該再持有。




不 過有問題不代表股價會跌,對陰謀論投資者而言,發行認股證代表公司有得炒,事實公司在07年股價果然大升至1.5x。不過直到現在,認股證尚未行使,當然 以後亦沒有機會行使。沒有人會知道為甚麼認股証持有人不在07年行使認股證。如本廢柴之流,至少會行使部份認設證收回成本。




題外話:東方表行(398)亦曾經在07年配售非上市認設證,結果股價亦大升,本廢柴如有時間將專文探討。




 


楊生是個好老闆



小楊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老闆,在04至07年間,授予僱員(不包董事及管理層)的認股證達到91.2M股,公司只得450人,當公司有1/3人有認股證,平均每人有0.6M股認股證。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路邊一個民工有50萬股香港上市公司認設証會是甚麼光景。




本 廢柴不知道現在發香港公司的認設證給中國的員工是否很平常,但隨便想一下就覺得很麻煩,首先要解釋給月薪一千幾百的民工窩輪是甚麼,要給員工開港股戶口, 員工要先匯港幣到港股戶口,要監察每個員工何時行使認股證,計清楚賺多少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一般國際大公司為免麻煩,會structure成一個 shareless transaction,即行使當日即時賣出,再由中國公司將所得以工資方式給回中國員工。不知道公司有沒有交個人所得稅呢?




另 外,就本廢柴所知,認股證一般會作為員工的獎金發放,所以一般而言不會一年內發出多次。另外認設證一般都有vesting period,即要發出後要做滿一定年份才會正式授與員工。公司分別在2007年1月,2月,5月及7月(行使價0.67至1.36)不辭勞苦發出認股證 給員工,最後7月股價1.3x時那次足足發了39M認股證給員工,員工亦不負所託,在07年行使了34M的證股證,並且全數行使了1月及2月份發的認股證 (說明沒有vesting period),證明公司對員工確實很好。

 

可以想像公司應該要投放很多資源去進行這個購股權計劃。證明公司肯定十分重視員工,畢竟公司6億的營業額就要靠這幾百人支撐。(寫到這裏,開始頂自已唔住)

 

作為員工,除非想收息,行使認股權後應該會當日或很快在市場賣出,基本不會長期持股:

1. 對一個民工而言,cashflow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2. 持有認股權,如股價升將可分享升幅,如股價跌穿行使價亦沒有損失,進可攻退可守,實在沒有必要行使認股權持有股票 。

 

問題是,公司的成交不多 (除了炒上配股的時候),作為員工,怎樣能確定行使購股權後的幾千萬股在市場上有人承接呢?

 

由於有忠實(本廢柴自已加上忠實二字)讀者要求,本來本廢柴還想研究"員工"行使購股權之前之後的成交,但恐怕又要研究三五七天,所以(或)會另文探討。第一天然亦有購股權的問題,但表面情況遠比公司正常。

 
相關人物 (大部份資料取自David Webb 的toxic derivative)



楊宗旺,集團主席,為已爆破的第一天然(1076)的主席楊宗龍之弟。有關第一天然爆破的研究,可參考本廢柴的第一天然爆破研究




唐耀安, 公司上市時的原始股東之一。華翔微電(1995)上市至今的財務總監,與其老闆林萬強一樣,是空手入白刃的高手。根據David Webb,唐生在公司02年7月以HKD2.65M買入21M 股,約為5.48% pre-IPO股份,該批股份在03年7月(1年後)按上市價計算,總值25.83M。唐生在04年2月禁售期滿後以0.81賣出15M股。




湯慶華,獨立非執行董事。浩倫農科(1073)的財務總監,相信必定認識IPO奇人董輝(見第一天然爆破研究)。



基金股東



照例不包括銀行,又是1076的熟悉面孔。

 

惠理基金 - 04年12月買入可換股票據,連本身持股共持有13.08%,07年8月持股降至5%以下。大戶出貨,愈出愈高,又全身而退。

惠理多年貫徹的價值投資,包括泰興,歐亞,海域,創維,再看看多年來曾經持股的公司 (其中不乏極品如修身堂),令本廢柴不禁想起天真嬌笑容滿面講好天真,好傻的偉論。

在網上找到一篇關於惠理投資超大現袋的文章, 又想起蔡東豪的文章,Hauman,當年壹週刊(有冇人有?),馬沙哥哥的文章,價值投資的路果然是孤獨的。




Concordia 披露1, 披露2- 07年3月持有公司5.28%,現在仍持有6.77%。此公司可能是莊家,或者是傻的。多年來只曾持有福清三寶(1076, 572, 565)。與UBS持股可能重疊,Concordia應該與565中的toxic convertible有關。




SFP Fund 披露1, 披露2 - 06年8月持有5.01%,08年4月持股降至5%以下。似乎又輸錢。這間多年亦只曾持有1076及572。可否炒左個fund man俾本廢柴做?

 

Galaxy - 07年6月持有5.33%,兩星期後持股降至5%以下。可能要輸錢。Galaxy為專炒拉圾股之基金,可以參考其持股。本廢柴認為其炒賣的100隻有99隻都是垃圾股

 

Penta Investment - 05年4月持有5.09%,06年11月持股降至5%以下。全身而退。Penta亦有炒垃圾股的傾向,可以參考其持股。以比率計算,本廢柴認為100隻有60隻是垃圾股。

 
08年至今的權益披露,
披露1, 披露2



數花(取自David Webb的網頁)572 CCASS
 

花紙比1076好,起碼大股東的股份(表面上)未有在CCASS出現。 令人奇怪的是再見1076事件發生之後十大持股總數沒有明顯的變化。只是在第一次追數後,十大持股總數降低了6%,反映大戶可能正在撤離。




另一個令人奇怪的地方就是2007年6月26日不在CCASS的股份只有24.29%。楊宗龍當時應有大約持有38%的股份。數字上最有可能代小楊生持有的是渣兜銀行,留意渣兜後來從十大持股中已經消失。

 

核數師

  

核數師由上市至今為Deloitte。畢竟為四大之一,相對有一定的保證。

 
結論


 

公司在很多方面跟第一天然非常相似 (所以本文寫得算快):
穩定增長的營業額,非常穩定的毛利率,不斷降低的淨利率。 AP及存貨比較低。 員工人數很少。 服毒自殺。 相似的基金股東。
 

今次新的手法有:
發行非上市認股證 巨量的購股權
 

本廢柴只是指出公司帳目的疑點,是否有問題相信只有楊生及核數師會知道。

 

本廢柴沒有水晶球,不知道以後的股價會怎樣,可能公司會好像超大現袋般浴火重生,又或者好像歐亞農業,爆破前有機會退出,又或者悶上三五七年,下次牛市後再大炒。然而,本廢柴想指出的,如果你是以價值投資為標準買入572,在以上的疑點解決之前,實在不應該再持有。當然,通常最後一個街外人沽出之後就會大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29

一間上市公司在一個曆年發行新股的數量限制

一般評論以為,一間上市公司只可以按一般授權發行20%新股,其他時候則不可發行 新股,但其實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其實如果一間公司想集資,不如現在我們翻翻上市規則看看發行新股的規則,有甚麼地方可以鑽空子:

1. 發行新股的限制

a.  發行的股票數目

根據上市規則第13.36(2)(b):

「發行人現有股東在股東大會上通過普通決議,給予發行人董事一般性授權(無條件授權或受決議所訂條款及條件規限),以便在該項授權的有效期內或以後,分配或發行證券,或作出任何將會或可能需要發行、分配或出售證券的售股計劃、協議或授予任何期權;而分配或同意分配的證券數目,不得超過發行人當時已發行股本的20%.... 另加上發行人自獲給予一般性授權後購回的證券的數目(最高以相等於發行人當時已發行股本的10%為限)的總和,但發行人當時的股東須已在股東大會上通過一項獨立的普通決議,給予發行人董事一般性授權,將該等購回證券加在該項20%一般性授權之上。」

簡 單來說,在股東大會議決通過後,董事會在不回購股票下,每年能發行的新股是股東大會通過時股本的20%,如果你用盡回購授權10%,你就可以發行不多於股 東大會股本30%。即是原本公司有100股,你一年可以發行20股,回購的股票自然加入可發行新股限額上,但最多是10股,即最多你可透過授權發行30 股。

b. 發行的價格及其他披露

但是根據上市規則13.36(5):

「(5) 如屬配售證券以收取現金代價,而有關價格較證券的基準價折讓20%或20%以上,則發行人不得根據《上市規則》第13.36(2)(b)條所給予的一般性授權而發行證券;上述的基準價,指下列兩者的較高者:

(a) 簽訂有關配售協議或其他涉及建議根據一般性授權發行證券的協議當日的收市價;或
(b) 下述三個日期當中最早一個日期之前五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
(i) 公布配售或涉及建議根據一般性授權發行證券的交易或安排之日;
(ii) 簽訂配售協議或其他涉及建議根據一般授權發行證券的協議之日;或
(iii) 訂定配售或認購價格之日,」

又根據上市規則13.29:

「13.29 若證券是根據股東按照《上市規則》第13.36(2)(b)條授予董事的一般性授權的權限而發行以換取現金,而證券的發行價較《上市規則》第13.36(5) 條所載的基準價格折讓20%或 20%以上, ....公告中必須披露(其中包括)以下資料:

(1) (若獲分配證券人士少於 10人)每名獲分配證券人士的姓名╱名稱又或(如適用)其實益擁有人的姓名╱名稱,並確認其獨立於發行人;及....」

概 括而言,發行的價格一般不能低於5日平均價或收市價的較高者的20%,如此則一般授權就會失效,亦要根據上市規則稱,向交易所證明「上市規則發行人正處於 極度惡劣財政狀況,而唯一可以拯救發行人的方法是採取緊急挽救行動。」如確實要以這價錢以下發行股票,則需進行更多披露,配售多於6人的限制也改至10人。

在實際情況來說,如果間公司不停地蝕錢已陷破產邊緣,不如先做一個進取的財務撇減,然後以惡劣的財務情況來向交易所申請公司需要大舉賤價配股才能改進財務情況即可。但如果循規蹈距的話,就不如按著規則去以少於20%折讓發行新股。

現在談談其他發行新股的方法:

2. 授予購股權

a. 最多發行的購股權數目

根據上市規則17.03(3) 條附註(1):

「可於所有根據計劃及任何其他計劃授出的期權予以行使時發行的證券總數,合計不得超過上市發行人(或有關附屬公司)於計劃批准日已發行的有關類別證券的10%。釐定這10%限額時,根據計劃條款已失效的期權不予計算。」

簡單的來說,如果在股東大會通過後,一年發行的購股權則可以是當時發行股本的10%。

根據上市規則17.04(1)(a),如果不是發給大股東及董事等關連的人士的股權不超過發行股本的0.1%或金額不超過500萬元,又或者根據上市規則17.03(3)附註4,在12個月發行予其中一名人士的股權超過1%,其實不用任何股東的再批准。

b. 發行購股權限制

(1) 購股權的最多數目

根據上市規則的17.03(3) 附註2規定

「可於計劃及任何其他計劃所有已授出但未行使的期權予以行使時發行的證券數目,不得超過上市發行人(或有關附屬公司)不時已發行的有關類別證券的30%。如根據上市發行人(或附屬公司)的任何計劃授出期權,會導致所發行證券超過限額,則概不得授出有關期
權。」

即是現存購股權不可多於股本的30%,因全面收購界線是30%,這是為了避免有部分人在行使購股權後,觸發全面收購作出的規定。

(2)時間限制

根據上市規則17.05條規定:

「上市發行人在可能影響股價的情況發生後,或已就可能影響股價的事項作出決定時,不得授出期權,直至該等可能影響股價的資料按照《上市規則》第2.07C條的規定刊登公告公布為止;尤其是不得在以下較早日期之前一個月內授出期權:

(1) 董事會為通過上市發行人任何年度、半年度、季度及任何其他中期業績(不論是否《上市規則》所規定者)舉行的會議日期(即上市發行人根據《上市規則》最先通知本交易所將舉行的董事會會議日期);及

(2) 發行人根據《上市規則》規定刊登年度或半年度業績公告的限期,或刊登季度或任何其他中期業績公告(不論是否《上市規則》所規定者)的限期。有關的限制截至上市發行人公布業績當日結束。

註: 限制授出期權的期間,將包括上市發行人延遲公布業績的期間。」

上述條例只是為了避免對公司條例在公佈業績前董事增持規則禁止買賣期限的牴觸,即半年業績前發佈30日前,又或是全年業績發佈前60日才衍生的規定。但是根據香港交易所常問問題系列一「有關企業管治事宜及上市準則規則修訂」第73條問題的答案指出,「董事大可以在禁售期間行使其購股權,只要行使價(一個固定的金額)在先前授出購股權之時已經預先訂定。」

由此可以推論,上市公司大可在業績期前的禁售期規定內先授予一些董事員工購股權,然後在知悉業績結果良好之後,他們絕對隨時在禁售期內可以先行使購股權,待業績發佈後減持這堆股票,這就是可以鑽空子的地方,金額雖然不多,但不無小補。

3. 供股及公開發售

a. 發行新股最大比例

根據上市規則7.19(6)及7.24(5)規定,如

「........ 會導致發行人的已發行股本或市值增加50%以上....(i) 建議進行公開招股未公布之前的12 個月內;或(ii)此12 個月期間之前的交易而在此12個月期間開始執行此等供股或公開招股中發行的股份包括授予或將授予股東的任何紅股、權證或其他可換股證券(假設全部轉 換)):

(a) ...須待股東於股東大會上通過決議批准方可作實,....

即 是在12個月只要集資額或發行新股的數量不多於現有的50%以上,則不要股東批准。所以,在最近惟膳(8213,前萬達資訊科技)萊福資本(901)的供股中,由於不符合以上的規定,所以可以豁免在股東大會之批准。

所以在以前華匯系(即Webb稱的「中南網絡」)供股前,必定炒上,然後2供1股,原因則是如上述,目的只是暫時托高市值,以使在規範下集資額增加,亦符合某寶號在本期Capital Money訪問所稱「財技屬於一個集資的financial instrument,作用包括供股、可換股債券、衍生工具及備兌權證等」及「財技與球技屬於同一道理」的精義。

但是,根據2010年12月的香港交易所上市決策指出彩星玩具(869),2供1股之餘,5送2紅股的決定是否需股東通過的討論稱,「這些紅股、權證或其他可換股證券」,是應該「包括隨(1)建議進行的供股及(2)任何過往的供股或公開發售所授出的紅股、權證或其他可換股證券。」

由此,港交所認為「紅利權證屬於供股的一部分。根據《上市規則》第7.19(6)條,當評估供股的攤薄影響時,...應計及紅利權證可行使轉換的股份。」,由此認為「供股會令甲公司的已發行股本增加70%,因此須遵守《上市規則》第7.19(6)條所載有關須經獨立股東批准的規定。」

但是以上並無計算發行新股及授予購股權是否包括在供股發行新股及送紅股的部分,所以可以理解為在12個月內,在配股及授予股權外,送紅股加上供股發行的新股不得超過現有股本的50%。

4.  究竟一間公司在1個曆年之內可發行多少新股?

講回正題,假如財政年度是12月年結的話,如果能遵守以上的上市規則,即可以發行少於已發行股本98%的股本((1 x 1.1 x 1.2 x 1.5) - 1)。

如果公司在非12月年結的話,並在當年股東大會後至12月31日、以及在下年股東大會的次年1月1日至股東大會之前不發行新股及購股權,則可以在一年內進行2次配股,2次購股權及1次供股,合共可以在一年發行當時已發股本的161.36%的股權(1.2 x 1.2 x 1.1 x 1.1 x 1.5) - 1,所以其實只要搭配得當,上市公司發行股票實在是極為寬鬆的。

所以,筆者建議香港交易所條例,限制在12個月利用任何方法發行新股的方法加總後,除發行紅股或發行紅利認股權外外,集資或發行新股超過在股東大會時之股本或市值增加50%,則需股東通過,以避免某部分公司大量發行新股,過份地攤薄小股東的股權,從而榨取小股東的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8

一間荷蘭公司 逼張忠謀破格投資


2012-7-23  TCW




一家資本額才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的荷蘭設備公司,竟將考驗台積電是否打破創業二十五年來,只堅持本業投資的慣例!

這家公司的名字,叫艾司摩爾(ASML), 這家荷蘭半導體設備商供應全世界最重要的微影設備機台,去年營收達新台幣二千零五十二億元、淨利五百一十三億元。

如果把晶圓廠比喻成相片沖印店,艾司摩爾負責生產的就是暗房設備,要靠他們的設備,才能把電路縮小,印在晶圓上。

不跟進,台積電恐輸三星

七月九日, 英特爾(Intel)宣布,花四十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三十億元)投資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艾司摩爾還開放一○%股權給台積電、三星(Samsung)認購,這一○%股權價值新台幣六百億元, 張忠謀需要在三十五天內決定,是否要跟進投資。

有趣的是,艾司摩爾卻讓資本額大它一倍的台積電左右為難。

台積電確實有跟進的理由。

投資艾司摩爾,可以讓台積電加速降低製造成本。現在全世界半導體產業要降低成本,有兩條路, 一條路是用十八吋晶圓生產,另一條是用EUV(深紫外線)曝光技術,進到十四奈米以下的製程,這兩條路,艾司摩爾都是關鍵設備供應商,台積電若不跟進,可能未來參與設備規格制定的速度落後。

台積電和英特爾目前相差約一個世代,但比三星領先,一旦三星能比台積電更早拿到設備,就可能拉近跟台積電之間的距離。

但若跟進,對台積電來說,這不僅是涉及數百億元的投資決定,更牽涉到台積電是否要打破慣例,開始做非核心事業的投資!

過去,台積電就是因為專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代工製造起家,過去主張「要喝牛奶,何必養條牛?」的邏輯,現在碰上全球只剩下一隻牛的處境,到底台積電該不該破例也去投資這隻牛?近年三強激烈的競爭態勢,會否改變台積電只專注核心的投資策略,都是後續可觀察的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2

手握180個美妝品牌 比一間百貨還多

2012-10-15  TCW



每天傍晚,黑貓宅急便、台灣宅配通的物流車都會來這裡報到,DHL、FedEx的送貨車也經常在此出沒,這裡是彰化縣鹿港鎮一間沒有在運作的不鏽鋼工廠,為何像繁華都市一樣熱鬧?

一個製造業工廠,如今成為與國際時尚同步流行的基地。這裡充滿了各式保養品、美妝用品、香水、髮飾等,各國廠牌的瓶瓶罐罐,排列在牆壁櫃上,或堆疊在桌上;從專櫃品牌倩碧、植村秀、蘭蔻,醫美品牌薇姿、雅漾、理膚寶水,到台灣未有正式代理的韓系品牌Holika Holika、too cool forschool等等,貨色甚至比百貨公司還齊全。

賺差價起家,第一年營收就三千萬

它是「小三美日輸入」,以網路販售為主,二○○四創業第一年營業額就達三百萬元,之後每年呈現兩到三倍的成長,如今月營收達三千萬元,是雅虎奇摩拍賣美妝類人氣與評價數第一名賣家。

店家取名小三,沒有特別理由,只因簡單好記,就跟創辦人許書林開始網購事業一樣單純,當時他的妹妹許婕穎在美國念書,她發現同樣品牌的保養品,在美國零售門市價格只要台灣代理商售價的三分之一,於是兩人在拍賣平台上轉賣這種商品,賺取差價。

多數兼差的賣家,都只賣一個國家的商品,許家兄妹很早就決定成為專職賣家,所以也不斷增加產品線,目前共有十個國家的品牌商品,他們認為,產品越多越能吸引消費者,也較能維持賣場新鮮感,「大家不會只買預定要買的東西,可以用逛的,」許書林說。

小三主要販售的是國內有代理進口的外國商品,但是價差非常大的,或是國外很熱賣,國內尚未有代理商進口的,也就是所謂的「平行輸入」,雖然未得到正式授權,但是是合法的商品,價格約是國內代理商定價的三到五折。

把一家網購商店經營得像家百貨公司,小三主要建立了三個門檻:

一、販賣的品牌數量超過一家百貨公司。包括許書林和許婕穎,小三採購組共有六人,每日分工瀏覽所有國內外流行美妝網站、購物平台、部落格等,維持每日都有新品上架,培養消費者黏著度。平均一個月有三百至五百項新品上市。累積至今,總品項數已經突破一萬四千種,約一百八十個品牌。品項數約等於百貨公司一整層樓所有商品數,品牌數甚至超過百貨公司的美妝保養品牌總和。

許書林表示,因為網路購物,尤其保養品,流行性速度很快,「以前會擔心賣得好以後,別人也會拿去賣,自己會失去優勢,但其實保養品每年都有新話題、新成分,大家永遠都會出新東西。」他認為,現在因為資訊太透明,貨源也不難拿,不可能像早期一樣還在賺價差,「現在我們把自己當成一個通路品牌在經營。」

商品分級管理,出貨又比同業快

許書林的策略是,把商品分成A、B、C等級,A級商品指的是超熱賣款一個月三千個單位以上,這種商品一定要有,但因為同業也都有,殺價競爭之下利潤都很薄,約只有五%,這部分只能以量取勝,靠大量進貨,拿到比別人低一點的成本。

至於另外B、C級,是比較不熱賣但還是有需求的產品,這種商品並非每家都會進,「這種的不會比價競爭,通常利潤比較多也是在這裡。」約有一五%到二○%的利潤。

二、下午下單,明天到貨。現貨供應是充分掌握消費者心理的一項要件,許書林表示,對很多女生來說,保養是需求品,例如化妝水快用完就是想要趕快拿到新的,否則寧願貴一點去別處買,「而且很多問與答,第一句都是有現貨嗎?」所以在這裡,只要每日下午三點前下訂,隔天就可以收到貨。

要能做到此,最重要的門檻在於要有現貨才可及時供應,其次則是要有足夠的工作人員,以及速度要快。小三的發貨倉同時有三十位人員,負責撿貨、理貨、包裝、出貨,確保三點前下的訂單都可以在五點之前出完。

相較其他同業,現貨需要三到七個工作天,無現貨商品甚至要等兩週以上,小三的現貨供應做出口碑,也提升了競爭力。但堅持現貨供應,相對需要龐大資金,倉庫存貨就超過一億元,小三因為商品豐富,且量大又流動快,現金流充沛,等於是良性循環,「真正跑不動的滯銷品或即期品,就要打折出清。」

三、精準的庫存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備足一定的安全庫存量,許書林通常抓兩到三個月的銷售量,而且還要隨著季節和銷售量而調整,例如今年夏天,一款賣很好、專門美白手肘和膝蓋的商品,平均每天賣三百到五百瓶,備貨量就高達三萬瓶。小三美日輸入因為經營得早,建立了規模與口碑之後,同時也墊高了經營門檻。

投入網路購物八年的許書林,也從一個賺幾十塊錢價差的兼差小賣家,變身成年營收突破三億元的老闆。下一步,他要走入實體通路,目前已經開出三家店,利用網路上經營出的通路品牌,以及靠網購奠下基礎的上萬種商品倉庫,發揮出最大效益。

【延伸閱讀】高人氣策略

1:平均每月推出300到500項新品,淘汰滯銷的200到300種商品。2:總品項達1萬4,000種,約180個品牌。3:堅持現貨供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66

一間鄉下組合工廠 營收打敗美利達!

2013-04-22  TCW  
 

 

台中市神岡區,一間工廠夾雜在木材廠、住宅、龍眼、荔枝田當中;辦公大樓與生產線之間,還隔著民宅,彼此不相連。這間由大大小小十八個單位組成的組合工廠,去年竟然創造了一百九十億元的營收,遠勝自行車股王美利達。

組合工廠的營收怎麼會勝過股王?走進一看,竟然看到了自行車環法賽新人王薩根(Peter Sagan)、倫敦奧運男子山地越野賽金牌得主庫爾哈維(Jaroslav Kulhavy)等自行車界傳奇人物,他們腳下踩的自行車變速器竟然都是MIT(台灣製造)。

它打破日本壟斷傳統讓捷安特變速器「MIT」

原來台灣製造已經突破變速器龍頭廠日本島野(Shimano)的主導局面,成了全世界頂級自行車零件的製造重鎮,關鍵就是這間組合工廠——愛爾蘭商台灣速聯。它從十二個人開始做起,現在旗下製造廠有上千個員工,在台中市區還有一個開發中心,有一百六十人的開發團隊。

它不僅生產變速器,還有全球最大、市占率破五成的輪圈品牌廠ZIPP、最大油壓煞車廠Avid、賓士車等級鏈條廠Sachs,這些全球知名的自行車零組件竟然多數都在台灣開發、在神岡鄉下生產。

「變速器傳動件是自行車最精密、價值最高的關鍵零組件,至少占成本二○%,少了它就不能出貨,」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蘇錦夥說。以往台灣自行車品牌出貨量取決於日本島野的供貨量,也就是說,捷安特、美利達的品牌再強,也不能沒有島野的變速器,這是台灣自行車產業往上發展的障礙。然而,這個障礙已經被速聯的成功方程式破解了。

它告對手違反公平交易改寫賣產品規則,重畫起跑點

以往島野的中高階變速器堅持在日本本土生產,中階以下的變速器則寧可選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設工廠,跳過了台灣;另一個品牌義大利Campagnolo,則是堅持在義大利打造,走精品高檔路線。

雖然速聯是外商,但它卻證明了台灣製造超越新加坡、追上了日本、德國。一九八七年速聯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一九九一年投入海外生產,速聯的美國籍總裁戴士禮(Stanley R. Day)第一個海外工廠竟然選在台中神岡。戴士禮跟他的弟弟常駐台灣,並租用過去自行車零件大廠川飛公司後門不到一百坪空間做產線,還打赤膊親自釘桌椅、鎖螺絲……,從陽春的組裝產線開始。

戴士禮跟十二個名員工開始做起,其中一個就是今天的速聯亞洲區總經理高禩翔。高禩翔回憶,當時掌控市場的老大哥島野,採整套零組件套裝銷售,成車廠一旦拆套就得提高售價,其他零件廠很難在同個起跑點競爭,當時日本市場還譏笑速聯又是另一間「一年會社」(只能生存一年的公司)。

速聯成立之初,有《聖經》中大衛拿著石頭打巨人的決心,在美國市場控告島野違反公平交易法,要求解除整套銷售的模式,其後雙方庭外和解,才改寫對方掌控市場的遊戲規則。

它大搞跨國購併把高階產能移台灣,九九%國產

速聯也積極執行跨國購併,把製造送往台灣,改變市場規則後,展開自行車零組件的品牌與發展,「我們知道我們power(力量)在哪裡、muscle(能耐)在哪裡,」高禩翔補充說,速聯一開始就設定專攻中高階自行車零件,從一九九九年開始用進行海外購併,擴大產品品項與技術能耐,再逐一把生產據點移來台灣,「本來很多零件國外進口都在地化,現在九九%都是國產。」

速聯大膽的收購了德國、美國企業,然後逐步將生產線移到台灣,例如,原本只在德國生產的內變速器也在去年移回台灣生產,全球高階自行車零件就是這樣一個個MIT的。

缺點來了,每收購一個企業,就把產能移到台灣,速聯不停的搬家或租工廠,現在的神岡廠區是它第三個落腳處,九千坪的土地背後更有十八個房東,變成了一個變形金剛般的組合工廠,這邊生產變速器、那邊生產輪圈,工廠甚至有如迷宮,連高禩翔帶著我們在裡面走都會迷路。

它找供應商「組家庭」讓交貨期從三十天變六天

此外,速聯參加台灣自行車聯盟A-team,變成一家人,交貨期從三十天縮短到六天,甚至挑戰一天。二○○五年之後,速聯台灣營收開始噴發,原因就是台灣自行車產業一個重要的變革:A-team在二○○三年成立,速聯當年就加入成為重要成員,也隨著自行車聚落產業鏈放大生產能量。

十年之間,台灣自行車零件出口額超過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七十億元),成長超過兩倍。在這股大趨勢下,也讓速聯二○○五年年營收約二十億元,二○一一年光神岡廠就破百億元。蘇錦夥觀察,速聯成長快速,除了本身製造創新能量,A-team拉動的生產製造是主因,甚至讓它「威脅到島野」。

在速聯廠房外的貨物進出區,我們看到這一天來了四十家速聯的下游供應商要交貨,一個個按照交貨看板時間準時進貨,完全沒有遲交,台灣A-team變成了超快速反應的生產鏈。「捷安特跟我們要挑戰一天內交貨,」高禩翔認為,相較沒來台設廠、只有發貨倉庫的島野供貨要三十天,速聯具有快速反應優勢。

這也讓走出海外、選擇新加坡而不選台灣的日本島野,看著速聯跟台灣自行車產業一起蓬勃發展。高禩翔說:「我們跟捷安特、美利達是一家人,但島野始終不是A-team的成員,關係就是不同。」

它用台灣工具機製造力求輕薄質感,一公克也計較

不光是產業聯盟可以讓MIT發光,生產線一隅,我們見到了一部部台中精機、東台精機的CNC工具機隆隆作響,原來速聯獨步全球的一體成型變速器飛輪,就是善用台灣工具機技術開發出來的。

這是速聯另一個營收快速成長的秘密,它的自行車變速器飛輪是從三公斤鋼材開始,經不同工具機粗加工與精加工等製程,最終一塊鋼材變成一塊一體成型的飛輪,成品只剩不到一百七十克,重點是從頭到尾都是用台灣的工具機製造。

以往,飛輪是用一塊塊鋼材鍛造出一片片飛輪齒輪,然後一片片組起來,速聯新的一體成型飛輪,省去了用一片片零件組裝飛輪的固定件重量,例如用螺絲、鉚釘來固定飛輪組,讓重量變輕了,外型也較有質感。

「減少重量就是成功的關鍵,有些玩家為了一公克,花一萬元都願意買,」高禩翔透露,最早一體成型方式,一天只能生產一個,後來一路改刀具,配合切削角度,才逐漸突破技術瓶頸。一公克就能決定勝負,神岡的工具機精密機械聚落,是速聯能夠開發出一體成型飛輪的競爭力來源。

最後,速聯在台灣發展成為領先中國十年的製造能力,我們看到高階的變速器、避震器都先經過雷射雕刻,各自貼上身分證,再一一由第一線多能工人組裝完成;接著來到檢測室,我們還看到這裡有一台要價一百萬美元的檢驗設備,正反覆驗證零件的精準度與壽命。去年,台灣製造的精密度與技術實力讓速聯放心關掉了德國廠,移到了台灣,「至少十年內中國大陸、東南亞跟不上來,」高禩翔不諱言,台灣是個很好的製造基地。

接著快速擴張的,是在台中北屯區的速聯亞洲開發中心,這也是台灣優勢,這裡的開發團隊要負責把它在歐美的研發成果開發出成品,交由工廠量產。在美國,一個點子變成產品要歷時兩個月,在台灣卻只要兩週。

看好台灣人才與供應鏈等優勢,雖然速聯是外商,但十年來,每年都在台投資至少五千萬元,除了神岡與北屯,也在台中大里、豐洲等地設新廠。但這間倚重台灣製造的關鍵零組件廠,近年來卻遍尋不到一塊三萬五千坪的土地,希望能擺脫組合工廠的不便,真正在台灣「定居」下來,這樣才能避免這位全球自行車零組件的資優生,淪為台灣製造的「過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63

四間樓沽出一間 究竟邊間打耙?(答) Home Blogger

http://homebloggerhk.com/?p=8129

小人物人工不高,但前半生之鋪排做得不錯。成績表是已擁有現家庭收入近60%的名義被動收入。當然佢仲要供樓啦,如將租金減去按揭供款,實質的現被動收入為$[(13600-7000)+(8000-7300)+(13000-7300)]=$13000。在35年歲而總收入為$60000,能為自己爭取到每月多$13000洗用(或儲起),及過多十餘年將按揭供完(其實都係租客供),收入可達現今$35000購買力之租金收入,實在可賀。因為小人物在買宇買賣下必有一套,令自己稍站於高地。

 

當然小人物能及早將樓買入及投資,可能有P-4.5%之按揭亮點。如果你眼犀看清題目,己發覺讀者有一個很低息的plan予自住樓房使用,可能是公務員或銀行中人,令自己享有低息借貸。要解答應否沽出現單位,當然要一計購買力。兩人總收入為$60000+35000,借貸力為$95000/10000*50%*2.59=12.3mil。當然留意小人物已有幾層樓係手,再買那只能用收入之40%作供款負擔比率上限,所以12.3mil是一個較寬鬆之前設,用此參考及決定讀者倉位去到那水平,亦是適合。

 

小人物借款為3.14mil+2.03mil+1.56mil+1.93mil=8.66mil,換言之,8.66/12.3=70%之借貸力已用掉,不宜再借。同想在旺市只持貨一半,等待下次時機,可減少2.5mil之借貸。現在有粉嶺樓房可作沽出,

 

樓房租金回報率按揭供款息口樓齡
粉嶺樓房3.6%2.175%>20二房低層,冇SSD
荃灣西自住1%>20三房海景
荃灣工廠區3.4%<1%<10三房山景,冇SSD
荃灣西樓景3.9%2.15%>20有SSD

 

粉嶺係低層,又係兩房。雖食盡之前細單位價跑贏大單位一浪,惟此情不可再。租金回報唔見高,樓齡唔係細,仲要冇SSD,唔沽就可惜。等短租完左收番黎,有得比街坊入屋睇樓令其更值錢之際,沽出食一鋪。收番錢之後有何保值之法,容後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38

成家族》善用低利環境 放大找屋範圍 小夫妻年薪不到百萬 五年存下第一間房

2013-08-19  TWM
 
 

 

對面臨買房痛苦指數逐年攀升的年輕人而言,買房一事簡直痴人說夢。

事實上,在低利的環境下,其實只要聰明節源,以及放大找房範圍的原則,還是能找到可以負擔的超值好房!

撰文‧李建興

今年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林奕奇、李書玲夫婦,剛出社會時,兩人的月薪加起來不過七萬元左右。五年之後,即使薪水凍漲、房價攀至頂點,新婚的兩夫婦,還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台北區域,存下人生的第一間房。

不僅如此,由於二人的買房策略應用得宜,甚至李書玲因懷孕待產而停止工作,林奕奇也能憑一個人的薪水輕鬆應付房貸。到底這對年輕夫妻是如何辦到的?

節流:退租省開銷

事實上,當初一提到要存錢買房,林奕奇及李書玲也與時下年輕人一樣,有「生不逢時」的感嘆。但小倆口轉念一想, 剛出社會時,兩人分別在新北市蘆洲與台北市萬華租房,合計每月也要一萬三千元,「這些錢若用房貸寬限期只繳利息,利率二%,以及貸款七成來算,早就能買下一一○○多萬元的房子!我們等於幫別人養房!」李書玲說明二人決定要開始存房的動機。

決定要買房之後,接下來就是解決自備款與貸款的問題。除了努力工作外,他們採取「節省開銷」、「壓低房價」與「緊縮房貸」三大節流法。

首先,李書玲先是退租了萬華的房子,搬到蘆洲與林奕奇同住,不但省了五、六千元房租,連水電、瓦斯與一起開伙省下的錢,每月就足足擠出了一萬多元。除此之外,善於投資的林奕奇用這筆省吃儉用的錢與額外的存款,每月投資近三萬多元的基金與股票,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存得一百萬元左右的買房基金。

由於預定在訂婚前買下房子,林奕奇仔細盤算,當時兩人薪水合計七萬元,若用三分之一收入付房貸,以二%利率、貸款七成推算,頂多能買五七○萬元的房子,自備款需要一七○萬元。

因此,扣除先前存下的一百萬元買房基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七十萬元的自備款缺口。

籌款:優惠貸款、親友相助當時,這對新人曾想過要以信貸或保單質借的方式籌錢應急,甚至,更有人提供他們一個妙方,那就是,在婚前,林家先將老家過戶給準太太李書玲,而李書玲就能以買下林家老宅的名義向政府申請首購優惠貸款,到了婚後,新房子則登記在林奕奇名下,這時林奕奇再申請一筆優惠貸款,這樣一來,夫妻兩等於申得了兩筆低利貸款,不但能解決資金不足的難題,連未來還款的壓力也能減到最低。不過很幸運地,由於當時李書玲的父母立即拿出了七十萬元,無息借給他們應急,解決了資金的缺口,否則小倆口應該會將之視為最佳備案。

選房:不陷入空間、距離迷思解決了資金來源的問題,更大的挑戰在於,哪裡才是最佳地點?

由於工作地點在台北市,林奕奇夫婦一開始也想「逐工作而居」,想在大安區附近買房,偏偏當地的房價已飆高到每坪近百萬元;因此,他們決定退而求其次,選擇兩人都很孰悉的蘆洲。但事與願違的是,時值蘆洲捷運剛剛通車,原本只鎖定捷運站附近的小兩口,發現距離捷運站五分鐘步程的標的,即便是十年中古屋,每坪開價也高達三、四十萬元!

若以林奕奇與李書玲的計畫,結婚後想要盡快有小孩,很快就會面臨「滿巢期」空間使用問題。因此,以他們的理想房型,室內空間三十坪左右的大兩房或小三房為例,買房總價便高達一千萬元。

「誰說理想距離一定要用『走』的?」李書玲發現在捷運蘆洲線終點的蘆洲站,公車路線及班次十分密集,「同樣要距離捷運五分鐘,走路與搭公車不也是嗎?搭公車反而更輕鬆!」念頭一轉,夫妻倆的看房範圍豁然開朗,從原本以步行五分鐘,改為坐車五分鐘的模式看房,很快的,找到了一間蘆洲靠五股的十年公寓。

雖然,親友認為地點過於偏遠,不能算捷運概念房,但林奕奇則獨排眾議,他解析,這間房位於生活機能充足的區域,不僅坐公車五分鐘就可到捷運站,更誘人的是,若開車,不到十五分鐘就可以進台北市區。更重要的是,以同樣十五分鐘的通勤時間,這間位於蘆洲的公寓,室內坪數二十八坪,無公設,開價六五○萬元,等於每坪不到二十四萬元,而許多台北市郊區的物件,動輒每坪六、七十萬元,多了近三倍的負擔。「看房子,別陷入空間距離的迷思,有些地段看起來很遠,但通勤起來很近,又便宜,這才是寶!」他得意地說。

精算:拿揑所得與支出

即使找到了超值好房,林奕奇與李書玲很堅持不能因為一時喜歡而加價,造成日後還款的困難,「五七○萬元就是五七○萬元!」為了控制預算,決定預留十萬元,拿出一六○萬元自備款,以一口價五六○萬元向賣方議價,順利成交。也因為壓低房價,即使李書玲因計畫懷孕而辭職,林奕奇也能以月薪四萬六千元獨扛房貸,讓二萬三千元的貸款月付金,在家庭收入二分之一以內的安全值內。如今小兩口挑的好房,開價行情已喊至八百萬元,「頂多負擔不起時,我們跟銀行申請寬限期來解套!更何況,後來房價上漲了,我們未來換房更有本錢了!」李書玲老神在在的說。

林奕奇與李書玲的故事,說明了儘管飆漲的房價己成民怨之首,但若以積極規畫取代消極抱怨,還是有機會擺脫無殼一族!

成家族你一定要精算:

我可買總價多少的房子?自備款與貸款金額又各是多少?

1.合理貸款月付金<家庭月所得大台北地區:合理貸款月付金約家庭月所得的1/2~1/3;大台北以外區域:合理貸款月付金占家庭月所得的1/3~1/5(若家庭月所得為10萬元,台北人合理貸款月付金為3.3萬~5萬元;其他區域則約2萬~3.3萬元)。

2.合理貸款總額:

合理貸款月付金÷5800(每貸款100萬元,以利息2%計算之本利攤還月付金)×100萬元

3.合理購屋總價:

合理貸款總額÷0.7(貸款7成)=購屋總價

4.自備金額:

購屋總價×0.3(3成自備款)=自備款金額例:家庭月收入10萬元在大台北買房,至多可買1231萬元的房子,貸862萬元,自備369萬元。

成家族

你一定要學會:

方法1:準夫妻過戶買賣籌錢法彼此有信任基礎的準夫妻,為籌自備款及降低房貸利息,若先生家裡情況允許,可將先生老家過戶予太太,老婆利用青年首購身分取得低利條件與貸款金額,真正買房時再用先生青年首購名義進行另一次申貸貸款,而太太所貸得的金額可補貼自備款。

方法2:分租降壓力

剛成家人口少時,可考慮將多餘空間騰出分租,降低房貸壓力。

方法3:優惠條件法

盤點任何可以使用優惠貸款的身分條件,如勞工、軍公教、殘障等,同時申請多個優惠條件減輕房貸壓力。

你一定要小心

陷阱1:房子一定要符合一生的使用狀況嗎?

現代人工作與居住地點變動大,只要適合當下所需,不用替未來預留過大空間,徒增負擔,不同人生階段由小而大換屋,才是聰明的。

陷阱2:我是不是一輩子也買不起台北的房子?

看房價勿「以偏概全」,建商為了行銷而標榜創高價,讓人誤認為是平均行情,事實上好地段也有平價的好屋,就等著買家主動挖掘。

陷阱3:我只要看自己熟的區域?

過分的「地域堅持」讓房子的選擇變少,而用距離來降房價,就得考量通勤時間、精神成本與省下來的房價是否划得來。

陷阱4:因為要自住不是投資,就不用管增值性了嗎?

人生的資產往往繫於有沒有買對房子,就算是自住,買對了第一間房,資產增值,也會讓換屋更有本錢,甚至能在急用時增貸應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6

信和逸瓏灣賣一間蝕一間

2014-06-19  NM
 
 

 

上週六,位於大埔白石角的豪宅項目「逸瓏灣」開出價單,最平單位,折實每呎只是八千六百元。這幅眺望吐露港一線風光的地皮,於○九年由發展商信和(83)投得,計及地皮價及建築成本,每呎成本估計一萬一千元。樓盤首批近半數單位,信和是「賣一間、蝕一間」。要劈(價)到「入肉」,皆因政府為搶地,竟突然把逸瓏灣旁多塊康樂及科學園地皮,轉為住宅用途,令「限量版」豪宅變成五千伙供應。信和企圖建立的白石角王國,慘變「白蝕角」;要提早散貨,唯有劈、劈、劈。

一向非梁粉的信和,被政府「㩒住砌」;上週五記者找到信和集團主席黃志祥,說起政府政策,他多次用力地牽起嘴角,欲言又止,那團怒火寫在臉上。

政府近月一句「轉用途」,白石角天賦海灣樓價即應聲下跌,難為同區逸瓏灣申請售樓紙,足足等了十五個月!上週二樓盤獲批售樓紙,翌日信和即開放位於奧海城的示範單位,三日後火速開價單,預計本週末已可開賣。未開價前,記者見示範單位人流疏落,就連旁邊快餐店,輪候的人龍還更長。開出平價後,參觀人流才見起色。上週五,記者到信和位於尖東的總部等候黃志祥,離遠見他在對面馬路走過來,手上拿著一大疊英文報紙瞭解時局。見記者趨前,他主動按著記者的手說「早晨」。不過記者問他政府「盲搶地」等問題,他仍然不斷說:「早晨、早晨、早晨。」每一個問題,答案都是早晨,前後講了十四次。黃志祥行得急,但身為集團主席的他,原來也要在大堂跟其他人一起排隊等升降機。這時記者問他會否因政府臨時改變白石角科學園地皮用途,而感到憤怒?正在排隊的他,面色開始變黑,跟著拍了拍記者手臂,勉強牽起嘴角冷笑。記者再重複問題,他望著記者,似冷笑又似苦笑。

「限量版」一街都係

今次逸瓏灣開價,黃志祥的確陷入兩難:高開惜售嗎?供應正排山倒海。劈價散貨嗎?又要蝕入肉。黃志祥按時勢傾向選擇後者。根據價單,逸瓏灣一期首批一百一十個單位,平均實呎只是一萬一千五百元,比去年開賣的同系海鑽.天賦海灣首批單位平逾兩成!本週二 信和再加推一百一十伙。為散貨,信和將所有可供優惠傾巢而出,包括信和之友、一百八十日內成交、買家印花稅津貼等等,合共提供最多逾百分之十九折扣,最平單位呎價低見八千六百元,屬區內新低。現場有意買三房單位的換樓客蘇先生說:「開價好吸引呀!」但當記者告訴他,附近地皮將改變用途,他如夢初醒,改口說:「附近咁多供應,影響環境同拉低樓價,要諗嚇先喇!」而看過示範單位的投資客李先生則指,在參觀前已知附近土地用途有變,怕影響未來投資價值,「都係考慮中,未入票住。」逸瓏灣在五年前,本來是大埔白石角最後一塊臨海住宅土地,賣點是「飽覽吐露港一線風光」。當年黃志祥目標是把「白石角王國」,打造成「新界貝沙灣」。○七年,信和牽頭斥資一百億元,買入白石角三幅地皮,其後興建為天賦海灣。○九年信和又再牽頭找來嘉華(173)等,斥資一百億元,買入白石角兩塊相連地,發展成逸瓏灣一、二期,亦為當時白石角一帶最後一個享有海景的豪宅樓盤。當日拍賣,信和派出兩名職員負責舉手,「尾二」及「最尾」一口價,都是來自信和,反映黃志祥一副志在必得的決心,拍地成功後黃志祥說:「多謝大家唔同我爭。」當時他還揚言要賣到每呎一萬五千元(建築呎價)以上。只可惜,當日的「限量版海景」,今日變成無限量供應。去年政府成功向城規會闖關,把逸瓏灣旁邊兩幅用地,由康樂改做住宅用途。今年初,兩地先後推出市場招標,結果令信和及市場同樣「震驚」。一幅因未達到底價而流標,另一幅被鷹君(41)以每呎三千三百元低價投得,「其實信和都好想買到,但又怕再次高價入貨。佢出個價都好貼近鷹君o架喇,大家鬥執死雞囉!」一名有份投標的發展商透露。計一計數,信和當年買地的地價要每呎七千多元,現時地皮價值在賬面上足足蝕了五十億。

逸瓏灣小資料

位置:大埔白石角科進路 21及23號伙數:1,091,另有12座獨立洋房最平實用呎價:$8,673*平均實用呎價:$11,540*戶型:分層單位面積介乎556至2,809平方呎,洋房面積則介乎3,014至3,649平方呎。預計落成:15年9月*以首張價單計算

好友變淡友

信和主席黃志祥,每年均會在年報中的「主席的話」,跟股東盡訴心中情。過去即使政府以不同手法干預樓市,他都不改「大好友」本色,大力唱好經濟。去年他首次在年報埋怨政府干預樓市,令生意難做。

建築成本大增

今年初,政府要再「搶地」,再把多幅白石角的GIC(政府用地)改成住宅用地,其中四幅正正在逸瓏灣的後方。這四幅地原先劃作「科學園發展」之用,政府為了改地已先後徵詢區議會及城規會。四幅地共八公頃,樓面面積比逸瓏灣大一倍,最多可建三千三百個住宅單位。連同鷹君所得及流標地皮,白石角起碼再多五千個單位供應。雖然現時城規會接到四百多份反對書,但政府已將地皮納入今年的賣地表內,相信「事在人為」。而且這四幅地的可建樓層,預計比逸瓏灣還多出五至六層,平均可建二十至三十層,屆時便變成屏風樓,阻擋逸瓏灣望吐露港公路的開揚景色;相信部分高層單位,還享有「一線海景」。據發展商消息人士指,政府這次大規模改變住宅用途,令黃志祥非常憤怒!而信和還要面對現時普遍發展商都遭遇到的困難──建築成本大增。事實上,建築成本在過去一年間升了一倍,行內人士指,這又是政府「盲搶地」之故。「政府一次過推咁多地出嚟,對專業人士、地盤工人嘅需求突然間大咗好多。單係扎鐵工人,月薪一年之間加咗兩成,要千九蚊一日。釘板工人日薪二千蚊都唔夠人用,雜工都加到八百蚊一日呀。後生仔又唔肯入行。」負責興建豪宅的建築師說。而利基控股(240)主席單偉彪亦指,行內缺人情況嚴重,為了夠人開工,要請已轉行或退休的老師傅「出山」,他說:「四年前政府基建先得二百幾億,今年有成七百幾億呀!」記者於逸瓏灣地盤找到一名水電技工,他指這幾個月每月人工加了三千元,「日薪一千蚊一日,如果唔同地方同時有幾個地盤開工,會一日加一百蚊搶人。嗰日邊個盤出高啲人工,我哋咪去邊個盤。一個地盤,單係工人都廿幾、三十款,人工真係好襟計。」翻開信和年報,去年來自賣樓的收入一百四十一億元,盈利四十五億,相比一年前,買地收入七十一億,盈利貢獻已有三十億,利潤率明顯下降。再計逸瓏灣,信和當年以樓面呎價約七千二百多元買地,加上約每呎一千元的利息開支,及建築成本每呎三千元,每呎樓面成本估計已達一萬一千元。今次開價平均實用呎價也只是萬一元,計落起碼有五十多個單位是賣一間、蝕一間,佔首批單位一半。其實信和今次散貨套現,快點將資金回籠,日後若能以筍價買入逸瓏灣後方該四幅「眼寃地」溝貨,拉上補下,相信更為划算。

發展商:「最多唔起囉」

黃志祥一向是「樓市大好友」,信和於九七年金融風暴前,以逾一百億元投得小西灣(現為藍灣半島)地皮,一年後樓市爆煲,令信和須撇賬十三億元。兩、三年後重整旗鼓,又繼續高價投地,對樓市「不離不棄」,當年更向記者說:「香港係福地。」今次被政府激到「紮紮跳」,從今年信和年報,看得出黃志祥對香港樓市已信心大減,「房地產相關政策的影響,香港物業市場經歷了變化……。」他將焦點放在集團租務:「集團的經常性業務,包括租務、酒店餐飲服務業和物業管理服務仍然具彈性。」中小型發展商裕泰興集團董事羅守耀說,香港發展商現時在經營上,陷入捱打狀態:「政府全方位干預樓市,係揠苗助長。做法好矛盾,亂咁增加供應,又唔諗嚇夠唔夠人去做,直接影響建築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又要減低發展商可賣的樓面。我哋就好似街市佬咁,以前賣雞,俾曬雞翼、雞頸同雞胸你,收兩百蚊,你話好貴。而家淨係可以賣雞胸,但一樣都要賣二百蚊隻。點解?因為隻雞成本都要百幾蚊啦。我都知而家嘅樓價,仍然唔係一個市民affordable嘅水平,但係建築成本真係貴,發展商無理由做蝕本生意,最多唔起樓o架咋!」市場亦估計,大埔及屯門年內多幅住宅用地推出市場,流標機會甚高。在成本高企下,本地發展商投地意慾大減,相反多間內地發展商,就對香港樓市虎視眈眈。如去年萬科便與新世界(17)合資競投西鐵荃灣西項目,而中國海外(688)亦力壓多家港資財團,奪得兩幅位於啟德發展區的港人港地。香港樓市,漸漸被中資「玩埋」。就連小市民,如去年買入海鑽‧天賦海灣的小業主吳先生都識得睇:「我入嚟係買環境。點知嗰啲地都起埋樓,同當初買樓是兩回事。咁可以點啫,依家嘅規劃同當初完全唔同方向。大政府主導樓市,小市民點去改變?」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指,政府干預樓市的政策,會令樓市比以往更波動,「咁多政策加起來,令到樓市走勢變得不可預測。香港變成一個大賭場,未上車嘅,就不停估樓價幾時跌;上咗車嘅,就要估幾時先係最高位,唔再似以前可以預期供求去推論樓價。政府政策會加強分化有樓同無樓兩批人,令矛盾不斷。」

五大最值錢工人

在逸瓏灣負責水電工程的李師傅指,因為多個地盤同時開工,致行業人手嚴重不足。工程公司只有以高薪挖角,李師傅指自己的人工也被搶貴了三、四千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60

阿迪超市:一間家庭零售店,如何做到6400家分店!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6/144450.html
阿迪公司名稱系取自亞伯列希特(Albrecht)與折價(diskont)這兩個單字前的二個英文字母合併而成(Al-di)。長期以來,阿迪企業的兄弟老闆們相當低調地經營,以致外界對其瞭解相當少,一直到公司創建人之一的提奧.亞伯列希特以75歲高齡退出後,曾任職該公司經理的迪耶特.布朗德斯(Dieter Brandes)才有系統地將公司營運模式整理出書,外界才得以獲得較有系統的資訊。
 
阿迪企業經營策略:少樣商品貨色及低價策略
       
阿迪連鎖超市源起於1913年,卡爾及提奧兩兄弟的父母在德國中部的埃森(Essen)開設一間佔地只有35平方公尺的雜貨店。
     
1946年二次大戰後,兩兄弟服戰役歸來後,在埃森開了一間約100平方公尺的食品店。
     
1948年大哥卡爾正式開始自行營運,直至1950年漸漸醞釀出典型的阿迪企業經營策略,也就是營運的基本原則:少樣商品貨色及低價策略。目前所看到的阿迪企業,繫於1962年在多特蒙(Dortmond)由弟弟提奧所創設,後來亦由卡爾接管經營。
     
1960年兩兄弟因對香煙品牌種類進貨意見分歧,因此將公司畫分為北部區域(北方公司)與南部區域(南方公司),財務獨立,但仍維持相當密切的合作,例如仍使用相同的商標,北方公司及南方公司所有的工作及成本資料可交換,對同一供應商的條件也可比較,偶爾也統一採購,但不互相過問公司實際的年度盈餘。
       
阿迪企業集團的作風一向低調,其營業額及收益數據在2000年之前都未公佈(2001年之後阿迪北方公司的營業額及收益數據在德國聯邦政府的公報中公告),2003年阿迪企業集團在德國銷售額估計達235億歐元,銷售利潤率約有3%~4%;根據阿迪企業集團網站上公佈,2004年營業總額達370億美元,較前一年增加5.7%。
       
由資本結構的觀點,阿迪企業集團南北公司仍屬於十足的家族式企業,財務結構相當健全,可能都不需向銀行貸款,也不需借入長期信用資金。
 
 專注經營,只銷售600種商品
       
迄至1980年代初期,阿迪超市販售的商品給人的印象是廉價貨中心、窮人的福音站,顧客似乎主要屬於低所得者階層或社會邊緣人,商品的品質不佳,在德國北部人們還常常嘲弄稱呼阿迪超市是「亞伯列希特精美食品店」(Feinkost Albrecht)。
       
 但1980年代以來,阿迪超市內邋遢的印象已經大幅扭轉,除了改善賣場空間,仍然維持樸素,並無特別裝潢;而隨著東西德統一,德國經濟情勢不如預期般好轉,為滿足大多數消費者對日常生活平價商品的需求,阿迪超市發揮莫大的功能。
       
以往人們可能懷疑阿迪超市販賣商品的品質,但如今各階層的消費者都在阿迪超市購物,連前德國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也購買阿迪超市的商品,並曾在國際會議的場合中陳列出一排阿迪超市自有品牌的商品。但阿迪超市是否真的完美無缺呢?
         
多年以來,阿迪超市銷售的產品維持在600種左右,使得不少消費者反映阿迪超市供應的產品種類太少,以致於選擇性太少;另外,也有人抱怨排隊結帳的隊伍太長、店裡的佈置儉樸和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
         
但1990年代,雖然商品的數目仍未增加,但已逐漸調整商品的組合,大量增加乳製品、冷凍食品等民生必需品;近年來受到其他新加入同業強烈的競爭,也增加供應非食品類及蔬果類等商品。
       
1990年代中期,阿迪北方公司將供應商品的種類增加為750種,但阿迪南方公司增加的種類則較少些。依據2005年佛莎公司(Forsa)公司一項阿迪超市顧客來源調查結果顯示,有95%的勞工、88%的受僱人員、84%的公務員、80%的自營商業者會到阿迪超市購物。
         
人們對阿迪超市所販賣商品的品質印象幾乎大幅改觀及給予肯定。
 
力求簡單,賣場、貨架陳列一目瞭然
     
 自1950年以來,阿迪超市一直秉持少量商品種類的基本理念,藉著扁平化的企業組織結構、簡單明確的經營方式、平價供應商品的基本理念,成功地經營阿迪超市。
       
 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成本,阿迪企業的廣告支出相當少,近年來也透過網路行銷,隨時提供顧客有利的新產品資訊。阿迪超市的顧客甚至組成一個俱樂部組織,架設自己的網站,以加強資訊交流。
         
迪耶特.布朗德斯(Dieter)曾引用阿迪企業的數據,認為廣告費佔總成本的比例不到0.1%,而且廣告費用都很低,但效果卻相當大;另雜費成本只佔11%,節約避免浪費。
         
所以這不只是服務的結果,也是大量批發的成果。
         
所有陳貨架的結構都講求簡單,貨品置於櫃內或架上,依據運籌供銷(logistics)的觀點排列簡單,減輕工作負擔,使生產力能提高,讓消費者能一目瞭然;店內裝潢也講求簡單,所以能大幅降低成本,商品售價也能較低。另外,同類產品只進少項,使售貨員工作能迅速簡單,顧客考慮的時間也能縮短,節約購買時間。
         
另外如果進貨價格降低,超市門市一定會降價,對顧客有利。阿迪超市的經營策略是一個動態過程的結果,從企業機構本身,有意或無意識的行為中自然形成的彈性策略。
         
它的成功並不全是起因於依據完美科學的方法,而只是有個適當的企業經營理念,基本上阿迪超市所秉持的經營哲學是將規模經濟以及範疇經濟的概念發揚光大。
         
透過規模經濟,大量生產及銷售同一類商品,節約不必要的支出,以追求商品單位成本的極致,可以訂定較低的價格供應消費者。阿迪超市多年來只銷售600種商品,因此能專注經營,維持較低售價。
         
另外,透過範疇經濟,共用一些相同的生產銷售設施,可以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
 
扁平分權,各小單位間構成良性競爭
       
阿迪企業的扁平分權化組織,使小型販售單位具有若干優點:行銷靈活衝突可能性、對突發事件反應較靈敏、各小單位間構成良性競爭。
       
 阿迪企業也發揮相當大的外部效果(external effect)。在早期阿迪大力拓展設立店面時期,在小社區常受到社區小商店及社區管理委員會的抗爭,問題甚多。地方人士深恐阿迪低廉的售價將迫使小商店無法生存,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因為阿迪超市吸引顧客前往該地,但因它的商品種類不多,使得顧客更湧向當地的小店補充購物,地方的小店反而得以發展,享受到共利共榮的利益,帶動城鎮的繁榮,使阿迪企業受到媒體界的讚譽。
         
阿迪連鎖企業由一家很小的家庭零售店發跡,終於發展到跨西歐及美國、澳大利亞的大企業,它的經營理念及原則一直秉持少量商品種類的基本理念,藉著扁平化的企業組織結構、簡單明確的經營方式和平價供應商品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成本,阿迪企業的廣告支出相當少,規模經濟及範疇經濟的效益,秉持儉約、平實、低調的風格,有其獨特之處,這些都是阿迪企業經營成功的要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79

九倉恒大 你信哪一間?

2015-06-18  NM


今年五月十一日,筆者在教育中心舉辦每月投資理財講座,與學員分析九倉內地物業發展業務,藉此引證內地經濟及房地產市場危機四伏,難怪中央政府要急救經濟,多次減息及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

事有湊巧,同日《明報》財經版作者龍淵子,發表一篇題為「恒大(3333)謎一般的格局」的文章,全面剖析恒大的盈利和負債實際情況,內容極之精彩,筆者在堂上亦與學員分享。

根據九倉一四年的年報,去年公司在內地售樓(物業發展)收入為154億元(港元,下同),較一三年的114億元大幅增長35%,但扣除支出(包括財務支出),加上聯營公司及合營公司的收益後,除稅前盈利只得6.7億元,較一三年的49.3億元大幅下挫86%!此外,九倉要為內地物業撥備近20億元,內地房地產的市況,不言而喻。

至於恒大,去年賣樓收入高達1,113億元(人民幣,下同),除稅前盈利共312億元,兩個數字都較一三年大幅上升。扣除百多億元所得稅開支,利潤仍高達180億元。但我們若仔細查究,便會發覺這180億元利潤並非全部屬於恒大股東的,當中有10億元屬於非控股權益(恒大附屬公司小股東的權益),40多億元屬於永久資本工具持有人的權益,恒大股東的實際權益只得120多億元。而恒大所賺的180億元中,當中有90多億元是投資物業公平值收益,與九倉需要撥備的情況南轅北轍。

翻開恒大的綜合資產負債表,發覺公司資產總值高達4,745億元,較九倉為高;但總負債同樣龐大,高達3,621億元,是九倉的數倍(若以港元計)。資產總值減總負債便是資產淨值,理論上是屬於股東的權益。但恒大的資產淨值除了要分配給公司股東和附屬公司的小股東(即非控股權益)外,還要分配給永久資本工具持有人,金額高達529億元,較恒大股東所得還要多。

九倉和恒大在內地的物業發展表現如此截然不同,你會信哪一間呢?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