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应该怎样算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n9pz.html
(本文发表在《证券市场周刊》2011年第2期)
毛利率是投资者极为关注的盈利能力指标,但是如何计算毛利率却存在分歧。看国外的财务或投资类书籍不存在这个问题,如《巴菲特教你读财报》中的算法如下:
毛利润/总收入=毛利率
如果我们从公司年度报告的总收入中减去它的销售成本,我们将得到公司所报告的毛利润。
毛利润的金额是总收入减去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成本和制造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力成本。这不包括销售和管理费用、折旧费用、企业运营的利息成本。
似乎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然而,与书中损益表不同的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报表中还有“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一项目,处在“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之间。于是,问题来了,在计算毛利时,我们是否应该从收入中减去营业税金及附加?
在实践中,减与不减两种算法并存,还有的上市公司先后采用过不同的算法,如万科。在2001年年度报告中,有如下一段内容:
主要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毛利率及市场占有率情况(单位:万元)
年内集团转让了万佳,成为专业化的地产公司,主要产品即为商品住宅,2001年销售67. 2万平方米,结算收入33.48亿元,结算成本25.88亿元,毛利率约为22.7%。2001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总额为3,825亿元,公司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为0.88%,公司在深圳、上海、北京、沈阳、成都和天津六个城市的市场份额合计为1.9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房地产信息网)。
这里,万科计算毛利率的方法为毛利率=(收入-成本)/收入,算一下就知道了——(33.48-25.88)/33.48=22.7%。
但是,2002年万科的算法就变了。
主要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毛利率及市场占有率情况(单位:万元)
公司为专业化房地产公司,主要产品为商品住宅,2002年结算112万平方米,结算收入44.2亿元,结算成本33.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62.3%、32.1%和29.6%;毛利率约为20.09%,比上年增加1.87个百分点。2002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总额为4710亿元,公司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为0.9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房地产信息网)。
20.09%怎么可能比22.7%增加1.87个百分点呢?而且,(44.2-33.3)/44.2=24.66%。答案只能是计算方法改变了。
我当时曾就此问题问过万科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答复是减去营业税金及附加是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文如下[1]:
收入只包括主体本身收到的和应收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为第三方代收的金额,如销售税、货物和服务税和营业税以及增值税,不是流入主体的经济利益,不导致权益的增加,因此,不包括在收入的范围内。
不能说国际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的观点没有道理,但是,我更喜欢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因为它披露了更多的信息。此外,还有一个问题,“营业税金及附加” 包括的税费种类有: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这个范围和国际会计准则剔出收入范围的税种范围不尽相同。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有必要分税种来考虑。如资源税,计算毛利率时直接减去就有可能对企业不同期间的盈利能力作出误判。我们来看盐湖钾肥(000792)的案例。
表1:盐湖钾肥营业收入、成本和营业税金及附加
单位:亿元
2009年第1季度
|
2009年第2季度
|
2009年第3季度
|
2009年第4季度
|
2010年第1季度
|
2010年第2季度
|
2010年第3季度
|
营业收入
|
17.70
|
3.01
|
7.85
|
17.04
|
18.66
|
8.71
|
12.97
|
营业成本
|
3.26
|
1.13
|
3.27
|
8.58
|
7.61
|
3.24
|
5.05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0.57
|
1.04
|
1.25
|
0.47
|
0.50
|
1.24
|
1.29
|
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收入
|
3.22%
|
34.55%
|
15.92%
|
2.76%
|
2.68%
|
14.24%
|
9.95%
|
从表1中可以发现,盐湖钾肥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占收入的比例波动很大,最高能达到34.55%,而最低只有2.68%,于是,当我们在计算毛利时减掉营业税金及附加时就会发现毛利率也大幅波动,而这个波动相当程度上不是由公司产品价格与成本的变动引起的。
图1:盐湖钾肥毛利率
按毛利率1(未扣除税金),则盐湖钾肥2009年第2季度的毛利率高于第3季度,按毛利率2则正相反,哪个毛利率更合理?
从反映公司产品盈利能力趋势变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毛利率1。盐湖钾肥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要税种是资源税,公司2009年年报中相关内容披露如下:
营业税金及附加
单位:元
项目
|
本期发生额
|
上期发生额
|
计缴标准
|
营业税
|
737,573.68
|
797,939.06
|
5%
|
城市维护建设税
|
24,959,733.29
|
24,135,446.83
|
5%
|
教育费附加
|
17,471,813.22
|
16,894,855.25
|
3.5%
|
资源税
|
289,748,205.00
|
117,612,855.00
|
135元/吨
|
合计
|
332,917,325.19
|
159,441,096.14
|
营业税金及附加本期发生数较上期发生数增加173,476,229.05元,主要原因为自2008年10月1日起资源税计提标准由按生产的氯化钾产量每吨45元/吨,提高至135元/吨所致。
原来,盐湖钾肥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大部分(资源税)是按产量计税的,怪不得它与收入的走势不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不减去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毛利率算法更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
所谓配比原则,是指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该会计主体所获得的净损益。本例中盐湖钾肥已生产、未售出的产品所缴纳的资源税很有可能就已经计入损益了。
除资源税外,营业税是和公司的营业收入直接相关的,一般为公司营业收入的5%,因此无论减与不减,一般不会影响我们判断其盈利能力的趋势,当然,减掉更有利于和其它行业的公司作比较。
消费税比营业税复杂得多。以白酒企业为例,消费税包括两部分:20%的从价税和0.5元/500ml的从量税,但由于是对生产环节而非销售环节征收,从而给了企业避税的空间。,2009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通知》,通知称,“为保全税基,对设立销售公司的白酒生产企业,税务总局制定了《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对计税价格偏低的白酒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虽然如此,白酒企业的实际税负也还存在较大差别。
表2:2010年前3个季度部分白酒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税率比较
单位:万元
营业收入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实际税率
|
贵州茅台
|
932,758
|
140,989
|
15.12%
|
五粮液
|
1,147,171
|
94,996
|
8.28%
|
山西汾酒
|
239,261
|
36,176
|
15.12%
|
洋河股份
|
555,430
|
6,550
|
1.18%
|
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毛利率时到底是减去营业税金及附加好还是不减好?其实是各有利弊。从分析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减去更好;从分析企业产品受消费者欢迎的程度来看,不减更好。
不过,表2中洋河股份的税率实在是过于低了,其原因公司在2009年年报中有披露:
公司成品酒的包装生产全部委托全资子公司江苏洋河包装有限公司进行,公司应交的消费税及附加由受托方代扣代缴,公司对代扣代缴的消费税及附加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发生额中的消费税为公司销售部分散酒缴纳的消费税。
公司委托加工成品酒由受托方代扣代缴的消费税及附加本期和上期分别为483,420,987.78元和355,548,104.53元。
我不认同洋河股份的上述解释。洋河包装既然是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理应纳入公司合并报表的范围之内,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么,在合并报表时就要抵销洋河股 份(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因此,所谓“公司对代扣代缴的消费税及附加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只能是对母公司报表所作的解释而不可能是对合并报表作 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投资者通常都是对合并报表进行分析,洋河股份上述对营业税金及附加的解释也是在合并报表的会计报表附注 中。
如果我们分析财务指标时不关注会计报表附注,就不能正确计算出洋河股份的毛利率。
如果企业缴纳的流转税主要是增值税,则其营业税金及附加相对于营业收入而言金额很小,计算毛利率时减不减掉税金影响不大。不过,在分析其盈利能力发展趋势 时,我更愿意用不减税的算法。这是因为,如果企业销售正常,却由于种种原因大量购进原材料,则进项税额大幅增加,缴纳的增值税减少,从而使得属于营业税金 及附加范围内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这样在计算毛利率时如果减掉税金就有可能高估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
[1]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第786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我没有查找更早的版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应该是没有改变。
「我應該到中國找份工作」——專訪搞垮巴林銀行的「魔鬼交易員」尼克·利森 東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24003427.html
■「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塗,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後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有一次我在英國的一場演講中,主持人介紹我時發生口誤:『有請混蛋尼克·利森』。我並不介意,知道自己發生多大改變的只有自己。」
■「任何違背國家法規和金融規則的行為都應受到懲罰。在這方面,不應該對國有企業網開一面。」
□南方週末記者 張華 連線愛爾蘭 發自廣州 http://www.infzm.com/content/58475
「魔鬼交易員」尼克·利森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成為年輕人尼克·利森(NickLeeson,簡稱尼克)搞垮巴林銀行的導火索;十六年後,有人開始擔憂又一次大地震會不會讓新的尼克.利森浮出水面。
而尼克,曾經的「魔鬼交易員」、著名的「金融流氓」,「剽悍」的人生因為那樁轟動全球的醜聞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如果沒有1995年的日本大地 震,」尼克在電話那頭沉思了一下,然後對南方週末記者描繪了一個想像中的場面———「現在的我應該是投資銀行的高層,每天作出重大決策,儘量規避風險,並 且嚴格自律。」
今年44歲的尼克在有些禿頂,他曾是全球金融市場上的焦點人物之一———他28歲時一手搞垮了有230多年歷史的歐洲老牌商業投資銀行巴林銀行 (BaringsBank)。他因此臭名昭著,被稱為「金融流氓」,並鋃鐺入獄,先是在德國監獄服刑9個月(因為事件敗露後他曾逃往德國),然後轉到新加 坡監獄繼續服刑3年7個月。
儘管尼克出獄後完成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RogueTrader)一書被拍成電影《魔鬼交易員》後廣為人知,但他在監獄服刑過程中曾嘗試 自殺、身患癌症、與妻子離婚等連環畫式的個人遭遇,卻鮮有人知曉。而他出獄之後,用他一位朋友的話來說,「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甚至去攻讀了一個心理學 學位。
尼克曾在愛爾蘭一家足球俱樂部任CEO,今年1月辭任。他現在穿梭於世界各地,像「巴菲特午餐會」一樣,參加一些商務晚宴並發表演講,其主要談論的話題是金融風險管理。這些活動也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1年4月,他多次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的連線及郵件專訪,深入談及他被改變的人生。
「我不是麥道夫」
今年3月中旬,美國《華爾街日報》一位記者在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日本地震:新的尼克·利森正在潛伏?》。這位記者在文章中稱,「雖然歷史不可能再以同樣的方式上演,但是在災難當中,總會誕生一批瘋狂的金融賭徒。」
「任何巨大的市場波動中都有可能使一些非法交易員們浮出水面,」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尼克對上述文章的看法時,他這樣回答,「我當年隱瞞交易的第一 天,就非常害怕會在24小時內被逮捕,可我的貪婪使我上癮,我一邊繼續非法交易,一邊生怕敲門聲響起甚至幻覺中有人來敲門,奇怪的是你忍耐了幾週後放鬆了 警惕,逮捕令卻在接下來的一個關鍵日期或事件中姍姍來遲。」儘管時間過去了16年,但尼克回想起1995年的經歷時仍心有餘悸。
他是一個英國泥瓦匠的兒子,母親在他20歲時去世;他從沒讀過大學,但這並不影響他事業上的一帆風順,他22歲進入巴林銀行,25歲(1992年) 即被巴林銀行派往新加坡分支機構任總裁。「我感覺我站到了『人生階梯』的高處。」尼克說。新加坡國際貨幣期貨交易所(SIMEX)之前的交易是每天兩千多 筆,而在巴林銀行等幾家巨頭的到來之後,每天的成交量暴漲了近十倍。彼時的交易系統顯然無法和如今相比,死機是家常便飯。
彼時尼克手下一位女交易員有一天在交易中出了個小錯,他並沒有向巴林銀行總部匯報,而是私自新開了一個名為「88888」的非法賬戶用以掩蓋事實 ———亞洲文化中「8」是個非常吉利的數字,尼克顯然也受此影響。「我想我不是一個愛說謊的人,」尼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實際上查出來這個賬戶太容易 了,一個小學生都可以做到,但前提是———有人來查。」到1993年5月的時候,這一賬戶除為他填掉2500萬美元的損失外,還淨賺25萬英鎊。
按說此時尼克完全有理由關掉它了,但他沒有這樣做,由於彼時日本政府多次實施經濟刺激措施,甚至公開宣告日本經濟已經「走出谷底」,尼克於1994 年大量買進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和看漲期權,同時又在對日本債券和短期利率期貨市場進行價值約200億美元的空頭交易。可是,這個聰明絕頂的傢伙遇到了 無法預料的事件———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爆發7.3級大地震,尼克手中的金融衍生品的價值走勢與他之前的預計完全相反。2月27日,尼克 「88888」賬戶上累計損失超過8.6億英鎊,巴林銀行最終申請破產,後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賣給了荷蘭國際集團(ING)。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後,我並沒有像《華爾街日報》記者一樣想起來當年自己的經歷,」尼克說,「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塗,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後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可尼克對金融業的迷戀仍是深入骨髓。在他入獄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還幻想過,如果巴林銀行的「底子」厚一些的話,就算查出了他的非法賬戶和巨額虧損,也許還會給他一次機會,而不是申請破產。「我現在再也不做這樣的夢了,人不能沒有底線。」
尼克後來在讀心理學學位時的2001年,英國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IvanTyrrell)對他說,「說不定再過十年,巴林銀行的倒閉只會被看作 是歷史事件,而不是金融醜聞。」當時尼克駁斥了伊凡這一說法:「醜聞就是醜聞。但我必須改頭換面,哪怕教科書上給我的標籤可能永遠是『金融流氓』。」
尼克到現在仍持這一觀點。他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現在一些商務晚宴中會碰到巴林銀行的前職員,他會坦誠地說當年自己犯下大錯。「有一次我在英國的一場演講中,主持人介紹我時發生口誤:『有請混蛋尼克·利森』。我並不介意,知道自己發生多大改變的只有自己。」
不過,尼克並不樂意將他和3年前被查處的因操作「龐氏騙局」詐騙金額超過600億美元的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相提並論。「麥道夫的金融詐騙案是徹頭徹尾的欺詐行為。」他說。
監獄是個「好老師」
電影《魔鬼交易員》中有一個場景,「尼克」被捕前在法蘭克福機場,仍是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與手勢。「這個情節純屬虛構,」尼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怎麼可能有那麼堅強。當年那個非法賬戶剛開始虧損時,我就害怕地撕咬自己的指甲了,更別提我被正式逮捕後。我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脆弱,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讓我痛哭流涕:我在德國監獄的前6個月當中,幾乎每天都會哭,有時為家人哭,有時為自己哭,有時純粹為了哭而哭。」
事實上尼克在德國服刑時的條件還算不錯:牢房中除了床之外,還有電視機和收音機、報紙和圖書,甚至還有一台筆記本電腦,其它物品亦可向法院提出申 請,法院根據其緊要性程度決定是否准許提供。但是,由於歐美媒體彼時推測尼克的刑期有可能是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八十多年,他一度感到萬念俱灰,「我曾 想過付點錢給我熟識的兩個之前是黑手黨成員的意大利獄友,讓他們幫助我在浴室自殺。」當後來他被引渡到新加坡並最終被告知自己的總刑期為4年4個月時,他 內心的恐懼感才減弱。
儘管新加坡監獄的條件遠比德國監獄的條件艱苦得多,幫派鬥爭也很嚴重,但尼克幾乎沒有再哭過,除了他覺得刑期在可接受範圍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 覺得「在亞洲文化中,愛哭的男人很丟臉、沒面子」。不久後,自他來新加坡服刑不久後就越來越少聯繫的妻子,宣告他們之間6年的婚姻正式結束。更糟糕的是, 他隨即又被診斷出患上了直腸癌。
尼克說,不知道投資銀行中別的經理人是什麼樣的一個排序,在他的心目中,同事和客戶的位置,要次於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地位———儘管他和妻子間的感 情基礎並不牢固,他也曾出過軌。所以他一開始有些絕望,但想想中國古話「己所不欲,毋施於人」,以及獄友中有患艾滋病者,有患嚴重肺結核者,家庭不幸者更 是比比皆是的情景,他反倒「釋然」了一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三十而立」後的他正在蛻變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他堅持每天讀書和寫作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我讀過好幾本湯姆·克蘭西(美國軍事作家)的小說,」他說,「不管好看不好看,至少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 力,讓我以為自己身在別處。」尼克得知手術將在兩天後進行的1998年8月9日,正好是新加坡國慶日。這廂是新加坡舉國歡慶擺脫英國統治贏得獨立,那廂是 一個英國的著名金融罪犯在新加坡監獄醫院中等著癌症手術的進行。「很多時候,我自己通過閱讀以瞭解更多關於癌症的知識,之前在這方面我完全是個白痴,」尼 克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這就像投資一樣,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對事情的趨勢就越明白。」
最終的結果是經過化療後,尼克奇蹟般地起死回生。他打趣稱當年自己是新加坡監獄中「職位最高的『白領』」。1999年7月3日,他獲准出獄。一般來說,囚犯一大早就會急不可待地逃離大牢,而尼克一直到中午才離開,原因是他被要求銷毀他在獄中寫下的所有日記。
回到英國後的尼克感覺自己像個外星人。「我可能是知道英國『波霸喬丹』凱蒂·普萊斯(KatiePrice)是誰的最後一人,」他說,「我最開心的 一件事是出租車司機問我要去哪兒,除了監獄,去哪兒都行啊。」在解決了一下壓抑已久的性需求後,尼克說他必須重新開始新生活了,「一個人必須有自己明確的 目標」。
「或許我應該到中國找份工作」
尼克剛入獄和剛出獄時,英國媒體都曾掀起過混戰。英國媒體曾在新加坡媒體上刊登廣告,只為尋找知道更多關於這一「金融賭徒」故事的人。而尼克回國時 的航班上,同樣坐了不少媒體記者,以便能提早從他口中挖出一些「內幕」。尼克對此既悲憤又感激。悲憤在於,個別記者給他「製造了麻煩」,譬如有記者聲稱尼 克的一個秘密銀行賬戶裡還有數百萬英鎊的資金;感激則在於,他回到英國後的「第一桶金」是《每日郵報》為一篇獨家專訪支付給其的「6位數的酬金」(幾十萬 英鎊)。
尼克出獄後所寫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曾暢銷一時,版權被賣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尼克他這部分的總收入時,他仍然有些閃爍其詞,「總計是7位數吧(幾百萬英鎊),可扣除了我當年案件的訴訟費用等支出外,就所剩無幾了。」
「至於電影《魔鬼交易員》,我沒有從中獲得一分錢的報酬。」尼克接著說。而對於有媒體曾報導稱,尼克當年的頂頭上司———巴林銀行彼得·諾裡斯在銀 行破產後在倫敦開了一家電影院,且《魔鬼交易員》正是在他的電影院裡首映,尼克給予了否認,「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彼得先在一家葡萄酒莊幹過一陣,然後又運 營約翰·布朗出版公司一段時間,最近他好像要開辦一間私人銀行。」他說,「當年電影的私人放映會,我邀請了包括彼得在內的三十四個朋友一起參加,但據我所 知彼得很早就離場了。」
尼克後來到英國米德爾斯堡大學讀了一個心理學學位。他和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便是在這裡認識的,伊凡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幫助尼克重新發現自我, 並稱尼克傳奇經歷和蛻變是現代版的《一千零一夜》。尼克也是在大學認識自己現任太太奧娜的,他們婚後生有一子,加上奧娜和前夫的兩個孩子,尼克一家五口現 在生活在愛爾蘭。「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他說。他表示自己現在不關注個股,只是密切關注大宗商品如黃金和原油等投資品種。
2005年尼克開始擔任愛爾蘭一家名為戈爾韋聯(GalwayUnited)的足球俱樂部的總裁,直到2011年1月他卸任這一職務。他說他已經 「擁有了足夠多的東西」,希望能夠專注於自己真正感興趣併合適他的方向做事。他現在主要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參加一些商務宴會並發表演講,他沒有具體加盟哪一 家企業,不過他的活動均由英國一家名為NMPLive的頂級演講機構安排。
「中國不是有句諺語叫作『失敗是成功之母』嘛,」尼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是一種很嚴肅、真誠的心態參加每一次宴會的,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經歷為 例,和大家探討風險防禦和金融監管。金融醜聞不斷發生,我絕非故意拿搞垮巴林銀行這一事實作噱頭或炫耀,我只是希望人們重視我做錯的地方,無論是個人的失 誤還是從一個組織的角度反思巴林銀行的倒閉。」但他也遺憾地表示,他在所有的課本和報導中都會成為反面的例子。
不過,讓他感到高興的是,他的一個好友的兒子在課堂上聽到巴林銀行倒閉的細節、老師稱尼克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時,他竟然站起來反駁老師說:你說的未必完全正確,我認識他,沒你說的那麼壞。
如果讓尼克給年輕人一些忠告的話,他說他會說「不要不懂裝懂」。「在面對自己不能應付的局面時試著虛心地詢問別人的建議,那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我當年可以勇敢一些」。
當談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尼克稱從金融機構到監管部門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激動地談論愛爾蘭:「愛爾蘭的情況太糟糕了,某些槓桿融資 租賃的做法從一定程度上說是違法的、可恥的。」巧合的是,就在南方週末記者採訪尼克的4月18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調降愛爾蘭多家金融機構信用評級。
近年來,發生在中國的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同樣頻繁且規模巨大。值得關注的是,東方航空、中國遠洋等一些央企發生金融醜聞時,幾乎沒有人受到牽連,更 別說入獄,它們甚至還能繼續巨額的財政補貼。「任何違背國家法規和金融規則的行為都應受到懲罰。在這方面,不應該對國有企業網開一面。」尼克說。
不過並非沒有例外。2006年3月,因擅自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導致5.5億美元巨虧的中國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入獄,陳成為第一個因觸犯新 加坡法律而被捕的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總裁。「我知道陳久霖事件。新加坡的監管尚且不夠完善,全世界別的地方的監管能好到哪裡去呢?如果不是中航油新加坡公 司,而是中國國內公司,結局是不是又是另一種情形呢?」尼克把皮球踢了回來。
得知陳久霖出獄一年後,於2010年出任一家中國央企子公司(葛洲壩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後,尼克有些吃驚,他以半嚴肅半調侃的口吻說,「看來我應該去中國找份工作!」
2012年最應該傚法的投資榜樣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tk.html
依然是巴菲特!我們又把這位傳奇的投資人拿來做了2012年最應該傚法的榜樣,學習他怎麼面對危機,讓我們從兩個方面解釋一下:
首先,我們說「不要跟巴菲特投資」是指不要盲目複製巴菲特的投資。在長達5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這個奧馬哈聖人也犯下過許多錯誤,比如投資美國航空和比亞迪。無原則地效仿巴菲特和其他任何一種錯誤策略是一樣的。
其次,對待投資中出現的錯誤,巴菲特自己還有一句名言:「考慮到人可以從錯誤中學習,那麼,最好的事情就是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如果你要效仿巴菲特的終極投資策略—有選擇性地—不如先從這一條開始。
1964年,因為看到低廉的價格,巴菲特開始收購一家名為伯克希爾的紡織企業。在他買入的時候,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已經令人憂心忡忡了。此後,美國的紡織業更是每況愈下,巴菲特也承認自己知道這一行情。但他還是沒有停下投資的動作。巴菲特說這筆投資讓自己損失了至少賺2000億美元的機會。
就讓我們從巴菲特的錯誤開始學起吧!
1989年,在反思自己前25年 投資生涯時,巴菲特總結了這種單純買便宜股的策略也存在很多問題—當然在當時便宜股票已經很少了—並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以一般的價格購買一家具有持續競爭 優勢的公司的股票,要比以不一般的好價格買入一家業績一般公司的股票好得多。在這一年前後,巴菲特先後買入了可口可樂、吉列這樣優秀公司的股票並一直持 有。
除了善於利用錯誤,我們還可以從巴菲特身上學習到很多其他重要的投資品質,特別是在面對危機的時候。
1970年,在巴菲特退出股市後不久,美國股市開始了一輪調整,標普500指數最低跌到68點。但巴菲特抱著現金沒進入股市。也許令他本人也意外的是,股市此後開始調整反彈,並連續上漲了兩年。儘管如此,巴菲特依然不為所動。直到1974年10月,標普500指數從1973年的最高點121點下跌了50%,巴菲特才重新回到市場並開始在極度悲觀的市場中大筆買入。
在危機中最重要的品質是保持耐心,這是巴菲特告訴我們的第二點。在2012年,也許這會是你需要堅持的原則之一。
2000年,在網絡科技股泡沫破滅後,巴菲特同樣花了5年時間才重新大筆進入股市。說到網絡股泡沫,它在最耀眼奪目的1999年,讓巴菲特度過了也許是一生中最黯淡的時光。這一年,只要是買了科技股的人都在炫耀自己的投資業績。標普500指數上漲了21%,而巴菲特公司的業績卻只有0.5%。伯克希爾的投資者紛紛質疑巴菲特出了什麼問題,他落伍了嗎?
一年後,投資者們要為巴菲特的老土感到慶幸了。2000年3月份,納斯達克指數開始掉頭向下,那些原先嘲笑巴菲特的人感受到了股災的威力,而他帶著自己的可口可樂公司和吉列刀片的股票安全地渡過了暴跌期。
那些在網絡股泡沫中風光的投資者為什麼遭到了慘敗?因為他們在購買股票時,並沒有關心公司的內在價值。在還沒有對公司業務和財務狀況進行過仔細的分析前,他們就因為股價的上漲和科技公司的美好前景而熱情地買入。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從巴菲特身上學到第三點,那就是不要盲目地跟隨大眾,對公司的價值保持獨立思考。而當你分析公司價值時,巴菲特還為你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分析工具,那就是他的護城河和安全邊際理論。不僅是2012年,在短期之內,這樣的分析方法都不會過時。
在華爾街,假如一項投資策略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理論上,隨著知道並應用它的人越來越多,它的效用會逐步弱化直到消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月效應」。1980年代,一些研究普遍表明,由於基金和許多投資者會在年底賣出低價劣質股以鎖定虧損,這些股票會暫時變得足夠廉價;而當拋售在1月份停止時,它們通常會出現反彈。因此,如果你在12月下旬買入小盤股並持有到1月份,收益水平將很有可能高於市場。事實也確實如此。從1962年到1979年,當這一策略還未通過學術論文和暢銷書被廣泛傳播時,投資者採用這一策略可以獲得超過市場平均水平8.5%的收益率。
然而,煩惱的事很快發生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12月下旬買入這些劣質股,股票的價格變得不那麼低廉,收益也隨之降低。於是人們決定比12月下半月再提前一點買入股票,但是其他人也同樣這麼做了?8943 。最終,曾經有效的一月效應成了完全無效的dead strategy.
有鑑於此,巴菲特毫不掩飾地將自己的價值投資理念公諸於世的做法就顯得更為令人費解。事實上,在1984年紀念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一書出版50週年的座談會上,巴老自己也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你們當中具有較多商業知識的人,也許會奇怪我為什麼會寫這樣一篇文章。隨著更多的人加入價值投資的行列,市場價格與企業價值之間的差價就會縮小。」換句話說,價值投資的效應會漸漸式微,直到成為另一個「一月效應」。
難道巴菲特是在為投資者做慈善事業?
不。說完上面一段話後,巴菲特很快又接到:「自從本·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出版《證券分析》一書以來,這一秘密已經公諸於世50年了。但是,在我實踐這些原理的35年中,從未發現價值投資已蔚為潮流。在人性中,似乎有某種化簡為繁的傾向。」
巴菲特口中「化簡為繁」的傾向,是指人們常常會忘記最基本的一點:股票的本質是購買一個企業的所有權,企業的內在價值既不依賴於其股票價格,也不依賴於市 場波動。因此,投資者購買股票的策略相當容易:當股價低於其價值時買入,反之則賣出。而現實卻是,投資者卻總是考慮應該在星期四買入還是星期一買入,並總 是讓「市場先生」左右了自己的交易情緒。
投資的秘訣就在於從企業的價值與價格之間尋找差異,巴菲特從格雷厄姆身上學到了這個簡單的道理,並始終在自己的投資生涯中踐行著這一點。但如何判斷一個企 業的內在價值,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大概也是價值投資的秘密公開了數十年,真正掌握其方法的人始終是少數的原因之一。
那麼,普通投資者應該如何學習價值投資呢?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是一本非常適合的入門書籍。你不需要很強的金融、財務專業知識,就能從中洞悉成功投資的秘密。特別是他對八組公司的比較,為價值投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考方式。
成功投資的另一個關鍵是控制自己的貪婪。而格雷厄姆這本書會告訴你,什麼樣的收益預期是合理的。你只能獲得適當的業績,而不能期望過高。如何知道自己從股 市獲得多少收益才「不過分」?這取決於你是何種類型的投資者。在格雷厄姆看來,投資者可以分為兩種:防禦型和進取型。區分這兩種投資者的標準在於你願意為 投資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
從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讀書座談會上提出有關價值投資的疑問到現在,又過去了20多年。巴菲特依然是市場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價值投資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普通投資者接受。穩健投資的原理是不會隨著年代的更替而改變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一直堅持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