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只是我個人對零售店的簡單劃分:
理性:店除了貨架、商品、貨架、商品,沒有其他亮點東西,每寸空間都充分利用起來。簡單來說,就是目的性很強的銷售商品。以便利店超市為例。
感性:店除了貨架和商品之外,處處體現出一個文化,屬於這個店的品牌文化,整個店營造出來的氛圍會促成消費者很多沖動消費,以星巴克、優衣庫和宜家為例。廣州的太古匯的方所書店也是代表性之一。感性氛圍,打造一種消費方式。
大超市會消失、經銷商會消失,便利店會雄起
1、電商沖擊百貨超市類目。
天貓、一號店、京東對百貨超市類目的沖擊已經顯而易見。順豐嘿客也想要來分一杯羹,社區電商的如火如荼,會加劇這一現象。
2、一個人的經濟時代來臨。
在日本臺灣20-30歲的晚婚晚育問題,單身人口超過家庭人口。
30-50歲的婚姻離異,異地就業,周末夫妻等問題,單身生活人口超過家庭生活人口。50-70歲的晚年喪偶等問題,單身人口依然過半。中國一樣會出現這種情況,直接導致,單身人口不進超市,就算進超市也是買小包裝產品,而便利店成為了單身人口的大冰箱。
3、經銷商做不了A類客戶,小客戶的動不動就倒閉,貨款收不回經常發生的事。
4、電商直接要廠家,經銷商只能做淘寶,沒有進入平臺的資質條件。生存環境越來越差。這個群體低不成高不就的,必然被淘汰。
大超市的逐漸退去和經銷商的生存環境惡化,成就了便利店的雄起。便利店的便利性不是電商能比擬的。便利店會借助電商工具,讓便利店更加便利化。雜牌便利店也將無法繼續下去,被整合或者被收編。
大膽設想下:免費模式如果在便利店行業試水,不知道會發生什麽,比如免加盟費,采購進貨不加點,享受更多品牌政策等,那些便利店巨頭會怎樣?
電商與體驗店的互補性
1、現在電商高昂的營銷成本,其實比實體店還要貴。
各大平臺一直在欺騙我們的消費者和商家們,說什麽砍掉中間各個環節就可以降低成本,就可以低價競爭。其實不然,電商平臺都買流量,再把流量分散給各個商家,也是層層下來,都算消費者和商家頭上。
2、電商的虛擬性,天然就缺乏工商部門的監管。
假貨,過渡營銷,強大的PS技術,產品無法體驗性,選擇煩躁癥,很難買到高質量高性價比的商品。現在的電商拼的不是產品質量,而是營銷水平,這對消費者不利,也重新給了體驗店生存空間。
3、體驗店的品牌塑造和文化打造,加上O2O工具的武裝,一樣可以殺出一條血路。
沒有文化,沒有品牌的體驗店沒有出路。體驗店在追求服務的過程中,產品體驗性,品牌公信力,售後,小物流等都不是競爭的核心(這是吳館長交了學費學來的),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本來就不是什麽創新,而是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消費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特性。也就是一個感性的店,你如何設計的問題?O2O很美,其實真的也很美,但是店,它首先是一個店,其次才是它的O2O。O2O會讓體驗店變得更有競爭力,但它不是決定性因素。
4、體驗店選品上,走精品路線。
以淘寶為例的平臺,入口小,商家多,過渡營銷,已經讓消費者產生一個選擇煩躁癥。體驗店O2O,就可以給用戶做商品過濾,精品路線也是塑造品牌文化的關鍵因素,選品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消費者對你品牌認知。
最後,個人猜想,未來的零售業態三個主力依次為:網上電商零售,社區便利店,商業中心體驗店;依然非常非常看好體驗店借力O2O的模式。
i黑馬:HTML5如果顛覆了原生APP,不會是簡單的Web App崛起,而是意味著“大生態”系統的構建,包括新的操作系統、新的玩家、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品邏輯等等。但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這種顛覆會很快出現。,本文將闡述HTML5舊敵未消,新敵又起的未來。
微信打造了HTML5的“小生態”,但從業者要乖乖的!
HTML5如果顛覆了原生APP,不會是簡單的Web App崛起,而是意味著“大生態”系統的構建,包括新的操作系統、新的玩家、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品邏輯等等。但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這種顛覆會很快出現。
拋開“HTML5顛覆APP”這種駭人聽聞的說辭,業界已經看到一些構建HTML5 “小生態”機會的存在,例如微信已經融入原生生態並且構建了自己的HTML5小生態。但是融入生態意味著順從,微信亦要看更高等生態系統如Apple的臉色,遵循玩家規則。同樣微信“小生態”體系下的玩家亦要學會做個乖乖的順從者,上周張小龍的發言給HTML5遊戲重燃的熱情澆了一盆冰水,不知是有意或是失言,談話中對HTML5遊戲的明確拒絕讓業界好不容易重燃的希望再次受到打擊。
圍繞著微信生態筆者說過“與虎謀皮”的話,這是對應著HTML5膨脹的野心而言。回顧互聯網開放平臺,Facebook造就了Zynga也毀滅了Zynga,中國互聯網開放平臺打擊合作商出手的力度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市場數年前誕生過Zynga這樣的公司,中國出現過類似機會只是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微信馬力十足的一步步掌控電商和遊戲的流量、收編媒體,如果HTML5從業者剔除更多的野心,做個乖乖的順從者從微信的小生態內分得一杯羹還是十分現實,只是這里沒有構建“大生態”和“顛覆原生APP”的機會。
移動瀏覽器眼下日落西山,微信這樣的“小生態”系統更是無法承載過大的野心,那麽HTML5和當下生態系統到底如何共處並且獲得發展?“融入”正在發生!市場不是不需要HTML5技術,只是不需要HTML5從業者的野心。
HTML5正在快速融入iOS與Android主導的原生生態系統!原生APP內嵌入webview訪問web頁面已經成為通行做法,用HTML5開發原生APP也早不是新鮮事。並且HTML5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解決了原生APP生態的一些痼疾,例如APP的“孤島效應”。
相比PC主導的web互聯網,APP主導的移動互聯網缺少了“流量促進規模化”的有效手段,“流量產生流量”即倒流的模式艱難的存在著。積分墻和廣告推薦APP有效果,但是相比web時代一個鏈接跳轉的高效模式效果又不那麽理想。
微信朋友圈分享讓HTML5產生了盤活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巨大價值,“將內容從一個APP快速、完整、高效的傳輸到另外一個APP”是HTML5最擅長的部分。在去中心化的用戶設備桌面上,HTML5像血管一樣連接了一個個的獨立的APP器官並且輸送血液到不同的APP中。這就是HTML5快速融入生態的表現之一,並且發揮自由流量的價值加速和逐步改造原生生態。
就在三年前,中國市場feature phone仍占據大半江山的時候,我們去談論“雲端趨勢”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速度這些話題,幾乎沒有人準確預期今天的終端市場格局。
所謂的顛覆,往往就是在我們不可預期的情況下以一種未知的形態撲面而來。最新的美國移動互聯網報告顯示,所有聯網設備中PC份額已經被嚴重擠壓到不足1/4並且呈現進一步萎縮的趨勢,移動支付手段也推陳出新,基於“雲端”架構的移動購物、商業等行為正在重塑各個傳統領域,例如星巴克2013年移動交易額超過60億元。HTML5顛覆APP這種假大空的話題不是今天才有人說,反而是說了很久。不能說HTML5顛覆APP的可能性不存在,但是就算顛覆也不會以我們目前可以輕易預期的形式出現,不會是移動瀏覽器,也不會是APP內訪問Web App,這些還都是適應原生生態的模式。顛覆意味著革命、革命意味著創新,只有行業積聚了足夠的創新人才、創新動力以及創新資源的時候,才會推動變革,只是目前這些創新的條件幾乎無一具備。
中國互聯網產業比較發達,特定的文化、政策甚至漢字都為中國互聯網設置了天然的保護屏障,給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創造了獨特的機會。但是中國互聯網發展模式絕大部分仍舊是所謂的C2C即copy to China,我們使用HTML5也好、打造HTML5生態也罷、亦或是去顛覆原生APP,這一切作為中國互聯網從業者更明智的做法是尋找美國市場的“對標”公司,筆者沒有任何否定中國互聯網從業人創新能力的意思,但是如果如此顛覆性的事件在更成熟的歐美互聯網產業環境下都沒有提前引爆,那麽在中國更是難以獨自突破。
作為一個建設性的參考指標,只有歐美HTML5市場催生了足夠規模的成功案例情況下,中國的HTML5大生態領域才可能出現類似的機會。但是目前來看,完全下賭註在基於HTML5技術的純Web模式下,機會渺茫。
HTML5確實有“三好”
APICloud劉鑫一直伴隨HTML5市場的成長、關註HTML5在中國的發展,更是HTML5技術發展的堅定支持者。但是在殘酷的互聯網競爭環境下,3年可以造就一個公司更可以消滅一個公司,中國互聯網更像“快餐經濟”,把發展的指望放在5年後才可能出現的機會就等於自取滅亡。當下用HTML5遠比賭HTML5更現實。APICloud劉鑫總結了使用HTML5的三點好處:
技術簡單
不管怎麽說,隨著時間推移HTML5的跨平臺屬性和低技術成本的優勢始終會進一步得到加強和發揮。這在融入目前原生生態的前提下,加速改造原生生態的價值完全不能小視,並且目前來看這方面優勢已經得到發揮,HTML5嵌入APP降低人力和時間成本已經成為行業一大趨勢。HTML5開發者應該積極利用技術簡單的特性。
傳播力好
近期關註HTML5遊戲的從業者,大部分是更看中目前生態模式下HTML5的傳播力,反而不是技術因素,尤其是基於微信朋友圈內的“富內容”快速傳播,充分利用了HTML5的強大“內容承載能力”和“流量促進流量能力”。HTML5從業者應該積極創新、發揮傳播力和承載力好的特性。
滲透力強
把一個HTML5的內容嵌入到任何APP中,技術工作量都很小,啟動webview就可以實現應用嵌套,這些都是HTML5滲透力強的表現,透過HTML5將服務輕松落地到APP中。不過這種滲透力也存在體驗的問題,並不是單純說HTML5的web app或者遊戲的技術性能,更關乎用戶使用的“感官體驗”,從一個APP點擊忽然啟動到另外一個感覺的用戶界面,用戶會產生不安全、陌生等感覺。在“體驗經濟”盛行的時代,簡單的滲透和傳播已經無法達到市場要求。
在一個寬松的體系下,開放API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一種商業主流訴求,前一段時間一則新聞讓人耳目一新,“Uber開放API實現在星巴克的APP叫車”,這種不同APP之間通過API的方式融入和開放,讓“跨APP的流量”成為可能,並且結合開放API開發者可以隨意定制使用流程、甚至用戶UI界面,增強了用戶的體驗,也提升了流量的價值。API經濟一說由此崛起。並且API也存在技術簡單、傳播力好和滲透力強的優勢,HTML5又生不逢時的遇到另外一個強勁的競爭者。HTML5顛覆原生APP生態未果,又遇強敵抵消優勢,未來如何?APICloud劉鑫下文分析《HTML5和API,不相關的強敵》
作者簡介:劉鑫,APICloud移動應用雲服務創始人兼CEO,專註於國內外移動應用開發平臺領域的研究,系統的闡述過Web app的挑戰與Hybrid app的發展。憑借APICloud.com移動應用雲服務成功拿到北極光領投的500萬美金A輪融資,APICloud重新定義移動應用開發,幫助中國數百萬web開發者轉化成移動APP專家。
那一刻,我用盡自己的所有信譽和權威,hold住整個公司上百號人,讓兄弟們無條件服從,走上一條無法回頭、絕地逢生的道路。我賭的是自己所觀察到的中國消費電子產業已經發生本質的改變,同時也賭的是以華米這樣長達10多年實力積累的團隊,一定有它的競爭力和價值。
我們停掉所有,放棄所有,是為了更專註,更聚焦,更極致。整個2014年,我們只做了一款產品,那就是小米手環。於是,才有了小米手環後面的故事。
一、屏幕:手環是不是應該有屏幕?
小米手環推出之後,有10%的用戶會說需要屏幕,他們要看時間。好吧,我們團隊內部真的激烈討論過,甚至找過多家LED/LCD供應商,打算定制屏幕。當然後面這些都沒有發生。
豎屏還是橫屏?彩色還是單色黑白?
屏幕顯示的方向如果是窄的橫屏,顯示信息極其有限。豎屏?你可以看到現在例如三星Gear手環豎屏產品的尷尬,顯示體驗極不好,大家都要側著頭看,或者接受每行只有幾個字符的效果。
用Sharp memory LCD或者E-ink嗎?盡管很省電,但黑白屏是難以接受的。畢竟,好看是很重要的。
最後小米手環幹掉了屏幕,我想這個產品不能因為10%的需求,帶來不美觀、不省電、成本高等一系列後果。實際上,這個決定最後並不難做。
二、震動反饋:手環是否要必備?
市面上的一些產品,例如Misfit Shine沒有震動,我想他們現在一定後悔了。不管是起床震動鬧鐘,還是來電震動提醒,都是需要震動功能的。
現在小米手環iOS版提供的iPhone手機來電震動提醒,不知道打動了多少果粉的心,對於習慣於動輒數千元“賣腎”的果粉來說,79元能買到一個極其便宜的來電震動提醒工具,簡直是十分超值。
震動功能,對於帶寶寶的母親來說,早上起床不會吵著寶寶;聽力不好的殘障人士,可以用通過震動反饋來接受信息提醒;機械加工行業的工人在吵雜環境下,來電震動更是不可或缺。小米手環給用戶帶來了很多人文關懷。
為了提供震動功能,我們的產品設計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小米手環設計采用的震動器件,是整個智能手機行業供應商都沒有量產過的震動器件,它比所有的智能手機上的振子都小一號。無法共享智能手機產業鏈的資源,我們只好全行業第一個吃螃蟹,與供應商一起在振子零部件工廠一點一點把良品率提升起來,把產能爬起來,甚至介入器件來料本身的品質測試方法的設計。
盡管如此,這個全行業最小的振子,還是占了整個小米手環30%的空間,讓小米手環的“米粒”增大了不少。但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它讓我們的用戶體驗大大提升。
三、為極致外觀付出的代價
小米手環“米粒”的底部殼體是聚碳酸酯,俗稱塑料材質,材質本身很普通,但能把這種普通材質運用到極致的,則不多見。如果你註意過各種塑料制品,就會發現“米粒”殼體上面各部分拼接的“斷差”是非常小的,摸起來非常光滑,在如此小的顆粒上,能夠做到這麽小的誤差,並且在視覺上渾然一體,這需要在模具技術上精益求精。燈罩、家電、手機的塑料斷差都遠大於“米粒”,越小的殼體上做這個,就越是需要精湛而嚴格的模具技術。
這種極致的要求,大大地延長了改模具修模具的時間,對於一個有嚴格上市計劃的產品,會對產品團隊產生極大的壓力。
“米粒”的另一面,為了在金屬裝飾片後面透出光,我們參考了蘋果MacBook的思路,用激光微穿孔技術,但我們為了產生更極致的顯示效果,在每個透光區域打了91個微孔。水進不去,光卻透了出來。平時肉眼很難發現金屬表面有任何顯示,僅有淡淡的三個點,只有燈亮起來,讓用戶一下子感覺到金屬透出燈光的驚訝。我們試驗了數百種不同的微穿孔數量組合、激光能量密度、預加工的工藝,從而得到更均勻的燈光,更消隱的外觀效果。
用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方法,達到手工加工首飾的精度,這背後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從成本而言,為了三個燈能組合出256種不同的色彩,我們必須保證采用頂級的LED光源,任何一個燈的亮度和色彩都必須保持一致,為此我們還采用了額外的LED驅動芯片來解決問題。
也許,僅僅為了顯示運動進度和狀態,在金屬片上挖三個孔把LED燈露出來,是很容易的做法,不需要那麽複雜的工藝和這麽高的成本,但我們采用設計首飾的理念,而不是開發一個功能性電子產品,所以我們毫不猶豫地否定了簡單粗暴打孔透光的做法,盡管這給我們帶來了15%的整體成本負擔。
四、材料:為啥是TPSiV
TPSiV是一種可以在嬰兒餵奶粉的勺子上用的材料。在全行業沒有人真正大規模使用在可穿戴產品上。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作為一個腕帶,我們有中檔的TPU、TPE,甚至用於手機保護套的普通矽膠,但為什麽我們選最頂級的TPSiV材料呢?因為可穿戴產品是戴在腕部的物品,24小時貼著皮膚。哪怕100萬人里有1位因為腕帶含有害物質導致皮膚過敏,都將是嚴重醫療事故。
采用頂級親膚材料,盡管它是別的材料的3-5倍的采購成本,卻是任何希望打造品牌和口碑的團隊的必然選擇。
五、功耗:如何超出預期
在小米手環設計之初,我們並沒有特別地考慮功耗問題,當時業內手環產品都是7天的使用時間,最多使用10天。作為十多年嵌入式系統設計經驗的團隊,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做到業界平均水準。
但當我們調研發現業內多款主流產品都在使用1年多之前就出品的幾款藍牙芯片+智能手機常用的3軸傳感器,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用這些1年多之前的舊芯片實現的舊方案。
在團隊進行了幾周的芯片及系統評估之後,我們找到了德國Dialog公司,它是蘋果的電源管理芯片供應商,它正在設計一款藍牙芯片,但這也是它第一次設計藍牙芯片,風險很大。當我們研究了這顆芯片的架構設計和芯片內部電源管理機制之後,發現是Dialog運用了很多它在設計電源管理芯片的經驗,使得它們正在設計的這款藍牙新品的功耗很低,讓我們開始對Dialog團隊產生了信心,在做了大量的電路測試之後,我們決定選擇它為主芯片。當然,為了避免整體產品風險,我們還采用另一個設計方案作為Plan B。
盡管Dialog在藍牙協議棧研發方面經驗不足,也導致了後續合作中,發生過階段性的芯片固件bug導致研發延遲問題,但我們都通過快速反應、更改產品研發流程消化掉了。
選定好的藍牙芯片之後,我們又調研了業內所有的3軸傳感器,發現手機用的所有主流傳感器,都沒有為可穿戴產品考慮過,因為手機的電池一般是2000mAh以上,相對於手環的40mAh電池,完全不需要去節省那點能量。於是我們只好跳出手機產業苦苦尋找,終於找到一款被所有智能手機設計者拋棄的傳感器,它很貴,但是極度省電,於是也僅僅用於美軍的智能作戰頭盔上。
作為要求傳感器每天24小時永遠運行以檢測用戶運動及睡眠的需求,每一個uA的電流都是關鍵的。當智能手機在考慮mA級電流的消耗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小1000倍的uA級電流消耗。當我們團隊的設計考慮越來越極致的時候,發現整個設計不僅僅是藍牙芯片和傳感器需要省電,整個嵌入式軟件及電路系統設計都需要調整。
越來越極致的追求,也讓設計團隊變得瘋狂和壓力巨大,讓供應鏈也陷入絕地,但幸運的是,我們在傾註了所有的精力和全部的經驗之後,成功了。我們的產品能達到100天的運動及睡眠檢測時間。在市場團隊測算了各種震動、亮燈等很耗電的場景之後,今年7月對外發布時宣稱的指標是足夠使用30天時間,但實際上,很多用戶能用到45天甚至60天。
不要迷信前人,不要迷信國際大牌,其實,大家都是創業者,只要你追求極致,你一定能有所突破。
六、代工廠:不要迷信大牌
代工廠並不難找,但是好的代工廠就不好找了。如果你以為國際大牌的代工廠就是品質保障,那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全軍覆沒。所有的代工廠都會告訴你我生產過國際大牌可穿戴產品,你到我這里來生產吧。
這里面有幾類,第一類是曾經有國際大牌可穿戴產品在該工廠談過、試產過,但未必最後選擇在此量產;第二類是大牌在該工廠也量產了,但是品質管理一直上不去、良品率一直很低、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大牌就轉到其它有競爭力的工廠生產了;第三類是大牌還在該工廠生產,但是它所獲得的訂單份額很低,僅作為應急補充。
還有第四類,它在幫助大牌主力生產,所有團隊人力資源都投入在與大牌的合作中,請問你憑什麽能夠把這些資源拉出來為你這個創業團隊服務呢?如果工廠用內部二流的團隊在與你合作,請問它的成功案例又有何參考價值?
對所有創業團隊來說,在尋找緊密的代工合作夥伴時候,不要偷懶,否則一定會死得很慘。尋找體量匹配、能夠緊密捆綁、真正投入資源的代工廠,才是關鍵所在。
七、電池:從0到1的創造
在我們設計這款手環的過程中,最難找到的就是電池。在2014年初,可穿戴產業剛剛起步,很多供應商都處在觀望狀態,不願意真正投入資源去做零部件。團隊在整個業內供應鏈苦苦尋找了一圈,沒有任何電池的尺寸能小到滿足我們的需求,手機電池大廠不願意研發小電池,因為利潤和訂貨量都沒有吸引力。
有些手環團隊選擇了投機取巧,采用不能充電的紐扣電池。我們毫不猶豫地否定了這種思路,因為不可充電的電池給用戶帶來的不便,遠遠超過了我們的忍受程度。
於是我們的供應鏈同學尋找過藍牙耳機的電池,尺寸超標了;尋找過各家聲稱能做小電池甚至異形電池、柔性電池的廠家,最後都失望而歸,這個江湖太多騙子和忽悠。我們還借助小米品牌的力量,尋找大型電池廠商進行苦苦談判,但畢竟量和金額都遠不如手機,最後是大廠願意做,但是報價驚人的高,條件驚人的苛刻。如果按照這樣貴的電池價格做出產品,小米手環的售價就不會是79元那麽超值了。
最後是我們痛下決心,找到了一支中型業內資深團隊,和他們一起緊密合作,相互支持,最終研發出滿足要求的電池。
魯迅先生說過,這世上本來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是的,智能可穿戴之路,剛剛開始,很多東西需要我們第一次創造,這種創造,往往不能寄希望於產業大佬,它們已經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往往不願意冒險投入,我們要找產業中希望突破格局的創新力團隊一起合作,才能創造新世界。
八、算法與服務:買是買不來的!
記步和睡眠算法,在我們開始做技術設計方案的時候,團隊中有一種意見是,我們還是花錢買一套國外成熟的算法吧,畢竟這個是定位百萬乃至千萬量級出貨的產品,我們從頭寫算法會不會太大風險?萬一到出貨時間,關鍵算法都不行,那一切努力就白費了。
作為一個研發知識背景的CEO,我內心對此第一反應當然是極度排斥外購算法。但是這種決策壓力是極大的,因為這決定了產品的成敗,而外購算法會最大程度保障產品在現階段的成功幾率,避免產品風險。
促使我做出堅定的自主研發決策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算法與大數據服務、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是未來業務的關鍵,甚至就是公司的未來。如果這個核心價值都靠買,那麽我們就啥也不要幹了,洗洗睡吧。想要未來,就要賭現在,而不是混著過現在。
當然,這個決策後面付出的代價是極大的,除了不斷遭受質疑之外,投入是極大的,我們毅然抽調了團隊中最擅長算法的同學進行長達3個月的封閉開發,所有的團隊成員都每天24小時佩戴智能手表改裝的超大號“手環”采集原始數據,睡覺也不能摘。我也不斷尋找業內大牛加入,長達一年的時間,才組成了現在十多名博士為主的強大算法團隊,由業內資深機器學習大牛帶領,形成了華米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的計步和睡眠算法,盡管還有不少細節問題,但是已經在多項指標上超越了幾家國際大牌,在未來一年,我們將會有更多超預期的突破。
我們最近還發布了結合手機的GPS地圖軌跡及距離記錄,這項功能在準確度和路線平滑顯示方面,遠超所有競爭對手。這也是華米算法團隊的發力之處。
為基礎業務提供支撐的核心技術,永遠都要自主掌控、消化吸收,可以合作,但不能把命寄托在別人手里。
九:服務:剛剛開始
小米手環推出之後,我們逐步嘗試了一些運營活動。手環售出,是獲得用戶的開始,遠遠不是結束,而是服務的開始。
小米跑跑團在華米馬拉松大神阿輝的帶領下,與小米全國各地的同城會開展了很多活動,甚至與薩馬蘭奇基金會、鄧亞萍等運動員做了很多互動。今年小米手環的發燒友與跑跑團一起,跑遍了全國各地開展的城市馬拉松。
用戶的參與,是小米手環的核心價值所在。一款手環,如果沒有用戶的參與,是玩不起來的,也是沒有價值的。華米團隊對小米手環的用戶運營服務,才剛剛開始。
十、產品定位:人體ID
小米手環並不是在設計的第一天,我們就確立了“人體ID”的定位,我們沒有那麽神。但是不斷思考和嘗試的本身,讓我們逐步找到了思路。
我們首先是拒絕做一款僅僅是運動記步的便宜的手環,不管它有多麽超高性價比。最開始我們為手環尋找差異化功能的時候,確立了作為小米手機的配件的思路。進一步我們確立了震動鬧鐘、來電振動提醒、為小米手機自動解鎖屏幕的三大功能。
當我們內測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解鎖手機的功能粘性極高,從而發現:既然手環可以作為手機的認證工具,那麽,手環也可以作為其它所有智能硬件的認證工具。於是我們堅信:手環一定能在未來作為一個“人體ID”使用。
有時候戰略和定位不是憑空思考出來的,而是不斷地向前奔跑,看到更遠和更廣闊的地方,忽然發現的。所以,一切預先制定好的所謂“戰略”都是不太靠譜的,只有專註於產品,才能找到未來。
十一、開放,連接
隨著小米手環量產銷售,並且在短短3個多月突破100萬枚的銷量,我們開始嘗試以開放的態度配合更多的合作夥伴。
目前大家能看到的有微信的接入排行榜、QQ健康的接入、快的打車用手環運動步數兌換打車費、薄荷網19天減肥結合小米手環運動步數服務的接入。
我們也將連接Yeelight的智能燈泡、小米電視、各品牌的手機、空調和家電產品。不管這些智能家居產品是否小米生態鏈投資的,也不管這些互聯網公司是否與小米有怎樣的合作關系,我們都以開放的態度,毫無保留地支持所有的合作夥伴。
我們最近發布了iOS版本的App,最新的版本已經升級到支持蘋果的HealthKit,支持蘋果的數據接入。我們也支持谷歌Android L(5.0)的Smart Lock解鎖功能,任何品牌的智能手機只要升級到Android 5.0,用戶就能用小米手環設置自動解鎖了。
華米的本質是一家開放、透明的互聯網公司,我們期待用手環來連接到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各種服務中,一起為用戶提供更多便利和價值。
十二、創業,與小米同行
我們從第一次與小米的夥伴們接觸,到與雷軍深入溝通,我都完全開放、毫無保留。而雷軍也是第一次見面就跟我談了小米未來的規劃和發展,談了小米的價值觀和理念,還談了小米內部很多完全沒有發布的新產品,這反倒讓我非常驚訝,因為每一款內部新產品,如果我告訴記者或者泄露給業內,這都是一連串的勁爆消息——當然,我沒有這麽做。
在2014年初,縱觀整個業內,從經驗到技術,我認為華米都是一支強悍的團隊。我相信產品經驗和技術不可能在幾天的交談時間就能被“偷”走,如果幾天交談就能被“偷”走,那可以想見它的技術門檻有多低。而所謂的商業模式,我相信作為天使投資大牛級的雷軍和小米生態鏈的同學們,也不屑於從任何一家視野相對狹窄的創業團隊去套取。
在我年初作出決定,不管損失多少錢,都要徹底停掉所有新業務、傾全公司之力去做小米手環的時候,我就很清楚必須有足夠的信任和勇氣,與小米的夥伴們一起走下去,未來不管有多少分歧和爭吵,我們都應該首先有相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目標。在整個2014年,華米團隊與小米的夥伴們不斷磨合成功,都是源自雙方擁有共同的價值觀。
小米生態鏈和整個小米體系的很多同學們,整個2014年,華米在他們身上學到了無數的寶貴經驗。不管是夏勇峰、孫鵬還是李寧寧,還是其他很多無法在此一一具名的夥伴們,他們任何一位,都值千萬美元,而遠不是小米與順為資本所投資的那些資金。然而對我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他們都將成為我一生的朋友。有這樣一群具有相同價值觀而又是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我相信未來創業路上,有他們陪伴,再多爭吵,也還是快樂的。
在華米B輪融資3500萬美元、估值超過3億美元的今天,我們覺得自己很幸運,但如果沒有開放與合作的心態,如果沒有對產業變化的深入思考,我們團隊年初不會做出這麽大的決定,接受小米和順為的A輪融資,也就沒有後來的小米手環。
明年,華米將會發布全新的自主品牌。同時,我們還會繼續與小米的生態鏈同學們一起繼續打造小米可穿戴的系列新產品。
風來了,你沒有膽子自信地站在風口,風可能很快就過去了。
不管如何,未來的路,其實還是需要自己走。智能硬件產業,有很多的機會,未來屬於有自信的團隊。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4 10:00 編輯 純幹貨:跨境電商專家(從業11年)交流紀要之一 一、出口跨境電商 1、出口跨境電商格局:從野蠻增長到M2C ※出口是賺大錢的,第一波起來的有DX、蘭亭集勢、浩方、賽維等。那時候是野蠻增長,只要懂得亞馬遜、ebay的規則就可以做。
※之後出現了一些小一點的,一天發貨幾千上萬單,也還可以。平均下來一單15美金。采購物流都還不錯。毛利率能到20%多。而且成本很低,人力成本也不高,IT系統和IT人員可能投入略高一點。銷售的物品非常簡單,比如衣服、小飾品、手機配件。這批創業的人85後居多。
※再下一階段,我認為是M2C(Manufacture to customer)。深圳很多工廠,如果從這些工廠直接出貨,那毛利更高了,把中間的電商都砍掉了。M2C可以解決被壓庫存的問題。
※平臺電商重要的是搜索和安全性,出口跨境電商多集中在珠三角,其中又以深圳為主。
※(筆者註:看完這些數字,第一個感覺是電商比傳統出口還是要賺錢。傳統生產貿易企業匯率波動5%就不賺錢了,跨境電商出口的毛利率有20%+則是相對有吸引力的。下遊客戶日子相對好過,給他們“賣鏟子”的物流服務商日子也相對不會那麽難過。)
2、跨境電商分類:平臺vs垂直 ※速賣通,亞馬遜,ebay是三大平臺:亞馬遜主要是美國,ebay也是歐美,速賣通做巴西、俄羅斯、印度。第三世界國家配套解決方案要跟上,與當地對接。如果貨出問題,消費者找不到賣家而是找平臺。
※蘭亭和DX這種算是有自己網站的大賣家,有平臺也有自營。
※還有一種是垂直,它們去facebook、twitter上導流。小賣家就是壓價,養賬號。
※平臺肯定是最大的,其他的可複制性比較強。
※(筆者註:類似於國內垂直類電商與淘寶的關系一樣,我個人覺得二者可能是一個共生共存的關系。平臺是強大,但也不是所有品種都要去參合一腳,垂直是特色化經營,但也不是在平臺公司面前不堪一擊。即使是再龐大的微軟,也有需要小跟班的存在。對於跨境電商物流公司而言,服務好大型平臺公司做影響力的基礎之上,大平臺上的小賣家以及垂直電商則是可以重點開發並陪同其一起成長的客戶。)
3、稅收:多數錢留在國外 ※出口收的美元,如果需要換成人民幣,走的地下錢莊,這樣國家損失大。(筆者註:我們在報告中提及不管是跨境電商出口還是跨境電商進口,跨境電商交易過程中的詢價、支付、結算、交付的陽光化是趨勢所在!)
※很多錢留都在國外,前幾年國外有政策法規約束:美國200美金以下免征稅、澳洲是1000澳元、英國15英鎊、歐洲22歐元以下才免稅。(筆者註:出口設限制,中國政府則大力支持跨境電商進口的支付陽光化,2015年1月29日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匯發[2015]7號),將網絡購物單筆交易限額由等值1萬美元提高至5萬美元並放寬支付機構開立外匯備付金賬戶戶數的限制。相對於中國的進口免稅額度,通過行郵稅的是500元、通過中免的是5000元,額度還不低!) ※巴西要全面征稅,征稅會一定程度上打擊B2C出口。(筆者註:我個人是沒太理解巴西要這麽做的原因:))
※其他政策預期:不好說,國家也在思考。這是貓和老鼠的遊戲,行業到一定規模了方式肯定會變。
4、品類:日常生活起居用品看好,LED、家電難度大 ※人身上每天要用的東西比較看好,還有家用的小配件,比如假牙假發、遊泳衣都是比較好的品類。
※LED燈已經做爛了,家電也不好做。
5、自建物流成為國內電商公司的競爭優勢,物流同樣也是跨境電商的核心瓶頸 ※出口跨境電商物流成本20%以上。(筆者註:與此前我們測算跨境電商物流市場空間的假設數據一致,按IRESEARCH預測2016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到6.5萬億元測算,物流支出規模為1.3萬億元。)
※利潤來源相對以前薄一些,五金類、重貨還有汽車用品毛利高一些。 3C、服裝是主力,就是比采購成本了:采購渠道好,3C的毛利也可以不錯(到30%)。
※物流方面就看誰能拿到的折扣多:可以好幾家合作在港郵開個賬戶拿到88折,一般人拿的92折,還可以用這個賬號再去拉客戶進來。(筆者註:類似於團購物流服務,這樣也造就了專業化跨境電商全程綜合物流服務公司的業務機會。)
6、跨境出口的小網站很多,完全競爭貨源都能找到,工廠與電商平臺能有什麽差異? ※差異化競爭:工廠就只接大單,大平臺采購能力強的電商占采購渠道優勢,中型賣家的渠道就沒那麽好。
※蘭亭進軍巴西市場,並不是因為歐美市場出問題,也並非他們覺得中國制造不好。而是:歐美也有窮人,消費也分層次。中國產品質量也沒有差到詬病的地步。蘭亭增長不行了主要是因為門檻不高。盡管行業高增長,但新進的小企業太多了,他們就在亞馬遜、ebay上開賬號。(筆者註:跨境電商出口市場越分散,越需要系統化、集成化的跨境物流服務商。)
7、速賣通不做歐美了?之後會重返歐美? ※阿里最強的是平臺,而且是中國的平臺,還有對工廠的資源特別多,工廠資源可以導過來。敦煌已經日暮西山了。工廠可以申請出口當地的註冊、認證,建立品牌,並接受綜合服務。阿里可以把這些工廠推向國外。這是速賣通的閃光點,但還沒做起來。就是說可以把速賣通做成天貓,但現在還是淘寶。正經的中國平臺,ebay和亞馬遜做不到這一點。
※重返的話,M2C有可能,但現在還不清楚阿里的戰略。ebay比較緊張速賣通的。ebay上東西不好,亞馬遜上好一些,速賣通如果能把品質提高,就很有競爭力。
※阿里估計不會自己建倉。 ※(筆者註:不管是速賣通還是天貓國際,阿里必然都是跨境電商領域最大的玩家。任何一個欲在跨境電商物流領域有所作為的企業都必然要將阿里放在公司的戰略中。)
8、為什麽要M2C?發貨一般工廠不願意做? ※工廠一旦發現利潤高,就會去做。
※M2C並不是工廠自己去建立網站,而是去大平臺上開賬號。深圳這邊已經有幾家工廠開始了。
※中國的工廠一直處在被剝削的底層。M2C也許會擠壓蘭亭這種公司,但M2C還要很多年才能發展起來。(筆者註:拍個腦袋做趨勢判斷,M2C是趨勢若成立的話,未來會有越來越扁平化、國際貿易鏈條會越來越短。大型跨境電商平臺直接對接工廠和國外消費者,縮短庫存的同時提高訂單的效應速度。這其實對於專業化第三方——跨境物流綜合服務的要求會更高。)
9、跨境電商會有新的大的變化麽? ※出口方面,除了剛才提到的M2C,就看平臺了。M2C,自創平臺不好使,就是向平臺集中。M2C最終就是要在出口目的地建立品牌,如果一個平臺電商能為工廠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務,幫助其建立品牌,那就十分強大了。(筆者註:若馬雲自己不搞重資產建倉買車的話,則必須要與專業化的物流第三方合作進而形成一個好的生態。)
※蘭亭有平臺,但國內知名度不高:蘭亭的google搜索特別好,還有小語種優勢(小語種策略,巴西一天就發幾千單,其他的平臺電商對巴西沒這麽大。蘭亭在繼續尋找巴西的物流解決方案。)。丹麥這種占到60-70%的跨境電商市場,已經不僅是婚紗了。
二、進口跨境電商(筆者註:此次交流我們邀請的是跨境電商出口方面的嘉賓,對於跨境電商出口方面的交流相對較少。但大的趨勢判斷我個人認為還是非常值得參考的——跨境電商進口需求極大,但目前仍處於燒錢階段,最大的變量是政策。)
1、現狀:需求大但不賺錢,最大的變量是政策 ※需求很大,但現在還在燒錢。 進口要有大變量的話,還是跟政策有關:關稅這塊,政府不會輕易打破壁壘。越是需求壓抑的地方,越不會放開,比如進口奶粉,不會讓進口奶粉全部沖進來。現在國家的進口稅收政策都是對B2B的,而B2C發展很快,形成沖擊。
※政府在和幾家大的電商開會討論政策。
2、有沒有一個簡單的模式,在亞馬遜上下單,直接運過來,不用轉運公司? ※轉運公司不幹凈,比如換奶粉,消費者會擔心。
※走自貿區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亞馬遜上下單,亞馬遜直接發貨到自貿區,再走個人物品※清關。天貓國際也有賣家這樣操作。
※有的大賣家可自己做轉運公司。亞馬遜寄給轉運公司。
※DHL不做轉運公司,因為太大了會被盯上,可能會違反當地法規。比如老往國外發奶粉,而國家對奶粉有補貼,中國小孩會吃德國小孩的補貼,就會有問題。
※商業模式里面,最難的目的國的法規。
三、物流、清關等配套服務(主要是跨境電商出口相關) 1、清關方式:三種方式 ※傳統大貨(可假報數據)、郵政通道(中國郵政)、快運通道(DHL、Fedex這種國際快遞,要求數據清晰,速度快)。
※幾種方式比較:自貿區保稅區可能走前2種。國際快遞快但是貴,用的人不多。前兩種數據不一定真實,還可以改品類、改價格。
※清關還是物流公司來做,除非是亞馬遜的自營商品會自己做清關。
※清關的難點:進口清關方面,SKU特別多,報關麻煩,查起來特別麻煩,遇到問題就會被海關壓貨。
2、三種物流模式 ※郵政小包:中郵和外郵,2kg以下,分平郵和掛號。跨境電商最開始用的這種方式,見單發貨,不會有庫存風險。這種方式的份額比較大,大約80%。支撐這種方式的是行郵權,這是基本人權不可剝奪,這種方式是不交稅的。
※海外倉:涉及空運和海運,到了目的地用大貨清關。跟傳統大貨清關還不一樣,因為sku會特別多。一個箱子里的品類太多,查起來非常困難。到了海外倉之後,就是當地派送了,最後一公里。當地派送就是用DHL, USPS, UPS, FEDEX等,這些都很大。每個包裹訂價不同,有周長、單邊、重量等多種算法,需要選擇最省錢的方式。海外倉會交稅的。優勢是本地化,收貨時間短。劣勢是打稅,貨物退回來很麻煩,可能會形成滯銷,風險較大。海外倉這部分,占比10%多。
※為了解決滯銷庫存,有的開始用共享庫存的方式。A公司建立庫存,B、C公司也可從A的倉庫出貨,降低庫存風險。
※專線:走空海運,到了當地走郵政清關,不進海外倉直接當地派送。專線的時效性高。做不大是因為做大了會被盯上,還是稅務問題。如果規模上來了,回避不了稅務的問題。專線有個進口人、報關行、走郵政通道。如果某個報關行做多了,很可能就會被查。
※物流方案:蘭亭這種大的電商,物流方案很多種,根據品類不同合作方也有很多。而中型賣家用大眾化方案多一些。
3、跨境電商綜合服務:配套服務是剛需 ※各個賣家之間會有相互競爭,但不論誰賣東西,配套服務是剛需。
※物流方面,市面上方案差不多,要看當地國的資源如何。
※倉庫、報關行可以考慮,還有產品在當地的註冊、會計、法律、進口人。
※優質公司:國外做的好的,比如遞四方、萬邑通,資源多,且做得比較幹凈,服務到位,較三通一達經驗豐富些。
※(筆者註:配套服務是剛需,這可能是跨境電商“賣鏟人”的另外一種說法吧!)(來自每周學點CBEC) |
基金經理離職與“奔私”已不是新鮮事,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隨著大量資歷深厚、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離去,當前基金行業中一批年輕的基金經理正跑步進場,其中的一些人經歷了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與基金經理之間的快速變身,行業甚至出現了三年從業資歷的基金經理。
農銀匯理基金公司近日發布公告稱,自2015年3月3日起,增聘顏偉鵬為基金經理,與付娟共同管理農銀匯理中小盤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下稱“農銀中小盤基金”)。公告對這位新任基金經理的資料披露甚少,僅顯示顏偉鵬碩士研究生學歷,僅有3年證券從業年限,歷任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研究員、農銀匯理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助理。
3年證券從業年限表明這位基金經理是坐著“飛機”在工作。正常而言,要成為一名基金經理之前,得經歷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幾個階段,其間花費時間一般在5年以上。
從業三年的基金經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拿到的一份農銀匯理內部資料顯示,顏偉鵬在任職基金經理助理之余,主要研究計算機相關行業。此外,顏偉鵬的“前東家”交銀施羅德基金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我們是1個月更新一次通訊錄,翻了好幾個通訊錄都沒找到顏偉鵬,內部郵件、PPT也找了,也沒找到。他應該在(我們)交銀沒幹多久。”
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交銀內部人士打聽該公司投研內部KPI考核體系試圖了解優秀的研究員有無可能破格提拔時,該人士表示,“分屬不同部門,並不熟悉投研部門的情況。”記者聯系顏偉鵬本人得到的反饋是,一切以公告與公司市場部的信息為準。
如果拋開基金經理的從業經驗,在大量基金經理離職的當下,上述公告似乎僅是一則平常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2014年以來國內近百家基金公司累計發布了約1200份的基金經理崗位變更公告。
據晨星統計,截至目前,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約4.44萬億,旗下基金2039只,在任的基金經理僅有1082人。這說明,過去的14個月時間里,若不考慮其間部分公司頻繁變更基金經理,平均下來兩只基金中至少有一只過去一年做了基金經理崗位的調整。
公募人才流失加劇
中國資本市場上不乏10年以上股齡的資深人士,3年證券從業經驗者亦能成為基金經理,農銀匯理此舉是大膽創新、求賢不問“資歷”;還是經歷了大量基金經理離職後,缺兵少將的權宜之舉?農銀匯理基金公司過去幾年在投研團隊靈魂人物、投資總監曹劍飛的帶領下一度創出輝煌。
海通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農銀匯理旗下權益類基金2013年凈值增長率達33.06%,近三年、近兩年絕對收益排名列行業第一位。農銀消費主題2013年收益漲幅近60%,在326只可比主動股票開放型基金中排名第八,同期農銀中小盤、農銀行業成長也實現了43.74%、41.63%的收益漲幅,均獲評海通證券五星基金評級。
然而,2014年4月曹劍飛離職,卸下了農銀匯理行業成長基金經理、農銀低估值高增長基金經理、農銀匯理基金投資總監等多個頭銜,不久之後加盟中歐基金,帶隊該公司旗下一個事業部。在曹劍飛離職前後,農銀匯理基金遭遇了頻繁的人事調整。2014年2月,張惟離任農銀匯理策略精選基金經理和農銀匯理中證500基金經理職務;3月,魏偉離任農銀匯理行業輪動基金經理一職;4月在農銀匯理任職超過5年的老將付柏瑞離任農銀匯理平衡雙利基金經理一職;10月李洪雨離任農銀匯理策略價值基金經理、農銀大盤藍籌基金經理職務。
在多位基金經理離去後,接手的幾位基金經理中,趙謙、郭世凱均是首次擔任基金經理。當時農銀匯理基金經歷了業績大滑坡,被外界質疑農銀匯理投研團隊面臨“青黃不接”,資歷老的、經驗豐富的走了,剛剛上來的基金經理相對經驗不足。
但在2014年農銀匯理基金最為外界詬病的莫非旗下農銀大盤藍籌基金的業績長時間在同類基金中墊底。為此,農銀匯理當年作出了人事調整,讓時任農銀大盤藍籌的基金經理李洪雨離開投資崗位,轉任該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除了基金經理頻繁變動外,該公司高管也出現了變動。在2014年3月,農銀匯理原總經理許紅波離職,由副總經理施衛代任,直到當年8月陳獻明上任總經理。
在經歷了一輪洗牌後,農銀匯理由業績相對出色的研究部總經理付娟暫時主持投研部工作。與顏偉鵬相比,付娟無疑經驗老到。Wind資訊統計顯示,2013年3月5日至今,農銀中小盤基金在付娟的管理下,取得了85.56%的總回報,在同類337只基金中排名48位,大幅超越業績比較基準37.22個百分點。
“一個成熟、穩定的投研團隊和公司治理結構需要一段時間。”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希望經歷了較大變動的農銀匯理能承受住考驗,做好投資者安撫工作。對於一家基金公司而言,來自投資者的信任是最重要的。”
然而,等待中國公募基金業的或許也如同農銀匯理基金般,在大量基金經理離職後,年輕一代經歷職業生涯考驗後,或將撐起新時代的整片天空。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5 08:36 編輯 香江水暖鴨先知—— 一個香港券商從業者的深度思考 作者:Justin 導讀:深港通還未公布方案,嗅覺靈敏的資金開始加緊南下布局,港股的珍珠白菜價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內地投資者南下。這是本文作者Justin——一個香港券商行業多年從業者的切身感受。Justin對於港股定價的現狀以及對港股未來的表現的思考大開大合,讀來令人激動,分享給各位朋友。 最近開戶量暴增3倍,一開始以為是某上市項目導致吸戶效應,後來每位客戶都催我們加急,詳細一問,跟某上市基本無關,都是沖著一個目的去:港股白菜價。這是去年滬港通不曾出現過的情況。市場里總有一波先覺先知的人。3倍這個數字已經把我們折磨得死去活來。 二、一個基本觀念 股票,是主力割韭菜的工具,貨幣,則是一個國家割韭菜的工具。強勢的美元已經不知在全球割了多少輪韭菜。放大一下尺度,從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3輪QE,便宜的美元流向全球,等到6年後美聯儲說加息,當初便宜的美元升值,美元指數破百,資產回流美國,就是要割生長了6年的韭菜。看看13年5月南克宣布停止QE後東南亞股市的盛況吧,外匯自由流動的國家,就像公交車一樣上落自如。停止QE後,美帝確實不厚道,等到歐洲去年想自救印歐元時,美帝又說老子要加息了,你放水我吸水,就是要榨幹你,於是一路患難與共的小夥伴也得罪了。 擁有一個全球認可的貨幣,就是這麽任性。 三、政策,政策,還是政策 中國也想擁有這樣的貨幣。 在互聯網思維唱遍大街的今天,國家一點也沒落後,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我們的先人早已深諳互聯網思維。 在傳統美帝主導的全球貨幣系統中謀求一席之地失敗後,中國換了一種方式,前期陸續跟德國、澳洲等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還只是一個信號。到去年,習大大連"幾個代表"這種說話都懶得提,直接走了一步"一帶一路",表面上看是打造中國出口挽救國內經濟,李總的推銷員也做得似模似樣,但不好意思,這還是前奏而已,真正的戰略,就是最近風風火火的"亞投行":基建投資?可以,制造業投資?可以,送錢給你?也可以!但是你們都給我用人民幣!(中國銀行近日已宣布加開一路一帶地圖上的境外支行,可謂一帶一路首選金融標的)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以後人民幣國際化割大家韭菜,是可能的事情,但目前收錢,是確定的事情。於是就出現了世界上剩下美國和日本面面相覷的局面。 真正的政策,是"人民幣國際化"。 四、人民幣的戰術突破點必須是在香港 1、先說歷史慣性:香港很重要,非常重要。上海是內地金融中心,但香港,絕對是世界金融中心。最近香港發生的很多事讓大家對香港小看不少,但改變不了世界人民的歷史印象:在歐洲時,很多同事不知道上海,但每個人都知道香港。 2、說現實條件,各種貨幣都可以在香港自由兌換,一個天然的交易中心,有多年的金融社會經驗,硬件上上海絕對跑贏香港,但軟件上,還真的沒有跟上(跟外匯管制有關、跟國內政策有關)。 3、最後是一帶一路的層面,上海往東出海,是美日的島鏈封鎖;香港所在的廣東出海,是一帶一路的初期重要小夥伴東南亞、南亞,我在的廣州,也是傳統全球貿易中心。 所以最後,還得是在香港打響第一槍。 ![]() 五、滬港通深港通消滅港幣 吹水這麽久,終於到切身的層面了。 香港本質的GDP貢獻,大部分來源於金融服務業以及地產業,但地產業,要玩得好還是要看資金流的運用。因此,香港可以說是一個只有金融的城市。 香港的金融,載體就是掛鉤美元的港幣。美元當初在世界上只是索羅斯就可以滅掉一個小國的貨幣,人民幣要滅的第一個是誰?必然是主權已經歸屬、但金融仍未歸屬(外資投行掌握定價權)、還勾搭著掛鉤了美元的港幣,平臺就是香港金融市場、股市,途徑就是滬港通,和擴大開放範圍的深港通,為了達到戰術目的,不但允許公募基金出港,還居然想把香港創業板這個超級大黑洞也向內地險資開放,是有多狠。(香港在去年滬港通開通後,已取消了本地兌換人民幣的上限。要讓大家有意願購買人民幣,A股的牛市,也造得真是及時。不得不服。) 07年林海峰就唱了:"人民幣,系最威,就算無左港紙消費無問題。",真是個大預言家。 六、港股定價現狀 港股一直以來是基本面行情,要看業績和行業,對比A股折價4成以上的比比皆是。定價權目前依然是外資大投行把持(瑞銀瑞信德銀的推薦還靠譜,大小摩高盛就呃)。A股大家都知道了,是資金面行情,每個人都知道有泡沫,但有錢為何不任性。 因此港股風格的轉變,是大概率事件,是人民幣取代港幣的需要。但就算港股漲完這一輪,還肯定會對比A股有折價,我個人看剩2成。什麽時候才會完全消滅折價,戰略上是時一路一帶已經落地,人民幣已經在各個國家在投資基建,戰術上香港可以直接用人民幣購買港股的時候,(現在滬深港通還是要通過上深交所幫你們換匯的)那麽港幣就成為歷史了。 七、鬥膽來判斷一下未來港股階段(所謂踩節奏,因為我票做得不好,此部分僅建議參考) 1、第一輪,A+H中折價大的中小票,以及港A股中小票異動。已經在進行中。譬如0085.hk中國電子。(港A股這個概念以及相關標的到格隆匯:港股那點事兒查找,我是其中中國信達1359.hk的版主,歡迎大家來做客) 2、第二輪,A+H中折價大的大票,收窄價差,預期剩2成折價,港股特有標的譬如騰訊700.hk,中廣核1816.hk。這個主要是通過滬港通的通道進行。主力資金有可能是公募基金,這時有可能對應A股的調整,五窮六絕七翻身。 3、第三輪,深港通正式開通,全面收窄價差,港股A股化,基本面行情資金面化。第三輪直接是中資和外資的全面對碰,人民幣和港幣的全面對碰。大市波動,甚至殃及無辜。 八、下面的是對應上面所說的三輪標的 1、A+H中折價大的中小票,以及港A股中小票 ![]() (A+H中折價大的中小票,圖片來源於格隆匯) 港A股: 中國電子 85.hk 電子制造; 華彩控股 1371.hk博彩; 阿里健康 241.hk 醫療; 阿里影業 1060.hk傳媒; 百富環球 327.hk 移動支付; 綠色動力 1330.hk環保新能源; 時富金融 510.hk 金融; 京能清潔能源 579.hk 新能源、天然氣; 上海集優 2345.hk 新能源裝備; 華南城1668.hk 地產。 2、A+H中折價大的大票,以及港股特有標的 中信證券 6030.hk,理由:中資券商龍頭,牛市必備。 建設銀行 939.hk,理由:派息高,去年沒記錯應該有5%,收分紅必備 新華保險 1336.hk,理由:牛市保險投資收益高,另有國企改革預期。 萬科企業 2202.hk,理由:深港通地產首選標的,地產龍頭。 中國南車 1766.hk,理由:高鐵、一帶一路,國家名片,特別港股折價這麽大。 港股特有標的: 騰訊控股 700.hk,科網:近幾年無腦買入標的,波段必備。 中廣核 1816.hk,核電,理由:我想不到不買的理由……愛股,長線。 中航科工 2357.hk 軍工:港股唯一純正軍工標的,中航集團唯一海外上市平臺,業務沒有太核心的亮點,但國企改革預期和資產註入預期可以期待(講故事)。 中國中藥 570.hk,醫藥、中藥:集團唯一中藥上市平臺,收購整合不斷,而且以後還會不斷,這個票有一點尿性,詳情私聊。 中國光大國際 165.hk 環保、水務:絕對龍頭,粘貼一下:項目主要包括垃圾發電、沼氣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工業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處理、水環境治理等。公司在環保領域,固體廢物處理上領先優勢。 金山軟件3888.hk,科網:背靠小米及國內辦公軟件市場,2016年成長性確定,為何不在小米沈寂的時候買入? 複星國際656.hk,投資、資產管理:此票是個很大命題的標的,長期大牛股,如果你相信郭梁二人的投資能力和人品,逢低就買吧。 中國信達1359.hk 資產管理、壞賬銀行; 3、其他可選核心標的 中國中鐵 390.hk 高鐵、一帶一路; 中國鐵建 1186.hk 高鐵、一帶一路; 廣船國際 317.hk 軍工船舶; 複星醫藥 2196.hk 醫藥; 比亞迪 1211.hk 新能源汽車; 北控水務 371.hk 水務; 白雲山874.hk 醫藥; 粵海投資270.hk 水務; 招商局國際 144.hk 港口、投資; 中海油田服務2883.hk,油服; 上海電力 2727.hk 電力; 金風科技 2208.hk 風電。 九、最後的最後 提醒一下大家,滬港通是給主力用的,普通股民還是用香港普通賬戶吧。 滬港通對於我們有一個硬傷,當大陸放假,香港不放假開市時,滬港通是無法交易的。也就是說,你放假前一天買入某股,大陸放假香港開市的時候,是有可能被人做空的,特別是中外資交戰期間。此外香港,是沒有漲跌幅限制的。 利益申報:本人香港券商從業者。買入賣出需參考技術指標。以上不構成任何投資宣傳、邀約或建議。 (以上內容代表會員特定觀點,僅供參考) |
阿里的媒體投資邏輯:從業務到戰略,從IT到DT 作者:道哥論道 摘要: 阿里投資重組一財的舉動,已經不簡單的是一次媒體業務合作的邏輯使然,而是源於其核心媒體投資邏輯的延伸,也是將其進行從IT到DT業務升級的一次大膽試驗。 阿里豪擲12億投資入股重組第一財經今天下午即將簽約,這是阿里再次投資媒體(之前的投資就不羅列了),而且也是最為高調的一次,從提前曝光的交易細節上看,此次投資媒體在業務層面也非同尋常,無論在資本規模還是深入程度上都是之前的媒體投資所絕無僅有的(詳情查看鈦媒體昨日獨家報道《阿里豪擲12億重組第一財經,一財整體入駐支付寶》)。 回望之前阿里進行的一系列的媒體的投資,到今天的一財這一單,已經能夠看出阿里媒體(新媒體)投資的基本邏輯,這對於理解“互聯網+媒體”,理解在新形勢下媒體融合出路有不少的借鑒的意義,分享之: 一、這不是一次業務需求驅動那麽簡單 阿里入股重組一財不能夠從阿里業務(公關)需求角度去理解,說出所謂的掌握話語權,傳播渠道的需要這樣的分析理由,如今的阿里確實也沒有必要,或許有一個從傳統媒體挖過來的精英媒體人組成的公關團隊,公關對於阿里來說已經是小菜一碟了。 此次與一財的合作,首先是單大,12億的規模,雖然無法與文化中國的200億比,但是已經不能算是零花錢級別了,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級別的花費了;其二,占股母公司,亦即一財媒體集團的30%股份,已經區別於之前的新成立一家公司,在業務上的簡單投資不同;更為特征明顯的是此次直接派駐了阿里的管理人員,包括王帥的副董事長位置,以及新媒體投資總監黃磊正式入職一財公司擔任副總經理,直接負責新業務公司的運營,則意味著這不僅僅是一次公關業務需要的花錢行為,而是一次真正的戰略投資行為。 此次的投資標誌著阿里媒體投資從業務渠道到戰略驅動的真正升級,並且到達幾乎是頂點的階段。 二、從業務渠道到戰略驅動的媒體投資 回望阿里一路走來的媒體投資,最初1.0時代是通過與浙報合作成立《天下網商》雜誌,展開媒體業務上的合作,從自身的電商業務需求出發,尋求媒體內容生產能力的諸如,建立起業務層面的媒體投資和合作,當然也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投資財新傳媒,都屬於業務渠道的媒體投資業務。 進入到2.0階段,阿里先後投資入股北青報的社區報業務,以及在西南地區成都某都市報的農產品電商業務,中國經營報《家族企業》的企業家社群業務,一級南方某媒體的文化娛樂業務,所有的投資都發源於阿里的核心業務,包括電商、物流、支付驅動的商業大數據業務,以及健康和文化娛樂為外圍的第二梯隊戰略訴求。 其中,背景的社區報業務的核心在於打通了基於社區的最後一公里的渠道資源,阿里的菜鳥網絡可以實現直接的對接和業務的合作,而區域農產品電商業務平臺亦是阿里電商業務向農村和區域下沈的戰略需求,而當下的一財的投資,則是直接為螞蟻金服所代表的下一個核心業務主體提供支撐服務的戰略需要,形成前端的商業數據類的產品和服務,直接為後端的螞蟻金服業務提供流量用戶運營平臺和媒體入口服務。 三、阿里媒體投資的基本邏輯 綜上分析阿里媒體投資的基本邏輯大概可以總結為如下幾條: 首先,選擇優勢的、特色的媒體為對象展開合作,這種合作講求門當戶對,包括省級的大媒體集團(浙報、上報)以及垂直行業媒體類的大哥大。 其次,切入與阿里戰略意圖直接吻合的業務點展開合作,包括電商、社區O2O、商業信息、企業社群文化娛樂等戰略突破點,並進行引導性的布局落子,而非進行媒體自身業務的改造升級,而是選擇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進行具體合作。 最後,合作屬性定位是戰略需求大於公關需求,只負責圍繞阿里核心戰略進行的生態業務打造,對於媒體內容走向和具體媒體業務不做任何約束和參與,保持媒體獨立屬性不變,換句話說,對所謂的媒體內容,媒體傳播沒有啥需求。 阿里的媒體投資邏輯是清晰明確的,其模式與所謂的互聯網+媒體,進行傳統媒體媒體融合的所謂“包養”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完全基於阿里自身戰略需求,從曾經的媒體組織中尋求非媒體類的,直接與其核心戰略方向吻合的領域展開創新式的投資合作,直接達到其核心戰略訴求,而非簡單的公關業務需要,掌握傳播話語權的需要。 雖然阿里的媒體投資代表了市場化的媒體投資和整合模式,與政府大力度扶持所謂媒體融合的政治投資和整合模式有所不同,政府主導的所謂媒體融合更多的訴求在於公關業務訴求,所謂的傳播輿論陣地的延伸和占有,而非獨立具有市場價值空間的新業務的扶持開發,更加接近事業單位行政化的手段方法,而看似需要掌控媒體傳播渠道,掌握傳播話語權的互聯網企業卻能夠從自身戰略需求出發,進行純市場化方式的投資,戰略訴求大於媒體公關業務需求。 四、重組一財與阿里從IT到DT,從DT到所有 從阿里投資重組一財的具體細節看,重組之後,新一財會成立一個全資的新媒體公司,展開圍繞商業數據服務的業務,其中包括三個主要的產品業務方向: 1、一個2C的,面向普通大眾的“財經頭條”產品,這是保持媒體入口功能,進行基本商業財經信息服務的基本標配產品,有些大佬出手一統江湖的感覺; 2、另一個2C的產品,則是面向細分用戶群體的個股產品,則意味著直接瞄準了精準用戶,提供個性化商業情報服務的業務,是可以實現直接情報價值變現,以及後續服務與螞蟻金服眾多金融類產品對接的可能性,產品連接功能顯著; 3、2B的產品,提供商業情報服務,圍繞阿里核心大數據庫中的商業交易數據,以及電商交易數據進行合理數據挖掘呈現出來的趨勢類的商業報告業務,直接可以向B端用戶收費。 這三類產品的完整布局,從產業角度已經具備了其獨立商業模式和運作邏輯的完整性,但這或許並不是阿里重組一財的全部訴求,一個獨立的“彭博社”或許未必能夠滿足阿里的戰略訴求。 所有的前端產品,或許都是阿里圍繞商業生態所產生的數據內容的一個前端輸出出口,亦是一個能夠承載數據價值並實現變現的一個載體和平臺,更為重要的是其從IT到DT戰略升級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過程是在阿里完成了從前端到後端,從用戶交易到用戶數據過程實現之後的又一次升級,則以為著將前期形成到後端的數據通過一個平臺和產品載體,實現從後端到前端,完成阿里戰略展開中的第二步從後端數據到前端產品,亦即從IT到DT階段,以至於後來的DT到所有。 阿里投資重組一財的兩大信號,透過阿里媒體投資的邏輯,能夠洞悉出一般互聯網企業的基本媒體投資邏輯,而深度重組一財這樣一個媒體平臺,將其作為阿里自身從後端數據到前端平臺載體呈現的一次升級,轉眼之間,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已經到來。(本文首發鈦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