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萬得向同花順開戰 訴其抄襲索賠近億

http://finance.caixin.com/2012-11-22/100464160.html
【財新網】(記者 沈乎 榮宗驍)萬得(Wind)資訊出品人上海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11月21日向上海市一中院起訴同花順出品人同花順(300033.SZ)侵犯知識產權,要求對方立即停止侵權,並索賠9920萬元。

  同花順今日以停牌應對。這是中國金融數據行業年內第二起侵權大案,開庭尚未排期。今年4月,全球數據行業巨頭彭博(Bloomberg)訴大智慧(601519.SH)不正當競爭案在上海市一中院開庭,彭博索賠500萬元。

  萬得稱,同花順公然抄襲萬得,抄襲範圍涵蓋數據、組織結構、欄目名稱、銜接方式、指標、函數、文字釋義、界面與操作方式等,甚至連預埋的「數據地雷」也剽竊。同花順所謂金融終端產品已徹頭徹尾地淪為「山寨產品」。

  所謂「數據地雷」,是指萬得在不影響客戶使用的前提下,將標點符號、空格的排列方式所做的變化,目的在於觀察同花順之後所做的跟進。

  據萬得觀察,對於萬得所做的大小更新,同花順都會很快地跟進,包括這些「數據地雷」也照單全收。

  在今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萬得新聞發言人王洋播放了戲劇性的一段錄像:在港澳諮詢2012年4月戰略發佈會上,同花順的一位高管說,「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複製了一個很像萬得的終端,像到什麼程度,就是個山寨版的萬得。無論說它的數據結構也好,還是說它的功能也好,還是說它的界面也好,還是說它的操作方式也好,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就是一個山寨的萬得。山寨到什麼程度,萬得有的,我們都有,萬得沒有的,我們也沒有!」

  王洋稱,「同花順抄襲萬得早就不是秘密了……是故意去抄襲,故意把產品做成這樣的……不是無意中做了這樣的事情。」

  萬得產品負責人孫駿向記者展示了兩款產品相似度和同花順的抄襲情況。他表示,同花順超過99%以上的功能點都是抄襲萬得,而定價遠低於萬得。

  王洋稱,同花順的公開市場定價約是萬得的五分之一,但實際大量都是贈送。同花順的售價完全不足以覆蓋創新,「我們認為實際上是因為它沒有付出這個成本。」

  萬得稱自己將50%以上支出用於創新研發,每年支出過億,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記載用戶需求和反饋的客戶拜訪日誌超30萬頁。

  萬得還表示,金融數據行業抄襲成風,「國內抄萬得,國外抄Bloomberg,以上市公司為主的山寨風氣開始蔓延。」「低於成本價銷售,行業規模萎縮。」而對於山寨產品,半數以上客戶由於成本的原因樂意接受,長期來看這是影響創新的。但王洋沒有透露萬得的市場份額所受的影響。

  在發現同花順抄襲之後,萬得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進行取證。王洋說,取證的素材堆積了一個小房間,豎堆起來超過三層樓高,昨天(21日)調用了一個小卡車送到法院。

  萬得稱,此次訴訟「證據充分,準備周詳」,「有必勝信心」。

  萬得稱,在掌握證據之後,今年萬得在同花順的股東大會上,以股東身份對同花順進行了「溝通和告誡」,但「對方沒有理睬」。

  9月5日,同花順發表公告稱,注意到部分網絡媒體報導了公司被競爭對手萬得公司訴訟的事項,該等報導不屬實。

  但奇特的是,2011年二季度,萬得以兩個賬號南京萬得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萬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分別買入同花順28.3萬股和25.5萬股,一舉拿下合計0.4%的股份;三季末又增持至63.5萬股和60萬股,佔總股本0.9%;四季度繼續增持至1.01%。

  萬得持有這些股份至2012年中,三季度突然大舉拋售,退出了前十大股東名單。由於同花順股價自去年年中一路走低,萬得的投資盈利可能很小。

  在場記者紛紛質疑萬得為何要大量買入同花順,萬得方面表示,自己沒有經驗,認為「買多一點會有底氣」。王洋拒絕透露萬得是否還持有同花順以及投資的盈虧情況。

  同花順董秘辦公室人士表示,目前尚未接到公司高層對此事的處理意見,因此暫時無法回答媒體相關疑問。

  「業內抄我們的不是一兩家,但今天只說同花順,因為範圍之大、時間之長,令人咋舌。」王洋說,「萬得十多年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行為,沒有抄襲過產品,也沒有剽竊過別人的智力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86

歐美救經濟 得向新興世界取經 「金髮女孩經濟」、「大穩健」已成過去式

2016-07-25 TWM

這一年來不時上演的金融危機,著實說明一件事,先進國家金融體系,已不如過往認知般穩健、循序漸進,還抱持這想法做決策,只會走向失衡。

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後,我曾提出,先進經濟體制訂政策時,不妨參考新興經濟體的經驗。月初的兩件現象更凸顯這個論點:

其一,英國脫歐公投後,英鎊應聲重挫;其二,有跡象顯示,美國對公債殖利率曲線的影響力降低。

數十年來,大家對多數已開發國家的經濟與金融體系,主要有以下認識:結構成熟,以可理解、透明、循序漸進的方式影響經濟走勢;相關機構運作良好而穩定;以上兩者具有厚實基礎,能抵擋短期政治週期的意外波動。也就是說,先進經濟體應表現出可供分析的週期,長期變動與結構變動的速度十分緩慢。

癥結:過度仰賴經濟週期

在這個認定下,分析師與決策者的工作起碼表面上變得更簡單,不必處理錯綜複雜的結構議題,專心了解與管理經濟週期即可。時間一久,經濟週期顯得容易掌握,而催生出「金髮女孩經濟」(GoldilocksEconomy;意指不太冷也不太熱的經濟環境)與「大穩健」(Great moderation)的概念。

事實證明,這不但誤人而且危險,淡化或忽視了四個大趨勢:

一、政府必須不斷舉債,墊高債務,才能維持「表面上」的經濟與金融穩定。

二、不當投資增加,效果更為扭曲,無法促進實質成長與繁榮。

三、所得、財富、機會的不平等現象持續惡化。

四、政治兩極化加劇,民眾對政治體制、商業精英、專家意見越來越不信任,兩者形成惡性循環。

過去十年,先進經濟體的結構明顯生變,回復到新興經濟體的特色,特別是那些政府機構不振、經濟與金融基礎不深厚、社會結構不穩定、政局混亂的國家。但決策者的心態不改,仍以週期的角度去理解經濟。

正因為過度仰賴週期,市場分析與先進經濟體的決策才會與現實脫節,在全球金融風暴後尤其明顯。也因為如此,歐美政府才頻頻對經濟表現失望,三番兩次地下修預期,但即使下修,經濟數據又常低於預期。

後果:四大現象異常上演

影響所及,過度失衡的經濟分析、偏頗的政策制定,加上經濟狀況持續欠佳,故政治兩極化更為嚴重,平添經濟管理難度。

無怪乎,先進經濟體會出現始料未及的現象,有些情況被視為不可能或甚至難以想像,但在新興經濟體卻司空見慣。最顯著的現象包括:

一、儘管有大規模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成長卻依舊異常地牛步,成為擺脫不了的新常態。

二、就業不足率(under-employment)與失業率高。

三、許多年輕人可能從失業狀態變成欠缺就業力。

四、歐元區債務危機。

正因如此,先進經濟體更應採取開放心態,向新興經濟體學習。月初再度讓人看到歐美經濟結構的異常多變,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分析。

英國脫歐公投後,經常帳與資本帳的前景不明,導致英鎊大跌。英國與歐盟這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全球最大經濟區,脫歐頓時增加雙邊商貿的複雜度。

同時,英國對許多國際企業向來有磁吸效應,以此作為服務歐盟的據點。英國脫歐後,讓人不禁要問,深耕英國的外國業者未來何去何從;短期勢必會減緩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資本的流入量。

這種在新興經濟體常見的未知數,可能重創英鎊。偏偏此時,英國央行又缺乏可行有效的利率措施來穩定匯市。

再看美國,雖然同樣處於非常時期,只是情況沒那麼極端。身為大國,美國通常能掌握自己的經濟與金融命運,現在雖然還是如此,但對公債殖利率曲線的掌控力卻逐漸減弱,反而深受海外影響。

解方:密切評估國外情勢

因此,不管是美國利率水平,還是各年期公債的相對評價,現在跟國內經濟基本面已無高度連動,反而成了歐洲經濟與政策的方向球(日本亦然,但程度較小)。換言之,聯準會(Fed)必須花更多時間評估國外情勢,以及其對國內的影響力。

歐美短期恐怕難以擺脫上述陰影,而未來恐怕只會有更多不可能、無法想像的事件,屆時除了對經濟結構的原本認識之外,向新興經濟體取經更成燃眉之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