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苹果董事会走出乔布斯权力阴影 地位或提升

http://news.imeigu.com/a/1318047660602.html

导语:国外媒体周日撰文指出,随着苹果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辞世,苹果董事会也将走出乔布斯的长期阴影,加大对公司治理的干预力度,地位在后乔布斯时代会得到提升。

以下为文章全文:

乔布斯的阴影

在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离世以后,苹果董事会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多年来,苹果董事长期笼罩在乔布斯的阴影下。为了维持乔布斯的隐私和权威,苹果董事会过去曾多次对公司 治理规范做出调整。但现在,苹果董事会必须在是否重回美国大公司主流管理模式的问题上做出艰难选择。

苹果董事会多次因放纵乔布斯而遭受批评,但如今则可以通过任命外部董事长或增选新董事表明其独立性。苹果董事会目前共有七名成员,对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规模较小。无论董事会做出何种调整,都会对苹果股东和企业文化带来重要影响。

苹果董事会是伴随着乔布斯的保密文化一路走过来的,以前从未提出过制衡乔布斯权力的重大举措。但同时,这种独特的安排也的确奏效了,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开发出一系列颇具想象力的创新产品,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

定义了董事会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米尔斯坦公司治理与业绩中心主任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s)说:“乔布斯帮助定义了苹果董事会。没有他,苹果董事会只能自我定义。”苹果董事拒绝对此置评,而苹果发言人也不愿对乔布斯辞世以后董事会是否会做出调整发表评论。

评论人士称,在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苹果董事会曾让投资者一度不知所措。苹果董事从未披露过乔布斯病休的具体原因。在持续近六个月的2009年病休中,乔布斯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

2010年去世的苹果董事杰罗姆·约克(Jerome York)在2009年接受采访中称,在2009年1月得知乔布斯病情的严重程度后,他几乎辞职以示抗议。约克说,乔布斯在公开解释自己健康状况上做得不够。

苹果董事会今后的步调似乎会与10年前保持一致。不过,在接连曝出会计丑闻、金融危机袭来以及股东愈发激进后,许多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董事会权威,增选独立董事长,加强信息公开。

董事长多年空缺

事实上,投资者已对苹果董事会的保密习惯表现出不安的情绪。在今年2月举行的苹果年度大会上,股东们就提出了一项决议,要求苹果草拟和公开书面的接班人计划,这项决议最终获得大约30%的得票率。

苹果董事会多位成员与一手提拔他们的乔布斯私人关系紧密。知情人士此前就透露,乔布斯牢牢掌控着苹果董事会,董事们极少挑战他的权威。苹果董事会曾 多年未设董事长一职。今年8月,乔布斯在因疾病再次辞任CEO以后,曾暂时担任执行董事长之职。苹果的另一位创始人迈克·马克库拉(Mike Markkula)在20世纪90年代曾担任过几年董事长。

规模小、成员与乔布斯个人关系紧密及董事长空缺,这一切使得苹果董事会根本无力与乔布斯抗衡。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詹姆斯·波斯特(James Post)回忆,在乔布斯时代,苹果“在我有关公司治理的著作中得分很低。他们必须从乔布斯的大一统过渡到与新任CEO蒂姆·库克合作的关系。”

制衡CEO权力

苹果观察人士将外部董事威廉姆·坎贝尔(William Campbell)视为苹果下一任董事长的理想人选。坎贝尔是Intuit现任董事长、前CEO,此前担任过苹果联合首席独立董事,也曾在苹果任职,是乔布斯的挚友。他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目前,还有两位曾执掌过董事会的前公司高管在苹果董事会任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前董事长、现任CEO罗纳德·舒格尔(Ronald D. Sugar)和Genentech公司现任董事长、前CEO阿瑟·莱文森(Arthur Levinson),前者在去年11月加盟苹果董事会,后者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苹果联合首席董事。

戴维斯说,苹果需要一位外部董事长来评估董事会当前成员,找到“表现领导能力和监督职能的新方式”。苹果董事会的其他成员还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 雅芳CEO钟彬娴(Andrea Jung)、J. Crew Group CEO米拉德·德莱克斯勒(Millard Drexler)。

一位任职多家消费产品厂商董事会的人士称,苹果董事应该考虑聘请另一位现任公司CEO加盟董事会,一方面制衡库克的权力,一方面辅佐他管理公司。该人士说:“CEO之间可以直接对话。他们清楚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清楚如何管理董事会。”(圣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3

魔术师乔布斯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08/100311785.html

李开复

  有不少伟大的创新创业者,但是在电脑、操作系统、电信、音乐、动画多个领域都有突破性创新的,却只有乔布斯。“堪称先进的技术和魔术难以区分。”阿瑟克拉克的这句话,堪称为乔布斯量身定做。

  没有乔布斯,就没有1977年的Apple II、1984年的Macintosh、1998年的iMac、2001年的iPod、2007年的iPhone和2010年的iPad。

  乔布斯能如此成功,应有八个原因:一、预测业界趋势;二、大胆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三、打造崭新的商业模式;四、凝聚一流人才;五、憧憬用户尚不 自觉的需求;六、永不停息的自我超越;七、设计每个细节都近乎完美的产品;八、口若悬河地说服用户情不自禁地爱他的产品。一般能驾驭两三个上述点就可能很 成功,但乔布斯做到了这八点。

  细看苹果的成功,这些要素显露无遗。苹果在设计产品时有勇气利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比如,iPhone首次将桌面操作系统移植到手机上,又采用 了多点触控技术、动力加速器以及GPU。在工业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乔布斯自己就是苹果最挑剔的用户,他会关注到细微像素的差异,在意机箱里数据线的排列 是否美观。

  在商业模式上他也大胆创新。苹果从2001 年开始运营苹果店,当时整个行业都在追随戴尔的直销模式,因此苹果店模式引人质疑。但是,现在单看2009年的官方数据,就已经足以证明乔布斯的成功:一家普通苹果店的“每平方米销售额”为4.3万美元,相当于同样面积的5家百思买。

  对于苹果公司,创新则意味着企业的成功。凭借突破性创新,过去十年里苹果改变的产业包括音乐、手机、数码产品零售,这种创新带来的领先同行两三年的优势,意味着一到两年的暴利。

  但乔布斯也并非完人,起初他想大权独揽。除了一批“死党”,公司其他员工都无法容忍他那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态度。终于,他被逐出公司。

  重回苹果后,乔布斯成为一个更均衡、更好的领导者。一方面,乔布斯保持苹果在人机界面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乔布斯针对用户的实际需要,用“均衡”而不是“完美”的思想对苹果产品进行全面改造。

  苹果在消费电子市场上大获成功的第一个产品iPod,便是始于这种“均衡”思想:工业设计既“酷”又“炫”,但更重要的是全面支持与PC机及Windows等主流平台的连接。

  请允许我用郭去疾对乔布斯的一段评语作为结束:你可以出身卑微,但必须卓然不群,纵使你将众叛亲离,也注定要重头再来。最迷人的剧情不是后来居 上,而是王者归来;最伟大的战局不是尖峰对决,而是独孤求败;最完美的谢幕不是激流勇退,而是戛然而止。美人难免迟暮,英雄方能不朽。浪花淘尽,正是好 处,却是了处。

  作者为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0

再见乔布斯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08/100311788.html

凭借创造性破坏发展至今,硅谷传统孕育后来者

财新《新世纪》 特派华盛顿记者 章涛 记者 王姗姗
乔布斯去世后,各界纷表悼念。图为10月6日上午,北京三里屯苹果旗舰店外,一名“果粉”手持鲜花和iPad。CFP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10月5日辞世。“苹果失去了一位远见非凡且创造力十足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卓越的人物。”苹果公司网站讣告中对乔布斯如此描述。

  乔布斯于2003年被诊断为胰腺癌。后于2009年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但身体状况仍未好转,最终于今年8月决定由首席运营官库克接替自己,但仍保留苹果董事长一职。

  6日上午,一个从第五大道搭地铁上班的年轻人,指着报纸上乔布斯的肖像,悲伤地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纽约最大的苹果商店(Apple Store)正与他身处的位置隔街相望。早上9点,这里已经聚满了各大电视台的转播车,过往行人被记者们拦住做街头采访。献花和祈福蜡烛,被放在正门入口前的台阶上。

  “对我们来说,今天绝对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全新的一天。”一名名叫德里克的店员告诉财新《新世纪》,“我没有感觉特别悲伤,但是,今天站 在这店里工作,还是很奇怪的一天。”德里克说,这里的很多细节,从产品到店内装修都是乔布斯本人设计,所以走在店里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

创造性破坏

  位于旧金山湾区以南的硅谷,少雨却凉爽宜人。驾车驶入Cupertino市区所经之处,多是绿树成荫。苹果公司便散居其中。公司总部正如其名——Infinite Loop,由六栋楼环绕而成。

  尽管创立NeXT与Pixar公司都是商业、技术甚至电影上的成功之作,但乔布斯和合作伙伴一道真正改变技术和大众生活关系的成就,仍是在苹果 的系列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的苹果二型电脑到Macintosh系列再到个人电子产品iPod、iPhone以及iPad。“乔布斯准确地预见到了未来 世界会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圣何塞前市长麦肯瑞(Tom McEnery)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在“创造性破坏”概念研究者、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看来,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的成功,便是创造性破坏的最佳示例之一。他认为,苹果主动在多个行业,通过引领用户需求的创造性产品制造行业动荡,不仅创造性地破坏了所处行业和竞争对手,甚至是在不断颠覆自身。

  苹果迈出电脑领域所开发的iPod、iPhone以及iPad,在统一的生态圈下,将设计、技术与用户体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产品,对市场已有的产品和支配性企业都构成了强烈冲击。

  2010年5月,苹果市值超过微软,而在2011年一季度又以60亿美元的净利润超过后者的52亿美元,完成了一个在个人电脑领域“创新破坏-衰落-创新破坏”的轮回。

  如乔布斯所说,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这是他为时代留下的最后一件破坏性创新。

诠释硅谷传统

  下一个对个人电脑和个人电子消费品行业的创造性破坏者未必来自硅谷,但必将源自硅谷所产生的传统。乔布斯和苹果的成功,正是这一传统的最好诠释:敢于承担风险与群体支持。

  被问及如何看待承担风险而失败的案例时,曾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人”的麦肯瑞解释说,硅谷传统被提及最多的是容忍失败,失败者能够重新创业, 但忽略了关于失败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无论是创业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乐于给予后来者提供帮助,行业上的成功便是如此积累而来。

  “当乔布斯和沃兹最初想检验自己的构想时,他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这些人都是从车库创业开始,创立企业时没有大量资金,一切都是建立在他们的创意上,这点非常重要:有别人的肩膀可供你站立。”他说。

  1975年,由电脑爱好者弗伦西(Gordon French)和摩尔(Fred Moore)创立的Homebrew电脑俱乐部,是硅谷最早的分享交流电脑配件和信息的俱乐部之一。这个同样始自车库的俱乐部,吸引了接近300名热衷于电脑技术的年轻人,其中便有乔布斯和沃兹。

  该俱乐部的元老之一马什(Bob Marsh)向财新《新世纪》记者回忆,成立俱乐部的目的,便是那些已造出自己的电脑或正想造的年轻人希望能分享信息,并且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同样有此打算的人。

  “在俱乐部里,大家都梦想有朝一日能在自家拥有一台电脑,会员之一的Lee Felsenstein开发出了‘社区记忆’系统,使大家可以在电脑上张贴消息;还有人幻想某一天公众都会有兴趣为电脑编写自己独特的应用程序,这些观念 和设计或者推动了个人电脑的发展,或者成为网络社区的前身;今天苹果的数以万计的应用,虽然还未到社会大众都来编写的程度,但其公众基础已非上世纪70年 代可比。”他说。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1

乔布斯: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中国?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873

乔布斯迈向辉煌之路与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时间上不谋而合,他的触角通过孜孜不倦的技术革新延伸至这个国家并在不同时期迎合了其发展浪潮,最终催生了独特的中国的苹果文化和现象。

对乔布斯万众顶礼膜拜的中国,也是盛行复制创意和技术的中国。乔布斯“为改变世界而活”,却为何没能改变“山寨中国”?

美国苹果公司创办者乔布斯再也无法享受明媚的加州阳光。北京时间2011年10月6日,苹果公司官网发布讣闻,宣告这个传奇而富争议的硅谷之子,在和胰腺癌抗争了8年后终于停止了思考。

在Twitter上,乔布斯的死讯以每秒约1万条传播,相当于本·拉丹死时的两倍;在美国,人们涌向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的乔布斯住所,用鲜花、涂鸦和 咬掉一口的苹果祭奠这个“伟大的朋友”;在欧洲和日本,年轻人成为哀伤的主角,他们举着显示乔布斯遗像的iPad走上街头;就连宿敌微软和Google, 也历史性地降下半旗和推迟新品发布来向这个最让人头疼的对手致敬。

在遥远的中国——一块乔布斯终生没有涉足的土地——类似的情景也正在上演。在北京等大城市,人们被莫名的忧伤笼罩,“果粉”们不顾长假里糟糕的交 通,涌到市中心的苹果店献上鲜花、诗句、香烛,甚至眼泪;哀悼的微博被海量转发,媒体头版则清一色变成了乔布斯专号,当晚的北京三里屯广场烛光摇曳,途经 的人们驻足静默。

“他是个好人。”北京市民陈建荣感到有些难过,“我不需要懂电脑就能和孙子一起玩iPad,他带给我们最简单的快乐。”

中国人第一次变得不那么容易接受一个外国人的离去。一直以来,乔布斯和中国的距离既远又近——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来过这里,是本世纪商业巨星中对中国价值认识最迟钝的一个;但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苹果公司全球最大的消费地和代工厂,乔布斯更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商业偶像之一。

“乔布斯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北京三里屯,一位祭奠者这样评价这个一生从未到过中国的美国人。

从1976年苹果创立开始,乔布斯迈向辉煌之路与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时间上不谋而合,他的触角通过孜孜不倦的技术革新延伸至这个国家并在不同时期迎合 了其发展浪潮,最终催生了独特的中国的苹果文化和现象。而一生特立独行、锐意创新、以think different为标志的乔布斯,却在被称为“山寨大国”的中国受到万众顶礼膜拜,其中意味不乏反讽。这个“为改变世界而活”的人,能够改变中国?

AppleII与“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在中国,拥有苹果产品是一种时尚,这很容易从一些城市街头获得验证,例如上海。10月8日,乔布斯离世后的第3天,南京路上人流如织,享用着苹果产 品的年轻人沉浸在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乐趣中,他们可以自由便捷地聊天、阅读、视听和网络购物,世界在指尖的移划中变得越来越近,想象则延伸得越来越远。

只有一个人的思绪时常陷入时光隧道,他是上海计算机教师王颂赞,这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27年前,王颂赞在这里迎接了邓小平。

时值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停留上海,王颂赞和他的两个小学生作为科技成果的一项进行计算机操作演示。当时除了师徒三人,还有另一 位主角——一台“AppleⅡ”计算机,这是乔布斯于1970年代末的一个天才之作,它结束了计算机的零件时代,以卓越的设计和功能成为全世界第一款真正 意义上的个人电脑。

这开启了乔布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他的“AppleⅡ”销量惊人,他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富翁,买了一座山上的房子和奔驰双人小汽车,时常兜风和裸泳。 随后美国高中学校的计算机普及运动又帮了他的大忙,仅仅用了5年时间,苹果公司就从一个车库作坊变成收入规模达十亿美元的革命性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而此时中国的计算机领域一片沉寂。“文革”中动员式发展让中国的计算机沦为没有任何应用价值的拼凑品,还有著名高校研制出“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计算机的笑话。

1980年代初,乔布斯的一个雇员来上海,随身带了一台“AppleⅡ”,结果他发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失望中将其留在了中福会少年宫。

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乔布斯曾关心过这台电脑的下落和即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像无意中抛出的一条纽带,这个米黄色的方盒子为刚刚经历了拨乱反正、开始“科学春天”的中国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李劲幸运地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接触计算机的孩子。

当天上午10点多,邓小平来了,他微笑着看着13岁的李劲熟练地敲着键盘。屏幕上先后出现了欢迎字幅、会跳舞的机器人和呼啸升空的火箭。现场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这台神奇的机器,离场的时间一拖再拖。

邓小平拒绝了工作人员递来的椅子,饶有兴致地看李劲进行人机对弈。最后李劲输了,邓摸着他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这句话改变了李劲的命运,也把更多的中国孩子送进神秘的计算机世界。一场延续了近10年的轰轰烈烈的计算机普及浪潮由此涌动。“真正的探索开始了。”王颂赞说。

苹果电脑随着浩大的宣传运动在中国出尽风头,成为教研单位争相引进的对象。福州一中在那一年购买了第一台苹果电脑,“将近2万元,还专门为其配备房间和空调。”该校第一位计算机教师刘永柱说,“后来有学生竞赛获奖,还受到央视的采访。”

北京景山学校的毛桂芬老师则清晰地记得当年和同事抢着看一本快翻烂的苹果计算机中文说明书的情景。“那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年代,经常整宿整宿地研究。”而放学后跑到父母单位的电脑上玩一个叫“小蜜蜂”的游戏,则成为了整整一代儿童的集体记忆。 

1984年变得越来越汹涌澎湃。计算机热潮方兴未艾,全民经商潮又因邓小平的南巡而涌动,联想、科海、四通、华海、信通等大批电脑公司在这一年诞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初具雏形,苹果公司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1984年因而被称作中国计算机业的“元年”。

这一年,乔布斯则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他的年销售计划已经直指50万台。他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封面,拥有4.5亿美元财产,是富豪榜的常客,更重要的是,他才29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0

“苹果教徒”眼中的乔布斯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875

周鸿祎:奇虎360公司总裁

乔布斯对我的影响有好几个层面:首先,我们都是创业者,我也经历过大起大落。我从他那里获得很多精神力量。能东山再起的人都不简单。第二,是他的 “颠覆式创新”,中国很多公司都是人云亦云,看到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苹果就是藐视一切成就,不断创新,没有读过奥威尔的《1984》的人,不会明白,苹 果当时要抗衡的是IBM——抗衡那个Big Brother,打破垄断,挑战、颠覆。

中国人企业家很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神人、圣人,乔布斯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就更加真实:一个吹毛求疵的人才能做到产品的完美,一个口无遮拦的人才能保持 赤子之心。中国普遍的文化心理是从众,中国文化对失败是很难容忍的。如果不取得世俗的成功,乔布斯在中国就可能不会有人去追随他。

陈昊芝:互联网创业者,国内最大苹果相关产品中文开发社区Cocaochina投资人董事

2000年之前,我心中的乔布斯是一个混蛋:他怎么对待私生女,怎么对待合伙人,所有细节都表现出他是叛逆的人,对外界完全不关注。在创业中,我甚至把乔布斯当反面教材。

现在我推崇乔布斯,并不是因为他变了,而是因为我推崇的是他的理念:乔布斯搭建了iOS开发的生态环境:公平,开发者拿大头,良好的开发者支持。这个规则已经传导到所有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只要你想生存,你就必须遵循游戏规则。这是乔布斯最大的遗产。

乔布斯虽然离开,但我们会继续遵循他的理念,这个理念是一个宗教,它不以是否有一个教堂或者耶稣在不在为存在的依据。我们相信,在10年、2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里,只有遵循这种理念的人才会走得最远。

叶博:Cocoachina程序开发员

2010年年底,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视频,那时候我一下子感觉到,这是一个深得我心的人。他经历的事情,就是我过去经历过的; 他一直在做的,就是我想做的。过去的我,一直不敢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而他让我相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到极致,这就是你应该坚持的。而乔布斯比我 幸运的是,他生在一个鼓励特立独行的环境中,而中国不一样。

吕乐毅:Cocoachina论坛版主和程序开发员,曾在论坛发帖表示:中国的“苹果粉”还不够格

10月6日早上,我睡眼朦胧中打开苹果官网,确认乔布斯死了,一下子完全清醒,眼泪哗哗哗流下来,无法控制。我把自己蒙在被子里,直到晚上才想起来该去一趟三里屯,苹果旗舰店门口站了好久,还不想走,出去逛一圈再回来看一次,这样来回三次,才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1997年邓小平去世,我爸爸听到这个消息,哇哇大哭,我当时怎么也不能理解这种感情,这么遥远的一个人,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什么好难过的呢?但是乔布斯去世这次我哭得稀里哗啦,一下子就理解了父亲当时的感情。对我来说,乔布斯就是精神领袖那样的人。

张亮:创新工场投资经理,发起了以系统研究乔布斯和传播苹果文化为目标的Apple4us

听说乔布斯的死讯,我眼前浮现出很多他年轻时候的样子:他是一个像小孩的人,喜怒无常,永远有新的想法,永远都在开创一些新的东西。虽然我们这些年 看到的都是他中年以后的样子:得病之后,头发愈来愈短,越来越瘦,到最后形容枯槁,但我总觉得他在我心中是一个年轻人,好像我身边的创业者一样——一个特 别牛的创业者。

生活中,你会慢慢被一些人吸引,大多数人到一定时间你就会觉得无聊了,而乔布斯永远精彩纷呈。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甘地,也没有约翰·列侬。这是人类历 史上最庸俗的一个时代,所有的明星都是商人。我见过无数创业者、企业家,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凡夫俗子,但是乔布斯每一次演讲,你会觉得他又把这个世界推进 了一点点。

中国大多数人其实不了解乔布斯,但不管怎么样,乔布斯这么一个牛的人存在,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你应该稍微不一样一点,要敢于叛逆,敢于创造。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环境,乔布斯一根针扎在这里,会产生比在美国更加深远的影响。

周源:社会化问答网站“知乎”创始人

乔布斯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做自己。一个人能不能够发现你自己,成长、扩大到极致?有乔布斯在,就有这种期待,当他已经把一样东西做到极致之后,又可 以追求另一个极致。他就好像一个跑得很快的朋友——你每年见到他一两次,看到他又前进了很多很多,而你一直在追随他。这种周期性的期待已经走进了你的生 活,而这种速度和节奏也成为你潜意识的一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1

一个乔布斯倒下去, 千个“乔布斯”站起来?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836

乔布斯总是让世界发出“嗷”的惊叹,这次是以永别。

在笃信佛教的乔布斯还没决定去哪里投胎之际,地球另一角宁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当地政府要斥资5000万元5年内打造1400位“创新领军人才”,当地官媒豪迈地将被打造的人才称为“乔布斯”。

一时恶评如潮。批评者说迄今为止的“乔布斯”都是野生的,想要豢养和量产技术上不可能,即使勉强搞出来一些,也不可能是那个味道。不过,如果以为人 家官员傻,那傻的就是你。人家聪明,这叫话题营销、注意力经济。批评、讽刺和挖苦纷至沓来好得很,要的就是这效果。关注力是王道,“卖丑”也不错。想当 年,凤姐出道,惊人之举,一下占领眼球。众人还在嘲笑其言行,她已经拿到美国绿卡开始了新生活,其嘲笑者还不是一如既往地挤地铁、吃便当、为生存而挣扎?

看,谁说中国人不聪明?注意力经济时代,乔布斯们是“卖美”,做未来科技和时尚的弄潮儿,将苹果变得不只是一种水果,将windows变得不只是一排窗户。某些国人则是“卖丑”——创造美、把世界往好的方向改变一点点太难,炮制丑、让世界难受一阵子还不容易?

中国当然需要乔布斯。美国有3亿人,乔布斯也属凤毛麟角。中国的人口四倍于美国,假定两国出乔布斯的概率一样,美国出一个,中国出四个,才算打平。 可到现在还没一个。要出“乔布斯”,首先需要国人有做回自己的心,把聪明劲儿往创造美、营销美上面使;更重要的是,要保育环境,让只愿做回自己的人自由成 长。“美是难的”,对环境极敏感。

如果小剧场出身的郭德纲刚混出点名堂,曲艺界领导就坐不住,想不通这么一个在他们看来“道德有问题”的人怎会有市场,搞政协提案整顿小剧场反“三 俗”;如果一些国企及有官方为后盾的企业想收购谁就是谁,如有不从,就借助权力把你整破产。这样的环境让郭德纲和民企生存下去都难,又怎能奢望出“乔布 斯”?

国人的聪明和对美的品味都不是问题,水土改良是关键。否则,为了引领注意力经济,聪明劲儿也就只能用在炮制丑、营销丑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2

「少年犯」喬布斯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05/100322638.html

  到底什麼樣的外部環境,促成了喬布斯的成長,保持了他的創新精神?

陶景洲

早年喬布斯。

  美國時間10月5日,史蒂夫·喬布斯病逝時,我正在美國參加研討會。我隨即用iPhone3手機給朋友發了條短信:「沒有喬布斯正像沒有莫扎特一樣,對人類的生活來說都是不可想像的。」

  回京後,開始讀關於喬布斯的兩本傳記。開卷不久,我就深深感到,他如果生活在中國現有的教育和文化環境下,肯定成了個「少年犯」,無論如何會在管教所的高牆大院裡,度過一段他的青少年時光。

  是啊,他上小學就惡作劇,不僅亂貼混淆視聽的小廣告,而且竟敢在老師的椅子下點燃炸藥。但是,每次被老師送回家時,他的養父卻向學校聲稱,「如 果你們提不起他的學習興趣,那是你們的錯。」而中國的哪位家長不會在此時把小孩揍上一頓(不管真打還是假打),然後向老師賠禮道歉?又有哪位家長膽敢說出 上述大不敬之言?

  15歲時,他抽大麻,被養父發現後竟稱:「我不願意保證再不抽大麻了。」而他的養父竟也沒有採取強制措施。此時,中國的養父若不把他送還給生父或送到戒毒所,那就十分奇怪了。

  16歲,他又和後來共同創建蘋果的沃茲模仿當時的一名黑客,製造可以盜打免費電話的藍盒子,並且非法銷售,牟取非法利潤。這使我想起因在ATM上惡意取款17萬元,而被廣州中級人民法院判處無期徒刑的許霆。

  17歲,他進入裡德學院,但很快退了學。他既不想付學費,又不想再去上他不感興趣的課程。但校方竟容忍他旁聽課程,並繼續保留宿舍。這在中國無論是公立還是民辦大學,都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20歲,當他在一家公司開發遊戲軟件時,欺騙他的朋友沃茲,把因節省芯片而得到的獎金(據說有5000美元之巨)據為己有。

  癮君子,盜打電話,欺騙朋友,在法庭上為了不承認自己的女兒而謊稱無生育能力,喬布斯的劣跡不勝枚舉。上述任一事件,在中國現有的教育制度下, 都是難以被容忍的異數。但是,如果在上述任何一件事情上,喬布斯受到嚴懲、訓誡、勞動教養等待遇,都可能把他身上非凡的創作熱情、瘋狂追尋的自我意識扼殺 掉,也因此可能改寫全球億萬人在信息時代的生活體驗。

  沒有人質疑喬布斯帶領蘋果一次又一次地改變世界,但我們更應該問一下的是,到底什麼樣的外部環境促成了一個喬布斯的成長,保持了他的創新精神?

  這使我想起中國按部就班的教育制度。中國小學、中學填鴨式的教育,使青少年的個性天分與才華完全被這一套程式所壓抑。忙碌的奧數、鋼琴、各類補習班,都是為獨木橋式的高考所不得不做出的準備,而少年時代玩耍、惡作劇、動手創作的時間都被佔用殆盡了。

  這使我想起中國古代「人無完人」的寬容,以及中國當代對孩子求全責備的嚴格。喬布斯總使我想起「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嵇康崇尚老莊之學,講求養 生之道,主張「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而喬布斯信奉素食,甚至不洗澡、不洗腳,害得辦公室腳臭熏天,同事及客戶十分反感。在中國的公司,如果他不被找個理由 開除,那一定是個奇蹟。

  怎樣為個性發展創造寬鬆和寬容的外部環境,是中國的家長、學校及所有用人單位都需認真研討的問題。

  正如一篇悼念喬布斯的文章所說,「喬布斯是一個天才,但不是我們生活的楷模。」為了中國未來天才的生存環境,我們應當有改革現有教育制度的決 心,為青少年成長創造更為寬鬆的環境,允許他們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天才們可能桀驁不馴、惹是生非,「他們發明,他們想像,他們治癒,他們探索,他們創 造,他們啟迪,他們推動人類向前發展。也許他們必須瘋狂」。

  作者為美國德傑律師事務所亞洲業務執行合夥人、國際商會仲裁院委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40

喬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準的目標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683633386/

世界失去了一位偉人。他就是美國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同樣的年紀,生活在相同的時代,還曾多次碰面,他的離世令人悲痛。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死」,筆者不禁暗自神傷。

乔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准的目标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喬布斯的豐功偉績已經在各種場合被很多人談及。通過Macintosh開闢個人電腦時代、攜美國NeXT的新一代OS「NeXTSTEP」回到蘋果公 司、在美國Pixar Animation Studios製作出三維熱播電影、便攜式音樂播放器「iPod」、智能手機「iPhone」、平板終端「iPad」,喬布斯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 變。

只要結合媒體的變遷來看,喬布斯的偉大便一目瞭然。從這個角度回顧喬布斯的功績,他瞄準的下一個目標就會浮出水面。

背景是「媒體」的發展歷史

老實講,對於蘋果公司最初投產的「Apple I」和「Apple II」,筆者可沒有什麼好評。在開發Macintosh的時候,喬布斯選擇了不兼容這些老機型的軟件。而其競爭對手——美國微軟公司在把OS轉換成 Windows的時候,則保障了軟件與上一代OS,即MS-DOS的兼容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微軟對市場與用戶考慮得更多。

採用圖形用戶界面(GUI)的Macintosh的確出色。看到Macintosh,曾經擔任微軟副社長的筆者感覺到了加快開發在MS-DOS上運行的GUI的必要性。

但是,眾說紛紜的GUI在當時並非蘋果公司的獨創。在美國,包括Personal Software的「VisiOn」,Digital Research的「Graphical Environment Manager(GEM)」在內,很多計算機企業都曾開發過GUI。而Macintosh就誕生在這個GUI熱潮之中。

筆者認為,Macintosh的主要功績在於提出了「DTP(desk-top publishing)」。通過使用佳能的激光打印技術開發「LaserWriter」,喬布斯創造出了與個人電腦相結合的文件編輯和印刷系統的潮流。

在當時,寫信一般使用美國IBM公司生產的電動打字機,打字機之所以會走向沒落,正是因為LaserWriter與Macintosh的合二為一。從出版物(文件)的編輯到音樂和影像等「媒體」的編輯,喬布斯推出的產品一貫秉承著利用計算機技術推動變革的發展主線。

回歸老東家蘋果後,喬布斯憑藉多彩設計的個人電腦「iMac」從危機中拯救了蘋果。面對危機,喬布斯通過投產高速大容量的Macintosh,給音樂和 影像的編輯工作帶來了革新。這似乎運用了在NeXT建立UNIX計算機的開發環境,在Pixar開發電影製作用三維CG軟件的經驗。

專業終端造就了「iPhone」
乔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准的目标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乔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准的目标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筆者感覺,作為編輯出版物、音樂、影像的專業平台,打造Macintosh的經驗似乎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iPod」終端日後成功的原因。

眾所周知,在音樂CD盜版橫行之際,喬布斯在iPod的同時推出了「iTunes」,建立了有償提供內容的下載平台「music store」。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從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代前期,類似於美國Napster和美國谷歌公司的免費提供內容成風。在那個時代,建 立起讓用戶輸入信用卡信息,一鍵購買內容的機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給iPod賦予手機功能的意義上來說,如今火爆的「iPhone」是其延伸。這兩款產品的暢銷決定了世界對於蘋果公司的評價。蘋果公司的股價也在商品暢銷的同時開始上漲。

在這裡,讓我們略微回顧一下媒體技術的發展歷史。在收音機和電視的黎明期,創造出市場的是美國企業。自從RCA開發並投產收音機後,NBC等媒體企業開始播放AM和FM廣播和NTSC制式的電視節目,在音樂和影像的流通領域掌握住了世界的主導權。

之後,在磁帶和VTR的時代,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索尼和松下電器產業(現松下)等歐日家電企業爭搶霸主寶座,美國企業則銷聲匿跡。直到音樂CD和DVD的時代,該領域的霸權也一直由日歐企業把持。

通過開發iPod和iPhone,喬布斯率領的蘋果公司把媒體技術的霸權又返回給了美國。該公司的企業評價,也就是股價之所以攀升,正是因為音樂播放器 和智能手機等面向普通消費者的便攜式信息終端的走紅。這並非一日之功。如上所述,在其誕生的背後,隱藏著喬布斯在專業終端領域長年培育的業務經驗、人脈以 及直覺。

他利用專業技術打造出涵蓋出版物、音樂、影像的系統,也構建起了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出版物和音樂業務模式。最後僅剩的一點,就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影像服務。也就是全面擠壓現在的DVD和藍光光盤等盒裝媒體的業務。

除了喬布斯別無他人 

除了喬布斯別無他人
乔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准的目标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西和彥
尚 美學園大學研究生院藝術信息學專業教授。Digital Domain代表董事社長。信息學博士。大學時期曾創辦ASCII,出版日本首份個人電腦專業雜誌《月刊ASCII》。在經營公司的同時,還與微軟的比 爾·蓋茨一同從事MS-DOS和Windows的開發。曾任微軟新技術副社長等職務。除此之外,還參與了MPEG視頻的開發和標準化。近年來主要在大學從 事研究和教育活動。並且經營高端視頻的策劃開發公司Digital Domain。(點擊放大)
在這個方面,喬布斯也有失算。在投放iPad的時候,蘋果公司曾力推把iPad作為電子書。但筆者認為利用iPad觀看影像恐怕才是其真實的想法。隨著 HD影像成為主流,對於觀看影像,iPad的屏幕尺寸還嫌小,而且第3代移動通信的通信速度也比較慢。這種半吊子的終端恐怕是喬布斯的失策。截至目前,蘋 果的電子書業務還談不上成功二字。

喬布斯最後親自發表了互聯網服務「iCloud」,以及傳聞即將投產的大屏幕平板電視。這二者的結合恐怕才真正是喬布斯描繪的影像服務。按照筆者的猜 想,怎樣使廣播電視的免費發送、存儲、電影等高品質影像的收費互聯網服務更加方便、更富有樂趣,曾經是喬布斯探索的對象。

這種業務模式由家電和計算機企業來構築的情景,恐怕不是媒體內容企業所樂見的。明知如此,還能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和紐約大型媒體間遊刃有餘的,這世界上除了喬布斯以外別無他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喬布斯去世後,探索影像媒體新形態的行動或許會再次陷入迷霧。他的確精通技術。擁有洞悉各種技術動向的廣闊視野。甚至到了不懂技術就不算人的程度。也正應為如此,喬布斯才創造下了如此豐功偉績。

筆者對他構想的影像服務的形態充滿了期待。中年辭世實在令人扼腕嘆息。(特約撰稿人:西 和彥,尚美學園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1

蓋茨布道平板電腦:喬布斯iPad樂享其成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59027741/

「iPad 很漂亮,但是前景並不清晰。喬布斯很擅長設計,iPad是一個絕好的例子。」2010年4月的一天,比爾·蓋茨對喬布斯的iPad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不 是蓋茨第一次對iPad置喙,此前的2月份,蓋茨就稱iPad平板電腦只是一款「漂亮的閱讀器」,它並非革命性的產品。蓋茨認為,iPad應該向 Tablet PC(蓋茨推動的一種平板電腦)方向發展,融入觸控筆和鍵盤。


有人分析說,蓋茨是帶著一種五味雜陳的感受評價喬布斯的iPad,而這一切的源頭要從10年前的Tablet PC說起。

盖茨布道平板电脑:乔布斯iPad乐享其成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盖茨布道平板电脑:乔布斯iPad乐享其成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蓋茨的平板電腦夢想

時任微軟副總裁、負責Tablet PC業務的Alexandra Loeb曾回憶,1999年,蓋茨就表示:「(Tablet PC上市的)時機已經來臨。」

蓋茨親自過問該項目,與主要的技術專家進行討論,聘請應用領域的工程師,反覆做了用戶試驗,然後根據試驗所顯示的結果,多次確認「時機是否真的已經來臨」。

2000年11月,蓋茨在Comdex上講話,大力倡導平板電腦,這被業界視為平板電腦浮現江湖的重要標誌。

過了一年,蓋茨在2001年11月11日表示:「PC使得電腦從企業進入到千家萬戶。平板電腦則採用了尖端PC技術,可出現在用戶想要其出現的 任何地方。正因如此,我已經將平板電腦作為日常電腦來使用。這幾乎是一款沒有任何缺陷的PC,我預計,平板電腦五年內將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PC產品。」

2002年5月,蓋茨帶著150台平板電腦參加微軟年度CEO峰會;8月,微軟宣佈,平板電腦軟件向PC OEM製造商開放;11月,蓋茨充滿信心地向外界表示:「我們會長期跟進和推動這個產品。微軟已經花了4億美元投資於這項技術的研發,並打算再投資700 萬美元進行市場推廣。」蓋茨估計第一年至少會賣出50萬台平板電腦。

當蓋茨像傳道士一樣推動平板電腦時,有人對他潑冷水,其中兩位IT行業的巨頭Dell和IBM反應冷淡。Dell的CEO邁克爾·戴爾說過,在 切入這個領域之前,他們要冷靜觀察市場是否真有大量需求。IBM則更不看好,IBM的PC事業部老總Fran說:「我們覺得在這一塊不會有很大的市場機 遇。」

蓋茨反唇相譏,他認為這兩位大佬一旦看到市場啟動,就會馬上跳進來的。由於Tablet PC寄託著蓋茨很早就有的一個夢想,如果不成功,會對他的個人聲譽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微軟Tablet PC開發小組備感壓力。Tablet PC開發組長,同時也是微軟的副總裁Alex說:「我經常晚上睡不著覺,半夜起來考慮這個項目。」

蓋茨的平板電腦理念攪動了當時的市場,在2003年《華爾街日報》舉辦的All Things Digital大會上,記者Walt Mossberg曾問蘋果公司CEO喬布斯是否會參與平板電腦的研發,喬布斯矢口否認蘋果會研發平板電腦,因為他認為虛擬鍵盤產品不會取得成功,喬布斯當 時說:「我們沒有生產平板電腦的計劃。消費者喜歡實體鍵盤,我們認為平板電腦不會取得成功。」

2005年,Tablet PC的市場推廣沒有達到蓋茨的預期,但蓋茨堅信平板電腦將主導未來:「我們需要加大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投入,這樣才能使平板電腦成為主流。儘管目前平板電腦還沒有成為主流,但我相信它的未來。」

進入2006年,Tablet PC仍然沒有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還沒有讓蓋茨沮喪。當年4月蓋茨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數字墨水輸入和語音輸入的重要性將可以與鍵盤媲 美,儘管不可能取代鍵盤,它們將同等重要。隨後兩年,微軟和硬件廠商使Tablet PC成為主流產品的設想繼續空轉。2008年6月27日,蓋茨從微軟退休,他在微軟最後10年裡極力推動的Tablet PC似乎也暫時告一段落。

「蘋果面前永遠站著一個具有超人力量的惡巫。」《福布斯》雜誌2010年1月27日曾這樣說,蘋果面前的「惡巫」一開始是IBM,然後是微軟, 後來又變成英特爾,現在則又是微軟。不過蓋茨在平板電腦領域的努力,顯然不是「惡巫」的角色,而是一個探路者的角色,他為喬布斯的iPad平板電腦披荊斬 棘。

2010年1月,蘋果發佈iPad,在發佈會上,喬布斯信心滿滿:「我覺得我們做出了更好的產品。iPad既要優於筆記本電腦,也要好過智能手 機。」喬布斯在開場白就明確將iPad定義為移動終端設備,是用於填補iPhone和Macbook筆記本電腦之間空白的細分市場。

未來之路的炫酷工具

「iPad不只是一款獲取媒體內容的炫酷工具,同時它也在探索一條計算領域的未來之路。」iPad的設計師喬納森·伊夫這樣表示。

《財富》雜誌曾把喬納森評選為世界上最聰慧的設計師,喬納森是喬布斯推出iPad的幕後功臣。喬納森曾說:「蘋果的很多產品,都是我們的設計團隊待在工作室狹小的廚房裡,吃比薩時構想出來的。」這與蘋果的車庫精神一脈相承。

《時代》雜誌記者斯蒂芬曾去蘋果總部試用iPad,他起初對這款產品有成見,「看起來,它不過是個大號的iPhone而已」。因為有人認為iPad功能太弱,過於藝術化,所以他見到喬納森,開門見山地問:「iPad在功能上有不足之處嗎?」

喬納森稱:「許多時候,我們正因為那些不存在的東西而自豪。對於我們來說,重點就是不斷完善,直到用戶同他們互動的內容之間沒有障礙為止。」

喬納森的回答有些王顧左右而言他,他曾對外界高調表示:「蘋果設計的東西,主張證明一種存在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這一點可能讓斯蒂芬不以為然,
他在蘋果總部轉悠時遇到了喬布斯,他也問了喬布斯同樣的問題,只是比較委婉:「我所見到的蘋果,總是站在兩塊路牌前,一塊上面寫著『藝術』,另一塊則是『技術』。那麼在這個路口上,是不是還有一條名為『商業』的道路?

斯蒂芬提這個問題,
可能還因為喬布斯曾說過:「蘋果能創造出iPad這樣的產品,就是因為我們一直試圖站在人文藝術和科學技術的交匯處,博采眾長。

  喬布斯承認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包含了商業的功利性,「但它從來都不是公司的宗旨。我們的宗旨在於產品以及用戶體驗」。

  「蘋果的產品在設計之初就一心想著銷售問題。」科技分析公司Enderle Group總裁安德魯曾分析,「結果就是,他們總能夠讓消費者排起長長的隊伍,這一點其他人根本做不到。」

  「蘋果善於在其他IT產品的墓地裡嬉戲。」《新聞週刊》曾這樣評論說。而蓋茨的平板電腦顯然就是這樣一個幻滅了的夢想,回過頭來看,為什麼蓋茨的平板電腦最後功虧一簣呢?

  前微軟副總裁迪克·布拉斯說:「微軟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真正鼓勵創新的機制。」他在蘋果iPad成功推出後,在《紐約時報》上表示:「儘管微軟有全世界最大的實驗室,儘管我們有三名而不是一名首席技術官,但是微軟的公司文化讓那些有遠見的思想家的努力一次次化為泡影。」

  微軟的業務則是各自為政,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利潤中心,這就產生了以鄰為壑的局面:微軟面向移動領域的不同分支,譬如Zune、Windows Mobile、平板電腦,無法整合起來。

  但在蘋果公司,喬布斯親自指導一切,每個項目團隊的成員與喬布斯的理念保持一致。英國《每日郵報》稱:「喬布斯就是蘋果。他掌控一切——產品原型、研發、外包裝甚至包括聘請蘋果總部食堂的廚子。」

  在質疑聲中前行

   iPad發佈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直接批評iPad「了無新意」,美國IT雜誌《連線》的產品分析師查理·瑞爾列出了iPad的十大缺陷,包 括不支持Flash、無USB接口、無GPS功能、不支持多任務功能、無攝像頭、無高清多媒體接口等等。美國一家網站上還出現了一個「惡搞」圖片:喬布斯 在發佈會上手拿的iPad變成了四個用膠帶粘在一起的iPhone。

  Gartner分析師肯·杜蘭尼表示,消費者並不認可攜帶手機、筆記本電腦之外第三種設備的想法,「用戶要麼購買配置顯示屏較大的筆記本電腦,要麼購買顯示屏較小的手機,介於兩者之間的產品依然不受青睞」。

  也許是受眾多媒體的負面評價影響,iPad發佈後,蘋果公司股價一度下挫。不過,來自用戶的反應則恰恰相反,他們為了獲得iPad不惜徹夜排隊。

   4月3日上午9時,離iPad正式銷售還有數小時,蘋果公司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零售旗艦店外排隊等候的消費者人滿為患。來自德國的裡查德·古德 伊爾為了能夠購買iPad,花50美元購買了一個摺疊椅,於頭一天中午就加入到該商店門前的隊伍中。排在第10位的27歲青年迪恩·瓦薩羅說:「我是個蘋 果迷,以前我也做過同樣的事,蘋果正式銷售第一代iPhone手機時我就是一早過來排隊的。」他還稱,雖然自己已在網絡上預訂了iPad,但還是來排隊體 驗這個過程。

  這不是少數粉絲的狂熱行為,而是群體行為,iPad熱潮迅速蔓延開來。《華爾街日報》預言:「正如iPhone一樣,iPad也將徹底改變IT業界。」

  一家媒體的評論員Raphael有些無可奈何地說:「蘋果粉絲們似乎有逆來順受的大肚胸懷,他們可以接受不支持多任務及Flash的手機,他們不在乎機子只能安裝蘋果認可的程序,無法更換電池對他們來說也沒什麼大不了。那好,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美國《新聞週刊》的評論褒中帶貶:「喬布斯有一種非凡的能力,他總能炮製出讓我們離不開的東西,但在這種東西出現之前,我們卻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這種需求。」

  iPad推出後不久,許多電腦廠商基於微軟平板電腦不成功的回憶,對此採取觀望或者不屑一顧的態度,時任聯想全球高級產品營銷經理的麥克·馬哈普羅稱,由於用戶反饋不佳,聯想將不會推出自己的平板電腦,仍然堅持對智能本領域的拓展,因為「用戶需要物理鍵盤」。

  可是,喬布斯的iPad節奏徹底打亂這些廠商的時間表。

  眾多對手一團混戰

  「亞馬遜的Kindle電子閱讀器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們將站在他們的肩膀上走得更遠。出版商其實對亞馬遜並不滿意。」喬布斯的iPad推出初期,幾無敵手,但沒有敵人的戰場不符合喬布斯的口味,他把炮口對準了當時市場上反響尚可的亞馬遜的Kindle電子閱讀器。

   市場研究公司Altimeter Group分析師邁克爾·加滕伯格說,微軟當時的操作系統和英特爾面向平板電腦的處理器,無法幫助微軟和英特爾像當年主導PC市場那樣主導平板電腦市場, 它們都不是專門針對平板電腦設計的,「微軟過於依賴Windows,會錯過一些機遇;英特爾過於專注於PC和類PC產品」。不過,英特爾產品經理馬修·帕 克爾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非常看好平板電腦市場,這是英特爾擴大業務的一個良機。」

  喬布斯的iPad撬動了2010年的IT世界,原來電腦和手機兩個涇渭分明的領域開始膠著在一起,以提供黑莓手機為主業的RIM 於9月宣佈要推出PlayBook平板電腦,三星也參與進來。

  喬布斯對這些原手機廠商的舉動進行了評價,他認為RIM、三星電子等推出的平板電腦最終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因為它們屏幕太小,難以和iPad競爭」。

   10月,惠普推 出了Slate 500平板電腦,業內人士就紛紛將其與蘋果iPad進行全面對比。一家IT網站分析人士稱:「如果把Slate比作一輛摩托車,那麼iPad就是一輛自行 車。摩托車動力強勁,但並不意味著就比自行車好。全球摩托車的保有量約2億輛,而自行車的保有量卻高達14億。」

   11月,優派在美國市場正式推出ViewPad系列平板電腦,針對喬布斯說過7英吋平板不會有市場的說法,優派的市場副總裁Adam Hanin認為,這是因為喬布斯害怕了。「喬布斯從來不會說沒有深思熟慮過的話,但我認為喬布斯可能是有一點擔心,因為他明白7英吋平板將會是iPad的 有力挑戰者。」當時,喬布斯評價搭載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和7英吋顯示屏的平板電腦「毫無用處,除非附送砂紙,好讓用戶磨細手指」。

   喬布斯的iPad顯然也給聯想帶去了壓力,柳傳志在201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時表示,蘋果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將PC界帶到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拐 點上,而聯想確實需要盡全力取長補短,用上世紀90年代打贏戴爾的精神打贏這一仗,「這個時候廠家能不能跟得上確實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2011年1月,聯想發佈了樂Pad,樂Pad個頭比iPad大,屏幕超過10英吋,搭載著谷歌操作系統。此前楊元慶曾表態:「就今天世界範圍內來說,我們只有一個瞄準的對象(蘋果),至於其他對手,說實在的,聯想都看不上眼。」

  追趕喬布斯iPad的聯想,是否知道喬布斯最愛引用的韋恩·格雷茨基的一句話:「要趕在冰球之前,而不是追著冰球跑。」

  iPad展開「血腥收割」

  2011年5月,美國資產管理公司Nuveen Asset Management高級研究員簡·斯諾瑞克在談到iPad時說:「它正在展開『血腥收割』。平板電腦至少會取代家用電腦。」

  5月20日傳來消息,微軟曾經研發平板電腦的Pioneer Studios部門被解散,該部門位於西雅圖的辦公室關閉。

  在此前後,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在參加一次採訪節目,當主持人提到,我們正處於後PC時代,當今最有創意的產品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時,蓋茨回應道:「PC就是平板電腦……你看到設備時會說『那是PC嗎?那是手機嗎?』這種說法很快就會改變,因為創新發生得太快了。」

  當主持人提到蘋果的股價令微軟「相形見絀」時,蓋茨再一次駁斥:「我不會用『相形見絀』這個詞。股價恐怕並非衡量公司成功與否的最好標準。」(本文摘自《喬布斯和他的對手們》一書,科學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姜洪軍)

  《i殤·外企志》記者手記

  體驗經濟中的情感販賣

  「工作是劇場,生意是舞台」。

  這是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所著的《體驗經濟》中提出的觀點。作者在書中還提出了「轉化」的概念,即對體驗的回憶可以讓體驗者超越體驗本身。所以在體驗經濟下,提供體驗舞台的企業,必須努力使體驗超越其本身,該書作者稱之為「inspiration」(靈感)。

  在退休前的近10年時間裡,蓋茨孜孜不倦地推動平板電腦的普及,Tablet PC曾在北美的醫療系統中有一些市場。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的主持人也曾通過觸控筆墨跡批註功能,在平板電腦上直接勾畫《紐約時報》、《時代週刊》等媒體的內容。

  可是這些局部的亮點,並不足以照亮Tablet PC黯淡的天空。一家提供筆輸入產品的公司老總傑瑞曾稱:「只見蓋茨津津樂道,卻不見明顯的市場需求。這只是技術的推力在發揮作用,市場拉力並不看好。」

  蓋茨是「有心栽花花不開」,但喬布斯並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兩人都努力推動平板電腦,但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蓋茨更多的是從技術角度考慮時 機是否成熟,即使到了2010年4月,蓋茨仍然說:「我是觸控和數字閱讀技術的信徒,但我仍然認為,將聲音、觸控筆和物理鍵盤組合在一起的設備——也就是 上網本——將成為主流。」蓋茨的視角還是技術。

  而喬布斯則堅信「對iPad的使用體驗將深刻影響每個人。」 「蘋果認為,只靠技術遠遠不夠。後PC設備尤其需要把技術與藝術和人文結合起來。平 板電腦是後PC時代的設備,要比PC更容易使用,更依賴用戶的直覺。與PC相比,平板電腦更要求軟硬件的結合。」喬布斯還不忘教育對手,「很多人正在湧進 平板電腦市場,把它當作下一個PC,他們的軟件和硬件由不同的公司完成,像PC時代那樣強調速度。我身體裡的每一根骨頭都在說這條路是錯的。」

  著名工業設計師阿米特認為喬布斯重新解構了平板電腦,並主導了這個市場。他還說:「蘋果的重要貢獻,在於它證明你可以通過販賣情感而成為億萬富翁,證明設計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5

喬布斯是什麼家?

http://www.eeo.com.cn/2011/1119/216115.shtml

導語:中國為什麼沒有出喬布斯這樣的創業家?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企業陷入創新困境?這要從中國企業的追 求和所處的制度環境中去找原因。喬布斯認為他的目標從來都不是贏得業務,而是要創造偉大的產品。如果有一天,中國也有企業能驕傲地說,利潤不是第一位的, 創新才是第一位的,那麼中國就距離產生喬布斯的那一天不遠了。

經濟觀察報 倪光南/文 就像關注中國為什麼沒有得諾貝爾科學獎一樣,現在人們開始關注中國為什麼沒有出喬布斯這樣的創業家?

其實就對人類的創新貢獻而論,袁隆平院士決不在喬布斯之下,但中國企業界確實還找不出像喬布斯這樣的人物。雖然王選院士堪稱中國IT業界創新先鋒, 但他的影響還主要是在印刷領域。一些評論認為,這不能怪中國人沒有創新基因和創新能力,而是中國企業的創新基因太弱、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能力太差。是什麼 原因造成中國企業陷入創新困境?這大概要從中國企業的追求和所處的制度環境中去找原因。

中國企業追求什麼?如果說中小企業要為生存而掙扎,多數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還可以理解。那些大企業,特別是一些大的高技術企業,得到國家政策支持,擁有充裕的資金,但仍沒有創新的追求,確實讓人扼腕嘆息。

技術創新的道路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即使是喬布斯,也不能對每一次創新的市場效果「打保票」。但是,喬布斯就認為,他的目標從來都不是贏得業務,而是 要創造偉大的產品。他說:「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家公司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產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動力來自產品,而不是 利潤。」

如果有一天,中國也有企業能驕傲地說,利潤不是第一位的,創新才是第一位的,那麼中國就距離產生喬布斯的那一天不遠了。

至於制度因素,我認為更需要歷史地來看。與技術創新和創業關係最密切的制度安排是持有技術的創業者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中國企業往往出巨資去買外國的知識產權,但對於內部知識產權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特別是在過去的某一個階段,科技人員的技術創新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事實上,讓技術創業者更寒心的是一個流傳相當廣泛的高技術企業中「企業家與科學家之爭」的「理論」。這個「理論」的要害是:懂管理的「企業家」可以 驅逐那些不懂市場、閉門造車的「科學家」。在高技術企業中,區分什麼「企業家」、「科學家」,這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在真正的高技術企業中,如果說真有什 麼「家」的話,那也只有「企業家」,CEO、CTO、COO、CFO、CIO等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當然,有人精通技術,有人精通管理,有人兼而有之, 但並沒有什麼「企業家」與「科學家」之分。喬布斯是什麼家?他既精通技術,又精通管理,還具有藝術天賦,難道蘋果公司中「企業家」喬布斯和「科學家」喬布 斯常自相打架嗎?發達國家高技術公司的創始人大多是喬布斯類型,現在中國新的高技術企業創始團隊或創始人也基本上是這種類型。有時企業大了或者創始人年紀 大了,他們可能請職業經理人當CEO,但創始人還是老闆,CEO要向他們負責。例如,微軟的蓋茨退居二線後,請了鮑爾曼當CEO。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研究所和高校組建的全民所有制「高技術企業」中,出現「科學家」和「企業家」之爭,這是特殊發展階段的現象。現在回想起來,當 時,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剛起步,研究所和高校的知識產權在創建公司時並沒有進行評估,這樣,作為職務發明的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被企業無償使用,其權利無 從保障。雖然後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規,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但這類歷史問題如果掌握企業命運者不想補救的話,處於弱勢地位的科技人員是無能為力的。

我對中國創新制度環境的改善很有信心。這些年來有很多創新團隊或創新者(包括海歸)在創業時徵求我的意見時,我總告訴他們,現在中國的知識產權法規 制度越來越完善了,你們可以放心地創業,不過最重要的一條是要學會運用制度安排來合法地保持話語權、控股權。以李彥宏、丁磊、馬化騰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時代 崛起的知識企業家們,他們在公司產權制度安排方面比較完善,企業發展後在產權方面的衝突或消耗就少得多,因此,他們可以安心地、更加專注地領導企業創新。 這些新的企業創新團隊或創新者之中遲早會出中國的喬布斯。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