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二)
1988 年,李宗盛寫了一首歌《阿宗三件事》。這首歌分三段,第一段給女兒,第二段寫給歌迷,最後一段叫往事,寫給他自己。
我是一個瓦斯行老闆之子
在還沒證明我有獨立賺錢的本事以前
我的父親要我在家裡幫忙送瓦斯
我必須利用生意清淡的午後
在新社區的電線杆上綁上電話的牌子
我必須扛著瓦斯 傳過臭水四溢的夜市
這樣的日子在我第一次上綜藝一百
以後一年多才停止
這歌詞寫得誠懇。
李宗盛出身在臺灣一個普通家庭,母親是高中老師,父親開著一個瓦斯行。他不太會念書,微積分不行,流體力學不行,電磁學不行,經常走堂,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告訴說:李宗盛你將會是廢青。看懂了這歌詞,也就能看懂李宗盛這個人。
這話反而激勵了李宗盛,你以後一定要出人頭地。讀了中專,他就出來工作了,一邊玩音樂,一邊在家裡幫忙送瓦斯。當李宗盛進了唱片公司後,他隱隱約約覺得,自己在寫歌這條路上似乎有些天份。他告訴自己,抓住一切機會,要靠音樂出頭。
李宗盛後來寫了很多傳世、厲害的情歌:《領悟》《愛的代價》《夢醒時分》《傷痕》《陰天》,這個水蛇春咁長的名單可以列 500 首。之後接連創造了周華健、陳淑樺、趙傳、娃娃、林憶蓮、辛曉琪、張信哲一個個的銷量神話,到讓無印良品、莫文蔚、梁靜茹闖出一片天,連很不好做的張艾嘉和趙傳,都被他一手捧紅。
寫《阿宗三件事》的時候,李宗盛還是廢青,擔驚受怕,下一張唱片不暢銷,就要回家送瓦斯了,重新回到那個一事無成的日子,但,李宗盛終於通過寫歌,變成了教父,變成了大佬。被那麼多人愛著,尊敬著,懷念著。他將一切人生的經歷,最後都寫成歌,淡淡地唱著,輕輕地和著。
他與第一任妻子叫朱衛茵,商台 CR2 「因為衛茵」的主持人,倆人的感情正走到盡頭,多年後,那句「我們的愛若是錯誤,願你我沒有白白受苦丿出現在李宗盛為朱衛茵撰寫的新書序言裡。後來,「我們的愛若是錯誤,願你我沒有白白受苦」這句歌詞又被他用在與林憶蓮的離婚聲明中。 2013 年演唱會北京站,李宗盛在唱這首歌時甚至唱哭自己。
朱衛茵,17 歲考上商台DJ ,1988 年結婚,隨李宗盛定居台灣,1997 年,半年內連續遭受喪父、喪母、失婚三大打擊,命運坎坷如美國副總統Joe Biden ,幸而有張小燕的及時雨,讓她在飛碟電台主持午夜節目《越晚越有感覺》,重拾得心應手的DJ 工作。
才子佳人,滾滾紅塵,天后林憶蓮結緣於音樂,曾是一段華語樂壇羨煞眾生的夫妻搭檔。李宗盛為林憶蓮創作了《傷痕》、《聽說愛情回來過》、《為你我受冷風吹》、《當愛已成往事》等一大批的經典金曲。
2004 年離婚之後的那幾年,恐怕是李宗盛人生最低潮的幾年。曾經一起居住過的上海也成為傷心地,離開了服務二十年的滾石,離開了熟悉的臺灣,先是上海又是北京,漂泊。
50 歲之後的李宗盛,更爐火純清。2010 年《寫給自己的歌》,2013 年《山丘》,給華語樂壇帶來一股清流。這兩首重量級的歌都是李宗盛走到50 歲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捂了十年,最終寫出來,句句中了在文青的心坎上。
組成「縱貫線」是在08 年,李宗盛剛好50 歲,周華健,羅大佑,張震嶽,年紀合計190 歲的他們如頑童不老,把五月天和蘇打綠當作假想敵,北上南下,亡命天涯。
2011 卓台灣第 22 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 最佳作曲人獎 / 最佳年度歌曲獎 : 李宗盛 / 縱貫線,〈給自己的歌〉,《南下專線》,當 時組團四年的縱貫線,巡迴海內外 47 個城市,唱了 52 場,超過 136 萬觀賞人次,門票收入達 43 億,創下華人演唱會紀錄。
有人話他59 歲江郎才盡,你一年可以有 43 億收入嗎?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首李宗盛,李宗盛寫盡了整個人生。 妳們聽的人、凡夫俗子、心意糾結,在他的歌聲裡流淚,又笑著,這是一件多麼滿足、多麼幸福的事。
VIDEO
總書記牽掛的“懸崖村”交通,如今已是這樣了
據交通運輸部微信公號消息,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牽掛著“懸崖村”的交通出行。他強調,對四川的脫貧攻堅,中央應該加大支持力度,這主要看哪里的貧困程度更深、更重。
如今,“懸崖村”的交通狀況到底怎麽樣了?
“懸崖村”名叫阿土列爾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海拔在1400米至1600米之間,從山底的小學到山頂村莊海拔高差將近1000米。村民走向外面世界最近的路也需要徒步三四公里,並攀爬落差800米懸崖,越過十幾段陡峭的藤梯。
古路村騾馬道
崖上的藤梯
交通運輸部微信公號消息稱,今年2月,藤梯已經被用鋼管搭建的鋼梯所取代,鋼梯兩旁還焊接了扶手,比起藤梯的驚心動魄,這條鋼管路走起來讓人踏實安心許多。
這些鋼管牢牢焊入懸崖,整個鋼梯用了大約1500根、40多噸鋼管,噴了防銹油漆後壽命可達10至20年。現在村民上山可節約半個小時,下山就更快了,當地還將建設“懸崖村”至省道307線的簡易道路,滿足人馬通行,解決了物資運輸難的問題。
新搭建的鋼梯
此外,四川雅安還有一個“天梯上的村莊”,古路村。過去,進出古路村的“路”是一條條鋪懸於絕壁上,用扁擔藤和木棍編成的藤梯。2002年,政府出資,村民們投工投勞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騾馬路,全村100多戶居民第一次有了能踏踏實實踩的路。但從山下去往最遠的古路村5組,年輕人也要走上5個鐘頭。
2014年,漢源縣政府出資300多萬元把騾馬路修上了安全護欄,硬化了路面,鑿上了臺階,絕壁小道成了一條相對安全的觀光道,“天梯村”的人氣越來越旺了。
2016年8月,一條跨度750米的索道建成了。從通公路的山頭到村口只用了3分鐘。這條索道成為當地人心中的“天路”,也是未來的希望。
四川省交通運輸部門稱,2017年,四川計劃脫貧摘帽的有16個縣和3700個村,將加快實施甘孜州、涼山州等四個專項方案,推動重點項目加快建設。
四川各州縣將抓緊銜接確定2017年脫貧摘帽村,提前啟動通村硬化路建設。基本實現所有鄉鎮通油路,新增通硬化路建制村2000個以上,確保2017年計劃脫貧摘帽縣實現100%的鄉鎮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計劃脫貧摘帽村全部通硬化路。
四川還新增1個貧困縣(瀘定)連通高速公路,實現內地所有貧困縣都有建成或在建高速公路連接;市到縣基本實現二級及以上(三州三級及以上)公路連接,建設縣級客運站5個、鄉鎮客運站200個、村級招呼站3000個,實現88個貧困縣均建有二級(三州三級)客運站,鄉鎮客運站覆蓋率達到70%,建制村招呼站覆蓋率達到75%。
四川省交通運輸部門稱,今年將繼續實施好農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生命安全防護工程和渡改橋等民生工程建設,確保新改建農村公路1.5萬公里、力爭2萬公里,建成渡改橋100座(渡改公路橋45座、渡改人行橋55座),建成路側護欄6200公里。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力爭每個市(州)創建1個示範縣。
你多久沒去銀行櫃臺了?客戶喊苦:這里已是VIP們的銀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14/1182727.html
你有多久沒去銀行櫃臺辦業務了?
如今,移動網絡支付轉賬業務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銀行櫃臺越來越沒有存在感。
但矛盾的是,一方面,去銀行櫃臺辦業務的人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每次去銀行網點,你還是免不了要排很久的隊。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傳統銀行紛紛裁減櫃臺業務,以降低成本,可與此同時,櫃臺服務的質量也隨之下降了。有的銀行撤掉櫃臺座椅、有的銀行減少了普通窗口的開放……
近日,《人民日報》刊文稱:銀行如此“收縮戰線”,是在侵蝕老百姓的幸福感。
VIP貴賓窗口數量比普通窗口數量還多
早上9:20到銀行,結果等到11:26分才輪到。其間等候區大概有十來個人,但是該行一直都只開放了1個普通窗,而貴賓窗卻是2個,貴賓窗口等待的客戶卻遠少於普通窗。李小姐向記者講述當時的情形。
熊小姐到家附近的銀行存錢,取了號就坐在大廳耐心等待。終於要到的時候,連續叫了3個VIP號。
這都是近年來媒體報道的典型案例。
面對這樣的情況,無論普通客戶如果抱怨,銀行員工也無動於衷。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6年11月29日,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的《2016年廣州市銀行服務滿意度調查報告》中稱,其中排隊時間長是主要問題:根據誌願者的體察結果顯示,從排隊或取號到櫃臺辦理業務,平均等候時長超過30分鐘的銀行網點比例超過三成,最長的竟達到213分鐘。
更有甚者,部分銀行直接拒絕普通用戶,只接待VIP客戶。
廣州日報報道,2017年1月,陳小姐到廣州市越秀區某銀行辦理近十萬元存折轉賬業務。“該大堂經理刷了我遞給他的存折後稱,這種存折不行。”原因是因為存折的存款太少了。陳小姐告訴記者,大堂經理明確道,這個網點只接待VIP客戶,也就是定期三個月以上、存款達30萬的客戶。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二八定律”,即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在銀行業,這一定律依然適用,因為銀行80%的收益是由20%客戶所創造的,因此,銀行希望爭取更多優質客戶。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普遍存在:當你去銀行網點辦業務時,大堂經理會推薦你去ATM或其它智能設備上辦業務。這對年輕人來說,並不難,但卻會給老年人帶來不少困難。
▲圖片來源:攝圖網
那麽,銀行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說到底,還是成本問題。2017年1月,《人民日報》在《銀行的日子為啥不太好過了?》中報道稱,河北某銀行支行行長張濤算了一筆賬:一個櫃員人均年人工成本約10萬元,買一臺價格稍高的智能設備也在10萬元左右。櫃員及其辦公設備所占面積7—9平方米,設備只需要2平方米左右。只要有需求,設備可以全天24小時運轉,出錯率也遠遠低於人工操作。
而且,據《人民日報》報道,最近甚至有銀行撤掉了櫃臺窗口的座椅,拄著拐杖的老奶奶,站在窗口前費勁地架著胳膊填單,伸長了脖子跟里面的櫃員講話……
銀行網點紛紛“瘦身”
這家讓客戶站著辦業務的銀行網點,之前本沒有那般擁擠,主要是因為一公里外的另一家網點被裁撤,導致其客流壓力驟增。當下,各大銀行都在撤銷物理網點。遍布城市、數以萬計的網點,曾為銀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資金,也是大銀行的傳統優勢所在。然而在互聯網金融尤其是移動支付的沖擊下,這些規模龐大的基層物理網點往往成為大銀行的包袱,對低效網點“瘦身”成為不少銀行的選擇。
每經小編在銀監會網站上發現,目前不斷有銀行網點關閉的消息傳來。
如果說2014年是五大行首次集體減員,那麽經過多年,減員已經成為了常態化。
北京青年報報道,工商銀行財報顯示,2016年末,工行的物理網點16429家,較2015年減少了303家。2016年,農業銀行對近1800家低效網點實施了瘦身,在12000多家網點推廣了標準化轉型。
除了裁撤網點,各大行還在縮減員工人數。銀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工商銀行共減少櫃員14090人,農業銀行減少10843人,建設銀行在2014年減少櫃員2851人,2015年減少櫃員4881人,2016年則驟減了30007人。農業銀行在2015年還增加了6909名櫃員,而在2016年則一口氣減少了10843名櫃員。
券商中國根據銀監會行政許可數據統計發現,2017年1-7月,A股上市的13家全國性銀行(含5家大行、8家股份行)合計有99家支行、98家社區支行及8家小微支行獲批終止營業。其中,五大行共有82個網點(含支行、分理處、儲蓄所)獲批終止營業。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銀行的櫃員人數減少是銀行智能化的必然結果,超高的離櫃業務率已經為物理網點與櫃員減少帶來了充分的理由。
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已經有15家銀行的離櫃業務率超過了90%。
2017年12月22日,中國銀行業協會聯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7)》分析稱,國有大行營業網點多,人員基數大,而且操作性員工占比高,因此,在未來向智能網點的轉型升級中,減少員工數量成為降成本、提效率的一項重要措施。
人民日報:過分拉大服務差距,會加劇不公平感
1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近幾年,銀行業績增速下滑,轉型壓力頗大。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爭取高端客戶增加投入改進軟硬件、改善服務,都在情理之中。可如果對VIP們的照料是以擠占、犧牲普通客戶的利益為代價,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過分拉大客戶之間的服務差距,會加劇普通客戶在獲得服務時的不公平感。改掉“嫌貧愛富”的毛病,要靠銀行自身的覺悟,也需要監管部門細化管理,需要相關簽約單位和機構強化考核。
銀行在關掉“實體店”的同時,要善於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對保留網點的新增客流也應進行精確的測算,使營業場所條件、服務人員數量能有效承接新的櫃面服務需求。
這些年,對“草根”們不夠重視,已經讓一些傳統銀行將許多“地盤”拱手送給互聯網金融。如今一些銀行在利潤下滑、“收縮戰線”的過程中,若仍以犧牲普通客戶的利益“降成本、增效益”,侵蝕老百姓的幸福感,恐怕會失去更多。
每經編輯 王嘉琦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廣州日報、券商中國等)
美好回憶 已是上世紀 我們痛失廣東道
1 :
GS(14)@2012-06-19 00:31:0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18/16435702
【本報訊】今年初那場禁拍風波,令香港人醒覺,回歸15年,除了言論自由,這城也失去了一片土地。她叫廣東道,97前這裏華洋雜處,今天滿街內地遊客、名店霸權;廣東道變了源於03年50萬人上街,中央出招開放自由行。著名作家鄧小宇說,廣東道不再屬於港人,但我們要爭氣,再拼另一條街。香港地,主場從來都是爭回來。
記者:王家文 翁煜雄 陳新政
2 :
GS(14)@2012-06-19 00:31: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18/16435703
自由行開放九年,累積7,850多萬人次到港,踏遍大街小巷,初時多為掃貨,近年連住宅區也攻陷;不只奶粉、成藥被搶購,日用品也不能倖免。市民慨嘆物品被搶貴,「以前話藥房買嘢平啲,家冇呢支歌仔唱。」
上水成內地人購物熱點
2011年訪港旅客錄得4,200萬人次,67%來自內地,當中65.3%共1,830萬為自由行,較2003年內地剛開放港澳自由行的68萬人,暴升廿多倍。政府當年為挽救沙士疫症的低民望,爭取內地開放自由行,但缺乏長遠規劃;部份自由行欠衞生、喧嘩及插隊等「文化差異」,困擾市民。
與深圳一河之隔的上水,成為內地人即日來回購物熱點,但受惠的似乎都是藥房雜貨店;記者到上水觀察,內地客除奶粉及成藥外,連食品亦不放過,除早前「盲搶鹽」及益力多事件,零食也是一箱一箱搶購。
新康街廣安堂食品超級市場職員梁小姐說,近兩年來,顧客近九成是內地人,不少業主乘機加租,鄰近的街坊式電器舖,便因業主加租至每月10萬元而結業;藥房本是街坊生意,但她說因內地客日多,「家連價都唔俾講。」
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說,內地客比例日高,藥房於過去一年新開了逾百間,集中在內地客多的地區,令全港大小藥房突破500大關。《蘋果》記者 3 :
GS(14)@2012-06-19 00:31:4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18/16435704
語文是溝通工具,回歸15年來中港交往更頻繁,內地用語入侵,「開幕式」及「人流」等內地字眼湧港。有文化界批評「共產黨中文」生硬質劣,不及本地中文生動富意境,「好似內地繙譯只求讀音接近,但我哋個個港督譯名都音意雙譯。」
部份用語詞不達意
早年的 QQ、現今的微博,將粉絲、神馬(甚麼)、給力等透過互聯網輸入香港。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內地用語近年深入民心,特區政府高官「功不可沒」:「佢哋為擦中央鞋,講稿用晒內地字眼,好似班底變咗班子。」他說,優化、深化及打造等都是「共產黨中文」,部份更叫人啼笑皆非,如「人流」是人工流產;部份如開幕式則詞不達意,「好似奧運咁盛大嘅活動,係一個典禮,應該係開幕禮,開幕式只係儀式,冇咗莊重。」
彭志銘表示,香港中文某程度較共產黨中文更源遠流長,如本港用的「質素」,早於宋朝出現,但內地用的「素質」是清朝後才出現;港譯詞也較內地出色,如歷任港督名字均音意雙譯,包括末任的彭定康( Patten),70年代的戴麟趾( Trench),「麟係吉祥獸,趾係腳趾,即係佢帶住福氣來到香港。」相反,他說內地只求音譯,如 Bill Gates是蓋茨, Michelle是米歇爾,「我哋叫米雪,女性化好多。」
簡體字也日益普及,早前甚至有商戶如 agnè s b Cafe更在餐牌只顯示簡體字。2000年起已專賣簡體字書的尚書房負責人李漢明表示,當年內地書質素佳,售價又只是繁體版三分一,故深受歡迎;但隨着人民幣升值,兩者價錢相近,「生意難做咗好多。」但他說簡體字書仍有市場,因內地書籍較專門,且內地作家如韓寒近年也為港人認識:「佢哋都帶咗好多內地文化嚟香港㗎!」《蘋果》記者
4 :
GS(14)@2012-06-19 00:31:4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18/16435705
香港華洋共處,不少居港外地人,對本港回歸15年漸漸「內地化」感到無奈,有穿梭港日的日本人坦言,「公共場合嘈咗好多。」居港廿多年的挪威人也慨嘆:「我頂唔順香港越嚟越多簡體字,令人諗到共產黨、貪污。」
[佐保暢子認為,香港的公共場所越來越嘈吵。梁志永攝 ] 佐保暢子認為,香港的公共場所越來越嘈吵。梁志永攝
「諗到共產黨、貪污」
本港人口約6.4%是其他種族,除印度及菲律賓,白人比例最多、佔0.8%約5.5萬人。廿多年前來港定居的挪威人甘茜蓮,常教外國人講廣東話,記者要求她以電郵回覆對回歸15周年的感想,她以廣東話式中文寫成:「好×大問題,香港公司、銀行都有簡體字。我頂唔順簡體字,好肉酸,令人諗到共產黨、貪污。」
她因熱愛本港文化才長居於此,擔心內地遲早像對廣州般,打壓本港廣東話,「香港人應該開始保護廣東話,係你哋自己嘅語言,文化吖嘛,大佬!」
居港日本人近10年由1.4萬多人減至1.2萬多人,95年已來港居住的專欄作家佐保暢子說,本地日式用品仍到處有售,日人生活方便,但公共場所越來越嘈,如港鐵常有內地人高聲說話,「我喺北京讀書,知佢哋只係傾偈,但一般日本人會以為佢哋鬧交,好 cultural shock。」
「我剛嚟香港係講普通話,啲人當我係大陸人,態度好差;回歸後港人冇咁歧視內地人,但近一兩年對內地人又開始有少少反感。」但她與甘茜蓮及許多外國人,始終留戀香港,「因她每分鐘在變,很刺激。」
5 :
GS(14)@2012-06-19 00:32:2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18/16435708
新舊對照
昔日新華社 今日變酒店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18/16435707
價格今昔
97至今 愛馬仕漲價100%
地產潮文:香港公屋已是豪宅
1 :
GS(14)@2016-07-09 06:33:37 九龍灣迷你倉大火,政府只強調巡查監管,無視香港市民居住空間過狹小這社會問題。李兆波先生提到,港人居住面積已狹小得容不下雜物,唯有將個人物品存放在迷你倉。在荃灣區租個實用面積約24呎的迷你倉,呎租約27至41元,呎租不遜同區劏房(呎租約41至50元)。人均居住面積縮小,是官商同謀的傑作。政府無意增建公屋,令輪候時間屢創新高,增加業主將單位間成劏房的誘因,壓縮基層市民居住空間;另政府逐步縮細新建公屋單位面積,五人單位由和諧式公屋約465呎(人均約93呎);縮至今天構件式公屋約376呎(人均約75呎)。有人說公屋已是「豪宅」,皆因私樓縮細得更嚴重。地產商為維持「實用呎價一萬元」的底線,盡量劏細單位以維持高樓價與利潤。二、三百呎的「劏房」,即使兩口子居住亦感壓逼,更遑論生兒育女,儲物空間當然欠奉。現時香港人均劏房、公屋及私樓居住面積分別約62.4、140和175呎,遠低於台灣、新加坡、深圳與日本等亞洲地區,令人憂慮。政府應參考新加坡(人均300呎居住面積)的標準,制定最低人均居住面積,改善港人居住環境;並善用市區閒置土地、棕地、部份港鐵上蓋及沿線項目、及市區重建局項目,與其將這些住宅用地賣給地產商建豪宅、予強國客丟空,不如用作興建公營出租或出售房屋,滿足更多市民的安居需要。地產小子
http://propertykids.blogspot.hk 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07/19684427
湯文亮:「細價樓爆煲論」已是明日黃花
1 :
GS(14)@2016-10-21 04:35:39 【明報專訊】我覺得很奇怪,點解今日仍然有人談論我的「細價樓爆煲論」,並且話爆煲論是杞人憂天,卓百德話樓市將會升越去年高位,有5%至8%升幅,老實說,以現在樓市勢頭,莫講話幾個%,甚至超過10%升幅都沒有難度,現在講爆煲論,已經是明日黃花。不過,外國人可能唔知道明日黃花解法。
如果沒有爆煲論,金管局未必會收緊銀行按揭是否涉及財務公司二按,以當時勢頭,會有很多人向財務公司借錢上車,樓價升勢會持續,9月掉頭向下的事就不會出現,樓價至今有機會比最高峰147點還要多15%至20%,即是中原指數大約升至176點,大家叫官員點做,任由樓價繼續上升抑或出招打壓?
增加供應後爆煲論功成身退
爆煲論只不過是冷靜一下巿場熾然氣氛,最大目的是希望政府能夠藉此機會增加供應,因為只有供應才可以真正解決樓價上升問題,爆煲論已功成身退,現在講爆煲當然是杞人憂天。
在今年初,不少業界有頭有面的人都睇到供應量會大增,樓價將會受壓,老施叫政府減少供應,並且預期樓市進入蕭條時期,樓價將會下跌30%以上;但內地去庫存,令到不少內地私人業主將內地物業去庫存之後轉買香港樓宇,這個購物力非同小可,即時將樓市下跌之勢逆轉。
現在打算買樓不需提醒
若非政府不斷開拓土地,今日在供應不足之下,樓價升幅實在不敢想像,亦有不少早已打算買樓的香港人睇到這個情况,在今年上半年已經買了樓,他們是一批幸運的人,不但可以用較少資金,可以買到更佳物業,現在亦毋須用爆煲來提醒打算買樓的人,他們是會計自己的數,只需要提醒他們,供應將會源源不絕,要買就要買一些適合自己的樓宇。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79&issue=20161021
【濕疹人生】九成皮膚潰爛患者:若不用化妝遮瑕我已是小富婆
1 :
GS(14)@2017-03-04 00:23:52 專家指有濕疹不一定要避免敏感食物,很多可以再吃,但不可以太頻密。
濕疹,纏擾了Sabrina大半生,試過九成皮膚病發要入急症室。「每個人都有臭皮囊,我那個可能是濕疹。它是爸爸媽媽賦予,倒不如視它為老朋友,其實對方都好辛苦,你要如何照顧它?就好像你與『臭皮囊』做一個朋友,互相體諒一輩子。」記者:賴今銘 攝影:張柏基伍嘉亮
濕疹會出現在關節位,輕微郁動也怕爆裂,有時連想做運動也有影響。
讀註冊護士時,認識了很多患濕疹的朋友,對病情有更多了解。
陳博士指永遠戒掉某種食物也不行,因延遲性食物可因應時間、年齡,對身體作改變。
濕疹患者Sabrina天性樂觀,亦愛笑,但從她的皮膚卻不難察覺她的『戰績』,「濕疹會出現在關節位,你一動,也會怕濕疹位爆裂,對自己活動能力有限制,連想做運動也有影響;最大影響的是濕疹上了面部,女仔較在意,很影響心情,想扮靚也有難度。」Sabrina更笑說,如果不是將大量金錢花費在濕疹問題上,她應是小富婆。但既來之,則安之,Sabrina沒有因為濕疹而氣餒,反而積極人生,身兼註冊護士、營養師及化妝師,「完成會考後,就當上註冊護士,為什麼呢?因健康不是太好,所以生活上都好留意醫學、藥物,後來又發現外觀很重要,有知識也重視外表,媽媽就勸我不如嘗試學化妝,但就好嚴格地挑選一些護膚品及化妝品。」由生活細節,到工作所需,都令Sabrina更認識自己及她口中的「臭皮囊」。但因一次意外,她卻差點兒喪命,「幾年前都有試過偏方,想靠自己身體自癒能力去康復,所有藥物,內服外用也不用,心態是由它爆發出來;大家都覺得這些是毒,但原來在我身上,這是不可行。」最後,醫生診斷她患上紅皮症,「當時醫生責備我,要去看急症,有9成皮膚紅、潰爛,非常危險,更有發冷。」經過死去活來的一次,卻令她遇上一位醫生,提議用免疫系統藥抑制,總算暫緩病情。遺傳基因學專家陳為瀚博士(Billy)指出,濕疹是其中一種最多人患上的皮膚過敏病症,「有些人一世都不會有濕疹,但有一些卻會在壓力底下爆發出來,你也不知道為什麼?」他無奈地說。「食物只是其中一樣;遺傳,也佔了很大因素;壓力,也是一個因素。」因此,陳博士嘗試利用「延遲性食物過敏測試」來幫助受測者認識身體狀況,「食物敏感也有分延遲性及即時性,即時性,即是吃完,會立即出現反應,好像血壓低,肚痛,呼吸困難,這些叫即時性;延遲性,是不會發現任何病徵,可能肥胖也有關係,很多因素都會促使病發。」據陳博士所說,濕疹暫時沒有任何斷尾方法,只有抑壓或舒緩去減輕病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303/19946295
【time-lapse糊口】壓縮壓抑的香港 得獎攝影師:壓價已是常規
1 :
GS(14)@2017-03-26 15:38:50 壓縮時間,最緊要是有個伴。除了可以聊聊天,更重要是……幫手分擔器材重量。
還記得去年有位縮時攝影師蘇嘉進(Francis)嗎,走遍香港高山與海岸,花13個月時間拍出5分鐘香港超靚大自然縮時短片《Seen By My Eyes, Hong Kong》,在葡萄牙的電影節Finisterra Arr咲bida Film Art& Tourism Festival獲得四個獎項。今年他又拍短片《ENDLESS》,就加入故事元素,將貴為「全球最長工時城市」的香港時間壓縮,更獲得2017第二屆「先進動態影像獎」4K超高清短篇影像金獎,影片早前在網上瘋傳。壓縮時間,好陰公地真係香港的標誌,Francis都說:「這次想整個影片的故事都更貼地,大家都城市人,就看看用不同手法拍攝城市看有沒有視覺衝擊。要拍這種有動感的城市景像,香港易拍好多。另一個能拍到的就是東京。」將急逼的時間壓縮再壓縮,街上交通、路面行人、枱頭工作都變成無限倍速,看到人有點壓抑有點喘不過氣。今次拍攝過程似乎輕鬆些,只用了三個月,因為城市真係就在身邊,「天氣好些,沒下雨就拍到。」不過我們看到的影片還只完成了一半,他們還有半條後續故事在努力製作中,講出逼到喘氣以後的心聲,再參加2017年4月葡萄牙的電影節Finisterra Arr咲bida Film Art& Tourism Festival。
看他們邊走邊拍,十米距離拍了大半個鐘,身邊的人真有「呼嘯而過」的感覺。
在挪威拍攝北極光,零下幾度的氣溫在雪地站中個多兩小時。
移動十米影半個鐘得幾秒片段
一般的縮時攝影,擺好相機調好時間,等它數秒拍一張相,壓縮一小時得數秒影片,而他們做的,卻是麻鬼煩的動態縮時,畫面由左pan到右,或一直向前推進,非常流暢,那不是攝影路軌或電腦效果,是最原始的搵腳行,「這個較高技巧,因為你要一路走一路拍。」為了讓影片流暢平順,每步頂多隔一個腳掌闊,或不出四吋距離,我們在政總前「示範」,十來米的距離,他們拍了半個鐘;七、八秒的縮時短片,就要大半個鐘!Francis:「記得有個鏡頭我們在花園街,拍了二三百米左右,就花了兩三小時。」時間的旅行者真係好寂寞,所以,同伴好重要,還好有Samson這位協力者,成日幫手──做苦力──「主要係幫手分擔儀器(笑)!試過獨自一人影海旁,差不多的距離,四吋走一步,只能把10kg器材都揹上身一直走,走了四個鐘,右肩好痛好似唔係自己嘅咁。」
在湖邊遇上當地漁夫,請他們食剛捕到的大盤皇帝蟹,是為奇遇!
今年拍攝的短片《ENDLESS》,有壓縮的香港城市景色,也有郊野絕景,整個旅程,令你重新愛上香港
壓縮心機與耐力借片壓價不受重視
人生有班愛爬山的朋友,的確好極。除了時間與技術,壓縮的還有心機與耐力,且影相本就會遇好多考耐力的奇難雜症,有大夥支持,就變成不同的經歷。試過遲了出門,大家揹住大堆器材衝上大帽山,趕影雲海;去年大帽山結霜之夜,他們也在山頂影縮時,「在香港大帽山我覺得比挪威冷,哈哈哈!」試過在俄羅斯邊境城市,零下11度站了兩小時拍縮時,「凍到腳板冇感覺。」試過在挪威,凍住拍了三晚北極光,又凍又餓之時有個漁夫跟他們聊天後請他們食整盤的皇帝蟹。雖然在外國得獎,但在香港,卻未必人人看到,「香港人對藝術的重視不很高。壓價已是常規,他們覺得,你拍到的我可能隨便找個攝影師都拍到,個攝影師還可能收個更平的價錢。但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來的。一來本身(藝術)不受重視,二來行業裏都好多競爭,做到個價錢越來越低。有些又可能買一些縮時的片段,呀我想要你這個片段,但我又沒預算,你可借給我嗎?就算。」做了幾年,由打工仔到開公司到得獎,屋企人由「唔知你做乜」、「唔係好支持」變做「都廢事理你」,開心憂慮夾雜,Samson在攝影師收咪時幽幽講出一句:「做藝術哪賺得到錢的,如果你說賺錢,許多工作都比而家賺錢。點解我哋堅持,因為我哋熱愛。」記者:陳慧敏攝影:林麖鈞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6/1996990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