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救世軍光裕小學上午校1977年全體老師合照 |
![]() |
救世軍光裕小學上午校1977年 6A 班同學合照 |
![]() |
鄭嘉年同學近照 |
從小立志賣章魚燒的永松茂久,不但在26歲就達成夢想, 更藉著書和演講,對上班族傳遞日本傳統的利他精神,希望每個人才都成為人「財」,發揮自己的價值,對他人有所貢獻。 還記得小時候「我的志願」是什麼?很多人的答案是:當醫師、當老師、當棒球選手……,不過,出身日本九州的永松茂久在小學五年級,就理直氣壯地表示:「我長大以後要賣章魚燒!」四十一歲的永松茂久目前在九州經營「向陽之家」等六家餐廳;十年前還開始寫書,傳達他從經營和生活中體悟到的理念,近二十本著作的累計銷售量約六十萬冊。此外,永松茂久五年前開始演講,平均每個月有十到十五場,每場聽眾少則百人、多則千人。聽過他演講的人次累計達三十萬,主要聽眾是商務人士,其中又以三十多歲的青壯年居多,可說是許多上班族的人生導師。 上班族最常問他的是:「怎樣才能成功?」其實永松茂久的職場成功術非常簡單:無論何時何地,都以利他(For you)精神為出發點。 笑,是他的出發點 想看見客人、員工開心 永松茂久從小就在商店街長大,小時候曾在章魚燒店裡幫忙,看到客人吃美食露出滿足的笑容,於是下定決心,長大要開一家章魚燒的店。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在「築地銀章魚」研修並參與創業後,二十六歲回到故鄉,終於擁有自己的店。 他是為了想看到大家的笑容而開店,但經營章魚燒店一年之後,卻發現:「我的員工沒有笑容。」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初衷是否變調了。永松茂久想起祖父曾說:「人生迷惘的時候,就去知覽。」知覽位於九州鹿兒島縣,是二次大戰時日本神風特攻隊的基地,當地的會館內留有隊員的遺書。不論戰爭的對錯,他從這些遺書中,看到日本人的利他精神,也就是「為別人著想,珍惜對自己重要的人」。 觀念改變之後,永松茂久開始實踐利他精神,員工因此恢復了笑容,業績也跟著成長。但他並未大舉展店,認為與其經營連鎖餐飲業,不如確實地服務好店裡的每一位顧客,讓客人開心。當時他還在店裡舉辦慶生活動,廣受好評,成為小學生憧憬的名店。 「有一天,一位小學老師來店裡指名找我,原來她在班上調查同學們的夢想,第一名竟是在我的店裡工作!因為孩子們看到我的員工開心工作,希望長大以後也能來當店員。」不論從自己經營,或是他提供給企業諮詢的顧問經驗,利他精神絕對和業績成長有正相關。 仁慈,是他勝出關鍵想永續經營,絕不能自私業主如果只想到自己的利潤,或只想完成自己的夢想,因此偷工減料、壓榨員工,絕對不會成為永續經營的企業。「經營有三件事情缺一不可:第一是要有夢想和願景,第二是要有完善的財務規畫,最後是要仁慈。」一般職員也是如此。只想到自我,只會不斷抱怨公司、覺得客戶或家人沒有善待自己;如果抱持著利他精神,就會思考:我能替客戶多做些什麼?怎麼幫上司或部屬?我可以對公司有什麼貢獻?這樣不但會從中得到成就感和快樂,努力最終也會得到認同。 做,是他的實踐方式不斷實驗,直到找到好方法至於具體的實踐方式,永松茂久的觀念也很簡單,就是「重複做」。「我一直很重視讀和聽。我的習慣是一本書讀很多次,而不是讀很多書;另外我向前輩請教或去聽研討會,會錄音、也會買CD,反覆聽好多遍。無論是書,或是別人說的話,一定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會把這些方法應用在工作上,如果發現行不通,就會捨棄,實驗別的方法。 」靠著不斷地讀、聽、實踐別人的工作智慧,自己會愈來愈進步。 經營餐廳、到全國各地演講、寫書等,永松茂久的行程滿滿,他管理時間的祕訣只有兩個字:授權。因為秉持著利他精神,自然能把現有的員工變成一流人才,成為公司的人「財」。他在《好主管的覺悟》一書中,特別提點主管應該注意的幾件事。 例如,他認為刻意保持鈍感、不要想太多的人才會成功,「不會看場面,或是不了解部屬的心情,無法成為好的主管;如果太注意場面,太在乎別人的感受,該講的話說不出口,也不適合當主管。」提升員工們的成就感很重要,但也不要讓蠻橫無理的反抗耽誤太多時間。 此外,「過於凸顯『我』的主管會讓組織僵化。把工作交給擅長的人去做,一起讚賞別人的好點子,創造出具有彈性與包容力的團隊,才能讓你的成員工作得很幸福。」而且別跟部屬搶工作,「主管不應該什麼事都親力親為,還自滿『全都是我做的』,反而應該經常說:『這都是拜這個人所賜、託這個人的福』,被提及的人會很開心。」無論主管或員工,貫徹利他精神,是職場成功的不二法則。 永松茂久 出生:1974年 現職:人財育成JAPAN董事長、知覽富屋食堂螢火蟲館特任館長 學歷:明治學院大學 成績:經營向陽之家、博多屋台幸龍等6家餐廳;著有《感動的條件》等書 好主管的覺悟: 用最少力氣打造 精銳團隊的技術 作者︰永松茂久 譯者:張佳雯 出版:時報(2015年12月) 撰文 / 孫蓉萍 |
| ||||
與歷任教育部長相比,潘文忠是少數從基層老師做到教長的一位,他仕途並非一路順,憑著人紅也拚,人黑也拚的精神走到今天。 截至目前為止公布的內閣人事,最讓人跌破眼鏡的莫過於教育部長潘文忠。當人事命令公布,國教界(指國民中、小學教育界)一片叫好,堪稱舉「國」歡騰。 就連教育立委也「沒聽過」他,但他其實在國教圈是響叮噹的人物。不但是史上最年輕教育部長,還是台灣唯二當過小學老師的教育部長,目前全台國小老師約為十萬人,加計退休者更不知凡幾,為何只有他當上教育部長? 基層出身,曾幫小校翻身他的崛起,固然反映新政府將優先處理國教免試與課綱爭議,更重要的,是他敢做不一樣的公務員,即使被打入「冷宮」,也奮力找事做的膽識。 台北師專畢業後,潘文忠到台北縣(現為新北市)海山國小擔任老師,體會到基層老師在行政體系下的無力;一旦老師缺乏熱情,學生便不愛學習,淪為考試的工具,而老師會缺乏熱情,關鍵是缺乏行政體系支持和自主性。於是,他當了幾年老師後,決定參加高考、進入文官體系,從督學做起,成為協助老師的人。 「我一直相信教育最核心的是老師,因為孩子接觸最多的是老師,」潘文忠被任命為部長後,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在一個更好的教學環境裡,行政要盡最大的力量協助第一線教學人員,這是最大的目標。」「協助第一線」這目標,最知名的是他推動新北市,乃至全國的特色小學。 0一年,教育部宣布全台灣各縣市展開迷你中小學裁併計畫,多數縣市局長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就是照做,當時潘文忠身為台北縣教育局局長,了解學校在偏鄉其實不僅是學校,而是當地居民凝聚力所在,廢校或併校對學生影響小,但會讓村民大量流失,因此他逆向思考:怎樣吸引學生來就讀。 他首先打破傳統學區概念,容許位置偏遠、全校十二班內的小校可接受跨區就讀的學生;其次,鼓勵偏遠小校申請「特色學校方案」,只要計畫通過,教育局提供補助成為特色學校,吸引學生越區就讀;另方面規畫十八條學習路線,讓校外人士可以來參觀、旅遊、研習。 二00三到0五兩年內,許多偏鄉小學由黑翻紅,學生人數提高近五0%,原本十八所特色小學增加到三十八所。後來他接教育部國教司長,更到全國推展「一校一特色」,把台北縣的經驗擴大到全國。 「你有想法、提出計畫,局長(指潘文忠)就會撥款支持你,」米倉國小前校長、現任大觀國中藝術園區總監吳望如說,「他會聽校長想法、跟校長討論,幫你解決問題,不是只給錢而已。」政黨輪替,一夕由紅翻黑他看到問題就想解決,跟傳統公務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文化格格不入。這種主動風格沒在官僚體系被打壓,與他的主管支持有關,而其中最關鍵的貴人,就是前台北縣長蘇貞昌。 潘文忠還是小課長時,當時《教師法》剛過,他主動承擔舉辦《教師法》研習的責任,後來又開辦台北縣藝術饗宴系列活動,勇於任事,讓蘇貞昌眼睛一亮,破格拔擢他從八職等的課長晉升到十職等的文化局局長。 「十職等要受訓、考很多試,許多公務員卡在九職等升不上去,蘇貞昌幫潘文忠跨了一大步,」一位熟悉文官體系的教育人士說。 有長官相挺,他更敢放手做。蘇貞昌擔任縣長時,台北縣國中的中輟生比率是台灣前三名,潘文忠當教育局長後,一家家走訪國中中輟生的學校,希望降低輟學比率;有一次,他跟某家校長面談時,發現校長吞吞吐吐講不出話來,來回聊過好幾次發現,原來中輟生背後有幫派控制,幫派首腦竟是縣議員! 這不是校長就能解決的事,於是他找了包括社會局、衛生局、民政局等超過十個局處溝通協調,並且說服蘇貞昌下令警察局少年隊支援,清除部分校園幫派勢力,此後台北縣國中輟學率從0三年的0.九%,在三年內降到0.0九%,創下歷年最低。 「一般公務員會發公文宣導了事,吃飽撐著才會真的處理,誰知道局長會當幾年?萬一議員找麻煩呢?萬一縣長不支持呢?不是灰頭土臉嗎?」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莊國榮說,「這種人很少。」0八年大選藍營獲勝,他被視為蘇貞昌的人馬,開始被邊緣化。0九年從教育部主任秘書被調到國立編譯館當館長,後又被調到國教院當副院長,負責十二年國教課綱的修訂。 失落五年,從沒閒下來過二0一三年,教育部授命國教院成立檢核小組,進行社會科、國文科的課綱微調,潘文忠認為研修程序有誤、參與成員也不具代表性,他勸阻當時教育部長蔣偉寧不合程序,事後他便被調離課綱規畫;「他在國立編譯館是『冷藏區』,被調離課綱修訂等同住進『冷凍庫』,」一位民進黨教育智庫說。 但就算在「冷凍庫」,他還是維持一貫自體發熱的本領,他在國教院認養九個計畫,擔任計畫主持人,涵蓋校長專業、美感教育、比較教育到資料庫運用等領域。 現任蘆洲仁愛國小校長包志強,當時以金美國小校長身分參與其中一項「中小學校長教導型組織發展運作之研究」,這項計畫要將校長由上而下的統御式領導,轉化為老師參與決策的教導型組織。 包志強回憶,每週三下午,潘文忠會帶著研究夥伴花半天時間到學校與老師分組討論、意見分享,長達半年,風雨無阻;「外面的人看他在國教院是『住冰箱』,他從來沒有冷下來過!」黑馬出線,課綱是首要考驗這樣人紅也拚,人黑也拚;晴天也做,雨天也做的功夫,讓他在國教基層打下口碑。「冰箱」待了五年後,他走出「寒帶」,台中市長林佳龍欲解決市內十二年國教問題,找上他當副手。 如今,國教全面免試是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教育政策之一,外加課綱微調爭議,是新部長一上任就須面對的事,這樣的時空環境,讓潘文忠出線。 「放眼台灣文官體系,像他這樣通透國教現場、組織、內容、師資和制度的人,且兼具地方、中央歷練,不會超過五個,」一位民進黨智庫成員分析,「而他是其中最年輕的。」國民黨籍教育文化立委柯志恩也認為,過去大學校長出身的教育部長看待國教,焦點多放在招生,無法評估制度對教學現場改變,聽不懂校長、老師回饋的現狀和建議,連帶影響國教教出來的學生無法銜接到大學;「至少潘文忠聽得懂校長、老師的回饋,也知道問題在哪裡。」過去,高教出身的教育部長「由上而下」推動教育改革,缺乏教育現場回饋的政策,製造更多混亂;現在潘文忠背後有龐大基層當後盾,即將開啟「由下而上」的決策模式,但此模式溝通耗時費力,時間與民意風向是否願意給他時間,是一大考驗。 但他似乎不改其志,「要先解決政治機關、分門別類的本位主義,是一個政府或一個機關能否讓大家往前走的關鍵,讓大家理解共同的目標,而不是被交代。激發熱情,形成超越自己的力量和概念,我相信合在一起的力量是大的,」潘文忠說,這也是他入行三十年來未曾改變的信念。 【延伸閱讀】他54歲上任,歷來最年輕—近12年歷任教育部長比較(近到遠) 潘文忠 經歷:台中市副市長 上任年齡:54歲 學歷:師大教育系博士 任期:2016/5/20上任 吳思華 經歷:政大校長 上任年齡:59歲 學歷:政大企業管理學系博士 任期:2年9個月 蔣偉寧 經歷:中央大學校長 上任年齡:55歲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土木系博士 任期:2年5個月 吳清基 經歷:台北市副市長 上任年齡:58歲 學歷:師大教育系博士 任期:2年5個月 鄭瑞城 經歷:政大校長 上任年齡:62歲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博士 任期:1年4個月 杜正勝 經歷:中研院院士 上任年齡:60歲 學歷:台大歷史系碩士 任期:4年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整理:單小懿 潘文忠 出生:1962年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經歷:國小老師、台北縣教育局局長、教育部國教司司長、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現職:台中市副市長(5/20就任教育部長) 撰文者單小懿 | ||||
(10+1)/7小於2/3,還是10/7大於2/3?萬科管理層和華潤17日聯手貢獻的這道小學數學題,讓大批地產、金融、法律界人士和股民興高采烈地參與這場全民解題遊戲。
萬科股權之爭能成為繼國美股權之爭後最精彩的商戰大戲,集合了多個必備元素:巨大的財富數字、錯綜複雜的多P關系、機構縱橫捭闔背後的個人命運變遷······每個角色隨時會因利益變化而轉變立場,甚至“男一號”都從早期的寶能變成了當下的華潤。
熱鬧的背後,參與者沒忘了自己到底在爭什麽;但旁觀者別忘了,我們為什麽需要關註這場大戲?
作為旁觀者,我把這場股權之爭的意義分成三個層次:對小股東的意義何在?對萬科的意義何在?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意義何在?
(圖為作者:嶽富濤)
對小股東的意義
從歷史上看,萬科小股東的存在感和話語權是中國股民少有的。每次年報的開頭,時任董秘的譚華傑“譚大師”都要發揮詩才以情懷動人;股東大會簡直是小股東的演講臺。這與之前萬科股權結構分散的特點有關,更與萬科管理層崇尚的民主文化有關。
此次華潤反對引入深地鐵的理由,也是“保護全體股東利益”,以小股東保護者自居。
華潤官微提出的第一條理由就是:“本次萬科增發股票定價為15.88元,比資本市場目前平均對萬科每股凈資產約21元的估值測算低約24%”。
這個算法被很多媒體引用作為萬科折價過多的依據。每股凈資產,這本來是一個客觀的數據,萬科每股凈資產到底是多少?一季報里清清楚楚寫著9元多。市場估值完全是另外層面的概念。華潤可以認為增發價格低,但媒體受此誤導就太沒有常識了。
第二個理由是“因註入的凈地資產在未來兩至三年不能貢獻盈利,從而導致萬科的每股盈利均被攤薄約20%,影響股東回報。”
這個理由就更奇葩了,房地產公司從買地到銷售難道不需要開發周期嗎?華潤自己也有龐大的地產開發業務,並非外行,為什麽會將正常的行業規律當做武器來誤導大眾呢?
15.88元的增發價格對萬科股東來說不是一個特別“占便宜”的價格,但以400多億的總價拿到的兩片黃金地塊,相比招拍掛的市場價的確是有折讓的。
所以如果單純從短期股價來看,對小股東來說,引入深地鐵如果成功,應該是一個執行市場價格的正常市場行為。
萬科的小股東相比其他A股公司小股東,忠誠度也就是持股時間算是比較長的,所以小股東也很看重重組對萬科的長期效應。
從這個角度來看,引入深地鐵更有利,還是引入華潤或寶能更有利?
對萬科的意義
其實就在華潤18日發的聲明開頭,藏著這麽一句話:“華潤亦認為本次萬科擬收購深圳地鐵前海樞紐和安托山項目在業務層面上有助於萬科的發展”。
與其他地產大鱷相比,萬科向來在拿地價格上沒有優勢,利潤都來自精耕細作精打細算。房地產市場近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優質的土地儲備資源更加稀缺。相較其他土地概念而言,地鐵上蓋物業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如果能綁定已經全國擴展的深地鐵,對萬科的未來無疑是非常有利的。華潤如果想重組萬科,能拿出的現有的土地儲備是比不過深地鐵的;寶能的土地儲備質量更是堪憂。
回到華潤提出的另一個質疑:為什麽不能花錢買深地鐵的地,而一定要出讓股權換地?這當然有萬科管理層“求拯救”的因素;從深地鐵的角度來看,“不是自己人,我為什麽要優惠價把黃金地塊賣給你?”而且與萬科牢固的合作開發模式,更有利於深地鐵到全國開疆拓土。對萬科這樣的宇宙第一開發商來說,原有的“郊區包圍城市”模式也需要進化,地鐵沿線開發是能夠匹配萬科未來體量的一種模式。
除了“庸俗”的金錢賬,從講情懷的角度看。萬科到底需要怎樣的一個“爹”?
萬科股權之爭之所以引發全國關註,不僅僅因為房地產老大的行業地位,更因為萬科沒有實際控制人的公司治理結構、理想反照現實的公司哲學、不行賄的公司操守,這些在中國都是非常稀缺的。即便在現實生活中蠅營狗茍的各色人等,也需要一個光明的榜樣,也願意相信只要堅守還是能潔身自好的。但作為榜樣的萬科實在太脆弱了,萬科能維持這樣的形象實在太幸運了。就如同地球生命能在茫茫宇宙中孤獨地存在,需要太多必備條件。一旦溫度、濕度、宇宙輻射水平、地球與太陽距離等等各種條件發生細微的變化,目前宇宙已知唯一活著的星球就會滅亡。
寶能如果入主萬科,結果自不必說;華潤如果入主,經歷了如此撕破臉皮的鬥爭過程,華潤也不會再扮演那個寬容的父親角色;深地鐵從目前來看,如果成為第一大股東,更有可能重演寧高寧時代華潤的角色。
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意義
沒有實際控制人的跨國公司在歐美比比皆是,在500強中甚至占據了主流。這樣的股權結構似乎更能長治久安,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更強,甚至對具體某些管理層的依賴程度也更輕,這一點看起來對王石、郁亮個人似乎不那麽有利,但相信他們也是推崇的。
為什麽這樣的治理結構在歐美可以常態存在?在中國卻如此稀缺脆弱?這樣的公司可以在中國成為大企業的主流嗎?
當中國後發優勢已經用盡、需要尋找自身原動力的時代到來,萬科所在的深圳已經成為全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標桿——固定資產投資減少,出口增長停滯,但依靠自主創新能力極強的一批企業,比如華為、騰訊、平安以及萬科這樣的企業,繼續成為全國學習的榜樣。
這也是此次股權之爭背後深圳政府若隱若現、小心翼翼保護萬科的原因吧。
中國的未來,不需要一家淪為資本大鱷圈錢利器的公司,也不需要一家依靠央企紅利賺錢的地產商,更需要一個所有股民和購房者都能信任的陽光公司,更需要一家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全方位正外部效應的領袖企業,更需要一個能給所有中小企業和創業者信心的榜樣。
(作者嶽富濤,為資深媒體人,現為匯誌新媒體發起人。本文不代表本報觀點)
教育部近日發布聲明,決定退出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起的全國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動。今天,質檢總局官網聲明同樣宣布退出該活動。
質檢總局在聲明中稱,2011年8月31日,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牽頭會同教育部、安全監管總局、質檢總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全國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動”的通知》(中關工委〔2011〕20號),部署開展全國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動。但近年來,有人以全國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動辦公室名義對外簽署合作協議,收取相關費用,從事牟利活動,並產生民事糾紛。
質檢總局鄭重聲明,"上述活動違背了全國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動的公益性原則,未獲我局授權,與我局無關,提醒廣大企業和個人謹防上當受騙。經研究,我局決定退出中國關工委發起的全國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動。"
質檢總局聲明
教育部聲明
(新華社/圖)
大年三十,陸續有學生向我發來祝福短信。學生節日不忘老師,我自然高興,但是,打開一看,卻是有點懵,他們中的大多數發的是祝願老師“錢多多”,且摘錄其中兩條:
“雞年送福星點點:存折多個小數點,買房少個百分點,持股漲個上萬點,吉祥祝福千萬點。”
“過年了,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打牌贏錢,出門撿錢,銀行存錢,辦事省錢,院里晾錢,炕頭堆錢,枕下壓錢,勇往直錢,祝春節快樂!”
我想,呀,怎麽連小孩的祝福都是“錢”啊“錢”的,雖然這些段子不是學生原創,只是順手“拿來”的。不過,他們“拿”的時候,也有個取舍的過程,有個價值的判斷在里面。他們覺得這些段子好,才會想到拿來祝福別人。
我覺得,這祝福語吧,寄托著大眾對未來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種文化,也當然會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祝福語中就是“錢多多”,對未來的憧憬只是錢,那孩子長期浸潤在這樣的文化中,耳濡目染,或多或少受其影響,他們發的短信就是一證。
所以,我想,家庭、學校是否應該在這個方面予以提示呢?讓孩子明白,好的祝福語,有真情,有真意,有普適性,有針對性,當然,最好有創意。
(作者為浙江嘉興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