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進入多事之秋:一把手遇襲 父女分歧明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978.html9月18日,香港媒體披露,中國前首富、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於上週五清晨在其寓所附近被人砍斷左手四個手指的肌腱,事件涉嫌與娃哈哈商業公司近期的系列調整有關。彭博億萬富翁排行榜數據顯示,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以估測資產淨值110億美元成為中國第二富豪,去年其以105億美元財富成為「2012年中國內地首富」。
新華社引述警方的說法,9月13日清晨宗慶後在杭州上城區其住處附近遭人襲擊,手部受傷,隨即被送往附近的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救治,經醫院診斷,宗左手有兩根手指肌鍵受傷。
13日下午,杭州警方在上城區某出租房內抓獲犯罪嫌疑人楊某。據楊某交代,以前在電視節目上看過宗慶後熱心幫助農民工的訪談,也想得到宗慶後的援助在其公司安排一個工作,便到宗慶後的住處附近找到宗慶後,因未如願,於是實施了違法行為。
18日,本報多次致電娃哈哈新聞發言人單啟寧,但對方拒絕透露進一步信息。「宗老闆出入一般不帶保鏢。」18日,一位曾經與宗慶後洽談生意人士告訴本報,宗慶後私下為人低調,甚少會與人結怨。而娃哈哈內部對老闆遇襲一事也大為不解,「那地方並不是宗慶後的家,宗也很少過去,不知道那天他為什麼會出現,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被襲擊。」一位娃哈哈內部人士說。
從接班人自曝問題到免職高管「造謠」,再到一把手遇襲,娃哈哈已步入了多事之秋。
近年來娃哈哈提出多元戰略,先後進入奶粉、童裝、商超和節能電機領域,過長過廣的業務戰線分散了這個飲料帝國的精力之餘,還讓其一度引以為豪的經銷商體系受到衝擊。
此前有接近該集團的知情人士透露,娃哈哈商業近期正進行重大內部調整,整個公司除了總經理以外,副總等領導層人員均被免職,原來的團隊也面臨著解散的可能。12日,宗慶後承認有一名副總經理被免職,並表示人士震動傳聞系其被免職後散佈的謠言。次日,宗慶後遭遇襲擊。
宗慶後的女兒宗馥莉8月底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娃哈哈已經到了一個「危險時期」,經銷商體系實際已成為娃哈哈的弱勢,此外還存在長線產品缺失、多元化業務氾濫的問題。
娃哈哈商業的大問題
娃哈哈在物流、採購、商超運營等方面都不具備經營優勢,因此發展商超業務難度較大
自2002年宣佈進軍童裝行業以來,娃哈哈明確提出多元戰略,先後進入了奶粉、商超和節能電機領域。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岩宏認為,娃哈哈推進多元化,意在避免單一市場的風險,並突破企業發展壯大後的盈利瓶頸。
但在當前國內超市發展低迷的背景下,娃哈哈進軍商超零售遇到不小壓力。
2012年11月,娃哈哈在杭州錢江新城開出第一家娃歐精品商場(WAOW PLAZA),並拋出了2013年在全國開設3-5家娃歐購物中心,80-100家獨立品牌加盟特許店,在3-5年內投入100億元在全國一、二、三、四線城市開設大型購物中心及加盟專賣店的宏大願景。
據上述曾與宗慶後洽談生意人士透露,宗慶後一向重視渠道的把控,近年來與賣場在返點、入場費等問題上摩擦不斷,使宗慶後更加堅定自建下游零售渠道的想法。
為此,娃哈哈聯合了浙江、湖南兩省的部分經銷商,通過集資參股的方式成立了娃哈哈商業股份公司,第一期投資17億元,主要發展精品商場項目。宗慶後還特地為娃歐設計了「三級商業運營模式」,即國外品牌商——國內區域代理商——零售、專賣店,中間跳過了國外經銷商與香港代理商兩層關係。
但在杜岩宏看來,這種「買手」模式更需要娃哈哈有經驗和專業人員的積累,但娃哈哈在物流、採購、商超運營等方面都不具備經營優勢,因此發展商超業務難度較大。截至目前,娃歐商超僅在全國開了一家店。
「此外,用人成本和物業租金一直在侵蝕零售業的利潤,這也是娃歐繞不開的一大問題。」一位資深零售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娃哈哈商業的運營模式是租賃與自建相結合,「如果不是自有物業,租金的上漲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娃哈哈商業的一大問題。」
接班壓力
對於娃哈哈的多元化業務,宗馥莉認為已到了「氾濫」的程度,更直言經銷商體系已成為娃哈哈的弱勢
根據娃哈哈的規劃,今年飲料銷售額將達到700億元。「在飲料板塊之外,未來我將很大精力放在商業零售上。」宗慶後曾公開表示。但這對於67歲高齡的宗慶後來說,培養一個得力的接班人同樣迫切。現年31歲的獨女宗馥莉被外界公認為宗慶後事業的接班人。
公開資料顯示,宗馥莉2005年起任娃哈哈集團蕭山二號基地管委會主任助理,之後歷任蕭山基地管委會副主任、杭州宏勝飲料集團總裁等職。與此同時,宗馥莉還兼任杭州娃哈哈童裝有限公司與杭州娃哈哈卡倩娜日化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自小在國外受教育的宗馥莉除了有其父宗慶後強勢敢為的特徵以外,對公司運作也有其獨到的看法。對於娃哈哈的多元化業務,宗馥莉認為已到了「氾濫」的程度,更直言曾經一度被宗慶後引以為豪的經銷商體系已成為娃哈哈的弱勢。
多年來,娃哈哈已築起一張包含8000多個一級批發商以及三四萬個二級、三級批發商的強大銷售終端營銷網絡,並通過給予代理權、支付高額保證金利息等措施與經銷商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而推動這個生態正常運轉的是,有無熱銷產品足夠讓鏈條上的各環節都有利益分享,因此娃哈哈得不斷推出新品來維繫這個龐大的系統。
一位娃哈哈廣告代理公司人士對本報透露,為了推動啟力和格瓦斯的銷售,娃哈哈不惜重本冠名多欄電視節目,廣告預算比去年增加10%以上。在他看來,宗慶後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給接班人搭建一個夯實的基礎。
但是,儘管格瓦斯是娃哈哈今年主力推出的產品,但其定位並不明確,市場的接受度並不高,產品整體的銷售情況並不樂觀。杜岩宏認為,宗慶後已經逐漸將公司業務交由女兒宗馥莉打理,但由於女兒宗馥莉或與宗慶後在經營管理、公司發展戰略上有所不同,這給娃哈哈未來的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
多元娃哈哈
http://www.eeo.com.cn/2013/0928/250422.shtml經濟觀察報 葉林/文 「娃哈哈欲向貴州仁懷投入150億進軍白酒業的消息」正在引發各界對娃哈哈的新一輪關注。對於這條仁懷政府發佈的消息,娃哈哈公關總監任威風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具體的投資情況和數額目前都還沒完全定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貴州的投資不只白酒,還涉及到其他方面。
來自貴州省政府方面發佈的消息稱,娃哈哈將參與貴州省仁懷市醬香酒產業優化整合項目。其中,娃哈哈將採取緊密性合作方式,投資參與仁懷市中小型醬香酒生產企業優化整合。早在今年7月初,宗慶後便親自考察仁懷市南部新城開發建設現場、壇廠配套產業園區及茅台酒廠制酒車間、包裝車間、國酒文化城等地。隨後在9月初,宗慶後又在貴州與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省長陳敏爾見面,並與省政府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從公開的信息看,娃哈哈此次對貴州省的投資不僅僅在酒業,還將會參與貴安新區大學城商業配套服務綜合體,以及與當地合作組建支線航空公司,發展民航業務。
事實上,貴州省省長陳敏爾此前曾擔任浙江省省委副書記,與宗慶後關係密切,但這並非是宗慶後投資貴州的主要原因。在任威風看來,之所以選擇在貴州投資,主要還是因為貴州近兩年經濟發展較好,且很受中央重視,所以發展空間相對較大。
未知的白酒市場
白酒業剛度過了自己的黃金十年,目前整個行業逐漸進入資本調整期,新一輪的洗牌已經開始。這時,娃哈哈涉足白酒業,似乎也可以看成是業外資本在行業低迷時的逆向操作。「只要宏觀政策不改變,這種調整至少需要兩年,而結構性調整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強者愈強。」一位白酒企業內部人士稱。
肖竹青作為娃哈哈的前任策劃總監,對於娃哈哈此次涉入白酒行業並不看好:「按照娃哈哈多年來的成功模式看,娃哈哈從來不做市場的教育者和培訓者,永遠只做品類的跟進者,比如娃哈哈的AD鈣奶是樂百氏先做的。而目前娃哈哈欲涉入的醬香酒還處於教育和培育階段,相比濃香酒市場,其市場容量還很小,能否做起來很難說。」
市場空間與品牌的建立是娃哈哈進入白酒市場最大的障礙。在和君諮詢合夥人劉傳文看來,目前仁懷市的酒業品牌並不具備進軍全球市場的能力,而白酒非常講究品牌,「我不懷疑娃哈哈建構品牌的能力,但需要足夠的時間,且白酒的品牌和歷史的關係很大,不像其他的快消品,很難在短期內建立起來。」
儘管酒業和飲料的營銷渠道看似屬於一大類,但實際具體操作中有很大差異。大中華購物中心聯盟主席助理、中企資本聯盟副秘書長柏文喜則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宗慶後選擇進軍酒業的方向很好,但能否做好很難說,畢竟和做飲料各有各的玩法,銷售渠道也不同。」例如娃哈哈賣水和奶,走的是中端市場,主要賣給大眾消費,其更多是發展多級經銷,但中高端酒走的多是餐廳、酒店等渠道。
事實上,早在一年前,宗慶後便在酒業方面進行過試水,其合作企業是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酒業控股有限公司。一位曾在聯想控股做投資的經理透露,當時雙方想利用彼此的優勢試水,但最後不盡人意。「當時聯想有錢但沒渠道,就是看上了娃哈哈的渠道,想用它去賣酒,但試水後以失敗告終,兩家便沒再合作。」
「被迫」多元化
白酒投資只是娃哈哈多元化戰略的一部分。創建於1987年的娃哈哈,如今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飲料生產企業。但比較娃哈哈最近幾年營收情況卻發現,其多年以來的高速發展趨勢已被遏制,其增長速度已開始逐年下滑。集團去年並未實現宗慶後此前樂觀預期的700億元營收,636.31億元的成績單,反倒同比負增長6.23%。
目前,整個飲料行業的創新能力都在下降,風險卻逐漸增大。今年4月,宗慶後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承,飲料行業經過多年發展,集中度已非常高,排名前五的企業已佔據了60%的市場份額,企業想再獲得高速的發展已不易,而娃哈哈開發新產品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不可否認的是,娃哈哈多年來始終能夠保持增長速度的原因在於不斷地推出新品,而由此帶來的問題便是缺乏長線產品。現在佔據娃哈哈營業額較大份額的營養快線產品從市場表現上來看也即將面臨產品的下行週期。這不僅僅是娃哈哈遇到的問題,整個行業都正在遭遇這一普遍難題。
面對娃哈哈的主營業務飲料增速開始放緩,宗慶後一直在為娃哈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嘗試多元化發展尋求突破。
早在2002年娃哈哈宣佈進軍童裝行業開始,宗慶後便已經開始考慮多元化佈局。目前,除了娃歐商場板塊之外,娃哈哈在奶粉、童裝、電機、餐飲等領域也都有涉獵,但現實情況是,宗慶後涉及的多元化領域發展並不像其在飲料行業那樣風生水起。
在柏文喜看來,娃哈哈目前跨界做商業零售的做法有點冒進,和其原來的主營業務不搭邊。「如果娃哈哈投資多元化,實行管理專業化未嘗不可,但宗慶後習慣於凡事自己親自管理,做不到真正放手給專業的團隊去管理,就容易和專業人士意見相左,發生衝突。」
也就在9月中旬,媒體報導娃哈哈商業公司運作實質上已陷入停滯狀態,其內部正進行重大調整,整個公司除了總經理之外,副總等領導層人員均被免職,原來的團隊成員也面臨著解散。儘管後來宗慶親自否認:「可能是一名副總經理被免職後在散佈謠言。」但這仍然無法避免外界對娃哈哈的「新商業版圖」的質疑。其中外界對於娃哈哈在零售業的佈局爭議最大。
目前能看到的情況是,娃哈哈在2010年推出的愛迪生奶粉至今還處於虧損狀態;2012年運營的第一家商城娃歐商場因招商乏力而被傳「空城」,日前又發生副總經理被免職而「散佈謠言」等內部矛盾。這時,關於娃哈哈的多元化版圖如何展開以尋求新增長點,正在考驗宗慶後的智慧。
「零售這塊業務畢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前期肯定有困難,但慢慢來。」任威風稱,正常的人事變動每個公司都會有,並未如外界所說的那麼嚴重,目前整個戰略都在正常推進。
選擇與老本行關聯不大的業態下注,宗慶後似乎並不想淺嚐輒止,「2014年開5-10家商場,未來3-5年內開100家商場。」去年以來,宗慶後多次公開表達這一宏偉目標。今年7月中旬,宗慶後還雄心勃勃地表示,娃哈哈已初步確定在天津、貴陽、宜昌、南陽、新鄉自建城市綜合體,並且正準備與中國台灣遠東百貨、新加坡來福士、英國阿蘭澤(Allanzia)投資公司等業界同行洽談合作。同時,娃哈哈還購買了長沙泊富國際廣場的商場,租用了株洲神農太陽城,聯合了貴陽、太原、南昌等地18家商場進行聯合招商。
然而,對於由其親自力推、被視作娃哈哈集團多元化最主要方向的零售業務,其女兒宗馥莉卻表態「並不支持」。「我不知道他為什麼開這個,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其實不支持他這麼做。」宗馥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
事實上,娃哈哈選擇以銷售歐美二三線品牌為主的零售業態在國內市場並不成熟,其中,去年在杭州開業的娃歐商場頻繁被傳為「空城」。「試水零售業沒有問題,但按照宗慶後的目標,到2015年要開100多家,直接被當做主營業務來做,風險確實太大。」在柏文喜看來,做零售業並非易事,它需要四個要素配合:物業開發、運營、投資團隊、招商團隊。但「宗慶後目前的格局很難能夠帶起整個專業團隊,因為他很難放手讓別人去做,一切大權還是由他親自掌控,也不容許下屬犯錯」。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零售業人士稱,雖然宗慶後在飲料業做得風生水起,但其視野同柳傳志和李嘉誠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聯想和和記黃埔都已經成為綜合性的投資集團,每個業務板塊都有專業人士打理,而宗慶後的知識儲備和娃哈哈的人才儲備,目前並不足以支撐其向更多的行業躍進。
劉傳文認為:「選擇走出去的方向是對的,但最好結合技術、職業團隊一起並進,不一定非要自己親自操作,親自做風險太大。他通過與職業經理人團隊結合,或者說選擇與領域相關的強者結合,並非一定要掌控大權。」
但在娃哈哈,宗慶後依然一人身兼董事長、總經理和首席營銷官的角色,全國160餘家子公司的負責人,全部直接向他匯報,從新品營銷方案、產品包裝、定價到生產線的安裝設計,每一次程序都要由宗慶後把關,他還以每月例會的形式直接管控著超過200名核心管理層,至今仍無副手。按照宗慶後的說法,他幾乎從不信任他人的管理模式,也從不講戰略。當然,這種獨特的管理方式造就了娃哈哈如今的行業地位,而宗慶後在娃哈哈無疑承擔著唯一的精神領袖角色。
「宗氏管理」面臨大考
截至2013年,娃哈哈集團在中國29個省市建有100餘家合資控股、參股公司,在全國除台灣外的範圍內均建立了銷售分支機構,擁有近3萬名員工。42歲創業至今,娃哈哈很大程度上都是宗慶後「一個人的戰鬥」。
幾十年下來,宗慶後依然始終堅持親自跑市場。在宗慶後的辦公室,其中有三欄書架擺滿了世界乃至國內小到縣級市的地圖,而他近乎走遍了中國大多數的地區和城市,正是這些密集分佈在全國各地的銷售網絡締造了宗慶後的飲料王國。但這種事必躬親的管理方式必然會給企業留下隱患。他所堅持的信念是:「企業是逆水行舟,要不斷去發展,萬一掉下來,再想爬上去就很困難,而要想管理好企業,就不能太輕鬆,如果什麼都不管,企業也不可能發展。」按照宗慶後的說法,公司不設立副總主要為防止出現「山頭」,「山頭」多了就會有派系鬥爭。
但這樣做的弊端也很大:一方面不利於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凡事都由老闆決定,誰都不願意承擔責任;另一方面,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也會直接導致公司運營效率低下。「這是他的性格,很難改變,他不能接受下屬犯錯誤,所以很多事情還是要自己親自操刀,長此以往必然會讓下屬對他形成依賴。」柏文喜稱。
不可否認的是,宗慶後對市場的高度敏感和準確判斷保證了娃哈哈多年來的成功,但這種成功在為其建立了極高權威的同時,也使企業面臨某種管理上的隱患。例如在發展多元化業務方面,宗慶後依然會堅持執掌大權的管理風格,目前娃哈哈商業有限公司由他親自擔任總經理。
「如果宗慶後不作出巨大的改變,娃哈哈的多元化之路會走得很艱難。」在柏文喜看來,目前娃哈哈的飲料業務增長乏力,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所以要被迫多元化,可是企業規模在擴大,經營領域在擴大,那麼企業的管理風格和內部結構治理必然要跟著變化,但現在還看不到根本的變化,這是最大的矛盾和危險所在。
事實上,宗慶後近些年已經開始逐漸培養管理層,也開始適度地分級授權管理,但他坦言,這樣放權之後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效率不如以前」。宗慶後依然不放心,因為最早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很少出錯,而一旦交給下面的人做,出錯之後再修改肯定會影響工作效率。
「宗慶後是娃哈哈的精神領袖,但並不意味著他一個人在幹活,所有的員工都在宗慶後的管理制度下,抗震動能力還是很強的。」作為跟隨宗慶後多年的前下屬,肖竹青認為娃哈哈的人才隊伍很穩定,當年達娃之爭時,達能曾從主管一層在娃哈哈挖人,但沒有一個能挖動。他非常反對外界對宗慶后冠以「獨裁者」名號。
宗慶後很少在外招聘高管,基本都是從內部培養,他通常招聘剛畢業的大學生,讓其先跑幾年一線業務,然後再提拔起來。「所以娃哈哈員工的忠誠度很高,很多員工持有工廠的股份,因為有一部分工廠是員工參與集資的,基本上是共同承擔、共分享的關係。」
但多年以來,下屬對宗慶後已形成強大的依賴性,「很多決策,他不在,就沒人敢擔責任,而他能力太強,以至於交給他人辦事也很難十足放心。」上述跟隨宗慶後多年的高管稱。「這種性格是與生俱來的,也許很難改變,此前的意外受傷不知能否讓他改變之前的管理方式,也許今後他只要做好老大、掌握好方向、管好戰略,然後選好高管團隊,而不是天天做很具體的事情。」但就在宗慶後在手術恢復後的當天,下屬說宗慶後便又開始在公司照常上班,他依然會在每天晚上習慣性看報表。
(實習記者李浩傑對本文亦有貢獻)
娃哈哈正式進軍白酒業,季克良出任顧問 大智慧通訊社
http://xueqiu.com/1524241372/25992297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11月5日訊,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在週二舉行的舉行發佈會上正式宣佈娃哈哈進軍白酒行業。其進軍白酒業的第一款新品「領醬國酒」也於今日上市。茅台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出任顧問。
宗慶後表示,當前中國的白酒行業進入發展低谷,比較困難,而中國又有著悠久的酒文化,行業的振興與傳承需要有實力的企業加入。
他表示,在茅台鎮,有上千家小酒廠在與茅台酒廠同樣的地點使用同樣的工藝、同樣的原料生產醬香型白酒,但由於資金和規模的限制,不具備打造全國品牌的能力,這就使得目前醬香酒市場的份額並不大。當地政府也希望能有一家有實力的企業整合本土資源,再培養一個全國知名的醬香酒品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因此娃哈哈集團選擇在這個時機進入白酒行業。
北京方德諮詢機構董事長王健認為,由於受到品牌定位、品牌基因以及人力資源等因素影響,短期來看,娃哈哈集團進軍白酒業推新品短期會有一定市場效果,但從中長期來看,還有待考證。不過,「對於行業來說,娃哈哈集團將成為一股整合的力量,洗牌的力量,以及資本的力量,以及渠道資源嫁接的力量,對行業是利好。」
資深白酒經理人晉育鋒則認為,「領醬國酒」這一產品名稱,不易記憶和傳播,不利於推廣。同時,從產品的包裝看,缺乏想像力,易陷入同類泥潭,且價格下不來。從銷售角度看,現有娃哈哈的渠道不太匹配。由此來看,娃哈哈集團並沒有外界所說的巨額投資,從貼牌角度分析,暫時還是試水的感覺。
他同時認為,如果試水成功,娃哈哈集團可能才會真正擴大投資。未來也不排除娃哈哈或用娛樂營銷的方式來推廣白酒。
據瞭解,與娃哈哈集團合作的金醬酒業是茅台鎮歷史最悠久的優質白酒釀造企業,其前身是始建於1909年的汪家燒坊,是茅台鎮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燒坊之一,所生產的汪氏醬香型酒因品質一流而聲名遠播。
發稿:談曉芬/周偉/古美儀 審校:季鶴俊
【敗局】娃哈哈多元化困局:宗慶後商業帝國的轉型危機!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0/144272.html娃哈哈曾是一個奇蹟,如今卻可能成為一個「奇葩」。
這個通過「賣水」而建造起來的商業帝國,如今卻被「旁逸斜出」的多元業務刻畫得面目斑駁:試水商業地產的首個項目娃歐商場遭遇解約風波,曾經野心勃勃進軍的奶粉業務也身陷「強制攤派過期奶粉」的傳聞;創辦十多年之久的童裝品牌至今不瘟不火,而新品富氧水也被質疑概念炒作。
這些接踵而至的「壞消息」甚至讓一貫淡然的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也開始按捺不住發飆了,在外界對其「廉頗老矣」的疑慮中,宗慶後是否還會堅持其無戰略理論、隨機而動的多元化的「宗式打法」?而曾經一手締造娃哈哈帝國的「開明的獨裁者」宗慶後又能否再續商業傳奇?
多元化苦果
「娃哈哈零售業失敗是純粹的胡扯!」面對此起彼伏的外界猜測和質疑,70歲的宗慶後終於發飆了。
日前,娃哈哈在杭州錢江新城的首個商業地產項目——杭州娃歐商場面臨解約。儘管對於「違約」之說雙方還各執一詞,但不可否認的是娃哈哈向商業地產的進發的確出師不利,對此,娃哈哈也表示,「娃歐商場確實是娃哈哈商業項目的第一步,這一步走得比較坎坷,確實也反映了最初對進入商業領域困難估計不足、人才儲備欠缺等問題。」
而娃哈哈估計不足的似乎不止這一件事情。
遙想2002年娃哈哈多元化經營元年,進軍童裝市場時,宗慶後揚言:「娃哈哈童裝三個月內組建2000家加盟連鎖店,年銷售額突破十億元。」十年後,娃哈哈童裝年公開銷售額只有兩億元,且多年徘徊不前。
四年前,愛迪生奶粉最初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宗慶後為其確定的目標是,要在創立兩年時間內達到十萬噸的銷量、100億~200億元的銷售額。如今,將近五年的時間過去,這款最初被寄予厚望的原裝進口奶粉離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
2012年宗慶後同樣高調宣稱:娃哈哈要投資運營國際精品商場、兒童專用商場及集吃喝玩樂為一體的城市商業綜合體。此豪言壯志的熱度尚未褪盡,商業項目失敗的論調即甚囂塵上,逼到宗慶後發飆。
2013年,在整個白酒行業陷入深度調整期之際,娃哈哈宣佈先期擬投資150億元進入正處寒冬期的白酒業。抱著「白酒就是有『酒精的飲料』」理念的宗慶後還誇下海口:娃哈哈白酒板塊將在三到五年內上市。但是僅半年時間,其先鋒產品領醬國酒即傳出靠內部攤派衝量的風波。
儘管宗慶後或許不甘心承認各項擴張的「失敗」,但每項事業的發展都與其最初的預想相去甚遠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手締造了娃哈哈帝國的宗慶後一直把多元化作為「再續輝煌」的一步棋。
2011年,宗慶後在全國兩會期間曾對記者談及其多元化戰略的思考。他認為,企業做大一定要多元化發展,因為東方不亮西方亮,但企業多元化要看有沒有需要,有沒有能力,還有就是有沒有機會。從娃哈哈的角度講,飲料行業已經做大做強了,是一個龍頭企業,很難實現千億規模的目標,所以有多元化的需求,加上有資金、人才,關鍵就要看機會了。
在宗慶後看來,飲料行業經過多年發展,集中度已非常高,排名前五的企業已佔據了60%的市場份額,企業想再獲得高速的發展已經不易,所以多元化是最佳路徑。
隨後的2012年,娃哈哈銷售收入出現下滑,其多元化步伐陡然加速,緊急「拉開」。但是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從當前情況來看,娃哈哈的多元化並未能為其主業分憂,反而可能成為拖累。
曾擔任宗慶後四年貼身營銷秘書、現任浙江傳媒學院管理學副教授的羅建幸就指出,最近三年來,娃哈哈純淨水、茶飲料、果汁飲料的市場份額持續下滑,特別是曾經笑傲水業江湖的純淨水竟被農夫山泉、康師傅陸續趕超,屈居行業老三之位;而其主力新品啤兒茶爽、啟力、格瓦斯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熱鬧了幾個月後逐漸沉寂。「這裡邊有偶然更有必然,如果沒有多元化經營分散了宗慶後及管理層的時間和精力,近年娃哈哈的飲料主業肯定會做得更好。」
隨機擴張得與失
「除了錢,什麼都沒有。」宗慶後曾如此總結其與達能近十年的合作。許多營銷專家也以此來總結娃哈哈多元化擴張的邏輯,正是因為有資本後盾,宗慶後在進軍每一個新領域時,都會提出宏大的目標,一副「財大氣粗」的陣勢。
但是「不差錢」的娃哈哈卻始終沒有收穫多元化的果實。
「多元化並非簡單的砸錢,而且隔行如隔山,若寄希望憑藉飲料行業的強勢渠道去打通其他多元化方向的道路,娃哈哈只會從一個錯誤走向另一個錯誤。」有業內人士就此指出。
每一次多元化,娃哈哈強大的經銷商團隊都是宗慶後自認為可以取勝的「法寶」。然而事實證明,當其奶粉、童裝、白酒等產品裝入後,立即呈現出消化不良。
「娃哈哈飲料聯銷體無法嫁接到其他產品領域,所以其貌似強大的渠道,卻造成其在多元化發展中沒有渠道優勢;不同產品在運營和顧客消費模式方面也大不相同,做飲料起家的娃哈哈並沒有運營優勢。」 羅建幸認為。
對多元化擴張的難度估計不足的娃哈哈難免會「馬失前蹄」,中投顧問公司諮詢顧問崔瑜就分析指出:「娃哈哈在多元化發展過程中,失敗案例居多。其進行多元化發展戰略的思路並沒有錯,多元化發展能夠增加企業的盈利點,並增強抗風險能力。但是娃哈哈的擴張過急、過散,白酒、零售等行業娃哈哈沒有經營經驗可言,優勢不顯著,其貿然入局,失敗在意料之中。」
其實宗慶後自己也明白,「企業盲目多元化,只能必死無疑。」所以,在他看來,娃哈哈的方向是,「一方面上下游拓展,另一方面向高新技術方面拓展。」
事實上,娃哈哈並非沒有其他的選擇。在羅建幸看來,娃哈哈可以通過併購、投資向上游發展,或是進行同行業併購,這樣可以產生協同效應,而且其本身固有的優勢也可以發揮作用。「但是這些較其他多元化發展的項目,收益偏低,正是宗慶後看不上的。」
因此在現實操作中,娃哈哈的多元化更多的是一種向「錢」看齊的打法,而非戰略導向,羅建幸向記者透露,宗慶後自己曾表示,他從來沒有做過戰略,因為他認為三到五年的戰略沒有任何意義,「他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哪個方面有錢賺就向哪個方面發展,他認為商人應該以賺錢為榮耀,找各種各樣的機會,有機會就行。所以他的定義是:企業無戰略。」
這種「宗式邏輯」似乎能從娃歐商場的「善後」處理中看出一些端倪,有消息稱,娃哈哈計劃將娃歐商場轉型為教育中心。但是這個脫困之舉並未引來外界贊同,RET睿意德商業服務部董事杜斌認為,宗慶後或許是看到了教育市場近來的火熱,但是教育業態對租金承受能力不高,這個行業本身的上升空間也有限,一家購物中心全部做教育也不太現實。
上海博納睿成營銷管理諮詢公司董事長史賢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其實,娃哈哈並沒有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宗慶後的多元化基本上都是異想天開,而宗慶後本人就是一個機會主義者。」
「任何項目的成敗都由操盤人決定,宗慶後是飲料業經營大師,卻未必是其他產品的經營大師。說白了娃哈哈除了有錢,其他什麼優勢都沒有!」 羅建幸直言,「而如今早就過了有錢就能成功的時代。」
一個人的帝國
「宗慶後的生活很儉樸,個人花錢很少,住宿、穿衣都十分樸素,但是他內心有一個非常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大公司,有著很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談及宗慶後其人,曾任娃哈哈集團策劃總監的營銷專家肖竹青如是說。
宗慶後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我的目標是進入世界500強」「現在只是500大,而非500強」。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願景,70歲的宗慶後依然奮戰在一線,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並不惜自毀創業神話,在多元化探索的道路上屢敗屢戰,義無反顧。
對於宗慶後近幾年多元化項目的不理想,肖竹青向記者表示,「這才能表現他是真實的宗慶後,如果一個人事事成功,那就太假了。」
確實,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羅建幸就指出宗慶後這種一貫親力親為的性格導致娃哈哈缺乏人才優勢。「娃哈哈公司沒有戰略部,沒有副總經理等崗位的設置,所有的公司決定都是由宗慶後一個人拍板,他也不相信諮詢公司,僅僅靠對其言聽計從的部長和經理。沒有人敢提建議,也沒人敢頂撞宗慶後,連他的女兒宗馥莉也不行。」
財經評論人王海濤認為,娃哈哈的困局,宗慶後有最大的責任,這個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自身的侷限所在——他過去的成功,他過去性格中、管理中的成功因素,現在可能成為了羈絆。宗慶後是一個強人,所以,當年能夠憑藉一個產品創建一個龐大的帝國。但也因為他太強了,公司裡的其他人顯得很弱。他像一棵參天大樹,在他的旁邊生長的都是草。一個過於強勢的老闆,難以培養出獨當一面的下屬。
「但現實是殘酷的,時代總是在變,市場總是難以捉摸,守住江山,是一件比打江山更艱難的事情。」王海濤表示。
尤其是單純一個人的「單打獨鬥」來守住江山更是難上加難。「宗慶後儼然是極度自信的帝王。」羅建幸說,「做白酒、做商業地產,手下的銷售經理包括宗馥莉,都是反對的,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其實,宗慶後也從不避諱所謂的專制思維,「你去看看中國現在能成功的大企業,都有一個強勢的領導,都是大權獨攬的,而且專制的。我認為在中國現階段要搞好企業,你必須專制。一個卓越的領導者,必須是一個『開明的獨裁者』。」他曾說,「公司有人在做(市場調研),但最終決策還是靠我的直覺,調研機構不一定對。」
即便對其「欽定」的接班人,宗慶後也無法放心地徹底交付,其曾公開表示,宗馥莉受外國文化熏陶,其實既不瞭解中國企業的現狀,也不清楚國外的情況。並表示女兒要接班,還要再磨煉磨煉。而羅建幸則透露,其實宗馥莉在娃哈哈並沒有太大的話語權,很難插手核心資產的運營。
對於上述質疑,記者向娃哈哈集團品牌總監任威風求證,至發稿前並未得到回覆。
「他(宗慶後)的成功已經持續了20多年,這已經夠奇蹟的了。但試想,一個只依靠一個老人的企業,危機有多大?」羅建幸表示,「簡單來說,娃哈哈就是中國土豪老闆一路成長的縮影,如果不轉型,就只能走下坡路了。」
創業者註意!娃哈哈研發智能機器人再玩跨界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7/146876.html
有消息稱,在9月份舉辦的航天軍民融合技術對接交流會上,浙江300多個企業代表與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交流對接專項技術。其中,娃哈哈就智能機器人和物流裝備項目於該院達成合作意向,欲合作成立公司,跨界涉足特種專用機器人產業。
雖然,娃哈哈之前也曾跨界至童裝、商業地產、奶粉以及白酒等多個領域,但此次的跨度更大,直指高科技含量十足的智能裝備制造業。而上述跨界戰略也已經得到了娃哈哈方面的證實。
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樓向明已公開表示,雙方已經接觸多次,目前都表現出較強的合作意願。“智能化技術領域作為娃哈哈多元化經營的重要方向,雙方不僅要在技術層面上進行合作,更要在產業層面進行開拓。”
跨界機器人早有“預謀”?
對於跨界,或者說企業多元化發展,宗慶後有著自己的想法。他曾經表示,多元化要看企業是否需要,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機會。目前,娃哈哈飲料在行業內規模很大,再大幅發展對行業沒有好處,穩步健康發展比較好。
除此之外,宗慶後還曾表示,今年主要想發展上下遊行業,包括發展生物工程、菌種等方面。另外,在橫向方面,想涉足高新技術環保、節能電機、機器人行業。“我們還要進軍高新技術產業,研發節能環保電機和機器人,原來也有兩個機械廠,設備也是世界一流的,以前為自己服務,自己做模具,現在想在這個方面有所發展。”
而目前娃哈哈正在向著宗慶後所想的方向發展。事實上,娃哈哈早在2013年時就已經開始涉足工業機器人制造領域。據記者了解,飲料、生物工程和機電是娃哈哈未來發展的三條主線,其中機電的發展主要依托人娃哈哈研究院。今年6月份,樓向明等人還專門訪問了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交流促進雙方在特大型機器人、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合作。
而關於機器人,樓向明曾透露:“我們期望今後在智能化裝備領域能有所突破,以信息產業發展為目標,我們首先瞄準了工業機器人,我們目前承擔的機器人項目有國家工信部項目1項,863項目2項,都是圍繞機器人的應用和研究,近幾年申請機器人專利29項。我們和國自機器人合作的項目在鉛蓄電池、炸藥包裝設備、機械、零部件等領域都有涉足,為制造企業里面的機器人應用做了一些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眼下,中國機器人市場也備受資本青睞。據了解,今年以來,包括南通鍛壓、巨星科技、均勝電子等多家上市公司,都通過並購方式跨界進入機器人行業。
據國際機器人技術聯合會數據顯示,中國去年采購了36560臺工業機器人,占全球銷售總量的五分之一,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多元化布局攤薄風險
事實上,在業界看來,娃哈哈進行多元化布局與其主業增長乏力有一定關系。而在宗慶後看來,“我們現在資金有余,不想在飲料行業中過度競爭,應該公平合理競爭,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也促進企業的發展,因此娃哈哈有多元化的人士需求。”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娃哈哈頻繁跨界背後是意在“將風險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後,在原有業務進入紅海競爭的情況下,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多元化投資是正常的,也是一種趨勢。但前提是,要厘清自己的投資者身份,如果是一個投資人,就雇傭進行職業經理人團隊去做,只對戰略、財務進行控制,不管其它業務。”
“娃哈哈在跨界投資時應註意欲投資行業的發展現狀、內部競爭情況以及前景等,盡量選擇發展前途較好的行業進入,否則很容易失敗。”該分析人士表示。
另外,業界的普遍觀點認為,對娃哈哈而言,實現制造、零售、服務板塊的布局並非易事,但只要有一個清晰的戰略規劃,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或許便不再那麽艱難。此外,如何控制產業板塊快速擴張帶來的資金供給問題是當前需要重點考慮的,也是未來所有要進行戰略擴張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首富宗慶後打造娃哈哈的10條軍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211/153195.shtml
導讀 : 這幾天i黑馬拿到了《宗慶後:萬有引力原理》的試讀版樣書,算是首富宗慶後的唯一公開著作,離公開出版還有一段時間,i黑馬提前給大家爆點幹貨。
娃哈哈創始人、70歲的宗慶後,首次開口講述自己的創業歷程,一切簡單得令人吃驚。作為娃哈哈集團學習版權威傳記,筆者根據圖書內容及對娃哈哈的多年了解,總結出宗慶後打造娃哈哈的10條軍規,分享給創業者。42歲白手起家,28年來,每天工作16小時,一年中,200多天奔走在市場一線,靠“一瓶水”成為中國首富,宗慶後的成功值得所有創業者參考。
1、“黑板幹部”
娃哈哈有一個專有名詞,叫“黑板幹部”。這個名詞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娃哈哈兼並杭州罐頭廠後——那是一個典型的小魚吃大魚案例。前國企幹部管理難,宗慶後想出了一個狠招:在走廊上掛一面黑板,任免幹部不需要走任何手續,只要他在黑板上用粉筆寫上“任命XX為XX職務”,該名幹部就立刻上任,免職也是,無商量余地,當然一定會給對方一個說法。當然,宗慶後也講究民主推薦和競選,不是隨便寫,也不是隨便擦,即使擦掉人家也不會恨他,只恨自己工作沒有做好。
在當時,這個舉措雖然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騷動,但卻非常有效。而在此後的娃哈哈不斷擴大過程中,雖然任免幹部不再寫黑板,但是宗慶後一句話決定幹部任免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娃哈哈和其他企業一樣,每年按照實際業績、管理能力等因素綜合對員工進行考核,優秀的獎勵,不合格的下崗,並非宗慶後一言堂。
在幹部的管理任用上,強調“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的選才原則,通過能上能下的“黑板幹部”模式,在很長時間里給娃哈哈的幹部帶來不斷學習、改進、創新與發展的動力和壓力。
2、深潛
很多老板都會親自到一線去了解市場,卻很少有人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當成銷售人員跑在一線。但70歲的宗慶後做到了,並且還在繼續。
自從成了“首富”,加上網絡傳播,宗慶後現在出現在雜貨店門口經常被人認出來,這讓他煩惱,寒暄奉承的話多了,真正想聽的話少了。
之所以宗慶後的話公司人會當“聖旨”,是因為這麽多年娃哈哈的決策沒有出現大的失誤,這不是僥幸,而是宗慶後用腳探路走出來的。
“深潛”,就是一個猛子紮進去,一直紮到最基層,跟最基層員工在一起工作。宗慶後還提出“打滾,做表率”。宗慶後很忙,不是忙於應酬、旅遊,而是跑市場,這是他全部的娛樂。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毛澤東最為樸實的一句話,也是宗慶後作為掌舵人一以貫之的原則。
70歲的宗慶後仍然跑在市場前線,他相信自己的判斷,不喜歡聽別人的匯報。他在跑市場的過程中,能獲取很多第一手的市場信息,比如新產品口感好不好、包裝好不好、廣告效果怎麽樣、競爭對手在做什麽活動、經銷商對公司政策的意見等多方面有效信息,他再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進行市場決策。
宗慶後一直為自己這種堅持帶給娃哈哈20年未出決策失誤而自豪。親自跑市場調查的做法也可以讓更多的市場一線人員與老總雙向溝通,更增強了辦事積極性,對市場無比熟稔的宗慶後的調查方式也讓周圍的市場人員學到很多。20多年來,每年平均有200天在市場第一線調查售賣情況的宗慶後,作出的諸多戰略部署都是根據市場實際需求而出臺。始終切合市場的娃哈哈,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一個人再能跑,時間也有限。所以,娃哈哈還有一支專門的“情報隊”,大約有七八十人,他們的工作就是像宗慶後一樣跑市場,一方面對銷售工作、制度、任務落實情況做監督,另一方面就是刺探行業情報。他們一般每個禮拜都要交一份市場動態。
用宗慶後的話說,如果你只管機構不管財務的話,你就不會懂財務;如果你不親力親為,自己去把事情做起來的話,你就沒有洞察力;如果你不經常跑市場,你也不會產生對市場的敏感度。
3、“半軍事化”管理
很多企業家獨攬大權、說一不二,卻很少有人能夠身先士卒,公私分明,個人利益放後,“大家”利益至上。
在商戰中,速度就是生命。娃哈哈一個新產品,曾創下3天鋪遍整個中國市場的紀錄。除了多年來布局的聯銷體網絡,宗慶後的組織結構扁平化和“半軍事化”管理理念,大大縮短了產品從倉庫到老百姓手里的時間。
沒有當過兵的宗慶後,有種與身俱來的將軍氣質:個性鮮明,意誌堅定,獨攬大權,身先士卒。這或許和他下鄉時期熟讀《毛澤東選集》有很大的關系,他將書中毛澤東指導作戰的精髓進行消化並用到了企業管理中,他的鐵腕作風保障制度能夠有效執行下去。
筆者連續幾年參加了娃哈哈的年夜飯,對一個場景印象深刻:宗慶後剛邁進門,原本坐在圓桌前說說笑笑的員工突然安靜,所有人齊刷刷起立。外界很多人誤解,覺得宗慶後很霸道,在公司像個“皇帝”。而筆者覺得,他更像個將軍。
例如,籌建某地工廠時,當時的籌建負責人,為了工地聯絡方便,(未經請示)買了幾個簡易對講機,娃哈哈集團為此專門發文進行處罰。未經請示擅自行動,在娃哈哈是不允許的。有時,外界無法理解娃哈哈內部管理的嚴苛,但是宗慶後認為必須這麽做,否則整個集團那麽多員工無法做到令行禁止,這是“沖殺沙場”之大忌。
娃哈哈從“小舢板”發展成“飲料航母”,若非宗慶後的鐵腕,果斷決策,根本站不到中國飲料老大的位置。用宗慶後的話說,中國現在能成功的大企業,幾乎都有一個強勢的領導者,他認為中國現階段要搞好企業,必須專制。當然,這不代表不開明,也得聽來自基層的聲音,經過判斷,專制地去執行。
宗慶後的鐵腕作風已經深入人心,宣布的事、布置的任務沒人敢松懈對待。在創業團隊的帶領下,公司形成了一支拉得出、打得響、過得硬的具有較強執行力的員工隊伍,“拉得出”是一種有令即行的態度,“打得響”是指工作能力強與水平高,“過得硬”是指經受得住繁重、困難、艱苦等等的考驗,這是娃哈哈對員工工作的基本要求。
4、現金為王
現金流就是企業的血液,每個做企業的人都知道,但能保證現金流充裕同時能讓企業快速發展的企業又有多少?
有人評價宗慶後保守,對其引以為傲存了上百億元現金在銀行的行為嗤之以鼻。
從100億元到150億元人民幣,而今見諸報端的最高數據是160億元,也有人私下聽宗慶後說最高有200億元存在銀行。
2008年金融危機至今,不少知名企業死於資金鏈斷裂,就算政府出手搭救也是元氣大傷,比如飛躍,至今都沒緩過神來。
很多人取笑宗慶後不會“理財”,宗慶後卻從不理會。
向銀行貸款,無非是希望借助銀行資金來加速企業發展,自從娃哈哈的聯銷體成立,來自代理商的“保證金”就讓娃哈哈解決了現金流問題,也解決了讓很多企業煩惱的呆賬壞賬問題。
娃哈哈這個發展速度,宗慶後覺得滿意了,再快人才都跟不上。
其實宗慶後也不是不清楚,把錢存在銀行不劃算,這些年為了尋找新項目,他也沒少跑,下過礦井進過牧場。但在他眼里,沒有十拿九穩的好項目寧願將錢存在銀行里。
在前不久的一次聚會上,宗慶後提出,整個中國的經濟形勢仍不太樂觀。
而實際上,國際上優秀的企業都很重視現金流。當年美債降級,美國某公司調查過現金儲備過100億美元的企業,排名第一的就是美國蘋果公司,現金儲備達762億美元;微軟、思科、谷歌、甲骨文等公司現金儲備都在300億美元以上。
宗慶後說,現金充足有兩個好處:一是企業發展沒有後顧之憂,二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可以出手“撿便宜”。
5、聯銷體
聯銷體一直被外界譽為娃哈哈的核心競爭力,而聯銷體的形成並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
筆者曾經全程跟蹤過一次娃哈哈的年度經銷商大會。那天早上,杭州宋城門口,長長的大巴車隊一眼望不到尾,這還是第一批,因為每年的經銷商大會總人數超過1萬人,因此不得不分三批召開,每批3000多人。
娃哈哈的營銷組織結構是這樣的:總部——各省區分公司——特約一級批發商——特約二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三級批發商——零售終端。
聯銷體的核心,就是把經銷商綁進來,大家利益共享、責任共擔,通過一些方法,讓原本與公司利益沒有那麽緊密的經銷商,將銷售娃哈哈產品當作事業來做。這里指的主要方法,正是保證金模式。
娃哈哈的聯銷體幾乎無法複制,因為這是宗慶後長達20多年不斷“織網”的結果。用宗慶後的話說,娃哈哈的成長制造了多少千萬元富翁甚至億元富翁,這些經銷商已經和娃哈哈成為一種共生體。
在市場競爭激烈、心態浮躁、缺乏信任、巨頭林立的今天,沒有一家企業還能靜下心來編織這樣的聯銷體,也沒有這樣的經銷商有信心願意與企業共存亡。
在編織聯銷體的過程中,娃哈哈也經歷過傳統的國營糖酒體統分銷、利用批發市場個體戶分銷。但宗慶後總覺得這不是理想的銷售模式,因為終端市場無法掌握,而直接鋪設終端占用資金太多,根本不現實,於是宗慶後想到了必須與經銷商利益拴在一起。
1994年經銷商大會上,宗慶後提出“保證金制”,臺下的經銷商一陣議論:娃哈哈憑什麽這樣做?宗慶後給出了三個理由:一是娃哈哈果奶好銷,大家有錢賺;二是保證金有利息,比存銀行劃算;三是生意長久,需要信用。
經過20多年的積累,與娃哈哈直接發展業務關系的一級經銷商,有2000多個。做娃哈哈的一級經銷商,必須先給娃哈哈打進年銷售額10%的預付款,業務發生後,每月須分兩次補足,娃哈哈支付高於或等同於銀行存款的利息。同時,規定銷貨指標,年終返利,完不成任務者動態淘汰。這一做法降低了娃哈哈的經營風險,銷貨人員無需在討債上費心費力。缺乏資金實力、市場開拓能力差的經銷商難以進入娃哈哈聯銷體,娃哈哈得以與優秀的經銷商打交道並將其“套牢”。
每年年底的經銷商大會,是一場大型的表彰會,同時也是一次訂單會,這幾天基本就能將娃哈哈下一年80%的訂單確定下來。現在網絡上流行的“訂單制”在娃哈哈早就實行。經銷商大會一開,下一年的原料采購、生產任務等大部分敲定。
維護聯銷體其實並不容易,前提是信用,但同時要保證利潤。為了公平保障大家利益,娃哈哈和經銷商簽訂的聯銷體合同里,規定非常細,光返點就有N種情況,幾乎把所有可能都放了進去。
其實直到現在,宗慶後還在不斷更新完善“聯銷體”,隨著娃哈哈的產品種類增多,各地銷售情況不一,第二套聯銷體網絡已在建立之中。
6、領先半步,小步快跑
二十多年來,宗慶後一直堅持主業經營,將小產品做成大市場,堅持謹慎的滾動發展,堅決不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堅決不做自己心中無底的事情。但一旦抓住機遇就大幹快上,被稱之為“小步快跑”的策略。
2014年是富氧水、2013年是格瓦斯、2012年是啟力……娃哈哈每年都會推出5款左右新產品,並會選中其中一款重拳推送。同時,宗慶後堅持“生產具有真正使用價值的產品”的經營理念,不斷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堅持不斷創新,堅持要永遠“領先半步”的觀念。每年均出新產品,每年均有新的增長點,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產品鏈,較好地解決了產品生命周期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的問題。
在娃哈哈的超級實驗室里,排隊等推出的新產品每年起碼幾十款。這個神秘實驗室,擁有200多人的研發團隊,其中博士有10名,高級專家有28名。為這批人才,宗慶後專門投資1.2億元興建了國內一流、建築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的科研大樓和1200平方米的中試車間和國家級技術中心。這個神秘的實驗室里,幾臺小小的分析儀器價值就達1億多元。
食品行業屬於傳統行業,很多產品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往往受到低成本競爭的挑戰。但娃哈哈每年的利潤卻一直保持著增長,用宗慶後的話說,沒啥絕招,就是創新。為了維持這艘“航母”前進,娃哈哈需要不斷地給自己的體系註入新的產品、新的活力,來支撐整個體系“每一個環節都獲利”的商業邏輯。
通過產品的不斷創新,實施了差異化戰略,娃哈哈避免了與其他企業的惡性價格競爭,而且這些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也較高,銷售和效益都很好。目前娃哈哈的新產品對銷售和利潤的貢獻率已經達到40%以上。
雖然新產品不少,可宗慶後的原則是看準時機出手,衡量是不是一款成功的產品,關鍵在於市場接受度。確實,太超前未必是好事。不說無數倒下的高新科技企業,陳金義的五大連池礦泉水的失利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7、“日清”制度
說起娃哈哈的“日清制度”,公司內部的人都很有感觸。除了硬件、軟件系統,娃哈哈總經理辦公室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考核各個部門每日工作完成率。
娃哈哈有一個串聯起全國各個角落的OA系統,公司員工根據權限不同,能夠同時接收到不同的信息。另外平行的還有一個跟蹤考核系統,每個信息都設置了完成閱讀的時限,一般規定都是一個工作日完成閱讀,複雜點的信息寬限成幾個工作日,然後在指定時間內向總經辦反饋信息。
各個部門、分公司每天有各種各樣的文件要上報,宗慶後需要批示,包括召開會議,下發指令。每個批示或者指令下發給某些分公司或者部門,總經辦都會為每個人做一份跟蹤執行的表格,然後到月底考核完成情況,每個月的考核通報將會公布給所有人。
沒完成怎麽辦?扣負責人的錢,500元一條。據了解,這套“日清”體系已經實行了10多年,在不斷完善和嚴格考核中,各個部門、分公司已經養成了“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完成率一般都在96%以上。
每個人擔起責任,企業才能快速前進。宗慶後說,創辦娃哈哈以來,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跑市場,所有信息第一時間溝通、第一時間解決,管理通道短,信息交換效率才能提上去。
8、臺賬制度
在各種企業家管理課程中,都會有細節管理這一課。優秀的細節管理是一個系統,能降低成本、提高品質、提高效率、提高利潤。之所以將“臺賬”拎出來單獨說,是想讓大家了解一下娃哈哈的細節管理,這本“臺賬”正是宗氏細節管理的載體。
宗慶後從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管理教育,但在創業之初,細節管理理念就已經自然生成。臺賬實際上就是每天的“清水賬”——明細記錄表。
在娃哈哈,這本明細記錄表的歷史有多久又有多細?據不完全記載,自從公司成立,娃哈哈就開始有手工臺賬。各大小會議、談話紀要自然是最基本的臺賬內容。
據娃哈哈的部長透露,他們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記錄本,每天簡要記錄部門的主要工作,如會議、會談、生意往來等,是為“清水賬”。多年下來,各部門的記錄本有個十多本不在話下,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按年份查閱到某年某月某日的準確記錄,絕不會有錯。這種臺賬制度從部長開始延伸到各級人員,形成一種嚴謹的制度,便於員工規劃、記錄工作和檢驗成果。
早年臺賬都是手工記錄的,後來公司根據宗慶後的要求設計了一套OA系統,臺賬變成里面一個模塊。各部門、各分公司的臺賬記錄得清清楚楚,然後做成Excel表存檔,同時也作為考核標準。
9、用人重在適合
“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用人之長,天下無可棄之人。”人才是企業第一生產力,宗慶後的用人觀念是“適合”。
宗慶後太強大了,光芒四射,因此娃哈哈除了宗慶後的聲音,很少還有別人的聲音見諸報端。因此,外界很多人質疑,除了宗慶後,不知道娃哈哈還有什麽大將。但只要筆者一說,或許很多人就會覺得耳熟。杜建英、楊秀玲、盧新琴、李鳳媛……一群宗氏女將,低調卻個個踏實能幹。
從營養液熱銷到和達能合作,從公司上ERP體系到上信息化系統,娃哈哈的每次重大事件背後,都有她們的身影。
宗慶後是一個特別專權的人,不管是偶然還是順勢,宗慶後似乎更喜歡任用女性幹部。這20多年,跟著他打江山的得力幹將大多數是女性。
因為在他看來,女性心細、悟性高、執行力強。尤其是在一個強勢的男上司面前,女性更容易產生歸附心理,比男性更容易領導。這可能和宗慶後憑借2個人、14萬元起步打天下有關,因為最初幫他打天下的兩個人都是女性。
“我有我的優勢。娃哈哈只有我一個‘頭’。‘頭’一多的話,企業就不行,爭鬥太多。如果書記、廠長各一條線,副廠長又有自己的線,各自的班底勾心鬥角,這樣的企業搞得好嗎?”宗慶後在談到自己的“管理真經”的時候說,女性的權利欲望沒有男性大,做事情也更踏實。
不同時期,公司需要的人才不一樣。一支團隊,關鍵是能夠優勢互補。宗慶後對自己的管理團隊要求也在發生著變化,但有一個用人原則不變:唯德。“不一定是個全能手,公司大了,只要品德好,總能給他一個適合的位置發展。”
10、銷售通報
娃哈哈的每個銷售人員以及經銷商每隔兩三天就會讀到一篇“銷售通報”,這些通報都是宗慶後親自寫出來的。宗慶後邊“走讀”全國市場,邊把自己感悟到的營銷動向寫入“銷售通報”,兩三天一份,頻繁時每天一份,長則洋洋上千語,短則數行字。這些通報有的是寫在一張便條紙上,有的則寫在賓館專用信封的背面,還有的潦草不堪,是在行進中的汽車里草就的,從不懈怠。
在通報里,不僅有全國各個市場的銷售狀況評比和分析,還有對於各個時期市場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不僅有娃哈哈各系列產品的銷售思路、方法、政策,還有公關廣告活動、促銷活動、品牌建設等多方面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套娃哈哈營銷教案全書,娃哈哈營銷“羊皮卷”。這麽密集、系列的銷售指導文件,即便宗慶後是個“營銷感覺派”,但如果他沒有用大量的時間跑市場,僅憑“閉門造車”的主觀想象是絕對寫不出來的。
“通報”在第一時間被傳真到各地,成為娃哈哈營銷體系中的一根最敏感的神經。難怪有人說,把這些通報編纂在一起,就是一部最為生動的中國飲料競爭史。
以上內容摘自京東獨家版《宗慶後:萬有引力原理》
2016年上半年增速跌至2% 娃哈哈欲借修補渠道突圍
中國飲料市場進入寒冬期,增長放緩是不爭的事實。在中國飲料界縱橫數十年的杭州娃哈哈集團(下稱“娃哈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在渠道方面也面臨著傳統門店經營發展模式無法解決其面對的難題。
在內部創新乏力、外部競爭激烈交困之下,娃哈哈試圖重構渠道,但變革能成為公司突破口嗎?

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宗慶後
增長天花板
一手打造了“聯銷體”模式的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宗慶後,讓娃哈哈的發展一鳴驚人,其飲料和牛奶等方面的渠道充分下沈,穩紮穩打贏得了三四線市場,創造了飲業帝國。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聯銷體”操作模式是娃哈哈的一級經銷商每年年底必須將該年銷售額的10%作為保證金一次性打到娃哈哈賬戶,娃哈哈為此支付高於或相當於銀行存款的利息,此後每月進貨前經銷商必須結清貨款,娃哈哈才予發貨。一級經銷商主要承擔物流商的作用,負責倉儲、資金和送貨到終端等服務,管理每個地區的二級批發商。
同時,娃哈哈分布在全國的29個省份的各分公司會派人幫助經銷商管理鋪貨、理貨,以及廣告促銷等業務。每年公司也對經銷商實行返利激勵和間接激勵相結合的全面激勵制度。目前,娃哈哈擁有70多個生產基地、170余家子公司、3萬多名員工、400多億元總資產。
但如今娃哈哈的發展正遭遇天花板。宗慶後曾公開向媒體表示,飲料行業正面臨著下滑趨勢,娃哈哈的增速從往年的20%多,下滑到去年4%多,今年上半年只有2%多。
拋開飲料行業大環境的影響,飲料渠道、網絡建設的同質化問題也會弱化其分銷優勢和終端競爭力。此外,互聯網化的電商、超市、便利店等為主流的渠道下,娃哈哈依然依靠著自己的聯銷體經營模式發展就顯得有些步履維艱了。
快消品行業最激烈的競爭在於銷售終端。以同樣賣水的康師傅為例,它早已投資了大型超市與便利商店的強勢渠道,其中就包括被特易購收購的樂購以及正處於高速發展的全家。此外,華潤怡寶、農夫山泉等也都在渠道上攻城略地。

娃哈哈工廠里的八寶粥產線
“試水”線上線下融合
雖然宗慶後曾多次公開表示,要堅守發展實體經濟,但其實也一直關註著發展火熱的移動互聯網領域。不久前娃哈哈旗下控股子公司上海娃哈哈福禮網絡有限公司(下稱“福禮惠”)在上海交通大學主辦OAO峰會,探討融合線上線下的新商業模式。
據了解,“福禮惠”是由宗慶後、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鄭永剛及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前院長王紅新在今年4月聯合創辦。今年5月,杉杉集團、上海恒大、蘭維樂集團又領投1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該互聯網OAO平臺,意在顛覆傳統互聯網企業的流量獲取模式。
所謂OAO(Online And Offline)模式,即是將線下實體店和線上網店融合的一體化“雙店”經營模式。現任職福禮惠董事長的王紅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我們所推崇的OAO商業模式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模式,其對客戶體驗的重視開始顛覆網絡上原有的生態模式,這種模式具有能和用戶進行深度對話和互動的天然屬性,從真正意義上打破O2O的資本困局,實現‘店商’與‘電商’的有機融合。”
王紅新認為,下一個十年的風口就是OAO。這不是讓每一個企業都想著去與BAT叫板,而是每一個企業在各自領域中,去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之後形成差異化,形成競爭力。在接下來的30年里,互聯網作為每一個企業的基礎設施,就像水和電一樣,會融入到企業的發展中去。哪個企業利用得好,哪個企業就能在行業中取得領先。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除了欲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娃哈哈也開始更加重視一二線市場。其中涉及到銷售和市場團隊的人員配置,以及產品的定位、口味和包裝等層面的重新調整。娃哈哈也意識到這項工作的複雜性,表示將加大新品推廣和研發力度,以適應新常態和新主流的消費變革。

多元化彎路
宗慶後在該峰會的演講中也表示,當前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增速下滑的問題,一方面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以後,低端、粗放的模式已經不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到了需要結構調整轉型階段。而互聯網作為一個平臺和手段,能夠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提高實體經濟的管理水平和質量水平。
飲料行業中,許多企業都在從事轉型升級,以擺脫以往低端、粗放的經營模式。農夫山泉在去年2月推出定價在35~40元/750ml的玻璃瓶裝礦泉水,加多寶以旗下昆侖雪山水搶占中高端水市場。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沈桂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整個大經濟背景來看,外在需求很弱,國內的需求成長也是力道不如預期。尤其是一般的國民消費也並沒有想象中的好,使得投資實體經濟不易獲利。很多錢都流到股市和房市。在這樣的環境下,實體經濟發展確實不易。企業做好流通環節是重要課題,但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消費升級還是應當更多關註在產品本身的升級,避免生產和需求脫節。”
過去幾年里,娃哈哈在多元化上走了一些彎路,試水了包括童裝、乳業、酒業等多個品類,還有重金砸向商業零售等。宗慶後的打法思路是利用過去積攢沈澱的品牌和渠道優勢,嫁接到新進入的產業方向上,以快速實現多元化突圍,但並沒有實現其預期的效果。
盡管主業營收增長陷入困頓,但宗慶後表示娃哈哈的平均利潤率仍保持在20%以上,況且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想來有著大量銀行存款現金流的娃哈哈,試錯的資本十分雄厚。
談到福禮惠,宗慶後則稱贊這是一個創新,是一種異業推廣,實現了買娃哈哈產品可以得到其他產品優惠的可能,一方面促進娃哈哈產品的銷售;另一方面讓消費者認識其他的產品品牌。
目前娃哈哈已經利用了互聯網,把從下訂單一直到生產調度、成本控制,包括追溯都集合到互聯網上。另外,在生產設備上實行自動化發展,減少勞動力,並保證生產質量。
而至於OAO模式,對於大部分的互聯網創業企業來說都還是未知的新詞匯。娃哈哈的試水,能否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找到一條突破路徑,尚未可知。
兩部委核實娃哈哈2015年繳費212項共7412萬元
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後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感慨稅費負擔重,其中光各種費就達500多種。
這一問題引起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的關註。針對娃哈哈集團提供了所屬131家企業2013年以來曾發生過的533項繳費項目,兩部委委托浙江省等25個省(區、市)財政、價格及其他部門進行了核查。
最終發現,2015年娃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實際繳費項目為317項,如果將這些費用對應國家收費口徑,實際為212項,繳費金額7412.07萬元。如果扣去經營服務性收費和協會商會會費等非政府性收費項目後,政府收費項目為29項,不過總金額仍高達6014.59萬元。
盡管實際收費項目並沒有500項之多,29項政府收費也低於市場預期,但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費用負擔仍較重。
對此,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同有關部門組織對涉企收費進行新一輪清理規範,研究提出取消、停征和減免一批涉企收費項目,切實加強和規範經營服務性收費管理,治理各類“紅頂中介”收費的具體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收費533與212之差
為何哇哈哈集團提供的533項收費,和最後有關部門核查的212項收費有如此大的差距?這主要是統計口徑之差。
哇哈哈提供的是533項收費,是所屬131家企業2013年以來曾發生過的繳費項目。
而財政部等核查的企業2015年實際繳費項目為317項。
而且,在這317項收費中,由於企業統計口徑與國家收費目錄清單口徑不同,如,國家批準設立的計量檢定費1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企業按照計量器具的不同,分別記錄為水表檢定費、流量計檢定費、溫度計檢定費、砝碼檢定費等64項收費。剔除這些重複計算後,2015年娃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的繳費項目為212項。
對於533與212兩個數字之差,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作了解釋。
一方面是因為2015年娃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沒有開展如資產評估、開業公告、商標註冊等業務,也沒有相關繳費;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及地方近年已經取消或停征部分收費項目,如工商註冊登記費、原產地證書費、海關監管手續費、征地管理費、檔案保管費等。
政府收費29項
根據核查結果,在哇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的212項收費7142萬元中,非政府性收費共183項。其中,經營服務性收費148項(1236.30萬元);協會商會會費、訂刊費等其他收費35項(161.17萬元)。
也就是說,在212項收費中,政府收費一共29項,6014.59萬元。
這主要來自三部分。一是政府性基金2項,全部為國家設立項目,共3456.43萬元;二是行政事業性收費26項,其中,國家設立22項,地方設立4項,共2185.25萬元;三是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排汙權出讓收入)1項,為國家設立項目,共372.91萬元。
盡管政府收費項目相對來說並不多,但政府收費項目金額占收費總金額比重為81%,因此企業費用負擔仍主要是來自於政府收費。
宗慶後近期公開表示,2015年娃哈哈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95億元,利稅115億元,上繳稅金56億元。
那麽,7142萬元費用占企業營業收入比重為0.14%,占利稅比重為0.62%,占稅金比重為1.2%。
不過,2016年娃哈哈繳納的政府費用會明顯減少。
浙江省財政廳稱,2015年娃哈哈集團所屬在浙江39家企業繳納的地方水利建設基金,總金額為3113.2萬元。浙江省自2016年4月1日起,減按70%費率征收該項基金;2016年11月1日起,全面停止征收該項基金。
宗慶後近期在接受浙江衛視采訪時也表示,2016年1~11月已經交各種費用4000萬元。
這相比於2015年全年7412萬元的繳費額,有較明顯的下降。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稱,2016年娃哈哈集團尚無全年數據,但從2016年1-9月數據看,較2015年同期在繳費項目和金額上,均有一定程度減少。
清費專項督查
娃哈哈交212項費,是否出現政府亂收費行為?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稱,在核查過程中,雖然尚未發現亂收費問題,但貴州省財政、價格部門發現,國家於2015年1月1日取消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費,由於地方有關執收部門收到文件的時間滯後,導致在2015年初向企業收取了一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費,省財政、價格部門已要求執收單位向企業辦理退付。
財政部表示,目前,我們要求各省(區、市)再開展一次全面自查,舉一反三,堅決杜絕此類問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將進行專項督導檢查。
上述負責人稱,娃哈哈集團反映的問題,說明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企業對繳費負擔的感受更加敏感。我們將繼續強化“放水養魚”意識,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企業在清理規範收費方面的獲得感。
兩部委回應“娃哈哈繳納500多種收費”:實際繳費317項
18日據發改委網站消息,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近日就進一步清理規範涉企收費有關問題答記者問。負責人就娃哈哈集團反映繳納500多項收費的問題表示,經核,2015年有支出數據的實際繳費項目為317項,與企業提供的繳費項目相差216項。
負責人還表示,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對涉企收費進行新一輪清理規範,將研究提出取消、停征和減免一批涉企收費項目,切實加強和規範經營服務性收費管理,治理各類“紅頂中介”收費的具體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問:此前,兩部委曾表示已請有關地方政府部門對娃哈哈反映繳納了500多種收費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請問有什麽新進展?
答: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高度重視企業反映的問題,委托浙江省等25個省(區、市)財政、價格及其他有關部門協助核對娃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的繳費情況,采取與企業座談、查賬對表等方式逐筆核對。此前,浙江省有關部門已公布了具體核對情況。
娃哈哈集團提供了所屬131家企業2013年以來曾發生過的繳費項目共533項。經核,2015年有支出數據的實際繳費項目為317項,與企業提供的繳費項目相差216項。一方面是因為2015年娃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沒有開展如資產評估、開業公告、商標註冊等業務,也沒有相關繳費;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及地方近年已經取消或停征部分收費項目,如工商註冊登記費、原產地證書費、海關監管手續費、征地管理費、檔案保管費等。
需要說明的是,317項收費的計算口徑和國家收費目錄清單公示的口徑有所不同。如,國家批準設立的計量檢定費1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企業按照計量器具的不同,分別記錄為水表檢定費、流量計檢定費、溫度計檢定費、砝碼檢定費等64項收費。剔除這些重複計算後,2015年娃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的繳費項目為212項,繳費金額7412.07萬元,包括:一是政府性基金2項,全部為國家設立項目,共3456.43萬元;二是行政事業性收費26項,其中,國家設立22項,地方設立4項,共2185.25萬元;三是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排汙權出讓收入)1項,為國家設立項目,共372.91萬元;四是經營服務性收費148項,共1236.30萬元;五是協會商會會費、訂刊費等其他收費35項,共161.17萬元。
從核查情況看,由於娃哈哈集團在各地所屬企業經營規模、經營範圍、經營行為不同,企業在各地具體繳納的收費項目不盡一致。比如,該集團及所屬企業在浙江繳納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共11項,全部為國家項目;在山西繳納10項,其中8項為國家項目,2項為地方項目;在天津繳納3項,全部為國家項目。此外, 各地經營服務性收費也有一定差異。
2016年娃哈哈集團尚無全年數據,但從2016年1-9月數據看,較2015年同期在繳費項目和金額上,均有一定程度減少。
問:在核查過程中,是否發現了亂收費問題?
答:在核查過程中,雖然尚未發現亂收費問題,但貴州省財政、價格部門發現,國家於2015年1月1日取消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費,由於地方有關執收部門收到文件的時間滯後,導致在2015年初向企業收取了一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費,省財政、價格部門已要求執收單位向企業辦理退付。目前,我們要求各省(區、市)再開展一次全面自查,舉一反三,堅決杜絕此類問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進行專項督導檢查。
問:下一步在降低企業繳費負擔方面有何考慮?
答:娃哈哈集團反映的問題,說明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企業對繳費負擔的感受更加敏感。我們將繼續強化“放水養魚”意識,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企業在清理規範收費方面的獲得感。
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對涉企收費進行新一輪清理規範,將研究提出取消、停征和減免一批涉企收費項目,切實加強和規範經營服務性收費管理,治理各類“紅頂中介”收費的具體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娃哈哈接班之谜:宗庆后还要再干20年,宗馥莉还没准备好继承家业
http://www.xcf.cn/500frb/tt/201702/t20170217_779506.htm
娃哈哈这支接力棒,已同时握在宗庆后和宗馥莉两父女手上足足13年,前者未放手,后者未冲刺。
在中国饮料行业的赛场上,宗庆后曾率领娃哈哈一马当先。如今,35岁的“娃哈哈公主”宗馥莉自2004年从美国结束求学回国以来,已从进入娃哈哈的基层管理开始,到任职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娃哈哈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然而,她却至今未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是依然奋战在一线的宗庆后不放权,还是目睹娃哈哈脚步放慢的宗馥莉不愿女承父业?
西方教育的水土不服
作为前首富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显得低调很多。她最近一次成为焦点,缘起于登上福布斯中国在2月6日发布的“2017中国最杰出商界女性排行榜”,排名第13位,是榜单中为数不多的80后之一。
追溯到宗馥莉首次公开露面,是在2006年的浙商大会上。彼时,24岁的她已任职娃哈哈萧山二号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并兼任杭州娃哈哈童装有限公司与杭州娃哈哈卡倩娜日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此前,宗馥莉在读完初中之后就前往美国求学,2004年从洛杉矶佩珀代因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毕业。回国后,她并没有空降到娃哈哈的高层,而是从萧山二号基地管委会主任的助理做起。
宗馥莉终究无法摆脱“富二代”的标签,但她一直用独立、好强的态度证明自己。她曾告诉《东方早报》,“我在宏胜十年的积累是我一脚一拳去开拓出来的,父亲并没有帮助我什么。他给我的就是一个订单,他只是解决销售来源,剩下的事情都是我自己去搞定的。”
和宗庆后一样,宗馥莉也是个工作狂。据她管理的萧山第二基地的员工反映说,宗馥莉总是第一个到基地,最后一个离开。
另一方面,和父亲截然相反的是,宗馥莉有计划、讲究效率、遵循制度。这些作风都归因于她所接受的8年西方教育,但置身于娃哈哈这个以“家文化”著称的中国传统企业,宗馥莉却始终“水土不服”。
在娃哈哈的员工看来,宗庆后是个好说话的长辈,而宗馥莉则是个强硬的上司。在日常工作中,宗馥莉对员工要求严格,直接下达任务,“如果有一些员工做错,我不太会容忍,因为公司制度在这里。”
一些随着宗庆后创业的骨干,在外地驻守多年之后回到娃哈哈杭州总部,宗庆后会因人定岗,为他们增设顾问职位。而宗馥莉总是无法理解,她认为根据现代管理准则,他们到了退休的年龄就应领取丰厚的退休金,不再参与公司业务。
讲人情、亲力亲为,是宗庆后的工作信条,而对于宗馥莉来说则不是。她相信数据,拥抱时代的变革,或者说,她就是想做传统企业在时代变革下的风向标。
继承不是唯一方案?
自宗馥莉回国进入娃哈哈以来,是否接班、何时接班的问题就从不间断。“既然女儿都进入饮料行业了,娃哈哈不给她管给谁管呢?”宏胜集团生产总监周九铭也曾如此猜测。
2010年,宗馥莉整合了娃哈哈供应部、工程部等各个部门的进出口相关业务,出任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同时兼管集团对外投资,开始推动娃哈哈品牌的国际化。
在两父女看来,此次的安排只是明确了不同的分工,并不等同于接班的前兆。面对中国市场和娃哈哈的企业文化,宗馥莉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彼时65岁的宗庆后也表示,自己还能干20年。
2013年10月26日,宗馥莉在世界浙商大会上获得了“浙商新星奖”奖项。巧的是,为她颁奖的正是宗庆后。
从父亲手上欣然接过奖项的宗馥莉,却表示不希望接过娃哈哈集团。
据《彭博商业周刊》报道,宗馥莉曾表示“我不想要继承一家公司,但是我可以拥有它。如果我做得成功的话,我希望能够去并购娃哈哈。”
和宗馥莉一同长大的娃哈哈在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678亿元,同比增长23.65%,各项经济指标连续14年登上中国饮料行业榜首。这一年里,宗庆后曾豪言3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并把目光转向多元化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娃哈哈在2014年开始遭遇了拐点,1000亿元的愿景非但没能实现,还面临着业绩断崖式下滑。2015年,娃哈哈的营业收入为494亿元,同比减少226亿,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排名从第31位急速下降到第70位。

▲ 2010-2015年娃哈哈集团营业收入情况。
手握接力棒另一端的宗馥莉,当然也看到了娃哈哈在饮料行业的长跑中脚步放慢,甚至方向不明——品牌和产品老化、电商渠道空白、新品开发缺乏规划等等。
事实上,宗馥莉和父亲宗庆后对于经营策略也时常有不同理解。
娃哈哈曾经凭借宗庆后在全国铺开的经销商体系占领市场。而随着社会结构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宗馥莉认为娃哈哈集团对于经销商的掌控力已不如从前。相反,她认为应顺应时代潮流有所发力的电商渠道,娃哈哈却一直没有铺开。
此外,宗庆后多元化发展战略下的多个项目均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前,宗馥莉在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曾表示,对于娃哈哈盲目发展并未涉足过的零售业“并不支持”、“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它需要内部清理一下,人员也是,市场结构也是,然后整个思路需要重新调整。”宗馥莉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说道。
如果要接手这家具有中国饮料行业霸主地位的传统企业,宗馥莉深知要审时度势,重新调整布局。然而,娃哈哈目前的最终决策者仍是宗庆后。
制定游戏规则
进入饮料行业摸爬打滚了十年,宗馥莉一直希望按她自己的思路走,而非遵循娃哈哈原有的模式。
掌权宏胜集团后,宗馥莉的市场策略是从OEM代工开始。她主动接一些国际饮料厂的OEM订单,以便出口业务团队迅速熟悉英美市场的文化、法规和销售渠道,了解市场对某种新产品是否接受后,再决定是否自有品牌推出同类产品。
2016年伊始,从事了10年生产制造的宗馥莉,萌生了做定制化果蔬汁的想法,便开始尝试做前端。
酝酿了将近半年后,一款可以让消费者自选蔬果组合和成分比例的创意饮料产品面世。与宗庆后主导推出市场的娃哈哈饮料产品不一样,这款名为“KellyOne”的饮料通过互联网渠道接受订单、提供销售服务、进行社交分享,定价也高达28-48元。

▲ 可以自由搭配的定制化果蔬汁品牌KellyOne。
宗馥莉曾公开表示过自己是个骄傲的人,拥有比同龄人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成长背景,她希望张扬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定制一款果蔬汁,它是你自我表达的过程,反映你是什么样的心 情。”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KellyOne”饮料正是以宗馥莉的英文名“Kelly”命名的,KellyOne的定位俨然是她个人的产品化体现。
“我现在不需要去追随游戏规则,我需要制订游戏规则,我要用自己仅有的力量,去改变、或者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宗馥莉曾如是说。
据《北京晨报》报道,宗馥莉表示希望KellyOne系列产品到2020年收入能有几十亿元。然而,自2016年7月推出市场后,KellyOne如今的配送范围仍只限于上海市内,当《无冕财经》向宏胜集团公关及KellyOne微信客服了解过去半年的销售业绩和未来市场规划时,对方表示不方便透露。

▲ 宏胜饮料集团子公司分布状况。
在娃哈哈亟待寻求转型突破的时候,这款几乎没有娃哈哈基因的饮料也许只是一次小尝试,娃哈哈和宗馥莉需要的是一招制胜、扭转颓态。2016年10月29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宏胜饮料集团有意收购美国最大乳品企业迪恩食品。此次并购消息至今无疾而终,但宗馥莉的“娃哈哈公主”长跑之路还很远。
未来,这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务实者将如何带领娃哈哈转型?也许接棒之时便见分晓。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