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現有傳統醫療體系產業鏈長,醫生、醫院、醫藥、地域、時間、服務等競爭維度非常多,任何一個維度上的技術突破都會帶來全新的競爭格局。
前段時間的“倒春”事件沸沸揚揚,各方揣測眾說紛紜,或友商抹黑,或對手挖坑,或自我炒作, 無論如何從結果上看,作為行業第一梯隊的典型產品和模式“被黑”、“躺槍”都是值得反思的,因為基本排除這個事件是營銷炒作的一部分,誰會在下一輪融資的關鍵時間點上用自黑的方式去拉升運營數據?短暫炒作的數據和產品模式的可信度,相信資本市場知道孰輕孰重。盡管春雨官方已出言自證,但用戶和市場的反應冷淡:“這事,不好說了,得再看看吧”。。。
與此同時,另外一邊確是另外一番景象,特別是以醫生集團、名醫主刀等O2O醫療服務模式為代表的醫療Uber們,越來越多受到用戶和資本市場的認可,不少在A輪已超過5000萬美金,要知道春雨可是至少用了3年的C輪才拿到這個數量。這些新的模式和切入點,似乎比當年春雨丁香們在行業里更受寵。
當然今天我們無法斷言哪種模式好或不好,因為在重度政策依賴高度不確定的行業環境里,一飛沖天和一蹶不振有可能都是跑道上的下一步。我們今天回歸到醫療行業的本質和初心,去看這個行業哪些產品和模式可得始終。
二、賽道和選手
以紅杉、IDG等為代表的資本方對行業賽道和選手的選擇與下註,已被創業者和市場作為布局行業模式和市場切入的首要參考。選對賽道,並全力保持這個賽道的第一的團隊,你才有機會。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個矩陣大體是這樣的:
醫患溝通們
醫療工具們
醫療Uber們
賽道模式
眾包問診
醫療工具
醫療共享經濟
代表選手
春雨/好大夫/平安好醫生
掛號網/丁香園/杏樹林
名醫主刀/大家醫聯/滴滴醫生
解決痛點
好看病
便捷
看好病
市場切入
全科
掛號\病歷
優質資源(醫院+醫生)
優勢
資產模式輕
用戶集中度高
反應快
用戶集中度高
傳統流程工具優化
模式清晰
付費意願高
能看好病
劣勢
需分診或面診,病看不好。
付費意願低
無閉環
付費意願低
用戶集中度低
平臺利益分成
其他賽道不一一列舉,上述三個賽道代表三個典型不同產品方向,且梯隊已形成:
1) 醫患溝通,依賴醫患兩端的體量上的優勢,以智能匹配眾包的模式試圖解決醫患快速連接問題,解決常見病、普通病等健康類的需求。通過互聯網的便捷優勢和醫生的熱情服務,滿足患者心理生理的初步“安全感”。但問診末尾強加的一句“醫生回複僅為建議,進一步診斷請到線下醫院”道出了整個模式的無奈和然並卵現實。所以此賽道的商業化無非就是流量模式,導流到醫藥電商、線下醫療機構、金融保險等達成商業化。下圖展示了這種模式的價值鏈推演:
商業價值鏈推演
其中有商業自營模式優勢的如平安好醫生為代表的模式,雖然同樣前端是流量,但轉化為自家商業服務的後端價值鏈上,能發揮集團互補優勢,從用戶價值上講能提供全方位的醫療健康保險甚至金融服務,從商業價值來講,羊毛出在豬身上保險金融延伸服務提升了整個賽道上的競爭優勢,當春雨們還在糾結問診費跟醫生二八分還是三七分的時候,平安們可以高舉出免費大旗。
2) 醫療工具,不重構現有醫患流程,從流程某個痛點切入,以輔助工具的形式提高流程效率,如掛號網解決掛號效率的問題,雖然專家號、特需號、夜間號等還未接入,網上放號量只有線下掛號量的2%不到,但就患者就診流程便捷來說無疑提升了這部分人群的時間效率。後期定位在醫生群體微醫集團以及患者群體的分級診療,從大趨勢上來講都符合兩端人群和政策趨勢的發展。所以大獲市場和資本追捧。但無論是醫生集團還是分級診療,對傳統產業鏈的沖擊都過大,需要不斷的政策試點和試錯,甚至是市場反向驅動的,目前還遠未進入正常的政策執行通道,掛號網們只能積極占位,靜候佳音。
丁香\杏樹林等提供的醫生工具從醫生群里的需求出發滿足病歷管理、用藥助手等常見醫生需求,大大提高提高醫生效率和整體專業度,使用頻次和普及度很高。然而和所有互聯網工具類產品一樣,商業化部分的想象空間無非還是落在廣告、藥企Markting的層面上。攜醫生以令醫藥的終極模式對現有負面環境依賴過大,在新醫改、醫藥分家等大趨勢下,多年累積的優勢也許會蕩然無存,勢必需要另謀破局點。
3) 醫療Uber,這類產品實際上是共享經濟在醫療行業的切入應用,在尊重現有醫療行業規則的前提下,試圖在通過互聯網的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和重新連接醫院、醫生、患者、藥企、支付這些關鍵點,在患者使用層面上達到體驗重構。如醫生集團將傳統的醫院中心轉化到醫生中心,以前患者圍著優質醫院轉,現在跟著優質醫生的服務走。再也不怕有錢也買不到專家號。 名醫主刀等更是從極細分但高度剛需的手術群體切入,將醫院醫療資源和醫生時間做價值最大化匹配,達到患者醫生醫院三贏。但這類產品對大眾患者的覆蓋層面畢竟非常有限,雖然依靠高客單價和想象空間比較大的延伸服務也能達到足以讓資本方出手的預估體量,但受惠層面十分有限,而且在新醫改後續極可能產生的患者-醫生-醫院-藥企強制重新連接的政策背景下,任何一個連接關系的改變都對這類依賴現有連接關系的產品受到直接沖擊。
三、加油和沖刺
雖然各賽道都有自己的要跨越的障礙,但賽道上的選手們也都有自己的加油棒和沖刺目標。因為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對行業現有生產關系的重構以達到生產力上質的飛躍,在改變和重構生產關系的過程中一定會沖擊到現有的利益關系,但一定要把提升生產力作為沖刺目標。換個說法就是,不求顛覆行業,但求價值體現。一個產品的價值體現在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兩個層面,目前的移動醫療產品在用戶價值上無疑都各有所長,被用戶接受,或多或少在確實解決用戶痛點,但在商業價值上,幾乎沒有一個產品和模式受到市場驗證和認可,所以“倒春”事件的傳播絕對不是偶然,而是行業產品的商業價值長期缺失,引發用戶和市場對整個行業質疑的一個集中表現。資本市場的本性是嗜血的,沒有商業的表達就得不到資本的加油。
下面我們套用當下互聯網行業熱捧的《三體》現象,來看看行業發展的思路的一些啟示。
三體思維
我們知道醫療行業大部分場景都是低頻且非標準化的,這與互聯網產品最熱衷和擅長的高頻標準化服務背道而馳,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無路可走。雖然長期以來醫療行業累積的痛點並沒有因為互聯網而有本質的改變,但如同張曉龍在“微信背後的產品觀”里講到一個觀點很值得思考: “當一個解決方案過於複雜時,那一定是把問題弄錯了”。當我們覺得移動醫療產品面臨產業鏈太長、利益關系太多、政策影響太大無法改變時,是否我們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錯了?
1.升維思考
不糾結高頻或低頻得表現產品層面,選擇足夠市場容量足夠大的行業切入,如婚禮服務平臺 ,也是低頻差異化服務的典型,只在市場占有率和客單價緯度上競爭,不在頻次或複購率上花時間。用完就刪無所謂,比如按照每年1000萬對新人結婚,每對平均花費10萬,市場體量已達萬億,按1%的市場占有率可達百億交易額,按1%的利潤率計算營收過億。從這點上說行業里如名醫主刀這類產品會在個維度下思考布局,用戶的層面手術的頻次足夠低,但整體需求數量及高客單價、多樣化的配套需求,能彌補低頻服務的不足,帶來產品整體商業價值量的提升,這類產品的方向就是盡量多的資源占有率、盡量優化的資源匹配和盡量好的線下服務結果,純線上產品的體驗優勢不會成為關鍵競爭維度。
2.降維打擊
當地球連同太陽系被二向箔從三維降到二維而瞬間徹底毀滅時,打開了無數互聯網人思考行業差異化競爭的思路。中國互聯網的格局競爭多年,以BAT競爭格局為例,騰訊百度折騰電商、阿里百度折騰社交、騰訊360折騰搜索等等,為何鮮有收貨?很多人覺得是企業基因問題,有些扯淡,朱元璋的基因是農民是乞丐,就不能跨界當當皇上了?Google的基因是搜索,但今天它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而已嗎?Apple做了什麽,誰說的清楚它基因是什麽?今天從三體的啟示上看其實很多競爭是輸在了同維競爭上,無論自家流量、用戶優勢有多明顯、用戶體驗有多大差異化,在競爭的本質上維度並沒有減少,就好比歌者文明如果只是采用更大火力的熱兵器甚至激光武器來打擊地球文明,恐怕根本無法做到迅速而徹底的毀滅地球。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傳統商業體還在嚴重依賴於地理位置而聚集人群流量時達到商業轉化率時,互聯網電商卻將地域這個維度去掉,人群流量完全不依賴於地域的維度,成就了全新的阿里和京東的商業帝國,傳統商業體以無法在現有的維度上達到參與競爭的體量,這才是重構與顛覆。
同樣的思路在互聯網醫療上,現有傳統醫療體系產業鏈長,醫生、醫院、醫藥、地域、時間、服務等競爭維度非常多,任何一個維度上的技術突破都會帶來全新的競爭格局,比如最近幾年火爆的可穿戴設備和虛擬現實設備等就是未來降維打擊武器的雛形,雖然目前階段還不太成熟,但相信隨著互聯網、生物科技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空間維度徹底去掉,勢必重構和顛覆傳統醫療服務的體驗。
四、結尾
互聯網+很多行業都會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雖然目前我們能做的非常有限,甚至被嘲笑隔靴搔癢然並卵。但是當患者、醫生、醫院、藥企都在述說自己的苦衷與無奈,我們堅信機會和挑戰一定就在那里,只是我們還沒把問題找對。
相信能有吵雜的質疑聲中或泡沫聲中不忘提升大眾健康水平、改善整體醫療環境的初心,方得我輩投身互聯網醫療之始終。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A哥,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