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新奧集團正悄然進入美國,在高速公路沿線編織一個天然氣加氣站網絡。
據路透,新奧集團僅今年內就計劃在美國建造50家天然氣站。該公司此舉緊緊跟隨清潔能源燃料公司和皇家殼牌公司,希望在美國頁岩氣革命中分一杯羹。
這也是中國企業跟進美國頁岩氣革命的又一案例。上個月,中石化集團表示將投資10億美元,購買切薩皮克的密西西比石灰頁岩中的石油和天然氣。
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將有望使美國運輸業擺脫對進口石油的以來,而且車主們通過柴油改天然氣節省每加侖兩美元的成本。
去年,在美國出售的垃圾卡車中有一半是以天然氣為燃料,他們可以在專用的氣站中加氣。由於低廉的成本,有越來越多的重型卡車開始採用天然氣。
早在兩年前,新奧集團就開始派人到美國,希望與美國天然氣巨頭清潔能源公司合作,但遭到回絕。
隨後,新奧又找到猶他州的一家小公司CH4能源公司,與其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Blu ING。據路透,新奧持有該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並控制著董事會。
CH4的創始人Merritt Norton擔任Blu的CEO,他說:「我們已經有5家氣站在運營,兩週內我們還將新開三家。」
Norton表示,Blu看準的是液化氣(LNG)市場。
據美國能源部數據,全美目前有28家公共液化氣加氣站。液化氣的濃度比壓縮天然氣更高,消耗同樣儲藏空間的燃料可以走更遠的距離,是公交車和垃圾車的上佳能源。
Blu今年的計劃是建造50至60家天然氣加氣站,清潔能源公司已經有了70家液化氣加氣站,殼牌的計劃是在美國建造100家液化氣加氣站,但並未列出時間表。
雖然新奧集團並未透露投資總額,但據專家估計,一座天然氣站的建造成本為100萬美元,那麼50座的投資約為5000萬美元。
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稱,Blu的最終計劃是在美國建造500家液化氣加氣站。
塞浦路斯尋求俄羅斯救助的B計劃目前無果而終。然而圍繞塞浦路斯沿海天然氣田權益的角逐不會就此結束。
角逐各方分別是歐盟、俄羅斯和土耳其。塞浦路斯怎麼看都像一個戰場,而非戰場主角。
據塞浦路斯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塞浦路斯離岸天然氣儲量約為60萬億立方尺,一旦充足開發並出口,足以滿足歐洲40%的天然氣供應。
目前,俄羅斯享有歐洲天然氣供應的絕對壟斷權。
問題變得明朗:歐洲人想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俄國人卻不想失去壟斷權。
雖然俄羅斯財長Anton Siluanov已經表示俄國對塞天然氣田權益沒有興趣,但誰也不知道,這是否僅僅是一種外交辭令,或者是一種高超的談判暗示。
另外,塞浦路斯島並非全全由塞浦路斯政府控制治理。1974年,土耳其人佔領並控制了塞浦路斯島的一部分。土耳其人認為部分離岸天然氣田存在主權爭議。
2011年,土耳其曾派軍艦阻止塞勘采離岸天然氣,並威脅稱:所有參與開採塞浦路斯天然氣的外國公司,今後別想在土耳其境內拿到經營執照。今年,當NBL能源公司決定加入開採塞沿海天然氣時,局勢似乎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另外,有報導顯示,俄羅斯有在塞浦路斯建立軍事基地的訴求。這一訴求引發了美國的高度關注。(註:參見本站《俄羅斯或要求得到塞浦路斯一海軍港口作為救助條件》)
從歐元區達成徵收存款稅之一致,到塞浦路斯議會否決存款稅提案;從塞浦路斯向俄羅斯求助(所謂B計劃),到塞被俄國人拒絕後重求歐盟救助……從3月15日直到今天,這個地中海島國的各種曲折跌宕,集中折射了歐盟、俄羅斯等大勢力政治、經濟、軍事的迫切訴求。
你可以說,塞浦路斯離岸天然氣是一面鏡子。
下面看下塞浦路斯沿海天然氣田的一些基本情況:
塞浦路斯政府稱其地中海沿岸天然氣儲量有60萬億立方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該天然氣最快5年後產出;要想出口的話,則最少等到2020年。
2011年,塞浦路斯發現第一個離岸天然氣儲藏,儲量約為8萬億立方尺,後來授權給NBL能源公司開採。
迄今為止,塞浦路斯授權開採6個天然氣項目,合計儲量為40萬億立方尺。除NBL拿到授權外,法國Total SA能源公司、意大利ENI能源公司以及韓國天然氣公司也拿到了授權。
然而,從勘探、開採、萃取、加工到走向市場,塞國的離岸天然氣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僅僅將海上開採提煉的天然氣運輸到岸上就需要建造昂貴的設施,耗時5年以上。然後,還需在岸上將天然氣液化貯存,方便海運貨輪裝船出口。
塞浦路斯天然氣潛力在此:塞天然氣田毗鄰以色列海的Leviathan天然氣田(儲量16萬億立方尺)和Tamar天然氣田(9萬億立方尺),這兩個天然氣田都被各大能源公司爭搶著投資開發。
困擾塞浦路斯天然氣開發的難題還有領土爭端問題。1974年,土耳其人佔領並控制了塞浦路斯島的一部分。因此,土耳其人認為部分離岸天然氣田區域存在主權爭議。
另外,塞浦路斯在該區域的天然氣貿易競爭對手也很多。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都在地中海東部發現了沿海天然氣田,探明儲量累計122萬億立方尺。
前情提要:
塞浦路斯於1960年獨立,獨立後由希臘裔居民和土耳其裔居民組成聯合政府,但因制憲以及兩族在聯合政府中的席位等涉及到兩族根本利益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兩族矛盾尖銳,1963年兩族發生武裝衝突,1964年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塞島,1967年兩族再次發生武裝衝突,聯合政府因土族退出而解體。1974年夏,希族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土耳其以「保證國」的名義出兵,佔領塞北部約37%的領土,島上土族集中居住到北部,希族則集中居住到南部,而聯合國維和部隊則駐紮在南北分界線控制區。從此,塞浦路斯分裂為南、北塞,南塞為塞浦路斯共和國,由希族控制,並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北塞為土族控制,於1975年2月和1983年11月先後成立了「塞浦路斯土族邦」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斯坦共和國」,只有土耳其一個國家承認。長期以來,聯合國及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斡旋兩族分歧,但塞浦路斯問題至今未果。
在之前救助議案被否決之後,歐盟敦促塞浦路斯在週一之前需要籌集到數十億歐元以達到國際社會的救助標準,否則塞國將面臨金融體系崩潰並很有可能退出歐元區。
塞浦路斯目前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在莫斯科尋求俄國政府的幫助,據信蘊藏在塞浦路斯水域的天然氣資源成為了其與俄國的談判中的重要籌碼。
在談判的關鍵時機,土耳其表示堅決反對「南塞浦路斯」擅自處理雙方共有資源,並將進一步以所有可能的合法手段維護其自身利益。在塞浦路斯金融危機不斷深化之際。土耳其的表態可謂雪上加霜。
考慮到複雜的歷史原因,塞浦路斯可能需要尋求新的途徑或和土耳其方面找到合理地分配方案。如果俄國能夠控制改天然氣田,將增加對歐洲能源需求的控制能力,這也可能會增加其他歐洲國家對此方案的排斥。
除卻歷史原因,目前,該天然氣田已經發現儲量達到了2000億立方米,以現價計算價值800億美元。該油田預計可以覆蓋歐洲天然氣年需求量的40%.塞國政府計劃在2018年實現天然氣出口。但有專家表示:
開採天然氣是一個漫長和花費巨大的工程。考慮到北美,俄國,甚至歐洲的頁岩氣開採技術成熟,到時全球範圍內天然氣供給將會非常充足。
即便塞國已經掏出家底,但看來並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未來塞國尋求救助之路依然不甚光明。
華爾街有人指責埃克森美孚CEO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搞砸了這家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分析師指責他的買入美國天然氣資產和伊拉克油田的時機不當。若換做他的前任Lee Raymond絕對不會做這種蹩腳買賣。
QZ說究竟是不是蹩腳買賣,還必須仔細研究。
但事實是埃克森美孚的股價已經不利於雷克斯•蒂勒森。2012年該石油公司的股價下跌了5.9%,巴克萊預期今年還要下跌1.4%。自上述兩筆交易在2009年年底公佈後,埃克森美孚股價上漲了31%,但是其主要競爭對手雪佛龍同期上漲了54%。按照業內通用的盈利指標,2010-12年間埃克森美孚的每桶原油盈利平均為18.10美元,而雪佛龍為21.90美元。
華爾街認為股價低迷歸咎蒂勒森錯誤的押注天然氣資產。2009年12月蒂勒森買入了XTO Energy公司,當時它是美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商,包括債務在內的收購價高達410億美元。此後蒂勒森被指責壓錯了趨勢,雖然天然氣是一種未來的主要能源,美國和中國均越來越依賴天然氣發電,但是在蒂勒森的大手筆交易後美國天然氣價格大跌。批評者說他應該等待更好的時機收購XTO能源。
當這筆交易公佈時美國天然氣價格在每千立方英呎5.04美元。自埃克森美孚購入XTO之後價格開始下降(下圖)。如果天然氣轉化為等價的每桶原油價格, 相當於蒂勒森以每桶13.42美元的價格買入了XTO的探明可採天然氣儲量。安永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可採儲量的收購均價為每桶9.86美元;2009-2011三年間的平均價格10.60美元。按照這個價格看蒂勒森出價過高。
但是批評者沒有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與之前5年的平均收購價格相比,蒂勒森的交易仍然是值價的,而就在XTO交易完成的當月天然氣價格出現了劇烈波動,但是總體而言是在向上。
QZ認為如果你如果把時間延長到10年來看,也許現在的低價只是暫時的,如果到2020年每千立方英呎天然氣價格仍然僅為6美元,那麼你才能確定XTO這筆交易是徹底的失敗。
埃克森美孚在伊拉克收購的油田遭到詬病。就在XTO的交易完成數月前,埃克森美孚聯手殼牌簽署了開發伊拉克Qurna-1號油田的協議,該油田擁有87億桶石油儲備。但開發這些油田的利潤對吝嗇的石油行業而言過於微小,埃克森美孚從該油田每開採一桶原油的獲得利潤僅為1.90美元。此外同時簽下的Qurna-1號油附近油田的收益僅為每桶2美元,而目前還不能開發。
Qurna-1號油田每天380萬美元,每年13億美元的回報對埃克森美孚來說微不足道,去年公司收入達到4820億美元。而每桶1.90美元的回報僅僅是於埃克森美孚平均18.10美元的九分之一。
那麼為什麼蒂勒森要簽下這筆看似無利可圖的合同呢?答案可能是他希望借此契機在未來要求伊拉克政府開出更好的條件。
2011年蒂勒森與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自治區政府簽下六個區塊後。這些「生產共享的協議」能給埃克森美孚帶來高額的收益,但是這些標準合同無視巴格達禁止公司直接與庫爾德斯坦地區簽署開採協議的規定。
從那以後巴格達就曾試圖給埃克森美孚更好的條款,挽留其繼續在Qurna-1油田繼續開發。而現在蒂勒森則握有兩種選擇,他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繼續在Qurna-1油田開發,要麼選擇放棄這個項目,轉為開採未來利潤前景更高的庫爾德地區油田。
去年有消息稱埃克森美孚擬轉售Qurna-1油田的開發權益,而包括中石油在內的中俄能源巨頭有望接盤。
QZ認為石油鑽探更像是一項藝術而不是工程師,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從事的科學工作。要贏大的你就必須押更大的籌碼,並且等待很長很長時間。
| ||||||
氣價分歧巨大,中石油希望比土庫曼斯坦的氣價格便宜,俄羅斯希望和 送到歐洲的氣價一致 ◎ 本刊見習記者 黃凱茜 文根據最新的時間表,還有兩個月,中俄關於天然氣的交易將簽署具有約束力的框架協議。但在關鍵的氣價問題上,雙方要達成一致並不容易。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訪俄,將漫長的中俄天然氣談判帶入新一輪衝刺。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稱中石油)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有限公司(Gazprom)3月22日簽署的備忘錄,俄羅斯將從2018年起,30年內每年通過東線管道向中國供應380億立方米天然氣,雙方約定6月底前簽框架協議,年底前簽署完整協議。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稱,中俄天然氣談判 “有了重大進展” 。 除了總量,備忘錄確認了東線管道供氣的基本參數,包括供應量和首次供應計劃日期等。中石油和 Gazprom 都在官方網站上發佈消息表示,力爭在今年內簽署購銷合同。此外,雙方還將就符拉迪沃斯托克的LNG 項目和西線供氣合作繼續研究論證。這將使中國取代德國成為俄羅斯天然氣的最大出口國。 早在2010年,俄羅斯能源局已在一份能源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歐洲在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重要地位,將逐漸被亞洲市場所取代。多年以來,得益于歐洲較高的天然氣價格水平,歐洲是俄羅斯天然氣主要的出口市場。但情況在變化。近年來隨著歐洲天然氣市場自由化改革,俄歐間關於出口天然氣的價格出現分歧,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等主要出口過境國在過境費、天然氣價格、債務和貸款等問題上也衝突不斷。此外,北美能源獨立戰略的實施以及中東、西非等地區釋放出的天然氣供應,都使得歐洲國家天然氣進口更為多元,減輕了對俄羅斯的依賴程度。這間接加重了中國與俄羅斯談判的籌碼。 “這次談判很順利, ”一位接近中石油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 “但這次只是簽署備忘錄,此事幾年都沒談下來的原因就在氣價問題上。中石油希望比土庫曼斯坦的氣價格便宜,但俄羅斯希望和送到歐洲的氣價一致,差異很大。 ”據瞭解,目前中亞天然氣到岸價格為2.5元 / 立方米,俄羅斯出口歐洲的價格約為3元 / 立方米,而中國政府規定西氣東輸管道供氣出廠價為1.19元 / 立方米和0.79元 / 立方米。 “我們現在用中亞的氣就虧損,去年進口天然氣板塊共虧420億元,預計今年要虧600億元。俄羅斯的高價格,我們根本承受不了。中亞的氣進銷虧損1.5元 / 立方米,如果以此價格再進口380億立方米,加起來就是1000多億元——整個上市公司的淨利潤才1100億元。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現在中國在與中亞談判,希望降低氣價。 九年長跑 從2004年10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始,中石油和 Gazprom 的天然氣談判已歷經九年,其間數次擬定供氣時間表,卻一再延誤。價格始終是中俄天然氣談判最直接且難妥協的障礙。 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量和出口量,其天然氣儲量約占世界儲量的三分之一。2012年,俄羅斯天然氣產量為6545億立方米,管道天然氣出口為1787億立方米。中國和俄羅斯在天然氣資源上有很大的互補性。 2012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1475億立方米,連續十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從2006年開始進口天然氣以來,進口量從最初的9.4億立方米增至2012年的428億立方米,占消費總量的29%。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2013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有14% 的增長,對外依存度將達到30%以上。根據中國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中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達到7.5%,而目前這一比例還不到5%。 2004年中俄雙方開展經濟技術研究,從西西伯利亞經新疆阿爾泰每年向中國供氣300億立方米,當時計劃供氣時間為2010年;2006年3月,俄天然氣工業公司與中石油簽訂了 《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會談紀要》 ,約定俄羅斯將從2011年開始每年向中國供氣680億立方米,供氣年限長達30年。採取西線與東線兩種方案,前者以西西伯利亞資源為基礎,經阿爾泰地區與西氣東輸管道連接,年供氣量約300億立方米,後者則涉及東西伯利亞、遠東與薩哈林大陸架等天然氣田,年供氣量約380億立方米。2013年的新談判主要是東線方案的延續。 2009年6月17日,中俄兩國元首簽署 《關於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同年10月,溫家寶總理和普京總理在北京簽署 《落實2009年6月24日〈關於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路線圖》和《關於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框架協議》 。 2010年5月,Gazprom 副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 梅德韋傑夫(Alexander Medvedev)曾表示 “將于2011年中期最終達成商業協議” ,從2015年起向中國輸送天然氣。同年9月,Gazprom 和中石油敲定了2006年的框架協議,但這一方案再次因價格分歧未能最終實施。 2011年6月初,中俄雙方能源談判代表簽署了 《關於2009年6月24日〈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的議定書》;同年10月普京訪華時,他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希望為解決天然氣合同價格分歧打下基礎,但也未能如願。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梅德韋傑夫同年表示,中俄天然氣談判 “只剩下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那就是價格。但最終達成協議將符合雙方利益” 。他同時認為,Gazprom 在價格方面的立場是“合理的” ,因為俄方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為輸往中國的天然氣鋪設新管道。 當中俄在價格問題上僵持不下之時,相對低價的中亞天然氣談判順利完成。中石油與土庫曼斯坦在2007年簽訂 了每年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購銷協議,此後土方分別在2008年和2011年追加供應至650億立方米的年供應量。西氣東輸二線從2009年12月開始引入來自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截至2012年底累計向中國輸送420億立方米。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許勤華指出,2011年的數據顯示,全球天然氣資源儲量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其中占全球儲量11.7% 的土庫曼斯坦天然氣非常搶眼,該占比在2010 年只有4.3%。 “我們以前跟中亞的合作很大部分是做給俄羅斯看的,沒想到這樣的 ‘敲邊鼓’最後也取得了成功。 ”盡管輸送距離更短,而且不需要途經第三方國家的過境費,俄方仍希望出口到中國的天然氣按照歐洲的價格計算,而中國希望參照中亞氣的價格商議。2012年俄羅斯出口歐洲的管道天然氣的價格為352.4美元 / 千立方米,相比中國要求的235美元 / 千立方米的價格,100多美元的差價難以彌合。 據《經濟參考報》稱,經過多輪磋商,目前中俄雙方對每千立方米天然氣的出價差距已經縮小到了50美元之內。 即便如此,對於30年每年380億立方米的合同量來說,數百億美元的差價也難以令雙方滿意。 俄羅斯更著急 俄羅斯的天然氣主要向歐洲和獨聯體國家出口,供應了歐洲約30% 的天然氣消費量。2012年管道天然氣的出口總量為1787億立方米,其中出口到非獨聯體國家的是1126億立方米,與2011年1173 億立方米的出口量略有降低。 今非昔比的市場格局,使俄羅斯重新審視以歐洲為主的天然氣出口戰略,並轉向以中國作為重點的亞太區域。 《2012年 BP 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2011年歐盟天然氣消費下降9.9%,為歷 史最大降幅;中國天然氣的消費量增長為21.5%,是北美之外增幅最大的地區。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俄羅斯向歐洲出口的天然氣量價齊跌,直到2011年才有所恢複,出口均價還在2011年達到了361.6美元 / 千立方米的十年最高值,出口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匈牙利四國的年平均管道氣價甚至達到了每千立方米415美元-450美元。 美國頁岩氣商業產量爆發使全球天然氣供應格局發生變化,直接影響到天然氣與 LNG(液化石油氣)的市場價格,歐洲市場的 LNG 現貨價格開始低於俄羅斯天然氣長期合同價格。隨著歐洲天然氣自由市場和現貨貿易的發展,歐洲希望考慮現貨價格,降低原油對天然氣價格的影響。 2012年初,Gazprom 在壓力之下,對法國、德國、意大利和奧地利等國的天然氣出口,調整了價格公式參數,出口價格平均下調了約10%。但 Gazprom 仍拒絕歐洲方面提高天然氣出口價格公式與現貨價格關聯度的要求,堅持出口氣價與相對處於高位的石油價格掛鈎。 中石油規劃總院工程師岳小文指出,面對歐洲市場需求增長乏力和降價等多重壓力,俄羅斯將目光聚集到東部的亞洲市場。中石油中俄合作項目部也撰文稱, “在對歐洲天然氣出口面臨被動的情況下,俄羅斯天然氣的東移戰略為加快中俄天然氣合作帶來了契機。 ”俄羅斯能源局2010年發佈的 《俄羅斯到2030年的能源戰略》中,宣告了針對東部能源市場的多元化出口戰略,並將中國市場放在重要位置。根據該戰 略,到2030年,俄羅斯向亞太市場的天然氣出口將從零增加到20%,與此同時,在歐洲市場要保持平穩的出口總量,但出口比例將 “持續減少” 。 前途光明, 短期悲觀雖然中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在不斷上升,但多元化的充足氣源供應,加上歐洲市場的供應飽和與價格紛爭,讓中國在談判中更加從容。許勤華表示, “感覺俄羅斯現在很著急。 ”中國目前的天然氣進口渠道包括中亞、澳洲、北非和中東的管道天然氣和LNG。此外,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David Robinson 認為,美國 LNG 對中國有潛在的出口可能,也會給俄羅斯帶來壓力。 俄羅斯已發現的大氣田多分佈在西西伯利亞盆地北部,故在中俄談判之初,討論主要圍繞在西西伯利亞地區通往新疆阿爾泰的西部線路上。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曾在 《俄羅斯天然氣資源現狀及潛力分析》一文中指出,西西伯利亞地區可能向中國供氣的氣田為非主力或未開發氣田,其中大赫茨凹陷及周邊地區是阿爾泰天然氣管線的主要氣源,該區具有每年200億到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生產能力。該文認為,只要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在滿足俄羅斯國內和歐洲需求後,向中國西線每年供氣300億立方米具有儲量和產量保證。 今時不同往日,因為中亞氣已經從新疆引入,中國對於西線的需求相對減弱,目前等待敲定的合同主要是來自東線的供應。對於中國東北地區來說,因為缺乏可以接收進口LNG 的港口,對來自近鄰管道氣的需求更為強烈。 2011年,Gazprom 新增天然氣儲量7198億立方米,近一半來自俄羅斯東部新的天然氣開采中心,包括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以及亞馬爾半島、薩哈林大陸架和北極大陸架地區。東西伯利亞天然氣 ABC1+C2級儲量7.73萬億立方米,其中中國重點關注的科維克金和恰揚金兩個巨型氣田,共有3.1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儲量。 值得關注的是,東西伯利亞巨大的開發潛力背後,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 作為俄羅斯未來油氣開采基地和開發前景區,東西伯利亞雖然擁有巨大的油氣探明儲量和可觀的遠景資源量,但只有不到10% 的油氣資源轉化為工業儲量。該地區的原始天然氣資源量探明率很低,平均只有7.9%。該地區工業不發達,基礎設施落後,對中石油來說,若東線供氣計劃能最終達成,還需要面臨來自于東西伯利亞的勘探風險和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的問題。 中俄兩國天然氣合作除面臨天然氣價格的分歧、天然氣氣源的不確定性,還有一個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中石油集團中俄合作項目部夏啓明博士指出,東部天然氣中氦的含量非常高,達到0.15%- 0.6%,而氦氣在軍事、高科技領域非常重要且稀缺。未來氦氣供需之間的缺口將逐步擴大,出于戰略及市場因素的考慮,Gazprom將積極推動有關氦氣的聯邦立法。如果出現了法規上的制度性限制,天然氣將不能直接通過管道輸送到中國,而需要在港口進行液化分離再出口。 許勤華對此輪談判的敲定並不看好, “這次要簽訂合同還是很難,但會在細節上做進一步的溝通和磨合,譬如商定貿易方式和金融手段等。俄羅斯可能在價格上有所讓步,但也會要求通過其他方式讓中國對他們進行彌補。 ”本刊記者于寧對此文亦有貢獻 |
英國一位高級能源官員表示英國國內天然氣儲備只夠使用6小時,英國國內產量下降,不斷增長的用氣需求推高對進口的依賴,凸顯了供應短缺的風險。
負責為英國女王管理不動產的「王室地產」(The Crown Estate)能源和基礎設施主管Rob Hastings告訴FT:
「我們真的只夠6小時,如果儲備再下降話將意味著供應被迫中斷」。
3月底英國批發天然氣儲量上漲至創紀錄高點,當時技術故障導致一條主要輸氣管道關閉。而與此公司異常寒冷的冬季又推高了對天然氣的需求。
英國天然氣供應可能將推高英國家庭的能源開支。週四英國六大電力公司之一的SSE通知消費者做好漲價的準備,「除非批發天然氣和電力市場價格出現持續的下降」。
Rob Hastings也贊同這一觀點:「我們可能將看到今年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
3月天然氣價格飆升凸顯了英國面對供氣故障的脆弱。英國曾經能完全依賴北海天然氣供應滿足需求,但是從2004年成為天然氣淨進口國,目前英國依賴荷蘭和挪威的天然氣供應。
不過也有人不同意對於英國天然氣儲備過低的警告。英國國家電力供應公司(National Grid)執行董事 Nick Winser說:「確實我們的儲備量很低——但是從來沒有像今年冬天結束時那麼低。從國際標準看儲備量降低,但是我們有多個供給來源,我們的氣體供給彈性還是相當可觀」
Nick Winser認為市場將會解決供應短缺問題,天然氣價格上漲吸引了更多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
Winser認為英國3月份的天然氣需求在每天3.5-3.7億立法米左右,而不考慮儲備英國有能力每天進口最多5.3億立方米天然氣。
2012年中旬澳洲政府稱,澳洲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氣蘊藏量多達11萬億立方英呎,可維持現有的天然氣生產量長達200年。澳洲將成為天然氣出口大國,與中東的卡塔爾不相上下。
CNBC報導稱,澳洲可能考慮將液化天然氣項目作為本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划來實施。按照實值計算,澳洲為液化天然氣項目支付的2,000億美元與登月花費基本持平。澳洲已超過卡塔爾,成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購買國日本的最大供應國,加上還在審查中的1,000億美元項目,澳洲將成為液化天然氣領域的沙特。預計2013年澳洲液化天然氣出口額料超過160億美元,到2017年將翻兩番還多。
但近日,歐洲最大的石油公司Shell的CEO Peter Voser表示,澳洲的天然氣行業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Voser稱,
「澳洲的天然氣行業正面臨著重大挑戰,包括成本上升和來自北美,亞洲以及東非的日益激烈的競爭。」
有分析師認為,Peter Voser的這番評論或暗示著Shell將延後或取消與中石油在澳洲昆士蘭gladstone的天然氣碼頭建設項目。該項目原定在2016年底完成。
對於澳洲天然氣海外市場的擴張,陶氏化學公司CEO Andrew Liveris 認為政策制定者應兼顧本國消費者的需求,否則澳洲天然氣行業前景堪憂。
Liveris本週一在The Australlian 撰文稱,如果不解決澳洲能源政策問題,將會嚴重影響該國天然氣行業未來發展。
Liveris表示(原文有刪節)
在充滿競爭力的時代,對於吸引新的高附加值的能源密集型投資來說,澳洲處於一個弱勢地位。更為糟糕的是,由於天然氣價格波動,澳洲已經失去了很多已經到手的投資協議。
澳洲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但國內供應卻出現萎縮確實。同時,由於昆州天然氣出口項目開始對國內天然氣價格造成影響,未來幾年該商品價格可能會暴漲50%,而大型能源用戶將因此遭受衝擊。
由於天然氣運輸交易成本高,沒有「世界統一價格」,僅是簽約價格。而這種情形下,我們國內的消費者使用本土生產的天然氣卻要支付多餘的價格(天然氣價格與世界原油或石油產品價格掛鉤)。
對於天然氣價格是由市場還是政策來制定的爭論。如果能在兼顧到澳洲國內需求下讓市場支配天然氣消費那是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