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從傳媒到增值服務:彭博社如何玩轉商業週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512.html

華盛頓郵報被貝佐斯收購之後,不管是傳統媒體(報紙,雜誌)也好,互聯網媒體也好,都在感嘆紙媒已死,傳統媒體已死,期待互聯網玩家為傳統媒體帶來新的思路。在筆者看來,也許傳統媒體作為一個單獨的盈利渠道已死,但是傳統媒體作為一種商業形態,具有深厚的品牌和資源的積累,依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彭博對商業週刊的收購,其實是收購了一項針對彭博集團的增值服務,而不僅僅是一項對於彭博媒體的補充業務。

在被收購之前,《商業週刊》是全球發行量最大的商業雜誌之一。由於在2009年廣告收入跌去將近三分之一,訂閱用戶也接近歷史新低而被出售。出售金額大概在200到500萬美元,同時彭博承擔商業週刊的所有債務。在2011年,商業週刊被收購將近2年的時候,研究機構報告稱商業週刊的廣告收入較前一年增長65%,訂閱用戶數量有穩步回升,並且整體閱讀量(total readership)突破480萬。

彭博社(Bloomberg LP)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旗下有兩大業務部門,分別是彭博媒體(包括電視台,電台和新聞)和彭博終端機服務(包括終端機出租和數據服務)。不論是在員工數目還是收入規模上,彭博終端機的收入都是遠遠超過彭博媒體收入的,但是在全球影響力上,媒體遠遠大於彭博終端。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非金融從業人員的第一印象中,彭博是一個新聞集團。

在圖一中,我們列出了彭博集團詳細的業務分類,品牌影響力,利潤以及增長潛力。大的方面包括媒體業務,彭博終端機,彭博數據,股票經紀還有其他新興業務,例如風險投資(Bloomberg Beta )和金融招聘(BloombergInstitute)。通過利潤比重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媒體業務建立了品牌和影響力,而終端機業務真正賺到了錢。

我們通過五個方面來解讀商業週刊如何作為一項服務而非業務,來提升整個彭博集團的價值。

第一,通過將商業週刊更名為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Businessweek),彭博(Bloomberg)這個品牌第一次進入了大眾市場,並且拓展了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作為金融信息行業的老大,彭博品牌在金融行業內部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可是對於大眾市場,除了彭博新聞略有影響之外(大部分時候還是通過其他媒體引用),其他的服務在大眾市場可以說是毫無存在感。商業週刊是彭博第一次擁有的面相大眾市場,且具有頂級品牌影響力的產品。彭博的目的是成為一家在全球有廣泛影響力的企業,而商業週刊恰恰具有彭博自身不具備的面相大眾市場的全球頂級品牌屬性。彭博的大股東,紐約市市長邁克布隆伯格個人持股超過90%,對於這樣一個坐擁數百億美元財富的超級富豪以及超級政治家而言,全球影響力是極其富有吸引力的一個目標。

第二,商業週刊使得彭博第一次在媒體業務上完整地覆蓋了兩個最主要的渠道:電視和紙媒(報紙或者雜誌),或者說視頻和文字(對於數字媒體而言)。在收購之前,彭博沒有一份有影響力的報紙或者雜誌(文字渠道)可以與彭博電視台(視頻渠道)一起搭建一個完整的信息發佈渠道。(註:彭博在收購商業週刊前唯一的紙媒雜誌是彭博市場(BloombergMarkets)。彭博市場是一份針對彭博終端用戶設計的雜誌。)

第三,彭博將商業週刊作為免費增值服務提供給了最優質的Bloomberg Anywhere客戶(每個賬號每年需付2萬4千美元)。在一方面,通過每年僅僅100美元的免費刊物,提高了客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在另一方面,免費策略使得彭博商業週刊成為了每一個華爾街精英的隨身雜誌,成功的覆蓋了「美國最富有的1%」的讀者群。進而提高了廣告價格。

第四,商業週刊使得彭博通訊社有了成為一個綜合通訊社(例如其最大競爭對手路透社Reuters)的可能。在收購商業週刊前,彭博新聞只關注金融領域。對於其他行業,彭博缺乏一個廣泛的採訪渠道,記者網絡和人才儲備。商業週刊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商業雜誌,在全球積累了廣泛的內容,人脈,品牌和人才。第五,商業週刊利用其品牌屬性和資源積累協助彭博媒體業務進行快速增長。彭博的終端機服務和數據服務是一座大金礦,利潤率極高但是增長緩慢。彭博不差錢,但是彭博差增長。媒體業務和其他新興業務,例如風險投資和金融招聘,是彭博有高潛力增長的業務。但是相較於媒體,新興業務規模太小,對於集團意義不大。而媒體業務,在近幾年也有了顯著的發展。例如彭博電視台有了更多的非金融類的電視節目,更多的合作運營商,和更多的家庭訂閱用戶。

彭博玩轉商業週刊,固然有其商業屬性的原因存在,但是歸根結底,彭博和商周找到了恰當的結合點。彭博提供了資本和金融領域的深厚積累,而商業週刊提供了一個全球品牌和在非金融領域的身後積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21

彭博社披露,阿里巴巴轉道美國IPO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560.html

以下為新浪科技《傳阿里巴巴與港交所談判破裂:轉道美國IPO》一文的節選,作者:樵夫

9月25日午間消息,據彭博社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集團與香港聯交所就IPO(首次公開招股)問題展開的談判已經破裂,該公司將前往美國上市。

知情人士稱,阿里巴巴正在物色美國律師事務所幫助其處理IPO事宜,但尚未聘請投行。阿里巴巴拒絕對此置評。

上月有知情人士表示,阿里巴巴曾經要求香港聯交所允許其合夥人控制多數的董事提名權。

投資銀行給阿里巴巴的估值高達1200億美元,因此該公司有望成為市值僅次於谷歌和亞馬遜的全球第三大互聯網公司。失去阿里巴巴的IPO對香港十分不利,自2010年10月以來,那裡再也沒有承接過規模超過40億美元的IPO。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6月28日宣佈,阿里巴巴可能會在 IPO中融資1000億港元(約合129億美元),成為自Facebook去年5月融資160億美元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IPO。而在此之前,香港承接的最大規模的IPO交易是2010年10月融資200億美元的友邦保險(AIA Group)。

香港聯交所發言人斯科特·薩普(Scott Sapp)尚未作出回應。

黑馬評論:由於之前過度稀釋股權的關係,馬云及其高管團隊沒有足夠的控制權,在公司上市後,保持對公司的控制。由於,香港不接受AB股結構,馬云不得不借助自己實施了已經三年的合夥人制度。可是合夥人制度遭遇香港本地法律和上市規則的阻擊,因此阿里巴巴只能去美國上市,如果不出意外,最終的選擇會採用AB股結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72

彭博社:俄烏天然氣談判“接近”達成協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57

彭博社援引歐盟稱,俄羅斯與烏克蘭天然氣談判“接近”達成協議。

烏克蘭總理亞采紐克表示,烏克蘭和歐盟已經同意,將由歐盟委員會擔任烏克蘭與俄羅斯任何天然氣協議的擔保者。

烏克蘭在布魯塞爾談判的立場是,2014年四季度俄羅斯天然氣價格應該在338美元/立方千米;2015年一季度為365美元/立方千米。

今天早些時候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

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在其Twitter上稱:俄羅斯準備簽署冬季天然氣供應協議,歐盟對烏克蘭的財政擔保將納入雙邊協議,烏克蘭並未給予預付款承諾。

 天然氣協議的簽署將包括兩個方面:俄羅斯、歐盟、烏克蘭,以及烏克蘭、歐盟。 俄羅斯、歐盟、烏克蘭的協議已簽署,烏克蘭、歐盟之間的協議尚未簽署。俄羅斯能源部長Novak則表示,烏克蘭承諾將找到資金償付冬季天然氣款項。 

華爾街見聞曾介紹,俄烏天然氣當前談判的焦點在於此前的債務問題及天然氣價格。在歐盟調解下,烏克蘭同意接受385美元的價格,且將提前支付款項。但烏克蘭無力償債,將向IMF等機構尋求貸款援助。同時,該國也無法向俄羅斯支付15億美元的預付款。

然而,俄方的要求卻令兩國此前的談判失敗了。他們在10月22日提出,烏克蘭需要在五個工作日之內提交國際借款方和其他機構的擔保證明,確保烏克蘭會支付貨款,否則協議將無法達成。

如果俄羅斯堅持質疑烏克蘭能否支付款項,那麽今年冬天烏克蘭儲備天然氣耗盡的危險就會增加。這些儲備天然氣僅占總庫存容量的一半。而歐洲在這個冬天面臨天然氣供應大減甚至中斷的恐慌情緒或將明顯升溫。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俄烏兩國在布魯塞爾舉行新一輪談判將成為最關鍵的最後期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50

馬雲2億美元入股第一財經,吹響中國版“彭博社”集結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18

馬雲2億美元入股第一財經,吹響中國版“彭博社”集結號
作者: 秋源俊二


昨天(6月3日)晚間,網上流傳著看到各種關於阿里入股第一財經的消息。

有各種各樣的版本,主要信息說是將於明天(6月4號)開發布會,宣布阿里將投資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旗下的第一財經。

《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是說,消息人士稱,阿里巴巴將向第一財經投資2億美元,雙方將於6月4日在上海簽署協議。

下面,筆者將帶領大家剖析,阿里要如何打造中國版的“彭博社”。

彭博社究竟是怎麽鍛造出來的?

想了解阿里的投資第一財經的目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彭博社的發家史吧。

彭博創始人邁克爾·布隆伯格出身在中產階級家庭,名校學渣畢業後,在高盛和所羅門兄弟(已倒閉)中選擇了後者,開始了自己的投行生涯,不過它的第一份工作是sales。

在所羅門1981年被收購後,作為合夥人的他拿了1000萬美金的消遣費,被push out了。這也成為了他創業的啟動資金。

在失業後,據其自傳中描述:

我們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它的用途廣泛,但體積卻盡可能的小。我們從小處做起,每過一段時間按期完成一個目標。抓住當時的金融領域的痛點,債券價格計算的難題(那個年代很多價格還得用2B鉛筆計算,時間就是金錢),運用計算機的技術進行自動計算,提供債券報價等查詢等服務。

這就是今天彭博終端機的模型!

這里也科普一下彭博終端機:


彭博終端是一套讓專業人士訪問“彭博專業服務”(Bloomberg Professional Service)的計算機系統。用戶通過“彭博專業服務”可以查閱和分析實時的金融市場數據以及進行金融交易。

後來搭上美林的大船,快速叠代。隨著時間的過去,戰勝Telerate系統(後被Dow Jones收購)和Reuters(路透社),成為了金融數據服務提供商。

當然,僅僅只是這個,遠遠不夠,你只是一個工具,或許那個巨頭就能隨隨便便收購你。於是它是怎麽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呢?

下面幾段話是介紹關於它的運轉邏輯:

√ 如果“買方”,那些巨額財富的管理者(基金、VC、保險等),不再依賴“賣方”(指投行券商),來獲取必要的金融和商品市場信息,就將發生根本性的權力轉移。證券公司將不再主導投資行業。

√ 如果彭博社公司提供那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那些財產受托人的支柱。


√ 一旦買方依賴某種特定系統來幫助他們做出價值決策,那麽賣方也將不能不使用同一個系統,否則就將承擔不知道客戶知道的信息而導致的潛在風險。

就是基於上述邏輯,彭博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沿著這條線,擴張到上遊一些領域,成為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社。

阿里在此之前的數據與內容布局

(一)依托淘寶、天貓、新浪微博等,完成數據數據積累

阿里系起源於電商,因而時時刻刻都能獲得大量的交易數據。

淘寶天貓提供國人消費數據,也同時獲得千萬商家店鋪的銷售數據,運營情況等;阿里媽媽、阿里巴巴等就完成中國廣大企業的進出口外貿數據;入股新浪微博,完成社交數據的積累。

這基本上就形成了阿里的數據體系,完成了原始數據體系,提供彭博終端機的雛形就有了著落。

(二)大數據衍生出螞蟻金服

可以這麽說,螞蟻金服的誕生就是建立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

支付寶、余額寶與數據的相對關系較小;但是阿里小貸、花唄、芝麻征信等誕生,和這些數據息息相關。

依托這些數據挖掘,筆者可以隨意地臆想一下,可能有:

①衡量整體市場情況的阿里指數(類似於S&P500Index)、

②衡量目前市場消費情況的淘寶天貓指數(類似與CPI)、

③衡量中國進出口情況的阿里巴巴指數(類似與PMI)

這是在大方向的一些指數,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國宏觀經濟情況。而類似於彭博終端機的一些功能,還需要繼續深挖。

(三)阿里雲、恒生電子,完成金融IT設施

阿里雲屬於阿里自己的,恒生電子是在14年收購的。一個完成雲端的的構建,能儲存數據,也就是”去IOE化“的"E"(完成了存儲功能)。

在筆者之前的一篇拙文里談到了收購恒生電子的戰略意圖:

恒生電子做的就是阿里提倡的“去IOE化”中的“I”(IBM小型機)和“O”(Oracle數據庫)的兩部分,這兩個主要業務是它的主要業務。(詳細可參見《阿里金融帝國小挫傷:恒生被叫停HOMS,究竟發生了什麽?》)

這樣,馬雲的戰略布局就是非常完整的。“去IOE化”,最後的很多工作,相關金融IT基礎服務,阿里全部染指了。

(四)大力入股影視內容制造

表現上看,阿里投資優酷土豆、樂視影視、愛奇藝、光線傳媒等等,貌似要打造出阿里影視什麽的。

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呢,筆者認為只要筆鋒一轉,阿里影視就可以輕松成為彭博電臺,同樣是成為財經領域的權威電臺。

現在這會完全有這個潛能,而且非常輕松。

(五)入股多家(社交)媒體,如新浪微博、無界傳媒,以及今天的主角——第一財

市面上,一直說著阿里特別喜歡把控輿論媒體,怎麽說呢,筆者認為應該客觀分析:

1. 投資新浪微博,即使承認把控輿論媒體,但現在看來,更多的是彌補阿里天生的短板——社交。

現在分析,其實也有一定的社交數據挖掘的資本;相比騰訊的社交數據龐大,只要阿里完成戰略卡位,戰略防禦即可。微博在微信的沖擊下,雖然有一定的頹勢, 但也還有一個”駱駝身子“。

2. 投資無界等新媒體商業資訊網站。阿里這兩年在一些垂直媒體都有投資,一個在垂直深度,一個在即時廣度,互補一起,組合構建完成阿里的媒體野心。

通過上面的分析,阿里的“一財社”(姑且叫阿里的“彭博社”為“一財社”吧)擁有了以下資質:

提供大數據基礎的淘寶等;由螞蟻金服一些產品,繼續深挖的各種經濟指數;阿里雲、恒生電子提供金融IT服務;阿里影業等輕松涉足商業財經電臺,提供類似彭博電臺的功能;提供商業資訊的各種垂直媒體。

怎麽看,都覺得阿里布局能力太牛了。

剩下要做的工作就是資源整合。

目前阿里“一財社”的競爭者

目前阿里的“一財社”國內也有競爭對手。如:萬得資訊(wind 資訊)、巨潮;也有大智慧、同花順等等。他們的基本情況如下:

1. 目前國內運用最廣的wind資訊,它是國內做“彭博終端機”功能最好的。

2. 巨潮,大家都懂的,和深交所的關系。而且很多時候wind都向它買數據。

3. 至於大智慧和同花順,做的不咋樣,而且已經上市了。

阿里想切入這個領域,自己已經有資本了。目前這些競爭者,只實現了彭博社的部分功能,距離阿里的宏偉夢想有距離。

因而收購他們某一公司,一方面會業務重疊;另一方面是價格不劃算。

以阿里打造螞蟻金服的策略來類比:收購第一財經可比照阿里入股天弘基金。

阿里布局可能存在的問題

當然,阿里的美夢——“一財社”,在其成長路上也會有各種難題。

√體系外數據的缺失

阿里的數據,應該說是有一定缺陷的。

目前阿里的這一套只適用於其自身的生態體系,超出這一範圍,阿里可能就是不適用的,類似超出了函數定義域區間。短板主要在社交(新浪微博勢頹,在微信的沖擊下,已經有下一個“博客”的趨勢)。

騰訊在數據上,顯然就維度上比阿里好,雖然數據的質量深度差一點。

欲造彭博社,原始數據的收集,將會是阿里最大挑戰。如何更廣更寬地深入收集數據,僅僅憑借第一財經等媒體是不夠的。

√涉足領域過多

阿里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太大了。

它似乎什麽都做,雖然很多時候有自己的戰略布局,但是這些眼花繚亂的、紛繁複雜的投資,始終讓人覺得不安心。

或許它有遠見,但是這個讓一般人讀來,阿里會大而不倒,甚至會悲劇的出現“撐死”的可能。

由於不聚焦,涉足領域過多,阿里在“一財社”的夢想面前,顯然要小心。

不管潛藏布局如何,未來難點有哪些,阿里2億美元入股第一財經後,其造中國版的彭博社的集結號已經吹響。

(作者 秋源俊二 微信公眾號 QYJEQYJE)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