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股空頭遭遇十多年來最慘重損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783

進入2013年以來,美股持續上漲並刷新歷史新高,這使得一些持有空頭頭寸的對沖基金遭遇了十多年來最慘重的損失,知名做空機構香櫞研究也在其中。目前有對沖基金開始止損,但也有包含香櫞在內的一些對沖基金仍認為,他們的空頭倉位最終將會獲利。

華爾街日報對標普資本情報公司提供的數據研究後發現:

在羅素3000指數中,遭遇做空最嚴重的100支股票的表現明顯好於該指數成份股的平均回報率。這100支股票的平均回報率為33.8%,而該指數成份股的平均回報率為18.3%。

Fund Evaluation集團是一家用客戶資金投資於對沖基金的投資公司。該公司的Greg Dowling表示,如果只看對沖基金的多頭倉位的話,那麼他們的表現還不錯。但多數空頭倉位都損失慘重。

空頭倉位就是投資者在一定價位時借入股票並賣出,等股價跌至一定水平後再買入並歸還,從這一過程中賺取差價。而一旦股票價格沒有下跌反而上漲,則投資者要因此承擔損失。

對於一些基金經理人來說,目前的經濟環境依然處於90年代互聯網泡沫的最後時期裡,在當時,儘管一些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已經很高,但它們的股票卻一直在上漲。知名做空機構香櫞研究的做空老手Andrew Left則表示,現在的遭遇比90年代末時要更慘些。

Left稱,被做空的股票表現出眾,這是因機構追求回報率而造就的一個「神話故事」。自7月份以來,他失敗的交易之一就是做空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該股票自7月28日以來上漲了32%,年內累計上漲300%。

而其他遭到做空的股票也在年內獲得了不錯的表現,其中:Zillow上漲222%,Questcor上漲了151%,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s上漲了76%。

一些基金已經開始認輸,華爾街日報援引熟悉Dialectic的消息人士的話稱:

該基金做空了Herbaife和Nuskin Enterprises等股票,目前這家基金正在將部分遭受虧損的空頭倉位平倉,並尋找一些能夠挽回損失的投資機會。在一個牛市裡,我們等不到市場證明我們正確的那天。

但就像是在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裡一樣,Left和一些經理人仍認為,他們的空頭最終將會獲利。

對沖基金Pershing Square在12月份時投資1億美元做空Herbaife,並因此而遭受了損失,該基金創始人William Ackman表示:「Herbaife是一個傳銷騙局,而目前還有任何事實和我們的這個結論不一致。」

但Herbalife駁斥了Ackman的這種觀點,該公司一位發言人指出,Herbalif的業務是合法的,事實顯然不支持Ackman做空該公司。

一些做空的投資者認為,美聯儲購債計劃的結束將會推動某些公司股價的大跌。在8月份,股市確實已經經歷了連續幾天的下跌,這也給空頭稍微帶來了幫助。

對沖基金Lakewood創始人Anthony Bozza目前正在場外觀望,其還寫道,他經常看到,他做空過的一些股票中會先是大幅上漲,但隨後會以一種驚人的方式大跌。而Tesla就存在這種可能性:

儘管我們尊重自己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但我們對特斯拉的估值已經鞏固了我們對自己空頭倉位的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78

數點互聯網十大主要運營模式——一位多年網編的真切感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572.html

1、搜索引擎+百科知識

代表企業:百度

百度公司,2000年1月成立,立足於「超鏈分析」技術專利,發展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05年8月登陸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每股27美元,現在已彪至109.81美元,總市值383.68億美元。

商業模式:競價排名、廣告、點擊

百度為客戶投放與網頁內容相關的廣告,從而實現盈利。

立足於搜索引擎,建立了一個全面完善的百科知識庫。

2、及時通訊+遊戲+門戶新聞+郵箱

代表企業:騰訊

騰訊成立於1998年11月,立足於即時通訊,打造了一個龐大的親友互動交際圈,成全了一種在線交流模式。在這個交際圈內推行網遊、建立門戶。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註冊資金100萬元。目前港股市值4563億。

商業模式:會員制、遊戲、廣告

互聯網增值服務、移動及通信增值服務與網絡廣告。

騰訊做大,就如同當年對他的看法一樣,很多人不相信,但是這是事實。這也是目前中國互聯網巨頭中唯一一個初步完成全業務鏈條打造的公司。直接感受劍寒齒冷。

不過騰訊有一個天生的發展瓶頸,就QQ本身來說,只是一種軟性可選擇的工具,而並非客戶的剛性需求產品。正是這一點,大大制約了它這幾年蝗蟲般的擴張步伐。

3、安全+瀏覽器+搜索引擎

代表企業:奇虎360

2005年創立,即以免費的互聯網安全服務,風靡全國、一舉奠定中國互聯網安全市場的老大地位。先後贏得鼎暉創投、紅杉、Matrix等風投青睞,直接吸收數千萬美元資金,並於2011年3月登陸紐約證劵交易所掛牌交易。從14.5美元發行價到目前24美元的股價上漲66%,目前市值28.64億。

立足於網絡安全,佔據了瀏覽器近30%的市場,建構了殺毒、防火牆等系列產品;在瀏覽器市場之上,獨創了PeopleRank搜索引擎技術,並發布了具備「自學習、自進化」能力和發現用戶最需要的搜索結果的第三代搜索引擎。

商業模式:免費+有償增值服務

公司主要依靠在線廣告及互聯網增值業務創收。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一些不法個人和機構通過木馬盜取網遊網銀賬號、偷竊用戶隱私、惡意廣告點擊等牟取暴利,導致木馬氾濫,嚴重危害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傳統安全公司不能適應互聯網的新形勢,對於木馬查不出、殺不掉,更加劇了互聯網的安全危機。奇虎360公司於2006年7月17日推出

當年活躍的諾頓、卡巴斯基、瑞星、江民、金山等等逐步淡出,或者被迫重心轉型……

4、門戶新聞+微博

代表企業:新浪

成立於1998年的新浪,立足於門戶,微博通訊及相關增值資訊服務,2000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每股17美元,漲至目前63.6美元,市值42.07億。

商業模式:廣告

公司收入大部分來自網絡廣告,少部分來自移動增值服務。

5、郵箱+新聞

代表企業:網易

1997年6月成立的網易公司,立足於電子郵件,繼以門戶新聞、遊戲,2000年6月30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每ADS15.5美元,拆股復權後為3.875美元,目前每股48.99美元,總市值:63.84億。

商業模式:郵箱、遊戲、廣告

絕大部分收入來自網絡遊戲

6、下載+遊戲+視頻

代表企業:迅雷

2003年1月成立,立足於下載,正在進行納斯達克IPO上市申請,將融資1.125億美元,目前總估值為9.16億美元。

商業模式:會員制、遊戲、廣告

7、輸入法+地圖搜索+遊戲

代表企業:搜狐

成立於1998年2月,做的最多、廣為人知的是搜狗地圖和搜狗輸入法。2000年7月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發行價13美元,目前為41.0美元,市值15.62億美元。

商業模式:目前搜狐的收入主要由品牌廣告、在線遊戲、無線增值三部分組成。

8、視頻

代表企業:優酷土豆

立足於視頻業務。

土豆網於2005年4月正式上線,2011年8月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29美元,2012年8月23日停牌前每股28.36美元。

優酷網2006年12月推出,2010年12月在紐交所上市,發行價每股12.8美元,中途增發,目前每股17.85美元。

優酷網與土豆網宣佈以100%換股的方式合併,2012年8月20日,優酷土豆股合併方案獲批准通過,優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商業模式:主要收入來源於廣告。至今仍未實現盈利,不過虧損在逐漸收窄。

9、電子商城、平台

代表企業:阿里巴巴

立足於網上貿易平台,1999年創立,2003年5月,建立淘寶網;2004年10月,阿里巴巴投資成立支付寶公司;

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上市交易,融資116億港元,當時市值超過1516億港元。2012年2月,宣佈向旗下子公司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約,回購價格為13.5港元。2012年6月20日阿里巴巴完成私有化。6月8日終止於每股13.46美元。目前即將完成贖回雅虎持有的兩成阿里股權,正準備明年重新上市。

商業模式:為網上企業對企業「B2B」交易市場提供軟件、技術及其他服務「B2B服務」,並獲取報酬。

10、網絡文學+遊戲+影視

代表企業:盛大

立足於網絡文學、遊戲和影視,1999年11月成立,

2011年11月22日陳天橋家族將以每股ADS41.35美元的價格收購盛大全部剩餘股票。2012年2月15日完成了私有化,公司股份自15日起停止交易,並在證券註銷後即刻終止,盛大網絡成為一傢俬人持有的公司。

商業模式:遊戲、文學平台、廣告

11、其他特色網站

代表企業:拉手網、珍愛網、大眾點評、神州租車、趕集網、58同城……

大眾點評網:2003年4月成立,立足於本地生活消費,第三方消費點評;商業模式:廣告。

珍愛網,立足於婚戀交友,運營模式:網絡徵選+紅娘電話,人工紅娘服務,創始於1998年5月,數次獲得風投資金。商業模式:會員制、廣告。

拉手網,2010年3月18日成立,立足於團購,提供低折扣價格、優質服務。商業模式:賣服務賣產品

神州租車:成立於2007年9月,立足於汽車租賃業、以及GPS導航、道路救援等完善的配套服務。年初曾經提交赴美IPO申請,擬融資約1.3億美元。商業模式:租賃、服務收入。

58同城網與趕集網相似:均成立於2005年,都是立足於本地生活及商務服務。商業模式:廣告。

後記:記得第一次用電腦,是在學校的286上學習WPS。第一次上網,是在網吧註冊免費郵箱……互聯網變化快……以上出自小編自己生活、使用互聯網的視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49

【案例】湖南衛視持續十多年創新之謎:「芒果」青春之道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05
一個真實的段子:全國開兩會,會議間隙中,大家圍坐在湖南省代表旁邊,話題全都是湖南衛視某某節目。一位經濟大省領導很不是滋味,回去就找到該省衛視台台長:「我給你投10個億,趕超湖南衛視!」
 
結果呢?至今沒有結果。
  
截止2014年5月的結果是,湖南衛視的全新季播欄目《花兒與少年》,繼《我是歌手》第一二季和《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之後,再次成為全國收視冠軍。而被其甩在身後的,是全國屏幕上俯首皆是的各路「爸爸」和芸芸「寶寶」。
  
即便如此,湖南衛視6月登場的《爸爸去哪兒》第二季還未開播,就已在眼球和收益上成了雙料大贏家。沒有人會懷疑它即將帶來的新一輪火爆。
 
是的,從1997上星至今17年來,湖南衛視給予了中國電視觀眾最純粹的快樂,留下了一連串青春常駐的足跡。同時硬碰硬的,從2003年起連續11年,穩居「全國省級衛視NO.1」寶座。
  
在一個經濟有限的農業內陸省,又在現有行業體制的侷限內,湖南衛視是如何實現脫穎而的?
  
湖南衛視的舞台,距離我們的車間、我們的賣場、我們的實驗室,貌似有些遠。但是,錄影棚與電冰箱,有一個共同的交集,一個令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交集,那就是:創新,可持續的創新。而在一個並非自由競爭的領域,一個本質上的事業單位,它能做到的,不更值得我們根紅苗正的企業們思考和借鑑嗎?

「芒果」青春之道
  
時下,中國地方衛視的領軍者湖南衛視,正向視頻網站吹響「反擊號」。2014年5月8日,湖南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芒果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呂煥斌的一段表態引發業界地震:「今後,湖南衛視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自制節目,將由『芒果TV'獨播,在互聯網版權上一律不分銷,以此打造自己的互聯網視頻平台。」
  
「芒果獨播戰略」意味著,在視頻網站聲勢壯大的今天,湖南衛視的熱門節目反而在對其他視頻網站說「不」。要知道,決定獨播前不久,僅是把《我是歌手》第二季網絡獨家播放權賣給樂視網,湖南衛視就淨賺了5000萬元。
  
如此「霸蠻」,湖南衛視的這一步棋走得險而絕。很顯然,這需要對自身節目的「持續創新能力」有十足的底氣。但是,這樣的底氣所從何來?為什麼有這種底氣的,全行業內首推湖南衛視?

「芒果奇蹟」
  
偉大的創新,往往伴隨偉大的逆轉。
  
回顧湖南電視十多年的發展軌跡,除了湖南經視的《還珠格格》、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和《超級女聲》等首開時代先河的節目,近年來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非2012-2013的衛視大逆轉莫屬。
  
2012年浙江衛視推出全新選秀模式的《中國好聲音》後,一時聲勢驚人。「原來能把選秀節目做這麼棒的,不只是湖南人!」此消彼長,一直獨佔鰲頭的湖南衛視進入2012年後卻顯得銳氣不再,當時很多人頗有些擔心,這個統治業界長達十年的「娛樂節目大本營」,是否廉頗老矣?
  
那一段的收視危機甚至嚴重到了什麼程度?到2012年四月份,早已習慣於領先的湖南衛視收視率排名,竟然掉到了全國第18位!以至於湖南廣播電視台副台長、總編輯、湖南衛視總監張華立對《中外管理》唸唸不忘:當時在台內即便是電梯裡遇見的每個員工,都在「指導」我——湖南衛視下一步該怎麼辦!
  
但好戲都在後頭。和其他行業的創新一樣,做出一個產品創新不難,難的是持續做出產品創新,持續的組合拳才是真功夫。當《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喝彩聲漸漸遠去,人們都在猜測「老大」湖南衛視會怎樣接招時,2013年元旦剛過,湖南衛視就一鼓作氣在上下半年陸續推出了《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一系列豔驚四座的全新綜藝節目,不僅一掃此前一年的頹勢,而且再次引領了行業潮流,甚至成為社會主流話題,成為「現象級節目」霸主。湖南衛視,再度一騎絕塵。
  
業界毫不掩飾地群起模仿,是對創新者最不公正但也最公開的另類褒獎。誠如當年的蘋果iPhone4,誠如一年半以來的湖南衛視。於是,如同蘋果的果粉一樣,湖南衛視憑藉其品牌實力,也形成了一大批死忠粉絲,他們將湖南衛視本來寓意魚米之鄉的橙黃橢圓台標,創新比喻成「芒果」。「芒果台」與「芒果粉」由是而生。
  
湖南衛視創造的一個行業奇蹟在於,雖然地處內陸山區的湖南省在經濟實力上僅列十幾位,但在追求時尚、投入巨大且競爭殘酷的電視行業中,湖南衛視卻從2003年起連續11年穩居「全國地方衛視NO.1」的寶座。這個寶座,意味著既要叫好,還要叫座。截至2013年年底,湖南衛視全年共獲得140多個全天收視第一;而作為湖南衛視母體的湖南廣播電視台,營收體量達183.4億元人民幣,而位居第二的江蘇廣電總台營收體量為123億元,只及湖南廣電的2/3。
  
其實「衛視NO.1」的位置非常難坐。不止是2012年,從2003年至今的11年裡,湖南衛視面臨過多次被超越的危險。除了江蘇衛視、浙江衛視等同行老對手的日益強大,視頻網站的衝擊、熱播劇收視率的下滑等,都在考驗著「芒果」的成色。但湖南衛視的奇蹟在於,每次考驗之後,都會迸發出更強大的創新力量。甚至考驗越大,創新中迸發出的反彈力度越大,透著一股湖南人特有的霸蠻精神。
  
「這其中有偶然和必然因素。在湖南廣電,創新是一種『遺傳』,也是一種動力。」曾一手孕育出《超級女聲》和天娛傳媒的張華立,對《中外管理》如此表示。
  
在中國企業普遍陷入同質化競爭的當下,企業創新難,能如湖南衛視這般十餘年持續創新並引領時代,則更難。2013年,履新湖南廣播電視台台長並擔任芒果傳媒董事長的呂煥斌曾多次在創新會議上提出:「今後湖南衛視一年兩次的新品發佈會,一定要有喬布斯風格。要讓所有電視人、觀眾都期待湖南衛視的內容新品。這些產品必須是絕對先鋒、絕對引領的——這就是我們的職業追求。」
  
那麼,「必須做絕對先鋒」、敢於搶吃螃蟹的湖南衛視,到底有什麼樣的獨特成長路徑?其背後有怎樣的創新機制和運營文化,在支撐「芒果奇蹟」?

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句在湖南嶽麓書院大門的對聯,橫亙百年時空,氣勢不減。晚清以來,湖南人一直以此為榮。從1998年至今,他們的驕傲中又多了最鮮亮的一個——那個橙黃色的「芒果」。
  
「湖南衛視首創的『超女』、『快男』,引進的韓劇《大長今》、自制劇《回家的誘惑》,以及《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都創造過收視奇蹟,有的節目能達到全國6%的收視率,等同於擁有中國電視觀眾的1/4!這在擁有400多個電視台的中國電視行業裡,是沒有任何一家能超越的。」湖南籍知名傳媒人、電影製片人凌平對《中外管理》如此評價。
  
中國電視行業經過30多年的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中央台多套衛視頻道、省級衛視和地方電視台三級競爭體制,處於中間層的省級衛視一直承擔著所屬省份新聞喉舌的政治任務,以及廣告創收的經濟重任。雖然各省級衛視頻道都在尋求特色化、風格化的突破,但由於「雙重重任」在身,分身乏術,大多還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層面,很難抵擋市場大潮的衝擊。
  
「雖然這些年也有一些省級衛視實現了單兵突進,一些節目獲得了很好的收視率,比如《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等,但還只是某個『點』的突破,很難像湖南衛視早已實現了由點到面的全盤佈局。」凌平表示。而長期關注湖南衛視發展的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黃升民,則直接給出了這樣的結論:從「進化」的層面講,湖南衛視比其他省級衛視進步了足足十年。舉個例子,當同屬於「芒果森林」的湖南經視1997年拍出《還珠格格》時,其他同行在幹嘛?
  
因此可以說,湖南衛視不僅承擔著雙重責任,同時還主動扛起了第三重和第四重的責任:塑造文化品牌;引領行業方向。
  
那麼,哪些要素是這個「芒果」的保鮮基因和創新基因?
  
「在1990年代那個特定的時代當口,一波尋夢的幸運者,正好趕上一波好的領軍者,特定的時空下產生了特定的化學反應。」當年「超女」、「快男」的直接操盤人、湖南衛視天娛傳媒總裁龍丹妮說。
  
龍丹妮所說的領導者,就是跨世紀前後的兩任原湖南廣播電視局局長魏文彬、歐陽常林,以及現任台長呂煥斌、副台長兼總編輯張華立。在芒果人眼中,他們三代領導人都有著范仲淹《岳陽樓記》所說的「心憂天下」的那份使命和情懷。
  
共同的靈魂,不同的角色。在芒果人眼中,這三位不同時期的領軍人各有千秋。魏文彬被稱作是「畫了一個圈」的人,即1997年搶佔先機、迅速以娛樂突圍。「沒有老魏,就沒有今天的湖南衛視。」張華立由衷感慨。歐陽常林則用市場化的改革思路為台裡帶來了「真金白銀」,為今後的激戰儲備了足夠的彈藥;而履新一年的呂煥斌,則力圖從產業再造層面對湖南衛視進行升級。
  
黃升民對於湖南衛視的興起也感觸良多:「三位當家人,都有非常前瞻的產業化思維,且目光敏銳有勇氣、有魄力,始終堅定不移地以市場為主導走產業化道路。」
  
這些前瞻體現在17年來湖南衛視歷次重要改革節點上的抉擇與改革:1997年,剛剛上星的湖南衛視就在全國首創了「明星+遊戲」的電視娛樂模式,創辦了至今常青的《快樂大本營》;1998 年旗下湖南電廣傳媒首批上市;2000年成立全國第一家廣電集團;2002年最早提出鎖定快樂、鎖定年輕、鎖定全國的頻道定位;2004年開始聚焦打造「快樂中國」品牌;2005年《超級女聲》第二季首掀平民選秀浪潮,並通過旗下天娛傳媒開始全面拓展娛樂產業鏈;2006年開始實施「兩個走出去,一個立起來」的發展戰略, 即從體制內出去, 從國內走出去。就這樣,一個脫胎於體制的新市場主體立起來了。
  
龍丹妮還用另一句很沖的話,道出了她所理解的芒果創新文化內核:「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還不回頭!」這種倔強堅持的前提是,明白自己的使命,因此做節目時,首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每個人血液裡都流淌著這種情懷,就構成了湖南衛視的精神氣場。

就是「搞不死」
  
說到湖南衛視精神氣場,最現成的案例還是2012年的壓力。
  
那是自1997年「上星」以來從未有過的艱難時刻。除了同行的步步緊逼,以及自身收視率的下滑,再加上外在的上級「限娛令」強力約束,及內部個別骨幹的流失、……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
  
巴頓將軍那句關於反彈的名言,此刻用於湖南衛視相當恰當。對強者而言,怨天尤人毫無意義。「因為應對政策出現失誤,整個衛視的氣場不對了,需要一個自己糾偏的過程。」張華立表示。他在5月召開的全台動員大會上表態:一定在2013年7月1日,帶領湖南衛視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其實,他心裡還很享受這次危機:湖南衛視天天第一名,有什麼意思啊?
  
大會之後的一個週五晚上11點多,張華立在工作會議結束後,留下代表湖南衛視核心構成的三位中心部門(即創新研發中心、節目製作中心和總編室)主任,將一個小時前台裡做出的決策,現場通知他們:「宋點,你從創新研發中心調到節目製作中心當主任;何小庭,你從總編室主任調到研發中心當主任;丁誠,從節目製作中心調至總編室當主任。」這樣跨部門、跨領域而且是幾大核心部門的全面人事輪崗,即使在湖南衛視這樣比較開化的體制內單位,也是非常罕見的。
  
在隨後60天開展的「五月大會戰」裡,湖南衛視上檔和翻新了6檔節目,翻新了《咱們約會吧》,上檔了《誰與爭鋒》、《百變大咖秀》等新節目,特別是決定上後來一炮打響的《我是歌手》。
  
「60天做出6檔新版節目,意味著節目生產連一顆螺絲釘都沒剩下,包括舞美全是新的。」湖南衛視副總監、時任節目製作中心主任的宋點對《中外管理》回憶。那些日子,他每天都要往返三四個片場之間,查看舞美和節目的進度。高強度的壓力,讓他有一次讓暈倒在了《快樂大本營》的錄製現場。
  
之所以勞累,是因為宋點所在的節目製作中心,是銜接節目生產與製片人團隊生產任務的樞紐,麾下有700多人。張華立認為:作為一個省級衛視,湖南衛視的單頻道節目製作量,能在全國連續六七年遙遙領先,與節目製作中心、總編室等部門的分工協作密不可分,這是維持如此大生產量而不會崩潰的原因之一。
  「
我們有很強大的領導決策群體,大家在台長的領導下將節目生產理順了,其餘就是我們三個部門主任執行了。」宋點表示。而自1996年湖南經視成立以來,不斷推進的市場化改革,更強化了湖南衛視堅持扁平化和動態管理的團隊風格與文化。
  
讓人們開心的是,6檔節目的推出,讓湖南衛視迅速奪回了收視第一的寶座。團隊氣勢上來了,整個氣場自然也回來了。
  
於是,向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湖南衛視決策層,再一次果斷而給力地提拔了一批在大會戰中作出貢獻的優秀「中生代」:《我是歌手》第一季總導演洪濤,升任節目製作中心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快樂大本營》總導演龍梅,被提拔為節目製作中心副主任。
  
其實,像這樣在艱難時刻完美逆襲的經歷,湖南衛視經歷過多次,比如2000年、2007年等都有這樣的時刻。「我內心把湖南衛視這種精神總結為『搞不死』,像漫山的野草一樣,充滿韌性。」身經百戰的龍丹妮如此總結。
  
「芒果人」的生命力
  
那麼氣場之中,湖南衛視特有的氣質是什麼?不同的芒果人會給出不同側重的回答:簡單、快樂、有擔當。而湖南衛視資深主持人、《星劇社》總導演張丹丹,給出的答案是——青春。
  
這樣說的第一個原因是,芒果人心態非常年輕,永遠朝氣蓬勃,嘻嘻哈哈。這與生理年齡無關,是一種向上的精神狀態。比如活躍在屏幕上的主持人何炅、謝娜等,雖然年紀一把依然童真可人。其實幕後的製片人團隊也是如此,一說起開心的事兒,歡呼雀躍得跟小孩兒似的。
  
這一獨特的氣質,湖南衛視自己也有過很精闢的總結。比如:「越成長!越青春!」的宣言,伴隨著2013年第四季度《爸爸去哪兒》的熱播而大火。這個宣言看似違背自然法則,卻傳達著湖南衛視特有的精神氣質。
  
湖南衛視持續「青春」的第二個原因,則在於對年輕人創新力的保護。「我們對年輕人是真好,生怕慢待他們,生怕有才華的人沒有被發現。」從主持人轉型製片人的張丹丹,對此深有體會。1998年張丹丹大學畢業正趕上衛視改革潮,通過開行業先河的全員招聘進入到湖南衛視,很快成為《晚間新聞》主持人開創了「說新聞」之風,後又被提到「七夕晚會」導演的位置上。
  
這裡要憑真本事吃飯,一人給你一畝三分地,你去種糧食,種出來的是英雄,沒種出來的你也不要去埋怨。」張丹丹言及於此有點慷慨激昂。湖南衛視最年輕的製片人已是80後,而在不少電視台,長出滿頭白髮才熬成製片人的並不罕見。在張丹丹看來,人在年輕的時候,一旦想嘗試創新的心受到持久的禁錮,人到中年就基本廢了。其實人人都是天才,但若被庸俗一次次閹割、傷害,最後難免自我閹割了,自然會無所作為。湖南衛視,在做的恰恰是不斷激發團隊內本來就蘊藏的巨大潛能。
  
而員工創新精神的激發,絕對需要機制驅動。
  
據節目製作中心副主任龍介紹:台裡每年會有幾次創新招標大會。大概兩種形式,一種是命題式的:「比如2014年二三季度,我們缺少真人秀類的、校園類的,或者兒童類的節目,就由大家來投標;再有就是沒有命題,所有的人都可以去投標的,這是大範圍的,包括製片人和非製片人,甚至外台的人都可以投標。」
  
作為一個獨立製片人,會鼓勵團隊中的年輕人上交創意方案,很有可能你的創意很好,就圍繞著你的創意組成新的團隊。
  
張丹丹從一個剛畢業的小姑娘,到為人妻、為人母,成為多檔重大直播節目的總導演,她所親歷的16年時光,台裡從硬件到軟件到人,再到節目、欄目,都變化了很多,唯一不變的就是湖南衛視不斷創新的空氣、水和土壤。「這裡有特別好的土壤,它能夠讓各種莊稼生長,高粱、麥子、蕎麥……甚至不知道名字的植物,也不會有人把它給拔了。讓你管理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等突然一回頭發現已經長成一大片。」她很感慨。

改革總是在路上
  
是的,格局,做人做企業都需要有大格局。
  
尤其在不再需要依附於傳媒傳播渠道的互聯網時代,單純地依賴電視螢屏,是很危險的。
  
據悉,呂煥斌領銜的湖南廣電正在啟動新一輪改革,目標是建立未來的媒體生態,並「一云多屏」地推進「芒果森林」,最終打造全媒體集團。
  
「國際趨勢也是如此,商業電視機構都在向一個綜合性文化公司轉型。比如:日本的富士電視台與湖南衛視在中國的行業地位相近,他們把自己的傳媒功能也逐漸轉向內容生產商功能,旗下的非廣告收入已經佔到了一半以上,有自己的馬戲團、主題餐廳和旗艦店等。」央視財經評論員劉表示。
  
轉型對電視傳媒已不是什麼暢想,而是近在眼前的現實。眼下視頻網站對電視行業的衝擊,已大有咄咄逼人之勢。像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大佬,都已滲透到娛樂產業,且來勢洶洶。而更可怕的還不是收入本身,而是用戶量。據出身湖南衛視的唯眾傳媒總裁楊暉介紹:他們與騰訊共同製作的騰訊視頻獨播節目《你正常嗎》,第一期的網絡點擊量就達到了4000萬,前三期點擊總量預計超過一個億!而電視機的家庭開機率,則在呈明顯下降趨勢。《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稱,受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衝擊,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三年前70%下降至30%。很顯然,湖南衛視未來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不是電視同行,而是網絡視頻。
  
那麼,在榮耀與強敵的共同挑戰下,「芒果」還能持續「保鮮」嗎?「只要改革不止步,管理層不腐朽,創新永遠不會止步。說。
  
採寫: 楊光
記者: 孫春豔 謝丹丹
文章來源:中外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88

【黑問二】公司遇到轉型或並購時,該如何對待跟隨多年的老員工?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9/145904.html

i黑馬註: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必須要轉型或者並購才能發展下去,這時要如何安排已跟隨創業者多年的老員工呢?

\來源:黑馬問答

 

用戶:可道

創業者遇到轉型、並購時,該如何對待跟隨多年的老員工?

 

微軟繼裁掉諾基亞12500名員工之後,近期又把屠刀揮向自己的5000名員工。企業在面臨轉型或者改革的時候,難免會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創業者,遇到這種問題應該做什麽樣的選擇?如何面對初創時候就跟隨自己拼打的老員工?同時又有一些老員工選擇離職的時候,是否應該挽留?

 

是應該完全看業績和能力,還是要考慮一下情面和感情?

 

創業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到底是應該理性一點還是感性一點?

 

答1:潘宇--中國創業指導聯合創始人

 

改變固有模式尋求新的發展

你這里說到的問題其實挺尷尬的,因為企業轉型意味這以前的方法行不通,固有模式都要改變,在企業尋求其他發展途徑的時候原有的老員工實際上已經跟不上了企業的發展,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諾基亞這家公司萬萬沒有想到顛覆這個行業的不是摩托羅拉、或者三星,而是一家做電腦的公司(蘋果公司)。

 

如果在公司發展或者調整的過程中我認為老員工固然要做好安撫工作,如果你真的是為了公司好那麽請你把不適合的老員工全部勸退,並給予金錢上的安撫,雖然錢不能帶來跟好的補償可對於他們來說也許是更好的補償,等公司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可以給予這批老員工的子女優先實習的機會,福利方式有很多具體要根據公司性質而定。

 

答2:黃銳誠--上海小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桔子英語創始人

 

誠實對待自己的員工

開誠布公的告訴大家企業面臨的情況,去留決定權讓大家自己選擇,痛苦期也是機會,對企業,對員工甚至老板都是重新選擇的機會。願意留下的人你不用多說,有其他想法的人你也強留不住。我對待要離開的人都會問下他們的想法,如果是因為企業或老板問題我們會反思會整改,請對方留下,如果是對方自己有更好的規劃我們會祝福他們,並提供相應的幫助(介紹工作等),讓他離開也開心,還想著我們對他的好。目前來看,離開的人都是有自己安排的,也就是心不在你這了,那你強留也沒有用。

 

總之,保證他們的離開會有更好的去處,而不要因為他們的離開而生氣,撕破臉,因為我有信心有一天他們會明白到底什麽是真正對他們好的,就會回來了。

 

創業初期講感情,陣痛期和高速發展期就必須講理性了,我非常佩服喬布斯在蘋果上市的時候,跟隨他一起去印度並早期車庫創業的一個好哥們居然一點股票都沒有,喬布斯覺得他能力有限,覺得他能做的別的工程師能做的更好,所以不給股份,不講情面。而沃茲就很感性,把自己的股份給一些人分了。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我是喬布斯,我能不能做到這麽絕情。。。這種情況沒有對錯,只有立場。。。創始人還是多些理性,才能讓公司活的更久。。。

 

答3:陳巍--電商創業者&黑馬會員&天使投資人

 

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今天我們組隊打怪失敗了,結果會是怎麽樣的?是否還有人依然留在隊里?大家繼續玩,是否會有人退出加入新的團隊?

 

如果我們的心態是把創業看成一場遊戲,大家聚一起玩玩,成了皆大歡喜,輸了複盤總結經驗,有收獲沒玩夠的兄弟們接著再來一把,有壓力有難處的兄弟們暫時離別一下。。。是不是沒那麽難呀。

 

所以關鍵是創業時大家的心態是否一致,是否都能夠坦然接受失敗的結果。大家都很釋然,如何處理就沒那麽難了。對於老員工,既然我們是做老板的那就是對員工要負責,負責有眼前的負責,就是解決員工無業期間的生計問題,給予合理的補償,讓他們能安心尋找下一份工作,而不會感覺一下次陷入了無助,同時協助員工尋找新的工作,透過我們自身的人脈推薦他們就業,為他們寫一封推薦信(這是我曾經親身經歷的,我為我的員工每人寫了一封,如實的敘述了他們之前的優秀變現,以及未來崗位的建議,有人用上了,效果很好,也有人沒有拿出來用,但是心里很開心)。

 

還有長遠的負責,那就是關於是否挽留,這不是我們主管的留與不留,大家都是成年人,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他們最真實的狀況,如果有新項目的計劃,那也要說清楚成功的機會和面臨的挑戰,讓員工自己選擇。

 

總之,把員工當你的同學,你的朋友。你的兄弟,你的親戚,在這樣的狀況下你會如何處理,如何對待,那你就這樣做吧。

 

創業就像是一群人去旅行,最美的不僅是終點的美景,更是路上的情意和歡樂。

 

人生不怕別離,只怕在一起時的不珍惜。

 

答4: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給老員工一個學習的機會

創業者,老員工只要心在一起,盡量不要裁掉,老員工只要家里沒問題,就盡量跟著團隊走。一把手和老員工心在一起,絕對成功只是遲早的事情。

 

創業,餓不死,不投降,未來必須成功。

 

當然如果老員工的價值觀跟不上了,學習,學習不行,那只能裁啦。

 

另外企業轉型,如果老員工願意學習,而且能夠勝任工作,那一樣是好同誌,什麽是專業對口,自學能力強的,怎麽都對口,關鍵還是看人。

 

答5:周寧--寧哲網絡創始人

 

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企業如何與員工共同成長。

 

成長,看似美好實則非常殘酷。在我們所見到的這幾個慘痛的案例里,我們都看到一個共同點——企業與員工將行業或者企業當做一個溫室還是當做一次沖浪?

 

在過去,行業發展速度緩慢,企業與個人都有較長時間去適應去變化。互聯網好像一次風暴,徹底摧毀了傳統觀念中大企業就是保險箱的定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過去十年那樣顛覆行業發展,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愛立信這些輝煌一時的500強迅速衰落,這背後只有一句話可以解釋: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由此大家才可以理解騰訊與阿里巴巴的發展思路,企業求變,求快,不求安穩;組織求精,求小,不求大。為什麽有了QQ還要微信?為什麽大企業內外采取統一的政策沒有特例?

 

對於個人而言,更應該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斷學習,強大自身。保險箱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創造的!

 

答6:張立衛--生活800平臺創始人

 

可以考慮二次創業

如果真的是原有項目中斷,面臨轉型,我個人的體會是,對老員工要放手,畢竟他們跟我們不一樣,不是創業者。
 

但是如果企業做大了,被並購了,還是期望能夠善待老員工,畢竟是同甘共苦的兄弟,可以考慮給予一定的股權,共同開展二次創業。
 

創業期的企業往往都是九死一生,轉型很正常,能夠跟的住,留得下的人,必須善待,也必須坦誠相待,給予一定的股權激勵才行,做人,做公司都應該如此,才可能基業長青。


美軍盤點戰果:我們炸了IS的司令部 空襲可能持續多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99

美國盤點第一波空襲敘利亞境內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戰果。美國官員表示,美軍空襲了IS的軍事領導人、訓練營及控制中心,並承諾該多批次空襲是“一場持久戰役的開端”,可能持續多年。

據五角大樓作戰部指揮官、陸軍中將William Mayville對空襲影響的初步評估,美國和盟國在敘利亞境內對空襲目標投放了超過160枚導彈和炸彈,切斷了IS和基地組織武裝分子Khorasan使用的基礎設施。

第一波空襲結束後,美方表示,其在周二白天實施的後續轟炸擊中了兩輛IS的裝甲車。

不過Mayville表示,需要幾天才能得出最終結論。美方認為IS和Khorasan的一部分領導人很可能在美軍空襲中喪生。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這波空襲意味著美國總統奧巴馬對中東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過去三年里,奧巴馬一直在抗拒華盛頓加大介入敘利亞事務的壓力,而他競選總統時的承諾之一就是結束美國在中東的戰事。

參與首次空襲的盟國包括沙特、阿聯酋、約旦巴林等國,但美國是主力軍。在解釋華盛頓在中東扮演的軍事角色大幅升級時,奧巴馬強調了美國的阿拉伯盟友在此次行動中起到的作用。

“這一聯盟的力量向世界明確表示,這不只是美國一方的戰鬥。”

美國確認,空襲之前曾通過聯合國知會敘利亞,並曾警告敘利亞“不要與美國飛機交火”。(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WO-AT824_ISISma_G_20140923121821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中國今年增長目標創十多年來最低 股市、商品集體下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71

本周四,A股和商品期貨集體下跌。早些時候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布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國內生產總值預期目標定為增長7%左右,為至少十一年來最低的經濟增長目標。

上證綜指收盤下跌31.06點,跌幅0.95%,報3248.48點。深證成指收盤下跌88.69點,跌幅0.76%,報11566.39點。創業板收漲0.25%,收盤報2015.79點,盤中刷新歷史新高2032.22點。 截止收盤上證綜指還余0.43%便將回吐年內全部漲幅。

QQ圖片20150305150221QQ圖片20150305150241

板塊方面銀行、軍工等跌幅居前,醫藥,交運設備服務等板塊漲幅居前:

QQ圖片20150305150328

QQ圖片20150305150312

值得註意的是,“一帶一路”概念股尾盤突然拉升,鐵路基建、運輸設備股大漲,春暉股份、銀輪股份漲停。中國南車、中國北車、中鐵二局盤中沖擊漲停,南方匯通漲幅7%。

QQ圖片20150305145815QQ圖片20150305145756

商品期貨方面,國內大量商品價格下跌,鐵礦石、瀝青盤中跌幅超過4%,螺紋鋼盤中跌幅達1%:

QQ圖片20150305150951

消息面上關註:

1. 本批新股將於3月10日起集中發行。這批新股凍結資金可能再創新高,累計可能達到3萬億的水平。

2. 央行今日開展400億7天逆回購,本周公開市場到期逆回購為2200億,因此本周公開市場實現凈回籠1450億,節後已連續2周實現凈回籠。

3. 全國人大會議周四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中國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面臨的困難超過去年。報告將中國今年的GDP增長目標設定在7%左右。這是至少十一年來最低的經濟增長目標。去年中國的GDP目標為7.5%左右,實際增速為7.4%,創1990年以來新低。中國還將今年的通脹目標定在3%左右,低於去年3.5%左右的目標。當前中國經濟面臨通縮風險, 1月CPI僅較上年同期上升0.8%,為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多年摸索吐血分享:看懂股票新闻的几个技巧 张翼轸

http://xueqiu.com/3559889031/43852563
周二晚出现证监会约谈三基金放慢创业板买入节奏的新闻,周三创业板不出意外的低开,开盘几分钟最大跌幅逼近4%,而这当口,却有朋友在加仓抄底——一个买一个卖,说到底就是对这则新闻的判断不同。这就引出一个大问题,股票新闻怎么看?

作为多年写财经新闻的从业者,这里吐血分享多年积累的一些小技巧。

三大报的靠谱

周二晚,关于证监会约谈三基金放慢创业板买入节奏的新闻,是出现在证券时报网的一则新闻。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不信——虽然证监会经常喜欢客串股评,但是直接要求放慢买入节奏这么行政指令的招,会用的几率很少——真要调控,放慢科技类基金的审批或者放风查下创业板做庄都行。直接行政指令不让买,多傻?!

当然,最关键是查了下,这是证券时报网的独家。

这里要介绍下,证券行业有三大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他们因为历史渊源,可以被视为证监会“嫡系”,当然现在还有了证券日报,有时候也被称为四大报。所以证监会有很多希望发布的新闻,往往会三大报头版的形式出现。

也正因为是三大报,所以证监会重要的新闻,三家应该都会有,而且必定是见报——像周二这样单独在证券时报的网站出现的,绝非证监会希望发布的新闻,同时权威性也是远不如三大报见报尤其是头版见报的。


看信息源头的重要性


在证券时报网这条消息在微信广为流传之时,其实你再查看信息时报网,就会发现这条信息已经打不开了。今早再看更是找不到了。

这玩意儿,其实就是消息不精确后的删帖处理了。

正因此,当你在微信看到对市场影响巨大的消息后,作为靠谱的投资人,必须查看信息源头确认。

我已经遇到过好几次有人在各类投资群传播央行降息、降准的假消息,全然不看其中提及的最新利率或者准备金率压根是错误的。

对这类,你要慎重,决不可轻信。去官网查看下才靠谱。


位置的重要性


“人民日报唱空股市了”,经常在微信群看到类似的推送。仔细一看,不过是人民网发布了一个帖子而已。

这里要给诸位强调一下,在体现管理层权威性上,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人民日报是喉舌,而人民网更多是一个商业网站,远不如人民日报可信。

其实,即使是人民日报,不同位置权威性也差异巨大,如果是海外版,那么就不用太当真;即使是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要比后面的经济版重要许多。

所以,当你看到网上说人民日报怎么怎么上怎么说的时候,务必查看人民日报电子版(http://paper.people.com.cn),确认相关文章真的在报纸上出现,并且在重要的位置。

新华社未必全是权威

除了人民日报,财经媒体也很喜欢说新华社怎么怎么说。

同样是喉舌,新华社自然是权威的。

但是,作为通讯社,其发稿较多,权威性是略逊于人民日报的。

尤其很多新华社出现的股市分析文章,其实只是记者个人的分析,并不代表上头的意图——这一点,也是我认识了新华社的记者之后,才明白的。

新闻联播可以量化测市

看新闻联播学炒股,这是去年很多人明了的东西。

不过老实说,在看新闻联播上,我自认还没入门,至多看到新闻的表面,看不到背后的潜台词。所以就没什么经验能够与诸位分享。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可以说说,招商证券量化投资的研究员做了一个量化的新闻联播指标,专门基于各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预测未来股市的走势,似乎挺靠谱。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相关研报一读。

伟大的中国泡沫:800多年历史的领悟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765


伟大的中国泡沫:800多年历史的领悟


作者: 洪灏


“无论再怎么炒作,二加二仍然等于四。” - 塞缪尔•约翰逊


   密集分布的极端收益和极速的换手率是市场泡沫的重要标志。当下,自由流通股在中国平均持有期为一个星期左右。相比之下,1990年台湾泡沫濒临破灭时, 股票的平均持有期在两个星期左右。所有人都在忙于寻找下一个傻瓜,下一个接盘侠。随着小概率的极端回报不断地累积,投机利得必须加速上升以补偿投资者承担 的日益累积的风险。但维持这种系统稳定的概率也在迅速递减,就像每手牌都摸到同花顺一样——久而久之,则无以为继。历史经验表明,未来六个月将是一个泡沫 破灭的关键时间窗口。


  一个理性的泡沫:中国市场明显是一个泡沫。随着上海股市迅速飙升超过5000 点,专业基金经理之间流行的一个策略是随波逐流——如果市场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就马上斩仓离场。看看那破了世界纪录的成交额 ——是美国的一倍多,而且轻易地使任何其他市场相形见绌。天量的成交额,同时伴随着密集分布的极端收益率,是一个泡沫很可能在其最后阶段的标志。现在的问 题是这个泡沫能吹多大,持续多久,以及这场轰轰烈烈的泡沫将如何收场?


  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理性的泡沫。这个理性的泡沫生根于一个理性的现代金融定价公式。回想一下,如果我们以永久的期限对公司股票的盈利进行折现,我们公式里的 折现率和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公司的估值倍数。或者简单地用公式表示为P / E = 1 /(R-G)。折现率和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别越小,公司最终估值的倍数也会越高。例如,如果该差值为1%,比公司对应的估值倍数则为100倍。


   1938年,冯•纽曼提出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贴现率等于增长速度的话又将如何?他的研究论证了在平衡增长的经济里,增长速度始终等同于市场利率,或 折现率。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股票的估值将总是无穷的。著名的“成长股的悖论”也因此而来。在一个利率迅速下降的实体经济里,如当下中国的经济,用这个悖 论可以证明的是成长型的公司的估值倍数应该是非常高的。只要折现率和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估值倍数甚至可以是无限的。只要利率趋同于增长的速度,即 使增长速度放缓,估值就会很高。这个悖论似乎能够解释目前的市场面临的难题:中国市场的崛起有理性的根源,但最后的结果却似乎有很大的非理性成分。


   然而,这市场上是没有魔豆的。我们需要界定的是市场价格在给定范畴里的界限。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曾试图定义这个界限但是失败了。就在1929年10 月大崩盘的前夕,约瑟夫•斯塔•格劳伦斯(Joseph Stagg Lawrence),一位著名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宣称“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里,在证券交易所投资的数以百万计的股民对股市做出定价。他们当下判断的共识是股 市在目前并没有被高估”。 他进一步问道:“那些似乎博古通今的人,是谁赋予他们权力否决市场聪明的投资者的判断共识?”


   我们都知道那个故事的结局,对于泡沫的学术研究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即便如此,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模型可以稳定地预测泡沫的形成和破灭 ——否则我们也不会都坐在这里上班了。在科学上,我们用“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或简约法,来确定一个理论的实用性。一个理论越简单,用的模型变量越少,对于将来预测的把控也就会越好。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个著名LPPL 模型是有点太复杂,虽然有过参差的成功预测。我们觉得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线索去预测未来反而或者更有把握。正如古人所云,读史以明志。


   密集分布的极端回报,过快的换手率是泡沫的标志;未来六个月是警惕泡沫破灭关键的时间窗口:我们研究分析了一共800多年全球金融数据,从17世纪的英 国股市,到18世纪的黄金和白银价格,再到19世纪的美国股市,以寻找识别泡沫的规律。我们的量化研究表明,一个典型的泡沫的发展往往需要五年左右的时 间,并接近其峰值时的展现出密集的极端回报率。在一般情况下,当对数回报率持续偏离它的长期的趋势超过两个标准偏差的时候,这是泡沫正在形成的端倪。从发 现泡沫到泡沫最终破灭通常需要大约六个月的时间。我们利用这个方法发现了26个历史上的泡沫,21次是正确的。


   下面的这个图表显示极端回报率的分布情况和中国的市场指数之间的关系(焦点图表1)。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从800年全球数据发现的规律清楚地表现在这些图 表里:1)随着泡沫进入高峰期,极端回报率开始密集分布; 2)极端的回报律的密集出现往往先于泡沫的高峰期大约6个月; 3)这些极端的回报率属于收益率概率分布的前5%。


  焦点图表 1: 泡沫高峰6个月前极端回报率开始密集分布;样本里 95%的回报率小于现在看到的极端回报率.




      接近泡沫高峰期极端的回报率之所以密集分布的原因是直观的。交易员时刻都在评估比较继续保持仓位的收益率和现在马上兑现仓位的收益率。随着市场的上涨,回 报率变得越来越高,在样本分布里出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小。因此,随着收益率出现的概率下降,市场的收益率必须飙升,使预期收益率足够补偿交易员继续停留在市 场里所要承担的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市场指数在泡沫的后期将近乎垂直爬升。然而,由于这些小概率事件在泡沫峰值附近不断积累,市场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就像是 每手牌都能摸到同花顺一般无以为继——直到极端回报率出现的概率变得非常小,以至于泡沫的崩溃最终不可避免地到来。


   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么,我们一定会看到市场换手率随着极端回报率的密集出现在接近市场顶峰的时候加速——就像现在一样。这是因为交易员开始在不断缩短 的时间窗口里评估与内部自己仓位的风险——他们在试图完美地选择平仓的时间窗口。如果换手率加速和极端回报率的密集出现并发,这种情况应该领先市场泡沫的 峰值约半年左右。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的确如此(焦点图表2)。


  在进行了自由流通股票调整后,中国 市场股票的平均持有周期为一周左右——这是市场投机交易白热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家都在忙着寻找那个接盘侠,那个更大的傻瓜。值得注意的是,在在1989 年台湾泡沫的顶峰阶段,自由流通股票每年换手率接近二十次。也就是说,在台湾泡沫的高峰期自由流通股份的平均持仓长度大约是15天左右。


  焦点图表2: 自由流通股票每个月换手三次; 平均持仓周期大约一周.




   上海理论上可以上升到6100点:中国市场泡沫的峰值会在什么样的水平?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一个中国的市场谚语这样说道,“牛市不言顶”。格林 斯潘先生也曾经说过,“泡沫的发现往往是后知后觉。如果泡沫可以提前发现,那么也就是说成千上万的掌握着各种信息的投资者都是错的。与市场对垒通常一般没 有什么好的下场。因此,大多数人宁愿让自己的声誉“顺势失败,也不要逆势成功”。


  我们开年时对于市 场今年市场峰值的预测结果也是可圈可点。今年1月29日,在我们为彭博社写的一篇题为“中国2015:泡沫化国度”的市场全年展望报告的时候,我们预见到 了中国股市将在2015年泡沫化。同时,我们通过比较债券和股票的收益率来设定我们的指数目标价为4200点左右,尽管市场当时仅仅在3100左右。现在 看来这个目标价显得太保守了。自从市场强势突破了我们的目标价位4200后,我们认识到市场强大的向上冲刺动能,就再也没有设定特定的市场指数目标价格。


   这一次,我们没有再使用传统的PE,PB的估值倍数来评估市场,而是使用了市值和GDP比率。我们注意到,在2007年泡沫高峰期市场愿意为每单位的 GDP付出了1.2个单位的市值。这个在泡沫峰值期间观测到的比例是当时市场情绪的真实写照,并且可以为本轮泡沫化的行情作一个参考,以评估当前的情况 (焦点图表3)。此外,我们看到在其他国家,如美国,这个市值和GDP的比例是均值回归。如果这种比例关系继续在目前的市场周期里继续维持,那么上证理论 上可以穿越6100点。


  焦点图表3: 市值和GDP的比率快速飙升到2007年时的峰值水平. 这个比率在美国市场里是均值回归的.




   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尽管已经经历了几轮降息,中国实际有效利率在考虑到消费和住房价格的通胀之后却仍然高企。也就是说,中国将继续货币宽松的政策路 径,以真正降低中国经济的债务负担。而实际有效利率往往领先市场的走势约六个月左右,与上述讨论的变量确定的市场峰值的时间窗口基本一致(焦点图表4)。


  焦点图表 4: 有效实际利率仍然高企,暗示货币政策将持续宽松,并领先市场走势约六个月左右




   1929年的大崩盘等先例已经证明预见泡沫破裂的时间点是非常困难的,而金融市场崩盘很少发生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例如,大崩盘前夕美国的宏观数据都处 于良好状态。大崩盘之前胡佛当选总统进入白宫也支持了乐观的政治气氛。事实上,声名显赫的哈佛经济学会在大崩盘之后的几天宣称“如1920至1921年时 候那样的大萧条不在概率范围之内。我们并没有面临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清盘行动”。如此不合时宜的灾难性预测最终导致了学会在1932年关门大吉。


   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道指在开盘不久便下跌了200点,但随后又恢复到2100之上。当时看来道指似乎可以仅约200点的亏损便调整到位,直 到在下午2:45一轮新的大规模的抛售潮的开始,导致道琼斯指数如自由落体一般地在收盘前暴跌了400点。然而,这还不是悲剧最后的结局——后来人们发 现,由于市场极端放量暴跌,交易所的电脑运行速度滞后于市场交易时间几个小时。而最终道指的暴跌超过了500点,约22.6%——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 百分比跌幅。


  显然,许多先知并不能预测泡沫崩溃的时间点,而未来也将如此。在这短短的文章中,我们 仅仅触及了问题的表面。我们当下面临的形势并没有简单的答案。然而,我们应该听从凯恩斯的建议,“让亚当斯密负责大部头的理论……我们只管活在当下,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让写满了评论的纸张轻得可以随风飘扬。”或如迪伦唱道:答案其实就写在风中。(交银国际)



多年多次環境違規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再被環保部點名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8-28/942150.html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再次因環境問題被環保部點名。對此,汝州市環保局要求該公司調整汙染防治設施的運行管理,減少汙染物排放。

◎每經記者 李彪

8月28日,環保部發布“12369”環保舉報熱線2015年5月群眾舉報案件處理情況,當月共受理群眾舉報106件,其中舉報量最多的兩省是河南(16件)和江蘇(11件)。

環保部稱,所有舉報件已轉交各地方環保部門調查處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暗管偷排等問題成為群眾舉報的重點,有5起群眾舉報案件涉及偷排問題。

此外,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再次因環境問題被環保部點名。對此,汝州市環保局要求該公司調整汙染防治設施的運行管理,減少汙染物排放。

5起群眾舉報涉及偷排

在受理的群眾舉報106件案件中,群眾舉報企業類型最多的是化工業(22件),其次為金屬冶煉與加工業(16件)和非金屬礦產加工業(13件)。

環保部稱,這些企業因為汙染物處理不到位、管理不善、設備故障等原因,汙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對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影響。

在5月群眾舉報案件中,暗管、偷排等問題成為群眾舉報的重點,達到5起,但均未發現群眾反映的汙染問題。

其中,淄博市臨淄區鳳凰鎮九仙村金江清洗有限公司,經淄博市環保局現場檢查,該公司已經斷電停產,未發現通過暗管向地下直排汙水,未發現群眾反映的廢氣、廢水汙染問題;晉中市榆次區烏金山鎮小峪口村泰宇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經晉中市環保局現場檢查及監測,該公司正在生產,汙染防治設施運轉正常,汙染物達標排放,未發現偷排暗管,尾渣堆放場設置規範,未發現群眾反映的廢水、廢氣和固廢汙染問題;佛山市南海區羅村華興玻璃有限公司,經佛山市環保局現場檢查,該公司正常生產,廢氣治理設施正常運行,未發現偷排及使用石油焦行為,未發現群眾反映的廢氣汙染問題。

同時,哈爾濱市道里區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經哈爾濱市環保局現場檢查及監測,該廠廢水達標排放,沒有發現通過管道直接排到地下的情況,未發現群眾反映的廢水汙染問題;瓊海市嘉積鎮龍壽村萬誠養豬場,經瓊海市國土環境資源局現場檢查,該養豬場不存在私設排汙口的行為,未發現群眾反映的廢水汙染問題。

根據新環保法規定,通過暗管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汙染物的,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有業內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法律對於暗管偷排行為的處罰力度較大,但由於其隱蔽性,不易被發現,成為群眾最為擔憂的問題之一。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旗下公司煙塵汙染

經各地環保部門現場調查處理,群眾舉報件中存在環境違法問題的有81件,占受理總數的76%,有25件未發現群眾反映的問題。存在汙染問題的案件中,大氣汙染排名首位,其次為噪聲和水汙染。

環保部介紹,各地環保部門已對這些環境違法行為依法進行了處理,采取責令涉事企業限期整改、停產治理、處以罰款、補辦環評手續、現場糾正、取締關閉等多種措施。目前,這些處理措施已得到較好的落實。

其中,汝州市汝南工業聚集區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汝州電化有限公司,因煙塵汙染,汝州市環保局要求該公司調整汙染防治設施的運行管理,減少汙染物排放。

不得不提的是,這並非是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旗下企業首次環境違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從2011年至2014年,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旗下企業的環境違規記錄達到15條,其中僅2014年就達到了6條之多,主要涉及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開封興化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和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開封東大化工有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平煤神馬集團(中國平煤神馬能源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能源化工為主導的國有特大型企業集團,旗下擁有平煤股份、神馬股份和新大新材三個上市公司,居2011中國企業500強第74位。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是我國品種最全的煉焦煤、動力煤生產基地和亞洲最大的尼龍化工產品生產基地,煤炭產能7000萬噸。

  • 每日經濟新聞
  • 李怡
  • 李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ST生化重組連連受挫 承諾多年未兌現再引索賠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1067.html

ST生化重組連連受挫 承諾多年未兌現再引索賠潮

一財網 黃思瑜 陳楚翹 2015-11-12 23:11:00

因信披違規、股改承諾一直未兌現等歷史遺留問題,ST生化再度遭遇投資者維權起訴。

籌劃9個月兩度重組流產的ST生化(000403.SZ),複牌仍是遞上一紙“休書”,但二級市場以開盤封漲停“回應”。這樣的結果卻也是ST生化大多數流通股東所希望的,為了不讓上市公司置換出核心資產的新重組預案出世,逼迫上市公司盡快複牌成為最後的“殺手鐧”。

因信披違規、股改承諾一直未兌現等歷史遺留問題,ST生化再度遭遇投資者維權起訴。雖然上市公司方面也有一定的解釋,但是在多位律師看來皆沒有有力依據。其中以股改承諾為例,上海東方劍橋律師事務所律師吳立駿認為,債務問題在公司恢複上市之前就已經存在,在2013年作出股改承諾時,上市公司應該在承諾中作出除外條件告知。而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證券業律師認為,投資者獲得賠償的概率較高。

兩次重組夭折背後

ST生化的停牌可謂橫跨A股牛熊。從今年1月27日開始停牌重組至11月11日的9個月左右時間中,該公司籌劃的兩度重組均宣告付之東流。其中,第二次重組從開始到“叫停”僅用了10天時間,而背後上演著投資者因獲悉核心資產將被置出而多方施壓的劇情。

在今年的第一次重組中,ST生化用半年左右時間向外界宣告,擬以非公開募資收購波普奧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山西潤生大業生物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權。該筆募集資金用作血漿站,血液制品生產基地,豬肺表面活性物質生產基地的相關建設。

但有關註入優質資產與籌建新項目的重組,最終因多種原因未能繼續推進而“夭折”。ST生化隨即重新擬訂了重組方案,擬向貴州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交建集團”)出售重大資產,出臺了《重大資產重組框架協議》,推進包括出售重大資產,發股購買資產,配套融資的一系列重組方案。

這一方案瞬間在ST生化的投資者圈激起千層浪,甚至於11月9日采取上訪深圳交易所強制要求複牌的形式。“上市公司新的重組目的是賣殼,打算置換出核心資產,註入屬於夕陽產業路橋資產,如此資產剝離與資產註入,已經嚴重損害了所有流通股東的利益。”該公司一位股東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上述股東所說的核心資產指的是廣東雙林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下稱“廣東雙林”),主業為血液制品和制藥,為上市公司“業績奶牛”。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雙林實現銷售收入2.55億元,凈利潤7322萬元,營收和營業利潤均占上市公司的100%,而ST生化披露的其他子公司多處於虧損狀態。

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血制品行業估值按照公司采漿量來計算,現在市場上200頓的采漿量可以有50億現金的估值,廣東雙林去年的采漿量是280噸,今年又增加了7個采漿站,未來采漿量達到400噸完全沒有問題;而交建集團旗下路橋資產在市場上的估值在5倍-10倍市盈率,屬於低效夕陽產業。

ST生化董秘閆治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也默認了上述重組計劃。“公司重組的整體意向是把資產整體置換,主營業務變更一下,但是置換的溢價補償機制以及業績承諾都還在協商。”閆治仲表示,投資者知道重組意向之後大多都反對,給上市公司帶來很大的壓力,最終還在協商階段的重組遭致扼殺。

對於上市公司為何要將高估值核心資產置換出去,閆治仲回應稱,公司估值很高,業績彈性好,銷售也沒問題,未來看起來很好,但是原材料無法對外迅速規模化,以業績成倍增長;但是貴州交建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後續將有很多動作,建設量比較大,能比較快實現整體資產翻倍,業績回饋給股東也比較多。

而深耕該公司的投資者關卓(化名)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同樣增長一個億利潤,交建(行業)給10倍估值增加10億市值,血制品40倍市盈率只要2500萬就增加10億市值了。”在他看來,醫藥消費是持續性的消耗性的,長期看一直是增長的,且血制品價格放開,價格將呈現上漲趨勢。

有投資者透露,整體計劃可能是,上市公司出賣包括廣東雙林在內的全部資產到過渡公司,之後上市公司出資定向回購振興集團持有的全部股ST生化股份並註銷,振興集團退出生化,再接手過渡公司手中的廣東雙林,這意味著廣東雙林將被私有化。

對此,閆治仲表示,“還沒有到那步,想得太遙遠了。”

再度遭遇投資者維權

ST生化一路走來,訴訟案件一直如影隨行。11月11日晚間,ST生化再度發布投資者維權投資者索賠公告,有57名投資者擬向公司尋求索賠共計728.7萬元。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該公司至少發布了4次投資者起訴索賠的相關公告,索賠金額或超千萬元。

投資者索賠的背後仍舊是ST生化一直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子公司為集團擔保未披露、股改承諾剝離不良資產一直未果。

投資者索賠事件可以追溯到2006年,ST生化控股子公司山西振興集團電業有限公司(簡稱“振興電業”)為大股東振興集團的關聯公司提供擔保,但未及時履行審議和披露。2012年5月,振興集團及關聯企業未能還款,債權人將ST生化告上法庭,訴訟金額達到6.86億元。2013年5月,在深交所的監管要求下,ST生化才發布對外擔保情況的自查公告。因為此擔保事件,今年1月份,ST生化遭到證監會的行政處罰。之後,公司就迎來了大規模的投資者索賠潮。

據該公司此前公告顯示,因借款合同沒有履行,所擔保的主債權未實際形成,振興電業無需依據借款合同實際承擔抵押擔保責任。“最後債務雙方達成了還款方案,和解協議里沒有讓振興電業承擔責任,目前該事件已經進入到執行階段,振興集團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以備查封。”閆治仲表示。

吳立駿表示,重點在沒有及時披露信息,信息披露違規使得投資者受到虧損,這已被證監會行政處罰了,構成事實。

此外,股改承諾三年還未兌現也是投資者起訴的原因之一。根據ST生化2012年11月30日公告,振興集團承諾在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分階段收購公司持有的振興電業65.216%的股權。而截至目前股改已經完成接近3年,還未見大股東股改承諾的實施。

閆治仲解釋稱,目前因為上市公司對外債務,上市公司持有的振興電業65.216%股權遭致查封,似的集團承諾被動無法履行,“目前主要是爭取盈利或者想什麽辦法,把供公司的那筆債務解決,以解除查封釋放出振興電業,讓股權過戶。”閆治仲表示。

ST生化目前所面臨的債務是與信達資產之間的債務,2007年至2008年間,信達資產分別與深圳市商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深圳分行簽訂協議,受讓了上述兩家銀行持有上市公司的債權,共計本金1.64億元,利息1.35億元。2013年ST生化恢複上市時,與信達資產簽訂了債務協議,承諾恢複上市後定向增發股份和償還一定現金來解決與信達的債務糾紛。但日至今日,債務糾紛依然沒有解決。

閆治仲表示,2007年公司沒有融資功能,主要是靠血制品業績解決負債,從2005年開始對外債務在逐年降低,但前兩年業績主要擁入投入血制品項目建設,所以有所擱淺,公司後續將會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而在吳立駿看來,這樣的說法前兩年就有,且債務問題在公司恢複上市之前就已經存在,在2013年作出股改承諾時,上市公司應該在承諾中作出風險告知,比如遇到重大債權債務、司法訴訟、資產被查封等問題致使無法股權轉讓的因素除外。

“從2007年到2013年複牌,該公司股價漲了好幾倍,這個肯定是和上市公司當初的承諾有關。”多位投資者表示,當初就是因為聽信ST生化的上市承諾才持股的。從盤面看,ST生化2007年時的股價在4元/股左右,而到2013年恢複上市時股價已暴漲至20元左右,翻了5倍,而至如今,股價仍踏步在20元左右。

在ST生化方面看來,股價的波動屬於正常現象,上市公司不應該承擔責任。

但多位維權律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投資者的損失是客觀存在的,因而獲得賠償的概率較高。他們認為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應當受到保護。

有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目前大約有100名左右在2013年2月1日至2013年4月23日持有ST生化股票的投資者就期間受到的損失申訴賠償,涉及賠償金額在1000萬元左右;另外,還有在2006年6月20日到2013年4月23日期間買入ST生化,並且在2013年4月23日之後賣出股票或繼續持有股票受到損失的投資者向ST生化提起索賠,涉及索賠金額在一百萬元左右。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