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7-12 AD
| ||||||
華華一日睇唔少 研究報告,寫到好hea嘅大有人在,但有啲你睇完係會感受到個分析員嗰份「誠意」!好似德意志銀行9號出嘅一份講聯通(762)嘅報告咁,個分析員前一晚 去完聯通10周年慶祝晚宴,佢除咗話感受到以常小兵為首嘅聯通管理層自信心返晒埋嚟。 個分析員仲引述同佢同枱嘅聯通marketing總經 理爆料,話o依家多咗好多客仔肯簽兩年約,嚟換取更多嘅手機或者資訊補貼之類,咁個分析員就分析,隨住越嚟越多客轉做月費用戶,佢估計個流失率會下降,咁 幾個月之後,現金流就可以改善……佢嘅分析絕對講唔上係驚天地泣鬼神,衰啲講句只可以話係「common sense」,但佢可以喺一晚之內趕起個報告,都算係認真同快捷。 |
|
||||||
一支蘋果iPhone第四代手機,在八月二十七日開放預購,十萬人在電腦前嚴陣以待。十點一到,瞬間擠爆中華電信機房,台灣大哥大三千支名額也在兩小時全數賣光。 你以為蘋果魔力只是這樣嗎?今年十月,蘋果在台灣將掀起另一波更大的i魔力,它就是iPad! 高盛跨洲追蹤!出動七位頂尖分析師,預言平板電腦興起 iPad到底多熱門?四月在美國首賣後,前二十八天銷售超過一百萬台,同樣成績iPhone花了七十四天才做到,銷售速度是iPhone的兩倍快。 四月三日,iPad在紐約第五大道蘋果門市首賣,前一天開始就吸引上百位排隊人潮,五月啟動全球上市計畫,同步在日本、英國、義大利、德國、澳洲販售;光在日本第一天就吸引一千二百人在銀座店漏夜排隊,只為了搶一台iPad。 在美國發售後,不僅銷量持續上調,蘋果的股價也應聲大漲,市值已經在五月底正式超越微軟(Microsoft),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大科技廠。 這只有六百八十公克,比手機稍大、筆電稍小,價格最低只要四百九十九美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六千元)的小板子,到底有何魔力引發全球狂熱?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高盛證券全球大動員,從美國紐約、日本東京、英國倫敦,到香港亞太區,集合全球七位頂尖分析師,調查一千人,訪查三大洲的iPad供應 鏈,追蹤出一份厚達五十二頁的iPad報告:〈The rise of the iPad and tablets〉(iPad和平板電腦的興起)。 高盛預估,今年iPad銷售量將達一千五百萬台,明年將達二千六百萬台,成長七三%,並認為iPad將會複製小筆電成長速度,甚至更快。 小筆電花了九個月才賣到兩百萬台的量,而iPad開賣六十天,就達到相同的成績,只花了小筆電約五分之一的時間。 筆電業面臨大風暴!第三季成長率調降至負一% iPad熱潮,隨著全球發售,越來越熱。高盛在七月十二日發表第一份報告後,不到一個月,八月八日又追加十四頁報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調iPad對筆電的威脅。 iPad帶動的i魔力,iPad取代筆電的效應如旋風般的發酵。參與高盛iPad關鍵報告的高盛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金文衡指出,「iPad對筆電影 響,速度確實比我們想像的快。」他一邊調升iPad瓜分筆電市場的數量,另一邊五度調降第三季筆電成長率由成長一二%到負成長一%。 在iPad尚未登台之際,i魔力早就開始席捲台灣股市,受到衝擊的全球最大筆電代工廠廣達兩個月來股價下挫兩成,反觀幫蘋果組裝的鴻海,則是兩個月最多漲 了兩成;已經一連虧損九季度的觸控面板廠勝華科技,就算上半年交出一張虧損的成績單,但是沾上i魔力,股價兩個月硬是大漲約六成。 寶來證券研究員許家銘指出,第三季個人電腦(PC,包含桌上型電腦和筆記型電腦)出貨量全部下修,只有咬到蘋果才賺得到錢。 今年一月二十七日,從紙袋裡拿出iPad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如同拿出科技界的新聖經,他高舉iPad,讓全球消費者、科技大老闆為之瘋狂。 緊接著美國的惠普(HP)、戴爾(Dell);台灣的宏(Acer)、華碩(ASUS);南韓的三星(Samsung)、樂金(LG),甚至就連芬蘭的諾 基亞(Nokia)、加拿大的黑莓機(RIM),從個人電腦到手機製造商,幾乎每家公司都走上信仰賈伯斯的道路,投入生產平板電腦的熱潮。 摩根大通證券的預估,看好平板電腦商機,預估有二十到二十五種類似iPad的機種將在明年第一季上市,所有品牌業者沒人敢缺席。 iPad究竟有什麼魔力?引發這股席捲全球的新科技革命! 革命一:丟掉滑鼠和鍵盤 上網、遊戲、聽音樂,一指搞定 金文衡認為,iPad第一個改變就是使用習慣的設計。 iPad,開機只要二十秒,開機速度是筆電的五分之一,更棒的是,你不用看一堆工程指令從你眼前閃過,就像是電視一樣,隨即開機。 在電腦上為了聽一首歌,你要先上網搜尋播放程式、灌中文化軟體、放入CD,但是在iPad上,這些步驟,全部都消失了。 iPad沒有鍵盤,只有一個按鈕,但是只要點畫面上「mail」(電子郵件)選項,自動浮現跟筆電鍵盤一樣大的觸控鍵盤,輸入內容和寄件者寄出,一次搞定。你不用像使用筆電一樣,先找個咖啡廳坐,等開機後連上網路,鍵入密碼後才開始寫信。 iPad的電池壽命,讓它可以開機長達十小時,足夠一整天的使用量,讓使用者不再需要帶電源線出門,從硬體中解放出來。 不用滑鼠、不用鍵盤,iPad的觸控介面,讓使用者的手指,就如同上帝之手,只要輕輕一點,上網、玩遊戲、閱讀、聽音樂、與國外的朋友用Facebook聯絡,幾乎全世界,都掌握在使用者的手指上。 「這是iPad能成為『全民運動』的新潮流原因之一,」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指出,個人電腦使用者大多為二十到四十歲的菁英,但是iPad從兩歲到九十九歲,每個人一拿就會用。 iPad使用觸控帶來的使用介面革命,讓過去不會用個人電腦的消費者加入這個市場,高盛報告中,iPad的銷售雖然有四○%來自掠奪個人電腦市場,但有六○%是全新使用者。 革命二:軟體產業爆發 讓程式開發人員,睡覺也能賺錢 「施振榮曾說過,每個人都要建立就連睡覺時,都能夠賺錢的能力。」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表示,施振榮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就是iPad所帶來的軟體開發商機。 成立不滿兩年的蘋果線上軟體市集(App Stroe),已經有十六萬種程式可以下載,輕輕一點、輸入密碼,iPad立即個人化。「蘋果強處在於有那麼多人在幫它抬轎子,使用起來五花八門很有趣。」方國健形容。 這些幫蘋果抬轎子的人,就成了賈伯斯進攻微軟帝國,瓦解微軟雄霸個人電腦產業將近二十年的最佳武器。 賈伯斯將音樂放在iTunes,讓成千上萬首歌幫數位播放器iPod吸引用戶,現在他把領域從MP3,延伸到手機,再到現在的平板電腦iPad上。 放在iPad上的應用程式,每下載一次的費用,蘋果收取三成,七成則由軟體開發人員拿走,付費方式簡單,兩、三人發明的小軟體有可能可以讓你日進斗金。例 如,開發熱門遊戲《跳躍嘟斗》(Doodle Jump)的兩兄弟,從二○○九年三月以來,光靠這個小遊戲,就讓他們十四個月營收達五百萬美元。 這樣的模式下,在一個iPad平台上,二十四小時,全球各地都會有人點閱、下載,點燃全球各地的程式開發人員,搶進這個「睡覺時都能夠賺錢」的模式。 iPad的線上軟體市場未來成長快速,根據顧能集團(Gartner)的統計,行動上網下載應用程式在二○一○年的下載次數為四十五億次,到了二○一三年將成長至二百一十億次,成長三‧六倍。 金文衡認為,蘋果已經建立起一套「生態系統」(ecosystem),這個系統,讓全球百萬的軟體開發程式人員,成了推廣iPad的螞蟻雄兵,同時形成消費者使用便利、軟體商獲利、蘋果提高iPad市占率的三贏局面。 曾經是戴爾亞太區採購最高主管的方國健,經歷過戴爾電腦最輝煌的歲月,他迷上了賈伯斯創造的iTunes軟體下載模式,還買過三十多台iPod送人,現在他棄個人電腦,轉而擁抱蘋果iPad。 曾經是全球個人電腦龍頭惠普在台最高負責人的何薇玲,如今也同樣棄個人電腦,轉而擁抱iPad。 何薇玲更指出,iPad將嚴重挑戰Wintel(編按: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搭配英特爾〔Intel〕的處理器,促成個人電腦普及,也席 捲八成個人電腦市占率)的筆記型電腦地位。「你知道兩年前,蘋果的筆記型電腦市占率是多少嗎?」何薇玲說,「只有三%!」 看到蘋果不斷反攻微軟陣營的趨勢,讓她搶先緊緊擁抱iPad,這是全世界第一台,沒有鍵盤,光有觸控就大賣的平板電腦。 在何薇玲眼中,iPad將改變現有的資訊產業和人們使用電腦的習慣,與毛利只有三%到四%的台灣個人電腦代工產業相比,iPad背後的內容、軟體商機,更吸引人,一波大改變已經成形。 「台灣的下一個機會,就在這裡!再不趕快建立平台,就來不及了。」她說。 革命三:顛覆硬體思維 透過下載軟體,就能做到多功能 iPad魔力直接衝擊的就是靠著小筆電,市占率大幅成長的台灣雙A品牌。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宏董事長王振堂,不得不正視這股i魔力,指出,「我認為iPad的主流地位已經確立,」「小筆電的高速成長期已經過去,未來維持穩定需求。」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則率先準備好應戰,他在今年六月華碩的平板電腦記者會上,一一點名iPad的缺陷:沒有USB、沒有鏡頭,也沒有外接鍵盤。他並誓言華碩推出的平板機擴充性一定比iPad好。 只是聽到施崇棠的反應,陳清文不以為然的說,「台灣廠商的夢還沒醒,這是一場完全不同的遊戲。」 台灣科技業很擅長硬體製造:加鏡頭、加USB、加大硬碟、加記憶體,都是用加法,然而,透過增加硬體來拉動消費者需求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賈伯斯創造iPad的成功模式,打破過去微軟加英特爾的Wintel架構,反而是減法思考下的「以柔克剛」,他讓iPad打破追求極致硬體規格的迷思,不一定要用個人電腦做所有事情,顛覆個人電腦獨大的地位。 賈伯斯讓全球軟體開發人員的創意得以為iPad所用,設計出來的各種軟體,透過網路下載軟體的方式,讓軟體改變手中的硬體使用邏輯。 當iPad下載賽車遊戲,iPad馬上變成賽車遊戲的方向盤;當iPad下載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暢銷書,馬上就變成一本電子書;使用iPad的上網、收發電子郵件功能,已經可取代小筆電的實用功能。 因此,美國《新聞週刊》以「Everything」來形容iPad:它改變你看待電腦的方式,iPad可以變成你的個人電視、報紙、書架,很快的它會成為有線電視業者,從iTunes上租你電視頻道。 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預測到了二○一五年,以iPad為首的平板電腦在美國市占率將超越桌上型電腦,成為僅次於筆電的第二大科技產品。 挑戰:Google加入戰局 免費又開放的平台,長線爆發強 賈伯斯最早推出的創新產品——數位音樂播放器iPod,透過iTunes模式,在數位音樂播放器市場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但蘋果推出iPhone帶動智慧型手機市場百花齊放,卻沒有像iPod一般主宰市場。 接下來的唯一疑問是:iPad會獨霸平板電腦市場嗎?從高盛證券、摩根士丹利,到拓墣產研都預測,iPad在平板電腦的市占至少四成,而拓墣更認為優勢可能長達五年,不會受到動搖。 不過王振堂卻有不同的看法,「Android(編按:Google所推出的行動電話系統平台,早期由Google開發,後由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開發)手機的市占已經超過iPhone,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根據歷史,封閉陣營終究敵不過開放陣營,等到平板電腦穩定下來, 我估計蘋果的市占率會從目前接近一○○%,降到剩下二○%至三○%,如果以蘋果筆電市占只有五%來看,我認為這個數字是高估了。」 王振堂敢這樣對賈伯斯嗆聲,就是寄望Google大力推動免費又開放的平板電腦作業系統Android。 王振堂指出,蘋果是單一公司,動作比較靈活,iPad搶得先機,但是開放陣營經過一段時間醞釀,團結力量大,長線爆發力強。 不過,非蘋果陣營所寄望Google的Android平台,卻遲遲跟不上iPad推出的速度,連帶的宏推出Android平板電腦的計畫,也從今年底延至明年。因為Google的平台太過自由,尚未發展出成熟的付費機制,反而成為發展的障礙。 金文衡指出,有沒有發現本來說秋天要推出平板電腦的品牌廠都在往後推?就是因為Android平台還沒準備好,「你刀子要利才可以出來打仗吧!」 無論iPad是否能夠獨霸平板電腦市場,或者Google陣營的平板電腦能否打敗iPad,唯一可以確認的是:iPad的出現,帶動一指觸控的i魔力,重新定義個人電腦,更將改變長達三十年的個人電腦產業歷史。 延伸閱讀:iPad商機關鍵數字 28天銷售破百萬台 速度是iPhone的2倍 明年銷售達2,600萬台 成長率73% 已吃下9成平板電腦市場 其中40%來自PC市場 資料來源:高盛、Apple 延伸閱讀:iPad崛起,台商準備通吃 Apple陣營壯大 舵手:賈伯斯 半導體公司:ARM 記憶體:SanDisk 媒體業:迪士尼、時代華納 IC設計:Broadcom、Infineon 軟體市集:App Store Wintel陣營受威脅 舵手:比爾‧蓋茲 品牌廠:惠普、聯想、戴爾、三星、諾基亞、LG 半導體公司:英特爾、AMD 硬碟品牌:Seagate 晶片設計:LSI 延伸閱讀:30年後,平板電腦再掀科技革命 1981年 PC誕生 8月12日IBM推出型號為IBM5150的電腦,個人電腦走入辦公室,4年後銷量達到100萬台。 1984年 Wintel陣營誕生 微軟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與英特爾(Intel)組成Wintel,因介面簡單,市占率高達8成,累計PC在1981年和2000年間的全球銷售總量達到8.35億台。 1985年 NB誕生 日本大廠東芝打造出全球第一台筆記型電腦,讓PC也能方便的帶著走使用。 2007年 小筆電誕生 華碩推出Eee PC,一台賣1萬4,000元,打破NB高價印象,2009年銷售量超過3,500萬台。 2009年 電子書熱銷 Amazon推出電子書Kindle2,電子書閱讀器的可攜性增進消費者閱讀的頻率和便利。 2010年 iPad上市 iPad誕生,結合上網、下載、互動性閱讀、遊戲、地圖查詢等功能,打破個人電腦使用方式,成為最熱門的科技產品。 延伸閱讀:一台iPad,集多項科技品功能 iPad PK 電子書 iPad:●彩色畫面●影音檔的多媒體互動●有獨家為iPad製作的專屬雜誌 電子書:●不傷眼●更省電●重量不到 iPad一半 iPad PK 遊戲機 iPad:●遊戲種類有2萬種●遊戲價格低,收費自0.99美元起跳●螢幕大3倍●多點觸控,不須按鈕 遊戲機:●機台便宜●遊戲挑戰性高●重量不到iPad一半 iPad PK 小筆電 iPad:●開機只需小筆電1/5時間●重量只有小筆電一半●待機時間是小筆電的3倍 小筆電:●可同步使用多種作業程式●文書、影像處理功能強●儲存容量大 註:遊戲機種類繁多,此處是以任天堂NDSL機型為比較對象 資料來源:癮科技 |
||||||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18.html
未說正題先說做法,昨天大部份中資股都呈5%或以上的跌勢,我相信肯定有不少散戶為之一震,就算我經過銀行或電器店之時,大部份散戶望著財經報導和指數時 那份無奈的表情真的直指心頭,這是一個好現象,連續兩天大跌勢真的令人感到心寒了,早前我還擔心外圍跌但香港卻不跟隨,原因正在於散戶信心仍呈正面,但現 在跌到怕了,所以當信心出現負面之時,指數便會跌得更大,不過目前資金因素仍然充裕,在此一條件之下,加上周邊薪金呈上升之勢,有利經濟基調的發展,所以 當下一次散戶信心回穩之際,股巿又會再現上升之勢。我認為,如果你在24000點以上入貨了,為何現在不買多一點呢,我是看好的。
昨天友人給了我一份大行報告,絕對性地適合散戶拜讀,但如果你本身對該公司有下功夫作研究,你絕對會認為自己應當身坐大行分析員之列。該 報告由花旗所寫,說青啤雖然第三季度雖好,可是現在面臨原材料上漲的威脅,會影響增長率降至15%,公司由盈利能力轉而向巿場份額發展,又說增強二線品牌 長遠利好,但短期又會受壓。行業競爭激烈,青啤為保巿占率所以提價亦不容易,同時亦預測青啤2010-2012年純利分別為15.36億、17.72億及 20.56億元人民幣,預測股本回報率為17.5%、17.9%及18.3%,目標價由38.6元降至38元,建議沽售。
如果真是散戶既持貨又在跌巿讀到這份報告,可能真係會嚇至肝膽俱裂然後沽貨離場,但作為價值投資者,永遠要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追問,尤其這 些大行報告。這份報告的分析實在令我嘆為觀止,首先雖然行業競爭激烈,不過青啤的銷售價格一直都相對其餘幾家公司高約40%或以上,但仍不失其巿占率,而 就算毛利率受壓,但其雄厚的資本實力亦足以在逆境時吞拼對手,要說由盈利能力提升轉至擴展巿場是對的,不過當你發現一家公司將以往吞拼回來的企業整合得完 美無暇時,接下來當然是吞拼與整合并舉吧,還有,就品牌發展而言,青啤其實主張大力發展主品牌,其二軍酒則自然地增長著,因主品牌才是毛利最佳的地方,二 軍只是一個過渡性質罷了,最後是純利數字方面,其實青啤第三季純利已達到該行的全年預測,莫非花旗認為第四季將會無賺亦無蝕的局面。我看完後真的只是乾笑 了一聲,這些報告,還不如自己看看青啤的季度報告。在此我則認為各位有心學習投資之人,必須自己下苦功學習和鑽研一家公司,不然我相信必定淪為大行的點 心。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html
審計署最新的一份審計報告,揭露了為數不少直資學校在管治及行政上的問題。其中有學校座擁大量儲備仍加學費,其爭議不絕。有人認為不應該,但也有人認為並無不妥。
不過我留意到一個現象,就是不論傳媒或者網上的討論,大多數人都說審計報告「批評」直資學校管理混亂,就例如曾淵滄先生在《大公報》撰文,批評審計署對直資學校的指斥是大錯特錯。又例如直資學校議會發表聲明,批評審計報告內的指控對他們不公平。
但其實大家只要稍為認真去看一看那份報告,報告的「被審單位(Auditee)」不是直資學校,而是教育局。所以,其批評對象也應該是教育局而不是直資學校。
審計署是次的審計,旨在評審教育局有沒有適當地監管直資學校,為了測試監管是否有效及足夠,審計署抽查部份直資學校,以評估監管工作有沒有做好。另外,我估計因為直資學校不是被審單位,所以審計報告並沒有列出有問題的學校名單,而且也沒有要求個別學校解釋原因。
只 不過當報告出爐後,其審計發現實在太震撼,教育局在輿論壓力下公開名單。但以我個人來看,教育局突然公佈涉及的學校名單,其做法極不道德。為什麼我這樣 說?主要原因是審計報告為了突顯教育局在管理上出問題,所以必需在報告內提供具體的數字及例證,但這些東西只是表象,審計署不會(也不應)深入探討個別學 校出問題的原因(因為審計的範圍是教育局對直資學校的監管,而不是直資學校本身)。既然明知學校對報告的內容無從辯白,但卻突然公佈學校名稱,不就是要她 們吃食貓嗎?
簡單舉個例子,一家學校十個學生有九個會考攞U,校方因此飽受家長批評,學校此時卻向外公佈攞U學生的名字,對學生們公道 嗎?學生成績差有多種原因,有些可能是懶,也有些可能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學校謬然公佈學生的名字而令他們被批評,你是家長怎樣看這家學校?雖然有人說, 直資學校涉及公帑,所以公眾有知情權,但學生也是接受公帑的資助去讀書,難道我們就可以公開學生的學業成績嗎?
謬然公佈涉及問題的學校名單,我不知道教育局是有意還是無意,但從「陰謀論」來看,將公眾批評的焦點成功由自己轉向學校,其「卸鑊」手法異常高明,而一句「沒有牙力」更是神來之筆,是Auditee如何應付Auditor及管理層質詢的上佳教材。
另外,教育局這次做法,必定令其他學校(不論是直資與否)有戒心,在將來必然不願配合和合作,當審計署日後進行類似的審計工作時必定倍感困難。
既將視線有效轉移,而又可以打擊Auditor,面對這樣辛辣的Auditee,唯有祝審計署仝仁好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njfb.html
|
||||||
證券市場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是散戶、不是外資、也不是主力,但成交金額夠大,往往足以影響盤面表現。 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叫「VIP」,他們或隱身券商的VIP室中,或在家中設立操盤室。 大多數的人都名不見經傳,甚至從未在券商大廳露過臉;但進出金額或是持有的股票張數,足以對盤面帶來極大的撼動力。 VIP室門後,究竟是怎樣的世界? 撰文‧吳美慧 研究員‧葉揚甲「景碩哥哥很強吧!」早上十點剛過,南部某券商的VIP操盤室內,許大戶晃過來串門子,得意地向隔壁VIP室的李媽媽炫耀昨天推薦的景碩。 「對啊,沒聽你ㄟ,早知道就跟著你買,現在還可以買嗎?」李媽媽懊悔地說。「衝不動了,等一下要來賣一下。」丟下這句話,許大戶慢慢跺回自己的VIP室。 戒備森嚴的神祕房間 看著盤中上漲四元的「強哥」,股價階梯式地下跌,尾盤更以小跌○.五元收盤,許大戶益發得意;他口中的「賣一下」,就是三百張、三千萬元進出,兩個交易日輕鬆獲利一八○萬元,投報率達六.二%。 穿 著深色有領長袖T恤和休閒褲,從外表一點也看不出,操作股票資歷近三十年的許大戶,單月股票進出金額從「億」元起跳,最高紀錄還曾達到數十億元。他在這家 券商看盤,一待快二十年;設立超過二十年的券商設備已顯老舊,許大戶喜歡這裡,是因為環境熟悉,而且他和隔壁幾間VIP室的大戶,早就成了老朋友,彼此可 以互通訊息,甚至共同下單進出。 場景拉到位在台北有「小華爾街」之稱的某券商,剛裝潢好不久的營業據點,設備新穎環境舒適,還利用天井的走 道,巧妙地把營業大廳和VIP室一分為二;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哪家不願意掛上招牌的公司辦公室。券商精心設計VIP室的隱密性,就是要讓這些維繫營業據 點營運命脈的大戶們,有足夠的安全性和隱密性。 新裝修的VIP室設計兩道防護,一道是VIP室大門的門禁,除非持有門禁卡,否則就要先通報裡面的VIP出來開門,才進得去。 進 入後,裡面約莫有十來間大門緊密的房間,隱身門後的,都是單月成交金額超過五千萬元的VIP大戶。每一間VIP室,不是裝有密碼鎖,就是要有專屬鑰匙才打 得開。要開啟VIP室這扇門一窺究竟,不是要交易量夠大,就得請熟識的朋友邀請入內。很難想見,股市激烈廝殺的戲碼,每天就在VIP室門後上演。 此外,每一家券商設立的VIP室,會因為VIP的「尊貴」程度有所不同。譬如,期貨天王張松允在統一證券的VIP室,就有近二十坪大,是由三間一般的VIP室打通;除了看盤區域外,還隔出他個人的辦公空間。 張松允得以有較大的工作空間操盤,就因為他是「好咖」。最近幾個月,他每個月的成交總金額都超過十億元,約占該券商單點業績的六成。對券商來說,他無疑是「財神爺」,一定要好好伺候,深怕他一不開心,跳槽到其他券商下單。 除了在券商內設置的VIP室外,越來越多的專業投資人,在家中設工作室看盤下單,成為另類「VIP室」。 「現在很多VIP我連見都沒見過。」一位券商資深副總如此形容,新科技加上年輕化,改變了現行VIP的生態。 「在 VIP室看盤的,不見得都是券商的A咖大戶;在家裡以電話或是網路下單的,才可怕。這些大戶一出手,就是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買單或賣單,真的很有實力。」 券商約略評估,十月台股成交金額約二.四五兆元,以市場大戶占總成交金額約五成估算,貢獻度超過一兆元;如果加上期貨部分,數字會更多。 以 前市場大戶幾乎每天都會來券商待在VIP室裡,收盤後就回家。隨著新貴越來越多,懂得運用科技且配備齊全,「根本不用出門,股票操作績效一樣棒。」這位券 商副總說,「過去在券商內碰到VIP,還可以先問到幾檔明牌,現在連人都看不到,怎麼好意思打電話向他們打探消息。」這群隱身在巨額進出量背後的市場大 戶,猶如一股力道很強,卻不知何時登陸的颱風。曾在台中某上市公司任副總經理,因理財有方,提前離開職場,變成「自營商」的陳先生,就是券商眼中的「颱 風」。 在家看盤的超級VIP 不願透露名字的他,因為熟稔財務、過去又在券商、上市公司工作,並有幫人操盤的經驗,自己在家裡設有VIP室操盤。現在,他單月進出金額約八到十億元。 「在家比較安全。」累積不少財富的陳先生,覺得在家裡操盤,除了可以節省每日來往的交通時間外,還可以免除進出券商,成為人家盯梢對象的麻煩和危險。「做股票在哪裡都一樣,不一定要去券商的VIP室。」有兩個兒子的陳先生,索性把自家的書房改裝成工作室。 不少VIP自家操盤室的豪華程度,遠甚於券商所能提供的——像是舒適的座椅,沒有輻射的投影式看盤系統。 再以陳先生為例,除了券商免費提供的看盤系統、軟體等基本配備外,他還商請朋友為自己量身定做看盤軟體,以便更精準地觀察資金流向及個股量價變化。 「現 在股票掛牌的家數越來越多,很難一家一家追蹤,只好靠著電腦先做第一步的篩選。選出標的後,自己再做功課,挑選出最後可能買的股票。」陳先生同時強調, 「過去,電話下單很容易被跟單,現在利用網路下單,這種現象少很多。」這些市場大戶就像草原上的狼,或是在天空中翱翔的鷹一樣,看似悠閒的漫步或飛翔,但 眼睛卻銳利地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得手的獵物,耳朵聽進周遭環境的變化,全副心力,求的就是一個「勝」字。 早晨八點,苗栗一家小券商中,楊大戶準時到達他個人專屬的VIP室。他個人進出的手續費,就足以養活這家券商,是券商眼中的「超級A咖」。券商為了綁住大戶,甚至把他的親戚請來上班,為的就是確保大戶不會「轉台」。 從 海外資訊提早判斷台股漲跌楊大戶靦腆地走到VIP室,把手上的東西放好後,快速地翻閱著券商幫他準備的報紙與券商報告,並分神聽著電視播放今天的新聞,與 投顧老師的解盤。八點四十五分一到,台指期貨開盤,各類的期指報價快速的跳動著,楊大戶看著跳動的數字說了一句,「今天電子股會漲。」隨著九點一到,台股 開盤,布滿四十台螢幕的電視牆瞬間忙碌起來,率先成交的個股,報價一個個跳出來,紅紅綠綠的。楊大戶原本靦腆的神情變得嚴肅,眼睛犀利地盯著電視牆,深怕 遺漏跳動間的關鍵個股。 「沒錯吧,電子股漲了,你看,勝華、華通一開盤成交量就放大,這就是有大戶或是主力在其中。」但問他能否進場?「漲一段了,沒把握,不追。」這就是超級A咖,沒信心的股票絕不出手。「寧願不賺,也不要硬作。」楊大戶下了一個這樣的注解。 開盤十五分鐘以後,股市第一輪角力戰告一段落。楊大戶的視線離開盤面,稍事休息,「最近股市很難做,政府干預太多,明明看著就要下來的盤,硬是撐在那裡,股票不跌,怎麼做?」這幾個月,楊大戶進出較少,只是安靜地觀察大盤起伏,如獵鷹般地,等待進場時機。 最近,他從盤面上觀察到,似乎有一批人,利用資訊上的不對稱進場買股票,「勝華就是例子。」他說,似乎有一群團隊勤快地在國外網站上尋找消息,找到勝華將成為蘋果供應鏈報導,在台灣還看不到這項訊息時,他們就開始進場買了。他一邊比畫著勝華的技術線形,一邊說著。 果 真,勝華的技術線形顯示,從十一月二十四日成交量開始放大,比前一個交易日多了七五%。同時,從十二月一日起,一連串與勝華相關的消息持續出爐,包括股東 臨時會通過辦理GDR(海外存託憑證)、外資調高評等、掛上觸控題材,及成為蘋果供應商等。「成交量放大,就代表背後有故事,所以要去找故事的內涵,才知 道股價的持續力有多久?」他接著點出,這一批人,除了買台股現貨股票外,也會去買電子期貨,「一定會把訊息充分轉換成財富。」既然勝華會漲,電子期貨也會 因為蘋果的消息跟著漲,所以,「這群人一定是期貨、現貨兩頭賺」。 楊大戶更提出驚人的觀察,台灣五都選舉過後,在新加坡交易的摩台指期成交量異常放大,是過去的六、七倍;當時他納悶,為什麼成交量會突然大增?兩天後,他找到答案。 十二月一日,各大媒體寫著,政府釋出代操基金九三○億元給各基金。顯然,有人提前知道這個消息,預期台股會漲;但因台股已經收盤,來不及下單,只好跑到當時還開盤的新加坡下單。 「這就是利用資訊差別產生出來的獲利機會。」楊大戶同時也觀察到,這一批買多的台指期最近陸續獲利了結,但還不至於影響到後續台股走勢。 所 以,楊大戶除了看台指期、台股現貨外,也關注海外市場的一舉一動。「現在是比勤快、比速度,還要用心做功課的時代。」他說,海外市場變化,會影響到台股走 勢,「一定要看」。因此楊大戶每天早上會看美股收盤、盤中看台灣、香港、上海、深圳等股市、下午看歐洲股市,晚上則研究新加坡股市。不管是哪一個國家,只 要是會影響到台股的市場,都是他關注的區塊。 收盤前的關鍵三十分鐘 就在閒聊中,楊大戶的神情又變得嚴肅起來, 迅速拿起桌上紅色下單電話,「五八二○(日盛金)進五百。」掛上電話後,楊大戶說,「你看,量出來了。」中午一點過後,原本交投沉悶的日盛金,突然有數筆 大單敲進來,股價隨著下單量快速增加,頻頻地往上跳動。楊大戶在第一根大量出現後,立即打電話下單。「聽說有合併案,所以成交量增加,像這種單子跟了贏面 很大。」「收盤前的三十分鐘很重要。」楊大戶分析說,「要當沖的、要作價的,都會選擇收盤前三十分鐘進行,這時剛好可以觀察哪些股票只是插花短線操作,哪 些是長期有人在照顧的。」「有人照顧的股票,股價比較會有續航力。」一點半,台股收盤,楊大戶的工作並沒結束,還要等著看二點開始的盤後交易。「看一下 吧,萬一有什麼狀況,還可以到美國或是新加坡市場避險。」這就是VIP大戶,隨時掌握資訊、進行決策的人,這一瞬間,幾億元的輸贏就在指掌間。 面對多變的台股行情,這些VIP怎麼看?一位來自台南,屬於操作穩健型的李大戶,用「類固醇」來形容未來十四個月的台股行情。 熱 錢加政府作多 明年行情蓄勢待發李大戶預測,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前台灣的經濟以及台股的氣氛都會不錯,「再怎麼樣政府都會作多,維持經濟榮景景象。」加上台幣看升,「升 破三十元是遲早的事,台幣升值,熱錢流入,台股就會有買盤,錢多了,股票自然就會漲。」他對台股後市看好,認為即使到總統大選前,大盤震盪回檔,「都是買 點」。 苗栗的楊大戶,也認同大盤看漲的論調。不過他強調「這個盤沒有像樣的回檔,不夠健康,等拉回後,才會進場買股票。」楊大戶說,他和周 遭的VIP朋友交換意見,都認為盤一直維持在高檔,「買也不是、放空也不對。」大盤若有回檔交代,未來才更有續漲力。「就像汽車一樣,從台北到高雄不可能 一路到底,途中一定要停下來加油,才能抵達終站。」楊大戶在等待中途「停下來」時,準備大舉進場。 至於在個股方面,要如何布局?李大戶說,「選股重於選市。」他說,「有題材的、基本面好的,一定是主流,上漲的幅度會比大盤還多。」李大戶認為,明年盤面的重點一定跟開放陸客自由行有關,因此「食品、藝品和飯店相關行業,一定興旺」。 問題是,國內沒有藝品相關的公司掛牌,飯店股股價高、本益比也高,「實在買不下去」。沾上ECFA(兩岸經濟協議)與兩岸金融題材的金融股,「我覺得買起來比較安全。」所以,他從頭到尾都只建議可以買金融股,彰銀、合庫等老行庫,都是他準備進場買的股票。 台中的陳先生表示,除了關注和兩岸議題有關題材的個股外,和中國政策相關的產業與個股,他建議投資人也要留意。 譬如,北京政府的「十二五」規畫中,鼓勵七大新興產業,如節能環保與生技業,以及刺激民眾消費帶動出來的內需購買力。另外,中國大力興建的高鐵、鐵路等,都是可以長線布局的產業。「東洋、佳醫,長線可以安心放著。」陳先生思考數秒鐘後,謹慎的講出這兩檔個股。 在台幣兌美元升破三十元大關,刷新近十二年來新高之際,意味著未來會有滾滾的熱錢等著進入台灣市場,搭配明年兩岸更開放,以及政府持續祭出利多,你準備好迎接賺錢的機會了嗎? 大戶挑哪些股票? 全台VIP操盤室10大精選標的 公司 名稱 公司 代號 前11月 累計營收 (億元) 累計營收 年增率(%) 前三季 EPS (元) 12/14 收盤價(元) 理由 第一金 2892 67.7 16.9 0.78 23.75 可赴中國設立分行,拓展新業務。 日盛金 5820 27.9 159.1 0.84 11.75 業績成長,外傳有其他金控有意合併。 台 紙 1902 46.3 18.0 2.10 17.40 明年董監事改選,有董事席次爭奪戰。 銘 異 3060 58.9 9.7 4.29 88.20 硬碟需求增加,接單多。 寶來證 2854 59.4 16.05 0.78 17.40 股市成交量大,業績好轉,又有特定人買進。 亞 光 3019 30.3 -17.1 -1.16 58.50 接單增加,營運可望改善。 東 洋 4105 20.0 -0.68 2.36 133.00 特定買盤介入,中國市場增加未來想像空間。 華 新 1605 730.2 29.8 1.12 19.15 大陸土地資產多,公司積極多角化經營。 長榮海 2603 156.2 13.8 3.81 26.55 貨櫃載運量增加,營運持續轉佳。 遠 百 2903 230.1 10.9 1.19 46.15 開放陸客自由行,對業績有正面助益。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撼動個股漲跌 券商奉之如神祇VIP的資格、影響力與能獲得的特殊待遇● 一般券商依照進出金額1、3、5、10億元,將大戶區分為四級,單月進出金額超過1億元的,只是符合大戶的門檻,超過10億元,就是所謂的超級大戶。 ●大戶進出金額約占每月全市場成交總金額的一半。全市場指的是包括外資、投信、自營商以及散戶的進出金額。 ●大戶進出股票對股票的撼動力,因個股股本大小而異。通常對中小型個股的影響力最大,往往占當日成交量的一半以上,甚至接近八成。大戶一進出,很容易把股票拉上漲停板,或是打到跌停板。 ●大戶在券商擁有的待遇跟一般散戶最大的不同,包括享有退佣(手續費減少)、看盤軟體、券商報告、午餐、車位等。總之,只要大戶開口,券商會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看券商進出 研判大戶個股操作五都選後 主要券商前10大淨買超個股一覽從國內六大券商選後迄今買進的股票來看,不約而同地都以金融股為主。其中又以富邦金和日盛金的買進動作最積極,顯示出市場資金正往金融區塊移動中。 寶來證券 公 司名稱 公司代號 買進(張) 賣出(張) 買超(張)日盛金 5820 47,006 15,460 31,546 富邦金 2881 30,648 11,791 18,857 中 壽 2823 32,902 27,262 5,640 奇美電 3481 21,293 16,190 5,103 華 寶 8078 9,639 5,358 4,281 國泰金 2882 12,241 8,202 4,039 中華電 2412 8,370 4,791 3,579 元大N7 03320P 4,682 1,251 3,431 東 聯 1710 11,004 7,626 3,378 中 鴻 2014 17,658 14,352 3,306 華南永昌 公司名稱 公司代號 買進(張) 賣出(張) 買超(張)富邦金 2881 18,590 5,575 13,015 國票金 2889 18,395 8,803 9,592 三 陽 2206 10,462 3,172 7,290 仁 寶 2324 9,177 3,809 5,368 兆豐金 2886 8,905 3,610 5,295 勝 華 2384 22,816 18,470 4,346 元大金 2885 15,746 11,679 4,067 臺企銀 2834 16,131 12,764 3,367 燿 華 2367 14,380 11,048 3,332 千 興 2025 3,720 611 3,109 元大證券 公司名稱 公司代號 買進(張) 賣出(張) 買超(張)富邦金 2881 74,171 38,232 35,939 揚子江 911609 23,305 8,824 14,481 合 庫 5854 43,395 30,074 13,321 寶滬深 0061 18,681 5,621 13,060 國泰金 2882 35,381 25,303 10,078 日盛金 5820 37,746 29,600 8,146 新 纖 1409 42,909 35,558 7,351 華 寶 8078 20,833 13,882 6,951 長 榮 2603 33,077 26,160 6,917 華 新 1605 78,501 71,958 6,543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 製表:葉揚甲註:計算基準日自11月29日至12月14日公司 群益證券 公 司名稱 公司代號 買進(張) 賣出(張) 買超(張)日月光 2311 32,347 12,728 19,619 Z-OBEE 910948 10,230 3,467 6,763 遠東新 1402 13,269 7,737 5,532 國泰金 2882 9,759 5,407 4,352 新 纖 1409 12,135 8,310 3,825 鴻 海 2317 8,181 4,731 3,450 亞 泥 1102 4,728 1,675 3,053 長 榮 2603 10,309 7,317 2,992 元大金 2885 17,980 15,127 2,853 晶 電 2448 7,692 4,952 2,740 群益證券 公司名稱 公司代號 買進(張) 賣出(張) 買超(張)日月光 2311 33,899 16,555 17,344 富邦金 2881 20,737 9,066 11,671 Z-OBEE 910948 12,045 5,413 6,632 華 票 2820 10,603 4,368 6,235 台積電 2330 19,461 13,596 5,865 遠東新 1402 12,453 8,239 4,214 勝 華 2384 37,460 33,470 3,990 國泰金 2882 10,780 6,906 3,874 台灣50 0050 6,381 2,619 3,762 華 通 2313 54,502 50,766 3,736 永豐金證券 公司名稱 公司代號 買進(張) 賣出(張) 買超(張)富邦金 2881 30,062 12,183 17,879 第一金 2892 54,980 38,998 15,982 新光金 2888 68,865 57,116 11,749 宏 碁 2353 10,757 3,594 7,163 國泰金 2882 16,888 9,868 7,020 神 州 910861 13,954 7,951 6,003 華新科 2492 14,720 9,575 5,145 新 纖 1409 17,264 12,451 4,813 頎 邦 6147 10,165 5,520 4,645 德 宏 5475 8,450 4,312 4,138 富邦證券 公司名稱 公司代號 買進(張) 賣出(張) 買超(張)富邦金 2881 39,322 15,405 23,917 第一金 2892 83,263 60,660 22,603 中 視 9928 9,626 2,264 7,362 台積電 2330 29,746 22,805 6,941 凱基證 6008 26,816 19,944 6,872 彰 銀 2801 69,314 62,636 6,678 國泰金 2882 17,958 12,591 5,367 中 鋼 2002 13,982 9,524 4,458 長榮航 2618 39,959 35,585 4,374 新焦點 9106 5,307 997 4,310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 製表:葉揚甲 註:計算基準日自11月29日至12月14日 |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16/yNMDAwMDIyMDUyNw.html
2月15日,苹果公司正式发布了2011年度的“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Supplier Responsibility Progress Report)。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供应链接二连三爆出的丑闻曾让苹果公司颜面扫地,包括代工厂商富士康的员工连续跳楼事件,以及生产触摸屏的台资企业胜华科技上百名员工中毒事件等。
北 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本报记者表示,苹果今年的报告已经较往年有了一定的进步,报告首次提到了富士康和胜华科技两家苹果供应商的名字,并披露了 这些供应商对存在问题的整改。不久前马军曾牵头发布一份名为《苹果的另一面》的独立调研报告,披露苹果公司在用工和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苹果在报告中提供了对127家厂商的审查结果,其中包括供应商严重违反苹果供应商行为准则的行为以及苹果对这些行为的回应,这些回应包括强制升级设施和与违规者终止业务关系等。报告显示,2010年苹果发现37家厂商存在严重违规行为,远多于2009年的17家。
苹果的生产规模在过去几年当中成倍的增长,但一些中国环保人士在调研后得出结论,苹果在对其供应商在劳工、污染等问题上,并没有同步进步。
富士康自杀事件调查过程
这份25页的报告有个两页的章节详细披露2010年苹果对富士康自杀事件的调查过程。2010年初,富士康连续的工人自杀事件,已经在全球对苹果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2010年6月,苹果分管供应链的首席运营官库克(Tim Cook)带着一批苹果高管以及两名资深防自杀专家抵达深圳,开始对富士康自杀事件展开调查。
多年以前,正是在库克的主导下,苹果决定关闭自己所有的工厂。库克在那时给老朋友郭台铭打去电话,并将苹果产品逐步交由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生产,以减轻苹果庞大的财务负担,同时也将管理数十万人巨型工厂的负担转手扔给了富士康们。
库克随即在深圳和郭台铭进行了会谈,在这份报告中苹果提到,当时苹果要求富士康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更多的工人自杀。
报告同时指出,苹果公司随即组成了一个由防自杀专家组成的独立调查小组,对富士康展开调查。这个小组调查了超过1000名富士康工人,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交谈,并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质量、焦虑的原因、心理健康状况。这个小组是在没有富士康干预的情况下发放的调查问卷。
调查小组在2010年8月时出具了调查报告。不过,苹果并没有在《2011年苹果供应商责任报告》中过多透露此项调查对富士康存在问题的结论,只是表示在苹果的建议下,富士康立即采取了措施,例如开通了24小时心理疏导热线等。
苹果公司的年度供应商责任报告中写道:“专家组对富士康的反应速度表示赞赏。富士康在处理这次危机的过程中,毫不隐瞒地和很多外部专家和政府官员合作。更重要的是,调查发现,富士康的对策明显地产生了挽救了生命的效果。”
责任全推给供应商?
马军评价道,今年苹果的报告显示出苹果公司对其供应商社会责任的管理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例如提到一些供应商整改的具体事例。
在此前不久,马军等NGO人士一起发布了自己的调研报告《苹果的另一面》。
中国的民间环保人士曾多次联系苹果美国总部,就联建科技等苹果供应商员工中毒事件要求苹果回应,但屡次遭到苹果的拒绝。“苹果此前一直不肯承认联建科技是其供应商,因此表示不能采取更多的行动。”马军告诉记者,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意外。
在本次苹果的供应商责任报告第20页,有较大篇幅提到苏州联建科技中毒事件,报告中写道:“在2010年,我们得知苹果供应商胜华科技(联建科技的台湾母公司)在苏州的工厂有137名工人接触正己烷后出现不良反应……”
而联建科技正己烷中毒事件发生在2009年下半年,且有多家中国媒体对其进行过报道。
马军认为,对如此重大的事件,苹果一直到很晚时才了解到,说明了苹果对自己的供应链缺乏有效管理。
近年来,苹果产品在全世界飞速扩张,苹果供应商的队伍也成倍增长。但遗憾的是,苹果公司在对其供应体系管理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并没有随着苹果产品的增长一起发展。
苹 果采购的零部件通常要求世界最精密的工艺。同样一块触摸屏,如果有一点轻微划痕,在其它消费电子厂商那里可以过关,但在苹果严密的检测标准下,往往会被退 货。这往往把苹果的供应商逼上一个两难的境地:尽管苹果的订单利润高,但是如果生产良率上不去,同样赚不到钱,并且拿不到苹果更多的额外订单。
一些苹果供应商不惜铤而走险,使用非法的工艺流程,胜华科技在苏州的工厂中毒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代表。2008年9月起,胜华科技的子公 司苏州联建科技“突然要求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让员工擦拭苹果手机显示屏”。理由是使用酒精擦拭显示屏出厂的产品良率较低,使用正己烷能够获得更好的效 果,但因为在密闭的车间内,导致多名员工中毒住院。
虽然苹果制订了《苹果供应商行为准则》,要求供应商必须遵守诸如禁止雇佣童工、严禁使用 有害物质等要求。但马军认为,苹果不能简单地将全部责任都推给供应商,而其报告正有这样的倾向,这样会导致苹果的采购人员只看产品的质量,而忽视苹果对生 产这些产品过程中对劳工及环境的损害,也无益于将来类似情况的防止发生。
马军谈到,在苏州联建科技的中毒事件调查中发现,在同一个工厂里生 产其它公司产品时就没有出现中毒现象。一些工人们向环保组织反映,苹果要求联建科技用大的塑料片把整个工作台全部包起来,以保证iPhone的触摸屏在无 尘的环境下进行生产,这样密闭的环境导致了工人们的中毒。
从现有披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苹果公司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着很深的干预,“这家工厂的良率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很难相信苹果对此毫不知情。”马军表示。
在对包括惠普、戴尔等多家IT企业进行调研后,中国的环保组织们得出结论,苹果对其供应商社会责任的管控要落后于惠普、GE等企业,这和苹果在IT业界日益攀升的地位不符合。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4900
(原載於東周刊15/3)
大行報告,散戶追逐,視為必勝貼士。好短炒,追逐無妨,人多跟飛,每多自我實現 -如某大行二三線股分析員,尤好在股價受制阻力時,出報告勁調升目標價,撻爆阻力。好追破頂之徒,一湧而上,股價直飛雲霄。來回幾次得手,人人視之為股海 明燈,奔走相告大名,下次出報告,信徒更多,威力更大,自我實現力更高。
睇報告難尋股皇
若作戰time-frame,以年來計,欲識股皇於草莽微時,看大行報告,則絕對勞而少功。「唔係嘛?大行精英,飽讀詩書,見多識廣,佢哋都會搵唔到未來股皇?」 無意看輕同行,而全因賣方分析員(sell-side analyst)的「獎勵機制」作崇。
何謂「獎勵機制」?股神拍檔芒格(Charlie T. Munger),曾撰文解釋:聯邦快遞(FedEx)的 一段往事,是了解獎勵機制的最佳案例。速遞業成功與否,簡單不過:快而準,交遞妥貼。知易行難,要員工三更半夜,將貨物搬來運去無停手,「啋你都嘥氣!」 或放慢手腳,或粗心大意,不一而足。管理層扭盡六壬,軟硬兼施,卻發現不論好言相勸,抑或惡言相向,總有某一環節中棍,好似唔遲唔安樂。
後來有一管理層靈機一觸,作出一項小改變:裝運工不以工時支薪,而是以班次計人工。政策一出,成班人脫胎換骨,真正成為聯邦「快」遞。何解?以往不論效率如何,總之搬足一個鐘,就收一個鐘錢,話之你遲飛早飛,與我何干?最好加班,呃埋OT雙工錢,更是妙不可言。但以班次計工資,最緊要快手搞掂,人工袋袋平安,又可早啲番屋企。「獎勵機制」的小小改變,將「揼波鐘」的誘因消除,快而準則有賞,自然事半功倍,變革水到渠成。
大行日耗千金,養住班賣方分析員,免費派貼士,當然不是善心爆棚,普渡股海迷途散戶,早日得成正果,而是相信「貼士 造就成交」。故仔越多,成交越多,佣金自然越多。好公司,真股皇,一買就長揸一世,有入無出,無佣金番,強烈推介,想倒自己米乎?此外,市值太低、成交稀 疏者,對己無益,少寫為妙。市值大,消息多,股價剒,公睇好有理、婆睇淡有理,有大量衍生工具的股票,最受大行歡迎。了解「獎勵機制」,你就會明白,自己 操作,緣何好在二三線股堆中尋寶-四野無人,跟進者稀,找出長期錯價股票的機會,遠高於大股。
二三線易尋寶
一旦明白「獎勵機制」,看世事,會通透很多。例如內銀股管理層,真正老闆係阿爺,借錢給地方起廉租房,利微,隨時本不歸,但唔借要捱鞭,就算萬一出事,到時應已退休,與我何干?匯豐(5)收購H.I.,宏利(945)收購John Hancock,前人風光收購,後人咬牙供股,是為前例。政治借貸,輸就write-down幾成,贏就息差一釐,內銀股估值唔低,真係有鬼。
同一道理,自己新開基金,先行舉家重注認購,遠勝萬言說詞。
(客戶持有匯豐相關衍生工具)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23.html
(1)
香港股市中,應該很多人在炒國策。然而,似乎目前媒體對國策的報導有些問題。
時間性和政策的側重點和選取是一個問題,這些先不說。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系統性,全部是片斷式的,結果都成為短炒性質,炒消息。然而,國策股是不應該靠炒消息的。
所有的國策,都是一個持續的演變過程,內容不斷變化,也不斷豐富,是一個個主線式的故事。
例如以往的「家電下鄉」,可以煲一年之久,內容不斷豐富;又例如最近的「建材下鄉」,逐步擴展到「節能建材補貼」,受惠股份從原來的水泥建材股擴展到玻璃股,範圍逐步擴大,這樣的政策演變,需要一個過程。
又例如,很多國策主線,對不同板塊股份,是交叉影響,例如,「新能源政策」下,有新興能源規劃、新能源汽車規劃、節能減排設備規劃、電網規劃等。
又例如,同一政策主線下,不同的政策變動,對同一板塊的股份有截然不同的影響。例如,醫療改革中,藥價改革對醫藥生產股是利淡,而藥品流通改革對醫療零售股是利好等等。
又例如,在這些國策交叉的圖譜中,一個新政策的出臺,如果不能放到整個政策範圍中去看,就很容易全面理解背後的含義。例如「特高壓」政策的出臺,只有放到新能源,電網規劃的範圍去看,才能全面理解。等等。
但反過來說,要求媒體在報導每一個政策變動時,都提供全面的政策背景,也是不現實的。
(2)
於是,覺得可以設想一個「每週國策報告」,每週定期更新每個政策範疇下的政策變動,並提供相關的政策背景,同時,也提供對應板塊的股票名單,並提供中長期股價變動做參考。
國策看起來繁多,但如果以脈絡式,系統性的看法來疏理,也不難理解。
可以把所有的國策,歸納在幾條主線下,讀者可以以目錄式的閱讀,來關注自己感興趣的範圍,也可以觸類旁通,以求全景式的理解。
以2011年的政策範圍來看,這些主線不外乎A、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節能環保、IT),B、保障民生(保障房、醫療改革),C、農業,以及其他等等。
做法可以是,每一個大的主線,可以再分幾個政策細目,每個細目下,以200字以內歸納有關政策背景。每週再以最簡要語言,歸納在該細目下的政策變動,領導人講話等。如果沒有變化,則不做更新。
當然,在整個報告的第一頁,也提供所有政策變化的摘要,讓人可以一目瞭然。
(3)
如果成熟了,甚至可以獨立出市販賣。目前市面上週刊性的投資刊物中,似乎還沒有專注國策的,即使有國策版面,也不夠全面,很紛雜。
市面的財經媒體和財經網站,似乎都在追求「大而全」,務求一網打盡,類似這樣專注一個範疇niche market的刊物應該有一些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