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獎的行為金融學是怎麽一回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2/157333.shtml
獲得諾獎的行為金融學是怎麽一回事?
量信投資
2016-07-12 10:13
在金融投資中,人並非總是堅持理性預期的,因為還有個更隱秘的東西:人性。讓我們來看看研究人性的行為金融學是怎樣的。
〇 、引子
如果必須從下面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a) 100%損失3000元
(b) 80%損失4000元;20%概率不損失
你會選哪個?
從經濟學的角度,前者的損失預期是3000,後者的損失預期是3200(4000x80%),顯然前者更優。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後者。其中的差異就來自人性的影響。
我們在這篇文章中就來談談投資中的人性因素,主要以行為金融學中獲得諾貝爾獎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為基礎。
一、 幾個有趣的小實驗
1.1 你比想象中善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先來看三組一共6個實驗。在每個實驗中,實驗者都被提供了兩個選項,必須從中選擇一個。
實驗 1
(a)80%的概率得到4000元
(b)100%得到3000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20%的人選擇了(a)而80% 的人選擇了( b ) 。
實驗 2
(a)20%的概率得到4000元
(b)25%的概率得到3000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65% 的人選擇了( a ) 而35%的人選擇了(b)。
對實驗 1~2 的分析
在實驗1中,盡管期望收益更大的是(a)(4000x80%=3200元),但絕大多數參與者更喜歡能一定到手的3000元(b)。
在實驗2中,與實驗1的唯一區別是將選項的確定性減小到之前的1/4,但結果竟然完全相反。大部分選擇(a)的參與者認為,既然兩個選項都不怎麽確定了,那麽(a)顯然比(b)的期望收益要高(4000x20%=800,大於25%x3000=750)。
這組實驗說明,收益為正的選項中,擁有 確定性 的選項(如實驗 1 中的( b ))給人的 主觀價值 會大於其 真實價值 。換言之,在面對正收益時,人們往往更加厭惡風險。
如果選項的結果不是金錢而是某種福利(比如免費旅遊),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考慮如下實驗3和4,其中實驗4是實驗3去掉了90%的確定性後得到的。結論和實驗1和2完全一致。
實驗 3
(a)50%的概率得到一次包括英格蘭、法國、意大利的三周免費旅遊
(b)確切地(100%)得到一次英格蘭的一周免費旅遊
在所有參與者中,22%的人選擇了(a)而78 %的人選擇了( b ) 。
實驗 4
(a)5%的概率得到一次包括英格蘭、法國、意大利的三周免費旅遊
(b)10%的概率得到一次英格蘭的一周免費旅遊
在所有參與者中,67% 的人選擇了( a ) 而33%的人選擇了(b)。
前面的兩組實驗考察了當所有選項都有正期望收益時,結果的確定性對做決策產生的影響。那麽當所有選項的期望收益都為負(即損失)時,又會怎樣的?考察下面的實驗5和6。
實驗 5
(a)80%的概率損失4000元
(b)確切地(100%)損失3000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92 % 的人選擇了( a ) 而僅有8%的人選擇了(b)。
實驗 6
(a)20%的概率損失4000元
(b)25%的概率損失3000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42%的人選擇了(a)而58 % 的人選擇了( b ) 。
對實驗5 ~6 的分析
在實驗5中,92%的參與者選擇了(a)。雖然(a)有很高的概率(80%)損失4000元,但絕大多數人仍然覺著它比確定的損失3000元更好(主觀價值更高)。似乎所有人都認為在面對虧損時,運氣 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
而當我們從兩個選項中都去掉75%的確定性後(實驗6),人們又似乎“恢複了理智”,選擇了期望虧損相對更低的選項(b)。
這兩個實驗說明,在面對潛在虧損時, 人們往往能夠容忍甚至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
實驗 1~6 帶給我們的結論:確定性和反射性
以上6個實驗說明了人們在做決策時,格外偏好具備高 確定性 且收益為正 的選項,格外厭惡具備高確定性且收益為負 的選項;而當確定性大幅降低後,人們又恢複了理智。
正收益 實驗(實驗1~4)和負收益 實驗(實驗5~6)說明,當不改變結果的概率而僅改變結果的正負號(盈余變為虧損),人們的選擇將截然相反。這個現象被稱為反射性 。
1.2 你比想象中容易被忽悠
簡化是人類進步的核心動力,這就使得人們在面對不同選擇時,往往忽略相同的部分,而專註於不同的部分作為決策的基礎。
然而這種簡化可能導致大相徑庭的結果。實驗7說明了這一點。
實驗 7
假設某遊戲由兩個階段組成:
階段一,25%概率晉級下一輪,75%概率被淘汰;
階段二,在兩個選項中進行選擇:
(a)80%的概率得到4000,
(b)100%的概率得到3000。
最有意思的地方來了:參與者必須在遊戲開始前 就在(a)和(b)中做出選擇。
由於這個遊戲的特殊規則,參與者(在遊戲開始前)實際上是在以下兩個選項中做決定:
(a’)20%的概率得到4000元
(b’)25%的概率得到3000元
註意 , 這實際上和實驗 2 的兩個選項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在這個新實驗中,78% 的參與者選擇了( b ) ,這和實驗2的結論完全相反(實驗 2 中 6 5% 的人選擇了( a ) )。
對實驗 7 的分析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矛盾”,是因為在實驗7中,人們忽略掉了遊戲的第一階段 (因為該階段對於兩個選項是一樣的),而僅僅根據第二階段的結果來比較兩個選項。而第二階段的選擇相當於實驗 1 (即得到3000元這個選項是確定的),所以大多數參與者選擇了選項(b)。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們的選擇可以因“ 對 結果的概率 的描述不同 ”而改變 。此外,人們的選擇還可以因“對於 結果 的描述不同 ”而改變。來看下面的實驗8和9。
實驗 8
假設在你現有財富的基礎上,先給你 1000 塊錢 ,然後需要你再 從下面兩個選項中選擇:
(a)50%的概率再得到 1000
(b)100%的概率再得到 500
結果表明,16%的人選擇(a),而84%的人選擇( b ) 。
實驗 9
假設在你現有財富的基礎上,先給你 2000 塊錢 ,然後需要你再 從下面兩個選項中選擇:
(a)50%的概率失去 1000
(b)100%的概率失去 500
結果表明,69% 的人選擇( a ) ,而31%的人選擇(b)。
對實驗 8~9 的分析
可以看到,大多數人在實驗8中選擇(b),而在實驗9中選擇(a)。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正如前所屬,由確定性和反射性可知,人們在收益前厭惡風險,而在損失前偏好風險 (實驗1~6)。
然而,盡管兩個實驗獲得的最終財富 (選項(a)都是有50%的概率增加2000元或1000元,而選項(b)都是確定地得到1500元)被設置為完全一致 ,但實驗結果卻截然相反。這清楚地顯示,參與者忽略了“先得到的錢”這個一致的前提條件,而僅僅是基於後面的選項本身做決定。
這組實驗說明了如下這個非常重要的結論:人在做決策時,不同結果帶給他的主觀價值是取決於這個結果給他的財富帶來的變化 , 而非其財富的最終狀態 。
二、行為金融學和展望理論
以上幾個實驗均出自由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的行為金融學 中最重要的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又譯作前景理論,Kahneman於2002年因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Tversky於1996年去世,而諾貝爾獎不追授已逝學者)。
(Daniel Kahneman(左)和Amos Tversky(右))
作為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行為金融學研究投資者行為。它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
由於投資品收益的不確定性,投資者事實上都是在風險下做決策(decision-making under risk),這也是行為金融學主要研究內容。在這方面,最著名的模型包括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Bernoulli 1954)和展望理論(Kahneman and Tverskey 1979)。兩者相較,後者可以解釋所有前者能解釋的現象,但反之則不然。可見,展望理論優於前者。
三、對展望理論的感性認識
展望理論研究人如何在風險下做決策。
這個問題可以描述為,一個人可能面對著n > 1種不同的選項,每個選項可以有m >= 1種結果,而每個結果有一定的實現概率(註:當某個選項只產生一個結果時,我們說該結果是確定的,即它的實現概率是100%)。當人們面對不同的選項時 :
首先評估每個選項中所有可能結果,並據此得到每個選項對於他自己的“主觀價值”;
然後再比較所有選項的“主觀價值”高低;
最後選擇價值最高的那個選項。
展望理論分析的便是人們在風險下為不同選項賦予“主觀價值”背後蘊含的邏輯。
通過我們此前實驗1~9的分析,相信你已經對人如何在風險下做實驗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下面我們就來闡述展望理論的數學模型。它由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組成。
四 、展望理論的數學模型: 價值函數與權重函數
為了做最利於自己的選擇,決策者必須評估每個選項的價值,然後比較不同的選項。每個選項的最終價值(V)由價值函數(v)和權重函數(w)決定。
價值函數以結果的實際價值為自變量,得到的是該結果對於決策者的主觀價值;
權重函數以結果的產生概率為自變量,得到的是這個結果對其所屬選項的影響程度。
為簡化討論,假設選項中有兩個非零的結果(x和y),它們的實現概率分別為(p和q)。則這個選項的價值V(x,p;y,q)可以由如下方程得到:
V(x,p;y,q) = w(p)v(x) + w(q)v(y)
由此可知,為了確定一個選項的價值,必須研究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的數學特征。下面一一介紹。
4.1 價值函數
當決策者評估每個選項中的不同結果時,他感受到的是每個結果對他的主觀價值 v( x ) ,而非該結果的真實價值 x 。主觀價值是選項中不同結果的真實價值的函數,但不等同於真實價值。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假如兩個人都把手放在兩個水溫一樣的盆里,他們感受到的水溫可能因為他們之前接觸過冷的或者熱的物體而截然不同。
展望理論中對於價值函數的刻畫中 ,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本質是 ,價值取決於財富的變化量,而非財富的最終狀態 (回顧實驗8和9)。這說明價值的衡量由兩個因素決定:變化的初始狀態(稱作參考點)以及變化的幅度。 因為只有定義了參考點之後,才能正確描述一個選項的結果是帶來正收益還是負收益。當參考點在決策過程中發生變化時,一個正收益的結果可能會變成一個負收益的結果,反之亦然。比如下面這兩幅圖,中間小長方形的顏色是一樣的。然而,取決於它邊上的大長方形的深淺,我們可以得到關於中間小長方形深淺的不同的結論。
對於價值函數的形狀,展望理論定性的指出:
當結果為 正收益 時,價值函數為結果的 凹函數 ;
當結果為 負收益 時,價值函數為結果的 凸函數 。
換句話說,對於正收益(負收益)結果,隨著結果本身的增加(減少),結果的變化 帶來的 邊緣價值 逐步減少 。
舉個例子,比如將室溫從3度提高到6度,以及從13度提高到16度,二者都是提高了3度,但顯然前者給人的邊緣感受要強於後者。又或者,比如從虧了100變成虧了200,以及從虧了1100到虧了1200,兩者都是多虧損100塊,但顯然前者給人的邊緣感受高於後者。
凹函數的性質表明,對於兩個正收益的結果 x1 和 x 2 ,它們的主觀價值滿足 v( x1+x2 ) < v(x1) + v(x2) ;凸函數的性質表明,對於兩個負收益的結果 -y1 和 -y2 , 它們的主觀價值滿足 v(-y1-y2) > v(-y1) + v(-y2) 。此外,展望理論認為 虧損部分的增長快於收益部分的增長 。 基於這些特點,可以得到定性的價值函數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價值函數
4.2 權重函數
決定每個選項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選項中每個結果的權重。權重 w( p ) 是結果的產生概率 p 的函數,但它不是概率。它衡量的是每個結果對其所在的選項的影響,而非僅僅是該結果發生的可能性。 然而特別的,當結果發生的概率為0時,w(0) = 0;當結果發生的概率為1時,w(1) = 1。當0 < p < 1時w(p)是什麽樣呢?
展望理論指出,如果一個結果產生的概率非常小(微乎其微),人們往往容易放大這種可能性 ,即當p非常小時,w(p) > p。考慮如下實驗10和11。
實驗 10
(a)0.1%(百分之0.1,非常小)的概率得到5000元
(b)100%的概率得到5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72 % 的人選擇了( a ) 而僅有28%的人選擇了(b)。
實驗 11
(a)0.1%(百分之0.1,非常小)的概率損失5000元
(b)100%的概率損失5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17%的人選擇了(a)而83 % 的人選擇了( b ) 。
對實驗 10~11 的分析
實驗10實際上描述了一個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場景。我們平時買彩票就類似這個情況。假設一張彩票是5元錢,而買了彩票後你有千分之一的機會得到5000。這看起來是如此誘人,以至於絕大多數實驗者選擇了(a)。這是因為人們放大了這個千分之一的可能性在評估兩個選項時對選項(a)的作用。
同樣的,在實驗11中,人們也放大了損失5000這件事對應的千分之一的可能性。這就像人們買保險一樣,和損失的5元保險費相比,人們更願意避免千分之一才會發生的損失5000元的事故。因此,二者之間更多的人選擇了(b)。在Markowitz (1952)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盡管對於很小的p有w(p) > p,展望理論指出,對於任意的0 < p < 1,有w(p) + w(1-p) < 1,這個性質稱為次確定性 (subcertainty)。這個特性揭示了人們對於不確定事件態度的重要特征,即兩個在發生概率上完全互補的事件(即註定會發生其中某一個)的權重之和小於1。除此之外,展望理論還說明了權重函數滿足次比例性 (subproportionality)和次可加性 (subadditive)。這里不詳細論述。基於權重函數的特點,展望理論給出它的定性圖形如圖2所示。註意,該函數在概率p為0和1的時候是不連續的,是突變的。
圖2 權重函數
由圖2可知,權重函數是非線性的,而且當0 < p < 1時它是凸函數。這說明結果概率的增量帶給人們的邊緣權重增量隨著概率本身的增大而增大。 這可以理解為人們對確定性的一種追逐。比如在俄羅斯輪盤賭(Russian roulette),我們有機會花錢來從左輪手槍中減少一發子彈。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槍膛中剩余子彈數目的不同,人們願意花不同的價錢。顯然把子彈從2顆減少到1顆比把子彈從4顆減少到3顆會讓人願意出更多的價錢。在前者中,我們把結果(不被擊中)的概率從4/6提高到了5/6;而在後者中,我們把結果的概率從2/6提高到了3/6。雖然都是提高了1/6,但顯然前者的吸引力大於後者。這顯示了w(p)的凸性。如果僅剩余1顆子彈而我們可以通過花錢來把它去掉的話(把不被擊中的概率提升到1),那麽無論出多少價都是值得的。這既說明了 w(p) 在 p = 1 時的突變 ,又說明了 確定性可以顯著提升人們的決策權重 (如同本文開篇的幾個實驗中展示的那樣)。
了解了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的定性特性後,我們便可以利用展望理論做決策了。
五 、用展望理論解釋身邊的例子
考慮幾個假想的例子。假如上市公司要進行消息發布,在下面的每個情境中,上市公司應該一起發布還是分開發布呢?
情景1:有兩個好消息要發布
情景2:有兩個壞消息要發布
情景3:有一個大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壞消息
情景4:有一個大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好消息
根據展望理論中價值函數的特性,不難得出結論。
情景1:假設兩個消息的正結果價值為x和y,因為v(x) + v(y) > v(x+y),該公司應該分開發布好消息。
情景2:假設兩個消息的負結果價值為-x和-y,因為v(-x) + v(-y) < v(-x-y),該公司應該一起發布壞消息。
情景3:假設好、壞消息的結果價值為x和-y且x>y,因為v(x) + v(-y) < v(x-y),該公司應該一起發布。
情景4:假設好、壞消息的結果價值為x和-y且x<y,因為v(x) + v(-y) > v(x-y),該公司應該分開發布。
六、最後,看不懂大函數也沒關系,幾句話簡單總結一下
我們更在乎財富的變化而不是財富的絕對水平;
虧損對我們的傷害要強於盈利帶給我們的滿足感。
我們對擁有確定性的選項毫無抵抗力;
只有在不那麽確定的時候才會用腦子。
如果能獲取收益,我們都是膽小鬼,認為自己運氣比別人差;
如果要承擔損失,我們都是賭徒,認為自己運氣比別人都好。
面對極小概率的事件,我們傾向於放大它的影響;
面對極大概率的事件,我們傾向於放大它的影響。
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會忽略掉相同的條件,僅關註不同的部分;
這會讓我們更容易被忽悠,當然也可以活學活用去忽悠別人。
參考文獻
Bernoulli, 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738) translated by L. Sommer (1954). Exposition of a New Theory on the Measurement of Risk. Econometrica, 22(1), 22–36
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2), 263–291
Markowitz, H (1952). The Utility of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0, 151–158
Tversky, A (1972). Elimination by Aspects: A Theory of Choice. Psychological Review, 79, 281–299
Tversky, A. and D. Kahneman (1992).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5(4), 297–323
[本文作者石川,轉自量信投資(ID: liangxin_invest)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行為金融學
展望理論
金融投資
贊(...)
分享到:
蘋果拖欠稅款到底怎麽回事?在中國也被指少繳稅4.5億
距離iphone7發布還有一周,蘋果公司卻已經被漏稅的事提前推上了輿論的高潮。
8月30日,歐盟委員會做出裁定稱,愛爾蘭政府須從美國蘋果公司補收稅款最高達130億歐元(約合146億美元,接近980億元人民幣),具體金額由愛爾蘭決定。
歐盟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說,愛爾蘭政府對蘋果公司的稅收優惠政策違反歐盟規定,造成多年稅收損失。根據裁定結果,愛爾蘭政府需從蘋果公司補收2003年到2014年的稅款和利息。另外,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聲明,該裁決“並非針對愛爾蘭稅收系統及其企業稅率”,除了蘋果外,沒有其他公司受此次裁決影響。
僅納稅0.005%是怎麽做到的
根據外媒報道,2014年企業巨頭蘋果公司在美國以外的大多數地區取得的每百萬元收入只需繳納50美元的稅款,稅率僅為0.005%。那麽這一切都是如何發生的?
與其他公司一樣,蘋果公司通過愛爾蘭將商品運向歐洲、中東、非洲和印度等地。早在1991年,蘋果就與愛爾蘭政府達成協議,蘋果愛爾蘭分部和蘋果總部將共享所賺取的利潤。
對於蘋果愛爾蘭分部所賺取的利潤,蘋果公司只需根據愛爾蘭的稅賦標準納稅,而“幽靈總部”那部分的利潤則無需支付稅金。因為按照愛爾蘭的法律,這是一個“無國籍”的公司。
2011年,蘋果在愛爾蘭的子公司之一——蘋果國際銷售公司取得了160億歐元的利潤,但只有不到5000萬歐元的收入被劃進愛爾蘭分部,其余全部被算入無需繳稅的“總部”,愛爾蘭政府也同意這種安排。
為了吸引大企業進入本國,愛爾蘭的企業所得稅率為歐洲最低,僅為12.5%。蘋果、谷歌、臉書、易趣和推特都將總部設立在愛爾蘭。
1990年,蘋果公司開始在愛爾蘭科克郡經營,如今在當地雇傭約6000名員工。絕大多數的員工仍駐科克郡,其後,數以千計的跨國企業也在該郡興起了投資項目。據蘋果稱,公司是當地最大的雇主。
雖然歐盟各國有權設定自己的稅率,但一位官員表示,愛爾蘭政府給予蘋果公司的巨大優惠對於其他競爭者極為不公,已經構成了非法的國家援助行為。
蘋果和愛爾蘭將提出上訴
包括利息在內,蘋果被歐盟要求補交相當於僅為其賬本上5%,約146億美元的稅費,但蘋果公司對這數字顯然並不滿意。
對於歐盟的裁定,蘋果公司高管發表聲明稱將提起上訴以推翻這一裁決。該公司首席財務官馬斯特里(Luca Maestri)在最近的一次電話會議上表示:“蘋果是愛爾蘭第一納稅大戶,是美國第一納稅大戶,也是全球第一納稅大戶!”
馬斯特里認為,歐盟錯誤計算了蘋果在愛爾蘭的納稅,這一裁決將對歐盟經濟起到毀滅性作用。另外,歐盟委員會試圖替代愛爾蘭稅法的行為“嚴重”損害了歐盟成員國的主權。
愛爾蘭政府也表達了抗議,認為這一決定侵犯了國家主權,並堅持稱蘋果已向愛爾蘭支付了應付的全部稅款,不存在任何國家補貼,也未向蘋果公司提供任何稅收優惠待遇。
愛爾蘭投資發展局首席執行官沙納漢表示:“愛爾蘭就此事的立場沒有改變——愛爾蘭並未提供稅收優惠,相關裁決是對愛爾蘭的不實指控,也是對愛爾蘭稅收體制的嚴重歪曲。”
依照愛爾蘭總理的指示,愛爾蘭財政部長將在征得內閣同意後就此次裁決向歐洲法院提出上訴,上訴期限為2個月零10天。
愛爾蘭投資官方的微信公眾號發文稱,一直以來,透明直接的12.5%的企業所得稅、高素質勞動力、歐洲入口優勢、優惠的企業政策是愛爾蘭吸引外商投資在愛成立和發展的原因。外商投資為愛爾蘭直接或間接帶來超過30萬就業崗位。
在中國也曾被指少繳稅4.5億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2015年上海納稅百強名單發現,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位列2015年第三產業稅收排名前百強的第三位,稅收收入為64.46億元,約為上述歐盟裁定為12年(2003年至2014年)補交稅款總額的6.6%。
雖然蘋果在中國的貿易公司在納稅排行榜上僅次於交通銀行和浦發銀行之後,但根據公開資料,中國財政部也曾在2015年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中透露,2014年各地財政部門發現各類違規問題涉及金額690.81億元,其中就包含蘋果在中國的公司。上述檢查發現,截至2013年底,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少計收入87.99億元,少繳稅款4.52億元。但到目前為止,尚無相關的後續信息。
柳甄分享成長歷程:不要太把性別當回事兒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1/164088.shtml
柳甄分享成長歷程:不要太把性別當回事兒
柳甄
2017-07-11 21:07
i黑馬 訊 7月11日消息今日上午,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柳甄出席第二屆“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她在“她·智慧”分論壇上做主題演講。
以下為柳甄演講全文: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主辦方,邀請我到這麽有意思的論壇。論壇名字是“她·智慧”,我自己的理解是,對於女性而言,女字旁“她”的標簽越來越弱化,“智慧”的標簽越來越顯著。
隨著科技的進步,AI的發展,人們之間由於性別,年齡和身體造成的差別越來越小。今天早上我來之前,剛剛和我4歲的女兒通過視頻通話,是怎麽通的呢?我在家里買了一個智能硬件,她起床以後對智能硬件說“我要和媽媽通電話”,這個設備就自動撥通我的手機。她還可以對它說:我要聽黑貓警長的故事,我要聽小蘋果的歌曲。我感覺,她上午得到的信息滿足程度,和我早上刷頭條獲得的差不多。
的確,在今天這個時代,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工智能、數據、信息越來越開放,人們獲得信息的機會和能力越來越多,這種“多”無形中縮小了人們身體上的差距、年齡上的差距、性別上的差距。
我的分享分兩個部分:
第一,她時代下的條件和機遇。
第二,這個時代中我們作為女性,或者作為一個個體能夠做一些什麽。
“她·時代”的條件和機遇。
第一,我認為“她時代”中,這個她是越來越模糊的一個”她“。
今天,男女的差別在社會分工的差異性上越來越小。不久前一篇關於世界各國勞動參與率的調查中,中國名列世界第一,這說明中國是一個非常勤奮的民族,而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達到70%,第一中的第一,主要年齡段集中在25歲~55歲,可能和在座的人群吻合度比較高。
在我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我最早做律師,發現在律師和咨詢這個行業有很多女性,後來我加入了頭條,我們迎來上百萬的創作者,有新媒體創作者、UGC創作者、文字創作者、短視頻創作者,這其中也有越來越多女性出現。我沒有淘寶的數字,但我相信,淘寶里面女性占有相當多的比例。即便專車這樣的行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女性司機。通訊、互聯網發展,給越來越多的女性帶來平等參與的機會。科技讓商業試錯成本在降低,能夠讓我們沒有顧忌的嘗試和施展我們的能力。
在頭條上有一個科技DIY視頻“MAKERBETA”頭條號特別火,領導這個創作團隊是三個女生,她們利用身邊的常見工具和材料,運用科學原理,制造出各種有趣、炫酷的作品。其中,有一條是“用兩根手指遙控機械臂完成系列動作成功從暗室逃脫”,上傳平臺後就獲得20萬的點擊量。
大家知道,我之前在UBER,這是一家非常重運營的公司,平日里接觸的司機和租賃公司,幾乎都是男性,但在中國有一半的城市總經理是女性,在頭條這樣一個技術公司,我們有上千名工程師,成長最快的UGC產品線,幾個主要產品負責人是女性,而在頭條里,行政和HR的負責人,都是男性。我在想,在今天這個社會中,定義社會角色和任務分配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性別,而是這個人的聰明程度、知識結構、我把歸類為能力、潛力、耐力。
第二,在制度和社會認知上,新時代讓女性有了更多元的社會角色和發展空間。聯合國一直提倡男女平等,強調在制度層面保證男性和女性之間尊嚴的平等,價值的平等,權利、責任、機會的平等,男女平等也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策。而在企業認知以及文化認知方面,其實也在不斷強化男女平等。很早開始,律師事務所已經把“spouse”變成了”partner“這個稱謂。今天兩性關系不僅僅是男女關系,更多是基於平等基礎上的合作夥伴關系。
我最近看到一部有關對沖基金公的美劇叫billions ”億萬“,里面個角色就是中性的角色,叫”NON-BINARY”,臺詞中,也不用“She or He”來稱呼,而是用名字或者”They”。這是美國主流電視劇里面第一次出現這樣的一種角色,所以在文化層面,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性別會是排在人的能力以及特點之後的定性詞。
而女性自己也在教育和學習中自發自覺的不斷弱化性別的因素。今年三月份,今日頭條給7億用戶做了性別行為數據分析,其中有一項是“學什麽能更好的自我增值”。我們發現,男性和女性在前5位選擇都是IT、外語、財會、MBA、高級管理。我想,這恰好驗證了我剛才分享的第一個故事,像“三個女生的科技視頻創業” 這樣的成功案例,會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個領域。
我第一次參加這個論壇,發現發言代表集中在時尚類、教育類、公益類的領域,我希望在明年或者後年,越來越多的在這個論壇上發言的女性代表,應該是現在所有企業和各個社會角色中的一個鏡像分布,這樣一個鏡像分布應該取決於大家的能力、知識結構、企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哪方面性別集中的企業。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擁有什麽樣的心態,才能不斷成長,我想和大家分享幾點體會。
第一,擁抱生活的不確定性。
在我17歲的時候,選擇休學一年,去美國東海岸的一個小城念高中,也就是現在提到的”GAP YEAR”, 那時候,相比很多同齡人很確認自己在哪個大學念書,在哪個城市念書,念什麽?三體里面有一句話:知道在哪,世界就變得像一張地圖那麽小,不知道在哪,才感受到世界的廣闊。一方面,我在縱向沒有循規蹈矩的往上走,但橫向上,我其實非常享受這種拓寬的視野,平行的開闊,而不是循序漸進的成長。不確定性有時帶給你另一種選擇的契機。
25歲那年,我第一次參加美國的律師資格考試,沒考過,同時我還面臨著失去工作的風險。我那時候一邊準備考試,一邊申請英國幾所學校的訪問學者,我給那時還是男友的老公打電話,我說咱倆可能很難繼續下去,我不知道下一步會怎麽樣,我要去歐洲了。那時候我心里雖然挫折感很強,不過也有一點點隱隱的期望,我想這意味著我還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也許我能夠成為一個文藝女青年?也許我能夠成為一個新媒體的創作者?也許我能夠成為一個老師?也許我能夠開一個海淘店?那個時候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是重新的選擇的機會。後來我的二次律師資格考試通過了,所以我還是繼續做律師。
但是做律師做了不到10年的時候,我又有了一次職業重新選擇的機會。而每一次在對待不確定性的時候,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從零開始,不要給自己設太多的假設和預設。我加入頭條和我從律師事務所加入UBER的時候,都說不要給自己設很高的目標,哪些經歷可以讓自己看得更遠、站得更高?哪些經驗也許會變為自己不斷前進的包袱?我覺得,大家最好從零開始,不要帶入過去太多經歷。
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我覺得最有遷移性的是學習能力和好奇心。因為每個企業的基因都不一樣。人們容易依靠表面的一些事物的相似性和慣性去做判斷,容易忽略底層上其實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公司的積累、創始人的DNA、公司本身的商業模式的不一樣等等。每一次充滿不確定性的重新選擇,最重要的就是從零開始。
當我加入頭條的時候,我和頭條的CEO說,我希望從最熟悉的領域帶最小的團隊,抱著學習的心態去了解這家企業,重新適應這家企業。
從零開始,還是對自己過去經歷保持更客觀、更清醒、更平和的心態。滴滴和UBER合並以後,很多人問我你是怎麽想的,成敗是什麽,有什麽經驗和教訓,我想得不是很清楚,有些想法也不成型。反而我在頭條待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再往回看自己那段經歷,才有了很多更深刻的認識,比如對當時的市場競爭、中國互聯網企業和美國互聯網企業不一樣的地方的理解。回想那段經歷,我特別欣賞我一個朋友說的話,說“外面看起來是財富,當事人行動起來是為了利益,但其實內心充滿了感情”。
每次在重新出發的時候,其實都意味著曲折,彎曲的道路。我喜歡的不確定性不是這種迷茫、徘徊的不確定性,而是在往上走的情況下,往前走的享受過程,不設邊界和目的。不久前,我去加拿大的國家公園爬山,得到了不少感想: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談不上爬山愛好者,但是更多的爬山不是攀登珠峰,不是只有到最高點的終點才有風景和征服感,而是過了這個山還有另外一個山,道路彎彎曲曲的,不是走到山頂才能夠看風景,其實每一次曲折和拐角處都是風景。
第二,理解企業中角色的不確定性。
創業企業,特別是高速發展階段的企業,很難有清晰的職務和定義,這是由瞬息萬變的市場和環境造成的。
招人時,我們常說要畫大餅,讓候選人看到前景。這不是忽悠,而是實事,因為你其實是做餅的人。這個餅的大小,由你的能力、潛力和耐力決定。這塊面,究竟是餛飩皮兒、餡餅還是一張披薩餅,都由你來決定。輪崗、換崗,不斷嘗試新任務、新領域、新地域,餅能撐多大,在一個高速發展、永遠事情比人多的公司,是你自己決定的。你應該積極參與不是你崗位的事情,不要在乎別人給你的邊界,定義,通過不斷做事情、提出新的想法、嘗試新的事情來重新定義自己在公司的位置,提高你的學習能力、發展潛力和耐力。我永遠鼓勵那些有新想法,或者說”異想天開“的人,希望他們可以有一個好平臺和壞境可以嘗試和實踐它們。即便結果證明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過程就是一種學習和鍛煉。當然,對齊大目標是前提。
第三,擁有平衡的心態。
隨著生活、職業的發展,我認為人的心態是需要不斷調整和平衡。但是對於人生的態度,我認為是有個恒定標尺的。每一個人的可能都不太一樣,我談談我的吧: 就是在我剛剛入職的時候家里一個長輩和我說的:“永遠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也永遠不要太把別人當回事兒。”
放在企業層面,做企業難免有大起大落,在估值、輿論、競爭、生存等各方面有種種考驗。重要的是在企業順風順水時,永遠警惕,心懷戒備,另一方面,對於年輕企業,在巨頭林立的今天,不必畏懼,敢於夢想,挑高望遠。做人層面,大家都有做得特別順的時候,這時需要保持謙卑的心;不順利的時候,大家也不要特別的自卑和氣餒。對於年輕的公司,應該用發展和變化的視角去看待;對經歷起伏的公司,帶著包容和自省。
這些既是職場的體會,也是人生的體會,既是給女性的她,也是男性的他,大家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也不要太把別人當回事兒,我補充一句,也不要太把性別當回事兒。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給女性更多創新的鼓勵,對於勇敢的贊賞、對於多樣化選擇的包容。希望在這個時刻能夠和在座各位一起,抓住市場機遇,不要設很多的邊界和假設,往前更進一步,創造更好的風景和記憶。
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柳甄,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企業
贊(...)
分享到:
醫療保險和疾病保險不是一回事
和不少投保人聊起保險,發現大家都容易把重疾險和醫療險混為一談,覺得它們都和健康有關,和醫療有關,所以是一回事,其實不然。
一、兩種保險分別是怎麽定義的
保監會在《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規定,健康保險包括四類具體險種: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護理保險。《辦法》對醫療保險、疾病保險的具體定義如下:
1. 醫療保險,是指以保險合同約定的醫療行為的發生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為被保險人接受診療期間的醫療費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險。也就是說,持有醫療保險保單,要先自己掏腰包看病治療,再拿著病歷、醫療費用收據、明細清單等材料找保險公司報銷,簡言之就是“花多少給多少”,最多不超過合同規定的最高額度。和社保醫療保險的報銷完全一樣。
2. 疾病保險,是指以保險合同約定的疾病的發生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簡單而言,就是萬一客戶得了產品中規定的那些疾病,如果保險公司確認了,在客戶看病之前,就按照合同規定的保障額度直接賠錢。客戶只需要提供醫生的確診證明、醫院檢查報告就可以了,不需要提供醫藥費清單、發票之類的,甚至於看不看病都無所謂。換而言之,保險公司只負責給錢,不會管這筆錢是去看病,還是買藥,還是做其他事情的。
二、兩者有什麽不同
首先,他們都和健康有關,同時都得就醫後才能理賠。
主要差別有如下幾點:
1. 醫療保險的主要目的是補貼因意外或生病導致的看門診、住院、手術等的費用。比如因為出車禍去醫院處理傷口、做手術;因為感冒去看門診、買藥,因為闌尾炎去住院等。
理賠方面,由於是拿著發票找保險公司報銷,屬於“花多少賠多少”,所以得到的保險金不會比花出去的多。例如某A在多家保險公司買了醫療保險,那他在第一家報銷過的發票就沒法在其他家保險公司報銷了。
保障時間方面,絕大部分醫療險都比較短,一般都是1年的,全世界都類似。因為人們在醫療費用上的花費的通貨膨脹很厲害,保險公司精算師很難預測和把握未來的理賠情況,因此可以通過發現某款保險產品賠太多時、采取調整保費或者停售的手段控制虧損。
此外,醫療保險又根據所保險公司能提供保障額度的高低、覆蓋的範圍大小、服務水平的檔次分為:高端醫療(保額高達500-2000萬,帶醫生預約服務、醫療費用直接由保險公司和醫院結算服務,就醫醫院範圍寬的可以到全世界的頂級醫院。);中端醫療(保額較高,50萬-300萬之間,但大部分產品不含普通門診,只保特殊疾病門診和住院);低端醫療(保額較低,有些甚至只保意外醫療)。
2. 疾病保險主要以醫生確診的病是否符合保險條款為理賠條件。
理賠金額方面,疾病保險屬於“買多少賠多少”,例如某A在三家公司分別買了疾病險,當他得了保險條款所列的疾病時,就可以拿到三家保險公司的所有保額,沒有沖突。
一般而言,國內的疾病保險都提供長期或者終身的保障,它們的費率都是保證費率。
三、重大疾病保險
疾病保險里面最為普及的一個險種就是重大疾病保險,顧名思義,就是保很嚴重的疾病的保險。各家保險公司提供的重疾險保障的疾病種類各有不同。其中,在中國境內保險公司提供的稱為“重大疾病保險”的,前25種重大疾病是由中國醫師學會和保監會聯合統一制定的,是重疾險的法定標準,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占我國大病發病率的95%以上,是我們必須要防的。而25種之外的疾病就是由各家保險公司自己設計增加的了,相對於前25種疾病而言,它們的發病率就比較低了。
另外,還有一些特種疾病保險,是根據特定種類的人群的需求設計的。例如市場有一款名為“成長XX”的產品,這是一款給30天-18周歲以內孩子設計的少兒重疾險;一款名為“至X寶”的,則是一款老年防癌險,對被保險人的年齡要求在45-70周歲之間;而一款名為“女XX康”的產品,則是一款為女性提供乳腺癌保險金和婦科癌保險金的防癌險。
四、大病醫療保險
大病醫療保險是去年開始流行的一類商業醫療保險,屬於社保大病醫療保險的補充。當被保險人因發生保險條款約定的重大疾病而門診或者住院醫治,被保險人就可以按保險合同規定、到保險公司保險醫療費用。普通疾病引發的就不在保險範圍內。這個產品就是希望用相對便宜的錢去轉移最容易引發的風險。
五、個人建議
醫療保險保障的時間只有1年,不保證是否能給你續保,也不保證費用不漲,但相對比較便宜,適合收入還不高的年輕人。疾病保險保障的時間長且保證續保,雖然保險費率是固定的,價格相對貴一點,適合有一定收入基礎,已經成立家庭,有較強的保障需求的家庭主勞動力。
當然也要根據收入情況,此外還要考慮有沒有社保,公司買了什麽團體保險等。醫療保險和疾病保險各有特點,做組合購買最好。如果真生病了,可以用醫療保險來解決醫療費用問題,同時可以拿重疾險的保險金支付護理費用、購買營養品、以及彌補因為看病導致的收入損失。
(作者系全民雲科技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