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4月6日,網易嚴選低調正式上線,此前試運行了5個多月。當時,網易郵箱的龐大用戶在日常收發郵件時知道了丁磊在考拉之外又建了一個平臺,主要賣一些家紡用品。多數時間,嚴選只靠自家郵箱做一做宣傳,人們看到更多的是網易旗下另一個電商平臺考拉海購,畢竟2016年跨境電商因政策轉向成為輿論中心。
不久前,圈內很講究生活品質的網易公司CEO丁磊在嚴選上直播采春茶,消費者才知道原來嚴選上還能買茶。這背後是團隊用一年時間將品類從最初的家紡擴張到服飾、箱包、餐廚、洗護、電子產品,甚至還有食品。月均流水做到了6000萬元。
嚴選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商)模式讓東南沿海的代工廠看到了轉型的方向。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幾家嚴選供貨商了解,給國外大品牌代工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品牌商壓價太狠;給嚴選供貨的毛利率一般略高於傳統代工模式。一家廣東某手袋工廠的老板把以前為匹配大訂單生產的大車間拆成了若幹個小車間,以適應電商節奏,快速反應。
在電商平臺整體增速放緩趨勢下,這種自有品牌模式正迎來逆勢增長。亞馬遜旗下的自由品牌、淘寶的“中國質造”、垂直母嬰電商貝貝網等均已入局。但快速發展背後也隱藏著諸如品質把控、版權爭議、庫存與供應鏈管理等變數,這些因素的作用在規模較小時難以暴露。
嚴選的發展該慢該快?丁磊需要一場博弈。
代工廠毛利提升
葉國安是廣州一家手袋制造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入行已經十幾年,一直為耐克、阿迪達斯、彪馬、迪士尼、H&M等品牌商代工生產手袋和包。在國際品牌紛紛將制造中心從中國東南沿海遷到泰國、越南、孟加拉國等地的這些年,他經歷了代工利潤不斷下滑的窘境。既要面對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漲,又要忍受品牌方壓價。“你說你要10塊錢,品牌方說另一家工廠9塊5就能做,你接不接這單?”
大概一年前,嚴選團隊在網上找到了他。他的公司有600多人,其中500人在生產線上,剩下的除去行政等崗位外,還有一個8人設計團隊和20人打樣中心。這種比單純貼牌代工廠多出來的研發能力是嚴選看重的。這些工廠的流水線能力並不差,但是沒有品牌。
沒多久,這家公司的5款產品在嚴選上架,打出的是“Nike制造商”,多是單價50元以下的帆布包、化妝包、購物袋等。被平臺編輯以生活美學的概念包裝後,這些產品釋放出素雅的小清新感。與此同時,在考拉上堅持寫“三石哥私物精選”專欄的丁磊開始在嚴選上做推薦,他很喜歡穿嚴選上賣的T恤。
葉國安說,給國際品牌代工的毛利在10-15%左右,給嚴選供貨毛利會更高一些,能達到20%。但他避開了同質化的日常女包品類,只做一些像化妝包、防水袋等更垂直化的功能性產品,因為它們的競爭度低一些。
現在,這家公司大部分銷售額依然來自傳統代工模式,但葉國安已決定加大與嚴選的合作規模,每個季度推薦幾款自研產品給到嚴選做上架篩選。他感覺自己身份的一個轉變是,從以前單純的貼牌生產變成了嚴選的戰略合作方,自主空間變大了。這背後是整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願望。
為適應電商的節奏,為網易生產智能插線板的廣東一家工廠將過去的大車間拆成了幾個小車間。其負責人丁賢林認為,大工廠在電商時代存在更大的管理風險,以每個小車間不超過100人的模塊化運作更容易打造柔性供應鏈。這已經成為轉型中的沿海代工廠的普遍做法,葉國安也對自己公司的大車間進行了拆分。
品類擴張下的潛在風險
丁磊當初選擇從考拉切入電商的一個考慮是,相比於國內市場,跨境由於多了海關等環節上的“過濾器”,假貨問題可以得到更好的遏制,他堅持考拉的自采模式也是為了把控質量關。相比,嚴選目前雖有一些國外代工廠,但大部分生產還是在國內完成。當規模較小時,品質質檢可以通過自有團隊的人工抽檢完成,一旦品類急速擴張,就會對供應鏈的管控提出更高要求。
嚴選方面可以透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當時月均GMV達到6000萬元,2017年的年度GMV目標是70億元,2018年爭取突破200億。由於嚴選主打高性價比,無論服裝還是數碼產品,單價都不太高,這個目標意味著嚴選在未來兩年需要進一步擴大選品,增加新用戶,並盡可能提高用戶的購買頻次。
品類與規模達到一定級別後,很可能需要內部專門成立一個品質把控中心,打破部門間的壁壘,對品質進行統一管控,並對供應鏈進行全局統籌。嚴選在選新品時一般采用試探性下訂單,比如先委托工廠生產3000件,後續再增加10000件。這種模式下,庫存壓力不在工廠方,而在嚴選身上。未來當品類成倍增加後,勢必會考驗嚴選的進銷存管理能力。
丁磊在內部對嚴選的一個要求是不允許斷貨,這就相當於要延長庫存周期,犧牲一部分庫存周轉率。網易公司副總裁柳曉剛說,以前可能要90天備貨周期就可以了,保證不斷貨,備貨周期可能要延長到120天,帶來了成本壓力,但網易願意承擔這個庫存成本。
嚴選的擴張腳步該快該慢?不是沒有前車之鑒。2010年前後,因“凡客體”廣告一炮而紅的凡客誠品在此後的發展一度表現的很激進,創始人陳年提出的目標5倍於當年的銷售額,凡客從襯衫、帆布鞋品類大跨度地擴展到拖把等商品,後期的廣告擾亂了對核心目標人群的定位。與激進的心態相比,當年的凡客更多是倒在了內部管理問題上。
發展節奏之外,圍繞版權的爭議始終沒有銷聲匿跡。質疑聲給嚴選貼上山寨大牌之名;支持嚴選ODM模式的解讀認為,有設計能力的制造商有權將手里的原創方案賣給不同的客戶,並不能僅從外觀相似度上判斷制造商是否侵權。實際上,多數品牌並沒有獲得外觀專利,這讓知識產權保護更難實施。爭議平息需要靠這些制造商提升自身的設計能力。
自有品牌電商的定價權
嚴選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亞馬遜最早從2006年就嘗試生產自有品牌,比如家裝工具自有品牌Denali,床上用品Pinzon Bedding &Bath,電子產品配件Amazon Basics,2015年上線嬰兒尿布品牌Amazon Elements,2016年以自有品牌進入食品與家居領域(Happy Belly),以及2016年大舉進入服裝與時尚領域(旗下至少已有7個自有服裝品牌)等。這些大多屬於毛利率和複購率相對較高的生活用品。
不久前,業內消息稱亞馬遜將以10美元左右的低價在網上出售自有品牌內衣。在這之前,它的英國站點已經在用“IRIS&LILLY”牌子嘗試出售自己的內衣。這將對Victoria's Secret(維密)、Calvin Klein等內衣品牌商構成潛在威脅,因為這些品牌的單價通常在40美元左右。
這種模式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國內外大型超市里的“大拇指”商品。但“大拇指”定位低端,超市作為一個零售渠道,很難靠自身品牌為這類商品帶來附加值,而電商本身有這個能力,讓消費者對品質產生信任感,進而提升用戶粘性。據電商服務機構Skubana報告,電子配件品牌Amazon Basics的平均價格為22.3美元,甚至高於部分同類賣家,亞馬遜售價179.99美元的智能音箱Echo被視為自產的明星產品。
與平臺模式相比,自有品牌電商的一個優勢是可以掌控定價權,這比單純賺取進銷差價的模式有更大的利潤空間。據京東2015年年報披露,京東整體毛利率從2013年的9.9%提升到2015年的13.4%。與自有品牌相比,這個毛利水平仍比較低。第一財經記者從嚴選的幾個供應商處了解並計算得出的嚴選毛利率高於京東,但不同品類的毛利會有較大差異,嚴選並未透露平均毛利水平。
當平臺的品牌影響力足夠強,通過掌控供應鏈與產品設計生產環節,壓低中間溢價,將更多利潤讓渡給消費者,再通過口碑評價強化平臺價值與購買認知,形成閉環。但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時,嚴選的毛利優勢才會轉變成利潤,這就又回到了上述該快該慢的問題。
關於中國制造,我們反思過很多。這一次,在創新、研發、山寨,關於產品和品牌種種之外,我們反思一下如何抵達用戶。
來源 | 商業模式觀察家(ID:moshiguancha)
文 |
4月14日之前,朱誌軍挺喜歡用網易嚴選的。
直到這位創業者發現,網易嚴選上一款毛巾與自己的品牌最生活相似度極高。這款阿瓦提毛巾,還在顯著位置標出了“G20專供同款”字樣。
一個月後,朱誌軍在寫給網易嚴選的公開信中提到,最生活才是G20專供毛巾,並指出網易嚴選存在抄襲嫌疑。
這封叫做《致丁磊:能給創業者一條活路嗎?》的公開信,很快得到網易嚴選的回應。但並不是朱誌軍期待的方式。
網易先是用《我有一個創業者的故事,你想聽嗎?》一文,把雙發拉入“互相扒皮”階段。接著,又在同門師兄網易雲音樂上,發布單曲,《網易嚴選退錢了》。歌詞直言不諱地提到“毛巾碰瓷事件”和“網易嚴選毛巾還要降價”。這首歌的曲子,是鄧麗君《夜來香》同款。
那條同款毛巾,仍然在網易嚴選首頁的顯眼位置。
毛巾哥與網易嚴選之間的真情“告白”。
1
同款,是個含糊的字眼,既是也不是。
除了“同款”,網易嚴選上還有一些商品標明“MUJI制造商”“新秀麗制造商”“Coach制造商”。這些制造商的商品價格,基本不到原品牌的一半。
Coach生產商的商品中,最貴的一款牛皮商務公文包售價為499元。即使是在美國奧特萊斯賣場,這個價格也只能買到Coach最小款錢包。
有媒體曾報道,MUJI/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以下簡稱無印良品)在網易嚴選上,隨機購買了以“MUJI制造商”名義銷售的商品,並向合作工廠實施了“是否曾生產了該產品”的問卷調查。最終,除1家工廠外,均回複“並未生產過該產品”。
這僅有的1家工廠,也並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將會以“MUJI制造商“的名義銷售。銷售中的商品,也並沒有按照無印良品的方式進行設計、生產。
如今,“MUJI制造商”的產品,仍然在網易嚴選上,緊挨著“G20專供同款毛巾”。
這個因為烏鎮互聯網大會上,丁磊的大咖晚宴而出名的電商平臺,一直都在面對外界關於“山寨”“抄襲”的質疑。網易嚴選則一直強調,自己是“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模式的電商”。用網易CEO丁磊的話說,OEM是品牌設計完了,制造商生產。ODM就是制造商去設計生產,然後網易嚴選進行銷售。”
網易嚴選首頁各種大牌的制造商的產品,價格不到原品牌的一半。
2
一年以前,在阿里巴巴投資者大會上,馬雲也提到過OEM。
“大品牌通常用很多OEM,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OEM,他們沒有渠道,但忽然他們發現可以通過互聯網賣產品。生產正品和仿品可能就是同一個工廠,他們的產品不見得比正品差,同時有更好的價格,他們面對的不是知識產權問題,他們面對的是新的商業模式問題。”
馬雲這段話,曾被指責是為假貨橫行的淘寶辯解。但馬雲點出了問題的另一面:人們一直在心疼的“中國制造”,比起品牌,更缺的是渠道。
做個冠名、砸個廣告,請個代言,幾個月下來,品牌多少能有幾分樣子,好歹也能聽到一個響聲。但做渠道,一年半載可能都沒有動靜。品牌是為了促進動銷,但如果連渠道的貨架都擺不上去,產品要如何動銷?
過去100年,渠道就是話語權;未來20年,這個情況也不會有大的改變。今天的渠道有兩種:傳統渠道和互聯網渠道。
傳統渠道就是KA、shopping mall、夫妻店、各級城市經銷商、批發市場……互聯網渠道就是淘寶、天貓、京東、網易嚴選等電商平臺,朋友圈也在成為一種渠道。
MUJI把店開在shopping mall,他的制造商只能把產品放在網易嚴選。
這是渠道能力決定的。
制造商在供應鏈上再強勢,都無法將這種力量延續到渠道中。格力在供應鏈上有絕對的控制權,可當年在國美還是要受氣。受了氣,格力出走國美,自建渠道。直到今年2月,格力和國美才握手言和,重新站在一起。
這是兩種不同邊界的能力。
那條G20毛巾的生產商孚日集團,不僅同時是網易嚴選和最生活的制造商,也是國內最大毛巾生產商,2006年A股上市,2009年的代言人就已經是林誌玲。但今天在京東上買一條孚日毛巾,你仍然得等上好幾天,眼看著毛巾從山東濰坊慢慢送到你手里。
如果孚日選擇把毛巾放進京東分布全國的倉庫,用京東的物流體系,商品可以實現隔日達,無需讓用戶再等上三五日。
這也是渠道能力決定的。
三者毛巾對比,由於網易嚴選毛巾處於預售階段,故選用同款浴巾產品替代。
3
網易之所以敢說“嚴選”,正是因為手里有網易郵箱、網易雲音樂、網易新聞……這若幹強流量產品。
過去,有門店的地方就是渠道;
如今,有流量的地方就是渠道;
未來,有數據的地方才是渠道。
數據將成為第一生產力。
馬上要到的6.18對京東來說,是一場苦戰。經營7年,動靜總是比不過雙十一。去年雙十一,天貓銷售額是1207億元,似乎天花板馬上就要到了。
但今年雙十一,這個紀錄還是極有可能被打破。今年勢必是“線上渠道+線下渠道”的表演,阿里在新零售上花費如此這般精力,就是想把技術註入到傳統渠道。
過去品牌商靠價格控制渠道,以後通過技術控制渠道,用數據管理渠道。(點擊回顧《你家樓下的夫妻店,可是阿里巴巴都眼饞的地方》)
低效的渠道,會被高效率的渠道替換。
如今阿里,最大的利器就是數據。阿里的對手,應該是和他有差不多數據的公司,比如騰訊。大部分人的手機里,一定有兩個App:淘寶(或者天貓)和微信,唯二占領移動端的App。電商基因和社交基因之爭,最後都會成為數字戰爭。
除了騰訊,還有小米。
小米努力打造小米之家,恨不能讓你的家里全都是小米硬件,既是在做入口,也是在做渠道。當所有產品都能真正做到智能,冰箱會提醒你該買雞蛋了,洗衣機會提醒你洗衣粉快用完了,空調會提醒你該更換電池了,產品即渠道本身。
小米的野心,是直接把渠道投放在你最近的地方。
網易雲音樂擁有足夠的流量,在現階段,成為了網易嚴選的渠道之一。
4
渠道從人力戰變成了技術戰,制造商想要建渠道,似乎越來越難。
不僅是建新渠道難,已經有渠道、有品牌的制造商都在面臨困境。共享單車已經進入軍備競賽階段,對上遊自行車制造商來說,面對源源不絕的訂單,往往不知道該哭該笑。他們本該是廝殺在前線的人,如今卻在幕後為將軍釘馬掌。
2016年,飛鴿自行車為ofo提供超過80萬輛自行車,占到總產能的1/3。飛鴿6條生產線中,撥出1條專門用於ofo生產。2017年鳳凰將為ofo提供500萬輛自行車,是2016年鳳凰全年290萬量產量約兩倍。另一家ofo代工廠富士達,將單獨為ofo成立體系完善的共享單車加工基地,確保每年至少1000萬輛的生產能力。
制造商不停加碼,以贏得訂單。與之相似的場景是,電商初期各家拼命殺低價格。價格戰的代價,是制造商不得不通過降低產品質量,才能壓縮成本,到最後產品頻頻出現問題。
不管是為了訂單做加法,還是為了價格做減法,都是因為制造商對用戶的陌生。遠離用戶的制造商們,往往只能把銷量、價格當做遠方的燈塔。
面向這個燈塔,制造商每每想要走近用戶,就會選擇增加生產線、擴充品類、降低成本、壓低價格……
可制造商們生產的產品,明明就在用戶的手里,反倒成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只需十幾年時間,物聯網就會真實地出現在我們身邊。萬物互聯給了制造商這樣一個機會,通過智能化的產品,熟悉用戶、了解用戶、連接用戶。就像小米將自己的渠道,直接植入到人們家里。
對中國制造而言,最難的是如何走出盤活的思路,把重心走向“盤人”。
在盤貨的思路里,工藝、設計、成本、生產線……是優化的核心,企業的利潤來自進銷差。
在“盤人”的思路里,用戶需求全反過來,推動著生產商優化供應鏈,調整產品結構。這不是一句“用戶思維”就能解決的。試問言必稱用戶的企業家們,手機里到底存了多少用戶的號碼,加了幾個用戶的微信。
貼近用戶,不是坐在辦公室換位思考來的。
他們明明已經有了最接近用戶的媒介——產品,用戶手里的產品,但卻要聽網易嚴選這樣的品牌商,對他們說,“用戶需要這個。”
產品即渠道,渠道卻不能成為產品。產品成為渠道時,制造商不僅可以通過渠道賣貨,還可以掌握用數據了解用戶,優化自己的產品。
最生活和網易嚴選拿著訂單再找孚日集團時,孚日可以告訴他們,“現在的用戶已經不用這種毛巾了,來,我來給你們一種方案”。
新零售形態下,嚴選和無印良品必有一戰
來源|Alter聊IT(ID:spnews)
文|Alter
宜家、MUJI在中國的酒店還未竣工,網易嚴選與亞朵合作的場景電商酒店已經率先開張,不僅在裝修風格上彌漫著一股“性冷淡風”,“所用即所購”的理念帶來了電商與線下場景消費相結合的新樣本。
從大的背景來看,線上和線下融合是新零售形態下的趨勢,而網易嚴選、無印良品、宜家等紛紛進軍酒店,就是為了給新零售占領場景?
酒店只是幌子,其實各有所圖
最早傳出進軍酒店行業的是宜家,這位來自瑞典的家居品牌,已經在中國大陸開設了20多家線下店,其為大多數人創造美好生活的品牌理念,也早已在國內的一二線城市深入人心。宜家在中國的第一個酒店項目,並沒有選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是選址在長沙,一個涵蓋購物中心、宜家家居、辦公樓、創意公寓和酒店於一體的長沙綜合體項目。
不過,在長沙的酒店項目之前,宜家已經在無錫、武漢、北京等經營過購物中心的項目,也曾在歐洲和萬豪聯合打造了面向年輕人群的Moxy酒店。值得一提的是,Moxy酒店里完全沒有宜家的家具以及品牌存在,更像是一場純粹的投資行為,這種思維或將決定宜家在中國酒店項目的定位,離零售尚遠,離房地產更近。
幾乎與宜家同時,無印良品(MUJI)也傳出了在深圳開設全球第一家酒店的消息,同樣是酒店+購物中心的布局。但不同於宜家的是,酒店的風格會延續無印良品一貫的美學,也就是說,無印良品的酒店生意,在基本的商業投資行為之外,更多的是為了輸出MUJI的生活方式。
網易嚴選自上線之初便被拿來和無印良品做比較,其“好的生活,沒那麽貴”的品牌理念,以及整體的產品設計風格,著實有幾分MUJI的影子。網易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在發展思維上更偏向於行業合作,而且與無印良品類似的是,酒店內所有的設計、布置、陳設等都體現了網易嚴選的理念和元素。
無印良品將酒店和旗艦店連接在一起的目的很明顯,消費者在酒店里感知MUIJI生活方式的同時,還能在不遠之外的旗艦店去購買這些商品。網易嚴選對這種用戶體驗的挖掘無疑要走的更遠,消費者不僅可以在店內選購網易嚴選的產品,還可以通過電商來滿足更多的需求。用比較時髦的話來講,酒店鎖提供的場景消費和體驗式銷售,也是新零售的一種實現方式。
新零售形態下,嚴選和無印良品必有一戰
進軍酒店的網易嚴選,絕不是唯一一家將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電商平臺。與此同時,阿里陸續推出了“天貓無人超市”、“天貓汽車自動售賣機”、“盒馬鮮生”等多種新零售業態,京東也隨即宣布年底前將在全國開設超過 300 家以3C為主的零售體驗店。
然而,網易嚴選在定位上並不局限於成為一家電商平臺,而是致力於打造一種生活方式的品牌,也正因如此,外界已經習慣於將網易嚴選放在無印良品的競爭對手之列。尤其在新零售的形態下,網易嚴選在線下市場的不斷滲透加之與無印良品不謀而合的理念,或許意味著線上線下互不相犯的時代走向結束,即將爆發一場赤裸裸的戰爭。
誕生於1980年的無印良品,采取了H&M、Zara、優衣庫、宜家等知名零售品牌商常用的SPA模式,即品牌商負責從產品設計策劃、生產制造到零售服務的整個環節。而無印良品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歸納為三點,精準定位(理性簡約的設計和質優價廉的商品)、優化供應鏈(自產自銷,在產業鏈上遊建立競爭壁壘)和極致的運營效率(運營成本比H&M和優衣庫低10個百分點)。
即便如此,在線上線下流量紅利消退,倒逼國內零售企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也面臨著與生俱來的天花板。去年11月中旬的時候,無印良品在中國開設了第200間線下店,但從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劃發布的2016年財報來看,良品計劃全年營收209.7億元人民幣,同比上漲8.4%,凈利潤24.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1%。
不管是從營收還是利潤的角度,2016財年都是良品計劃近三年來增長表現最不理想的年份,在2014財年和2015財年,良品計劃分別較上一年營收實現了18.0%和18.2%的增長。其中日本國內市場營收近三年增長率穩定地維持在8%左右,海外市場是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
很多媒體將網易嚴選視為無印良品在中國的門徒,但網易嚴選采取的卻是ODM模式,由制造商負責產品生產,品牌商提出意見,並進行品控、采購和銷售,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歸制造商所有。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國內擁有一大批優質制造商,況且網易嚴選作為零售行業的新進入者,在尚不具備很強的消費者認知和商品研發能力的情況下,選擇ODM模式無疑是用風險最小的方式。
2017年初,丁磊為網易嚴選定下了70億GMV的目標,等同於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2016年全年的營收額,被外界解讀為網易嚴選試圖超越無印良品所釋放的信號。不過,網易嚴選面臨的問題絕不亞於無印良品,如何提高自主設計的占比,如何在SKU逐漸增長的情況下保證品控,如何在電商增長整體下滑的情況下保持高增長,以及如何不斷向上遊供應鏈延伸,從而實現產業鏈與價值鏈的重構。
就目前來看,新零售或是無印良品和網易嚴選的共同選擇,也是操戈相向的主戰場。
場景式消費能夠收割新中產嗎?
如果站在新零售的角度來理解網易嚴選、無印良品等進軍酒店的意圖,無外乎為了占領新零售的線下場景,最終挖掘出新的增長引擎。
在日本的諸多零售品牌中,無印良品是幸運的,雖然也曾因為盲目擴張而導致業績下跌,但在松井忠三的帶領下,無印良品在短短四年內實現了從虧損10億日元到1410億日元營收的奇跡。有人將松井忠三的管理風格哲學化,也有人將無印良品捧上神壇,但其中最核心的卻是無印良品對中產階級品味的獨到詮釋,以及將其衍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獨特定位,盡管有些性冷淡的味道。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後,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也就隨之而來。所以對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強烈的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中產階級,或者說是新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的精神需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居家服務,新中產階級的消費習慣正在擺脫基本需求的約束,他們願意為自己喜愛的東西付出真金白銀;其次是文娛產業,包括電影、電視劇、音樂等,早在五年前國內電影市場還少有5億票房的電影,如今《戰狼2》已經達到40億票房的高度,10億票房的影片更是屢見不鮮;第三個是健康相關的,包括登山、足球、跑步等,付費意識的加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讓越來越多的人為健康相關的項目付費。
誠然,無印良品瞄準的恰是這一類人群,畢竟早在30年前,日本的新中產階級已經開始規模化。在國內消費升級浪潮下誕生的網易嚴選,也試圖去占領這一部分人群,手段同樣是無印良品擅長的基於生活方式的認同,只是更加與時俱進。
在網易嚴選的未來生活閉環中,酒店只是線下新零售藍圖的一部分,酒店,書店、咖啡吧、餐廳等都可能成為潛在的進軍領域。外界對於新中產的標準一直莫衷一是,簡單的收入劃分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合理性,網易嚴選及其競爭對手試圖完成的,便是在新零售的契機下,占領一個又一個的線下場景,與線上融合進行場景式消費的同時,也使得“新中產”更加的具象。你喜歡我的生活方式,願意為之買單,並且有能力為之買單,就是我眼中的目標人群,無關乎收入、學歷等外在因素。
總之,酒店只是網易嚴選、無印良品等占領新零售場景的開始,未來會覆蓋更多的場景,也會有更多的玩家參與進來。在不同的場景之間,依靠品牌、商品、體驗等制造連接性,進而與消費者在理念或者生活方式上相互認同,盡管最終的目的仍然是為了賣貨,卻也是建立在用戶忠誠度和好感之上的,這大概也是新零售所希望的。
目前,嚴選上線已滿兩年,這種深度介入上遊供應鏈的電商方式被業內冠以“嚴選模式”,並迅速引來一批同類競爭者。網易嚴選負責人柳曉剛在公司兩周年之際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嚴選2017年線上交易增長了8倍,線下店將在下半年開出,稱並“可以改變人們對電商線下店的傳統認知”。
這可以視為嚴選深挖自己的“護城河”的方式之一。柳曉剛稱,首批線下店會圍繞杭州、北京、上海進行選址,至少會先開出一家,單店面積在1000-2000平方米,是一種線下多業態的呈現。至於門店是否有周邊配送服務,主打品類等細節問題並未透露。
其實,在網易杭州總部的園區中就有一家供內部員工購物的嚴選店,旁邊是考拉店,店鋪面積不大,100平方米左右。記者在店內看到,主要以服裝鞋履、旅行用具、家居用品為主,此外與其他傳統線下店鋪並無多大差別。商業化運營的城市嚴選店理應會突破這個邊界。
目前,這種模式在線下的延伸主要有蘇寧極物等形態,相對於互聯網起家的公司,蘇寧在開店上的經驗與速度是一個優勢,且享有比較豐富的商業地產資源。而在線上,像淘寶心選、京東京造等也與嚴選模式類似,深度整合供應鏈做自有品牌或孵化品牌。
可以說,嚴選模式在跑通後如何建立自身壁壘,決定了它與行業競爭者的距離,這與目前的盒馬所面臨的局面有些相似。一方面是前端的流量爭搶;另一頭是後端供應鏈與工廠端的整合與疏通,體現在產品的更新叠代。嚴選在兩周年之際拋出的2018年戰略方案也明顯帶有深挖護城河的的意圖。
在流量端,京東目前是為嚴選貢獻最大的第三方線上渠道,嚴選的京東旗艦店目前積累了60萬左右的粉絲。從對柳曉剛的采訪中感受到,嚴選對渠道與流量似乎是一種“多多益善”的策略,全網覆蓋將是今年的一個目標,也不排除與某些平臺做定制化商品開發的可能。
另外,嚴選在2018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將是對供應鏈的整合與對核心供應商的“賦能”。一位熟悉自有品牌模式研發的業內人士稱,供應鏈與工廠資源將決定各家的核心競爭力,平臺的商品思路是否契合工廠主的意願,預留的毛利空間有多大,很可能會左右工廠的選擇,長遠看這比前端的流量競爭更具決定性。
不少嚴選消費者過去積累的普遍印象是,東西挺好用,但商品太少了。嚴選目前的思路是加速商品體系的叠代,甚至考慮與設計類院校合作,做一個原創設計的供應鏈孵化平臺,並拓展在科技類產品上的開發。這些都指向了上遊資源的梳理。可以預見,這類模式未來將帶動一批東南沿海工廠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