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政部網站10日發布10月份全國自然災害情況統計數據,經核定,2016年10月份,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6.9億元。全國685.1萬人次受災,14人死亡,4人因災住院治療,68.4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7.8萬人次需緊急生活救助。
此外,還造成了2000余間房屋倒塌,1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979.9千公頃,其中絕收77.2千公頃。
據介紹,10月份全國災情較2015年同期明顯偏輕。自然災害以臺風和洪澇災害為主,旱災、風雹、地震、低溫冷凍、雪災、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森林火災等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
分析顯示,10月份全國自然災害主要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強臺風連續登陸並影響華南地區。10月份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4個臺風生成,其中2個登陸我國,生成和登陸個數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其中,第21號臺風“莎莉嘉”18日以強臺風級登陸海南萬寧,是1971年以來10月份登陸海南島的最強臺風,海南南渡江發生超警洪水;第22號臺風“海馬”21日以強臺風級登陸廣東汕尾,是1949年以來10月份登陸廣東的最強臺風。
據統計,臺風災害共造成全國5個省(自治區)550.4萬人次受災,1人死亡,65.1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近2000間房屋倒塌,近9000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759千公頃,其中絕收5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01億元。其中,廣東、海南兩省災情相對突出。
臺風災害較2011年以來同期偏重,農作物受災面積為最高值,緊急轉移安置人口數僅次於2013年。
10月18日,受臺風“莎莉嘉”影響,海南三亞灣海邊掀起巨浪。(圖:視覺中國)
二是黃淮、江淮和江漢局地遭受洪澇災害。10月下旬,江蘇、安徽等地累計降雨量均突破1961年以來的同期歷史極值。
三是幹旱、低溫冷凍和雪災零星發生。 進入10月份,北方大部前期旱情基本解除,但南方部分地區因階段性降水偏少出現不同程度旱情。
“雙11”即為11月11日,原本為頗為流行的“光棍節”。近年來,中國主要電商淘寶、京東等將其打造為網購市場的大促銷日。數據顯示,2016年僅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總交易額就達1207億元人民幣,再次刷新電商平臺世界單日零售紀錄。
然而,電商們的“豐收”卻導致地空貨運公司“爆倉”。今年“雙11”期間,權威機構預測全行業快遞包裹將比去年同期增長三成。航空物流作為時效性最強的運輸方式也面臨較大挑戰。
中新社記者13日在南航大連公司貨運部采訪時發現,當日預計貨量已攀升至100噸左右,快件量已突破50噸,維持近一周的貨量高峰已然開啟。
伴隨“雙11”網購貨物量的高速增長,快遞業務量也迎來“井噴”。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僅11日全國各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2.51億件,同比增長52%。另據國家郵政局大數據分析預測,今年“雙11”期間,全行業處理的郵件業務量將超過10.5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35%。
如此大的快件量,快遞業如何應對?據郵政部門統計,為了應對派件高峰,內地郵政、快遞企業已投入1100多萬平方米處理場地和200多萬名員工。目前,順豐航空、郵政航空自有全貨機數量已分別達到36架和33架,行業航空運力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多家快遞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雙11”前,各大快遞公司紛紛招聘快遞員來分擔快件量“爆倉”壓力。“我們新增了近200名人手,當天所有抵達大連的快件,已經全部分揀完畢分發到各個網點。”申通快遞大連地區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不少快遞公司還與社區小超市等合作設立快件寄存代收點,提高派件效能、減輕站點庫存壓力。
“雙11”後,是否還擔心“爆倉”情況?不少快遞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雙11”已進入第八個年頭,隨著快遞傳送、分揀技術的不斷成熟,加之早前積累的豐富經驗,已經能從容應對“雙11”。
22日據韓聯社消息,韓國統計廳今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7-9月全國兩人以上家庭的食品和非酒類飲料開支同比減少3.2%,連續四個季度呈現減少勢頭,降勢創下自2003年開始進行相關統計以來的最長紀錄。
考慮到物價因素,食品和非酒類飲料實際消費額在第三季度同比減少5.1%,連續一年保持跌勢。具體來看,蔬菜及蔬菜加工品消費額的實際降幅為17.3%,連續8個季度減少。糧食消費(-7.9%)也連續8個季度減少。肉類消費(-5.5%)連續四個季度減少,水產品(-11.4%,連續7個月減少)、乳制品及禽蛋(-2.2%,連續16個季度減少)也不例外。咖啡和茶等嗜好性食品消費連續15個季度呈跌勢。
據報道,韓國實際國民收入去年第三季度以來一直下滑,導致服裝消費也減少。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居民服裝和鞋類消費同比減少0.7%,跌勢已持續14個季度。
數據還顯示,韓國第三季度居民消費傾向為71.5%,與去年同期持平,處於歷年同期最低水平。
央行網站4月14日公布數據顯示,初步統計,2017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9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268億元。其中,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5萬億元,同比少增1615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782億元,同比多增3072億元;委托貸款增加6347億元,同比多增862億元;信托貸款增加7349億元,同比多增5756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6800億元,同比多增900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凈減少1472億元,同比多減1.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948億元,同比多108億元。3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12萬億元,比上月多1.03萬億元。
從結構看,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65%,同比低4.6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占比1.1%,同比高4.5個百分點;委托貸款占比9.2%,同比高1個百分點;信托貸款占比10.6%,同比高8.2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占比9.8%,同比高13.1個百分點;企業債券占比-2.1%,同比低22.3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比4.3%,同比高0.1個百分點。
註1:社會融資規模是指實體經濟(境內非金融企業和住戶,下同)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其中,增量指標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獲得的資金額,存量指標是指一定時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獲得的資金余額。
註2: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來源於人民銀行、發改委、證監會、保監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部門。
註3:社會融資規模中的本外幣貸款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人民幣和外幣貸款,不包含銀行業金融機構拆放給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款項和境外貸款。
註4:2015年1月起,委托貸款統計制度進行了調整,將委托貸款劃分為現金管理項下的委托貸款和一般委托貸款。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委托貸款只包括由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等委托人提供資金,由金融機構(即貸款人或受托人)根據委托人確定的貸款對象、用途、金額、期限、利率等向境內實體經濟代為發放、監督使用並協助收回的一般委托貸款。
註5:當期數據為初步統計數,當月比上月、比上年同期的數據為可比口徑數據。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表示,近年來部分有退市風險、估值嚴重偏離基本面的上市公司,個人投資者的數量卻持續增加,投資者因此虧損嚴重,出現“賺了指數虧了錢”的聲音。而另一方面,近20年來,作為個人和家庭理財金融工具的主要對象,公募基金依托專業優勢,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行業發展成效明顯。
對於有中小投資者抱怨市場賺錢效應不好,但公募基金發展20周年為投資者創造了可觀回報。高莉表示近年來,我們關註到一些新情況,有的很令人擔憂,部分有退市風險、估值嚴重偏離基本面的上市公司,個人投資者的數量卻持續增加,投資者因此虧損嚴重,出現“賺了指數虧了錢”的聲音。我們理解這些投資者的心情。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公募基金為投資者創造了顯著的回報。近20年來,作為個人和家庭理財金融工具的主要對象,公募基金依托專業優勢,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行業發展成效明顯,相信投資者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借鑒。
高莉介紹,從投資回報看,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行業累計分紅1.71萬億元,其中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6.5%,超過同期上證綜指平均漲幅8.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遠遠跑贏了大盤。債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7.2%,超出現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4.5個百分點。同時,基金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等各類養老金1.5萬億元,在養老金境內投資管理人的市場份額占比超過50%,總體上實現良好收益,以社保基金為例,2001—2016年實現年化收益率8.4%,2017年收益率在9%左右。
從產品種類看,公募基金管理人和產品數量穩步增長,產品多元化發展,努力滿足投資者資產配置多樣化需求。截至2017年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3家,其他公募基金管理人14家,管理資產合計達11.6萬億元。公募基金產品數量達到4841只,範圍涵蓋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商品期貨基金和ETF基金。同時,養老目標基金、FOF基金等以價值投資為理念、倡導獲取長期穩定收益的新產品逐步推出,使得公募基金產品體系更加精細化,範圍更廣泛,有利於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促使公募基金行業邁入資產配置的新時代。
從對外開放看,截至2017年底,共設立了45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有24家基金管理公司設立了香港子公司,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在歐洲等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在內地公開銷售的香港互認基金產品11只,經香港證監會認可的在香港公開銷售的內地互認基金產品50只,基金業初步形成雙向開放的市場競爭格局。
從法制建設看,公募基金行業建立了較為先進和完善的監督管理法規體系。1997年國務院頒布《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2003年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2013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實施,與此相配套的公募基金法律法規及自律規則有210多項,包括《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合規管理辦法》《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導意見》等,對公募基金投資運作、銷售管理、信息披露管理等進行了明確的細化規定,確立了風險自擔的產品設計和銷售規範、強制托管制度、每日估值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公平交易制度以及嚴格的監管執法體制,推動公募基金成為投資者保護更為充分的行業。
五月美股走勢穩健,三大股指中標普上漲2.8%,道指上漲2.4%,納指上漲5.2%,標普和納指有望創下近九年最佳同期表現,那句老話“Sell in May and Go away”這次恐怕無法應驗了。進入本月最後一周,市場還需重點關註以下熱點,或將引起股市劇烈波動。
美國本周有一系列重磅數據出爐,如美國一季度GDP修正值、PCE物價指數,“小非農”ADP,及至關重要的非農就業數據,重點關註時薪增速、就業人數變動、失業率指標變化,或將對美聯儲6月及此後加息節奏產生影響。此外中美經貿談判,“特金會”最新進展也將吸引人們眼球。
值得註意的是,美國小盤股指數羅素2000及具有風向標意義的道瓊斯運輸指數已經先於三大股指實現突破,這或許反應了美國經濟內在強勁的一面。然而美國與各國間潛在貿易沖突升級的風險,十年期美債破3,美元指數持續走強,國際油價漲破天際背後對通脹加速的憂慮都可能成為遏制市場走高的“逆風”。
此外歐洲部分國家政局動蕩也可能有傳導作用。意大利聯盟黨和五星運動聯合組閣失敗,總統馬塔雷拉任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任執行理事卡洛·科塔雷利為候任總理,並授權他組閣,意大利遭遇股債雙殺。因執政黨人民黨內部受賄案,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本周五將面臨不信任投票,西班牙股指周一高開低走。歐洲主要股指中,除英國富時100小幅上漲外,德國DAX 30指數,法國CAC 40指數,歐洲斯托克50指數跌幅均接近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