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銀科技(簡稱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最近背了兩個黑鍋,這讓六月二十八日上銀台中股東會現場,成了一場解釋大會。 「(9B總裁)不是我講的,」不等股東和媒體詢問,卓永財就搶先在致詞時喊冤。日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參訪上銀、和中部業界座談時,他身為工具機公會理事長,代表業者建議新台幣可適度貶值一○%、到三十二元兌一美元;隔天竟刊出他嗆央行總裁不肯貶值救廠商,卓永財十足成了箭靶。 股東會後,記者再問卓永財匯率,聽得一旁的上銀總經理蔡惠卿趕緊滅火:「不可以再害董事長了。」卓永財也無奈表示,匯率是複雜議題,「代表業界反映心聲後,就要回頭打拚事業了。」 另外,陸續有外資對上銀應收帳款偏高、高成長不再等疑慮,持續發布減碼、調降目標價報告,使得上銀股價從前年最高四百,至今一路腰斬逾一半,卓永財可說是又背了全球景氣低迷的黑鍋。 卓永財說,中國代理商庫存已陸續消化,第二季應收帳款有望回沖上千萬美元,六月營收有機會重回新台幣十億元大關。有「喊話」有差,果然七月一日股價逆勢上漲超過二%。 |
我們做固定收益最關注的就是利率,今年下半年的利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特別是較長期的資金利率高居不下,利率債收益率持續大幅上行,而非標資產的收益率上行幅度卻不大,整個利率體系似乎與以前完全不同。 一個高儲蓄率國家,通脹率並不高,資金利率水平為何這麼高?
首先,就是要討論一下,目前的利率水平到底高不高,這個問題是有爭議的,角度不同結論就不同, 我們先從實際利率的角度來看,企業面臨的實際利率在8%左右,居民的實際利率僅在0附近,企業實際利率在過去10年來看,處於非常高的水平,僅比98-99年低一點, 居民實際利率卻不算是歷史的高水平,即使考慮到理財產品,目前的實際利率也是一般,所以目前是企業面臨的實際利率過高,而居民實際利率屬於平均水平, 如果把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做一比較,目前工業企業在6%-7%這個水平,擴張資產基本無利可圖,所以這個利率水平是完全可以抑制工業企業產能增長的問題, 儘管實際利率與98年差不多,但是企業的情況還是比98年好很多,在於企業的績效提高了很多,如果我們不僅考慮利率,而考慮整個金融環境,包括利率、匯率和資產估值水平,我們也會發現,對於生產性主體而言,金融環境非常非常緊縮, 除了實際利率高,實際匯率也達到了94年以來的最高,股市的估值水平極低,對非貿易部門而言,利率不算太高,匯率高反而把資金引導向內部,房地產市場估值水平很高, 所以我們可以下個結論,可貿易、工業企業面臨的金融環境最為緊縮,不可貿易部門和居民部門金融環境尚好。導致這個情況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是ppi、cpi走勢分化,一方面也和內需主導型政策有關。
下面討論一下形成高利率環境的原因,價格是供需的結果,從供給來看,外部盈餘的下降,代表儲蓄超過投資的部分下降了,這個是多年以來的趨勢,今年其實比2012年還略好,儲蓄下降其實也是不均衡的,企業儲蓄下降的多,居民儲蓄比較平穩,這可以從企業存款與貸款的分析中,看出08年以前,企業積累大量儲蓄,而居民的增速慢,09年後完全相反了,然而在需求端,企業投資所用資金佔比越來越大,投資所需資金1年大概在40萬億左右,相當於M2的40%,且增速持續高於M2, 這意味著,投資佔用的資金佔比會越來越高,當然,投資基本上是個流量,與存量直接相除會有問題,但這可以反映出相對的情況。而投資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的儲蓄又在下降,所以企業會越來越需要外部融資才能完成投資和經營。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投資與出口增速常常存在互補性, 也就是說,中國採用了凱恩斯政策導向,調節內需,穩定總需求,總需求穩定了,但這樣的調節方式會加劇流動性的不穩定性,當外需高時,壓內需,會使得經常賬戶盈餘更高, 當外需低時,提升內需,會使得經常賬戶盈餘更低,所以在08年以前,我們的調控方式結果是國內流動性過剩,易鬆難緊,09年以後,我們的調控結果是GDP可以穩住,但流動性開始緊缺,易緊難松。目前的環境下,企業投資必須更多依賴外部融資,而形成的產能或者服務能力由誰來消費?10年前解決的辦法是加入WTO,靠外需回升,未來5-10年,外需的紅利還會有麼?
居民的消費為什麼上不來, 居民買房不統計在消費中,而表面上看超高的居民儲蓄率,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已經被轉移到政府和開發商手中,大搞投資, 居民的消費未來很難支撐當前投資形成的產能或服務能力,所以我們轉型到內需為主的經濟,很難保持經濟增長穩定在目前的水平。必然經歷向下調整的過程,否則只能靠信用泡沫和房地產泡沫支撐。
言歸正傳,以上的分析,是信貸需求旺盛的原因。也就是央行所說貨幣信貸增長過快中的一半,信貸增長過快的原因,下面我們說貨幣的事。
這就要加入金融體繫了,我們知道信貸是實體經濟的負債,同時也是銀行的資產, 銀行為了盈利,面對較高的信貸需求,必然擴張資產負債規模,資產負債表不夠用就用表外項目,20%的社會融資總量增長,15%的銀行資產負債擴張速度,就是在高需求下發生的。上半年很多股份制和城商行資產增長已經在10%-20%,這可僅僅是半年啊,以往央行給大家設置了新增信貸規模。為什麼設置信貸規模? 因為央行怕大家剎不住閘,造成宏觀經濟過熱,為什麼銀行剎不住閘,因為利率低於出清水平,為什麼利率低於出清水平,因為存款利率長期被壓制在出清水平以下。在資金和銀行負債充裕時,這樣的控制是容易的, 但到了銀行爭奪負債時,這樣的控制就非常難了,銀行創新出信託收益權等投資科目下的信貸取代,幾乎繞過了信貸額度管制,使得銀行資產方信貸和投資兩大科目第一次完全連通了。5年前,信貸管制嚴格的時,資金充裕時,往往受到信貸額度管制,資金只能留向投資科目,那時主要是債券投資, 所以信貸和債券在這個時候往往出現互補的行情, 大家用M2-信貸的方式分析債券可投資金, 寬貨幣緊信貸是債券牛市的保證,但有了同業投資科目創新後,這個邏輯就錯了。 因為投資和信貸科目已經打通了,這意味著,債券和信貸和信託受益權,在風險和資本調整後的收益率必須達到可比水平, 以往債券的管制溢價將會下降,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利率債。高等級信用債受到的衝擊會延遲。
在銀行的負債方,銀行一般存款型負債緊張,同業存款實際上是把大行富裕的超額儲備,轉給中小行,再由中小行通過投資科目輸送給實體, 這就造成了超儲被使用的非常緊繃,且波動和在途資金規模會較大,我們能看到超儲率由於支付體系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本來是持續下降的,2010年以後,貨幣市場資金利率趨勢性抬升,而超儲率實際上沒有再延續下降的趨勢,這意味著資金利率趨勢性上升不是主要由資金供給緊缺造成的,而是由資金需求上升導致的。貨幣需求上升實際上是業務模式發生轉變造成的,同業業務的創新使得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直接與貨幣市場聯通了,信貸市場和貨幣市場正在逐漸連通,這也是利率市場化必然經歷的過程。以往超儲率的經驗就失效了,這就形成了超儲緊繃,貨幣偏緊的情況。6月份就是緊繃斷了。
後面三個月逐步修復,我們還是看到中小行同業負債回升,因為資產是剛性的,從負債端撕裂,往往造成負債的成本上升,而資產不會如意調整,負債成本上升又導致銀行不配置低收益資產,這樣三季度的環境就出現了,隨著8、9月份的外匯佔款開始回升和央行的資金注入,超儲率又開始回升了,這就是央行說的貨幣快速回升,有資金流入的貢獻,但我們扣除從央行借入的準備金,市場的超儲率並未明顯回升,外匯佔款的回升只是在邊際上有貢獻,非借準備金率並不高,這就是為什麼隔夜資金便宜,但1個月以上資金很貴的原因,因為這些錢不是銀行的,銀行很難預期央行什麼時候會收走,央行最近的表態也會持續這個趨勢,所以,我個人認為,現在不是貨幣信貸過快增長,需要抽水,根本問題不在這,而在於負債端控制,在資產端沒有立竿見影。
如果再加大貨幣市場的緊縮力度,比如說SLF都不續作了,銀行間馬上還會很缺錢,利率會衝到天上,央行也不願看到,我的理解,問題是出在信貸需求上的,這麼高的信貸需求與這麼高的實際利率不匹配,原因在於信貸需求來源於非貿易部門,主要是房地產,房地產市場很難用利率約束,或者說這個行業的實際利率較低。他的投資品特性,會形成耗散結構,他的價格會因為資金的湧入而提高的比利率快的多,耗散結構會從系統中吸收大量的能量,直到其它部分都毀滅,所以只靠利率上升是擺不平這個信貸需求的,其它行業根本受不了這個利率。與房產和地產相關的行業能夠承受其它行業不能承受的高利率,這也是為什麼房地產泡沫的後期,一般都伴隨著利率快速上升,直到這個耗散結構也無法吸收到足夠的能量。
所以,我看利率會維持在高水平一段時間,供給上看,高利率為是抑制產能的增長和槓桿,需求上看,是經濟存在一個明顯的耗散結構,維持著很高的貨幣需求,利率大幅度的下行,需要等待這個結構的消散。當然,短週期性的利率下行在2014年也會出現。
外匯匯率對國際貿易的主要影響:
大部分跨國企業,包括金融機構及中央銀行,都會在外匯市場做對冲hedging,不過就千萬唔好over hedge 囉!
如果大家記性好的話,這幾年最矚目的事件就是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 的澳幣交易。話說2008年10月當時的主席Larry Yung披露,CP因「未經授權的交易」,損失了HKD15billion!這也令他下台及幾名公司高層職員resigned。
這些交易是對冲一個澳元1.6 billion的潛在收購及其資本開支,當中所用的衍生產品名叫 ‘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 ,是當時及到現時一些大企業用作對冲/投機的外匯衍產品。但CP的澳元合同承諾購買總值高達AUD9.44billion,遠超出CP的市值四倍多!這合同迫使CP要一特定日子購買澳元對美元在0.87水平,而當時AUD/USD的水平是0.6670。
在其他國家,如巴西有家禽公司和一家水泥公司,也因為用貨幣衍生工具對冲外匯風險而損失重大。
以下幾星期,筆者會用簡單的文字給大家談談外匯101及一些流行衍生工具。
想:做外匯如打麻將,真的要有幾成LUCK,如果CP坐盤坐到今日就唔知賺幾多了。問題就出在over hedged。可惜可惜!
| ||||||
台灣有一個聲音,穩定堅強,不論經濟再差、社會再亂,都能夠傳到最高層,那就是出口企業大老要求台幣貶值的高分貝音量。近日出口產業不但公開呼籲央行總裁彭淮南應該學韓國貶值,甚至有科技業大老直接在馬英九耳邊進言,要求「照顧」出口產業。十一月四日立委到中央銀行考察,更對出口拖累經濟這件大事關切。 今年以來,大部分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均呈走貶,尤其是和台灣產業重疊性高的韓國更受關注。對出口產業來說,誰的匯率低,誰的商品就顯得便宜,更有價格競爭力。也難怪國內一家科技業大老就批評,金融海嘯以來,台幣相對韓元升值一五到二○%,「使台灣無法和韓國競爭」。 不過,台幣真的沒有韓元貶得多嗎? 台灣升值苦了企業主? 實質匯率戳破台灣老闆迷思其實,從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來看,台幣不但沒有韓元強勢,比起韓國價格競爭力更是十足!金融海嘯以來,雖然韓元的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一口氣從一○○跌到八七,而新台幣則相對穩定;但過去幾年隨著經濟恢復,韓元升值的速度反而比新台幣快。 為什麼這個實質匯率和名目匯率(台幣兌美元匯率)會不同?根據央行解釋,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不像「名目匯率」僅僅兌美元,而是和我們實際的貿易國貨幣做均衡,反映的是新台幣與貿易對手國之間的匯率變動。 所以,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下跌,表示台灣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上升;指數上漲代表貨幣升值,本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下跌。而將韓國和台灣的有效實質匯率以一九九四年為基準,觀察其長期變動方向,可以發現,台灣的實質有效匯率不但低於韓國,將近二十年來,新台幣更是長期走低! 為什麼,我們的價格競爭力已經比韓國多這麼多,但台灣企業還在叫苦連天?台灣電子業及出口產業的問題,真的出在匯率嗎?如果一把寶劍殺不退敵人,問題可能出在揮劍者身上。看看最讓國內出口產業稱羨的日本「安倍經濟學」就能知道。 台幣匯率寶劍銳利 問題出在揮劍者身上 自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之後,「三支箭」政策之下,日圓大幅貶值超過三成,讓不少國內科技業大老直呼「台灣也需要三支箭」:若像日本一樣貶值,台灣經濟一定不一樣。 但是,日本指標性電子巨人索尼,才在十月底發出獲利警訊。雖然營收較去年同期比增加一○.六%,但是今年預期獲利卻大砍四○%,除電影部門大虧損外,也大砍電視、電腦、相機等消費性硬體等營收。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師珍妮佛.湯普森(J. Thompson)指出:「貢獻獲利最多的只剩『匯差』。這也暴露出安倍經濟學的弱點,如果企業本身技術沒有走在競爭者前面,不能抓住市場,再怎麼有利的貨幣政策都沒用。」當一家企業的外資報告上,唯一的利多只是孤單地寫著一項——「匯率大幅貶值」,那麼這家企業的問題也許不在匯率。不幸的是,從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來看,台灣的出口產業,早已習慣了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只要台幣一升值,就高分貝叫苦。 「台幣貶值,是吞毒藥,是飲鴆止渴,大家都知道。」一位金融機構的總體經濟分析師說。這位分析師還透露,其實台幣只貶不升,還有一個不能說的祕密,就是央行的匯損。 因為台灣傲人的四千二百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其實七成都是美元計價。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一%,那麼央行就損失了三十億元資產。「而且,央行又有繳庫壓力。」業界預估,今年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到一定程度,那麼今年央行要達成繳庫盈餘的目標,就有困難。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央行不斷強調「匯率是市場機制」,但是央行每天在匯市「拉尾盤」,將升值的台幣吐回去的傳言,早已是各行庫祕而不宣的公開祕密。 就是這樣的共犯結構,長年以來,讓出口產業與央行聯手將匯率壓低。匯率政策應該考慮的,除了國家的進出口,還有利率、通膨等重要的經濟要素。當政府和企業都專注在名目匯率,反而長期忽略了實質匯率。如果台灣經濟能因此振興也就罷了;殊不知,就是台幣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害了我們的經濟! 實質有效匯率不只透露出真實情況,還暴露出台灣經濟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要從台灣經濟另一個弔詭的現象講起。 長期低匯率遺毒 進口物價吃掉經濟成長 今年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又再度讓人失望,台經院預估,實質GDP一.九三%成長率。但,台灣過去十年的名目GDP成長卻連實質GDP都不如!這個詭異的現象是為什麼?難道我們實際上拿到的錢變多了嗎?事實正好相反,而關鍵,正是台灣的低匯率! 行政院財經政務委員薛琦就曾發文「教育」民眾,低匯率是怎麼吃掉我們該拿到的錢。所謂GDP名目值是根據會計報表資料統計的結果,也就是員工實際拿到的薪資、利息、紅利,是一般民眾能夠直接「有感」的數字;但政府最喜歡公布的實質GDP,卻是主計總處經過物價調整後得到的數字。而這個調整,被稱為「GDP物價平減指數」。 雖然我們每年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都上漲,但是台灣的「GDP物價平減指數」的趨勢卻是向下(過去十年,有七年為負數)。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進口物價」。過去十幾年,台灣經濟成長的重心都放在出口產業,壓低匯率拚出口,因此台灣貿易都是出口商品跌價,但是進口商品的成本價格卻持續上漲。 這些進出口物價的變動,在計算實質GDP時被調整掉了,所以才會看到我們的實質GDP成長高,但是我們每天的生活、領的薪水或收到的股利、股息,成長的幅度卻極為有限。「當台灣這兩個數字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時,難怪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薛琦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經濟雖成長、通膨穩定,但是商品和服務在國際上越來越廉價、人民口袋的錢也越來越少。因為,透過匯率的「廉價化」,不只商品,連我們的人力價格(薪資)都一同弱化了。 事實上,台灣的名目GDP成長一年一年地慢慢落後,到現在早已遠遠落後亞洲其他國家。我們十五年來的名目人均GDP好不容易超過二萬美元,但成長率只有六二%。 反觀韓國,一九九八年時人均GDP是七千七百美元,只有台灣的一半,但是二○一二年已經超越台灣,足足成長了一九九%。台灣的人均GDP成長率,甚至只有泰國的三分之一!這正是台灣長期只專注在兌美元匯率,而忽略了實質匯率的結果。 拋開廉價台灣老思惟 才能脫離台灣低匯率的惡果單靠出口成長的台灣,就會有這樣的通病。一名金融業人士就說:「台灣長期以來就是出口導向,被『出超』(貿易出口大於進口)思惟綁架了。」壓低成本賺外匯,早就是行之多年的成長方式,「我們在國際購買力低,不只是搶人才搶不過別人,科技業要買專利、購併外國企業,都變得很吃力。」過去台灣為了壓低匯率,已經付出了慘痛代價,如果台灣每天還想著要靠低匯率、壓低價格,來求取那最後一點競爭力,台灣不但超越不了韓國,連泰國都會輸。台灣除了應該減少出超,讓經濟從過去的出口回到內需成長,匯率政策也應該放掉名目匯率,學習如新加坡先進國家以實質匯率為觀察指標。 企業主與其抱怨新台幣升值,不如放下匯率迷思,重新找回市場,找回產品的競爭力,別再把匯率當成藉口。 撰文‧楊卓翰 |
讀者閱讀林少陽的近日文章,不難感受到其重日股的傾向。近日,林氏更進一步在Q&A中透露,已在過去幾個月內,沽清了大部份本港二、三線股份,預留資金投資日本市場;可以話,立場非常清晰。然而,要提提大家,林少陽看好日股的主因,好大部份基於對日圓的持續貶值預期,因此,出口日企才是主菜,大家選股時必須加以分辨。讓我們來看林氏以匯率作話題的分析文章。
『……日本作為一個出口國,其匯率變化對日本經濟至關重要;舉例說明,美元兌日圓於2012年全年平均匯率跌至80以下,多家日資企業紛紛錄得金融史上最高的年度虧損,隨著美元逐步回升至100日圓水平,出口商截至明年3月底止年度上半年業績,不是紛紛轉虧為盈,便是盈利按年急升50至200%之間。
國際傳媒大肆渲染「安倍經濟學」的三枝箭,其實只要一枝便足以令日本股市起死回升。至於另外兩枝箭,若能成功,是錦上添花,令日本本土經濟,亦得以全面復甦;即使不成功,日本出口企業亦已重獲生機,而日本本土經濟,亦只能單靠出口業支持復甦,雖然速度可能稍為緩慢,但是不至如淡友所言,日本經濟已無可救藥。
正如最近本欄不斷強調,匯率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那其實是國際政治經濟角力的結果。日圓的持續貶值,是日本股市的重大利好因素;因此,雖則股市的短期方向難測,惟匯率政策是安倍經濟學的主要組成部份,所以本欄並不認為這個國策會於短期之內逆轉,而這對日本的出口企業的正面刺激,從2013年上半年大部份日本出口企業的損益帳中,已經很清楚地反映於數字之中。對於日本股市,本欄的看法依然是,任何具意義的回落,都是逢低吸納的時機。
……事實上,日前,索羅斯前得力助手StanleyDruckenmiller 於一個投資會議上提出,日本TOPIX指數於過去26年以來,出現一個頗為有趣的周期性現象,投資者如果於10月31日買入TOPIX指數,並於翌年4月底沽貨離場,期間的複合回報率將高達1.7倍,而同期TOPIX指數卻是回落了36%!今年10月底至今TOPIX指數只是輕微上升,這個周期性升浪,或者只是剛剛開始。……『……外匯市場焦點繼續集中於日圓及澳元匯率。日圓的持續貶值,是日本股市的重大利好因素;反觀,澳元貶值,則顯示中國經濟的改革,仍然是荊棘滿途。除了澳元及日圓之外,近日亞洲新興市場貨幣亦普遍下滑,與強勢的人民幣造成極之強烈的對比。
……人民幣持續升值,明顯是得到中央政府的首肯。中國的勞動人口正在減少,出口工人數量不足,若就業已經不是執政者最主要的考慮,匯率政策如此這般地走,看來是順理成章。本欄過往多次提及,按PPP理論,人民幣再升值的空間已經不多,現在看來,本欄是低估了中央政府推動人民幣升值的決心。
最近,有傳媒引述發改委價格司郭劍英的話語,提到最近的價格改革由過往的控制價格上漲,改為持續推動價格上升,那是基於現實的考慮,原因如下:
第一,稀缺資源與龐大的人口不對稱。中國人均重要重源佔有量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人均煤炭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人均耕地只有世界的40%,水、鐵礦石人均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及47%。中國石油依存度已從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即使煤炭存量豐富,中國煤炭對外依存度仍然本世紀初的7%,急升至14%。
由於胡溫任內大力壓抑天然資源的價格上漲,造成重大的價格扭曲,到目前為止,即使中國天然資源不足,但是中國竟然成為全球其中一個最浪費天然資源的國家。若要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有必要進行徹底的天然資源價格改革,透過用者自付及市場機制等原則,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壟斷造成的價格上升。雖然資源整體處於稀缺状態,但這不是資源在所有,經濟周期期都上升的理由。全球經濟有明顯周期,此次金融危機之前,全球資源現貨、期貨價格直線上升,金融危機之後隨着實體經濟與製造制業的低迷,全球資源價格包括石油、煤炭等在多數時間處於下行通道,回過頭看,中國的天然資源價格走勢與國際市場相反,大多時間都處於上漲通道。那是因為壟斷企業對經濟周期的判斷錯誤所致。
第三,生產效率低下造成的價格上升。發展出口的前提是壓低成本獲得價格優勢,要素資源價格從人力到電氣水電的價格都壓在低位,一旦要素價格上升,意味着失去原有產業鏈中的位置,必須往上找尋到新的位置,否則將失去立足之地。
第四,環保要求提高在短期内會提升成本。
基於上述考慮,中國即使犧牲出口工業的利益亦在所不計,也要讓人民幣繼續升值。過往透過低成本優勢增加出口的政策,已改為強逼企業提升效率及向第三產業(服務業)進化,未能適應新的競爭格局的出口商,將逐一被市場力量所淘汰。
中國目前經濟改革的大方向是行對了,只要落實執行市場主導的措施,讓市場力量重新主導國家經濟發展,我們仍有希望在三五年後,避過中等收入陷阱,並重拾高質素的經濟增長。不過,未來一兩年內,很可能是改革的陣痛期,股市的表現,未必能一鼓作氣地急升。本港股市逢七見頂的周期,看來已隱隱然在成形之中!』11月28日
『……雖然中港兩地的股市前景不是很悲觀,但是未來一年要有好的表現,恐怕仍然需要看對行業或個別公司,否則的話,若只看大局,不排除2014年歐美日股的表現,仍然稍為比中港兩地股市「易玩」,若嫌美股2014年升幅可能遜於今年的話,日本及歐洲股市,目前的估值仍然遠遠落後於老大哥美國,因此,不排除這兩個地區的經濟逐步復甦,以及更堅決的企業改革決心,為當地股市帶來更大的股東回報。』人仔匯率區間波幅率擴大至2%!
如果你地有follow我這兩星期寫的文章,就不會對人仔區間波幅率擴大有太大意外。今次由1%升至2%是筆者喜歡看到的。希望下次再擴大時是再闊多1-2%,時間可能是2015年中或底。
至於這星期人仔走勢應該會再創近期新低,因為市場上有好多投機盤名叫TARF(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這些盤的total outstanding size 可能多於1500億美元(大摩的估計)!YES – 1500億美元!那誰是投機者?聽說是國內及台灣大企業囉!當然一些非常有錢的私人銀行客戶也是其中之投機者。我想今次是人民銀行給抄賣人仔不斷升值的投機者的punishment及警告!
筆者估計人仔有機會短期貶值至6.25水平,不是因為中央希望見到這個level 而是market force。其殺傷力有可能大過Citic Pacific 抄賣AUDUSD那一鑊!
真的如小加哥哥所講,tighten your seat beat!
不過筆者認為人仔不會長期從現在貶值下去,反而自己會就這個機會買返點平貨於6.2-6.25水平。還記得AUDUSD幾年前為什麼貶至0.70以下,什麼什麼企業的stop loss 盤的関係而不是澳洲經濟差或美元太強啦。
祝君好運!
風大浪又高,小心小心!不過風暴過後,又是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