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江蘇省南京市,瑞典專業空氣凈化機品牌Blueair舉辦的新品展示會。(視覺中國/圖)
國際空氣凈化器品牌Blueair(布魯雅爾)在2016年底被聯合利華收購之後,首次帶領全新組建的全球管理團隊造訪中國。Blueair是創立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空氣凈化器品牌,產品行銷美國、中國、韓國、印度六十多個市場。
2017年2月14日,身穿淺色精致套裝的Blueair中國區總經理陳冰和清一色的美女高管團隊亮相北京國貿附近的一家五星級酒店,向在場五十多位媒體人講述了Blueair在中國的黃金增長史。
“我們在中國的業績近年來一直保持兩位數的高位增長。”陳冰難掩興奮。據她透露,中國現在已經成為Blueair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占其全部份額的70%。今後將會推出更多產品,以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在當天同一時刻,北京市發布“空氣重汙染黃色預警”。根據監測預報,北京市14日起空氣質量逐步轉差至“5級重度汙染”水平,15日維持“5級重度汙染”水平,預計16日中午前後空氣質量將逐步改善。
Blueair的突飛猛進和中國的空氣汙染息息相關。
事實上,Blueair早在2006年就已進入中國市場,根據公開數據顯示,Blueair在2013年以前銷售情況也一直不樂觀。但這一低谷在2013年空氣質量被國人前所未有的關註之後,便徹底改變。第三方數據顯示,Blueair目前的銷售量線上已達前三,線下前五名。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特定的汙染物質,我們會根據中國設計更適合中國家庭的產品,比如除甲醛的功能是瑞典本土沒有的。”陳冰說,在歐洲,家用凈化器主要是為了減少花粉、寵物毛發過敏。
據陳冰介紹,Blueair在中國已經擁有有八十多家經銷商以及六百多家門店,覆蓋了一百多個城市。知識精英和政企高層是該公司最主要的服務對象,也成為了最好的品牌宣傳。為了更好地拓展品類及電商能力,2016年12月1日,聯合利華完成了對Blueair的收購。
“Blueair從未有過虛標。”Blueair中國區傳播和可持續發展負責人吳亮向南方周末記者否認了此前的一則負面消息。
2016年11月,中國消費者協會(下稱中消協)公布了16品牌24款空氣凈化器比較試驗結果,測試結果顯示,布魯雅爾存在CADR值(潔凈空氣輸出比率,數值越高,凈化效能越高)虛標、凈化效率低等問題。
中消協測試報告顯示,布魯雅爾403(KJ400FA05)、270E Slim(KJ250FA03)兩款產品參與測試,其中CADR測試中,布魯雅爾403的標稱值為400,實測值僅為362.8。陳冰也承認,一些廠商標高CADR值,是為了吸引用戶關註和購買。
報告稱,布魯雅爾除了虛標CADR值之外,在顆粒物的凈化效率方面也要遠低於同行產品。中消協對24款空氣凈化器的顆粒物凈化效率用1-5顆星來區分,星越高代表凈化效率越高,此次售價5650元的布魯雅爾403僅獲得3顆星,售價3900元的布魯雅爾270E Slim為兩顆星,也是此次評價最低星級。相比之下,CADR值與布魯雅爾270E Slim相仿的亞都KJG2170B(CADR值201)的凈化效率則高達5顆星。
2016年12月,環保部公布了我國首個空氣凈化器環境標誌產品標準。該標準不僅明確了不同大小的房間所用的空氣凈化器產品去除PM2.5、甲醛等有機揮發物的最大凈化指標、噪聲等要求,還首次規定了靜音狀態下產品的凈化指標要求。
“空氣凈化器行業是這幾年才發展起來的,規範也在慢慢形成。”在現場,陳冰首次對媒體做出了回應。她解釋,每款凈化器都有一定的適用面積和測試方法,CADR值通過不同的機器測量出的結果也是不同的。中消協針對所有品牌的統一檢測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因為有些凈化器品牌只有一款產品,連適用空間大小都沒有註明。因此在結果發布後,他們第一時間和中消協進行了溝通。
這幾年,凈化器行業得到了巨大發展,目前市場上的空氣凈化器品牌有數百個,價格幾百至上萬不等,但原理大部分是采用過濾的原理。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Blueair的高層顯得很有信心。
“空氣凈化器的市場滲透率只有5%,我們還有很大的前進空間。”陳冰說。
在經歷了東部地區大規模重霧霾後,空氣凈化器進入了眾多家庭的采購清單。
事實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空氣凈化器產業在我國並不被重視,直到2011年有機構持續報道PM2.5的行為獲得社會關註。
毫無疑問,霧霾天氣讓中國空氣凈化器行業得到一輪爆發式增長。
霧霾頻發 空氣凈化器產業爆發
2010年之前,中國空氣凈化器市場主要用於工業去汙染和醫用等專業領域,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增長緩慢。2010年之後,由於霧霾天氣嚴重,中國空氣凈化器民用市場開始快速升溫。我國空氣凈化器的銷量與空氣質量相關性較大,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在終端零售量與零售額方面,也呈現一定季節性,秋冬季零售量與零售額均較其他月份有明顯增長。
近年來,華北、東北、華南等區域連續出現霧霾天氣七天以上的城市達到了25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健康程度的越發關註,空氣凈化器成為很多家庭應對嚴重的空氣汙染的首選。
霍尼韋爾智能建築與家居集團大中華區智能家居部副總裁兼總經理馬榮駿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回顧近幾年的發展軌跡,消費者對空氣凈化器產品的認可度也在不斷提高,空氣凈化器市場經歷了從高速增長到逐步回歸理性的過程。
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較前幾年有明顯增長,從銷售渠道層面來看,線上線下規模差距逐漸縮小,各有優勢,凈化器市場重點向電商平臺偏移,線上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動力。京東數據顯示,空氣凈化器銷售訂單金額同比增長超過130%,環比增長超過100%。
他表示,不論是原本的家電企業、互聯網公司,還是創業公司,已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空氣凈化器市場。
行業野蠻生長產品良莠不齊
消費者對空氣品牌的認知度不能一蹴而就,很多所謂的空氣凈化器排行榜也給消費者選購蒙上了一層“迷霧”。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指出,“針對室內空氣的凈化,除了過濾粉塵,還需要消除有害氣體、殺滅致病細菌,三個方面兼顧。而空氣凈化器可以同時做到清除這三方面的危害。”然而,空氣凈化器市場混亂、產品良莠不齊、商家弄虛作假導致不少消費者權益受損。
近日,北京市消協公布了50個網售空氣凈化器比較實驗結果。結果顯示,存在問題的共計26個,占總數的54%。其中,未達到“合格級”能效水平的有14個樣品,另外有7個樣品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有五分之一的問題涉及產品的宣傳與實際不符。即便是外資品牌也有23.2%的不合格率,根據國家質檢總局通報的2016年目錄外進出口商品監督抽查情況,進口商品中,備受關註的空氣凈化器不合格率高達23.2%。三星、夏普、貝恩也登上了黑名單,存在宣傳與實際不符等問題。
2017年1月5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2016年12月商品類消費者投訴明細,在家電產品中,空氣凈化器成為投訴的熱點。其中12315和96315兩條熱線中,一個月內接到消費者有關購買空氣凈化器引發的消費糾紛多達60件。
在空氣凈化器產品中,用戶投訴最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經營者宣傳空氣凈化器時誇大宣傳空氣凈化器的產品功能;第二,空氣凈化器商家不守信,拒絕履行購機時的約定;第三,商家以無貨或地域調貨為由拖延送貨;第四,保修期內出現噪音大、不具有凈化空氣等多方面的質量問題。
新國標實施 行業洗牌在即
針對野蠻生長的空氣凈化器行業,監管部門已經出臺不少政策,如已實施的新國標、即將實行的分級標準等。
2015年9月15日發布的《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對潔凈空氣量(CADR)、累計凈化量(CCM)和聲功率級(dB)等關鍵指標進行詳細分級和規定。2016年3月新版《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發布實施緩解了空氣凈化器市場“評價”與“標註”的亂象叢生局面,逐漸改善了因消費者意識模糊和誇大宣傳而危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
天津市環保產品促進會會長張赟城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的標準下,很多指標還不夠全面,商家容易打擦邊球誤導消費者,很多指標只是追求一次檢驗的指標,不能真實代表實際應用情況。一位空氣凈化器品牌商表示,由於國標不是強制性標準,很多品牌也就打起了擦邊球。有的將國標里的CADR值(空氣凈化器“在額定狀態和規定的測試條件下,提供潔凈空氣量的能力”,是衡量空氣凈化器的重要指標,CADR值越大,意味著凈化效力越強,適用的面積也越大)替換並宣傳為“去除率”,偷換概念誤導消費者。
2017年1月1日後,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發布的空氣凈化器中國環境標準正式實施。馬榮駿表示,在新標準影響下,國內空氣凈化器行業整體水平將有所提高,以往廠家宣傳與實際功效不符的情況也會逐漸減少。
業內認為,在新標準下,市場良莠不齊的現狀或將得到改觀。新標準明確了不同大小的房間所用的空氣凈化器產品去除PM2.5、甲醛等有機揮發物的最大凈化指標、噪聲等要求,還首次規定了靜音狀態下產品的凈化指標要求。標準實施後,消費者可以根據空氣凈化器上張貼的“中國環境標誌”來辨別,並作為購買產品的重要依據之一。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魯建國表示,首個空氣凈化器中國環境標誌標準與《空氣凈化器》(GB/T18801-2015)國標相比,不僅僅基於前者的基礎,也從不同角度對空氣凈化器提出了要求。為消費者選購合適的空氣凈化器產品提供了參考,同時進一步促進和規範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隨著新標準的逐漸落地,行業將得到進一步規範。中怡康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行業中品牌減少了100多個,減少20%左右,行業中產品價格略有提升,而價格的提升主要是由於新國標頒布之後,一些做低端產品、攪和價格、質量達不到新國標的空氣凈化器企業退出市場。
對於未來,馬榮駿表示:“在中國,空氣凈化器的擁有量還是非常低的,市場需求還沒有完全被激發,發展的空間非常大。我們也看好未來中國的智能家居包括空氣凈化器市場前景。隨著新國標正式實施,空氣凈化器市場正趨向專業化、規範化,洗牌期逐漸走向尾聲,行業有望朝著更加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這讓消費者在購買時能夠更好地自主選擇。”
在Blueair(布魯雅爾)被聯合利華收購後的首次媒體見面會上,Blueair中國區總經理陳冰透露,目前中國已成該品牌全球最大的市場,占到全球銷量的七成以上。記者了解到,空氣凈化器品牌也同樣進入爆發期,已有600多個品牌逐鹿國內市場。
在行業看來,國內空氣凈化器市場仍未成熟,依然面臨看天吃飯的難題。
中國的商機
2017年2月14日,新年剛過,在北京某五星級酒店,被聯合利華收購的空氣凈化器品牌Blueair的高級管理層完成了首次亮相,事實上到去年12月1日,這一收購才剛剛結束。當天除了臨時未能出席的全球首席執行官安明德(Mehmet)外,包括首席產品官、中國區總經理等高管悉數登場,可見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陳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無法透露具體數字,但近年來中國的業績一直保持著雙位數高速增長,目前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中,中國的市場份額一騎絕塵,占Blueair全球銷量的70%以上。
瑞典空氣凈化器品牌Blueair註冊於1996年,並於2006年進入中國,但直到2012年,Blueair才在中國上海正式成立銷售公司,這也被認為是其中國業務的全面啟動,而真正讓其在國內聞名的則是2013年11月,美國駐中國使領館購買了千臺Blueair空氣凈化器的新聞。
陳冰表示,目前中國市場空氣凈化器市場滲透率只有5%,依然存在很大的機會。目前Blueair在中國已經擁有80多家經銷商以及600多家門店,覆蓋了100多個城市。2017年公司將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一方面進一步開拓線上市場,另一方面加強體驗式營銷,將以上海和北京為重點市場,進一步拓展線下城市渠道。據介紹,收購方聯合利華也對空氣凈化器品類抱有很高的期望。
事實上Blueair的增長與中國空氣凈化器市場的爆發息息相關。
2013年以來,隨著霧霾天氣的大範圍爆發,中國空氣凈化器市場迎來了一波井噴行情。調研機構中怡康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空氣凈化器零售量和銷售額分別為376萬臺和88億元;2014年行業增長幅度超過30%。
中怡康品牌中心總經理左延鵲表示,2016年,國內空氣凈化器市場已達到574萬臺、141億元的規模。而隨著霧霾成為空氣質量的新常態,空氣凈化器恐慌性購買將蔓延到全國。數據顯示,京津冀空氣凈化器零售量超過全國總零售量的23%,而南京、寧波等多個非“重度霧霾城市”空氣凈化器零售量同比增長高達353%和217%。
600品牌待洗牌
空氣凈化器市場的增長同樣帶來了品牌數量的爆發。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空氣凈化器行業市場需求預測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空氣凈化器市場品牌數量為151個,到2015年時,產品品牌數已高達689個。記者在京東上看到,在售的空氣凈化器品牌總數高達604個。一擁而上的局面下,市場上的產品良莠不齊,標準缺失、虛假宣傳、產品劣質等問題層出不窮。
今年1月1日,首部空氣凈化器產品環境標誌標準也正式實施。明確了不同大小的房間所用的空氣凈化器產品去除PM2.5、甲醛等有機揮發物的最大凈化指標、噪聲等要求,還首次規定了靜音狀態下產品的凈化指標要求。
不過在2016年10月,國家質檢總局對空氣凈化器產品首次國家監督抽查中,56家企業的61批次產品中,有兩成半的產品不合格,而采用新空氣凈化器國標的產品只有半數多一點。而2016年底公布的進口空氣凈化器抽查中,對15個國家和地區的34個品牌的121批產品,依然有10%的產品性能項目不合格。
左延鵲提供的數據顯示,隨著2016年3月,空氣凈化器新國標的出臺,促進空氣凈化器市場進行了一輪洗牌,線上和線下銷售的品牌數字都有所減少。不過記者計算發現,目前品牌數字依然要超過600個。
中國家電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魯建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空氣凈化器主要是以物理過濾的方式為主,市售產品的模式區別不大,技術差別主要是體現在過濾的材料、工藝和制造難度上。
由於空氣凈化器的原理並不複雜,通過多層過濾,將質量較差的空氣變成清新空氣,行業進入門檻很低,而巨大的利潤空間也導致大小企業均參與其中,欲罷不能。
一位空氣凈化器生產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市售85%的空氣凈化器已是中國制造,而其中絕大部分產自長三角和珠三角。但目前空氣凈化器產品價格依然虛高,部分品牌產品降價60%之後依然有利潤,但實際上目前市面上空氣凈化器的產品差異並沒有價格顯示的那麽大。
網端熱銷的352空氣凈化器副總裁孫力表示,凈化器看起來似乎沒有技術含量,誰都能做,但其實做好並不容易,不但要有產品品質,還要有合理的價格。目前來看,行業洗牌是必然的過程,低劣的性能、價格、服務都會成為清洗對象。
市場依然看天吃飯
值得註意的是,空氣凈化器行業並不缺大品牌,除了原本從事空氣凈化器生產的飛利浦、Blueair、IQair等品牌之外,國內主要家電企業格力、海爾、美的也進入空氣凈化器領域,與此同時還誕生了一批依托線上銷售的互聯網品牌,如352、小米等。
但數據顯示,目前空氣凈化器市場前十的企業市場份額差距並不大,這也意味著爆發了多年的空氣凈化器市場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行業霸主出現。
“600多家企業,平均到1個企業產量不到1萬臺,這本身就不正常。”魯建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空氣凈化器進入中國發展已有20多年,一直低位運行,直到近幾年消費者對於霧霾的關註,才迎來高速發展,目前市場還處於成長期。
而分散的市場或與大量知名企業觀望的態度有關。
據魯建國介紹,雖然大量知名企業介入其中,但卻並沒有發力。主要原因是中國空氣凈化器市場體量龐大,但目前國內空氣凈化器市場還不夠成熟,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讓眾多空氣凈化器企業不得不面臨看天吃飯的問題——消費者往往在霧霾天氣的時候才會有強烈的購買沖動,而天氣好的時候卻缺少動力。
這讓眾多介入空氣凈化器領域的企業舉棋不定:加大投入擔心損失,不投入又怕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落後對手。國內企業多數屬於跟隨型,在預判上遜於外資企業,這導致多數國產企業並不敢大量生產鋪貨,熱銷時卻無貨可賣,也限制了企業規模。
另一方面,記者了解到,空氣凈化器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與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相比,國內企業在空氣凈化器領域還缺少經驗,畢竟與工業凈化器相比,家用凈化器還要考慮成本和空間因素。生產一款產品的成本很高,產品外殼模具的成本就高達數百萬元,企業也不敢輕易大規模投入。
據新華社報道,3月27日,記者從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獲悉,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推動凈化器核心零部件標準制定,《空氣凈化器用濾網過濾器》《空氣凈化器用靜電式集塵過濾器》兩個行業標準已進入收尾階段,預計2018年正式出臺。
據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健康家電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張曉介紹,這兩個標準的內容按照凈化原理進行了區分,性能技術指標主要是單次過濾效率和容汙量,前者表示凈化能力,後者表示濾網使用壽命,消費者單獨采購濾網時,可以重點關註這兩個項目。
過濾網是衡量空氣凈化器凈化能力的核心部件。去年3月1日實施的空氣凈化器新國標,主要針對整機進行測試,而消費者在獨立選購濾網更換時並沒有可參考的零部件標準。兩大行業標準實施後,無疑將為消費者選購提供直接參考。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除甲醛技術,包括物理吸附、化學反應吸附、氧化分解、光催化氧化、等離子體等,其中化學反應吸附是主流的除甲醛技術。甲醛過濾網一般有夾碳布、碳棉、蜂窩等三種形式。對於選購的要點,中山市上品環境凈化技術公司總工程師黃海介紹說,首先是聞味道,無異味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掂重量,並非越重越好,此外看參數,重點關註CADR(潔凈空氣量)、CCM(累計凈化量)等數值,最後是比價格,結合性價比選購稱心如意的產品。
自空氣凈化器新國標實施以來,買凈化器必看是否執行新國標成了消費者選購的共識。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測試技術研究所所長魯建國表示,新國標推動了行業規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優勝劣汰效應,實施一年來約有100個凈化器品牌從行業消失。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更加關註CADR值、CCM值等新國標中的評價技術指標,這有助於引領行業進一步走向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