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報道,白宮高層官員上周透露,特朗普政府將從本周開始重新審核美國之前簽訂的所有貿易協議,履行競選時的相關承諾。
這位要求匿名的白宮官員稱,預計特朗普總統會在本周簽署一項行政令,要求美國重新審核所有簽訂過的貿易協定。
白宮新聞發言人斯派策在1月底曾表示,重新審核美國和貿易夥伴們簽署的所有協議是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的頭等要務,目的是“查明這些貿易協定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將是這些協議中先被審查的一項。”上述白宮官員稱。
這位官員表示,白宮希望能將公眾的註意力從最近的推翻奧巴馬醫改失敗以及其他同白宮有關的負面新聞上轉移開,而白宮內部普遍認為貿易是總統最能表現出色的一個領域。
白宮重新審核美國簽訂過的所有貿易協定也意味著,有14項當前仍然生效的貿易協議將會受到審核,其中包括兩項區域性貿易協議,一項同北美國家有關,另外一項同中美洲國家和多米尼加共和國有關;還有12項雙邊協議同亞洲、南美、中東和澳大利亞有關。
有官員表示,特朗普內閣的目的是為了審查在這些貿易協定的框架下美國的貿易夥伴國的出口量有什麽變化,同時審查美國的進口和出口有什麽變化,“我們認為美國可以找到杠桿讓這些貿易協定更好。”
有貿易專家分析,想對已經生效的貿易協定做出修改非常困難,白宮可能也會因此遭到其他國家的貿易報複。
目前,特朗普政府內部在貿易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比如在白宮首席策略官班農和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之間,就在是否應就貿易協議重新審查上存在相反意見。
《政客》的報道稱,白宮還計劃在最近兩個星期內推進特朗普總統此前提出的“買美國貨,雇美國人”計劃,旨在限制國外采購和使用外國工人。因此,特朗普可能還會簽訂另外一項總統行政令,重新審查和可能修改美國的海外采購程序。
有政治分析人士稱,同貿易有關的行政令很可能幫助特朗普“拉攏到一些支持的力量”,包括國會的激進派民主黨人的支持,因為他們一直要求特朗普終止和重新協商貿易協議中同海外采購有關的條款,特別是那些允許外國公司可以競標美國政府項目的條款。
然而,議員們要求白宮限制政府海外采購的做法,卻受到了美國貿易夥伴的批評。加拿大駐美國大使麥克奈格頓(David MacNaughton)上周致信美國國會成員,為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開放采購系統進行辯護。 “(開放的采購政策)代表了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維系了幾十年的一項傳統。”麥克奈格頓說,“一個開放的采購系統不僅會為兩國經濟帶來就業機會,也為兩國的商業和政府機構之間合作提供了機會。”
“必須將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控制住,才能實現住有所居的房地產發展目標,促使商品住房回歸居住屬性。”
3月29日,杭州限購升級。該市住保房管局官網在新政通知的結尾,鏈接了專家觀點:“近期,受綜合因素影響,全國範圍內房地產市場上漲預期再次增強,掀起了新一輪的購房熱潮,杭州房地產市場也快速升溫,大量投資、投機需求湧入市場,如果任憑這種態勢蔓延下去,很可能集聚房價泡沫,加大市場風險。”
這是本輪房地產市場調控潮新的註腳。2017年3月,據不完全統計,共有31個城市加入調控大軍,平均每天1個城市,發布時間之密、覆蓋範圍之廣為近年罕見,有些是調控政策疊加,有的是首次實施。
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感嘆,本輪調控會超過任何想象。
此輪調控的不同之處在哪兒?縱觀3月調控風暴,第一財經“幹貨鋪”欄目總結了十大現象:
現象一:密集調控,一二三四線全面開花
3月調控城市
本輪政策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京城市圈為中心,周邊二三四線城市乃至熱點縣區均在調控隊列中,調控地理範圍的擴大成為本輪調控的重要特點。
環北京區域的河北涿州、淶水、崇禮采取限購。而以上海為中心,周邊如浙江杭州、江蘇南京也加入了限購升級隊伍。這些城市受到一線城市房價快速上升的影響,部分剛需購買力溢出。
在北京“3•17”新政後,緊跟其後的調控腳步聲明顯更為密集。
現象二:一次不夠,多地使出“連環招”
據統計,僅一個月之內,廈門兩次發通知強化房地產市場調控管理,杭州、廣州均是3次出臺調控措施,
以杭州為例,杭州住保房管局3月2日發布《關於進一步調整住房限購措施的通知》,明確暫停對已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出售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24日,杭州市國土資源局發布土地新政,為遏制土地高溢價,其中規定當溢價率達到50%時地塊所建商品房屋須在取得不動產登記證後方可銷售。
3月28日,杭州再度出手,同步調整住房限購及銷售監管措施、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和商業性住房信貸政策,認房又認貸。
現象三:花樣翻新,哪里漲價調哪里
市場出現分化,調控政策也因城施策。除了祭出認房又認貸大招,“幹貨鋪”欄目發現,調控方式已經推陳出新,頻頻出現有針對性的新“打法”。
例如廈門、青島、廣州要求,新購住房需取得產權證後滿2年方可上市交易。
廈門要求,通過贈與方式轉讓住房後,再次購買住房需滿3年;非廈門戶籍須提供4年內連續3年納稅。
廣州規定,對本市戶籍成年單身(含離異)人士限購1套住房。將“假離婚”炒房拒之門外。
北京要求,商辦類項目不得作為居住適用,成為首個停止向個人出售商辦類項目的城市。
此輪調控,各地政策已經不僅局限於限購限貸,對熱點問題均作出調控規定,可以說哪里有漲價趨勢,哪里就有政策調控。
現象四:遏制溢價,給土地設定上限價格
3月24日晚,杭州市國土資源局發布土地新政,規定:
當溢價率達到50%時,地塊所建商品房屋須在取得不動產登記證後方可銷售;
溢價率達到70%時鎖定限價,轉入競報自持比例;
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競買人投報自持面積比例為100%時,轉入投報配建養老設施的程序。
而去年9月26日,杭州便已設過一次上限:溢價滿100%,須在一個月內付清土地全款;溢價滿120%,一個月付清全款,並且現房銷售;當土地競價溢價率達到150%時,不再接受更高報價。
現象五:炮打雙雄,商住房、學區房被盯上
3月26日,北京市明確規定,商辦類項目不得作為居住適用,新建項目不得出售給個人,二手項目出售給個人時需滿足名下無房且在北京已連續五年繳納社會保險或者連續五年繳納個人所得稅兩個條件。同時,商業銀行暫停對個人購買商辦類項目的個人購房貸款。
這使得北京成為首個停止向個人出售商辦類項目的城市。
為遏制學區房炒作現象,有媒體報道稱,北京市教委正研究論證擴大“多校劃片”政策,並通過隨機搖號的方式確定具體的學校學位,這就意味著通過學區房入學將大幅增加不確定性。
此外,北京市住建委也加大火力,近日連續加碼針對學區房的價格管控力度,明確通知中介機構對於單價超過15萬的房產不得掛網。
現象六:難得一見,國家級貧困縣也來了
安徽臨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但商品房均價每平米已超6000元。臨泉縣本月出臺意見,“限房價、控地價”,要給樓市“降溫”。
意見要求,原則上全縣毛坯房均價控制在每平方米5200元以內,精裝房均價控制在每平方米6000元以內。銷售價格由國土部門根據區位條件提出建議由土委會研究後確定。
官方文件顯示,“由於臨泉縣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市場需求,再加上近兩年征地拆遷力度不斷加大,我縣房價持續火熱。”2月份臨泉縣房地產市場監測數據顯示,2月份商品房銷售均價6143元/平方米,與去年當月同比增幅28%,其中:商業均價10358元/平方米,住宅均價5709元/平方米。
現象七:逢漲必查,房地產中介不能“任性”
北京“3•17”樓市新政後一周,北京市級執法部門重拳執法,嚴查本市房地產中介門店,目前已有38家房地產中介被責令關停或停業整頓。
另據北京市各區房管部門檢查統計,91家房地產中介公司已自行關停。
北京市住建委主任表示,一旦發現有中介機構或經紀人員參與炒房、哄擡房價等,將逢“漲”必查、逢“炒”必“辦”。
從某大型經紀機構反饋的三方協議簽訂情況看,新政發布後的一周日均簽訂322單,較新政前一周日均簽訂單數減少六成。
現象八:大佬謹慎,萬科要迎房價下跌、融創“非常悲觀”
3月26日晚間萬科A發布的2016年年度報告顯示,對12個城市的13個樓盤計提13.8億跌價損失。
萬科執行副總裁孫嘉表示,這是審慎的原則,通過周邊的房價和未來的預期,我們認為是基於市場的情況和未來市場的情況持謹慎態度。
萬科計提跌價準備的13項目,位於12個城市
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在28日表示,“我們對市場是非常非常悲觀的,我們從去年10月份開始基本上就不拿地了。”
對於本輪樓市調控,孫宏斌坦言,“房地產行業下行風險特別大。政策收緊厲害,現金流收緊。房價不一定會暴漲,房價不暴漲買的地就有問題。本輪調控會超過任何想象。”
而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萬科、融創在2016年銷售金額均實現大幅上漲。萬科銷售金額3,647.7億元,同比增長39.5%。融創中國合同銷售金額為1506億元,同比增長121%。融創中國稱,其2017年的銷售目標已確定為2100億元。
現象九:樓市收緊,土地依然活躍
面粉的價格比面包更貴,房地產開發商的選擇往往還是買更多的面粉。
3月24日,杭州蕭山區出讓兩塊宅地,這是3月3日杭州限購升級後的“第一拍”。現場有30多家房企參與爭奪,最終,1號地塊由融信競得,樓面價30816元/平方米;2號地塊由恒大競得,樓面價30387元/平方米。均大幅刷新該板塊在去年9月創下的20267元/平方米樓面最高價。
29日,廣州市繼3月17日樓市新政推出後的“第一拍”,推出的住宅用地引來了開發商的爭搶。海珠區石崗路一塊面積為20211平方米的用地,以14億余元起拍。開拍前就有開發商一次性加價1.12億元,讓報價直接封頂。當日成交的7宗住宅用地中,有6宗達到最高限制地價後轉為競拍配建,這些土地共需配建約42萬平方米拆遷安置房等政府性房源。
30日,在南京,當地本月樓市限購、限貸政策升級加碼之後,在網絡上進行的“不碰面”的土地拍賣會上,仍有多幅地拍出最高限價,房地產企業需搖號決定最終贏家。
現象十:高層表態,貨幣寬松周期或結束
2016年新增貸款中接近45%是房地產相關貸款。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揚伴隨信貸寬松出現,挑戰著年輕家庭的承受能力,也挑戰著決策層的接受度。當下,“看不見的手”從何處著手,如何擠出市場泡沫,如何調整貨幣政策、完善財稅機制,如何消解房地產金融風險,對經濟穩定顯得至關重要。
3月26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博鰲表示,在實施多年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之後,本輪政策周期已經接近尾聲,即貨幣政策不再像過去那樣寬松。
周小川說,“現階段,我們應重點強調結構性改革和長期的戰略調整,不能過度依賴貨幣政策,這個信號至關重要。”
此番言論被媒體解讀為,貨幣寬松周期結束,除了頻頻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悄然收緊流動性,相關房貸也被納入嚴格監管流程,樓市資金的大輸血包將漸行漸遠,可謂對炒房客的當頭一擊。
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認為,“貨幣政策收緊,利率增加,這些措施會影響到企業現金流,貸款減少,房價肯定會受影響。這個行業風險很大,風險大不是因為市場,因為現在買的地要虧錢。如果真的政策放松後,我也不大相信會放漲,因為房價已處在高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