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金融中心排序 滬京深仍居前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252.html

中國金融中心排序 滬京深仍居前三

一財網 王玉鳳 2015-09-23 21:42:00

第七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CFCI)報告稱,滬京深廣排名順序不變,仍然穩居前四位。首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於2009年首次發布,隨後每年更新一次,考核指標包括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

23日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公布了第七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CFCI)報告,滬京深廣排名順序不變,仍然穩居前四位。

首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於2009年首次發布,隨後每年更新一次,考核指標包括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

報告顯示,上海和北京這兩大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得分比較接近,分別為195.14分和148.12分。深圳則為87.62分,領先廣州36.18分,領先幅度高達70.3%。

從整體上來說,雖然國內外經濟環境趨於嚴峻,但是由於我國在金融領域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大,上海、北京和深圳等金融中心在自貿賬戶探索、民營銀行試點和資本市場建設等領域創新不斷湧現,金融中心發展加速,呈現逆勢擴張的態勢。

報告顯示,31個中國金融中心的金融業增加值合計值從上一期1.91萬億元增長到2.19萬億元,增速為15%,遠高於同期31個中國金融中心城市GDP的同比增速。

從微觀上來看,我國六大經濟區呈現多樣化區域金融中心競爭局面,以3個典型的區域為例:東部沿海地區杭州、南京和蘇州齊頭並進,均排名全國前十;北部沿海地區天津迅速崛起,領先優勢不斷擴大;而中部地區武漢、鄭州和長沙競爭力差距縮小。

23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也根據營商環境、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城市聲譽等因素首次在中國發布了第1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顯示,在總分為1000分的評價體系中,倫敦領先紐約8分,從紐約手中奪回了全球第一的位置。香港和新加坡緊隨其後。

中國內地有上海、深圳、北京和大連四個城市進入上述榜單。其中,上海698分,深圳694分,分別排名全球第21和23。北京676分,與深圳少了18分,排名全球第29。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註意到,北京和深圳在上述兩個指數榜單中的排名順序並不一致。“中國金融中心指數”的發布者、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國宏對«第一財經日報»解釋:“我們是根據第三方數據來統計的,而Y/Zen集團是根據第三方數據和主觀的問卷調查來統計的。在第三方數據這一塊,也有差異,他們除了有政府公布的數據之外,還借鑒了其他機構發布的指數,而我們主要是采用行業協會和銀監會等政府部門發布的數據。”

Z/Yen集團副董事長馬克·延德爾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說:“分數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怎麽樣能夠在評估這個指數,或者說打分排行的時候,用的是一些比較具有公信力的、而且大家能夠理解的討論方法。”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61

前三季跨境資金階段性流出 未來降準仍有空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122.html

前三季跨境資金階段性流出 未來降準仍有空間

一財網 記者 徐燕燕 實習記者 陳洪傑 發自北京 2015-10-22 21:50:00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奕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或者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匯資金確實呈現了一定的流出趨勢。但不意味著是資本外逃。他稱,在過去一段時間,為了避免人民幣貶值,央行確實對外匯市場進行幹預,但更多的是市場自主行為。人民幣不具備長期貶值的基礎。

國新辦周四舉行“2015年前三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相關數據表明,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波動加大,並呈現階段性流出的態勢。代表性的特征是:銀行結售匯和代客涉外收付款總體均呈現逆差。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奕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或者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匯資金確實呈現了一定的流出趨勢。但不意味著是資本外逃。他稱,在過去一段時間,為了避免人民幣貶值,央行確實對外匯市場進行幹預,但更多的是市場自主行為。人民幣不具備長期貶值的基礎。

分析人士預測,面對跨境資本持續流出的局面,央行將繼續采取包括公開市場操作、SLO、MLF和PSL以及降準等多種手段維護銀行間流動性基本穩定。

跨境資金階段性流出

前三季度,銀行累計結售匯逆差1.88萬億元人民幣(折合3015億美元),累涉外收付款逆差4139億元人民幣(折合636億美元)。

2015年前三季度,按美元計價(下同),銀行結匯同比下降6%,售匯增長31%,結售匯逆差3015億美元,月均335億美元。前三季度,銀行代客涉外收入同比增長1%,支出增長6%,涉外收付款逆差636億美元,月均71億美元。

解釋具體原因,王小奕在前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稱,收付款逆差明顯低於結售匯逆差,主要體現了我國市場主體在境內的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包括收匯不結匯而選擇存款方式保留外匯的情況,以及購匯增加外匯存款、償還境內外匯貸款等。

王小奕提到,今年以來或者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匯資金確實呈現了一定的流出趨勢。但這種跨境資金外流是有具體原因的,不意味著是資本外逃。

“當前的資本流出與恐慌性資本外逃存在本質區別。首先,主要反映了外匯資產由央行持有轉向企業和個人持有,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藏匯於民,企業和個人更願意持有外匯或者對外投資。同時,銀行為應對今年以來遠期結售匯逆差的需求,也購入了大量的外匯頭寸,今年前三季度銀行外匯頭寸凈增加了1000多億美元,企業和個人外匯存款增加了500多億美元。其次,在‘一帶一路’戰略等推進下,國內企業對外投資意願明顯增強,‘走出去’步伐加快。今年前三季度,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873億美元,同比增長16%。最後,部分外匯流出反映為企業主動減持了一部分對外債務,降低了自身的高杠桿經營風險。總的來說,當前的變化都是正常的,不屬於資本外逃。”王小奕表示。

國際上來看,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有兩方面原因導致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一方面是全球均缺乏新的增長點和新的投資機會,這導致在全球領域的國際貿易量萎縮,直接投資低迷,相應的貿易信貸、跨國銀行業務、離岸債券和收購兼並杠桿融資等國際資本流動普遍比較不活躍。另外一方面,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不確定帶來明顯的全球去美元杠桿過程。

王小奕認為,應理性看待當前的國際收支波動,短期的跨境資本波動是在市場不同預期下產生的,從基本面來講,我們對國際收支運行的長期穩定還是有信心的。

匯率波動主要是市場自主行為

自8月11日新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幅貶值,美國官方公布的報告預測,中國為避免人民幣貶值,在三季度曾大規模幹預匯市。

對此,在前述新聞發布會上,王小奕作出回應稱,任何國家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幹預都是存在的,但總體來講,三季度匯率波動主要是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

“美國財政部最近剛剛公布了半年度的《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從媒體的相關報道看,美國財政部不再認為人民幣大幅低估,這是一個重要信息。過去的報告一直認為人民幣匯率有所低估,需要升值。”王小奕表示,對於美國官方所預測的,中國曾在三季度大規模幹預匯市,他認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是任何國家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幹預都是存在的,當然會采取不同的方式。總體來講,三季度匯率波動主要是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今年前7、8個月,人民幣一直面臨貶值壓力。8·11匯改對中間價形成機制完善後,有幾天市場出現了非理性的波動。當中間價在基本完成了一次性的矯正後,市場逐漸穩定下來。國內市場上買賣外匯的主體為銀行、企業等,當外匯供給不足時,央行需要進入市場補充流動性,這也是8月份儲備有所下降的一個原因,但不屬於大規模的幹預,而是根據市場需要為穩定市場情緒進行的正常交易。”

二是進入9月以及10月以來,市場趨於穩定,這也是市場自我矯正的一個過程。當人民幣匯率預期趨穩,大家也認可人民幣不存在長期貶值的基礎,相關的過度投機交易就減少了,這也是正常現象。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實際上自8·11匯改以來,央行已經在逐步減少對外匯市場的幹預。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央行幹預外匯市場主要通過中間價和匯率日間波幅來實現。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日間波幅已經在逐步放寬。2013年,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央行要逐步退出常態化幹預,今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使得匯率的形成更加市場化。我國高層也在多個場合表態,接下來人民幣匯率日間波幅有望進一步擴大。

王小奕繼續表示,下一步,影響儲備的因素確實是多方面的,用儲備彌補市場短期缺口是正常的需要,也是一國貨幣當局必須要履行的職能。但當市場穩定後,市場供求將趨於自主調節。

根據央行近期公布的數據,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51萬億美元。9月外匯儲備余額減少432億美元,連續五個月下降,8月曾創下減少939億美元的最高單月紀錄。分析人士稱,這是由於人民幣貶值,人民銀行通過外儲來進行幹預,並表示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外儲還將呈減少的趨勢,但降幅逐步收窄。外匯局在《2015年上半年國際收支報告》中稱,匯率、價格等估值變化是外儲下降主因。

王小奕表示,儲備下降也是事實,但目前還在可控範圍內。

降準仍有空間

未來國際資本流動形勢有望好轉嗎?面對跨境資本持續流出的局面,央行將采取怎樣的貨幣政策?

謝亞軒表示,過去的六個季度,中國的國際資本外流規模應該是在5000~7500)億美元這樣一個區間內。考慮商業銀行的外匯準備金和央行外匯儲備的收益,央行外匯儲備的絕對下降規模要小於這個區間。當前,資本流動低迷期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國內更可能是央行供應外匯流動性給個人和企業增加持有外匯資產,或者減少持有外幣負債。但是,謝亞軒指出,不用過度悲觀,未來全球國際資本流動和中國國際資本流動形勢好轉的前提是美聯儲貨幣政策帶來的不確定下降和全球增長速度的企穩回升。

溫彬認為,從直接投資的層面來看,未來跨境資金的流動更多是向好的。從短期的資金流動來看,會是雙向的。一方面,美聯儲加息,資本項目開放的進一步推進,會增加境內投資者海外資產配置的意願和渠道,使得資本流出。但另一方面,中國的債市、外匯市場都在進一步對外開放,而境外機構對中國境內的資本市場也有很高的投資熱情,這個角度來說,有利於資本流入。

溫彬對本報表示,未來央行將在穩健貨幣政策前提下,既有總量政策的變化,也有結構性貨幣政策的調整,搭配使用。“從總量來說,最近幾個月 資本項目是凈流出,體現在我們的外匯占款負增長的態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進一步降準有空間。利率方面,進入四季度以後,在宏觀經濟里面出現了一些變化,與降準相比,降息的可能性要小一點。”同時,央行也會進一步加大公開市場貨幣的操作力度,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支持。

謝亞軒也表示,面對跨境資本持續流出的局面,預計央行將繼續采取“池子”對策。靈活使用包括公開市場操作、SLO、MLF和PSL以及降準等多種手段維護銀行間流動性基本穩定。10月21日,央行采用MLF投放1055億元主要是對沖外匯占款持續下行帶來的影響,表明央行維護流動性合理寬裕的明確態度。未來存款準備金率的向下調整仍然存在空間,以活化基礎貨幣和提升貨幣乘數。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62

前三季GDP增速6.9% 跌破7%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372

3月19日,工人在某汽車產業基地生產線上工作。 (新華社記者 牟宇/圖)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等經濟數據。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4877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0%,二季度增長7.0%,三季度增長6.9%。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9195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97799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250779億元,增長8.4%。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8%。

與歷史數據相比,三季度GDP同比增幅為6.9%,為2009年1季度來最低水平,經濟增速首次低於7%。

對於三季度GDP增速小幅回落的原因,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19日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主要原因是進入三季度後,國際和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從國際層面來看,世界經濟複蘇不及預期,國際機構紛紛下調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同時,美國加息預期進一步強化,造成世界大宗商品的價格、股市、匯市出現大幅動蕩,許多國家貨幣出現進一步貶值,加大了中國出口的壓力;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仍處於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傳統產業在去庫存、去產能,鋼鐵、水泥、建材等傳統產能過剩行業增速下滑,短期對工業下行產生壓力。另外,前期增長較快的汽車、手機等行業市場容量也進入了調整期。

“雖然經濟增速略有回落,但總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穩中有進和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變。”盛來運強調。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投資增速下降是導致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主要原因。從三大需求看,貿易盈余擴大,消費增速穩定,資本形成顯著放緩。從三次產業看,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將進一步下降,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需要加強。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是官方在實行分季核算這一新的標準後,首次公布GDP。

中國經濟網消息,改革後,原來的累計核算改為分季核算,即從原來分別核算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累計GDP,改為直接核算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當季GDP,累計GDP由當季GDP相加得到。

對此,盛來運表示,分季核算GDP數據能夠更準確地衡量當季經濟活動,更靈敏地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短期變化,但對季度GDP同比增速的影響不大。

盛來運指出,這種改革對季度GDP同比增速的影響不大。GDP核算必須保持口徑的可比,雖然制度層面上、方法層面上有些變化,所使用的基礎數據在總量上會有一定的變化,但用於計算同比速度的上年同期數也做了同樣調整。所以,利用這些基礎數據核算出的各季度GDP的絕對額雖然有所變化,而速度則變化不大。

對於四季度經濟走勢,據中國新聞網消息,民生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朱振鑫認為,未來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由於四季度GDP占全年GDP比重較高,中央勢必將繼續加大穩增長和改革力度,預計隨著穩增長和改革措施發揮作用,四季度經濟將略有回升。

近期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措施,包括密集批複基礎設施建設、推出國企改革方案等。據國家發改委統計,1月至9月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18個,總投資18131億元。

同時,中國銀行9月發布的《2015年四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認為,展望四季度,穩增長政策將繼續顯效,房地產市場亦持續回暖,經濟增長有望回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27

太保前三季凈利漲幅67.8% 領先上市險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5273.html

太保前三季凈利漲幅67.8% 領先上市險企

一財網 楊倩雯 2015-10-30 22:18:00

相比於前兩天發布三季報的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及中國人壽(601628.SH;02628.HK)和10月30日晚間發布的新華人壽(601336.SH;01336.HK),中國太保(601601.SH;02601.HK)前三季的凈利潤漲幅則“完美”保持了上半年超過六成的水平,居於四家上市險企首位。另外,在第三季度的“救市”行動中,中國太保共獲證金匯金合計持股4.21%。

中國太保今日晚間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其前三季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0.36億元,同比漲幅67.8%,維持了上半年的漲幅水平。相較而言,此前發布三季報的中國平安、新華保險及中國人壽在前三季的凈利增速較上半年而言均有所放緩。

其中,中國平安上半年凈利增速為62.2%,前三季凈利增幅降至52.4%,還算較為穩定。而中國人壽凈利增速則從上半年的71.1%下降到前三季度的22.8%,第三季度凈利更是同比下降超過70%。國泰君安研報分析稱,中國人壽凈利下降是權益市場震蕩以及精算假設調整所致,其中權益市場調整是主要原因。剛剛發布三季報的新華人壽則從上半年的80.1%下降至36.7%。

而從太保三季報利潤表來分析,前三季度其凈利增幅能維持高水平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去年同期基數不高。

中國太保2014年三季報顯示,其201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同比上漲10.9%,其中,三季度單季凈利潤同比下滑19%。申銀萬國當時的研究報告分析稱預計凈利潤負增長的原因為產險經營情況持續惡化,產險綜合成本率預計超過100%。

今年,太保產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承保利潤扭虧為盈,規模增長自然放到了次要位置。今年上半年,太保產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0.4%,而前三季度業務收入同比增幅進一步收窄至0.2%,實現707.93億元。其中車險業務收入546.32億元,同比增長0.4%;非車險業務收入161.61億元,同比下降0.6%。而平安產險前三季度實現保費收入1216.38億元,同比增長達15.7%。同時,保監會今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整個產險行業保費收入同比增幅為11%。

壽險方面,2015年前三季度,太保壽險實現業務收入895.52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新保業務收入317.60億元,續期業務收入577.92億元。個人業務保持較快增長,實現新保業務收入247.80億元,同比增長66.5%,而法人渠道保險業務收入卻進一步同比下降40%。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中國太保前三季度退保金較去年同期下降了9.1%,而中國平安及中國人壽退保金數額均有所上升,其中中國平安同比漲幅為84.9%,其解釋稱部分兩全保險產品退保金增加。

在投資端,中國太保三季報數據顯示,其前三季度實現投資收益438.3億元,同比上漲53.58%,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則從去年前三季的38.65億元降至今年同期的4.34億元。相較而言,中國平安投資收益漲幅98%,顯著高於中國太保,但同時其資產減值損失也同比增加26%。而中國人壽投資收益今年前三季同比增長59.35%,資產減值損失則從去年同期的11.35億元降至3.21億元。

在股市波動下,中國太保的權益資產占比從上半年末的14.5%下降到11.9%,固定收益類資產占比則從82.5%上升至83.7%,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2.2%上升至3.6%。

從投資情況來看,似乎股價波動對險企利潤的影響並沒有市場之前想得那麽巨大。安信證券分析師趙湘懷表示,這與險企的金融資產會計分類有關。他在分析報告中表示:“我國險企將股票基金類權益資產90%以上部分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不滿足資產減值損失的條件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不計入當期損益表,只計入當期權益表,從而形成了當期利潤的蓄水池作用。因此股價波動對凈資產的影響大於對凈利潤的影響。”

會計準則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應當作為其他綜合收益,計入所有者權益。從中國太保的財務報表來看,雖然利潤表中投資收益上漲,計提減值下降,但其他綜合損益下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變動從去年同期的浮盈96.39億元變為今年同期的浮虧8.49億元,其中第三季度浮虧72.28億元,直接將上半年的浮盈“一筆勾銷”,這部分金額不會影響當期利潤,但會影響凈資產,如果之後公允價值上升則會“默默”地被消化,但如果滿足減值條件後則會由資產減值的形式計入利潤表。同樣,中國平安的其他綜合收益中也“埋藏”著本期204.41億元的浮虧“隱患”。

另外,和中國平安以及中國人壽一樣,第三季度中國太保的前十大股東中也閃現著證金和匯金的身影。其中,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本期持股約2.71億股,占比2.99%;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約1.11億股,占比1.22%,兩者合計持股4.21%。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39

前三季虧損上市酒企僅剩一家 白酒產業築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4960.html

前三季虧損上市酒企僅剩一家 白酒產業築底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10-30 10:59:00

目前已披露第三季度成績單的酒企中,大部分已經出現止跌回漲,行業虧損的上市酒企中,僅剩下皇臺酒業一家。在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看來,白酒行業處在一個築底期,行業的格局出現了,但是行業內部結構在深度重構。

白酒行業調整三年,走到2015年的第三季度,終於有走出寒冬的趨勢。目前已披露第三季度成績單的酒企中,大部分已經出現止跌回漲,行業虧損的上市酒企中,僅剩下皇臺酒業(000995.SZ)一家。

在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看來,白酒行業處在一個築底期,行業的格局出現了,但是行業內部結構在深度重構。他表示:“現在國內啤酒五大巨頭占了啤酒總銷量的76%,但是白酒的結構、集團模式一直沒有什麽變化,但是現在開始,白酒行業要開始洗牌了。”洋河股份副總裁朱偉也認為:“持續的行業下行將加速行業集中度的步伐。”

六成公司凈利實現增長

目前,國內17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其中16家已經披露第三季度成績單,相比2014年,大面積的業績負增長的情況已經有明顯改善,凈利潤下滑的公司只剩4家,包括五糧液(000858.SZ)、山西汾酒(600809.SH)、伊力特(600197.SH)與沱牌舍得(600702.SH),同比分別下滑2.39%、8.1%、15.66%和34.98%。

大部分酒企業績實現了增長,其中,白酒大佬貴州茅臺營業收入達231.49億元,同比增長6.59%;凈利潤121.27億元,同比增長6.6%。洋河股份以及老白幹酒則實現雙位數增長,洋河股份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分別增長了11.02%和12.01%,達到136.61億元及44.61億元;老白幹酒則分別增長了22.78%和25.94%。六成上市公司凈利潤實現增長。

即便是2014年一同出現虧損的“難兄難弟”酒鬼酒(000799.SZ)、水井坊(600799.SH)也已止虧,前者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6101.33萬元,同比增長180.25%;後者前三季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為7074.58萬元。該公司2014年同期虧損了1.399億元。

同花順iFinD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僅有皇臺酒業在前三季度仍處於虧損狀態,1~9月,凈利潤虧損137.34萬元,營業收入0.57億元。不過該公司預計,2015年凈利潤將在500萬元到1000萬元之間,皇臺酒業稱,增長是因為主營業務收入逐漸回升,全資子公司新疆安格瑞的番茄業務將實現銷售收入,帶來經營業績的增長。

盛初咨詢董事長王朝成認為,2015年第三季度,很多白酒企業業績恢複,一方面是由於行業正在觸底;另一方面是由於2014年同期大幅下滑,所以2015年前三季度,大部分出現增長,不過,由於行業調整還沒結束,“2016年第一季度可能會比2015年差”。

前三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的洋河股份對短期市場也存在擔憂,洋河股份副總裁朱偉認為,目前行業受到經濟環境影響還比較大,“經濟和白酒行業的相關性可能超出我們很多人的想象,經濟看上去和白酒行業隔很遠,GDP數字看著很抽象,但2015年經濟下行,GDP從9%到7%對白酒行業的影響不小”。

“相信從中秋行業來看,很多廠家和經銷商也感受到了白酒銷售的寒冷。一個白酒銷售的大省,幾乎沒有一家中秋銷售是增長的。所以短期來看,白酒短期受到經濟影響會比較大。”朱偉認為,不過,他依然看好白酒長期的未來,他甚至認為,基於白酒的剛性需求、收入水平提高以及通脹,白酒未來可能是一個萬億的產業。

並購重組將會越來越猛烈

在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看來,白酒行業處在一個築底期,行業的格局出現了,但是行業內部結構在深度重構。他透露,2015年1~8月,行業累積產量是809萬千升,同比增長3.82%;銷售收入按工業系統統計為3390多億元,同比增長6.49%;利潤為458億元,同比增長6.85%;稅金340多億元,同比增長5.52%。“現在是我們築了底向好的階段。高端價位消費受到了抑制,但是老百姓消費,商務消費卻沒有掉下去,維持了比較好的和社會相適應的價格區間,所以效益的增長高於量的增長。”他表示。以今世緣(603369.SH)為例,該公司就出現了營業收入微跌,凈利潤增長的情況,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長2.09%。

王延才認為,就目前來看,未來會出現以不同主線為紐帶的產業集團,高端一線的品牌,如茅臺、五糧液,通過這兩年的調整已經穩定見底了,次高端的品類價位競爭仍將繼續,他們之間的競爭將會促使我們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對於目前的市場競爭環境,今世緣酒業副總經理胡躍吾坦言,在一個成熟市場上,競爭的最終局面是雙雄爭霸,在白酒行業競爭加劇的時期,茅臺五糧液的地位反而得到鞏固。而過去黃金發展期,憑借香型、風格,從營銷手段上獲取消費的品牌已經敗下陣去,所以今世緣也要錯位競爭,“我們也在轉型,將做中國婚慶產業的整合者、領導者作為戰略定位”。

其實2015年以來,一些表現不好的白酒公司已經開始成為被收購的對象,天洋集團就以38億元競購得沱牌舍得的控股權,洋河股份更披露,實施的“雙核驅動”戰略中,新業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並購。有白酒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從2014年至今,公司已經尋找了多個標的在評估,“很想在這一塊(指“並購”)有成績”。

王延才認為,“十三五”期間,白酒行業會有幾個趨勢,當中包括了行業的競爭強度會不斷提升,企業的兼並重組將會在一定規模下展開,“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兼並重組上邁開了步伐,過去行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兼並,但那些往往是業外資本,現在業內強勢品牌的兼並重組已經開始顯現,並且會越來越猛烈”。

對於白酒的未來,王延才也表達了擔憂,從目前來看,紅酒、預調酒等作為白酒的一種替代品正在上升,白酒作為烈性酒在酒類飲料的比例正在下降,“所以我們要有一種思想準備,必須研究怎麽適應這種變化”。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63

2015年地區社融規模增量出爐:京滬蘇位列前三總量超1萬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084.html

2015年地區社融規模增量出爐:京滬蘇位列前三總量超1萬億

一財網 李德尚玉 實習生祝輝煌 2016-01-29 21:25:00

1月29日,央行官網發布2015年地區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北京、上海、江蘇位列前三,三個省市的增量總量超過1萬億。

具體來看,從增量的總數來看,北京、上海、江蘇位列前三,且僅這三個省市的增量總量超過了1萬億。其中北京更是超過了1.5萬億。而寧夏、西藏和青海和依次位列倒數前三名。其中寧夏僅503億,西藏不足800億,而青海則只有1112億。

就人民幣貸款而言,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北京依次位列人民幣貸款增量前五名。廣東的人民幣貸款增量超萬億。江蘇增量超過9000億,而接下來的第三名山東則只有5397億。而人民幣貸款增量的最後五名依次為西藏、寧夏、青海、海南和新疆。其中西藏、寧夏僅500多億,青海819億,而海南則為1000億。

據央行最新數據,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41萬億元,比2014年少4675億元。其中,1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82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7927億元和2477億元。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表示,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少於2014年,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外幣貸款大幅減少,二是表外融資明顯萎縮,三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也導致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有所下降。

盛松成透露,從2016年開始,央行將按月公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規模,擬定於每月20日左右發布上月數據。

“社會融資規模是從金融角度反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指標。”盛松成表示,供給側的變量涉及資本、勞動力、全要素生產率等。從總量看,社會融資規模反映了資金的總供給。中央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而盛松成認為,社會融資規模能夠有效反映這些供給側的變動情況。

盛松成介紹,一方面,社會融資規模中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增長持續低迷,反映了實體經濟去產能的情況。截至2015年末,產能過剩行業的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2.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房地產貸款的結構變化反映了房地產去庫存趨勢。截至2015年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7%,增速自2015年6月份以來持續回落,6個月累計下降6.9個百分點,反映房地產潛在供給下降;購房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2%,增速自2015年5月份以來持續回升,7個月累計上升5.7個百分點,反映購房需求正在回升。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一升一降,表明房地產去庫存化進一步加速。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29

3月全國房價普漲 合肥廈門領漲、深圳跌出前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4434.html

隨著國家下調房貸首付比例、交易稅費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全國房地產市場迎來了一波“小陽春”。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3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絕大多數城市房價環比上漲,上漲城市個數比上月大幅增加,總體漲幅擴大。

數據顯示,3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分別有62個和54個,分別比上月增加15個和20個;持平的城市個數分別為0個和3個,分別比上月減少8個和5個;下降的城市個數分別為8個和13個,分別比上月減少7個和15個。

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62個城市里,漲幅高於上月的城市有55個,比2月份增加22個;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54個城市里,漲幅高於上月的城市有47個,比2月份增加23個。

“據測算,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漲幅均明顯擴大,分別比上月擴大0.6和1.2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表示。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在連續15個月同比下跌後,2015年12月房價首次出現同比正增長,隨後的1月、2月延續正增長態勢,到3月的增幅繼續擴大。隨著上半年房價環比繼續上漲,預計同比增幅將繼續擴大。

值得註意的是,此前一直領漲全國的深圳已經跌出環比漲幅的前三,取而代之的是合肥、廈門。

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方面,廈門以環比漲幅以5.4%領漲全國,合肥、上海分別以4.6%、4.3%位列前三名。而深圳的環比漲幅為3.7%,排在第四。

二手住宅價格的領漲者則是合肥,環比漲幅高達9.3%,北京(6.3%)、上海(6.2%)、廈門(4.9%)緊隨其後。深圳的二手住宅價格環比漲幅為4.7%,排名第五。

嚴躍進表示,廈門和合肥房價的高調,說明二線城市已經開始有所超越一線城市。這和一線城市管控升級後部分購房需求導入到二線城市有關。後續的房價管控思路或在部分二線城市中強化。

2016年2月,國家先是全面下調非限購城市的首套房首付比例,居民購買首套房的貸款首付比例由原來的30%下調至25%,各地還可自行下調至20%;隨後又大幅下調非一線城市的房地產交易環節契稅、營業稅,而北上廣深幾個一線城市僅部分受惠。與此同時,上海、深圳在3月25日先後出臺升級版的樓市限購政策。

這種政策上的巨大差異,導致部分一線城市需求外溢至周邊二線城市,進而帶動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房價上漲。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3月房價數據來看,除了合肥、廈門表現搶眼外,南京、天津、杭州等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也在全國名列前茅。

相比之下,經歷過房價暴漲的深圳在3月開始有所降溫。根據深圳規劃與國土委的數據,深圳3月的一手住宅成交大幅下滑,成交面積為46.48萬平方米,環比下降17%。

人們對樓市調控的預期是深圳樓市降溫的首要原因。春節過後,深圳市場中就傳出政府將調控樓市的消息,包括非深圳戶籍人口購房社保年限由1年改為3年,兩年內有過貸款記錄的購房者買首套房的首付比例由三成改四成等。

而到3月25日,深圳確實出臺了樓市新政,上述傳言被證實。

“春節後市場一直比較冷淡,客戶觀望情緒濃厚,特別是‘3·25新政’之後,新房的成交量明顯下滑,在提高購房門檻和打擊投資客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新房的成交量將會持續低位。”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表示。

根據深圳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監測,深圳二手房放盤價格正在持續回落,報價下調愈發普遍,4月3日~4月9日有七成業主下調報價。而新房的成交面積已經連續六周下滑。4月4日~4月10日的一手住宅成交509套,成交面積約為5.3萬平米,環比分別下滑21.9%和2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13

前四月“萬恒保”銷售額排前三 房企在二線城市陷機會與利潤難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374.html

繼各大機構紛紛對房企今年一季度成績作出統計後,一份今年前四個月的房企業績排名也在這個“五一”前出爐。億翰智庫日前發布的《2016年1-4月中國典型房企銷售業績排行榜TOP150》顯示,今年1至4月,萬科(02202.HK)以銷售金額1102.4億元高居榜首,恒大(03333.HK)以900億元位居其次,保利(600048.SH)650億元排第三,綠地集團以626.2億元排名第四。正在縮減地產業務占比、向文化旅遊及金融轉型的萬達集團跌出前十,以223.5億元銷售額位列第12,居綠城中國之後。

房地產市場整體回溫,一些城市去化加快,資金壓力疏解,為房企繼續規模發展提供了前提;與此同時,城市之間的分化仍然明顯,一線城市和二線重點城市樓市回溫明顯,市場機會較大,但這些城市高昂的地價又對房企的利潤率提出了挑戰。第一財經記者綜合房企財報與機構的數據分析發現,規模靠前的龍頭房企仍然守住了強者恒強的規律,維持了銷售金額較快增長的局面,但在機會與風險並存的行業邏輯下,這些“排頭兵”們也同樣面臨著毛利率下滑的壓力。

千億級房企業績同比增八成

進入2016年,房地產行業政策面“去庫存”不變,市場成交明顯改觀,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表現不俗,房企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千億級房企呈現“強者恒強”的趨勢。根據億翰智庫的統計數據,今年1~4月,各房企銷售業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千億規模房企業績同比增幅達81%,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以萬科為例,僅4月單月,其銷售金額就達350億元,環比增長16.7%,同比增長近一倍,穩超第二名百億元。

在銷售面積方面,恒大則以1093.2萬平方米超過碧桂園和萬科。除此之外,前4月房企的業績門檻值也穩步上升,同比增加均超50%。TOP10已達到275億元,同比增加67%;TOP30的業績門檻值破百億,同比增長87%,增長速度較為穩定;TOP50的門檻值也出現近一倍的增幅。

集中度提高的趨勢,在克而瑞3月底發布的一季度房企銷售里也曾得到印證。克而瑞統計的今年一季度百強房企數據顯示,2016年開年樓市成交活躍,房企銷售快速增長,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各梯隊金額集中度同比出現大幅上升,房企金額集中度增加了10.35個百分點,如TOP10房企為23.39%,較去年增加3.57個百分點,TOP20房企集中度為31.03%,同比增加5.05個百分點;TOP50房企增加7.84個百分點至43.18%,TOP100房企則從43.06%上升至53.46%,大幅增加了10.35個百分點。以3月為例,TOP10房企中有五家銷售金額超過200億元,三家超過100億元。

今年以來,排名靠前房企的格局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克而瑞統計發現,萬達由於戰略轉變,一季度銷售金額157億元,同比減少6%,跌出了前十;而金地則表現搶眼,銷售金額達195億元,首次進入TOP10。萬科依舊保持榜首位置,一季度銷售金額725億元,同比增加57%。恒大、碧桂園、保利的銷售金額和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現了翻倍,綠地和中海則分別實現了同比79%和47%的增長。

二線機會與利潤難題

2016年一季度,在房地產市場傳統淡季下,各城市供應量則同環比均下滑,部分城市供不應求矛盾突出;成交量雖較上年末大幅下滑,但在政策寬松之下,顯著高於去年同期,其中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表現搶眼,三、四線中沿海城市或區域中心城市成交較好。經歷了2014年的低迷、2015年下半年的回溫、2016年春節前後的上漲之後,2016年的樓市下半場,是不是一曲未完待續的歡樂頌歌,對於開發商而言,還充滿變數。

龍頭房企在二線城市面臨機會與利潤難題

在市場分化的大背景下,開發商選擇在什麽樣的城市拿地,如何給項目項目,顯得尤為關鍵。根據克而瑞的統計,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14家標桿房企共在69個城市拿下了503幅地塊,總金額5732.4億元,合計新增土地建築面積1.04億平方米,均價5494元/平方米。其中,龍頭房企投資力度最大,新增土地建面明顯高於其他兩類房企,布局城市數量亦最為廣泛,如萬科共在41個城市拿下了184幅地塊,綠地和保利地塊則均分布在24個城市。大型房企中,融創和龍湖分別新增了27和21幅地塊,而遠洋僅在北京、南京和重慶三個城市有斬獲,為標桿房企中最少。總結來看,一線城市中北京投資門檻最高,廣州受冷遇,而二線城市分化最為嚴重,是當前標桿房企的投資熱點,標桿房企新增土地建築面積較大的城市是依次是成都、武漢、杭州、鄭州,新增土地金額較大的依次是杭州、南京、天津、武漢。

成交回溫、庫存壓力仍然存在且布局庫存嚴重,在這樣一個機會與風險並存的分化市場,開發商一方面要在一線城市和二線重點城市挖掘機會,另一方面要在地價高企的現實下拼盡全力保持規模和利潤率同時提升,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來自中原地產研究部日前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從已經公布2016年一季度報的滬深地產50家上市公司看,一季度的總營業收入達到了1401.14億元,同比漲幅高達51.3%。但受成本上升因素影響,上市房企的凈利率卻“不增反降”。50家房企平均凈利率為6.2%,相比2015年同期的9%左右呈現了非常明顯的下調。記者梳理財報發現,萬科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至23.1%。萬科董秘朱旭稱,毛利率下降,也是一季度萬科凈利潤增速慢於營業收入的原因之一。另根據年報數據,綠地控股2015年實現房地產業務收入996億元,同比下降11%;毛利率24%,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4月下旬提供給第一財經的分析報告,對中國開發商今年的表現作出了估計。根據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年度財務數據,穆迪預計,該機構評級的多家中國房地產開發商2016年的信用質量仍將保持疲弱。穆迪副總裁、高級信用評級主任曾啟賢認為,由於土地成本上升及開發商減少三四線城市的庫存導致利潤率收縮,2015年多家受評中國開發商的財務指標有所削弱。他還指出,為了支持增長及利用國內較低的融資成本,開發商的債務水平也在提高,利潤率壓力是2016年開發商信用質量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穆迪在報告中稱,穆迪受評開發商的加權平均毛利潤率從2014年的29.6%降至2015年的27.3%,預計未來12~18個月開發商的毛利潤率仍將承受壓力。同時報告也提到,近期中國大中城市房價上漲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壓力。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分析師朱一鳴建議,龍頭房企一方面應該深耕好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另外一方面這些房企普遍重點投資了成都、武漢等成交量大的城市,當前應當在剩余的二線城市中發掘地價低、市場好的“潛力股”。

關於城市選擇與區域策略,綠地控股集團董事長張玉良參加2016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接受包括本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稱,2013年以來,綠地在三、四線的城市投資比例很低,有70%~80%的項目主要是在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他說,從綠地集團現有的項目來看,50%以上在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比如蘇州、武漢、鄭州、濟南、合肥、南昌等,原因是“這些城市里增長比較快的地區比較多”。而從萬科一季報看來,今年一季度萬科創新高的752.4億元銷售金額中,上海超過了100億元,深圳、北京、武漢、杭州超過4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46

中糧收入沖進世界前三 利潤依賴補貼是軟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611.html

中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糧商之一,在收購雙N(Nidera、Noble農業)後,資產規模和收入進入頂級跨國糧商陣營,盈利狀況卻並不理想。

最新披露的中糧2015年業績顯示,中糧營業收入4054.4億元人民幣,與上一年的2573.4億元相比,大增約58%。

2015年,中糧完成收購Nidera、Noble農業的財務並表,另外一家大型央企中國華孚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及其70余家下屬公司也完成了財務並表,中糧的營業收入因此猛增。

4054億元的收入規模,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約合624億美元,按照2015財年的數字計算,中糧已經超越邦吉(Bunge)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僅次於嘉吉(Cargill)和ADM,處於第三位,一舉跨入頂級跨國糧商的陣營。

中糧已經擁有了一個“巨人”的個子,但是盈利上,與理想中的跨國大糧商相比,還差一大截。

從凈利潤數字看,中糧2015年的凈利潤為13.2億元人民幣,以當前匯率計算,約合2億美元,與ABCD相比,處於墊底的位置。

中糧的凈利潤水平與路易達孚十分相近,如果合理的調整匯率,中糧的凈利潤規模有可能超越路易達孚,中糧未必處於墊底的位置。

中糧的收入和利潤從數字上看,還是拿得出手的,但是跨國公司未必服氣。

最大的爭議或許是中糧享受巨額的政府補貼。

2015年,中糧拿到了47億元的政府補貼,比上年大增約7億元。這些政府補貼名目繁多,最大一項是政策性業務補貼收入,近40億元,其他還有運費補貼,稅收返還,燃料乙醇補貼等。

中糧享受的巨額政府補貼一直被中國糧食領域的外資企業所羨慕,外資企業拿到政府補貼的可能性不高。在國際市場,據筆者所知,跨國糧商的收入來源中,也很難見到政府補貼這樣一個項目。

中糧的業務結構中,既有糧食收儲、糖肉收儲這樣的政策性業務,也有完全市場化的糧油加工和零售業務,這些業務的邊界在外人看來很難區分,而且有相互沖突之處,對中糧的業績表現,有時候也拖後腿。

以劃入中糧的華孚集團為例,該公司2015年末凈資產約37億元,凈利潤僅為276萬元,數額極少。近年來,原來同屬於央企的中谷集團、華糧集團與華孚集團,相繼並入中糧集團,看上去熱熱鬧鬧,個中酸甜苦辣,是不是就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當事人心中應該最明白。有業內人士對筆者表示,擔心“抱來的孩子長不大”。

糧油貿易和加工是中糧占比最大的主業,另外還有房地產等業務。2015年,中糧雖然實現了4000億元以上的收入,但是營業利潤為虧損約14億元,幸虧有巨額的政府補貼“救駕”,凈利潤才沒有出現虧損。

2015年,執掌中糧11年之久的董事長寧高寧去職。寧高寧任職期間,中糧在糧食貿易和加工上頻頻出手,大舉擴張,效果難如人意。效果的不如意,一是中國在農產品上遊對糧食進行托市收購,收購價格大舉上調,對中糧集團的糧油加工業務構成較大的成本壓力。在糧油下遊,終端銷售的競爭十分激烈,央企、外企、民企都十分活躍。央企、外企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人才資源;民營企業反應快速,經營手段靈活。整個市場,沒有企業能一家獨大。

不過寧高寧任職中糧期間,在投資方面被人贊譽有加,實際表現也有佐證。

2015年,中糧的投資收益達到約70億元,比上一年增加20多億元。僅投資蒙牛乳業獲得的現金紅利將近2億元,是中糧投資的所有子公司、合資公司、聯營企業中,貢獻現金紅利最多的一家。

投資業務收獲頗豐,加上政府補貼,為中糧貢獻的利潤,已經與中糧的糧油貿易和加工主業差不多並駕齊驅。在國內特殊的經營環境下,筆者認為,中糧的利潤結構也許並不合理,但很難有更好的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200

余承東:華為上半年賣出6056萬臺手機 穩居全球市場前三

7月26日下午,華為消費者BG在深圳發布2016年上半年業績情況。余承東表示,2016年上半年,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6056萬臺,增長25%,銷售收入7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

上半年,華為中國市場份額達到18.6%,海外市場增速更快,是國內的1.6倍,歐洲市場表現亮眼。

華為消費者業務2016年上半年業績

昨天,華為發布了2016年上半年度整體經營業績。今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2455億元,同比增長40%;營業利潤率12%,而去年同期營業利潤率是18%。

“去年華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9.9%,今年上半年已達到11.4%,中國市場份額仍以18.6%位居第一。”余承東說。

華為距離三星、蘋果的差距已越來越小。目前,三星、蘋果的市場份額最新數據顯示分別是24%和17.9%。

余承東還透露,華為在中國市場的市份額未來一定會超過30%,但需要一定時間,保守估計超過20%會很快。

據了解,產品方面,華為上半年表現搶眼的是Matebook 8、P9/P9Plus、榮耀V8以及Matebook筆記本等。其中,P9銷量同比P8全球平均增長超過120%。

在渠道方面,過去半年,手機廠商全面回歸線下渠道。華為稱,截至上半年,華為全球自有體驗店數量超過3.5萬家,同比增長116%;其中,中國市場超過1萬家,歐洲達到6200個,拉美達到1500個,亞洲不含中國市場超過6500個。“與此同時,華為與渠道合作夥伴共建營業廳也超過15萬家,同比去年增長16%。”余承東說。

關於未來發展,余承東表示,2016年智能手機1.4億部出貨量以及280億美元的銷售額目標不會改變。在策略上,產品繼續聚焦中高端市場,並努力提升全球影響力,加強渠道建設以及品牌投入。

在今日發布的華為內部信中,余承東說,我們看到在終端行業的血海廝殺里,經歷過去幾年全球市場洗牌後,已逐漸形成TOP3手機廠商的競爭格局。GFK數據顯示,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市場份額已提升至2016年5月的11.4%,穩居前三,正迅速縮小與前兩名的差距,並進一步拉開與第二陣營距離。而中國手機市場洗牌正逐步走向白熱化,大批創業型互聯網公司仍奢望在夾縫中求得生存,預計絕大部分中國手機企業都將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他表示,未來3至5年,我們必定是全球市場能存活下來的2-3家手機廠商之一,也是中國市場能活下來的1-2家主流手機廠商之一,而且會活得越來越好。我們的風格主張向來是:看得見的對手就必須要超越!從量變到質變,屬於我們的時代必然會在大家的不懈追求與奮鬥中到來。

以下為余承東的內部公開信全文:

用信念與堅持,邁向屬於我們的崛起之路

親愛的同事們:

很高興能和大家聊聊半年總結。異常忙碌的日程里我最特別的收獲,就是開始有規律的跑步鍛煉。人的潛能巨大,而態度決定行動。我們堅持的並非跑步本身,而是執念於一種面向工作與生活的態度。同時讓我頗受啟發的是:釋放能量,不正是獲得更大能量的最佳方式麽?

打造作風強悍的精兵隊伍 ,充分釋放每一個人的能量

面對未來五年1000億美元的增長目標,我們清醒看到現階段自身能力的巨大差距,同時也興奮地感受到巨大歷史機遇面前大家的昂揚鬥誌。是的,華為終端人向來無懼挑戰,追求的高度決定了我們走向崛起的道路註定不平凡。

那麽如何追趕差距,抓住機遇?

組織層面,必須加快粗放經營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身,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圍繞大國戰略,我們將強化片區化運作,讓更多熱血誌士下沈至國家,調動千軍萬馬上戰場,有效支撐一線作戰。布陣點兵是各個團隊今年的首要任務,一方面,要精兵不要人海,提高人員素質而非數量,將人力配置在核心能力崗位上。對於不滿足崗位要求、不主動學習進步、濫竽充數的人堅決淘汰。另一方面,精減組織層級,減少不必要的決策流程尤其是不增值的環節,強調責任導向。對於日常工作中人浮於事的做法和行為,大家要敢於直面問題並迅速改進。

幹部方面,各級主管務必形成帶頭示範作用,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向內看,我們要主動巡店、站店去直面消費者落實每個細節的改進。轉身一定要快,歷史貢獻不能成為今天的一勞永逸,不斷學習才有可能跟上業務發展的節奏!跟不上的需主動騰出崗位給到能承擔更大挑戰的人,不進則退,幹部要能上能下。對於長期績效優秀的骨幹,我們要大膽提拔,不求全責備,賦予年輕幹部們更大的責任,讓大家在戰鬥中快速成長。向外看,當務之急需挖掘業界最頂尖的團隊、最牛的人才補齊我們零售、渠道、品牌營銷等能力短板。團結人方能得天下,大家要敢於招聘、使用比自己優秀的人,同時學會包容個性,給予有專長但不完美的英雄們充分發揮的機會,人盡其才。

消費者業務上萬名將士每個人應有的態度,就是不斷對標業界最佳實踐,主動學習並快速改進。我常常說定位決定地位,大家要有追求,眼睛必須盯著最高的標桿去看當下的不足。以行業NO.1為目標,在軟件、零售、渠道、品牌營銷、流程IT等領域我們仍存在巨大差距。基於此我們的改進一定要快,每個人的緊迫感和危機意識再強一些,學習主動性再高一些,不斷挑戰卓越,讓實力成為自己的名片,要有成為世界頂尖高手的決心勇氣!如果每個領域都能做到業界最高水平,加起來我們一定是NO.1。

我對我們這支隊伍充滿信心,對每一位同事充滿信心。要最大限度把每一個人的能量充分釋放出來,迅速撬動整體能力不斷提升,真正發揮混凝土組織的效能。開放心胸、善於學習的團隊必定無往不勝!

建設有溫度的品牌,有溫度的團隊

這半年,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就是P9系列與徠卡的跨界合作。作為華為手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僅將消費者拍照體驗提升至新的高度,更是實幹理念、極致技術、匠心文化的默契握手,是華為品牌與時尚、人文精神的情感共鳴。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對華為榮耀雙品牌的建設,各自對標行業標桿,找差距看問題,迅速改進提升。華為品牌對標蘋果三星,持續提高在全球高端市場的競爭力;榮耀品牌對標互聯網手機公司,重點面向年輕人群,在電商銷售和移動互聯網手機市場上闖出更大的天地,勇敢做自己。

圍繞消費者體驗精益求精提升產品質量,以消費者滿意度第一為目標持續完善全球售後服務體系建設,構築強大口碑與品牌,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在此提醒每位同事,在快速成長的道路上切不可迷失初心,應時刻牢記:“華為消費者業務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源自最終消費者。”我們品牌的溫度,來自於大家日常交付的細節點滴,每個人的工作必須以用戶體驗為核心不斷提升改進。

各級主管要積極投身到文化氛圍建設中去,在華為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下,營造更開放活力、坦誠透明、團結信任的消費者業務團隊氛圍。正所謂萬人一心,群山可撼!大家心在一起,未來就緊握在我們手中。

牢牢抓住歷史機遇,做智能終端領域的王者

2011,終端業務2C轉型元年,華為自有品牌從零起步。2016,我們在全球崛起元年,海外多個國家首次做到智能手機零售份額超過20%,尤其品牌高地歐洲區域實現上半年規模翻番的歷史突破。據GFK調查,500-600歐元檔位華為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從2015年12月的不到1%增長至2016年5月的14.3%。同時,Mate8人氣口碑超越Mate7上市同期表現,全球銷量增長超過65%;P9及P9 Plus上市短短三個月銷量超過450萬臺,中國及海外市場銷量相比上一代P8手機同期增長超過120%。伴隨Mate8及P9系列等產品的熱銷,華為手機在中國市場3000-4000多元檔位上,占據了絕對優勢。我們無比自豪地看到,華為消費者業務的中高端品牌之路從創業的異常艱辛、步入更穩健的良性循環,越來越多國籍、不同年齡的消費者用不同語言表達著對華為品牌的喜愛。

互聯網品牌榮耀保持活力增長,618大促位列安卓手機銷售額第一,榮耀V8一上市即獲得同檔位機型線上銷量及口碑榜雙料冠軍。華為消費者雲用戶數超1.6億,用戶粘性口碑進一步增強;移動寬帶與家庭業務2C領域表現強勢提升,TABLET及可穿戴產品增長翻番;而全球首款極致超薄、緊湊創新的PC平板二合一產品MateBook的成功上市,宣告華為正式進入PC市場的角逐,未來我們將致力於為全球PC產業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創新、以及更愉悅的使用體驗。

據IDC預測,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增長僅約3.1%。華為消費者業務上半年規模同比增長超過40%,銷售收入774億人民幣,繼續逆市前行,跑贏大盤!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經歷轉型初期的陣痛走向持續穩健經營,讓我們更堅定我們的戰略方向,同時也有更成熟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成績和不足。無論是研發、營銷、供應、生態或支撐體系,各領域的能力仍存在較大差距;全球部分區域還處於起步階段需盡快迎頭趕上;我們的成本管控能力較弱。同時,警惕業務高速發展下可能導致的腐敗蔓延,BCG問責將進一步從嚴收緊。成功無捷徑,惶者生存,大家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惟有如履薄冰,積極發現問題並迅速改進問題,踏踏實實長跑邁好每一步,才能構築面向未來更強大的實力根基。

我們看到在終端行業的血海廝殺里,經歷過去幾年全球市場洗牌後,已逐漸形成TOP3手機廠商的競爭格局。GFK數據顯示,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市場份額已提升至2016年5月的11.4%,穩居前三,正迅速縮小與前兩名的差距,並進一步拉開與第二陣營距離。而中國手機市場洗牌正逐步走向白熱化,大批創業型互聯網公司仍奢望在夾縫中求得生存,預計絕大部分中國手機企業都將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我始終堅信:未來3-5年,我們必定是全球市場能存活下來的2-3家手機廠商之一,也是中國市場能活下來的1-2家主流手機廠商之一,而且會活得越來越好。我們的風格主張向來是:看得見的對手就必須要超越!從量變到質變,屬於我們的時代必然會在大家的不懈追求與奮鬥中到來。

下半年,希望全體幹部及員工堅定信心,沿著我們的戰略方向團結一致全速前進,百分百拿出每一個人的態度積極作為。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勝利!

余承東

2016年7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9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