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央行官網發布2015年地區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北京、上海、江蘇位列前三,三個省市的增量總量超過1萬億。
具體來看,從增量的總數來看,北京、上海、江蘇位列前三,且僅這三個省市的增量總量超過了1萬億。其中北京更是超過了1.5萬億。而寧夏、西藏和青海和依次位列倒數前三名。其中寧夏僅503億,西藏不足800億,而青海則只有1112億。
就人民幣貸款而言,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北京依次位列人民幣貸款增量前五名。廣東的人民幣貸款增量超萬億。江蘇增量超過9000億,而接下來的第三名山東則只有5397億。而人民幣貸款增量的最後五名依次為西藏、寧夏、青海、海南和新疆。其中西藏、寧夏僅500多億,青海819億,而海南則為1000億。
據央行最新數據,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41萬億元,比2014年少4675億元。其中,1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82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7927億元和2477億元。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表示,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少於2014年,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外幣貸款大幅減少,二是表外融資明顯萎縮,三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也導致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有所下降。
盛松成透露,從2016年開始,央行將按月公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規模,擬定於每月20日左右發布上月數據。
“社會融資規模是從金融角度反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指標。”盛松成表示,供給側的變量涉及資本、勞動力、全要素生產率等。從總量看,社會融資規模反映了資金的總供給。中央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而盛松成認為,社會融資規模能夠有效反映這些供給側的變動情況。
盛松成介紹,一方面,社會融資規模中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增長持續低迷,反映了實體經濟去產能的情況。截至2015年末,產能過剩行業的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2.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房地產貸款的結構變化反映了房地產去庫存趨勢。截至2015年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7%,增速自2015年6月份以來持續回落,6個月累計下降6.9個百分點,反映房地產潛在供給下降;購房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2%,增速自2015年5月份以來持續回升,7個月累計上升5.7個百分點,反映購房需求正在回升。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一升一降,表明房地產去庫存化進一步加速。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