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的上半年凈利增14% 收購庫卡通過美國反壟斷審查

據美的集團(000333.SZ,下稱美的)8月30日晚的公告,2016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下降6.04%至775.22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4.08%,至94.96億元。這意味著,盡管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而收入微降,但美的的經營質量持續提升。

當晚的另一個好消息是,美的收購全球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德國庫卡公司,已於8月27日通過了美國反壟斷審查,相關的政府審批又過一關。

2016年上半年,美的以用戶為中心,持續推動產品結構優化。上半年綜合毛利率為29.2%,同比提升1.8個百分點;凈利率為13.2%,同比提升2.4個百分點。空調業務去庫存化執行堅決,產品力提升顯著,龍頭地位穩固;冰洗業務逆勢增長,冰箱收入同比增長11%至67億元,洗衣機收入同比增長31%至74億元,市場占比明顯提升;小家電產品結構升級明顯,上半年小家電毛利率30.37%,同比提升4.59個百分點點。

美的還進一步推動全價值鏈的精益化管理,全面推進T+3客戶訂單制的產銷模式,有效加強了庫存周期的管控及庫存面積的占用。與期初的同口徑比較,上半年美的存貨下降22%,存貨周轉天數31天、同比減少7天,現金周期-4天、同比減少8天,運營效率明顯提升。

依托多品類家電產品協同的優勢,美的上半年深入拓展旗艦店、蘇寧、國美、區域性連鎖(TOP100)、區域小連鎖(VIP200)和鄉鎮專賣店6大渠道;全面開展與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平臺的戰略合作,2016年上半年電商整體銷售超過100億元,同比增長57%;推動大物流平臺建設,已完成大部分省區市的物流業務平臺化,進一步挖掘整合效應。

目前美的自有資金607億元,充裕的資金儲備,為對外並購提供了更大的空間。2016年上半年,美的發起三項跨國業務的戰略收購與合作,總投入資金預期超過300億元。

美的東芝戰略合作已完成股權交割,美的將獲得東芝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並獲得40年東芝品牌全球授權,以及超過5000項專利技術。通過與東芝的優勢互補與協同,將在品牌、技術、渠道及生產制造等方面有力提升美的白色家電業務在全球的影響力與綜合競爭實力。

美的還收購了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80%的股權,借此進一步提升在歐洲及全球大型中央空調市場的占有率,並獲得完整的大型中央空調的生產線與技術協同。

更受矚目的是,美的已發起全面要約收購機器人巨頭德國庫卡集團。截至要約期結束,接受本次要約收購的庫卡股權為81.04%,加上此前美的已持有庫卡13.51%的股權,若要約收購得以交割,美的將共計持有庫卡的股權94.55%。

截止8月27日,美的收購庫卡已通過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的審查,獲得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的無反對意見,以及通過美國的反壟斷審查。接下來,此項跨國並購尚需通過歐盟、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的反壟斷審查,以及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和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會(DDTC)的審查,這些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36

四大行首份三季報出爐:中行前三季凈利增9.93% 不良率1.48%

10月26日晚間,中國銀行公布了2016年三季度業績,這是國有四大行中最先公布的三季度業績。前三季,中國銀行實現凈利潤1515.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93%。

截至三季末,中行不良貸款率為1.48%,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為155.83%;凈息差1.85%,同比下降0.29個百分點。

從盈利能力看,中國銀行截至9月末,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1.17%,同比增加0.02個百分點。凈資產收益率(ROE)13.66%,同比下降1.36個百分點。資產質量方面,中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29%,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21%,資本充足率為14.12%。

此外,三季末,中國銀行成本收入比為26.49%,同比下降0.08個百分點。集團業務及管理費977.78億元,同比增加30.01億元,增長3.17%。

從資產負債看,中國銀行截至9月末資產總額178575.0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419.06億元,增長6.20%。負債總額163926.0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346.10億元,增長6.05%。其中,客戶存款總額129744.7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453.08億元,增長10.62%;客戶貸款總額98758.0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7399.48億元,增長8.10%。

另外,三季報顯示,證金公司、華夏人壽三季度減持了中行的股份,減持後,兩者持有中行股份比例分別由2.7%、0.29%降至2.53%、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49

中國平安前三季凈利增17.1% 險資凈投資收益率6%

10月27日,中國平安公布其2016年截至9月30日的九個月期間未經審核業績公告。

公告顯示:報告期內,平安集團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65.08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7.1%;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權益為3,793.78億元,較年初增長13.5%;公司總資產約5.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2%。

另外,今年前三季度,平安集團互聯網業務持續深化發展。截至2016年9月30日,平安集團個人客戶總量1.25億,前三季度新增客戶2,682萬,其中線上客戶總量7,620萬,占個人客戶總量的61.0%。平安互聯網用戶規模約3.37億,年活躍用戶量2.29億,公司移動端累計用戶量2.22億。

2016年前三季度,互聯網用戶轉化為新增客戶的人數達823萬,占前三季度新增客戶總量的30.7%。同時,1,339萬核心金融公司的客戶通過註冊互聯網服務平臺賬戶轉化為線上客戶,占前三季度新增互聯網用戶總量的14.0%。

險資年化凈投資收益率達6.0%

保險業務方面,2016年前三季度,壽險業務規模保費2,955.52億元,同比增長26.2%。其中個人業務實現規模保費2,807.65億元,同比增長26.6%;壽險業務實現新業務價值353.48億元,同比增長48.1%。

2016年前三季度,平安產險實現凈利潤105.07億,綜合成本率94.9%;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274.27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車險業務實現保費收入1,054.09億元,同比增長11.9%。平安產險來自於交叉銷售、電話及網絡銷售的保費收入588.50億元,同比增長8.9%;車商渠道保費收入287.47億元,同比增長18.9%。

平安養老險前三季度的短期險和長期險業務規模分別為128.17億元和53.04億元。

在險資投資方面,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推進了高評級的固定收益投資、優先股投資,把握權益市場波動機會,動態調整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截至報告期末,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達1.8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8.6%。保險資金投資組合年化凈投資收益率6.0%,年化總投資收益率4.9%。

在銀行業務方面,平安銀行實現凈利潤187.19億元,同比增長5.5%;非利息凈收入274.05億元,同比增長19.4%,在營業收入中占比33.43%;計息負債平均成本2.17%,同比下降0.85個百分點;投產效率持續優化,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4.44個百分點至27.70%;規模平穩增長,吸收存款較年初增長10.3%,發放貸款和墊款較年初增長17.6%。

在資產管理業務方面,截至2016年9月30日,信托資產管理規模6,264.89億元,較年初增長12.2%,其中事務管理類規模較年初增長44.9%至3,255億元,投資類規模較年初下降12.2%至1,507.68億元,融資類規模較年初下降7.3%至1,502.21億元。

證券行業受市場波動與經紀交易量下滑影響,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49.8%。平安證券凈利潤同比下降20.2%。

普惠金融新增貸款同比增281.6%

在平安布局的互聯網金融里,陸金所目前累計註冊用戶數2,550萬,較年初增長39.3%,活躍投資用戶數655萬,較年初增長80.4%。2016年前三季度零售端交易量10,772.20億元,同比增長239.3%,零售端管理資產3,909.21億元,較2015年底增長55.8%;機構端交易量32,205.83億元,同比增長428.8%;普惠金融的新增貸款量達1,119.01億元,同比增長281.6%,期末管理貸款余額1,116.50億元。

平安好醫生在線上和線下向用戶提供健康管理和移動醫療服務。截至2016年9月底,平安好醫生累計為1.1億用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日咨詢量峰值超25萬,月活躍用戶數峰值突破2,600萬。

壹錢包進一步明確了以壹錢包APP為主體、“積分+支付”融合發展的新戰略。截至2016年9月,支付及積分業務交易規模達20,057.18億元,同比增長107.8%;累計註冊用戶數6,498.70萬,月均活躍用戶620.69萬。新增積分發放89.50億元,同比增長168.0%。

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一賬通平臺已全面覆蓋C端和B端業務。在C端,一賬通平臺繼續深化場景建設,為用戶提供賬戶、財富、信用、生活管理四大類服務,用戶規模近1.57億,較年初增長49.9%,月活躍用戶超2,220萬,同比增長62.0%;在B端,金融一賬通雲服務平臺已累計與174家銀行及996家非銀金融及準金融機構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52

比亞迪:前三季凈利增近9成 預計全年超50億元

比亞迪10月31日晚間發布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27.98億元,同比增長50.12%,主要原因為汽車業務與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收入增加所致;凈利潤36.64億元,同比增長86.82%;扣非凈利潤34.63億元,同比增長609.77%。公司預計2016年全年凈利潤50億元-52億元,同比增幅77.09%-84.17%。

公告稱,第四季度,預計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持續旺盛,集團新能源汽車將繼續熱銷,新能源汽車業務將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傳統汽車業務方面,集團 SUV 車型的持續熱銷將推動集團傳統汽車銷量的穩步增長。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方面,金屬部件業務持續增長,為集團帶來良好的利潤貢獻。太陽能業務方面,受國內外市場需求低迷及產品價格下降影響,預計第四季度太陽能業務仍面臨較大經營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87

中通去年凈利增7成 五大民營快遞哪家強|財報解讀

隨著“三通一達”和順豐控股的陸續上市,此前一直埋頭賺錢的民營快遞巨頭們的經營業績也浮出水面。

2月28日,美股上市的中通快遞發布了其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財報,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60%以上增長。而在此之前,另外幾家A股上市快遞巨頭也發布了2016年業績快報。

中通快遞公布的財報稱,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的收入為31.91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同期增長45.8%;經調整的凈利潤為7.40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同期的4.85億元人民幣增長了52.7%。2016年全年收入97.89億元人民幣,相比2015年增長60.8%;經調整的凈利潤為21.65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增長76.8%。

2016年10月27日,中通快遞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融資規模達14億美元,這是繼阿里巴巴2014年赴美上市以來最大規模的中國企業赴美IPO,也是2016年美國證券市場最大IPO。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的信息,中通快遞在2016年的包裹運送量已排在“三通一達”及順豐的前列,不過根據幾家民營快遞披露的業績快報,營業收入最高的還是順豐控股(574.83億元),其次為申通快遞(99.82億元),中通和韻達則分別為97.888億元以及73.61億元。

從凈利潤來看,順豐控股也依然處於領先,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順豐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6.43億元,緊隨其後的中通是21.645億元,申通這一指標為11.93億元,韻達為11.76億元,而圓通此前的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5億元至14.5億元。

由於堅持直營和質量管控,順豐的快遞平均單價一直比其他競爭對手高不少,這也是其利潤最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前順豐借殼的鼎泰新材發布的公告材料就透露,2013年、2014年,順豐控股快遞業務平均單價分別為23.73元、22.54元,遠高於同期同行業平均單價7.27元和7.49元。

不過,從2016年的業績表現看,中通的利潤已經開始迎頭趕上,公司內部管理層也對記者透露,為了提高遞送質量,中通也在通過“同建共享”的模式加強對網點的管控,即在傳統加盟制基礎上,讓關鍵區域的總經理持有中通股份,設計業務進入和轉讓機制,將傳統加盟制快遞企業升級為創業創新商業平臺。

在此之前,除了順豐,“三通一達”都是采取加盟的方式擴張網點,總部的盈利主要依靠加盟商的運單的增長,這其實也助長了其對加盟商低價策略的支持。而這種低價策略帶來的低利潤率,又導致擴大基礎設施乏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盡管快遞行業在過去幾年維持了高速發展,但網購推動快遞業務的速度已經放慢。中原證券的研報就顯示,2013-2015年網購規模增速分別為58.33%、47.37%和35.71%,到16年前三季度已經下降到26.56%,而隨著產品單一同質化、附加值不足等問題的凸顯,快遞行業的競爭日益加劇,產品價格逐年下降。公開數據就顯示,2016年我國快遞單價為12.78元/件,同比2015年下降0.62元/件。

在順豐控股上市儀式上,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高宏峰就指出,順豐的上市,也是快遞企業這一輪上市的收官之作和新高潮,未來行業也將迎來新發展,目前還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服務質量殘次不齊和員工待遇有待提高等多方面的問題。

“2017年預計有中小快遞公司會活不下去,而原有的價格戰也難以持續,快遞可能會迎來一輪漲價潮。”“三通一達”其中一家民營快遞的管理層對記者預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17

京東方A一季度凈利增21倍 社保基金連續兩季度增持

京東方A24日晚間披露了2016年年報,營業收入688.96億元,同比增長41.69%;凈利19億元,同比增長15.05%。公司普通股利潤分配預案為,向全體股東每 10 股派發現金紅利 0.30 元(含稅),不送紅股, 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

此外,京東方A還披露了表現亮眼的一季報,2017年一季度營收、凈利分別同比增長78%、2128%,主要是公司規模擴大及產品價格上升所致。公告稱,2017 年,公司進一步推動戰略轉型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持續推進顯示產品結構優化;加強新技術開發能力,推動新技術、新工藝 快速量產化;加快高附加值產品導入,提升高附加值產品出貨比重; 報告期內公司多條產線持續保持滿銷滿產,產線綜合良率及產品品質不斷提高,主要產品細分市場占有率繼續提升。加之一季度半導體顯示行業整體保持較高景氣度,公司經營業績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值得註意的是,證金公司去年四季度減持8635萬股,持股降至8.77億股,不過社保基金108組合新進前十,持有2.8億股。今年一季度,108組合繼續增持至3.76億股,社保111組合也新進持有2.12億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670

格力首季凈利增27% 銀隆事件不改董明珠多元化決心

去年收購銀隆遇挫,沒有改變董明珠加碼格力多元化的決心。格力電器(000651.SZ)4月26日晚發布飄紅的2016年報和高達108億元的分紅方案,同時透露2017年將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新能源產業三個方向推進多元化。

另據其4月28日晚發布的一季報,格力電器2017年第一季度營業總收入達到300.35億元,同比增長19.67%;凈利潤40.15億元,同比增長27.06%。

空調業地位穩固

格力電器去年進一步鞏固了在國內家用空調市場的領軍地位,還取得了歷史最高的凈利潤收益,這是董明珠的底氣所在。

據年報,格力電器2016年營業總收入1101.13億元,同比增長9.5%;營業收入1083億元,同比增長10.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4.21億元,同比增長23.05%。因此,格力電器擬每10股派發現金18元(含稅),派發現金總額高達108.28億元,是格力電器歷年來最高的分紅方案。

去年,格力保持了在空調業的龍頭地位。根據《產業在線》的數據,2016年格力家用空調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2.73%。此外,格力在國內商用空調市場的份額也保持領先。

而且,格力“去庫存”有成效。2016年,格力空調的銷售金額達880.85億元,同比增長5.22%。同期,格力電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48.6億元,同比減少66.52%,主要是商品銷售收到的現金減少所致。兩個數據對比之下,顯示格力渠道空調庫存出貨增加。

一位格力空調專賣店的老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空調市場增速放緩,去年格力給專賣店下達的銷售任務指標也更加理性、務實,不再給經銷商過大的銷售壓力,所以庫存減少。

市場份額的穩固、新產品的推出,讓格力空調保持較高的毛利率,是格力凈利創下新高的主要原因。年報顯示,2016年格力空調的毛利率達到38.54%,同比提高2.54個百分點。

謀劃下一個千億

2017年,格力電器將“挑戰自我、掌控未來”作為經營指導思想,布局多元化戰略,鞏固和發展空調產業的同時,不斷向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新能源產業延伸。

技術,仍然是格力多元化的基礎。格力將加大人工智能在家電領域的研發力度,推進智能家居技術發展;並加強磁懸浮軸承、壓縮機小型輕量化、新領域電機、通信領域技術和產品、洗衣機等新技術和原創技術的研發。

格力多元化今年將“三箭”齊發,首先,在智能家居領域,豐富格力生活電器的產品線,同時做大做強手機產業,將正式啟動手機線下渠道銷售。第一財經記者本月在廣交會上看到格力已推出全套智能家居產品,用格力手機可以遙控;格力還推出了滾筒洗衣機。

其次,在智能制造領域,加快智能裝備和模具產業的市場拓展,緊密圍繞機器人和精密機床兩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在完成公司自主制造系統轉型升級的同時,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

值得關註的是,格力將攜手銀隆,拓寬相關產業鏈。牢牢把握與銀隆合作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模具、電機、汽車空調、智能裝備等領域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格力還將加大各工業制品品牌的推廣力度,兼顧國內和海外市場,尋求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機會。這意味著,格力將從B2C領域,積極向B2B領域拓展。

第三,在新能源領域,格力將擴大光伏空調的市場份額,實現光儲一體化的技術突破;攻關能源控制的協議與策略,實現家居級、樓宇級、城區級的分布式控制系統和分布式能源系統開發。

格力電器在1000億元左右的收入規模已徘徊了三年,董明珠三路並進的思路表明,她仍在為格力電器下一個千億積極地“排兵布陣”。

化解銀隆事件不利影響

去年,格力電器曾謀劃通過定向增發籌資,全資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向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領域擴張。後來,這一方案受到中小股東反對而終止。

當時,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力主收購銀隆。外界分析有三個出發點,一是迅速做大格力電器的收入規模;二是提升大股東格力集團及格力關聯方的持股數量,防止“野蠻人”的惡意收購;三是擴大員工持股,增強管理層、員工的激勵。

從目前看,盡管收購銀隆遇挫,此事的不利影響已經基本化解。一是格力繼續加快推進多元化,為下一個千億布局;二是從格力電器的前十大股東看,前海人壽仍持股4.12%、為格力電器的第三大股東,但隨著國家加強對險資的監管,野蠻人惡意收購的風險已大為降低;三是格力電器去年為全體員工每月增加1000元收入,對空調安裝工每一臺空調的安裝費增加100元,增強對員工、安裝工的激勵。

中小股東反對格力電器收購銀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擔心銀隆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利潤率,相比格力空調的利潤率低,會拉低格力電器的整體凈利潤率。後來,格力電器的股東會通過了格力與銀隆的合作方案。今後,格力電器將向銀隆提供電機、汽車空調等部件,這既有利於增加格力電器的銷售收入,同時可以避免凈利率被拉低的風險。

最近,盡管有人質疑董明珠成為銀隆二股東,但是格力電器的市值仍創下2000億元的新高,從格力電器2016年年報和其史上最高分紅方案,外界也許會找到其中的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267

TCL首季凈利增七成  籌劃重大事項欲跨千億門檻

TCL集團(000100.SZ)4月27日晚發布年報顯示,2016年TCL集團實現營業收入 1064.7 億元,同比增長 1.81%,其中銷售收入 1035.9 億元,同比增長 2.10%;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86.1 億元,同比上升 7.58%;凈利潤 21.4 億元,同比下降 33.8%,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16億元,同比下降37.6%。

在年報中,TCL集團重複強調,公司的年銷售收入已徘徊在1000億元左右的規模三年,TCL將積極開拓新的業務,創新商業模式,打開新的成長空間。TCL集團將通過業務重組和優化產業與資本結構,力爭2017 年恢複業務增長,明顯提高經營效益。

今年一季度,TCL集團的業績明顯改善。據4月27日晚發布的一季報,TCL集團2017年一季度營業收入253.7億元,同比增長8.42%;凈利潤6.72億元,同比增長89.1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48億元,同比增長71.86%。面板業回暖是重要的原因,華星光電2017年凈利潤有望比2016年增長50%以上。

值得關註的是,TCL集團在4月27日晚還發布公告透露,擬籌劃重大事項,由於目前該重大事項正處於論證商討階段,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因此自4月28日開市起繼續停牌。TCL承諾,在繼續停牌之日起5個交易日內確認該重大事項是否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去年,在TCL集團最大的三塊產業中,華星光電的面板業務繼續保持了較好的盈利,TCL 多媒體的彩電業務盈利水平同比改善。但手機業務受到宏觀經濟環境欠佳、中國區業務重組未達預期以及關鍵部件成本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令TCL 通訊業績大幅下降,影響了TCL集團的整體凈利潤水平。

華星光電仍然是TCL集團最大的利潤奶牛,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23.1億元,同比增長23.8%,實現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64.3億元。2016年,華星光電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排名升至全球第五位,兩條 8.5 代線的產能利用率保持業內領先;第 6 代 LTPS 產線順利完成生產爬坡;第 11 代 液晶及 AMOLED 生產線已於 11 月 30 日開工建設。此外,華星光電還承建了“印刷 OLED 顯示技術集成與研發公共開放平臺”,研發下一代顯示技術。

彩電業務方面,TCL多媒體去年銷售收入285.9億元,同比增長4.42%,實現經營利潤2.53億元,同比增長10.6%。2016年,TCL集團 LCD 電視銷量 2051 萬臺,居全球第三位;曲面、大屏、4K、量子點等高端產品銷售占比不斷提升,並於 9 月推出高端副品牌 XESS,提升產品力和品牌力。今年,TCL還攜手騰訊推出互聯網電視子品牌雷鳥,做透細分市場。

智能電視運營業務快速成長。截至 2016 年底,TCL的 TV+智能網絡電視平臺的累計激活數量達 1729 萬,日均活躍用戶數達 747 萬,TV+平臺全年實現服務收入7229萬元,同比增長69%;通過歡網運營的智能終端累計激活用戶達 2859 萬,日均活躍用戶數達 1076 萬;全球播院線業務累計用戶達到 1670 萬。

手機業務方面,TCL 通訊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03.9億元,同比下降15.8%;實現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4.74 億元。去年,TCL通訊完成私有化,通過產品結構、銷售區域、渠道分布的調整,重建效率、速度和成本的優勢,海外移動互聯網業務也取得突破。TCL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平臺月活躍用戶升至 2299 萬。

家電業務以智能和健康為重點發展方向,不斷提高中高端產品占比,並推動智能終端產品的互聯互通。 去年,TCL家電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20.7億元,同比增長22.7%,實現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2.48億元。

去年,TCL的金融、投資業務發展迅速。與紫光集團、長江引導基金以及湖北科投分別組建了兩只目標百億規模的產業並購基金,並與偉星新材、浙大網新等上市公司共同成立股權投資基金,借助公司的產業優勢與管理經驗,在先進制造與現代服務領域共建產業生態。

TCL坦言,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增長放緩,競爭日趨激烈。隨著產品硬件創新、內容融合及國際化業務拓展,中國品牌的競爭優勢將繼續增強,TCL具備在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的實力。然而,TCL已經在 1000 億銷售額上下徘徊了三年,毛利空間不斷收窄,營業利潤也持續下降。只有推進變革,優化組織流程,創新商業模式,才能讓企業持續發展。

為此,TCL將全力推進“產品+服務”、“智能+互聯網”的轉型,促進“雙+”轉型和國際化雙輪驅動戰略的落地,同時力爭在智能技術和半導體顯示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建立產品和技術的競爭優勢,轉變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和互聯網應用服務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273

泛海控股:一季度凈利增137% 黃木順大舉增持成三股東

泛海控股發布一季度報告,公司營收33.7億元,同比降33.55%;不過,得益於投資收益大幅增加,凈利達4.35億元,同比增137.01%。此外,一季度,牛散黃木順大幅增持0.48億股至1.38億股,占比達2.66%,超越泛海能源控股成第三大股東。

報告期主要財務數據、財務指標發生重大變動的原因說明

1. 貨幣資金、存貨及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較期初及上年同期發生較大變化,主要原因系報告期內公司加速推進上海及北京項目拆遷進度,土地成本支出增加。

2. 短期借款等有息負債期末余額大幅增加,主要原因系報告期內公司融資規模增加。

3. 營業總收入及營業成本較上年同期有所減少,主要原因系報告期內公司受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地產結算收入同比有所降低,相應結轉成本也隨之降低。

4. 管理費用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主要原因系報告期內金融板塊子公司業務及管理費用增加。

5. 投資收益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主要原因系報告期內投資聯營企業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收益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收益大幅增加。

6. 所得稅費用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主要原因系報告內利潤總額大幅增加。

7. 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較上年同期大幅降低,主要原因系公司報告期內投資上海雲鋒新呈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雲鋒基金”)以及支付華富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富國際”,系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碼:0952.HK)股權收購對價帶來投資活動現金流出大幅增加。

8. 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較上年同期大幅降低,主要原因系公司上年度取得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帶來籌資活動流入規模相對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290

中國聯通預計前三季凈利增168% 第四季將面較大壓力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21/1155554.html

__.thumb_head

公告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移動出賬用戶凈增1304萬戶,達到2.77億戶。其中,4G用戶凈增5573萬戶,達到1.60億戶。九月單月移動出賬用戶凈增和4G用戶凈增同創今年新高,分別達到382萬戶和756萬戶。2017年前三季度,移動主營業務收入預計達到約1170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約6.7%,升幅較今年上半年的5.2%持續提升。整體主營業務收入預計約為1879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約4.1%,升幅較今年上半年的3.2%持續提升。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預計約為39.6億元,其中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預計約為13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約168.4%。

公司表示,業績預增主要得益於主營業務收入的良好增長,以及銷售費用和終端補貼的下降。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全面深化實施聚焦戰略,以規模效益發展為主線,促發展、控成本、轉機制,總體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經營模式創新初見成效,助力收入和利潤提升。公司轉型移動業務發展模式,加大2I2C、2B2C等在線銷售力度,提升新入網用戶質量,在低用戶發展成本和薄補貼模式下,實現移動業務發展提速。

根據公告,公司於2017年9月1日起取消國內移動漫遊長途費,以及預期市場競爭將周期性加劇,公司預計今年第四季度財務表現將面對較大壓力。公司將積極應對挑戰,持續深化聚焦戰略,全力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提高效率和回報。(記者 王維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