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內容分發邁向智能時代,內容本身或仍是制勝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3/161183.shtml

內容分發邁向智能時代,內容本身或仍是制勝點
孟永輝 孟永輝

內容分發邁向智能時代,內容本身或仍是制勝點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突破口將會是百度未來的發展重點。

本文系孟永輝,( 微信 ID: 孟老獅 ) 對i黑馬投稿。

同很多互聯網公司一樣,百度同樣迎來了自己的“開年第一講”。在經歷了百度高層的調整之後,李彥宏的“開年第一講”看上去似乎更有意義。李彥宏在講話中指出,百度將重新回到自己真正出發的原點,借助大數據的手段做好內容分發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突破口將會是百度未來的發展重點。

通過李彥宏的講話,我們能夠看出未來的百度將會更加專註於內容分發,百度與今日頭條之間的內容分發大戰或許將會提前到來。另外,李彥宏提到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熱門領域同樣將會被更多人多熟知與關註。很多人會將關註的焦點集中在百度與今日頭條的內容分發大戰上面,盡管這兩個水火不相容的存在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然而,除了這一場大戰之外,我們或許還應當關註一下其他一些相關信息。

內容分發不是已經過去,而是剛剛開始

很多人都知道百度是靠內容分發起家的,而且它的內容分發主要是基於搜索引擎進行的。在互聯網時代,基於搜索引擎的內容分發具有一定的領先性,因為那個時候的用戶對於知識的獲取剛剛從圖書館、學校等傳統的渠道轉移到了互聯網上,只要你的搜索引擎算法足夠優秀,能夠準確快速地找到用戶真正需要的內容,用戶便會買賬。如果下一次用戶在知識獲取上遇到難題,同樣會借助搜索引擎進行解決。

傳統意義上的內容分發更多地聚焦在利用算法為用戶提供足夠多的信息和內容上面,用戶關心的是如何快速地獲得足夠多的信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以量取勝的內容分發邏輯已經無法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需求,只有借助新的技術手段,不斷優化內容分發的質量,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用戶獲取信息上的諸多不便,讓用戶感知重新回到搜索引擎剛開始興起時的狀態。

以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的內容分發時代的到來讓人們看到了在內容分發上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借助新技術,互聯網公司能夠做到的內容分發遠比現在這樣的模式來得精準、專業。未來真正能夠決勝於內容分發市場上的利器就是如何更加智能、更加精準地為用戶從海量的信息當中找到真正能夠打動用戶的信息。

因此,內容分發的時代不是已經過去,而是剛剛開始。只有不斷借助外部的技術,不斷找到新的內容分發模式,借助新的技術手段,才能真正解決當下用戶獲取信息過多,過泛,過濫的問題,最大程度上提升內容分發的效率。

盡管百度在內容分發上走了彎路,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依然停留在互聯網時代的內容分發思維之上,但是借助新的內容分發思維,百度在內容分發上積累的先進經驗和算法優勢依然能夠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在這樣一種邏輯下,我們可以斷定,內容分發不是已經過去,而是剛剛開始。這種開始是基於一種全新的內容分發邏輯而來的,能夠給用戶帶來更加優質的體驗。只有這樣,以大數據、智能科技為代表的全新的內容分發時代或將最終來臨。

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分發或將成為下個熱點

基於搜索引擎的內容分發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就在於他們抓住了互聯網時代來臨的風口。用戶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從線下的資料查閱逐步遷移到線上的信息搜索,這種趨勢在造就互聯網巨頭的同時,同樣在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習慣。

以搜索引擎為主要手段的知識查閱和信息獲取的方式已經成為當下人們獲取知識的首選,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如何優化人們知識查閱和信息獲取的方式,如何提升人們知識查閱和信息獲取的效率成為最終贏得用戶的關鍵。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最終讓互聯網成為整個社會必備的一種資源。當下,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都有互聯網的影子存在,當下的互聯網已經不再是稀缺品,而是必備品。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如果依然按照傳統的思路進行內容分發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在內容分發的突破和創新上,同樣會遇到諸多的問題和困境。只有借助新的技術手段才能破解當下內容分發的難題,真正從本質上改變內容分發的概念。

智能科技已經不可避免地會成為下個階段發展的方向,如何讓智能科技與更多的環節產生聯系成為未來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重點。而基於大數據與雲計算的智能科技應用則讓傳統的基於算法取勝的搜索引擎有了發展的可能。借助智能科技與大數據、雲計算的融合,在對原有的算法進行優化的基礎上,提升內容分發的效率成為下一個階段發展的重點。

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分發能夠改變當下搜索引擎的信息分發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困境。借助大數據,在內容分發的時候能夠提前預判到用戶的需求,將用戶真正想要的信息從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來,直接提供給用戶,減少用戶搜索信息的時間和精力浪費;通過分析內容之間的聯系,找到內容當中不具備價值的部分,通過將這些不具備價值的內容刪除,起到優化內容的作用,減少內容不夠優化造成的內容泛濫問題的出現;通過搜羅內容與用戶之間的數據信息,找到內容和用戶之間的平衡點,將盡可能精準的信息推送給所需要的用戶,減少內容推送的不及時造成的問題……

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分發不僅能夠減少用戶搜索信息的不適,而且能夠提升內容資源的質量,真正從本質上改變當下的內容過於泛濫的問題,真正將原本沒有生機和活力的內容,變成“有頭腦”、“會思考”的內容。

內容分發的決勝點依然在內容本身

智能分發時代的到來導致很多人會將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的智能分發技術看作是決勝未來內容分發戰場的關鍵點。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基於算法起家的搜索引擎的內容分發邏輯過多地依賴技術因素,缺少對內容分發有一個清晰全面的認識。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內容,即使是再智能的算法都將會沒有用武之地。因此,只有堅持內容本身,才能真正贏得內容分發戰役的最終勝利。

以新技術切入的海量優質內容為以大數據、雲計算及智能科技為基礎的內容分發提供“營養”。智能分發時代的到來,並不僅僅體現在內容分發的精準上,更加體現在內容的優質上。傳統的內容分發邏輯之所以無法適應用戶的需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們對內容缺少一個健全完善的篩選機制,導致了很多劣質內容的出現以及類似魏則西事件的出現。這些劣質內容不但對用戶體驗造成了不利影響,而且對於內容分發平臺的效率同樣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想要提升內容分發的質量和效率,依然要從內容本身著手。

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改變傳統的以圖片和文字為主的內容輸出形式,將VR、AR等新技術更多地應用到內容產出過程當中,在豐富內容表現形式的同時,同樣提升內容輸出的質量,這樣優質的內容才能在新的互聯網環境中獲得新的發展力量;新的技術手段僅僅豐富了內容的表現形式,而新技術的應用所帶來內容產出效率的提升則能夠讓內容產出的數量同樣得到不斷地拓展和提升。

基於新技術手段的海量優質能夠為大數據、雲計算以及智能科技條件下的內容分發提供了應用基礎。海量優質的內容的存在最終讓智能的內容分發有了用武之地,以新技術為原點的全新內容生產模式在極大提升內容生產效率的同時,同樣為智能分發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數據資源。

內容產出方式的多元化為智能分發提供了可能性。新技術應用造就的內容數量的增加為智能分發提供了應用的空間,而內容產出的多元化則讓內容產出的邏輯遠遠超脫了傳統範疇。以百度為代表的基於搜索引擎的內容分發方式更多地集中在內容的抓取上,對於內容的篩選並不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傳統的互聯網時代內容產出方式較為單一,搜索引擎平臺想要通過如果想要獲得足夠多的內容,就必須瘋狂地進行抓取。只有不斷增加內容的數量,盡可能多地抓取內容,才能為用戶獲取信息提供多種可能性。在傳統的內容分發時代,這樣的內容分發模式並沒有錯,而隨著智能分發時代的到來,單純地依靠抓取已經無法滿足用戶需求。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在激發人們創作熱情的同時,同樣讓這個時代的內容來源日趨多元化。當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內容的產出體,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傳播源。以個人為主體的內容產出形式在增加內容數量的同時,同樣為智能分發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一條、二更、聚米眾籌為代表的內容產出平臺,在激發個人創作熱情的同時,同樣在以不同的形式介入到內容產出的大潮之中,從人們最為平常的生活著手,通過不斷發掘,試圖找到我們平常生活當中都會疏漏掉的內容。

以個人+平臺為主要特點的多元化的內容產出形式為智能分發提供了海量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產出方借助自己對內容的篩選進行的有目的的內容產出則讓智能分發從一開始就脫離了傳統的內容分發範疇。由內容產出方式的多元化所導致的新的內容分發時代的到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依然屬於智能分發的範疇。

基於內容的數據收集讓智能分發更加精準到位。當前的數據收集已經不再僅僅是內容數據的收集,更多的是“內容輸出者——內容——內容接受者”三位一體的數據收集方式,這種數據收集方式能夠避免傳統的數據收集過多地依賴內容本身的問題。將數據收集更多地集中在內容兩端的“輸出者”和“接受者”身上,讓內容數據的收集更加精準、到位。

基於這樣一種三維一體的數據收集方式不僅能夠讓內容產出更加有的放矢,而且能夠知道用戶真正需要什麽樣的內容,用戶真正的閱讀偏好是怎麽樣的。基於內容的數據收集最終讓內容不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更多地是通過數據進行研判之後所得到了一個順理成章的結果,內容創作的目的性將會更強。

由內容引發的數據收集而誕生的智能分發最終讓內容分發的模式有了本質的區別,而這勢必會改變傳統的知識獲取方式,真正從內容本身上著手進行數據收集與整理,而只有這些接地氣的數據才能保證內容分發的方式更加精準到位,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分發。目前,很多企業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如淘寶基於用戶的購買數據進行商品推送、聚米眾籌借助阿里雲的大數據平臺進行基於內容兩端的數據收集都是這種智能分發邏輯最真實的體現。

在新的技術背景之下,在新的內容產出模式下,以智能分發為代表的新的內容分發時代來臨已經不可避免。借助新技術強大的助推力,深度挖掘內容本身以及兩端的數據力量,不斷拓展內容產出的來源,內容分發或將在新的背景下重新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並再度占據市場發展的制高點。

百度 大數據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238

BAT大舉入局,內容分發市場會成BAT的盤中餐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11.shtml

BAT大舉入局,內容分發市場會成BAT的盤中餐嗎?
羅超頻道 羅超頻道

BAT大舉入局,內容分發市場會成BAT的盤中餐嗎?

內容分發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比門戶市場大得多。

本文由羅超頻道(微信ID:luochaotmt)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羅超

日光之下,本無新事。2017年內容分發這個概念十分火爆,但從互聯網誕生第一天起,內容分發之爭就已開始,不論是昔日網景與微軟爭奪瀏覽器,還是雅虎所掀起的資訊革命,以及之後搜索引擎的入口之爭,本質均是互聯網內容分發之戰。現在,巨頭們又在內容分發上打了起來。

2017年BAT內容分發戰事升級

我印象中,騰訊是最早提出內容戰略的互聯網巨頭,更早之前的泛娛樂戰略可視作是內容戰略的前身。2017年兩會上,馬化騰再次強調內容價值,其認為“在內容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大家都是以流量為主。未來內容的價值、IP的價值會越來越重要。流量和內容的比例將會從原來的八二,變成五五。”騰訊在內容分發上布局很早,在騰訊新聞占牢移動新聞老大的基礎上,個性化資訊平臺天天快報也已成氣候,與騰訊新聞形成掎角之勢。3月初,騰訊媒體平臺“芒種計劃”迎來升級,補貼金額擴大5倍到10億,可見騰訊還在加強內容分發的投入,給人誌在必得的感覺。

百度在去年就提出內容戰略並上線百家號內容平臺,推出“分潤百億計劃”壯大內容生態。今年,各界都能感受到百度對內容戰略的重視有增無減,2016年財報中的一個亮點是手機百度資訊流的表現,李彥宏在新春內部講話中更是明確“內容分發是我們的核心,我們之所以能夠存在,我們之所以很多業務能夠做的起來,是因為我們有內容分發這樣一個堅強的大盤”,百度現在寄托於所擅長的技術以及搜索時代攢下的流量和廣告主優勢,在內容分發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一位百度高層在年初甚至直接對《財經》表態:百度已直起對標今日頭條,一年內打趴他。

阿里巴巴並沒有明確提及內容戰略,馬雲還在忙著為“五新”步道暫未表達相關看法。然而,在行動上阿里卻動作頻頻,2016年成立大文娛板塊並交由馬雲愛將俞永福負責,去年10月升級為文娛集團,優酷土豆、UC、阿里影業、阿里音樂、阿里體育等8大業務被納入其中,俞永福出任董事長兼CEO。在完成組織上的架構之後,2017年阿里文娛主抓不同業務板塊的聯動以打開局面。承載阿里內容分發入口的UC自去掉“瀏覽器”標簽以來動作不斷,W+量子獎金計劃每月給數千名優秀自媒體直接發放一萬元現金獎勵,出手大方。還有外圍入口微博,去年轉型為內容平臺並大獲成功,市值超Twitter,可見,阿里手里好牌不少,再加上不差錢,它也是重量級選手。

11

BAT不約而同地打起內容分發的主意並將其升級到公司戰略,是因為看到今日頭條做得風生水起的幡然醒悟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有著更深層次考量,BAT在內容分發這件事上的野心可能比今日頭條大,而複制今日頭條不是他們的目標。

為何BAT不約而同升級內容戰略?

1、內容分發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比門戶市場大得多。

盡管內容分發市場是一個古老的市場,但BAT所看中的並不是存量市場。

一方面,用戶的互聯網內容消費需求正在指數級增長,從PC到智能手機到智能電視,用戶除了睡覺之外有太多機會消費互聯網內容。手機通知、個性化推薦、信息流將用戶註意力牢牢黏在手機上。PC時代,人們每天花幾十分鐘上門戶網站;今天人們每天花N個小時在互聯網內容上。

另一方面,廣告主預算向互聯網傾斜,尤其是向移動廣告、效果廣告、短視頻廣告上傾斜。用戶註意力在哪,廣告預算就在哪里,而內容就是註意力黑洞。移動互聯網的廣告價值過去並沒有得到釋放,在信息流廣告等新形式出現之後廣告主愈發親睞移動互聯網,微博2016年Q1到Q4廣告營銷營收的增長率分別為25%、45%、48%和45%,增長明顯正是因為內容化。

今日頭條的估值是搜狐的10倍(搜狐還有視頻和遊戲業務),是新浪網的兩倍(新浪還有微博的股份),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內容分發不是去瓜分門戶的蛋糕,它是一個增量市場,註意力多了廣告價值就大,而廣告是互聯網商業的基石。

2、內容分發是一個剛需市場,可以搶占用戶時長。

中國互聯網最早的三巨頭不是BAT,而是三大門戶,均是提供資訊內容服務的;百度有30%以上的流量來自於貼吧、知道和百科等自有內容產品;微信之所以成為吸睛利器,公眾號功不可沒。內容,在不同階段、不同平臺都在發揮其價值,它是用戶剛需,有了內容就有了用戶粘性、用戶活躍和用戶時長,這幾點是競爭焦點,因為人口紅利沒了。

3、流量成本居高不下,而內容可以產生流量。

移動互聯網第一階段是瓜分用戶,應用分發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之後下載不重要、流量更重要,流量成本與日俱增。內容可以實現流量的“自產自銷”,騰訊自有內容生態的流量占據中國整個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半壁江山。有了內容就不再需要或依賴去搜索引擎或者第三方入口導流,超級平臺或者生態業務之間就能形成流量內循環。因此,搜索引擎要內容化,WiFi萬能鑰匙要內容化,電商平臺要做內容導購,大家都想自生流量。

4、內容分發市場的背後,是精神消費市場。

泛資訊的內容分發只是巨頭們內容戰略的一環,這後面還有更大的謀劃。馬化騰在兩會的七大提案之一是關於數字文化娛樂產業的,音樂、電影、動漫這些垂直文娛市場都比資訊更龐大。馬雲的說法則是Double-H:Happiness和Health,阿里大力投資文娛業務,布局音樂、電影、體育等,不久之前合一影業與阿里影業團隊整合,加速布局。可見,對於阿里和騰訊而言:

內容價值不只是註意力,這背後是文化產業;

內容不只是滿足信息獲取,還要滿足精神娛樂需求;

內容不只是可以走廣告變現,還有音樂、影視、動漫、遊戲、IP等衍伸價值。

而這,是騰訊、阿里與今日頭條、門戶網站們做內容分發的出發點的巨大不同。

內容分發的果子會被BAT收割嗎?

中國互聯網BAT三分天下,一切上了規模的市場,都落入了BAT的勢力範圍,就算自己沒有做,也通過投資的方式圈地。內容分發平臺,眼下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還沒有站隊,四大門戶中搜狐和新浪已分別有騰訊和阿里元素,網易和鳳凰保持獨立。BAT在2017年升級內容戰略之後,內容分發市場會不會進入其懷抱呢?

1、從分發能力來看,BAT優勢明顯。

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 資訊客戶端2017年2月MAU前三分別為騰訊新聞2.18億、今日頭條1.72億、天天快報8532萬,其後是網易、新浪、搜狐和鳳凰四大門戶,艾瑞和易觀的最新報告有些許出入,但基本面一樣。如果將UC和手機百度納入資訊客戶端範疇,其MAU均已超過1億,可以進入前五,不過,UC和百度的消息流用戶並未單獨公布。

22

騰訊憑借社交優勢形成“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的雙入口,如果算上微信、手Q這兩個分發入口,實力無需贅言。UC用戶基數龐大、百度有流量優勢,它們只需要讓用戶更多使用資訊流,或者將搜索結果導入到平臺內容即可。BAT之外的玩家2017年則會迎來增長壓力。今日頭條用戶基數已很龐大,增長到了天花板,出海是其2017年的核心戰略之一;一點資訊與小米、OPPO戰略合作拿入口,2017年或許會與更多手機品牌合作;網易、搜狐和鳳凰吃老本,強化自媒體平臺成必然。

2、從變現能力來看,BAT各有所長。

百度在PC端掌握流量入口、通過搜索關鍵詞了解用戶,競價排名廣告雖然備受爭議,但卻深受廣告主尤其是中小企業親睞,2013年,百度超越央視成為收入最高的廣告平臺,2016年全年,百度活躍網絡營銷客戶數量約為98.2萬家,無人能及。2016年阿里巴巴廣告收入超越百度,電商主要營收是廣告,每一個商家都是阿里巴巴潛在的廣告主。騰訊遊戲收入是大頭,但廣告收入也很猛,尤其是效果廣告和社交廣告已形成優勢,2016年三季度網絡廣告收入增長51%,高盛近日透露騰訊即將發布的2016年財報,廣告收入增長將高於同業水平或成財報最大亮點。

由此可見,BAT在廣告主覆蓋上已經形成優勢,且各自有了自己的地盤,而其余玩家只能瓜分BAT已覆蓋廣告主的剩余預算。

3、從內容生態來看,BAT更具實力。

內容分發市場的核心不是產品,而是類似於AppStore或者滴滴的供需連接平臺:激發生產者生產大量優質內容,再將其有效地分發給讀者。要做到前者必須要形成良性內容生態,每個內容平臺都在做,但這顯然不是只提供一個後臺就夠的。騰訊芒種計劃已升級到2.0、阿里有UC W+量子基金(在視頻等領域還有細分扶持計劃),百度則有百億分潤計劃。不差錢的BAT更具投入意願,且願意打持久戰(UC甚至說要花5年去做好內容分發這件事情)。補貼有立竿見影的效果,BAT還有投資、流量、影響力甚至IP孵化的多元支持。對於其他玩家來說,補貼要跟上BAT的步伐不容易,因為跟BAT拼燒錢是不現實的,而在變現之外的競爭上也不占優勢。

基於BAT在內容分發、變現和生態領域的顯著優勢,我認為,2017年內容分發市場很可能會迎來合並、並購或投資事件。具體來說:

BAT會出手投資有價值的入口,尤其是阿里和百度需要花錢搶時間,更可能會出手投資有價值的內容分發平臺;

四大門戶加速擁抱個性化內容分發,強化自媒體平臺,讓分成成為標配。網易之前只對少量五星作者開放分成,搜狐、鳳凰有自媒體平臺但沒有分成,新浪沒有自媒體平臺,他們很快會跟上。同時不排除他們會投資內容分發入口的可能性,同樣是花錢買時間,沒錢買則可通過換股解決。

創業型內容分發平臺會垂直化,避開BAT鋒芒。頭條、一點會更有側重點,頭條押註短視頻可能還會布局直播,還有它在微博化、知乎化,以避巨頭鋒芒。

不同內容平臺合作存在可能。一點資訊今年與微博以及一下科技戰略合作,接入短視頻內容,這種內容層面的合作以及廣告系統上的合作可能會更多,“與巨頭共舞”也是一種能力。

BAT升級內容戰略之後,2017年內容分發競爭將十分激烈,行業格局必將生變,很可能會是BAT的菜,但也還有變數,其余分發平臺何去何從、今日頭條是否獨立上市,2017年答案會更清晰。

BAT 內容戰略 互聯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86

BAT大舉進軍,內容分發市場會成為BAT盤中餐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28/162203.shtml

BAT大舉進軍,內容分發市場會成為BAT盤中餐嗎?
羅超 羅超

BAT大舉進軍,內容分發市場會成為BAT盤中餐嗎?

BAT升級內容戰略之後,2017年內容分發競爭將十分激烈,行業格局必將生變。

日光之下,本無新事。2017年內容分發這個概念十分火爆,但從互聯網誕生第一天起,內容分發之爭就已開始,不論是昔日網景與微軟爭奪瀏覽器,還是雅虎所掀起的資訊革命,以及之後搜索引擎的入口之爭,本質均是互聯網內容分發之戰。現在,巨頭們又在內容分發上打了起來。

2017年BAT內容分發戰事升級

我印象中,騰訊是最早提出內容戰略的互聯網巨頭,更早之前的泛娛樂戰略可視作是內容戰略的前身。2017年兩會上,馬化騰再次強調內容價值,其認為“在內容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大家都是以流量為主。未來內容的價值、IP的價值會越來越重要。流量和內容的比例將會從原來的八二,變成五五。”騰訊在內容分發上布局很早,在騰訊新聞占牢移動新聞老大的基礎上,個性化資訊平臺天天快報也已成氣候,與騰訊新聞形成掎角之勢。3月初,騰訊媒體平臺“芒種計劃”迎來升級,補貼金額擴大5倍到10億,可見騰訊還在加強內容分發的投入,給人誌在必得的感覺。

百度在去年就提出內容戰略並上線百家號內容平臺,推出“分潤百億計劃”壯大內容生態。今年,各界都能感受到百度對內容戰略的重視有增無減,2016年財報中的一個亮點是手機百度資訊流的表現,李彥宏在新春內部講話中更是明確“內容分發是我們的核心,我們之所以能夠存在,我們之所以很多業務能夠做的起來,是因為我們有內容分發這樣一個堅強的大盤”,百度現在寄托於所擅長的技術以及搜索時代攢下的流量和廣告主優勢,在內容分發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一位百度高層在年初甚至直接對《財經》表態:百度已直起對標今日頭條,一年內打趴他。

阿里巴巴並沒有明確提及內容戰略,馬雲還在忙著為“五新”步道暫未表達相關看法。然而,在行動上阿里卻動作頻頻,2016年成立大文娛板塊並交由馬雲愛將俞永福負責,去年10月升級為文娛集團,優酷土豆、UC、阿里影業、阿里音樂、阿里體育等8大業務被納入其中,俞永福出任董事長兼CEO。在完成組織上的架構之後,2017年阿里文娛主抓不同業務板塊的聯動以打開局面。承載阿里內容分發入口的UC自去掉“瀏覽器”標簽以來動作不斷,W+量子獎金計劃每月給數千名優秀自媒體直接發放一萬元現金獎勵,出手大方。還有外圍入口微博,去年轉型為內容平臺並大獲成功,市值超Twitter,可見,阿里手里好牌不少,再加上不差錢,它也是重量級選手。

BAT不約而同地打起內容分發的主意並將其升級到公司戰略,是因為看到今日頭條做得風生水起的幡然醒悟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有著更深層次考量,BAT在內容分發這件事上的野心可能比今日頭條大,而複制今日頭條不是他們的目標。

為何BAT不約而同升級內容戰略?

1、內容分發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比門戶市場大得多。

盡管內容分發市場是一個古老的市場,但BAT所看中的並不是存量市場。

一方面,用戶的互聯網內容消費需求正在指數級增長,從PC到智能手機到智能電視,用戶除了睡覺之外有太多機會消費互聯網內容。手機通知、個性化推薦、信息流將用戶註意力牢牢黏在手機上。PC時代,人們每天花幾十分鐘上門戶網站;今天人們每天花N個小時在互聯網內容上。

另一方面,廣告主預算向互聯網傾斜,尤其是向移動廣告、效果廣告、短視頻廣告上傾斜。用戶註意力在哪,廣告預算就在哪里,而內容就是註意力黑洞。移動互聯網的廣告價值過去並沒有得到釋放,在信息流廣告等新形式出現之後廣告主愈發親睞移動互聯網,微博2016年Q1到Q4廣告營銷營收的增長率分別為25%、45%、48%和45%,增長明顯正是因為內容化。

今日頭條的估值是搜狐的10倍(搜狐還有視頻和遊戲業務),是新浪網的兩倍(新浪還有微博的股份),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內容分發不是去瓜分門戶的蛋糕,它是一個增量市場,註意力多了廣告價值就大,而廣告是互聯網商業的基石。

2、內容分發是一個剛需市場,可以搶占用戶時長。

中國互聯網最早的三巨頭不是BAT,而是三大門戶,均是提供資訊內容服務的;百度有30%以上的流量來自於貼吧、知道和百科等自有內容產品;微信之所以成為吸睛利器,公眾號功不可沒。內容,在不同階段、不同平臺都在發揮其價值,它是用戶剛需,有了內容就有了用戶粘性、用戶活躍和用戶時長,這幾點是競爭焦點,因為人口紅利沒了。

3、流量成本居高不下,而內容可以產生流量。

移動互聯網第一階段是瓜分用戶,應用分發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之後下載不重要、流量更重要,流量成本與日俱增。內容可以實現流量的“自產自銷”,騰訊自有內容生態的流量占據中國整個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半壁江山。有了內容就不再需要或依賴去搜索引擎或者第三方入口導流,超級平臺或者生態業務之間就能形成流量內循環。因此,搜索引擎要內容化,WiFi萬能鑰匙要內容化,電商平臺要做內容導購,大家都想自生流量。

4、內容分發市場的背後,是精神消費市場。

泛資訊的內容分發只是巨頭們內容戰略的一環,這後面還有更大的謀劃。馬化騰在兩會的七大提案之一是關於數字文化娛樂產業的,音樂、電影、動漫這些垂直文娛市場都比資訊更龐大。馬雲的說法則是Double-H:Happiness和Health,阿里大力投資文娛業務,布局音樂、電影、體育等,不久之前合一影業與阿里影業團隊整合,加速布局。可見,對於阿里和騰訊而言:

內容價值不只是註意力,這背後是文化產業;

內容不只是滿足信息獲取,還要滿足精神娛樂需求;

內容不只是可以走廣告變現,還有音樂、影視、動漫、遊戲、IP等衍伸價值。

而這,是騰訊、阿里與今日頭條、門戶網站們做內容分發的出發點的巨大不同。

內容分發的果子會被BAT收割嗎?

中國互聯網BAT三分天下,一切上了規模的市場,都落入了BAT的勢力範圍,就算自己沒有做,也通過投資的方式圈地。內容分發平臺,眼下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還沒有站隊,四大門戶中搜狐和新浪已分別有騰訊和阿里元素,網易和鳳凰保持獨立。BAT在2017年升級內容戰略之後,內容分發市場會不會進入其懷抱呢?

1、從分發能力來看,BAT優勢明顯。

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 資訊客戶端2017年2月MAU前三分別為騰訊新聞2.18億、今日頭條1.72億、天天快報8532萬,其後是網易、新浪、搜狐和鳳凰四大門戶,艾瑞和易觀的最新報告有些許出入,但基本面一樣。如果將UC和手機百度納入資訊客戶端範疇,其MAU均已超過1億,可以進入前五,不過,UC和百度的消息流用戶並未單獨公布。

騰訊憑借社交優勢形成“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的雙入口,如果算上微信、手Q這兩個分發入口,實力無需贅言。UC用戶基數龐大、百度有流量優勢,它們只需要讓用戶更多使用資訊流,或者將搜索結果導入到平臺內容即可。BAT之外的玩家2017年則會迎來增長壓力。今日頭條用戶基數已很龐大,增長到了天花板,出海是其2017年的核心戰略之一;一點資訊與小米、OPPO戰略合作拿入口,2017年或許會與更多手機品牌合作;網易、搜狐和鳳凰吃老本,強化自媒體平臺成必然。

2、從變現能力來看,BAT各有所長。

百度在PC端掌握流量入口、通過搜索關鍵詞了解用戶,競價排名廣告雖然備受爭議,但卻深受廣告主尤其是中小企業親睞,2013年,百度超越央視成為收入最高的廣告平臺,2016年全年,百度活躍網絡營銷客戶數量約為98.2萬家,無人能及。2016年阿里巴巴廣告收入超越百度,電商主要營收是廣告,每一個商家都是阿里巴巴潛在的廣告主。騰訊遊戲收入是大頭,但廣告收入也很猛,尤其是效果廣告和社交廣告已形成優勢,2016年三季度網絡廣告收入增長51%,高盛近日透露騰訊即將發布的2016年財報,廣告收入增長將高於同業水平或成財報最大亮點。

由此可見,BAT在廣告主覆蓋上已經形成優勢,且各自有了自己的地盤,而其余玩家只能瓜分BAT已覆蓋廣告主的剩余預算。

3、從內容生態來看,BAT更具實力。

內容分發市場的核心不是產品,而是類似於AppStore或者滴滴的供需連接平臺:激發生產者生產大量優質內容,再將其有效地分發給讀者。要做到前者必須要形成良性內容生態,每個內容平臺都在做,但這顯然不是只提供一個後臺就夠的。騰訊芒種計劃已升級到2.0、阿里有UC W+量子基金(在視頻等領域還有細分扶持計劃),百度則有百億分潤計劃。不差錢的BAT更具投入意願,且願意打持久戰(UC甚至說要花5年去做好內容分發這件事情)。補貼有立竿見影的效果,BAT還有投資、流量、影響力甚至IP孵化的多元支持。對於其他玩家來說,補貼要跟上BAT的步伐不容易,因為跟BAT拼燒錢是不現實的,而在變現之外的競爭上也不占優勢。

基於BAT在內容分發、變現和生態領域的顯著優勢,我認為,2017年內容分發市場很可能會迎來合並、並購或投資事件。具體來說:

1、BAT會出手投資有價值的入口,尤其是阿里和百度需要花錢搶時間,更可能會出手投資有價值的內容分發平臺;

2、四大門戶加速擁抱個性化內容分發,強化自媒體平臺,讓分成成為標配。網易之前只對少量五星作者開放分成,搜狐、鳳凰有自媒體平臺但沒有分成,新浪沒有自媒體平臺,他們很快會跟上。同時不排除他們會投資內容分發入口的可能性,同樣是花錢買時間,沒錢買則可通過換股解決。

3、創業型內容分發平臺會垂直化,避開BAT鋒芒。頭條、一點會更有側重點,頭條押註短視頻可能還會布局直播,還有它在微博化、知乎化,以避巨頭鋒芒。

4、不同內容平臺合作存在可能。一點資訊今年與微博以及一下科技戰略合作,接入短視頻內容,這種內容層面的合作以及廣告系統上的合作可能會更多,“與巨頭共舞”也是一種能力。

BAT升級內容戰略之後,2017年內容分發競爭將十分激烈,行業格局必將生變,很可能會是BAT的菜,但也還有變數,其余分發平臺何去何從、今日頭條是否獨立上市,2017年答案會更清晰。

百度 騰訊 阿里巴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191

“頭條”顛覆內容分發 沈澱粉絲成難題

今日頭條靠技術改寫了內容分發領域的遊戲規則,沖上100億美元的驚人估值,但迅速被BAT以生態資源優勢圍剿,這個領域想誕生寡頭似乎無望。

一個現象證明了眼下這種膠著局面。各類第三方監測分析報告給出的連續多個季度的數據顯示,無論從市場份額、滲透率,還是App打開頻次、用戶平均使用時長等維度統計,前幾名都是遞進排列,差距不大。互聯網熟悉的“721格局”與之無緣。

UC市場總經理周默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一個觀點,內容生態領域本身難以壟斷,也不應該被壟斷。用戶的短期關註點會跟著熱點走,平臺的時效性、獨家性會左右用戶的選擇;但長期關註點源於用戶對內容創作者的個人喜好,用戶會從單純消費內容到消費IP。

沈澱流量是天生缺乏社交基因的“頭條”們都想努力補齊的一塊短板,因為它是自媒體建立個人IP的一個基礎。多位自媒體創業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達的一個普遍感受是,他們的原創文章一旦被“頭條”們推薦,閱讀量突破“10萬+”很輕松,但這些流量難以像微信公眾號那樣將粉絲沈澱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能給他們帶來粉絲關系鏈的微信公眾號需要他們想各種辦法去做推廣,“10萬+”往往要靠“爆款”或撞大運。

這是一個有得有失的合理結果,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內容模式。“頭條”們是開放平臺,獲取流量更容易,但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微信相對是一個封閉環境,本身的強社交屬性讓粉絲更具黏性,但流量成本較高。因此,現在“頭條”們紛紛想辦法幫助作者將流量留在粉絲關系鏈中,順應用戶長期閱讀的關註趨勢。

這種個性化閱讀趨勢是BAT和“頭條”們在簽約機構媒體之外激烈爭搶優質個性化內容源頭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拿出××億資金扶持自媒體”已成為競爭“標配”,但至今沒有任何一家平臺能壟斷內容原創市場,光靠補貼沒能解決問題。自媒體普遍采用廣撒網的方式,同時在多個甚至十幾個平臺上輸出同質化內容。微信公眾號與兩三年前相比流量紅利衰減、訂閱號打開率走低的現象,已表明移動端內容更容易被分流的特性。

PC時代的特點是“人找信息”,百度壟斷了搜索入口,進而壟斷了用戶連接內容的渠道。但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的獲取入口非常分散,不再僅局限在搜索上,“頭條”式的內容分發建立了一種“信息找人”的反向模式,由此產生的巨大流量及其所帶來的廣告營收已經威脅到百度的商業利益。百度最近在內容和信息流廣告上的戰略轉向也表明它想奪回這個失去的戰場。

但“頭條”們在廣告與商業上的成功也隱藏著潛在風險。今日頭條CEO張一鳴秉承的“技術是中立的”思維,給今日頭條帶來的一個副作用是逐漸陷入內容低俗化與標題黨的用戶反饋聲中。事實上,低俗化只是單純依靠機器算法推薦內容所產生結果的一個表象,背後的趨勢是,基於大數據的推薦會讓用戶接觸的信息變得越來越窄眾,長遠看會影響用戶對平臺的黏性。

第一財經記者從阿里方面獨家獲悉,淘寶最近剛打掉了一批“黑搜”。所謂黑搜是黑科技專門針對手淘“千人千面”(根據用戶偏好與消費能力的大數據為其展示差異化商品)的商品推薦功能下手,用一種類似於“碰瓷”的方式將低銷量的商品在短時間內曝光給大量偏好並不匹配的用戶。雖然內容分發與商品展示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機器再聰明,人仍能鉆空子。

為避免此類現象,大數據維度的豐富性與人工幹預就成為必要。不能僅以用戶之前的閱讀偏好為依據做標簽化推薦,而是要找到這個用戶背後關聯性的場景數據作參考,同時輔助人工幹預去“馴化”機器。周默舉例說,用戶通過淘票票購買了兩張《愛樂之城》的電影票,看完後可能會產生搜索影評的需求,後臺就會基於搜索日誌在信息流里推薦相關主題的內容。這種對用戶臨時興趣的數據擴展會讓用戶畫像更加趨向真實。

在這方面,擁有完整生態資源的巨頭BAT正表現出潛在優勢。比如UC背後擁有用戶在優酷、高德、阿里影業以及淘寶上的行為數據,幫助機器提升推薦的精準度。除了後臺的數據維度,在前端作者層面上,UC的做法是幫助內容提供者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容店鋪”,通過數據服務、創作指導,以及未來接入一站式接單、淘寶客、阿里匯川等廣告平臺,以沈澱流量,並實現流量變現。背後依靠的仍是生態。

以機器學習和推薦算法為代表的技術在內容分發賽程的前半段占據上風,但進入下半程,能否搭建起一個可持續的平臺生態才會對內容創作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想要了解更多?

圍剿與反圍剿 BAT大戰今日頭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89

流量與價值,未來內容分發的雙重競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5/162777.shtml

流量與價值,未來內容分發的雙重競爭
南七道 南七道

流量與價值,未來內容分發的雙重競爭

流量決定了內容分發的廣度,而價值決定了內容的深度和和影響力,更好把握對於內容的理解和價值發掘。

本文由南七道(微信ID:nanqida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南七道。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褪,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被各大巨頭把持和分割完成後,整個互聯網進入到了下半場。爭奪用戶、頭部作者、優質內容,資訊分發領域的戰爭越來越激烈。無論是在四年前就已經入局的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還是後續入局的阿里UC,騰訊新聞,以及百度百家號,都是如此。

但是,流量之戰的進行,也讓整個資訊流量生態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根據QuestMobile移動互聯網2017春季報告,包括騰訊新聞、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個平臺開始在打造優質內容生態上發力,但各有側重。在接下來的資訊領域競爭里,將會是一場流量與價值的多緯度的綜合性競爭。

流量依然是下半場競爭的核心

整個互聯網進入到了下半場後。包括內容資訊的分發也是如此。在這其中,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巨頭對於內容爭奪和把控越來越強。這也說明了內容領域的重要性,內容具有先天的粘性和分享的再傳播性。這使得各個領域的大大小小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巨頭、內容分發商等紮堆進入。未來流量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內容需要流量來餵養,同時流量需要內容來加持,相輔相成。

b41e7be4d626d0d55d2d977667c7ac05

目前資訊第一陣營中,不管是今日頭條,騰訊新聞,一點資訊,還有大量崛起的的新興內容資訊客戶端,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依然是通過內容來爭奪流量。而且一個大趨勢是,大家對於內容需求的顆粒度越來越細。在這其中,除了大家強調的站內流量,日活等概念外,站外流量的發掘越來越成為在內容下半場競爭的核心。

目前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自有矩陣流量:今日頭條包括頭條APP,火山視頻,內涵段子等一系列資訊和視頻APP,相互拉動,各自有所側重。而騰訊媒體平臺企鵝號的內容,可以一次性分發到快報、騰訊新聞、騰訊視頻、QQ瀏覽器、手機騰訊網等垂直App。即可以各自作戰,又同時可以聯合在一起,相互拉動和導流。

而新起的UC頭條和百家號也是走的這個路線,但是效果卻很不盡人意。UC內容目前可以分發到優酷、土豆、手機淘寶在內的阿里App矩陣。百家號內容可以分發到百度新聞、手機百度等百度系App矩陣。但是由於整合不到位,目前還是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並沒有聚合成一個整體。流量處於一種割裂的碎片化狀態,優勢並不明顯。

一種是戰略合作流量聚合:除了自有流量,通過戰略合作,以APP預裝、瀏覽器信息流預置等手段直接植入手機、PAD等硬件,形成磅大的流量矩陣。已經成為以一點資訊為代表的資訊App快速崛起並趕超的一種有效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全生態用戶價值潛力巨大。

根據QuestMobile移動互聯網2017春季報告可以看出,某些領域隨著移動端生態用戶量的崛起,第三方流量的導入,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整個格局。秒拍作為短視頻內容和服務的提供者,App+站外用戶後可以排到行業第四,短視頻的崛起,隱然顯現出改變視頻生態的格局。

此前,一點資訊就已與小米和OPPO兩大國內硬件廠商達成戰略合作,同時與鳳凰網媒體矩陣達成了內容和流量端戰略合作。更大範圍地拓展服務受眾用戶,從2017年3月移動端生態流量展示,其受月度用戶總規模已經超過1.4億,日活、月活齊列行業前三。

微信圖片_20170425093405

而根據易觀最新數據,鳳凰的DAU也已超越網易、新浪、搜狐相關新聞APP,成為僅次於騰訊的新聞門戶類App。未來,一點資訊還將繼續發揮與鳳凰網的重要協同優勢。憑借一點資訊、鳳凰網、手機鳳凰網、鳳凰新聞App、OPPO瀏覽器、小米瀏覽器六大平臺,目前已可以直接觸及近9000萬日活用戶。這些流量的優勢和資源,將會讓一點資訊在內容資訊分發中占極大優勢。

機器算法下的三種傳播形態

在目前流行的資訊、視頻客戶端里,對於內容的分發和推薦中,機器算法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很多客戶端為了吸收更多流量,讓用戶更多停留在App內,通過機器算法來迎合用戶的喜好。盤點整個行業,推薦機制和形式可以細分為三種情況:

23a9137999b792346792e14b5a38a97c

一種是全機器算法類:在目前所有的資訊客戶端中,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單純基於用戶點擊的算法推薦機制、去人工化幹預等等越來越流行。但是,這種推薦機制會大量迎合人性底層需求的內容,例如熱門的影視劇簡單剪輯等類似的內容,可以滿足用戶獵奇、窺私、幸災樂禍等心理,但缺乏深度價值。技術力量的價值被過度高估和神話了。

一種是機器算法+部分幹預:在一個體系里,部分App用算法,部分App可以人工推薦。騰訊目前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在騰訊系的App中,快報是算法系列,完全靠機器推薦,人工無法幹預。同時在騰訊新聞等APP里,也引入了算法機制。但同時人工會對優質內容可以進行推薦和整合。

第三種就是在同一個資訊客戶端,機器算法+人工的“人機結合”模式:一點資訊就是這樣的代表。在不斷優化的機器算法、深度學習基礎之上,加入對內容有理解的人工和編輯的幹預,兩者之間相互融合,而不是一刀切的全部交給機器算法或者全部交給人工處理,大規模提升分發效率的同時,為用戶帶去更優質的價值內容。。類似人物、GQ等深度報道之所以在網絡上流行,每次出來都是爆款,就是因為聚合了一批對深度內容有需求同樣能夠理解內容的人。

流量與價值決定未來內容分發格局

未來的內容分發,關於流量的爭奪會越來越激烈,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的流量。沒有流量的內容根本談不上傳播與影響力。流量是內容分發的基礎。隨著機器算法的成熟,技術參與分發內容,已經成為趨勢,任何人和機構都無法去回避。

機器算法所能做的,是面臨海量資訊和用戶的篩選,從而完成用戶的基礎畫像和內容的分類。根據用戶的需求,去進行推薦和內容分發。但是,根據目前很多內容App來看,機器算法推薦的,大多是社會新聞和娛樂消遣,八卦新聞。在貌似智能和個性化的同時,很難帶來有用有價值的內容,換句話說大多數是口水內容。

5ea50a7b64d0ab04acc6ce3c609f10d3

但價值是內容的關鍵。如果提供的是類似的口水內容,看似滿足了用戶需求,也給App帶來了短期流量,但給用戶帶來的實質性價值非常有限。實際上,價值往往決定了內容App的深度與用戶粘性,這樣的流量很難真正沈澱下來。從而反過來影響App長期的競爭力。

人工智能、大數據再發達,在資訊推薦,優質作者的篩選與扶持,特別是有深度的內容推送上,完全由機器來判斷,看似公平,但對於深度和有價值的內容其實設置了門檻,生產內容的時間與深度,是必然成正比的,但不一定能快速吸引流量。只有讓懂內容的人,在機器的基礎上,借助經驗發揮出真正的價值與作用,甄別出有價值的內容,才能流量與價值兼顧。這也是有內容經驗和積累的專業編輯,在當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泛濫的當下的價值。

流量與價值,決定了未來內容分發的格局。流量決定了內容分發的廣度,而價值決定了內容的深度和和影響力,更好把握對於內容的理解和價值發掘。只有兩者良性結合,同時利用算法技術與人為的把控,深度與廣度兼顧,才能在未來的內容競爭格局中真正走到最後。

內容分發 流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00

微視,騰訊的內容分發和社交的新型嘗試

騰訊這次是真的急了,在短視頻領域。

先是5月18日,微信升級外鏈管理規則,阻斷一切沒有“牌照”的視聽節目在朋友圈傳播,但這條規則僅在三天後便刪除。

再是近日的微信安卓端內測,朋友圈發布視頻被測試同步至微視。但微信方面否認了朋友圈視頻將同步至微視。

騰訊是為數不多擁有視聽節目“牌照”的公司,外鏈管理規則的升級被認為是在給旗下短視頻APP微視開路;月活用戶超10億的微信是幾乎所有互聯網應用覬覦的流量入口,現在它有了給微視導流的跡象。

騰訊在放手一搏。

社交還是內容分發?

兩會期間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騰訊依然關註短視頻,正在探索發展短視頻、直播等新型社交平臺。

騰訊最早是在2013年切入短視頻領域,如果不是抖音等APP的突然崛起、短視頻的突然火爆,微視很有可能成為騰訊內部下一個微博。

2015年微視因用戶流失嚴重幾近停擺,主要成員離職或轉崗;2017年4月10日微視下線,又在3個月以後重生並加速叠代;隨著短視頻大熱,2018年騰訊明顯加速了在微視上的投資。

時至今日,很難把微視當成騰訊的防禦型產品。

騰訊在三季報提到了微視,稱“我們推出小視頻分享應用微視,以滿足用戶碎片時間娛樂的需求。微視為用戶提供豐富高質的內容,包括來自業界專業型用戶產生的內容,以及我們自有的正版數字內容庫,涵蓋音樂、遊戲、體育及綜藝節目等領域。微視上內容也可以通過QQ看點及手機QQ瀏覽器等信息流垂直場景進行分發。”

按照財報的定義,微視更像是一個內容分發平臺,沒有社交屬性。實際上,微視正是誕生於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OMG),後者主要負責騰訊網絡媒體業務的運營和發展。

但隨著2017年的二次複活,微視已於2017年年末被調整至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SNG),SNG負責以QQ與QQ空間為基礎打造大社交平臺。

微視究竟是騰訊的內容分發平臺,還是馬化騰稱的短視頻社交軟件領域的探索?

2018年3月,抖音短視頻產品負責人王曉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抖音沒有強化社交功能的計劃,也沒有補貼計劃。

通過內容分發的形式,抖音已經驗證了商業變現的可能性。2017年9月,抖音與Airbnb、哈爾濱啤酒和雪佛蘭合作推出三支品牌視頻廣告;2018年3月,抖音開始出現淘寶鏈接,通過抖音可以順暢地在手機淘寶上完成購買。

相比之下,微信公眾號更適合圖文素材的內容分發。騰訊尚無在視聽節目分發上領先的平臺產品,而抖音的月活躍用戶已經高達1.54億——這還不是行業最好水平。

比達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主要短視頻APP月均活躍用戶數方面,西瓜視頻、快手、抖音短視頻在同領域中居第一梯隊,三者月活分別為1.93億人、1.90億人、1.54億人。

無法一視同仁的平臺

第三方公司Sensor Tower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Tik Tok下載量達4580萬次,超越了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應用,成為全球APP Store中免費下載量最高的應用。

字節跳動(今日頭條,抖音母公司)CEO張一鳴在朋友圈曬出抖音出海戰績時,點評稱“微信的借口封殺、微視的抄襲擋不住抖音的步伐”;馬化騰稱之為“誹謗”,並表示“平臺一視同仁”。

張一鳴所稱的借口封殺,指4月中旬,微信、QQ暫停短視頻APP外鏈直接播放功能,涉及的APP包括快手、抖音、西瓜視頻等,騰訊自家的微視也未能幸免。

張一鳴、馬化騰互懟後,騰訊系和頭條系顯現出劍拔弩張的濃濃火藥味。

5月18日,抖音做了一個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博物館主體日H5廣告。刷屏過後,這款H5分享到朋友圈時成了僅自己可見。抖音稱這款H5在不到24小時內,“連續兩次遭到了來自微信官方的封殺”。

微信很快作出回應,稱抖音H5廣告存在誘導分享行為,違反了《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範》,因此平臺作出了處理。

同一天,微信宣布升級外鏈管理規則,最引人註目的為第二條,“外部鏈接不得在未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等法定證照的情況下,以任何形式傳播含有視聽節目的內容”。

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短視頻無法在微信朋友圈傳播。騰訊已經先人一步取得了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等法定證照,這個舉動被認為是給微視鋪路。

微信是所有互聯網公司都不想放過的流量入口。即便是處處與騰訊死磕的阿里巴巴旗下淘寶網,最大的外部入口也是微信。

微信因此立於風口浪尖,被指濫用權力。但很快,微信於5月21日淩晨發布《關於升級外鏈管理規則的補充公告》,宣布刪除前述公告的第二條。

在三季報後的分析師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公司將大力投資微視平臺,對其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不斷更新版本、巨額資金扶持,騰訊2018年起加快了微視的投入。

騰訊慣於後發制人。在錯過風口後,微視究竟是下一個微信,還是下一個微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81

血腥年終獎 宰鯨魚加餸分發員工 有傳餵狗

1 : GS(14)@2017-01-07 07:08:03

■鯨魚慘被劏。



又到年尾犒賞時間。江西有公司前日運來一頭8噸重的鯨魚,據說是要給員工作年終加菜,但也有人說是買來餵狗。只見宰殺現場血腥,由廚師親自操刀,鯨魚慘被劏後,大腸散落體外,臭味沖天;事件引起網友議論紛紛。

隸屬江西新余市某間公司的一名員工網上稱︰「我們公司瘋了,拉了條鯨過來,據說有8噸重!」網民上傳照片和片段顯示,鯨魚從一輛大貨車託運而來,體型巨大,足足有10多米長。該公司前日中午在員工食堂外切割鯨魚。有人稱是當作年終獎分發給員工,也有人稱是買來餵狗,不過上述說法並未得到該公司證實。有網友回應稱:「嚇得我吃了一鯨,這下真的吃鯨了!」鯨魚在內陸地區相當罕見,聚集很多圍觀民眾,有在場人士說:「血腥味很重,重達8噸,從沒見過這麼大的魚,說實話有點恐怖。」鯨魚被初步解剖後,大腸散落在體外,「可能因託運的緣故,鯨身上部份表皮被刮落,地上也流有大灘血迹」。知情人士稱,鯨魚肯定不是當地的,是從外面拉回來的。對於價格,他不願多談。


二級野生保護動物

對於捕撈、運輸鯨魚是否違法,江西省農業廳漁政局魏姓工作人員稱,鯨魚屬於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捕撈、買賣及運輸並不違法,但賣方需持有水生野生動物特許利用證。如果要在省內進行流通運輸,運輸單位需向農業廳提交申請材料,待審批通過後辦理運輸證,方可合法運輸。如果沒有運輸證則屬於非法經營,根據《江西省實施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地方漁業部門,要對其處以高於實物3倍、低於5倍的罰款。目前,當局正聯絡新余市漁業部門進行調查。界面/央廣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7/198888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7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