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9 10:21 編輯 TCL多媒體(1070)15年一季度LCD電視出貨量表現良好 作者:候捷 一季度LCD電視銷量表現良好:15年第一季度LCD銷量同比增長8.8%至416萬臺,其中智能電視銷量大幅度增長63%至117萬臺。按地區來看,國內LCD銷量同比增長20.5%至217萬臺,海外則同比減少1.6%至199萬臺。智能電視激活用戶數量同比增長46.4%至102萬臺,截止三月底累積總激活用戶量為777萬臺。 智能電視銷量增速提升:一季度國內智能電視機銷量增長迅猛,同比增長52%至102萬臺,而去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只有24%。而智能電視在公司國內新增LCD電視銷量占比愈發提高,一季度占比達到47%,最新三月份的占比則達到51.5%,符合目前智能電視替代傳統非智能電視的發展趨勢。我們預計未來智能電視機的滲透率有望繼續提升。 授出購股權,激勵管理層:公司在3月9日發公告,向有資格承受人授予共計4926萬股股份,約占當時已發行股本的3.7%(約為擴大後股本的3.6%)。行使價為4.6港元,相當於當日的收市價。在上述購股權中,管理層獲授予可認購約1482萬股股份,其中李東生、薄連明和郝義作為核心管理層分別獲得300萬、600萬和367萬股股份。該購股權和年度業績目標掛鉤,只有在達到業績目標的情況下,才可以在2017年1月份行使部分購股權。購股權的授出意在將管理層利益與公司掛鉤,激勵管理層及公司員工更好完成工作,從而一齊分享公司的成長所帶來的紅利。 近期多項政策利好房地產複蘇:今年以來政策已經出臺多項政策刺激處於疲軟的樓市,除了已經實行的降準降息,三月份五部委聯合發通知,將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降至20%,二套房最低降至40%,而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也聯合發文,將售房免征營業稅的門檻從5年下調至2年。此次刺激力度超出市場預期,考慮到今年仍有幾次降息降準的預期和政府救樓市意圖明顯,作為和房地產相關性較高的黑電產業有望受益房地產複蘇。 提升目標價9.1港元,維持買入評級:用一個季度的銷量數字來判斷全年的走勢為時尚早,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公司目前處於良好複蘇的態勢。我們預計一季度的產品ASP、毛利率和費用率將會釋放改善的信號,但真正發力預計將會在下半年,其中包括下半年將增加服務的收入。綜合我們對公司今年業績大幅改善的預期和近期資金南下有望提升整體行業估值,我們提升公司未來12個月的目標價為9.1港元,較目前價格有25.8%的上漲空間,為2016年每股預測收益16.5倍市盈率,維持買入評級。 ![]() ![]() ![]() 來源:第一上海財經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
4月30日,全球調研機構StrategyAnalytics無線終端戰略(WDS)服務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達4.45億部,比2014年同期增長8%,其中三星和蘋果在該季度的全球出貨量為9900萬部和6120萬部,排行第一與第二。
StrategyAnalytics研究總監吳迪·奧(WoodyOh)表示:“受亞洲、非洲和美洲地區市場對3G和4G機型需求的增長,全球手機出貨量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4.118億部增長至2015年的4.451億部,同比增長8%,其中智能機占總出貨量的80%。”
StrategyAnalytics執行總監尼爾·莫斯頓(NeilMawston)補充:“該季度三星全球手機出貨量為9900萬部,比2014年同期下跌12%,攫取22%的市場份額。三星仍然面臨來自勁敵蘋果的競爭。”
得益於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強勁增長,其出貨量從2014年同期的11%增長至今年的14%,業績表現第一。
三星4月29日公布的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凈利潤降至4.626萬億韓元(約合43.11億美元),2014年同期為7.574萬億韓元,同比下降39%,三星表示由於消費者轉投蘋果公司大屏幕版的iPhone手機,加之韓元匯率走高導致設備在海外市場更加昂貴等因素,導致了三星電子第一季度凈利潤大跌。
三星表示,鑒於中國與印度等新興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公司業務在2015年也會持續增長。然而,中低端市場加劇的競爭,以及個別地區匯率影響導致需求可能出現下滑,都會給公司帶來挑戰。
在過去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三星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蘋果,但三星憑借區別於蘋果的大屏幕,以及安卓系統和iOS系統的差異性,在安卓智能手機市場長期占據榜首位置。然而,從2014年開始中國國產手機市場競爭日益劇烈,更低廉和更本地化的系統優化,讓三星的高價策略逐步失去優勢。
華為終端負責人余承東日前對記者表示,希望能與三星和蘋果抗衡,並且比他們做得更好。在未來3~5年時間里,華為要成為世界第一品牌。而諸如小米、聯想等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崛起也開始沖擊三星的市場份額。
不過上述分析人士尼爾·莫斯頓表示,市場對其新機型GalaxyS6的強勁需求表明在下一季度三星的業績表現將改善,而三星電子則預計S6可以吸引用戶回歸,二季度的營收將逐步複蘇。
此外,StrategyAnalytics還指出,微軟全球手機出貨量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4700萬部下降至2015年的3370萬部,同比下跌28%。“全球8%的市場份額為史上最低。雖然2015年微軟控股的Lumia智能手機產品組合將在新Windows10發布後推出,但其仍在功能機市場競爭中節節敗退。”StrategyAnalytics研究總監肯·海爾斯(KenHyers)如是說。
2015-07-13 TWM
不同於去年一路上修手機出貨目標的封王氣勢,小米今年卻可能得面臨下修出貨的命運。這只是成長路上的短暫亂流?或是一個風口即將進入尾聲的預告?
撰文•何佩珊
七月二日,小米創辦人雷軍在個人微博上公布小米二○一五年上半年手機出貨量為三四七○萬支。比去年同期成長三三%的表現看似好消息,但可別忘了,雷軍為今年訂下的出貨目標是一億支。目前看來,這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事實上,今年四月八日米粉節銷售結果出爐後,小米內部已經感受到不尋常的氣氛。對外,小米仍是敲鑼打鼓,狂賀一天賣出二一二萬支手機,成為金氏紀錄單一網路平台二十四小時內銷售手機最多的廠商。但據了解,小米內部是憂慮多過欣喜,因為這樣的銷售表現根本低於預期。
對於成長動能減弱的擔憂,在中國六一八大促銷活動中,似乎再一次得到印證。根據京東商城的統計,六月十八日單日手機銷售排名,第一是魅族,第二是華為,向來在電商通路稱王的小米,則是淪落到老三的位置。
而總計小米上半年出貨三四七○萬支,意味著全年若要達到一億支的目標,下半年至少要賣出逾六千萬支手機。但供應鏈業者透露,就叫料清單來看,目前小米幾乎沒有拉貨動能,看來第三季的狀況不太樂觀。
搶光環》樂視強打高CP值不具名的台灣供應鏈業者直言:「雖然大家還是把中國視為新興市場,但就智慧型手機來說,中國早就是成熟市場,而且趨近飽和。」國際研究機構IDC發布的研究報告也顯示,中國今年第一季智慧型手機銷售比去年同期下滑四%,是近六年來首度出現負成長。
因此不同於雷軍在年初喊出要衝一億支的氣勢,約莫在五月,他已經明確要求供應鏈夥伴放緩腳步,但目前還是希望能達成低標八千萬支。
不過中國手機業者認為,即使下調至八千萬支也太過樂觀,以目前市場狀況,他認為小米光是要追上去年六一一二萬支的成績,就已經是艱難的挑戰。
中國市場成長趨緩還不是小米要面對的唯一難關。「小米遇到的問題就是現在太多『小米like』(類小米)。」瑞銀證券電子硬體首席分析師謝宗文指出,華為的榮耀系列很成功,酷派大神也做得不錯,還有中興通訊推出小鮮系列等,市場上同質性高的產品越來越多,讓小米失去新鮮感。
特別是今年四月樂視在超級手機發表會上公開物料清單,不只強打以成本價格銷售,甚至結合內容優勢,推出搭配資費手機零元的撒手鐧,更進一步削弱小米過往的高性價比(CP值)優勢。
「之前小米的優勢是可以更早拿到處理器,又比別人便宜,但現在大家都殺得比小米還凶,怎麼玩?」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宗輝認為,雖然小米低階的紅米機還是能衝出量能,但有量卻沒利潤,而且低價市場對手同樣積極搶攻,看來雷軍似乎高估小米在中國低價市場的成長空間。
謝宗文認為,海外布局將會是左右小米未來成長的關鍵。
確實,同樣是中國手機大廠,華為除了藉由自家晶片在智慧型手機混戰中打出差異化,同時也因為有高達五成的比率來自海外銷售,才能維持高成長表現,總計華為上半年出貨量已經達到五千萬支,市場看好華為比小米更有機會達成一億支的目標。
拓市場》投資智慧家庭領域相對之下,雷軍雖早在一三年從Google找來巴拉(Hugo Barra)操刀海外市場,但受限於專利問題,小米在歐美市場空有高知名度,卻遲遲無法落地,只能將戰場限縮在印度、巴西等新興地區。但現實是,新興市場競爭激烈的程度絲毫不亞於中國。「小米下修出貨目標,就是因為印度、巴西的貢獻還很小。」供應鏈業者說。
根據IDC統計,今年第一季東南亞智慧型手機前五大廠依序為三星、蘋果、華碩、OPPO和華為,小米還未能擠進榜內。
但小米的早期投資人、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仍相當看好小米的未來性,「小米還有小米生態鏈。」他指出,小米已投資逾四十家硬體企業,包括手環、耳機、空氣淨化器,還有賽格威、以及美的空調等,「智慧家庭是很重要的一塊,也是很大的領域。」他認為這些是其他手機廠商難以做到的。
此外,雷軍持續為小米引入重量級新血,除了去年找來新浪網前總編輯陳彤操刀內容業務,今年也延攬高通大中華區前總裁王翔擔任小米高級副總裁,近日則是再邀請小米早期投資人、也是國際投資基金DST前合夥人周受資擔任財務長。市場預期,周受資未來很可能會為小米發動大規模購併,或是啟動上市。
畢竟如今的小米已經是一家估值超過四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二千億元)的公司,而智慧型手機在現階段也仍是支撐小米營運最主要的產品,更是發展智慧家庭的核心,如果小米手機在現在這個階段就遭遇成長瓶頸,勢必也會對未來的物聯網布局大打折扣。
究竟小米上半年的手機銷售只是遭遇亂流?還是預告這波風口將進入尾聲?小米傳奇能否繼續上演,全世界都在看。
圖說:面對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及眾家大廠的狂追猛攻,小米成長動能已不如過往,雷軍未來將如何出招?
(東方ic/圖)
7月20日,據華爾街見聞消息,大眾集團發布公告稱,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出貨量同比下降3.9%至174萬輛,這是自2005年來該集團在中國市場首次出現出貨量減少。
分品牌看,今年上半年,大眾旗下同名品牌銷量下滑6.9%,但大眾旗下其他品牌斯柯達、保時捷、蘭博基尼的銷量分別增長5.8%、48%和66%,奧迪同期銷量增長1.9%。
受拉美和中國市場銷售低迷影響,今年6月,大眾品牌的全球市場表現同樣不佳,下降8.6%,為過去九個月來第八次下滑。大眾品牌的銷量占大眾集團總銷量的60%,其銷售下滑對整個集團影響不小。
此前,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總裁兼CEO海茲曼4月就曾警告,公司今年的業務增速不可能超過同行。在此次報告中他表示,中國還是大眾集團的關鍵市場,但大眾在中國面臨著市場“新常態”。
值得註意的是,其他知名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日子同樣不好過。今年6月,奧迪汽車在華交付量下降5.8%,銷量增速兩年多來首次下滑。寶馬在中國的交付量減少0.1%。梅賽德斯-奔馳銷量大減39%,捷豹路虎前5個月在華累計銷量下降23%。
據新京報消息,今年上半年,國內乘用車市場也很慘淡。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汽車產銷環比下降5.8%和5.3%,同比繼5月後再次雙雙下降0.2%和2.3%。中汽協將2015年的汽車銷量增幅預期由7%下調至3%。
對此,中汽協秘書長董揚分析,上半年車市不景氣主要是受幾大因素影響。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另外股市對現金流影響較大,吸納了更多的資金,汽車4S店進店率下降,同時各城市的限行限購政策也影響了車市的增長。“汽車企業應趁此機會練內功,進行轉型升級,在未來迎接下一步發展。”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顯示,6月份的庫存預警指數為64.6%,這已經是庫存預警指數連續9個月超預警線。
在汽車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車企們紛紛在上半年開始了集中的官降行為。據南方周末網消息,4月,上海大眾的官方降價通告拉開了中國車市的降價帷幕,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一汽大眾、上汽乘用車、上海通用、長城汽車等接二連三地宣布部分車型降價。其中,上海通用宣布降級的40款車型中最大調整幅度為5.39萬元,最小調整幅度為1萬元。
此外,除了調整營銷策略外,面對銷量下滑,大眾也作出了相關的人事調動。
據時代周報消息,在7月初的媒體懇談會之後,原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公關總監拱興波調往奧迪品牌客戶關系管理崗位。而有關董修惠接替胡漢傑擔任一汽-大眾銷售公司總經理的說法,有內部人士表示該消息將於近日由一汽集團正式公布。
一汽-大眾方面表示,此次是常規的人事調整,但是在核心銷售數據以及銷量排名雙雙下滑情況下,一汽-大眾銷售公司的壓力之大早已被業內知曉,而董修惠能否成為一汽-大眾的救火隊長,成為業內關註的焦點。
此外更重要的是,這是徐平履新一汽集團董事長以來首次對下屬公司進行人事調整。
“此次人事調整可以看作是一種雙贏的結果,董修惠此前在一汽豐田有著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是一汽集團內部在反腐之後,在銷售管理方面為數不多的可用之才;而胡漢傑在營銷方面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將其調任一汽解放應該是希望其能重振一汽解放往日的雄風。”汽車市場分析師吳碩成表示。
據外媒周一(9月21日)表示,蘋果公司已經把研發電動汽車作為“提交項目”,並設定2019年為出貨日期。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該項目被命名為泰坦(Titan),該團隊的員工總數將從600人擴大到1800人。
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出貨日期”並不一定意味著客戶接受新產品的日期,也可能意味著工程師簽署產品主要特征的日期。
報道稱,蘋果公司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調查蘋果品牌車的可行性,包括會見加州政府的兩組官員。
通用汽車前董事長:蘋果涉足電動車鐵定賠錢
雖然蘋果正大力開發電動汽車,但據外媒周一報道,通用汽車前副董事長鮑勃·盧茨(Bob Lutz)表示,如果蘋果涉足電動車業務,這家公司只會是燒錢,幾乎沒有盈利的希望。
Bob Lutz
盧茨認為,蘋果在把電動車業務轉變成為盈利業務的問題上,將面臨著許多的障礙。他還強調,蘋果當前產品的利潤率,遠遠高於汽車產業的平均利潤率。他還補充說,“電動車目前就是虧錢的遊戲。如果我是蘋果股東,一定會對公司將涉足電動車市場感到失望。”盧茨稱,目前的汽車廠商都很難讓電動車業務實現盈利,蘋果涉足該業務也不會例外。
盧茨在采訪中還表示,雖然蘋果的競爭對手谷歌也涉足了無人駕駛汽車研發,但是這家公司選擇的是與汽車制造商進行合作,然後把開發好的設備、服務和軟件提供給汽車制造商,而不是涉足汽車制造業務。
蘋果到處挖人 還差點吃了官司
蘋果公司一直在增聘汽車專家,努力建立一個研發自動駕駛的團隊。今年該公司聘請了Megan McClain及Vinay Palakkode兩位專家。McClain之前是大眾汽車自動駕駛方面的工程師,而Palakkode為自動駕駛研究中心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位研究生導師。LinkedIn發布消息稱,蘋果公司還從特斯拉聘請了一位高級工程師。
除了和特斯拉互相挖人,蘋果還因為挖人差點吃上官司:鋰電池制造商A123 Systems LLC因為蘋果挖走了他們的科學家而將其告上法庭。不過幸好雙方後來達成和解,A123 Systems LLC公司同意其科學家繼續為蘋果電動汽車部門工作。
鋰電池制造商A123 Systems LLC今年二2月起訴蘋果,指控五5名前員工,包括其部門主管和三位負責不同項目的科學家進入蘋果的汽車電池事業部。這違反了該公司與其員工所簽訂的離職一年內不得為競爭對手工作的協議。
手機端驚現CarPlay 分析稱這才是iOS 9最重要的更新
9月17日淩晨,蘋果向用戶推送了最新的iOS 9操作系統,在手機端正式展示了對CarPlay的支持(雖然在發布會上一句都沒提,不過該來的還是來了)。
CarPlay
從2014年3月11日發布的iOS 7.1系統開始,蘋果就已經將CarPlay功能偷偷加入到手機中,只是用戶並不能在手機里感知到任何有關 CarPlay 的設置或信息。在當時,更多的是行業內例如主機廠和車機廠,他們在一些展會對外宣稱旗下產品將會支持CarPlay,但誰也說不好到底什麽時候才能普及到用戶的車內。
而到了最近,一大批整車廠都即將或已經宣布將在自己的量產車中支持CarPlay。比如,本田9月17日發布的2016款思域,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蘭、凱迪拉克、克爾維特、別克和GMC等品牌的2016款都已支持。
CarPlay如今還只是小試牛刀,想來蘋果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我們拭目以待吧。
綜合來源:新浪科技、騰訊科技、gookcar、網易科技、百度新聞
不得不感嘆的是,個人電腦市場接連幾個季度的數據都很是尷尬。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的最新數據,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PC銷量同比降低7.7%,至7370萬臺。另一家機構IDC的調研數據則更悲觀,2015年全球PC出貨量在第三季度共計7100萬臺,同比下降10.8%,相比之前預測的下滑9.2%更誇張。
但目前全球最大的PC廠商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卻頗為意外地堅持:“我對未來PC前景相當的樂觀。”
這是楊元慶在剛結束的聯想PC新品發布會後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給出的一個答案。在這次的新品發布上,除了推出了新一代的YOGA筆記本,聯想還推出了對標微軟最新Surface的可插拔2合1電腦MIIX4。
但業界更為關心的是如今整體的PC市場。
聯想在為PC春天做準備
Gartner上述調研數據帶來的唯一驚喜是在全球PC銷量普遍下滑的大環境下,蘋果的表現仍好於PC市場整體。
事實上,憑借2015年第三季度在全球銷售了560萬臺Mac計算機,蘋果在傳統PC廠商銷量下滑且事故頻發之時成功躋身全球第四大PC廠商,占據7.6%的市場份額。
只不過,盡管蘋果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同期的6.9%上升至7.6%,但這已經是自2013年第三季度以來,蘋果電腦最低的銷售增速。
從整體銷量排名看來,聯想2015年第三季度的PC銷量接近1500萬臺,獲得20.3%的市場份額,再次成為PC銷量冠軍,但同比仍然下降4%。同樣,惠普第三季度PC銷量下滑4%,至1370萬臺,市場份額為18.5%。
除蘋果外,第三季度排名第三的戴爾是前六大PC廠商中市場份額唯一增長的廠商,1020萬臺的銷量使得戴爾市場份額增長了0.5個百分點。
PC全球銷量排名前六的還有宏碁、華碩,分別為550萬、520萬臺,其中宏碁、華碩分別占有7.4%和7.1%的市場份額,值得註意的是,與上年同期相比,宏碁和華碩PC銷量分別驟降了19.9%和10.1%。
對於這樣一份成績單,楊元慶擔任承認PC產業的確在過去幾個季度增長不如從前,甚至有下滑的情況。“這里面有宏觀經濟的影響,尤其是在歐洲、拉美這些地方對於美元匯率的貶值,使得這個市場需求不振。另外一方面是在新興市場,智能手機也對電腦造成一定的沖擊,很多的消費者現在唯一一個上網的產品就是手機,可能他們跳過了PC的時代。”
但即使如此,楊元慶依然認為已經被多次唱衰的PC產業依然有不錯的未來。為此,他將PC和手機市場進行對標。中國手機的市場大概占全球市場的30%左右,要比美國大得多。但中國的PC市場卻不如美國大。
“這是因為過去大多數美國人第一個上網產品是電腦,後來才有了智能手機,但是有了智能手機以後,可能會使得電腦更新換代的周期放緩一些,但是沒有人會真的把電腦甩了,因為用途是不一樣的。所以未來中國的情況一定會發生逆轉,越來越多的現在只用手機的人他發現只用手機是不夠的,其實他是需要更強功能、更大屏幕的,能夠完成不同任務的上網終端和上網設備。所以,中國的電腦比美國賣的少,這一點無論如何說不過去。”楊元慶這樣解釋道。
對此,楊元慶的解釋是大環境不好,這一點企業不能夠左右,但PC企業現在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在冬天里面怎麽樣活得更好,然後就是要繼續為春天的到來做準備。“我們已經是在為春天做準備,我相信當市場開始複蘇的時候,聯想會是那個做好充分準備的廠商。”
小米要做筆記本聯想怎麽看?
來自IDC的觀點是,隨著PC銷售的萎縮,整個市場正在向聯想、惠普、戴爾和蘋果這四大PC廠商集中。IDC分析師湯姆·麥內利(TomMainelli)指出,在當前5到10名的廠商中,很可能會有兩家退出市場。目前的5到10名廠商分別為宏碁、華碩、東芝、三星、同方和富士通。
不過,如今的PC市場,除了蘋果逆勢上漲,還有操作系統出身的微軟涉足硬件,還有即將從手機市場殺入PC領域的小米。
從目前眾多曝光的消息來看,小米筆記本已經準備就緒,其還挖來了曾經聯想Idea產品集團副總裁魏駿掌盤。
綜合臺灣產業鏈給出的消息來看,小米筆記本預計在2016年上半年推出,首批有12.5寸和13.3寸,由英業達和仁寶分別代工,其采用的是Linux系統,同時按照小米的意願,自家的筆記本要具備極致性價比。
按照小米一貫的做法,其進入筆記本領域必將引入其曾在多個領域使用過的高性價比模式,甚至以接近成本價銷售筆記本。
對於小米跨界PC市場,楊元慶表現得並不擔憂。“互聯網不能取代一切,互聯網模式不是業務模式的顛覆,它只是眾多渠道中的一種,是渠道的擴展。“大家都說互聯網企業做PC,聯想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我反而覺得,進來的多出去的可能更多,多一個少一個對我們無所謂。”
按照楊元慶的理解,小米因為站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才得以飛速發展。因其高性價比模式,小米一舉躋身國產手機前列。移動互聯網正在席卷全球,全球手機出貨量呈現上升態勢,消費者行為習慣也已經隨之發生改變。人們更願意使用手機作為自己上網的入口。但如果要想在PC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逆流而上,並非易事。
“在高性價比的產品領域,聯想不會輸給任何人。即使有互聯網企業以高性價比模式做電腦,聯想也不會考慮以接近成本價的價格賣PC。”楊元慶最後補充道。
不得不感嘆的是,個人電腦市場接連幾個季度的數據都很是尷尬。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的最新數據,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PC銷量同比降低7.7%,至7370萬臺。另一家機構IDC的調研數據則更悲觀,2015年全球PC出貨量在第三季度共計7100萬臺,同比下降10.8%,相比之前預測的下滑9.2%更誇張。
但目前全球最大的PC廠商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卻頗為意外地堅持:“我對未來PC前景相當的樂觀。”
這是楊元慶在剛結束的聯想PC新品發布會後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給出的一個答案。在這次的新品發布上,除了推出了新一代的YOGA筆記本,聯想還推出了對標微軟最新Surface的可插拔2合1電腦MIIX4。
但業界更為關心的是如今整體的PC市場。
聯想在為PC春天做準備
Gartner上述調研數據帶來的唯一驚喜是在全球PC銷量普遍下滑的大環境下,蘋果的表現仍好於PC市場整體。
事實上,憑借2015年第三季度在全球銷售了560萬臺Mac計算機,蘋果在傳統PC廠商銷量下滑且事故頻發之時成功躋身全球第四大PC廠商,占據7.6%的市場份額。
只不過,盡管蘋果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同期的6.9%上升至7.6%,但這已經是自2013年第三季度以來,蘋果電腦最低的銷售增速。
從整體銷量排名看來,聯想2015年第三季度的PC銷量接近1500萬臺,獲得20.3%的市場份額,再次成為PC銷量冠軍,但同比仍然下降4%。同樣,惠普第三季度PC銷量下滑4%,至1370萬臺,市場份額為18.5%。
除蘋果外,第三季度排名第三的戴爾是前六大PC廠商中市場份額唯一增長的廠商,1020萬臺的銷量使得戴爾市場份額增長了0.5個百分點。
PC全球銷量排名前六的還有宏碁、華碩,分別為550萬、520萬臺,其中宏碁、華碩分別占有7.4%和7.1%的市場份額,值得註意的是,與上年同期相比,宏碁和華碩PC銷量分別驟降了19.9%和10.1%。
對於這樣一份成績單,楊元慶擔任承認PC產業的確在過去幾個季度增長不如從前,甚至有下滑的情況。“這里面有宏觀經濟的影響,尤其是在歐洲、拉美這些地方對於美元匯率的貶值,使得這個市場需求不振。另外一方面是在新興市場,智能手機也對電腦造成一定的沖擊,很多的消費者現在唯一一個上網的產品就是手機,可能他們跳過了PC的時代。”
但即使如此,楊元慶依然認為已經被多次唱衰的PC產業依然有不錯的未來。為此,他將PC和手機市場進行對標。中國手機的市場大概占全球市場的30%左右,要比美國大得多。但中國的PC市場卻不如美國大。
“這是因為過去大多數美國人第一個上網產品是電腦,後來才有了智能手機,但是有了智能手機以後,可能會使得電腦更新換代的周期放緩一些,但是沒有人會真的把電腦甩了,因為用途是不一樣的。所以未來中國的情況一定會發生逆轉,越來越多的現在只用手機的人他發現只用手機是不夠的,其實他是需要更強功能、更大屏幕的,能夠完成不同任務的上網終端和上網設備。所以,中國的電腦比美國賣的少,這一點無論如何說不過去。”楊元慶這樣解釋道。
對此,楊元慶的解釋是大環境不好,這一點企業不能夠左右,但PC企業現在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在冬天里面怎麽樣活得更好,然後就是要繼續為春天的到來做準備。“我們已經是在為春天做準備,我相信當市場開始複蘇的時候,聯想會是那個做好充分準備的廠商。”
小米要做筆記本聯想怎麽看?
來自IDC的觀點是,隨著PC銷售的萎縮,整個市場正在向聯想、惠普、戴爾和蘋果這四大PC廠商集中。IDC分析師湯姆·麥內利(TomMainelli)指出,在當前5到10名的廠商中,很可能會有兩家退出市場。目前的5到10名廠商分別為宏碁、華碩、東芝、三星、同方和富士通。
不過,如今的PC市場,除了蘋果逆勢上漲,還有操作系統出身的微軟涉足硬件,還有即將從手機市場殺入PC領域的小米。
從目前眾多曝光的消息來看,小米筆記本已經準備就緒,其還挖來了曾經聯想Idea產品集團副總裁魏駿掌盤。
綜合臺灣產業鏈給出的消息來看,小米筆記本預計在2016年上半年推出,首批有12.5寸和13.3寸,由英業達和仁寶分別代工,其采用的是Linux系統,同時按照小米的意願,自家的筆記本要具備極致性價比。
按照小米一貫的做法,其進入筆記本領域必將引入其曾在多個領域使用過的高性價比模式,甚至以接近成本價銷售筆記本。
對於小米跨界PC市場,楊元慶表現得並不擔憂。“互聯網不能取代一切,互聯網模式不是業務模式的顛覆,它只是眾多渠道中的一種,是渠道的擴展。“大家都說互聯網企業做PC,聯想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我反而覺得,進來的多出去的可能更多,多一個少一個對我們無所謂。”
按照楊元慶的理解,小米因為站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才得以飛速發展。因其高性價比模式,小米一舉躋身國產手機前列。移動互聯網正在席卷全球,全球手機出貨量呈現上升態勢,消費者行為習慣也已經隨之發生改變。人們更願意使用手機作為自己上網的入口。但如果要想在PC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逆流而上,並非易事。
“在高性價比的產品領域,聯想不會輸給任何人。即使有互聯網企業以高性價比模式做電腦,聯想也不會考慮以接近成本價的價格賣PC。”楊元慶最後補充道。
12月23日至24日,“2015年移動智能終端峰會”在京召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許誌遠總結了2015年的手機發展趨勢。
他表示,雖然2015年移動終端的增速從第一季度的17%將至第三季度的7%,但可以看到智能終端具有3000億美元以上的市場規模,增速仍在繼續。之前備受關註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增速也從去年的20%上升至33%,規模在120億美元左右。
“2015年,雖然倒閉潮不斷,但國產手機市場規模仍有290家左右,整個市場的集中度逐漸上升,前TOP5廠商的出貨量占整個出貨量的占比已經達到了63%。”許誌遠說。
在他看來,在2000到3000元手機價位中,國產手機出貨量占比已經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28%到現在的88%左右,在3000到4000價位手機的出貨量當中,國產的手機占比已經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7.5%增長到2015年第三季度的76.8%。不過,4000元以上的手機的出貨量當中,國產手機占比在2%以內,國產手機基本上沒有進入4000元這樣一個價格的空間。
從利潤情況上看,許誌遠表示,國產手機整體的利潤率薄弱的問目前還有待解決,工信部數據顯示,2014年手機行業平均的利潤率3.2%,低於電子制造業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移動終端增速滑落至7%可穿戴“逆襲”
移動智能終端已經成為規模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也是最重要的產品,規模發展非常快,但是到今天為止,增速也在快速下降,已經從2011年60%的增速到2012年的50%左右,到今天已經在接近10%的增長。2015年以來,我們看前三個季度的增長,增速的下降也比較快,從第一季度的17%到第二季度的12%到第三季度的7%,當然從整個市場規模的情況來看,移動智能終端作為3000億美元以上的市場規模的終端在所有的主要的終端里它還是增速比較快的。2014年它的增速是8%,而我們看PC和液晶電視是下降的,平板去年小幅增長,今年受大屏手機的影響會有一個下降。可穿戴整體的增速是非常快的,去年是20%的增長,今年會有33%左右的增長,但是規模比較小,只有120億美元左右。
在整個市場的快速擴張的過程中,激烈的競爭也帶來主導廠商格局持續的變化,回過頭來看五年之前的諾基亞和黑莓,到後來的三星、蘋果,到後來中國廠商的崛起,包括聯想、華為、小米等等,過去的幾年里TOP5的廠商在不斷發生變化,在這個變化中我們看到今天生存發展的廠商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比如說自主的產業鏈,比如說垂直整合,比如說技術創新的積累和獨特的發展模式,比如說互聯網的發展模式等。
在整個市場手機代替的過程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國內手機通過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3G向4G的切換,重回平穩增長的態勢。從數據監測看到,國內從3G到4G切換的速度非常快,2014年年初的時候,3G的整個終端才占據整個市場的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到2014年末的時候,4G終端已經占整個的70%,到2015年12月份,4G終端已經占了整個市場的87%左右的份額。在整個切換的過程中,也有一些變化,今天已經重新回到平穩增長的態勢。
整體廠商數量仍維持在290家左右
雖然有的廠商在破產,有的廠商在退出,但是經過監測的數據能看到,其實國內的廠商是有進有出,總體的數量是比較平穩的,基本上所有廠商的數量維持在290家左右,智能手機廠商維持在220到230家左右,從整個手機市場的競爭和發展模式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變化,國內市場從機海戰術轉向精品路線,具體來講可以從我們監測的手機的款型能清晰看到這一點,國內手機市場當月新上市的機型的數量下降很快,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明顯下降,2014年上半年的時候每月還在200款左右,到2015年,每月的120款,這是所有的機型。智能手機上市機型從2014年上半年的每月150款,到現在的100款左右,下降的趨勢還是很明顯的。
上遊產業鏈仍是美日韓主導
從具體的產業鏈上遊的情況來看,我們畫了一張圖,進行了分析,發現國產手機廠商還是普遍受制於上遊的產業鏈,我們畫的全球的整個手機產業鏈的TOP3的企業,能看到,美國、日本、韓國的廠商還是在整個產業鏈當中占據一個主導的地位。這里邊和我們國內的集成電路目前的專利數量也能夠看到,我們在集成電路基礎領域的專利的知識產權數量還是比較少,當然我們國家的終端廠商在這方面已經開始發力,比如說華為、中興在移動終端專利發明的數量來看已經是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從國內產業鏈的情況來看,我們剛才講了很多的下遊的產業鏈受制於國外的企業。但是實際上我們在有些關鍵的產業鏈環節也開始突破,特別是芯片和操作系統這兩個環節,剛才懷部長也講了,我們手機的操作系統在艱難的往前躍升,特別是隨著阿里雲等這樣一些操作系統在一些廠商的應用,使我們手機終端裝有自主操作系統的份額在快速上升。目前來講,占比還比較少,大概是在2%以內,但是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因為我們是從零開始的。我們的手機芯片也在快速上升,因為我們在第一開始上4G的時候,國產的手機芯片出貨量占比比較小,7%左右,現在我們已經達到12%以上。
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引入,其實對手機的影響也在加大,這個也對供應鏈產生新的影響,包括雙曲面的柔性屏、曲面屏、全金屬材料、3D觸控貼合技術,帶來上遊產業鏈的變化,今天已經看到上遊產業鏈已經有退出或者關閉的情況,這是手機產業總體的情況。
國產品牌替代“洋品牌”明顯前五出貨占比過60%
我們回顧一下整個國產手機品牌發展的歷史,我們看到這是一個應該說波瀾壯闊的歷史從1998年我們國產手機的市場占有率不到5%,到2003、2004年間有些國產手機品牌進入,比如波導、TCL,那個時間點是我們國產手機第一次市場占有率超過50%,2007年,特別是智能手機發展元年那一時刻起,國產手機品牌廠商應該說抓住了機遇,一路提升了我們的市場占有率,從60%、70%一直到現在的80%,應該說國產的品牌穩定的占據了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從具體的市場的集中度來看,我們通過監測數據能夠計算到,其實整個市場的集中度在上升,前TOP5廠商的出貨量占整個出貨量的占比已經達到了63%,這一方面是說我們的TOP企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在逐步提升,實力在增強,另外一方面看到我們後面中小的廠商生存的狀態越來越困難。
還有一個特點是大家也能夠感受到的,國產手機在高端市場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通過我們的監測數據也能很清晰看到這一點,在2000到3000元手機價位中,出貨量我們國產的手機占比已經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28%到現在的88%左右,在3000到4000價位手機的出貨量當中,國產的手機占比已經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7.5%增長到2015年第三季度的76.8%。當然比較遺憾,4000元以上的手機的出貨量當中,國產手機占比在2%以內,應該說國產手機基本上沒有進入4000元這樣一個價格的空間。
在整個手機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躍升的過程中,我們也出現了很多的手機品牌模式的創新,這是大家能夠看到的,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小米的互聯網模式,而且他也打造了較為完善的智能家庭的生態圈,我們也看到很多跨界的知名的品牌,包括傳統家電的代表,格力手機智能家居,包括樂視通過手機來打造平臺加應用加終端的生態,包括三一重工面向特定領域的三防手機等。
國產手機整體的利潤率仍薄弱
部分品牌的利潤率雖然有所提升,但是整體來講,國產手機整體的利潤率薄弱的問目前還有待解決,大家看待排名前幾位的,特別是華為和小米這樣的公司利潤率水平會有所上升,但是整體來看,根據工信部的統計,2014年手機行業平均的利潤率3.2%,低於電子制造業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這應該說是相當低的。這是國內的手機品牌發展的特點。
2016年手機跨界趨勢明顯
我們對2016年手機發展趨勢做出判斷,第一個,我們也計算了一些規模和一些終端相關的市場,我們發現其實移動智能終端,手機仍將是未來幾年驅動ICT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力量,雖然我們看包括可穿戴、智能硬件等發展很快,但是整體規模以及對整個ICT產業的影響其實還在一個初始的階段。智能終端,手機占了3000億美元左右,PC大概2000億,後邊更少,我們看到移動智能終端所驅動整個的ICT制造的產業以及它所相關的移動互聯網服務等,仍將是ICT產業最重要的驅動力量。
我們也會看到更多的跨界品牌的發展,新的模式會引領業界的創新,包括我們會看到以前很多的手機,將來也會有更多跨界的新的品牌和新的模式出現。
2016年我們也預計國內的手機元器件的格局會顯著的變化,當然這也是由於2014特別是2015年的並購和收購,在2016年會產生實際的影響,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看到2015年的收購和並購,將會逐步影響市場格局,包括中國的一些財團對存儲一些上遊元器件的收購會產生影響,另外一個是多種因素影響元器件供應商市場格局,特別是中國大陸的一些元器件包括國內面板產業的快速增長,也包括一些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所帶來的影響。
雖然手機已經進入了一個平穩增長的態勢,已經不會像以前幾年那麽高速增長,但是我們會看到,智能終端所引領的一些技術創新還是非常引人註目的,也會出現很多創新的產品,影響這些創新的要素我們也列了一下,包括網絡演進,包括新的存儲和工藝、材料,包括3D觸控和指紋識別等等,都會給明年的創新帶來很多的基礎。
演講者許誌遠: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互聯網協會移動互聯網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ICT制造業研究領域主席。
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領域:移動互聯網、ICT制造研究。牽頭負責2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多項地方政府、電信運營商總部及省公司的研究和咨詢課題,獲中國通信學會三等獎兩項,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動互聯網白皮書(2011版、2013版、2014版)、移動終端白皮書(2012版)的主筆人。牽頭編制專著一本《移動互聯網——模式創新的力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