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又回來了!
進入2016年春季,久違的沙塵暴“超越”霧霾,再度成為空氣汙染的“首患”,襲擾北方各地:
2月18日,內蒙古阿拉善盟吉蘭泰地區出現今年首場沙塵天氣;3月3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出現今年以來最強沙塵天氣,錫林郭勒盟等3個盟市出現沙塵暴;4月15日,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市敦煌、瓜州等多地出現沙塵天氣,瓜州更是出現了“滾滾沙墻吞噬縣城”的罕見景觀;4月16日,甘肅民勤出現今年首場沙塵暴。
到了5月份,沙塵暴依舊揮之不去。“五一”期間,西北地區出現沙塵天氣,波及青海、甘肅、內蒙古等6省份;5月11~12日,新疆南疆盆地、內蒙古中西部、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河西、寧夏、陜西北部等地再度出現揚沙或浮塵天氣。
沙塵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面積地表荒漠化和沙化是重要因素。去年底,國家林業局公布的《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當前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
一輛農用車在荒漠化的草原上奔馳。攝影/章軻
5月14日至17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跟隨阿拉善SEE基金會“一億棵梭梭”項目組進入被稱為“我國最大沙塵源地之一”的阿拉善,探尋荒漠化治理之策。
沙塵源區:牧民的羊圈空蕩蕩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這里的草很高、很多。當時我家里養了1000多只羊。”5月16日,阿拉善左旗蘇海圖嘎查(註:嘎查系蒙古語行政村之意)牧民沈永保開著一輛皮卡,帶著記者在自家的草場上轉悠。
而此時,要想在草場上找到一棵綠草已經很困難了。由於幹旱少雨,又缺少植被,草場上沙土松軟。車行過去,塵土飛揚。
一位牧民向記者描述了在阿拉善常常見到的景象: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里照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半草場沙里埋。
在蘇海圖嘎查牧民胡開竟的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到,屋後的羊圈空空蕩蕩。“我們家早已經不養羊了。這里前些年就實行禁牧,靠買草料養羊不劃算。”胡開竟說。
由於超載放牧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蘇海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差。草場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場接一場的沙塵暴。胡開竟說:“在草場好的地方,幾畝地就可以養一只羊,而在沙化草原區,需要100畝地才可養活一只羊。”
原本水草豐美的草原已經嚴重荒漠化。攝影/章軻
本報記者此前在阿拉善烏達木塔拉嘎查采訪時看到,村里有的牧民還養著羊。牧民趙文誌說,“現在牧民們舍不得殺羊,甚至連羊奶都舍不得擠。因為擠了奶,羊就少膘了,賣不上價錢。”
由於草場沙化嚴重,近年來,在牧區甚至冒出了一項新的職業——“抖羊沙”。有人專門幫牧民清理棚圈和院落里的沙子,幫羊抖去身上重達幾斤甚至十幾斤的沙子,防止沙子吸熱後燙傷羊皮。
站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趙文誌和記者的腳下卻是細細的黃沙。不遠處,幾只瘦骨嶙峋的駱駝在覓食。“記得當年,在草地上開一塊地架起蒙古包,割下來的草就能裝上一車。那時候,駱駝趴在地上,動一動脖子,周圍的草就夠吃上一天了。”記者註意到,趙文誌說這番話時,他的眼睛里放著光芒。
中國科學院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去年12月撰寫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荒漠化防治戰略與項目評估報告》稱,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導致阿拉善地區土地出現嚴重退化,不僅影響了當地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提高,也阻礙了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早在十多年前,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就參與到阿拉善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當時一項調查顯示,由於超載放牧和氣候變化的共同作用,阿拉善地區的草場每年以2.6萬畝的速率遞減,退化面積達334萬公頃以上,原有的130多種植物種類現僅存30多種;植被覆蓋度降低了30%~80%,大面積的草場已無草可食;180余種野生動物(包括國家一、二、三類珍稀動物)或遷移他鄉,或瀕臨絕跡,生物多樣性嚴重受損。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201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阿拉善盟的沙化土地面積為20.43萬平方公里,占該盟總面積的75.7%,也是內蒙古的第一位。
阿拉善境內分布有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過去幾十年來,三大沙漠一直在擴展。2009年,中科院向國務院呈送的相關報告稱:“阿拉善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沙塵源區,也是我國抗禦風沙侵襲的第一道重要生態屏障。阿拉善的沙塵現象不但影響河西走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糧基地以及華北和京津地區的安全,而且還影響到朝鮮半島、日本甚至北美地區。”
“狼圖騰”式變遷:人進草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阿拉善采訪時了解到,從生態人類學的視角來看,如今阿拉善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根源在於當地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被破壞。
當地傳統牧民的遊牧有三種方式:多次遷徙(最起碼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而遷往不同的草場)、二次遷徙(一年之中搬遷兩次,前往冬營地和夏營地,目前牧區的主要遊牧方式)以及走“敖爾特”(臨時遷徙,解決草場受災時草畜矛盾的問題)。
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定居,采用遊牧方式的牧民就減少了。之後,各家各戶都建了圍欄。拉了網之後,牲畜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圍欄里的草不是被吃完了,就是被踐踏完了。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生態學家劉書潤對本報記者說:“牲畜對草場的作用,踐踏一般強於采食。”他解釋說,經常移動的蒙古包周圍由於放牧較輕,加上牲畜糞便的滋養,草原很快恢複,甚至長得比原先還好。而圍欄內和居民點附近的草場很容易就被牲畜踩壞。
歷史上,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們有許多養護草原的措施,比如在搭建蒙古包時,不能將包內的草皮鏟掉,當收拾起蒙古包遷往他處時,草場依舊,同時也要把垃圾燒掉並且掩埋;交通工具不能亂走以免破壞草場;將草場上曬幹的牲畜糞便撿回來生火做飯、取暖,既不汙染草場又解決了燃料的問題。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阿拉善地區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則是農耕生產方式的“入侵”。
“我和胡開竟的祖輩都是甘肅民勤的,當初是逃荒過來的。”沈永保對記者說。
“大約是上世紀60年代,很多民勤漢人來了,他們砍了很多樹和灌木,蓋房子、蓋羊圈、砌井……以前羊圈都是用木頭幹柴蓋的,井里面的一圈都是用木頭砌的,後來木頭沒有了,就用水泥做了。人多了,羊也越來越多,草場上的樹和草越來越少。”蘇海圖嘎查牧民烏蘭扣的妻子對記者說。
正如《狼圖騰》中的故事一樣,特殊的歷史時期下,新的生產方式大規模碾壓傳統遊牧形態,草原與狼的空間被極度壓縮。
“大集體”時期,當地政府在“農業學大寨”、“牧民不吃虧心糧”等政策的推動下,紛紛在草場上開荒種地。阿拉善盟最不適合發展農業的右旗地區也積極開荒墾種。據資料記載,1964年,全旗播種面積732畝,總產量7.8萬公斤,單位面積產量平均75.5公斤。到1974年,全旗播種面積4842畝,是1964年的6.6倍,10年增長561.5%。
記者在阿拉善左旗腰壩鎮沙日霍德嘎查采訪時看到,那里基本上已經成為典型的農業耕作區,種植了大量的玉米。許多牧民用抽上來的地下水,大水漫灌式地澆地。
《阿拉善地區蒙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和生態環境保護》調查報告稱,農業對當代蒙族社區的生態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證明其並非恢複生態的最佳方案,沒有使人們的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建立和諧的關系。
該報告說,“目前,農業對生態的破壞還沒有被當地政府和社區居民所重視,而農業如果在生態危機面前也難以為繼的時候,草原路在何方?”
遍植梭梭反會助長沙漠
在近年來的固沙過程中,人們發現“梭梭+肉蓯蓉”的固沙模式可以帶來較高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因此被公認為理想的沙產業治沙模式,在廣大沙區進行推廣。
蘇海圖嘎查牧民胡開竟在自家的梭梭林中巡視。攝影/章軻
“在阿拉善防治沙漠,阿拉善SEE也曾經做過多種嘗試,在總結過去十年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最終選擇種植梭梭。”阿拉善SEE“一億棵梭梭”項目負責人龐宗平說。
2014年10月,阿拉善SEE“一億棵梭梭”項目啟動。計劃在10年內,種植一億棵梭梭,恢複200萬畝以梭梭為主體的荒漠植被,構建阿拉善綠色生態屏障,阻斷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的交匯握手,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通過梭梭的衍生經濟價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使1000戶牧民從傳統的牧業轉向沙生植物產業,增收致富。
其實,種植梭梭,給牧民們增收最大的是肉蓯蓉。這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樹根部的植物,有“沙漠人參”之稱。在胡開竟家,他找出幾根幹肉蓯蓉對記者說,市場上一根新鮮的肉蓯蓉能賣到百元,有的上千,肉蓯蓉的種子也賣到2萬元一公斤。
胡開竟告訴記者,2010年,他就嘗試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之後他加入了阿拉善SEE發起的社區梭梭種植項目。
胡開竟家有1.7萬畝草場,1萬畝種上了梭梭。16日下午,記者在胡開竟家的梭梭林看到,早些年種植的梭梭樹已經有2米多高,將要成熟的肉蓯蓉隨處可見。“去年我家賣肉蓯蓉的收入有20多萬元。”胡開竟說。
蘇海圖嘎查牧民沈永保開著專業挖坑機在為梭梭種植打坑。攝影/章軻
沈永保家去年的收入與胡開竟差不多。沈永保說他僅機械設備的投入就超過15萬元,梭梭種植面積達到了3000畝。去年,他家收獲了第一批人工種植的肉蓯蓉,共800多公斤。“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一家肉蓯蓉加工廠。”
過去10年,SEE已經在阿拉善地區種植22.5萬畝梭梭。
中國科學院專家團隊通過遙感監測、野外考察及典型區各項主要環境指標的觀測,發現阿拉善地區整體植被覆蓋度、項目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空氣濕度表現出增加趨勢,而人工梭梭林內的風速顯著降低,生態環境有所改善,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40平方公里的速度減少。
但評估報告也指出,阿拉善地區的三大沙漠是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其地理空間分布是由當地的地質構造、地表特征和風場所決定的。因此才能保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沒有出現三大沙漠在此“握手”的現象。
“利用梭梭固定活動沙丘或增加沙化草場的植被,有利於沙漠化土地的治理,減少沙塵暴的發生。但是在原生戈壁上種植梭梭,則會破壞地表礫石層,造成下覆的第四紀疏松沙質沈積物出露,在風力作用下就地起沙形成新的沙丘。”評估報告指出,“如果把三大沙漠之間的戈壁帶全部種上梭梭,會真的通過人類作用導致三大沙漠握手。”
調查發現,雖然在SEE的規劃中,沒有把所有的原生戈壁種上梭梭,但是從項目規劃圖和實地考察中發現,有大面積的戈壁灘已被改造成人工梭梭林,地表礫石層遭到顯著破壞,就地起沙的現象已經開始出現。
專家調查還註意到另一個現象,梭梭本身是耐旱的沙生植物,在成活後不需要灌溉,但是要嫁接肉蓯蓉獲得較好經濟效益的話,每年每畝梭梭至少需要灌溉100方水,也就是說200萬畝梭梭的耗水量每年大約是2億方,主要靠抽取地下水灌溉。
“長期下去,地下水位勢必下降,不僅會導致人工梭梭林覆蓋度降低,原生植被死亡,還會影響周邊綠洲的地下水位,帶來不可估計的影響。”評估報告建議,對項目區的可行性進行專業科學論證,在沙漠邊緣利用梭梭和肉蓯蓉營造固沙鎖邊林,以防止沙丘活化前移為首要生態保護目標,其次兼顧經濟效益。在項目規模的制定中嚴格按照區域的水土資源承載力進行科學設計,切忌違背自然規律,出現不可持續的現象。
相關鏈接:
為什麽是內蒙古草原?
作為世界重大環境問題之一,荒漠化影響著全球1/4的土地和1/6的人口,它不僅直接導致幹旱半幹旱區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和饑饉,還威脅著許多發達國家的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阻礙著全球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內蒙古草原面積占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74%,占全國草原面積的近1/4。草原生態系統是內蒙古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也構成了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主體。
《內蒙古草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研究》報告稱,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草原資源,對於構建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份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業資源與農村環境保護創新團隊編著,將於今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對外出版。 調查顯示,目前,內蒙古退化草原面積占其草原總面積的59%,並且每年還在以數十萬公頃的速度退化和沙化,草原平均產草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至少減少了30%。內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加劇已使草甸草原的生產力下降到原生群落的25%-30%,典型草原的生物量也已下降60%-80%,草群蓋度顯著減小。
草原沙化退化不僅危及農牧民的生存和發展,也威脅著整個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報告介紹,中國北方四大沙塵暴源區中有三個位於內蒙古境內,內蒙古地區沙漠土地已達42.08萬平方千米,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5.7%。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項目組編著的《內蒙古發展定位研究》報告也介紹,作為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具有天然的自然地理優勢。內蒙古地處北疆,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面積的69.2%,擁有13億畝草原、3.5億畝森林、6000多萬畝水面和濕地,草原、森林面積均居全國之首,不僅是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系統,而且是東北眾多江河水系之源、北方大陸性季風必經之地,是這個核心區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除此之外,內蒙古草原還為京津冀地區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提供了巨大碳匯。研究發現,內蒙古是碳匯大區,全自治區13億畝天然草原固碳能力為1.3億噸,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億噸。內蒙古有5.6億畝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可種樹1.2億畝、種草2.8億畝,可實現碳匯12億噸。
同時,內蒙古也是減碳潛力大區,全自治區風能資源總儲量近9億千瓦,居全國首位。大多數盟市具備建設百萬千瓦級甚至千萬千瓦級風電場的條件。年日照時間為2600-3200小時,居全國第2位,具備較好的建設太陽能基地的條件。
內蒙古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院長趙吉測算的結果顯示,內蒙古溫帶草原總碳儲量為37.6億噸。退化草地碳匯潛力巨大,草地固碳量為4586萬噸/年,二氧化碳吸收量為16815萬噸/年。內蒙古森林固碳量為3601萬噸/年,二氧化碳吸收量為13203萬噸/年。趙吉認為,這些碳匯資源一旦實現市場交易,由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巨大,其內在價值應遠高於碳減排交易價格。
8月10日,據民政部網站消息,入夏以來,東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降雨偏少,氣溫持續偏高,導致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部分地區旱情持續發展。
截至8月10日9時統計,內蒙古、吉林、黑龍江3省(自治區)16市(盟)67個縣(市、區、旗)471萬人受災,81萬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其中36.1萬人因旱飲水困難需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3059.8千公頃,其中絕收247.8千公頃;飲水困難大牲畜132.6萬頭(只);直接經濟損失84億元。
其中,今年入春以來,內蒙古全區平均降水量為13.3毫米,比常年同期少25.3%,為近10年來第二少。7月底,全區大部分地區出現了35℃以上高溫天氣,阿拉善盟西北部、呼倫貝爾市西部最高氣溫達40℃以上;多地最高氣溫超歷史極值,高溫日數都超過了10天,比歷年同期明顯偏多,致使旱情進一步加劇。具體災情如下:
據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報告,赤峰、通遼、呼倫貝爾等7市(盟)42個縣(市、區、旗)272.9萬人受災,81萬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其中36.1萬人因旱飲水困難需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1670.8千公頃,其中絕收236.2千公頃;飲水困難大牲畜132.6萬頭(只);直接經濟損失49.9億元。
據吉林省民政廳報告,四平、通化、松原等4市5個縣(區)23.3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81.6千公頃,其中絕收1.4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2億元。
據黑龍江省民政廳報告,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5市20個縣(市、區)174.8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207.4千公頃,其中絕收10.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9.8億元。
8月15日,據最高檢網站消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委原常委、東勝區區委原書記張平(副廳級)涉嫌濫用職權、受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一案,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近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人民檢察院向巴彥淖爾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依法告知了被告人張平享有的訴訟權利,訊問了被告人張平,聽取了辯護人的意見。巴彥淖爾市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張平身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低價轉讓國有資產,情節特別嚴重;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因嚴重不負責任被詐騙,致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應以濫用職權罪、受賄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張平
張平履歷:
曾先後擔任鄂爾多斯市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內蒙古達拉特旗人民政府副旗長;內蒙古烏審旗人民政府旗長;中共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委員會黨委書記等職務。
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任中共鄂爾多斯市委常委、東勝區黨委委員、常委、書記。
2015年8月3日,張平因涉嫌濫用職權、受賄犯罪被立案偵查。
近日,“內蒙古一煤礦為騙取3.8億滅火資金燃燒5年”的消息引發了輿論的關註。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紅柳大泉煤礦火災治理區的煤層已經燃燒了5年。有報道稱,這個號稱財政投入3.8億的“滅火工程”曾先後被人點火五次,其目的疑與爭取專項配套資金有關。如今,這項“滅火工程”不僅沒被滅火,反而“爛尾”無人搭理致其燃燒五年至今不熄。
為了“滅火”而“點火”,著實讓人匪夷所思,真相到底如何?
紅柳大泉煤礦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最西邊,作為一個從上世紀就開始被開發的礦區,從一開始,它就面臨著爭議。先是被盜采,最近又被指人為點燃套取滅火資金。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陜西神木人李興明跟紅柳大泉煤礦的緣分不淺。2010年,李興明和李慧寧兩人,結識了此前一直在內蒙古開礦的殷平山,2011年,三人與溫州礦山井巷工程公司達成合作,共同投資溫井從內蒙古眾興集團實際控制的六合勝公司那里,承包的額濟納旗紅柳大泉煤田項目。李興明說:“殷平山在前六七年以前就在這附近開過礦,我們找到殷平山,殷平山說那個下面查考過,那個下面確實有煤,如果說把這個煤挖出來的話,我們還算有利可圖,當時政府沒有告訴這是滅火工程,溫井和六合勝簽合同他們只是挖土房子,你挖一方子土多少錢挖一方子土多少錢。 ”
據李興明介紹,在確定項目之前,他們也去了紅柳大泉煤田那里考察:不止可以有挖土方的工程款,煤也可以賣錢:“我們去的時候那個地方也沒有人也沒有火,我們問過當地的牧民,牧民說這個地方哪有火,三十米的土下面才有煤,那個地方阻隔空氣哪有火,那個時候我們也不知道政府搞滅火工程,我們想的那個地方有煤總比和政府說好,怎麽樣以後……最後才遇到這個,搞著搞著就變成了滅火工程。 ”
額濟納旗紅柳大泉煤礦火災治理區(圖片來源:東方IC)
李興明告訴記者,從2010年9月簽訂合同到2011年下半年,確實一直有煤產出,但是在2011年冬天開始,工程兩次被停,至今工程款未結,煤也一直堆在工地上。
李興明等人索要工程款的過程中,得知2011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就滅火工程下發了紅頭批文。回想之前的施工過程,他們覺得有些不對勁。
但是至今這個投入了至少440萬元滅火工程款的紅柳大泉煤田,還在燃燒。
李興明:停工期間,我們一直要求六合盛總公司,我說這要燒多少媒,為什麽要把這個火不讓滅。他說這你不要管。
記者:那個坑道里面的火能滅掉嗎?
李興明:能滅掉,你拿那個裝載機鏟上土,給他蓋上一層土,拿裝載機一碾壓,隔絕空氣它自然就滅掉了。
滅火工程的“火”究竟因何而來?李興明說,自己開采煤礦時被要求點過火,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政法委書記唐學斌卻說,紅柳大泉煤田工程的層層轉包確實是監管不力造成的,但煤田起火確實因為自然原因。
唐學斌表示,從1998年到2002年這個期間,周邊不法分子非法盜采,就在煤田下面形成了采空區,塌陷後,長期風刮形成,發生火情,所以不存在人為縱火。
“著火”的煤礦(圖片來源:東方IC)
額濟納旗政府稱,2011年6月15日,額濟納旗紅柳大泉煤田滅火工程設計批複概算總投資為3.8億元,滅火工程資金由自治區財政補貼和阿拉善行署配套解決,殘煤收益全部用於滅火工程。2011年至今上級下撥額濟納旗煤田滅火專項資金總計440萬元,全部用於滅火工程。唐學斌說:“滅火的批示里就說了,紅柳大田的滅火概算是3.8億人民幣,旗、盟配套解決,工程殘煤的收益用於滅火,上級補貼資金440萬就這麽多,並不是說3.8億就到阿拉善或者額濟納旗了,現在到我們賬上的440萬就全部給人家了,全撥付到煤田區了。”
這項“滅火工程”不僅沒被滅火,反而“爛尾”無人搭理致其燃燒5年,至今不熄。國家補貼的440萬滅火資金到底用在了哪里?截至發稿,相關部門沒有給出正面回應。中國之聲將持續關註。
由打虎者變成被打的大老虎。8月31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了內蒙古自治區紀檢委紀檢監察四室原副處級檢查員、紀檢監察一室原副主任、案件審理室原主任沈佳受賄案, 判決沈佳犯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從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中級人民法院網站獲悉,法院審理查明,沈佳在擔任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紀檢監察四室副處級檢查員、紀檢監察一室副主任、案件審理室主任期間,多次利用職務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或索取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並大肆利用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為各種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單獨或者夥同他人收受請托人財物,收受賄賂2838.9139萬元及1萬美元。
據悉,被告人沈佳的判決書多達200多頁,法官用了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進行宣讀。法院在判決書中逐一認定沈佳的52項犯罪事實,認定被告人沈佳的行為已構成受賄罪,且數額特別巨大。
沈佳
案發後,沈佳在偵查、起訴、審判等階段雖能夠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退繳全部涉案贓款,並能提供他人犯罪事實,但法院認為,沈佳身為紀檢部門領導幹部,利用職務便利或利用自己職權及地位形成的各種便利條件進行職務犯罪,形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立功、退繳全部贓款、認罪等情節,不足以作為從輕處罰的理由。
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貪汙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認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節若幹問題的意見》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等的相關規定解釋作出上述判決。
沈佳不服法院一審判決,當庭提出上訴。
據新湖南客戶端10月31日報道,中共中央日前批準,烏蘭同誌任湖南省委委員、常委、副書記。
烏蘭簡歷:
1978.12—1980.09 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辦公室幹事
1980.09—1983.07 包頭師範專科學校政教系幹部專科班學習
1983.07—1986.03 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辦公室幹事、副主任,組織部副部長
1986.03—1987.06 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副書記
1987.06—1988.03 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委副書記兼包頭團市委副書記
1988.03—1996.11 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委副書記(其間:1991.03—1991.12掛職任內蒙古自治區察右中旗旗委副書記)
1996.11—2000.02 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委書記(1995.08—1997.12在中央黨校領導幹部函授本科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1996.12—1998.11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經濟系市場經濟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學習)
2000.02—2001.09 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盟委副書記(正廳級)(其間:2000.03—2001.01在中央黨校一年制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2001.09—2003.03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委副書記(正廳級)(2000.03—2003.01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在職研究生班經濟學專業學習)
2003.03—2003.11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盟委副書記、盟長
2003.11—2006.11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
2006.11—2006.12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政府副主席
2006.12—2016.10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其間:2010.09—2010.10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2010.11在美國參加“發展中的女性領導者高級研究班”)
2016.10— 湖南省委副書記
11月11日,據央視新聞消息,山西省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今日一審公開宣判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趙黎平故意殺人、受賄、非法持有槍支、彈藥、非法儲存爆炸物案,認定被告人趙黎平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二百萬元;犯非法持有槍支、彈藥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犯非法儲存爆炸物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二百萬元。
趙黎平資料圖
經審理查明,2015年3月20日,被告人趙黎平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持槍將被害人李某某殺害。2008年至2010年,趙黎平利用擔任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廳長的職務便利,在企業經營、幹部選拔任用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人民幣2368萬元。公安機關勘查殺人相關現場時查獲了趙黎平藏匿的轉輪手槍、六四式手槍及49發子彈;還在趙黎平的辦公室內查獲其非法存放的91枚雷管。
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趙黎平的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受賄罪、非法持有槍支、彈藥罪、非法儲存爆炸物罪。趙黎平所犯故意殺人罪犯罪性質、情節特別惡劣,犯罪手段特別殘忍,社會危害大、影響極其惡劣,罪行極其嚴重,且拒不認罪,應依法嚴懲。對其所犯數罪,依法應予並罰。根據趙黎平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作出上述判決。
被告人及被害人的近親屬、各界群眾及新聞記者等參加了旁聽。
據新華社報道,3日12時左右,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寶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發生爆炸事故,目前已知死亡17人,還有多人困在井下。
當地政府正在緊急開展救援工作。據了解,此礦本在停業整頓,事故具體原因還在進一步調查。
據新華社消息,4日淩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寶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瓦斯爆炸事故現場獲悉,3日發生的爆炸事故已造成32人遇難,多人受傷。目前,事故涉嫌責任人已被控制,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
事故救援現場
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波介紹,事故發生於3日中午11時30分左右,經初步確認為瓦斯爆炸事故。經查明,事故發生時,井下共有181名作業人員正在進行作業。事故發生後,公司內部以及相關單位救援人員立即開展救援,共有149人安全升井,受傷人員經救護已經全部脫離生命危險,有32人不幸遇難。
事故發生後,國電內蒙古平莊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救護大隊52名救援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展開救援。赤峰市政府立即啟動緊急救援預案,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救援指揮部。截至4日4時,赤峰市政府、元寶山區政府以及平煤集團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共出動警力268人、救援及醫護人員119人、救護車輛32輛。
同時,元寶山區政府成立了善後撫慰工作組,對遇難者家屬和傷者家屬開展一對一撫慰工作。
12月4日淩晨,礦工親屬與救援人員在事故現場周圍等待。
記者現場采訪了解到,發生事故的寶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距赤峰市區45公里,年生產能力為45萬噸,該井田煤的主要用途為火力發電、供暖鍋爐及民用。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中級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消息,12月8日上午,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依法公開審理呼和浩特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原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白海泉(正處級)涉嫌受賄、貪汙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涉案金額超1.7億元,4920.7759萬元財產不能說明來源。
巴彥淖爾市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白海泉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折合人民幣12500.0404萬元,為他人謀取利益;
白海泉夥同他人,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違反國家土地最低出讓標準購買土地,使國家財產損失265.4477萬元,並占為己有;
白海泉巨額財產4920.7759萬元不能說明來源。涉案金額共計人民幣17686.264萬元。
檢察機關認為,白海泉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受賄罪、貪汙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據新華社報道,法庭上白海泉對多數指控供認不諱,並多次表示“不管法院怎麽判,我都認罪”。
據悉,白海泉酷愛奇石和字畫,曾收受某公司價值44.6萬元的奇石7塊,還先後4次接受該公司為其女兒交納研究生學費共計41.9萬元。作為“回報”,白海泉利用職務便利為該公司購買土地、承攬工程、結算工程款提供幫助。白海泉通過權錢交易的方式,幫助他人的多名親屬安排工作,還從金川工業園區路燈安裝、挖溝槽、裝修等各種工程上受賄,僅收受的車輛就有奧迪、寶馬、路虎等。
案發後,司法機關依法扣押了白海泉現金1.5億元,扣押車輛、金銀首飾、奇石字畫等,價值1222萬元,還依法查封其房產14套,價值4772萬元。
2014年12月,白海泉因涉嫌受賄罪經巴彥淖爾市人民檢察院決定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