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潮再襲中概股:近50家企業遭停牌或退市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9409/從恆大到奇虎360,外國做空機構對中概股開始了新一輪獵殺。
自2011年3月開始,以渾水、香櫞為代表的外國做空機構,頻頻針對涉嫌造假的中國在美上市企業發佈亦真亦假的調查報告。面對這些借做空牟利的神秘機構的攻擊,多數「中招」的在美上市企業罕有招架之力。
那些「敗走麥城」的中概股,股價暴跌甚至被停牌,並觸發了全行業的生存危機。除幾十家企業被迫退市外,有不完全統計的數字顯示,當前有近40家中概股股價跌至1美元以下。
與此同時,如迅雷、神州租車等原本有意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則取消或推遲了既定的IPO計劃。據統計,整個2012年上半年,僅有1家中企在美國掛牌。
美國做空機構觸角伸向港交所
恆大遭遇做空的事實說明,美國做空機構已不再侷限於在本土獵殺中該股,它們開始將目光放到香港。
7月4日,恆大執行董事兼副總裁賴立新出現在香港警務處。市場推測,恆大此行是為了報案。
6月20日,美國做空機構香櫞發佈了長達57頁的研究報告,稱恆大資不抵債,用欺詐手法掩飾資金問題。報告發出後,恆大股價一度下跌超過20%。隨後,恆大立刻召開公開電話會議對香櫞進行反駁,並強調要追究其責任。
香櫞此前已做空過近20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並因此成為名聲大噪的「業界明星」。此次做空恆大,則是其首次將觸角伸至香港市場。
香櫞並不「孤單」,在2010年前後,美國「冒出了」不下40家做空網站。其中,渾水、Geoinvesting等機構均將做空的準星瞄向過中國概念股。
這些做空機構的戰績彪炳。至2011年底,已有接近50家中該股因被指責財務造假而被停牌或退市。
「做這件事情是有成本的,所以我必須賺錢。」渾水創始人卡森·布洛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
做空牟利的大體操作步驟為,做空者預先判斷股價會下跌,然後先從市場上借入股票賣出;待股票下跌時,再從市場上買入同樣數目的股票歸還。
據此,有人把渾水、香櫞等刻意做空機構的盈利路線圖簡化為,「跟蹤-確認-下單-出具報告-做空」。
做空中概股的豐富「回報」
豐富的「回報」驅動著這些2010年前後出現的公司不斷的攻擊中概股。
美國60餘歲的約翰·伯德即通過做空中概股獲利甚豐。他在發現中國天一醫藥庫存訂單等方面存在問題後,於2009年8月以每股15.7美元的價格賣空了幾萬股天一醫藥的股票。
起初,他一度損失掉了9萬美元。但隨著後來因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介入調查和天一醫藥下調營業收入預期,天一醫藥股票暴跌30%以上,伯德淨賺了一百多萬美元,「收穫遠遠比想像的要豐厚。」
而那些市值更為龐大的中國企業,給予做空者們的「回報」更加豐厚。公開報導顯示,2011年6月,渾水曾發佈了一份40頁的報告做空市值超過50億美元的嘉漢林業。隨後僅半個月內,其市值就跌去了40億美元。渾水的這份報告可謂「每頁價值1億美元,可謂一字千金。」
卡森·布洛克曾透露說,由於做空機構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的關係,「就像投行之間的競爭一樣」,所以做空機構常各自為戰,「很難在相互分享信息,無法在一起工作」。
事實上,做空機構「並肩作戰」、集體圍獵一家公司的案例並非沒有。來自中國廈門的軟件企業東南融通,市值一度達到10億美元。但在2011年4月下
旬香櫞發佈第一篇質疑其會計造假的報告後,渾水、OLP Global等機構做空者紛紛跟進。僅僅21天後,東南融通便被納斯達克停牌。
無獨有偶,中國高速頻道退市的過程中,亦同時承受了渾水和香櫞的火力攻擊。
中概股是一隻「爛蘋果」?
在美國成功上市後,一些「編故事」企業的缺陷,迅速被做空機構舉起的顯微鏡捕獲。
為何獨獨青睞中概股?香櫞創始人安德魯·萊福特認為,與其他新興市場相比,中國有更大的流動性。這是他「在這個市場有更多做空機會的原因」。
還有,做空機構蜂擁而上,還因為它們嗅到了中國概念股中一些「爛蘋果」上存在著業績造假、運作不規範等「縫隙」。SEC官方數字顯示,2007年底
到2011年3月之間,共有159家中國企業通過反向併購進入美國場外櫃檯交易系統(OTCBB)——通常情況下,這些企業在國內IPO很難獲批。
根據公開報導,中國企業為反向併購付出的成本並不算太高,少則六七十萬美元,多則不超過300萬美元。在向各路資本掮客支付幾十萬美元後,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會按美國通行的相關制度將企業的報表粉飾得鮮亮。
部分中概股的「名不副實」,單是從其在美上市後的名稱便可窺到一二。位於山東的職工人數200餘人的嘉周化工,在OTCBB的名稱為「中國化學公司」;中國綠色農業的前身則是楊凌鼎天濟農腐殖酸製品有限公司。
在美國成功上市後,部分企業企圖以做假賬取悅投資者。而當「做空潮」來襲後,這些「編故事」企業的缺陷,迅速被做空機構舉起的顯微鏡捕獲。
比如,香櫞質疑中國高速頻道的依據是,「業績好到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樣一家賺錢的公司卻居然少有報導」;而香櫞發難東南融通的關鍵點則是,其連續4個財年均逾60%的利潤率遠高於「同樣在美國上市的軟通動力、海輝軟件、柯萊特等同行」。
又如,渾水在「獵殺」新能源企業大連綠諾時,在報告中詳盡地描述了綠諾在財報中有不存在客戶及偽造數據;而渾水在指責東方紙業存在欺詐行為時,一口氣列舉了其「誇大2008年營收27倍」等九宗罪。
做空報告被指不靠譜
做空機構的報告有時會被質疑缺乏「真憑實據」,甚至被指「無中生有」。
做空機構的研究報告未達到無往不勝的境界。
「報告中包含針對本公司若干毫無根據的指稱或評。」6月21日,恆大地產逐條批駁香櫞的做空報告稱,香櫞背離了會計常識。
有投行為恆大背書時表示,香櫞對中國的房地產缺乏深入的瞭解,缺乏真憑實據的支撐,其指控「有譁眾取寵的感覺」。同樣,香櫞在2011年底連續攻擊奇虎360時,也被指為漏洞百出、犯了許多常識性錯誤,並被質疑「懂不懂中國互聯網?」
「很多中概股受到做空機構攻擊的理由都是無中生有。」全國工商聯併購公會於去年1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稱,最後真正被證實有問題的中概股企業只是少數。
但從結果來,除奇虎360、新東方等極少數企業退敵有方外,大部分遭到做空的中概股企業下場悲慘。
通常情況下,做空機構的研究報告一經發佈,中概股就隨即股價暴跌。跌幅動輒超過50%已屬司空見慣。如綠諾科技被渾水公司指責後的一個月內,股價最大跌幅達到了87%。
相比更嚴重的是,2011年的前五個月中,包括綠諾科技、東方紙業、中國高速頻道等在內的25家中概股企業因被指責財務造假而慘遭停牌或退市。而至2011年底,這一數字已接近50家。
潛伏在工廠中的做空調查員
圍繞著做空中概股,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業已形成。機構所僱用的調查員,有的會爬上工廠的牆頭拍照,甚至會冒充員工跑到電力公司查用電量。
與動輒市值幾億美元的對手相比,做空機構的規模實在過於微型——據媒體報導,香櫞僅有一名正式員工,即老闆萊福特本人;渾水公司則由創始人卡森·布洛克和工廠專家比爾組成。
有些做空者還保持著神秘的色彩。當希爾威和德爾電器決意向做空者Alfred Little反擊時,卻發現無法通過對方留的手機號和郵箱與其聯繫上,甚至Alfred Little是男是女、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無從得知。
多半時候,它們在完成一單研究報告時,需要借助他人或機構的幫助。有媒體報導稱,圍繞做空中概股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產業鏈。產業鏈上,中國的諮詢公司、線人以及公司的獨立董事、律師事務所等均有明確的分工。
萊福特認為,要調查一家中國企業,應該先觀察其管理者。他表示,盯上恆大是因為「恆大主席是個很時尚的人,他會把這種特性帶入他的企業」,而交鋒奇虎360也是發端於「周鴻禕是個激進且富有爭議的人物」。卡森則說,其產生想法前,「很多人跟我說某隻股票有問題」。
通過切入點選擇好目標公司後,做空機構會僱用國內財經院校的大學生前往目標公司實地蒐集情報。其「潛伏」的手段千奇百怪:有的爬上工廠的牆頭「鬼鬼祟祟」地拍照,有的則在工廠前攔住路人詢問開工情況,有的扮成採購商與企業的銷售人員展開攀談。
「恨不得當場把他吃了。」泰富電氣董事長楊天夫的手下有次當場逮住了一名調查員,此前還有人冒充泰富的員工多次跑到電力公司窺探用電量。而希爾威遭到做空時,礦區門外被調查員安裝了攝像頭並連拍20多天,同期公司還接待了一些剛進工廠就到處拍照的「投資者」。
國內的一些諮詢公司也被指向做空機構「輸送過彈藥」。據悉,一家名為「青島聯信商務諮詢有限公司」的公司,曾向約翰·伯德和渾水公司售賣過天一醫藥和中國高速頻道的工商資料及信用材料,每份一千元左右。如果做空機構需要,它還可以接受委託安排律師赴目標公司實地調查。
同時,一家遭做空的中概股曾爆料稱,其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涉嫌向做空機構提供了「彈藥」——該公司納稅材料。在希爾威被做空時,幾個內部員工、合作夥伴和所在地公共部門工作人員,都涉嫌向做空機構提供了機密文檔。
中企赴美上市遇「冰封」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那些未直接遭受做空的中概股,也因為這場「做空潮」動搖了美國投資者的信心,無法置身事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6月,大約有38家中概股股價已不足1美元。根據「1美元退市規則」,今年上半年十餘家股價萎靡的中概股企業收到了退市警告。
有外媒評價道,中國概念股過去10年中所累積的市場信譽,已然土崩瓦解——在做空機構未攻擊之前的2009年,中概股全線上漲,平均收益約13%,有5家中概股累計漲幅甚至高達1000%。
如今,「『買了就賺』的中國概念股受到熱炒」的時代已經過去。一同作古的,還有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熱情。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少中國企業將門檻不算高的美國資本市場視為IPO的沃土。據《中國經濟週刊》報導,2010年,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達到45家,融資38.86億美元,「甚至出現了一週之內5家中國公司掛牌的盛況」。
但在中概股被做空波瀾乍起的2011年中,上述數字迅速銳減至「可憐的」11家,其中第四季度為零。普華永道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從美國資本市場退市的中概股企業有19家,同期卻僅有唯品會一家中國企業在美完成IPO,融資7200萬美元。
中企赴美步入「冰封期」,概因當前中概股慘淡的生存環境。
曾提交IPO申請的迅雷,於去年10月取消了在美上市計劃。普遍的分析認為,迅雷取消IPO與中概股遭遇的信任危機有關。今年5月,神州租車暫停了醞釀許久的赴美IPO計劃。神州租車方面將原因歸咎於「當下中概股的整體形勢不好」。
此外據統計,為規避相關限制,目前將近一半的中國在海外上市企業採取了「協議控制」(VIE)模式。去年5月,正值中概股遭遇狙擊最猛烈之際,馬云繞開大股東雅虎將支付寶股權轉移,極大動搖了境外投資者對中概股的信心。
去年下半年,曾有傳言稱,證監會擬全面取締VIE模式。此消息雖然被官方闢謠為「訛傳」,但新浪、網易等中概股股價短時間內大幅下跌。有分析認為,作為中概股「原罪」之一的VIE模式,以後不排除被做空機構拿來作為「掘金」的可能。
「短期看,美國資本市場很難回暖。中國概念股重建信任需要時間。」神州租車董事長兼CEO陸正耀說。
巧妙的深控(00604)停牌時間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if1f.html新浪財經訊 1月18日消息,據財華社報導,
深圳控股(3.36,0.00,0.00%,實時行情)宣佈,今日短暫停牌,以待刊發一份內容有關涉及發行公司新股,並根據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具有影響之主要及關連交易之公告。
據市場消息向《財華社》透露,今次停牌涉及早前管理層透露過的母公司注資行動,涉及發新股向母公司收購項目,相信會停牌多日。
《信報》去年12月引述消息指,深控計劃於明年首季開始陸續向母公司深業集團收購多個地產項目,希望將市值由目前約100億元壯大至約200億元。據稱可注入的地產項目規模涉約250萬平方米,惟最快於明年農曆新年前的首階段先注入約50萬平方米項目,涉約50億元人民幣。
------
深控大股東深業上年底就防風會注資,要深控的股權而不是現金,今天一早申請停牌。而中午,市場傳出深圳土地市場獲國土部特批農村集體土地放開入市,下午A股深圳本地地產股狂升,同屬深業的深控姐妹公司沙河股份漲停。深業已經知曉消息,在趁深控並未大漲前注入資產,在少溢價的情況下獲取更多的股權?
---個人推測而已,我心比較邪,陰暗,投資看重博弈的對手。我只期待深控別學萬科,一停就是一頭半個月,錯過好行情。深控是已是投資組合市值最高的股票。
順便再鼓吹一下深控的聯營公司路勁(1098),那麼大的利好成交量不配合,漲幅不明顯,還是要耐心等待其價值回歸。我把近一半的資金放在兩個關聯度很高,業務也類似的公司,明顯偏向投機,一榮俱榮。
閱讀延伸
新浪財經訊1月18日消息,深圳市人民政府今日午間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深圳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合法工業用地可申請進入市場流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主任王幼鵬表示,此舉是國土資源部批准深圳實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的最新創新成果。
官方資料顯示,2011年深圳全市土地總面積1991平方公里,建設用地917.77平方公里中,其中原農村集體用地為390平方公里,佔比高達42%。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呂瑞峰介紹,將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可用的產業發展用地納入深圳全市統一土地市場,將有效拓展產業用地來源,「如果沒有土地改革創新,到2020年深圳可提供新增建設用地僅59平方公里,無地可用的尷尬將嚴重制約深圳未來經濟發展。」
王幼鵬介紹,深圳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實際佔用的符合城市規劃的產業用地,在理清土地經濟利益關係,完成青苗、建築物及附著物的清理、補償和拆除後,可申請以掛牌方式公開出(轉)讓土地使用權。
按照深圳市文件規劃,深圳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合法工業用地放開入市,可以用兩種收益分配方式供選擇,「第一種方式是所得收益50%納入市國土基金,50%歸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第二種方式是所得收益70%納入市國土基金,30%歸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並可持有不超過20%的物業用於產業配套」。
阿里影業停牌:文化中國財務混亂 影業凈利減3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2/148340.html
i黑馬:12月9日,停牌至今的阿里影業發布公告稱,經普華永道調查後,發現阿里影業前身即文化中國在2012及2013年度財務報表中,存在誤報、政府補助會計政策不恰當等行為,因此從2014年開始便調整了政府補助會計政策。上述事宜將共計影響阿里影業集團2012年凈利潤減少6100萬港元、2013年凈利潤增加2100萬港元。
今年8月,阿里影業(01060,HK)公告稱,鑒於公司新任管理層發現可能存在的不恰當財務處理,以及可能存在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不足,公司股票於8月15日起停牌。
12月9日,停牌至今的阿里影業發布公告稱,經普華永道調查後,發現阿里影業前身即文化中國在2012及2013年度財務報表中,存在誤報、政府補助會計政策不恰當等行為,因此從2014年開始便調整了政府補助會計政策。上述事宜將共計影響阿里影業集團2012年凈利潤減少6100萬港元、2013年凈利潤增加2100萬港元。
此外,阿里影業宣布,現任管理層對今年上半年預計計提2.57億~3.23億港元的減值準備;加之上半年行使的認股權證公允值出現重大變動,將導致6700萬港元的虧損,2014年上半年公司的凈利潤將減少3.24億~3.9億港元。
中國註冊會計師、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魯桂華對記者表示,“上述會計調整總金額過億,從會計角度看屬於重大會計差錯;然而,依據此前披露的財務信息等買入股票的投資者,若複牌後在股價上遭受損失,能否尋求賠償還要看具體情況。”
部分交易無發票
今年6月底,阿里巴巴斥資62.44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59.32%股權,並將其更名為阿里影業。然而,新管理層接管不久,便發現文化中國過往會計期間可能存在不恰當財務處理行為,並可能未對若幹資產計提充分減值準備。9月底阿里影業宣布,已委托普華永道對此開展獨立審查。
12月9日,阿里影業公布了普華永道對公司2012年、2013年及截至今年6月底6個月的財務報表審查結果。普華永道調查中發現,若幹稅務項目(包括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和增值稅)存在誤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購買和/或出售若幹藝術品及電影和電視劇的版權,以及若幹電視劇制作成本未取得和/或開具正式稅務發票,及/或延遲取得和/或開具正式稅務發票。
阿里影業在公告中表示,在內地無正式稅務發票一般不可在成本產生的當期進行稅務抵扣,只有取得正式稅務發票才可以進行稅務抵扣,集團的一些子公司在內地出售若幹藝術品、影視劇版權時未開具正式稅務發票,因此延遲繳納稅款。
二是采用不恰當的增值稅稅率和/或若幹內地稅項計算作出不恰當的調整,主要是內地若幹子公司在有關期間實際上已符合一般納稅人資格,須應用較高的增值稅稅率;此外,若幹內地子公司未考慮到若幹藝術品、影視劇版權銷售價實際上已含增值稅。阿里影業認為,該等錯誤是當時在內地和香港的銷售團隊與財務團隊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所致。
中國註冊會計師、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魯桂華向記者表示,“對於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來說,上述錯誤屬於較為基礎的錯誤。”
“目前影視行業還比較混亂,一些基本制度如會計體系、財務制度和管理機制都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有些企業‘打白條’、沒發票的情況司空見慣。”樂正傳媒研發總監彭侃稱。
據估算,由於上述稅務事宜的誤報,2012年和2013年凈利潤將分別減少約2900萬港元和2500萬港元。
此外,2012年和2013年財報中,可換股債券的財務影響也存在誤報,阿里影業於2010年及2011年發行的可換股債券的會計處理應用了不準確的金額,這將使得2012年凈利潤減少約1400萬港元,2013年凈利潤增加約5100萬港元。
阿里影業現任董事會表示,將采取進一步行動以改進在上述方面的內部監控環境。
計提減值準備逾2.5億
阿里影業公告顯示,在過往年度,根據當地政府政策,集團若幹中國子公司有權獲得補助,其金額按所繳付的稅款(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金額而厘定。但在前管理層的管理下,稅款在合並財報中計提時便確認該等政府補助收入,而不是在收款時予以確認。
對此,魯桂華稱,“政府補助應該在收到款項的概率大於50%的條件下,才能在財務上予以確認。”
鑒於該等政府補助在直至收到前存在潛在不確定性,阿里影業現任董事會決定,自2014年起采納與阿里巴巴保持一致的會計政策,即在所有條件均獲達成且已收悉後,予以確認。由於此會計政策變更,將使得阿里影業2012年2013年凈利潤分別減少約1800萬港元和500萬港元。
另外,阿里影業曾發行認股權證,被歸類為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相關公允值變動應計入損益,預期在截至201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間行使的認股權證的公允值出現重大變動,將導致約6700萬港元的虧損。
然而,計提減值準備才是阿里影業2014年上半年業績的最大影響因素。阿里影業現任管理層對於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資產進行減值評估審閱後,就若幹應收賬款、電影和電視劇版權、預付賬款和對一家關聯公司投資,預計合計計提2.57億港元至3.23億港元的減值準備。
受上述誤報、政府補助會計政策應用變更、資產計提減值及認股權證公允值的變動影響,阿里影業2012年凈利潤合計將減少約6100萬港元,2013年凈利潤共計將增加2100萬港元,2014年上半年凈利潤合計下滑3.24億~3.9億港元。
阿里影業稱,集團已著手聘用專業顧問以審查其內部監控制度,並就具體整改計劃提供專業意見,招聘具備資格人員從事內部監控工作。
目前阿里影業仍處於停牌狀態,“上述會計調整總金額過億,也在交易所正式發布公告,從會計角度看屬於重大會計差錯;依據此前披露的財務信息等買入股票的投資者,若複牌後在股價上遭受損失,能否尋求賠償還要看具體情況。”魯桂華表示。
南北車明起停牌啟動換股 “中國中車”整合牽動供應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4623.html
南北車明起停牌啟動換股 “中國中車”整合牽動供應商
一財網 陳姍姍 2015-05-06 18:15:00
南北車換股完成後,“中國中車”集團也將掛牌,預計掛牌時間在6月份,隨後各業務和子公司的具體整合也將啟動,而目前南北車合並帶來的影響,已經在零部件供應商端顯現。
隨著5月6日成為中國北車(601299.SH)和中國南車(601766.SH)在A股市場上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沸沸揚揚的南北車合並終於接近塵埃落定。
5月7日,南北車將雙雙停牌,直至合並的換股完成後以“中國中車”股票簡稱複牌,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的股價,被鎖定在29.98元和29.45元,較去年12月宣布合並以來5元左右的股價暴漲了500%。
根據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情況,南北車換股完成後,“中國中車”集團也將掛牌,預計掛牌時間在6月份,隨後各業務和子公司的具體整合也將啟動,而目前南北車合並帶來的影響,則已經在零部件供應商端顯現。
業務整合和標準統一
根據南北車的合並方案,技術上采取中國南車吸收合並中國北車的方式,合並的具體換股比例為1:1.10。
目前,南北車的合並已經獲得包括中國證監會等在內的一系列審批工作,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董秘辦人士均向記者表示,由於換股工作複雜,尚無法確定複牌時間,目前,兩家公司的具體業務部門和子公司也尚無變化。
“內部的計劃是6月份完成新公司的掛牌,之後肯定要涉及具體業務的合並或調整,”中國南車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南北車旗下有眾多重合的業務和公司,如何合並同類項也將是合並後的重頭戲。
在此之前,南北車曾是一家企業,2000年原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被分拆為中國南方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南車前身)和中國北方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北車前身),業務按地域劃分,南方的企業劃歸南車,北方的企業劃歸北車。
由於當年的分家只是按照地域進行區分,導致兩家企業的業務架構和技術都是相似,不僅在軌道交通產品上重合度較高,在研發、采購、銷售等領域也有很多可以協同之處。
如北車所屬子企業在軌道車輛用空氣彈簧、軌道車輛用橡膠金屬件領域與南車下屬時代新材(600458.SH)存在競爭,在傳動控制、網絡控制、牽引供電系統、制動、軌道工程機械等領域與南車下屬時代電氣(03898.HK)存在競爭,南北車合並之後,這些同業的子公司就可能面臨重組。
而根據記者從南北車多位人士處了解到的最新信息,兩家公司合並後,車型標準的統一已經提上了日程,預計6月底統一標準的新動車組就會下線,不過之後還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運營試驗才能替代現有車輛。
目前,南北車的高鐵制造技術分屬不同的制式,其中南車的技術主要來自日本,北車主要來自歐洲。而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牽頭下,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作為參與方,正在共同探索研制中國標準化的動車組,以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實現動車組在服務功能、運用維護上的統一。

供應商訂單突下降
而兩家公司合並的進展,也一直牽動著南北車的零部件供應商的神經。
在此之前,南北車的很多零部件供應商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供應商,也是按照不同制式在生產零部件。
“南北車合並後,南車旗下的零部件公司可能會進入原來北車的地盤,我們獲得的生意相應也就可能會更大。”一家外資零部件供應商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而動車組的技術標準統一後,零部件生產企業只要按照該標準生產並通過中鐵總公司的認證,就可以進入該部件的市場,不用像以前一樣要向南北車供應不同的零部件。
目前在A股市場,動車零部件生產商包括晉西車軸(600495.SH)、永貴電器(300351.SZ)、開爾新材(300234.SZ)、中鐵二局(600528.SH)、輝煌科技(002296.SZ)等。
多位行業內人士對記者預計,一旦南北車合並,將會加大國產零部件尤其是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和支持力度,本土企業所獲得的機會會更多。
不過,在合並尚未完成之前,糾結的不僅是南北車的管理層和員工們,還有現有的零部件供應商。
“從上個月開始,南車采購我們零部件的數量忽然大幅減少,整個4月同比下降近50%,”上述外資零部件供應商的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雖然公司與南車方面簽署了長期供應合同,但具體數量每月確定,而南車方面並沒有說明采購大幅下降的原因,我們認為與合並之後的業務整合的不確定和車型統一工作可能有一定關系。”
事實上,推遲的不僅僅是零部件采購,中國北車一位管理層對記者透露,對南北車業績起重要作用的動車招標,今年也遲遲沒有啟動。“早在今年3月,鐵總就提出要啟動招標工作,希望南北車做好相關準備,但兩個月過去了,招標依然沒有音訊,而公司去年獲得的訂單則在逐漸消化,已經陸續生產交車。”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