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見聞大佬系列】Elon Musk要比你想象的牛得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99

QQ圖片20141107140625

1971年,Elon Musk出生於南非Pretoria。

1983年,年僅12歲的Musk成功的以500美元的價格出售了他編寫的一部電子遊戲代碼。遊戲的背景是浩瀚的宇宙。

1992年,Musk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商科和物理。隨後,Musk來到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是,在僅僅入學兩天後,Musk就退學了。

1999年,Musk將其第一間公司ZIP2出售給了康柏電腦公司(Compaq),售價3.41億美元外加期權。

同年,Musk創立了X.COM,而X.COM最終發展為了今天的PayPal。Musk當時將X.COM出售給EBAY的價格為15億美元。

Musk和妻子有一對雙胞胎和一個三胞胎。

})H2L[WRB8]VDNBV7K`VC$T

2002年,Musk創立了SpaceX。SpaceX的目標是建造一艘用於商業太空旅行的航天飛機。

當鋼鐵俠重回銀幕時,Tony Stark以Musk為原型。Musk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鋼鐵俠”。

2003年,特斯拉成立。Musk為特斯拉的聯合創始人。金融危機時,Musk幾乎失去特斯拉和SpaceX。

Musk的野心包括在火星建立殖民地。他還計劃創造超回路列車(Hyperloop Train)。這種列車將能讓你在30分鐘內從舊金山抵達洛杉磯。(舊金山與洛杉磯之間距離640公里,搭乘飛機將需要約一個小時。)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67

蘋果買下特斯拉比你想象的要靠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03

Tim-Cook_Tesla

手持大量現金的蘋果,與其回購自家股份,是否應該考慮買下特斯拉?

那麽問題來了,特斯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Elon Musk為什麽要把特斯拉賣給蘋果?

蘋果將釋放特斯拉的潛能

首先,蘋果有能力支付一個很好的價格。蘋果持有1550億美元的現金。如果有需要,蘋果可以發行債券籌集更多資金。特斯拉目前市值約300億美元,即便將這個價格翻一倍,蘋果也有能力支付。

Elon Musk曾經表示,對特斯拉來說,最難的不是銷售,而是制造。Musk稱,人們不理解,制造一輛特斯拉有多麽難。

而蘋果恰恰是制造方面的能手。蘋果制造了數以百萬計的iPhone、iPad和Mac。事實上,蘋果公司CEO Tim Cook是運營和供應鏈方面的天才。曾有人表示,要不是Cook,iPad的售價將高達5000美元。想象下,如果蘋果收購了特斯拉,特斯拉的制造流程將會獲得什麽樣的改進。

為Musk騰出空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理由將促使Musk出售特斯拉。

Musk是一個忙碌的人,除了特斯拉,他還是SpaceX的CEO。他還想登陸火星,計劃將數百枚衛星送入外太空。將特斯拉出售給蘋果後,Musk可以將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他依然可以給特斯拉提供意見,但他不需要為公司的日常事物而操心。

好了。看來Musk或許會願意將特斯拉出售給蘋果,那蘋果為什麽要買下特斯拉呢?

首先,蘋果將得到Musk。Musk是當今世界上最大膽、最具想象力、最有遠見的企業家之一。在理想情況下,Musk將加入蘋果董事會,為蘋果公司提供新鮮、大膽的創意。

其次,蘋果可以得到特斯拉。特斯拉Model S簡直就是汽車界的iPhone。特斯拉比競爭對手更昂貴,但擁有者認為物有所值。Model S和iPhone一樣,是一個將硬件與軟件相結合的產品。

特斯拉目前4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對蘋果來說是滄海一粟。蘋果僅第三季度就出售了66億美元的Mac電腦。蘋果公司的年銷售額為420億美元。

然而,特斯拉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據預計,今年特斯拉的銷售額將同比增長86%。如果蘋果公司能幫助特斯拉制造更多的汽車,那特斯拉的銷量還將繼續加速增長。

也許有人會問,蘋果為什麽要買一家汽車制造商?那不如想想,為什麽蘋果要制造手表,果粉為什麽呼籲蘋果制造電視?事實上,蘋果公司的理念就是對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經常使用的產品進行優化。

並且,蘋果對汽車的興趣由來已久。

據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Mickey Drexler,喬布斯死前就希望制造一輛汽車,命名為iCar。

Drexler表示,看看現在的美國汽車市場,這就是一個悲劇。什麽樣的人在設計汽車?

喬布斯並不是唯一一個對汽車感興趣的蘋果高管。

蘋果設計總監Jony Ive就是一個車迷。他擁有包括阿斯頓馬丁、路虎、賓利在內的一系列汽車。很顯然,蘋果公司的高管們對汽車很感興趣。

蘋果很可能在未來的20年內制造蘋果牌汽車。所以,蘋果公司可以在未來自立門戶,從頭開始研究汽車,也可以在現在大膽的買下特斯拉。

盡管誰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但20年內,特斯拉很可能成為一家大公司。所以,現在是蘋果買下特斯拉的最佳時機,趁特斯拉規模還小,價格還便宜。

現在是蘋果公司大膽的時候了。蘋果手持大把現金,投資者對蘋果公司十分滿意。Tim Cook應該抓住未來,買下特斯拉。買下特斯拉要比回購蘋果股票好多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27

沒你想的那麽糟!摩根士丹利依然看好中國銀行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38

盡管面臨著存款流失、利潤增速下滑、資產質量惡化等重重壓力,但摩根士丹利依然看好中國銀行業。摩根士丹利的銀行業分析師Richard Xu在接受華爾街見聞采訪時表示, 中國上市銀行整體估值已經“有吸引力”(Attractive)。

Richard Xu在11月12日~14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摩根士丹利亞洲投資峰會期間表示,近期已將中國上市銀行整體評級,由“表現平平”提高至“有吸引力”。“提高評級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們覺得最近的政策效果不錯。”具體而言,他說:

1,今年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將資本和資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項舉措,包括抑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舉債沖動,對私人資本打開更多渠道等等,跟原來相比,這次的政策力度、持續性和執行情況都更好一些。

2,政策協調方面也有明顯的進步。政府在進行管控的時候市場的流動性較為穩定,央行和銀監會配合不錯,在信貸並未加速的情況下利率有所下降,這體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

3,本屆領導人的定力比較好,允許地方政府將高風險債務有效出清,而且力度適當,地方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參與公司重組,避免多米諾效應,發生風險擴散。雖然風險仍然不可避免,但是代價可以控制在最低水平。

他認為,在中國銀行業ROE較高的時候吸收和消化風險所帶來的風險較小。即便不良貸款率攀升到1.5%,銀行的風險也是可控的。

如果市場出清太快,資本市場難以承受,信貸投放就會受到影響,而如果出清太慢,貨幣流通速度、資本配置效率越來越低,風險也比較大。找到一個平衡點不容易。

市場一直不相信中國政府可以找到這個平衡點,但是最近的政策以及政府部門的配合提高了這種信心。考慮到銀行業的估值非常低,爆發系統性風險的概率並沒有那麽高。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Richard Xu在此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到,

我們認為,市場定價已經將銀行業走高的不良貸款、存款流失和手續費收入下滑計入其中,而銀行持續去杠桿以及改善信貸配置效率之舉都讓我們更加看好這個行業。我們認為這種趨勢如果能夠保持,將會逐漸緩解市場對於系統性風險和主要賬面資產減值的擔憂。

另外,在不良率走高的背景下,今年9月中國銀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ROE)依然保持在平均20.1%的高水平,這些都促使我們提高對銀行業的評級。

我們推薦那些積極削減銀行間資產、處理不良貸款同時保持健康的ROE和資本狀況的銀行。

C6335D4B-D4BA-4D97-9537-BD9A887AA7A8

3A46A469-8A07-453C-855F-DA1856C9B5EB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03

低油價對市場的影響:比你想象中更深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74

如果把全球金融市場比作一條大船,石油就是使其穩定的錨,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放棄減產則把這只錨收了上來。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油價下跌已不僅僅是中東傳統產油國和北美新興頁巖油廠商之間的權力遊戲,低油價對市場的影響比人們想象的更加深遠。

石油主要通過與美元的密切關聯來影響資本市場。當油價上漲時,美元對其他貨幣通常會貶值。這一相關又導致了其與新興市場國家股市的第二重相關,即美元走弱時,新興市場股市通常出現牛市(正如2008年金融危機前那樣),反之亦然。

上一次油價下跌(且跌至比現在低得多的水平)、美元走強是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當時美股牛市完全陷入泡沫,而新興市場國家遭遇了一連串危機,強勢美元使其更難償還以美元計的債務。

據全球指數提供商MSCI,自1994年12月墨西哥經濟衰退引燃發展中國家危機的導火索,至2001年危機終止於阿根廷,美元在貿易加權基礎上升值35%,發達國家股市也跑贏了新興市場逾200%。

那麽,當前的低油價又會帶來哪些後果呢?

對美國而言,廉價石油會提振經濟,刺激消費,同時,強勢美元本身就是一種緊縮政策,美聯儲另外采取措施的必要性降低。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及,美股已經六周連漲。英國《金融時報》認為,若歐佩克拒不出手阻止油價下行,美股當前繁榮進一步轉成泡沫的風險將上升。

對於幾乎所有石油資源均依賴進口的日本而言,油價下跌對於消費者和企業而言都是好消息。不過對於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來說,提振通脹的難度進一步加強,他可能不得不選擇進一步擴大寬松。

新興市場國家由於建立起了外匯儲備,且大多允許其貨幣上浮,目前對貨幣危機的應對能力有所增強。而所有依靠石油出口獲利的國家都是輸家。尤其是面臨制裁和油價下跌雙重打擊的俄羅斯,盧布/美元自2008年高點以來已經貶值53%,俄羅斯財長此前表示,由於油價暴跌了30%,俄羅斯每年損失在900億-1000億美元。

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全面危機不太可能重演,但在油價持續下行將導致新興市場受損、美股催生泡沫的高風險下,市場應引以為鑒。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55

下年就可以退休,只要你想的話 (2)--現在可以退休嗎?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12/2.html

巴黎:

筆者18/7/2014的一篇從無到有財務自由計劃: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18.html
如果朋友有跟著文中的ABC做,以當天收市價買入至現在應該有盈利234.8萬,連同人民幣升值,共賺242萬。閣下較筆者因爲組合有美股拉低關係,成績會更好,值得恭喜。朋友或會問,現在是否時候考慮十二月之後退休?

(聲明:第一次看本文的讀者,世界是沒有白吃午餐,如果朋友以為這篇是教閣下搵快錢,那麼第一次出文時其他朋友批評在下的回應就會對閣下有效,但若抱著正面研究價值投資的真諦道理,閣下將會變得不再一樣)


本來只要股票價值慢慢升,可以親眼看到現金流出流入的變化,加強以股息作退休入息的信心,閣下實沒必要動他們,尤其是這批是高股息股票。

但因爲最近升得太急快,朋友可以再利用市場先生多一次,之前我們在他對A股憂鬱時以較H股低10%買入,現在他高興並願意多付11%高於H股價,去買內在價值一模一樣的A股,來回間譲我們多賺了21%,閣下便應成全他,把A股賣清轉為較便宜的H股。這樣,若現時約37萬的股息(請參考舊文)等同現組合市值的5%(37萬/742萬),便可以一下子提升到5.6%,因為由A換了H股後組合會穫多了股數而提升股息到41.57萬。

市場先生因興奮忘形讓我們增加縂股息12.3%,舊文不是說期望每年增10%派息嗎,現在提前1年有多,一般人稱股息為被動收入,但這稱號容易譲人什麼也不做。如果想戰勝市場,有一種方法是不斷找尋機會出撃,另一種是靜待機會,到它來臨時,要像為自己最親的人赴湯渡火般不退縮抓緊和前進,而非什麼也不做。

朋友必須謹記,付出是價格,獲得的是價值,每年股息現金流入才是整個計劃的目標,而非帳面價格。閣下應該為多了的4萬現金股息收入開心而非242賬面值上升。

把一模一樣的東西提價11%賣,朋友並沒有騙市場先生,即使交易前再三請他考慮,市場先生態度還是很堅決。今天電視和報紙還有很多專家擧出多個A股價要大過H股的“合理”理由,是專家騙他們,是專家沒有閣下做正確事情的Guts(勇氣)。

最後,大多數人想退休都是因爲對目前工作不滿意,現在既然己有一個穩定的股票現金流入,便無需再為五鬥米折腰,應該去實現未完成的願望,例如去做一個你希望的工作。快樂的工作如同一個閣下手指間的機會,若不馬上拿下他讓它溜走,就太難為自己的幸福。且做快樂工作的時間特別易過,月月還有人送錢你,而組合現金流又穩定,豬籠入水,真是荀(好)過退休啦~

happy investing to all of you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05

【專欄】風口上的微商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1/148311.html

i黑馬註:近來,關於微商的討論愈演愈烈,無論是微盟CEO孫濤勇提出的SDP社會化分銷,口袋微店的人人電商,還是俞敏洪投資的“大V店”的自媒體變現,都在微商行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褚偉


近來,關於微商的討論愈演愈烈,無論是微盟CEO孫濤勇提出的SDP社會化分銷,口袋微店的人人電商,還是俞敏洪投資的“大V店”的自媒體變現,都在微商行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微商的崛起不亞於O2O的爆發。如果要盤點今年電商風口的話微商絕對榜上有名。雖然筆者無法判定微商是否能夠迎來大未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旦風口打開,趨勢到來,這股旋風將會影響繼淘寶之後,又一改變中國電子商務的商業形態。


理想和現實總是遙遙相望,在眾人狂歡的背後,有些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踩著西瓜皮的微商,讓創業者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微商除了利用朋友圈賣貨之外,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擔憂。

第一、社交電商的微商將會成為微信發展的絆腳石

雖然微商不等於微信電商,但是微信電商卻是微商中最重要的一環,沒有微信的用戶參與微商(店)將變成一個“商城孤島”。微商難以壯大和微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首先,以電商+社交(先交易再產生關系)為主的1.0時代和以社交+電商(先有關系再有交易)為主的2.0時代是前後相悖的。

其次,因為要兼顧用戶體驗,朋友圈的種種限制和打擊,導致做微商就像打“遊擊戰”。既怕好友屏蔽,又怕官方封殺,只能打一槍換一個陣地。

最後,微信做電商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既不敢放開腳步,又不敢對惡意營銷者加以嚴厲懲罰。這樣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做微商的越來越肆無忌憚,用戶的越來越喜歡罵娘。為了大局,微信也只好辱負重。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微信電商的不成熟。目前微信電商主要有四種形式:第一種是以京東購物為主的B2C電商;第二種是以微信小店為主的C2C電商;第三種是基於服務號為主的企業電商;最後一種就是朋友圈賣貨的微商。從這四種模式來看,京東購物勉強地說是差強人意,微信小店,服務號只能做客戶沈澱,最有潛質最火爆的莫過於朋友圈微商了,然而這種模式也最是讓用戶和官方最不受待見的。微商何去何處將直接影響微信商業化的發展,一旦有其它的更適合移動電商的平臺出現,微信流量入口的霸主地位將面臨挑戰。

第二、朋友圈微商正倒逼微信變革

微信最有價值的東西除了聊天功能就是朋友圈了,如果沒有朋友圈微信實質就是另一個qq。正是挖掘到了這一點,微商賣貨才在朋友圈里如此瘋狂。經常刷朋友圈的用戶就會感受到,今天的朋友圈已經徹底被朋友圈賣貨的微商們給綁架了。你可以屏蔽這些急功近利的朋友,也可以控訴微信的不作為。但是不管你怎麽做,朋友圈賣貨的行為會一直持續下去。在沒有更好的平臺,更好的載體來釋放這股能量時,微信的這種亂象會一直存在。

隨著微商的不斷膨脹,朋友圈微商正倒逼微信變革。筆者認為這種倒逼的改革對微信來說是件好事,說明用戶的粘性越來越高,已經離不開這個平臺。筆者一直有個兩全其美的想法,就是在朋友圈的並列位置增加一個“購物圈”,此想法並非異想天開。一方面它兼顧了朋友圈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它又滿足了部分想做微商的朋友進行產品推廣。而且基於“購物圈”微信電商還會延伸出很多不同的收費模式以及增值服務。如:好店推薦、今日熱門等等。

第三、人人微商或許是個偽命題

今天,人人電商,人人微商的概念此起彼伏,不亞於當年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淘金熱”的浪潮再次浮現在移動互聯網上。對微商的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在微商才剛剛起步;壞在沒有可借鑒的樣板,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但如果你覺得微商是一個人人皆可商業的時代,那麽就大錯特錯了。微商的發展同樣會面臨淘寶當年的問題,雖然人人皆可為微商,但是賺錢的永遠只有少部分。而且微商還將面臨以下難題:

1、微商對從業者的要求更高。主要表現在專業度、資源、影響力上,作為自商業的一種,從業者必須要對自己所賣的產品、用戶、營銷、市場等各個方面有所了解,並逐漸在該領域樹立影響力,在圈子內建立口碑和信任度。

2、差異化的競爭將會表現的更明顯。在淘寶、天貓你可能只是單純地未來購物,而在微商里,你不僅賣的是產品,更是情懷和故事,甚至還有溢價。數十億的商品品類不會再在微商里實現,非標產品將會迎來大發展。

2、只有大V、達人、買手才能激活這個平臺。大凡大v的都會在某個行業或領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們可以將自己的一批忠實粉絲轉化為忠實用戶,典型的例子就是羅輯思維和吳曉波的公眾賬號;達人、買手可以起到一個專業導購員的作用,在鱗次櫛比的商品里,根據用戶的喜好,可以迅速地為用戶推薦他所喜歡的產品。未來在微商里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

或許大家該關心的不應該是微商有沒有未來,而是怎樣實現這樣的未來。是乘風破浪還是等風停後觀望,這是很多創業者面臨的問題,風口上的微商如果不想被掉下來,那麽此刻就該把握好風向。

【作者微信號:oneisall2014】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褚偉
 


“瑞郎風暴”比你想的更嚴重 “無異於一場核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92

ae34d11d-44cf-4578-9636-2ba881e35e41

瑞信、盛寶銀行和蘭冠資本(BlueCrest )成為瑞士央行(SNB)意外棄守歐元/瑞郎1.20底線的最新受害者。

據彭博,瑞士第二大銀行瑞信周一表示,SNB引發的匯率波動可能會蠶食其利潤。丹麥盛寶銀行也表示可能無法對保證金耗盡的交易進行結算,或造成該銀行的潛在損失。

此外,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稱,瑞郎的急劇波動也讓歐洲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的蘭冠資本蒙受了損失,蘭冠為此關閉了資深外匯交易員Peter Von Maydell的交易賬戶。Von Maydell於2013年加入蘭冠資本,此前是瑞信全球外匯策略部門主管。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SNB上周四突然宣布降息並放棄歐元/瑞郎1.20底線,導致市場劇烈波動。瑞郎對歐元一度大漲40%,瑞士、歐洲股市暴跌。

咨詢公司Aite Group 財富管理部門高級分析師Javier Paz在郵件中告訴彭博社,SNB意外之舉的全部殺傷力需數月方能顯現,“相較於一噸常規的炸彈”,它“更像是一場核爆”。“其後果就像一個黑洞,如我們已知的那樣,它會從外匯交易中吸取巨量的資金。"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介紹過,多家華爾街投行和券商因本輪瑞士法郎匯率意外急劇上漲面臨巨虧:

巴克萊虧損數千萬美元,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損失1.2億美元,德意誌銀行虧損1.5億美元,花旗損失超過1.5億美元。

盈透證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Thomas Peterffy告訴彭博社,預期匯率波動導致的損失會增加,因為投資者無法償付欠款。Peterffy還認為,杠桿的使用可能會加大銀行們的損失。

他在電話采訪中告訴彭博社:

若銀行以50倍杠桿進行交易,損失將是巨大的。未來幾周和幾個月里,銀行們希望能收回(客戶欠款)。但他們並不是總能成功收回的。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全球最大外匯經紀商福匯集團(FXCM)也為客戶提供了50倍的交易杠桿。在上周的瑞郎巨幅波動中,FXCM客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瑞郎交易賬面權益為負2.25億美元。上周五FXCM股價盤前暴跌85%,隨後被停牌。

本周二,FXCM開盤即暴跌87.3%,市值幾乎損失殆盡。當天的股票交易數超過9100萬股,創上市以來最大成交。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219

他對產品的偏執,比你想的更瘋狂 義美憑什麼紅

2015-03-30  TWM

他是台灣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所有豆製品都使用非基改食用級黃豆的食品廠,他近乎偏執地堅持:給消費者吃的,不該加入不當人工添加劑,為此,他不惜與產業、同業站在對立面,不惜被討厭;依舊該放的炮就放,該本著良心生產的產品就一本初衷,他是台灣最老牌的食品品牌——義美。

如今,「婉君」怒買支持,義美值得他們相挺嗎?

本刊帶領讀者前進工廠一探究竟。

製作人.許秀惠 撰文.李建興、許秀惠 研究員‧黃家慧「用新台幣讓義美豆奶下架!」從三月四日全家便利商店引進義美傳統豆奶系列後,眾多「婉君」(網軍的趣味諧音)、「鄉民」就成為讓義美「下架的兇手」,短短兩周內銷售突破百萬瓶,創造超過兩千萬元業績,帶動全家的整體豆漿類商品成長八成;一時之間,喝義美豆奶變成最「潮」的事。

這款傳統豆奶改了包裝,從二三六毫升的紙盒加大變成四百毫升的利樂包,同樣的容量下,新售價比他牌豆奶還貴了三塊錢、貴一五%,儘管如此,婉君、鄉民們還是買單,神速發功地,展現「號令下架」的威力。

婉君相挺,銷量暴衝豆奶不夠濃、不夠香,卻讓消費者喝得安心在這一波豆奶熱以前,消費者給義美豆奶的評價是「口味不夠濃稠、不夠香」,為什麼同樣的豆奶口感,價格又比較貴,先前被嫌棄,如今卻被追捧?

走進義美的門市,略顯老氣的裝潢、陽春的貨架擺設、鄰家媽媽型的服務人員,就跟二十年前一樣,一位買完牛奶的客戶也說,義美跟她念書時一樣都沒變;熱賣的豆奶也是,雖然改了外表,內在也不變,依然是非基因改造的食用級黃豆所生產,依然不夠濃稠、不夠香。差別在於,消費大眾認同了義美,信任義美豆奶所提供的安全性,喝了比較安心。類似的效應,還都出現在義美其他產品上。

消費大眾對義美的信任,從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生顏宗海的說法,就可印證一二:「一次次的食安事件後,可以買的食品越來越少了,義美是我少數敢買的產品。」而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也說:「我向來不吃加工食品,只買食材,而義美的米和油,我願意掏錢買。」連不吃加工品的食安、毒物專家都把僅有的、少數的購買額度留給義美,婉君的厚愛,讓義美成為台灣接連不斷的食安事件之後,少數的獲益者。其他食品大廠都飽受拖累,忍受著業績縮水之際,義美業績反而逆勢上揚,這種眾家哭、一家笑的獨特現象,恐怕也是台灣食品消費史上首見。

在全聯福利中心,義美幾款經典商品,如義美紅豆牛奶冰、二千西西的古早味傳統豆奶以及小泡芙巧克力,二○一四年的銷量就分別比前年成長三成、四成和一五%。而大潤發採購部門也證實,一三年只占大潤發食品類進貨金額五%的義美商品,一四年占比增至一○%;連義美自家通路,總經理高志明也說,「業績從去年九月起就成長了五成」。

暴衝的銷售數字、暴紅的義美不是新生品牌,而是老老實實經營了八十一年的老店,「義美沒變,變的是『台灣人覺醒了』!」和高志明相交多年的資深媒體人楊憲宏,一語點破義美暴紅的關鍵。

食安危機,造福義美對食品安全的堅持,被譽為是「台灣最後良心」一連串的食安危機,戳破消費者的認知,過去追捧的美食,原來都是「毒食」,業者為了拉長保鮮期,為了美化食物賣相,為了增強口感,添加防腐劑、漂白劑、起雲劑、甘味劑等添加物,東西變好吃了,但長期下來不利於健康,卻不自知。當黑心油、病死豬等食安事件不斷重複上演,消費大眾一面對於廠商的黑心作為充滿無奈與憎恨,一面對於政府防範管理不力也充滿不滿。三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又爆發一樁新的黑心化工海帶事件,對消費者而言,面對一件又一件的黑心食品事件,消費者能夠反黑心的唯一行動,就是付諸購買行動來挺良心企業,當義美長期的訴求與形象吻合婉君的期待與投射,因而造福了義美。

網民稱讚義美是「台灣最後良心」,全民買單的背後,是因為外界普遍認為,義美對食品安全有所堅持,產品比較實在。

誠如義美人都琅琅上口的:「做餅是老實人的行業,是良心事業。」原本就是已過世的老董事長高騰蛟念茲在茲的經營原則,秉持著再簡單不過的老商道,義美走了八十一年,所出品的食品,從原料的選擇、供應商的管理以及生產的流程,顛覆了以「利」字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商場經營準則。究竟,婉君力挺的義美,在食材、生產、品管上真如它所一貫訴求的實在而有良心嗎?它的堅持展現在哪裡?

我們發現,義美食品把關的精神在於毫不放鬆,從採購源頭開始,到採購進貨、原料清潔處理、生產成品,每一個環節都一驗再驗。

偏執一:便宜一定有詭!

即使多五成成本,也不用基改黃豆拿起一瓶義美鮮榨一○○%台灣柳橙汁,橙色汁液不夠透明,還有點沉澱物,比起他牌濃縮還原汁,義美柳橙汁的特點還在於,全向台灣柳丁農採購。一般業者,為了降低成本,想的是如何買到最廉價的原料,但義美卻保有高度警戒,覺得「越便宜的東西越怪」。義美公關事務室主任趙季堯便透露,曾有柳丁農想賣柳橙原汁給義美,但高志明一開口就問:「現在一斤柳丁賣十元,但你榨出來的汁,一斤卻只要五元,不合理吧!」前兩年引起軒然大波的廢回收油事件中的黑心廠商強冠,早年也曾向義美推銷過豬油,但高志明卻嘟囔著:「豬肉一公斤要一百多元,買一公斤的豬油卻只要三、四十元,怎麼可能?」也斷然拒絕,因而躲過了一連串的油品風暴。

最經典的應該是義美對於「非基改黃豆」的堅持。台灣一年大約進口二二○萬到二四○萬噸的黃豆,只有不到二萬噸是非基改,其中有一萬多噸都是義美買下的。其餘都是基改豆,換言之,如高志明所點出﹁我們吃的油都是基因改造的油。﹂對義美來說,因為所有豆製商品都只用非基改黃豆,進貨成本比基改豆多了三到五成,甚至在黃豆歉收時,成本還得拉大到二至二.五倍。

曾有採購人員企圖說服高志明:「基改食品本身不一定有害。」但他卻以「人類食物都是幾千年來沒有問題的才繼續吃,但可以證明這個(基改食品)無害的歷史太短」回應,絲毫不為所動。

這種不懼高成本,堅持用料品質的原則,其實早從高志明的父親高騰蛟那一代就開始。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回憶,早年,一位在義美工作的遠房親戚透露,義美傳統大餅的紅豆餡,一定選用屏東萬丹的紅豆,如果缺貨就寧可停產,而且為了增加內餡風味,甚至不惜成本在紅豆餡中拌入真正的洋酒,「你想想,五十多年前的洋酒有多貴!」更有甚者,高志明鑽研黃豆醬油多年,他指出,市面上充斥不少加入化學添加劑的醬油品牌,有些標榜天然食材的醬油廠,則是以黃豆皮釀造而成,「義美是用整顆黃豆去製造,作法不太一樣,這花了我好幾年的時間研究!」拿著即將問世的醬油,他得意地說。

高志明曾感嘆:「用便宜原料成本低,就能配合大賣場促銷,像我們這種不敢的、無法降價的,只能退出(通路),壓力真的好大。」偏執二:原料身家清白!

考問產地品質,供應商答不出來一切免談一項食品能不能讓人安心,原料是關鍵。由於一般食品廠在意的都是採購價格,義美挑供應商最關心的是產地的品質和栽種者的信譽。同時,進貨也盡量找到最源頭生產商。譬如,蛋不向蛋商買,直接向養雞場採購,而能契作的就盡量契作。就拿義美生產豬肉鬆、貢丸的主要供應商嘉一香來說,在屏東縣擁有規模全國數一數二的養豬場,董事長陳國訓說:「義美的要求比CAS(優良農產品標章)還高,而我們從飼料、屠宰到分切的規範,又比政府規定更高。」雙方才深入合作。

高志明最常對採購部門說:「We are what we eat. (吃了什麼就會變什麼)。所以,買豬肉,要注意豬吃什麼飼料;買蔬果,就得知道種植時用了什麼農藥?」因此,義美選供應商還會考核該供應商的往來客戶,「如果是賣給麥當勞或Costco等跨國企業,就知道他一定被稽核過!」義美一位採購人員說。

當採購了品質符合理想的原料,如果生產過程無法堅持,亦是枉然,而「盡量不添加人工添加劑,保持原汁原味」正是義美在製造食品時的原則。

以豬肉鬆為例,台灣二、三十年前,食品廠所生產的都是純豬肉鬆,隨著人工、原料上漲,很多生產廠商開始加入豆粉,售價得以調降,但是義美堅持用古法不添加的結果,產品競爭不過同業,十多年前黯然停產,直至兩年前市售豬肉驗出瘦肉精,高志明認為自家的產品經過嚴格把關,具有競爭力,才又重新生產。

偏執三:原味才是真食品!

即使產品賣相差,也不放防腐劑再拿食用油來說,有別於一般食品廠生產油都是倒入溶劑萃取,雖然溶劑最後會揮發掉不會殘留,而且過程的油耗損率只有一至二%,但義美堅持用傳統的壓榨法,如此一來的耗損率達八至一○%,但是高志明說:「少了化學溶劑,就是比較安心」。

談起義美「堅持原味」的作法,製作過義美廣告的文案達人創意事務所執行創意總監唐崇達就說,高志明很自豪義美產品絕對不放防腐劑,「所以要靠冷凍、冷藏,看看義美門市,每家店都有冷藏、冷凍櫃,這成本很高!」高志明曾哀怨地說:「為什麼我們家的香腸賣不好,因為沒有大家要的鮮豔的紅色!」義美的鮮榨果汁產品也是同樣的例子,採用百分百原汁搾取的果汁,會出現渣汁分離的現象,「其實要改善不難,起雲劑加下去就搞定了!」但是義美堅持不加。

可喜的是,隨著消費者日漸覺醒,賣相、口感都樸實無華的義美食品得到了平反,義美台北中山北路門市服務的店員就說:「我們家的土司、豆奶就是沒別家的好喝,但現在,消費者開始知道這才是『真食品』。」但是,消費者「安全、安心」說來簡單,卻是義美投入可觀的心力而來的。

三月二十三日,《今周刊》採訪團隊除了與高志明進行深入訪談,並探訪了義美桃園南崁廠生產線,以及占地達兩百多坪的食品檢驗室。

偏執四:連蔥也驗DNA!

CSI等級實驗室,用法醫精神查成分這裡宛如義美的軍機處。檢驗室裡不但檢驗設備一應俱全,兩台單價超過一千五百萬元的「超高效能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更是亮點,即使已經晚上八點多,檢驗人員仍忙碌地操作儀器,工作人員透露,為了應付龐大的檢驗量,「這裡打算二十四小時輪班,不停機運作」。而義美總經理室處長蔡永富也透露,只要有更精密的儀器就會更新,「投資早就破億元,且每年光是耗材和維護支出,就得耗費數百萬元」。

曾在義美檢驗室建置初期提供過意見的台師大教授吳家誠就說,為了建置一個有效能的檢驗室,「義美可說是不計成本。」他直言,很多食品廠的檢驗室都是擺著好看,隨便買個三、五百萬元的設備就來充數,甚至也沒放在生產工廠內,但義美的檢驗室就在生產線旁,而且設備總是保持最高規格,「義美的檢驗室絕對是夠國際水準的!」此外,有別於一般食品廠的檢驗室,多半只配置二、三名檢驗人員,義美實驗室就擁有三十多名的食品專業人才,更有十多位是碩士級以上的專家。對此,吳家誠印象深刻:「高志明並不是食品檢驗專家,但他會主動結識食品、化工方面的專家,他就常問我食安的問題,」目前檢驗室主任張士強,還是吳家誠在台師大博士班的學生。

義美的檢驗如今是聲名遠播,大統爆發混油案後,據說,各方委託義美實驗室代驗「油」的案件,大增了二成。內行人都知道,義美的檢驗功力之所以讓同業望塵莫及,在於有一套數據完整的食品資訊系統。

這套系統,是高志明笑傲食品業的祕密武器,他自詡義美是台灣的「食品法醫」,因為舉凡各種食材、食品、化學添加劑,義美幾乎掌握完整的成分數據。這座檢驗室就像個照妖鏡,任何食物一經檢驗,比對過庫存資訊,便無所遁形,可以判讀出其中的成分。

楊憲宏就舉例,過去許多蔥農想賣蔥給義美,為了提高價格都佯稱是三星蔥,為了破解偽稱,義美開始建立全台蔥產地的水質、土壤和品種DNA資料庫,是不是正統的三星蔥,自此難逃法眼,「這比起CSI(刑事鑑定),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吳家誠也說:「義美檢驗室對於油品的資料真是豐富,幾乎具備各種品牌、種類的油的脂肪酸比例!」不過,義美之所以能在眾多食安事件中幾乎全身而退,靠的還是在生產過程中,從不懈怠的檢驗。

對一般食品廠來說,只要供應商能提出檢驗證明,製造時往往就懶得再抽驗原料。但義美始終秉持每次驗、逐批驗、關關驗的精神,「你怎麼能確保產製過程中,不會有瑕疵和汙染?」高志明說。熟悉檢驗數字的他一看到供應商過關的ND(未檢出)的報告,還會追問:「這到底是在濃度ppm(百萬分之一)的規格下未檢出,還是ppb(十億分之一)或ppt(兆分之一)?是不是儀器再精密一點,就被驗出了。」高志明以專家口吻說,檢驗還得要因地制宜,他舉藍莓和草莓為例,若是從加拿大、北海道、東北進口來的,由於冬天冰封,蟲都凍死了不易生長,農藥就不是檢驗的重點,然而一旦是從長江以南來的,農藥就不能忽略。他再以茶葉為例,由於台灣茶很少有落葉劑(主成分為戴奧辛)汙染的案例,加上戴奧辛一測就是上萬元,因此很多人驗茶都不驗戴奧辛,「但越南進口的茶葉,能不驗嗎?」偏執五:持續檢驗不放水!

專驗別人忽略的重點,做好安全把關而許多食品廠設檢驗室,是為了讓產品躲過國家標準而設,如頂新之所以能一次次通過政府檢驗,原來是其檢驗室不斷測試酸價,研究脫酸的方法。但義美卻以「盡量能抓出雜質,做好安全把關」為最高原則,態度上南轅北轍。「以塑化劑為例,當風頭一過,各大食品廠根本很少會再驗產品的塑化劑含量,唯有義美還很認分的查驗他們的利樂包、保鮮膜……等包裝材料。」吳家誠說。

不僅如此,為了不讓實驗室人員檢驗自家產品時刻意放水,義美的檢驗室更比照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等合格檢驗機構的模式,將每一批受測的產品編號處理。

誠如高志明多年好友、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所言:「義美一直沒變,向來標榜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只是以前消費者不在乎,而現在消費者意識轉變,義美得以翻身變成強勢品牌。」難怪一位義美員工在網路上留言:「幾次的食安風波下來,我更能抬頭挺胸地告訴別人:『我是義美的員工!』」誠信,永遠是經營的不二法門,義美靠著樸實、良心的老商道行走業界八十一年,台灣消費者有如突然醒悟般,發現義美老派的傳統美值得信任,用購買力來給這家八十一年的老牌子按讚肯定;然而,高志明說得好,「食品業者獨善其身是有其困難的,只有業者、消費者追求共好,才能有真正的食品安全可言」。

深夜十二點多,採訪團隊步出義美廠房,結束近六個小時的採訪,準備打道回府,透過採訪直擊,本刊有機會深入了解義美的經營理念與品牌精神,是如何透過日常管理,一步一腳印實驗出來的同時,這天,市面上又爆出黑心化工海帶事件,台灣的食品安全顯得任重道遠,我們期待﹁共好﹂的這天,能盡早來臨。

直擊! 讓「婉君」沸騰的祕密生產基地《今周刊》前進義美桃園南崁廠,此處專門生產豆奶、鮮奶、麵包等保存期限較短的食品,生產線從未對外曝光,這一次,高志明特別點頭,讓攝影組獨家直擊義美兩周創下百萬瓶熱銷紀錄的豆奶生產基地。

「婉君」力挺,銷量力升—— 義美產品銷售業績販售通路 熱銷產品 熱銷戰績全家超商 義美豆奶 兩周內,

銷售破百萬瓶

全聯超市 義美

牛奶冰棒 2014年,

年成長率達3成

義美古早

傳統豆奶

(無糖) 2014年,

年成長率超過4成

義美小泡芙

(巧克力) 2014年,

年成長率達1.5成

大潤發量販 義美豆漿

義美豆腐 整體業績從2013年總占比5%上升至2014年10%,成長1倍當原料缺貨時,他們寧可不生產—— 義美10項環保級單品豆奶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肉鬆 純豬肉鬆,不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豬油 採水煮;反式脂肪含量比一般炸取的豬油低,成本高出一成以上香腸不含亞硝酸鹽,雖顏色不夠鮮紅,卻較健康安全豬肉水餃 從手工包水餃,改成機器包,以求衛生乾淨、避免汙染貢丸不加漂白劑,較他牌顏色深、對人體無害魚丸 採用北太平洋深海魚漿,因為北太平洋海域工業汙染較少鮮榨果汁有柳橙、葡萄、西瓜汁,其中西瓜汁靜置會分層,西瓜渣會沉澱鮮乳 向個別小農收購,並採個別檢驗;不添加乳脂肪,喝起來相對淡而無味銅鑼燒用屏東萬丹紅豆;紅豆缺貨時,暫時停產

義美 6個台灣第一

貢丸 產量台灣第一

非基改黃豆 進口量第一

小泡芙 產量台灣第一

夾心酥 產量台灣第一

雞蛋 使用量台灣第一

蜂蜜蛋糕 產量台灣第一

危機處理得當 義美挺過食安風暴

—— 台灣近年食安危機

2008/9 毒奶粉

台灣食品廠商進口中國含工業用有毒物質三聚氰胺奶製品作為生產原料2011/1 美牛瘦肉精衛生署抽驗發現美國進口牛肉含禁用及超標瘦肉精2011/3 豬肉瘦肉精新北市中和區驗出豬肉含禁用瘦肉精

2011/5 塑化劑

食品業上游供應商長期為節省成本,將工業用塑化劑加入起雲劑,波及眾多食品廠,涵蓋糕點、麵包到飲料產品等2011/5 義美泡芙原料過期危機處理:產品下架後,義美發出兩封聲明致歉,並將所有產品送驗,同時捐出1500萬元給公益團體

2013/5 毒澱粉

不肖業者使用未經核准的工業用順丁烯二酸製造澱粉

2013/5 毒醬油

業者生產摻有有毒物質單氯丙二醇醬油,銷往各大夜市、餐廳

2013/8 混充米

市占率第三大的山水米,涉嫌以劣

質進口米冒充台灣米搶市

2013/9 假蜂蜜

市售蜂蜜檢驗發現部分市售蜂蜜竟不含蜂蜜,而是加入人工香料、糖

精等對健康有害物質

2013/10 混油

大統長基食品爆發產品標示不實

且違法添加銅葉綠素

2013/10 美牛瘦肉精再現樹森公司進口的美牛被驗出瘦肉精

2013/10

義美原味肉鬆使用到問題油品危機處理:義美立即發布聲明致歉及解釋原委,並強調「我們做的,我們負責」,獲得網友支持肯定2014/9 餿水油事件知名豬油品牌強冠將餿水油、廢食用油等購入後製成香豬油賣出2014/11 頂新毒油事件頂新油品被驗出含混用飼料油、疑

似含有致癌橙劑

2014/12 毒豆乾

爆發豆乾、豆腐與油豆腐等豆製品被檢出含有致癌物二甲基黃2015/3 毒海帶事件發燒

整理:黃家慧

有良心的食品廠,說的跟做的一致

—— 他們這樣看義美

吳家誠 台師大化學系教授當塑化劑鋒頭一過,許多食品廠甚至政府檢驗單位,對於查驗塑化劑的態度、頻率漸漸放鬆,義美還是很認分的檢驗他們的利樂包、保鮮膜??等包裝材料。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監事 陳曼麗義美企業文化很樸實,同時說的和做的很一致。

徐重仁 全聯社總裁

過去義美比較保守,沒有急速擴張,其實是有自己的堅持,也建立起品牌的信任感;最近食安問題把消費者敲醒,才發現買東西不是便宜就好。

顏宗海 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一家食品廠有沒有良心,看他的料都是跟誰進的就知道。每次食安事件一爆開,就發現很多大廠都貪小便宜跟小化工行進貨,我很佩服義美,從沒這種不良紀錄。

供應商:義美的要求比CAS還高嘉一香是義美的豬肉原料最大供應商,董事長陳國訓驕傲地說:「我們的豬肉平均一公斤比同業的批發價貴20元、兩成,義美還是寧願買我們的豬肉。」早期義美的豬肉供應商很多家,現在嘉一香拿下了大部分的義美訂單,去年一整年出貨量從15萬噸成長一倍,達30萬噸,義美主要用來生產豬肉鬆、豬肉貢丸。

嘉一香之所以能被義美相中,就是因為它超越其他廠商的高規格。陳國訓說:「義美的要求比CAS(優良農產品標章)還高,而我們從飼料、屠宰到分切的規範,又比政府規定更高。」嘉一香是全台灣唯一一家自己提供飼料給養豬戶的屠宰廠,講究的就是所謂的「源頭控管」,這點正與義美不謀而合。嘉一香在飼料中加入活菌、備長炭,代替抗生素、磺胺劑等藥物,提升豬隻的免疫力。另外,在飼料中加入海藻,讓肉質變得鮮甜,這也就是嘉一香得意的品牌產品「活菌豬」。

陳國訓說:「我常跟他(高志明)開玩笑說,是我好的東西給你,客人才會喜歡你的產品。」嘉一香對屠宰廠、加工廠要求甚嚴,毛豬進工廠與原料出工廠的路線分開、生鮮產品與加工產品要分棟處理,甚至連生鮮產線與加工產線的員工還不能一起用餐,一切按照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規範,遠遠超過台灣政府規範。而且,嘉一香特別講究「人道屠宰」,採用的是「自動電暈機」、「臥式放血平台」等高價設備,種種高規格要求,讓愛挑剔的高志明找不出一絲問題。看來雙方長期合作,不是沒有道理的。 (黃家慧)

嘉一香

成立:1984年

創辦人:陳國訓

資本額:3.6億元

年營業額:30億元

銷售客戶:

義美、麥當勞、鼎泰豐等2000多家

吳家誠 師大化學系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99

直擊希臘破產關鍵時刻! 台灣比你想的更接近希臘

2015-07-06  TWM

直擊希臘破產關鍵時刻! 台灣比你想的更接近希臘     

歡迎來到希臘

破產時刻將近,由退休族群組成的反撙節遊行更加活耀,對比大樓上掛著的「歡迎來到希臘」標語,顯得諷刺。

直擊希臘破產關鍵時刻!

這裡,你看不到希望雅典街頭滿是塗鴉,年金拖垮了財政,公共服務幾乎停止,讓雅典市容髒亂無比。

當金融卡變成塑膠廢物

即使每天只能提領60歐元,ATM前還是擠滿人,大家對金融體系已經不抱信心,只想提出每一分錢。

希臘破產現場直擊!

台灣比你想的

更接近希臘

6月30日午夜一過,希臘欠的一屁股債,就要違約,破產不可避免。

《今周刊》直擊希臘,目睹了一個國家從樂觀、憤怒,到絕望,並且深入探討一個問題:希臘為什麼把自己搞到這番田地?

答案,就是希臘政客不願面對的「年金改革」。

台灣的年金問題,不比希臘小,我們又能從這場悲劇中學到什麼?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張佳婷昔日觀光大國,今日負債累累

一分鐘看希臘

面積:13萬平方公里,約台灣3.6倍大人口:1103萬人,全球第74

經濟規模:

GDP為2071億美元,歐元區第十名人均GDP:1.8萬美元,歐元區倒數第四失業率:25.6%,歐元區最高資料來源:IMF、《經濟學人》六月二十七日周六早上,二十七歲的克雷托斯(Kratos)站在希臘第二大銀行阿爾法銀行(Alpha Bank)的ATM提款機前,不耐煩地敲著手指。「看,又沒現金了。我們得去試下一台。」在ATM前排了半小時的隊,他已經跑了三家銀行,還領不到一分錢。

破產倒數:80小時

擠兌潮湧現,銀行一天就被提領350億元民眾著急:我的錢都在裡面,就是領不出來!

此時,所有希臘人手上的金融卡,成了一張塑膠廢物。從二○○九年歐債危機開始,希臘早就債務纏身,但是直到今天,希臘人才感到恐懼。六月三十日,希臘須償還國際貨幣基金(IMF)十五.五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四十億元)的債務,否則就是違約,進而國家破產。過去一周,希臘與它的債權人往返多次,就是為了能在債務上達成協議。協議很簡單:不是希臘接受債權人的要求,進行多項財政改革;就是希臘違約,宣布破產。

破產倒數,只剩三天。這個周末,希臘全國的銀行宣布實施資本管控,將關門大吉一整個星期,每人每天只能領六十歐元(約新台幣一千九百元)。首都雅典全城被恐慌籠罩,只要是ATM前面,都排滿了人。「我的錢都在裡面,但是就是領不出來。」克雷托斯氣急敗壞地說。就算前一個人提不到錢,他還是忍不住試試手氣,好像輪到他時,ATM就會奇蹟式地吐出現金。

奇蹟沒有出現。那是過去五個月,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不斷對希臘人承諾,卻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出現的奇蹟。希臘六月底須償還IMF十五.五億歐元、七月中旬約三十五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兩百億元),齊普拉斯卻在破產倒數前一百個小時,拋出「以全民公投決定是否接受債權人改革方案」的變化球,企圖與債權人再延幾天。不料,債權人一口回絕,說希臘「自絕活路」。

「當Syriza(激進左翼聯盟)大獲全勝當選時,大家都很希望齊普拉斯有一番作為。但結果,我們都錯了。」一名在ATM前的雅典居民說。今年一月的希臘大選,極左派政黨Syriza以三六%的得票率當選。齊普拉斯最主要的政見,就是「不讓希臘再受歐洲債權人的威脅,不再加一毛錢的稅、不再砍一毛錢的年金。」但是,這個承諾的代價是什麼?在希臘這個國家,信用已經一毛不值,領錢成了全民運動。不少希臘人已經在家裡囤了大量的歐元,光是星期六這一天,全希臘提出的錢就超過十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五十億元)。坐在路邊的老人聽著收音機,主持人正在提醒領錢的民眾盡速回家,不要在街上逗留。某些ATM旁甚至站著保全警察,深怕治安早已惡化的雅典,在這混亂中擦槍走火。

走在髒亂的雅典街頭,只要有牆的地方,就有塗鴉。而街頭塗鴉早就失去了幽默或美感,只剩下憤怒的鬼畫符。而除了垃圾和塗鴉,鎮暴警察和武裝警車,也成為希臘最常見的風景。破產前一周,希臘國會議堂前的憲法廣場,幾乎每晚都有萬人示威遊行,用激烈的哨子聲和吼叫,訴說人民的憤怒與不滿,與這個國家的衰敗。

諷刺的是,如果不是希臘與歐洲的ELA(緊急流動性支援),提供希臘近一千兩百億歐元的資金,希臘銀行的錢早就在擠兌中被提光了。但是,雅典街頭抗議中,主要抗議對象,卻是歐洲的債權人組織。

希臘人,是不是誤會什麼了?在破產背後,這一切的矛盾,起因是一個長達三十年未解的毒瘤。《今周刊》深入希臘,挖開這個毒瘤,我們發現,台灣,比你想像的更接近希臘。

在希臘走入違約破產的最後關鍵時刻,情況並非毫無轉機。破產前一個星期,齊普拉斯主動提出大刀闊斧的改革方案,內容包括Syriza談判底線的「年金改革」。這個消息一出,歐洲債權人高興點頭,國際市場放晴:希臘終於讓步了,破產危機有解了!但為何一度看好的情況,會急轉直下?

因為,在希臘國內,對這項年金改革提案最不滿的,是真正掌握選票的族群、領養老金的退休族群。對政客來說,他們,才是希臘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

六月二十二日星期二,一大早,年金改革提案送到歐洲債權人手上還不到九個小時,雅典市中心街頭有一群人開始聚集,大太陽下,一輛又一輛遊覽車停在有名的觀光景點希臘科學院前,但下車的,不是希臘經濟賴以為生的外國觀光客,而是依賴政府生存的退休老人們。

這是五個月來,最大的一次退休人士遊行。他們有紀律,反應速度快,帶著標語遊街,而且態度堅決。「政府要違反承諾,逼死它的國民!」高舉抗議標語的柯提諾(Kotino)用生疏的英語說。在他身後,還有數萬名占據雅典馬路的老人。

破產倒數:70小時

希臘用公投威脅歐洲債權人,還債協商破局議員破口大罵:齊普拉斯賠掉希臘的未來!

他的憤怒不是沒有原因。自從二○一○年歐債危機以來,短短五年至今,希臘的年金支出,已經砍了二四%。七十五歲的柯提諾,領到的年金從每個月一千七百歐元(約合新台幣四萬八千元),被砍到九百歐元,將近減半。年金被砍,再加上經濟衰退二五%,釀成了希臘史上最大的自殺潮,自殺率比歐債危機之前增加了兩倍。

「在希臘,狗過得比人好!狗比人還有尊嚴!」柯提諾說。Syriza當選時做出的承諾:絕對不會再砍年金一毛錢。這就是為什麼,過去五個月多達四十多次的希臘協商一再破局。這個毒瘤,就是希臘的年金。現在,希臘為了年金將要付出最終的代價。

周六下午,破產倒數七十小時,希臘國會議員琳波拉奇(Antigoni Lymperaki)取消她在突尼西亞的行程,趕回議場參加「是否舉行公投」的討論。她所屬的反對黨「河黨」(the River),正是支持年金改革的最大聲音。

「我們明明就能夠達成協議了,最後一輪談判中,希臘和歐洲債權人的改革方案其實並沒有太多差距。但齊普拉斯受不了黨內反彈聲浪,畢竟,保證不砍年金,就是他當選的唯一理由。所以,他才選擇公投。」琳波拉奇對《今周刊》記者解釋。「表面上是讓人民自己做決定,其實是推卸責任,好維持政權。但他這麼做,反而賠掉了希臘的未來!」希臘上一次的公投,已經是一九七四年,當時軍政府倒台,全民投票選擇民主體制的事了。要準備公投,何其困難,必定超過希臘債務違約期限。「政府寧可讓國家破產,也不敢砍年金。」琳波拉奇說。

年金副作用一:

一年燒掉逾九千億元,拖垮財政事實上,不只是齊普拉斯,過去幾任政府,都把年金改革推給歐洲債權人,而這一套早該進入加護病房動刀大修的年金系統,正是拖垮財政的最大元凶。希臘的年金在一九八四年就已開始虧損。同時,希臘有著全世界少見的龐大公務員體系─全國一○%人口都是公務員!提早退休的問題累積至今,現在希臘全國有二五%的人口在公務員退休金的大傘下過活。

沒有一個國家的財政能負擔這樣的揮霍。在老年人口高達二○%的希臘,政府光去年就要花二百七十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三百億元)在退休金支出上,占希臘財政支出的二五%,加上所有社會福利,更高達三五%,是希臘國政支出比率最高的一塊。

但是,這塊社會福利,雖然造成財政赤字,卻動不了。為了維持年金,希臘政府千方百計地想要加稅和刪減支出。但是年金及社會福利預算減少的幅度仍是最小。社會福利的僵固性,讓希臘政府怎麼刪,都甩不掉財政黑洞。

年金副作用二:

挖東牆補西牆,加速經濟衰退更糟的是,為了維持年金支出,同時達成財政盈餘的目標,政府只好在所有其他預算大砍特砍,並且加稅,好讓年金這頭怪獸吃掉更多國家資產。

「一般企業的所得稅是二三%,已經算高,現在政府還打算加到二六%。」希臘中小企業工會主席馬格拉提斯(Nikos Megrelis)說。隨著破產時間逼近,他辦公室的電話接不停,「每個人都為新方案嚇壞了,在經濟如此脆弱時加稅,完全是自尋死路!為了維持這個荒謬的年金,我們犧牲了多少代價?」除了加稅,希臘刪減預算,也讓經濟活動難以持續。

尤格斯(Yorgos)是一家獨立的藝術雜誌《OZON》的發行人。他的公司採用了政府鼓勵年輕人就業的方案:只要雇用一個應屆畢業生,第一年每個月就有二百歐元的補助金。在大學生平均起薪七百歐元的希臘,這個方案對年輕人極其重要。但二○一二年在政府撙節、大砍經濟發展預算下,這個方案再也發不出錢來。「政府現在欠了我六萬歐元,」Yorgos無奈地說:「我沒有選擇,只好裁員。在這種情況下,誰敢投資?年輕人怎麼會有工作?」

年金副作用三:

青年失業率高達六成,G世代離鄉找工作經濟的惡性循環,讓希臘的失業率達到二六%,而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失業率更高達六○%。這讓大部分的年輕人選擇「逃離鬼半島」。英國《衛報》稱這群外逃的年輕人為「G世代」:年輕、有才、來自於希臘。G世代是希臘自從獨裁政府內戰後人才外流最嚴重的一群年輕人。從一二年開始到現在,希臘外流的人口,八○%都有大學學歷。

「我為什麼要留在希臘,繳稅給一群老人當退休金花?」在德國的一家財務風險顧問公司上班的寇帝斯(Kostis Lympouridis),就是外逃的G世代之一。三十五歲的他,兩年前決定離開希臘,到德國金融業發展。除了希臘黑暗的前景,另一個逼走他的因素,就是希臘的高稅負。

「之前我在希臘每月約二千歐元的收入,要繳四○%的稅,太沒道理了!」不過在國外工作的希臘年輕人,也得背負著恥辱。來自希臘的寇帝斯, 在德國經營風險管理客戶,「在很多客戶眼中,這是天大的笑話。」他透露,對大部分客戶,他都隱藏自己是希臘人的身分,避免客戶不放心把案子交給他。然而,對他來說,這是生存的唯一手段。「我再也不可能回希臘工作,我對家鄉已經沒有什麼留戀了。」這群外逃的精英,本來應該是國家的主人。但是像寇帝斯這樣的年輕人,老早就已離開。會留在希臘投票的,是他們的父母。寇帝斯的母親本是公務員,今年五十七歲,已經在去年退休,在家領著退休金「享福」。「我的母親也很希望我能出國工作,不要留在希臘。但是她卻跟其他退休公務員一起上街抗爭反撙節,這不是很矛盾嗎?」民粹,綁住改革步伐!

大家都想過得好,沒人願意對國家未來負責在希臘充滿左派色彩的民主政治下,政府保障退休生活,一直都是競選主軸之一。希臘政客的民粹腦袋,也就讓過去三十年的年金改革注定失敗,一定要拖到破產邊緣,才在外國債權人的壓力之下,被迫改革年金。而現在提出的年金改革方案,其實也是在過去三十年的政治掙扎中,不斷見到的「老主張」。

希臘比雷埃夫斯大學經濟系教授、曾任希臘總理特別顧問的提尼歐斯(Platon Tinios),是希臘最早提出年金改革的學者。早在一九七○年代,他就曾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希臘的年金制度無法延續。

「當時希臘的通貨膨脹非常高,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一度高達二七%。相對於物價,退休金縮水得非常嚴重,因此不論公、私部門,政府都將退休金給付大幅調升,退休條件也放寬許多。」提尼歐斯說,這就是希臘優渥退休金的「歷史因素」。

但是,好景不常,支付退休金的希臘國家社會安全基金(IKA),在一九八四年首次發生赤字,也就是年金入不敷出。但是,一直到一九九○年,政府才開始希臘史上第一次的年金改革。只是,民粹的力量,卻讓難得一見的改革無疾而終。

當時享有年金最優渥的族群是公營的電力公司員工,因為同時有私有退休金,又有政府退休金,也是提尼歐斯倡議改革的對象之一。結果,全國的電力公司員工發動罷工三個星期表示抗議,讓希臘三個星期無電可用。可想而知,改革也因此擱置。

從此之後,年金改革成為政府禁忌的話題。提尼歐斯在二○○○年時的夏天,準備了厚厚的資料,在總理顧問會議中提出年金改革,他的印象很深:「在我講完之後,所有官員都安靜無聲,沒有人有任何反應。然後,總理直接開始討論下一個議案。」「曾有官員私下跟我說,年金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大家都在賭,在自己手中不會爆炸。」現在,那顆炸彈已經引爆,火苗遍布歐洲。提尼歐斯在一九九二年提出的改革方案,卻在最近登上全世界頭條,成為IMF要求希臘改革的範本。「年金改革的原則很簡單,講來講去就是:延長退休年齡、減少年金給付、增加薪資的提撥、延長年資的計算。」這些過去三十年,從退休基金虧損時就該做而未做的改革,卻從未發生。

希臘社會保險局前主席尼克特羅斯(Miltiadis Nektarios),也是二○○○年希臘國家社會安全基金董事長,看到現在的退休金困局,只能搖頭。

「對政治人物來說,唯一能接受的就是改善基金的投資效率。」「所以當時所謂的年金改革,就是開放希臘國家社會安全基金的投資項目,去投資華爾街的商品。」尼克特羅斯說:「但是,真正影響基金永續的,還是提撥率:你放了多少錢進去、領了多少錢出來。」但是,沒人真正對這件事提出改革,導致去年希臘雖有二百七十億歐元的年金支出,卻只有不到一百億歐元的收入,導致財政崩潰、債台高築。

台灣,下一個希臘?

軍公教退撫基金已現33億赤字,

再不改就沒機會

年金虧損、拖垮財政、進而破產的三部曲,並不只發生在希臘。在嬰兒潮後,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等每個國家的退休金,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機。但是,這個危機,在台灣特別嚴重。

台灣的軍公教退撫基金,在去年首度出現了新台幣三十三億元的赤字,是史上第一次入不敷出。雖然虧損的部分不大,但卻代表了退撫基金正式進入「入不敷出」的「吃老本」階段,破產的倒數計時器正式啟動。

事實上,根據退撫基金和勞保基金精算報告,台灣負擔這兩大退休金的基金支出正在急速增加,預計在二○二五年,也就是十年後,台灣的退休金總支出,就會占財政支出的二三%,逼近希臘現在的二五%水準─一個足以令國家破產的水準!

台灣會在十年之後發生的另一個「希臘病」,是高齡人口比率。希臘目前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約達二○%,屬於「超高齡社會」;至於台灣,現階段老年人口雖占總人口的一二%,至二○一八年才會達到「高齡社會」的一四%標準,但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計算,到了二○二五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就將突破二○%,和現在的希臘一樣。

這個現象,除了說明台灣在十年之後的高齡程度就將與希臘看齊;另一方面,從「高齡」到「超高齡」社會,希臘花了二十一年,台灣只花七年,也更說明台灣必須及早準備;然而直至目前,台灣的退休金制度卻還是以「比希臘更優渥」的規格,快速累積台灣未來的財政壓力。

以退休年齡來說,台灣公務員平均在五十五歲退休,而希臘公務員在撙節逼迫的年金改革前,平均退休年齡是五十七歲;希臘現在已經準備將退休年齡延長至六十七歲,並消除提早退休的現象。

影響年金支出最大的「所得替代率」(退休金占退休時薪資比率),希臘經過大砍,退休公務員平均替代率已經僅剩五六%;而台灣目前仍訂為七五%至九五%,而根據銓敘部概算,近年台灣退休公務員所得替代率約在八九%至一○二%之間。

退休年金帶來的財政負擔、高齡化的人口、超優渥的年金制度,種種面向都正預言,台灣恐怕在十年後就會踏上希臘的破產後路。

去年台灣軍公教首度虧損,已經給台灣所有人一個大大的紅燈。台灣年金改革,不能像希臘一樣,一拖就是三十年,我們甚至沒有三十年能拖!屆時,台灣可不像希臘,有國際外援,可以幫我們的退休金買單。唯一能幫助台灣,避免走上希臘一途的,只有台灣兩千三百萬人。

信用,在這裡不值一分錢資本管控下,銀行無限期關門,希臘央行形同虛設。

希臘破產,摧毀的不只是信用交易,還有社會之間的信任。

人才外流,史上最嚴重—— 25歲以上因工作而離開希臘的人數撙節至今,自殺率增加2倍—— 希臘每10萬人自殺率

2011年6月

開始實施

撙節

資料來源:Gartner

左右拉扯的國家

左派強硬地反撙節(左圖),將齊普拉斯捧為國家英雄,拒絕任何改革方案;右派則認為希臘待在歐元(右圖),並應負起責任,著手改革。

左右之間,沒有交集。

希臘的制度出了什麼問題?

退休金吃掉大筆預算

—— 2013年希臘財政預算結構

3% 環境保護

6% 治安

6% 國防

9% 經濟發展

10% 健康

11% 教育

社會福利

(主要為退休金)

20% 政府人事

實行撙節,卻不敢對退休金大動刀—— 2009∼2013年各類預算減少幅度

教育

社會福利

治安

環境保護

經濟發展

政府人事

健康

國防

資料來源:Eurostats, IMF 未來,負擔不起IMF統計,過去5年希臘民間消費衰退了3成,遍布歐洲的「一歐元店」,成為希臘人能盡情血拼的最後天堂。

四次改革失敗,

導致破產危機

—— 希臘年金改革史

1973年 歷史因素

因為高通膨,政府大幅提高年金給付,補償喪失的購買力,種下優渥年金的惡因。

1984年 退休基金虧損希臘國家社會安全基金虧損,政府開始長達30年的補助。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出年金將拖垮希臘財政的警告。

1990∼1992年 第一次年金改革認領工作年分延長、延後退休至60歲、退休替代率上限 80%,預計1998年實施。

1998年 第二次年金改革完全取消第一次改革,追求「公平」的長期規畫。第一步是整合現有年金制度,消弭年紀、職業差距,將所有現有年金給付提升至同一水準。

2002年 第三次年金改革進一步完成「公平」年金改革,強制政府要用預算補年金缺額(政府負最終責任入法)。

2008年 第四次年金改革以減少年金支出為出發點的改革,包括延後退休、退休替代率、年金費用等,引起希臘史上最大示威遊行及罷工,最後延後實施。

2010年 IMF停止金援IMF介入改革,提出一步到位的年金改革方案,但希臘僅實施一部分,IMF被迫停止金援方案,釀成歐債危機。

2011年 國會通過撙節法案沒有金援,希臘發不出年金,暫時凍結年金給付,並規定給付不能超過GDP 2.5%等改革方案。

2011∼2015年 八度大砍年金一般年金給付減少45%,出現自殺潮,但每年年金支出仍高達270億歐元。

定下荒謬制度

發生問題

否認問題,不願改革財務破產,地獄的開始今日希臘,就是明日台灣

財政面

再過10年,年金負擔就跟希臘一樣重—— 退撫勞保支出占財政支出比率

退撫勞保支出

財政支出

退撫勞保支出占財政支出比率2025年,年金支出占財政支出23%,

逼近希臘現在水準

資料來源:勞保、退撫精算報告、財政部制度面 台灣的年金制度,比希臘優渥1.希臘公務員退休替代率平均56%,台灣公務員退休金替代率上限仍達95%。

2.希臘退休年齡已準備延長至67歲,台灣法定退休年齡65歲,公務人員平均退休年齡更僅55歲。

3.希臘退休金計算已延長為退休的前15年平均薪資,台灣勞工仍用5年最高薪資計,公務員用退休前1年的最高薪資計算。

人口面 台灣老年化程度,10年後趕上希臘希臘目前老年人口比率約20%;台灣目前約12%,但估計至2015年,台灣的老年人口比率就將與希臘看齊。

國家的未來,我們很擔心如果脫歐,希臘就完了尤格斯,39歲,雜誌發行人公投我會投「YES」(支持改革)。我的客戶、夥伴都在歐洲,如果「脫歐」,希臘有一半的公司可能都倒閉。理解這件事的希臘人,可能不是多數。

給我年金,其餘免談馬蒂拉斯,75歲,退休公務員政府承諾過我們,不會再砍退休金。退休金是我唯一的收入來源,如果政府反悔,屈服於歐洲的勒索,我一定會抗爭到底!

明天過後,我還有錢賺嗎?

特托特斯,51歲,蛋糕店老闆觀光客是我唯一的客人,希臘人已沒有現金跟心情來買蛋糕跟喝咖啡了。我不擔心公投結果,那是一周之後的事。我只擔心明天要生意做不做得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48

SENSE隨筆150727世界沒有你想的那麼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7/27/sense%e9%9a%a8%e7%ad%86150727%e4%b8%96%e7%95%8c%e6%b2%92%e6%9c%89%e4%bd%a0%e6%83%b3%e7%9a%84%e9%82%a3%e9%ba%bc%e7%b3%9f/

SENSE隨筆150727

世界, 沒有你想的那麼糟!

礎執筆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這是中國先賢對人禽之別的看法。西方學問大家則對填充「人類是唯一能夠…… 的動物」這個句子滿載使命感, 但卻從未有過統一的定案。

 

那人其實有什麼地方優於其他動物, 令他可以主宰地球呢?

〈一切源於火〉

在偶然的機會下, 人類發明了用火煮食, 從而大大改變了和其他動物的演化分野。***

消化生菜和生肉需要巨大的器官, 煮食則讓食物變得易於吸收, 從而支持人類演化出更小型的消化器官和更大型的大腦。經過烹煮的食物, 澱粉質會變成膠狀, 蛋白質也會改變特性, 消化活動輸入的能量成本變得更少, 但產出的卡路里則變得更多

其他靈長類的消化器官重量是大腦的四倍, 而人類大腦的重量卻大於消化器官。烹煮食物讓人類可以用消化器官的尺寸去交換大腦的尺寸。

 

〈獨有的交換〉

昆蟲和很多其他動物都有用食物交換性的習慣, 但牠們不會將一樣東西交給沒有親屬關係的對手, 以換取另一樣不同的東西。

靈長類,甚至是尼安德塔人, 一般只能做出「互惠行為」, 例如互相抓背, 但唯獨智人才演化出「交換行為」。互惠跟交換不同, 互惠一般是在不同時候給對方相同的東西; 而交換則一般是在同一時間給對方不同的東西。交換讓「分工」變得可能。人類越依賴交換, 分工就越專業, 進而讓交換行為更有價值。

 

生火很難, 但很容易分享; 同樣烹煮食物很難起頭, 但也很容易分享。*** 熟食雖則要花較長時間來準備食材, 但只要數分鐘就可以吃掉, 即除了準備食物的人以外, 其他人很容易一起吃。

熟食和交換行為產生了人類的第一項分工:男人打獵, 女人負責採集和煮食;那就是「性別分工」。****

 

〈貿易的世界〉

當人類社會內部專業分工盛行, 「交換」漸漸變成「貿易」。***

由 “比較優勢” 決定, 各人按自己的擅長進行生產, 以其所得交換/貿易, 以獲取利益最大化。交換會刺激新意, 貿易可帶來創新。當人類生活不再是自給自足, 而是透過貿易來獲得所需, 各人便可花時間心力去改善技術,精益求精。

專業分工又可增加獲利機會, 亦即貿易可產生 “越富越見神”的正回饋效應。在市場交換機制下, 技術造就了分工, 分工也造就了技術, 產生了創新。

 

文化演化一般按照以下進程: 人類模仿有名望的個人, 學習彼此的技巧, 藉著犯錯而創新, 在偶然的機遇下改善現況。人口越多, 越容易維持技巧傳承, 也越有可能出現有生產力的誤差; 人口越少, 技巧的傳承越難,創新也就越難。

農業發明之前, 部落內部人口有限, 唯有透過部落間的貿易才能讓技術傳遞和創新。每當部落拒絕貿易, 變為自給自足時, 即代表技術萎縮。 貿易網絡構成了人類集體的頭腦。***

 

〈農業的創造〉

關於農業如何誕生目前還未有統一肯定的答案。最先想到播種的, 很可能是負責採集的女人, 而不是負責打獵的男人。進行播種, 清除雜草, 提防其他生物突襲, 還需要等待才有成果, 這一切艱辛的工作, 卻可以為願意嘗試去做的女人全家帶來收穫。多餘的成果, 更可以跟其他獵人換取肉類, 這樣不單能養活種田的一家, 也能餵飽其他的打獵家庭。

 

務農的先決條件是相對平穩的氣候, 發明農業的壓力可能來自餵養族人, 也可能是跟外族交易中獲得好處, 有了農業之後便能產生剩餘的物資, 用以交換不同的物品。支持這個想法的證據, 是第一批農業聚落出現的地方, 也是貿易的市鎮。***

藉著交換, 農業取代了採集, 放牧也取代了打獵。於是食物生產的專業分工, 食物消耗的多元化也一一實現。農業令人口變得更密集, 令人類更能開發協作, 分工也更精細。

 

〈突破限制的科技發展〉

觀察到農業發展, 人口擴張, 甚至是爆炸性成長, 1798年 馬爾薩斯Robert Malthus提出他最著名的「人口論」觀點 : 食物供應的成長必定趕不上人口的成長速度, 因為土地的生產力有其限度, 人口很快便會到達上限。*****

 

不過人類的科技發展未可輕易預測,  Haber和 Bosch發明製造無機氮肥的方法, 帶來了「肥料革命」; 農作物的品種改良, 帶來更多的產量, 需要更少的耕地, e.g.1920年的新品種小麥「侯爵」; 新型交通公具的發明則帶來運輸上的便利, 新式的農業機器也提高了農耕的效率。結果原本被預測為將發生饑饉的1931年, 小麥的供給遠超過需求, 造成價格暴跌。

 

農業科技的發展, 令養活人類所需的農地面積變少, 多出來的土地可以還原為荒野、森林、沼澤或草原。運用科技發展農業才是環保的正確路向, 如果不用工業化肥, 認為有機耕作才環保, 改用牛糞作肥料, 那需要多養70億頭牛, 在額外300億英畝草地上吃草, 才能維持目前的人口, 這類「古法」耕作實際上才是對環保的重大傷害。

 

〈能源的運用〉

最初人類使用的能量來源便是「人力」, 一是自己做, 一是用奴隸。馴化動物後使用獸力代替人力, 用牛犁田, 用馬拉車。後來發明了水磨坊、風磨坊, 代替獸力磨坊。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大大改變了人類文明, 令工業革命變得可行。

 

地球的能源全來自太陽。木材儲存了數十年的太陽能量, 是一種太陽能資本; 泥炭是更久遠的太陽能資本, 儲存了數千年能量; 煤炭則儲存了3億年以前的陽光。英國盛產煤炭, 利用儲存久遠的太陽能取代眼前的太陽能, 成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一旦使用化石燃料, 經濟成長才能真正起飛。過往的經濟和文化繁榮, 都有可能因為可再生能源耗盡而終結。可再生能源雖然可以補充, 但太需時, 容易被大幅成長的人口所耗盡。反而當經濟依賴不可再生、非綠色和不乾淨的化石能源後, 成長才變得持續。化石能源並非無限, 但因為數量龐大, 越加以運用, 越多人開發, 成本反而越低。在其他更有效率的能源被發明之前, 化石能源暫時還是最有效維持人類繁榮的力量。

 

燃料和機械化大大提高了個人的生產力, 生產力提高後, 人變得富有, 產生更多的需求, 更多的發明便應運而生。電力的發明, 令能量的傳送和轉換變得更有效率。人類生活藉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改善。

 

〈知識的報酬遞增〉

一般物品的消耗受制於 “報酬遞減”現象, 但意念則相反。越多的知識產出, 便能產生更多的知識。概念並不會因廣泛傳遞而腐壞、失效或磨損, 每個人都有個人的觀點, 越多人獲得相關知識, 便越有機會產生新的意念。有用的知識擴散, 可培育出更多的知識。

現代經濟的永續創新, 並不是源於解釋現象的科學, 也不是因為金錢, 亦不是阻礙知識傳播的專利制度, 更不是來自不擅發明的政府, 而是來自由來已久的交換行為。 知識雖然傳了給他人, 原創者仍可保有相關的知識。不同領域的知識通過傳播、交換, 產生文化演化, 想法產生其他的想法, 科技能從既有的科技衍生出來, 發揮1+1>2的效果。

 

〈悲觀的預測, 樂觀的現實〉

人類在偶然的機會下獲得交換的能力, 使專業分工誕生, 透過貿易, 生活得到改善, 知識、科技不斷進步, 讓人能突破生物演化的限制, 按照文化演化的形式, 人類榮景得以延續。

每每有悲觀主意者提醒大家人口的增長不可持續, 地球的資源快被耗盡, 末日即將到來。不過現實卻是, 不斷的發明創新和知識積聚, 讓悲觀預言從未成真, 人類生活還在不斷改善, 明天將會比今天更好。

 

 

參考書目:

《世界, 沒有你想的那麼糟!  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

 (2010)  Matt Rid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8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