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預期跌市何不沽空?(2016/4/14) 林本利

2016-04-14  NM

去年7月至8月期間,筆者眼見內地A股急挫,中國政府胡亂救市,加上發覺恒指市盈率偏低屬假象,已感覺到牛市已死,估計恒指很大機會從28,000點高位,下挫10,000點至18,000點水平。近月不少人問筆者,既然看淡後市,預期恒指大跌,為何不沽空期指,大賺一筆?

期指市場的主要功能是讓持有股票的投資者做對沖,降低風險,但發展至成為大賭場,讓看好和看淡的賭徒下注,確實可悲。今年初的跌市中,未平倉國企指數期貨合約一度高達50萬張,相信當中不少散戶跟風沽空,之後被大戶挾淡倉,損失十分慘重。過去20年,筆者經歷過多次大升市和大跌市,目睹不少期指散戶損失慘重。1985年5月,期交所推出恒指期貨合約,吸引不少投機者炒賣。當時筆者在中學任教,見到一些同事經常佔用學校辦公室電話,找經紀下注恒指期貨。他們一直看升,初時大有斬獲,以致愈賭愈大,到1987年10月股災殺到,期指幾日內大跌近半,期貨好友死傷慘重,不少無力補倉及償還欠債,竟然想賴賬(當中包括大地產商),最終要政府動用公帑「填氹」。1993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股市,恒指由年初5,000多點上升至9,000多點。筆者與四個大學同事認為升勢完全不合理,很快會大幅下調,五人抱着貪玩心態一起沽空一張期指,考考眼光。沽空期指後,恒指繼續颷升,很快便突破10,000點,直逼11,000點,需要大家集資補倉。最後決定止蝕離場,輸了1,500點,每點50大元,合共輸了75,000元,每人平分15,000元。之後恒指突破12,000點後大幅下挫,一年後跌穿7,000點;由於已斬倉,即使看對大市走勢亦與我們無關。這次輸錢教訓我不要短線炒賣,避過日後更大的損失。

1997年7月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對沖基金狙擊港元,沽空期指和港股,恒指在一年間由16,000點水平下挫至6,000點水平,好友死傷枕藉。1998年8月特區政府突然動用過千億元儲備入市,收購近10%恒指成分股,把恒指推升至7,800點。結果大鱷見貨源歸邊,政府要花時間研究如何出貨,便趁市場缺貨時造好倉,在短短一年多時間把恒指推升至18,000點,將淡友殺個片甲不留。2007年10月,恒指衝破30,000點後輾轉下挫,到2008年10月金融海嘯全面爆發,恒指大幅下挫至10,000點水平,跌去三分二,一路持好倉搏反彈的期指好友,輸足20,000點,每張合約輸掉100萬元。到2009年3月,恒指從11,000點低位急速反彈,升至2010年11月接近25,000點才向下調整,這年多時間,又把淡友殺清光,有朋友在今次升市中,因看錯市,沽空期指而輸掉數千萬元。過去十多年,金融市場衍生工具氾濫,除了期貨合約外,還有窩輪、牛熊證等賭博工具,供投機者短線炒賣。散戶要知道賭博不過是「零和」遊戲,有人贏錢,自然有人輸錢;加上庄家出價並不公平,兼且造市,長遠而言最大得益者肯定是開賭的庄家和抽水的交易所。試看這些開賭的庄家,能夠花費大量金錢賣廣告,聘請沒有財經知識、只得樣貌的代言人,便知道他們食水甚深。因此,即使遇上跌市,散戶亦只宜防守,不應隨便學人沽空,不然便很容易被大鱷吞噬。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87

默克爾訪華為何不提庫卡收購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345.html

在德國總理默克爾此次訪華之前,一樁中企美的擬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集團的新聞在德國輿論中不斷發酵,甚至衍生出諸多版本。德國媒體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將成為默克爾此行與中方會談的主要議題之一。
實際上,默克爾本人在13日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共同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否定了這種看法。當被問及是否談及庫卡收購案時,默克爾表示,沒有直接討論。“當然,要討論投資環境互惠這一問題。此外,還有中歐投資協定的進展,但是(庫卡收購案)並不是討論的中心議題。”
默克爾也沒有排除中企收購庫卡集團的可能性,不過她表示:“順便提一下,德國的任何人都可參與庫卡交易”。
在回答關於中資企業在德並購的問題時,李克強表示,對於兩國企業在法律框架內,按照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慣例開展互利合作,中德雙方都持支持和開放態度。
實際上,也有德國媒體犀利地指出,德國政府對庫卡收購案的幹預“不請自來”,違反市場經濟原則,令德國“不占理”;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在於,如果希望投資環境互惠,應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速度。

德國很糾結
數據顯示,2015年,中企或兼並或收購了8家德國企業,被不少德國方面的貿易投資機構看成是中德經濟合作的積極實踐。然而,此次涉及中企的庫卡收購案卻令德國,乃至歐盟都感到不安:庫卡是德國全球排名前三的機器人公司,代表了德系機器人的最高水準,也是默克爾向外界推介的工業4.0案例。
針對庫卡收購案,德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洛特根曾表示:“有必要采取法律與經濟行動,以防關鍵技術與相關知識流失。”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年對德國貿易投資機構和各種聯邦政府以及市政府層面的采訪發現,德方一直以歐洲不像美國那樣對外資進行過多審查而感到自豪。然而在庫卡收購案出現後,根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政府正計劃考慮是否要收緊《對外經濟法》,此法案與外資在德投資有關。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否認了德國政府要修改上述法律,不過他表示要在歐洲層面上考慮制定相關規則,維護公平競爭。
實際上,要不要在歐盟層面上制定一份對外資審查的法律,也是歐盟各國長期爭論的話題之一,不過目前尚無實際動向。
針對中企有意對庫卡發起收購的時間,加布里爾甚至表示,希望能看到不同的出價。上周一,德國經濟部發言人表示,雖然沒有正式的不同出價,“但是如果有一個的話,我們會挺高興的。”
在默克爾訪華之前,德國經濟部的此番評論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加布里爾得到了不少支持者,德國籍的歐盟委員岡瑟·奧廷格等歐洲政客都表達了對他的支持。奧廷格表示,庫卡的其他股東,例如持股25%的沃斯集團(Voith Group)也可以提出收購,或者其他歐洲企業也可以,“一個歐洲方式,可能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根據外媒報道,加布里爾私下一直沒有停止為庫卡尋找歐洲買家。伴隨默克爾訪華的德國副經濟部長馬赫尼(Matthias Machnig)14日表示,德國經濟部仍在就庫卡集團部分股權或被收購一事與潛在買家磋商。
不過大部分被點名的德國企業,包括汽車制造商,均表示對此不感興趣。看來,德國經濟部指望的歐洲救星還遠未出現。德國西門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颯(Joe Kaeser)在上周末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無意競購庫卡,因為“如果有興趣,早就行動了”。
另一方面,德國經濟界不少人士質疑,在不違反國家安全的情況下,收購案應秉持市場為主體的原則,德國經濟部的行為帶有濃厚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在此情況下,又如何在同中方商談投資開放時做到底氣十足?
默克爾在訪華記者會上表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美的此前就已經對庫卡持股,因此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事件,而是要增持,“我認為還是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目前,美的對庫卡持股13.5%。企業在5月18日晚間公告稱,擬以每股115歐元收購庫卡,對庫卡的持股比例屆時將從當前的13.5%提升至30%以上。
德國媒體援引德國政府內部人士的意見,目前德國政府所給出的解決方式是,中企收購庫卡49%股份,另外一個德國股東持有51%股份。


中歐投資如何對等?
根據歐方數據,2015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達到了140億歐元,比2014年增長了44%。與此同時,2015年歐洲在華投資93億歐元,較2014年下降了約9%。歐方認為,中企可以在歐洲幾乎所有領域進行投資,然而,歐洲企業期待在中國的市場準入空間有待提升。
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16年商業信心調查》顯示,近期歐盟對華投資下降來源於對中國市場前景悲觀情緒上升,有47%的歐洲企業回應仍有意擴展在華業務,但這一比例與2013年的86%相比,大幅下降了39個百分點。
不過,絕大部分歐洲企業表示,如果能消除市場準入壁壘,願意增加在華投資。從行業來看,機械制造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技術和電信業以及汽車和汽車配件業抱怨聲最高。
默克爾此行訪華也在多個場合呼籲中歐打造對等的投資環境。默克爾表示:“德國為中國提供了開放的投資市場,我們希望能夠從中方得到互惠。”
“我們也知道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發展階段,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逐步開放。”默克爾表示,“比如(雙方)在銀行業方面的合作就剛剛起步,目前在華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只能持有20%的股權。”
實際上,解決中歐市場準入對等的一種方式就是加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此次中方領導人也表示,要加快商簽中歐投資協定。
中國歐盟商會在調查中認為,如今,在華歐洲企業仍然面臨巨大的監管方面的挑戰,歐洲在華投資呈下降趨勢,通過並購實現增長的方式也受到嚴格限制。鑒於此,歐洲企業希望通過《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從總體上降低監管環境的複雜性。
4月26日至29日,第十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曾對此表示,此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所能透露的主要信息是,雙方均意識到,繼續保持當前談判的積極勢頭,進而早日達成一個全面的、富有雄心的投資協定有助於推動雙向投資,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文本談判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14

既然超賣千錯萬錯,何不吊起來賣? 方 象

https://hkcitizensmedia.com/2017/04/13/%e6%97%a2%e7%84%b6%e8%b6%85%e8%b3%a3%e5%8d%83%e9%8c%af%e8%90%ac%e9%8c%af%ef%bc%8c%e4%bd%95%e4%b8%8d%e5%90%8a%e8%b5%b7%e4%be%86%e8%b3%a3%ef%bc%9f/

聯航公關災難,除了CEO用「re-accomodate」去淡化事件,以及事件中乘客的亞裔身份,就是大家對超賣問題的不滿。

超賣是航空公司一手造成,但要乘客埋單實在說不過,對嗎?

不過,航空公司訂下的「運輸合同」(Contract of Carriage)列明,在機票超賣的情況下,即使乘客執意登機,不接受賠償方案,航空公司仍然有權拒絕讓乘客登機。

儘管如此,條文就沒有涵蓋已登機乘客;若航空公司職員早已得悉,有機組人員需要航班座位,就應在乘客辦登機手續前,就向乘客提供賠償方案。因此,已登機乘客「被自願」落機,以騰出空位予機組人員,肯定是極不恰當的安排。

究竟「超賣」這種行為,在道德和道理上又是否說得過去?

事實上,航空公司超賣的情況十分普遍,基本上就是行業常態,原因是「不現身」(no-show)的乘客為數不少。美航 CEO 曾經指美航前身的泛美航空,no-show比率就有7%至8%,空出來的座位就是浪費。航空公司為了賺取更多利潤,以補助低票價經營模式,就會按某路線的 no-show 比率,再考慮到拒絕乘客登機的賠償總額,換算出利潤最大化的超賣機票數量。

有競爭的前提下,透過超賣拉上補下,航空公司才會有「水位」減價。當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重點不在於是否有「超賣」,而是行業究竟是否有充足的競爭。

有競爭的話,雖然價錢未必會全線一齊減,但消費者的選擇一定更多。在國際航線的市場,「平飛多賣」、「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既是隨處可見,但也有航空公司選擇維持豪華路線,正是各適其適。但話說回頭,航空業在越是成熟的市場,就越走價格競爭的路線。畢竟,在成熟的市場,消費者都不再視航空交通為甚麼高級消費,還是經濟實惠要緊。

可是在美國的本土市場,航空公司在淘汰下只剩下四間,而它們之間又有一定的默契,各自針對不同的地區市場……結果是甚麼,不用我多講吧。

賺到盡,其實只要有競爭,也可以增加消費者選擇,道理簡單不過。可是,一換轉到其他範疇,大家彷佛又要重頭再將邏輯理順一次。

以近來仍然是城中民生問題的街市為例,我就是不明白,為何仍然有人覺得,只要用平租將檔口租出去,物價就會自動回落。喂阿哥,重點在於競爭呀!

事實上,政府管理的街市,租約並非以市場價高者得的批出,租金雖然是平,但檔位卻總是落入少數「尋租者集團」的手上,不信?你也可以試試投一個政府街市的檔口,看看有沒有機會中標,中了標,又有沒有機會安安樂樂做生意。熟悉街市生態的人都知道,在食環街市有某種潛規則,地區性壟斷的情況,就有如美國航空公司透過佔據某些大機場的停機位來合法壟斷市場一樣,背後都有著龐大的利益。

最近有團體調查發現,部份食環管理的街市,比起同區的領展街市,食品價格高出25%—租金水平高低。與此同時,荃景圍街市卻被食環「陰乾」。說好了珍貴的土地資源,要好好利用,為何大好的一個街市,卻要刻意被丟空?

無錯,正是因為政府街市的競爭不足,就像內陸航班的機場一樣,很易被操控。

反而私營街市,由於檔口是價高者得,故此難以被少數人所壟斷,而檔口與檔口之間,也要來真章地去競爭,有人選擇走高檔路線賣有機產品,但也有大眾化價錢的選擇,不似得政府街市裡的檔口,幾乎個個都是同樣貨色同樣價位。

再講,在人流多的街市,即使租戶用較低的價錢出售貨品,只要賣多點也可以攤分固定成本,就有如航班一定要用到盡的道理一樣,最終只要有競爭,消費者都一定得益。

話說回頭,航空公司與街市經營始終有分別。

航空公司為提供「貼地價」機票,不斷減省成本,令服務質素下降,但乘客依然邊鬧邊搭。皆因市場有競爭,不少消費者寧取票價實惠,捨棄旅程舒適,所以平有平搭,貴有貴搭。相反,街市有超市、商場、食肆競爭,顧客更重視購物體驗。只求減低街市租戶成本,一味減租凍租,房委會繼續蝕錢,尋租者繼續操控制市,那要改善街市環境,增加營運成本,更加無從入手;最後還是要依靠私營方式引入競爭,回應市場需要,增加街市人流,消費者才會真正得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81

港人為何不願為雅安地震捐款?

1 : GS(14)@2013-05-11 16:06:01

http://finance.sina.com.cn/colum ... /09181537135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828

何不讓市場順其自然? 胡孟青

1 : GS(14)@2013-07-17 01:02:42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B6%EF%BC%9F/101647
中、港股市升勢似有餘未盡,恆指寄望突破21500關口,可以再度向上。但跟年初的升勢最截然不同的地方是,今次所謂升市之下,資金反而不斷外流,純港股資金外流規模加大,中資股亦出現同樣異象,19個星期內,就有17周出現淨外流,完全有違市況底位每每有聰明錢提早部署的情況,這個現象仍然令外界想不通、摸不透。如果「消息愈壞、股市愈升」的假設是成立的話,隨著今天經濟數據的揭曉,反彈市是否應該已屆尾聲,下周同樣時間,答案方可分曉。
市場既然充斥太多人為及刻意人為介入的因素,小投資者大可徹底離場,靜觀其變,以旁觀者姿態,抽離一點,再作冷靜分析;否則,如要堅持出出入入,以為有得賭、精神一定好,還請打好十二分精神,尤其是要提防所謂政策刺激的流言陷阱,因為流言興市,但流言也可喪市。富豪有個樣、乞兒有個相,股市雖走在現實之先,當市場情緒被人為扭曲,即不讓股市反映實情,還是順其自然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62

What we are reading: 為地球,何不食肉? TC

1 : GS(14)@2013-10-25 12:24: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25/18479027






無肉不歡是人的天性。德國綠黨最近倡議每周一日無肉,支持度即時下降近半。巴西傳媒報道奥巴馬到訪時要求提供素食,第一夫人急忙澄清;疑是純素食者的米雪要公開表演食漢堡飽,她的學校午餐健康計劃更絕不可提減肉。
茹素廿年,我承認仍然懷念叉燒飯。最近聞Google老闆資助的種肉研究已有成果,甚為關注,可惜「假真肉」仍在實驗階段,望梅不能止渴。反而蓋茨熱心推廣的仿肉食材及食譜,早已是不戒欲素食者的「維持生命系統」。
兩位科技巨擘押上名譽,目的當然不止於「造假」。
「全球肉食量過去廿年已倍增,2050年前將再加倍。」蓋茨在他資助的The Future of Food網站序言,寄望「完美的仿肉」解決人性愛肉和地球不能滿足肉食需求的兩難。
不過,蓋茨的學術偶像施米路(Vaclav Smil),對兩位巨富的素食小玩意會一笑置之:教授在新書《我們應否食肉(Should We Eat Meat?)》結論,人類要在地球好好活下去,需要的是「合理食肉」。





素食主義杯水車薪

施米路幾乎可算是素食者,但表明不受意識形態左右,只想知道「應否食肉」。全書引用大量科研證據,包括600多篇文獻,綜觀肉食在演化史及現代社會中和人類的關係,同時粉碎很多素食和環保的迷思,素食讀者或會失望。
這位曾對日本人戰後飲食巨變深入研究的學者,首先肯定動物蛋白質的優質、人體構造適宜雜食,及肉食在人類演化的重要角色:「肉類蛋白質讓人腦增大,獵食大型動物推動智慧的演化,特別是語言、計劃、合作、社交等能力。」
教授深明素食夠營養,更健康;若全人類食素,地球可養百億人以上。但一如他在《能源神話與現實》的立場,面對逼切的環境巨變,不能將地球的安危押在沒有證據可行或趕及崩壞前實現的科技及方案。據聯合國2006年發表的報告The Long Shadow of Livestock,為了生產全球肉食所需,四分之一無冰雪地用來放牧,三分之一可耕地種植飼料;連帶巨大的水和碳等環境足迹,地球已不勝負荷。施米路看到,素食運動推行了數十年,歐美素食者數目停滯在數個百分點,對舒緩世紀末前倍增的肉食需求帶來的環境壓力,是杯水車薪。而且,草原及貧瘠地帶生長的植物、榖物及食用油等的生產癈料,不用於畜牧是極大浪費。
全書以最大篇幅剖析主要肉類的生產環境及過程。檢視過浩瀚的跨學科文獻資料和數據,教授疏理出「合理食肉(rational meat-earing)」的進路:
(一)合理生產:幫助落後地區達到產能上限,提高環境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不再破壞森林及牧場環境,不佔用人類食物的耕地。全面運用合理的生產模式,即使不繼續提高不人道、不環保的密集生產效率,全球肉產仍能達到目前的三分之二。
(二)合理組合:以奶、蛋、及養魚取代環境成本昂貴的牛肉等等,等於滿足肉類蛋白質需求的15%至20%
兩者加起來的「合理食肉」模式,能滿足目前肉類蛋白質需求的九成。
只要多走一步,使用閒置耕地,及以反映真實成本的價格將人均年用量減至比現時日本人及大部份法國人還多的40kg,可合理生產300萬公噸的肉,養活未來80億人口。
施米路認為,這個保守的「合理食肉」模式,能舒緩食肉對環境的重壓而毋須作出重大生活模式改變。筆者以環保和動物權益為理由食素,讀畢全書,得到這個答案,無話可說。





T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75

王弼:何不把樓價炒上月球?

1 : GS(14)@2016-10-11 07:51:24

【明報專訊】恆指仍在20天平均線與24000點窄幅波動,美股標普500的波幅亦在收窄,反映全球股市缺乏方向,尚等待消息作出突破。美國大選已進入倒數,而選情往往要到最後一兩周才變得激烈,例如剛流出特朗普的麻甩佬對話,維基解密又爆出希拉裡跟華爾街關係千絲萬縷的電郵,似乎最堅最黑的材料,雙方都會留在大選前的一兩周才爆出來,因此預料未來兩周,美國股市都會呈觀望態度,不容易再創新高,而港股就算有跑贏美股的趨勢,要大幅突破24000仍有難度。黃金周後北水是否一定南下搶購港股仍是未知之數。

說開中國經濟,在大陸樓市出現80年代末期日式井噴的情況下,在港上市的內房股反而跑輸大市,反映限購令下樓價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低了。其實,大陸人敢在全球以強國自居,講到底還不是錢作怪?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我在國內有十套房!是的,現在京、滬、深的樓價已經超越許多世界一線城市,一套房動輒幾百萬人民幣,千萬富翁不計其數。

我亦聽過不少國內朋友講,他們有今日,能夠看不起我們這些港燦,實在有賴黨的偉大領導,令樓價節節上升。

京滬深一套房動輒數百萬

似乎經過去年股災的慘痛經驗,大陸人痛定思痛,還是希望樓價有升無跌,哪再管蝸居的顧慮!因此,中央何不連限購令都不搞,就由樓價如火箭繼續上升,打破當年一個日本皇居的地價就能買下整個加州的紀錄呢?中國地大物博,如果地價升至僅一個廣東省就可以買下全世界,見錢眼開的「美奸」隨時可以被阿爺買起,裏應外合把美帝的世界盟主之位奪去,還需勞師動眾去爭南海嗎?為什麼還要用限購令打壓樓價?有這個必要嗎?

內房太貴 恐怕人人走出去買樓

原來,雖然許多香港人以一注獨贏心態買重港樓,其他投資幾乎不作他想,但強國同胞,卻是非常有國際視野。他們合指一算,知道內地樓房偶有豆腐渣工程出現、法治方面亦太有中國特色,樓價理應對比倫敦、溫哥華、墨爾本等房價有一點折讓,但如今一層深圳的蝸居,也夠買溫哥華本拿比區的獨立屋,看見大官紅二代個個在外收購資產買豪宅買得眉飛色舞,自然也想逢三退一,資產由深圳退到溫哥華去。

雖說中國仍有3.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上月又跌188億美元),但14億人分,每人只得2200美元,如果個個中國業主都生出逢三退一的異心,外匯儲備豈不凍過水?雖說中央可以落閘放狗禁止平民走資,但平民見高官黨員個個可以走出去,自己卻無這福分,中央當然不希望社會如此分化。

樓市降溫 GDP增長目標可能不保

因此,限購令出台,正如許多大陸的朋友跟我講,共產黨要做到的事,沒有做不到的,大陸一二線樓價行人止步已成定局,意味由地產帶動的經濟投資會慢下來,不利維持GDP增長6.5%的格局,預計未來中國的經濟數據會令人失望,除非中央出殺手鑭,重新起用貪官豪花公帑飲飲食食刺激經濟,否則,我對11月後的中國經濟數據,難以樂觀。

■最新一集「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週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收看最新一集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47233.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628&issue=201610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54

何濼生:何不讓自住物業免額印?

1 : GS(14)@2016-11-21 04:55:57

【明報專訊】新樓愈建愈細,港人愈住愈窘,肯定是港人感洩氣的其中一個主因。有報道指「香港人均住房面積僅16平方米,為全亞洲乃至世界人均居住面積最小的城市,超過一半的私人住宅面積小於50平方米,甚至還有20萬人居住在『殺房』,人均面積僅7.5平方米,只比香港懲教署監獄囚倉的人均標準高27%」。

新樓愈建愈細,一個原因是近年細樓呎價升幅最大。發展商謀取最大利潤,自然傾向多建細樓。此外,政府要交數,覓地既難,便鼓勵發展商多建單位,以達到全年建屋目標。最後,金管局指定置業人士若購入按揭保險,價值400萬或以下住宅物業最多可借九成。

筆者多篇評論指出:細樓呎價升幅最大事非尋常。香港多年來都是面積較大的樓升幅較大。但自額外印花稅推出後,細樓呎價升幅最為顯著,明顯有追落後之勢。原因是自置居所業主換樓意欲大減。一旦換樓,若三年內要賣出,不論是否賺錢或蝕讓,都要付額外印花稅。額印推出後,樓市交投大瀉,二手樓放盤大減,印證了這個理論。

刺激交投 鼓勵市民換樓

後來特區政府為換樓客提供特殊安排。若買入新樓後6個月內把原住物業沽出,即可免付額印。措施有效地刺激交投。由於原住單位升值幅度比優質單位大,近期換樓客確是增加了。最近政府加辣,但不會影響換樓客,估計對換樓活動不致影響太大。

換樓活動其實是港人改善居住環境最重要的手段。換樓客騰出的單位為首次置業人士提供多一個選擇。

然而,筆者認為:政府可讓自住物業完全豁免額印。此舉讓購入物業自住的人士少了後顧之憂。若突然有需要賣樓,亦毋須繳付額印。讓自住物業完全豁免額印不會損害原來額印在「需求管理」上的效用,更會提升二手樓的供應。有業主或會見買家願付的價錢吸引,先行賣樓,然後再靜候機會買入心頭好。如果自住物業不獲豁免額印,而單位購入後仍未過三年,業主可能想等到毋須繳額印才轉售。

可見,索性讓自住物業完全豁免額印不會刺激樓價,但會刺激交投和換樓,讓港人多一個機會改善居住環境。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262&issue=201611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38

摸魚手札:既有ibond,何不弄個樓價掛鈎債券?

1 : GS(14)@2017-07-02 14:16:14

年輕經濟學者徐家健教授有一個猜想:「既然有專益老人的銀色債券,應付通脹又有ibond,為甚麼不能有跟樓價掛鈎債券,由政府包底,讓想上車的年輕人認購。」這隨口說是一言驚醒夢中人,說中了核心。若要平衡高樓價的既得利益者,又要平衡年輕人要上車,跑不上樓價這個需求,這是最好的良策。我反覆想了想,此計甚妙,而且技術上要通過的政治壓力也不會太大。概念是徐教授提出的,我只是作為一個懂財金、經濟的年輕偽公共知識份子,負責宏揚開去而已。適逢撞正林鄭月娥政府新上任,新上任的班底通常初期比較願意聽新聲音,而且處理青年人事務在政府priority很高,由90後的我先講比學者講更容易打入建制,加上《蘋果日報》在政府眼中的獨特定位,新政府重視文章的機率較高,希望技術官僚睇到後,可以考慮一下。專欄字數有限,唯有先顯淺的講概念。第一,我直接把底牌說出來,這本質上就是一個派錢政策,只是以債券包裝巧立名目而已。跟銀色債券、ibond無異,認購人都係當賺錢。庫房水浸是人所共知的事。站在公共行政角度,加上林鄭官僚性格比較親「福利主義」,派錢對現屆政府怎看都是好事,關鍵在於怎派。以樓價掛鈎債券去派畀青年人,可以讓青年人共享樓價升幅的成果。即使樓價倒跌,不要緊,可以參考ibond設計,有若干的percentage由政府包底。此舉可穩定民心,加強青年人的向心力,好過瞎搞甚麼國情班,學習《基本法》這些爛橋,民生才是最重要。第二,此着可以幫政府的樓市辣招退場,提供好理由。樓市辣招總不能搞一輩子,地產商、地產代理、想多買一層樓的人、用來投資的大陸佬不耐煩,這也違反自由市場的定律,縮成交也阻礙客觀看待真實樓價。如果樓價掛鈎債券運作得好,理論上樓價升,債券的coupon rate會跟足樓價去升,年輕的認購人可以共享升幅,分到對等樓價升幅的回報,所有持份者都可共贏。甚至,青年人不會因樓價過高抱怨,因為債券認購人,都係既得利益者的一群。第三,是關於樓價指數的編制問題。官方沒有客觀的指數編制,全地球參考香港樓價,都必定參考中原樓價指數。若政府的派息也參考中原樓價指數,咁就大鑊,反對派一定會搬甚麼「官商勾結」的理據推倒。同時,因為債券是有二級市場炒賣,經紀是掌握第一手買賣資料的群體,必定「偷跳」。所以,樓價指數要由政府編制,地球上最可參考的屋宇買賣資料是田土廳,而買賣物業的手續搞到上田土廳,至少耗你半年,如果政府有心做樓價掛鈎債券,倒不如乾脆做一個更可靠的官方指數,以「半年」為單位結算,債券也以「半年」、甚或「一年」為單位派息。指數的釐定,由政府決定methodology,指數定高定低交畀政府。嘿嘿。你哋識做啦。第四,派錢永遠是最少政治阻力的操作。建制內必定舉腳支持,工商界也沒有反對理由,只要前提是以「解除辣招」做籌碼,工商界可以受惠樓市釋放出來的購買力,也是舉腳贊成。反對派有部份是民粹、有部份是社會主義、福利主義,派錢大體上沒有反對的理由。當然這是擺明搬佢哋上台,阻人賺錢是跟民眾對立嘛。反對派或會要求更多政治籌碼,倒不如吸納班人加入方案制定和決策,佢哋比政府一定更知民眾所需。這不是意識形態的爭論,這是民生事務,分歧不會太大。渾水之前撰文講過樓市期貨是一個良策,但交易成本太高,要把指數市場化、證券化難度極大,利益太大。樓價掛鈎債券不同,政府包底,本質上又係派錢,是攏絡人心的良策,推行的政治阻力也不大。讀經濟總是有個信念,就是工具知識可以令社會更好,financial engineering不一定是用來搞迷債賺錢。今次我幫林鄭獻條妙計,不是為了幫你和你個班底,而是想你知道年輕人都有叻人,你個班底太老。同埋,年輕人的心態不是太難掌握。渾水專業投資者、上市公司執行董事、90後
http://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2/200755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575

任志剛:財政盈餘何不投資港資產?

1 : GS(14)@2018-02-28 07:35:41

【本報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明日公佈,金管局前總裁兼行會成員任志剛,昨出席嶺大「傑出領袖對談系列」,被問及財爺應否派錢時,沒有直接回應,只說當局用錢要考慮是否能促進經濟,他反而會問,政府財政盈餘一向投放外匯基金,而外匯基金一貫投資外幣資產,「我哋可唔可以問下,點解(財政盈餘)唔投資返香港,促進本港經濟及生產力?」不過,最終如何要由政府決定,他未有進一步闡述財政盈餘可投資那些本地資產,或當局是否正作出相應部署。他只笑謂,曾撰文指過去10年政府是守財奴,結果「畀人鬧」,重申只想提出當局來自市民的收入,不應持續多過用於市民的支出上。市傳政府將錄得超過千億元的財政盈餘,若然屬實,對本地生產總值佔比將升至5、6%。另外,在港開戶一直被指困難重重,雖然當局已與銀行溝通疏導,惟有關投訴仍不乏出現。任志剛承認開戶困難確實存在,甚至以自己太座葉小慧退休前服務的東隧為例(任太為東隧總經理),因隧道收費累積大量現金,即使公司想存錢入銀行收息亦曾遇不少障礙。他認為開戶問題與監管文化有關,金融風暴前華爾街哲學盛行,金融機構在很多合規監督上「冇王管」,但風暴發生後監管又矯枉過正,文化發展又未能作出相應轉變,令金融市場無法服務實體經濟。

稱市場大陸化並非壞事

外界經常評彈本港市場走向大陸化,他覺得並非壞事,香港經濟體系細小,要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讓內地集資者能與國際投資者交會,香港就要趁內地資本市場尚未完全開放,做大做強本身融資中介角色,否則會被邊緣化「香港就Bye Bye」。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7/203168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